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04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各题。

①澎湃新闻的微信公众号2020年8月9日发表文章,介绍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官方微博账号“东风快递”的一份征兵文告:“好消息!好消息!世界一流、包吃包住的东风快递招人啦!”澎湃新闻在文章的结语处采用了特殊的修辞方式:看了这么硬()核(wèi)的宣传你还在等什么?

②这是一种近年网络文章中非常流行的修辞方式,有人称之为“注音心声体”。此处不妨再引一则:为了做(an)好(shi)科(bi)研(ye),许多研究生每天大多数时间都泡在实验室里。(微信公众号“环球科学”,2020年7月9日)

③“注音心声体”的“注音”是其在形式上的特征,“心声”是指它同时为读者提供了两个不同的声音,大部分情况下,在括号外表述的内容更加正式,而括号内的表达才是作者的真正意图:表面上夸奖对方“硬核”,实际却是“吐槽”其“土味”;说的是“做好科研”,真正想的却是怎样“按时毕业”。那些一本正经、冠冕堂皇的说法一经出口,就立刻被另一个声音打断,揭示出被遮掩的、更加真实和日常的含义。括号内外的两个声音构成或强烈或温和的反差与对比,制造出幽默的表达效果。

④我们可以把“注音心声体”看作两个文本的并置、对比与复合。一个是由汉字承载的公开而正式的文本,一个是由拼音书写放在括号里“半遮半闭”的文本。在正常情形下,括号里的声音应是被隐藏起来的,但“注音心声体”的特殊之处在于,在隐藏信息的同时,又将破解的线索展示给读者,使读者通过拼读,甚至不断试错,获取文本所传达的信息。

⑤在一定程度上,“注音心声体”可以视作一种委婉语。但一般的委婉语意在对说话者的真实意图加以修饰,使其看起来不那么直接坦率;“注音心声体”却恰好与之相反,其目的是“欲盖弥彰”。事实上,就形式而言,它甚至只是稍微“遮”了一下就立刻将我们在生活中彼此心照不宣的“潜台词”公然“揭”开。

⑥“注音心声体”产生于互联网,是一种年轻人的文化,因此也天然带有一种活泼俏皮的感觉。不过,在这种修辞形式下,也隐含着一些意味深长的文化态度。

⑦“注音心声体”来自日常的社会互动情境。发言者并不刻意地跳出现实,而是很清楚自己就生活在现实之中。但他又维持了与现实之间应有的距离——这距离使他保有了刻意冷眼旁观乃至揭破现实“合理性”的权利。可另一方面,他也不会采用撕裂一切秩序、决绝抗争的方式去否定现实。他明白改变现状的艰难,对他所嘲讽的对象也不无理解与同情。因此,与其说他是在批判,不如说是在讽刺,甚至只是在调侃、揶揄。

⑧“注音心声体”使一个人实现了与现实的多维沟通:他在揭示、承认现实的同时,也在探索松动现实的可能性。虽然明白自己无法颠覆括号外的世界,他却固执地维续着括号内的空间,进而逼近一种改善的可能。

⑨“注音心声体”诞生于互联网而不是实体性的人际社会,因为网络给了发言者将“潜台词”公开化的勇气。但即便如此,“注音心声体”的语义效果仍深嵌在实体社会的肌体之中,有赖于作者与读者共同维护的一些线下的社会言行规则。比如,他们会赋予某种社会情形以相同的涵义,也能够体谅到括号内外的表述同样构建了社会的一部分。因此,作者明确地知道自己的言论是可以获得大多数受众理解和支持的;与此同时,这种清醒的意识也使他能够把自己的表述控制在社会体系可以宽容的范围内。“注音心声体”的出现,多少为我们标示出当下中国社会的宽容尺度及其界限所在。

⑩实际上,言语行为所依赖的社会共识的存在,不仅为“注音心声体”的诞生带来了可能,也为它释放潜能提供了保障。要让一种言说成为推动社会变化的动力,绝不能只靠发言者的一厢情愿,也要求其受众具有相似的感受,对他的意图心知肚明,而这就不能把所批评的对象排除在外。正是“注音心声体”与其讽刺对象之间的“共谋”关系,才能使其唤醒公众对各种社会矛盾的感知力,激发更多的反省,从而一点一滴地起到修正现实的作用。

(选自王东杰《括号内的声音》,有删改)

1.第⑤段“欲盖弥彰”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
2.根据文意,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注音心声体”中的拼音不如汉字直观,无形中起到了遮掩的作用。
B.“注音心声体”延长了读者提取信息的时间,由此获得委婉的效果。
C.“注音心声体”之所以诞生于网络,是因为发言者能获得更多支持。
D.“注音心声体”使发言者获得行使话语权的自由,能尽情吐露心声。
3.上文对“注音心声体”所隐含的文化态度分析是否充分?请具体评析。
4.⑴家里长辈在微信公众号读到下面这句话,表示不太理解,你会如何进行解说?(要求解说不超过5句)
为了做(an)好(shi)科(bi)研(ye),许多研究生每天大多数时间都泡在实验室里。
⑵阅读上文后,语文老师请你简要说明“注音心声体”与“反语”修辞有何不同,你会如何回答?
2021-04-25更新 | 17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上海市徐汇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11月24日凌晨,目前我国运载能力最大的长征五号火箭从南海之滨的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起飞,将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送入地月转移轨道,顺利迈出了嫦娥五号任务月球采样返回的第一步。

在航天征途上,为梦想而努力奔跑的不只是嫦娥五号。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已累计飞行超过3亿公里,不断抵近目的地火星;北斗导航星座正向地球每一个角落送去源源不断的服务信号;空间站建设也在按计划展开……选定目标,把握节奏,全力以赴,经过十几年努力即将实现绕、落、回的我国月球探测,是中国航天探索事业既能稳步前行又能跨越发展的生动实践。毫无疑问,科技的自立自强,就是这样沿着一个个梦想的阶梯拾级而上,不断攀登一个又一个高峰。

(摘编自余建斌《沿着梦想的阶梯拾级而上》,《人民日报》2020年11月25日)

材料二:

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研制的嫦娥五号探测器,是迄今为止我国研制的最为复杂的航天器系统之一,由轨道器、返回器、着陆器、上升器组成,包含15个分系统。在此次任务中,嫦娥五号将经历11个飞行阶段、20余天的在轨飞行过程,采集约2公斤月球样品返回地球。

嫦娥五号任务新闻发言人裴照宇介绍,如果任务取得成功,有望创造我国航天史上的5个首次

作为此次任务的核心关键之一,月球表面自动采样封装是嫦娥五号任务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环节。完成月面工作后,嫦娥五号就要踏上归途。从月球回家可不容易,这要突破我国航天史上另一个首次——月面起飞上升。嫦娥五号上升器从月面起飞后,将飞到月球轨道上。它需要在月球轨道上与轨道器、返回器组合体交会对接,把样品交给返回器,让其完成接下来的旅程。近地轨道航天器再入返回大气层时,速度通常为每秒约7.9公里的第一宇宙速度。而嫦娥五号从月球风驰电掣般向地球飞来,速度接近每秒11.2公里的第二宇宙速度。

除了前述四点,裴照宇还表示,我国将首次实施完整的月球样品存储、分析和研究全过程。

在接下来的20多天里,嫦娥五号能否成功完成任务如期归来,让我们拭目以待。

(摘编自庞丹、付毅飞《嫦娥五号出发,力争实现中国航天史上5个首次》,《科技日报》2020年11月25日)

材料三:

