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04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嫦娥五号探测器不仅要成功降落月球,更重要的是要实现月面采样、月面上升、月球轨道交会对接、再入返回地球等多个首创性的任务环节。

作为此次任务的核心关键之一,月球表面自动采样封装是最引人注目的环节。与其他国家实施的月球采样相比,嫦娥五号独具特色,既要实现采样效率的提升,又要考虑到面向未来的技术积累。具体来说,这种独特体现在着陆区的选择和工作方式上,比如说,这次着陆的月球正面西北部风暴洋地区,是过去还没有人类的探测器到达过的。

首次月面采样,困难不少。月面采样装置是我国全新研制的,需要考虑飞行任务的困难以及探测器的测控、光照条件、电源等各种约束因素。采样期间还要面临月面高温工作环境及其它不确定因素。

完成月面工作后,嫦娥五号回家的旅程也是困难重重。第一道难关,就是首次月面起飞。在月面起飞,没有成熟完备的发射塔架,而且月球表面环境复杂,地月环境差异大。第二道难关是交会对接。上升器需要飞到月球轨道上,与轨返组合体交会对接,把采集到的月壤转移到返回器。而在38万公里外的月球轨道上进行无人交会对接,不仅在我国尚属首次,而且也是人类航天史上的第一次。

(摘编自《望“嫦五”奔月盼“采样”首归》,《人民日报》2020年11月25日)

材料二:

这是在嫦娥四号完成人类首次月背着陆后,时隔近两年中国航天器重返月球,也是人类探月活动中,40多年来首次去月球挖取“岩石土壤”。

嫦娥五号任务是一次高难度、高风险的深空探索之旅。但嫦娥五号任务的收获也将是惊人的。嫦娥五号的使命,可以看成是通过航天技术将来自月球的岩石土壤交到科学家手中的过程。对天文物理学家和行星科学家来说,嫦娥五号从月球挖回的物质,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更准确地了解月球的演变,甚至还能确定地球、火星和水星等行星表面的年代。与此同时,嫦娥五号任务作为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部曲的最终章,得以顺利完成,将意味着中国掌握了无人月球探测的最主要的基本技术,尤其是掌握从月球返回地球的技术能力,将为载人登月、月球科研站的设想进行技术探路和铺垫,奠定良好而坚实的基础。可以说,来自月球的一块小小石头,包含着航天技术攻关和创新的努力,也是向航天强国建设迈出有力脚步的证明。

在航天征途上,为梦想而努力奔跑的不只是嫦娥五号。毫无疑问,科技的发展,就是沿着一个个梦想的阶梯拾级而上,不断攀登一个又一个高峰。

(摘编自《沿着梦想的阶梯拾级而上》,《人民日报》2020年11月25日)

材料三:

中国探月工程自2004年批准立项以来,聚焦“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目标,“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条龙”攻关攻坚,“一盘棋”协同推进,“一体化”迭代提升,实现了“六战六捷”。探月工程汇聚全国数千家单位、数万名科技工作者,技术的每一次突破、工程的每一步跨越,都是团结协作的结果,传承弘扬了中国航天攻坚克难、勇攀高峰的优良传统和创新精神。

在嫦娥五号任务实施中,一些国家的领导人,航天机构,都以不同方式表示祝贺和赞誉,并期待进一步合作。

(摘编自《嫦娥五号 创造五项中国首次》,《人民口报》,2020年12月18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除了要成功降落月球,嫦娥五号探测器还要完成多个首创性任务,月球表面自动采样封装是最引人注目的核心关键环节。
B.嫦娥五号在还没有人类探测器到达过的月球正面西北部风暴洋地区着陆,可以提升采样效率,并实现面向未来的技术积累。
C.月面采样后,嫦娥五号上升器需要飞到38万公里外的月球轨道上,与轨返组合体交会对接,这是世界航天史上的首创。
D.嫦娥五号从月球带回来的“岩石土壤”可以帮助科学家准确地了解月球的演化过程,确定地球、水星等行星的形成年代。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嫦娥五号的使命,可看作是通过航天技术,着重完成“绕、落、回”三步骤,并将来自月球的岩石土壤交到科学家手中的过程。
B.继嫦娥四号首次月背着陆后,嫦娥五号开启了高难度、高风险的深空探索之旅,这意味着中国的航天强国梦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C.嫦娥五号任务圆满完成,将意味着中国掌握了月球无人探测的最主要的基本技术,将为实现载人登月奠定了良好而坚实的基础。
D.在立项后的十余年间,中国探月工程始终目标明确,协同推进,取得的成果令人瞩目,一些国家对此赞誉不绝,期待进一步合作。
3.科技工作者们在中国探月工程中体现出来的科学精神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梳理了数字史学与数字人文的差异后,我们发现数字史学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未来式”的气质。在许多场合,当数字史学的项目用漂亮的可视化工具得到呈现,志得意满的讲述者描绘为得到这些数据如何辛苦后,他们往往被追问的问题是:然后呢?这些形象的呈现说明了什么?是否经得起质疑?类似的问题似乎还没有进入到数字史学专家的研究视野。从史学的专业态度看,许多数字史学的项目,都属于未完成品,它们往往只提供了材料,但是对材料缺乏必要的深度研究。

造成这种状态的重要原因有两个:

首先,数字史学的许多参与者是基于对技术的兴趣加入进来的。虽然数字人文的工具越来越方便,但不是说你在博客上发表研究成果,运营微信学术公众号,就说明你在进行数字史学研究。数字史学仍然有一定门槛,需要学者对数字工具有一定了解,甚至最好能够成为勒华·拉杜里所谓的会编程的历史学家。目前从事这个领域的都是由满腔热情支撑的年轻人,他们对新生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但是传统研究功力可能还不够。他们只学会了运用绚丽多彩的工具,但还没有能力去解释。另一方面,参加数字人文论坛的专家,都来自不同学科,他们只能就技术问题展开讨论,在具体研究面上,可能提不出专业的问题,无法让数字史学的项目获得专业分析上的精进。

