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言实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3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贤士隐居者

士子修己笃学,独善其身,不求知于人,人亦莫能知者,所至或有之,予每惜其无待。比得《上虞李孟传》录示四事,故谨书之。

其一曰,慈溪蒋季庄,当宣和间,鄙王氏之学,不事科举,闭门穷经,不妄与人接。高抑崇居明州城中,一岁四五访其庐。季庄闻其至必倒屣出迎相对小室极意讲论自昼夜殆忘寝食告去则送之数里相得欢甚。或问抑崇曰:蒋君不多与人周旋,独厚于公,公亦拳拳于彼,愿闻其故?抑崇曰:余终岁读书,凡有疑而未判,与所缺而未知者,每积至数十,辄一扣之,无不迎刃而解。而蒋之所长,他人未必能知之。世之所谓知己其是乎?

其二曰,王茂刚,居明之林村,在岩壑深处。有弟不甚学问,使专治生以糊口,而茂刚刻意读书,足迹未尝妄出,尤邃于《周易》。沈焕通判州事,尝访之。其见趣绝出于传注之外云。气象严重,窥其所得,盖进而未已也。

其三曰,顾主薄,不知何许人,南渡后寓于慈溪。廉介有常,安于贫贱,不蕲人之知。至于践履间,虽细事不也。平旦起,卖菜者过门,问菜把直几何,随所言酬之。他饮食布帛亦然。久之人皆信服,不忍欺。苟一日之用足,则玩心坟典,不事交游。

其四曰,周日章,信州永丰人。操行介洁,为邑人所敬。开门授徒,仅有以自给,非其义一毫不取。家至贫,常终日绝食,邻里或以薄少致馈。时时不继,宁与妻子忍饿,卒不以求人。隆寒披纸裘,客有就访,亦欣然延纳。望其容貌,听其论议,莫不耸然。县尉谢生遗以袭衣,曰:先生未尝有求,吾自欲致其敬耳,受之无伤也。日章笑答曰:一衣与万钟等耳,倘无名受之,是不辨礼义也。卒辞之。

是四君子,真可书史策云。

——选自(宋)洪迈《容斋随笔》,有删改。


注:①王氏:王安石
1.下列各项中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岁四五访其庐             率:大概
B.细事不             苟:马虎
C.辄一             扣:求教
D.卖菜者过门             俟:看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蕲人             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B.不妄人接             欲呼张良俱去
C.独厚于公             朝济夕设版焉
D.苟一日之用足,玩心坟典       岳阳楼之大观也
3.以下各项中都属于直接表现“贤士隐居者”的“贤”的一项是(     
①蒋君不多与人周旋,而独厚于公       ②王茂刚,居明之林村,在岩壑深处
③廉介有常,安于贫贱       ④一衣与万钟等耳,俏无名受之,是不辨礼义也
⑤每积至数十,辄一扣之,无不迎刃而解       ⑥开门授徒,仅有以自给,非其义一毫不取
A.①②③B.②③④C.④⑤⑥D.③④⑥
4.以下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蒋季庄不仅看不起王安石的学问,而且不愿参加科举考试,总是闭门研究经书,从来不与外人交往。
B.王茂刚和他弟弟不一样,他弟弟不喜欢做学问,他却潜心读书,不轻易外出,尤其对《周易》有很深的造诣。
C.顾主簿家中并不富足,买菜却不在乎价钱。如果东西够一天用了,他就专心研究典籍,不喜欢交游。
D.周日章家中很贫穷,经常断粮,但从不求人,连县尉谢生送给他一套衣服他也拒不接受。
5.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一项是(     
A.季庄闻其至必/倒履出迎相对/小室极意讲论/自昼竟夜/殆忘寝食告去/则送之数里/相得欢甚
B.季庄闻其至/必倒履出迎/相对小室/极意讲论/自昼竟夜/殆忘寝食/告去则送之数里/相得欢甚
C.季庄闻其至/必倒履出迎相对/小室极意讲论/自昼竟夜/殆忘寝食告去/则送之数里/相得欢甚
D.季庄闻其至必/倒履出迎/相对小室极意讲论/自昼竞夜/殆忘寝食/告去则送之数里/相得欢甚
6.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士人修己笃学,独善其身,不求知于人,
(2)隆寒披纸裘,客有就访,亦欣然延纳。
7.作者认为“是四君子,真可书史策云”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
2021-05-18更新 | 32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天津市耀华中学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训俭示康(有删节)

司马光

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吾性不喜华靡,自为乳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辄羞赧弃之。二十忝科名,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乃簪一花。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俭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又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

近岁风俗尤为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吾记天圣中,先公为群牧判官,客至未尝不置酒,或三行、五行,多不过七行。酒酤于市,果止于梨、栗、枣、柿类﹔肴止于脯醢、菜羹,器用瓷漆。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会数而礼勤,物薄而情厚。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内法,果、肴非远方珍异,食非多品,器皿非满案,不敢会宾友,常量月营聚,然后敢发书。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嗟乎!风俗颓敝如是,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

