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言实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9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管仲桓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桓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齐无宁岁。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桓公也。彼桓公何人也?顾其使桓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呜呼!仲以为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桓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桓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桓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

五伯莫盛于桓、文【1】。文公之才,不过桓公,其臣又皆不及仲。文公死,诸侯不敢叛晋。晋袭文公之余威,犹得为诸侯之盟主百余年。何者?其君虽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桓公之薨也,一败涂地,无惑也,彼独恃一管仲,而仲则死矣。

夫天下未尝无贤者,盖有有臣而无君者矣。桓公在焉,而曰天下不复有管仲者,吾不信也。仲之书,有记其将死,论鲍叔,宾胥无之为人,且各其短,不足信也。吾观史鳅【2】,以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故有身后之谏。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取材于苏洵《管仲论》


注释:【1】五伯:春秋时的五位霸主;文:晋文公。【2】史鳅:春秋时卫国大夫。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桓公          相:辅佐
B.可以桓公之手足耶    絷:束缚
C.仲能悉而去之耶        数:多次
D.且各其短              疏:列出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顾其用之       夫天下未尝无贤
B.徒有仲焉耳       举曹参自代
C.可以弹冠相庆矣       盖有有臣无君者矣
D.仲以为将死          天下岂少三子徒哉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
功业的完成,不是完成在成功之日
B.仲之疾也,公问之相
管仲生病的时候,桓公询问丞相的人选
C.尚有老成人焉
尚且有阅历多办事稳重的人在
D.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
所以一定要反复向贤者学习,然后才死去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桓公死于内乱之后,他的五个儿子为了王位而争斗不休。
B.桓公后来重用了“三子”,因为他们能满足桓公的各种欲望。
C.晋文公死后诸侯不敢背叛晋国,是由于诸侯国的国君不贤明。
D.作者认为推荐贤者对保证国家长期安定强盛有着重要的作用。
5.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
6.文中第二段写到“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意思是“齐国的祸乱,我不说是由于竖刁、易牙、开方,而说是由于管仲”。请结合第二、三段简要概括作者这样说的理由。
2021-05-10更新 | 26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北京市昌平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武刚君,姓金氏,名辟疆,其先楚人也。七世祖镤居于越之耶溪,闻欧冶子者,通于天地阴阳五行变化之理,得铸人术,往见之。欧冶子视镤曰:“之质美矣,尝试吾术治之,当为国器。”乃留与居,汰去粗悍,萃其精英,旬锻月炼,磨砻而淬砺之,文彩艳发,其材气天下亡双。欧治子抚之曰:“子所谓铁中铮铮者昔孔子尝铸颜渊矣今吾铸子合则成体散则成章变化不测其犹龙乎?”号曰龙渊子,以荐楚王。楚之所以霸诸侯者,龙渊子之力为多。

亲属散居四方,时时窃借其名以行;独武刚君辟疆者,起于楚、汉之间,挺挺有祖风烈

辟疆之为人,明锐劲正,遇事立断。其学长于天文、地理、阴阳、刑法、兵家战斗之术。性刚果,不喜人之为柔佞,见有祸乱奸宄,必欲削平之而后已;其志气凛如严霜秋水,毅然有不可犯之色。以故乱臣贼子奸邪见之,胆破股栗,不敢仰视。其与人交,惟有德者,阴卫助,久而无斁

秦始皇帝既灭六国,铸以为金人十二,弱天下之兵。武刚君遁逃山泽间,与一时布衣豪俊游,其耿耿自若也。项籍少年时,尝从君学不成,去,其叔父梁怒之。籍曰:“君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耳。”盖不知君者也。独高祖微时,雅与君,尝俱行丰西大泽中,有大蛇当,前行者还报,高祖被酒曰:“壮士何畏!”乃与俱前斩蛇,所谓白帝子者。复与项籍争天下,武刚君未尝不在左右。即帝位,第功君居第一,在萧何、曹参之右;封之峡中,号武刚君,赐丹书铁券。籍以锦绣,藏之金匮石室,使世世袭之。又取武库为君与秦人传国于汉者公玉玺待遇略等

