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7 道试题
1 . 下列关于课文内容的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鲁迅小说的语言丰富而深邃,善于运用浓墨重彩式的刻画,比如,通过对外貌、神情的描写,表现出祥林嫂内心的悲苦。
B.《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巧妙设计了两次偷听,第一次有意偷听,却听得并不清楚,造成了悬念,推动了情节;第二次无意偷听,却听得明明白白,揭开了谜底,把情节推向高潮。
C.《变形记》中,各种人物面对主人公“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这一事件,有着各式各样的反应,看似荒诞不经,仔细体会却又显得有几分合情合理,体现了作品对社会现实深沉的批判。
D.《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善用比喻和典故,将睿智的思想和深刻的理论表达得鲜活生动,极具鼓动性和感召力。
2023-07-19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刚要寻别的姊妹去,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十分有趣。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扑。只见那一双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将欲过河去了。引得宝钗蹑手蹑脚地,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宝钗也无心扑了,刚欲回来,只听滴翠亭里边嘁嘁喳喳有人说话。

宝钗在亭外听见说话,便煞住脚往里细听……心中吃惊,想道:这一开了,见我在这里,他们岂不臊了。今儿我听了他的短儿,不但生事,而且我还没趣。如今便赶着躲了,料也躲不及,少不得要使个‘金蝉脱壳’的法子。犹未想完,只听咯吱一声,宝钗便故意放重了脚步,笑着叫道:颦儿,我看你往那里藏!一面说,一面故意往前赶。那亭内的红玉、坠儿刚一推窗,只听宝钗如此说着往前赶,两个人都唬怔了。宝钗反向他二人笑道:你们把林姑娘藏在那里了?坠儿道:何曾见林姑娘了。宝钗道:我才在河那边看着林姑娘在这里蹲着弄水儿的。我要悄悄地唬他一跳,还没有走到跟前,她倒看见我了,朝东一绕就不见了。别是藏在这里头了。一面说一面故意进去寻了一寻,抽身就走,口内说道:一定是又钻在山子洞里去了。遇见蛇,咬一口也罢了。一面说一面走,心中又好笑:这件事算遮过去了,不知他二人是怎样。

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在苦难深重的旧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B.包身工的身体是属于带工老板的,所以她们根本就没有“做”或者“不做”的自由。
C.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
D.没有想到,百团大战中这个小小的“插曲”,四十年后,竟成了中日人民友好的佳话。
2.语段中宝钗的三次“故意”,是如何一步步打消红玉和坠儿的疑虑的?
2023-03-07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莆田市二十五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败笔

田玉莲

①姥爷念过私塾,虽说腹中墨水不多,却极喜好收藏古玩和古画,在小镇繁华地带租了一处房子,开起了一家经营古玩和古画的店铺。

②一天,姥爷的店里走进一位衣着得体的客人。交谈中,姥爷得知此人是经营茶叶的南方商贩。那人在店铺里溜达了一圈,看中了一幅画。那幅画是一人牵一驴过一座小木桥,小桥很狭窄,仅能容人和驴子走过。因为桥过于狭窄的缘故,驴子非常胆怯,执拗着不肯过桥,牵驴人就用力拽着它前行。

③商贩非常喜欢这幅画作,在跟姥爷讨价还价之后,以二百两银子成交。商贩先付了一百两银子给姥爷作为定金,剩下的一百两银子,待他回到住处筹措够了再来取画。

④等那商贩走了之后,姥爷高兴极了,掂量着那一百两银子,喝下了一大黑瓷碗地瓜酿的烧酒。姥爷想,这幅画能卖二百两银子,恐怕开三年店也赚不了这么多钱。姥爷得意地哼着小曲。

⑤鸡叫天亮,商贩带着银子来了,在重新打量一番那幅画后,竟不乐意了,硬要姥爷把预付的一百两银子退还给他。

⑥姥爷一头雾水:“说得好好的,怎么说变卦就变卦呢?这不是耍弄人吗?”

⑦商贩见姥爷十分委屈,解释道:“这幅画,画的是一个人牵驴子过桥,画上并没有画出缰绳,但仍能清晰地感觉到牵驴人拖拽的力度,这正是‘此处无声胜有声’啊!”商贩接着说,“此处不落一笔,却蕴含着无限的奥妙,可谓神来之笔。然而,这么一幅好画,却让你平白无故地给毁了。”商贩长吁一声,晃晃头,极为惋惜。

⑧听着商贩的话,姥爷不由自主地“哎”了一声,懊悔得直跺脚。

⑨昨晚,姥爷喝下一碗地瓜烧后,喜不自禁地把那幅画展开来看,突然,他发现画中有一处瑕疵——牵驴人虽然在用力拽驴子,却没有缰绳。嗨,他禁不住埋怨起作画的人来:太粗心,真是马大哈!他庆幸自己发现得及时,要不然,明日商贩要是察觉了这一疏漏,这二百两银子还不打水漂了!于是,他研墨拈笔补上了一条粗壮的缰绳……

1.说说题目“败笔”的含义。
2.第④段在小说的故事情节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3.如何理解第⑦段中的“此处不落一笔,却蕴含着无限的奥妙,可谓神来之笔”?
4.情节的开端与结局有怎样的联系?结局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2021-08-01更新 | 276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龙岩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实验班选拔检测语文试题
4 .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借齐宣王以羊易牛衅钟的事,肯定齐王有“不忍”之心,认为这正是“保民而王”的基础。
B.《庖丁解牛》中,庄子用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诉世人,要避开错综复杂的矛盾,游刃有余地处世,以达到“养生”的目的。
C.《窦娥冤》第三折中,窦娥与婆婆法场泣别的情节,突出表现了窦娥的善良品质和反抗精神,将戏剧冲突逐渐推向高潮。
D.《雷雨》中,“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作者巧妙地通过语言的转换,将剧中人物内心的痛苦与克制展现出来。
2021-07-05更新 | 141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戏衣