其次,数字人文研究所强调的“数据驱动”可能偏离了史学研究的路径。传统史学研究是论证驱动的,擅长分析问题,而数字史学研究者在数据驱动的思维指导下,花费大量精力去转换、提取、清洗数据,以为数据的获取就是研究本身,显然背离了史学研究的精髓。即使在公众史学领域大展拳脚的数字史学项目,也由于公众史学注重普及的特性,而在问题的论证上存在先天的不足。然而,只要历史学还要致力于学术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或者像学者指出的那样,新一代史学家应该更加关注“出思想”,那么数据驱动就远远无法满足历史学的专业需求,数字史学专家若仅停留在“数据”的层面,这个学派的未来就难以为继。

(摘编自王涛《“数字史学”:现状、问题与展望》)

材料二:

正如古腾堡印刷术的发明,推动了欧洲近代化进程中思想的传播和知识的普及,数字技术的革命更进一步改变了知识世界的图景。历史学与新媒体相结合所诞生的数字史学,迎合了晚近以来历史学写作朝向大众化的趋势,成为公众史学运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与传统史料相比,数字化史料具有了前所未有的开放性。传统的纸质史料,如图书和档案,不论其存世数量还是保存地点都是封闭的,有的文献本身可能就是珍本孤本,即便有印刷或抄录的版本,流传数量一般也较为有限。通过互联网平台,网络数,据库、网络图书馆可以直接将数字化之后的史料呈现到用户的终端。研究者与史料之间,不再有空间的阻隔;研究者与研究者之间,也不再有身份的差异。

数字史学进一步践行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历史学“自下而上”的趋向,更加走向平民化和大众化。数字史学的研究成果不再只是传统的学术专著和论文的形式,通过网络、影像等新媒体的呈现,极大地扩大了历史学的受众范围。与此同时,它也极大地鼓励了业余历史研究者的积极参与。以维基百科为例,它自建立之初即将自己定位为一部包含人类所有知识领域的百科全书,并作为一个开放源允许大众广泛参与。在约3500万注册用户中,有近8万名积极的写作者和编辑者,其中大多都是业余的普通网民。

与传统史学不同,数字史学毫不拘泥于形式,结合数字技术的发展也呈现出形式的多样性。不仅文字、图像、动画、音频、视频、超文本等,均可以通过数字的形式呈现,而且在数字数据库和网络图书馆建设、网站演示、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单机光碟和软件开发、电子出版、多平台应用、甚至电子游戏开发等方面,都有广阔的前景。

数字史学有着传统史学无法比拟的互动性。如果数字史学仅是网站演示或光碟形式的话,它同传统史学的差别只是改换了一种新的传播载体而已,都只是单向的内容发布。但自近十年前,基于网络平台由用户主导生成内容的互联网产品模式,也就是Web2.0技术的成熟,更是极大地推动了数字史学的前进。Web2.0的分享机制,使得普通人不必精通计算机程序设计就可以利用网络发表自己的观点。在这样的平台上,专业历史学家、业余研究者乃至普通读者,都可以展开交流和对话,数字媒体改变了传统的、单向的读者与作者、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

综上所及,数字史学与公众史学有着诸多的交集和共性。数字史学的发展为更好地开展公众史学的实践活动,提供了史料的前提和保障,在技术上为普通人参与历史研究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进一步丰富了历史学的内容和形式,并改变了历史学的形态。

(摘编自周兵《历史学与新媒体:数字史学刍议》)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当下的数字史学项目取得一些成绩, 但是从专业的角度来看,这些数字史学研究项目尚属于“草创品”。
B.从事数字史学研究的年轻人,热情满腔,对新生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是在传统研究方面功力还不够。
C.数字史学的研究成果扩大了历史学的受众范围,也极大地鼓励了业余历史研究者的积极参与,使其更加平民化。
D.毫不拘泥形式的数字史学,具备了数字技术所能呈现的多种形式,使得它在未来许多方面都有了广阔的前景。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历史学专业的博士生如果掌握了数字工具,对编程比较精通,那么就有可能成长为一名数字史学专家。
B.如果数字史学家在“数据驱动”的同时能够致力于学术问题的分析与探讨,数字史学还是有发展前景的。
C.维基百科作为历史研究的一个平台,大量业余研究者的积极参与,体现了数字史学平民化大众化的特点。
D.Web2.0的分享机制,使得数字史学改变了传统的、单向的读者与作者、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属于数字史学研究的一项是(     
A.通过网络数据库研究数字化史料
B.中国知网上发表史学研究的成果
C.到图书馆去查阅某珍本孤本史料
D.通过腾讯会议进行史学交流对话
4.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5.有人认为,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待数字史学的态度截然不同,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国民财商教育白皮书(2021年)》日前正式发布,旨在梳理我国财商教育发展现状,引导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白皮书》指出,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我国居民总体收入正在不断攀升,越来越多的国民开始关注各类理财、投资产品,财商教育市场正逐渐趋热。稳中向好的经济发展态势加之巨大的财商教育市场需求,财商教育开展适逢其时。

《白皮书》还指出,客观来看,我国居民对金融知识的了解程度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仍有大部分人群对基础知识掌握不足,且投资行为非理性特点突出。近年来,非法集资“P2P爆雷保健品骗局等问题频繁发生,反映我国居民在认识财富、对待财富、运用财富的精神层面仍需要加强。无论是政府还是媒体、企业等,应多方联动、形成合力,共同构建多元化投资者教育体系,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和大众传媒,开展国民财商和投资者教育服务,不断提高财商和投资者教育的灵活性,扩大国民财商和投资者教育人群覆盖面,实现我国居民金融素养、投教水平的整体提升。

(摘编自《应多方联动构建多元化投资者教育体系》,《经济参考报》2021年1月29日)

材料二:

“史上最快!无须担保,3分钟下款!”“随借随贷,上门服务,个人信息绝对保密!”只要动一动手指,在网络上填写相关资料,就能预支消费。“馅饼”背后,却是巨大的陷阱。不久前,深圳警方经过数月侦查,摧毁了一个侵害300多名在校大学生、涉案金额1000多万元的“套路贷”诈骗团伙。

除了贷款消费、借钱度日外,大学生财商素养欠缺还表现在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甄别能力不足上。看到校园广告上“收益率高达20%”的宣传语,山西某大学学生赵宇将父母给的一个学期的生活费都投进了某小额信贷公司的理财产品上。可只有前两个月按时收到了投资收益,第三个月就怎么也联系不上对方了。事实上,在一些发达国家,财商教育不只是家庭共识,也已成为政府部门极其重要的责任。美国早在1998年就首次发布财经素养教育标准,倡议并资助一项“为美国而储蓄”的计划,由全国34个州的3000所中小学学生参加。英国政府2011年公布了一系列教学改革计划,让储蓄和理财成为英国中小学学生的必修课。