至晋太康中,回禄氏作乱,劫武库,焚荡武刚君之第,因以失国。而君之远族干将显世焉。干将者,与其妻莫耶氏,得神仙幻化之术,隐于豫章丰城,怀材抱德,气应于斗牛之间。

太史公曰:“古五行物立,其官金姓,盖出于少昊氏。其族散居五方,而刚柔利钝,性亦不同。”武刚君之得姓,其北方之强者欤?卒能佐汉以兴,传国数百载,可谓盛矣!予来延平,感干将、莫耶氏之事,考诸传记,嘉武刚君之烈,采行事大略著于篇。

(取材于李纲《武刚君传》)


注释:①欧冶子: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越国人,铸剑大师。②宄(guǐ):坏人。③斁(yì):厌弃。④少昊:黄帝的长子,东夷部落首领,号金天氏。
1.请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欧冶子视镤曰                           轻车
B.雅与君                                     多愁
C.有大蛇当                                 独辟蹊
D.又取武库为君                           屡试不
3.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往见之                                   号曰龙渊子
B.尝试吾术治之                       弱天下之兵
C.以荐楚王                                而君之远族干将显世焉
D.不喜人之为柔佞                      五行物立
4.下列对句中加点词指代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之质美矣                       子:七世祖镤
B.阴卫助                            之:有德的人
C.乃与俱前斩蛇                 君:白帝子
D.采行事大略著于篇          其:武刚君
5.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挺挺有祖风烈
挺拔刚正,有先祖的品格风范
B.其耿耿自若也
他虽心有芥蒂,但表面泰然自若
C.与秦人传国于汉者公玉玺待遇略等
与秦代到汉代的传国玉玺的待遇大致相同
D.武刚君之得姓,其北方之强者欤
武刚君姓氏的由来,大概与北方之地的强健有关吧
6.本文借鉴史书为人物作传的方法给宝剑作传,从不同角度将剑与人巧妙结合,请选取两个角度,并结合文章内容对此加以分析。
2021-05-08更新 | 25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氏之先为常山真定人。公父武康公事太宗皇帝,秉节治戎,有劳有勤,报恤追崇。公少以父任为西头供奉官。至道二年,遣五将讨李继迁,公从武康公出铁门,先锋,杀敌甚众。军至乌白池,诸将失期,不得进,公告其父曰:归师过险,争必乱。乃以兵前守隘,号其军曰:乱行者斩!由是士卒无敢先后,虽武康公亦之按辔。追兵望其军整,不敢近。武康公叹曰:王氏有子矣。后以御前忠佐为军头巡检。邢洺男子张洪霸聚盗二州间,历年,吏不能捕。公以毡车载勇士为妇人服,盛饰诱之邯郸道中,贼党争前邀劫,遂皆就擒,由是知名。

御史中丞孔道辅等因事以为言,乃罢公枢密。言者不已,即以为右千牛卫上将军。士皆为之惧,公举止言色如平时,惟不接宾客而已。既而,孔道辅卒,客有谓公曰:此害公者也。公愀然曰:孔公以职言事,岂害我者?可惜朝廷亡一直臣。由是言者终身以为愧,而士大夫服公有量。

庆历二年,契丹聚兵幽、涿,遣使者有所求,自河以北皆警,乃拜公保静军节度使,知澶州。公治其军,无挠其私,亦不其过,居顷之,士皆可用。契丹使人其军,或劝公执而戮之,公曰:吾军整而和,使觇者得吾实以归,是屈人兵以不战也。明日,大阅于郊,公执桴鼓誓师,号令简明,进退坐作,肃然无声,乃下令曰:备糗粮,听鼓声,视吾旗所乡契丹闻之震恐。会复议和,兵解,知陈州。

自宝元、庆历之间,元昊叛河西,兵出久无功,士大夫争进计策,多所改作。公笑曰:奈何纷纷?兵法不如是也。使士知畏爱,而怯者勇,勇者不骄。以吾可胜,因敌而胜之耳,岂多言哉!其在枢密,亦尝自请临边,不许,凡大谋议,必以咨之。其在外,则遣中贵人诏问,其言多见施用。公于是时,屹然为中国钜人、名将,虽未尝躬矢石,攻坚摧敌,而恩信已足抚士卒,名声已足动四夷。