聂鑫森

农历的六月初六,民间称之为晒书节。

江南悠长的梅雨季节早已过去,到了晒书节这一天,读书人把书拿出来晒,去霉祛湿,书香满院。晒书节晒的当然不仅是书,还有被褥、衣服及其他该晒的什物。在古城湘潭,家家都遵循古俗,格外珍惜这一天的阳光。

今天是星期日,来加班的高声,正孤零零地坐在办公室里发呆发愁。

高声是个优秀的小生,自从当上团长,天天想的就是怎么让京剧团红火起来。现在京剧团真是凄惨,只有几出让人看厌了的戏,经济效益差,人心也散了。几个月前,他请编剧,将老本子《西厢记》改写成青春版的《红娘》,人物不变,名段不变,力图在音乐、服装、道具上符合青年观众的审美情趣。戏排好了,专家都赞不绝口,只对戏衣特意交代,要重新设计,既要古典,又要时新,要让人眼睛发亮。弄好了,争取一炮走红。

说得简单,钱呢?光戏衣就要十几万,文化局没资金,拉赞助没门路。“怎么办啊!”

就在他连连叹气的时候,电话铃响了,是寇晓丹打来的。

“小高啊,我快退休了。今天想请你、演红娘的文雯,还有操琴司鼓的几个乐手,十点钟,带上乐器到我家来一趟好吗?”

“好……吧。”

他不能不重视这件事,谁都有退休的这一天啊。可为什么还要演员、乐手带乐器去呢?

寇晓丹是团里的检箱人。京剧后台设有大衣、二衣、三衣(靴包)、套帽、旗把五个“箱口”,演员需要什么东西,由检箱人拿给他们并帮助束装;演出完毕,再由检箱人分类清点入箱。寇晓丹把这些烦琐的事,做得认真细致,从不出乱。平时她满脸微笑,话语轻柔,再傲气的名角也对她尊重三分。她原是花旦,眼看着大红大紫时,一场大病让她倒了嗓。不能成角儿了,她就当起检箱人。一辈子没结婚,孑然一身,一干就干了三十年。

准十点,这一群人都站在小巷中这个庭院的门外了。高声正要敲门,院门忽地开了。

寇晓丹笑吟吟地拱了拱手,说:“惊动各位的大驾了,请进!”

一进门,所有的人都惊得敛声屏气,眼都直了。

院里立着好几个高高的木架,木架上横搁着长长的竹竿,竹竿上晾晒着五彩斑斓的戏衣,蟒、靠、帔、褶,竟有两三百件。戏衣“上五色”的黄、红、绿、白、黑,“下五色”的紫、蓝、粉红、湖色、古铜色,交相辉映,炫人眼目。

文雯惊叫起来:“寇老师,您居然收藏这么多戏衣,今天晒霉,您是让我们来开开眼?”寇晓丹矜持地一笑,说:“大家请坐,让大家来是请大家吃个饭。”

高声说:“您要退休了,应该团里请客,怎么还让您破费?”

“团里困难哩,由我做东吧。新排的戏多好,可惜没钱置办戏衣。这些戏衣,大部分是我那铁杆戏迷的爹收藏又传给我的,其余的是我自个儿置办的。可惜式样老套,青春版的《红娘》用不上,要不,我都捐给团里。

院子正中的大树下,摆着一张八仙桌,大家谦让着围桌而坐,默然无语。

文雯的眼圈忽地红了。“我都想改行了。有模特队找我加盟,可我不甘心啊!”

高声坚定地说:“这个戏一定要演下去。家里还有几万存款,再把房子抵押给银行,贷款十万……”

寇晓丹连连摇头,说:“不行!戏衣的钱,我有办法了。”

大家都直瞪瞪地看着她。

“今天,是我最后一次晒这些戏衣了。我爹收藏戏衣,是因为他太爱京戏了。我呢,不能上台唱戏啦,看着戏衣算是我最大的安慰。京戏是我的命根子啊!”

说着说着,她眼泪也出来了,连忙揩去。

“团里缺钱,我不能袖手旁观。这些戏衣,我卖给外地的一个收藏家了,二十万,全捐给团里。约定明日在这里钱、货两清。”

所有的人都愣住了。

高声说:“这怎么行?就算团里借的吧。”

“不!若是借给团里,你们有了压力,戏还怎么能演好?是捐给团里!我一个老婆子,要这么多钱干什么。”

文雯嘤嘤地哭了起来。寇晓丹轻轻地拍着她的肩膀,柔声说:“小文,别哭!我还有件事拜托你们哩。我要退休啦,这么多年,就没当着人唱过戏,今天劳烦大家陪我彩唱《红娘》中的几段,再让我过过戏瘾,好吗?”

“好!好!”

“那我们化妆、穿戏衣去” ……

锣鼓声、京胡声响了起来。晾晒戏衣的庭院成了舞台和布景。年过五十的寇晓丹,此刻成了风情万种的崔莺莺。

忽然院门外,传来一片叫“好”声。原来巷里的老少爷们,被锣鼓的声响引来一起听戏。高声忙把人都请进院来。今天寇晓丹,正正经经地面对众人唱一回戏……

青春版的《红娘》,轰轰烈烈地上演了,红了大半边天。

退休了的寇晓丹,早就搬出了那个世居的庭院,悄悄地住在城郊两小间简陋的平房里。

一天,文雯哭着跑到办公室,“高团长——寇老师没卖戏衣,卖的是那个庭院。她现在的住房是租的!”