又闻昔李文靖公为相,治居第于封丘门内,厅事前仅容旋马,或言其太隘。公笑曰:居第当传子孙,此为宰相厅事诚隘,为太祝奉礼厅事已宽矣。参政鲁公为谏官,真宗遣使急召之,得于酒家,既入,问其来,以实对。上曰:卿为清望官,奈何饮于酒肆?对曰:臣家贫,客至无器皿、肴、果,故就酒家觞之。上以无隐,益重之。张文节为相,自奉养如为河阳掌书记时,所亲或规之曰:公今受俸不少,而自奉若此。公虽自信清约,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公宜少从众。公叹曰:吾今日之俸,虽举家锦衣玉食,何患不能?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吾今日之俸岂能常有?身岂能常存?一旦异于今日,家人习奢已久,不能顿俭,必致失所。岂若吾居位、去位、身存、身亡,常如一日乎?呜呼!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

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


【注】①康,司马光之子司马康。
相关链接:

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论语·八佾》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论语·子罕》


【注】①林放:鲁人。②易:仪文周到。③纯:黑色的丝。用麻织帽子比较费工,所以说改用丝织是俭。④泰:倨傲。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辄羞赧弃                                   去:丢弃
B.吾不以为                                        病:疾病
C.枉道                                           速:招致
D.人不其忧                                   堪:经得起,忍受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吾心独俭素为美/若舍郑为东道主
B.果止于梨、栗、枣、柿类/句读不知,惑之不解
C.既入,问其来/若属皆且为
D.曲肱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余亦悔其随之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
B.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
C.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
D.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
4.下列各句中能体现司马光节俭品格的一项是(     
A.肴止于脯醢、菜羹,器用瓷漆
B.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
C.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
D.臣家贫,客至无器皿、肴、果,故就酒家觞之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司马光写给儿子的训诫文,作者谈节俭的好处,用种种实例教育儿子要务行节俭,力戒奢侈。
B.文章首先从自己年轻的时候不喜奢华说起,然后对当时世俗趋向奢靡浪费的现象提出了批评。
C.作者引用春秋时御孙的话,目的是从理论上说明“俭”与“侈”所导致的必然后果,使文意更深入一层。
D.司马光并不赞成李文靖、鲁公、张文节三人的行为,他说理透彻,反复运用对比,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2)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3)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
7.同样是赞成节俭,孔子对待“俭”的态度有何特点?
2021-05-05更新 | 19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天津市河北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臣等今日中书传谕,奉圣旨宣示宋庠自辩及求退等事。臣等蒙陛下擢任,处之谏垣,惟采取天下公议,别白贤不肖,敷闻于上,陛下倚任常得其人,以熙大政;不使贪冒非才者得计,胶固其位,害败于事,臣等之职分,亦陛下所责任者也。固不敢缘私诋欺,变黑为白,惑乱陛下耳目,动摇大臣爵位,以取奇誉,巧资身计,斯亦臣等所自信,陛下所明照者也。臣等昨于二月二十三日劄子论列宋庠自再秉衡轴首尾七年殊无建明少效补报而但阴拱持禄窃位素餐安处洋洋以为得策;且复求解之际,陛下降诏,未及断章,庠乃从容,遂止其请,足见其固位无耻之甚也。今乃自辩,谓臣等议论,暗合己意;臣等亦谓庠本意暗合天下之议论也,斯不近于欺乎?陛下所深察矣。且云无过,则又不然。臣等窃以前代治世,至于祖宗之朝,罢免执政大臣,莫不以其谟明无效,取群议而行也。何则?执政大臣,与国同体,不能尽心竭节,灼然树立,是谓之过,宜乎当黜,非如群有司小官之类,必有犯状,挂于刑书,乃为过也。唐宪宗朝,权德舆为宰相,不能有所发明,时人讥之,终以循默而罢,复守本官。宪宗聪明仁爱之主也,德舆文学德行之人也。当时罢免,只缘循默,不必指瑕,未致罪名而然也。至如祖宗朝罢免范质、宋琪、李昉、张齐贤,亦只以不称职,均劳逸为矣,未尝明过也。近岁方乃摭拾细故,托以为名,扬外廷,斯乃不识大体之臣,上惑圣听,有此举措,非所以责大臣之义也。宋庠岂无细故,臣等不言者,盖为陛下惜此事体。臣等所陈,惟陛下圣度详处。

(节选自《弹宋庠疏》北宋·包拯)


[注]①宋庠(996年-1066年),北宋大臣、文学家,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宋庠状元及第,成为“连中三元”(指乡试、会试、殿试均第一)之人,皇佑元年(1049年),正式拜相。其后因罪罢相外放,谥号“元献”(一作元宪),英宗亲题其碑首为“忠规德范之碑”。②垣:官署的代称。③白贤:贤能。④劄子:同“札子”,相当于奏折。⑤衡轴:古代天文仪器的转轴,比喻中枢要职。⑥摭拾:拣拾、拾取。

书《包孝肃弹宋庠疏》后

包公拯弹宰相宋庠疏曰……读之流汗。庠素有才望,不愧科名者,秉衡七年不为久,无所建明未为罪,又求解不得命乃止,而包公直以“固位无耻”斥之,抑何过之深也!假令当时宰相才望科名不及庠,秉衡不止七年,而又擅权纳贿,贬贤逢君,无所不至,不但略无补报而已,则包公更将何奋其笔舌乎!观其疏曰:“执政大臣与国同体,不能尽心竭节,灼然树立,是谓之过,宜乎当黜。”不必指瑕,未致罪名而然。呜呼,乃今而知执政者,苟其罪不止于瑕末,职不比于循默,久贪大位,塞贤者路,彼固包公所不齿者,又何足以辱公之笔舌哉!