法新社报道称,时隔44年,嫦娥五号将为人类再次带回月球样本,这是中国太空探索的新里程碑。路透社指出,此次探月之旅凸显了中国在太空的雄心壮志。

路透社介绍称,着陆器降落后通过机械臂获取月球样本,上升器携带样本从停驻在月面的着陆器上起飞,轨道器在与上升器对接后将样本转移到返回器,最后返回器返回地球。一旦成功,中国将成为继美国、苏联之后第三个获取月球样本的国家。

对于中国的太空探索进展,全世界有目共睹。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指出,中国在过去十年里加速推进太空探索计划。嫦娥四号于去年1月成为人类历史上首次成功在月球背面软着陆的探测器。今年7月,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发射升空。根据计划,中国还将于2022年前后完成空间站的建设。

中国正朝着全球探月新时代迈出大胆的一步。美国《国家地理》分析指出。

(摘编自《外媒:嫦娥五号发射是中国太空探索的里程碑》,中国日报网,2020年11月26日)

1.下列对嫦娥五号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嫦娥五号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研制,包含轨道器、返回器等15个分系统,每个组成部分承担着不同的任务。
B.嫦娥五号此次任务包括月球样品采样封装,月面起飞、交会对接,样品转移,返回着陆以及样品存储、分析和研究等环节。
C.嫦娥五号于11月24日凌晨搭乘长征五号火箭顺利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后,还将经历20余天的在轨飞行过程才能完成任务。
D.如果一切顺利,嫦娥五号的返回器将携带约2公斤月球样品,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的速度在2021年元旦前返回地球。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月球探测已走过十几年的历程,其中嫦娥四号着陆和“天问一号”升空都曾引发世界关注。
B.嫦娥四号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月球背面软着陆,但是并未将月球背面的土壤样本带回地球。
C.只有嫦娥五号成功获取月球样本,中国才算是实现了月球探测“绕、落、回”的完整过程。
D.在外媒看来,嫦娥五号等太空探索进展,不仅对中国意义重大,也是人类科技进步的体现。
3.嫦娥五号任务成功将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带来哪些积极影响?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1-04-25更新 | 170次组卷 | 4卷引用:2021届高考金榜押题语文试题(全国卷Ⅱ)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0年7月10日,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扎实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提出自2021年1月1日起,在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城市建成区的商场、超市等场所,餐饮打包外卖服务以及各类展会活动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购物袋……由限塑令升级为禁塑令,这次通知有几个显著亮点:

一是突出系统性。2008年限塑令主要针对流通使用环节,对塑料袋明码标价,鼓励消费者自带包装袋。而这次《通知》提出明年起全国禁止生产销售一次性塑料棉签、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不仅聚焦于使用环节,也关注到了塑料制品生产、流通、使用、回收、处置全过程和各环节,体现出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有利于建立形成治理塑料污染的长效机制。

二是强调有序性。塑料制品具有方便实用的特点,在一些特定场景下具有不可替代性。这次禁塑令,没有不顾实际情况搞一刀切,而是充分考虑到了大家的实际生活需要,比如考虑到生鲜、熟食特点,暂不禁止连卷袋、保鲜袋和垃圾袋;虽然禁止一次性塑料吸管,但是牛奶、饮料等食品外包装自带的吸管暂不禁止 ……多个留白,增加了政策实用性,有利于禁塑令推进落实。

三是更有针对性。这次的禁塑令不仅在零售业、餐饮业方面持续发力,而且扩大到餐饮打包外卖服务以及各类展会活动,有的放矢。随着经济形态变化,电商、快递、外卖等新兴领域已成为塑料制品使用重灾区,但监管却没有形成覆盖。相对来说,线下餐饮模式好改进,电商、快递等线上模式,仍需要时间探索新模式。

(《新版禁塑令值得期待》,《南方日报》)

材料二:

禁塑限塑阶段性任务

实施品类具体任务实施地区完成时限
不可降解塑料袋一、商场、超市以及餐馆打包外卖服务和各类展会活动,禁止使用不可降解整料袋。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城市建成区。2020年底
二、规范和限制集贸市场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全部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和沿海地区县城建成区。2022年底
三、集贸市场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全部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和沿海地区县城建成区。2025年底
一次性塑料餐具一、餐饮行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全国范围。2020年底
二、餐饮堂食服务,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2020年底
三、餐饮堂食服务,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县城建成区。2025年底
四、餐饮外卖领域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消耗强度下降30%。地级以上城市。2025年底
宾馆、酒店一次性塑料用品一、星级宾馆、酒店等场所不再主动提供一次性塑料用品。全国范围2022年底
二、实施范围扩大至所有宾馆、酒店、民宿。2025年底

(商务部公布禁塑限塑阶段性任务)

材料三:

自2021年1月1日起,我超市所售购物袋均为可降解购物袋,大号袋1.2元一个,小号袋6角一个,如有需要请在收银处购买。1月5日,记者来到北京市西城区安德路美廉美超市,广播正滚动播放有关提示信息。超市收银台和自助扫码结账区均放有可降解塑料袋,并标明价格。在结账的30余名顾客中,大部分使用自带无纺布购物袋。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替代产品的成本和使用体验已成为企业选用的重要考量因素。以吸管为例,普通塑料吸管原材料价格约为每吨8000元,聚乳酸吸管原材料每吨近4万元,纸质吸管原材料每吨约2.2万元。

现阶段,可降解塑料的成本会更高一些,但仍在可接受范围内。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建国表示,随着可降解塑料产品产能扩大和技术水平提升,未来在形成规模化生产后,生产成本将有所下降。

刘建国表示,塑料污染治理涉及方方面面,可降解塑料袋的回收和处置都要有相应的配套系统,需要一定适应时间。因此,先抓好重点品类、重点场所,形成一定经验再进行逐步推广,才能有序推进塑料污染治理。

(《禁塑令落地,你准备好了吗?》,《经济日报》)

材料四:

禁塑的话题已经谈了多年,各地的禁塑令也先后发布,但时至今日也未彻底地令行禁止。原因何在?一是塑料袋给予人们生活的便利性;二是每家每户每人都需要,少有不用塑料袋的人;三是工农业生产中塑料制品不可或缺,使用量也非常可观;四是网购快递业的异军突起,加速了塑料袋用量的指数化增长。

在进一步对购物者加强宣传教育,倡导、建议购物者自带布袋、纸质袋的同时,相关执法部门还应随机进行监督检查各地、各商场等对禁塑令的执行情况,督促其积极落实和严格执行禁塑令。对一些仍然继续使用塑料袋的顾客、商家,进行必要的教育、劝导;对拒不执行禁塑令者,应依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和《关于扎实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的相关条款,给予相应的处罚,以确保禁塑令的有效执行,维护禁塑令应有的法律威严。环保,人人有责;禁塑,从我做起。让我们共同为保护生态环境、地球家园作出我们每个人应有的减塑贡献吧!

