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01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黑云岭

魏巍

由于阵地上人员过少,在防御战的第八天,郭祥不得不收缩兵力,固守主峰。狮子峰的两条山腿,遂被敌人占领。这时候,阵地上出现了一种奇怪的胶着状态:进攻主峰的敌人,由于几天来挨打挨怕了,攻到主峰之下五六十米的地方,既不前进,又不后退;郭祥的连队,时时准备应付意外,剩下很少弹药,也不敢轻易射击。

……

午后,在左翼友邻阵地上,枪炮声突然激烈起来。不一时,营里电话通知说,情况可能发生变化,命令留下少数兵力,其余的撤退到二线阵地。郭祥好说歹说,老模范才率领连的主力撤下去了。郭祥只带着乔大夯、小牛等十几个战士担任掩护。

半小时后,有八架敌机在阵地上狂轰滥炸。连通营里的电话线已被炸断。接着,左翼友邻部队的阵地被敌人突破。当面的敌人也攻了上来。把敌人击退时,每人剩下的子弹已不过三五发、十几发了。乔大夯的轻机枪和老广东的六零炮俱被炮火打坏,他们都拿起阵亡者的步枪坚持战斗。

郭祥看到这种情况,正要组织转移,敌人一扑面子又攻了上来。郭祥知道子弹不多了,就高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呀!说着,从垒工事的石头堆里捡起了一块,向离他十几米的敌人劈脸打去,一个家伙惊叫了一声,抱着满脸是血的头滚下去了。

同志们也都纷纷捡起石块,劈头盖脸地向敌人砸去。这时有五六个敌人已经快扑到乔大夯身边,高大有力的乔大夯,竟把一块四五十斤的大石头高高举起,向着敌人猛力砸去。在一片惊叫声里,有两个敌人躲闪不及,登时被砸得脑浆迸裂,倒在地上。由于乔大夯用力过猛,那块大石头顺着山坡猛滚下去,敌人惊叫着闪向两边,就像打开了一条人胡同似的。敌人竟一时忘了打枪,望着这位天神般的勇士,被惊呆了。

显然,这种局面已经不能恋战。郭祥正要准备向后撤退,听见后面响起了激烈的机关枪声。回头一望,黑压压的敌人已经占领了侧后的山头,用密集的机关枪弹封锁了他们后撤的道路。很明显,从预定的道路撤退已经没有可能。于是他立即指挥部队向右翼的玉女峰转移,打算绕路过去向团的主力靠拢。

连郭祥在内,这时只剩下八个人。他们边打边退,撤到了玉女峰上。敌人见他们没有子弹,气焰顿时嚣张起来,哇哇乱叫着,紧紧追着他们,也不打枪,一心想抓活的。这时,又发生了意外情况,走在最前面的小牛,突然回过头,有些惊慌地说:

连长!后面下不去了……

你慌什么!

郭祥瞪了他一眼。赶过去一看下面是一座黑森森的断崖。断崖上长着一些乱草、枯藤和杂树,离下面的山坡总有五六丈深。郭祥心里立刻明白:为党,为祖国,为朝鲜人民最后献身的时刻已经到来。

就是死,也不能慌慌乱乱,叫敌人瞧不起我们。他一面想,一面从容地转过身来,坐在一块大青石上,然后摆摆手,把大家招到身边。

同志们!最后考验我们的时候到了。他的神态严肃而又深沉,我们都是劳动人民的子弟,是自觉自愿出来跟着共产党毛主席干革命的。虽然有的是党员,有的还不是党员,大家都受过党的教育。我们无产阶级誓死不做敌人的俘虏!今天我们就是跳崖牺牲了,也要让敌人知道;共产党的战士是不可征服的!

对!我们只能为祖国增光,不能给祖国抹黑!小牛紧握着冲锋枪,用他年轻的声音响亮地说。

乔大夯一向说话简单,今天仍不例外,他望了大家一眼:

我看这没有啥,咱们跳吧!

跳吧!!!战士们都抢着说。

郭祥脸上走过一丝笑纹,对大家的表现感到欣慰。他接着说:你们还带着什么文件、笔记本没有?都拿出来烧了。

大家从口袋里把文件、笔记本、家信、入党志愿书等等都掏了出来,堆在石崖下。小牛划了一根火柴点着……

在山崖下,郭祥带着极其热烈的情感,跟每个同志亲切地握了握手,然后对大家说:同志们!死对一个革命战士不算什么。今天我们是为祖国人民、朝鲜人民而死,是为无产阶级、共产主义事业而死。这个死是光荣的、愉快的。他走到小牛身边,把小牛腰里仅剩的一个反坦克雷拿过来,交给乔大夯说:大夯同志!你是共产党员,你到山顶上去掩护大家,我先来跳!

说过,他走到石崖边,从容地摘下帽子来,拍了拍土,把它戴正,又把脖子里的纽扣扣上,风纪扣也扣好。这一切,就像平时要出操一般。小牛激动地扑上去,拉住他的手叫了一声:连长!似乎想要说什么。

郭祥推了他一把,把右臂举起来,高声喊道: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接着,一纵身就跳下去了……

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

小牛和几个战士也跟着连长高呼着,接着跳了下去……

这时候,敌人哇哇地叫着攻上了山头,乔大夯投出最后一颗反坦克雷,顿时山顶响起了一声震天动地的雷声。这雷声在峭壁深谷中不绝地滚动着,回荡着,就像为我们的英雄唱的颂歌一般。在烟雾还没有消散的时候,乔大夯那个高大的身影一闪,也消失在黑森森的断崖之下……

(节选自魏巍的长篇小说《东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交代阵地上人员少、弹药不足,以及狮子峰的两条山腿被占领的情况,凸显了战斗气氛的紧张和战士处境的危险。
B.主力撤退,敌机轰炸,弹药短缺,面对冲上来的敌人,郭祥带领战士们用石头猛砸敌人,凸显了志愿军战士的英勇无畏精神。
C.郭祥将小牛腰里的反坦克雷拿给乔大夯,是因为郭祥对尚未入党的小牛还不够信任,而小牛拉住郭祥是想让自己第一个跳。
D.面对黑森森的断崖,郭祥对战士们进行跳崖前的动员,战士们无一例外表示同意,表现了战士们宁愿牺牲也不做俘虏的心理。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详写了战士们用石头砸敌人、跳崖等情节,略写了主力撤退和跳崖后的情况,表现了战士们昂扬的革命斗志。
B.小说综合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等手法,成功地塑造了以郭祥为代表的“最可爱的人”的英雄形象。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个性,如对乔大夯举起大石头猛力砸敌人的叙写,凸显了乔大夯的“有力”和“勇猛”。
D.小说语言典雅华丽,同时又极具个性化、时代性,很有生活本真的现场感,语言表达符合战场上军人的气质和特性。
3.对话描写是选文的一大特色,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作用。
4.长篇小说《东方》是第一届“茅盾文学家”获奖作品,其颁奖词称“小说表现了一个时代最纯粹、最本质的东西”,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理解。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巴塘的礼物