高声沉默了一会,朗声道:“我们都像她一样,这京戏不兴旺才怪!”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京剧团将老本子《西厢记》改写成青春版《红娘》,表明传统京剧不能固步自封,需要不断改变,来迎合新时代观众的审美情趣。
B.《红娘》的演出经费不足,折射出当下京剧的困境。在众人协力下《红娘》最终成功上演,寄予了作者对传统文化能够历久弥新的期盼。
C.“风情万种”“正正经经”,表现了已年过半百且多年不唱戏的寇晓丹,沉浸于角色当中,专业精神不减当年,令人由衷的敬佩。
D.文雯作为年轻一代京剧演员,是文中次要人物,着墨不多,但却别具匠心。多次写到她的“哭”,状态不同,原因也完全不同。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主要运用动作和语言描写,塑造高声锐意进取、敬业奉献的团长形象,他既是推动情节的关键人物,也衬托了主人公寇晓丹的美好形象。
B.文中详细地描述了寇晓丹做检箱人的缘由和工作态度,不但展现了她细致严谨、平和坚韧的个性,更是突出了她献身京剧事业的可敬品格。
C.小说文笔细腻,刻画的人物神态、动作跃然纸上,描摹戏衣华美炫丽,细节描写看似闲笔,实则是作者精心的设置和巧妙的安排。
D.小说以“戏衣”为题,围绕“戏衣”展开情节,“戏衣”既是京剧的文化符号,也是京剧人的情感寄托,增添了小说的文化内涵。
3.文中有“晒书”和“晒戏衣”两处场景描写,请简析作者的构思意图。
4.小说以“卖庭院”结尾,如果将其改为“卖戏衣”,你认为哪一个效果更好?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被捆缚的人

[奥地利]伊尔斯•艾青格

他醒了,一群一群的苍蝇在他脑门上嗡嗡盘旋着。他想挥手把苍蝇赶开,这才发现自己被捆住了。他挣扎了一下,发现绳子缚得不算太紧,两腿还有些活动的余地。他的两只胳膊虽被缚在一起,却并没有绑在身上,也有一点活动的余地。

他打定主意站起来,尽可能地把两膝往上抬起,把手撑在青草上,一个鲤鱼打挺,猛地蹦起来。绳子紧紧地勒进他的肌肉,他摔倒在地,痛得几乎要昏过去。

逃脱的希望全寄托在绳子给予他的自由度上了。他把头向后仰,贴在草地上,就势滚翻,挣扎着两膝着地,脚趾扒地,身体向上一耸,这一来几乎没有费多大劲就站了起来。

他小心俯下身,打算把绳子松开点。可是尽管绳子好像不太紧,他却无法使它更松一些。

他试着走路,发现如果把脚稍微抬起一些,在绳子绷紧之前,赶紧放下,就可以一步一步地向前移动。他以同样的办法,居然也能稍微摆动胳膊了。

饥饿使他头晕目眩,他觉得好像走得很快,连摩托车也撵不上他;他一会儿感到仿佛伫立不动,一会儿又感到脚下土地急速向后飞驰,好像一个逆流而上的游泳者,感到这条土地的河流向后疾速流逝。

马戏团老板和他的马戏团在城郊外田野里露宿,在晨光熹微中,发现了那个被捆缚的人。他缓慢地向前走,以免被绳子勒痛,然而在这马戏团老板眼里看来,他的动作,却好像是故意把大幅度的迅速的动作,控制为小的急促的动作,显得出奇地优美,老板看得着迷了。

女士们,先生们,被捆缚的人!他的最初几个动作就引起了一阵暴风雨般的掌声。站在舞台边上的老板听到这阵掌声,激动得满腔热血都涌到脸上来了。被捆缚的人跪下,起立,蹦跳,把大车的轱辘推得骨碌碌满台转。绳索非但不能约束他的行动,反而使他插上了翅膀,就像夏季的候鸟展翅北飞前,在天空转着圈子翱翔盘旋。

被捆缚的人和其他演员有一点不同的地方,就是每次演出后,别人都卸装,而他却从来不解开绳索。马戏团老板很清楚,演员们都嫉妒这个被捆缚的人。

走钢索的演员们在练习跳火的那个夜晚证实了这一点。他们开玩笑地抬着他在火上晃来晃去,被捆缚的人落到火焰边上,那根绳子已经烧焦了一点儿,要不是马戏团老板抓住他的胳膊,赶快把他拖开的话,他就要被灼伤了。

被捆缚的人觉得这些人想弄断他的绳索未免有些奇怪,因为他要是想使自己自由的话,随时都可以做到。可是说也奇怪,他在初夏以前对绳子不感兴趣,现在一想到要失去绳子却又感到心灰意懒。

收割庄稼的人的歌声使他心里充满不祥的预兆。他明白很快就要换衣服了,一旦解开绳子,肯定就不能再捆得和原来一模一样。

马戏团里的一只幼狼逃走了,大家纷纷责骂马戏团给邻近村庄带来危害,好多人都不来看马戏了。

一天晚上他在附近小树林看见两颗绿莹莹的磷光,他明白这是什么。

如果他没有被捆缚,也许就要试图逃走了,可是既然无法溜跑,他竟然毫不惧怕。他镇定地俯视着,狼倒竖的毛底下的肌肉,像他在绳子下面的肌肉一样绷得紧梆梆的。他以为他和狼之间还隔开一段距离,不料就在这时这野兽突然跃扑过来。被捆缚的人此时全神贯注,顺从绳索的约束而行动。

他运用了经过多次考验的审慎思考力,猛然抓住狼的喉咙。他做了个大鸟展翼般的动作,——他突然感到,只有当人们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被捆缚的时候,飞翔才是可能的——飞扑到这只野兽身上,把它摔到地上,他为失去了四肢的自由而感到欣喜,因为正是这种致命的自由使人败在野兽的爪牙之下。

正是由于四肢的每一动作,必须适应捆缚他的绳索,他在这场搏斗中才获得了自由——这是豹子的自由、狼的自由,或是在晚风中摇曳的花朵的自由。他用自己的赤脚夹住狼的两只后腿,用手抱住狼头,差不多没费多大力气就把狼头卡勒得紧紧的,他感到绳子一点也没有阻碍自己的动作。

