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庆功酒

余显斌

老梁已经不行了,可仍大睁着眼睛,不愿闭上。

老梁是在等着儿子梁道回来。梁道是老梁的骄傲,老梁的得意,一个从山村走出的年轻人,一步步走出去,当干事,当副镇长,当局长,然后是副县长、县长。老梁高兴得呵呵的,嘴都合不拢。那次,梁道回来,老梁特意去前面店里买了一瓶酒,是贞元增酒,梁道最爱喝的。这酒清亮洁净,倒在杯中,清幽幽的。梁道第一次喝的时候,咂吧着嘴道:“口感醇厚,嗯,齿颊留香啊。”老梁听了,眼睛笑得眯在一起了。儿子喜欢,他忒满足,也喝了一杯,咂吧着嘴道:“真的,是香啊。”

以后,梁道每次回来,他都会买一瓶,父子俩你一杯我一杯,喝完一瓶结束。

儿媳白阳劝:“少喝点。”

梁道说:“不要紧,爹酒量我知道,我们喝不醉的。”

可是,梁道当上县长回来的那天,老梁就喝醉了,话就多了,说儿啊,你给爹长脸了,你妈要是活着,会乐坏的。然后,老梁就呜呜地哭了,说老婆子没福分哎,福都让我给享了。说儿啊,好好干啊,给你地下的妈长脸啊,当个大清官,别当贪官,不然,你妈在地下都睡不安宁,都受着别人的唾啊。

老梁哭,梁道哭,白阳也呜呜地哭。

这次,梁道回来要呆两天,老梁因此特意买了两瓶贞元增酒,第二天准备开另一瓶,让梁道拦住了,说不能喝了,下回回来喝。老梁一听,睁大眼问,下回是啥时候啊?梁道说,一个月后,保证回来。

老梁说,好,就那样。

于是,老梁就把那瓶酒放在了橱柜上,等着梁道回来。他掐着指头算着日子,一个月过去,再一个月过去……一年过去了,梁道都没有回来。村里人就在背后议论了,说梁道过去一个月一定回来看老梁一次啊,现在一年都没回来,只有他老婆回来,打电话也是他老婆接,是不是梁道出事了?另外的人就问,啥事?说的人叹口气,当官的,能有啥事?大家看到老梁走来,就不说了,就摇着头悄悄走了。

老梁隐隐听到这些闲话,心就贼了,就打电话。电话仍是白阳接的,老梁就试探着问,梁道呢,咋不回来啊?

白阳告诉他,梁道很忙,没空。

老梁说,梁道说了,要回来喝酒,酒还放在那儿呢。

白阳劝老梁,等到梁道有了空闲,自己就陪着他回去,就给炒几个菜,让他们爷儿俩好好喝喝。可是,老梁仍不放心,说梁道是不是出事了?那边,白阳愣了一下,问啥事啊。老梁就将村人的猜测说了,问梁道是不是被抓起来了。说着,老梁就哭了,说如果那样啊,自己将来咋去地下见老婆子哎,自己死了,只有用火纸盖着脸。

白阳也哭了,劝他:“爹,你放心吧,你儿是一个好官,清官啊。”

老梁仍不放心地问,那梁道为啥一直不接自己电话啊。

白阳解释,梁道去援藏扶贫去了,几年后才回来,他去的地方没有信号,手机不通。老梁听了,放心了,高兴了,让白阳告诉梁道,那瓶酒啊自己给留着,到时梁道回来,就做庆功酒,爷儿俩好好喝喝。

白阳连连说:“好的,爹,他回来,我们马上回村看你。”

老梁说是要等儿子回来喝酒呢,可是,七十多岁的人,就如风中的烛,说等不了就等不了了,那天起来,头发晕,没扶住墙,就倒下去,被人救起来就不行了。等到白阳赶到,老梁已经处于弥留之际了,看着橱柜的那瓶酒,轻声道:“给梁道……喝啊……”

白阳流着泪,哎哎地点着头。

老梁喃喃道:“我去见……老太婆,告诉她,她儿是清官……”然后,他闭上了眼,停止了呼吸,可是脸上始终带着微笑。

白阳哽咽着,泪流满面。

埋葬了老梁,白阳拿出那瓶包装精美的贞元增酒,打开盖子,一缕香味飘溢到空中,弥散开来,流淌到阳光里,如一片清醇的花香。她将白亮的酒水缓缓地倒在地上,朝着远方轻声道:“梁道,这是爹留给你的庆功酒,你喝了吧。”

