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04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21130日,“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福建福清核电5号机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行。机组创新采用了能动和非能动相结合的安全系统及双层安全壳等技术,满足国际最高安全标准要求,标志着我国在三代核电技术领域跻身世界前列,成为继美国、法国、俄罗斯等国之后真正掌握自主三代核电技术的国家,向核电强国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华龙一号”是由中核集团和中广核集团联合研发设计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压水堆核电技术。研发团队先后开展了54项科研攻关项目,自主知识产权覆盖了设计、燃料、设备、建造、运行、维护等领域,在反应堆堆芯设计、能动和非能动安全技术、燃料技术、计算分析软件等方面,真正掌握了核心技术。

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也带动了高端装备制造业升级。“华龙一号”涉及5300多家设备供货厂家,遍布全国各地,各项组件共计6万多台套设备,所有核心设备实现国产,国产率在88%以上。一大批核电装备和零部件生产企业伴随“华龙一号”迅速成长。

不仅如此,通过“华龙一号”示范性工程的建设,我国核电建造队伍已全面掌握了自主建造三代核电站的核心技术,并积累了建设经验,目前已形成每年810台套批量化三代核电主设备制造及电站建设能力。

相较国外同类工程,“华龙一号”首堆机组成本降低了20%—30%,这让“华龙一号”成为当前核电市场上接受度最高的三代核电机型之一。“华龙一号”每台机组装机容量116.1万千瓦,每年可发电近100亿千瓦时,能够满足中等发达国家100万人口的年度生产和生活用电需求。这相当于每年减少标准煤消耗31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16万吨,相当于植树造林7000多万棵。

按目前市场情况测算,每台“华龙一号”机组全寿命期内在国内创造产值将超过2000亿人民币,并提供超过15万个就业岗位。另外,每出口一台“华龙一号”机组,将为我国相关机电产品和材料出口创汇近200亿元。

(取材于颜珂、刘晓宇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华龙一号”首堆示范工程——福建福清核电5号机组,是全球首个按期投产的三代核电首堆,是“一带一路”倡议中实现核电“走出去的重点工程。从开工建设到投入商运,历时68个月,不仅成功打破了三代核电领域“首堆必拖”的行业魔咒,也进一步增强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华龙一号”的信心。“华龙一号”首堆如期完成建设目标,得益于我国核电行业在设计、设备、施工等方面的快速发展。

“华龙一号’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从无到有的创新过程。”总设计师邢继特别介绍说。工程的攻坚课题之一,是按期完成首堆工程施工图设计。中核集团将核电的设计、应用软件集成与互联网等技术相结合,建立了异地综合协同设计平台,多地近千名工程和设计人员,实现及时沟通,加快数据传递,减少过程反复,有效提升了设计效率。

设备的确定与采购是整个核电工程建设的基础。设备采购的全效推进得益于国家装备制造业的整体进步,反应堆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堆内构件等核心装备都已实现国产化。国产化有利于设备采购,有利于沟通和风险控制。

“华龙一号”的工程量和施工难度比二代机组大多,这对施工组织和施工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自开工后,首堆建设始终按计划推进。上万名建设者常年奋战在施工现场,5300多家设备制造企业联合攻关,为“华龙一号”的建成投运提供了重要保障。

首堆建设中出现了许多新的管理模式。施工进度管理团队建立了移动端平台,通过互联网平台与移动端APP,相关责任人能够实时接收作业任务,实时反馈作业进展,施工管理进入移动时代。

“华龙一号”技术正走向世界,我国已经与20余个国家达成了合作意向。

(取材于何明、孙惠贤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近日,由上海电气第一机床厂制造的福清5号核电机组堆内构件通过验收,这将有效保障“华龙一号”全球首堆工程进度,为“华龙一号及中国制造走向世界奠定坚实基础。

堆内构件在核反应堆所有设备里属于关键设备。“华龙一号”堆内构件有“华龙龙骨”美誉。如果把核岛中大大小小的设备比作巨龙身体里的各个器官,堆内构件就是龙躯之中的“龙骨”。10多米的高度和近200吨的重量,让堆内构件这副“龙骨”无比坚实。整个核电运行的核心和动力源泉——核燃料组件,就安装在这里面。堆内件承托起核心核燃料组件,并为各类堆芯测量装置提供精准的定位和支承。同时,堆内构件还能有效屏蔽堆芯内迸发出来的中子和γ射线对外界材料的辐照损伤,为堆芯和压力容器提供重要的保护,极大地延长了反应堆的工作寿命。“华龙一号”堆内构件还具备独特的二次支承功能:当遇到极端事故时,堆内构件能够有效防止堆芯跌落,避免反应堆出现熔融,杜绝放射性物质从压力容器中泄漏,显著降低核事故发生后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华龙一号”堆内构件采用了国际最先进、最严格的标准进行设计,其结构精度要求和制造复杂性等远远超过二代改进型核电反应堆堆内构件。

(取材于胡雪飞、李燕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华龙一号”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促进了高端设备制造业升级。
B.“华龙一号”为三代核电主设备批量化制造打下了坚实基础。
C.“华龙一号”首堆机组成本只有国外同类工程的20%—30%。
D.“华龙一号”机组既能创造高产值,又能提供大量就业岗位。
2.根据材料二,下列不属于“华龙一号”打破“首堆必拖”魔咒的原因的一项是(     
A.设计工作协同化B.设备制造国产化
C.施工技术多样化D.管理模式信息化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三代核电核心技术方面,我国已经全面领先美、法、俄等核电强国。
B.“华龙一号”首堆商业运行,对推动世界低碳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C.核电站设备采购的全效推进,可大幅减少工程施工量,提高建设效率。
D.目前,已有多个国家将我国“华龙一号”技术运用到核电项目建设中。
4.根据材料三,下列对“华龙一号”堆内构件功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承托核心核燃料组件B.能为堆芯测量装置提供精准的定位和支承
C.屏蔽外界的辐照损伤D.有效防止堆芯跌落,避免反应堆出现熔融
5.“华龙一号”是我国高端制造业的一张“国家名片”。根据上面三则材料,请你为国内民众或国外企业写一段推介语,向他们介绍“华龙一号”。要求拟写三个关键词,围绕关键词撰写。
2021-04-19更新 | 46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首届上海国际网络文学周11月16日在上海浦东启动,主办方发布了《2020网络文学出海发展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白皮书》显示,中国网络文学正在得到越来越多全球读者的欢迎与认可。从网络文学出海整体规模来看,截至2019年,国内向海外输出网络文学作品1万余部,覆盖40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网文平台的海外用户活跃度不断上升,海外作者成为一股重要的创作力量。

