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4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先生到楚国去?

是的。你也知道了?墨子让耕柱子用水和着玉米粉,自己却取火石和艾绒打了火,点起枯枝煮沸水,眼睛看火焰,慢慢的说道:我们的老乡公输般,他总是倚恃着自己的一点小聪明,兴风作浪的。造了钩拒,教楚王和越人打仗还不够,这回是又想出了什么云梯,要怂恿楚王攻宋去了。宋是小国,怎禁得这么一攻。我去按他一下罢。

他看得耕柱子已经把窝窝头上了蒸笼,便回到自己的房里,在壁厨里摸出一把盐渍藜菜干,一柄破铜刀,另外找了一张破包袱,等耕柱子端进蒸熟的窝窝头来,就一起打成一个包裹。衣服却不打点,也不带洗脸的手巾,只把皮带紧了一紧,走到堂下,①穿好草鞋,背上包裹,头也不回的走了。从包裹里,还一阵一阵的冒着热蒸汽。

先生什么时候回来呢?耕柱子在后面叫喊道。

总得二十来天罢。墨子答着,只是走。

墨子走进宋国的国界的时候,②草鞋带已经断了三四回,觉得脚底上很发热,停下来一看,鞋底也磨成了大窟窿,脚上有些地方起茧,有些地方起泡了。他毫不在意,仍然走;沿路看看情形,人口倒很不少,然而历来的水灾和兵灾的痕迹,却到处存留。走了三天,看不见一所大屋,没有一棵大树,看不见活泼的人和肥沃的田地,就这样的到了都城。

城墙也很破旧,但有几处添了新石头:护城沟边看见烂泥堆,像是有人淘掘过,但只见有几个闲人坐在沟沿上似乎钓着鱼。

1.和原文加点词“什么”的用法和含义相同的选项是(     
A.“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书,吊着打。”
B.“没有什么把我打垮,”他大声说,“都是因为我出海太远了。”
C.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D.她原是一个短工,专给地主家拆洗衣服,侍候坐月子什么的。
2.文中划波浪线句子都写到“草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文中画线处是个散句,请改写成形式整齐、意义鲜明的整句。可以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24-01-11更新 | 390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吉林省吉林市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生在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他的仁政____________。他想做一个挽狂澜于既倒的大人物,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天生孔丘,何用?然而奴隶社会土崩瓦解了,在许多市侩、政治骗子、谎言家,赳赳武夫得志之际,在许多成功人士于王事蹇蹇、席不暇暖之时,大师孔子,被晾在一边,____________,在那里干呆,有劲没处使。表面上看孔子,忙,甚至可以说忙的团团转。他开办私人学校,他奔走列国,他为世道人心的江河日下着急上火。可是这种都不是他心中所要的那个。孔子所要的克已复礼,是参政议政。孔子对做名儒、名士都不感兴趣,孔子要做的是名臣。孔子所处的时代天下一团糟,的确挺需要名臣的。

据传孔子曾经删修鲁史官所记的《春秋》,《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____________。看情形是金瓯片片碎,奴隶主贵族阶级忽喇喇似大厦倾。沧海横流,是要出英雄的。孔子就要做这个英雄,他要写天地这篇大文章,他要补天济世。他要日月所照之处成皆乐土,他要天下君王皆遵周制,他要刍荛采薪之人皆明礼义,他要儒家恩惠泽润众生。伟哉,孔子!壮哉,孔子!可惜,他一项也做不到。他只能是徒呕心血。孔子在历史面前是个迟到者,不合时宜者,逆潮流者。他想做的事,不是他不能为,而是时代已经不允许他了。他或许应该选择沉默和缺席,但选择沉默和缺席,又不是孔子了。孔子选择的是在场出席。在时代的长餐桌上,他拼命地要抓住属于自己的那份刀叉。,本来也是一种职业——为他人办丧事的一种职业。这使们的血液里存在着一种天生的实干家的执拗和吹吹打打的喧哗成份。

1.请在文中横线处选择填入恰当的成语(     
A.举步维艰   马齿徒增   不可胜数
B.举步维艰   倚马可待   擢发难数
C.物力维艰   马齿徒增   擢发难数
D.物力维艰   倚马可待   不可胜数
2.文中划横线的两处,第一处连用了四个“他”做主语,第二处只用了一个“孔子”做主语,对于二者的表达效果不正确的是(     
A.第一处连用了四个“他”做主语,紧承上文,具体阐释了孔子补天济世的英雄情怀在当时社会中的种种具体表现。
B.第一处连用了四个“他”做主语,用排比手法,抒发了作者对孔子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的推崇与赞美之情。
C.第二处只用了一个“孔子”做主语,表达对孔子历史处境的惋惜遗憾,又不失对其不合时宜的批判之情。
D.第二处只用了一个“孔子”做主语,是作者继上文热情讴歌孔子后,又冷静地审视孔子所处的历史时代,指出孔子在自身抱负与现实矛盾中的辛酸无奈又尴尬的历史身份。
3.下列选项中与画波浪线句子使用修辞手法一致的是(     
A.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B.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C.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D.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2023-03-20更新 | 246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洮南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的灵魂我的书

梁文道

气质,就是品质散发出来的味道。

有一年,一个美国小伙子考上了哈佛大学,学工程。哈佛大学第一年有个核心课程,所谓核心课程,就是新生进校不是上专业课,而是上全体学生都必须上的公共课。这些课程的内容千奇百怪,什么都有,学校认为这些是任何一个哈佛学生都应涉猎的知识领域。于是,这个学生就选了一门课,但选完后他非常后悔,因为他选的是“中古英文文学”。想想看,一个想学工程的学生,跑去念“中古英文文学”,肯定非常痛苦。

更要命的是,教授年纪大,说话慢,讲课风格老派,听着很闷,所以他经常逃课。好不容易熬完了一学期的课,放暑假了,他很高兴。他要打工挣钱,于是就在学校附近的一家旧书店里找了份工作。

干什么呢?这种书店常常接到电话,被叫到别人家里收一些旧书回来,然后出售——他就干这个。

有一天,老板派他去哈佛大学旁边的一户人家里收书。他去了,一个老太太开的门,老太太看上去一脸忧伤。自我介绍后,他发现老太太竟是那位教他“中古英文文学”课教授的夫人。原来那位教授上完这学期的课后没多久就死了,死后留下了一屋子的书。老太太觉得这些书让她睹物思人,所以决定把它们卖掉,于是就给这家旧书店打了电话,恰好是这个小伙子被派来收书。

