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04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记者对几位《意见》制定的参与者、研究劳动教育的资深学者、北京和地方劳动教育的先行者进行了深度访谈,希望能为读者提供参考。

记者:区别于过去,“新时代劳动教育”应该有哪些明显的特征?要避免哪些理念和原则上的误区?

徐长发:新时代劳动教育在实施“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三类劳动教育的同时,还需要突出倡导三种劳动表现: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同时要大力发扬三种精神: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

檀传宝:新时代劳动教育具有显著特征: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脑力劳动比重增大,服务性、消费性的劳动比重增大,复合性劳动、创造性的劳动比重增大。要注意体力劳动的一面,但不能仅仅把劳动理解为原始的、简单的体力劳动。

记者:北京十二中有数十年劳动教育的传统,还拥有校办工厂;湖南民族职业学院附属小学坚持开展劳动教育也有十五六年了,本报曾进行过专门报道。万事开头难,两位校长能否谈谈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初期遇到过哪些困难?

李有毅:起初,学校在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和实践中,受限于以往的思维定式和政策文件的表层解读,没有深刻把握劳动教育的内涵、范畴和实施路径,没有将劳动教育真正融入到学校的实践中。

针对上述问题,学校首先调整对劳动的认识,认为劳动的基本任务包含劳动习惯、劳动态度、劳动认知、劳动价值观、劳动知识与技能的培养等诸多方面,其次,加强顶层设计,实现劳动和育人的结合。学校将劳动作为一种。上位概念融入到学科教学和实践活动中,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常规工作予以统筹安排。再次,将课程作为劳动与教育的结合点。2018年起,总校制定劳动教育贯通课程实施方案,推进集团化办学模式下小初高一体化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并在实践中进行调整。

方少文:其中一个难点是和家长的沟通,对开展劳动教育,家长一开始是比较冷淡甚至反感的,也有人担心使用工具的安全问题。学校首先通过家长会、书信反复沟通,然后请家长轮流参与到劳动课堂中来,让家长感受孩子们对劳动的喜爱与收获,通过孩子们在劳动以后的悄然变化,家长们逐步认可、配合、支持并引领辐射到邻居、同事、亲友中。

记者:尽管有过曲折,但两位校长克服困难,把学校的劳动教育开展得有声有色,坚持开展劳动教育的最大收获是什么?

李有毅:应该是学生明显的进步。我们看到,学生在接受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既能用其全部感官去认知和学习、又能感受劳动在人生中的价值,培育对劳动者的尊重,可谓益德益智;另一方面,学生在劳动中能愉悦身心、强健体魄、增强意志力,可谓益体;学生还可以在参与劳动过程中感知和创造劳动的美,提高欣赏美和鉴赏美的能力,实现益美。

方少文:坚持劳动教育为学生带来了明显的变化,劳动意识大大增强,劳动态度端正;劳动技能大大提高;高年级初步了解了农事劳作和职业技能;对自身、家庭、社会的责任感明显增强,主动为他人着想,为父母分忧,关心社会与环境。节假日或亲友聚会时,能独立做一桌菜的小学生不在少数。

(摘编自《新时代如何全面加强劳动教育》,《中国教育报》2020年4月23日)

1.下列对材料中关于“开展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时代劳动教育分为三种类型,尽管各自性质不同,但都需要在实施过程中发扬劳动、劳模、工匠精神。
B.开展新时代劳动教育不仅要倡导具有优秀品质的劳动表现,还要与时俱进,转变对劳动内涵的固有化认知。
C.调整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加强顶层设计,将课程作为劳动与教育的结合点,学校就可以顺利开展劳动教育。
D.劳动教育能调动学生的全部感官,使其在认知、学习、感受中获得包括德、智、体、美、劳在内的全面发展。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访谈内容看,徐长发、檀传宝对开展劳动教育的困难和收获都十分了解,不愧为劳动教育理论的专家。
B.“劳动精神”到“劳模精神”再到“工匠精神”,劳动教育内涵逐渐丰富深刻,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教育方向。
C.李有毅、方少文两位校长是劳动教育的先行者,他们克服困难,在课程实践和家校融合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
D.学生在持续的劳动课程中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不只可以掌握简单的劳动技能,还可以在人格形成上受到正向引导。
3.记者是如何做到在对谈中引发对话并将话题引向深入的?
2021-05-10更新 | 21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三中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比慕课崭露头角时所提出的让人热血沸腾的革命性口号,慕课的发展现状或许会让很多人感到期望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一边是慕课的轰轰烈烈,一边是传统教育的依然按部就班。笔者认为,尽管慕课目前似乎并未完全兑现当初那些承诺,但其对教育变革的积极作用是不容否认的。慕课站在早期远程教育、网络教学等开放教育先驱的肩膀上,对教育变革的最深层的作用就是继续将公平”“开放”“共享的教育观念深深扎根在人们的心中,为未来教育生态的重塑奠定了社会共识。

据统计,2018年,全球慕课平台的学员人数突破1亿,达到1.01亿人,有2000万新学员注册了至少一门慕课课程。在中国,慕课的发展势头同样迅猛。2018年,中国逾1100万人次大学生获得慕课学分。据媒体报道,下至一名云南深山里的11岁小学生,上至一位85岁的老先生都通过慕课学习了大学的课程。这些事实告诉我们,慕课至今虽未彻底改变我们的教育形态,但确实在客观上打破了学习的时空界限,突破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壁垒。

以两种形式为例,一种是集中式平台模式的x慕课,类似于广播传媒式的学习方式。其课程内容强调免费、共享和开放,教师往往是以一敌多,甚至是以一敌万。这种学习方式让更多的人可以无门槛地进行在线学习和讨论。

另一种是基于联通主义的、具有分布式特点的网络化c慕课,强调具有自我指导和自主性的网络化、社交化学习。学习者可以在线获得更聚焦、更高效的交流、探讨和协作。此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学习也逐渐成为慕课的一种重要学习模式。例如,在基础教育领域较为流行的慕课与翻转课堂的结合,实现了课前线上学习与课堂线下教学的有机结合。当然,慕课的学习方式不仅于此,但这三种方式的出现,已让人们相信学习不一定要完全在学校和教室中完成,而是存在更多创新的可能。