《白皮书》分析,目前网络文学出海呈三大趋势:翻译规模扩大,原创全球开花,以及IP协同出海。随着“起点国际”和世界各地译者的持续合作,平台上线的中国网络文学英文翻译作品数量持续增长,已超1700部。对外授权方面,“阅文”集团已向日韩地区及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多国,以及美国、英国、法国、土耳其等多地授权数字出版和实体图书出版,授权作品700余部。

“当蜘蛛侠、钢铁侠等英雄成为世界粉丝情感载体的同时,网络文学也通过一个个中国故事的塑造和不同文娱形式的传播,让越来越多本土IP破土而出,有机会成长为饱含中华民族特色、与全球用户产生情感共鸣的文化符号。”“阅文”集团CE0、腾讯集团副总裁程武说,“可以说,网络文学已成为世界认识中国的重要文化名片,其文化魅力和创作模式具有全球推广的市场潜力。”

(取材于《《光明日报》)

材料二:

2019年,国内数字阅读内容创作者的规模已达到929万人,海外网文平台起点国际上的海外原创作者数量,从去年的3万名不到猛增到今年的6万多名。

来源:《2019网络文学发展报告》;网络文学企业联合调研

材料三:

网络文学已成为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使命。更好地推动网络文学“走出去”,需从以下三方面着力:

其一,鼓励海外华裔作家从事网络文学创作。基于“两栖文化”的天然优势,华裔作家创作的网络文学既能表达海外华侨的故国依恋和游子情怀,又能符合其他海外受众的审美趣味,容易被他们接受和认同。华裔网络文学作家数量虽然不多,但几乎遍布世界各国,创作出许多优秀作品,如张郎郎的《不愿做儿皇帝》颂雅的《欧洲五国游》、六六的《王贵与安娜》等。这一系列华裔网络文学作品率先打开了网络文学海外传播的大门,并且赢得了海外主流文化的认同。

其二,拓宽国内外媒体推介渠道。除《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国内主流媒体的宣传推介外,外媒对中国网络文学的推介也至关重要。影视改编也是国内外媒体传播网络文学的途径,这种新的出海方式更为海外受众喜闻乐见,甚至还引起了国外翻拍,例如韩国版《步步惊心》,越南版《仙剑奇缘之花千骨》《延禧攻略》等。

其三,培养翻译人才,建立翻译机制。英翻网站Gravitytales、VolaroTranslation和以俄翻网站Rulate为代表的小语种翻译网站相继出现,在它们的推动下,《盗墓笔记》《何以笙箫默》《诛仙》《锦绣未央》等广受国内读者欢迎的网络文学作品被译成外语,走出国门。

目前中国网络文学翻译活动主要是个人或团体自发的小规模翻译行为,还缺乏有力支持,从而影响其在海外进一步传播。因此,加大网络文学翻译人才培养力度至关重要。

(取材于《人民日报海外版》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截至2019年,网络文学出海有覆盖面积广、网文平台海外用户活跃度不断上升等特点。
B.“起点国际”海外网文平台,在2019年海外原创作者数量翻倍,中国网络文学英文翻译作品已超1700部。
C.2017年国内网络文学作者数量增长率最高,随后逐年下滑,这表明中国网络文学的热度在逐渐消退。
D.“阅文”集团CEO程武认为,网络文学已成为世界认识中国的重要文化名片。
2.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在首届上海国际网络文学周上发布的《白皮书》对中国网络文学发展规模、出海趋势都做了详细分析。
B.因为本土IP数量不断增加,中国网络文学已成长为极具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
C.只有中国当代网络文学能承担起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文化的使命。
D.华裔网络文学作家已遍布世界各国。他们创作了不少优秀作品,赢得了海外主流文化的认同。
3.下列不能推动中国网络文学“走出去”的一项是(     
A.华裔作家具备“两栖文化”的天然优势,更符合海外受众的审美趣味,要鼓励海外华裔作家多创作网络文学作品。
B.搭建海外平台,独立建设中国的唯一的产业链。
C.加大国内外主流媒体的推介力度,拓宽渠道。
D.加大网络文学翻译人才培养力度,建立翻译机制。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据报道,疫情期间,武汉金银潭医院两个多月时间共收治158个病人,治愈出院140人,其中88例是采用纯中医疗法治愈;另外,全国除湖北以外,中医药参与救治病例占累计确诊鸡例6.37%;湖北地区中医药参与率也达到91.0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10个省市1261名服用“清肺排毒汤”的患者临床观察显示,没有1例轻型患者转为重型,没有1例普通型患者地为危重型;武汉江夏方舱医院共收治564名轻型和普通型患者,也同样没有1例转为重型和危重型。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教授,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王伟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上宣布:清肺排毒汤是治疗断冠肺炎的特效药,治愈出院率达99.28%。以上实践证明,我们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的总体战、阻击战,中医药功不可没。

(摘编自钟义见等《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利国利民》,中国社科网2020年5月25 日)

材料二:

传承中医药的精华,前提是认识、把握中医药的精华。这不仅包括对古方的搜集、整理和应用,而且需要对古方的科学内涵和思维理念进行研究、消化、吸收,并转化为新的技术成果。既做到古为今用,又做到化古为今。像屠呦呦研究员那样,从古方中受到启发、找到灵感,用现代科技手段从青蒿中提取出青蒿素。这样的传承既源于古籍古方,又超越古籍古方,具有旺盛的活力。

守正创新,需要认识、把握守正与创新的关系是什么。守正不是守成,更不是守旧;不是固步自封,也不是墨守成规;而是与创新相结合,以守正促创新、以创新固守正。中医药的创新,意味着与时供进,紧跟时代步伐和民众需求,既对秘方验方加以更新创造,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中医药、完善中医药、振兴中医药。从一定意义上讲,守正是中医药的命脉所在,创新是中医药的活力所在。没有传承,创新就会失去根基;没有创新,传承就会失去活力。中医药需要追求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与时代同发展、共进步。

(摘编自高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人民日报》2020年6 月1日)

材料三:

                                                                                                           (数据来源于中国海关、中商产业研究院)

材料四:

目前,中医药已经传播到18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由于缺乏合法的药品身份,中药在西方大多数国家只能作为保健食品或食品添加剂销售。中医在海外发展也面临良医难吃法格难考等诸多困难。