(节选自《解春集文钞》清·冯景)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倚任常得其人                       冀:希望
B.劄子论列宋庠                              具:撰写
C.均劳逸为                                      辞:拒绝
D.庠有才望                                      素:向来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臣等之职分                           今其智反不能及
B.扬外廷                                 君幸赵王
C.臣等不言                           奚以九万里而南为
D.则包公更将何奋其笔舌乎       乱易整,不武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论列宋庠自再秉衡轴/首尾七年/殊无建明/略效补报/而但阴拱持禄/窃位素餐/安处洋洋/以为得策
B.论列宋庠/自再秉衡轴首尾/七年殊无建明/略效补报而但阴拱持禄/窃位素餐安处洋洋/以为得策
C.论列宋庠/自再秉衡轴/首尾七年/殊无建明/略效补报而但阴拱持禄/窃位素餐安处洋洋/以为得策
D.论列宋庠自再秉衡轴首尾/七年殊无建明/略效补报/而但阴拱持禄/窃位素餐/安处洋洋/以为得策
4.下列句子不属于包拯直接弹劾宋庠理由的一组是(     
①臣等今日中书传谕,奉圣旨宣示宋庠自辩及求退等事。
②今乃自辩,谓臣等议论暗合已意。
③执政大臣与国同体,不能尽心竭节,灼然树立,是谓之过,宜乎当黜。
④非如群有司小官之类,必有犯状,挂于刑书,乃为过也。
⑤当时罢免,只缘循默,不必指瑕,未致罪名而然也。
⑥近岁方乃摭拾细故,托以为名,扬于外廷,斯乃不识大体之臣。
A.①④⑥B.②③⑤C.①⑤⑥D.②③④
5.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选文既节选了北宋谏官包拯弹劾宰相宋庠的奏折,又选取了清代冯景看了《包孝肃弹宋庠疏》的感想,两段文字形成鲜明的对比,观点各不相同。
B.包拯深知以史为鉴的道理,从历史中找论据,在奏折中,他不仅列举了前代唐宪宗时的历史鉴戒,而且列举了本朝——祖宗朝皇帝罢免范质等人的事例来说明。
C.包拯在奏折中作了明确阐述,他认为一个掌握国家高层权力的人,无功即为过。
D.在官员奢侈庸碌渐成世风的北宋,单纯弹劾一个无所建明的宋庠并不公平,冯景作此文的目的在于尖锐地指出包拯的偏颇。
6.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唐宪宗朝,权德舆为宰相,不能有所发明,时人讥之,终以循默而罢,复守本官。
(2)执政大臣与国同体,不能尽心竭节,灼然树立,是谓之过,宜乎当黜。
7.包拯对于宋庠的弹劾,后人的评论是多元的,有的说他是“从严要求”,也有的说他是“求全责备”,清代冯景也进行了质疑,对此你怎么看?
2021-04-16更新 | 25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天津市河东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开皇九年,春,正月乙丑朔,贺若弼自广陵引兵济江。先是弼老马多买陈船而匿之,买弊船五六十艘,置于渎内。陈人觇之,以为内国无船。弼又请缘江防人每交代之际,必集广陵,于是大列旗帜,营幕野,陈人以为隋兵大至,急发兵为备,(1)既知防人交代,其众复散;后以为常,不复设备。又使兵缘江时猎,人马喧噪。故弼之济江,陈人不觉。韩擒虎将五百人自横江宵济采石,守者皆醉,遂克之。

庚午,贺若弼攻拔京口,南徐州刺史黄恪。弼军令严肃,秋毫不犯,有军士于民间酤酒者,弼立斩之。所俘获六千余人弼皆释之给粮劳遣付以敕书令分道宣谕于是所至风靡。贺若弼乘胜至乐游苑,鲁广达就擒。诸门卫皆走,弼夜烧北掖门入,闻韩擒虎已得陈叔宝,呼视之,叔宝惶惧,流汗股栗,向弼再拜。弼谓之曰:小国之君当大国之卿,拜礼也。入朝不失作归命侯,无劳恐惧。既而耻功在韩擒虎后,与擒虎相诟,挺刃而出;欲令蔡徵为叔宝作降笺,命乘骡车归己,事不果。弼叔宝于德教殿,以兵卫守。

辛酉,命贺若弼登御坐,赐物八千段,加位上柱国,进爵宋公。贺若弼、韩擒虎争功于帝前。弼曰:臣在蒋山死战,破其锐卒,擒其骁将,震扬威武,遂平陈国;韩擒虎略不交陈,岂臣之比!擒虎曰:本奉明旨,令臣与弼同时合势以取伪都,弼乃敢先期,逢贼遂战,致令将士伤死甚多。臣以轻骑五百,兵不血刃,直取金陵,降任蛮奴,执陈叔宝,据其府库,倾其巢穴。弼至夕方扣北掖门,臣启关而纳之。斯乃救罪不暇,安得与臣相比!