汤成难

①下一站是巴塘,这是川藏交界的县城,过了巴塘,便进入西藏。傍晚的太阳仍然辣辣的,照得道路一阵发白,两侧没什么植被,只有稀疏的紫红色荆棘,荆棘后面竟有些毛色灰黑的山羊。几座低矮的平房,由石头垒成,散发出颓败气息。

②突然,货车一个急刹,车头猛地往前一挫。他摇开窗,伸出脖子,冲外面大吼一声。拦车的是个老太,跑到路中央来了,显然没有太多经验。老太也被吓到了,哆嗦着举起手上的东西向他示意。她编了两条细长辫子,在脑后会成一根,脸呈酱紫色,竹节一样粗糙的手抱着一件绿色毛衣。她要他帮忙将毛衣捎给她拉萨的儿子——这是他从她含混杂乱的发音里捕捉到的。拉萨、茶馆、吉尔(也有可能叫加尔),除此,什么也没听懂,也不想听懂,因为他不愿帮忙。他已习惯不与人说话,舌头由于长期没有音节的敲击而变得笨拙迟钝。但她并没让开,执拗地挡着车头。

③此时,那件绿色毛衣正躺在座椅上。毛衣是用旧毛线织成的,大概又添了年份,颜色有些灰暗,倒像是秋天的牧场,草色有颓败的萎黄。毛衣很小,极短,针法也不好,坑坑洼洼,一处居然有个蚕豆大的洞,可能是织漏了。胸口处织了一朵花。他把毛衣撑开,从里边掉下一张纸片,巴掌大小,上面写了一行歪歪扭扭的字。他凑到窗口看,是地址和人名,字太丑了,像小学生写的。他把纸条揉成一团,刚要扔出去,觉得不好玩,便摸出打火机,将纸条点燃,看着火苗将那些字一一吞没。

④到邦达镇时,他还故意将毛衣落到面馆,可又被老板娘送出来塞回给他。再次上车后,毛衣就正式和抹布为伍了。在后来的行驶中,他常拿它抹挡风玻璃上的水珠,擦仪表盘上的灰尘。过亚口的“九十九道拐”的时候,车子化油器被沙子堵住了,他用那件毛衣摁住化油器进气口,增加吸力来疏通油道和进气管;遇上暴风雨,从“通麦坟场”死里逃生后,顺手抄起擦汗的也是那件毛衣;风从窗缝里灌进来,原本摊在膝盖上的抹布毛衣又自然地被掖在了胸前,身体立即感到丝丝缕缕的温度;玻璃摇不到顶了,他急中生智,将毛衣塞在缝里,顿时暖和多了。

⑤在逐渐温暖的驾驶室里,他突然想起一个曾搭乘过的男孩。从巴塘一直搭乘到拉萨,男孩和他一样沉默,总是一言不发看窗外。夜里,男孩在货车上借宿,睡在两张座椅上,瘦小的身体蜷着,翻身时轻轻地挪,尽量不发出一点响动。他觉得男孩一定没睡着,但彼此都没说话,狭小的驾驶室里只有他们轻微的呼吸。后半夜下雨了,温度越来越低,他故意将被子拖挂到座椅上,让被角盖在男孩身上。这一夜对他来说感觉很奇妙——是的,奇妙,他想不出更准确的词来形容。他想起小时候走夜路的场景,常常是天黑后翻过大堤去陪在渡口的爷爷。去大堤的路,两侧种着胡桑,矮矮的,像鬼祟。他总是在最害怕时,听到大堤上爷爷哦哦哦地唤他名字。爷爷是个哑巴,这是他唯一能发出的音节。之后的整个夜晚,都是极其安静的,他也尽量不发出更多响动。现在,他想起那间棚屋,想起爷爷,还有搭乘过的男孩,想起那些格外安静的夜晚。

⑥前边路况好了,他用力踩油门。风在窗外呼啸,篷布、绳索,以及卡在缝里的毛衣,都发出奇怪的叫声。突然,啪——毛衣飞出去了,落向黑暗。踩油门的脚一松,心里动了一下,像小石块激着水面。他愣了好一会儿,但没有停车,他急需赶路。可是,心里突然有点空,仿佛他这趟拉的仅仅就是这件毛衣。

⑦到达拉萨是在两天后。走在街头,看到一间间茶馆,他突然对吉尔其人充满好奇。他开始一家家地去询问,是否有从巴塘来的叫吉尔的大男孩……

⑧面前的小伙子正冲他笑,牙齿雪白,眼里有亮闪闪的光,像一小团火。我叫德吉。总是有货车司机来这儿找我呢,他们是给我捎东西的。我家人会让货车捎东西来。他们给我捎过鞋,捎过帽子,还捎过糌粑。有一次,给我捎来一只手套,一只左手的、兔毛的,真的,你肯定不信,怎么会是一只呢?我后来问家里人,就是一只,我们的牧羊犬捉住一只兔子,兔子不大,只能缝一只手套,他们等着再捉到兔子缝另一只呢……

⑨从茶馆出来,他的脚步急促了些,似乎有什么着急的事要立即完成。街上到处都是藏式用品,他四处乱转,终于看见一家毛衣店。五颜六色的毛衣挂在衣架上,他在一件绿色毛衣前站住。这是一件草绿色的毛衣,像春天刚刚返青的草原,毛衣很厚实、很宽松,也很柔软。他想,穿上它一定很暖和的。

⑩毛衣紧紧卷着,贴在他的胸膛。特意新添的花,被卷在最里层。拉萨,茶馆,吉尔……他庆幸还记得纸条上的字。他把毛衣往怀里掖了掖,继续往前走。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刻画人物精练老道,譬如对老太“脸呈酱紫色,竹节一样粗糙的手”寥寥几笔的外貌勾画,一位勤苦的劳动者形象就跃然纸上了。
B.第③段详细介绍了毛衣的相关情况,一方面暗示了这件毛衣得来的不易与珍贵,另一方面与后文的诸多情节形成照应,使行文结构圆融有序。
C.第⑧段的对话式穿插,第三人称里嵌入一段第一人称叙述,灵动活泼;又借德吉自己的话展现了他健谈又快乐的形象。
D.全篇以“货运司机的旅程经历”与“绿色毛衣”这两条线索并行展开情节,与“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技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2.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描写的环境,单调荒芜,是写实,也是货运司机此时内心烦闷、压抑状态的写照。
B.毛衣飞出窗外,司机心里“像小石块激着水面”,说明此时司机对毛衣已由先前的万般嫌弃变得万般珍惜了。
C.家人捎给德吉的东西是普通日常的,有的甚至还是残缺的,但他很开心,说明他家的家庭氛围良好。
D.这一趟巴塘至拉萨的运货之旅其实也是司机自己的一趟心路之旅,虽有波折,终得圆满。
3.第⑤段插入了一段司机的回忆,请结合文章分析其用意。
4.小说标题“巴塘的礼物”意蕴丰富。请结合全篇谈谈你的理解。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多疑症

[美]埃德·华莱斯

奥特•索里夫人,这位几乎生了一打孩子的妇人,似乎总不在晴朗的天气或者白天里分娩。现在,本森医生连夜开车又去出诊。

离索里农庄还有一段路。这时,小车前的灯光里出现了一个沿着公路行走的男性的身影,这使本森医生感到一阵宽慰,他降低车速,注视着这位吃力地顶风行走的人。

车子贴近夜行者的身边,本森刹住车请他上车。那人钻进了车。

您还要走很远么?医生问。

我得一直走到底特律。那人答道。他非常瘦小,那双小黑眼被顶头风吹得充满泪:能给我一支烟么?

