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言实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氏山房藏书记

【宋】苏轼

象犀、珠玉,怪珍之物,有悦于人之耳目,不适于用;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有适于用,而用之则,取之则竭。悦于人之耳目而适于用,用之而不弊,取之而不竭,贤、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才,仁智之所见各随其分,才分不同而求无不获者,惟书乎!

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当是时,惟周之柱下史老聃为多书。韩宣子适鲁,然后见《易象》与《鲁春秋》。季札聘于上国,然后得闻诗之《风》《雅》《颂》。而楚独有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士之生于是时,得见《六经》者盖无几,其学可谓难矣!而皆于礼乐,深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自秦汉以来,作者益众,纸与字画日趋于简便,而书益多,士莫不有,然学者益以苟,何哉?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词学术,当倍蓰昔人;而后生科举之士,皆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

余友李公择,少时读书于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之僧舍。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藏书凡九千余卷。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以为己有发于文词见于行事以闻名于当世矣。而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而庐山固所愿游而不得者。盖将老焉,尽发公择之藏,拾其余弃以自补,庶有益乎?而公择求余文以为记,乃为一言,使来者知昔之君子见书之难,而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为可惜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用之则        弊:通“敝”,破损
B.而皆于礼乐     习:反复操练
C.然学者益以苟 简:怠慢
D.皆书不观        束:系,捆绑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悦于人之耳目,不适于用        则知明行无过矣
B.当倍蓰昔人                      而君幸赵王
C.此又何                            与嬴而不助五国
D.而山中之人思                  填然鼓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虽是为好友李公择书房题记,但是文章却从书的宝贵写起,全文主要采用了议论与叙述相结合的写法,在议论中运用了对比、衬托等手法。
B.作者列举了孔子、老子、韩宣子、季札、倚相等人,说明那个时代求书很难,学习条件很差,但是那时候的读书人却学习得很好。
C.第二段苏轼用老儒先生自言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亲手抄录、日夜苦读的事,与现在读书人作对比,重点批评现在科举之士功利性太强,不爱读书。
D.苏轼颂扬了李公择藏书于僧庐以供后来人阅读的善举和无私的品质,同时趁写记的机会,规劝今之学者要爱惜书本,改变有书不读的毛病。既与前面论述相呼应,又体现了作记劝学的目的。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公 择 既 已 涉 其 流 探 其 源 采 剥 其 华 实 而 咀 嚼 其 膏 味 以 为 己 有发 于 文 词 见 于 行 事 以 闻 名 于 当 世 矣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
(2)盖将老焉,尽发公择之藏,拾其余弃以自补,庶有益乎?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8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故贵无贱,无长无少                    无:没有。
B.古之圣人,其人也远矣                    出:超出。
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众人:一般人。
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                    谀:阿谀奉承。
2.下列句子中,不属于论证从师必要性的一项是                                                   
A.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第一句“古之学者必有师”明确中心论题,句首冠以“古之”二字既说明古人重视师道,又针对现实,借古非今。
B.“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紧扣“解惑”二字,以不从师的危害说明从师的重要性,从正面论证了中心论点。
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阐明道之有无是择师的唯一标准,一反时俗,将贵贱长少排出标准之外,为下文针砭时弊张本。
D.将“从师而问”的“古之圣人”与“耻学于师”的“今之众人”相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与愚分野的关键所在。
2018-02-27更新 | 98次组卷 | 2卷引用:辽宁省大石桥市第二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学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3 .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陈有年,字登之,余姚人。有年举嘉靖四十一年进士,授刑部主事。改吏部,历验封郎中。万历元年,成国公朱希忠卒,其弟锦衣都督希孝贿中官冯保援张懋例乞赠王,大学士张居正主之。有年持不可,草奏言:“令典:功臣殁,公赠王,侯赠公,子孙袭者,生死止本爵。懋赠王,廷议不可,即希忠父辅亦言之。后竟赠,非制。且希忠无勋,岂当滥宠。”左侍郎刘光济部事,受指居正为删易其稿。有年力争,竟以原奏上。居正不怿,有年即日谢病去。十二年起稽勋郎中,历考功、文选,谢绝请寄。除目下,中外皆服。迁太常少卿,以右佥都御史巡抚江西。尚方所需陶器,多奇巧难成,后有诏许量减,既而如故。有年诏旨请,不从。内阁申时行等固争,乃免十之三。南畿、浙江大祲,诏禁邻境闭籴,商舟皆集江西,徽人尤众。而江西亦岁俭,群乞有年禁遏。有年疏陈济急六事,中请稍弛前禁,令江西民得自救。南京御史方万山劾有年违诏。帝怒,夺职归。荐起督操江,累迁吏部右侍郎。改兵部,又改吏部。尚书孙鑨、左侍郎罗万化皆乡里,有年力引避,朝议不许。二十一年与吏部尚书温纯共典京察,所黜咸当。未几遂代纯位。其秋鑨谢事召拜吏部尚书止宿公署中见宾则于待漏所引用僚属极一时选。明年,有年累疏称疾乞罢。帝慰留,食物、羊酒。有年请益力。最后,以身虽退,遗贤不可不录,力请帝起废。帝报闻。有年遂杜门不出。数月中,疏十四上。乃予告,乘传归。归装,书一箧,衣一笥而已。二十六年正月卒,年六十有八。赠太子太保,谥恭介。有年风节高天下。两世膴仕【注】,无宅居其妻孥,至以油幕障漏。其归自江西,故庐火,乃僦一楼居妻孥,而身栖僧舍。