而在遥远的雪域高原上,有一座坟墓,坟头正对着这儿的方向,是梁道的。

梁道援藏扶贫,在一次工作中遭遇了暴风雪,离开这个世界,已经一年多了。

1.下列对这篇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老梁已经不行了……不愿闭上”一句起笔,给读者造成疑问,以此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B.村里人议论梁道,是因为猜测梁道是否出了人身安全问题,老梁听到后试探着打电话也是基于同样的担心。
C.结尾贞元增酒的香味飘溢弥漫,雪域高原上坟墓坟头对着家乡,这些描写在解释梁道为何不回家同时也让故事结尾留有余味。
D.小说围绕着梁氏父子的“庆功酒”,刻画了具有优秀品质的两代人的形象,表达了对他们的赞美。
2.小说以“庆功酒”为题,在什么丰富意蕴?请结合文本内容加以分析。
3.有人认为,小说最后一段可以删去,你怎么看?结合文本内容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女孩与鼠

孙春平

前几年,我去辽西大山深处支教。那个村庄真是太偏远了。学校在村东的坡岗上,教室倒是不少,但学生只有四五十人,包括一到六年级,所以实际只占用了两间教室,一三五年级一间,二四六年级一间。我住村里,村主任说让年轻的女老师住村外,不放心。眼下的东北农村,中青年外出打工,留守的多是老人和儿童,新常态,不奇怪。

教室是几十年前盖的,虽然地面也铺过水泥,但啮齿类动物的牙齿可谓天下无敌,再加上当初用的水泥标号低,时间一久就成了豆腐渣。时常是,大白天的,半尺多长的老鼠堂而皇之地出现在教室里,甚至蹿到讲台上去。我这人天生就怕鼠,一看见鼠游脚下,难免大惊失色。每到这时,教室里就闹腾起来,胆小的孩子哇哇喊叫,胆大的男生则又是用扫帚打又是甩石块土疙瘩。好不容易有学生抱来从亲友家借来的猫,可是那养尊处优惯了的猫见了老鼠非但不扑不咬,而且竟从窗口跳出远遁。为这事,我也曾几次找村主任,建议买鼠夹买鼠药,没想到村主任摇头苦笑:“可不敢再试,学生们都不大不小的,真要一眼没照应到,手脚被夹了,或者鼠药被孩子送进嘴巴,那事情可就大了!”我说:“那就用水泥将教室地面重铺一次。”村主任仍是苦笑:“钱呢?”

有一天放学时,三年级的小秋有意留在最后,她小声对我说:“老师,我能打耗子。我家的耗子早被我打绝啦。”

我大惊。小秋不过十岁,瘦瘦弱弱的一个黄毛丫头,平时不爱说话,学习却很努力,从来不耽误作业。我问:“你怎么打?”

小秋说:“反正我能打,你一看就知道了。但是,我要夜里打,天黑后我不敢一个人待在教室,老师能陪陪我吗?”

我说:“好,我陪你。但家长会让你夜里一个人出来吗?”

小秋的神色顿时黯然,但只一瞬,她又咧嘴笑了:“我也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呀。”唉,又一个留守儿童,而且是自己独守。那晚,我把小秋拉到我的住处,煮挂面,还为她卧了两个鸡蛋。返校前,小秋说:“我回趟家,总得带上打耗子的武器呀。”

在村中路口,我再见小秋时,她仍是背着双肩书包,手上并没多出任何物件。我问:“武器带来了吗?拿出来给我看看。”

小秋仍是笑:“暗器不可轻易示人的,别急嘛。”那夜,天空高悬着圆圆的月亮,教室里铺满了银辉。小秋拉我坐在暗处,掰碎一块饼子撒在脚下,示意我不许出声。果然,耗子出现了。我刚要提醒,小秋突然出手,甩出去个什么东西,砰,一只耗子应声倒毙。小秋急将甩出的东西扯回,又将那只死耗子远远地踢到墙角,重坐回我身边,小声说:“耗子鬼得很,不远点儿踢开,别的就不来了。”我去抓她放到课桌上的小物件看,小秋忙拨开我的手,说:“老师别碰,脏死了。”