本森大夫解开外衣扣子后记起自己的香烟是放在大衣的外口袋里,他把烟盒递给正在自己衣兜里摸火柴的生人。烟燃着了,那人拿住烟盒愣神片刻,然后向本森说:也许您不会介意?先生,我想再拿一支呆会儿抽。他晃晃烟盒又取出一支来,不等主人回话。本森大夫感觉到,有只手触到了他的口袋。

我把它放回您的衣兜吧。这个瘦小的家伙说。本森急忙伸手想接住烟盒,但他不无恼怒地发现,烟盒已经装在他的衣兜里了。

片刻之后,本森说:到底特律去?

到一家汽车工厂去找份活干。

战时您在军队里干过么?

在前线开了四年救护车。

是么?我就是医生,我叫本森。

这车子里充满药味。那人笑起来了,然后又郑重地加了一句,我叫埃文斯。

沉默。本森注意到生人猫一样的瘦脸颊上那道深长的疤痕,像是新近才有的。他想起索里夫人并伸手掏表,他的手指摸向衣兜的深处,这才发现他的手表不见了。本森医生慢慢地移动着手,小心翼翼地伸向座位上,摸到了那支自动手枪的皮套子。他缓慢地抽出手枪,借着黑暗把它贴在自己身体的一侧。然后疾速刹住车,把枪口冲着埃文斯:把那只表放进我的衣兜!

乘客惊吓得跳起来并慌忙举起手。

上帝!先生……他嗫嚅着。

本森先生的枪口冲着生人顶得更紧了:把那只表放进我的衣兜,否则我要开枪了。

埃文斯把手伸进了自己的背心口袋,然后颤抖着把表放进医生的衣兜,本森医生用空着的那只手将表收好,然后逼迫对方滚下车。

我今晚出门是为了救一个妇人的性命,然而我还花费时间去帮助你!他怒气冲冲地对那人说。

本森迅速发动车子,奔向农庄。索里夫人的关于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来的许多经验,显然帮了她自己的忙。接生孩子没费多少事儿。

今晚,路上搭我车的一个家伙想抢劫我。他对奥特说,带着几分得意,他拿了我的表,可我用手枪顶着他,他只好把表还给我作罢。

我真高兴,他能把表还给你。不然,还真没法知道孩子的出生时间。

孩子是半小时以前生的。此时此刻是……他凑近桌前的灯光。

他惊奇地盯住自己手中的表。表面玻璃是破裂的,柄把也断了。他把表翻过来,紧挨着灯。他读出那上面镌刻着的磨损了的字:赠给列兵T•埃文斯,救护车队员,1943113日晚,在靠近意大利的前线,他一个人勇敢地保护了我们全体的生命。护士内斯比特,琼斯,温哥特。

1.下列原文中的语句,不能作为本森怀疑埃文斯的依据的一项是(     
A.他把烟盒递给正在自己衣兜里摸火柴的生人。烟燃着了,那人拿住烟盒愣神片刻。
B.他晃晃烟盒又取出一支来,不等主人回话。本森大夫感觉到,有只手触到了他的口袋。
C.本森急忙伸手想接住烟盒,但他不无恼怒地发现,烟盒已经装在他的衣兜里了。
D.本森注意到生人猫一样的瘦脸颊上那道深长的疤痕,像是新近才有的。
2.下列对小说结尾一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写出了埃文斯的手表的特点,“表面玻璃是破裂的,柄把也断了”,“上面镌刻着的磨损了的字”。
B.小说描写埃文斯表的破旧,说明了手表经历的时间已经很长,也说明了埃文斯对表的珍爱。
C.“在靠近意大利的前线,他一个人勇敢地保护了我们全体的生命”一句说明埃文斯是英雄而不是小偷。
D.交代了埃文斯的身份,揭开本森猜疑的错误性,使小说情节的发展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3.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那人拿住烟盒愣神片刻”,“这个瘦小的家伙说”,从称呼上将“那人”改为“家伙”,表现了本森对搭车人情感的变化。
B.“本森医生慢慢地移动着手,小心翼翼地伸向座位上”,小说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写本森的谨慎,以突出他遇上了厉害对手。
C.“这车子里充满药味”一句一语双关,一是说本森是个医生,车子里的药发出药味,一是说本森和埃文斯二人之间已充满火药味。
D.“先生……他嗫嚅着”、“颤抖着把表放进医生的衣兜”,这些描写都表示出埃文斯的无奈和不得已,也暗示出埃文斯不是小偷。
E.小说情节曲折,运用大量的细节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4.小说的题目“多疑症”,有人认为不如改为“误会”,你认为哪一个题目好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2021-09-13更新 | 145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四十八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万树梅花一布衣

汤世杰

戊戌夏末,在滇南小城弥勒,临时起意去拜谒孙髯翁墓时,我竟忘了那原是个喜欢梅花的主——早年,他曾自撰自刊一方小印:“万树梅花一布衣”。我去的那天,离梅花暗香浮动时日尚早,直到站在他墓前,想起这事,忽就觉得是在一个错误的时候,去了一个错误的地方。那就错那么一次吧,心想。太过正式的拜谒,或并不为诗人喜欢。没准儿,偶然,随性,家常,毫无仪式感,反倒合了他的心意呢?

那就去看看——我的心里,却在为我事先的无知而痛悔。

是午后。说是那墓,如今在小城靠西的咸和山半山上,离城不算远,真走上去,我竟需几次停下来喘气,寻思诗人孙髯翁怎么会住得如此寥远,如此偏僻呢?他活着的年代,这样一处山野,离那时的小城,恐绝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到的。

终于说到了。然四顾冥寂如故,未见有何建筑。友人领着,侧身踅过路边的青绿灌木,往里一探头,方见一座青石墓茔,静静待在那里。如此,偶尔匆匆行过的车与人,是断然不知孙髯翁会住在那里的。走进去,墓前,有一方不大的,用毛石铺就的前场。再远一点,透过一道石栏,可见弥勒城区的那个坝子,或屋宇毗连,或水波粼粼,竟甚为壮阔。转身面对孙髯翁先生墓茔,见石料尚显青涩,少有风痕雨迹。正中那方主碑上,刻的是“布衣联圣孙髯翁先生之墓”,两边镌刻的,正是孙髯翁先生自己撰写的一副自挽联:

这回来得忙,名心利心,毕竟胡涂到底

此番去甚好,诗债酒债,何曾亏负着谁

可惜,四周并无梅花,甚至梅树。我久久地踟蹰着,忽而面对先生那副自挽联,忽而转身遥望远处的城郭。四围静如洪荒。那时,我眼前,并没有那副著名的“海内第一长联”,所谓“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数千年往事涌上心……”,尽管我知道,那副长联早已写进浩茫时空。我只是和写过那副长联,尔后长眠于此的诗人孙髯翁一起,静静地待了一会儿。

