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9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黑云岭

魏巍

由于阵地上人员过少,在防御战的第八天,郭祥不得不收缩兵力,固守主峰。狮子峰的两条山腿,遂被敌人占领。这时候,阵地上出现了一种奇怪的胶着状态:进攻主峰的敌人,由于几天来挨打挨怕了,攻到主峰之下五六十米的地方,既不前进,又不后退;郭祥的连队,时时准备应付意外,剩下很少弹药,也不敢轻易射击。

……

午后,在左翼友邻阵地上,枪炮声突然激烈起来。不一时,营里电话通知说,情况可能发生变化,命令留下少数兵力,其余的撤退到二线阵地。郭祥好说歹说,老模范才率领连的主力撤下去了。郭祥只带着乔大夯、小牛等十几个战士担任掩护。

半小时后,有八架敌机在阵地上狂轰滥炸。连通营里的电话线已被炸断。接着,左翼友邻部队的阵地被敌人突破。当面的敌人也攻了上来。把敌人击退时,每人剩下的子弹已不过三五发、十几发了。乔大夯的轻机枪和老广东的六零炮俱被炮火打坏,他们都拿起阵亡者的步枪坚持战斗。

郭祥看到这种情况,正要组织转移,敌人一扑面子又攻了上来。郭祥知道子弹不多了,就高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呀!说着,从垒工事的石头堆里捡起了一块,向离他十几米的敌人劈脸打去,一个家伙惊叫了一声,抱着满脸是血的头滚下去了。

同志们也都纷纷捡起石块,劈头盖脸地向敌人砸去。这时有五六个敌人已经快扑到乔大夯身边,高大有力的乔大夯,竟把一块四五十斤的大石头高高举起,向着敌人猛力砸去。在一片惊叫声里,有两个敌人躲闪不及,登时被砸得脑浆迸裂,倒在地上。由于乔大夯用力过猛,那块大石头顺着山坡猛滚下去,敌人惊叫着闪向两边,就像打开了一条人胡同似的。敌人竟一时忘了打枪,望着这位天神般的勇士,被惊呆了。

显然,这种局面已经不能恋战。郭祥正要准备向后撤退,听见后面响起了激烈的机关枪声。回头一望,黑压压的敌人已经占领了侧后的山头,用密集的机关枪弹封锁了他们后撤的道路。很明显,从预定的道路撤退已经没有可能。于是他立即指挥部队向右翼的玉女峰转移,打算绕路过去向团的主力靠拢。

连郭祥在内,这时只剩下八个人。他们边打边退,撤到了玉女峰上。敌人见他们没有子弹,气焰顿时嚣张起来,哇哇乱叫着,紧紧追着他们,也不打枪,一心想抓活的。这时,又发生了意外情况,走在最前面的小牛,突然回过头,有些惊慌地说:

连长!后面下不去了……

你慌什么!

郭祥瞪了他一眼。赶过去一看下面是一座黑森森的断崖。断崖上长着一些乱草、枯藤和杂树,离下面的山坡总有五六丈深。郭祥心里立刻明白:为党,为祖国,为朝鲜人民最后献身的时刻已经到来。

就是死,也不能慌慌乱乱,叫敌人瞧不起我们。他一面想,一面从容地转过身来,坐在一块大青石上,然后摆摆手,把大家招到身边。

同志们!最后考验我们的时候到了。他的神态严肃而又深沉,我们都是劳动人民的子弟,是自觉自愿出来跟着共产党毛主席干革命的。虽然有的是党员,有的还不是党员,大家都受过党的教育。我们无产阶级誓死不做敌人的俘虏!今天我们就是跳崖牺牲了,也要让敌人知道;共产党的战士是不可征服的!

对!我们只能为祖国增光,不能给祖国抹黑!小牛紧握着冲锋枪,用他年轻的声音响亮地说。

乔大夯一向说话简单,今天仍不例外,他望了大家一眼:

我看这没有啥,咱们跳吧!

跳吧!!!战士们都抢着说。

郭祥脸上走过一丝笑纹,对大家的表现感到欣慰。他接着说:你们还带着什么文件、笔记本没有?都拿出来烧了。

大家从口袋里把文件、笔记本、家信、入党志愿书等等都掏了出来,堆在石崖下。小牛划了一根火柴点着……

在山崖下,郭祥带着极其热烈的情感,跟每个同志亲切地握了握手,然后对大家说:同志们!死对一个革命战士不算什么。今天我们是为祖国人民、朝鲜人民而死,是为无产阶级、共产主义事业而死。这个死是光荣的、愉快的。他走到小牛身边,把小牛腰里仅剩的一个反坦克雷拿过来,交给乔大夯说:大夯同志!你是共产党员,你到山顶上去掩护大家,我先来跳!

说过,他走到石崖边,从容地摘下帽子来,拍了拍土,把它戴正,又把脖子里的纽扣扣上,风纪扣也扣好。这一切,就像平时要出操一般。小牛激动地扑上去,拉住他的手叫了一声:连长!似乎想要说什么。

郭祥推了他一把,把右臂举起来,高声喊道: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接着,一纵身就跳下去了……

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

小牛和几个战士也跟着连长高呼着,接着跳了下去……

这时候,敌人哇哇地叫着攻上了山头,乔大夯投出最后一颗反坦克雷,顿时山顶响起了一声震天动地的雷声。这雷声在峭壁深谷中不绝地滚动着,回荡着,就像为我们的英雄唱的颂歌一般。在烟雾还没有消散的时候,乔大夯那个高大的身影一闪,也消失在黑森森的断崖之下……

(节选自魏巍的长篇小说《东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交代阵地上人员少、弹药不足,以及狮子峰的两条山腿被占领的情况,凸显了战斗气氛的紧张和战士处境的危险。
B.主力撤退,敌机轰炸,弹药短缺,面对冲上来的敌人,郭祥带领战士们用石头猛砸敌人,凸显了志愿军战士的英勇无畏精神。
C.郭祥将小牛腰里的反坦克雷拿给乔大夯,是因为郭祥对尚未入党的小牛还不够信任,而小牛拉住郭祥是想让自己第一个跳。
D.面对黑森森的断崖,郭祥对战士们进行跳崖前的动员,战士们无一例外表示同意,表现了战士们宁愿牺牲也不做俘虏的心理。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详写了战士们用石头砸敌人、跳崖等情节,略写了主力撤退和跳崖后的情况,表现了战士们昂扬的革命斗志。
B.小说综合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等手法,成功地塑造了以郭祥为代表的“最可爱的人”的英雄形象。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个性,如对乔大夯举起大石头猛力砸敌人的叙写,凸显了乔大夯的“有力”和“勇猛”。
D.小说语言典雅华丽,同时又极具个性化、时代性,很有生活本真的现场感,语言表达符合战场上军人的气质和特性。
3.对话描写是选文的一大特色,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作用。
4.长篇小说《东方》是第一届“茅盾文学家”获奖作品,其颁奖词称“小说表现了一个时代最纯粹、最本质的东西”,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理解。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A“旧雪未及消,新雪又拥户”,凛冬时节,围坐香屑小炉,手握诗词半卷,三五好友,谈天说地,共品茶香……最近,多地掀起冬季消费新风潮,“围炉煮茶”①旭日东升,大有接续露营成为城市新消费的趋势。据统计,“围炉煮茶”在某短视频平台上的话题播放量已超过16亿次,各电商平台上更有上万件有关商品。与此同时,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茶”再次得到了世界的认可。