果然是暗器。老式10斤盘秤的小秤砣,铁铸的。因拴了两米多长纤细而结实的尼龙绳,沉甸甸的小物件打出去便有了收放自如的快捷。我惊异的是这么小的女孩子竟有如此手段,稳准狠,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真是让人难以相信呀。

那夜,小秋一共击毙五只老鼠。本来还可以击中更多,但夜半时分,第六只出现时,小秋突然发了慈悲。那是一只大老鼠,身材颀长,却显疲惫,重要的是,它身后还跟着三只小老鼠,看来是刚出窝的,一只衔着另一只的尾巴,形成长长的一串。我问怎么不打,小秋发出一声与她的年龄极不相称的叹息,说:“打死大的,三个孩子就都没有妈妈了。唉,够了,十天半月的,耗子不敢出来,这东西有记性。”

那夜,我和小秋同睡在我住处的土炕上。我问:“你怎么不跟你爸妈一起去外地呢?”小秋说:“我爸和我爷爷下矿,都死了。我妈出去打工了。”我问:“那你怎么不跟你奶奶在一起?”小秋说:“我奶奶帮我叔我姑照看孩子呢,他们都比我小。”我再问:“是谁教的你打秤砣呀?”小秋说:“村里的孙爷爷呀。他说,女孩子一人在家,不能没有防身之术。所以,夜里我都是枕着秤砣睡觉的。孙爷爷还说,梁山泊有个好汉,叫没羽箭张清,专用这个办法制敌,老厉害了。老师,我打秤砣的事你可一定要替我保密呀。”

我在那个小山村只待了两年。时至今日,我在街上看到半大的女孩子,还不时地发呆。小秋也长这么大了吧,她还好吗?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回忆的形式讲述了“我”在辽西大山深处支教的故事,那里老人和儿童留守是常态。
B.教室里常出现老鼠,村主任拒绝了“我”用水泥把教室地面重铺一下的请求,因为村里太穷了。
C.小秋要帮“我”打老鼠,“我”带她回住处给她做饭,“卧鸡蛋”表现了“我”对她的怜惜。
D.“我”在街上看到半大的女孩子“还不时地发呆”,是因为没能帮助小秋,“我”感到愧疚。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女孩与鼠”为题,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也设置悬念,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第一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以及主要人物,这一背景使后文的故事合情合理。
C.小秋之所以选择放过大老鼠,是因为可怜三只小老鼠,这为后文交代小秋的身世埋下伏笔。
D.“我”是小说的讲述者,既能起到串联故事情节的作用,又是小说中的价值判断的窗口。
3.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小秋的性格特点。
4.这篇小说让人既感到沉重,又感到温馨。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沉重”“温馨”分别表现在哪里,并探讨这样写的好处。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印度]杜麦克吐

黎明前天色灰暗,仍在闪闪发光的星星好像是在幸福地照亮快要结束的生命。一位老人独自穿过城镇,他不时地拉紧那件破旧的外衣以抵挡刺骨的寒风。他不停地发抖,但目光专注。不远处矗立着一幢新式的漂亮大厦,关闭的门窗罅隙中透出明亮的灯光。

看到大厦的木拱门,老人满怀喜悦,好像是朝圣者到达目的地。木拱门上刻着邮政局几个字。老人静静地走进去,蹲在走廊上。透过墙壁可以听到两三个人正忙于常规工作的声音。屋里的职员把信件上的地址一个接一个地念过,随后把信件扔给在一边等候的邮递员。长期的训练使他能在扔出信件时快速读出信封上的姓名……

屋内发出了一声开玩笑的叫喊:车夫亚利!

老人站起来,向前走几步,把手放在门上:我就是亚利,来拿信的。

那个疯子每天都为了从未到过的信件来麻烦我们!文员对邮政局长说。

老人慢慢地走回那一张已坐过五年的凳子。

亚利从前是个能干的猎手,但晚年突然改变了惯常的生活方式,因为他唯一的女儿玛利安结婚后,跟着她丈夫到旁遮普去了,五年来他没有得到女儿的任何消息。虽然他的血液里有猎人的天性,但自从玛利安离开他那一天起,他就陷入了孤独。从那一天起,他每天早上四点起床,步行到邮局。他一生从未收过一封信,但坚持这样做,而且常常是第一个到达邮局的人。人们取笑他,但怀着无限信心和耐心的亚利每天都来——每天空手离开。

那个人疯了吗?邮政局长问。

是的,文员回答,不管什么天气,五年了,每天都来。

有几天亚利没来邮局,大家都好奇。终于他来了,但是呼吸困难,脸上刻着末日到来的迹象。

先生,他请求局长说,有没有我的玛利安寄来的信?