弥勒,是个与佛同名的小城。显见算不得什么都邑大城,先生所居,又是个如此偏僻隐秘的去处,只有不多的人知道——以那副长联的名满天下推论,世人多会以为,他生命的归宿地,当是省城昆明,即便没有华屋豪宅,哪怕就住在滇池边,在大观楼,住在那副长联里,也好。一个诗人,能世世代代住在自己的作品中,文字里,就已足够,如同王勃居于《滕王阁序》那篇名序,崔颢住于《黄鹤楼》那首名诗,范仲淹宿于《岳阳楼记》那篇名记一样。

细想,又不尽一样。王勃、崔颢、范仲淹这样的文人,大抵都做过几天官,行迹与文名达于天下,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那样的魁伟建筑,充其量只是他们人生行旅中偶然的居所,甚或只是他们一诗一文的居所。他们有的是才情横溢的诗文,堪供后人无尽地玩味。孙髯翁不同。这位布衣联圣,寥落一生,几乎所有的诗文都已散失,只留下一副对联。对联这种东西,古时文人何人不会?何处没有?几乎每座亭台楼阁,大宅民院,都少不了对联,有的甚至不止一副。孙髯翁却只剩下一副长联。与其说是滇池边的大观楼,以孙髯翁这副长联名世,不如说是孙髯翁总算找到了一处生命寄居之所。从那以后,诗人孙髯翁虽文名大盛,却似乎从此就消失于人间了。

但我依然后悔于事前,别说一枝暗香浮动的梅花,既没带一束鲜花,也没备一点香烛,带上的,唯有自己和自己的那颗心。也好。那是一段只属于孙髯翁与我共有的时光,就让寂静弥漫,就让清幽舒展,就让聆听继续……

世界生生不息。万物萌而诗意生。石槛外,蒲公英结着草籽,芭谷刚刚咧嘴吐穗,土豆已然浑圆,转眼间秋色将起,俄尔,身前身后的大地,便会诗意芬芳……

有人说过:时间开始了。

于我而言,那一刻,倒是时间停滞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用倒叙的方式,以作者拜谒孙髯翁墓生发的心情、感悟开篇,直抒胸臆,可见其对“布衣联圣”崇敬至深。
B.文章写孙髯翁墓的偏僻隐秘,既暗示了诗人一生寥落,也与后文“布衣联圣”世代住在自己的作品中相互映衬。
C.在孙髯翁墓前,作者久久地踟蹰,因为先生那副自挽联引发了心中感慨,也是因为墓地与远处城郭强烈的对比。
D.文章结尾对孙髯翁墓周围景物的描写虚实相生,其中蕴含着对先生精神力量的赞赏,以及拜谒名士后内心的满足。
2.作者在拜谒孙髯翁墓时,为什么会联想到王勃、崔颢、范仲淹这样的文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3.请简要分析以“万树梅花一布衣”为文题的妙处。
2021-07-16更新 | 176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美】迈尔尼

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住进了医院,我的军旅生涯就此黯然结束。我对自己很失望,对这场战争也很失望。

一天深夜,我想给一位朋友打电话,接线生把我的电话接到了一位妇女的电话线上,她当时也正准备跟别人通话。

我是格罗斯文诺8829,我听见她对接线生说,我要的是汉姆普斯特的号码,你接错了,那个倒霉蛋并不想跟我通话。

哦,我想是。我忙插嘴。

她的声音很柔和,也很清晰,我立刻喜欢上了它。我们相互致歉后,挂上了话筒。可是两分钟后,我又拨通了她的号码,也许是命中注定我们要通话,我们在电话中交谈了20多分钟。

你干吗三更半夜找人说话呢她问。

我跟她说了原因,然后反问那么你呢?

她说她老母亲睡不好觉,她常常深夜打电话与她聊聊天,之后我们又谈了谈彼此正在读的几本书,还有这场战争。

最后我说: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

是吗?好了,就到这里吧,晚安,祝你做个好梦。她说。

第二天整整一天,我老在想昨晚的对话情形,想她的机智、大方、热情和幽默感。当然还有那悦耳的口音,那么富有魅力,像乐曲一样老在我的脑海里回旋。到了晚上,我简直什么也看不进。午夜时,格罗斯文诺8823老在我脑海里闪现。我实在难以忍受,颤抖着拨了那个号码。电话线彼端的铃声刚响,就马上被人接起来。

哈罗?

是我。我说,真对不起,打扰你了,我们继续谈昨晚的话题,行吗?

没说行还是不行,她立即谈起了巴尔扎克的小说《贝姨》。不到两分钟,我们就相互开起玩笑,好像是多年的至交。这次我们谈了45分钟。午夜时光和相互的不认识,打破了两人初交时的拘谨。我们提议彼此介绍一下各自的身份,可是她婉言谢绝了。她说这会把事情全弄糟,不过她留下了我的电话号码。我一再许诺为她保留,直到战争结束。于是她说了一些她的情况,17岁时她嫁给一个自己不喜欢的男人,以后一直分居。她今年36岁,唯一的儿子在前不久的一次空袭中被炸死了,年仅18岁。他是她的一切。她常常跟他说话,好像他还活着。她形容他像朝霞一样美,就跟她自己一样,于是她给我留下了一幅美丽的肖像,我说她一定很美,她笑了,问道:你怎么知道的?

我们越来越相互依赖,什么都谈。我们在大部分话题上看法相似,包括对战争的看法,我们开始读同样的书,以增加谈话的情趣。每天夜晚,不管多晚,我们都要通一次话。如果哪天我因事出城,没能通话,她就会埋怨说她那天晚上寂寞得辗转难眠。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愈来愈渴望见到她。我有时吓唬她说我要找辆出租车立刻奔到她跟前。可是她不允许,她说如果我们相见后发现彼此并不相爱,她会死掉的。整整12个月,我是在期待中度过的。我们的爱情虽然近在咫尺,却绕过了狂暴的感情波澜,正平稳地驶向永恒的彼岸。通话的魅力胜过了秋波和拥抱。

一天晚上,我刚从乡间赶回伦敦,就连忙拿起话筒拨她的号码。一阵嘶哑的尖叫声代替了往日那清脆悦耳的银铃声,我顿时感到一阵晕眩。这意味着那条电话线出了故障或者被拆除了。第二天仍旧是嘶哑的尖叫。我找到接线生,请求他们帮我查查格罗斯文诺8829的地址,起先他们不理睬我,因为我说不出她的名字。后来一位富有同情心的接线小姐答应帮我查查。

当然可以。她说,你好像很焦急。是吗?嗯,这个号码所属的那片区域前天夜里挨了炸弹,号码主人叫……

谢谢,我说,别说了,请你别说了。

我放下了话筒。

(沈东子译,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情节和思想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以“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开头,不仅是为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更是为了强调这是作者的一段亲身经历。
B.“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坦率真诚,既表达了“我”对女主人公的喜爱之情,又为下文情节的展开作了铺垫。
C.随着电话交流的不断加深,“我”想知道女主人公的身份,却被婉拒。这一情节解释了结尾“我”说不出她的名字的原因,前后呼应。
D.接线生的失误让两人相识,心灵的需要让他们相恋,无情的轰炸让他们永别,小说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设计自然而精巧。
2.小说结尾“我”为什么不愿知道号码主人的名字?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3.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4.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庆功酒