2015年末,国务院印发的《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指出,要建立金融知识教育发展长效机制,推动部分大中小学积极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教育,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开设金融基础知识相关公共课。

(摘编自邓晖、张雅凌《大学生该补补财商课了》,《光明日报》2018年7月3日)

材料三:

《2019年消费者金融素养调研报告》数据显示,认为自身金融知识水平“一般”“不太好”“一点也不好”的消费者占比分别为40.69%、14.08%和6.01%,多数人并未掌握专业的理财技能与知识方法。在金融“小白”进入市场之前,理财课堂能给他们带来多大的帮助呢?目前,市面上的财商培训课程,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各类教育机构,为了完善自己的课程体系,而开发的财商课程;还有一种是金融行业的销售人员,为了卖金融理财产品而开设的财商课程。而后一种,课程从开发之初就锁定了目标——卖产品。

在入门级别的理财投资课堂中,学员的基础普遍薄弱、目标不明确、学习也并不系统。大部分财商教育机构将这些“小白”学员作为收割对象,先以0元到十几元的“小白理财”课吸引用户,教学内容多为一些低风险的投资理财项目,待取得学员信任后再露出“镰刀”本质,洗脑推销昂贵的进阶课程,有的还会向学员介绍明显与其风险承受能力不相匹配的金融产品。

市场上,有不少机构借培训之名,推销高收益理财课程和产品。虽然引发不少投诉,但最后落地的监管与处罚却不多。有业内人士表示,财商教育目前还没有形成准入门槛和师资认证体系,课程是不是物有所值缺乏判断依据,这给监管带来困难。

(摘编自李国、武江民《帮你赚钱还是投资陷阱》,《大连晚报》2020年12月11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我国居民总体收入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有很多国民开始关注理财、投资等,加上我国经济发展稳中向好,开展多方联动的财商教育恰逢其时。
B.美国倡议并投资“为美国而储蓄”的计划,让全国34个州的很多中学生接受财商教育,这说明发达国家已把财商教育作为政府部门的重要责任。
C.我国在2016年已经紧随美国和英国建立了大中小学学生金融知识普及教育的长效机制,其特点就是在部分大中小学开展财商教育和金融知识课等。
D.有些财商教育机构敛财的方法之一就是先给学员教一些低风险的投资理财项目,待这些学员获取一些小利益后就让他们购买价格高昂的理财课程。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法集资”、“P2P爆雷”、“保健品骗局”等问题体现了我国居民在理财、投资方面的盲目性,反映出我国居民在精神层面对“财富”理解的不足。
B.互联网预支消费的方便性使一些人陷入“套路贷”的泥淖,特别是在校大学生,不久前深圳警方摧毁的一个“套路贷”诈骗团伙说明了这个问题。
C.《2019年消费者金融素养调研报告》的数据表明,我国居民对自身金融知识水平有清醒认识,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我国居民要系统接受财商教育。
D.以推销高收益金融产品为目的的财商教育课程在受到投诉时不能受到有效的监管和处罚,与金融行业的销售人员为卖金融产品开设财商课程有关。
3.目前我国在金融投资方面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未来的医疗可能是这样的:“可穿戴设备”将收集到的人体生理数据传入云端进行分析处理,医生给出诊断或康复建议,甚至为个人定制健康全记录。

未来的教育可能是这样的:个人学习终端融入资源云平台,线上教育机构就会根据学生特点推送相关资讯,特别是培训信息以及未来职业发展方向的信息,并贯穿于终身学习的全过程。

尽管很多人还不太熟悉“大数据”这个新兴的术语,但正如一篇专栏文章中所称:“‘大数据’时代已经降临,决策将日益基于数据和分析而作出,而并非基于经验和直觉,所有领域都将开始这种进程。”

大数据被称为“碎片中的智慧”,被视为驱动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关键力量,正在显现出巨大的经济价值。有消息称,大数据给谷歌公司带来的日均收入高达2300万美元,一年就有80多亿美元;“脸书”并没有多少实物资产,但上市后拥有1000多亿美元的市值,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就是它的数据。

大数据的重要价值日益凸显,也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企业所认识,并将其置于战略高度加以推动。美国将大数据定义为“未来的新石油”,将其视为另一种“国家核心资产”,开发布了“大数据研究与发展计划”;众多行业、企业开始使用并利用大数据作出变革,全球500强企业中90%以上的重要决策都取决于深入的数据挖掘和分析;不少创业者也扎根大数据开创自己的事业,有人甚至认为这是一个“万亿级别的机会”;数据技术产业包括数据采集、加工和应用,已经成为各路投资者角逐的对象。国内也有不少企业不遗余力地投入这片蓝海,比如很多金融机构利用“数据仓库”在市场上寻求商业效益。

中国有6亿网民,手机设备持有量超12亿台,将成为大数据最重要的市场,这也为转型期的中国企业提供了重大机遇,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动力。抢占大数据浪潮的先机,广大企业要敏锐捕捉数据背后的商机,为客户提供精准服务,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与此同时,政府部门也要主动推进大数据产业化进程,推出相应战略规划,合理布局、建设和改造IT基础设施,推动隐私保护和公共信息公开等方面的立法,明确界定互联网数据商业化应用范围、确定数据滥用应承担的法律后果,提高数据市场交易的有效性、合法性。此外,还要资助大数据的基础技术研究;尤其是人才培养,以解决产业发展急需数据科学家、数据架构师的人才供给问题。

((摘编自经济日报评论员《抢占“大数据时代”先机》)

材料二:

日前,北京市消协发布“大数据杀熟”榜,不少知名企业榜上有名。该协会的调查数据还显示,超过半数网友有被杀熟的经历。大数据时代,要想真正管住企业大数据杀熟的手,不仅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还需要监管技术手段的升级换代。

俗话说:“人熟为宝。”在传统商业道德里,熟客应该享受优待。然而,如今人们发现,熟客往往频频挨宰:个人信息被滥用、给老客户的价格高于新手价、专挑会员定向涨价、买得越多价格越贵……一些网络平台用大数据技术收集分析消费者偏好、消费能力等信息后,不约而同地把矛头指向熟客,以至于有人感叹“最懂你的人伤你最深”。