公年七十有余,以疾薨于家。其遗言曰:臣有俸禄,足以死事,不敢复累朝廷,愿无遣使者护丧,无厚赙赠天子恻然,哀其志,以黄金百两、白金三千两赐其家,固辞,不许。明年,有诏史臣刻其墓碑,谥曰武恭。

(取材于欧阳修《忠武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武恭王公神道碑铭》)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亦不其过                 贷:宽恕
B.契丹使人其军          觇:参观
C.知陈州                    徙:迁任
D.足以死事                 具:准备
2.下列对各句中“为”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文中句子字的几种解释
(甲)先锋①充当,担任。②对,向。③成为,变成。④行为。⑤替,给。⑥因为。
(乙)虽武康公亦之按辔
(丙)而士大夫服公有量

A.(甲)③          (乙)⑤            (丙)④
B.(甲)①          (乙)⑥            (丙)④
C.(甲)①          (乙)②            (丙)⑤
D.(甲)⑥          (乙)②            (丙)③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举止言色如平时,惟不接宾客而已
武恭公的举动、语言、面色都像平常一样,只是不接待宾客罢了
B.明日,大阅于郊,公执桴鼓誓师
第二天,在郊外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武恭公拿着鼓槌击鼓誓师
C.备糗粮,听鼓声,视吾旗所乡
准备干粮,听鼓声号令,看我挥舞旗子指挥大家返回故乡
D.愿无遣使者护丧,无厚赙赠
希望朝廷不要派遣官使帮助举办丧仪,不要有丰厚的赏赐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康公侍上治军都颇有功劳,被怜恤推崇。武恭公因父亲的原因,担任了相关职务。
B.面对元昊的叛乱,朝廷军队久战无功,朝臣意见多被修改,武恭公却赞同这些意见。
C.作者认为武恭公是朝中的著名将领,恩信能抚慰士卒,声望可震动四方。
D.武恭公去世,皇帝十分悲伤,不仅重金厚慰其家人,还下诏为其刻墓碑。
5.将下面语句翻译为现代汉语。
其在枢密,亦尝自请临边,不许,凡大谋议,必以咨之。
6.欧阳修的碑志文借鉴了史家笔法,注重用简洁的语言记述人物事件及结果影响。文中用“由是士卒无敢先后”“由是知名”“由是言者终身以为愧”三句写出了武恭公言行的结果或影响。其中的“是”分别指代什么事件?根据文意,简要概述。
4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裴行俭,字守约,绛州闻喜人。贞观中,举明经,调左屯卫仓曹参军。时苏定方为大将军,谓曰:吾用兵,世无可教者,今子也贤。乃尽畀以术

调露元年,突厥阿史德温傅反,单于管二十四州叛应之,众数十万。都护萧嗣业讨贼不,死败系踵。诏行俭为定襄道行军大总管讨之,总三十余万。旗帜亘千里,行俭咸节制之。

先是,嗣业馈粮,数虏钞,军馁死。行俭曰:以谋制敌可也。因诈为粮车三百乘,车伏壮士五辈,赍【1】齑陌刀、劲弩,以羸兵挽进,又伏精兵踵其后。虏果掠车,羸兵走险。贼驱就水草,解鞍牧马。取粮车中,而壮士突出,伏兵至,杀获几尽。自是粮车无敢近者。

贼拒黑山,数战皆败,行俭纵兵,前后杀虏不胜计。伪可汗泥熟匐其下所杀,持首来降。又擒大首领奉职而还,余党走狼山。行俭既还,阿史那伏念伪可汗,复与温傅合。明年,行俭还总诸军,屯代州陉口,纵反间,说伏念,令与温傅相贰。伏念惧,密送款,且请缚傅自效。行俭秘不布,密以闻。后数日,烟尘涨天而南,斥候【2】惶骇,行俭曰:此伏念执温傅来降,非他也。且受降如受敌。乃敕严备,遣单使往劳。既而果然。于是,突厥余党悉平。