这时,小伙子意识到,原来他刚上完的那门课是那位教授一生中最后的一门课,他是那位教授一生中最后一批学生之一。虽然他不喜欢那位教授,但他的心情也很沉重。当他去看这些书该怎么搬时,他发现教授书房的一整面墙的书柜里全是廉价的侦探小说。这个学生笑了,他想,这个老家伙平时上课很严肃,原来最爱看的是侦探小说。他竟有这种兴趣!小伙子越想越觉得好笑。书房后面是一扇大玻璃门,出去后是一个小花园,非常漂亮。老太太说:“我丈夫生前最大的嗜好就是种花剪草。”

玻璃门旁边还有两个书柜,里面放的全是园艺书。看了半天,这个学生做出决定:不搬这些书了!于是他回去对老板说:“老板,我想把那位教授的书都买下来。”老板惊讶地问:“你全要?价钱你付得起吗?”学生说:“那薪水我就不要了。”老板说:“那也不够。”学生说:“那这样吧,我接下来的几个暑假都来你这里打工,薪水全给你,行吗?”

老板问:“你为什么要买这些书?”这个学生说,以前上课时,他只觉得那位教授很沉闷、很学术,原来那只反映了教授的一面。当他去了教授的家,看了他的书房和藏书后,他才发现了教授完整的人格。那位教授喜欢廉价版本的侦探小说,还在小说里面画线做笔记,笔记里还有粗话。他还喜欢种花草。这些都是教授生前最爱的东西。

爱好、兴趣,甚至癖好,都彻底浮现在教授的书房里。当时这个学生有种很强烈的感觉:如果把这些书搬回旧书店,就得把它们分开,分门别类地放在旧书店的书架上,然后再去卖。这样一来,教授的藏书就崩溃了、解体了。而现在,当这些书在它们主人的书房里安身时,它们是完整的。完整的意思是什么呢?这些书完整地表达了它们主人的人格、灵魂。所以这个学生觉得,只要教授的藏书还在,只要这些书仍然完整地在一起,那位教授就还没死,他的灵魂就还在这些书里面。

他觉得他应该让那位教授的灵魂完整地保留下来,所以决定把它们买下来,不拆散它们!老板听了他的话后说:“算了,这些书我6折卖给你。你在我这里打3年工就够了。”于是,他在那里打了3年工。

这个故事是真的。一个人的书房,一个人看什么书,一个人拥有哪些书,其实就是一个人的全部,就是这个人。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题目“我的灵魂我的书”将灵魂与书联系起来,“我”不是指教授,也不是指“小伙子”,而是泛指。
B.这篇文章用平实、质朴的语言讲述了一个普通人的故事,平中见巧,写出了故事的起伏,引人深思,令人回味。
C.当小伙子意识到刚上完的那门课是那位教授一生中最后的一门课时,当他意识到自己是那位教授一生中最后一批学生之一时,他为自己的逃课行为懊悔不已。
D.作者在记述故事的过程中主要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写出了教授的兴趣、爱好,为我们展示了生活中的教授形象。
2.文章第三段中说:“更要命的是,教授年纪大,说话慢,讲课风格老派,听着很闷。”有人认为这句话可以删去,你同意吗?为什么?
3.故事的结尾说:“一个人的书房,一个人看什么书,一个人拥有哪些书,其实就是一个人的全部,就是这个人。”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并联系生活实际探究这句话给你怎样的启示。
2021-05-29更新 | 126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五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悼念一条河

赵克明

那条河叫什么名字,已经记不清楚了。也许它压根儿就没有名字,或者它本就不是一条河而是一道过水沟;但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它是一条真正的河,在我脑海关于河流的词典里,它比长江、黄河、淮河更显眼。

河的两岸并不宽,最宽处大约就两三米吧。河水也并不深,只有到了雨水季节才没过一半的河床,倒映着两岸的花草流云般漂移,如巧手的织女轻轻抖动刚织好的锦缎;而在平日里它就那么清凌凌的一脉,潺潺地流着,或刚齐小腿,或盖过脚踝,水底白亮的鹅卵石和小鱼小虾之类的清晰可见。

我很好奇:这小河怎么会有这么多光滑的石头呢?老祖母曾很神地告诉我:很久很久以前,这个地方不是冈,是一眼望不到边的海,海水很深,常有水怪兴风作浪,溅起一块块石头,让海边的人生活在惊恐中,龙王爷同情人们,把海底翻朝天,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这些光滑的石头也就翻到地上来了。对于祖母的解释我深信不疑,因为在我的心中祖母是知古道今的人,她所说的自然没错。每当在小河里捡鹅卵石时,我的眼前总浮现出一片汪洋,一块块小石头像鱼一样踊跃地跳动着。带着这样美好的想象捡来的鹅卵石,还给了我们无穷的乐趣,那就是伙伴们围成一圈玩抓石子游戏,一直玩到祖母和别家孩子的母亲拖长音调“吃饭喽——!”才罢休。有时候,我和小伙伴们会在小河里打水仗,赤着脚,踩在滑溜溜的鹅卵石上,脚板麻酥酥的,于是大家撩起水朝对方洒,有人还将草帽拽下来当水瓤,直泼得一个个都成了“水猴子”,浑身上下水淋淋的,满河里都是咯咯的笑声。

河中的乐趣自不待言,河岸的乐趣也无穷无尽。一年四季,我和小伙伴们都喜欢来到河岸,寻找属于自己的童趣。抽茅衣、挖鸡爪(一种野草的根)、采桑葚、摘野葡萄、掐大麦泡、捉蜻蜓蝴蝶、堆雪人都是很有趣的事儿。

捉蜻蜓蝴蝶的乐趣就在“捉”上,小河岸边植被丰富,蜻蜓蝴蝶很多,但那些五颜六色的小精灵机警得很,你看它悠闲地停在草叶或花枝间,刚一伸手,它却轻动薄翼,移到另一棵草或树枝上,往往费了半天工夫才能捉到两三只,我们捉到蝴蝶也只是细细观赏之后就把它放开了。因为祖母曾给我讲过:梁山伯与祝英台相亲相爱,因家人的反对无法在一起,最后山伯与英台双双化作了蝴蝶,相依相伴……我于是便对蝴蝶产生了怜悯之心,对它们格外地小心翼翼了……