邮政局长正忙于外出到乡下去。老兄,你真讨厌死了!他喊道。

我的名字叫亚利。老人心不在焉地回答。

知道了!知道了!难道你以为我们为你那个玛利安注了册吗?

请你记下来吧,先生,如果信到了我又不在就会有用的。

一个花了四分之三的生命去打猎的村民又怎会懂得除了他之外,玛利安这个名字是值不了分毫的呢?

你疯了吗?滚开!你以为我们会把你的信吃进肚子里吗?

亚利慢吞吞地朝外走,几步一回头看着邮局,无能为力的泪水涌上了眼。

亚利听到一个文员在身后走路的脚步声,转身说:老兄!

文员感到很惊奇:什么事呢?

亚利掏出一个旧盒子,把五枚金币倒在文员手里,说:你能为我做一件事吗?

什么?

当我的玛利安来信时,你转交给我。

但是,我转交到哪里去呢?

我的坟墓。今天是我的最后一天了,但我没见到玛利安,也没收到她的信。亚利含泪说。

文员慢慢地离开了他,口袋里放着金币。再也没有人见到亚利,也没有人问起他。

一天,邮政局长的女儿在另一个城里病倒了。他在等候她的消息。邮件堆在桌子上,看到一个他所预想的那样的颜色和形状的信封时,他兴奋地捡了起来,那却是玛利安给车夫亚利的信。

赖斯米·达斯!局长叫收下亚利金币的那位文员。

什么事,先生?

这是车夫亚利的信,他在哪里呀?

我找找看吧,先生。

局长等了一整天也没收到女儿的信。他一个晚上都没合眼,三点钟就从床上爬起来,坐到办公室里。当四点钟他来时,他心里想,我亲自把信交给他。

当时钟响了五次时,他似乎听到了轻轻的敲门声,他急忙站起来把门打开,以一个痛苦的父亲的心灵去接受另一个同样痛苦的父亲。

进来吧,亚利老兄。他叫道,并把信递给那个站在外面的老得弯了腰的老人。亚利倚着拐棍站着,满脸泪痕,眼中闪耀着一种非人世间能有的光芒,使局长吓得缩成一团。

赖斯米·达斯从邮局另一间办公室走进来时听到局长说话,问:先生,是谁呀?

我是对亚利说话。

老亚利已经死了,请把他的信给我吧。

什么?你没弄错吧,赖斯米·达斯?

真是这样,一位刚到的邮递员插话说,三个月前亚利就死了。

玛利安的信仍躺在门边地板上。局长困惑难解。

每天的常规工作开始了,文员读出每封信的地址、人名,熟练地扔出信件。邮政局长现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特殊心情注视着这种常规工作,感到每一封信里都有一颗温暖的心在跳动。

那天晚上,局长与赖斯米·达斯走到亚利的坟前,把信放在坟墓上。

(选自《黑姑娘——亚非拉小说选译》,李昕译,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一段描写黎明前亚利冒着严寒前往邮局的情形,写出了他的坚持与执着,而“破旧的外衣”暗示了他贫困的现状。
B.邮局里的人员傲慢无礼,如工作时“把信件扔给在一边等候的邮递员”,拿老人开玩笑,局长用“滚开”等言辞轰老人走。
C.文员将亚利叫作“疯子”,为他每天来问信件麻烦自己而心生抱怨,说明亚利对女儿的想念并没有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同情。
D.局长在办公室把信交给亚利,一是由于他一夜未眠而精神恍惚,同时也因为他理解了亚利的心情而急于亲手将信交给亚利。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亚利的去世,前文有多处暗示,如“闪闪发光的星星好像是在幸福地照亮快要结束的生命”“呼吸困难,脸上刻着末日到来的迹象”等。
B.小说使用插叙的手法对亚利过去的生活进行了补充介绍,既丰富了老人的形象,也交代了老人五年来坚持不懈地去邮局等女儿信件的原因。
C.小说使用了大量对话描写,既真实又准确地表现了不同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同时还联系了小说中的各个角色,从而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D.“信”是小说的线索,小说前半部分讲亚利与“信”的故事,“信”象征父爱;后半部分讲局长、文员与“信”的故事,主要表现言而有信。
3.小说在塑造亚利形象方面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亚利还是邮政局长?为什么?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奖状