(《禁塑令需要严执行》,中国甘肃网)

1.下列对材料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2021年1月1日起,由国家发改委等9部委联合推进禁塑令在全国范围内落地实行。
B.今年的“禁塑令”涉及到塑料制品生产、流通、使用、回收、处置全过程和各环节。
C.企业选用替代产品首要的考量因素是成本,因为目前一些替代产品原材料价格偏高。
D.2020年底,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在全国范围内禁用,它将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
2.下列对材料内容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餐饮食堂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的要求将按照地区行政级别自上而下执行。
B.较之往年的“限塑令”,“禁塑令”虽然严苛,但对新兴领域的监管还没有形成覆盖。
C.塑料制品方便实用,而且在一些特定场景下具有不可替代性,禁塑决不可“一刀切”。
D.专家表示,塑料污染治理的有序推进需要循序渐进,重点突出,积累经验,逐步推广。
3.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如何全面高效推进“禁塑令”的实施。
4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离不开广大有知识、有情怀、有活力的青年人才主动参与和倾情奉献。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发展乡村产业,壮大县域经济,拓宽农民就业渠道。这些政策对于进一步激发农村青年创业创新活力,吸引更多青年返乡创业兴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何引导青年人才更好地致力于乡村振兴?各地应强化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全面打通城乡之间人口双向流动通道,让良好发展环境成为广大青年人才返乡的“引力”。比如,部分地区计划探索放开城镇落户限制,允许原进城落户农村人口回农村落户,就是推动“宜城则城,宜乡则乡”的重要举措。各地还应通过统筹规划、整合资源,为返乡创业青年提供政策、资金和技术扶持,解决好青年人才返乡的合理待遇、家庭保障等现实问题,使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应打好“乡情牌”,鼓励然悉“三农”、热心农村发展的大学毕业生、致富带头人和在外成功人士回乡投资创业,利用节假日外出人才集中返乡等契机,开展走访活动,积极营造“抱团创业,携手致富为家乡”的良好氛围。

目前看,区位优势明显、集体经济发展好的村庄对青年人才有较大吸引力。可见,丰富乡村经济业态是提高农村“性价比”的妙招良方,要抓住机遇上项目,“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积极向有返乡创业意愿的青年推荐优质项目,帮助他们精准制定创业规划,推动他们在智慧农业、种植养殖合作社、农村电商、农产品加工等方面大显身手。青年人最大的优势是创业有激情、工作有干劲,但遇到问题容易打退堂鼓,所以对已返乡创业的青年人才,可安排专人负责跟踪、指导和服务,重点在特色产业、项目建设、技能培训、经验交流等方面提供平台,既让青年人才有组织、有业务、有收入,也带动更多渴望学习技术、掌握技能的村民参与进来,从而培育更多新型职业农民和乡土人才。除此之外,各地还要注重培养一批年轻干部人才,把其中文化水平高、带富能力强、群众反映好的优秀人才纳入村级后备干部队伍,选进村两委班子,为他们参与村级事务管理创造条件。

(摘编自《经济日报》2020年3月22日)

材料二:

近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另商协会发布消息,乡村振兴票据于3月15日正式上线。交易商协会称,为进一步落实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在人民银行指导下,结合市场成员建议,研究推出乡村振兴票据,利用债务融资工具专项产品支持乡村振兴,通过市场化手段引导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

乡村振兴票据聚焦“三农”发展,重点支持乡村产业发展、农民就业增收、农业现代化、乡村建设等项目,并可灵活运用债务融资工具全系列产品谱系,结合企业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需求提供精准支持。另外,为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票据承继原扶贫票据政策和标准,对募集资金用于“脱贫后5年过渡期”相关项目,设立衔接过渡期,确保支持政策不断档。

据悉,3月15日起,已有重庆医药、新希望六合、中粮集团、山东高速、成都益民、北京首农食品、北京顺鑫控股、国家电力投资、黄石交投等公司公告发行乡村振兴票据。

(摘编自《新华网》2020年3月24日)

材料三:

随着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我国广大乡村的建设与发展面临着更高要求,新时代农民的精神面貌和文化素养提升成为重要一环。在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全民阅读被列为年度重点工作。

近年来,一些图书经营人士离开城市,尝试走进乡村经营书店,一些城市品牌书店开始进入乡村,广袤乡野涌现出一家家“网红书店”,成为一道生机蓬勃的文化景观。一场唤醒心灵的文化试验,正在乡土社会悄然兴起。让建筑师张雷特别高兴的是,他设计的一家家小小的乡村书店,正在见证着村庄命运的改变。张雷说:“在平民书局建造之前,我看到的陈家铺是个‘空心村’。现在,村子里游客已络绎不绝。5年过去,村里的民宿由书店开张时的一家,变成了二十几家。”也许正如修武县相关部门介绍,开设方所大南坡书店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文化扶贫,也是为了打造“中国县域美学经济”。书店本身能聚集人气,吸引周边居民到村里去,为当地发展注入活力。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0年3月24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培育更多新型职业农民和乡土人才,与培养一批年轻干部人才,二者具有同等重要地位。
B.强化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全面打通城乡之间人口双向流动通道,有利于吸引广大青年人才返乡创业。
C.材料一谈论了青年人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性,提出了吸引青年人参与乡村振兴的相关措施。
D.目前,我国完善了利用债务融资工具专项产品支持乡村振兴,通过市场化手段引导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的相关政策。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些图书经营人士离开城市,尝试走进乡村经营书店,已成为一道生机蓬勃的文化景观,这是一场唤醒心灵的文化试验。
B.我国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需要广大有知识、有情怀、有活力的青年人才主动参与和倾情奉献。
C.人民银行结合市场成员建议,研究推出乡村振兴票据,利用债务融资工具专项产品支持乡村振兴。
D.材料三说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全民阅读,可为当地发展注入活力。
3.推行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请结合三则材料分析概括。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夏商直到春秋时期,文学传播以口头传播为主。那时虽然有了甲骨、金石、竹木简及帛丝等文字载体,但是由于受到各种限制,它们在文学传播方式中还不能居于主导地位。《汉书》中有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遭秦而全者,以其讽诵,不全在竹名故也。也就是说,《诗经》虽然在秦代被焚毁,但是汉代还能完整保留下来,就是因为人们口口相传,不完全是依靠竹帛的记录。

西汉以后,直至唐代,随着统治者对文学典籍的重视,特别是造纸技术的不断提高,萌芽于先秦时期的抄写才真正成为文学传播的主要方式。魏晋时期甚至出现了佣书,即专职抄写员。佣书的出现大大加快了文字的传播速度。当时著名诗人谢灵运的作品为世人追捧,出现过每有一诗到都下,贵贱莫不竞写,宿昔之间,士庶皆遍的场面。

至于雕版印刷,有史可考的说法是源自唐初。进入五代时期,雕版印刷得到了统治者的鼓励。到了宋代,雕版印刷技术取得了空前的发展,清人编著的《书林清话》记载:书籍自唐时镂版以来,至天水一朝,号为极盛。而其间分三类:曰官刻本,日私宅本,日坊行本。描述了宋代雕版印刷呈现的特征——宫府、私人和民间集体共同参与,刻书地域分布广泛,书籍种类和数量众多。

《宋史·邢禺传》载:景德二年(1005年)夏,宋真宗到国子监视察,问及书籍刊刻情况,邢禺回答说:国初不及四千,今十余万,经传正义皆备。这当中就包括为宋朝统治阶层所推崇的韩愈作品集。

(摘编自郭平《宋代印刷术繁荣放大韩愈影响力》)

材料二:

北宋初期到中期,是印刷术逐渐成熟并渗入日常生活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士人敏锐感受到了印刷术发展对传统阅读方式的冲击。急遽增多的书籍对阅读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士人不得不放弃抄本时代字斟句酌的反复咀嚼。获取书籍的便捷,在缓解记诵压力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士人读书的粗疏。