这种怪现象产生的关键就在于技术不对等、信息不对称。大数据已经渗透到了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的衣食住行、吃喝玩乐,大都与一款款软件牢牢绑在一起。商家通过算法,对消费者进行量身定制,而消费者对商家的运作方式却一无所知。换句话说,之所以有不少互联网企业有敢于杀熟的底气,正在于大数据垄断、算法不透明等给企业带来的便利。

依靠这种便利,无良企业杀熟“杀”得神不知鬼不觉,消费者不仅难以发现,更不易取证,维护权益变得十分困难。而这恰恰也是监管的难点和痛点。面对大数据的个性化、多样化、隐蔽性强等诸多特点,传统的监管查处机制显然已不适用,如果没有相应的技术手段.作为保障,很难实施有效监管。

要想管住大数据杀熟的手,相关部门应在监管的体制机制上积极创新,尤其是提升监管的技术能力,依托新技术,建立如大数据价格监测体系,创建消费者网上投诉机制,对杀熟等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做到及时、全面地管控。此外,针对新技术带来的新问题,还应尽快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例如明确大数据杀熟的判断标准,明确界定大数据的法律属性和使用范围,从而做到监管有法可依,提升执法效率。

技术是把“双刃剑”,大数据被用来优化服务我们欢迎,被用来精准“杀熟”我们必须亮剑。把个性化服务变成坑人陷阱,既失信缺德,也涉嫌违法。监管层、法学界、商家必须对这一问题提高警惕,及时解决现实中出现的问题,让大肆薅用户羊毛者付出应有代价,让无良商家不敢为、不能为。

(摘编自高健钧(《管住大数据“杀熟”的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内很多金融机构认识到大数据的重要价值,正不遗余力地利用“数据仓库”在市场上寻求商业效益。
B.想要抢占大数据浪潮的先机,政府部门应主动作为,全方位做好推进大数据产业化进程的相关工作。
C.中国已成为大数据最重要的市场,广大企业要敏锐捕捉数据背后的商机,为推动客户转型升级提供精准服务。
D.一些网络平台用大数据技术收集分析消费者偏好、消费能力等信息后来杀熟,原因主要在于技术不对等、信息不对称。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数据”为经济发展提供重大机遇,数据技术产业已经成为各路投资者角逐的对象。
B.材料一举谷歌公司、“脸书”大数据效应的例子,论证大数据正显现出巨大的经济价值。
C.两则材料不约而同提出,需要尽快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提高数据市场交易的合法性。
D.如果相关部门在监管的体制机制上积极创新,就能管住大数据杀熟的手,提高执法效率。
3.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项是(     )
A.农产品生产企业邀请当红影视明星参与农产品推介会并为农产品代言。
B.众多快餐企业更新经营理念,开始根据“送外卖”的数据调整门店布局。
C.百度、阿里腾讯三大互联网巨头上演争夺移动客户端的“三国演义”。
D.许多电子商务网站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推送产品信息,发现潜在消费客户。
4.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
5.有人认为,在对待“大数据”的态度上,材料一和材料二截然相反。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21-04-20更新 | 24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第六届湖北省高三(4月)调研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9年6月,联合国发布了关于全球人口统计的最新报告《世界人口展望2019》。报告显示,全球人口继续增长,而中国人口将进入缓慢下降期,人口结构老龄化趋势继续。

从现在开始的未来三十年,中国人口数量会缓慢地下降。联合国人口司官员张广宇谈到,在2027年左右,印度人口将会超过中国人口,印度将成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印度和中国的人口大概都会超过14亿,但是印度人口在继续增加,中国人口在缓慢减少。

研究认为,中国十几年后进入人口负增长阶段是必然趋势,但是在未来二三十年,中国总人口都处于14亿及以上的高峰期,人口总量规模对提升消费能级、支撑细分行业发展、扩大市场容量的有利影响会长期存在;同时在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的大背景下,庞大的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的压力不容忽视。

(摘编自《世界人口继续老龄化,中国人口将缓慢下降》)

材料二

联合国人口司、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等国内外机构的人口预测均显示,中国将于2030年左右开始出现长期性的人口负增长趋势。据联合国人口司《世界人口展望2019》预测,我国总人口规模将在2031年达到14.64亿峰值,从2032年开始下降,步入人口负增长时代,2035年降至14.6亿,2050年为14.0亿,本世纪末依然在10亿以上。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人口展望2018》预测显示,我国总人口规模将在2029年达到峰值14.39亿,而后缓慢下降直至本世纪末。

中国的人口负增长已近在眼前,需要看到人口负增长的长期持续性,更要看到人口负增长与人口老龄化的双重背景,这些将为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挑战。如何把握人口负增长时代的发展机遇,发挥好人口规模庞大优势,挖掘人口负增长对经济增长带来的有利因素是具有理论性、现实性和战略性的课题,应纳入新时代人口战略研究范畴。加快开展人口负增长规律、人口负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以及在劳动力资源开发、要素配置、科技创新等方面做好政策研究与转化应用。

(摘编自刘厚莲《中国人口负增长何时到来?》)

材料三

据西班牙《国家报》网站2020年7月15日报道,《柳叶刀》杂志公布的一项研究指出,全球人口将在21世纪60年代达到97亿的峰值,随后将缓慢减少直到2100年缩减至88亿人。

做出这一预测的美国华盛顿大学卫生统计评估研究所的科学家们认为,将变得更加普及和提前的女性教育,是影响全球人口的关键因素。而联合国预测到2100年全球将有110亿人口,比上述研究报告的预测高了20多亿。

这项研究的关键和主要意义是:坚定地将移民政策作为一项长期政策发展的国家将变得强大。

这项研究设想的是一个2100年极度老龄化的地球未来,65岁以上人口约为23亿,而20岁以下的人口只有17亿。人口金字塔发生的这一剧烈变化将影响各国之间的权力关系,以及各国以日益减少和衰老的劳动力来维持其经济规模的能力。

(摘编自《西媒:研究预测世界人口将不会达到100亿》)