余显斌

老梁已经不行了,可仍大睁着眼睛,不愿闭上。

老梁是在等着儿子梁道回来。梁道是老梁的骄傲,老梁的得意,一个从山村走出的年轻人,一步步走出去,当干事,当副镇长,当局长,然后是副县长、县长。老梁高兴得呵呵的,嘴都合不拢。那次,梁道回来,老梁特意去前面店里买了一瓶酒,是贞元增酒,梁道最爱喝的。这酒清亮洁净,倒在杯中,清幽幽的。梁道第一次喝的时候,咂吧着嘴道:“口感醇厚,嗯,齿颊留香啊。”老梁听了,眼睛笑得眯在一起了。儿子喜欢,他忒满足,也喝了一杯,咂吧着嘴道:“真的,是香啊。”

以后,梁道每次回来,他都会买一瓶,父子俩你一杯我一杯,喝完一瓶结束。

儿媳白阳劝:“少喝点。”

梁道说:“不要紧,爹酒量我知道,我们喝不醉的。”

可是,梁道当上县长回来的那天,老梁就喝醉了,话就多了,说儿啊,你给爹长脸了,你妈要是活着,会乐坏的。然后,老梁就呜呜地哭了,说老婆子没福分哎,福都让我给享了。说儿啊,好好干啊,给你地下的妈长脸啊,当个大清官,别当贪官,不然,你妈在地下都睡不安宁,都受着别人的唾啊。

老梁哭,梁道哭,白阳也呜呜地哭。

这次,梁道回来要呆两天,老梁因此特意买了两瓶贞元增酒,第二天准备开另一瓶,让梁道拦住了,说不能喝了,下回回来喝。老梁一听,睁大眼问,下回是啥时候啊?梁道说,一个月后,保证回来。

老梁说,好,就那样。

于是,老梁就把那瓶酒放在了橱柜上,等着梁道回来。他掐着指头算着日子,一个月过去,再一个月过去……一年过去了,梁道都没有回来。村里人就在背后议论了,说梁道过去一个月一定回来看老梁一次啊,现在一年都没回来,只有他老婆回来,打电话也是他老婆接,是不是梁道出事了?另外的人就问,啥事?说的人叹口气,当官的,能有啥事?大家看到老梁走来,就不说了,就摇着头悄悄走了。

老梁隐隐听到这些闲话,心就贼了,就打电话。电话仍是白阳接的,老梁就试探着问,梁道呢,咋不回来啊?

白阳告诉他,梁道很忙,没空。

老梁说,梁道说了,要回来喝酒,酒还放在那儿呢。

白阳劝老梁,等到梁道有了空闲,自己就陪着他回去,就给炒几个菜,让他们爷儿俩好好喝喝。可是,老梁仍不放心,说梁道是不是出事了?那边,白阳愣了一下,问啥事啊。老梁就将村人的猜测说了,问梁道是不是被抓起来了。说着,老梁就哭了,说如果那样啊,自己将来咋去地下见老婆子哎,自己死了,只有用火纸盖着脸。

白阳也哭了,劝他:“爹,你放心吧,你儿是一个好官,清官啊。”

老梁仍不放心地问,那梁道为啥一直不接自己电话啊。

白阳解释,梁道去援藏扶贫去了,几年后才回来,他去的地方没有信号,手机不通。老梁听了,放心了,高兴了,让白阳告诉梁道,那瓶酒啊自己给留着,到时梁道回来,就做庆功酒,爷儿俩好好喝喝。

白阳连连说:“好的,爹,他回来,我们马上回村看你。”

老梁说是要等儿子回来喝酒呢,可是,七十多岁的人,就如风中的烛,说等不了就等不了了,那天起来,头发晕,没扶住墙,就倒下去,被人救起来就不行了。等到白阳赶到,老梁已经处于弥留之际了,看着橱柜的那瓶酒,轻声道:“给梁道……喝啊……”

白阳流着泪,哎哎地点着头。

老梁喃喃道:“我去见……老太婆,告诉她,她儿是清官……”然后,他闭上了眼,停止了呼吸,可是脸上始终带着微笑。

白阳哽咽着,泪流满面。

埋葬了老梁,白阳拿出那瓶包装精美的贞元增酒,打开盖子,一缕香味飘溢到空中,弥散开来,流淌到阳光里,如一片清醇的花香。她将白亮的酒水缓缓地倒在地上,朝着远方轻声道:“梁道,这是爹留给你的庆功酒,你喝了吧。”

而在遥远的雪域高原上,有一座坟墓,坟头正对着这儿的方向,是梁道的。

梁道援藏扶贫,在一次工作中遭遇了暴风雪,离开这个世界,已经一年多了。

1.下列对这篇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老梁已经不行了……不愿闭上”一句起笔,给读者造成疑问,以此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B.村里人议论梁道,是因为猜测梁道是否出了人身安全问题,老梁听到后试探着打电话也是基于同样的担心。
C.结尾贞元增酒的香味飘溢弥漫,雪域高原上坟墓坟头对着家乡,这些描写在解释梁道为何不回家同时也让故事结尾留有余味。
D.小说围绕着梁氏父子的“庆功酒”,刻画了具有优秀品质的两代人的形象,表达了对他们的赞美。
2.小说以“庆功酒”为题,在什么丰富意蕴?请结合文本内容加以分析。
3.有人认为,小说最后一段可以删去,你怎么看?结合文本内容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生

林斤澜

这天晚上,诊所里接到一张条子,告诉他们难产的事。这位姑娘准备睡觉,可是掸掸床单,想着产妇躺在那里挣扎呢!拍拍枕头,仿佛看见了产妇一头大汗!猛地转身,拾起药箱,冲到街上。街上漆黑。道怎么走?河怎么过?山怎么爬?那手术独自又怎么拿得下?可是,难产一定要去抢救,这个念头压倒了一切。姑娘跌跌撞撞一直往前走,忽听见背后鞭子响,过来一辆黑糊糊的大车,打个招呼,爬上车子,原来满当当地装着沙子呢。姑娘在沙子上坐定,看见拉车的,是两条驴,摆着细水长流的神气,一步一步地挪。

车把式坐在车头,佝偻着腰身,看不清眉目,只见半脸乱蓬蓬的胡子。姑娘焦躁,跳下车来,自言自语地小声说:

还是自己走吧,这得什么时候走到山里去呀?去晚了耽误两条性命呀……

车把式听见,挺直了腰身,那半脸胡子仿佛都一根根立了起来。叫一声等一下,把车赶到道边,跳下来就卸驴。

姑娘狠狠心往驴背上爬。还没有坐稳,听见背后飕地一鞭,那驴吃一下好打,直往前窜。姑娘觉出胡子手里的鞭子,管得前后两头驴服服帖帖,跑得快,走得好,直跑得两耳里塞满了哗哗的流水声。胡子一声吆喝,驴站住脚,姑娘定睛一看,已来到河边。两人下了驴,胡子说声找个会水的去。

胡子引着一个人来了。那人好像走着上操的步子,径直走到姑娘面前。那是一个端端正正、干干净净的小伙子。小伙子打量了姑娘一眼,就顺下眼睛,去打量河水。然后向后退,蹲下,柔柔和和地说:来吧,背你过去。