在慕课10年发展中,人们在实践中力图扬长补短,不断摸索更加成熟、理性的慕课的发展模式,导致慕课发展逐步呈现出两面性并存的情况。

公益性与营利性并存

慕课对学习者最具触动之处是免费免费意味着接受教育几乎是零成本的,是最契合互联网开放”“共享的精神的。可以说,公益性是慕课实现大规模、开放式教学的根基。近两年,考虑到长期免费运行不仅无法保障课程的质量,甚至会影响平台的生存,慕课平台的营利性需求明显上升,既有基于学习认证的收费,也有基于定向合作的收费。公益性与营利性的并存,让慕课平台出现了免费、认证收费、定向培训收费共存的情况。

颠覆性与顺应性并存

慕课的颠覆性意在对教育形态的改变,包括物理空间、学习环境、学习形式、教学交流、组织管理、教学评价与反馈等多个方面的变化。目前,慕课已经在物理空间、学习环境上与传统教育有了明显区别,在学习形式、教学交流上有了一定的新变化。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慕课平台也出现了一些向传统教育形态靠拢的趋势,如慕课相关认证学习的出现。有些慕课平台甚至直接与传统学校合作,达成学分互认。颠覆与顺应的混合性存在丰富了学习者的学习选择权。

开放性与封闭性并存

免费的学习、无门槛地参与、大规模的受众是慕课开放、平等精神的重要体现。但开放性也带来了负面效应。有些大规模开放课程,由于教师精力不济,难以持续跟进,只能限定在较短时间内开放,影响了课程的传播。于是,慕课平台上开始出现相对封闭的学习,如提高参与门槛、面向特定的学习群体、控制学习规模、限定学习时间等,甚至在一些慕课平台上出现了所谓后慕课时代的私播课(SPOC)。开放性与封闭式学习的并存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不同学习者群体对在线学习的期望。

多样性与同质性并存

目前,慕课的平台多为综合性的在线课程,即平台上的课程所涉及的学科门类较多,缺少一些专业性的慕课平台。这种杂烩式的学习内容,优点是学习者在一个平台上就能涉猎多门学科,但也容易降低学习者的专业化学习效率。与此同时,慕课平台还存在同质性:一是平台的功能都较为类似;二是慕课的优质课程往往集中于名校、名师,没有激发全体教师,尤其是草根学校的草根老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课程资源的生态体系较为单一;三是一些慕课平台的学习数据分析技术让学习者更容易接收到同质化的课程资源推送。

(据《光明日报》祝新宇文章,有删节)

1.下列对慕课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继续将“公平”“开放”“共享”的教育观念深深扎根在人们的心中,为未来教育生态的重塑奠定了社会共识,是教育变革对慕课的最深层的作用。
B.慕课站在远程教育、网络教学等开放教育先驱的肩膀上,已经彻底改变了我们的教育形态。
C.集中式平台模式的x慕课、基于”联通主义”的、具有分布式特点的网络化c慕课和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学习,这三种方式的出现,已让人们相信学习不一定要完全在学校和教室中完成。
D.虽然公益性是慕课实现大规模、开放式教学的根基,但是长期免费运行不仅无法保障课程的质量,甚至会影响平台的生存,所以将来慕课平台的营利性需求明显上升。
2.下列说法和原文不符合的一项是(     
A.作为综合性的慕课平台杂烩式的学习内容,虽然能让学习者在一个平台上就能涉猎多门学科,但也容易降低学习者的专业化学习效率。
B.目前,慕课已经在物理空间、学习环境上与传统教育有了明显区别,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慕课平台也出现了一些向传统教育形态靠拢的趋势。
C.一边是慕课的轰轰烈烈,一边是传统教育的依然按部就班。是的,慕课的发展现状或许会让很多人感到期望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但是慕课让新的教育观念和模式深入人心。
D.因人为对慕课扬长补短,导致现实生活中慕课发展逐步呈现出“两面性”并存的情况。
3.概括慕课的三个作用。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数字人民币本质上是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法定货币,和现有纸质人民币完全等值,也一样有国家信用做保障。对大众来讲,数字人民币跟纸币完全一样,只不过它的形态是数字化的。这就是法定数字货币与比特币等野生数字货币的最大区别——是否有国家信用担保、能否保证币值稳定。

也有不少人会混淆数字人民币与数字支付的概念,认为腾讯公司拥有的微信支付和支付宝(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拥有的支付宝已经如此善及,何必还要发行数字货币呢?通俗地说,数字人民币是,微信、支付宝是钱包,虽然很多人的工资只是银行卡上的数字,但本质上公司为员工发放的仍然是纸币(只是不经过我们的手而已)。数字人民币正式发行后,大家仍然可用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只不过钱包里装的内容真的变成了数字。

在传统支付体系中,交易需双方都全程联网在线而数字人民币可以实现双离线支付,即双方像使用纸币一样,无需联网就可完成交易。未来数字人民币将集移动支付的便捷性、现金的匿名性于一身,在所有线上支付系统中流通。

(摘编自《看得见摸不着的数字人民币》)

材料二:

数字人民币,英文简称为DC/EP,分别是数字货币和电子支付的缩写,这表明数字人民币不仅是货币,而且也是电子支付工具。业内人士指出,在讨论数字人民币时,首先要肯定其基础属性是货币,是现有法定货币体系的组成和补充,其次才是一种数字支付工具。

保护国家货币主权和法定货币地位是数字人民币发行的首要目标。有别于私人数字货币去中心化的特点,数字人民币实行中心化管理,可以抵御全球私人数字货币的侵蚀,防止货币发行权旁落,维护国家货币主权地位。截至目前,数字人民币的试点场景集中在国内的民生与政务支付。不过,跨境支付可能才是数字人民币能够发挥最大效能的领域,并有机会帮助中国建立一套新的多元化国际支付清算服务体系,打破美元垄断地位,助推人民币国际化。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认为,法定数字货币可以实现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更加紧密的结合,通过带有条件触发机制的智能合约,可对信贷主体和使用场景予以限制,实现贷款的精准投放,避免资金空转,建设更有效率的宏观政策调控体系。

(摘编自《中国为什么加快推进数字人民币》)

材料三:

数字人民币是央行发行的法定货币,因此具有主权货币的本质特征,可搭建一币、两库、三中心体系架构。一币指数字人民币,是由央行负责担保和签名发行的加密数字串,因此并不是电子货币所表现出的客户账户余额,而是具有一切金融信息的加密货币;两库包括学中国人民银行发行库和商业银行银行库。发行库和银行库更贴近当前货币二元发行模科网式,可为数字人民币的创造和发行提供安全保障,既可以防止内部非法操作,也可以防御外在攻击,是数字人民币安全保障的关键;三中心包含数据分析中心、登记中心和认证中心。其中,认证中心是整个系统的安全基础,可对主权数字货币机构和用户进行集中管理,实现可控匿名性;登记中心会记录主权数字货币和用户信息,进行权属登记,对主权货的创造、流通、核算及消亡的全生命周期登记;数据分析中心具有监控功能,是保障主权货币交易安全、防范违法金融交易并提升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关键。

(摘编自《数字人民币运营模式、政策影响与发展建议》)

1.下列对“数字人民币”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人民币是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法定项是完全等值,因而能替换纸。
B.数字人民币具有主权货币的本质特征,币值稳定,与私人数字货币有着本质区别。
C.数字人民币作为数字支付工具,成为了中国现有法定货币体系的组成部分和补充。
D.数字人民币是具有一切金融信息的加密货币表现出来的法定电子货币的账户余额。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建立新的多元化国际支付消费服务体系,保护国家货币主权和法定货币地位,助推人民币国际化,是数字人民币发行的首要目标。
B.发行数学人民币促进了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更为紧密的结合,通过有“条件触发机制”的智能合约,实现更有效的宏观政策调控。
C.比特币的去中心化不同,数字人民币实行中心化管理,央行、商业银行的认证中心对数字货币用户进行管理,实现可控匿名性。
D.发行库和银行库是数字人民币安全保障的关键,登记中心对主权货币全生命周期进行记录,数据分析中心保障主权货币交易安全。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数字人民币与微信、支付宝有什么异同。
2021-05-08更新 | 184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2020-2021学年高三下学期教学检测(二模)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天花、疟疾、血吸虫病等传染病在新中国大地上肆虐,医药卫生资源奇缺,人民群众卫生保健知识普遍不足。在这样的背景下,1952年春,我国把“卫生工作与群众性卫生运动相结合”定为卫生工作的一项原则。毛泽东同志题词号召:“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全国发起了轰轰烈烈的爱国卫生运动。同年,中央成立防疫委员会,随后更名为中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各地区各部门以“除四害”、讲卫生、整治环境为重点,开展群众性卫生活动。

(摘编自王天奡《将爱国卫生运动进行到底》)

材料二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但对个人来说,也是一次良好卫生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的洗礼。结合本次疫情防控,广大人民群众深入了解了爱国卫生运动,有效提升了自我防病意识和防护能力,意识到要承担起应尽的社会责任。人民群众参与社会健康治理,推动群防群控、全民参与的良好格局尽快形成。

新时代,包括爱国卫生运动在内的公共卫生工作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新冠肺炎疫情来势凶猛,警示我们预防为主的重要性。预防为主是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的重要内容,如何让它以新的方式影响更多人,是爱国卫生运动本身需要思考的问题。只有全社会增强忧患意识,时刻防范卫生健康风险,同心协力共筑健康长城,才能让健康中国宏伟蓝图早日实现。

(摘编自王陇德《坚持预防为主,创新发展爱国卫生运动》)

材料三

上海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介绍,老鼠、蚊子等病媒生物滋扰人类生活,传播各种疾病,破坏生活环境,甚至带来安全事故。为从源头清除和控制病媒生物孳生,进一步改善城乡环境卫生质量,加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2020年3~4月间,全市将围绕居民小区、建筑工地、商务楼宇、绿地公园、环卫设施、农贸市场、沿街门店等七类重点场所,采取分区域、分时段、分重点的推进方式,落实卫生健康、住建、房管、商务、市场监管、城管执法等相关成员单位行业管理任务,集中开展科普知识宣传行动、环境卫生清洁行动、春季突击灭鼠行动、蚊虫孳生环境控制行动、查缺补漏行动等五大行动,广泛动员各单位和广大人民群众深入持久参与爱国卫生运动,构筑群防群控、联防联控的严密防线。

(摘编自《上海全面启动春季爱国卫生运动》)

材料四

2020年4月10日下午,在武汉市汉阳区领导带领下,300余名机关干部和11条街道的社区群干、志愿者代表纷纷走上街头、走进楼栋,开展“全民战疫,清洁家园”周末爱国卫生运动。

据介绍,“全民战疫,清洁家园”周末爱国卫生运动是贯彻全年的常态化活动,以后每周末都将开展。除了做好日常的保洁、清运、消杀工作外,将以问题为导向,每周精准确定重点整治点位,统筹全区力量,彻底清理背街小巷、暴露垃圾及“十乱”,整治清理楼顶、楼道乱堆放和违规饲养、种植等问题。将下大力气彻底清除影响市民健康安全的各种隐患,全面巩固疫情防控环境保障成果,营造健康安全、干净整洁的生产生活环境。

(摘编自《武汉市汉阳区干部群众齐搭手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建国之初医药卫生资源奇缺、一些传染病肆虐、人民群众卫生保健知识不足的背景下,全国发起了爱国卫生运动。
B.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让民众对爱国卫生运动有了深入了解,增强了防控意识,促使了群防群控、全民参与良好格局的形成。
C.上海市的爱国卫生运动将环境卫生清洁、春季突击灭鼠、蚊虫孳生环境控制、查缺补漏与开展科普知识宣传结合起来。
D.武汉市汉阳区将爱国卫生运动常态化,以全面巩固疫情防控环境保障成果,营造健康安全、干净整洁的生产生活环境。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介绍了我国爱国卫生运动发起的背景及其主要内容,材料二说明了爱国卫生运动在新时代的作用及其新的内容。
B.材料三中,上海市爱国卫生运动采取分区域、分时段、分重点的推进方式,意味着在改善城乡环境的过程中,采用先城市后乡村的步骤。
C.材料四中,楼顶、楼道乱堆放和违规饲养、种植等问题都在整治清理之列,可见武汉市汉阳区周末爱国卫生运动力度之大。
D.材料三和材料四,上海市和武汉市汉阳区的有关防控具体做法,充分印证了材料二中新时代赋予爱国卫生运动的重要内容。
3.上海市和武汉市汉阳区的爱国卫生运动的工作有哪些共通之处?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说: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对学生来说,在劳动实践中,不仅可以掌握一些劳动知识、收获一些生活技能,而且能够培养一种新的生活态度与生活方式;不仅更加自信快乐地面对当下的学习与生活,而且更有能力、更有勇气开启今后的幸福人生。所以说,劳动是创造的基础,是人成长所需之课堂。把劳动教育进行到底,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力量,协同发力,三管齐下。