1.下列对人口负增长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关研究显示,在2027年前后,中国人口预计超过14亿,2031年将达到14.64亿峰值,从2032年开始下降,步入人口负增长时代。
B.联合国人口司和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对中国人口出现负增长的时间节点的预测,以及对中国人口负增长趋势的判断完全相同。
C.国外某研究机构认为,全球人口将在本世纪六十年代出现峰值,之后出现负增长,到2100年,将会从峰值97亿缩减到88亿。
D.某项研究设想,到2100年全球人口极度老龄化,65岁以上人口比20岁以下人口高出许多,人口金字塔的变化会对各国造成影响。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据研究,在未来几年中,印度将成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印度人口数量超过中国后还会持续增长,直到本世纪末也不会出现负增长现象。
B.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到了联合国发布的《世界人口展望2019》报告,在涉及中国人口负增长问题时,材料二使用了大量数据,更加具体详实。
C.基于对未来女性教育将变得更加普及和提前这两种因素的考虑,美国的人口研究机构对2100年世界人口数量给出了与联合国不同的预测结果。
D.坚定地将移民政策作为一项长期政策发展的国家将变得强大,这是美国华盛顿大学卫生统计评估研究所进行人口研究的关键和主要意义。
3.面对人口负增长的出现,中国应预先做好哪些针对性研究?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医诞生于原始社会。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就已基本形成。之后,历代均有总结发展。中医对汉字文化圈国家影响深远,如日本汉方医学,韩国韩医学,朝鲜高丽医学、越南东医学等都是以中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中医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以天人合一作为理论基础,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疾病及人体内的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再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出“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疗方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平衡而康复。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健康。健康和长寿的需要,也已成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新时代人类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关注生命、重视生命、研究生命,寻找生命的密码,把握生命的规律,延长寿命的长度,提高生命的质量。

博大精深的中医,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行医之道和养生之道,比如“养心莫善于寡欲”、“善服药不如善保养”、“早起不在鸡鸣前,晚起不在日出后”、“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等,都值得我们铭记和研究。

(摘编自汪金友《给中医更大的用武之地》)

材料二: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正确处理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关系到中医药的前途和命运。

传承是为了保根,没有传承就不能正本清源;创新是为了提升,没有创新就不能与时俱进。惟有秉持“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原则,才能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传承精华,就是要让中医药发扬光大。传承是中医药发展的根基。中医药的精华,沉淀在汗牛充栋的中医古籍中,流传在历代中医大家的临床实践中,散落在疗效显著的民间奇方中,这是中医药学深厚的根基,也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命脉。传承不足,让多种中医技艺面临失传,让中医医道艰难延续。深入挖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必须培养大批中医“专才”,这样才能使“国宝”代代相传。中医临床功夫、中药炮制工艺,主要靠师徒一代一代口传心授。师承教育能为“草根”中医打开一扇门,让岐黄之术薪火相传。我们应将以“个性化”为特征的师承教育与以“标准化”为特征的院校教育相结合,将传统教育的精粹融入现代教育体系之中,构建适应新时代的中医教育体系,为中医药发展打下最坚实的人才之基。

守正创新,就是要让中医药发展清流激荡。中医药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从《黄帝内经》奠定中医理论体系,到明清时期瘟病学的产生,再到当代青蒿素的诞生……创新,始终是推动中医药发展的根本动力。随着人类疾病谱的变化,中医药需要源源不断地注入创新的“源头活水”,在更多领域取得新突破。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为中医药研究突破提供了有力支撑,多学科、跨行业合作为加快中医药现代化发展带来广阔空间。

没有传承,创新就失去根基;没有创新,传承就失去未来。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必将让中医药获得无限生机,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新动力!

(摘编自白剑峰《守正创新,为中医药注入源头活水》)

材料三: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5000多年文明的结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出,要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打造20个左右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20个左右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20个左右中医疫病防治基地,100个左右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形成一批中医优势专科。在国家的引领和大力支持下,中医药大发展正逢其时。

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各国公共卫生体系带来严峻挑战,在全世界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中医药让患者在短时间内得到了有效救治,在抗疫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中医药作为一大亮点备受世界瞩目。

要推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就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立足根基、挖掘精华,建立符合其特点的服务和管理模式。同时,要加强研究论证,总结摸索中医药防病、治病的作用机理,切实把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让中医药文化在中华大地根深叶茂、生生不息。

(摘编自侠克《中医药大发展正逢其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医对周边国家影响深远,日本汉方医学、韩国韩医学、朝鲜高丽医学、越南东医学等与中医具有相同的理论知识基础。
B.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为中医提供了丰富的内容,据此撰写出的中医古籍是中医药的精华,值得研究。
C.当今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健康,依靠中医寻找生命的密码、延长寿命的长度、提高生命的质量的想法越来越迫切。
D.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带动人类疾病谱的变化,多学科、跨行业合作将为中医药现代化的创新发展开辟崭新天地。
2.根据以上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确处理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要遵循“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要求,坚持“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原则。
B.传承好中医古籍、历代中医大家的临床实践经验以及疗效显著的民间奇方,始终是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动力。
C.师徒间口传心授的传统师承教育和“标准化”的院校教育相结合,融入现代教育体系,可利于中医药发展的人才培养。
D.要推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不能违背中医药发展的规律,还应加强论证研究,总结摸索中医药防病治病的机理。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中医药学是我们的中华瑰宝。在这场没有硝烟的人民战争中,中医药为我国的疫情防控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巨大贡献。
B.在抗疫中,中医凭借历史上对付瘟疫富有成效的“扶正祛邪”思想和灵活的“辨证论治”特征,可因人、因地、因时迅速开出有效的方药。
C.康源全自动重要调剂系统生产线对几千年手抓戥称的调剂方式进行了创新,极大地提高了中药饮片的配药、取药效率。
D.要充分挖掘中医不同学术流派的特色优势,实现中医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确保中医药在新时代有新作为。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中医学”下一个简要定义。
5.高考填报志愿时,高三学生李振华想选择中医学专业,他的家人不同意,李振华怎样才能说服家人同意他选择中医学专业?请结合上述三则材料,帮他阐述理由。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上世纪50年代,由于“能源奇缺”,周恩来亲自主导以秦岭、淮河为界,划定北方为集中供暖区。而近年来,每逢供暖期,呼吁南方集中供暖的话题都会成为热点。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改善,制约南方供暖的历史条件都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譬如,居民对冬季取暖这一改善型服务的需求快速增加,而且我国的能源供需矛盾也大大缓解,南方供暖市场已经初步形成。但南方城市供暖市场发展之路却很曲折,充满了争论。总的来看,支持南方发展集中供暖的观点认为,历史划分的供暖线并不合理、应根据体感温度来决定供暖需求、人人均享有获得供暖服务的权利。而反对南方发展集中供暖的观点主要聚焦于:集中供暖可能会增加采暖成本、南方建筑和气候会导致供暖能效不经济、会加剧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此外,新时代城市发展的需求也为发展城市供暖注入了新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供暖是改善居民生活的重要途径、是增强城市经济发展动力的重要源泉、是改善城市生态的助力剂、是提升城市规划和综合治理能力的重要抓手。