小河就这样伴随着我贫瘠而富有的童年,如同一根精神血管一样搏动在我成长的躯体内。不知何年何月,也许是我告别少年求学工作于外地的时候,也许是祖母日渐老迈溘然离世的时候,那条小河不再撒欢,不再歌唱,不再叙说那引人遐想的故事。

有一年清明,回乡给祖母祭扫坟墓,已经认不清那条小河的位置,我指着生长着一排杨柳树的地方问:“这就是从前那条小河吗?”二弟说:“是的。我记事的时候它还在,后来不知不觉就没了。”又过了几年回乡祭祖兼探望父母,发现那一排杨柳树也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条水泥路、一行电线杆和一个变压器,母亲说:“家里的电也带得动空调了,自来水管子也埋到屋后头了。”

我提及村后的那条小河,母亲恍然叹道:“那河水真清!你小时候还捉过一条大鲶鱼呢……我良久默默地立在那里,脑海里闪动着那一泓清凌凌的水,闪动着童年小伙伴们在小河里欢快嬉逐的身影,闪动着祖母摇着芭蕉扇娓娓给我讲故事的情景……

童年一起在小河里玩耍的小伙伴们已经不知去向,祖母的坟墓就兀然立在离小河故道不远的冈边上,而那条小河也只能永远流淌在我记忆的最深处……

(选自《安徽青年报》2017年7月20日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运用对比手法,不仅突出了村庄不知名的小河在我心中的重要位置,也起到了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B.“我的眼前总浮现出一片汪洋,一块块小石头像鱼一样踊跃地跳动着”这句话既表现出我对祖母说的话深信不疑,也写出了鹅卵石丰富了我童年的生活。
C.文章结尾的一段文字,抒发了作者对世事变迁的感慨,表达了作者对童年快乐生活和祖母的深切怀念。
D.文章情感真挚,语言清新自然,运用了描写、抒情、记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
2.文章引用了祖母讲述的“龙王翻海”“梁祝化蝶”两个故事,有什么作用?
3.结合全文谈谈“悼念一条河”有什么深刻的含意?
2021-05-28更新 | 18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8届吉林省延边州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主角

陈彦

忆秦娥突然那么想回她的九岩沟了,她就坐班车回去了。

她已经很久没有回来过了。家里除了老爹,全都进了省城了。本来她也是想把老爹接进城去的。可爹说要守老房子,守老屋场,守老坟山。

娘说:你爹主要是舍不得他那一摊子皮影戏呢。

还没到易家老屋场,忆秦娥就听到了锣鼓闹台声。敲得很专业,很讲究,甚至让她有些疑惑,哪里会有这样讲究的锣鼓敲家呢?

有老汉、老婆子、娃娃们,在陆陆续续朝易家老屋场赶着。

突然,有人认出了忆秦娥,一条沟里就迅速沸腾了,连各家各户的狗,也都跟着主人跑出来,对着不明真相的事体,乱叫乱咬起来。

终于,忆秦娥在几十个老汉、老婆子、娃娃的簇拥中,回到了易家老屋场。

第一个映入眼帘的,竟然是她舅胡三元。没想到,他已回九岩沟老家了。

他是跟她爹一道,支起了这个皮影摊子。

她突然发现,舅老了。老得满头白发,几乎没有一根青丝了。在正规剧团,武场面一般最少都由五六个人组成。而在这里,七八样乐器,全都是她舅一个人操作着。除板鼓、战鼓、大鼓外,还兼吹着唢呐、管子。

忆秦娥的出现,让整个易家老屋场立即轰动起来。她舅是因为鼓打得太投入,没有发现她。

她爹果然是老了,老得把两颗门牙都丢了,她问爹:

门牙怎么没了?

气得她爹直抱怨说:问你舅去,问你那个死舅去。

原来爹的两颗牙,也是让舅在排练时,拿鼓槌无意间敲掉的,舅是嫌他把小锣慢了半拍。气得爹当时还跟她舅打了一架。但一想到皮影摊子得用人,尤其是像她舅这样的好把式、大把式。不用,找谁去?爹最后只好忍了。

爹说:你这个死舅,又能拿他咋地?把他告到派出所,抓到局子里去?可他毕竟是我的妻弟、你的亲舅呀!一辈子可怜的,都坏在这‘瞎瞎起手’上了,他是敲了一路的板鼓,也敲了一路的牙,还坐了一路的牢,老了老了,回到九岩沟,我还能再把他送到法院去?现在好了,就让他一个人敲。咱这摊摊,也养不起那么多下手。要敲,除非把他自己那一嘴狗牙,全敲掉算了。

这天,他们唱的是《白蛇传》。

当满九岩沟的人,知道省城名角忆秦娥回到老家了,并且还要亮几嗓子时,很快,就把莲花岩、三叉堡、五指峰、七子崖的人全都招了来。

村上还烧燃了多年没用的汽灯,一下子把整个易家老屋场照得明光光,亮晃晃的。连那些已经失明多年的老人都说:亮,今晚咱九岩沟真亮堂!

西湖山水还依旧,憔悴难对满眼秋。霜染丹树寒林瘦,不堪回首忆旧游……

忆秦娥唱得声情并茂,眼含热泪,她舅敲得精神抖擞,血气贲张,她随便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个移步,一个呼吸,一个换气,一个拖腔,甚至一个装饰音,她舅都能心领神会地给以充满生命活性与艺术张力的回应。那是高手对高手的心灵点化,是卯头对榫口的紧致楔入,是门框对门扇的严丝合缝,是老茶壶找见了老壶盖的美妙难言。好唱家一旦与好敲家对了脾气,合了卯窍,那简直就是一种极高级的唱戏享受了。这种享受,他们舅甥之间过去是有过好多次的,但哪一次都没有今天这般合拍、入辙、筋道、率性。两个从九岩沟走出去的老戏骨,算是在家乡完成了一场堪称美妙绝伦的精神生命对接。

忆秦娥唱完,已是浑身震颤,泪眼婆娑,她先向父老乡亲弯下了九十度的腰,然后又深深给老舅鞠了一躬。

老舅当下就捂住黑脸,哭得泣不成声了。老舅说:他妈的,戏弄好了,真是能享受死人的,老舅现在死了都值了!