尽管如此,时代确实在以不可逆转的趋势向前发展。士人的阅读方式和知识结构持续改变。曾让杜甫沾沾自喜的读书破万卷,对宋人而言不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王安石自称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欧阳修不但读书多,而且以读书为人生第一乐事,至哉天下乐,终日在书案。宋人的阅读量空前增长,知识面迅速拓宽,因而建立起淹通经史、学兼四部的新型知识体系。新型知识体系又促使他们的思考方式发生转变。新兴的文艺思想即在此基础上得以生长。

北宋中后期,宋代文艺思想迈入全面繁盛的阶段。印刷术发展对宋代文艺思想的潜移默化,于此时收获了累累硕果。首先,对学识积累的高度重视,成为此时期士人的共同追求。宋人以博学相尚。基于印本的易得和阅读速度的提升,士人们读书之多、学问之博,一般远超前代文人。据记载,有人对宋神宗说,苏轼文才可与李白相比,宋神宗回答:不然,白有轼之才,无轼之学。在他的眼中,论诗歌的天才,李白、苏轼或可比肩;而论学识的渊博,则李白一定不如苏轼。神宗的说法虽只是一己之见,但也反映了宋人对学识的重视程度之高。

其次,宋人不仅追求学识的积累,还追求学识的创造性转化。伴随知识增长而来的,是理性的判断和积极的思索。宋人不满足于知识的组合与叠加,而追求博学基础上的超越和探索属于自己的特色。这一倾向在诗学领域的体现尤为突出,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哲理性、议论性的增强,是宋诗区别于唐诗的重要特征。智性思维和思辨色彩,也成为宋代文学及文艺思想的突出特色。

再次,知识面的大幅拓展与新型知识体系的建立,推进了文学内部各文体以及文学艺术各门类之间的交汇与整合,促生了集大成式的文艺思想观念。大量的阅读与坚实的储备,不但有助于宋人遍考前作,而且激励他们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就文学内部而言,各文体之间的相互勾连、相互影响极为突出,形成破体为文的重要观念。破体为文的现象在宋代文学中大量存在,以文为诗、以诗为词、以文为词、以文为赋、以赋为文……各文体之间的界限被频繁打破,作者不断吸收其他文体的特长,充分发掘各文体的表现潜能,丰富了文学的面貌。与此同时,文学又与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门类交汇,碰撞出耀眼的火花。在音乐基础上,词的独特形制与艺术专长得以成型,进而成为宋代文学之突出代表。

从技术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南宋印刷术达到极盛。随着印刷业的持续扩大,专门性的文艺批评著作得以迅速增多。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宋人在知识爆炸之后的反思。知识的大幅增多,固然拓展了眼界,但也带来了许多困惑——面对众多庞杂的信息该如何取舍?对知识的依赖可以达到怎样的程度?知识积累是否是提升文学艺术境界的唯一途径?正是在这类反思中,主张铺张学问”“点化陈腐的江西诗风遭到反拨,闭门觅句的做法受到否定。

(摘编自周剑之《印刷术与宋代文艺思想之演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时期,竹木简、帛丝等文字载体未能在文学传播方式中居主导地位,但秦朝之后《诗经》得以完整保留,仍与竹帛的记录方式有关。
B.魏晋时期,专职抄写员“佣书”的出现大大加快了文字的传播速度,当时著名诗人谢灵运的作品迅速得到广泛传播就完全依靠了“佣书”。
C.印刷术发展带来的不全是正面的影响,急遽增多的书籍对宋代士人的阅读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他们读书的粗疏。
D.以文为诗、以诗为词、以文为词、以文为赋、以赋为文等做法丰富了文学的面貌,是文学内部各文体之间的界限被频繁打破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史料可知,雕版印刷源自唐朝初期,到宋代已取得空前发展,呈现出了刻书地域分布广泛、书籍种类和数量众多等特征。
B.如果李白、杜甫与苏轼都生活在宋代,那么李白就有可能在学识上赶超苏轼,而杜甫也就更能体会到“读书破万卷”的乐趣。
C.唐诗宋诗各有特色,唐诗胜在“丰神情韵”,而宋诗胜在“筋骨思理”,宋诗的智性思维与思辨色彩是宋代文艺思想的折射。
D.两则材料对印刷术的论述各有侧重,材料一侧重于论述它与文学传播的关系,材料二侧重于论述它对宋代文艺思想演进的作用。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雕版印刷所使用的版料,一般是纹质细密且木质极为坚实的木材,例如枣木、梨木、黄杨木等,并需把它们锯成一块块木板。
B.唐朝后期雕版印刷逐渐普及开来,长安、四川、淮南、江浙等地民间盛行雕印和出售日历、佛经、字书、诗文、占卜等书。
C.宋朝文学体裁多种多样,不仅有词、诗歌、散文、话本小说、戏曲剧本等,而且还有游记、科学说明文、笔记体小说等。
D.宋诗之所以形成“以学识为诗”的特色,是因为宋人有重视学识的观念,比如严羽认为诗歌“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
4.材料一是文章的节选,它在文章中处于最前面的位置,理由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5.印刷术给宋代文艺思想的演进带来的影响是划时代的,而宋人所走过的道路又能为当今的文艺工作者提供哪些启示呢?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
6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诗词大家叶嘉莹说:“德有很多种,有健者之德,有弱者之德——这是我假想的一个名词。它有一种持守,这个道德是在被压抑之中的,不能够表达出来的,所以我说这种美是一种‘弱德之美’。“‘弱德之美’不是说你软弱就是美,是说你要坚强地持守自己,严格要求自己,自己把自己持守住了。无论多么艰难困苦,我都尽到了我的力量、尽到了我的责任,我觉得我有‘弱德之美’,但是我并不是一个弱者。”她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弱德之美”不是示弱,而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是主动修身严于律己,是在逆境困难中有所持守,是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

(摘编自《读懂叶嘉莹,从“弱德之美”开始》)

材料二

《掬水月在手》表现出叶嘉莹的漂泊羁旅之愁、丧母失女之痛、寻根踏祖之趣、传道授业之乐,难能可贵。叶嘉莹难忘顾随先生之师恩,讲述顾随授课、批改作业、和诗的情况,影片运用声音的叠加方式去表现师生的和作“纵横已是春寒了,耐它风雪耐它寒”,将词作的美感与心灵相契的师生道义一并传递出来。影片展示了叶嘉莹许多手写的研究笔记、信件以及照片、物件,电影并不是机械地摆拍这些物件,而是尽量将物件与时代背景、事件、人物交融起来。比如,将叶嘉莹的单人照片与诗作一并呈现,银幕左边是照片的蒙太奇展现,右边是词作的浮入。照片叠加的是人物在不同年龄的面貌,表现的则是流逝岁月中坚忍镇静的个体形象。空镜头亦是影片一大特点,镜头对准优美的自然风景、苍凉的壁画、斑驳的石壁,辅之以日本音乐家佐藤聪明关于《秋兴八首》的配乐,营造一种具有历史感的东方影像美学。

(摘编自《记录叶嘉莹的诗词人生》)

材料三

电影中有许多看似和主题无关的传统文化展示,比如细腻地去拍摄一片青瓷,一袭精美的丝绸旗袍,一尊斑驳的摩崖石刻,这些空镜头堆叠出诗的韵味。一首诗不能太实,再浓而烈的感情,也需要有一两笔荡开来,写写山里的叶子,香炉里快燃尽的灰,地上的月光。看似没有关联,但反而是最触摸心灵的东西,更见诗人的火候。不少观众喜爱它诗意的镜头和唯美的表现形式,但也有人批评其叙事的支离破碎和过于软性的细节选取,仿佛不足以支撑起叶嘉莹一生的创举和身后波澜壮阔的时代。这也许是因为,《掬水月在手》选择了一种诗性的创作方式,而在体裁里,它更近乎一首婉约词。