(摘编自中国人民大学《南方百城供暖市场》)

材料二:

材料三:

南方应该供暖已成为共识,在“南方地区”一些城市的部分城区,冬季已进行集中供暖,有的城市则正在规划建设供暖项目。

合肥市政府充分发挥资源统一配置和城市整体规划的作用,采用市政工程推动区域供暖发展,通过工商业供热带动居民供暖,具有一定的规模经济效应。武汉市供热行业积极挖掘现有热源、发展多能互补能源站,较好地实现了政府监管与市场发展的结合。杭州市城市电网、天然气公司采取积极的市场营销手段,定制居民分户供暖方案,较好地满足了消费者多样化的取暖需要。贵阳市的一些新建小区,供暖企业通过像空调一样原理的热泵技术,将经过处理的45℃的水送入业主家中的地热管中供暖。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南方供暖不是该不该而是怎么做》)

材料四:

我国北方地区主要采用集中供暖模式,地方政府基本上对此都有补贴,多数居民都能享受到“财政温暖”。但这种供暖模式,也存在不少弊端,如居民家中有没有人都在供暖,都要按统一标准交费,既是一种浪费也是一种负担。这种集中供暖模式,不仅会带来多方面的能源损耗,如管网热损耗、建筑热损耗等,还会严重影响到城市空气质量,即便“煤改气”供暖也存在一定污染。

在气候寒冷的俄罗斯,政府主导供暖建设,提倡发展热电联产;以丹麦、瑞典为代表的北欧国家,往往在中心城市推行区域供暖模式,该模式一般由市政统一在人口集中区域铺建管网供暖,注重能源转型和清洁能源应用,在热源多元化的同时提高供热效率。美国、日本多以天然气或电力为主要能源来实现分户式采暖,辅之以部分小规模的分布式供暖,注重清洁能源应用与工业余热利用。

(摘编自中国气象局《南方供暖该吸取哪些经验》)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改善,制约我国南方地区供暖的历史条件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B.目前南方居民对冬季取暖的需求快速增加,而且我国的能源供需矛盾也大大缓解,南方供暖市场已经初步形成。
C.一部分人不赞成南方地区集中供暖,是因为集中供暖会增加采暖成本,南方建筑也会加剧能源消耗。
D.在新时代,供暖是南方居民改善生活条件的重要诉求,也是城市改善生态的有效助力,同时也能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判断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方地区的采暖方式主要依赖电力资源,北方地区的供暖主要依赖煤炭资源。
B.我国城市供热行业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等北方地区,且发展速度较快。
C.南方应该供暖已成共识,在“南方地区”一些城市的部分城区,冬季已进行集中供暖。
D.我国北方地区主要采用集中供暖模式,这种供暖模式,也存在不少弊端。
3.根据材料内容,提出几条关于南方供暖的可行性建议。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环境信息科学是一门充满活力的新学科。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快速发展以及环境保护事业的进步,孕育了该学科的技术条件,奠定了行业基础;同时,环境科学原理、信息科技的理论对于环境信息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目前,环境科学已经拥有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是一门研究环境的物理、化学、生物三个部分关系及特征的学科,并提供了综合、定量和跨学科的方法来研究环境系统。由于环境问题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经济、法律和社会科学等相关理论与方法也被用于环境科学的研究中,帮助人们全面系统地了解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其演变过程。因此,环境科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讲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科学。

现代环境科学的研究内容从传统的污染及治理逐渐转移到以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为主,阐述人类在自然环境中的地位与作用、地球环境的形成与演变、当今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对策等,并涉及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监测与影响评价(EIA)、环境伦理及环境经济的新发展,再延伸到生态文明与人类的共同未来等方面。20世纪 70 年代末期兴起的另外一门学科——环境统计学,是将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应用于环境科学的一门交叉学科,反映了环境科学向定量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20世纪80年代以来,耗散结构与自组织理论、协同学和突变论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环境科学的时空维等多元分析理论创新与技术发展。与此同时,人们关注的环境信息系统(EIS)是在计算机支持下对各种环境信息及其相关信息加以系统化和科学化的信息管理体系; EIS 的基本功能是为环境信息使用者提供环境信息的获取、处理等数据的管理、查询、共享等多途径的交互访问,并为环境管理以及环境决策提供数据依据。20世纪80年代后期,环境科学面临着空间时代和信息时代的挑战和机遇。在信息化背景下,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促使了环境信息科学的孕育与发展。

目前,环境信息科学得到了环境研究者、环境保护者以及环境管理者越来越多的关注。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各类信息技术在环境领域得到快速的研发与应用,环境功能性应用软件层出不穷。针对大气、水体、土壤等各类污染物的监测、分析与评估及预警的应用软件,在环境信息科学研究以及环境行业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在资源环境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极大地促进与丰富了环境功能性软件的创新性研发。目前,组件式GISCOM GIS)的出现为传统 GIS 面临的多种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它采用组件对象模型(COM)技术,把GIS 的各个功能模块制作成若干个控件,每个控件实现不同的功能。组件式 GIS 基于组件对象平台,具有标准的接口,允许跨语言应用,使得 GIS 软件的可配置性和开放性更强。在已进行的 GIS 应用中,以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为例,涉及环境保护、土地资源、水资源、经济、社会等原有的基础数据信息及变化数据信息。

可以认为环境信息科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研究如何运用计算机去认识和解决不同的环境问题; 其二是通过认识和分析复杂环境问题及其解决过程,积极地推动计算机科学的应用和发展。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的研究报告指出,环境信息科学是为加强对不同复杂程度的环境现象的理解,并提出新的认识的一门学科。