忆秦娥就极其享受地留在老家,跟老舅,老爹一起唱了三夜皮影戏。就在忆秦娥回来的第四天,派出所的乔所长从省城开车找她来了。

乔所长说,把你娘吓得跟啥一样,一家人分析来分析去,说你可能是回九岩沟。乔所长就开车找来了。

舅说:你还是得回省城去唱戏呢。我听广播里说了,小忆秦娥都出来了,好事情嘛!各是各的路数,你还有你的观众、你的戏迷么。你的那些戏,小忆秦娥还得好多年才能学像呢。到了这个年岁,名角都得唱戏、教戏两不误了。你麻利回去吧,我这些年在山里洼里、沟里岔里到处乱钻,知道秦腔有多大的需求、多大的台口。只怕你人老几辈子,都是把戏唱不完的。

第二天一早,她就听她舅在老屋场敲起了板鼓。那种急急火火的声音,催得连上学的娃们,都是一路小跑。

她再也在家里待不住了。忆秦城又一次离开了九岩沟。突然,她想唱点什么,或者喊点什么。一刹那间。她猛然想到了秦八娃先生说的一句话:你哪天要是能自己吟出一阙‘忆秦娥’来,就算是把戏唱得有点意思了。

她就突然脱口而出地,随意吟了一阙《忆秦娥·主角》:

易招弟,十一从舅去学戏。去学戏,洞房夜夜,喜剧悲剧。

转眼半百主角易,秦娥成忆舞台寂。舞台寂,方寸行止,正大天地。

她身后,是她舅敲板鼓急急风的声音:仓才,仓才,仓才,仓才,仓才仓才仓才仓才,仓才才才才才才才……板鼓越敲越急。那节奏,是让她像上场跑圆场一般,要行走如飞了。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忆秦娥极其享受地留在老家,跟老舅老爹一起唱了三夜皮影戏,这不仅体现她对家乡的眷恋,也说明她想把自己的艺术奉献给乡亲。
B.忆秦娥在表演时极度投入,为戏中人物的悲苦命运所感动,联想到自己的遭遇,内心极度痛苦,“浑身震颤,泪眼婆娑”。
C.忆秦娥老爹讲述两颗门牙丢掉的原因那一段属于插叙,这种叙事技巧能使行文起伏变化,生出波澜,避免文章的呆板、拘谨。
D.在叙述视角上,本文主要采用第三人称,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文章所表达的客观社会现实。
2.结合情节,简要分析小说中胡三元的人物形象。
3.小说以“板鼓越敲越急”的场景结尾有什么作用?
6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偷

【美国】雷蒙德·卡弗

第一次注意到那位年轻女孩时,他正在出售机票的柜台边等候。她穿着皮衣,肩上挂着一个沉重的黑皮包,光亮的黑发在脑后成一个髻。他想象着女孩发髻放下来披散在背后的样子。因为排在前面,他没法一睹她的面貌。直到她买好票、转身离去时,他才见识了她的美貌:脸色苍白,双眸漆黑,嘴唇丰满。她的美使他心跳加快。她似乎知道他在瞪着她看,所以突然将目光下移。航空公司职员打断了他。他只好不再看,猜着女孩大概廿五岁时,买了一张到东部城市的二等舱来回票。

飞机一小时后起飞,为了赶时间,他走进机场的一间鸡尾酒吧,点了一份加水威士忌,一边啜着酒,一边看着候机室川流不息的人潮。他又看见了那个穿皮衣的黑发少女,正站在服务台附近,和另一名穿着滚灰毛巾边外套的金发少女谈得很入神。过了一下子,她们两个分手了。他叫了第二杯加水威士忌。再次见到她的时候,他正准备买本杂志,觉得有人挤着自己。起初他很奇怪为什么有人这么挨近他,但一看到是谁以后,便露出了笑容。

生意真好。他说。她抬头看看他,脸红着,嘴角泛上一抹怪异的笑,稍纵即逝。她从他身边移开,走入候机室的人潮中。他拿着杂志站在柜台边,伸手去掏后面口袋的皮夹时,发现皮夹不见了。我会在哪儿掉了呢?脑中开始列出皮夹中的东西:信用卡、现金、会员卡和身份证件。他胃中翻搅着类似害怕的情绪。那女孩那么靠近我,他立刻想到是她扒走了皮夹。该怎么办?他的机票还在,安稳地放在西装里面的口袋。现在,他必须得先处理一下遗失的信用卡,于是打电话回家,叫太太从书桌的最上面一个抽屉里找出电话号码,打电话与各个公司联系。好麻烦啊,这整件事简直令人窒息!她真该死,装出注意到他的样子,站得靠他那么近,还在他说话时,脸红得那么漂亮——这一切竟然只是为了扒他的皮夹。该死的骗人的动物!他咬紧牙根,心想可能再也看不到那个皮夹了。此时,那黑发女孩再度出现在他的视线里,他吓了一跳,而又非常高兴,考虑着是不是应该就近告诉站在附近的警卫。她背对着候机室前面的窗户坐着,似乎正全神贯注地读一本书。她旁边有个空位,于是他走过去坐下。

我一直在找你。他说。她看着他,一点儿都不认得他的样子:我不认识你。”“你当然认识。他说。她叹了口气,把书摆到一边:这就是你们这些人的想法,像捡拾迷途的动物一样捡女孩子吗?你以为我是什么?”“你扒走了我的皮夹。他说,并且为用扒走这个字而沾沾自喜。你说什么?那女孩说。我知道你做了,在杂志摊那边。如果你把它交还给我,这件事就算了,否则我就把你交给警察。他说。好吧。那女孩神色凝重地端详他,然后从腿上的黑包里拿出一个皮夹。他接过来。等一下,他说,这不是我的。

那女孩跑了,他在后面追,就像电影里的画面一样。旁观的人四散躲避。那女孩闪来躲去,以免撞到人。沉重的呼吸声提醒他,他已经老了。后来,他忽然听见后面有个女人在叫:站住,小偷!抓住那个人!他前面跑着的那女孩不见了。这时有个穿海军装的年轻女子伸脚绊倒他,他重重地摔了一跤,膝盖和手肘都重跌在候机室的瓷砖地板上,但还是紧紧抓住那个不是他的皮夹。那是个女用皮夹,里面塞满了钱以及各种信用卡,而皮夹的主人是那个穿着滚毛边外套的金发女郎——那个稍早前他看见和黑头发的女扒手说话的女人。她也是气喘吁吁的,身边还有个警察。就是他,金发女郎说,他扒走了我的皮夹。而他却无法向警察证明身份。