学校是主阵地,应根据学生身体发育情况,科学设计课内外劳动项目,采取灵活多样形式,激发学生劳动的内在需求和动力。注重系统培育,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开设一些与家政、手工、园艺、耕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相关的劳动实践课程,培养学生自觉参加劳动,学会诚实劳动,把劳动教育理论化、课程化、生活化。

家庭要多注重日常养成。加强劳动教育,不能止于课堂。家长日常生活的言传身教,有助于在孩子心中种下劳动光荣的种子,一定要多放手让孩子做事,不要舍不得,要把家庭劳动教育日常化,让孩子掌握洗衣做饭等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小到整理书桌房间,大到参加家务劳动,从点滴处培养劳动意识,在经常性的家务中养成劳动好习惯。

社会要发挥协同作用,支持学生走出教室动起来,在公益劳动、志愿服务中强化社会责任感。除了搭建多样化实践平台,满足各级各类学校实践需求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弘扬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主旋律,汇聚正能量,强化舆论引导,积极涵育关心和支持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在这次疫情防控中,广大医护人员、公安干警、人民解放军、社区干部、公益志愿者,挺身而出、舍生忘死,昼夜奔波在抗疫第一线,坚守岗位,不胜不休,为阻击疫情贡献着实实在在的力量,创造着一个个高光时刻,理当受到全社会的尊重厚待,也是我们每一个人赞美和学习的榜样。钟南山、李兰娟、陈薇院士这样的侠之大者就是我们应该追的明星偶像

(摘编自于洪良《上好劳动教育这门必修课,学校家庭社会一个都不能少》)

材料二:

有人也有疑问,智能化时代加速到来,还有必要提倡劳动教育吗?其实,劳动教育对于人生的成长来说,不仅意味着劳动技能的提升,更意味着劳动精神的培育。从农耕社会耕读传家久的传统,到现代社会劳动创造幸福的箴言,时代在变,劳动的形式在变,但劳动的精神内核始终未变。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说,劳动,是人生的第一堂课。只有劳动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今天,我们大力提倡劳动教育,就是要让青少年在动手实践、出力流汗中播撒崇尚劳动的种子,在接受锻炼、磨炼意志中涵养艰苦奋斗的精神,真正理解人间万事出艰辛。

(摘编自张凡《在劳动中淬炼成长》)

材料三:

学校要在劳动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学校的主导作用一方面在于对家庭劳动教育给出必要的指导,另一方面要积极调动和开发有利的社会教育资源。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学校要对学生每天课外劳动时间作出规定,这即是学校发挥主导作用的一种重要方式。学校可以通过家委会等家校互动机制,协助家长指导学生在家庭中从事日常生活劳动,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日常生活劳动技能多种多样,不可能全部在学校课堂上习得,更多地要依靠家庭生活场城,依靠家长的示范、引导、教育。学校可以制作指导手册,提出教育要求,并通过组织劳动教育展示活动,让学生展示日常生活劳动技能。最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是社会资源。学校不是专门的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的教学场所,劳动教育资源广泛地存在于社会大课堂中。学校还可以利用区域内的资源,借助于职业技能学校或与劳动教育基地、厂矿企业等联合开发校外劳动教育课程,延伸学生对于当代劳动形态的理解,贴近劳动人民,形成社会主义的劳动态度和价值观念。《意见》特别提出劳动周的实践要求,小学高年级以上就需要寻找合适的社区、社会劳动场所,安排集中的劳动锻炼。设计劳动周课程应凸显集中的集体劳动中的合作性特征,不仅每个学生要有各自的劳动体验,而且要使学生充分理解劳动的社会合作性,懂得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如何协调、劳动权益如何维护等,形成劳动教育中的社会参与素养。

(摘编自牛瑞雪《中小学如何构建劳动教育特色课程体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推进劳动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协同发力,其中学校是负主要责任的一方。
B.家长日常对孩子言传身教,让孩子通过做家务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就能使孩子产生“劳动光荣”的意识。
C.社会在劳动教育中发挥协同作用,主要表现在搭建公益劳动、志愿服务等多样化实践平台,强化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
D.智能化时代开展劳动教育,不仅可以让人掌握劳动知识,提升劳动技能,更能培育劳动精神,涵养艰苦奋斗的精神。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综合运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因果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对文章观点进行阐述。
B.材料二立足当下,着眼人生,回溯历史,有力地批驳了某些人对提倡劳动教育的质疑。
C.材料三采取总分式结构,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论证。
D.三则材料都紧扣劳动教育问题展开论述,观点鲜明,层次清晰,但论述侧重点各有不同。
3.下列说法中,不能支撑“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B.清朝刘蓉《习惯说》:“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 ”
C.清朝朱柏庐《朱子家训》:“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D.南宋诗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4.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
5.复兴中学拟在新学年开设劳动教育课程,请根据你从材料中获取的信息,从如何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角度向学校提出建议。
2021-05-07更新 | 24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广东省汕头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为巩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成果,人社部等七部门印发通知,于1月21日至3月底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迎新春送温暖、稳岗留工”专项行动,鼓励引导农民工等务工人员留在就业地安心过年。“就地过年”关键在于安心,各地各级要做好“就地过年”的安心、稳心、暖心工作。

现在正处于寒冷季节,非常适合病毒生存。“就地过年”是减少人员长距离流动和大规模聚集,筑牢疫情防控屏障的必要之举。“就地过年”只是倡导,不具强制性。“就地过年”并非排斥亲情与团圆。在当今数字化时代,即便相隔万里,我们也可以利用互联网与家人通过视频“见面”,跨越时空“线上团圆”,同样可以让“就地过年”变得温情满满。