杜秋平

到西部贫困的山区后,我的脾气变得越发的坏了。其实早先我已经意识到这里条件的恶劣了,但未曾想到竟是如此之差。要不是来西部支教对我们这些大学生来说有许多优惠政策,我想我是不会来的。

总算热过了多半年的时间,再没多久就可以回去了,离开这里的艰难与困苦。寒风吹着四面透风的破旧教室,我的心冰凉冰凉的;但是看到学生们天真的小脸、单薄的农衫、带着冻疮的手指,我的心突然有些愧疚。我是有些对不起他们的,他们是多么希望我能多呆些时间,甚至希望我能长久地留下来。可我呢,却一直想着回到大城市去。我鼻子酸酸的。我想起夏日里学生们给我带来家里舍不得吃的瓜果,他们真诚地捧到我的面前微笑着说,老师,你吃你吃嘛。我想起冬日里他们还用带着冻疮的小手捧起我的大手给我往手上哈暖气,把温暖一直送到我的心里。

可我终究没有太高的觉悟,我还是盼着回去。我强打着精神,继续一日日给孩子们上课,心里却在盘算着回去的日程。

学生们都很听话,特别是那些家庭特别贫困的学生,事实上这里多半是贫困的学生。学生们成绩还不错,他们也很上进,每每考试,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可以获得奖状。是的,奖状,他们拿回家后会得到父母的夸奖,把奖状小心翼翼地、庄重地贴在墙上,这就是全家的荣誉啊。虽然学校连奖品都买不起,但小小的、单薄的一张奖状就足以让他们感觉无上的光荣。小强子得到过奖状,他高兴地跳过;小霞也得到过,她高兴得连流出的鼻涕也忘了擦。小娜得到的最多,她有一双天真而智慧的眼睛:不怎么爱说话,笑得也很少,但领到奖状的那刻她总是微笑着的,冲着我微笑。

我组织完考试,决定过几天就离开。学生们提前知道我要离开的消息,都显得闷闷不乐,他们用祈求的眼神看着我,轻轻牵着我的衣角嘟囔着小嘴舍不得离开我。上完最后一节课,我认真注视着每个学生,希望能记住他们每张可爱的面孔。可是我却发现小娜没有来。我一下子心里怪怪的,紧接着是焦虑和担忧,莫不是山路艰难出什么事了?今天连学校的领导都在教室里,村民也拥挤在窗子外面。他们都不希望我离开,但今天他们又是诚心来为我送行的。我的脸开始有些涨红,应该是羞愧。你看,连小娜都不愿意来给我送行了。

我正疑惑间,校长已经走到我的面前,他手里捧着一张很大的鲜红的奖状:杜老师,你看,你要走。我们也没什么好送的,这张奖状是我们送给您的。感谢您给我们山区做出的贡献!老校长面带皱纹的脸上写满真诚。

我深深向他们鞠了一躬,眼里止不住落下泪来。我手捧奖状,看着上面支教模范的字样,又一阵愧疚之情涌上来。我突然想到了什么,我于是问校长,小娜为啥没来啊?校长居然说小娜可能以后不来上学了。是她父母不想让她再念下去了。

我的心被重重地一击——这么刻苦、学习又很好的学生怎么能不上学呢!

我必须在我离开前去趟小娜家,劝说他的父母,再穷也得让孩子上学呀。我望着蜿蜒曲折的山路,决意要去看看小娜。

走了个把小时的山路才赶到小娜家。真难以想象,她每天那么早就可以赶到学校。我擦擦脸上的汗,刚要敲门,里面的吵闹声早已传出来,小娜哭喊的声音也传出来。父母一定在打她。

我急忙推开门,她母亲正一手拿着木棒,一手拉着小娜。我急忙跑过去夺过木棒,把小娜搅在怀里。别打了,小娜学习很用功,为什么不让她上学,还要打她!我气愤地瞪着她母亲。

是杜老师啊,你不知道,她这娃以前学习还用功,可这回一定是在学校没好好学习。你看,你看,小娜母亲用手指指墙壁——那上面满是鲜红的奖状,以前回回都得奖状,可这次呢,居然没得奖状!我们大人辛苦供孩子上学容易吗!