马戏团的老板娘试图劝她的丈夫不要提起狼是被捆缚的人打死的。可是他不听劝告,想宣布被捆缚的人徒手毙狼的奇迹,借以恢复夏季座无虚席的盛况。

那天晚上观众要求他重演搏狼的一幕。狂暴的观众冲破了警戒圈,把他逼到兽笼跟前。他钻进笼子拍拍手吸引这只野兽的注意,就在这一瞬间,一把刀搁在他手腕上,像秋天的河水一样凉嗖嗖的。他想挣脱已经来不及了,绳子松开卷成一团纠缠在他身边,像蛇蜕皮一样。他顿时感到全身的血都流到脚上,他腿一软突然疲乏无力了。

像罗网一样落到他脚下的绳索比陌生人钻进笼子更使那只狼激怒,它向后一蹲伏准备腾跳飞扑过来。那人打了个踉跄,一转身抓住悬挂在笼旁以防万一的手枪,在谁也来不及阻拦之前,朝那条狼的两眼之间放了一枪,那只野兽前腿拱了起来,爪子刚碰到他,就倒了下去。

他向河畔奔跑,听到追赶的人杂沓的脚步声,他藏到一堆灌木丛里,听得他们匆匆跑过,过了一会儿,他们又回过来向马戏团的大帐篷涌去。月亮照在草地上,在月光里草地显露出生长与死亡的颜色。

他回到河边时,怒气平息了。在破晓时分他觉得河水里仿佛浮起了冰块,天仿佛飘起了霏霏的雪花,他记忆模糊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感到土地急速向后飞驰”“好像逆流而上的游泳者”,是被捆缚的人由于饥饿和疲劳而产生的怪异错觉。
B.马戏团老板欣赏被捆缚的人蹦跳动作,多从“票房价值”的角度考虑,观众则更出于猎奇心理来观看他的表演。
C.由于被捆缚的人抢了其他演员的风头,演员们都嫉妒他,走钢索的演员更是费尽心思要把他身上的绳索弄断。
D.被捆缚的人一直不愿意沦为马戏团表演的工具,身上绳索被割断后,他就迅速趁机逃离,并躲开众人的追赶。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将写实与虚幻怪诞相结合,二者相互交织,营造一种超现实的朦胧气氛。
B.小说运用大量细致的动作描写,意在表现被捆缚的人有马戏演员的独特天赋。
C.结尾的环境描写渲染悲凉气氛,暗示“他”对自己此时的存在价值感到迷茫。
D.小说悬念不断,使读者介入叙事情境,参与想象,填充作者有意留下的空白。
3.“被捆缚的人”这一形象,体现了现代派小说人物塑造抽象化、类型化的特点。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4.小说两次写“被捆缚的人”与狼搏斗的场景,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1-05-10更新 | 19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福建省南平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修车人老王

苏沧桑

要是有人说,这个城市某条街、某条巷、某处人行道的路牙是属于哪一个公民的,那肯定被人笑话。

这城市里,怎么会有东西是属于哪个人的呢?就连空气,据说都可以拿来卖了。

但在修车人老王的眼里,我这块人行道的路牙,就是他的。几乎每天晚上六点半后,只要天气还过得去,尤其是夏天,他都会来,把小凳子往路边一支,把工具箱一摆,脚后跟就蹬到了我身上。

二十年了,天天如此,于是,我比路旁边的路牙都矮了一截,硬是被他深深踩进了水泥里。

这个城市的春夏秋冬很明显,每个季节都很短,季节像走马灯似的走,人们像走马灯似的走,偏偏他不走。

老王修自行车,免费。

骑车人先是不相信,再是感谢,留下一个微笑,走了。

他图什么?就是一个微笑。他有这个手艺,这是他的价值。在单位里,他算不上优秀,不好不坏。但他觉得,有他没他,一样的。

只有修车的时候,他埋着头,什么都不想,手里只有链条、钢圈、轮胎、气门,那些不听话的零件,仿佛和他的手有缘分,三下两下,就变得乖乖的。然后,那些期待的眼神,都变成了如释重负的感激的眼神。有时,抽烟的人会递给他一支烟。他夹在耳朵上,没活时,再拿下来点上。烟雾里,他觉得,有一种异常的满足。

不认识他的人,都觉得他好。认识他的人,都觉得他匪夷所思。每天都去免费给人修车,还搭上零件钱,疯了,可不是疯了?哪有一下班吃完晚饭就出去修车的,而且还是义务修。妻子不理解他,也曾经吵吵闹闹。有一天,小姐妹说,你老公是不是跟人家好了?妻子想,他每天忙着修车,倒是没空也没心思跟别人好,随便什么时候找,都能在那个路边找到他,也算是一种安全感吧?总比找不到好吧?由他去吧!

下雪的时候,他不想出去。可是下雪的时候,路人最容易把自行车摔了。咬咬牙,他还是出去,冻得发抖受不了了再回家。

那些骑车人的脸,和他一样平常,和他家里人一样平常

慢慢地,自行车越来越高级了。

慢慢地,自行车变成统一借的那种,自己家的越来越少了。

然而,他也慢慢老了。

他脚后跟蹬上我这块路牙时,我看到他分明嫌弃地看了我一眼,似乎无法相信,我怎么成了这个样子。

而我也嫌弃地看了他一眼,我只不过像他嘴里的缺牙豁口罢了。

那天,报纸上登了一个新闻,说有一个男人,趁着夜深人静,往马路上撒黑心钉,扎人家轮胎,然后自己开了个修自行车的小摊,修补轮胎赚钱。那个男人已年过半百,都当上爷爷了,其实是丢了保安的工作,骗家里人说自己去上班了,可没收入,上有老下有小,一直腰疼也不敢去医院看,医院动不动就全套检查。日子总得过,怎么办?就去帮路人修自行车,可是,现在哪有那么多自行车好修啊。于是,他想出了这馊主意。