(摘编自王让会等《环境信息科学:理论、方法与技术》)

材料二∶

从一定意义上来讲,环境信息科学并不是一门独立存在的新兴学科,而是诸多学科的交叉和集成。不同学科研究过程中,特别是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应用、资源环境规划与城乡管理、环境影响评价、信息科学、计算机技术等领域都从不同的角度开展着与环境信息科学密切相关的内容,这些学科的研究成果是促进环境信息科学发展的基础与关键。换言之,以前进行的研究工作往往是从环境信息科学的外围开展的相关论题研究,其重点还在于不同学科方向,但已经构成了环境信息科学研究的基础层。

为了促进环境信息科学的研究,需要改变从外部到内部的"包围型"研究模式,努力推进从核心到外围的"拓展型"发展模式,即从环境信息流出发,组织和集成相关学科的研究,特别是在不同学科交叉链的关键论题上开展深入研究,以便形成适应环境信息科学体系与研究需求的理论方法体系和应用技术系统。

我国在环境信息科学领域的研究,虽然也有很快的发展,但研究的主要出发点仍然是地理科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景观生态学等学科,针对环境信息科学本身的系统性、综合性集成研究比较少。

(摘编自杜培军等《环境信息科学的研究进展及其在煤矿区的应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环境信息科学的行业基础在于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快速发展以及环境科学原理和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B.环境科学是交叉关系学科,研究物理、化学、生物间的关系与特征,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协同演化、持续发展。
C.现代环境科学的研究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研究内容和方法愈益丰富与多样,紧扣生态文明这一核心。
D.环境信息科学是在环境科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具有学科交叉集成的特点,对诸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存有依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如何有效地利用法律手段,加强普通百姓的环境保护意识进行研究,这是符合环境科学研究思路的。
B.从环境信息科学研究的发展情形来看,新兴学科的出现,往往离不开对时代发展中挑战与机遇的把握。
C.环境信息科学研究存在从“包围型”向“拓展型”转化的趋势,环境统计学的产生,是这一趋势的体现。
D.组件式GIS让GIS软件具有更强的可配置性和开放性,这种创新发展思路,是符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环境信息科学研究范畴的一项是(     
A.古运河环境变迁溯源研究B.学校环境监测站数据研究
C.环境信息可视化方法研究D.环境管理软件的开发研究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环境信息科学下一个简要定义。要求语言表达上符合定义规范,不超过70个字。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稀土到底是什么?有什么用?稀土(Rare Earth)是化学周期表中镧系元素和钪、钇共十七种金属元素的总称。而这些稀土提炼之后,可广泛用于芯片、航空、航天、电子信息、钢铁、有色金属、机械制造、石油化工、农业等行业。被称为“工业黄金”的稀土,是生产高科技装备必不可少的稀有材料,是极其重要的国家战略资源,利用稀土生产的新型材料,可以大幅度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性能。比如用于制造坦克、飞机、导弹的钢材、铝合金、镁合金、钛合金,稀土同样是电子、激光、核工业、超导等高科技的必需品。

(节选自《中国的稀土状况与政策》白皮书)

材料二:

全球各大稀土储蓄国储量比率

(表1)

全球稀土专利分布情况

(表2)

材料三:

我国曾拥有世界上近七成的被称为“工业维生素”的稀土资源,但这并没有因此带来收益,反而几度在稀土出口上吃了大亏。长期以来,中国缺乏保护稀土的意识,资源过度开发,暴力开采,粗放型加工,大量稀土以“白菜价”贱卖给了美国、日本,加之出口走私比较严重,导致稀土储量急剧下降,稀土矿告急!反观世界上其他几个稀土大国。他们大量从中国进口稀土,并将本国的稀土资源保护起来。美国封闭了国内最大的稀土矿,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纷纷效仿关闭稀土矿。中国的稀土出口已经占到世界稀土出口量的90%还要多,在全球化产业分工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有“工业黄金”之称的稀土资源的定价话语权却不在中国,导致稀土价格长期严重背离价值:一边把自己大量的稀土贱卖出去,一边花大价钱把国外经过加工的高品质稀土买回来,这就是中国稀土前几年的奇怪现象。2012年6月国务院发布的《中国的稀土状况与政策》白皮书,旨在规范我国的稀土资源的保护、合理开发、转型升级、运用出口等方面的问题。

(节选自《中国稀土供应之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以23%的稀土储量满足了世界90%几的出口需要,但并没有因此带来收益,这是典型的价值背离,主要原因是中国在稀土专利中是唯一的发展中国家而且只占第三位。
B.资源过度开发,暴力开采,附加值低下,出口管制不严以及“白菜价”贱卖无不说明我们没有稀土保护意识,这是造成我国稀土储量急剧下降告急的原因。
C.由于认识到了稀土的重要作用,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一方面关闭自己国内的稀土矿,一方面大量从中国进口稀土。
D.国务院发布了《中国的稀土状况与政策》白皮书,从此我国的稀土产业才渐渐走上了规范道路。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稀土(Rare Earth)不是土,是一种金属元素,包含化学周期表中镧系元素和钪、钇共十七种元素。
B.稀土有“工业黄金”“工业维生素”之称,广泛用于各行各业,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离了它就寸步难行。
C.中国稀土资源储量由曾经占全球的70%锐减到近年的23%,这向国人敲响了保护稀土的警钟。
D.在全球稀土专利占有比率56%的重要国家中,发达国家掌握了决定稀土价格的话语权。
3.请结合材料,分点谈谈怎样才能遏止中国稀土的价值背离现象,解决“低价出口”和“高价进口”的问题。
2021-04-19更新 | 13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2020-2021学年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20-21高三下·湖北宜昌·阶段练习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词最早开始于民间,所以在语言上有些粗糙,但是语言上也很直白、大胆,而文人写词就比较典雅、含蓄。在中唐或晚唐,大多数情况下,文人写词仅是游戏的态度,因为他们的主要精力用来写诗和写文章。词在当时属于艳科、小道,是业余的时候创作的。文人词的创作长期处于“尊前”“花间”的环境中,带有鲜明的娱乐消遣功能,所以就形成了“作闺音”“为艳科”的特色。到了李煜,他创作后期的词的内容变得很真实,他用词写一个亡国之君内心真实的、深刻的、深远的痛苦。“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一“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词帝,“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为宋词开启了抒情言志的大门。