中医药“走出去”应探索一条适合中医药本身,又能让世界理解、便于沟通的新路。中工国际总经理王宇航建议,应大力发展中药材的同纬度种植,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规模化种植;提供国际化的药材生产加工、跨境贸易和金融服务,打造从产地源头到最终产品全程可追溯监管模式,提升中医药国际市场占有率,实现中药材海外种植与国内产业布局的联动。

相关专家建议,应该加强与世界其他国家在传统医药领域的信息交流与合作,促进双方在传统医学领域的资格、标准互认,消除合作壁垒。此外,中医药文化教育机构还可积极在海外落地中医药科普场馆,利用新的科学技术呈现中医药文化发展历史和中医诊疗、中药制取的过程等,让国外民众更真切地接触中医药。通过线上线下互动机制,推动中医服务全民的普及工作。比如,线下举办中医药文化展览、义诊活动和健康讲座,发挥医药和科普宣传作用,为中医药传播营造良好的氛围;线上提供远程问诊体验服务。

(摘编自《中医药战“疫”经验走向世界》,《参考消息》2020 年12月2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疫情期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10个省市服用“清肺排毒汤”的患者临床观察显示,没有1例患者的症状趋于严重。
B.当代药学家应向屠呦呦学习。忽略研究古籍古方,就找不到研发药物的灵感,就难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研发新药物。
C.促进中医药发展,创新是中医药的活力所在。创新既指对药方的更新、创造,也指用现代科技手段完善、振兴中医药。
D.虽然中医药已传播到很多国家和地区,但我国仍需加强与其他国家在医药领域的信息交流与合作,促进中医药发展。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医疗法在抗击肺炎疫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全国除湖北以外,中医药参与救治病例高达96.37%,成效显著。
B.“清肺排毒汤”是治疗新冠肺炎的特效药。实践证明,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的总体战、阻击战,中医药不可或缺。
C.中医药需要追求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就要认识到守正应该与创新相结合,以守正促创新,以创新固守正。
D.数据显示,2020年1-11月我国中药材出口量大致呈“U”型,一二月份出口量最大;进口量有涨有跌,起伏不定。
3.目前中医药在海外发展为什么面临诸多困难?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日,第十八届中国国际农交会如期在重庆举行。期间,由中国移动承办的同期活动“2020年中国移动5G+智慧农业论坛”于11月28日召开。论坛以“5G智农业,数字慧生产”为主题,共同探讨5G在“三农”领域的应用创新;畅想智慧农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以科技手段促进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的高质量发展。

会议期间,“5G+计划”、农业生产数字化与智能化、基于物联网+区块链的产品溯源、乡村综合治理和数字农业产业园等“三农”领域的创新应用亮相。5G+智慧农业系列产品发布,将5G通信网络、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前沿技术融合应用于乡村治理、精准种养殖、农机管理、农产品溯源和数字农业产业园等方面,全面助力农业实现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数据化和服务在线化。

(摘编自袁生《5G助力!智慧农业应用前景更广阔》)

材料二:

智慧农业赋能农村新发展。近些年来,秉持创新发展理念、藏粮于技战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与应有成果不断涌现,北斗导航、无人驾驶、5G、云计算……越来越多“黑科技”的推广应用,既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又显著提升了农产品品质,给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机械化作业在备耕春耕中抢农时的优势充分,今年春耕期间超过3万台无人机投入使用,“北斗”定位拖拉机及精准作业农机具保有量超过2万台,越来越多的智慧农机走上田间地头,成为春耕作业好帮手,让人真切领略到智慧农业给农村经济带来的巨大能量和增量。

智慧农业播种“三农”新希望。农业新技术越来越推广普及,农业生产越来越智能、越来越高效,智慧农业迎来越来越广阔的发展空间。智慧农业不仅让我们能够从更高层次、更全维度掌握农情变化,以信息化引领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而且有助于瞄准农业全产业链,打造农业尖数据平台,紧盯农产品供求形势变化,更好地实现农业与市场、田头与消费的精准对接,在优化资源配置中提高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更加富有成效地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希望的田野。

(摘编自秦仲《智慧农业赋能新农村播种新希望》)

材料三:

将农田、畜牧养殖场、水产养殖基地等生产单位和周边的生态环境视为整体,并通过对其物质交换和能量循环关系进行系统、精密运算,如定量施肥不会造成土壤板结,经处理排放的畜禽粪便不会造成水和大气污染,反而能培肥地力等。

基于精准的农业传感器进行实时监测,利用云计算、数据挖掘等技术进行多层次分析,并将分析指令与各种控制设备进行联动完成农业生产、管理。这种智能机械代替人的农业劳作,不仅解决了农业劳动力日益紧缺的问题,而且实现了农业生产高度规模化、集约化、工厂化。

完善的农业科技和电子商务网络服务体系,使农业相关人员足不出户就能够远程学习农业知识,获取各种科技和农产品供求信息;专家系统和信息化终端成为农业生产者的大脑,指导农业生产经营,改变了单纯依靠经验进行农业生产经营的模式,彻底转变了农业生产者和消费者对传统农业落后、科技含量低的观念。

(摘编自《智慧农业改变着传统农业》)

1.下列不属于“智慧农业”的一项是(       
A.山东寿光与电商平台合作,建成数字农业产业带,通过产销对接将优质农产品卖出。
B.浙江台州黄岩柑橘园通过物联网技术,对柑橘进行精准监测、智能管控、质量追溯。
C.新疆呼图壁县把握有利时机开展人工降雨作业,提高了空气质量,缓解了农业旱情。
D.广州艾米农场的水稻田通过云计算处理和大数据分析,自动生成了稻田“体检报告”,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十八届中国国际农交会和“2020年中国移动5G+智慧农业论坛”以“5G智农业;数字慧生产”为主题。对智慧农业未来发展进行探讨。
B.5G通信网络、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数据、北斗导航等前沿技术运用于“三农”领域,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C.虽然新冠肺炎疫情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但现伐高科技作业的投入帮助实现了春耕,充分体现了智慧农业带来的巨大能量和增量。
D.从小处说,智慧农业能够提升农产品的品质,提高生产效率;往大处看,智慧农业能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有效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3.“智慧农业”都有哪些好处?请结合材料三简要概括。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0)先后对粮食安全作过三次定义,分别是1974年的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1983年的任何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他们所需要的基本食品,以及1996年的让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充足的、安全的和有营养的食物,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粮食安全的早期定义仅限于供给层面,主要强调国家和全球的粮食供给。但研究发现,由于粮食没有得到合理分配,以及在获取食物上存在物质、经济或社会文化方面的种种障碍,导致国家或全球充足的粮食供给本身并不能保证家庭的粮食安全,这使得1983年的定义将重点转向家庭和个人获取食物的问题,对粮食安全的政策关切逐步将收入、支出、市场和价格因素纳入考虑。第三次定义进一步拓展了粮食安全的内涵和外延,内涵上将食物的卫生和健康标准以及营养平衡纳入考虑,外延上则引入人权和社会文化等因素。