报纸上详细描述了他“种钉子”的方法,吸铁石,自制锥子,502胶水,老虎钳子,把钉子都“种”到路上,朝天,轮胎一扎一个准。每当人们来他摊上修车,都会骂哪个缺德鬼干的。他默默听着,觉得他们骂的那个人很可恶,那个人不是人。修车的人没零钱,他也就不收了,碰到有孩子摔疼了在哭的,他就先帮他们修车。

报纸上说,这个男人被抓时,哭了。不是因为被抓哭,而是委屈。不知道为什么,自己做了坏事,心里却委屈。

派出所的人说,这个男人,是这几年来第一个因为黑心钉被拘留的。

老王坐在路边,脚蹬在我身上,他又看了一眼报纸上这则消息,抬起头,似乎默默想了一会儿,然后收拾起摊子,推着自行车,走了。

他的影子在路灯下忽长忽短。他似乎回过来看了我一眼,似乎又没有,然后,整个巷子只留下他那辆旧自行车链条的回声,嗒嗒,嗒嗒。

后来,我再也没有见过他。

我想,老王不来了,报纸上说的那个修车人,生意大概会好一些吧。

(选自散文集《守梦人》)

文本二:

2012年,我开始着手《守梦人》的采访、创作。创作初期,我克服着羞怯和拘谨,一次次打扰他们,通过面对面采访、查阅资料、电话聊天、亲历现场等形式,试图一次次走近他们的内心。我试图讲述我生命中遇到的一些普通人的故事,他们是我熟悉的亲人朋友,或者是各行各业的陌生人。写他们的困顿、纠结、迷茫、恐惧、疼痛……他们的善良、守信、宽容、仁义、担当……还有梦想。

2014年冬,我完成了这部历时两年多的非虚构文本。我笔下的这些人,都是真的,这些人的“梦”,也是真的。

我所理解的文学,剖析鞭挞人性恶是深刻,记录传达人性美,亦是深刻。这些美,我放大给谁看,谁就会接受暗示,他(她)的一切会因此更美——这就是我写下这些平凡人的故事的最初想法。

这是我第一次尝试非虚构文学创作,写人,写故事,却运用了自己擅长的散文语言和思辨色彩,希望能最大程度地、细腻地、淋漓尽致地探视笔下人物的灵魂世界,触摸他们的脉动与心跳。

(选自《守梦人》“序言”“后记”、葛一敏访谈苏沧桑《从一条河抵达大海》)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写老王的妻子及认识他的人不理解老王坚持免费甚至贴钱修车的做法,这反衬了老王“二十年的坚守”的难能可贵。
B.文章最后叙写“路牙”的心理“报纸上说的那个修车人,生意大概会好一些吧”,直接点明了老王不再修车的真正原因。
C.文章虽然是散文却具有小说的意味,叙事有波澜,引人入胜,人物形象鲜明丰满,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D.文章与杨绛的散文《老王》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表现了一个社会底层小人物的善良真诚,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敬意。
2.文中画线部分的句子内涵丰富而深刻,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强调“脸”的平常,意在说骑车人与老王及其家人一样都是忙于生活的普通人,老王本无义务冒雪挨冻帮他们修车。
B.由骑车人的“脸”联想到老王、老王的家人,意在表明老王把骑车人当成自家人,把他们的困难视为自己的困难。
C.这句话从路牙的心理角度来写,叙述语言质朴平实,言简意丰而耐人寻味,抒情直接而浓郁,显得别致动人。
D.这句话紧承前文内容,含蓄地解释了老王下雪天不畏严寒坚持出门修车的深层原因,表现了老王善良的人性美。
3.“非虚构文学创作”是近年来散文写作界掀起的新的写作潮流。请结合文本二,概括“非虚构散文”的主要特征。
4.文本一从“路牙”这个“物”的角度来叙述“老王”的故事,请简要谈谈这样处理的好处。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北中国

萧红

一早晨起来就落着清雪。在一个灰色的大门洞里,有两个戴着大皮帽子的人,在那里响着大锯。

扔,扔,扔,扔……好像唱着歌似的。

不远就有一段树林,沿大道的两旁长着。说是养了一百来年的大树,从祖宗那里继承下来的。将来还要传给第二代、第三代儿孙,最好是永远留传下去,好来证明这门第的久远和光荣。

可是,今年却是这树林的主人自己发的号令,用大锯锯着。

树上的喜鹊窝,新的旧的有许多。树一被伐倒,喜鹊窝也跟着覆到地上,有的跌破了,有的则整个的滚下来,就坐在那亮晶晶的雪上。

一百多棵榆树,现在没几棵了。

上房的门喀喀的响着就开了,老管事的手里拿着一个信封,从台阶上下来,怀怀疑疑,把嘴唇咬着。那两个拉锯的,一看这情景就知道大先生又在里边闹了。

老管事的走进大门洞,把信封拿给他们两个细看。他们都不识字,老管事的也不识字。不过他闭着眼睛也可以背得出来,这样的信,他的主人从生了病的那天就写,一天或是两封三封,或是三封五封。已经写了三个月了。

老管事的把信封头朝下、脚朝上的倒念着:

中华抗日英雄

耿振华吾儿收

父字

全念对了,中间写在红绶上的那一行,他只念了耿振华收。一个拉锯的,连忙补添着说:耿振华吾儿收。

清雪还照旧的下着,两个拉锯的,又在那里唰唰的工作起来。这样好的木头那里去找去!现在锯了,毁了,劈了烧火了。好像他们自己的命运一样,看了未免有几分悲哀。

百多棵树,耿大先生想儿子想疯了。

大少爷一走,开初耿大先生不表示什么意见。他想过了一些时候,就会回来的。自己年轻时,也是那样。孙中山先生革命的时候,还偷偷的加入了革命党呢。只希望他在外边碰了钉子就回来了。

儿子的母亲,一哭哭了三四天,说儿子走的三四天前,她就看出孩子有点不对。眼泡是红的,一定是不忍心走,哭过了的,还有他问过母亲一句话,他说:

妈,弟弟他们每天应该给两个钟头念中国书。尽念日本书,将来连中国字都不认识了,等哪天咱们把日本人打跑了,还满口日本话,那该多么耻辱。

妈就说:什么时候会打跑日本?