行俭工草隶,帝尝以绢素诏写《文选》,览,秘爱其法,赉【3】物良厚。所撰《选谱》、《草字杂体》数万言。又为营阵、部伍、料胜负、别器能等四十六诀。行俭通阴阳、历术,每战,豫道胜日。善知人,在吏部时,见苏味道、王剧,谓曰:二君后皆掌铨衡。李敬玄盛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之才,引示行俭,行俭曰:士之致远,先器识,后文艺。如勃等,虽有才,浮躁衒【4】露,岂享爵禄者哉?炯颇沉默,可至令长,余皆不得其死。所引偏裨,若程务挺、张虔勖、崔智睟、王方翼、党金毗、刘敬同、郭待封、李多祚、黑齿常之,类为世名将,傔奏【5】至刺史将军者数十人。

尝赐马及珍鞍,令史私驰马,马鞍坏,惧逃。行俭招还之,不加罪。初,平都支、遮匐,获瑰宝不赀【6】,蕃酋将士愿观焉,行俭因宴,遍出坐者。有玛瑙盘广二尺,文彩粲然,军吏趋跌盘,碎,惶怖,叩头流血。行俭笑曰:尔非故也,何至是?色不少吝。帝赐都支资产皿金三千余物,橐驼马牛称是,行俭分给亲故洎麾下,数日辄尽。

(取材于《新唐书·列传三十三》,有删改)


注释:【1】赍:jī,携带,拿着。【2】斥候:侦察兵。【3】赉:lài,赏赐。【4】衒:xuàn,炫耀,自夸。【5】傔奏:傔,qiàn,傔从;奏,别奏。侍从,助手。【6】赀:zī,计算,估量。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都护萧嗣业讨贼不       克:战胜
B.取粮车中             方:正在
C.马鞍坏              蹶:跌倒
D.遍出坐者           示:示意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数虏钞               伪可汗泥熟匐其下所杀
B.阿史那伏念伪可汗       李敬玄盛王勃……之才
C.屯代州陉口            ,秘爱其法
D.虽有才,浮躁衒露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尽畀以术
就把战略战术全部传授给他
B.余党走狼山
裴行俭剩余的部队离开了狼山
C.遣单使往劳
派遣一名使者前去慰劳
D.类为世名将
大都成为了当世著名将领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裴行俭深得苏定方的赏识,苏定方认为裴行俭有才能,可以把自己的用兵之术传给他。
B.裴行俭精于谋略,吸取都护萧嗣业军粮被敌人劫夺的教训,用计谋给贼兵以沉重打击。
C.裴行俭通晓阴阳、历术,所以能预先得知伪可汗阿史那伏念捆系阿史德温傅前来投降。
D.裴行俭慷慨大方,不吝惜财物,能把皇帝赏赐给他的各种财物分给亲戚、朋友及部下。
5.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尔非故也,何至是?
6.著名史学家朱轼评价裴行俭说:“行俭才兼文武,有人伦之鉴,其器量亦不可及。”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1-05-07更新 | 17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北京市房山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古之治天下,所谓不赏而民劝者,非谓绝而不赏之也。赏一善而百善进也,何哉?自京师至于郡县,郡县至于乡党,其间有德行节义可称者取而旌之,爵于朝廷,死表其门闾,如此风俗莫不勉励也。汉唐之间,虽不及于三代,而以号为治者,此道素行也。且今之天下,何异乎古之天下,然而风俗未厚于古者,得非此道之废欤?

②故文正公范希文之于於陵【1】也,岂特德行节义而已矣!夫公家世姑苏,幼儿孤弱,无父所怙,而后随其母氏来居兹上,留而不出,遂为邑人。及其长也,卓有所立,乡人奇之。尝庐于长白【2】,日自讽诵,虽刻苦不暇,每患其寡友。一日,超然遐举,四走方外,求老师巨儒,以成就其业。不数岁间,大通六籍,声名倾动当世。祥符中,会明天子诏天下举贤者能者,公素擅乡闾之誉,为卿大夫之所宾兴,一上而中。寻补职任,骤历台谏,丕功硕惠,加乎生民,鲠议谠言,许于当国。天下之人,无贤不肖,不谋而同辞曰:“范公如登辅相,太平可期。”及乎领边郡,握兵权,谈笑樽俎之间,折冲方面之难,威声远布。坐镇犷俗,以致疆场尘清,投烽释警,虏不敢犯边,盗不敢入寇。天子倚之如金汤,视之如腹心,何患乎西戎,何忧乎北狄!