B《茶经·六之饮》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中国茶作为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文化传统,其厚重广博已经②颠扑不破;同时,一个文化传统如何走入当代,融入今天的城市生活,同样还需要不断地年轻化、仪式化,被赋予新的内涵。除了茶本身之外,年轻人更重视的还是社交价值,比如精致的摆拍、讲究的仪式、闲适的情调等等。当然,也有人认为他们不过是③附庸风雅:出去喝个茶,还讲究穿搭、出片,多半不是真的冲着茶去的。其实,人的消费行为,大体都是有多元意义的,哪怕满足④口舌之快只是品茶的一小部分目的,但只要能在过程中感受到喝茶带来的美好,感受到茶文化的独特魅力,这就足够了。

1.文中四处画横线的成语中,有三处使用有误,请写出序号并进行修改。
2.文中A、B两处引用,一个提供了出处,一个没有提供出处,原因是什么?
3.有人说“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古典名著《红楼梦》提及茶事的文字有260余处,涉及很多有趣的茶礼茶俗。请结合原著内容,任选一个角度,简要介绍《红楼梦》中的茶文化。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做船是个讲究活,是上了年岁的老匠人才有的手艺,也是对匠心的考验。

长在山梁上的杉木伐倒后,用木锯拉出三四寸厚的木板,要放在屋外晾晒整整一个夏季,让木板接受阳光的锻造,散发出醇厚的原香。锯、凿、刨、楔、开卯、灌榫……在叮叮当当的敲打声中,木船的雏形渐渐呈现,直到所有的板材如骨肉相连,没有一星半点的罅隙。

那边木匠即将收工,这边漆匠开始忙活起来,用上好的桐油掺着石灰,和面一般在石案子上反复揉捏,等石灰团泛起油光之后,在石板上无数道摔打,直至滑溜到和蒸馍的面一个成色,方才罢手。这样的传统技艺,既能将板缝糊严实,又为船身贴上了一层保护膜。

乡间的把式做一条船至少需要个把月时间,完工后,船夫要绕着船身细细端详一番,然后用手摩挲每一块木板,每一个接口,有时还会凑近嗅一嗅过油的木板散发出的气息。

船夫造一只船就是建一座房,不光要遮风挡雨,还要经得起日晒夜露,每道工序丝毫不能马虎。人命的事情哩!再糙的船夫,嘴上都挂着同样的一句话。船夫习惯将码头称作渡口,把过河称作过渡

过渡的,都是一河两岸的乡亲,赶集的、走亲戚的、进城看病的、送娃上学的、出门打工的……大家凑在一起,说说笑笑。上船,递给船夫一根纸烟,就算是打招呼。

接过过渡钱,船夫也不清点,大大方方地塞进口袋,也有乡亲歉疚地道一句:进城办事钱花完了,下次过渡补上?船夫一笑,应声道:先回,先回,莫事,下回再说。

日复一日,船夫用一只不大的木船,渡乡亲,渡生计,也渡风渡雨渡年景。

1.请以“木板”开头,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重组,突出“木板”特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
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详细地叙述了漆匠工作过程,目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3.将结尾一段改为“日复一日,船夫用一只不大的木船,渡乡亲,渡生计”,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多疑症

[美]埃德·华莱斯

奥特•索里夫人,这位几乎生了一打孩子的妇人,似乎总不在晴朗的天气或者白天里分娩。现在,本森医生连夜开车又去出诊。

离索里农庄还有一段路。这时,小车前的灯光里出现了一个沿着公路行走的男性的身影,这使本森医生感到一阵宽慰,他降低车速,注视着这位吃力地顶风行走的人。

车子贴近夜行者的身边,本森刹住车请他上车。那人钻进了车。

您还要走很远么?医生问。

我得一直走到底特律。那人答道。他非常瘦小,那双小黑眼被顶头风吹得充满泪:能给我一支烟么?

本森大夫解开外衣扣子后记起自己的香烟是放在大衣的外口袋里,他把烟盒递给正在自己衣兜里摸火柴的生人。烟燃着了,那人拿住烟盒愣神片刻,然后向本森说:也许您不会介意?先生,我想再拿一支呆会儿抽。他晃晃烟盒又取出一支来,不等主人回话。本森大夫感觉到,有只手触到了他的口袋。

我把它放回您的衣兜吧。这个瘦小的家伙说。本森急忙伸手想接住烟盒,但他不无恼怒地发现,烟盒已经装在他的衣兜里了。

片刻之后,本森说:到底特律去?

到一家汽车工厂去找份活干。

战时您在军队里干过么?

在前线开了四年救护车。

是么?我就是医生,我叫本森。

这车子里充满药味。那人笑起来了,然后又郑重地加了一句,我叫埃文斯。

沉默。本森注意到生人猫一样的瘦脸颊上那道深长的疤痕,像是新近才有的。他想起索里夫人并伸手掏表,他的手指摸向衣兜的深处,这才发现他的手表不见了。本森医生慢慢地移动着手,小心翼翼地伸向座位上,摸到了那支自动手枪的皮套子。他缓慢地抽出手枪,借着黑暗把它贴在自己身体的一侧。然后疾速刹住车,把枪口冲着埃文斯:把那只表放进我的衣兜!

乘客惊吓得跳起来并慌忙举起手。

上帝!先生……他嗫嚅着。

本森先生的枪口冲着生人顶得更紧了:把那只表放进我的衣兜,否则我要开枪了。

埃文斯把手伸进了自己的背心口袋,然后颤抖着把表放进医生的衣兜,本森医生用空着的那只手将表收好,然后逼迫对方滚下车。

我今晚出门是为了救一个妇人的性命,然而我还花费时间去帮助你!他怒气冲冲地对那人说。

本森迅速发动车子,奔向农庄。索里夫人的关于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来的许多经验,显然帮了她自己的忙。接生孩子没费多少事儿。

今晚,路上搭我车的一个家伙想抢劫我。他对奥特说,带着几分得意,他拿了我的表,可我用手枪顶着他,他只好把表还给我作罢。

我真高兴,他能把表还给你。不然,还真没法知道孩子的出生时间。

孩子是半小时以前生的。此时此刻是……他凑近桌前的灯光。

他惊奇地盯住自己手中的表。表面玻璃是破裂的,柄把也断了。他把表翻过来,紧挨着灯。他读出那上面镌刻着的磨损了的字:赠给列兵T•埃文斯,救护车队员,1943113日晚,在靠近意大利的前线,他一个人勇敢地保护了我们全体的生命。护士内斯比特,琼斯,温哥特。