(摘编自《<掬水月在手>:一首用影像写出的婉约词》)

材料四

这种充斥着全片没完没了的关于壁画、建筑、碑刻、花草、山川的缓慢空镜多得简直让人生厌,尤其是伴随着一种故作深沉的吟唱,完全没有厚重朴直之感,像是一个被精心包装过的装饰品,华丽而空洞,与叶嘉莹平日里诚朴自然的作风毫不相称。

且不说电影稀巴烂的结构和支离破碎的时间线索,就是值得讲述的故事点也常是不痛不痒地带过。另外,略微认真读过叶嘉莹著作或者看过她的讲演的人,应该知道叶嘉莹的影响,一方面是专业的学术成就,一方面是她引渡无数普通读者通往诗词国度的无上之功。而她给普通人最多启发的是怎样读古典诗词的方法,即她的核心概念“兴发感动”。全片不见“兴发感动”这四个字的出现,反倒是大谈特谈叶嘉莹学术生涯中一个非常小的一块概念即“弱德之美”。最重要的是,听她讲杜甫何以成为杜甫、陶渊明何以成为陶渊明、苏轼何以成为苏轼、辛稼轩何以成为辛稼轩,剥茧抽丝,细细道来,真似三四月的春风拂面。然而,影片中多选软性的花间一脉的词作,词纵然不差,但终究说明不了叶嘉莹讲诗词的真正高明之处,以及她所偏爱的诗人、词人是如何影响了她一生的坚韧与持守的,如何教会她在困境之中先“把一部分的精神杀死”再坚毅存活的。

(摘编自《〈掬水月在手〉影评》)

1.下列关于“弱德之美”理解与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德之美不是一种示弱,而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是主动修身严于律己,是在逆境困难中有所持守,尽力尽责。
B.叶嘉莹先生在困境中先“把一部分的精神杀死”再坚毅存活的弱德之美,是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精神的体现。
C.杜甫一生颠沛流离,但他将一己命运融入广阔的社会人生,以理想观照、批判现实,超越时空,获得永恒。这是“弱德之美”。
D.文天祥在山河破碎之际殚力竭谋,扶颠持危,以兴复为己任。有进而无退,他在困境中的舍生取义表现出“弱德之美”。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掬水月在手》用照片蒙太奇、空镜头等方式从视觉上呈现出一种美,又用声音叠加,辅之以日本音乐家的配乐,营造出了一种具有历史感的东方影像美学。
B.《掬水月在手》选择了许多看似没有关联却最能触摸心灵的东西来堆叠出诗的韵味,这是一种诗性的创作方式,在体裁上它更近似于一首婉约词。
C.正如一首诗不能太实,再浓而烈的感情,也需要有一两笔荡开来,所以《掬水月在手》需要青瓷、旗袍、摩崖石刻等和主题无关的传统文化展示。
D.叶嘉莹先生的最大贡献是教给普通人怎样读古典诗词的方法,她引渡无数普通读者通往诗词的国度。当然她在专业上的学术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
3.对纪录片《掬水月在手》的评论在哪些方面存在分歧,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21-04-22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四川省攀枝花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1年2月4日晚,北京冬奥会倒计时一周年活动在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举行。活动现场,北京2022年冬奥会火炬“飞扬”也正式发布亮相。

火炬“飞扬”是展示北京冬奥会理念和我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北京冬奥会的愿景和精神的集中体现。火炬颜色为银色与红色,象征着冰火相约,激情飞扬,照亮冰雪,温暖世界。火炬的红色线条随火炬转动而上下贯通,象征着激情的冰雪赛道,也代表着永恒的火种,表达了人类生生不息、包容融合、向往和平、追求卓越的期望,展示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巨大力量。火炬交接时,两支火炬的顶部可以紧密相扣,这既是设计上的奇妙与创新,又是不同文明交流互鉴、让世界更加相知相融的冬奥会愿景的体现。

火炬“飞扬”内外飘带结合的造型,使火炬呈现出一个开放的形状;空间曲面拼接、没有一根直线条的设计,让火炬具有了动感。火炬的出火口从飘带边缘盘旋而上,这决定了火焰的燃烧形态将与传统的火炬不同。传统火炬的火焰是一团火,但“飞扬”的火焰像一条火龙一样盘旋着往上走,而且还可以通过一些设计的小细节去控制火焰,让火焰慢慢地从小变大,到顶端的时候变得更有活力,让人感到火焰是在尽情地飞扬,正契合了“飞扬”这个名字。

火炬“飞扬”还彰显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火炬“飞扬”的曲线灵感来自大自然里的树叶,叶子自然的线条具有生命力,打破了设计图纸上的呆板感和规律感,蕴含着“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思想。在设计上,每一根建模线之间的距离、比例,都决定着整体的曲线张力和美感。设计团队总共调整了120多版模型,每一版模型都有上百根曲线,最后找到了用空间曲面拼接的形式,终于让火炬与圣火融为一体,如同飞扬的火焰一般活了起来。

北京即将成为奥运历史上首座“双奥之城”,北京2022年冬奥会火炬的整体外观与北京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主火炬塔的形态相呼应。火炬以祥云纹样“打底”,自下而上从祥云纹样逐渐过渡到剪纸风格的雪花图案,旋转上升,如丝带飘舞。祥云传达出吉祥的寓意,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延续;雪花表现了冬奥会的特征,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创新。火炬纹样设计镌刻了北京这座城市从夏奥到冬奥的脚步,也见证了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始播种在人们心中的奥运情结。所以,火炬纹样设计体现了“双奥之城”的传承与发扬。

(取材于胡雪蓉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北京冬奥会火炬“飞扬”的设计极具艺术性,但是艺术设计还需要科技创新辅助才能落地。在“黑科技”应用的背后,同样需要攻克一系列的难题。

北京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副部长王向豫表示,北京冬奥会火炬的设计需秉持绿色、可持续理念。采用氢作为燃料就是火炬“飞扬”的科技亮点之一,既能达到环保要求,也能符合冬奥会火炬接力需要在低温环境中进行的这一现实要求。

“氢能是一种完全零排放的能源,燃烧时,它的燃烧产物只有水,没有二氧化碳。”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高级工程师韩宗捷表示,但这个选择也带来了不少难题。首先,需要解决的是火焰的颜色问题,“氢气的火焰在日光下是不可见的,因此,我们在研制的过程中,先研制了一种可以调节氢气火焰颜色的配方,让它在日光下具有可见的火焰颜色。”其次,火焰的稳定性也会遇到现实挑战,“特别是在冬奥会火炬的传递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高速运动场景,或者会遇到大风环境,所以经过研制,终于实现了在100公里每小时的大风状态下火炬的火焰能稳定燃烧这一设想。”此外,手持火炬的内部空间狭小,高压储氢也是遇到的现实问题,“我们研制了一款轻量化、小型化的氢气减压装置,对高压氢气进行了减压”。

火炬“飞扬”的另一大技术亮点,则是火炬外壳采用了重量轻、耐高温的碳纤维材料,火炬燃烧罐也以碳纤维材质为主。碳纤维专家、中国石化上海石化股份公司副总经理黄翔宇介绍,“轻、固、美”正是由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制成的外壳所呈现出的特点。“轻”,是指碳纤维复合材料与相同体积的铝合金相比轻了20%以上;“固”,是指这一材料具有高强度、耐腐蚀、耐高温、耐摩擦、耐紫外线辐射等特点;“美”,则是指应用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三维立体编织成型技术,将高性能纤维编织成目前这样具有复杂形状的优美整体。