两个星期后,困窘和愤怒已渐平息,家庭律师的钱也付了,家中的混乱也恢复了。早上,一个邮包却寄来那个皮夹,没有附带任何解释。皮夹原封不动,钱一毛不少,所有的证件也都在。虽然事情过去了,但他觉得自己后半辈子看到警察都会不自在,在女人面前都会觉得羞愧。

(节选自《意林文汇》2017年第3期,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运用肖像、神态等手法描写黑发女孩的美貌,而她美丽外表下隐藏着的狡黠心机,让被美貌迷惑的“他”吃尽了被戏弄的苦头。
B.黑发女孩和金发女郎在服务台边谈得很入神这一场景,为下文“他”追赶黑发女孩要回自己的皮夹反被警察抓住的情节埋下了伏笔。
C.见到美女时瞪着看,“他”表情极不庄重结果遭到了黑发女孩偷窃皮夹、栽赃陷害的报复,因而小说的主题应该是好色必遭报应。
D.小说以机场候机室为环境背景,设计了充满戏剧性的情节,从“他”贪看女孩到“他”重获钱包,人物性格在互动冲突中逐渐得以显现。
2.请简要概括“他”发现皮夹被盗后的心理活动。
3.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结尾一段的艺术效果。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平陷落

老舍

天很热,而全国的人心都凉了,北平陷落!

李四爷立在槐荫下,声音凄惨地对大家说:预备下一块白布吧!万一非挂旗不可,到时候用胭脂涂个红球就行!说完话,他蹲在了地上,呆呆的看着一条绿槐虫儿。

拉车的小崔,赤着背出来进去的乱晃。今天没法出车,而家里没有一粒米。晃了几次,他凑到李老夫妇的跟前:四奶奶!您还得行行好哇!李四爷没有抬头,还看着地上的绿虫儿。李四妈,不像平日那么哇啦哇啦的,用低微的声音回答:待一会儿,我给你送二斤杂合面儿去!”“那敢情好!我这儿谢谢四奶奶啦!小崔的声音也不很高。剃头匠孙七今天铺子都没开市,他在家中喝了两盅闷酒,脸红扑扑的走出来。借着点酒力,他想发发牢骚:我恨日本鬼子!我等着,他们敢进咱们的小羊圈,我教他们知道我孙七的厉害!六号没有人出来。小文夫妇照例现在该吊嗓子,可是没敢出声。刘师傅在屋里用力地擦自己的一把单刀。

头上已没有了飞机,城外已没有了炮声,一切静寂。只有响晴的天上似乎有一点什么波动,随人的脉搏轻跳,跳出一些金的星,白的光。亡国的晴寂!

瑞宣,胖胖的,长得很像父亲。不论他穿着什么衣服,他的样子老是那么自然,大雅。这个文文雅雅的态度,在祁家是独一份儿。在他心境不好的时候,他像一片春阴,教谁也能放心不会有什么狂风暴雨。在他快活的时候,他也只有微笑,好像是笑他自己为什么要快活的样子。

他很用功,对中国与欧西的文艺都有相当的认识。可惜他没机会,或财力,去到外国求深造。当下过雪后,他一定去上北海,爬到小白塔上,去看西山的雪峰。那白而远的山峰把他的思想引到极远极远的地方去。赶到不得已得由塔上下来,他的心便由高山与野海收回来,而想到他对家庭与学校的责任。他没法卸去自己的人世间的责任而跑到理想的世界里去。于是,他顺手儿在路上给祖父与小顺儿买些点心,像个贤孙慈父那样婆婆妈妈的!好吧,既不能远走高飞,便回家招老小一笑吧!他的无可奈何的笑纹又摆在他冻红了的脸上。

今天,瑞宣失去了平日的沉静,也不想去掩饰。出了屋门,他仰头看看天,天是那么晴朗美丽,他知道自己还是在北平的青天底下。一低头,仿佛是被强烈的阳光闪的,眼前黑了一小会儿——天还是那么晴蓝,而北平已不是中国人的了!他赶紧走回屋里去。今天,北平亡了,该怎么办?他能甩手一走吗?不能!不能!可是,不走便须在敌人脚底下作亡国奴,他不能受!不能受!

他想起文天祥,史可法,和许多许多的民族英雄,同时也想起杜甫在流离中的诗歌。

老二还在屋中收听广播——日本人的广播。

老三在院中把脚跳起多高:老二,你要不把它关上,我就用石头砸碎了它!

瑞宣一声没出的把老三拉到自己的屋中来。

哥儿俩对愣了好大半天,都想说话,而不知从何处说起。

屋里,院中,到处,都没有声响。天是那么晴,阳光是那么亮,可是整个的大城——九门紧闭——像晴光下的古墓!忽然的,远处有些声音,像从山上往下轱辘石头。

敌人的坦克车,在街上示威!老三的嘴角上有点为阻拦嘴唇颤动的惨笑。

老大又听了听。对!坦克车!辆数很多!哼!他咬住了嘴唇。

最爱和平的中国的最爱和平的北平,带着它的由历代的智慧与心血而建成的湖山,宫殿,坛社,寺宇,宅园,楼阁与九条彩龙的影壁,带着它的合抱的古柏,倒垂的翠柳,白玉石的桥梁,与四季的花草,带着它的最轻脆的语言,温美的礼貌,诚实的交易,徐缓的脚步,与唱给宫廷听的歌剧……不为什么,不为什么,突然地被飞机与坦克强奸着它的天空与柏油路!

我得走!大哥!不能在这里作亡国奴!

啊?瑞宣的心还跟着坦克的声音往前走。

我得走!瑞全重了一句。

走?上哪儿?

坦克的声音稍微小了一点。

上哪儿都好,就是不能在太阳旗下活着!

我怎么走?难道叫这一家老小都……

太可惜了!你看,大哥,数一数,咱们国内像你这样受过高等教育,又有些本事的人,可有多少?

我没办法!老大又叹了口气,只好你去尽忠,我来尽孝了!