姑娘伏在小伙子背上,才下水,岸就看不见了,什么也看不见了,只有那起伏的黑浪,没头没脑地拥挤过来,只有那哗哗的水响,塞满了天上地下。姑娘闭上眼睛,闭紧嘴,水淹了脚,淹了腿,只是不看不作声。不多会儿,心定下来,才在水响里,听见那小伙子呼哧呼哧的喘气声,睁开眼来,觉着没有什么好害怕的。

上了岸,小伙子领着姑娘左拐右弯,来到一间小屋门前,叫了声什么,推门进去,只见一位白发红颜的老爷子,在划火点灯。

小伙子说明了来意,老爷子挥着手说:

去吧,你去吧,我送大夫上山。

姑娘这才看清楚,他那身上湿漉漉的,是一身草绿军装。

心想:一个复员军人吧。不错,这个周到的小伙子,军人那样跟老爷子点了个头,跟姑娘点了个头,向左转,开步走,端端正正走了出去。

老人从门背后摸出一根棍子,自己拿住一头,把另一头塞在姑娘手里,说:

大夫,当一回瞎子吧。

老人在前,姑娘在后,牵着上了山。走不多远,老爷子站住脚,朗朗念道:

天上红彩霞。

姑娘抬头望天,只见那一片黑,比地上的黑要淡些,可是哪里有什么红霞呢?老爷子使棍子指指地,地上暗中透亮,那是一洼水。老人朗朗念道:

地下绿水洼。

念着,牵着姑娘绕过洼子。一边上坡,一边说这是抬轿子的报路的行话。遇见上坡下坎,过桥跨沟,抬前边的,就比划山川日月,编成一句话,暗指给抬后边的。后边的留神了脚下要注意的情况,也编一句来回答。

南山飞过九头鸟。

北沟架着独木桥。

明月蹲山头。

姑娘叫了声好,想想这蹲字有点意思,不觉忘了脚底下有一步高坎,咕咚,险些儿跌个嘴啃泥。老爷子叫道:

大夫,白给你报路了。

忘了底下了。

大夫,平地起高楼。

这九岭十八弯,这么走起来,第一岭平常,第二岭稀松。

眼前仿佛全是青山绿水,花香鸟语。翻过一道小梁,看见了村坊。

这时,姑娘一脚跨进门,奔到产妇床前。当断定必须使钳子钳时,心倒抽紧了,从来没有独自动过这个手术呀,那去取钳子的手,颤颤地有些哆嗦了。忽听得背后好像有人笑了一声,这时候,还有谁发笑呀?刚一回头,姑娘的小手,叫一双大手握住了。不紧不松,握在厚敦敦的手心里,且不放开。姑娘抬头一看,却是一位中年妇女,嗓音厚重。可是她说些什么,姑娘心乱,都没有听真。

只觉着那意思是:

别怕,别怕。你行,你行。

姑娘浑身平添了许多把握,把小人儿巧巧地钳了出来,母子平安。石头房子里,新生命吹号一般,亮亮地哭出声来。新媳妇的男人跳到鸡窝跟前,探手抓出一只母鸡,不容分说,连刀都顾不得拿,拧断了鸡脖子,随手扔在姑娘大夫脚边,叫道;

你有一百条规矩,也吃了这只鸡走。

侯到晌午时分,姑娘大夫勉强吃了一只鸡腿,眼见母子平安,就告辞下山。

山下有一块湖光的青石头,姑娘坐了下朵,就摸出纸和笔。空山人静。笔在纸上沙沙走着,小声说者体己话。说了些什么呢?

说的不是自己过河上山,救下人家的性命。说的是,自己在工作上,遇见了困难,可是一路得到帮助:驮上她,背起她,牵了她,握住她,仿佛她的一堆困难,都叫不知姓名的人们抢着分走了。这不是谦虚一番,姑娘心里,确实是这样想的。她觉得这样充实的生活,这样幸福,是什么也比不了的。

这比个人的无论什么幸福,要高得多,美得多。或者根本是两种东西。

(《人民文学》1960年12月号,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车把式先是“佝偻着腰身”,后来“挺直了”,前后变化中,突出了人物急人所难的仗义和热情。
B.小伙子“好像走着上操的步子”,直到临别才确定其复员军人的身份,这样写增加了悬念,也使情节前后照应。
C.通过新媳妇的男人的语言和一连串的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这个山里人直率真诚的感激之情。
D.“驮上她,背起她,牵了她,握住她”,既回应了第一段四个问题,又对小说的主要情节作了高度概括。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连续使用感叹、疑问等句式,凸显了夜间进山的困难,营造了紧张的气氛。
B.全文以姑娘大夫的视角展开,使人物出场转换自然巧妙,塑造出淳朴友善的群体形象,
C.小说中对中年妇女的描写,未见其人,先闻其“笑”,传达出她为人爽快泼辣的特点。
D.作者有意淡化惊险的情节及过程,真实而不完全写实,体现出对小说诗意美的追求。
3.小说中“报路行话”的情节用墨较多,请分析其作用。
4.结合全文,请分析小说最后一段的丰富意蕴。
8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偷

【美国】雷蒙德·卡弗

第一次注意到那位年轻女孩时,他正在出售机票的柜台边等候。她穿着皮衣,肩上挂着一个沉重的黑皮包,光亮的黑发在脑后成一个髻。他想象着女孩发髻放下来披散在背后的样子。因为排在前面,他没法一睹她的面貌。直到她买好票、转身离去时,他才见识了她的美貌:脸色苍白,双眸漆黑,嘴唇丰满。她的美使他心跳加快。她似乎知道他在瞪着她看,所以突然将目光下移。航空公司职员打断了他。他只好不再看,猜着女孩大概廿五岁时,买了一张到东部城市的二等舱来回票。

飞机一小时后起飞,为了赶时间,他走进机场的一间鸡尾酒吧,点了一份加水威士忌,一边啜着酒,一边看着候机室川流不息的人潮。他又看见了那个穿皮衣的黑发少女,正站在服务台附近,和另一名穿着滚灰毛巾边外套的金发少女谈得很入神。过了一下子,她们两个分手了。他叫了第二杯加水威士忌。再次见到她的时候,他正准备买本杂志,觉得有人挤着自己。起初他很奇怪为什么有人这么挨近他,但一看到是谁以后,便露出了笑容。

生意真好。他说。她抬头看看他,脸红着,嘴角泛上一抹怪异的笑,稍纵即逝。她从他身边移开,走入候机室的人潮中。他拿着杂志站在柜台边,伸手去掏后面口袋的皮夹时,发现皮夹不见了。我会在哪儿掉了呢?脑中开始列出皮夹中的东西:信用卡、现金、会员卡和身份证件。他胃中翻搅着类似害怕的情绪。那女孩那么靠近我,他立刻想到是她扒走了皮夹。该怎么办?他的机票还在,安稳地放在西装里面的口袋。现在,他必须得先处理一下遗失的信用卡,于是打电话回家,叫太太从书桌的最上面一个抽屉里找出电话号码,打电话与各个公司联系。好麻烦啊,这整件事简直令人窒息!她真该死,装出注意到他的样子,站得靠他那么近,还在他说话时,脸红得那么漂亮——这一切竟然只是为了扒他的皮夹。该死的骗人的动物!他咬紧牙根,心想可能再也看不到那个皮夹了。此时,那黑发女孩再度出现在他的视线里,他吓了一跳,而又非常高兴,考虑着是不是应该就近告诉站在附近的警卫。她背对着候机室前面的窗户坐着,似乎正全神贯注地读一本书。她旁边有个空位,于是他走过去坐下。