高校、科研院所和科创企业等共同努力,解决了碳纤维复合材料在极端条件下的应用瓶颈,使火炬外壳在高于800℃的氢气燃烧环境中能正常使用,破解了火炬外壳在1000℃高温制备过程中起泡、开裂等难题,最终才保证了火炬“飞扬”在文艺外表下跳动的一颗“科技心”。

火炬“飞扬”的设计,再次证明了奥运会是体育与文化、艺术和科技的巧妙结合。既有文化传承,又有科技创新;既完美地展现了中国的文化艺术,又体现了北京“双奥之城”的特点,也展现了奥林匹克精神。因此,火炬“飞扬”的设计,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并赢得了国际奥委会执委会的高度肯定。

(取材于梁璇等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有关北京冬奥会火炬“飞扬”设计特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火炬顶部设计奇妙,交接时,两支火炬的顶部可以紧密相扣。
B.内外飘带结合的造型,使火炬呈现出开放的形状,并具有动感。
C.从自然界的树叶获得曲线的设计灵感,让火炬具有了生命力。
D.纹样设计是以祥云“打底”,自下而上从祥云逐渐过渡到雪花。
2.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为发布冬奥会火炬“飞扬”,组委会组织了倒计时一周年活动。
B.火炬的银色代表冰,红色代表火,二者具有冰火相约等象征义。
C.火炬的火焰能像一条火龙盘旋着往上走,还可瞬间燃烧为大火。
D.火炬的纹样设计体现了北京已经是世界上第一个“双奥之城”。
3.根据材料二,下列不属于“飞扬”在采用氢作为燃料时所遇到的难题的一项是(     
A.氢在燃烧时,它的燃烧产物——水难以妥善地处置。
B.氢在燃烧时,其火焰在日光下不可见,要使之可见。
C.氢燃烧的火焰在高速运动场景或大风环境中不稳定。
D.因手持火炬内部空间狭小,如何高压储氢是个难题。
4.根据材料二,下列的理解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在科技创新的辅助之下,火炬“飞扬”的艺术设计才能够实现。
B.经碳纤维专家的介绍,火炬外壳的制作采用了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
C.火炬外壳在1000℃高温下也能够使用,不会出现起泡、开裂等问题。
D.“飞扬”因具有一颗跳动的“科技心”而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5.火炬“飞扬”的设计,再次证明了奥运会是体育与文化、艺术和科技的巧妙结合。请综合以上两则材料,概括火炬“飞扬”所承载的内容和所具有的科技亮点。
2021-04-21更新 | 16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北京市房山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当代科技领域,没有任何一项新技术比纳米机器人的出现更令世界震惊。纳米机器人研究,已成为最前沿的研究领域。它是一种借助最先进的芯片和纳米技术,在原子水平上精确地建造和操纵物体的机器人。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蔡林涛团队在微纳生物机器人治疗肿瘤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他们设计了一种由顺序性磁驱动和光触发的AI(人工智能)微纳机器人,将其用于实现主动靶向的癌症治疗。这项技术,是在肿瘤患者体内植入AI微纳生物机器人,它可以自动游向肿瘤病灶部位,将肿瘤消除,随后机器人还可以被人体吸收,对健康没有任何损害。

这项研究的成功引起科学界的广泛关注。在一般人看来,这可能只是一种不起眼的小突破,然而在真正的科学家眼里,却蕴含着纳米机器人的一次巨大进步。

要知道,在以前纳米机器人在人体内可控自主运动,一直是一个难题。纳米机器人太小了,只有人类头发丝的几十分之一,进入人体内很难定位;如果进入血管,一旦被血液裹挟和冲击,往往失去控制,乃至无影无踪。

现在有了这个技术,纳米机器人就可以在进入人体深层组织后,仍然被人盯得清清楚楚、管得严严实实,人类可以实时控制它们给病变的细胞送药,或对癌变的细胞进行微手术。

这种纳米科技,简直完全颠覆了人类的思维。试想,如果有一天你持续发烧,但医生既没有给你开药,也没有打针,而是提供了一种特别的医疗方式——往血液里植入一种微小的机器人。这种机器人探测到发烧原因,游过动脉和静脉,运行到适当的系统,直接对感染部位进行治疗。

是的,这是一个史诗级别的科技研究领域。在未来几年内,纳米机器人将会带来一场医学革命,并彻底改变人类的劳动和生活方式。

五年前,有科学家说过这样的话:“2029年前后,人类会达到一个临界点。每过一年,人类的寿命就能延长一年,这得益于那时科学技术的发展。”

当时科学家发表这段言论的时候,曾遭到很多人的嘲笑。十年后,当看到纳米机器人在自己血管里巡逻,帮助修复机体损伤或病变时,你还会嘲笑他吗?

材料二

现在,人们可以利用3D打印技术,一次制造出几十万个纳米机器人,在人类无法进行操作的分子层面上对原子和细胞结构实现一系列操作。而纳米机器人运用的最重要领域是医学方面。

第一步,巡查。在人体内的血管里放进500万个纳米机器人,实现全天巡逻,寻找各种疾病信号,发现病灶,便立即锁定、确认,以便按病症施放药物。这样,利用纳米机器人,就可以从多渠道直接探测疾病指标,使诊断更为精确。

第二步,治疗。医生可以把细菌般大小的机器人注入血管,清理血液,修复原来的技术难以修复的小细胞,乃至清除癌变。目前,科学家研发的纳米机器人,已经可以像孙悟空一样进入人体内部,成功清除血液里的一种“超级细菌”和毒素。随着这一技术的发展完善,将来人们一定能摆脱心脏病、脑中风的威胁。

第三步,提升。纳米技术的价值并不仅仅体现为终结所有疾病,科学家正在研究如何将其运用在人类生理机能的提升方面。如设计能携带大量氧分子与二氧化碳分子的机器人,这样就可以让人连续冲刺式地跑步而不感到疲惫,或者在水里能憋气数小时。此外,随着人的老化,失去活性的细胞、组织和肌肉群将不断退化,纳米机器人可以按照设定程序对这些目标进行修复、替换和调整,也就是说,在未来的十年时间里,只要你没碰上天灾人祸,你就可以延缓衰老甚至长命百岁。

第四步,超人。让大量纳米机器人,覆盖人的大脑,构成一个电极网,进而形成新的大脑皮层,直接读取或输入大脑信号。将来,通过一个纳米机器人构成的脑机接口,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人与机器之间自由传输思想、下载思维,在短时间内拥有大量的知识和技能,获得一般人类无法拥有的超能力。一夜之间,就能学会几门外语,或掌握原本需要数十年才能获得的技能,如高端医生、科学家、芯片设计师……这些,都能变得轻而易举。

但是,也有人对此表示担忧:未来会不会诞生一种超级人类,即“人机合一”,纳米机器人和人工智能让人类加快进化,变成超级人类。这样,在不远的将来,“原版人类在超级智人面前,就可能像臭虫面对人类一样无力和脆弱。