1.下列原文中的语句,不能作为本森怀疑埃文斯的依据的一项是(     
A.他把烟盒递给正在自己衣兜里摸火柴的生人。烟燃着了,那人拿住烟盒愣神片刻。
B.他晃晃烟盒又取出一支来,不等主人回话。本森大夫感觉到,有只手触到了他的口袋。
C.本森急忙伸手想接住烟盒,但他不无恼怒地发现,烟盒已经装在他的衣兜里了。
D.本森注意到生人猫一样的瘦脸颊上那道深长的疤痕,像是新近才有的。
2.下列对小说结尾一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写出了埃文斯的手表的特点,“表面玻璃是破裂的,柄把也断了”,“上面镌刻着的磨损了的字”。
B.小说描写埃文斯表的破旧,说明了手表经历的时间已经很长,也说明了埃文斯对表的珍爱。
C.“在靠近意大利的前线,他一个人勇敢地保护了我们全体的生命”一句说明埃文斯是英雄而不是小偷。
D.交代了埃文斯的身份,揭开本森猜疑的错误性,使小说情节的发展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3.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那人拿住烟盒愣神片刻”,“这个瘦小的家伙说”,从称呼上将“那人”改为“家伙”,表现了本森对搭车人情感的变化。
B.“本森医生慢慢地移动着手,小心翼翼地伸向座位上”,小说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写本森的谨慎,以突出他遇上了厉害对手。
C.“这车子里充满药味”一句一语双关,一是说本森是个医生,车子里的药发出药味,一是说本森和埃文斯二人之间已充满火药味。
D.“先生……他嗫嚅着”、“颤抖着把表放进医生的衣兜”,这些描写都表示出埃文斯的无奈和不得已,也暗示出埃文斯不是小偷。
E.小说情节曲折,运用大量的细节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4.小说的题目“多疑症”,有人认为不如改为“误会”,你认为哪一个题目好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2021-09-13更新 | 144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四十八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庆功酒

余显斌

老梁已经不行了,可仍大睁着眼睛,不愿闭上。

老梁是在等着儿子梁道回来。梁道是老梁的骄傲,老梁的得意,一个从山村走出的年轻人,一步步走出去,当干事,当副镇长,当局长,然后是副县长、县长。老梁高兴得呵呵的,嘴都合不拢。那次,梁道回来,老梁特意去前面店里买了一瓶酒,是贞元增酒,梁道最爱喝的。这酒清亮洁净,倒在杯中,清幽幽的。梁道第一次喝的时候,咂吧着嘴道:“口感醇厚,嗯,齿颊留香啊。”老梁听了,眼睛笑得眯在一起了。儿子喜欢,他忒满足,也喝了一杯,咂吧着嘴道:“真的,是香啊。”

以后,梁道每次回来,他都会买一瓶,父子俩你一杯我一杯,喝完一瓶结束。

儿媳白阳劝:“少喝点。”

梁道说:“不要紧,爹酒量我知道,我们喝不醉的。”

可是,梁道当上县长回来的那天,老梁就喝醉了,话就多了,说儿啊,你给爹长脸了,你妈要是活着,会乐坏的。然后,老梁就呜呜地哭了,说老婆子没福分哎,福都让我给享了。说儿啊,好好干啊,给你地下的妈长脸啊,当个大清官,别当贪官,不然,你妈在地下都睡不安宁,都受着别人的唾啊。

老梁哭,梁道哭,白阳也呜呜地哭。

这次,梁道回来要呆两天,老梁因此特意买了两瓶贞元增酒,第二天准备开另一瓶,让梁道拦住了,说不能喝了,下回回来喝。老梁一听,睁大眼问,下回是啥时候啊?梁道说,一个月后,保证回来。

老梁说,好,就那样。

于是,老梁就把那瓶酒放在了橱柜上,等着梁道回来。他掐着指头算着日子,一个月过去,再一个月过去……一年过去了,梁道都没有回来。村里人就在背后议论了,说梁道过去一个月一定回来看老梁一次啊,现在一年都没回来,只有他老婆回来,打电话也是他老婆接,是不是梁道出事了?另外的人就问,啥事?说的人叹口气,当官的,能有啥事?大家看到老梁走来,就不说了,就摇着头悄悄走了。

老梁隐隐听到这些闲话,心就贼了,就打电话。电话仍是白阳接的,老梁就试探着问,梁道呢,咋不回来啊?

白阳告诉他,梁道很忙,没空。

老梁说,梁道说了,要回来喝酒,酒还放在那儿呢。

白阳劝老梁,等到梁道有了空闲,自己就陪着他回去,就给炒几个菜,让他们爷儿俩好好喝喝。可是,老梁仍不放心,说梁道是不是出事了?那边,白阳愣了一下,问啥事啊。老梁就将村人的猜测说了,问梁道是不是被抓起来了。说着,老梁就哭了,说如果那样啊,自己将来咋去地下见老婆子哎,自己死了,只有用火纸盖着脸。

白阳也哭了,劝他:“爹,你放心吧,你儿是一个好官,清官啊。”

老梁仍不放心地问,那梁道为啥一直不接自己电话啊。

白阳解释,梁道去援藏扶贫去了,几年后才回来,他去的地方没有信号,手机不通。老梁听了,放心了,高兴了,让白阳告诉梁道,那瓶酒啊自己给留着,到时梁道回来,就做庆功酒,爷儿俩好好喝喝。

白阳连连说:“好的,爹,他回来,我们马上回村看你。”

老梁说是要等儿子回来喝酒呢,可是,七十多岁的人,就如风中的烛,说等不了就等不了了,那天起来,头发晕,没扶住墙,就倒下去,被人救起来就不行了。等到白阳赶到,老梁已经处于弥留之际了,看着橱柜的那瓶酒,轻声道:“给梁道……喝啊……”

白阳流着泪,哎哎地点着头。

老梁喃喃道:“我去见……老太婆,告诉她,她儿是清官……”然后,他闭上了眼,停止了呼吸,可是脸上始终带着微笑。

白阳哽咽着,泪流满面。

埋葬了老梁,白阳拿出那瓶包装精美的贞元增酒,打开盖子,一缕香味飘溢到空中,弥散开来,流淌到阳光里,如一片清醇的花香。她将白亮的酒水缓缓地倒在地上,朝着远方轻声道:“梁道,这是爹留给你的庆功酒,你喝了吧。”

而在遥远的雪域高原上,有一座坟墓,坟头正对着这儿的方向,是梁道的。

梁道援藏扶贫,在一次工作中遭遇了暴风雪,离开这个世界,已经一年多了。

1.下列对这篇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老梁已经不行了……不愿闭上”一句起笔,给读者造成疑问,以此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B.村里人议论梁道,是因为猜测梁道是否出了人身安全问题,老梁听到后试探着打电话也是基于同样的担心。
C.结尾贞元增酒的香味飘溢弥漫,雪域高原上坟墓坟头对着家乡,这些描写在解释梁道为何不回家同时也让故事结尾留有余味。
D.小说围绕着梁氏父子的“庆功酒”,刻画了具有优秀品质的两代人的形象,表达了对他们的赞美。
2.小说以“庆功酒”为题,在什么丰富意蕴?请结合文本内容加以分析。
3.有人认为,小说最后一段可以删去,你怎么看?结合文本内容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戏衣