儿子说:我就要去打日本去了……

这不明明跟母亲露一个话风吗?可惜当时她不明白,现在她越想越后悔。

儿子一去就是三年,只是到了上海时,有过两封信。以后就音信皆无了。传说就在上海的抗日部队里,当了兵。后来,又说他早就不在上海了,在陕西八路军里边工作。

母亲在这三年中,会说东忘西的,无所因由似的说哭就哭。

可是耿大先生则不然,关于儿子,他一字不提。只是夜里不睡觉,静静的坐着,往往一坐坐个通宵。

他夜里坐了三年,竟把头发坐白了。

大少爷一走,全家都散心了。院墙倒了,用一排麦秆附上;房子漏了雨,拿一块砖头压上。一切的光辉生气随着大少爷的出走失去了。

现在耿大先生早已经病了,有的时候清醒,有的时候则昏昏沉沉的睡着。

今年阴历十二月里,他听到儿子大概是死了的消息。这消息是儿子从前的一个同学那里传出来的。

耿大先生拿起这些日子所有的报纸,看了半夜。直到鸡叫天明,他枕着那些报纸,忽然做了一梦。在梦中,他的儿子并没有死,而是做了抗日英雄,带着千军万马,从中国杀向满洲国来了。

耿大先生一梦醒来,从此就病了。

清醒的时候,他就指挥着伐树。

伐呀,不伐白不伐。

把树木都锯成短段。

烧啊!不烧白不烧,留着也是小日本的。

等他昏迷的时候,他就要笔要墨写信。

只要客人来了,他就说:你等一等,给我带一封信去。

家里的人,觉得这是一种可怕的情形。若是来了日本客人,他也把那抗日英雄的信托日本人带去,可就糟了。

所以自从他一发了病,也就被幽禁起来,把他放在花园角上那凉亭子里去了。那花园里素常没有人来,一到了冬天,满园子都是白雪。凉亭里边生了一个炭火盆,他寂寞的时候,就往炭火盆上加炭。

有一天,厨子给老爷送饭的时候,一开门,满屋子的蓝烟。往地上一看,耿大先生就在火盆旁边卧着,一只手按着自己的胸口,好像是在睡觉,又好像还有许多话没有说出来似的。

耿大先生死了。

1941.3.26

(有删改)

文本二:

好的作家在具体的文学创造中,会采用很多策略加强时空叙事的张力和粘合力,使叙事中的时间进程和空间拓展趋于复杂化,丰富文本的审美意蕴,萧红的小说擅于在单一故事情节发展中蕴涵隐性情节,把时代风云变化的隐性情节隐藏在具体平实的小人物日常生活遭遇的表层情节发展中,让表层情节和隐性情节相互渗透,一方面可以更完整地理解表层情节进程中不能得到很好解释的某些因素,另一方而也丰富和拓宽了小说风云变化的时代背景,这样处理不仅能够揭示时代特征,还能巧妙地展现人物的心路历程和作家的主观意图。

(摘编自楚金波《论萧红短篇小说的时空叙事策略》)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耿少爷走后音信渺茫,连死讯都只是传言,写出了动荡时局中投身抗战的东北青年辗转不定的处境。
B.耿大先生年青时也参加过革命党,小说以此将两代人的青春关联起来,展现了不同时期青年同样的担当精神。
C.小说写耿少爷离家之后家中环境日益破败、人心散了,预示着家庭最终败落的命运和耿大先生的悲剧结局。
D.从“一字不提”,希望他“碰了钉子”,到称儿子为“抗日英雄”,这体现了耿大先生对儿子前后矛盾的态度。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段的场景描写,展现了侵略者占领之下的小城单调压抑的日常生活图景,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
B.耿大先生梦见儿子率军归来收复家园的景象,与梦醒后儿子已不在的现实形成强烈反差,强化了故事的悲怆色彩。
C.小说结尾耿大先生被幽禁园中,孤愤难言,他的死是时代的悲剧,也与周围的人求全自保,冷漠疏离有关。
D.小说从当前耿大先生的病写起,以耿家为中心,将家国浮沉、两代人的故事凝聚一处,体现了构思的匠心。
3.小说中“树”多次出现,富有意味。请分析这样写的用意。
4.请从表层情节和隐性情节相互渗透的角度,对画线处耿振华母子的对话进行评析。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保卫延安(节选)

杜鹏程

有一个战士跑上来向周大勇报告:炊事班老孙又昏倒了!

周大勇急急地离开队伍行列向后跑去。通讯员小成也跟着连长向后跑去。周大勇通红的脸上汗水混着沙土。他浑身是汗,衣服透湿,像刚从河里跳出来一样。

周大勇跑到老孙跟前,看见一个炊事员抱着老孙。他一条腿跪下去,从炊事员怀里把老孙抱过来,紧紧地搂到胸前。

那个炊事员站起来,说:连长!老孙,老孙不行啦!

周大勇说:去!快去帮助指导员。看,那不是指导员?他又扶着谁!

那个炊事员望着老孙,迟迟疑疑停了好久才走开。

老孙眼发直,干枯的嘴唇咧开,脸涨得通红,脖子上暴起发紫的血管。他的嘴唇动着,仿佛要给自己的同志和这世界留句什么话,但是说不出来。不大一阵工夫,他的呼吸由急促变得微弱了,脸由通红变成灰白……蜡黄……

周大勇紧紧地搂着老孙,眼珠子一动也不动地盯着老孙那半闭的眼睛,心神错乱地嘟哝:有一口水就好了!有一口水……通讯员小成也机械地重复:有一口水就好了!

一口水一条命呀!