瑞全小声地说:大哥!你要是这样,教我怎好走开呢?

瑞宣用手背把泪抹去。你走你的,老三!要记住,永远记住,你家的老大并不是个没出息的人……他的嗓子里噎了几下,不能说下去。

(选自《四世同堂》,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二、三段写北平陷落时小羊圈胡同中各类人的反应,表现了人们低落、惶恐、兴奋、害怕、期待等各种各样的情绪,真实生动。
B.小说中的李四爷在日本人即将进城时呆呆看虫,已经开始谋划悬挂日本国旗,小崔来求粮他连头都没抬,可见其见风使舵,为人刻薄。
C.“最爱和平的中国……”一段运用反复、拟人、夸张等修辞,突出北平温和、友善却无辜受难的悲惨,表达了作者对侵略者的憎恨。
D.小说语言有明显的“京味儿”,如“绿槐虫儿”“杂合面儿”“那敢情好”等,带有北京独特的地域腔调,极富特色,令人印象深刻。
2.文中多次写到晴空阳光,请举例分析其在小说中的作用。
3.小说中作者写了祁瑞宣由“笑”到“泪”的变化,请根据小说内容,探究其中的深刻内涵。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晒秋

侯发山

明天就是重阳节了。下午训练结束的时候,接到上级通知,说明天“晒秋”。春来给搞糊涂了。部队没有种庄稼,“晒”什么“秋”呢?

对于“晒秋”,春来并不陌生。“晒秋”是山区农民的一种习俗,由于山区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选择在阳光晴好的时候,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晾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便演变成一种传统的农俗现象,成了农家欢庆丰收的盛典。在春来老家,每到重阳节,家家户户就会把秋天收获的玉米、大豆之类的玩意儿弄出来晾晒,其实也有炫耀的意思在里边。“晒秋”的时间一般是在重阳节前后,天高气爽,适宜晾晒,所以重阳节又叫晒秋节。

队长告诉春来,就是检阅大家的训练结果。队长还说,如果合格,春来他们就会正式进入特种部队。

夜已经深了,听着战友们的呼吸声、磨牙声、打呼噜声,还有梦中的呢喃,春来数了不知多少头羊也进入不了梦乡。为期三年的训练,过电影般在春来的脑海中显现……

北方的冬天,气温在零下十几度,西北风像小刀子一般锋利,刮得脸蛋生疼。凌晨五点半,背上二十公斤的重物开始跑步,五公里下来,浑身上下湿漉漉的,像是从水里出来一样。当然,这仅仅是每天训练的序幕,接下来还有挂钩梯、穿越铁丝网三百趟等等。

夏天也是不容易熬的,平举着八一式突击步枪,枪管上吊着一块砖头,一动不动在烈日下暴晒两个小时。仅一天,春来的皮肤就晒脱了皮,像是非洲人一样,黑黝黝的。以至于多天,春来都不敢照镜子。为了练习忍耐力,会抓来蚂蚁放到脸上爬,甚至专门钻到野外的臭水沟里,让蚊虫叮咬。一个晚上下来,脸上全是红肿的疙瘩,那种痒疼的感觉,春来每每想起来,都会不自主地哆嗦。

特种兵也有军姿的训练,背十字架,后脖领夹扑克,左右脖领扎大头针,头顶大瓷碗,让脖颈、肩膀、腰背保持挺拔,形成一道直线,一站就是三四个小时。每天还有倒功的训练,就是高高向后跃起一米五,用背重重地砸向水泥地。头一天练习,春来晚上背都不能沾床,都是趴着睡觉。春来是按照狙击手来培养的,为了让双目炯炯有神,在训练中会迎着太阳练眼神,连续两分钟不眨眼才算过了这一关。

对春来来说,最难的是野外生存训练,带上三天的食物在野外生存一星期,背上枪支弹药和生存用品,途中还要执行上级准备的突围、反突围、侦察敌情、攀登悬崖……春来心里清楚,是特种兵就得什么都不怕,什么困难都能克服,是特种兵就得有“上天是雄鹰,下海如蛟龙,入地似猛虎”的本事。

明天都有哪些首长来?我能过关吗?兴奋,自豪,期许,忐忑……各种情绪混杂在一起,春来只盼着天快快亮起来。

春来似乎迷糊了一会儿,天就亮了。

到了训练场,春来扫了一眼,看到指挥台那里坐了不少人。他不敢分心,忙收回目光,心里既紧张又激动。

正步检阅结束后,根据每个人的特长逐个展示技能。自然,春来的项目是射击,在幕布墙上随意找出五个位置,让春来辨认后,再用一块布把整个幕布墙遮挡起来,让春来从三百米外射击,就是“盲射”,全凭记忆寻找目标。好在,前面三个目标都被春来一一命中。不料想,队长临时加大了难度,现场释放烟幕弹,让春来射击其余两个。春来心里恼火也没办法,将来在战场上,变化也是瞬息万变的,他凝神静气,凭着刚才的瞬时记忆,瞄准,射击,中了,春来的心落到了半空;再瞄准,射击,又中了,春来的心放了下来。

等到指挥台那里响起密集的掌声,春来才回过神来。

“同志们好!”

春来和战友们刚要喊“首长辛苦了”,忽然间一个个大张着嘴巴,半天没合拢。春来看到,他的爹娘就在其中,其他人,除了部队的几位领导,也都是战友们的父母!泪水一下子弥漫了春来的眼睛,当兵三年来第一次见到父母的他,哭了。

到了第二年,春来参加了在朱日和举行的“沙场秋点兵”。

(原载《百花园》2019年第8期,有删节)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交代“晒秋”这一习俗是为了表明人物平日活动的典型环境,更好地塑造春来“人民子弟兵”这一形象。
B.小说中用大量笔墨对训练场景进行描写,为后文写春来盲射,五发五中的情节做了铺垫,表明春来的成功与平时的刻苦训练密不可分。
C.小说以写春来参加在朱日和举行的大阅兵结尾,照应前文他要成为特种兵的梦想,暗示了他梦想的实现。
D.小说最后写到春来的父母以及战友们的父母出现在检阅台上,把“晒秋”与“检阅”结合在一起,升华作品主题,属于点睛之笔。
2.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春来”的人物形象。
3.有人建议把小说标题改成“沙场秋点兵”你觉得哪个标题好?结合文本简要说明理由。
2021-05-10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吉林省延边州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补鞋匠老谢

陈志江

小区门口有棵长得枝繁叶茂的大榕树,树下面有个补鞋的小摊子,那是补鞋匠老谢的地盘,多少年了,几乎都是他这一个小摊子独占了这一带的补鞋生意。

曾经也有过一个补鞋匠眼红老谢的生意好,心痒难耐,就在老谢旁边摆起了摊,但顾客都是奔着老谢去了,新来的那位同行门可罗雀,两天之后,就自动消失了。后来逢人就说,老谢这人有邪术,说不定是在顾客身上下了蛊呢,不然怎么那些顾客都只帮衬他的摊子呢?