由于许多国家数据收集系统不完整,加之政策背景差异,进行全球粮食安全评价面临较大的挑战。目前,数值模拟、试验方法和统计模型是国际上粮食安全评价常用的三种基本方法。

(摘编自《社会科学文摘》2020年第4期有删改)

材料二

我国是世界上仅有的5%能够实现粮食自给的国家之一,但国外风险已跨越有形壁垒深入影响我国粮食产业发展。表现为国内外粮食价格倒挂,国内市场受到挤压,粮食三量齐增(高产量、高进口、高库存)现象依然存在,饲料及国内畜牧业受国际大豆市场价格传导影响大,外资粮企已逐渐竞争布局我国粮油市场等。为此,我国粮食自给战略不是尽量减少全球联系带来的风险,放弃国际化,而应主动出击,在更加开放的国际经济环境下,立足全球视野,积极参与全球粮食规则制定。加强国际农业合作,建立可靠的国外粮食供应链,最大化利用国外粮食资源,把握国外市场主动权,为规避各类风险超前谋划布局,如此方能更好地实现粮食自给安全战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我国的粮食安全不应再单纯强调产量增长,而应该转向更多地强调粮食质量能否满足消费者对于营养健康的高质量粮食品种的需求,保障居民对个性化、多元化、绿色化食物消费的需求。

(摘编自《改革》2020年第9期,有删改)

材料三

全国人大常委会近期启动为期一个多月的珍惜粮食、反对浪费专题调研,旨在加快建立法治化长效机制,为全社会确立餐饮消费、日常食物消费的基本行为准则,以法治方式对浪费问题进行综合治理。

粮食安全涉及粮食生产、储存和流通以及消费各环节,需要从每一个环节发力。粮食减损降耗和制止粮食浪费成为重要着力点。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杜志雄认为,减少粮食损失和浪费将成为我国提升粮食安全保障程度以及实现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潜在契机。

厉行节约是一场持久战,要形成长效机制,通过完善的法律制度遏制粮食浪费。当前,粮食安全保障法已列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第一类项目。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陈锡文说:此次专题调研要与粮食安全保障法立法结合起来,推动将节粮减损政策措施转化为法律规范,强化杜绝粮食浪费的刚性约束和法治保障。

(摘编自2020年9月23日的《新华电讯》)

1.下列材料中对"粮食安全”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FAO在1974年对粮食安全的定义仅限于供给层面,以国家和全球的粮食供给为其强调的重点。
B.国家或全球充足的粮食供给并不代表家庭粮食安全,其根源在于粮食分配环节存在一定缺陷。
C.1996年的粮食安全定义引入了人权、社会文化因素,考虑到了卫生、健康标准和营养平衡。
D.数值模拟、试验方法和统计模型等方法并不能彻底解决全球粮食安全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基于国外风险已跨越有形壁垒深入影响我国粮食产业发展的事实,我国的“粮食自给”战略应主动地加强全球联系,以保障粮食安全。
B.我国的粮食安全不应再强调产量增长,而应该转向更多地强调粮食质量能否满足消费者对于营养健康的高质量粮食品种的需求等方面。
C.粮食减损降耗和粮食节约作为粮食安全中的两个重要着力点,前者主要针对生产环节、储存环节,后者主要针对流通环节及消费环节。
D.粮食安全保障法将列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第一类项目,为此,全国人大常委会将于近期启动珍惜粮食、反对浪费专题调研。
3.根据上述材料,对我国政府在粮食安全方面可能采取的重大举措推测不当的一项是(     
A.不仅追求粮食产量增长,还要保障居民对个性化、多元化、绿色化食物消费的需求。
B.确立有关节粮减损的法律,为全社会确立餐饮消费、日常食物消费的基本行为准则,并形成长效机制。
C.积极参与全球粮食规则制定,尽量减少全球联系带来的风险,建立全球视野,促进更加开放的国际经济环境的形成。
D.最大化利用国外粮食资源,建立可靠的国外粮食供应链,为规避各类风险超前谋划布局,实现“粮食自给”安全战略。
2021-04-19更新 | 14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天津市南开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网络文学的起点究竟在哪,近日又有新说,让这一本该辨明却一直未受重视的问题浮现出来。在我看来,廓清网络文学的起点,不只为追溯一种事实真相,更在于给中国网络文学找到一个可供认同的时空坐标,以确立起文学实践与观念逻辑相一致的历史合法性,让这一文学的“来路”与“去向”在观念建构时找到正确的打开方式。

一直以来,网文界的约定俗成是把1998年默认为“中国网络文学元年”,其根据是基于一个重要事件,2008年的“网络文学十年盘点”活动。这次活动得到《人民文学》《中国作家》《收获》等20余家文学期刊和众多媒体的积极响应,产生了广泛影响,于是人们便将1998年默认为中国网络文学起始年。这一认定也依据两个标志性事件:我国第一家大型原创网络文学网站“榕树下”于1998年开始公司化运营,当时颇有影响的网络小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也诞生于1998年。这种以文学高光事件认定网络文学起始年的观点,可称作“事件起源说”。

新近出现的另一种观点可称作“论坛起源说”,是由邵燕君、吉云飞提出的。《为什么说中国网络文学的起始点是金庸客栈?》一文提出,1996年8月成立的金庸客栈及其开启的“论坛模式”才是中国网络文学的起点。理由是:网络文学的起始点只能是一个网络原创社区,而不能是一部作品。金庸客栈是中国最早以文学为主题的网络论坛,这种“论坛模式”天然具有网络基因,即去中心化、网友自由发帖、多点互动等“趣缘社区”性质,具备网络文学生产的“动力机制”。文章认为,被称作“网上《收获》”的“榕树下”走的仍是投稿、审稿、编发的传统文学路子,算不得网络文学起点;而痞子蔡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1998年)晚于罗森的网络长篇《风姿物语》(1997年),将其算作中国网络文学起点更是于实不符、于理无据。因而提出:“为什么金庸客栈应该被锚定为中国网络文学的起始点?其依据按重要性排序,首先是论坛模式的建立,为网络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机制;其次是趣缘社区的开辟,聚集了文学力量,在类型小说发展方向上取得了成绩,积蓄了能量;第三是论坛文化的形成,成为互联网早期自由精神的代表。”