敌人三架飞机,绕过来又栽下来,一条条的火箭,穿在周大勇周围的沙子里爆炸了。炸起的沙土扑在周大勇和老孙的脸上。周大勇用自己的胸膛遮掩住老孙。

周大勇望着那俯冲扫射的敌机,眼里喷火。

团卫生队队长,骑着马赶来了。他跳下马,喊:有办法,有办法,这针药有效。

卫生队长拼命地把注射器的针尖往老孙胳膊上的血管里扎,可是扎不进去。生命离开了老孙,血管,筋肉都僵硬了!周大勇把老孙轻轻放到地下,站起来。他把自己的破衣袖子撕下一片,想盖在老孙脸上,免得沙子吹进老孙眼里。可是周大勇拿上那块破布,呆呆地站在那里,像是他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像是他的心脏停止跳动,血液停止循环,思想也木然不动了!

老孙啊,老孙!同志们走路你走路,同志们睡觉你做饭。为了同志们能吃饱,你三番五次勒裤带。你背上一面行军锅,走在部队行列里,风里来雨里去,日日夜夜,三年五载。你什么也不埋怨,什么也不计较;悄悄地活着,悄悄地死去。你呀,你为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献出了自己的一切啊!部队哗哗哗地前进着:战士们,担架队员们……走啊!走啊!老孙没有走完的路,同志们要走完!

战士们用眼光向倒下去的同志致敬。听不见长吁短叹,看不见愁眉苦脸,只有一种沉重而又严肃的空气,充满在天地之间。

周大勇双手撑在腰里,再一次地望望老孙那老诚忠厚的脸相。啊,这个跟他周大勇同生死共患难的战士,永远放下了自己的行军锅,永远再不会向他说:连长,我没啥能耐,吃点苦总还行……我好赖是个党员。唉,我做的事太少……连长,你跟指导员劳累的,教人心疼!周大勇心里绞痛:有多少英雄好汉倒下去了啊!有多少热血浇在中国的土地上了啊!

周大勇和小成,用黄沙掩埋了老孙的尸体。趁团供给处的队伍过来的工夫,周大勇要了一片炮弹箱子上的木板,用刺刀削了削。他从文书手里接过来毛笔,在木板上写着:

共产党员孙全厚,五十七岁,山西孝义人,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而光荣牺牲!

周大勇把这个木牌插在老孙的墓前,望着它,望着它!

周大勇擦了擦头上的汗,背上老孙留下的行军锅,正要去赶自己的连队,团政治委员李诚上来了。李诚满脸是沙土,嘴唇干得裂开小口子,鼻孔里塞了一团棉花,上嘴唇还有干了的鼻血。他的马满身是汗,口里流着白沫。

李诚跳下马,看了看墓牌;站在坟墓旁边,脸上一条条的皱纹像刀子刻的一样。他抬起头,眼睛一眨也不眨地望着前进着的战士。

突然,李诚向战士呼喊:

同志们!一个战士倒下了,千百个战士要勇敢前进!一个共产党员倒下了,千百个共产党员要勇敢前进!大山沙漠挡不住我们;血汗死亡吓不倒我们。前进!哪里有人民,我们就到哪里去;哪里有苦难,哪里就更需要我们。前进,勇敢前进!战胜一切困难。

这用全部生命力量喊出的声音,掠过战士们的心头,在无边无际的沙漠上空雷似地滚动。

战士们踏着沙窝,急急地向前走去。他们那黑瘦的脸膛上,眼窝里,耳朵里,嘴唇上,都是厚厚的一层沙土;两腿沉重得像灌满了铅。但是,他们都挺起胸脯扬起头,加快脚步,一直向前走去。他们都坚毅地凝视迎面移来的沙漠,凝视远方。

沙漠的远方,一阵旋风卷起了顶住天的黄沙柱。就算它是风暴吧,就让它排山倒海地卷来吧!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军途中,连长周大勇将昏倒的炊事班战士老孙搂在怀里,眼睁睁地看着老孙的生命一点点地逝去。小说描述了炊事班战士老孙牺牲的情况,故事悲壮、感人。
B.小说写周大勇与通讯员小成反复念叨“有一口水就好了”,表现了他们救人时痛苦而无奈的心情,突出了行军途中战士们干渴的情形以及沙漠环境的极度恶劣。
C.周大勇掩埋老孙,在墓前插上木牌,背上老孙的行军锅追赶连队,这表现了战友间深厚的情谊,也表明周大勇将接替老孙的工作,突出了前赴后继的革命精神。
D.小说描写战士们在团政治委员李诚用全部生命力量喊出的话语的激励下,挺胸抬头,加快步伐勇敢向前,充满了革命浪漫主义激情,为小说涂抹上亮丽的色彩。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如写周大勇催促那个炊事员去帮助指导员,用“去”“看”表示情况紧急,“他又扶着谁”表明行军途中战士伤病较多,亟须帮助。
B.小说先细致地描绘老孙昏厥的模样、呼吸的变化,再写周大勇念叨“有一口水就好了”,然后写卫生队长骑马赶来救治,小说情节紧凑有致,情感丰富细腻。
C.小说细节描写生动传神,比如,敌人的三架飞机飞来轰炸,周大勇用自己的胸膛遮掩住老孙,这一细节表现了周大勇把战友看得比自己更为重要的高贵品质。
D.小说中李诚呼喊的话语,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感情沉痛而富有激情,揭示了小说的主旨,突出了人民解放战争的意义及人民军队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3.小说画横线部分两次描写周大勇的内心独白,有什么作用?
4.《保卫延安》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大规模正面描写解放战争的优秀长篇小说,被誉为“英雄史诗”,是革命英雄主义的赞歌。请从选材的角度简要分析小说是如何表现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东风暖

许心龙

车门刚关闭,我忙示意刘师傅打开车门。我探头朝车门外干呕几声,是撕心裂肺的干呕。梁市长笑了。梁市长说:“没大学校园的空气好吧?”我发现梁市长没有干呕过一次,真的,他平静得跟在充满花香的公园里一样。身处臭气熏天的垃圾处理场,没有超人的忍耐力,不干呕几次真是不可想象。

正想着,车子来到了一处梨园,袭来阵阵熟果子的清香。我长吸口气,心里才算安稳。“下去遛遛,透透气吧。”梁市长隔窗望着梨园说。

下了车,我才注意到梁市长一身休闲装,白底黑色运动鞋。刘师傅提醒我,梁市长今天是私访性质的调研,不准称呼职务。我忙点点头。我也早有耳闻。古代坐轿人的身份一眼就能看出,而如今坐车的不一定是啥身份呢。

梨园面积不大,稀稀落落没几个人,温暖的阳光洒在枝叶空隙。梁市长沿着小径往前走,边走边看,很感叹一棵不高的梨树竟能挂十几颗果子,错落有致,大小不一。我正纳闷,梁市长对梨园这么感兴趣?