(选自《明史·陈有年传》,有删改)

【注】膴仕:高官厚禄。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希忠无勋,岂当滥宠                       伐:夸耀
B.左侍郎刘光济部事                              署:代理
C.有年诏旨请                                        引:援引
D.帝慰留,食物、羊酒                           赉:赏赐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秋/鑨谢事召/拜吏部尚书/止宿公署中/见宾则于待漏/所引用僚属/极一时选
B.其秋/鑨谢事/召拜吏部尚书/止宿公署中/见宾则于待漏所/引用僚属/极一时选
C.其秋/鑨谢事召/拜吏部尚书/止宿公署中/见宾则于待漏所/引用僚属/极一时选
D.其秋/鑨谢事/召拜吏部尚书/止宿公署中/见宾则于待漏/所引用僚属/极一时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有年遵从法令,不畏权要。在朱希孝为兄请赠王号一事上,他不屈从张居正的意见,依据法令规定,坚持自己的意见,最终将原奏章呈给皇帝。
B.陈有年恪尽职守,考核公允。担任考功等职时,拒绝请托,公布的官员任命名单,获得一致认可;考核京官时,贬黜官员的意见十分得当。
C.陈有年关心民生,为民请命。江西歉收时,身为巡抚的他,为了让江西百姓自救,顺应民意,开放边境,允许粮食流通,触怒皇帝被罢职。
D.陈有年为人耿介,清廉自守。第二次改任吏部时,因吏部尚书等官员是其同乡,他极力回避;父子两人均为高官,但陈有年却无住所安置妻儿。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最后,以身虽退,遗贤不可不录,力请帝起废。
(2)其归自江西,故庐火,乃僦一楼居妻孥,而身栖僧舍。
2017-04-15更新 | 98次组卷 | 4卷引用:辽宁省大连渤海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3月高考模拟3语文试题
11-12高三·辽宁铁岭·阶段练习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苏琼,字珍之,武强人也。琼幼时随父在边,尝谒东荆州刺史曹芝。芝戏问曰:“卿欲官不?”对曰:“设官求人,非人求官。”芝异其对,署为府长流参军。文襄以仪同开府,引为刑狱参军,每加勉劳。并州尝有强盗,长流参军推其事,所疑贼并已拷伏,唯不获盗赃。文襄付琼更令穷审,乃别推得元景融等十余人,并获赃验。文襄大笑,语前妄引贼者曰:“尔辈若不遇我好参军,几致枉死。”