这话传到老谢耳中,老谢只是摇摇头,淡然地一笑。

其实,老谢哪会下什么蛊?只是手艺好一些,经他手修补过的鞋子,美观,耐穿,价格又比别人便宜些,所以老顾客都愿意帮衬他。

老谢不但手艺出名,他的节俭也是出了名的,身上长年穿的是那一两套灰不溜丢的衣服,吃的喝的,都是从出租屋带来的,舍不得掏钱去买那些十几元一份的快餐。菜很简单,通常是一只煎鸡蛋,一点青菜,或者一点咸菜,偶尔出现几片肉,那一定是过什么节日了。

“老谢,你一天挣的也不少,就不要太难为自己了,买点好吃的犒劳犒劳自己吧。钱财嘛,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别熬坏了身子。”退休已几年的老校长邓伯跟老谢是老熟人了,说话就很直接,也不怕伤了他的自尊。

“嘿嘿,吃得再好到头来还不是要拉到茅坑里去!我们这种手艺人,没那么多穷讲究,能混个肚儿圆就不错喽。”老谢憨厚地笑着,摇着头,一头花白的头发随着脑袋在晃动。

邓伯就摇头叹气,这个老谢,真是钻进钱眼里了。

说归说,不远处大排档里飘出的炒菜香味还是会常常勾起老谢肚子里的馋虫,但老谢忍得住,他的钱,要留着有大用处呢。老家的三间泥砖屋,很破旧了,下大雨的时候,到处漏水。老谢做梦都想把那破屋拆掉,建一幢两层的小楼房,住着舒坦,在乡亲面前也倍有面子。

每天收了摊子,回到出租屋点算一天收入的时候,那些花花绿绿的票子,在他面前仿佛就是一块块青砖、一包包水泥。

到了年底,就攒够钱建房子了。他喜滋滋地盘算着。三年没回家过年了,总是舍不得花钱买车票回去,老伴在电话里都抱怨好几回了,说七十多岁的老娘天天念叨他。老谢决定了,今年一定回去过年,顺便把房子建起来。

这一走,不知道什么时候再回这里摆摊呢,或许就不再来了,在家耕地种田也不错,老伴一个人侍弄家里那几亩田地也挺不容易的。

心里有盼头,日子就过得飞快,转眼就到年关了。邓伯今天经过老谢小摊子的时候,看见老谢嘴角含笑,很惬意的样子,就在他身边的马扎上坐下来,问:“老谢啊,今天是不是有什么喜事呀?见人就笑眯眯的,捡到钱了?”

老谢一张核桃样的老脸舒展开了,说:“我心里乐和呀,比捡到钱还高兴呢,明天就坐车回老家过年了。哎呀,都三年没回去了,家里都不知道变成啥样喽!呵呵,小孙女都六岁了,三年没见,不知道还认不认得我这个糟老头子呢?真想听她脆脆地叫我一声爷爷呀!”

“那啥时候再来呢?习惯了每天找你唠嗑,你这一走,日子就寡淡无趣了。”

“说不准呢,这次回去把新房子建起来,或许就不再来喽。”老谢的语气里有自豪,也有发自内心的留恋。

邓伯比他还要高兴,这些年总是听老谢念叨房子的事情,现在终于快梦想成真了,真替他开心。

第二天,邓伯送他到了高铁站,分别的时候,邓伯紧紧地握着老谢的手,说:“新房子建好后,记得多拍几张照片发给我,让我也乐和乐和。”

老谢鸡啄米一样点着头。

没想到,仅仅过了一个月,老谢的补鞋小摊又悄然出现在大榕树下。

“咦,老谢,新房子建好了?”邓伯很意外。

“没建成哪。”老谢有些难为情,那模样,好像谎言被戳穿了一般。

邓伯的脸上写满了问号。

“村小学破得不成样子,我把钱拿去修学校了。我的小孙女在村小学读一年级呢。”老谢依然是带着那样憨厚的笑容,仿佛在说一件无关紧要的事情。

(原载2020年第4期《小小说家》)

相关链接:

小小说,也称微型小说。微型小说是重叙述的,篇幅的限制使其无法像中、长篇小说那样多描写、多旁逸斜出之笔,它更加倚重的是一个镜头、一个片段、一个场景、人物性格的某一侧面或心灵感悟的一个瞬间。因此,它必须精粹地叙述一个片段、精巧地雕琢小物件、小道具,精心演绎其间获得的旨趣与感悟,以求产生震撼心灵的力量,瞬间照亮思想。这是微型小说文体的规定性。

——卢翎,中国小说协会秘书长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谢能独占附近的补鞋生意,实质上是因为他的手艺、价格所体现出的服务讲诚信、收费讲分寸的经营态度受到老顾客们认可。
B.将画横线句的感叹号改为问号,能增强戏谑的轻松语气,也能细致、含蓄地表现老谢不舍得“犒劳自己”的想法与憨厚的性格。
C.“村小学破得不成样子”照应前文“老家的三间泥砖屋,很破旧了”的伏笔,这种情节上的含蓄关联增强了小说叙事的艺术性。
D.“骆驼祥子”“装在套子里的人”和“补鞋匠老谢”三个小说标题,不都能表明主人公身份和特征,但前两者给人的印象更深刻。
2.老谢当初“做梦都想”的是“回去把新房子建起来”,回去后却放弃梦想而“把钱拿去修学校了”。请结合小说内容,分别简析小说写老谢“做梦都想”和“放弃梦想”的作用。
3.结合“相关链接”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简要分析小说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是如何“精心演绎其间获得的旨趣与感悟”的。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保卫延安(节选)

杜鹏程

有一个战士跑上来向周大勇报告:“炊事班老孙又昏倒了!”