弼位望隆重,兄弟并封郡公,为刺史,列将,家之珍玩,不可胜计,婢妾曳罗绮者数百,时人荣之。

开皇二十年,春,三月,辛卯,(2)贺若弼复坐事下狱,上数之曰:公有三太猛:嫉妒心太猛,自是、非人心太猛,无上心太猛。既而释之。

大业三年,光禄大夫贺若弼亦私议宴可汗太侈,并为人所奏。帝以为诽谤朝政,贺若弼坐诛,弼妻子没官为奴婢。

(节选自《资治通鉴·隋记》)

(贺若弼)父敦,以武烈知名,仕周为金州总管,宇文护忌而害之。临刑,呼弼谓之曰:吾必欲平江南,然此心不果,汝当成吾志。且吾以舌死,汝不可不思。引锥刺弼舌出血,诫以慎口。

弼自谓功名出朝臣之右,每以宰相自许。既而杨素为右仆射,弼仍为将军,甚不平,形于言色,由是免官,弼怨望愈甚。后数年,下弼狱,上谓之曰:我以高颍、杨素为宰相,汝每倡言,云此二人惟堪啖饭耳,是何意也?弼曰:颍,臣之故人,素,臣之舅子,臣并知其为人,诚有此语。公卿奏弼怨望,罪死。上惜其功,于是除名为民。

(节选自《隋书列传十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营幕                                             被:遍及
B.南徐州刺史黄恪                                执:捉拿
C.弼叔宝于德教殿                                置:释放
D.公卿奏弼怨望,罪                         当:判处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先是弼老马多买陈船而匿之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烦执事
B.小国之君当大国之卿,拜礼也          大王亦宜斋戒五日, 设九宾于廷,臣敢上壁
C.与擒虎相诟,挺刃                            以其求思之深无不在也
D.引锥刺弼舌出血,诫以慎口                  我降,与君为兄弟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所俘获六千\余人弼皆释之\给粮劳\遣付以敕书令分道\宣谕于是\所至风靡
B.所俘获六千余人\弼皆释之\给粮劳遣\付以敕书\令分道宣谕\于是所至风靡
C.所俘获六千余人\弼皆释之\给粮劳\遣付以敕书\令分道宣谕于是\所至风靡
D.所俘获六千\余人弼皆释之\给粮劳遣\付以敕书令分道\宣谕\于是所至风靡
4.下列句子分为四组,表现贺若弼善战又贪功的一项是(     
A.①买弊船五六十艘,置于渎内。
②欲令蔡徵为叔宝作降笺,命乘骡车归己。
B.①诸门卫皆走,弼夜烧北掖门入。
②汝每倡言,云此二人惟堪啖饭耳。
C.①臣在蒋山死战,破其锐卒,擒其骁将,震扬威武,遂平陈国。
②弼仍为将军,甚不平,形于言色。
D.①弼军令严肃,秋毫不犯,有军士于民间酤酒者,弼立斩之。
②韩擒虎略不交陈,岂臣之比!
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恰当一项是(     
A.贺若弼先悄悄卖了军中老马大量购买南陈的船只,又大张旗鼓买了五六十只破船,以达到积蓄力量、麻痹敌人的目的。
B.贺若弼与韩擒虎互相配合渡过长江,而在取得胜利之后,又为抢夺战功互相诋毁,刀兵相见。
C.贺若弼为隋灭亡南陈立下汗马功劳,得以加官进爵,生活奢侈,但贺若弼自以为是,对个人名利耿耿于怀。
D.贺若弼的父亲因被陷害而死,死前表明自己的志向并警戒儿子要出言谨慎,而贺若弼急功傲物,终不免杀身之祸。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知防人交代,其众复散;后以为常,不复设备。
(2)贺若弼复坐事下狱,上数之曰:“公有三太猛:嫉妒心太猛,自是、非人心太猛,无上心太猛。”
7.请结合文本分析贺若弼被杀的原因。
2021-04-16更新 | 21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天津市南开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

严光字子陵,一名遵,会稽余姚人也。少有高名,与光武同游学。及光武即位,乃变名姓,隐身不见。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后齐国上言:有一男子,披羊裘钓泽中。帝疑其光,乃备安车玄纁,遣使聘之。三反而后至。舍于北军,给床褥,太官朝夕进膳。司徒侯霸与光素旧,遣使奉书。使人因谓光曰:公闻先生至,区区欲即诣造,迫典司,是以不获。愿日暮,自屈语言。光不答,乃投札与之,口授曰:君房足下:位至鼎足,甚善。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霸得书,封奏之。帝笑曰:狂奴故态也。车驾即日幸其馆。光卧不起,帝即其卧所,抚光腹曰:咄咄子陵,不可助为理邪?光又眠不应,良久,乃张目熟视,曰:昔唐尧著德巢父洗耳士故有志何至相迫乎帝曰子陵我竟不能下汝邪?于是升舆叹息而去。