对于不少企业来说,留住员工“就地过年”,避免员工回乡再返程可能会涉及需要隔离而无法及时返工等问题,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因春运产生的员工不足的问题,增加了员工的稳定性,利于企业更好地生产经营。企业要通过发放“留岗红包”“过年红包”等形式,留住员工“就地过年”。政府作为外来人员“就地过年”的倡导者,必须完善好配套措施,全方位搞好服务保障。比如,组织多种形式的“送温暖”和集体过年活动,安排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组织外来务工人员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等等,让务工人员留在就业地安心过春节。

(摘编自《“就地过年”关键在于安心》,央广网,2021年1月19日)

材料二:

古人说乡心新岁切,每逢春节将近,回家团圆的期盼,再真实不过;但非必要不返乡的道理,再明白不过。今年与家人暂时的相隔守望,就是在尽最大努力隔断疫情的大范围传播;每个游子就地过年的个人付出,成就的是小家与大国共同的平安吉祥。

疫情暴发以来,无论是普通市民,还是企业员工,无不识大体顾大局,响应政府号召愿意就地过年的人,无疑会数量众多。需要提醒的是,在留下返乡游子后,各地政府和相关企业的人文关怀不能缺席;不光要倡导就地过年,服务保障也要落地。不少打工人,平日里住的是集体宿舍,吃的是食堂或外卖,很可能还是独自一人就地过年,应该从物质和精神上保障他们的节日幸福感。这些问题,都是推行“就地过年”必须清理的路障;破解这些问题,是让“就地过年”这条非硬性规定能够成为一呼百应的前提。

积极响应就地过年,关系到每个人的健康安全,更关系到全国防疫大局。只要同舟共济,共克时艰,就会赢得胜利的万家灯火,千家万户团圆的一天就会更快到来。

(摘编自《让每一个留下的人过个好年》,《北京日报》2021年1月13日,有删改)

材料三:

今年,为了防控疫情,很多人就地过年,一份份沉甸甸的年货,满载着家人的思念和牵挂,“飞”到了亲人身边,让人们感受到团聚的温暖。

寄年货成为新民俗,这背后是家乡父母和就地过年孩子之间的彼此惦念和牵挂。来自菜鸟物流的数据显示,1月20日至31日期间,从菜鸟仓发出的商超类年货包裹量同比2020年货节同时段增长50%。父母寄来的是家的味道,而在外的游子则给父母寄了血压计和扫地机器人等,希望他们能注重健康。在许多人看来,疫情让过年的方式变了,但亲情却没有变淡,一家人相互牵挂,其乐融融,这便是最好的“年味”。

旧年俗得到传承,新年俗不断涌现,民俗学家季中扬教授认为,民俗从来都是不断发展并逐渐丰富的。沉淀千年的年俗,如贴春联、拜年、守岁、赏花灯等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时代出现了很多新民俗,借助互联网技术将浓浓的年味传递下去,表达的正是中国人对“年”的深厚感情和期盼。

(摘编自《“互联网+”,新年俗让年味更浓烈》,新华网,2021年2月21日,有删改)

1.下列对“就地过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就地过年的出发点是政府和企业把在本地务工的人员留在本地过年,确保年后用工需求。
B.就地过年的实质是游子的个人付出,也是家国精神的实际表现——既保小家,又顾国家。
C.就地过年从防控角度出发,关系每个人的健康安全,是积极倡导,并不是绝对不能回家过年。
D.就地过年虽然不能与家人团圆,但不会隔断亲情,可以通过线上团圆,收获满满的亲情。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达到“就地过年”一呼百应的效果,政府和企业要有切实有效的方案和方法,而不能只是一句响亮的口号。
B.“每逢佳节倍思亲”,而春节期间大规模人员返乡可能带来防控安全隐患,这让“就地过年”具有了特殊的意义。
C.就地过年与多年前倡导的“常回家看看”并不矛盾,它们都是因当时的现实而提出的,同时也引领时代的风尚。
D.就地过年在现代科技支持下,通过新年俗改变传统的过年方式,让年味变得更浓烈,也加深了亲人之间的感情。
3.应该采取哪些举措来贯彻落实“就地过年”的决策部署?请简要概括。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电影是“内容为王”的精神文化产品,而内容的关键是讲好中国故事。以创作生产为中心,多出精品力作,是牵引整个电影行业发展的“牛鼻子”、拉动市场票房增长的“火车头”,是全产业链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源”,也是电影从业人员的“硬道理”和“基本功”。用电影特有的声画结合、时空结合、光影造型、形象塑造的艺术技术手段,满怀激情地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讲好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讲好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合作共赢、和平发展的故事,豪情澎湃地唱响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时代主旋律,中国电影将迎来春色满园。

(摘编自《人民日报》《中国电影保持长期向好态势》)

材料二

科幻电影的发展需要肥沃的土壤,这其中,国家综合实力尤其是科技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科幻电影的发展水平。近年来,我国国家综合实力提高,科学技术追赶进步,也为科幻电影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软着陆,更为中国人对宇宙的想象又添了一抹亮色。

科幻电影的发展还需要电影市场的不断壮大。2012年,我国成为仅次于北美的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观众对国产科幻电影的期望也越来越高,这为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遇。

对于未知世界的想象,中国人古已有之。下一步,中国科幻电影发展要将中国人的情感放大到广阔的太空背景下,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巧妙地糅合进科幻作品的创作中。唯有如此,中国的科幻电影才能取得新的突破。

(摘编自《人民日报》《期待科幻电影有更多中国味道》)

材料三

近几年,主打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动画电影脱颖而出,与之对应的产业链也日渐生成,创作与产业互相砥砺,呈现生机勃勃的气象。

创作者、观众和动画行业对传统文化题材动画电影抱有深切期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资源中的宝藏,为创作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与养分。《花木兰》《功夫熊猫》等动画电影就是国外创作者对中华传统文化素材的提取与创造。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与使用,将其创造性地转化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动画作品,是国产动画电影一项既重要又长期的课题,中国动画人责无旁贷。近年来,一批具有中华美学风格的高质量作品,从不同角度持续“破题”,让原创动画电影呈现回暖态势,也让中国动画成为文化行业关注的热点。