③时以海内既安,邦国无事,乃贰枢府,参预机务。天下之人欢然相语:“范公用矣,但翘首跋足以俟太平尔。”公自是负上重责,以谓其功不可亟成也,必待驯致。故其所为,志在远大。移风易俗,厘革颓弊。下辑臣仪,上裨衮职。欲行之以久,而效于后也。《易》称:“渐以正邦”。公实用之矣,惜乎其不能终之而薨。

④公没之后,邑里无传焉。噫!古之人有德行节义,取而旌之,犹能以厉其风俗,况有功于天下者乎?治平中,泽出宰是邑,访公之迹,得公之实,爰饬梓人构堂宇,命绘工图仪形。使夫十室之民,朝夕耳倾而目属,自非嵬琐之类,得无声激?如是何患风俗不及古也?故:“不赏而民劝。”谓此矣。愚之所以建公祠者,非止为乎公也,为民也。

(取材于宋代韩泽《淄州长山县范文正公祠堂记》)


注释:【1】於陵:即长山县。【2】长白:山名,位于长山县境内。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谓不赏而民者 劝:说服
B.无父所怙:依靠
C.以谓其功不可成也 亟:很快
D.公之后 没:去世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及于三代刻苦不暇
B.卓有立 为卿大夫之宾兴
C.许当国 况有功天下者乎
D.取旌之 朝夕耳倾目属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死表其门闾 死后表彰他们的家族
B.公素擅乡间之誉 范公一向拥有乡里的美誉
C.乃擢贰枢府 于是就被提拔为枢密副使
D.爰梓人构堂宇 于是让木匠画出房屋图纸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公杯酒谈笑之间就震慑敌军,使之不敢犯边,显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
B.文章引用《易经》的语句,表达了作者对范仲淹事业未完成的痛惜之情。
C.范仲淹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朝堂为良相,堪称第一流人物。
D.范仲淹一生留下许多可被传颂的事迹,但他死后一度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5.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然而风俗未厚于古者,得非此道之废欤
6.第四段中,作者说“愚之所以建公祠者,非止为乎公也,为民也。”这句话交代了长山县设立范公祠堂的目的,请结合文章内容对设立祠堂的目的加以概括。
2021-05-04更新 | 18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北京市通州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6 . 阅读甲、乙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别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乙】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

(选自《刺客列传》)


注:①【事】供职为臣。②【败北】战败逃亡。③【今争城坏即压齐境】极言齐促鲁之深,齐境紧逼鲁城之下。(4)【图】谋划。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又何        素遂与外人             不容发        亲密无
B.未能远        聚室而                       素未        划策
C.小大        何陋                       如饴        骄子
D.盟坛上        其一犬坐                 一旦        喜形
2.翻译文中四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翻译:鲁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理解:回答曹刿“何以战”的问题时,鲁庄公首先想到不能把衣食据为己有,而要与人分享,做到了取信于民。
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翻译:第一次击鼓能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减弱,第三次击鼓士气已经耗尽了。
理解:这句话阐释了鲁军等待齐军三次击鼓后才进攻的原因,表现出曹刿善于把握战机,具有较高的军事才能。
C.既克,公问其故。
翻译:既然打了胜仗,鲁庄公就来询问(曹刿)取胜的原因。
理解:直到战争结束,鲁庄公还弄不清取胜的原因,这又一次说明了鲁庄公的鄙陋,以此反衬曹刿的足智多谋。
D.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
翻译:桓公于是答应全部归还所侵占的鲁国领土。
理解:齐桓公在曹沫的武力威逼之下,不得已答应了归还鲁国领土,从侧面表现出曹沫的勇武蛮横、令人畏惧。
3.“铁肩担道义”指的是救国救民、为国为民的理想与志向。在诸葛亮身上,它表现为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鞠躬尽瘁的赤胆忠心;在曹刿的身上,它表现为身为一介平民,却心系国家存亡的无畏担当。根据上面的文段乙和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铁肩担道义”还有哪些表现。