应该说,“论坛起源说”从文学网站功能和网络文学的文化底色来锚定起点,较之传统的“事件起源说”是一大进步。但是,如果我们抛开其他附加因素而回归“起点”的本意;抑或说,如果我们承认网络文学是基于互联网这一媒介载体而“创生”于网络的新型文学,那么,就只能回到这一文学的原初现场,选择“事实判断”而非“价值判断”,即如前文所说的“用事实回溯的办法,而非概念推演”,我们将会得到一个简单而明确的结论——中国的(汉语)网络文学诞生于1991年的美国,1994年中国加入国际互联网后才穿越赛博空间而挺进中国本土,并延伸壮大出蔚为壮观的中国网文世界。2003年起点商业模式的建立,刺激了类型小说的爆发式增长,文化资本的大范围介入打造了盛大文学、阅文集团这样的超级平台,实现市场分发的全媒体、多版权经营,直至延伸传播半径,让源自海外的网络文学以文化软实力的自信开启“出海”之旅,打造了世界网络文学的“中国时代”。基于这个可供验证的时空节点,是否可以说,这个“网生起源说”更具历史真实性与逻辑合理性呢?

网络文学皆因网络而“生”,而“网生”文学需要两个基本要件:一是技术基础,二是文学制度。前者为网络文学的出现提供媒介载体和传播平台支持,后者则让网络文学形成机会均等的生产机制和互动共享的话语权分发模式,而1991年诞生于北美的汉语网络文学就最早具备了这两个要件。有鉴于此,将1991年锚定为中国网络文学的起点就将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判断,“网生起源说”无非陈述了一个客观史实。

现在,当我们回溯中国网络文学的生长线时,以“网生起源说”来锚定它的起点,当然不只是为了厘清一个事实,或者执意将生辰前置而为网络文学争得某种荣光,而是为了找准历史原点,知道中国的网络文学“从哪里来”,又“往哪里去”,廓清这一文学的正根和主线,以历史自觉而明史鉴今,让未来的网络文学发展行稳致远。

(摘编自欧阳友权《哪里才是中国网络文学的起点》)

材料二

网络文学自上个世纪90年代长足崛起以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不断走向题材的丰富与类型的多样,产生了不少读者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也为影视、游戏、动漫等文艺形式提供了丰富的创作资源,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但在这一过程中,也累积了不少的问题,如由写作的快捷性、作品的速成性造成的文字粗鄙化、叙述同质化等,呈现出“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不足。

因此,当前的网络文学,事实上已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走出“数量”增长的粗放阶段,为以质量提升工程的实施谋求更大的发展。文学的使命与创作的追求就是“为人民创造文化杰作,为人类贡献不朽作品”。而这,也正是我们这个伟大的新时代所迫切需要的。网络文学的广大作者与从业者,委实责任重大,使命光荣,须为此孜孜以求,努力奋斗。

(摘编自白烨《在强国战略的大格局中发展网络文学》)

1.下列对“中国网络文学起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文界约定俗成地认为1998年是中国网络文学的起始年,这种观点是以文学高光事件来认定的,因而可称作“事件起源说”。
B.邵燕君等人认为1996年应该是中国网络文学的起始年,他们锚定金庸客栈为中国网络文学的起始点,并依次提供了三点依据。
C.作者则认为中国网络文学的起始年是1991年,是以网络文学是基于互联网这一媒介载体而“创生”于网络的新型文学为前提的。
D.作者认为事件起源说是不可取的,与之相比,论坛起源说可以说是一种进步的观点,但网生起源说才更具有真实性和逻辑性。
2.下列对两则材料内容和论证的相关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廓清网络文学的起点,和追溯一种事实真相相比,更加重要的应该是能给中国网络文学找到一个可供认同的时空坐标。
B.网生文学以文学制度和技术基础为基本条件,前者为网络文学出现提供支持,后者让网络文学形成一定的生产机制和话语权分发模式。
C.材料二对网络文学当下的现状辩证地进行了概述,指出了当前网络文学的迫切需求在于提升质量,并对网络文学的从业者提出了要求。
D.材料二结合网络文学发展到当下的现实状况,从新时代的发展需求与文学的一贯使命追求两个角度,强调了网络文学的发展方向与使命。
3.下列各项对网络文学现状和事实的描述与材料二所述不一致的一项是(     
A.从《少年的你》到《赘婿》,从《庆余年》到《大江大河》……在大量由网络文学IP改编的电影、电视剧中,诞生了不少大热的优秀作品。
B.很多人阅读网络文学作品之后总会觉得情节似曾相识,一些作品尤其是同一类作品中的人物虽然姓名不同、身份不同,但行动元是一致的。
C.当下的网络文学多数是一些人借助网络技术在网络空间里展示“低俗才艺”,并伙同某些素质低下的导演或主持人等制造出的垃圾文化类型。
D.一些网络文学作品书写社会变迁与时代情绪共振,一些网络文学作品则传承历史文化并助其焕发活力,但其野蛮生长的状态依然故我,良莠不齐。
4.作者认为中国网络文学的生长线是什么?根据材料一第四段相关内容简要叙述。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是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和政策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迫切需要。自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以来,我国人口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部条件发生了显著改变,出现重要转折性变化,人口总规模增长惯性减弱,劳动年龄人口波动下降,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开展人口普查,了解人口增长、劳动力供给、流动人口变化情况,摸清老年人口规模,有助于准确分析判断未来我国人口形势,准确把握人口发展变化的新情况、新特征和新趋势,深刻认识这些变化对人口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对于调整完善人口政策,推动人口结构优化,促进人口素质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摘编自《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就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有关问题答记者(林火灿)问》,中国经济网2019119日)

材料二:

(图源:王辉、杨卿梱《新中国70年人口变迁与老龄化挑战》)

材料三:

根据人口红利的理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中劳动年龄人口占比较高,少儿与老年抚养负担均相对较轻,便创造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人口条件,从而形成高储蓄和高投资的宏观经济格局。在改革开放的前40年间,凭借人口转变后的丰富人口红利,我国发挥了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融入国际分工,创造了经济增长奇迹。在第一次人口红利消耗殆尽之际,我国即将迎来第二次人口红利。