我一直在找你。他说。她看着他,一点儿都不认得他的样子:我不认识你。”“你当然认识。他说。她叹了口气,把书摆到一边:这就是你们这些人的想法,像捡拾迷途的动物一样捡女孩子吗?你以为我是什么?”“你扒走了我的皮夹。他说,并且为用扒走这个字而沾沾自喜。你说什么?那女孩说。我知道你做了,在杂志摊那边。如果你把它交还给我,这件事就算了,否则我就把你交给警察。他说。好吧。那女孩神色凝重地端详他,然后从腿上的黑包里拿出一个皮夹。他接过来。等一下,他说,这不是我的。

那女孩跑了,他在后面追,就像电影里的画面一样。旁观的人四散躲避。那女孩闪来躲去,以免撞到人。沉重的呼吸声提醒他,他已经老了。后来,他忽然听见后面有个女人在叫:站住,小偷!抓住那个人!他前面跑着的那女孩不见了。这时有个穿海军装的年轻女子伸脚绊倒他,他重重地摔了一跤,膝盖和手肘都重跌在候机室的瓷砖地板上,但还是紧紧抓住那个不是他的皮夹。那是个女用皮夹,里面塞满了钱以及各种信用卡,而皮夹的主人是那个穿着滚毛边外套的金发女郎——那个稍早前他看见和黑头发的女扒手说话的女人。她也是气喘吁吁的,身边还有个警察。就是他,金发女郎说,他扒走了我的皮夹。而他却无法向警察证明身份。

两个星期后,困窘和愤怒已渐平息,家庭律师的钱也付了,家中的混乱也恢复了。早上,一个邮包却寄来那个皮夹,没有附带任何解释。皮夹原封不动,钱一毛不少,所有的证件也都在。虽然事情过去了,但他觉得自己后半辈子看到警察都会不自在,在女人面前都会觉得羞愧。

(节选自《意林文汇》2017年第3期,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运用肖像、神态等手法描写黑发女孩的美貌,而她美丽外表下隐藏着的狡黠心机,让被美貌迷惑的“他”吃尽了被戏弄的苦头。
B.黑发女孩和金发女郎在服务台边谈得很入神这一场景,为下文“他”追赶黑发女孩要回自己的皮夹反被警察抓住的情节埋下了伏笔。
C.见到美女时瞪着看,“他”表情极不庄重结果遭到了黑发女孩偷窃皮夹、栽赃陷害的报复,因而小说的主题应该是好色必遭报应。
D.小说以机场候机室为环境背景,设计了充满戏剧性的情节,从“他”贪看女孩到“他”重获钱包,人物性格在互动冲突中逐渐得以显现。
2.请简要概括“他”发现皮夹被盗后的心理活动。
3.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结尾一段的艺术效果。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平陷落

老舍

天很热,而全国的人心都凉了,北平陷落!

李四爷立在槐荫下,声音凄惨地对大家说:预备下一块白布吧!万一非挂旗不可,到时候用胭脂涂个红球就行!说完话,他蹲在了地上,呆呆的看着一条绿槐虫儿。

拉车的小崔,赤着背出来进去的乱晃。今天没法出车,而家里没有一粒米。晃了几次,他凑到李老夫妇的跟前:四奶奶!您还得行行好哇!李四爷没有抬头,还看着地上的绿虫儿。李四妈,不像平日那么哇啦哇啦的,用低微的声音回答:待一会儿,我给你送二斤杂合面儿去!”“那敢情好!我这儿谢谢四奶奶啦!小崔的声音也不很高。剃头匠孙七今天铺子都没开市,他在家中喝了两盅闷酒,脸红扑扑的走出来。借着点酒力,他想发发牢骚:我恨日本鬼子!我等着,他们敢进咱们的小羊圈,我教他们知道我孙七的厉害!六号没有人出来。小文夫妇照例现在该吊嗓子,可是没敢出声。刘师傅在屋里用力地擦自己的一把单刀。

头上已没有了飞机,城外已没有了炮声,一切静寂。只有响晴的天上似乎有一点什么波动,随人的脉搏轻跳,跳出一些金的星,白的光。亡国的晴寂!

瑞宣,胖胖的,长得很像父亲。不论他穿着什么衣服,他的样子老是那么自然,大雅。这个文文雅雅的态度,在祁家是独一份儿。在他心境不好的时候,他像一片春阴,教谁也能放心不会有什么狂风暴雨。在他快活的时候,他也只有微笑,好像是笑他自己为什么要快活的样子。

他很用功,对中国与欧西的文艺都有相当的认识。可惜他没机会,或财力,去到外国求深造。当下过雪后,他一定去上北海,爬到小白塔上,去看西山的雪峰。那白而远的山峰把他的思想引到极远极远的地方去。赶到不得已得由塔上下来,他的心便由高山与野海收回来,而想到他对家庭与学校的责任。他没法卸去自己的人世间的责任而跑到理想的世界里去。于是,他顺手儿在路上给祖父与小顺儿买些点心,像个贤孙慈父那样婆婆妈妈的!好吧,既不能远走高飞,便回家招老小一笑吧!他的无可奈何的笑纹又摆在他冻红了的脸上。

今天,瑞宣失去了平日的沉静,也不想去掩饰。出了屋门,他仰头看看天,天是那么晴朗美丽,他知道自己还是在北平的青天底下。一低头,仿佛是被强烈的阳光闪的,眼前黑了一小会儿——天还是那么晴蓝,而北平已不是中国人的了!他赶紧走回屋里去。今天,北平亡了,该怎么办?他能甩手一走吗?不能!不能!可是,不走便须在敌人脚底下作亡国奴,他不能受!不能受!

他想起文天祥,史可法,和许多许多的民族英雄,同时也想起杜甫在流离中的诗歌。

老二还在屋中收听广播——日本人的广播。

老三在院中把脚跳起多高:老二,你要不把它关上,我就用石头砸碎了它!

瑞宣一声没出的把老三拉到自己的屋中来。

哥儿俩对愣了好大半天,都想说话,而不知从何处说起。

屋里,院中,到处,都没有声响。天是那么晴,阳光是那么亮,可是整个的大城——九门紧闭——像晴光下的古墓!忽然的,远处有些声音,像从山上往下轱辘石头。

敌人的坦克车,在街上示威!老三的嘴角上有点为阻拦嘴唇颤动的惨笑。

老大又听了听。对!坦克车!辆数很多!哼!他咬住了嘴唇。

最爱和平的中国的最爱和平的北平,带着它的由历代的智慧与心血而建成的湖山,宫殿,坛社,寺宇,宅园,楼阁与九条彩龙的影壁,带着它的合抱的古柏,倒垂的翠柳,白玉石的桥梁,与四季的花草,带着它的最轻脆的语言,温美的礼貌,诚实的交易,徐缓的脚步,与唱给宫廷听的歌剧……不为什么,不为什么,突然地被飞机与坦克强奸着它的天空与柏油路!