复引光入,论道旧故,相对累日。帝从容问光曰:朕何如昔时?对曰:陛下差增于往。因共偃卧,光以足加帝腹上。明日,太史奏客星犯御坐甚急。帝笑曰:朕故人严子陵共卧耳。

除为谏议大夫,不屈,乃耕于富春山,后人名其钓处为严陵濑焉。建武十七年,复特征,不至。年八十,终于家。帝伤惜之,诏下郡县赐钱百万,谷千斛。

(范晔《后汉书·严光传》

(二)

先生,汉光武之故人也。相以道。及帝握《赤符》,乘六龙,得圣人时,臣妾亿兆,天下孰加焉?惟先生以节高之。既而动星象,归江湖,得圣人之清。泥涂轩冕,天下孰加焉?惟光武以礼下之。

在《蛊》之上九众方有为,而独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先生以之。在《屯》之初九,阳德方亨,而能以贵下贱,大得民也, 光武以之。盖先生之心,出乎日月之上;光武之量,包乎天地之外。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微光武,岂能遂先生之高哉?而使贪夫廉,懦夫立,是大有功于名教也。

(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节选)


注:①玄纁:黑色和浅红色的布帛,后世帝王用作延聘贤士的礼品。②君房:侯霸,字君房。③要领:腰与颈。④臣妾亿兆:统治天下成千上万的民众。⑤《蛊》之上九:《周易》卦名。⑥《屯》之初九;《周易》卦名。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区区欲即诣造 区区:自称的谦辞
B.不可助为理邪 相:相互
C.相以道 尚:推崇
D.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 微:假如没有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乃令物色访之 斧斤时入山林
B.迫典司 急星火
C.愿日暮 相如持璧却立
D.得圣人时 凌万顷茫然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昔唐尧著/德巢父洗耳/士故有志何至/相迫乎帝曰/子陵/我竟不能下汝邪
B.昔唐尧著/德巢父洗耳士故/有志何至相迫乎帝/曰/子陵我竟不能下汝邪
C.昔唐尧著德/巢父洗耳/士故有志/何至相迫乎/帝曰/子陵我竟不能下汝邪
D.昔唐尧著德/巢父洗耳士故/有志何至相迫乎帝/曰/子陵我竟不能下汝邪
4.下列句子中,全部体现严光之“高”的一组是( )
①少有高名,与光武同游学。
②及光武即位,乃变名姓,隐身不见。
③舍于北军,给床褥,太官朝夕进膳。
④光不答,乃投札与之。
⑤士故有志,何至相迫乎!
⑥泥涂轩冕,天下孰加焉?
A.②③④B.③⑤⑥C.①④⑤D.①②⑥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严光不慕权贵,他有学问,有才干,少有高名,曾与光武帝刘秀一同游学;但在刘秀即位后,就隐姓埋名,避至他乡。
B.严光提出“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的主张,可见他对故友司徒侯霸的欣赏和肯定。
C.严光自在洒脱,不矫揉造作,光武帝亲临其馆,他高卧不起,请他出山,他闭目不应,两人共卧,他“以足加帝腹上”,即使面对皇帝,也不失赤子之心。
D.(严先生祠堂记》不单言严先生一人,而以光武帝与之相对应来写,展现了光武之大,严光之高。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除为谏议大夫,不屈,乃耕于富春山。
(2)泥涂轩冕,天下孰加焉?
(3)众方有为,而独“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先生以之。
7.范仲淹在《严先生祠堂记》中盛赞“光武之大”,请根据阅读材料概括“大”体现在哪些方面?
2021-04-16更新 | 297次组卷 | 2卷引用:2021届天津市和平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童心说(节选)

李贽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

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之也。夫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非内含于章美也,非笃实生辉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不可得,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

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工,于我何与?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言,则假人喜;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谈,则假人喜。无所不假,则无所不喜。满场是假,矮人何辩也。然则虽有天下之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何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

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降而六朝,变而为近体,又变而为传奇,变而为院本,为杂剧,为《西厢曲》,为《水浒传》,为今之举子,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故吾因是而有感于童心者之自文也,更说什么六经,更说什么《语》《孟》乎!

注:①李贽一直抨击程朱理学(即文中的闻见”“道理)。明神宗万历十四年有人写信说他以安乱真、教坏毒世,李贽大为恼火,写下这篇文章反驳其指责。②矮人何辩,这里以演戏为喻,矮人根本看不到,就无法分辨了。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     
A.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之也          障:雍蔽,堵塞
B.欲求一句有德之言,不可得                       卒:终于,最终
C.然则虽有天下之                                     至:达到
D.为今之举子,皆古今至文                           业:文章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有闻见从耳目                              吾尝终日思矣
B.夫以闻见道理为心矣                       无叔伯,终鲜兄弟
C.言工,于我何与                              相如驽,独畏廉将军哉
D.降而六朝,变而为近体                    大王不取也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项是(     
A.何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
B.何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
C.何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
D.何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
4.下列句子不能直接证明“童心”重要作用的一项是(     
A.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B.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
C.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柢
D.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先对“童心”作出明确的解释,接着探究人的童心失去的原因。
B.作者反对程朱理学,认为那些“闻见”和“道理”是读书识义理的障碍。
C.如果一个人不具有美好品质和真才实学,也就说不出有道德修养的真话。
D.只要发自于人的真心,即使那些参加科举的八股文,也能成为千古美文。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
(2)故吾因是而有感于童心者之自文也,更说什么六经,更说什么《语》《孟》乎!
7.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人失去“童心”的原因。
2021-04-10更新 | 295次组卷 | 3卷引用:2021届天津市部分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余游四方,往往闻农夫细民倡情冶思之所歌谣,虽其辞为方言语,而亦时有意义之存。其体不出于比、兴、赋三者。乃知诗者,出于心之自然者也。世之士多自号为能诗,而何其有意义者之少也!盖自诗之道分为门户,互合訾謷,意中各据有一二古人之诗以为宗主,而诋他人不能知。是其诗皆出于有意,而所为自然者,已汩没分门户、争坛坫之中,反不若农夫细民倡情冶思之出于自然,而犹有可观者矣。又其甚者,务为不可解之辞,而用事则取其僻,用字则取其奇,使人茫然不知所谓不知者以博雅称之。以此为术,而安得有诗乎?此诗之一变也。

