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85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0年2月,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11部委联合印发《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文件,提出到2025年,中国标准智能汽车的技术创新、产业生态、基础设施、法规标准、产品监管和网络安全等六大体系基本形成,有条件自动驾驶的智能汽车实现规模化生产,高度自动驾驶的智能汽车在特定环境下实现市场化应用。

智能汽车既是人工智能与机械化的结合,也是信息文明时代人、社会和智能相互融合的一种方向,是智慧城市的一个要素。构建智能汽车的六大体系,是同时发展实现目标,还是分时间和重点一个个突破,这个问题还需进一步探索。而智能汽车能不能上路,既在于技术是否实用,也在于与之相关的社会要素是否配套,因此,尽管智能汽车的六大体系需要推进,但还需要其他方面的配套发展。

按照科技与社会关系的架构,技术的发展在先,它是一种创造性的推动力量,因此,技术是先行者,之后,人类社会需要制定相应的规则来适应技术创新。现在的智能汽车就是如此。一方面,需要对原有的交通规则进行修改,或者重新制定智能汽车时代的交通规则;另一方面,必须要解决智能汽车的伦理问题——对人类社会的伤害减到最小或接近零。哲学家菲利普·福特1967年提出了一个哲学难题,在智能汽车时代,这一问题可能会更加凸显和尖锐。

无论智能汽车的技术如何尖端和适用,道路基础设施如何先进,智能汽车上路也会有产生交通事故的可能性。在事故将要发生时,AI的选择是挽救路人还是保护汽车中的乘客,这个问题必须解决。

2018年8月,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在《自然》杂志发表了一项大规模调查结果,揭示了自动驾驶汽车在全球不同国家的伦理偏好以及这些偏好的区域差异。对233个国家的受访者进行的调查表明,不同社会的伦理具有共性,保护人类的生命,而非其他动物的生命;拯救多人的生命,而非少数人;保护年轻人的生命,而非老年人。

智能汽车无论是否出现事故,法律上该负什么责任,也必须在智能汽车上路前制定规则。而如今,社会配套方面并没有制定相应的规则。2018年3月18日晚,美国Ube r的一辆自动驾驶汽车撞上了49岁的妇女伊莱恩·赫茨伯格,并导致其死亡。2019年11月19日,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宣布,车祸主要归咎于Ube r脆弱的安全文化,公司的法人代表要负主要责任。但是,这并不是法律上的判决。而且,当时Ube r自动驾驶汽车上还有一名安全员,并非完全无人驾驶。

在未来,如果完全是无人驾驶,出现事故是公司法人负责,还是智能汽车的设计者负责,抑或智能汽车的运营者、审批者负责,或者是都有责任?种种伦理和法规,都是需要在智能汽车上路之前解决的问题。

(摘编自张田勘《智能汽车六大体系之外,伦理和法规同样重要》)

材料二:

智能汽车与一般所说的自动驾驶不同,它指的是利用多种传感器和智能公路技术实现的汽车自动驾驶。智能汽车首先有一套导航信息资料库,存有全国高速公路、普通公路、城市道路以及各种服务设施(餐饮、旅馆、加油站、景点、停车场)的信息资料;其次是GPS定位系统,利用这个系统精确定位车辆所在的位置,与道路资料库中的数据相比较,确定以后的行驶方向;道路状况信息系统,由交通管理中心提供实时的前方道路状况信息,如堵车、事故等,必要时及时改变行驶路线;车辆防碰系统,包括探测雷达、信息处理系统、驾驶控制系统,控制与其他车辆的距离,在探测到障碍物时及时减速或刹车,并把信息传给指挥中心和其他车辆;紧急报警系统,如果出了事故,自动报告指挥中心进行救援;无线通信系统,用于汽车与指挥中心的联络;自动驾驶系统,用于控制汽车的点火、改变速度和转向等。

对车辆的操作实质上可视为对一个多输入、多输出、输入输出关系复杂多变、不确定多干扰源的复杂非线性系统的控制过程。驾驶员既要接受环境如道路、拥挤、方向、行人等的信息,还要感受汽车如车速、侧向偏移、横摆角速度等的信息,然后经过判断、分析和决策,并与自己的驾驶经验相比较,确定出应该做的操纵动作,最后由身体、手、脚等来完成操纵车辆的动作。因此在整个驾驶过程中,驾驶员的人为因素占了很大的比重。一旦出现驾驶员长时间驾车、疲劳驾车、判断失误的情况,很容易造成交通事故。通过对车辆智能化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可以提高车辆的控制与驾驶水平,保障车辆行驶的安全、畅通、高效。对智能化的车辆控制系统的不断研究完善,相当于延伸扩展了驾驶员的控制、视觉和感官功能,能极大地促进道路交通的安全性。智能车辆的主要特点是以技术弥补人为因素的缺陷,使得即便在很复杂的道路情况下,也能自动地操纵和驾驶车辆绕开障碍物,沿着预定的道路轨迹行驶。

(摘编自百度百科智能汽车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提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中国标准智能汽车六大体系,届时我国的智能化汽车将实现规模化生产、市场化应用。
B.智能汽车能否上路,既取决于技术是否实用,也取决于与之相关的伦理、法规等社会要素是否配套,不可操之过急。
C.哲学家菲利普·福特提出的关于智能汽车发展的哲学难题,今天可能会更加凸显和尖锐,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D.智能汽车的导航定位、感知信息、预防碰撞、紧急报警、无线通信、自动驾驶等系统,实现的是线性的控制过程。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在智能汽车的技术创新、产业生态等体系建设方面较为落后,所以国家11部委专门制定发展战略。
B.自动驾驶汽车虽在不同国家、区域有不同的伦理偏好,但在保护人类生命而非其他动物的生命方面是一致的。
C.在事故将要发生时,AI的选择是挽救路人还是保护乘客的问题之所以棘手,在于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宝贵的。
D.对智能化车辆控制系统的研究完善相当于延伸扩展了驾驶员的控制、视觉和感官功能,能促进道路交通的安全性。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智能汽车研究范畴的一项是(     
A.车联网、云平台等通信系统研究
B.智能转向、制动等执行系统研究
C.蓝牙、影音等车载娱乐系统研究
D.摄像、毫米波雷达等感知系统研究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智能汽车下一个简要定义。
5.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今年两会上,“碳达峰”“碳中和”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政府要求各行各业力争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一石激起千层浪,“碳达峰”“碳中和”成为代表委员们讨论的“C 位”话题。

“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碳中和”是指某个地区在一定时间内人为活动直接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与其通过植树造林等吸收的二氧化碳相互抵消,实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

“碳达峰”“碳中和”之所以引发舆论高度关注,其根源在于目前各国经济发展与二氧化碳排放密切相关,限制碳排放必然对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而对我国这样油气资源相对较少、煤炭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减排压力更加严峻。中国只有实现了“碳达峰”的目标,才能够实现“碳中和”。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不仅影响中国绿色经济复苏和高质量发展,还将引领全球经济技术变革的方向以及改善全球气候环境。

(摘编自《科普刷屏热词“碳达峰”“碳中和”》,人民网2021年3月15日)

材料二:

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提出,到2019年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明确“能源低碳发展关乎人类未来”,再到制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既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也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此刻,中国虽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多重挑战,但也将迎来一个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

“碳中和”不只是环保、减排,而且是整体经济根本的结构性变化。我们需要从根本上再造中国的经济基础,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从一个以煤为基础的、能耗效率很低的经济体系转变为一个以电为基础、能耗效率极高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在“碳中和”目标激励下,一大批亟待产业化的新兴低碳能源技术,在未来十年可能加速发展。如高效光伏组件、固态电化学电池等处于产业化初期的技术,燃料电池、微型堆供暖等还在产业化准备阶段的技术,以及处于孵化之中绿氢及衍生技术等,预计都会获得加速发展机会。   

(摘编自《“碳中和”,中国发展转型的机遇与挑战》,中国能源网2020年11月10日)

材料三:

北京日报:在国际气候议题的博弈中,中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一道呼吁发达国家承担更多的减碳责任,这与我们制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有怎样的关系?应该如何看待二者的关系?