我得走!大哥!不能在这里作亡国奴!

啊?瑞宣的心还跟着坦克的声音往前走。

我得走!瑞全重了一句。

走?上哪儿?

坦克的声音稍微小了一点。

上哪儿都好,就是不能在太阳旗下活着!

我怎么走?难道叫这一家老小都……

太可惜了!你看,大哥,数一数,咱们国内像你这样受过高等教育,又有些本事的人,可有多少?

我没办法!老大又叹了口气,只好你去尽忠,我来尽孝了!

瑞全小声地说:大哥!你要是这样,教我怎好走开呢?

瑞宣用手背把泪抹去。你走你的,老三!要记住,永远记住,你家的老大并不是个没出息的人……他的嗓子里噎了几下,不能说下去。

(选自《四世同堂》,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二、三段写北平陷落时小羊圈胡同中各类人的反应,表现了人们低落、惶恐、兴奋、害怕、期待等各种各样的情绪,真实生动。
B.小说中的李四爷在日本人即将进城时呆呆看虫,已经开始谋划悬挂日本国旗,小崔来求粮他连头都没抬,可见其见风使舵,为人刻薄。
C.“最爱和平的中国……”一段运用反复、拟人、夸张等修辞,突出北平温和、友善却无辜受难的悲惨,表达了作者对侵略者的憎恨。
D.小说语言有明显的“京味儿”,如“绿槐虫儿”“杂合面儿”“那敢情好”等,带有北京独特的地域腔调,极富特色,令人印象深刻。
2.文中多次写到晴空阳光,请举例分析其在小说中的作用。
3.小说中作者写了祁瑞宣由“笑”到“泪”的变化,请根据小说内容,探究其中的深刻内涵。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拯救

李睿

小哲坐在球场边,像往常一样,慢吞吞地脱球袜和球鞋。他穿的是阿迪达斯猎鹰,是去年比赛上演帽子戏法后爸爸给他的奖品。踢了一年,鞋子都旧了,尤其是左脚,红颜色的鞋面黯淡无光。

踢完球,人也放松下来,小哲还在想刚刚结束的球赛。疫情让他在家整整待了三个月,没有球踢的日子太难熬了。城市的病例终于清零了,球队的训练、比赛恢复正常。小哲上场前,弯下腰,摸了摸草皮,像是和久违的朋友打招呼。跑着跑着状态就有了,他一个人进了三个球,还给同伴喂了两个饼。和队友击掌、拥抱,熟悉的味道又回来了。当然,小哲还是有遗憾的。伤停补时阶段,他一点劲都没有了,不然那个单刀球肯定能进,他错过了自己第一个大四喜之前,小哲和爸爸说过,想要一双新球鞋。爸爸说,可以,但你必须超越自己!

小哲忽然觉得身边无比安静,听不见队友的喧哗,听不见教练的嚷嚷,连爸爸的催促声也没有。爸爸是个外科医生,平时风风火火,他只要看见小哲慢吞吞的样子就着急,还要加上一句,你这性格一点都不像我,真是你妈的好儿子!

球场空空荡荡,而附近停车场却是另一番景象。群人围在那,每个人的脸上都写着焦虑,在乍暖还寒的四月,他们的额头上满是密密麻麻的汗珠。还有人拿着手机,站在路边,焦急地向远处张望。

小哲还是慢吞吞地往球场外面走,等他快透到停车场的时候,人群散开了,一辆救护车刚刚驶过来,顶棚上的灯放射着幽幽的蓝光。一个男人刚刚戴上口罩,向救护者叮嘱着什么。救护者用担架将躺在地上的男子抬上了车,砰的一声,车门关上,蓝光渐行渐远。旁边的人再次围拢过来,正中间的男人高大、瘦削,他看见了小哲,向着他招了招手,是爸爸。围观的人愣在那,但很快像是被按下了启动键,突如其来的掌声让小哲和爸爸都有些不知所措。

爸爸搂着小哲,朝车子走去,爸爸的手在抖。

还有水吗,儿子?

没了,都喝没了。

你去对面的便利店,给我买瓶可乐,要冰镇的,快!

小哲回到车上,里面弥漫着酒精消毒液的气味,爸爸摘下口罩,抓过可乐,一口气灌下半瓶,然后打了一个大大的饱嗝,很心满意足的样子。

爸,刚才怎么了?

啊,没怎么,有个人在路边昏倒了,我给他做了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没事了,活过来了。

我怎么不知道?

你,慢慢腾腾地,我要是像你那么磨蹭,那个人早不行了。我先把你送回家,然后回医院。

晚上要和妈妈一起吃饭吗?

再说吧。

小哲回到家,姥姥正拿着手机,一边看还一边唠叨:今天那个年轻人命真大,要不是遇上欣力就完了。储欣力,是爸爸的名字!小哲快来,朋友圈都是你爸爸。

图像一直晃动,地上躺着一个人,年纪不大,脸色正由紫变黑。爸爸先是检查了病人的呼吸和脉搏,又用双手按住他的胸口,一下,两下,三下……接着他一把扯下了口罩,眼镜也甩了出去。两个男人的嘴紧紧地贴着,一个男人的气流进入到另一个男人的身体,一条触礁的船渐渐启动。视频的时长只有短短几十秒,但小哲却觉得无比漫长。

妈妈给姥姥打了一个电话,说不用给她留饭,她要去医院采访,采访储欣力。姥姥还特意叮嘱你和欣力好好唠唠,两口子有啥话不能说的,你俩就是犟驴。

晚上,妈妈的新闻栏目播出了对爸爸的专访,镜头前的男人让小哲有点恍惚。他从没见过爸爸正襟危坐的样子,电视中的男人说话不紧不慢,但语气却很镇定,他说根本没考虑疫情,自己是个医生,给病人做人工呼吸是常规操作,救死扶伤更是天职!

这件事动静不小,就连央视的记者也来采访了。在央视微博的评论区里,网友更是开了锅,医者仁心、大爱无疆,反正都是正能量的硬词。

爸爸发了一条朋友圈,除了对亲友的关注表示感谢之外,还在央视的话题医生路边救人连眼镜都甩飞了旁边加了一个捂脸的表情。

没多久,小哲换了一双新球鞋,梅西同款2020猎鹰,是他和爸爸、妈妈一起买的。


注:小说取材于发生在哈尔滨的真实故事。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标题为“拯救”,含义丰富,既指医生爸爸对病人生命的拯救,也暗指这件事的发生是对医生家庭的拯救。
B.全文采用多种手法来叙述事件,表现人物,比如运用了细节、动作、对话等描写手法,也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C.儿子问起救人之事,爸爸只是轻描淡写,但当时的救人过程应该很是紧张,这从事后“爸爸的秀手在抖”可以看出来。
D.小说中也塑造了生活中父亲的形象,他对儿子表面冷,内心关心,结尾时捂脸的表情表现了他柔和的一面。
2.结合文本,概括并分析爸爸在救人过程中表现出的形象特点。
3.作者通过不同的人物来呈现这个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