他山吴氏,年近八十矣,杖而访我于姑苏寓舍,因相与论诗。余曰:君之诗宗何代乎?曰:否。”“僻事以为奥,奇字以为古乎?曰:否。”“然则君之诗可矣。因出示余。余为择别其合者若干首。他山晼晚不遇,策杖行吟,时时惧其诗之不传,盖犹不能忘情于名者。余与世论诗多不合,而独喜他山所见略与余同,而他山顾欲得余言以为重。盖余昔读书山中,时当初夏,百鸟之噪于檐际者不绝也。一日黄鹂来为数啭百鸟皆喑已而争逐使之去复相与音鸣如故。余也方为黄鸟之远去,而他山犹欲争名于燕雀啁啾之间乎?他山曰:吾以待之后也。因书而之。

(选自清·戴名世《吴他山诗序》)


【注】:①坛坫:古时盟会的场所。 ②晼晚:日将西,日将暮。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其辞为方言                                   鄙:轻视
B.盖自诗之道分为门户,互合訾謷               訾謷:攻讦,诋毁
C.然则君之诗可                                   观:欣赏
D.因书而                                             归:赠给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诋他人不能知 / 臣进退,实为狼狈
B.已汩没分门户、争坛坫之中 / 师不必贤弟子
C.不知者以博雅称之 / 客喜笑,洗盏更酌
D.因出示余 / 验之事,合契若神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合理的一项是(     
A.一日黄鹂来/为数啭百/鸟皆喑已/而争逐使之去/复相与音/鸣如故
B.一日/黄鹂来/为数啭/百鸟皆喑/已而争逐使之去/复相与音鸣如故
C.一日黄鹂/来为数啭百鸟皆喑/已而争/逐使之去/复相与音/鸣如故
D.一日/黄鹂来/为数啭百/鸟皆喑已而/争逐使之去/复相与音鸣如故
4.下列句子全都体现作者认为“他山犹欲争名”的一组是(     
① 杖而访我于姑苏寓舍
② 僻事以为奥
③ 奇字以为古
④ 然则君之诗可观矣
⑤ 他山顾欲得余言以为重
⑥ 吾以待之后也
A.①②④B.②③⑤C.①⑤⑥D.③④⑥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是戴名世为吴他山的诗集所写的序言,其中,作者也谈到诗歌创作的主张。
B.作者在文中提到了农夫细民之歌谣,并将其定位为方言鄙语,认为其一无是处。
C.吴他山年近八十,过来拜访作者。作者与之论诗,觉得他的诗颇有可观的地方。
D.作者婉转地讽刺了吴他山与当世之人争名的做法。对此,吴他山是不予认可的。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务为不可解之辞,而用事则取其僻,用字则取其奇,使人茫然不知所谓。
(2)他山晼晚不遇,策杖行吟,时时惧其诗之不传,盖犹不能忘情于名者。
7.作者在选文中提出了哪些与诗歌创作有关的见解主张?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小题。

(甲)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嬂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

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拟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一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

(节选自《汉书•食货志》)

(乙)

嵩山之东,河汝之间,蚤生而晚杀,五谷之所蕃孰也,四种而五获。中年亩二石,一夫为粟二百石。今也仓廩虚而民无积,农夫以鬻子者,上无术以均之也。故先王使农、士、商、工四民交能易作,终岁之利无道相也。是以民作一而得均。民作一则田垦,奸巧不生。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奸巧不生则民治。富而治,此王之道也。粟,民之所归也;粟者,财之所归也;粟者,地之所归也。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矣。故舜一徙成邑,二徙成都,参徙成国,舜非严刑罚重禁令,而民归之矣,去者必害,从者必利也。先王者善民除害兴利,故天下之民归之。所谓兴利者,利农事也;所谓除害者,禁害农事也。农事胜则入粟多,入粟多则国富,国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虽变俗易习、驱众移民,至于杀之,而民不恶也。此务粟之功也。