李强(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环境问题关乎全球人民的命运,气候变化是全球性议题,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我国愿意与发达国家一样承担减排责任,而且不断提出更具雄心的国家自主贡献新举措。

二者关系并不相悖,气候变化是典型的公共产品,发达国家率先承担更多的减排责任与发展中国家承担力所能及的责任恰恰体现了全球环境治理中的“各自能力原则”。

北京日报:中国目前在“碳达峰”“碳中和”领域取得了怎样的成果,在全球处在什么样的发展水平?

李强:在向“碳达峰”和“碳中和”努力进程中,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2019 年,我国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了48.1%;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水电、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累计装机规模都高居世界首位;“十三五”期间,我国森林蓄积量已达175亿立方米,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速最高的国家。

尽管成就有目共睹,但我国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宏伟目标,依然面临重重困难。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的能源需求还在不断增加,碳排放仍处于上升阶段。从能源消费结构来看,我国仍以石化能源消费为主,占比高达85%,能源消费目前仍有一半以上用的是煤炭,多年来碳排放量高居世界第一。同时,从实现“碳达峰”到实现“碳中和”,欧美发达国家基本都经历了50年到70年,而我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目标期限仅为30年,这意味着我国达峰之后平台期缓冲时间短。但是在实现“碳达峰”的道路上,中国不能“掉链子”。

(摘编自《北京日报》2021年3月16日)

材料四:

全国人大代表、远景科技集团 CEO 张雷表示:“全球工业体系在未来20-30年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交通、建筑、钢铁、化工等产业体系,将在技术路线和生产装备上发生重大的变革。”

2030年前“碳达峰”,2060 年前“碳中和”的目标,实则是以倒逼机制推进制造业零碳转型,加快构建中国零碳新工业体系。以汽车生产为例,如果要实现“碳中和”,负责汽车整车制造的企业,提供零部件的企业,汽车生产涉及的钢铁、冶金、塑料等原材料行业,以及电子、电器等产业链上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实现“碳中和”。

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在大力减排之路上已经走了很远,但是低碳、零碳之路走得并不轻松。我国气候资金缺口较大,若想兑现2030年前“碳达峰”的国际承诺,每年资金需求约为 3.1-3.6万亿元,而政府财政资金只是杯水车薪。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是中国制造摆脱碳约束“扼喉”命运的重要节点,背后彰显的是中国对于未来发展模式“不破不立”的决心,中国制造唯有自强才能不息。

(摘编自《“碳达峰”“碳中和”火爆背后:“世界工厂”的不破不立》,澎湃网2021年3月16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2021年全国两会上,“碳达峰”和“碳中和”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引发热议,做好这两项工作将改善全球气候环境。
B.无论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提出,还是“能源低碳发展关乎人类未来”的明确,都是中国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强有力的证明。
C.虽然在向“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努力进程中,中国尚未取得重大成就,但凭借我们“不破不立”的决心,定能实现美好愿景。
D.对中国而言,“碳达峰”和“碳中和”是以倒逼机制推进制造业零碳转型,而与此相关产业链上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实现“碳中和”。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现实情况是油气资源相对较少,煤炭资源相对丰富,减排压力十分严峻。但中国不会“掉链子”,只要实现了“碳达峰”的目标,就能够实现“碳中和”。
B.“碳达峰”“碳中和”引发舆论高度关注,其根源在于目前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与二氧化碳排放密切相关,由此可见,限制碳排放很可能对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C.气候变化是全球性议题,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因为全球环境治理中有“各自能力原则”,所以发达国家率先承担更多的减排责任,而发展中国家承担力所能及的责任。
D.综合四则材料可以看出,2030 年前“碳达峰”和 2060 年前“碳中和”目标的确立对中国来说面临诸多挑战,但也反映了我国国力之强大,更让读者感受到了大国之担当。
3.中国兑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国际承诺,机遇与挑战并存,请结合材料对此分析。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3月15日,一场沙尘天气过程影响北方大地——北京、河北、内蒙古、陕西、山西等12省(区、市)被沙尘覆盖,多地PM10浓度达到上千微克每立方米。截至15日,此次沙尘天气过程已影响我国西北及华北地区,达到强沙尘暴天气过程级别,是近10年来我国遭遇强度最大、范围最广的。

在沙尘天气下,污染物可通过眼、鼻、喉等黏膜组织及皮肤,直接对人体产生不同程度的刺激症状或过敏反应。沙尘颗粒还可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引起多种呼吸系统疾病。低能见度会影响交通的正常运行,在强沙尘暴天气来袭的时候,建议大家尽量避免室外活动,如须外出,一定要做好健康防护措施。

(摘编王绍绍方经纶《北方地区遭遇近十年最强沙尘暴?》,《人民网》2021年3月16日)

材料二:

中国天气网分析师石妍指出,每年进入3月后,我国北方沙尘天气进入高发期。春季气温回升迅速,北方沙源地开始解冻,加之降水较少,难以抑制沙尘,便为沙尘发生提供了物质条件。同时,这个时节,北方冷空气活动仍然频繁,大风天气多发,就容易把地表的土或沙吹起来,从而形成沙尘天气。

中国气象局环境气象中心主任张碧辉分析,这次沙尘天气成因包括两方面。一是受下垫面条件影响,热力条件好。前期蒙古国以及我国西北部气温明显偏高,降水较少,地表逐渐解冻,沙尘粒子容易起沙。二是受较强的蒙古气旋影响,动力条件充足。新疆北部、甘肃中西部、内蒙古,甚至华北北部都先后出现了9-11级的阵风,为这次沙尘天气的发生提供了动力条件。

张碧辉说,近年来我国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得益于我国植树造林防沙治沙工作的整体推进,沙尘天气已经得到了明显有效的改善。通过植树造林,植被根系的固沙、蓄水功能,可抑制、改善起沙条件,也可减小局地风场的扬沙。

(摘编邱晨辉《最强沙尘天气为何卷土重来》,《中国青年报》2021年3月16日)

材料三:

经过持续的治理,近几年京津冀地区的蓝天白云越来越多了,雾霾似乎正在远去。但实际上,京津冀地区高污染、高排放、高能耗的产业结构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国家城市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彭应登表示,从3月14日晚开始,蒙古国南部的沙尘南下,与中国内蒙古西部、宁夏中北部等地区的沙尘叠加,再向东南输送至京津冀地区,同华北地区近日的雾霾天气益加,最终形成了此次复合型污染。

可以说,这场突如其来的沙尘暴,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蓝天保卫战虽卓有成效,但还需久久为功。雾霾治理、防风固沙、防治水土流失、碳达峰、碳中和……生态治理依然有很多难啃的硬骨头,生态文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不能松弦。

另外,此次沙尘暴天气是跨国界的重污染天气现象,蒙古国亦受灾严重,3月13日晚至15日上午9时,蒙古国的暴风雪和强沙尘已致9人死亡、12人失踪。这也再次证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生态治理是全人类的事,世界所有国家只有加强合作,携手应对,共享治理经验,才能换来持久的蓝天白云、绿水青山。

(莫鑫《沙尘暴再敲警钟,生态治理仍不能放松》,《新华每日电讯》2021年3月16日)

1.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次沙尘暴在我国是从北京首发,进而影响我国西北及华北地区,是近10年来强度最大、范围最广的沙尘天气,各地PM10浓度超高。
B.有过敏性反应或哮喘的人要特别注意,在沙尘天气时做到应有的防护措施;市民朋友应对沙尘天气最好的办法就是尽量不外出。
C.此次沙尘暴跨国界性明显,不但对我国北方大地的环境、交通等带来危害,也对邻近的蒙古国带来了很大的损害。
D.此次沙尘暴的突发性,既检验了我国近几年在防沙治沙的成效,也给我国今后的生态治理以警示,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气象专家的角度看,诱发此次沙尘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北方春季气温升高、降水量少、大风天气等气候因素不容忽视。
B.材料二与材料三都从多方面分析了此次沙尘暴突发的原因,但材料三侧重从客观原因方面分析,分析显得更全面、更透彻。
C.气象专家对此次沙尘暴成因的分析,既为防沙治沙工作提供了客观依据,也对人们应对恶劣气象灾害有指导意义。
D.此次沙尘暴的成因、危害、影响,提醒人们“绿水青山”关乎生产、生活等方面,环境保护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工作。
3.为了尽量避免类似强沙尘暴天气的出现,有哪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根据材料简要分析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智慧城市”的概念最早是由IBM的“智慧地球”概念逐渐演化而来的,它以互联网、信息技术、物理终端设备为基础,强调智能化、便捷化、效率化,最终目的是改进城市管理的方式,节约成本和资源,创造生态宜居的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从概念可以看出来,智慧城市的实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为在城市中生活的居民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发展;是以“城市居民”为中心,以信息化来服务大众,进而创造出安全、便捷、高效的人类生存环境。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时期,部分地区“城市病”问题日益严峻。为解决城市发展难题,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智慧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应对我国城镇化加速发展、城市信息化深入推进和城市经济转型的重要战略举措。

在全球智慧风潮和国家政策的鼓励下,我国很多城市都已经迈开了智慧城市建设的步伐,并且经过一系列的探索,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而且很多城市已经意识到了从居民的需要出发进行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性。比如,2015年,北京推出了建设“健康北京”“平安北京”“畅通北京”“宜居北京”等重要政策方针,实施“五个北京”的政策方针是为了提高北京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虽然每个“北京”都有自己的中心点,但都是“以人为本”这一智慧城市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还有“智慧天津”形成了“以人为本、技术带动”的建设风格,为了把更多开发出来的智慧应用为居民所用,天津市会在接下来的三年里着重发展智慧医疗、智慧社保、智慧教育、智慧旅游等8个重要项目。广州为了发展好智慧城市这个“智慧”项目,在2011年确立了自己的城市发展理念,即低碳经济、幸福生活、智慧城市,并制定出了相应的“智慧框架结构”。

智慧城市已经逐步成为城市发展的潮流,潜力无比巨大。但是在智慧城市火热建设的表象之下,有些问题也已经逐渐显现出来。

城市中的主休是城市居民,惠及民生应是智慧城市的根本目的,智慧城市建设应利用新信息技术努力为居民服务。但是。当前国内智慧城市建设中同样存在“跟风”问题,不少城市在缺乏对真实需求的判断和对真正建设路径的把握的情况下盲目开展建设,重建设投入,轻绩效提升,缺乏统筹规划和综合协调,一味追求“高大上”,缺乏应用实效。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治理的模式也不应再以政府为单一主体,而应更多地吸纳民众以及其他组织共同参与治理。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智慧城市的建设依旧是以政府为主体,在制定以及执行政策时,缺乏大众的参与,因此大部分居民对于智慧城市这个概念依旧不了解,大部分人认为这只是政府提出的“噱头”。

在智慧城市建设提速的同时,中国很多城市的个性逐渐被“模糊化”。有很多城市在智慧城市项目的建设中“随大流”的心态严重,只是一味地借鉴国内外优秀城市的技术模式,而忽视了本城市发展的定位和文化特色,主要表现为“千城一面”现象。

(摘编自李琴《我国智慧城市发展的现状和策略研究》,《视听》2017年第9期)

材料二:

在此次抗击疫情的过程中,智慧城市系统充分发挥优化城市管理和服务的作用,其中包括对建筑智能化促进应急医疗基建需求的快速响应,以最短时间、最高效率完成武汉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的建设,以及利用数字化防疫防控解决方案辅助政府决策,实现集中指挥调度。与此同时,远程医疗、5G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在重大疫情抗击中的应用结合,展示了智慧城市和通信科技的力量。

智慧城市运营管理中心的数据分析及资源整合共享在此次抗击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打破了各部门、各行业的孤岛式运营模式,实现了跨职能跨业务的联动。数字化防疫防控解决方案利用城市各个应用系统采集的大数据,对疫情的发展进行分析,辅助政府决策。例如,数字化防疫防控解决方案利用手机信令数据、移动互联网数据分析人员流动情况;利用公共交通工具实名购票数据分析与感染人员同乘情况;利用视频人脸识别与交通卡口数据发现、追踪感染人员和车辆情况;利用高精仪器热成像技术实现无感、无接触高精度体温检测,识别高温人员并将信息同步推送至控制中心。在发生城市突发公共事件的情况下,把各部门、各行业的数据集中展示在指挥中心大屏上,一方面便于集中指挥调度,另一方面能通过对智能交通设施、智能基础设施的自动控制系统对城市运营进行实时调整和控制。

本次疫情的出现和重大危害也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敲响了警钟。在未来,智慧城市解决方案将更加追求人、空间和科技的紧密融合,强化服务职能和增强城市空间规划的协调性、合理性,将会深刻地影响每一个人的生活。

未来智慧城市的建设,应当以人为本,注重公共卫生健康,强化城市的服务职能,建立长期有效的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机制,惠及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忽略城市人文关怀,将使城市在遇到突发危机时变得不堪一击。