【链接材料】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国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闲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选自《陈涉世家》)


注:【间左】贫苦农民。【屯】停驻。【当行】在征发之列。【大计】起义。【唱】同“倡”,倡导、发起。【死国】为国事而死。
2021-04-26更新 | 17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北京市人大附中高三零模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庆历二年,御试进士,时晏元献为枢密使。杨察,晏婿也,时制诰,避亲,勾当三班院。察之弟置时就试毕,负魁天下望。未放榜间,将先宣示两府,上十人卷子。置因以赋求察问晏公己之高下。晏公明日入对,见置之赋考定第四人,出以语察。察密以报置。而置试罢与酒徒饮酒肆,闻之,以手击案叹曰:“不知那个卫子夺吾状元矣!“既而唱名,再三考定第一人卷子进御,赋中有“孺子其朋”之言,上不曰:“此语忌,不可魁天下。”即王荆公卷子。第二人卷子即王珪,以故事,有官人不为状元;令取第三人,即殿中丞韩绛;遂取第四人卷子进呈,上欣然曰:“若杨置可矣。”复第一人为第四人。置方以鄙语骂时,不知自为第一人也。荆公遂于杨置榜下第四人及第。

是时,上令十人往谢枢密使。晏公俟众人退,独留荆公,再三谓曰:“延评乃殊乡里,久闻德行乡评之美。况殊备位执政,而乡人之贤者取高科,实预荣焉。”又曰:“休沐日相邀一饭。”荆公唯唯。既出,又使直省官相约饭会,甚殷勤也。比往时,待遇极至。饭罢,又坐,谓荆公曰:“乡人他日名位,如殊坐处,为之有矣。”且叹慕之,又数十百言,最后曰:“然有二语欲奉闻,不知敢言否?”晏公言至此,语欲出而拟议久之,乃泛谓荆公曰:“能容于物,物亦容矣。” 荆公但微应之,遂散。公归至旅舍,叹曰:“晏公为大臣,而教人者以此,何其也!”心颇不平。

荆公后罢相,其弟和甫知金陵,时说此事,且曰:“当时我大不以为然。我在政府,执意革新,人人与为敌,不能保其终。今日思之,不知晏公何以知之;复不知能容于物,物亦容焉二句,有出处,或公自为之言也。”

(取材于宋代王铚《默记》)

注:①晏元献:晏殊,谥元献。②勾当:做事情。③卫子:驴的别称。④唱名:科举时代殿试后,皇帝呼名召见登第进士,叫唱名。⑤有官人不为状元:宋代在职官员可以参加科举,但不能录为状元。⑥休沐日:休息日。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制诰                         知:掌管
B.上不                         怿:高兴
C.饭罢,又                  延:请
D.何其                         卑:卑劣
2.下列对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勾当三班院                         于:在
B.见之赋既考定第四人            既:已经
C.复第一人为第四人               以:把
D.人人与为敌                       之:他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负魁天下望
辜负了天下人想让他考第一的期望
B.察密以报置
审察的人把秘密报告给杨置
C.晏公俟众人退,独留荆公
晏殊等大家走的时候,唯独留下王安石
D.不知敢言否?
不知你敢不敢说?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庆历二年的殿试中,开始王安石的试卷获得第一名,因犯了皇帝的忌讳而被黜。
B.王珪、韩绛二人,因为都属于现任官员,按照旧例,是不能获得状元这个名位的。
C.晏殊、王安石同乡,王乡誉好有才华,晏殊预料他将有所作为,因而特别器重他。
D.对晏殊的郑重规诫,王安石开始并不重视,到最后也不明白晏殊这句话的道理。
5.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比往时,待遇极至。
6.晏殊规劝王安石“能容于物,物亦容焉”,意思是说能宽容别人,才能被别人接纳。结合本文具体内容,联系现实生活,简述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8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朝鲜王满者,故燕人也。自始全燕时尝略属真番、朝鲜,为置吏,筑鄣塞。秦灭燕,属辽东外徼。汉兴,为其远难守,复修辽东故塞,至淇水为界,属燕。燕王卢培反,入匈奴,满亡命,聚党千馀人,魋结蛮夷服而东走出塞,渡淇水,居秦故空地上下郭,稍役属真番、朝鲜蛮夷及故燕、齐亡命者王之,都王险。