(节选自《管子•治国》)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财产何得不                                枯竭
B.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                           通“疲”,疲乏
C.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                         安抚
D.终岁之利无道相                            拜访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失时不雨,民狼顾                            四体康
B.国胡相恤                                   十五城请易璧
C.先王者善民除害兴利                           若属皆且所虏
D.粟,地之所归也                              《齐谐》者,志怪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B.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C.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D.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4.《汉书•食货志》中的各句全属于其作者赞同的观点或做法的一组是(     
①仓廪实而知礼节               ②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
③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     ④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
⑤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   ⑥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③⑥D.①④⑤
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汉书•食货志》中,作者分析了当时国家的局势和汉代建国以来不同时期的政策,提出了加强积贮的根本措施。
B.《汉书•食货志》中,作者从应对自然灾害和战争两个方面入手,谈国家不积贮的危害,从而有力地支撑了中心论点“仓廪实而知礼节”。
C.《管子•治国》认为“兴利”是采取有利于农业的措施,“除害”则是禁止不利于农业的措施,能“兴利除害”则能得到民心归附。
D.两篇文章都以驳论为主,采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在批判社会现实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向君王提出了发展国家的建议。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远方之能拟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
(2)至于杀之,而民不恶也。此务粟之功也。
7.甲乙两文“粟多”的作用有何共同点?
2021-03-28更新 | 188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十二区县重点学校十二校2020-2021学年高三下学期联考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古今家诫叙

苏辙

老子曰:“慈故能勇,俭故能广。”或曰:“慈则安能勇?”曰:“父母之于子也,爱之深,故其为之虑事也精。以深爱,而行精虑,故其为之避害也速而就利也果,此慈之所以能勇也,非父母之贤于人,势有所必至矣。”

辙少而读书见父母之戒其子者谆谆乎惟恐甚不尽也恻恻乎惟恐甚不入也曰呜呼此父母之心也哉!师之于弟子也,为之规矩以授之,贤者引之,不贤者不强也,君之于臣也,为之号令以戒之,能者予之,不能者不取也。臣之于君也,可则谏,否则。子之子父也,以几谏不敢显,皆有礼存。父母则不然,子虽不,岂有弃子者哉!是以尽其有以告之,无憾后止。《诗》曰:“泂酌彼行潦,挹彼注兹,可以餴餴”,岂弟君子,民之父母。”夫虽行潦之陋,而无所弃,犹父母之无弃子也,故父母之于子,人伦之极也。虽其不贤,及其为子言也必忠且尽,而况其贤者乎

太常少卿长沙孙公景修,少孤而教于母,母贤,能就其业。既老而念母之心不忘,为《贤母录》,以其意。既又集《古今家诫》,得四十九人,以示辙,曰:“古有为是书者,而其文不完。吾焉,是以为此。合众父母之心,遗天下之人,庶几有益乎。”辙读之而叹曰:“虽有悍子,忿斗于市莫之能止也,闻父之声则敛手而退,市人之过之者亦莫不泣也。慈孝之心,人皆有之,特患无以发之耳。今是书也,要将以发之欤?虽广之天下可也。自周公以来至于今,父戒四十五,母戒四。公又将益广之未止也。”元丰二年四月三日,眉阳苏辙叙。


[注]①泂:从远处。 ②挹;舀。③餴餴;煮饭,烹煮泰稷。④岂弟:即恺悌,和乐平易。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可则谏,否则                              去:离开
B.父母则不然,子虽不                    肖:孝顺
C.为《贤母录》,以其意                 致:表达
D.吾焉,是以为此                           病:遗憾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父母于子也/不知东方既白
B.皆有礼存/然力足以至
C.无憾后止/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D.遗天下之人/但刘日薄西山
3.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其中全能表现“父母之于子也,爱之深”的一项是(     )
①岂弟君子,民之父母
②是以尽其有以告之,无憾而后止
③故其为之虑事也精
④以几谏不敢显,皆有礼存焉
⑤故其为之避害也速而就利也果
⑥夫虽行潦之陋,而无所弃
A.①④⑤B.②③⑥C.①④⑥D.②③⑤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辙少而读书/见父母之戒/其子者谆谆乎/惟恐其不尽也恻恻乎/惟恐其不入也/曰呜呼/此父母之心也哉
B.辙少而读书见父母/之戒其子者/谆谆乎惟恐其/不尽也恻恻乎/惟恐其不入也/曰/呜呼/此父母之心也哉
C.辙少而读书/见父母之戒其子者/谆谆乎惟恐其不尽也/恻侧乎惟恐其不入也/曰/呜呼/此父母之心也哉
D.辙少而读书见父母/之戒其子者谆谆乎/惟恐其不尽也/恻恻乎惟恐其不入也/曰/呜呼/此父母之心也哉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苏辙为孙景修所作的《古今家诚》所写的一篇序言,在序言中,苏辙表达了自己对于孝、慈等人伦观念的理解。
B.第二段,苏辙举例老师、君主、臣子、孩子的言行,是为了与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形成对比。
C.文章作为一篇序文,写得深情动人,在记叙的过程中,苏辙引用《诗经》中关于孝道的说法来表现父母无私的爱。
D.作者对孙景修编写的《古今家诚)给予了很高评价,他认为这本书推广流传于天下是一定行得通的。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其不贤,及其为子言也必忠且尽,而况其贤者乎?
(2)太常少卿长沙孙公景修,少孤而教于母,母贤,能就其业。
(3)闻父之声则敛手而退,市人之过之者亦莫不泣也。
7.《古今家诚》属于家训一类的著作,请根据文言文阅读材料用自己的话概括孙景修编著此书的原因。
2020-07-05更新 | 169次组卷 | 3卷引用:2020届天津市南开区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延嗣传(石介)