智慧城市的规划涉及面广、连续性强。因此智慧城市的规划需符合城市长期发展的战略要求。疫情下频频发生的失误正是城市空间规划在顶层设计时未能考虑完全和信息化等方面规划不足引起的。未来智慧城市规划应当合理布局物质生产和流通空间,均衡布局公共资源,与城市整体空间规划相协调。

以新型冠壮病毒为代表的传染病影响了各行各业的正常运行,从一定程度上启示了未来智慧城市各行业间紧密关联的重要性。各有关部门应打破过去各司其职、互不干扰、数据权属不清、共享难度高的现状,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将触及城市生活各方面的安防、交通、物流、医疗、教育、办公、政务等信息进行全方位整合并实时共享,促使城市更为高效地运行及管控。

(摘编自《共克时艰,智慧抗疫》,搜狐网2020年2月12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时期,面对日益严峻的“城市病”问题,智慧城市建设将是重要战略举措。
B.我国大多数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以政府为主体的,缺乏民众与其他组织的参与,因此缺乏统筹规划和综合协调。
C.2020年智慧城市数字化防疫防控,实现了跨职能、跨业务的联动,利用大数据分析疫情,辅助政府决策,作用巨大。
D.此次疫情的出现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敲响了警钟,未来智慧城市的建设应当把通信科技的应用放在首要的位置。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很多城市已经意识到创建智慧城市的重要性,有的城市建设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其中,广州最早提出了“智慧”发展理念。
B.智慧城市的建设如果一味地借鉴国内外优秀城市的技术模式,而忽视了自己城市的特点和定位,就可能出现“千城一面”的现象。
C.面对突发公共事件,指挥中心利用城市各个应用系统采集的大数据,既便于集中指挥调度,又能对城市运营进行实时调整和控制。
D.智慧城市在此次抗击疫情中的表现,让我们认识到技术的应用、网络建设、数据分析及资源整合共享等是建设智慧城市创建的重要因素。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体现智慧城市系统发挥应急管理和服务作用的一项是(     
A.许多城市全城或全区统一使用健康二维码。
B.5G云端医护助理机器人火线上岗。
C.VR在线课程平台提供优质课程资源。
D.“云平台”采用智能算法提供数据支持。
4.请结合材料一的内容,给“智慧城市”下一个简要定义。
5.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2021-04-27更新 | 17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全国100所名校高考模拟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20年1月28日,钟南山院士在广州接受了新华社记者关于新冠疫情防控的专访。以下是本次访谈的部分内容。

问:目前(指采访时间)确诊病例有递增之势,预计什么时间疫情将达到高峰?

钟南山:没有人能够非常准确地预估峰值出现的日期。因为新型冠状病毒现在已经出现人传人的现象了,发病的潜伏期一般不超过14天。

问:与感染SARS相比,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有哪些典型病征?一些感染者的发病症状不典型,是否意味着病毒已经发生变异?

钟南山:新型冠状病毒的感染特点与SARS是不一样的。相当多的病人没有高烧,感染初期症状不太严重。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最突出的是两个症状:一是发烧,一是全身乏力。部分感染者会出现干咳症状,少数感染者有流鼻涕、鼻塞或胃肠道不适的症状,还有个别感染者的心肌、消化道、神经系统出现问题,而感染者的发病症状不典型不代表病毒发生变异,病毒是否变异关键在于其传染毒力是否明显增强。

问:新型冠状病毒究竟源自哪里?

钟南山:从流行病学的角度来看,这种新型冠状病毒,与2017年发现的一种蝙蝠身上携带的病毒是同源的,主要通过中间贮主传染给人,就像SARS通过以果子狸为代表的中间贮主传播。目前我们正通过全基因检测在各种各样的动物中寻找,看看有没有高度的同源性病毒。这个中间贮主从目前看可能还是某类野生动物。

问:目前全国各地已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对此您如何评价?

钟南山:我还是那句话,公共卫生事件,包括过去的鼠疫、流感、埃博拉都是这样,都是不注意人与人之间互相传染的问题。现在启动一级响应,目的就是减少人传人的机会。现在很多人居家、戴口罩外出,这些都是非常有效的防护措施。新型冠状病毒的颗粒很小,普通的外科口罩并不能够有效阻止病毒颗粒的通过,但病毒颗粒要附着在飞沫上进行传播,而戴口罩可以有效防止飞沫传染。所以说戴口罩是有效防护措施。

(摘编自《病例还会不会大规模增加——与钟南山面对面话疫情防控》)

材料二

2020年2月2日,钟南山院士再次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要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进行科学有效的防控,避免不必要的恐慌。

冠状病毒(CoV)是一类有包膜的正向单链RNA病毒,在人类、其他哺乳动物和鸟类中广泛传播。目前已知有七种CoV可导致人类生病,其中四种CoV-229E-OC43-NL63-HKU1在人群中普遍流行,通常会引起普通感冒症状。而其他三种SARS-CoVMERS-CoV,包括此次的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都可导致重症肺炎甚至死亡。

目前,我国已发表部分针对2019-nCov的研究成果,对疫情防控具有参考意义。流行病研究表明COVID-19患者56%为男性,病毒感染平均潜伏期为5.2天。对2019-nCov的基因组的分析研究表明,其与蝙蝠来源CoV96%的相似性,基本支持2019-nCov来源于蝙蝠的说法。研究也发现SARS-CoV特异性单克隆抗体CR3022可以与2019-nCov受体结合域有效结合从而中和病毒感染,这为抗体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思路。

(摘编自《钟南山院士再谈科学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

材料三

20世纪50年代,钟南山的父亲钟世藩创办了中山医学院儿科病毒实验室,从事病毒研究及培养研究生。这是全国最早创办的临床病毒实验室之一。那时的科研条件极其有限,为了研究乙型脑炎病毒,钟世藩省吃俭用,用省下的钱买回几百只小白鼠,在家里建起了实验室。钟世藩常常教导学生说,真正献身于科学的人,对待科学研究工作从不会计较时间、条件和报酬。父亲的这种精神一直影响着钟南山,令他也走上了医学研究的道路。

20世纪70年代,中国流行慢性支气管炎。周恩来总理发出号召:“开展群防群治。”但当时的医生都不想参与,为什么?老话说:“名医不治喘,治喘不露脸。”多数医生不愿意去,组织就找到了钟南山,在父亲钟世藩的建议下,钟南山加入了慢支炎防治小组。在五年研究中,他与侯恕合作,写下了论文《中西医结合分型诊断和治疗慢性气管炎》,这篇论文在1978年获得第一届全国科学大会成果一等奖。他从这里起航,一步一步地成了中国顶尖的呼吸内科专家。

2003年,“非典型肺炎"席卷全国,钟南山请求把广东的重症患者都送到他那儿。给非典重症患者做手术都是要把他们的气管切开的,很危险,但他的措施使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达到87%。

2003年4月12日,北京召开了一场关于非典疫情的发布会,钟南山被要求参加。会前,有关部门让他“不要讲太多”。而当面对记者“是不是疫情已经得到控制”的提问时,钟南山忍不住大声说:“现在病原不知道,怎么预防不清楚,怎么治疗也还没有很好的办法,疫情还在蔓延怎么能说是控制了?我们顶多叫遏制,不叫控制!连医护人员的防护都还没有到位。”现场一片哗然。