在可预见的未来,传统文化题材动画电影将层出不穷,技术进步和产业完善将为创作带来足够“底气”。这是一条自信彰显中国韵味的道路,值得期待。但通往成功的道路往往是曲折的,面对国内外观众审美需求的变化,国产动画电影创作需要着重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要坚持创新性和正能量并重。中华文明历经几千年历史积淀,给我们留下丰厚文化资源,这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系统,尤其考验创作者的创造能力、审美格局和思想境界。创作者一方面应放开尝试,从技术突破到文化表达,巧妙找到创新突破口;另一方面要对历史文化持严谨态度,发掘那些具有正能量、体现积极价值观的素材内容,以富有营养的作品给观众以精神启迪和价值引导。

在推动制作技术进步的同时,还需要提升艺术水准。目前,一些国产动画作品在角色设定、造型设计等方面仍然可以看到国外动画的影子。想要创造出真正具有成熟中国韵味的动画,还需要创作者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理解力和表现力,提升创造性转化的艺术水准。观众审美需求在不断变化,必然对创作提出更高要求,包括作品的叙事结构、美术风格、形象塑造以及其中蕴含的文化精神等,都需要在遵循动画创作规律的基础上精益求精,不断打磨。

把握当代观众接受心理和审美需求,实现跨代际、跨文化传播。动画电影观众群体广泛,不分老少,无论中外。针对这种跨代际、跨文化特点,传统文化题材的动画影片更需找到传统文化和当代生活的契合点,把握当代观众接受心理和审美需求,激活传统故事的当代意义,让传统以生动活泼、可感可亲的动画形象走近当代观众。

作为国产动画的一种特有形式,传统文化题材动画电影具有很高辨识度,能够充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能够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相信随着技术进步与术提升双管齐下,创作与产业双向激励,自信彰显中国韵味的动画电影将会进行更多探索,诞生更多佳作,以推动中国动画产业走向成熟。

(摘编自《人民日报》《动画电影彰显中国韵味》)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电影的声画结合、时空结合、光影造型、形象塑造的艺术能更好地呈现故事,是电影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
B.国家综合实力,尤其是科技水平,为科幻电影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是影响人们对未知世界想象高度的主要因素。
C.中国科幻电影发展得益于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及观众对国产科幻电影期望值的提升。
D.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创作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与养分,《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国产动画电影因此脱颖而出。
2.根据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一批具有中华美学风格的国产动画电影从不同角度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开发与使用,让原创动画电影呈现回暖态势。
B.主打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动画电影产业链日渐生成,在可预见的未来,传统文化题材动画电影将层出不穷,值得期待。
C.创作者的创造能力、审美格局和思想境界决定了他们能否放开尝试,从技术突破到文化表达,巧妙找到创新突破口。
D.观众审美需求在不断变化,对创作提出更高要求,这就需要在遵循动画创作规律的基础上推动制作技术的进步。
3.下列说法是中国电影发展最关键环节的一项是(     
A.讲好中国故事。B.多出精品力作。
C.发展综合国力。D.壮大电影市场。
4.以上材料对中国电影发展提出了怎样的要求?请简要概括。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三的行文脉络。
8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百岁盛志勇:抚平患者灼热的伤痛

1920年7月1日,盛志勇出生在上海的一个医师家庭。受父亲的影响,他从小就立志成为一名医生。十年寒窗苦读后,年仅16岁的盛志勇从近千名考生中脱颖而出,以优异成绩被国立上海医学院录取。

1947年秋天,就职于上海红十字会第一医院的盛志勇远赴美国深造。在异地他乡求学的日子里,他心无旁骛,把所有的心思都用在学习研究烧、创伤上。1948年,盛志勇修业期满,准备启程回国,他的美国导师却不让他走,三次问他:“你为什么非要回国,难道这里不好吗?凭你的本事,在这里前途无量!”每一次,盛志勇都是摇摇头。他心中放不下自己的祖国。那年冬天,中国的时局依然动荡。但此时的盛志勇,归心似箭。他直奔旧金山,买到了回国的船票。可就在他所乘的“总统号”客轮即将启程时,美国西海岸爆发了工人大罢工,所有船只停驶。无奈,他只好在码头边的小旅馆住下来,并跑到航运调度处恳求道:“只要船运一开通,我就要回中国!哪怕是搭乘一只小船。”终于,航路恢复了,他买到了船票。这是1948年的最后一天。12月31日,盛志勇乘坐一条小船,从大西洋彼岸驶向他魂牵梦绕的祖国。家人对他说:“你不该这个时候回来。”盛志勇却说,生于斯时,立于斯土。

1950年,上海医学院派出一支医疗队奔赴鸭绿江畔,支援抗美援朝前线。支援抗美援朝前线的经历,对盛志勇一生影响甚大,促使他改变了人生轨迹,从此开始了延续一生的战争创伤、烧伤研究与治疗的军事医学生涯。在数十年的从医生涯中,盛志勇参加过的紧急医疗救援还有很多。为了紧急救援,那种只能容纳五六人的小飞机,盛志勇不知坐过多少次。为了救治事故中炸伤、跌伤的工人,盛志勇深夜乘车前往开山修路的工地,车辆险些掉下悬崖。

1952年,盛志勇被点将调入军事医学科学院,并被推荐出任实验外科系副主任,负责实验外科的业务工作。实验外科系是野战外科研究所的前身,初组建时,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没有充足的人员、设备,更没有经验,一切都是白手起家,要从头开始。盛志勇亲自设计,筹划改建外科实验室,并建成了动物实验室,总面积达300多平方米。创建创伤外科中心,对盛志勇来说,又是在一张白纸上画画,一切要从零开始。盛志勇决心很大,他从招揽人才开始,在他的倡导下,304医院创建了全军第一家创伤外科研究室和北京市第一家无菌动物实验室,不久,又组建了全军第一家重症监护科。

盛志勇工作极为敬业,业余还喜欢摄影,爱好书法,把生活和工作安排得有条不紊。不仅自己张弛有度,盛志勇也非常体恤同事,每当有同事感到工作压力大、身心疲惫的时候,盛志勇总是适时出现,给他们抚慰打气。柴家科记得,在他担任科室主任时,盛志勇曾对他说:“再有力的发条也有疲惫的时候,要学会调整节奏,劳逸结合。”这些言语,充满温情,令柴家科深受感动,至今难以忘怀。