聂鑫森

农历的六月初六,民间称之为晒书节。

江南悠长的梅雨季节早已过去,到了晒书节这一天,读书人把书拿出来晒,去霉祛湿,书香满院。晒书节晒的当然不仅是书,还有被褥、衣服及其他该晒的什物。在古城湘潭,家家都遵循古俗,格外珍惜这一天的阳光。

今天是星期日,来加班的高声,正孤零零地坐在办公室里发呆发愁。

高声是个优秀的小生,自从当上团长,天天想的就是怎么让京剧团红火起来。现在京剧团真是凄惨,只有几出让人看厌了的戏,经济效益差,人心也散了。几个月前,他请编剧,将老本子《西厢记》改写成青春版的《红娘》,人物不变,名段不变,力图在音乐、服装、道具上符合青年观众的审美情趣。戏排好了,专家都赞不绝口,只对戏衣特意交代,要重新设计,既要古典,又要时新,要让人眼睛发亮。弄好了,争取一炮走红。

说得简单,钱呢?光戏衣就要十几万,文化局没资金,拉赞助没门路。“怎么办啊!”

就在他连连叹气的时候,电话铃响了,是寇晓丹打来的。

“小高啊,我快退休了。今天想请你、演红娘的文雯,还有操琴司鼓的几个乐手,十点钟,带上乐器到我家来一趟好吗?”

“好……吧。”

他不能不重视这件事,谁都有退休的这一天啊。可为什么还要演员、乐手带乐器去呢?

寇晓丹是团里的检箱人。京剧后台设有大衣、二衣、三衣(靴包)、套帽、旗把五个“箱口”,演员需要什么东西,由检箱人拿给他们并帮助束装;演出完毕,再由检箱人分类清点入箱。寇晓丹把这些烦琐的事,做得认真细致,从不出乱。平时她满脸微笑,话语轻柔,再傲气的名角也对她尊重三分。她原是花旦,眼看着大红大紫时,一场大病让她倒了嗓。不能成角儿了,她就当起检箱人。一辈子没结婚,孑然一身,一干就干了三十年。

准十点,这一群人都站在小巷中这个庭院的门外了。高声正要敲门,院门忽地开了。

寇晓丹笑吟吟地拱了拱手,说:“惊动各位的大驾了,请进!”

一进门,所有的人都惊得敛声屏气,眼都直了。

院里立着好几个高高的木架,木架上横搁着长长的竹竿,竹竿上晾晒着五彩斑斓的戏衣,蟒、靠、帔、褶,竟有两三百件。戏衣“上五色”的黄、红、绿、白、黑,“下五色”的紫、蓝、粉红、湖色、古铜色,交相辉映,炫人眼目。

文雯惊叫起来:“寇老师,您居然收藏这么多戏衣,今天晒霉,您是让我们来开开眼?”寇晓丹矜持地一笑,说:“大家请坐,让大家来是请大家吃个饭。”

高声说:“您要退休了,应该团里请客,怎么还让您破费?”

“团里困难哩,由我做东吧。新排的戏多好,可惜没钱置办戏衣。这些戏衣,大部分是我那铁杆戏迷的爹收藏又传给我的,其余的是我自个儿置办的。可惜式样老套,青春版的《红娘》用不上,要不,我都捐给团里。

院子正中的大树下,摆着一张八仙桌,大家谦让着围桌而坐,默然无语。

文雯的眼圈忽地红了。“我都想改行了。有模特队找我加盟,可我不甘心啊!”

高声坚定地说:“这个戏一定要演下去。家里还有几万存款,再把房子抵押给银行,贷款十万……”

寇晓丹连连摇头,说:“不行!戏衣的钱,我有办法了。”

大家都直瞪瞪地看着她。

“今天,是我最后一次晒这些戏衣了。我爹收藏戏衣,是因为他太爱京戏了。我呢,不能上台唱戏啦,看着戏衣算是我最大的安慰。京戏是我的命根子啊!”

说着说着,她眼泪也出来了,连忙揩去。

“团里缺钱,我不能袖手旁观。这些戏衣,我卖给外地的一个收藏家了,二十万,全捐给团里。约定明日在这里钱、货两清。”

所有的人都愣住了。

高声说:“这怎么行?就算团里借的吧。”

“不!若是借给团里,你们有了压力,戏还怎么能演好?是捐给团里!我一个老婆子,要这么多钱干什么。”

文雯嘤嘤地哭了起来。寇晓丹轻轻地拍着她的肩膀,柔声说:“小文,别哭!我还有件事拜托你们哩。我要退休啦,这么多年,就没当着人唱过戏,今天劳烦大家陪我彩唱《红娘》中的几段,再让我过过戏瘾,好吗?”

“好!好!”

“那我们化妆、穿戏衣去” ……

锣鼓声、京胡声响了起来。晾晒戏衣的庭院成了舞台和布景。年过五十的寇晓丹,此刻成了风情万种的崔莺莺。

忽然院门外,传来一片叫“好”声。原来巷里的老少爷们,被锣鼓的声响引来一起听戏。高声忙把人都请进院来。今天寇晓丹,正正经经地面对众人唱一回戏……

青春版的《红娘》,轰轰烈烈地上演了,红了大半边天。

退休了的寇晓丹,早就搬出了那个世居的庭院,悄悄地住在城郊两小间简陋的平房里。

一天,文雯哭着跑到办公室,“高团长——寇老师没卖戏衣,卖的是那个庭院。她现在的住房是租的!”