会孝惠、高后时天下初定,辽东太守即约满为外臣,保塞外蛮夷,无使盗边;诸蛮夷君长欲入见天子,勿得禁止。以闻,上许之,以故满得兵威财物侵降其旁小邑,真番、临屯皆来服属,方数千里。传子至孙右渠,所诱汉亡人滋多,又未尝入见;真番旁众国欲上书见天子,又拥阏不通。

元封二年,汉使涉何谯谕右渠,终不肯奉诏。何去至界上,临淇水,使御刺杀送何者朝鲜裨王长,即渡,驰入塞,遂归报天子曰“杀朝鲜将”。上为其名美,即不诘,拜何为辽东东部都尉。朝鲜怨何,发兵袭攻杀何。

天子募罪人击朝鲜。其秋,遣楼船将军杨仆从齐浮渤海;兵五万人,左将军荀彘出辽东,讨右渠。右渠发兵距险。左将军卒正多率辽东兵先纵,败散,多还走,坐法斩。楼船将军将齐兵七千人先至王险。右渠城守,窥知楼船军少,即出城击楼船,楼船军败散走。将军杨仆失其众,遁山中十馀日,稍求收散卒,复聚。左将军击朝鲜淇水西军,未能破自前。

天子为两将未有利,乃使卫山因兵威往谕右渠。右渠见使者顿首谢:“原降,恐两将诈杀臣;今见信节,请服降。"遣太子入谢,献马五千匹,及馈军粮。人众万馀,持兵,方渡淇水,使者及左将军疑其为变,谓太子已服降,宜命人毋持兵。太子亦疑使者左将军诈杀之,遂不渡淇水,复引归。山还报天子,天子诛山。

元封三年夏,尼溪相参乃使人杀朝鲜王右渠来降。王险城未下,故右渠之大臣成巳又反, 复攻吏。左将军使右渠子长降、相路人之子最告谕其民,诛成巳,以故遂定朝鲜,或四郡。

(取材于《史记•朝鲜列传》)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属辽东外                                                  徼:边界
B.真番、临屯皆来服                                   属:归属
C.汉使涉何谕右渠                                      谯:使……知晓
D.右渠发兵                                             距:依仗
2.下列对句中“为”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其远难守          为:介词,因为
B.为其名美               为:动词,认为
C.使言及左将军疑其为变   为:动词,作、兴起
D.以故遂定朝鲜,为四郡   为:动词,成为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始全燕时尝略属真番、朝鲜。
自燕国全盛之时开始,真番、朝鲜就曾全部隶属于它。
B.以故满得兵威财物侵降其旁小邑。
因此,卫满得到了军队之威、财物之利,侵占、降服了邻近的小国。
C.稍求收散卒,复聚。
(将军杨仆)随即寻求并收回了散兵游勇,再次集结起来。
D.左将军使右渠子长降、相路人之子最告谕其民。
左将军令卫右渠的儿子长降、丞相路人的儿子路最晓谕朝鲜民众。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卫满的孙子卫右渠并未履行作为汉朝外臣的职责,招致周边小国的不满。
B.王险之战中,作为领兵将官的左将军卒正多首先带领辽东军队出兵作战。
C.来降的卫右渠的军队人数众多且携带兵器,引起了使者和左将军卒正多的怀疑。
D.虽然卫右渠被杀,但王险城并未被攻破,朝鲜半岛内部又发生了一场叛乱。
5.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乃使卫山因兵威往谕右渠。
6.本文对汉武帝的好大喜功、残忍暴戾有所揭示,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2021-04-21更新 | 17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北京市密云区高三一模语文检测试题
9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天下之患,不患材不众,患上之人不欲其众;不患士之不欲,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

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然上之人不欲其众,不使其为者,何也?是有三蔽焉。其尤蔽者,以为吾之位可以去辱绝危,材之得失无补于治乱之数;又或谓吾之爵禄足以诱天下之士,荣辱忧戚在我,可以骄天下之士,而将无不趋我;又或不求取用之道,以为天下实无材。此三蔽者,可以论其失者,独以天下无材者耳。盖其心非不欲用天下之材,未知其故也。