除南清河太守,其郡多盗,及琼至,民吏肃然,奸盗止息。零县民魏双成失牛,疑其村人魏子宾,送至郡,一经穷问,知宾非盗者,即便放之,密走私访,别获盗者。从此牧畜不收,多放散,云:“但付府君。”有邻郡富豪将财物寄置界内以避盗,为贼攻急,告曰:“我物已寄苏公矣。”贼遂去。郡中旧贼一百余人,悉充左右,人间善恶,及长吏饮人一杯酒,无不知。琼性清慎,不发私书。道人道研为济州沙门统,资产巨富,在郡多有出息,常得郡县为征。及欲求谒,度知其意,每见则谈问玄理,应对肃敬,研虽为债数来,无由启口。其弟子问其故,研曰:“每见府君,径将我入青云间,何由得论地上事。”有百姓乙普明兄弟争田,积年不断,各相援引,乃至百人,琼召普明兄弟对众人谕之曰:“天下难得者兄弟,易求者田地,假令得地,失兄弟心,如何?”因而下泪,众人莫不洒泣,普明弟兄叩头乞外更思,分异十年,遂还同住。禁断淫祠,婚姻丧葬皆令俭而中礼。又蚕月预下绵绢度样于部内,其兵赋次第并立明式,至于调役,事必先办,郡县长吏常无十杖稽失。当时州郡无不遣人至境,访其政术。天保中,郡界大水,人灾,绝食者千余家。琼普集郡中有粟家,自从贷粟以给付饥者。州计户征租,复欲推其贷粟。纲纪①谓琼曰:“虽矜饥馁,恐罪累府君。”琼曰:“一身获罪,且活千室,何所怨乎?”遂上表陈状,使检皆免,人户保安。在郡六年,人庶怀之。遭忧解职,故人赠遗,一无所受。

毕义云为御史中丞,以猛暴任职,理官忌惮,莫敢有违。琼推察务在公平,得雪者甚众,寺署台案,始自于琼。迁三公郎中。赵州及清河、南中有人频告谋反,前后皆付琼推检,事多申雪。尚书崔昂谓琼曰:“若欲立功名,当更思余理,仍数雪反逆,身命何轻?”琼正色曰:“所雪者怨枉,不放反逆。”昂大惭。京师为之语曰:“断决无疑苏珍之。”

旧制以淮禁,不听商贩辄度。淮南岁俭,启听淮北取籴。后淮北人饥,复请通籴淮南,遂得商贾往还,彼此兼济,水陆之利,通于河北。后为大理卿。齐亡,仕周为博陵太守。

注:①纲纪:古代公府及州郡主簿。

(节选自《北齐书·苏琼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府长流参军                    署:部署,布置
B.禁断                                淫:过分,过度
C.乃别得元景融等十余人       推:推求,推断
D.复欲推其                       贷:借入或借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吏民对苏琼的信服的一组是
①民吏肃然,奸盗止息 ②从此牧畜不收,多放散
③每见则谈问玄理,应对肃敬 ④当时州郡无不遣人至境,访其政术
⑤寺署台案,始自于琼 ⑥京师为之语曰:“断决无疑苏珍之
A.①③④⑤B.②③④⑥C.①②④⑥D.②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琼对事情有独到的见解,办案细致用心。对于为官一事,幼时的苏琼就有其独到的见解,并由此踏入仕途。为官之后,为寻得真正的罪犯,能秘密巡视私访。
B.苏琼为政有方,成为一时典范。苏琼在治盗、安民、约束官吏、设立制度方面颇有成效,他的做法不仅使民众信服,也使得其它州郡前来学习。
C.苏琼清廉谨慎,审察案件务在公平。他从不接收私人信件,也不受人馈赠。他审案追求公正,解救了很多含冤的百姓,也洗脱了一些谋逆者的罪名。
D.苏琼有着真性情,能一心为民,有担当。在解决乙普明兄弟的纷争时,他动情泪下;在帮助百姓渡过饥荒时,他宁愿牺牲自身;在别人为其点明仕途经济时,他能正色反驳;在面对不合理的制度时,他能尽力申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郡中旧贼一百余人,悉充左右,人间善恶,及长吏饮人一杯酒,无不知。
⑵尚书崔昂谓琼曰:“若欲立功名,当更思余理,仍数雪反逆,身命何轻?”
2016-11-18更新 | 694次组卷 | 11卷引用:2013届辽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010·辽宁沈阳·二模