高声沉默了一会,朗声道:“我们都像她一样,这京戏不兴旺才怪!”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京剧团将老本子《西厢记》改写成青春版《红娘》,表明传统京剧不能固步自封,需要不断改变,来迎合新时代观众的审美情趣。
B.《红娘》的演出经费不足,折射出当下京剧的困境。在众人协力下《红娘》最终成功上演,寄予了作者对传统文化能够历久弥新的期盼。
C.“风情万种”“正正经经”,表现了已年过半百且多年不唱戏的寇晓丹,沉浸于角色当中,专业精神不减当年,令人由衷的敬佩。
D.文雯作为年轻一代京剧演员,是文中次要人物,着墨不多,但却别具匠心。多次写到她的“哭”,状态不同,原因也完全不同。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主要运用动作和语言描写,塑造高声锐意进取、敬业奉献的团长形象,他既是推动情节的关键人物,也衬托了主人公寇晓丹的美好形象。
B.文中详细地描述了寇晓丹做检箱人的缘由和工作态度,不但展现了她细致严谨、平和坚韧的个性,更是突出了她献身京剧事业的可敬品格。
C.小说文笔细腻,刻画的人物神态、动作跃然纸上,描摹戏衣华美炫丽,细节描写看似闲笔,实则是作者精心的设置和巧妙的安排。
D.小说以“戏衣”为题,围绕“戏衣”展开情节,“戏衣”既是京剧的文化符号,也是京剧人的情感寄托,增添了小说的文化内涵。
3.文中有“晒书”和“晒戏衣”两处场景描写,请简析作者的构思意图。
4.小说以“卖庭院”结尾,如果将其改为“卖戏衣”,你认为哪一个效果更好?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7 . 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下列小题。

法尼娅

[俄]尤里·布伊达

法尼娅身材高大,栗色的头发,颧骨高高的,一双犀利的眼睛,目光大胆,腰板笔挺,步伐坚定,在她的高跟鞋的敲击下,连石头都叮当有声,迸溅着火花。她那结实的腰身散发出巨大的能量,仿佛能照亮八点钟大街乃至日朵夫大街。

法尼娅一家幸福地住在滨河街一栋宽敞的两层楼房中。可是突然间,一切全变了。丈夫和大儿子在一场车祸中丧生,一个月后,小儿子溺水身亡。法尼娅做了子宫癌手术,手术并不成功,很快病灶就发生了转移。

这个四十四岁的女人,孤零零地等待着死神。她卖掉了公司和其他一切,只剩下了房子。她就在那临水的房子里深居简出,家里的镜子都用黑色的旧布蒙着。法尼娅清楚自己现在的模样:驼着背,头发凌乱,面庞红肿。夜里她不管在哪里都能躺下睡觉,可就是睡不着。

为了同失眠抗争,法尼娅开始在夜间散步。她穿上了后跟很高的便鞋,一直走到铺着光滑头的滨河街的尽头,穿过几条小巷,往上走到八点钟大街,沿着这条街来到空无一人的广场,朝一家名为“巴甫洛夫的狗”的饭店行进,再沿着日朵夫大街往下,直奔法兰西大桥方向,然后向右转,回家。走这段路要用一个多小时。虽然并不觉得多累,可是这已经足够了,能让她睡上两三个钟头。有一次,法尼娅的鞋后跟断在了广场上,脚也崴了,她不得不拎起鞋子,单脚跳回家。这之后她竟然酣睡了将近七个小时。

现在,她每晚都单脚跳着散步,只为了回家后能够倒头便睡。她出门时开始用右脚跳,从一盏路灯跳到另一盏路灯。一下,两下,再跪一下,四下、五下……她费力地喘着气,挥动双臂,心脏怦怦直跳,身上大汗淋漓。她跳着直奔广场,然后沿广场而下,朝法兰西大桥方向跳去,最后跳回家。她吃力地挪进浴室,趴下来,立即开始呕吐,吐得天翻地覆。她对自己发誓,再也不跳了。可是第二天夜里,她又穿起了运动鞋、绒线衣,来到街上,开始用右脚……

她就这样跳了一年多时间。直到她的生活又一次发生了转变。

法尼娅每次从滨河街转到八点钟大街时,便能听到口琴声传来,之后她会在小巷尽头遇到科斯佳·弗拉仁,他每晚都要轻声吹奏口琴,就坐在自家门前的长凳上。

一个秋天的晚上,法尼娅和往常一样,穿过小巷来到八点钟大街。科斯佳突然叫住她,说想和她搭个伴。

“我无所谓,”法尼娅说道。一边费力地喘着气,“你怎么知道是我?”

科斯佳踌躇起来,但还是老实地回答道。“闻气味。”

法尼娅微微一笑:“那好吧,只是别掉队啊。”然后她用左脚跳了起来。科斯佳跟在后面随着她的气味出发了。

从那天起,他们每天晚上都要跳着散步。在小巷里会合,一起征服八点钟大街,穿过广场,然后在滨河街分手。

法尼娅从不跟科斯佳闲聊,她压根儿就没关注过他,尽管她很感激他陪她一起散步。但是,当科斯佳患了感冒,不能与她做伴时,她还是觉得少了点什么。

十一月底,科斯佳在通向法兰西大桥的结冰的下坡路面上滑了一跤,跌入水中。法尼娅将他拖上岸,带到自己的家,强迫他泡了个热水澡。不久后,所有人都知道法尼娅和科斯佳决定结婚了。

“她眼看着就要死了啊,”芭芭扎说,“而且他们根本不会有孩子。”

“他可是个盲人啊,”斯卡尔拉古娜说。“而且还比她小二十二岁呢。”

婚礼当天,教堂附近拥挤不堪。一大群人聚集在那里。百人乐队用口琴奏起了门德尔松的《婚礼进行曲》,一对新人步出教堂。法尼娅穿着白色的缎面长裙,修剪过的头发上装饰着缀满雪白花朵的花环。她腰板笔挺,目光大胆,步伐坚定,在她的高跟鞋的敲击下连石头都叮当有声,进减着火花。科斯佳穿上了一身庄重的深蓝色西服,上面别着一朵小花。他准确无误地牵着她拾级而下,走向一辆高级敞篷车。他们乘车在广场上绕行三圈,然后车停在了“巴甫洛夫的狗”饭店敞开的大门前。在那里迎接他们的,有激动得说不出话的科斯佳的母亲,还有饭店女老板玛丽娜。百人乐队吹起了口琴曲,所有人一齐喊道:“吻她!”于是科斯佳当众亲吻了一下法尼娅证的嘴唇,她羞红了脸。接着,老头子契尔维举起那把奥尔维式小提琴,大声喊道:“嘿呀,拉起来吧!”于是就拉起琴弦,边唱边拉起了欢快的曲子,然后又拨弄起了琴弦,一边唱一边拨弄。人们开怀畅饮,高声喊叫,也有人放声哭泣。玛丽娜不停地给大家斟酒,契尔维一会儿拉奏一会儿敲奏,大家狂欢个不停,直到天空中星光闪烁。随后,这一大群人,把新人送到了家门……

这场婚礼在人们记忆中保留了很久,甚至在法尼娅的葬礼上还被人们忆起——她是—年半后去世的——白色缎面连衣裙,修剪过的头发,装饰着雪白花朵的花环;挺直的腰板大胆的目光,坚定的步伐,石头敲击下发出的叮当声和迸溅的火花;演奏口琴曲的百人乐队;契尔维老头拉奏和敲奏乐曲的情景;人们送新人到家的场面。当时大门在新人身后关上,她说了一句话——