这时,从左边梨行里走出一个人来。这个人穿着深蓝色T恤衫,领口的几个扣子全扣着。

“梨好卖吗?”梁市长望着远处密密的梨林说。

“行情不太好。”那人说,“其实这梨品质好,皮薄,肉嫩,多汁,核小,无渣。”

“这梨子的颜色真不错,金灿灿的。”梁市长笑着说。

“这梨叫金果梨。”那人露出了笑色,“你看一个一个果子挂在那儿,多灵气!

我发现这个人很有成就感,只是满树梨子不是让看的,是让大家吃的,得销售出去才行啊。

“这品种是从哪儿引来的?”梁市长也来了兴致,要刨根究底。

“从山东滨州引来的。在青岛当兵时,我经常吃金果梨,几天不吃就想得慌。”这个人大概是找到了知音。从这个人的脸色上,我倒没发现一丝梨子滞销的忧愁。

“一晃在部队三十多年啊。”这个人又补充道。

“我也是部队转业的,”梁市长说,“只是没您在军营时间长,回来服务地方了。”

忽然,树林里传来呼呼啦啦叽叽喳喳的斗鸡打架一样的声音。埋伏的十几只麻雀呼啦一下蹿出,惊得片片树叶簌簌发抖。

“呵呵,别怕,”这个人指着梨树上挂着的一个东西说,“那是驱乌器,吓唬鸟的,要不然落地的果子比这还多。”

这时,一个年轻的女子赶来,端着一杯红茶,看到梁市长,她眼前一亮。

梁市长对她微微一笑,点了点头。

“这是我二闺女。哦,忘了介绍,我姓房。老弟,您贵姓?”

“姓梁。”我忙接道。梁市长望我一眼,眼神里明显是夸我这个新秘书称职。

“来,捡个大个的,让您尝尝。”老房说着从腰里掏出水果刀。

老房很熟练地削好一个梨,递给梁市长。

梁市长忙说:“切一半,那一半给他们吃。”

“梨园里还能缺梨吃?”老房瞪着眼说。

梁市长咬一口,汁液挂在了嘴角。“好吃,好吃。”说着又咬了一口,很响地咀嚼着。突然,他向对面的老房招手,“来,咱俩合个影。”梁市长右手举着啃了几口的梨,嘴里还不停地嚼着,示意要我拍照。身后老房的二闺女也举起了手机。

拍好照,我望老房一眼,心里说,你老房也真有福气,因为梁市长一般是不跟谁合影的。

这时,老房的闺女说:“这个梨园投资了几百万,但销路不好,梨子都有烂的了。”

“要是为了赚钱,就不费心弄这梨园了。”老房看着满园的金果梨,目光从容。他似乎想起了军营的生活,想起了年轻时的模样。

“可联系电商,搞网售。”梁市长望着老房,举起了大拇指:“军人情结,还没褪色啊。”

夕阳像一只硕大的金果梨挂在天边,我们转身返回……

礼拜天一早,我的手机响了。

“赶紧起床,去城南房庄梨园采摘梨去。”是我的同学张华。他说:“可火了,金果梨,比黄酥梨强多了。”

金果梨?我一下子想起了上周在梨园的情形。

“市长在梨园吃了梨,还与老板合了影,”张华又说,“朋友圈都刷屏了呢!”

翌日,我给梁市长如实汇报了梨园的情况。

梁市长笑着说:“老房这个人是好样的。那天,我在车上老远就看到梨园里疙疙瘩瘩的都是梨果,就知道他们销路不好。金果梨的品质真不错,我就想着帮他宣传宣传,让群众吃上好水果,让老房不白忙活。”

“这东风借得好啊!老房二女儿真聪明!”我感叹道,“不过,当时她还埋怨老房,说明没有真正理解她爸。”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梨园的金果梨品质非常好,皮薄,肉嫩,多汁,核小,无渣。老房对自家的金果梨很自信,可金果梨的销售却成了难题。
B.老房退伍军人的身份拉近了梁市长和老房的距离,他们都有当兵的人生经历,这也是梁市长主动帮助老房的主要原因。
C.“这个梨园投资了几百万,但销路不好”,写出了老房二女的担优;老房的想法不同,他弄梨园的本意不是为了赚钱。
D.“军人情结,还没褪色啊”,梁市长虽然对老房的人品很认同,但认为金果梨还是要销售出去,他想到了电商网售。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细节来描写人物,如写果园主人领口的扣子全扣着,揭示了老房的生活习惯;如写梁市长的休闲穿着,展示了梁市长的形象。
B.小说前面叙写刘师傅对“我”的交代,为后文“我”果园主人老房介绍梁市长埋下了伏笔;金果梨火了,朋友圈都刷屏了,也照应了前文。
C.小说以“东风暖”为题,意蕴丰富,既指老房家的二闺女巧借梁市长的东风宣传金果梨,助力销售;也暗含了对老房军人本色不改的赞美。
D.“温暖的阳光洒在枝叶空隙“夕阳像一只硕大的金果梨挂在天边”,小说两次写到太阳,写出了时间的变化,也营造出一种温馨祥和的氛围。
3.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梁市长的形象。
4.“我”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