为了避免悲剧发生,人类在发展纳米技术、发展AI、发展生命科学的同时,必须保持最大的敬畏!因为,一旦失控,人类将可能迎来前所未有的大灾难。

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纳米机器人的研究在原子水平上展开,借助了最先进的芯片和纳米技术。
B.我国科学家研究的微纳机器人,是由顺序性磁驱动和光触发的AI机器人。
C.纳米机器人研究不断颠覆人的旧有思维,成为“史诗级别”的科研领域。
D.纳米机器人技术的运用,已经能够消除肿瘤,并使肿瘤最终被人体吸收。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这个技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用于主动的靶向治疗B.解决了此前的一个难题
C.在血液裹挟冲击中运动D.能实时控制纳米机器人
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医用纳米机器人研究“四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巡查:大量的机器人随时巡查,发现、锁定、确认病灶主要用于病症的诊断。
B.治疗:纳米机器人要清除小细胞、癌变、“超级细菌”和毒素,在血液中完成。
C.提升:目标是改善、提升人类的生理机能,通过修复、替换、调整而延缓衰老。
D.超人:纳米机器人覆盖人脑,形成一个新的大脑皮层,从而使大脑具有超能力。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科学家致力于利用纳米机器人来治疗癌症。
B.纳米机器人的研究在医学领域会带来一场革命。
C.纳米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将否定人类学习的意义。
D.人类必须警惕未来“超人”对自己可能的欺凌。
5.在纳米机器人研究领域,我国的研究处于哪一个阶段?已取得的成果有什么重要价值?未来的发展应该注意什么?
2021-04-21更新 | 15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北京市顺义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传说角楼为天神所造,是紫禁城的镇城宝物。其实角楼是我国古建筑中常见的一种辅助建筑,主要结合墙、台、塔、堡垒等防御设施,设于防守式建筑物的棱角转弯处。简单来说,就是城墙角上作为屏障的女墙。

早在周朝,宫和城就已有角楼的设置。《三国志》中记载:“谓审配于邺城东南角楼上望见太祖兵。”晋、魏、齐、隋时期的敦煌壁画中,在庭院围墙的四角和城墙的四角也都能见到角楼的踪影。元代陶宗仪所撰《辍耕录》也有关于角楼的文字记载。

故宫的角楼,从其功能上说,是用于观察、守望和防卫紫禁城的。但其闻名于世,却是因为其结构和美感。

从平面布置上看,角楼为两个“十”字相交叠形,周围环绕着白玉石栏杆基座。立面体为三重檐多角与十字脊结合的做法,“权衡比例和谐,处理的非常巧妙”。内部造型奇特,大木构架及数量繁多的斗拱衔接,皆复杂精密;角楼屋顶内部由榫卯相互连接固定,构成严密的主体结构体系。

内外严谨的结构,决定了角楼的外形之美。纵横穿插的构件巧妙衔接,撑起各层屋顶。主与次,高与低,错落而又条理分明,勾勒出角楼玲珑有致的灵动身影。

从外观看,角楼最引人瞩目的是其层层叠叠的屋顶,以及从建筑顶部伸出来的许多优美的“角”。角楼总计有翼角28个、窝角16个,无论平面还是立面,由于多角的层叠展现显得多姿多彩,造型优美,这也是让人感到其结构精巧的重要原因。

这样构造繁杂的屋顶,仔细分析起来,实际上是几组“歇山”屋顶的组合体。“歇山顶”有一条正脊,两端各有垂脊和博脊,四角有戗脊,在宋代曾称为“九脊殿”。天安门城楼为重檐歇山顶,故宫角楼则是三重檐歇山顶。角楼主体可看作由两个垂直相交的歇山顶组成的方亭子,屋顶两端的三角形山花板面向四周,称为“四面显山”,意思是把歇山的山花面显在檐面位置,向四面亮出。角楼中间“方亭子”的四面各有一个重檐歇山抱厦,主体建筑的两层尾檐与抱厦的上下两重檐连在一起,共同构成了美丽动人的建筑形象。如此复杂又巧妙的组合屋顶,标志着我国明清时期木构建筑的结构技术和造型艺术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除结构之外,角楼的细部装饰也十分繁复。据记载,故宫角楼的琉璃瓦顶上各种特制的异形瓦件,“为近世所稀少者”,譬如顶层檐上,就使用了“大吻、背兽、剑把”等12种瓦件,而戗脊上所用的瓦件更达25种之多。整座角楼内外的木结构上,都施用了繁复的油饰与彩画,额枋枋心画双行龙加珠宝,青绿相间;平板枋画降魔云加桅花;角楼顶部装饰的金宝顶,是鎏了三道黄金的……故宫角楼体现出工匠建造角楼时的巧妙构思,使其成为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个美学高地。

材料二

不管你从哪个方向眺望多层屋檐的角楼,都会注意到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个重要美学特色,那就是屋面滑向屋檐,向着天空稍稍翘起的优美曲线。在世界建筑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与西方在材料上走着完全不同的道路。传统西方建筑的材料长期以石头为主体,而传统东方建筑则一直着迷于木材。木材料也一直为中国传统建筑提供着独特的建筑艺术语言,屋顶曲线及屋檐起翘正是其中较为显著的一种。

对于屋面曲线与屋檐起翘,可将其归因于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的“天人合一”。建筑屋顶曲线和起翘的飞檐产生一种升腾感,呈现出飞向天空的动势,形成一种对天穹的向往。而故宫角楼守卫着天子居住的紫禁城,正是这种观念的最好代表。

具体来说,中国传统建筑屋面曲线的形式,主要是由梁架结构上的“举架之制”造成的。举架之制有两个关键概念,一个是“步架”,一个是“举高”。

从传统建筑的侧剖面图中我们能看到“檩”这个建筑构件,这是建筑物中的水平结构件,平行于建筑物的正面,垂直于梁。檩的作用是固定椽子,承载屋顶重量并通过梁向下传递。檩的名称随其梁头所在的柱的位置不同而不同,比如在檐柱之上的称“檐檩”,在金柱之上的称“金檩”,在中柱之上的称“脊檩”,而相邻两个檩中心线间的水平距离就是“步架”,步架依对应檩木的位置不同也分为檐步、金步、脊步等。

而“举高”,就是相邻各檩中心线间的垂直距离。同一座建筑如果步架相等,举高也相等,那么屋顶剖面的侧立面投影就呈现一条直线。如果步架从檐步至脊步递减,同时各步举高不变,屋顶坡面的侧立面投影就呈现曲度比较和缓的曲线。基本上,屋顶的曲面呈现取决于工匠如何选定一座建筑的举架之制,不同步架与举高相组合,屋顶至屋檐就会呈现轻重缓急不一样的腾跃之势。

屋顶的曲线到此还没有完结。在中国传统建筑中,除了简陋民居,大部分建筑在屋檐处椽木之外还会加一段“飞椽”,将屋檐向外挑出并略向上翘起,使屋檐形成稍向上翻的曲线。此外,庑殿顶和歇山顶屋檐的转角处,檐口平视并不是一条水平直线,而是往角端微微翘起,称为“起翘”;檐口俯视也不是一条直线,而是往角端向外伸出,称为“出翘”。屋檐这样的曲翘设计,有利于室内采光,而上陡下缓的坡面,使得下大雨的时候,雨水会被抛出,飞到远处。屋顶曲面这个功效,最早在《周礼》中就有清晰记载:“上欲尊,而宇欲卑,吐水疾而雷远。”

虽然屋顶曲线与屋檐起翘是在中国传统建造程式与建筑功用中自然出现的,但其呈现出来的艺术美感超越了单纯的建筑结构,甚至在人们的心目中产生了“天人合一”的神秘幻想。所以,林徽因先生说:“这屋顶坡的全部曲线,上部巍然高举,檐部如翼轻展,使本来极无趣、极笨拙的屋顶部,一跃而成为整个建筑的美丽冠冕。”