“只要人没有死,就应该好好活着”,这句话人们听她说过大概已经上千次了——她就这么说道。“只要人没有死,就应该好好活着。”正是这句话结束了那场被所有人牢记了很久的婚礼,“只要人没有死,就应该好好活着,好好活……”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法尼娅身材高大、挺直,充满自信,洋溢着青春的活力和女人的魅力。
B.家庭的厄运和自身的磨难使法尼娅遭受了重大打击,以至于常常失眠。
C.“只要人没有死,就应该好好活着”,表现了法尼娅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D.法尼娅的故事揭示了一个古老的道理: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
2.下列对这篇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详略取舍得当,对法尼娅一家遭受的厄运和她的葬礼略写,对法尼娅病后的表现以及婚礼的场面详写,起到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B.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描写了法尼娅单腿跳跃散步的情形,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了她坚韧顽强的性格特点。
C.科斯佳的出现改变了法尼娅的生活走向,他们同病相怜,情投意合,使苦难的故事增加一丝亮色。
D.文中芭芭扎和斯卡尔拉吉娜的话,表现了人们世俗的观点,补充了相关内容,反衬了法尼娅和科斯佳的形象。
3.文章倒数第二段有关婚礼场景的描写有何作用?
4.小说多处用到“重复”的手法,请分析其效果。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北中国

萧红

一早晨起来就落着清雪。在一个灰色的大门洞里,有两个戴着大皮帽子的人,在那里响着大锯。

扔,扔,扔,扔……好像唱着歌似的。

不远就有一段树林,沿大道的两旁长着。说是养了一百来年的大树,从祖宗那里继承下来的。将来还要传给第二代、第三代儿孙,最好是永远留传下去,好来证明这门第的久远和光荣。

可是,今年却是这树林的主人自己发的号令,用大锯锯着。

树上的喜鹊窝,新的旧的有许多。树一被伐倒,喜鹊窝也跟着覆到地上,有的跌破了,有的则整个的滚下来,就坐在那亮晶晶的雪上。

一百多棵榆树,现在没几棵了。

上房的门喀喀的响着就开了,老管事的手里拿着一个信封,从台阶上下来,怀怀疑疑,把嘴唇咬着。那两个拉锯的,一看这情景就知道大先生又在里边闹了。

老管事的走进大门洞,把信封拿给他们两个细看。他们都不识字,老管事的也不识字。不过他闭着眼睛也可以背得出来,这样的信,他的主人从生了病的那天就写,一天或是两封三封,或是三封五封。已经写了三个月了。

老管事的把信封头朝下、脚朝上的倒念着:

中华抗日英雄

耿振华吾儿收

父字

全念对了,中间写在红绶上的那一行,他只念了耿振华收。一个拉锯的,连忙补添着说:耿振华吾儿收。

清雪还照旧的下着,两个拉锯的,又在那里唰唰的工作起来。这样好的木头那里去找去!现在锯了,毁了,劈了烧火了。好像他们自己的命运一样,看了未免有几分悲哀。

百多棵树,耿大先生想儿子想疯了。

大少爷一走,开初耿大先生不表示什么意见。他想过了一些时候,就会回来的。自己年轻时,也是那样。孙中山先生革命的时候,还偷偷的加入了革命党呢。只希望他在外边碰了钉子就回来了。

儿子的母亲,一哭哭了三四天,说儿子走的三四天前,她就看出孩子有点不对。眼泡是红的,一定是不忍心走,哭过了的,还有他问过母亲一句话,他说:

妈,弟弟他们每天应该给两个钟头念中国书。尽念日本书,将来连中国字都不认识了,等哪天咱们把日本人打跑了,还满口日本话,那该多么耻辱。

妈就说:什么时候会打跑日本?

儿子说:我就要去打日本去了……

这不明明跟母亲露一个话风吗?可惜当时她不明白,现在她越想越后悔。

儿子一去就是三年,只是到了上海时,有过两封信。以后就音信皆无了。传说就在上海的抗日部队里,当了兵。后来,又说他早就不在上海了,在陕西八路军里边工作。

母亲在这三年中,会说东忘西的,无所因由似的说哭就哭。

可是耿大先生则不然,关于儿子,他一字不提。只是夜里不睡觉,静静的坐着,往往一坐坐个通宵。

他夜里坐了三年,竟把头发坐白了。

大少爷一走,全家都散心了。院墙倒了,用一排麦秆附上;房子漏了雨,拿一块砖头压上。一切的光辉生气随着大少爷的出走失去了。

现在耿大先生早已经病了,有的时候清醒,有的时候则昏昏沉沉的睡着。

今年阴历十二月里,他听到儿子大概是死了的消息。这消息是儿子从前的一个同学那里传出来的。

耿大先生拿起这些日子所有的报纸,看了半夜。直到鸡叫天明,他枕着那些报纸,忽然做了一梦。在梦中,他的儿子并没有死,而是做了抗日英雄,带着千军万马,从中国杀向满洲国来了。

耿大先生一梦醒来,从此就病了。

清醒的时候,他就指挥着伐树。

伐呀,不伐白不伐。

把树木都锯成短段。

烧啊!不烧白不烧,留着也是小日本的。

等他昏迷的时候,他就要笔要墨写信。

只要客人来了,他就说:你等一等,给我带一封信去。

家里的人,觉得这是一种可怕的情形。若是来了日本客人,他也把那抗日英雄的信托日本人带去,可就糟了。

所以自从他一发了病,也就被幽禁起来,把他放在花园角上那凉亭子里去了。那花园里素常没有人来,一到了冬天,满园子都是白雪。凉亭里边生了一个炭火盆,他寂寞的时候,就往炭火盆上加炭。

有一天,厨子给老爷送饭的时候,一开门,满屋子的蓝烟。往地上一看,耿大先生就在火盆旁边卧着,一只手按着自己的胸口,好像是在睡觉,又好像还有许多话没有说出来似的。

耿大先生死了。

1941.3.26

(有删改)

文本二:

好的作家在具体的文学创造中,会采用很多策略加强时空叙事的张力和粘合力,使叙事中的时间进程和空间拓展趋于复杂化,丰富文本的审美意蕴,萧红的小说擅于在单一故事情节发展中蕴涵隐性情节,把时代风云变化的隐性情节隐藏在具体平实的小人物日常生活遭遇的表层情节发展中,让表层情节和隐性情节相互渗透,一方面可以更完整地理解表层情节进程中不能得到很好解释的某些因素,另一方而也丰富和拓宽了小说风云变化的时代背景,这样处理不仅能够揭示时代特征,还能巧妙地展现人物的心路历程和作家的主观意图。

(摘编自楚金波《论萧红短篇小说的时空叙事策略》)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耿少爷走后音信渺茫,连死讯都只是传言,写出了动荡时局中投身抗战的东北青年辗转不定的处境。
B.耿大先生年青时也参加过革命党,小说以此将两代人的青春关联起来,展现了不同时期青年同样的担当精神。
C.小说写耿少爷离家之后家中环境日益破败、人心散了,预示着家庭最终败落的命运和耿大先生的悲剧结局。
D.从“一字不提”,希望他“碰了钉子”,到称儿子为“抗日英雄”,这体现了耿大先生对儿子前后矛盾的态度。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段的场景描写,展现了侵略者占领之下的小城单调压抑的日常生活图景,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
B.耿大先生梦见儿子率军归来收复家园的景象,与梦醒后儿子已不在的现实形成强烈反差,强化了故事的悲怆色彩。
C.小说结尾耿大先生被幽禁园中,孤愤难言,他的死是时代的悲剧,也与周围的人求全自保,冷漠疏离有关。
D.小说从当前耿大先生的病写起,以耿家为中心,将家国浮沉、两代人的故事凝聚一处,体现了构思的匠心。
3.小说中“树”多次出现,富有意味。请分析这样写的用意。
4.请从表层情节和隐性情节相互渗透的角度,对画线处耿振华母子的对话进行评析。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保卫延安(节选)

杜鹏程

有一个战士跑上来向周大勇报告:炊事班老孙又昏倒了!