钟南山始终不曾远离一线病人,病人与医学研究是他的生命之源。如今他已经84岁,但从未停下。每周四下午是钟南山例行问诊的时间,问诊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

“没什么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新冠疫情蔓延初期,钟南山向公众发出紧急呼吁。2020年1月18日傍晚,84岁的他却从广州出发赶往武汉……

(摘编自《从钟南山父亲钟世藩看如何教育子女》《医者钟南山》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亲在贫困年代克服困难进行医学研究的精神影响了钟南山一生,促使他走上了医学研究之路,在医学领域取得了成就。
B.通过对2019-nCov的基因组分析,基本可以确定新型冠状病毒来源于蝙蝠,但它可能存在的中间贮主截至采访发表还不能确定。
C.与SARS相比,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病人除了表现为高烧和全身乏力之外,其中一些还会出现干咳、流鼻涕、鼻塞等症状。
D.CoV是一种在人类中广泛传播的病毒,其中SARS-CoV、MERS-CoV、2019-nCov对人体的危害远远大于CoV-229E,-OC43,-NL63和-HKU1。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为了打赢对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这场战役,各地从过去的鼠疫、流感、埃博拉等公共卫生事件中吸取教训,启动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
B.新型冠状病毒颗粒非常小,而且需借助飞沫进行传播,戴口罩可有效阻止飞沫传播,因此戴口罩对COVID-19预防很重要。
C.研究发现,女性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中占比低于男性,SARS-CoV特异性单克隆抗体CR3022对COVID-19治疗有积极意义
D.20世纪70年代,我国许多医生不愿意从事慢性支气管炎的防治研究工作,钟南山却在这个领域做出了成绩,后来还成了国内顶尖呼吸内科专家。
3.钟南山院士被人们誉为这个时代的英雄,请概括分析他身上的英雄精神体现在哪些方面。
2021-04-27更新 | 12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六中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边疆几个县市调研发现,有的地方给钱、建房等物质扶贫比较多,扶志等精神层面的帮扶却比较少,甚至出现贫困户不想摘帽的现象。走访一家贫困户,全家人已经住上了由当地扶持一半、自己贷款一半建成的宽敞房屋,但当问及贷款怎么还的问题,靠政府的回答令人有些惊讶。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意味着,资金扶持、硬件设施要跟上,身心志向也要跟上。倘若贫困群众在被动扶贫中滋生出等靠要的想法,反而会成为脱贫攻坚的思想阻碍。

扶贫要扶志。从要我富我要富,涵养贫困户的内生动力,考验一地的扶贫策略,考察扶贫干部的工作能力。总结当地贫困户的致贫原因,有的缺少文化,有的没有技术,有的思想落后,有的不会计划……这就意味着,除了利用政策兜底极少数贫困人群外,必须从转变贫困群众的思想观念入手,培养贫困群众的自信心和奋斗能力,帮助他们克服依赖帮扶的心理,努力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扶志必扶技。调研中,某县拥有古树茶园十几万亩,却有十几万贫困人口守着绿水青山,找不到金山银山。原来,当地贫困户缺少现代农业种植技术,不掌握市场信息,没有建立销售渠道,缺乏品牌意识。对贫困人群而言,学一技之长以傍身,比给钱给物更重要。针对贫困群众的迫切需求,把扶贫资源投入到文化培训、技术引导、营销知识学习上来,激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这才能彻底改变当地的发展面貌。

不久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突出问题导向,优化政策供给,下足绣花功夫,着力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着力夯实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基础等具体要求。这意味着,各地在扶贫工作中,要认真反思以往资金+盖房的单一做法,集中力量改善深度贫困地区发展条件,着力解决深度贫困地区群众特殊困难,树立脱贫光荣导向,弘扬自尊、自爱、自强精神,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如此,方能确保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摘编自《激发脱贫的内生力》,《人民日报》2018年7月12日)

材料二:

扶贫的重点是解决就业,解决就业的关键是发展产业。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重点发展贫困人口能够受益的产业。根据国家精准扶贫工作精神和保利集团统一部署,目前,保利物业以就业+扶贫为方向,将设置保利星火班。此项目结合河曲县、五台县实际情况,将由保利物业、委培学校、贫困县政府相关部门三方深度合作,展开就业扶贫工作。将就业与扶贫有机结合,在河曲县、五台县精准对接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通过招聘贫困户适龄子女开展中短期技能培训、安排进入物业公司实习就业,最终实现职教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达成扶贫工作目标。

从7月25日至26日,仅仅两天的时间,保利集团与两县的四个协议接连落地:保利物业公司与五台县人民政府签订战略框架协议和山西德奥、保利物业、保利资本三方合资签约;与河曲县就就业扶贫项目、产业扶贫援建保鲜冷藏库签订协议。

(摘编自《扶贫在精准上发力》,《山西日报》2018年7月31日)

材料三:

究其实,扶贫的真正目的,是要啃下贫困这块硬骨头。而脱贫的目的,恰恰又是防止脱贫人口返贫,解决不好会出大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在贫困的老乡能不能脱贫。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打赢脱贫攻坚战,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一重要论述告诉我们,帮扶贫困户脱贫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防止贫困人口返贫,只有这样,脱贫才算真脱贫。

脱不脱贫,脱贫质量如何,扶贫干部一面之词显然不够,这事交给老百姓自己说了算,最有说服力莫过于家庭收入。扭住返贫这个牛鼻子,也就是解决脱贫不返贫的一切后续问题,各级党委政府务必认清国内国际形势,要结合实际立足长远,建立一系列长效帮扶机制,加强经验互动交流,充分发挥可持续发展产业链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确保2020年全面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胜利迎接小康社会的到来。

(摘编自《扶贫重在牢牢扭住返贫牛鼻子》,中国网2018年9月21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记者调查发现,在扶贫的对象中,出现了一些贫困户不想摘掉贫困帽子的现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贫困户能够得到政府的钱物补助。
B.只有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让贫困群众树立脱贫的自信心,克服依赖帮扶的心理,才能使之发生从“要我富”到“我要富”的转变。
C.保利集团在河由县、五台县两县采用“职教+就业+脱贫”的模式扶贫,将职教、就业与扶贫有机结合,最终完成了扶贫工作目标。
D.脱贫攻坚战意义重大,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其中一个关键指标就是贫困的老乡能够脱贫且不返贫。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扶贫不能够停留在资金扶持、硬件设施跟上等被动扶贫的层面上,这样做往往会让贫困群众滋生出“等靠要”的想法,无法从根本上让他们真正脱贫。
B.扶贫要有针对性,弄清楚贫困群众的迫切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文化培训、技术引导、营销知识学习等活动,就能激发他们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C.保利集团与河由县、五台县两县合作,选取了一条发展产业来实现脱贫的道路,通过发展产业来解决贫困人口的就业,从而帮助贫困群众实现脱贫。
D.各级党委政府只有结合实际立足长远,建立长效帮扶机制,加强经验交流,发展产业,才有可能确保2020年全面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的实现。
3.以上三则材料中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1-04-27更新 | 21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高三985核心密卷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材料一:

校外培训广告满天飞,‘制造焦虑、贩卖焦虑’‘学生沉迷网络游戏’引发社会关注……在小学教育课堂深耕多年的王欢委员,对当前的教育问题直言不讳。习近平总书记凝神静听后,他深有感触讲了一番话:

培训乱象,可以说是很难治理的顽瘴痼疾。家长们一方面都希望孩子身心健康,有个幸福的童年;另一方面唯恐孩子输在分数竞争的起跑线上。别的孩子都学那么多,咱们不学一下还行啊?于是争先恐后。这个问题还要继续解决。

习近平总书记还表示:不仅是沉迷网络游戏的问题,网络上还有很多污七八糟的东西,未成年人心理发育不成熟,容易受到不良影响。这些问题属于社会性问题,需要社会各方面、各有关部门共同努力,研究解决。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习近平总书记谈到了社会关切的教育公平一事:

解决教育公平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就是在北京这个问题也很突出。所以学区房加价很高,都往好学校的片区钻啊。

教育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跟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密切相关。我们应该通过提升中西部教育水平来促进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通过解决教育不平衡带动解决其他方面的不平衡。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习近平总书记坚定地说:

我们来共同关心这些教育问题。”“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对打着教育旗号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要紧盯不放,坚决改到位、改彻底。

(摘编自《我们来共同关心这些教育问题(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两会现场观察)》,《人民日报》20210307日)

材料二:

据《2020年的教育培训消费舆情数据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获悉的,今年以来,教育培训特别是在线教育培训领域因乱象频现、消费投诉居高不下等问题,已被中国消费者协会、江苏省消保委、上海市消保委、深圳市消委会等点名。中消协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将重点关注在线教育培训等新兴消费业态和消费模式。

北京阳光消费大数据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全网共监测到2020年有关教育培训消费舆情信息3847566条。其中,正面舆情信息458997条,占比11.93%;中性舆情信息676431条,占比17.58%;负面舆情信息2712138条,占比70.49%。报告显示,教育培训消费负面舆情主要集中在退费困难、宣传误导、培训质量不高和合同纠纷4个方面。

据媒体报道,近日,有4家在线教育机构的广告在微信朋友圈刷屏,原因在于这4家机构请了同一位老师为其做广告。这名老师一会儿是数学老师,一会儿是英语老师,由此引发消费者对于在线教育机构师资造假、虚假宣传的质疑。

(摘编自《教育培训行业屡被点名,该如何规范发展?》《工人日报》202132日)

材料三: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城市学院党委书记、校长刘林认为,一些在线校外培训机构因加重中小学生负担”“贩卖升学焦虑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亟须政府部门给予高度重视,支持与规范两手并举,积极培育和引导其健康发展。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在教育部停课不停学方针的指引下,我国开展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在线教育实践。刘林认为,在线教育异军突起,固然有突发疫情倒逼发展的客观原因,也是近年来蓄势积累的结果,更是线上线下教育融合发展的大势所趋,其发展态势对我国教育改革创新、数字经济发展、居民消费、就业等都有重要影响。

在线教育高速发展过程中,一些在线教育培训机构发布虚假广告,技术故障、质量不高、服务不佳、卷款跑路等问题频频爆出。刘林经过调研发现,在政府管理方面,对在线教育培训机构存在主责部门不明、系统规划不够、支持手段不多、监管力度不足等一系列现实问题。

刘林表示,要进一步完善在线教育机构的市场准入标准与审批管理,依法重新设置在线教育市场准入标准,建立在线教育办学许可证制度,加强审批管理,从源头上把关。

(摘编自《刘林委员:在线教育培训机构贩卖升学焦虑亟须引导》,《中国教育新闻网》202133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育乱象的滋生,家长内心焦虑,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主要原因之一。
B.降低或提高学区房房价,可以极大程度缓解教育公平的问题。
C.多家教育培训机构聘请同一位老师做广告,说明教育培训机构可能存在的师资造假,虚假宣传的问题。
D.线上教育高速发展态势,肯定存在诸多问题,亟需我们出台相应的制度措施。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下教育培训乱象横生,治理艰难,我们需共同努力想方设法解决。
B.教育系国运,针对诸多突出的教育问题,一定要紧盯不放,坚决彻底改到位。
C.教育培训消费负面舆情占比达七成,说明教育培训市场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不少需要解决的问题。
D.新冠疫情发生,促进线上教育的发展,进而带来教育培训中的诸多乱象问题。
3.针对教育培训乱象,可以采取哪些应对措施?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十分关心粮食生产和安全。7月22日至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强调,吉林要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在探索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上创造更多经验。这一重要指示,对于我们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争取全年经济发展好成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仓廪实,天下安。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取得历史性的十六连丰。我国粮食产量从1982年的3.55亿吨增加到2019年的6.64亿吨,增长87%。今年以来,尽管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但粮食及菜篮子产品稳产保供工作仍全力推进,农业农村经济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今年夏粮再获丰收,夏粮产量达到2856亿斤,增产24.2亿斤,同比增长0.9%,创历史新高:秋粮面积稳中有增,在田作物长势良好,可以争取有好的收成。总的来说,我国农业连年丰收,粮食储备充裕,完全有能力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筑牢国家粮食安全防线。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如此严重但我国社会始终保持稳定,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稳定供给功不可没。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复杂形势下,发挥好三农的压舱石作用,依靠自身力量端牢自己的饭碗,就能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赢得主动,为保持经济持续复苏社会大局稳定奠定基础。

(摘编自《抓好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人民日报》2020年7月26日)

材料二

新华社长沙4月7日电(记者周勉):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多个国家和地区出于粮食安全考虑,开始限制本国粮食出口,这引发了全球关于粮食危机的担忧。记者电话联系到了正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攻关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袁隆平对此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对于目前新冠肺炎疫情有可能带来的粮食安全问题,袁隆平表示,中国完全有实现粮食生产自给自足的能力,不会出现粮荒;希望大家不要担心。

袁隆平一直在为中国和世界粮食安全忙碌。记者了解到,袁隆平团队今年将在全国推广精心选育的超级杂交稻品种超优千号1000万亩,预计每亩增产100公斤。3月23日举行的三一工程(三分地养活一个人)双季稻高产攻关示范2020年度工作会议,确定了在湖南13个县;(市、区)的攻关基地开展以第3代杂交水稻托底的双季稻高产攻关示范,目标是两季总产达到每公顷18吨。

去年10月首次公开测产、试验田亩产达到1046.3公斤的第三代杂交水稻,目前也即将在南繁基地完成今年的制种任务,预计4月10日就能收获种子。此外,袁隆平领衔的耐盐碱水稻(海水稻)稻作改良试验面积也在去年扩大到了1000亩,试验田设置在不同类型的盐碱地中,包括东北、渤海湾、新疆、东南沿海等地。袁隆平曾表示,中国有约15亿亩盐碱地,其中具备改造潜能的盐碱地面积在2亿到3亿亩之间,每亩的目标产量在300公斤。袁隆平强调,尽管中国完全有能力实现粮食自给自足,但确保粮食安全这根弦一刻也松懈不得,这次全球疫情就是一记警钟。

(摘自新华社消息,2020年4月7日)

材料三:

据央视新闻消息,现在有些所谓大胃王吃播秀,浪费现象严重,甚至有人吃了再把东西吐出来!