我的心一颤,一股更大的痛苦涌上来,我似乎感觉天昏地暗。事实上这次是怪我啊。我只顾早点回家,居然,居然忘记了评三好生,忘记了给孩子们发奖状。小娜是应该得奖状的!

我流着眼泪对她们说:“都怪我,是我的错……

第二天,我把买好的火车票退了,我决定在这里多呆一年。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写孩子们的小手带着冻疮却为“我”手上哈暖气,表现了他们的纯真、善良以及对“我”发自内心的爱。
B.学校领导和村民都不希望我离开,但又诚心为我送行,说明他们思想境界高,为我的前程着想。
C.小娜父母不想让她继续上学,是因为山区供孩子上学不容易,也因为担心“我”离开后,没有老师。
D.“我”由原来急切地想回城市,到最后决定留下来再待一年,展示了“我”精神蜕变、人格升华的复杂过程。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标题是行文的线索。孩子们获得奖状的兴奋,“我”得到奖状的愧疚和忘发奖状的自责被有机串联,中心突出。
B.小说描写人物的手法多样。通过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等描写,成功塑造了一个在西部支教的年轻大学生形象。
C.小说运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我”先前因不满山区条件艰苦恶劣而急于回城,但最终改变主意决定再待一年。
D.小说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我一直想回城最后却主动留下,情节起了波折,更能打动读者,升华主题。
3.小说中的“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分析。
4.有人认为“我”将来还会一年又一年地在这里待下去。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理由。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寻我家

   

我开始寻找我家。

我不知道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丢失了自己的家的。我们这座新兴的城市并不大,我曾经骑着摩托在阳光灿烂的时候围着这座城市不停地寻找,找遍了大街小巷高楼平房,都没有找到。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我到电视台去登广告。

我的广告词是这样拟写的:(某男人因不慎丢失家庭一个,内有三十岁的年轻妇女一名,外带一六岁男孩。另有家具什物若干。记忆中家庭住址在×××街××巷×号,有线索者,请通知电视台广告部转,重谢!)我把广告词交给部主任,部主任又将它交给台长。台长大笔一挥作了批示:现在丢失家庭的人很多,据统计在我市30一40岁年龄段的人群中,丢失家庭率高达67.8%,且有不断上升之趋势。这是一个值得特别注意的问题。为帮助他们尽快与家人团聚,凡来我台登播寻找家庭广告者,一律免费!我谢过台长,留下手机号码,出了电视台。

登出广告的第二天上午,我的手机响了,是电视台打来的。他们已经为我找到了家,一会儿就派车送我回去。

我激动万分,坐着电视台的车踏上了归家的路。车子七拐八绕,在一幢高大的建筑物前停下。广告部主任领我绕过高大建筑物,拐进一条小巷,在一个古铜色的铁门前,他和蔼地对我说,到了,这就是×××街××巷×号,你回家吧!

我掏出钥匙开门。啪,锁开了。我终于又一次走进了自己的家。我看见妻子正在客厅猫腰撅腚地擦地,六岁的儿子正在写字台上写作业。我没敢打扰他们,我想悄悄绕过客厅回到我和妻子的卧室。这时妻子扔掉抹布惊慌地开口了,“站住!你是谁?你想干什么?”

“钟蕾,是我呀!我叫着妻子的名字,我回自己的家来了!”

钟蕾后退一步,定定地望着我,“这怎么是你的家呢?”

“这怎么不是我的家呢?你看这两间正房两间陪房,是我操持着盖的。院里的石灰砖是我的哥儿们替咱们砌的,客厅这套进口仿皮沙发是我打三折优惠从一个关系店里买来的,卧室里挂着的那幅字是著名书法家铁西为我写的,他还请我雅正呢!这怎么就不是我的家呢?”