周大勇急急地离开队伍行列向后跑去。通讯员小成也跟着连长向后跑去。周大勇通红的脸上汗水混着沙土。他浑身是汗,衣服透湿,像刚从河里跳出来一样。

周大勇跑到老孙跟前,看见一个炊事员抱着老孙。他一条腿跪下去,从炊事员怀里把老孙抱过来,紧紧地搂到胸前。

那个炊事员站起来,说:连长!老孙,老孙不行啦!

周大勇说:去!快去帮助指导员。看,那不是指导员?他又扶着谁!

那个炊事员望着老孙,迟迟疑疑停了好久才走开。

老孙眼发直,干枯的嘴唇咧开,脸涨得通红,脖子上暴起发紫的血管。他的嘴唇动着,仿佛要给自己的同志和这世界留句什么话,但是说不出来。不大一阵工夫,他的呼吸由急促变得微弱了,脸由通红变成灰白……蜡黄……

周大勇紧紧地搂着老孙,眼珠子一动也不动地盯着老孙那半闭的眼睛,心神错乱地嘟哝:有一口水就好了!有一口水……通讯员小成也机械地重复:有一口水就好了!

一口水一条命呀!

敌人三架飞机,绕过来又栽下来,一条条的火箭,穿在周大勇周围的沙子里爆炸了。炸起的沙土扑在周大勇和老孙的脸上。周大勇用自己的胸膛遮掩住老孙。

周大勇望着那俯冲扫射的敌机,眼里喷火。

团卫生队队长,骑着马赶来了。他跳下马,喊:有办法,有办法,这针药有效。

卫生队长拼命地把注射器的针尖往老孙胳膊上的血管里扎,可是扎不进去。生命离开了老孙,血管,筋肉都僵硬了!周大勇把老孙轻轻放到地下,站起来。他把自己的破衣袖子撕下一片,想盖在老孙脸上,免得沙子吹进老孙眼里。可是周大勇拿上那块破布,呆呆地站在那里,像是他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像是他的心脏停止跳动,血液停止循环,思想也木然不动了!

老孙啊,老孙!同志们走路你走路,同志们睡觉你做饭。为了同志们能吃饱,你三番五次勒裤带。你背上一面行军锅,走在部队行列里,风里来雨里去,日日夜夜,三年五载。你什么也不埋怨,什么也不计较;悄悄地活着,悄悄地死去。你呀,你为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献出了自己的一切啊!部队哗哗哗地前进着:战士们,担架队员们……走啊!走啊!老孙没有走完的路,同志们要走完!

战士们用眼光向倒下去的同志致敬。听不见长吁短叹,看不见愁眉苦脸,只有一种沉重而又严肃的空气,充满在天地之间。

周大勇双手撑在腰里,再一次地望望老孙那老诚忠厚的脸相。啊,这个跟他周大勇同生死共患难的战士,永远放下了自己的行军锅,永远再不会向他说:连长,我没啥能耐,吃点苦总还行……我好赖是个党员。唉,我做的事太少……连长,你跟指导员劳累的,教人心疼!周大勇心里绞痛:有多少英雄好汉倒下去了啊!有多少热血浇在中国的土地上了啊!

周大勇和小成,用黄沙掩埋了老孙的尸体。趁团供给处的队伍过来的工夫,周大勇要了一片炮弹箱子上的木板,用刺刀削了削。他从文书手里接过来毛笔,在木板上写着:

共产党员孙全厚,五十七岁,山西孝义人,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而光荣牺牲!

周大勇把这个木牌插在老孙的墓前,望着它,望着它!

周大勇擦了擦头上的汗,背上老孙留下的行军锅,正要去赶自己的连队,团政治委员李诚上来了。李诚满脸是沙土,嘴唇干得裂开小口子,鼻孔里塞了一团棉花,上嘴唇还有干了的鼻血。他的马满身是汗,口里流着白沫。

李诚跳下马,看了看墓牌;站在坟墓旁边,脸上一条条的皱纹像刀子刻的一样。他抬起头,眼睛一眨也不眨地望着前进着的战士。

突然,李诚向战士呼喊:

同志们!一个战士倒下了,千百个战士要勇敢前进!一个共产党员倒下了,千百个共产党员要勇敢前进!大山沙漠挡不住我们;血汗死亡吓不倒我们。前进!哪里有人民,我们就到哪里去;哪里有苦难,哪里就更需要我们。前进,勇敢前进!战胜一切困难。

这用全部生命力量喊出的声音,掠过战士们的心头,在无边无际的沙漠上空雷似地滚动。

战士们踏着沙窝,急急地向前走去。他们那黑瘦的脸膛上,眼窝里,耳朵里,嘴唇上,都是厚厚的一层沙土;两腿沉重得像灌满了铅。但是,他们都挺起胸脯扬起头,加快脚步,一直向前走去。他们都坚毅地凝视迎面移来的沙漠,凝视远方。

沙漠的远方,一阵旋风卷起了顶住天的黄沙柱。就算它是风暴吧,就让它排山倒海地卷来吧!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军途中,连长周大勇将昏倒的炊事班战士老孙搂在怀里,眼睁睁地看着老孙的生命一点点地逝去。小说描述了炊事班战士老孙牺牲的情况,故事悲壮、感人。
B.小说写周大勇与通讯员小成反复念叨“有一口水就好了”,表现了他们救人时痛苦而无奈的心情,突出了行军途中战士们干渴的情形以及沙漠环境的极度恶劣。
C.周大勇掩埋老孙,在墓前插上木牌,背上老孙的行军锅追赶连队,这表现了战友间深厚的情谊,也表明周大勇将接替老孙的工作,突出了前赴后继的革命精神。
D.小说描写战士们在团政治委员李诚用全部生命力量喊出的话语的激励下,挺胸抬头,加快步伐勇敢向前,充满了革命浪漫主义激情,为小说涂抹上亮丽的色彩。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如写周大勇催促那个炊事员去帮助指导员,用“去”“看”表示情况紧急,“他又扶着谁”表明行军途中战士伤病较多,亟须帮助。
B.小说先细致地描绘老孙昏厥的模样、呼吸的变化,再写周大勇念叨“有一口水就好了”,然后写卫生队长骑马赶来救治,小说情节紧凑有致,情感丰富细腻。
C.小说细节描写生动传神,比如,敌人的三架飞机飞来轰炸,周大勇用自己的胸膛遮掩住老孙,这一细节表现了周大勇把战友看得比自己更为重要的高贵品质。
D.小说中李诚呼喊的话语,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感情沉痛而富有激情,揭示了小说的主旨,突出了人民解放战争的意义及人民军队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3.小说画横线部分两次描写周大勇的内心独白,有什么作用?
4.《保卫延安》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大规模正面描写解放战争的优秀长篇小说,被誉为“英雄史诗”,是革命英雄主义的赞歌。请从选材的角度简要分析小说是如何表现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东风暖