作为农业大国,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我们自幼便懂。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餐饮行业的蓬勃发展,浪费情况仍然屡禁不绝。

2018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世界自然基金会曾联合发布<中国城市餐饮食物浪费报告)。调研发现,中国餐饮业人均食物浪费量为每人每餐93克,浪费率为11.7%,此外,大型聚会浪费则达38%,而学生盒饭有1/3被扔掉。

报告指出,经初步测算,2015年中国城市餐饮业餐桌食物浪费量在1700万至1800万吨之间,相当于3000万至5000万人一年的食物量。

(摘自新浪财经《大胃王吃播秀被央视批评但制止餐饮浪费需全民参与》,2020年8月12日)

材料四:

1.下列对四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是针对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做出的重要指示精神——重视粮食安全”的新闻所写的一篇新闻评论。
B.材料二是一则新闻,可以用句话概括为一袁隆平表示:中国不会出现“粮荒,”粮食完全能够自给自足。
C.材料三是一则央视新闻消息,批评“大胃王”“吃播秀”以浪费食物误导消费者,指出制止餐饮浪费需全民参与。
D.材料四是两组图表,通过图表中的横向与纵向比较,能够得出中国在粮食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的结论。
2.下列保护粮食安全措施中,哪一项与上面四则材料的内容都不相关(     
A.严守耕地保护红线。B.保障种粮农民收益。
C.提升粮食储运科技水平。D.严格控制涉粮外资企业数量。
3.根据上面材料,概括保证我国粮食安全应注意哪些问题,每条概括不超过10个字。
2021-04-26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内蒙古包头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给汽车工业带来了革命性变化的机会。与此同时,汽车智能化技术正逐步得到广泛应用,这项技术使汽车的操作更简单,行驶安全性也更好,而其中最典型也是最热门的未来应用就是无人驾驶汽车。也许这一趋势能使无人驾驶汽车比新能源汽车更早走入大众的生活。

无人驾驶,是指通过给车辆装备智能软件和多种感应设备,包括车载传感器、雷达、GPS以及摄像头等,实现车辆的自主安全驾驶,安全高效地到达目的地并达到完全消除交通事故的目标。美国NHTSAC(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分5级定义汽车的自动化等级:0级,由驾驶员驾驶;1级,具备1种以上自动化控制功能(如自适应巡航和车道保持系统ACC等);2级,以汽车为主体执行多种操作功能;3级,当以汽车为主体的驾驶行不通时可指示驾驶员切换为手动驾驶;4级,完全可以无人驾驶。

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涉足这块领域,将尖端的IT技术运用到汽车领域中,希望为消费者驾车出行带来更多美好体验。麦肯锡(全球管理咨询公司)预测,到2025年无人驾驶汽车可以产生2 000亿〜1. 9万亿美元的产值;市场研究公司IHS预测,20354级完全无人驾驶车每年销量可达480万辆。对任何一个行业而言,这都具有足够的市场诱惑。

国外著名汽车企业及IT行业巨头谷歌都竞相着手研发无人驾驶汽车技术,研发进程十分迅速,不少研发车型已接近量产。

(取材于杨帆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对“无人驾驶汽车”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比新能源汽车更早走入大众生活B.已经实现了车辆的自主安全驾驶
C.车辆需装备智能软件和感应设备D.以汽车为主体执行多种操作功能
2.根据材料一推断,无人驾驶技术的普及离不开的两个关键因素是(     )
A.技术问题和资金问题B.资金问题和动机因素
C.动机因素和市场需求D.市场需求和技术问题

材料二

无人驾驶技术研究过程中安全一直是其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而环境中的动态障碍物如行驶中的机动车、自行车和行人等是对无人驾驶汽车行驶安全影响最大的因素。为了能够保证无人驾驶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不与动态障碍物发生碰撞,需要满足三个条件。首先,无人驾驶系统要可靠地检测并跟踪周围对行驶有影响的动态障碍物,这需要传感器精确测量出障碍物的位置变化,并能够提取出障碍物特征用于不同时刻的障碍物之间的匹配与运动状态估计;其次,需要识别动态障碍物的种类,不同的障碍物具有不同的运动特性,对无人驾驶汽车采取的应对策略有很大影响;最后,必须能够预测动态障碍物的轨迹,这对碰撞检测以及避撞动作至关重要。

动态障碍物的类型影响着无人驾驶汽车的避撞行为决策。对行人,无人驾驶汽车会优先采取减速停车的避撞策略,而对动态车辆则会采取更加灵活的避撞策略,如换道或减速。障碍物类型也会影响动态障碍物轨迹预测使用的方法。传统的障碍物识别方法使用的是实时检测障碍物几何轮廓特征,但激光雷达数据的稀疏性会造成特征少,最终导致识别率低,所以无人驾驶汽车动态障碍物识别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有效利用激光雷达数据提高动态障碍物的识别率,为更加合理的避撞决策提供障碍物类别信息支持。

由于动态车辆速度较快且是最主要的交通参与者,要避开与动态车辆的潜在碰撞危险,不但需要获得动态车辆当前的运动状态,还需要准确预测其未来一段时间的轨迹,所以需要 重点研究动态车辆轨迹预测方法,但动态车辆的运动轨迹受到驾驶员的驾驶行为意图控制,使用运动状态不变的运动模型或运动状态变化速度不变的运动模型都难以准确预测出其未来轨迹,所以动态车辆的驾驶行为意图检测是轨迹预测的基础,如何完成驾驶行为意图检测 并根据驾驶意图预测出准确的行驶轨迹是动态车辆轨迹预测的关键问题。

(取材于黄如林的相关文章)

3.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无人驾驶技术研究过程中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安全问题。
B.无人驾驶汽车对行人、动态车辆的避撞策略都有减速。
C.利用激光雷达数据,就可以提高动态障碍物的识别率。
D.动态车辆轨迹预测的基础是检测驾驶行为的意图。
4.下列诗句中适合做增强行路安全意识主题标语的一项是(       )
A.舶胪万里来往,有祷必安全。(赵师侠《诉衷情》)
B.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杜荀鹤《泾溪》)
C.彩笔题桐叶,佳句问平安。(吕渭老《水调歌头》)
D.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逢入京使》)

材料三

与人类其他早期科技发展不同,人工智能具有很强的自主性特征,人工智能系统已经可以在不需要人类的操作和监督下独立完成部分工作,例如GoogleX实验室研发的全自动驾驶汽车,不需要驾驶者就能启动、行驶以及停止。伴随人工智能系统这些特征而来的就是各种问题和挑战,从法律的角度来讲,目前主要体现在个人隐私(数据)保护和责任划分与承担等方面,这也是各国在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重点关注的问题。个人隐私(数据)保护是各国立法长期以来关注的核心议题之一,欧盟甚至将其上升到人权的高度。