2019年,盛志勇99岁寿诞时,付小兵曾作诗一首:“学界是榜魁,仪品受人赞,八十载悬壶济生,救命于危难。长路行艰难,夫妇总相伴,双百人生知几多,盛老是模范。”这首打油祝寿诗表达了后辈学子对于恩师的敬意、感谢和深情祝福。因为有了盛志勇的感召,后辈们在从医之路上信心十足。从盛志勇到柴家科再到申传安,因为有了一代又一代医学工作者的前赴后继,我们的医学事业日新月异。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0年8月24日)

相关链接

①大面积深度烧伤的病人,痊愈后的皮肤容易遗留色泽的改变。整形植皮技术再高明,也难以使得所植皮片的色泽与周围正常皮肤的色泽完全一致。盛志勇认为,现代烧伤治疗的目标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保住生命,而应该最大限度的恢复病患的身体机能以及外貌,解除精神上的负担,使他们达到生活自理,有较高的生活质量,还要走向社会,为社会所接受,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新华网2017年4月3日)

②如今,面对迅猛发展的世界科学技术的挑战,盛志勇把为国家培养人才作为自己后半生的最大心愿。他常说,要赢得21世纪中国医学的大发展,使中国的烧伤医学事业在世界医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当务之急是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年轻有为的后来者。

为了年轻一代的茁壮成长,盛志勇教授呕心沥血,一丝不苟。他已经是92岁高龄的老人,每天坐在办公室用他那架英文打字机,逐字逐句为他的学生修改文章,有的文章他要修改3遍以上,直到他认为满意为止。

(中国工程院网站2012年5月11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盛志勇出生在医师家庭,从小深受父亲的影响,后来自己踏上医学之路,这说明家庭环境的影响对个人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B.盛志勇不怕危险,多次参加紧急医疗救援。这些经历改变了他,让他延续了战争创伤、烧伤研究与治疗的军事医学生涯。
C.盛志勇善于调节工作和生活,他认为应该劳逸结合,在工作之外要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这样可以缓解工作的压力和疲惫。
D.盛志勇重视人才培养,这是科研之外又一大贡献,只有涌现出更多的杰出人才,才能为国家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盛志勇年轻有为,在美国留学期间,深受美国导师的重视,前途无量,这样的成功源自他心无旁骛,潜心研究学习。
B.盛志勇热爱祖国,面对导师的挽留,时局的动荡,甚至是美国工人的罢工,船只停驶,都无法阻止他踏上归国之路。
C.盛志勇勇于开拓,他带领大家开创了军队医学很多第一,如建立野战外科研究所、创伤外科研究室和重症监护科等。
D.盛志勇德艺双馨,他认为不仅要治疗病患,更要恢复患者身体,解除精神负担,使他们自食其力,为社会所接受。
3.付小兵评价盛志勇:“学界是榜魁,仪品受人赞”,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AI时代》杂志社编辑对我国中山大学教授、人工智能研究专家王国利的访谈。

问: 人工智能方面我国有哪些在世界上领先的技术?有没有对国外技术依赖的情况?

王国利:总体来说,我国在5G通讯技术、先进计算技术、以及人工智能芯片等方面都有很好的基础和优势。但技术短板也是比较明显的,从微观上来讲,一些基础核心的技术,包括重要芯片和专用软件等,目前还缺少国产替代的技术,容易被卡脖子。从宏观上来讲,技术生态和体系还不够健全,缺少相互支撑协同创新发展的技术生态环境。以控制系统设计仿真软件Matlab为例,在我读大学的时候,我们的老师就承担了国家的相关项目,研发类似的控制辅助设计软件系统,形成了较高水平的技术成果,但受到了Matlab的冲击,相关国产系统缺少用户的支持,也就没有了进一步迭代和优化升级的动力。

问:全球技术割裂背景下,在人工智能领域,中国能不能赢得主导权?

王国利:每一个国家技术发展的体系或技术生长的环境有所不同,技术长短优势存在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中美技术割裂势必会对技术体系和生态之间原来形成的优势互补,或者协同发展的条件和环境,产生一定程度的破坏作用。这就要求中国自身的技术体系和技术生态要有自我修复和自我补齐短板的能力。从这个角度上讲,现在存在的挑战或存在的短板,也可以看成是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技术体系和技术生态的机遇。回顾互联网发展的过程,相关的核心技术都是来自国外的。而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浪潮下,我国很多技术都是独领风骚的,在很多领域,都有独特优势或自身特色。

问:对人工智能教育热怎么看?中山大学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方面有哪些优势和经验?

王国利:截止2020年3月,已经有180所高校开设了人工智能本科专业,这种人工智能专业热需要冷静看待。教育过程需要长效机制的支撑,不要热衷短期的一哄而上,应该避免这种粗放型的短视发展模式。

中山大学人工智能的人才培养体系,立足于从本、硕、博一体化打通。我们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求从本科开始要打好基础,最终输出的人才是多层次的,最高层次的博士培养目标是输出高水平人工智能人才。我们的人才培养体系是从理论基础到工程实践整个全部覆盖的。在珠海校区和深圳校区设置的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就是在我们的人工智能人才培养过程充分利用不同校区所在地区产业结构和特色的资源优势。比如深圳有很多IT公司或人工智能公司,依托这样的环境,会更有利于形成中山大学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专业特色。

问:国外顶尖人工智能人才的回流对我国人工智能发展意义重大。您觉得在新发展格局下,如何打造人工智能人才体系?