故宫的角楼,既是这种屋顶曲面形制的综合,又有着极为丰富的变化。它的屋顶组合令其在不同层面上形成了几十个大小不一、错落有致的屋面。这些屋面形成了一种屋顶曲线与屋檐起翘的交响。《诗经》如此赞美周宣王的宫室:“如鸟斯革,如翚斯飞。”意为“屋檐像大鸟展双翼,又像锦鸡正飞腾”。而故宫角楼那极繁复,又极雅致的曲线,恐怕只有“凤舞”可以形容了。

(选自黄波同名文章,有删改)

1.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角楼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宫城中的主要建筑B.最早出现于周朝
C.艺术作品多有记载D.多位于宫城四角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故宫角楼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整体构造为榫卯结构,斗拱衔接。
B.位于紫禁城墙角,有瞭望防御作用。
C.采用重檐歇山顶,四面交叉组合而成。
D.因内部装饰的整齐划一,闻名于世。
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建造故宫角楼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木质材料为主,有别于西方。B.举架之制使其屋面呈曲线形式。
C.飞椽、起翘等形式借鉴于民居。D.屋顶错落有致,屋面富于变化。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对故宫角楼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筑功用中体现艺术美感。B.巧妙构思,极具美学价值。
C.结构严谨,堪称古建筑典范。D.使用精美琉璃瓦,值得推广。
5.综合以上两则材料,概括故宫角楼之美。
2021-04-21更新 | 12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北京市平谷区高三下学期一模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国天眼”身在法地,但在科学家眼中,它心系深空,是一座“天空实验室”。到现在为止,应该没有天文学家上过太空,但他们却是最了解宇宙的一群人,靠的是什么?

不少人小时候索试过用曝光的胶片观看日食,还有动手能力更强的,用两个放大镜自制过光学望远镜。望远镜就是天文学家了解宇宙的必备工具。但射电望远镜不同于人们熟悉的光学望远镜、它不能直接成像,而是抓取目标的无线电信号,用数据说话。

天文学家利用“天眼”开展工作,有点类似移动靶射击运动,需要不断地选取目标、瞄准目标射击、分析结果。

据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李柯伽介绍,第一步要考虑望远镜频率是否合适、灵敏度是否足够、目标是不是在可视范围内,以便确定观测源的坐标,形成观测列表。第二步是望远镜控制部门执行观测。如何精确控制“天眼”瞄准动辄光年之外的目标? 简单地说,一是通过天体坐标计算出望远镜所需的“姿态”,二是驱动电机控制望远镜的“姿态”。因为地球在不停自转和公转,这样的观测比移动靶射击复杂得多,要不断地修正望远镜的位置,不断地瞄准目标,并确保一直命中靶心。第三步是通过编程来分析数据。外表安静的“天眼”,内心澎湃,每秒最高传输数据 38G。海量的数据,基本没有手动分析的可能,所以天文学家都是“程序员”,用大数据手段实现天地“连线”。

前辈科学家发现的物理定律,我们在物理实验室里做实验,结果都能验证定律为真。在“天空实验室”里呢?那可不一定。

天文学跟物理学密不可分,大尺度时空结构、宇宙演化、高能天体(如黑洞、脉冲星等)都是以广义相对论为重要理论基础的。前人依靠头脑做实验,得出了理论,理论研究走在前面,后人如何验证呢?这些天体质量惊人、距离以光年计,对应的物理参数和空间都是人类无法达到的,只能用“天空实验室”来验证。

在“天空实验室”里,天文学家除了重复繁琐的观测、验证,都保留一颗期待的心——比如找到某个能解释一些奇怪天文现象的关键,或是发现目前的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真到了那一天,科学理论又会向前迈进一大步。

——《走进“中国天眼”》(有改动)

材料二:

世界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能穿刺“光年之外”,能洞悉宇宙“前世”……“中国天眼”开放运行的一年,成果即入选《自然》十大科学发现。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天眼”首席科学家李菂说,天文学是个开放的学科,不少“天眼”早期成果都有国际专家参与,面向全球科学界开放后,外国科学家可以独立或以首席专家身份主导一些研究项目,有潜力的探索性项目也会得到支持,在望远镜时间分配上会有更激烈的竞争。

据李菂介绍,“天眼”在很多领域具备超强“发现力”:发现气体星系的数量有望在过去的基础上提高10倍,发现的脉冲星数量有望翻倍,有望发现新的星际分子……这使它可以验证很多科学规律,在引力理论,星系演化,恒星、行星乃至物质和生命的起源等方面,都具备突破的潜力。

“天眼”研究的领域有意思吗?拿脉冲星来说,它们的密度,每立方厘米相当于1万艘万吨巨轮的质量压缩起来。那是一个地球上无法想象的、类似科幻小说《三体》里“水滴”的世界。从脉冲星中遴选出脉冲信号稳定的毫秒脉冲星,将来有望应用于星际导航。

在中外读者对《三体》改编的动画作品更新保持期盼的时候,科幻作家刘慈欣对“中国天眼”同样充满期待:它对人类认识宇宙有重大意义,具备了探寻“地外文明”的条件,“希望能有划时代的发现”。

探寻“地外文明”,用科学家的话说叫“搜寻星际通信信号”,确实是“天眼”的科学目标之一。

宇宙从哪里来,又将到哪里去?暗物质分布与大尺度结构,以及星系演化等领域充满了未知,许多问题有待科学家通过探索与研究去解决。

20世纪后半叶,射电天文学方兴未艾,接连涌现类星体、脉冲星、星际分子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四大天文发现。这些发现看上去高深而遥远,却在某些方面“洞悉”了未来。天文学家在研究中的副产品转化成了今天的无线局域网技术。

回溯原初宇宙,揭示更多宇宙奥秘,这是建造“天眼”的原动力,也是终极目标。离原初最近,才可能离未来最近。从这个意义上说,洞穿未来的“天眼”是人类在科学前沿实现重大突破、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利器。

——《中国“天眼”世界共享》(有改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射电望远镜不同于人们熟悉的光学望远镜,前者不能直接成像,而是抓取目标的无线电信号,用数据说话。
B.只要通过天体坐标计算出望远镜所需的“姿态”,就可以精确控制“天眼”瞄准动辄光年之外的目标。
C.“天眼”获得的海量数据,天文学家一般没有手动分析的可能,所以用大数据手段实现天地“连线”。
D.通过“天眼”找到某个能解释一些奇怪天文现象的关键,是在“天空实验室”里的天文学家的愿望。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眼”观测要不断地修正望远镜的位置,不断的瞄准目标,是因为地球在不停自转和公转。
B.“天眼”发现气体星系的数量在过去的基础上有望提高10倍,发现的脉冲星数量有望翻倍,有望发现新的星际分子。
C.暗物质分布与大尺度结构,以及星系演化等领域充满了未知,许多问题有待科学家通过“天眼”去探索与研究去解决。
D.天文学家在研究中的副产品转化成了今天的无线局域网技术,这并不能体现“天眼”研究的价值。
3.下列各项理论或定律,能够在中学物理实验室得到验证的一项是(       
A.平行时空理论B.宇宙大爆炸C.机械能守恒定律D.黑洞理论
4.两则材料论述的都是关于“中国天眼”话题,但是侧重点各有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分析如何更好地利用和发挥“中国天眼”的价值?
2021-04-21更新 | 533次组卷 | 5卷引用:2021届江苏省淮安市高三高考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