责任划分和承担问题也是人工智能发展面临的主要法律挑战。目前,关于人工智能的责 任问题已经出现,各方也在积极探讨如何对人工智能的责任进行划分和界定。联合国教科文 组织与世界科学知识与技术伦理委员会《关于机器人伦理的初步草案报告》中对机器人的责 任进行了探讨,报告提出了 一个可行的解决办法,即:采取责任分担的解决途径,让所有参与到机器人的发明、授权和分配过程中的人来分担责任。IEEE(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合伦理设计:利用人工智能和自主系统最大化人类福祉的愿景》提出的基本原则之二就是责任原则。责任原则涉及如何确保人工智能和自主系统是可以被问责的。其指出,为了解决过错问题,避免公众困惑,人工智能系统必须在程序层面具有可责性,证明其为什么以特定方式运作。为此,IEEE对不同的主体在人工智能责任方面的应当采取的措施进行了详细阐述,即:立法机构应当阐明人工系统开发过程中的职责、过错、责任、可责性等问题,以便于制造商和使用者可以知晓其权利与义务;人工智能设计者和开发者在必要时考虑使用群体的文化规范的多样性;利益相关方应当在人工智能及其影响超出了既有规范之外时一起制定新的规则;自主系统的生产商和使用者应当创建记录系统,记录核心参数。

(取材于何波的相关文章)

5.如果你是一名投资者,近期要选择人工智能无人驾驶汽车行业进行投资,请根据以上三则 材料,概括投资这个行业可能面对的有利因素和问题挑战。
2021-04-26更新 | 17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北京市密云区高三一模语文检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唐宫夜宴》打破了古典舞唯美抒情的固有风格,呈现出烟火气与民俗风,厚重的历史感与文化感结合当代的视觉审美,带给观众熟悉的陌生感,引发了广泛而强烈的共鸣。

鬓云欲度香腮雪,衣香袂影是盛唐。春节期间,一群娇憨灵动、活泼可爱的唐朝小胖妞凭借一支古典舞火遍网络。在由郑州歌舞剧院创排的《唐宫夜宴》中,她们走出《捣练图》《簪花仕女图》的古老画卷,穿梭在妇好鸮尊、莲鹤方壶、贾湖骨笛等国宝文物之间,把大唐风华融于少女的一颦一笑中,时而雍容娴雅,时而天真烂漫,为观众呈现出一个中国版的博物馆奇妙夜。国宝、国风与国潮同频共振,激荡出浓浓的烟火气,生动展示了大气磅礴的盛世风华。

截至目前,《唐宫夜宴》的视频在微博上吸引了累计4862万人次观看,抖音相关话题播放量超过2亿。

《唐宫夜宴》缘何能出圈?答案是对传统文化守正出新的当代演绎。在这个时长不足6分钟的舞蹈作品里,处处体现出艺术匠心,妆容、服饰等最大限度还原了唐三彩乐舞俑的真实形态;而舞者俏皮灵动的舞姿、国宝国潮的融入、虚实相接的舞台科技,则拉近了当代观众与历史的距离。最终,古董级复原现代性表达让传统文化焕发出了新貌。

(摘编自《古典舞<唐宫夜宴>凭什么出圈成为爆款作品》)

材料二:

不管是宏观的总体设计,还是微观的舞蹈编排,《唐宫夜宴》都做到了推陈出新。从宏观上看,5GAR技术的加持,实现了人在画中行,打造出博物馆奇妙之夜的独特感官体验,让观众获得更加新鲜和震撼的视觉感受。从微观上看,创造性加入诙谐幽默的故事性元素,让这支古典舞更接地气也更具张力,不可谓不妙趣横生。

除了推陈出新,更重要的是,该作品的细节处处讲究,有趣之余更彰显深厚的文化底蕴。舞蹈演员们的穿着与妆容完美重现了盛唐别样的审美风姿,使观众真切感受、认知唐代服饰文化;唐三彩、鹤莲方壶、簪花仕女图、五牛图等文物元素在舞台的集中呈现,为节目增添了厚重的历史感。这些背景元素和舞蹈表演相得益彰,共同展现出中华文化独有的旨趣和魅力,令人情不自禁地拍案叫绝。

创新带来新意,让人耳目一新;走心带来心意,使人共情共鸣。只有着调的形式,或者只有可考究的历史,都无法构成能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好作品。《唐宫夜宴》的成功出圈告诉我们,创新与走心,新意与心意,二者不可偏废。

(摘编自周轲儒《出圈的<唐宫夜宴>,兼具新意与心意》,有删改)

材料三:

近些年,我们围绕传统文化,推出了诸多文艺创新之举。比如《国家宝藏》这档电视节目,将纪录片和综艺巧妙应用,以小戏院形式讲述文物的前世此生。曾经的故宫特展,万人争睹宋代《千里江山图》,即便排队5个小时,也才能匆匆看上5分钟。而《国家宝藏》的编导,将画卷背后的故事细细还原,让国宝在众人眼前了,了,亲切了。以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纪录片的气质,创造一种全新的表达,中华文化也更能深入人心。事实上,守正创新本身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正因为中华民族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理念和追求,中国文化才得以绵延不绝,并且总是能够在历史前进中不断创造新繁荣。

中国的传统文化,不该束之高阁,而应以更炫的方式走进生活。传统文化如果仅仅停留在过去式,和现代生活距离很远,故步自封,裹足不前,就会在遗忘中生出僵化。《唐宫夜宴》之所以能霸屏多日,是真正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这正是文艺创新带来的效果,既传承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又收获了观众的芳心,可谓一举两得。文艺创新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不竭源泉和深厚土壤,同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服务当代,面向未来,激活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才能书写出当代文艺的辉煌篇章。

(摘编自李群《以文艺创新传承发扬传统文化》)

1.下列对《唐宫夜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宫夜宴》打破了古典舞唯美抒情的风格,走的是烟火气与民俗风路线。作品忠实还原了传统文化,所以引发了强烈的共鸣。
B.《唐宫夜宴》中,演员们从《捣练图》《簪花仕女图》的古老画卷中走出,在国宝文物之间穿梭,为观众呈现了一个中国版的“博物馆奇妙夜”。
C.《唐宫夜宴》的独特感官体验来自5G和AR技术的加持,其更接地气也更具张力则是因为加入了诙谐幽默的故事性元素。
D.《唐宫夜宴》讲究细节,演员们的穿着与妆容体现了盛唐服饰文化,唐三彩、鹤莲方壶等文物元素为节目增添了厚重的历史感。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群娇憨灵动、活泼可爱的“唐朝小胖妞”凭借一支古典舞火遍网络,《唐宫夜宴》生动展示了大气磅礴的大唐风华。
B.《唐宫夜宴》彰显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使人产生认同感。而作品形式上的“新”,却无法让人民群众喜欢。
C.中国文化得以绵延不绝并且能在前进中不断创造新繁荣的原因,是中华民族有不断创新、不断超越的理念和追求。
D.中国的传统文化不能故步自封,不该束之高阁,而应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走进当下生活,书写新的辉煌。
3.三则材料都探讨了《唐宫夜宴》成功的原因,观点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