第二次人口红利主要来源于人力资本提升带来的高投资回报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注】的重点将从提高劳动投入转向提高人力资本。第一次人口红利得益于我国在基础教育领域取得的瞩目成就,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普及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数亿具有基础教育水平的劳动者。第二次人口红利将受益于我国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方面的长期、持续努力。

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我国高中阶段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从2000年的42.8%12.5%提升至2019年的89.5%51.6%。据预测,到2030年,我国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劳动力规模将达3亿,占全部劳动年龄人口的三分之一,这一数字到2050年将达5亿。

这意味着,我国未来将拥有全球最大规模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群体。劳动力素质的全面提升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石,第二次人口红利的累积正推动我国产业的转型与升级。

(摘编自杨朝《人才争夺战背后是第二次人口红利》,《光明日报》20201022日)

材料四:

全面提升人口素质,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其中的关键是深化与体能健康素质、智能科教素质、精神文明素质相关的体制改革。

深化同体能健康素质相关的体制改革。重点是深化医药卫生、体育等部门的改革。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应在坚持国家医药标准的前提下,发展多种医药卫生机构,满足不同社会群体对医药卫生服务的多层次需求。充分发挥市场在医药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从根本上解决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深化体育体制改革,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作为发展体育事业的主体,把满足人民健身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深化同智能科教素质相关的体制改革。主要是深化教育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拓宽招生渠道,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改革教学体制,适当增加智能教育科目,提高学生自主动脑、动手能力。把激发科研人员的自主创新精神和能力作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进一步完善科研体制,探索更能激发专家学者发明创造积极性、有利于“冒尖”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

深化同精神文明素质相关的体制改革。精神文明素质既包括意识形态层面的信仰、理念等,又包括诚实守信等道德素质和遵纪守法等法治素质,还包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生态文明素质。当前可以从两个方面着力:一方面,加强宣传教育,建强宣教队伍,提升宣教质量,改进宣教方式方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另一方面,加强法治建设,凡是能够纳入法律规范的事务都应出台尽可能详尽的法律法规,以更有效地弘扬正气、纠正各种不文明行为。

(摘编自田雪原《全面提升人口素质》,《人民日报》20181210日“人民要论”)


【注】全要素生产率:生产单位(主要为企业)作为系统中的各个要素的综合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就是产业升级与生产力的发展。
1.下列对“人口素质”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促进人口素质全面提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以人口调查数据为重要依据。
B.全面提升人口素质需要发展多种医药卫生机构,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多层次需求。
C.人口素质与教育体制密切相关,提升人口素质必须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
D.精神文明素质是人口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可以从加强宣教和法治建设着力。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七次人口普查是在我国人口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部条件都发生显著改变的背景下展开的,必将有助于研判我国未来人口形势,调整相关政策。
B.改革开放的前四十年,我国经济取得巨大发展,和50后至80后四个代际人口出生高峰密切相关,也得益于我国在基础教育领域取得的瞩目成就。
C.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满足人民健身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真正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D.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首要任务就是激发科研人员自主创新精神和能力,进一步完善科研体制,探索更能激发专家学者发明创造积极性的体制机制。
3.请结合材料概括分析,至2030年,我国可预测的人口结构主要变化及相关影响。
2021-04-19更新 | 188次组卷 | 3卷引用:2021届安徽省淮北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哲学有助于提升引领性科技创新能力吗?哲学能够为促进中国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贡献一份力量吗?2020年,中国科学院组建了哲学研究所,这一举措不禁催人深思:哲学能够成为科技创新的助产士吗?

哲学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学问,不少科学学科脱胎于哲学。在牛顿所处的时代,物理学和天文学在西方还被称为自然哲学;社会科学和心理学直到19世纪末才开始挣脱哲学母体,努力谋求其自身成为科学学科的独立地位。哲学与科学具有许多共同的旨趣,力求以合理化、理论化的方式来理解和说明各种感官经验所及的现象,涵盖宇宙、自然、生命、社会和人性,近乎无所不包,但二者在研究方法和评判标准上也有着显著差别。随着哲学与科学各自独立门户,甚至有渐行渐远之势,哲学对于科学的作用和影响也没有那么清晰明了。物理学家费曼曾讥讽科学哲学对于科学家的作用就如同鸟类学之于鸟:鸟儿不必接受鸟类学的指导,却可以飞得很高,活得很好。

1962年,哈佛大学托马斯·库恩出版了《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颠覆了此前广为接受的关于科学发展的累积渐进式图景。按照库恩对科学发展历史的解读,一门科学或其中某个分支领域得以确立或成熟的标志是进入到他所谓的常规科学,而常规科学的根本特征是形成了对日常科学研究和专业人才培养具有明确范式。在常规科学时期,接受了某一范式的科学共同体成员往往不会纠结于范式中偏哲学的部分,而是不加怀疑地通盘接受。然而,随着在范式指导下的解题活动的深入和扩展,常规科学活动将会遭遇到逐渐增多的反例,这些是在范式的理论框架内始终得不到解决的难题。随着反常事例的增多,常规科学及其范式进入到危机阶段,逐渐有科学家开始怀疑范式的适用性,并反思和质疑其中偏哲学的部分。倘若旧范式被抛弃,新范式出现并取而代之,科学革命就此发生。

参与发起和推动科学革命的科学家,通常具备哲学思考头脑和禀赋;他们勇于怀疑和挑战旧范式的概念基础和理论体系,进而开辟新的科学探索路径和视域。这一类型的科学家可称为哲人科学家。大多数哲人科学家并未受过正规的哲学训练,对哲学学说和术语的掌握不一定是准确可靠的,但他们热衷于思考和探讨具有鲜明哲学色彩的基本问题和方法论问题,富有反思和怀疑精神,勇于尝试新的思路。他们的哲人特质却可以令其在科学革命中发挥重要作用:质疑和挑战旧范式,开启和推动新范式。

正如1944年,爱因斯坦在写给一位青年学者的回信中谈到的那样:如今许多人——甚至专业的科学家——在我看来是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历史和哲学背景方面的知识可以赋予人一种独立性,使其脱离同时代人的偏见,而这是大多数科学家难以摆脱的。这种由哲学洞见所造就的独立性——在我看来——乃是区分单纯的工匠或专家与真正的真理追寻者的标志。

(摘编自朱菁《哲学能够成为科技创新的助产士吗?》)

材料二:

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任务是结合物理学、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最新进展,在宇宙、生命、意识的本质这些正酝酿革命性突破的问题上开展哲学研究;通过吸收科学与哲学的优秀成果,发挥中国传统的科学、哲学思想的独特优势,为独创性的科学研究开辟新的思维空间。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并不只是中国科学院新建的一个研究单元,更为重要的是,希望以此为基础,加强科学界与哲学界的联系、加强国立科研机构与高校的联系、加强与国外同类型研究机构的联系,推动科学家与哲学家新型联盟的建立。

(摘编自白春礼《架构科学家与哲学家的思想桥梁,为人类科技事业贡献新智慧》)

材料三:

现实的问题是哲学建设尽管是良药,但却是一个需要多方推动的复杂系统工程,而且是无法立竿见影的慢功夫,需要长期的文化哲学濡化才能形成影响,甚或在未来30年科技强国建设的整个过程中都不一定能显现疗效。哲学建设的这种复杂性、不确定性和滞后效应可能使得各个层面都缺乏推动实施的动力,进而陷入难以落地系统失灵的境地。这种情况与《孟子·离娄上》关于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比喻很类似。一个人犯了7年的病,而他的病却非要储藏到3年之久的艾才能灸治,而这时一般面临3种选择困境:一是不惜重价访求别人家藏三年之艾的,恳求出让,但未必靠得住;第二个办法是自己从今藏起尚待三年,这三年内,病况是否可待,还是没把握;第三个办法是舍却艾灸,姑试他种治疗,但是更无把握,而且医药杂投,或许转促其死。

(摘编自张月鸿等《哲学建设:我国科技强国建设的三十年之艾》)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物理学、天文学、社会科学和心理学都脱胎于哲学,它们旨趣相同,但研究方法和评判标准差别显著。
B.科学飞速发展,“独立门户”,从形式上摆脱了对哲学的依赖,但并没有割裂科学活动和哲学思维之间的必然联系。
C.如果一门科学的所有成员都能对某一范式不加怀疑地通盘接受,我们才可以说这门科学得以确立或达到成熟。
D.科学革命更青睐善于科学思考的哲学家,他们有望摆脱原有范式的羁绊,取得更具颠覆性、革命性的突破。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托马斯·库恩认为科学发展的历程并非累积渐进式,而是经历常规科学、危机阶段、科学革命这样的三个阶段。
B.中国科学家要能够紧扣科学前沿中的基本问题进行开拓和创新,而不能只是在已建立的概念体系和研究路径上跟踪国际上的工作。
C.爱因斯坦认为大多数科学家难以摆脱历史和哲学等知识的束缚,这一看法正好与物理学家费曼对科学哲学的讥讽完全相反。
D.要让科学家和哲学家真正结合起来,活跃科学研究的创造性氛围,不仅需要科学家个体的自我修养,更需要制度和环境的促进和保障。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科学革命”的一项是(     
A.“日心说”取代“地心说”B.牛顿物理学取代亚里士多德物理学
C.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达尔文和华莱士分别提出生物演化论
4.请结合材料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这个比喻,具体解说我国“科技创新”与“哲学建设”面临的选择困境。
5.围绕着“中国科学院组建了哲学研究所”这一新生事物,三则材料的思考角度和表达重点各有侧重,请简要分析。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关于民营经济的定义,尚未形成一致的观点。一种较为认可的定义是,民营经济是指除了国有及国有控股、集体经济、外商和港澳台商独资及其控股的经济组织,它的主要成分是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其中,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在民营经济中又占据了绝大部分。在当前有关民营经济的统计资料和研究文献中,基本上也是按照如上的构成成分加以统计和分析研究的。

有人认为,广义上的民营经济或许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民有民营经济。即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等。二是国有、集体民营经济。即国有、集体企业采取承包、租赁、拍卖、兼并、入股等形式交给民间团体和个人经营。三是财产混合所有制民营经济。随着产权的流动和重组,各种所有制企业的资产通过股份制等形式构建新的财产所有制结构的企业,由民间团体或者个人经营。

(摘编自“民营经济”,360百科)

材料二:

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一样,都是中国经济复苏的生力军。放眼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和百年变局交织,全球经济陷入严重衰退,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危中有机,保持定力者稳;变中有机,勇于创新者胜。前三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0.7%,扭转了上半年的下降局面;10月份,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工业企业累计利润增长实现由负转正,中国经济恢复态势更加稳定。中国成为疫情以来第一个实现增长的主要经济体。这其中,民营经济功不可没。以规模以上工业为例,前三季度和10月份,私营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分别达到2.1%和8.2%,在所有类型企业中贡献率最大。民营企业共捐款捐物近300亿元,设立基金60多亿元。

民营经济是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民营企业相当一部分已经跨越了粗放式发展阶段,步入了高质量发展的进程。2019年民营企业对全社会研发经费增长的贡献接近40%。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三新”经济增加值超过16万亿元.相当于GDP的16。3%。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有402家企业通过自主研发掌握了所在细分领域的关键技术。

(摘编自李兆前《民营经济是中国经济复苏和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新华网2020年11月28日)

材料三:

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在我国发展特别是产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我国民营经济只能壮大、不能弱化。”越是面对疫情冲击,越是在民营企业困难时刻,全省各级党委和政府越要重视民营经济工作,推动我省民营经济坚定不移迈向高质量发展。要通过改革创造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让企业和群众办事更加便捷高效,不断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主动上门、靠前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健康环境;切实加强法治服务保障,结合贯彻实施民法典,强化对民营企业的司法保护,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让企业家安心发展。

(摘编自南方日报评论员《推动民营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南方日报》2020年7月8日)

1.下列对“民营经济”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于民营经济的定义,国内的学术界并没有形成共识;但是,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属于民营经济组织,这一说法较为认可。
B.我国的民营经济,在全球经济陷入严重衰退的时期,与国有经济等共同使中国经济恢复态势更加稳定,使中国成为疫情以来第一个实现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C.我国的民营经济经历了不同的发展时期,我国的民营企业曾经经历过粗放式的发展阶段,现在它们都已经步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D.我国的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必须发展壮大。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阶段我国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所有制结构不仅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还包括其他经济类型,比如民营经济。
B.2020年前三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0.7%,扭转了上半年的下降局面,其中私营企业为GDP的增长提供了2.1%的贡献率。
C.2019年,我国的民营企业投入了大量研发经费;我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有402家企业掌握了所在细分领域的关键技术。
D.为了推动民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创造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3.以上三则材料,文字表述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依据材料简要分析。
2021-04-19更新 | 10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冲刺预测全国卷(一)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传说的炎黄二帝至今,我们强调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可浩浩荡荡的历史长河却很难以实物证明其存在:秦汉时代的人们尚且在说虞夏商周为四代,到了秦汉以后就以夏商周为三代,自动选择忽略掉了虞朝。这一切使得中国人心中的五千年文明史更难成功论证。虽说当时的先民并没有什么文明史论,但是到清末因西方文化的冲击,有人对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一个系统归纳,当时的学者以及儒家读书人普遍认为炎黄二帝是确实存在的,无论是按照西元纪年法还是中国人的天干地支纪年法,中华文明从上古传承到清都是拥有着五千年的完整脉络,但它是建立在二十四史的基础上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以书论史