周大勇急急地离开队伍行列向后跑去。通讯员小成也跟着连长向后跑去。周大勇通红的脸上汗水混着沙土。他浑身是汗,衣服透湿,像刚从河里跳出来一样。

周大勇跑到老孙跟前,看见一个炊事员抱着老孙。他一条腿跪下去,从炊事员怀里把老孙抱过来,紧紧地搂到胸前。

那个炊事员站起来,说:“连长!老孙,老孙不行啦!”

周大勇说:“去!快去帮助指导员。看,那不是指导员?他又扶着谁!”

那个炊事员望着老孙,迟迟疑疑停了好久才走开。

老孙眼发直,干枯的嘴唇咧开,脸涨得通红,脖子上暴起发紫的血管。他的嘴唇动着,仿佛要给自己的同志和这世界留句什么话,但是说不出来。不大一阵工夫,他的呼吸由急促变得微弱了,脸由通红变成灰白……蜡黄……

周大勇紧紧地搂着老孙,眼珠子一动也不动地盯着老孙那半闭的眼睛,心神错乱地嘟哝:“有一口水就好了!有一口水……”通讯员小成也机械地重复:“有一口水就好了!”

一口水一条命呀!

敌人三架飞机,绕过来又栽下来,一条条的火箭,穿在周大勇周围的沙子里爆炸了。炸起的沙土扑在周大勇和老孙的脸上。周大勇用自己的胸膛遮掩住老孙。

周大勇望着那俯冲扫射的敌机,眼里喷火。

团卫生队队长,骑着马赶来了。他跳下马,喊:“有办法,有办法,这针药有效。”

卫生队长拼命地把注射器的针尖往老孙胳膊上的血管里扎,可是扎不进去。生命离开了老孙,血管,筋肉都僵硬了!周大勇把老孙轻轻放到地下,站起来。他把自己的破衣袖子撕下一片,想盖在老孙脸上,免得沙子吹进老孙眼里。可是周大勇拿上那块破布,呆呆地站在那里,像是他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像是他的心脏停止跳动,血液停止循环,思想也木然不动了!

老孙啊,老孙!同志们走路你走路,同志们睡觉你做饭。为了同志们能吃饱,你三番五次勒裤带。你背上一面行军锅,走在部队行列里,风里来雨里去,日日夜夜,三年五载。你什么也不埋怨,什么也不计较;悄悄地活着,悄悄地死去。你呀,你为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献出了自己的三切啊!部队哗哗哗地前进着:战士们,担架队……走啊!走啊!老孙没有走完的路,同志们要走完!

战士们用眼光向倒下去的同志致敬。听不见长吁短叹,看不见愁眉苦脸,只有一种沉重而又严肃的空气,充满在天地之间。

周大勇双手撑在腰里,再一次地望望老孙那老诚忠厚的脸相。啊,这个跟他周大勇同生死共患难的战士,永远放下了自己的行军锅,永远再不会向他说:“连长,我没啥能耐,吃点苦总还行……我好赖是个党员……唉,我做的事……少……连长,你跟指导员劳累的,教人心疼!”周大勇心里绞痛:有多少英雄好汉倒下去了啊!有多少热血浇在中国的土地上了啊!

周大勇和小成,用黄沙掩埋了老孙的尸体。趁团供给处的队伍过来的工夫,周大勇要了一片炮弹箱子上的木板,用刺刀削了削。他从文书手里接过来毛笔,在木板上写着:

共产党员孙全厚,五十七岁,山西孝义人,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而光荣牺牲!

周大勇把这个木牌插在老孙的墓前,望着它,望着它!

周大勇擦了擦头上的汗,背上老孙留下的行军锅,正要去赶自己的连队,团政治委员李诚上来了。李诚满脸是沙土,嘴唇干得裂开小口子,鼻孔里塞了一团棉花,上嘴唇还有干了的鼻血。他的马满身是汗,口里流着白沫。

李诚跳下马,看了看墓牌;站在坟墓旁边,脸上一条条的皱纹像刀子刻的一样。他抬起头,眼睛一眨也不眨地望着前进着的战士。

突然,李诚向战士呼喊:

“同志们!一个战士倒下了,千百个战士要勇敢前进!一个共产党员倒下了,千百个共产党员要勇敢前进!大山沙漠挡不住我们;血汗死亡吓不倒我们。前进!哪里有人民,我们就到哪里去;哪里有苦难,哪里就更需要我们。前进,勇敢前进!战胜一切困难。”

这用全部生命力量喊出的声音,掠过战士们的心头,在无边无际的沙漠上空雷似地滚动。战士们踏着沙窝,急急地向前走去。他们那黑瘦的脸膛上,眼窝里,耳朵里,嘴唇上,都是厚。厚的一-层沙土;两腿沉重得像灌满了铅。但是,他们都挺起胸脯扬起头,加快脚步,一直向前走去。他们都坚毅地凝视迎面移来的沙漠,凝视远方。

沙漠的远方,一阵旋风卷起了顶住天的黄沙柱。就算它是风暴吧,就让它排山倒海地卷来吧!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军途中,解放军连长周大勇将昏倒的炊事班战士老孙搂在怀里,眼睁睁地看着老孙的生命一点点地逝去。小说描述了老孙牺牲的情况,故事悲壮、感人。
B.小说描写人物对话简洁而意蕴丰厚,如写周大勇催促那个炊事员去帮助指导员,“去”“看”表示情况紧急,“他又扶着谁”表明当时战士伤病较多,亟须帮助。
C.小说中李诚呼喊的话语,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感情沉痛而富有激情,揭示了小说的主旨,突出了人民解放战争的意义及人民军队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D.小说细节描写生动传神,比如,敌人的三架飞机飞来轰炸,周大勇用自己的胸膛遮掩住老孙,这一细节表现了周大勇把战友看得比自己更为重要的高贵品质。
2.小说画横线部分两次描写周大勇的内心独白,有什么作用?
3.《保卫延安》是当代文学史上第--部大规模正面描写解放战争的优秀长篇小说,被誉为“英雄史诗”,是革命英雄主义的赞歌。请从选材的角度简要分析小说是如何表现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
2021-05-10更新 | 13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吉林省白山市高三四模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