“你说得一点不错,这些都是我丈夫干的。可我怎么就不认识你呢?”钟蕾仍然摇着头。

“你怎么会不认识我呢?我们是在一九九〇年五月一日结的婚对不对?你后背靠近臀部的地方有一颗黑痣对不对?我们的儿子是在我们结婚一周年纪念日出生的,今年六周岁了对不对?再有他随你的姓叫钟小雷对不对?”

“对呀对呀对呀,你说得非常正确,我也好像在哪见过你,可我怎么就想不起你来呢?”钟蕾睁大眼睛,上下左右地探测了我一圈,仍然摇头。她喊来了儿子,“钟小雷过来,你看看这个闯进咱们家的人,他是你爸爸吗?”

“不是”,钟小雷瞪着骨碌碌的眼睛不假思索地回答,“我爸爸不是正在厨房做饭吗?我去喊他来,爸爸,爸爸——”

我的儿子钟小雷从厨房里喊来了他的爸爸。是他爸爸,却不是我,是一个围着围裙,满手油渍的中年男人。那男人四方大脸,一脸的愚钝。天哪!我什么时候变成了这副模样,我比他要年轻要英俊,比他能挣钱,比他能做事,比他……

一阵凉彻骨髓的悲哀袭来,我逃也似的离开了这个失而复得的家。

大街上,杨花柳絮漫天飘舞,我在杨花柳絮中迷失。这明明是我的家,这又不是我的家,那我的家在哪里呢?

我至今仍在寻找。

(刊于《微型小说选刊》2002年第22期)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电视台长批示登播寻找家庭广告一律免费,是为了帮助越来越多的像“我”一样丢失了家庭的人,这表明“丢失家庭”是一个越来越普遍的社会现象。
B.小说中“我”曾是一个爱家顾家的男人,这从“我”记得结婚的日子,记得房子是自己亲自操持着盖的,记得沙发是自己托关系买的等细节描写中可以得到证实。
C.我明明记得详细家庭住址,电视台根据线索找到了我家,我用身上的钥匙打开了自家大门,小说结尾却说这里不是我家,这是用荒诞的情节表达生活的真实。
D.我逃也似的离开了这个失而复得的家,是因为家里的妻儿并不认识我;我感受到了凉彻骨髓的悲哀,这说明我对家庭彻底地绝望了。
2.小说结尾写到“这明明是我的家,这又不是我的家”,“我”最终在杨花柳絮漫天飘舞中迷失,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文中那个“围着围裙,满手油渍,四方大脸,一脸的愚钝”的中年男人究竟是谁?请简要说明你的判断理由。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腿疼闹社房