许心龙

车门刚关闭,我忙示意刘师傅打开车门。我探头朝车门外干呕几声,是撕心裂肺的干呕。梁市长笑了。梁市长说:“没大学校园的空气好吧?”我发现梁市长没有干呕过一次,真的,他平静得跟在充满花香的公园里一样。身处臭气熏天的垃圾处理场,没有超人的忍耐力,不干呕几次真是不可想象。

正想着,车子来到了一处梨园,袭来阵阵熟果子的清香。我长吸口气,心里才算安稳。“下去遛遛,透透气吧。”梁市长隔窗望着梨园说。

下了车,我才注意到梁市长一身休闲装,白底黑色运动鞋。刘师傅提醒我,梁市长今天是私访性质的调研,不准称呼职务。我忙点点头。我也早有耳闻。古代坐轿人的身份一眼就能看出,而如今坐车的不一定是啥身份呢。

梨园面积不大,稀稀落落没几个人,温暖的阳光洒在枝叶空隙。梁市长沿着小径往前走,边走边看,很感叹一棵不高的梨树竟能挂十几颗果子,错落有致,大小不一。我正纳闷,梁市长对梨园这么感兴趣?

这时,从左边梨行里走出一个人来。这个人穿着深蓝色T恤衫,领口的几个扣子全扣着。

“梨好卖吗?”梁市长望着远处密密的梨林说。

“行情不太好。”那人说,“其实这梨品质好,皮薄,肉嫩,多汁,核小,无渣。”

“这梨子的颜色真不错,金灿灿的。”梁市长笑着说。

“这梨叫金果梨。”那人露出了笑色,“你看一个一个果子挂在那儿,多灵气!

我发现这个人很有成就感,只是满树梨子不是让看的,是让大家吃的,得销售出去才行啊。

“这品种是从哪儿引来的?”梁市长也来了兴致,要刨根究底。

“从山东滨州引来的。在青岛当兵时,我经常吃金果梨,几天不吃就想得慌。”这个人大概是找到了知音。从这个人的脸色上,我倒没发现一丝梨子滞销的忧愁。

“一晃在部队三十多年啊。”这个人又补充道。

“我也是部队转业的,”梁市长说,“只是没您在军营时间长,回来服务地方了。”

忽然,树林里传来呼呼啦啦叽叽喳喳的斗鸡打架一样的声音。埋伏的十几只麻雀呼啦一下蹿出,惊得片片树叶簌簌发抖。

“呵呵,别怕,”这个人指着梨树上挂着的一个东西说,“那是驱乌器,吓唬鸟的,要不然落地的果子比这还多。”

这时,一个年轻的女子赶来,端着一杯红茶,看到梁市长,她眼前一亮。

梁市长对她微微一笑,点了点头。

“这是我二闺女。哦,忘了介绍,我姓房。老弟,您贵姓?”

“姓梁。”我忙接道。梁市长望我一眼,眼神里明显是夸我这个新秘书称职。

“来,捡个大个的,让您尝尝。”老房说着从腰里掏出水果刀。

老房很熟练地削好一个梨,递给梁市长。

梁市长忙说:“切一半,那一半给他们吃。”

“梨园里还能缺梨吃?”老房瞪着眼说。

梁市长咬一口,汁液挂在了嘴角。“好吃,好吃。”说着又咬了一口,很响地咀嚼着。突然,他向对面的老房招手,“来,咱俩合个影。”梁市长右手举着啃了几口的梨,嘴里还不停地嚼着,示意要我拍照。身后老房的二闺女也举起了手机。

拍好照,我望老房一眼,心里说,你老房也真有福气,因为梁市长一般是不跟谁合影的。

这时,老房的闺女说:“这个梨园投资了几百万,但销路不好,梨子都有烂的了。”

“要是为了赚钱,就不费心弄这梨园了。”老房看着满园的金果梨,目光从容。他似乎想起了军营的生活,想起了年轻时的模样。

“可联系电商,搞网售。”梁市长望着老房,举起了大拇指:“军人情结,还没褪色啊。”

夕阳像一只硕大的金果梨挂在天边,我们转身返回……

礼拜天一早,我的手机响了。

“赶紧起床,去城南房庄梨园采摘梨去。”是我的同学张华。他说:“可火了,金果梨,比黄酥梨强多了。”

金果梨?我一下子想起了上周在梨园的情形。

“市长在梨园吃了梨,还与老板合了影,”张华又说,“朋友圈都刷屏了呢!”

翌日,我给梁市长如实汇报了梨园的情况。

梁市长笑着说:“老房这个人是好样的。那天,我在车上老远就看到梨园里疙疙瘩瘩的都是梨果,就知道他们销路不好。金果梨的品质真不错,我就想着帮他宣传宣传,让群众吃上好水果,让老房不白忙活。”

“这东风借得好啊!老房二女儿真聪明!”我感叹道,“不过,当时她还埋怨老房,说明没有真正理解她爸。”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梨园的金果梨品质非常好,皮薄,肉嫩,多汁,核小,无渣。老房对自家的金果梨很自信,可金果梨的销售却成了难题。
B.老房退伍军人的身份拉近了梁市长和老房的距离,他们都有当兵的人生经历,这也是梁市长主动帮助老房的主要原因。
C.“这个梨园投资了几百万,但销路不好”,写出了老房二女的担优;老房的想法不同,他弄梨园的本意不是为了赚钱。
D.“军人情结,还没褪色啊”,梁市长虽然对老房的人品很认同,但认为金果梨还是要销售出去,他想到了电商网售。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细节来描写人物,如写果园主人领口的扣子全扣着,揭示了老房的生活习惯;如写梁市长的休闲穿着,展示了梁市长的形象。
B.小说前面叙写刘师傅对“我”的交代,为后文“我”果园主人老房介绍梁市长埋下了伏笔;金果梨火了,朋友圈都刷屏了,也照应了前文。
C.小说以“东风暖”为题,意蕴丰富,既指老房家的二闺女巧借梁市长的东风宣传金果梨,助力销售;也暗含了对老房军人本色不改的赞美。
D.“温暖的阳光洒在枝叶空隙“夕阳像一只硕大的金果梨挂在天边”,小说两次写到太阳,写出了时间的变化,也营造出一种温馨祥和的氛围。
3.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梁市长的形象。
4.“我”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