宋人以歌妓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词作,除了延续宫体、花间风格之外,还有一些是写歌妓与文人之间存在感情上的联系,甚至有些歌妓在词人生命中占据着重要位置。譬如,著名词人晏几道,早年过惯了富贵公子的生活,后来家道中落,生活一落千丈。黄庭坚曾评价晏几道:“仕宦连蹇,而不能一傍贵人之门,是一痴也;论文自有体,而不肯一作新进士语,此又一痴也;费资千百万,家人寒饥,而面有孺子之色,此又一痴也;人百负之而不恨,已信人,终不疑其欺己,此又一痴也。”一句话,晏几道实在、单纯、重情义。正是这样的人,写情词是第一等的好。大家熟知的《临江仙》,“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小苹”即是一位歌女。晏几道在写这首情深意长的感伤之词时,背后寄予的是自己身世的巨变与个人的切肤之痛。虽为艳词,但真挚深婉,表达了士大夫的仕途沉沦浮荡。

词,不仅是在歌舞升平、瓦栏歌肆之间,与歌妓之间推杯换盏的文学创作,更是一种重要的城市文学。我们知道,宋代的城市经济更加繁荣,北宋都城汴京、南宋都城临安,以及建康、成都等都是人口达十万以上的大城市。宋代还逐渐取消了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为商业和娱乐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词人将眼光投向更为开阔的生活场景,用词来表现生活着的城市。著名的“白衣卿相”柳永,对北宋的都市生活有着丰富的体验,用词描绘过汴京、洛阳、益州、扬州、会稽、金陵、杭州当时许多著名的城市。如《倾杯乐·禁漏花深》就是柳永为宋仁宗在元宵佳节之夜与民同乐时所作。这首词重在渲染上元节的节日气氛,“变韶景、都门十二,元宵三五,银蟾光满。会乐府、两籍神仙,梨园四部弦管。向晓色、都人未散”。柳永笔下的汴京富丽堂皇而又繁荣昌盛,为我们展示了有宋以来物富民康的社会生活风貌。

除了城市,还有描写乡村。相对于城市的富庶、繁华,乡村词的重点在于勾勒农家之乐,展现出怡然自得的、缓慢的、富有诗意的生活节奏。譬如苏轼笔下的“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辛弃疾笔下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皆是难得的、富有诗意的、文人化的乡村景色。他们亦曾在乡村的丽景中寻找心灵的慰藉。苏轼在乡村中,获得“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的洒脱与惬意,辛弃疾在乡村中经历了“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的恍惚与惊喜。苏轼曾写作《浣溪沙》组词,展现“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的热闹场景,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则是描述了“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其乐融融的生活,让我们看到大文豪笔下的乡村世界依然让我们心旷神怡。

宋代士大夫的生活态度是随遇而安、和光同尘、与时俯仰。他们一方面承担社会的责任,一方面注重个人生活。他们试图将都市生活与乡村野趣融为一体,在闲暇之余喜欢山水形胜,在登临游览中恣意抒怀。词这种不太严肃、可长可短、随即可歌的文学样式,特别满足了宋人想要表达丰富内心感受的需要,也特别适合表现宋代文人的世俗娱乐,以及生活中的闲情逸致。如果我们说,宋人在诗文当中表达他们的治国情怀,有壮志的情怀,那么在宋词中,他们对于自身生活的热爱,对于宋代的边边角角细致入微地描述,就在词当中充分地表达了出来。由此来讲,宋词当得起宋代文学的主要代表。

——节选自康震《都市燕乐中的宋词》

材料二:

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里,就为词的性质下了这样几句定义,他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要眇宜修”出于《楚辞·九歌·湘君》“美要眇兮宜修”,是写湘水上的一个神灵具有一种要眇宜修的美。这是写一种女性的美,是最精致的最细腻的最纤细幽微的,而且是带有修饰性的非常精巧的一种美。词,也叫做长短句。参差错落,长短不齐。从形式上看,词是比诗更多变化,更精微的,更纤巧的,更曲折的。

词大都是写男女的爱情相思离别,为了配合这种歌唱的场合和歌唱的人物的歌女,自然写的是比较柔婉的细腻的女性的美。所以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很多在诗里边不能表达的感情,能在词里边表达。词是配合音乐歌唱的歌词,篇幅一般是比较短小的,所以它天生来注定就不能写长篇巨制的内容,这是词在内容上“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的缘故。诗所写的内容无所不包,可以发议论,可以抒情,可以纪事,什么都可以包括。而词一般只是写景抒情。所以说是“诗之境阔”。

可是,我们还要注意后一句:“词之言长”。这不是说词的篇幅长,不是说词的句子长,而是说词给人的回味,词的韵味悠长。写爱情的小词,表现了人的心理感情的一种本质,可以引起人丰富的联想,所以说“词之言长”。

——叶嘉莹《唐宋诗词十七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宋人以歌妓为主要描写对象,这些歌妓在词人生命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B.黄庭坚认为晏几道这样实在、单纯、重情义的人,写情词是第一等的好。
C.诗所写的内容无所不包,而词只是写景抒情。所以说是“诗之境阔”。
D.叶嘉莹认为宋词的“要眇宜修”之美可以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考虑。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唐后主李煜继承了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创作前期处于“尊前”“花间”的环境中,带有鲜明的娱乐消遣功能。
B.苏轼的《浣溪沙》组词和辛弃疾《清平乐·村居》体现了二者随遇而安、和光同尘、与时俯仰的生活态度。
C.宋词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其主要原因在于拥有一批非常杰出的创作者。他们的词作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生活,更反映了自己的人生。
D.为了满足宋人想要表达丰富内心感受的需要,适应宋代文人的世俗娱乐,以及生活中的闲情逸致,词这种文学样式应运而生。
3.宋代词人用词来表现生活着的城市,下面不属于这类作品的一项是(     
A.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B.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C.苏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D.吴潜《满江红·金陵乌衣园》
4.结合材料一,分析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体现的文人词作的特点。
5.结合材料二,谈一谈词在宋代比诗歌更受市民大众的欢迎喜爱的原因。
2021-04-19更新 | 483次组卷 | 6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5月调研语文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