5 . 吕元膺,字景夫,郓州东平人。质度瑰伟,有公侯之。出为蕲州刺史,颇著恩信。尝岁终阅郡狱囚,囚有自告者曰:“某有父母在,明日元正不得相见。”因泣下。元膺悯焉,尽脱其械纵之,与为期。守吏曰:“贼不可纵。”元膺曰:“吾以忠信待之。”及期,无后到者。由是群盗感义,相引而去。

元和初,迁谏议大夫、给事中。规谏驳议,大举其职。及镇州王承宗之叛,宪宗将以内臣吐突丞璀为招讨处置使。元膺与给事中穆质等八人抗论不可。指谕明切,宪宗纳之,为改使号,然犹专戎柄,无功而还。出为同州刺史,及中谢,上问时政得失,元膺论奏,辞气激切,上嘉之。翌日谓宰相曰:“元膺有谠言直气,宜留在左右,使言得失,卿等以为何如?”李籓、裴垍贺曰:“陛下纳谏,超冠百王,乃宗社无疆之休。臣等不能广求端士,又不能数进忠言,孤负圣心,合当罪戾。请留元膺给事左右。”

度支使潘孟阳与太府卿王遂迭相奏论,孟阳除散骑常侍,遂为邓州刺史,皆假以美词。元膺封还诏书,请明示枉直。江西观察使裴堪奏虔州刺史李将顺赃状,朝廷不覆按,遽贬将顺道州司户。元膺曰:“廉使(官名)奏刺史赃罪,不覆检即谪去,纵堪之词足信,亦不可为天下法。”又封诏书,请发御史按问,宰臣不能

十年七月,郓州李师道留邸伏甲谋乱。师道伏甲百余于邸院,将焚宫室而肆杀掠。已烹牛飨众,明日将出。会小将李再兴告变,元膺追兵伊阙,围之……及穷之,嘉珍、门察皆称害武元衡者。元膺以闻,送之上都。元膺因请募山河子弟以卫宫城,从之。盗发之日,都城震恐,留守兵寡弱,不可倚。而元膺坐皇城门,指使部分,气意自若,以故居人帖然。

数年,充河中节度等使。时方镇多事姑息,元膺独以坚正自处,监军使及往来中贵,无不敬惮。入拜吏部侍郎,因疾让,改太子宾客。元和十五年二月卒。

(选自《旧唐书》,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公侯之器   器:才能B.宰臣不能夺   夺:争夺
C.及穷按之   按:查办D.因疾固让   固:坚决
2.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吕元膺“大举其职”的一组是
①尽脱其械纵之   
②元膺与给事中穆质等八人抗论不可     
③皆假以美词        
④请明示枉直       
⑤纵堪之词足信,亦不可为天下法     
⑥元膺追兵伊阙,围之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⑤⑥D.②③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元膺任蕲州刺史时体恤囚犯思家之苦,允许他们春节回乡与家人团聚,当地的盗贼因此而感动,主动离开了蕲州。
B.吕元膺反对吐突丞璀为招讨处置使,致使出兵无功而返,险些被贬到同州,后因正气直言受赏识,才又留在皇上身边。
C.吕元膺除了能尽心规谏外,还具有军事才能,曾在平定李师道叛乱时表现出色。
D.吕元膺在任河中节度使等职时,地方掌权的军官处理政务多不守原则,只有他坚持正道,因此监军使及往来办事的宦官都很敬畏他。
4.翻译下列句子。
(1)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2)(安帝)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3)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2016-11-18更新 | 856次组卷 | 3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2010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