以书论史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学术文化,最早存在于春秋时期,后被司马迁打破,他不仅仅是以书论史,更多的是奔赴实地考察,访问天下老者,记录了诸夏与诸夷狄之间流传的炎黄二帝时代争夺天下的故事。这种以书论史和实物辅佐的文明记录方式一直在中国历代传承,但古代中国不兴考古,所以实物辅佐与实地论史的手段在清末乃至近代逐渐式微,更多的近代学者采用的依旧是以书论史的手段,从诸多帝王的纪年中进行加减,从而得出了中华文明五千年的说法。可随着西方文化的冲击与新史学的出现,全球的历史研究者制定了新的标准,即一个文明的存在必须要有两个条件符合,一个条件为古文明的文字,另外一个条件为古代国家的都城。大家一致认为一个文明国度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必然会出现这两样东西。而当时的中国还是以书论史的时代,故而夏朝与殷代都不被国际所承认。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受到质疑。

(选自《炎黄二帝与华夏文明的兴起》,有删改)

材料二:

殷墟早在清末就已出现,当时甲骨是被当作龙骨来售卖的,清朝史学家研究发现,龙骨也大多是传说中殷代文字的承载之物。上面的文字记录与司马迁史书上面的商王世系几乎完全契合。甲骨文证明了殷代的确是存在的,并且在西周之前已经统治中国数百年,西方史学家口口声声说中国文明止步于周的说法被打破。中国人一直坚持的五千年文明史观也一下子被证明大半。

后来三星堆的横空出世让整个中国史学吃惊。三星堆的古蜀国是一个神秘莫测的文化古国,谁也没想到华夏五千年的历史需要靠它来旁证。那里出土的青铜器物无一不代表着古蜀国有着与华夏文明相似的太阳神崇拜,而上面的铭文雕刻也叙述着古蜀与夏朝之间的恩怨。经时间验证,它们都是四千八百年前的物品。

可我们心心念念的炎黄二帝却始终虚无缥缈。而位于郑州双槐树的考古却让中国人的五千年实物文明梦得以实现。20205月,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双槐树古国时代都邑遗址阶段性重大考古成果。确认位于巩义市河洛镇的双槐树遗址是距今5300年前后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巨型聚落遗址。有专家建议命名为河洛古国

双槐树遗址面积达117万平方米,发现有仰韶文化中晚阶段三重大型环壕、封闭式排状布局的大型中心居址、采用版筑法夯筑而成的大型连片块状夯土遗迹、三处经过严格规划的大型公共墓地、三处夯土祭祀台遗迹等,并出土了一大批仰韶文化时期丰富的文化遗物。这处都邑性聚落遗址经过精心选址和科学规划,特别是西山、点军台、大河村仰韶文化城址组成的城址群,对双槐树都邑形成拱卫之势。也就是说,在5000多年前的黄帝时期,黄河中下游流域就形成了繁华的都市群。郑州市文物局局长任伟说。

根据过去的考古发现,中原地区给人一种5000多年前社会发展相对沉寂的印象,有过‘中原地区文明洼地现象’说法。双槐树遗址实证了河洛地区在5300年前后这一中华文明起源黄金阶段的代表性和影响力。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说,这一发现填补了中华文明起源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

(选自《河洛古国:炎黄二帝的时代以信史重现人间》,有删改)

材料三:

曾三次担任双槐树遗址发掘领队的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顾万发最津津乐道的,是一处用陶罐模拟天上北斗九星的天文遗迹。这表明当时人们已经具有相对成熟的‘天象授时观’,用以观察节气、指导农业。他说。专家认为,这一天文遗迹明显具有特殊人文含义,表明在聚落布局中的礼仪化思维和天地之中的宇宙观已经形成,可以认为是中国古代文明高度重视承天之命特征的早期代表。

河洛古国还发现了国宝级的文物——一只用野猪獠牙雕刻的、正在吐丝的家蚕。作为已发现的中国最早骨质蚕雕艺术品,与周边同时期遗址出土的迄今最早丝绸实物一起,实证了5300年前后黄河中游地区的先民们已经养蚕缫丝。李伯谦认为,以双槐树遗址为首的黄河流域中心聚落群,是目前发现的中国农桑文明发展史上最早的代表。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河洛古国的出土器物包含许多外来文化因子:折腹鼎、背壶具备大汶口文化特征,双腹器属于屈家岭文化因素。这证明河洛地区在距今5000年前后就是联通四方的交通孔道,体现出兼容并蓄的文化传统,这是中华文明得以延续的重要因素。

(选自《同望5300年!——河洛古国文明溯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心中的五千年文明史很难成功论证,就是因为秦汉以后人们只承认夏商周三代,自动选择忽略掉了虞朝。
B.甲骨文的出现,证明了殷代不但存在,而且在西周之前已经统治中国数百年,打破了西方史学家关于中国文明止步于周的说法。
C.实物辅佐与实地论史的手段在清末乃至近代逐渐式微,使得近代学者只能以书论史,得出中华文明五千年的说法。
D.双槐树遗址用陶罐模拟天上北斗九星的天文遗迹,表明在聚落布局中的礼仪化思维和“天地之中”的宇宙观初步形成。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球史观认为,一个文明的存在必须有古文明的文字与古代国家的都城为证,二者缺一不可。这种说法得到大家一致的认可。
B.随着西方文化的冲击与新史学的出现,中国的以书论史的时代遭到了冲击,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让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受到质疑。
C.考古学家见微知著、小中见大,可以从一个出土文物推断出其背后蕴藏的文明,比如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顾万发的推断。
D.用野猪獠牙雕刻的、正在吐丝的家蚕之所以称为国宝级的文物,是因为它是已发现的中国最早骨质蚕雕艺术品。
3.“河洛古国”的文明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二、三分析概括。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