赵树理


       小腿疼是五十来岁一个老太婆,家里有一个儿子一个儿媳,还有个小孙孙。本来她瞧着孙孙做做饭,媳妇是可以上地的,可是她不,她一定要让媳妇照着她当日伺候婆婆那个样子伺候她——给她打洗脸水、送尿盆、做饭、端饭……不过要是地里有点便宜活的话也不放过机会。例如夏天拾麦子,在麦子没有割完的时候她可去,一到割完了她就不去了。又如摘棉花,在棉桃盛开每天摘的能超过定额一倍的时候:她也能出动好几天,不用说刚能做到定额她不去,就是只超过定额三分她也不去。她的小腿上,在年轻时候生过连疮,不过早在二十多年前就治好了。在生疮的时候,她的丈夫伺候她;在治好之后,为了容易使唤丈夫,她说她留下了个腿疼根。不过她这“疼”疼得有点特别:高兴时候不疼,不高兴了就疼;逛会、看戏、游门、串户时候不疼,一做活儿就疼;入杜以后是活儿能大量超过定额时候不疼,超不过定额或者超过的少了就又要疼。乡里的医务站办得虽说还不错,可是对这种腿疼还是没有办法的。
       吃不饱一进门就说:“大婶呀!有人贴着黑贴子骂咱们哩!”小腿疼听说有人敢骂她好像还是第一次。她好像不相信地问:“谁写的?”“杨小四那个小死材!”“他这小死材都写了些什么?”“写的多着哩:说你装腿疼,留下儿媳妇给你送屎尿;说你偷麦子;说你没理占三分……”吃不饱又加油加醋添了些大字报上没有写上去的话,把个小腿疼说得腿也不疼了,挺挺挺挺就跑到社房里去找杨小四。
       这时候,主任王聚海、副主任杨小四、支书王镇海三个人都正端着碗开碰头会,小腿疼一跑进去就把个小会给他们搅乱了。小腿疼一进门一句话也没有说,就伸开两条胳膊去扑扬小四,杨小四从座上跳起来闪过一边,主任王聚海趁势把小腿疼拦住。杨小四料定是大字报引起来的事,就向小腿疼说:“你是不是想打架?政府有规定。不准打架。打架是犯法的。不怕罚款、不怕坐牢你就打吧!只要你敢打一下,我就把你请得到法院!”又向王聚海说:“不要拦她!放开叫她打吧!”小腿疼一听说要出罚款要坐牢,手就软下来,不过嘴还不软。她说:“我不是要打你!我是要问问你政府规定过叫你骂人没有?”“我什么时候骂过你?”“白纸黑字贴在墙上你还昧得了?”王聚海说:“这老嫂!人家提你的名来没有?”小腿疼马上顶回来说:“只要不提名就该骂是不是?要可以骂我可就天天骂哩!”杨小四说:“问题不在提名不提名,要说清楚的是骂你来没有!我写的有哪一句不实。就算我是骂你!你举出来!我写的是有个缺点,那就是不该没有提你们的名字。我本来提着的,主任建议叫我去了。你要嫌我写的不全,我给你把名字加上好了!”“你还嫌骂得不痛快呀?加吧!你又是副主任,你又会写,还有我这不识字的老百姓活的哩?”支书王镇海站起来说:“老嫂你是说理不说理?你认为哪里写得不对许你驳他!不能这样满脑一把抓来派人家的不是!谁不叫你活了?”“你们都是官官相卫,我跟你们说什么哩!我要骂!谁给我出大字报叫他死绝了根!叫狼吃得他不剩个血盘儿,叫……”支书认真地说:“你实在要不说理要这样发疯,这么大个社也不是没有办法治你!”回头向大家说:“来两个人把她送乡政府!”看的人们马上跳出五六个人来把她围上,其中有两个人拉住她两条胳膊就要走。这时候,主任王聚海却拦住说:“等一等!这么一点事哪里值得去麻烦乡政府一趟?”小腿疼见真要送她走,已经有点胆怯,后来经主任这么一拦就放了心。她定了定神,看到局势稳定了,就强鼓着气说了几句似乎是光荣退兵的话:“不要拦他们!让他们送吧!看乡政府能不能拔了我的舌头!”王聚海认为已经到了收场的时候,就拉长了调子向小腿疼说:“老嫂!你且回去吧!没有到不了底的事!我们现在要布置明天的生产工作,等过两天再给你们解释解释!”“什么解释解释?一定得说个过来过去!”“好好好!就说个过来过去!”杨小四说;“主任你的话是怎么说着的?人家闹到咱的会场来了,还要给人家陪情是不是?”小腿疼怕杨小四和支书王镇海再把王聚海说倒了弄得自己不得退场,就赶紧抢了个空子和王聚海说:“我可走了!事情是你承担着的!可不许平白白地拉倒啊!”说完了抽身就走,跑出门去才想起来没有装腿疼。

1958年7月14日

(有删改)


       【注】①省略部分内容为杨小四所写的批评“小腿疼”“吃不饱”两个落后妇女的大字报。②省略部分内容为“吃不饱”看到大字报后,马上跑到“小腿疼”家去了。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农村合作化运动为大背景,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既有强烈的时代特征、浓郁的生活气息,又有鲜明的地域色彩。
B.“小腿疼”知道有人写了公开批评她的大字报,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思想问题,反而觉得是杨小四有意骂自己,所以要找他算账。
C.小说以浓墨重彩来写人物,综合运用动作、语言、肖像等表现手法来描写人物,人物形象个性鲜明,栩栩如生。
D.“小腿疼”偷奸耍滑、好逸恶劳、撒泼闹事,这一典型形象揭示了教育部分农民的艰巨性和清除小农意识的长期性。
2.主任王聚海、副主任杨小四都是基层干部,你更认可谁做百姓工作的方式?请结合文本比较分析。
3.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以赵树理为代表的作家群被称为“山药蛋派”,请概括这篇小说的语言特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