王国利:在科技发展过程中,塔尖人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科技革命或者新技术革命,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从0到1,就是原创或颠覆性的,确实需要塔尖人才发挥引领的角色和作用。更多的顶尖学者回来,带动引领更多的原创技术突破,这对于我们现在解决被卡脖子问题,意义非常大。引进的人才要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必须要和国内大量的中高端人才队伍融合,所以也要重视实现1到N的人才队伍建设和技术积累,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问:如何能让人工智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王国利:互联网产业出现了很多颠覆传统产业的技术,创造出了很多新的产品和服务。现在人工智能的发展,还没有看到类似的颠覆效应,更多的作用是给传统行业在提升效能方面提供助力。人工智能产业由基础层、核心技术层、应用层构成,现有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的发展,更多受到应用层的牵引,而不是通过基础层的发展、核心技术的突破去创造引导新的需求,颠覆传统模式。所以我们应该夯实基础层,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引导更多的源头创新,用我们的技术发展催生更多新的需求,创造出更多新的业态,这样可以不断催生出更多颠覆性技术,提升人工智能的产业层级。让基础和核心技术成为人工智能产业的主角,去引领应用,对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至关重要。

(节选自 《AI时代》2021年3月25日,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在5G通讯、先进计算技术及人工智能芯片等方面有很好的基础和优势,但有些基础核心技术还存在明显技术短板。
B.每个国家都存在技术长短优势有差异的客观事实,中美技术割裂会破坏技术体系和生态之间优势互补或协同发展的条件和环境。
C.应该冷静看待我国当前出现的人工智能专业热现象并避免粗放型的短视发展模式,因为教育过程需要长效机制的支撑。
D.国外顶尖人工智能人才的回流意义重大,他们能带动引领我国更多原创技术的突破并很快解决目前我国被“卡脖子”问题。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研发的控制辅助设计软件系统不能替代Matlab,归结原因是我们缺乏良好的技术生态环境来让技术不断成长。
B.中美两国的技术割裂给我国带来了挑战,但也可视为我国补齐技术短板、修复和完善技术体系和技术生态的机遇。
C.缺乏带动引领原创技术突破的顶尖人才,是导致我国人工智能还没有出现类似互联网产业颠覆效应的根本原因。
D.必须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来引导更多的源头创新,让基础和核心技术引领应用,才能让人工智能发挥更大作用。
3.结合文本,简要概括王国利关于我国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和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观点。
2021-05-02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四川省遂宁市高三三模(4月)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不久前,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和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院长朱永新在直播平台上展开了一场关于未来教育的对话。在对话中,他们认为,疫情已经成为教育变革的加速器,教育正以看得见的变化走向未来。

俞敏洪:大约在20年前,朱老师就开始推广不同于应试教育的中国新教育实验。很想知道是什么促使您搞新教育实验的?

朱永新:我在苏州当副市长的时候分管教育,当时我就考虑怎样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新教育实验是源于想探索一条教育改革的道路。2000年,我写了《我的教育理想》这本书,把我心中美好的教育愿景描绘出来。我当时提出的教育理想,很多人都认为那是梦想,不可能实现。于是我就从一个学校开始做新教育实验,现在全国已经有5200多所学校参与进来。

俞敏洪:新教育实验的目标是什么?

朱永新:新教育实验的核心价值就是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现在孩子们学得很苦,其实教育应该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应该把幸福还给学生。所以新教育实验提出,应该从学生的学习开始,包括让他的整个人生都要有一种幸福感。

俞敏洪:怎么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幸福感呢?

朱永新: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假设每个学生都是一样的,要学一样的课程,要达到一样的目标,然后用一样的标准来评价。这样的教育理念显然有问题,因为人本来是不一样的。

用一个标准、一种模式去要求所有学生,会不断挫伤很多学生的自信心,破坏他们内在的成长力量,也会使绝大部分学生失去自我的发展空间。因此,我们在设计新教育的理想目标和课程的时候,会大幅度降低学校学习的难度,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掌握那么多、那么深、那么难的知识。新教育的目标就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最好的自己。

俞敏洪:您在《未来学校》一书中提出,未来教育要以学习中心为核心,而不再以学校为核心,不再把学生塞进学校这种统一的教育体系中。您描绘的未来学校,是希望走出一条中国教育的新路吗?

朱永新:我坚信,在未来,所谓的学校终将消亡。因为学校是大工业时代的产物,学校的整体设计就是一个标准化的生产模式。

我提出的学习中心就不一样,各种各样的教育问题都可以通过学习中心来解决。比如择校问题,因为你可以在不同的学习中心里学习,所以你不需要择校。未来的学习中心是“课程为王”,你在哪里学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学什么课程。

俞敏洪:法国有一所著名的厨师学院叫蓝带学院。很多法国人宁可不上大学,也要去那个学院学习。经过蓝带学院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仅收入高,而且还受人尊敬。未来的学习中心,是不是也像蓝带学院一样?

朱永新:我在《未来学校》这本书里专门提到,未来会进入一个“能者为师”的时代。什么叫“能者为师”? 也就是社会上最优秀的精英群体来当教师,就像蓝带学院一样,它是由这个领域顶尖的厨师来当教师。在未来的学习中心体系中,需要建立一个大的教育资源平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把优秀的课程无偿提供给所有的学生学习。总而言之,未来的社会一定是一个更加开放、更加多元、更加重视真才实学的社会。

(摘编自徐蓓《未来的教育,究竟会怎样》)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为何在中国推广新教育实验的问题,朱永新表示自己担任过主管教育的领导职务,对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有所考虑,试图探索教育改革。
B.被问到如何让孩子在学习中获得幸福感时,朱永新分析了当下教育用一个标准评价学生的弊端,明确指出新教育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做最好的自己。
C.面对“未来学校”是否意在探索中国教育新路的提问,朱永新以择校为例明确了“未来学校”与现在学校的区别,坚信未来教育将以“课程为王”。
D.关于未来“学习中心”是否与蓝带学院一样的问题,朱永新表示未来“学习中心”将汇聚最优秀的教师,这些教师会直接将优秀课程提供给学生。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俞敏洪与朱永新并非面对面进行访谈,而是利用直播平台进行对话,他们对新冠疫情客观上促使了教育变革及带来的显著成果达成共识。
B.俞敏洪作为对话的一方和教育界知名人士,关心朱永新的“新教育实验”,对朱永新的教育专著《未来学校》和外国教育有一定的了解。
C.朱永新作为对话的另一方和教育专家,既有“新教育实验”的理论研究,又有使众多学校参与的实践,以期探索与当下学校教育不同的教育模式。
D.尽管朱永新的“未来学校”尚带有较强的理想色彩,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理念的更新以及网络平台的完善,“未来学校”模式将有望实现。
3.在后三个环节的对话中,俞敏洪的提问方式分别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