今三司嗣相、工部郎中刘公随尝称:赵邻几舍人死,三孤女、一老乳母而已。内无兄弟以御其侮,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女稚弱,衣服饮食须人,何怙何恃?不冻馁死,则为强梁暴之矣。有赵延嗣者,仆会人,是诸孤,义不可去,竭力庇养之。

舍人死,无一区宅,一廛田,延嗣为衣食之资,身为负担,沾体涂足,不避寒署,如是凡数十年如一日,未尝少有懈倦之色,事三孤女,如舍人生。三孤女自幼至长,使其女与同处。女之院,延嗣未尝至其门。女皆适人,延嗣终不识其面。

初寓于宋,三女俱长,延嗣晨起白堂前,将西走京师。赵氏始不知,谓舍去,皆哭。延嗣以女长未婚,将访舍人之旧,求所以嫁。至京师,见宋翰林白、杨侍郎徽之,因发声哭。哭止,具道赵氏之孤,且言长将嫁。二公惊愧,谢曰“吾不及汝!吾被服儒衣冠,读诵六经,学慕古人,况与舍人友,舍人之孤,吾等不能恤,汝能养之,吾不及汝远矣!”二公为迎入京师,与宅居之。徐相与求良士为婿。长配枢密直学士戚公纶独子职方郎中维之子太庙斋郎舜卿;次并适屯田员外郎张君文鼎之子乡贡进士季伦。三女皆归,延嗣始去赵氏门。延嗣可以谓之贤仆夫矣。

石介曰:若然,则延嗣有古君子之行,古烈士之操,古仁人之心,岂仆夫之贤,天下之贤也!昔在汉,有为翟公之客者,翟公免,客皆去。延嗣独不去,复为养其孤,虽去千载,客视延嗣,亦当羞于地下矣。鲁有颜叔子者,尝独居一室,中夜暴风雨,邻家女投叔子宿,叔子使执烛以达晓,以免其嫌,后人称其廉。延嗣亲养三孤女长且适人终不识其面其节岂下叔子哉!唐韩吏部凡嫁内外及朋友孤子仅十人,天下服其义,延嗣嫁赵氏三女,无少吏部者。噫!翟公之客,皆当时士大夫,视延嗣远不及也。叔子,鲁贤者;吏部,唐大儒。延嗣为贱仆夫,其风操凛焉,其行义卓焉,与颜侔韩并,延嗣可谓仆名而儒行者矣。

吁!仆名儒行,见之延嗣。夫儒名仆行者,或有其人焉,得不愧于延嗣哉?延嗣所为如此,有可以厉天下,因传之云。延嗣以令终。

(石介《徂徕石先生文集》)


[注]①赵邻几(921-979),北宋文臣。②一廛(chán):古时一夫所居之地。③侔:相等。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孤女 遗:留下
B.是诸孤,义不可去 顾:视,看
C.延嗣为衣食之资 营:经营,料理
D.岂仆夫之贤,天下之贤也 特:徒然,白白地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不冻馁死/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B.仆舍人/州司临门,急星火.
C.二公为迎入京师/不如而厚遇之
D.夫儒名仆行者,或有其人焉/置之地,拔剑撞破之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延嗣亲养三孤/女长且适人/终不识其面其节/岂下叔子哉
B.延嗣亲养三孤/女长且适人/终不识其面/其节岂下叔子哉
C.延嗣亲养三孤女/长且适人/终不识其面/其节岂下叔子哉
D.延嗣亲养三孤女/长且适人/终不识其面其节/岂下叔子哉
4.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其中全都直接体现赵延嗣高尚节操的一组是( )
①顾是诸孤,义不可去,竭力庇养之
②延嗣为营衣食之资,身为负担,沾体涂足,不避寒暑:
③与宅居之。徐相与求良士为婿
④将访舍人之旧,求所以嫁
⑤延嗣为贱仆夫,其风操凛焉,其行义卓焉,与颜侔韩并
⑥女之院,延嗣未尝至其门
A.①②⑥B.①⑤⑥C.②③④D.②③⑤
5.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赵延嗣因为自己身份低下,所以从始至终都没有见过他收养的舍人的三个女儿。
B.赵延嗣为舍人之三女都能有良好归宿,决定求访舍人的老朋友们,寻求嫁女的办法。
C.舍人的长女嫁给了戚舜卿,二女儿、三女儿一并嫁给了屯田员外郎张文鼎之子张季伦。
D.作者认为,赵延嗣所做之事,有能够激励天下百姓向善兴义的作用,于是为他作传。
6.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事三孤女,如舍人生。
(2)三女皆归,延嗣始去赵氏门。
(3)延嗣为贱仆夫,其风操凛焉,其行义卓焉,与颜侔韩并。
7.文章倒数第二节中采用正反的手法,彰显赵延嗣的“仆名偶行”,试举两个例子用自己的话进行说明。
2020-07-05更新 | 149次组卷 | 3卷引用:2020届天津市河东区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