且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惟其遇事而事,治国而国安焉。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则虽抱皋、夔之智,且不能自异于众,况其下者乎?世之蔽者曰:“人有异能于其身,犹锥之在囊,其末立见。故未有有其实而不可见者也。”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马之在厩也。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蹄啮,其所异者矣。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然后骐骥与驽骀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求而试之。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

【甲】是知虽得天下之瑰材杰知,而用之不得方,亦若此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于是量其能而审处之,使大者小者、长者短者无不适其任者也。如是,则士之愚蒙鄙陋者,皆能奋其所知,以效小事,况贤能智力卓荦者乎?呼!后之在位者,盖未尝求其说而试之以实也,而曰天下果无材,亦未之思而已矣。

或曰:“古之人于材有教育成就之,而子独言其求而用之者,何也?”曰:天下法度未立之先,必先索天下之材而用之,如能用天下之材,则所以能复先王之法度,则天下之小事无不如先王时矣,况教育成就人材之大者乎?此吾所以独言求而用之之道也

(取材于王安石《材论》)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知其故也                         特:只不过
B.惟其遇事而事                      治:处理得好
C.求其所异者                      蔑:微小
D.然后骐骥与驽骀               别:告别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患材不众                            有异能于其身
B.不患士之不欲                         独以天下无材者耳
C.而将无不趋我                         贤能智力卓荦者乎
D.尽其道求而试之                      古之人于材有教育成就之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荣辱忧戚在我                                      他们的荣辱忧伤令我挂怀
B.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                            这只是看到了锥子放在布袋里的情形
C.皆能奋其所知,以效小事                      都能发挥他们的智慧,去尽力做一些小事
D.此吾所以独言求而用之之道也                 这就是我只讲寻求和使用人才方法的原因
4.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
5.下面三则材料中,哪一则最适合作为论据放在文中的【甲】处?请根据文章及所选材料的大意简述你的理由。
【材料】

(1)弓所以为正者,材也。相材之法视其理,其理不因矫揉而直,此弓人之所当知也。

(2)六国合从,而辩说之材出;刘、项并世,而筹画战斗之徒起;唐太宗欲治,而谟谋谏诤之佐来。

(3)南越之修簳,加强弩之上,而彍之千步之外,此天下之利器,决胜之所宝也。用以敲扑,则无以异于朽槁之梃


注释:①簳:小竹,可做箭。②梃:棍棒。
10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桑怿,开封雍丘人。举进士,再不中,去游汝、颍间。岁凶,汝旁诸县多盗,怿白令:“愿为长耆【1】,往来里中察奸民。”又尝郏城,遇尉方出捕盗,遂与俱行。至贼所藏,尉怯,阳为不知过,怿曰:“贼在此,何之乎?”下马独格杀数人,因尽缚之。又闻襄城有盗十许人,独提一剑以往,杀数人,缚其余。汝旁县为之无盗,授郏城尉。

②移渑池尉。恶盗王伯名闻朝廷。为巡检者,皆授名以捕之。既怿至,巡检者伪为宣头【2】以示怿,将谋招出之。怿信之,挺身入贼中招之,与伯同卧起十余日,信之,乃出。巡检者反以兵于山口,怿几不自免。怿曰:“巡检授名,惧无功尔。”即以伯与巡检,使自为功,不复自言。

③有恶贼二十三人,不能捕,枢密院使往捕。怿谋曰:“盗畏吾名,必已溃,溃难得矣,宜先示之以怯。”至则闭栅,戒军吏无一人得辄出。既而夜与数卒变为盗服出,迹盗所尝行处,入民家,民皆走,独有一媪留,为作饮食,馈如盗。乃稍就媪,与语及群盗辈,尽得之。遂以实告曰:“我,桑怿也,烦媪为察其实而慎勿泄!”后又三日往,媪察其实矣。明旦,部分军士,用甲若干人于某所取某盗,卒若干人于某处取某盗。

④复命京师,枢密吏谓曰:“与我银,为君致阁职。”怿曰:“用赂得官,非我欲,况贫无银;有,固不可也。”吏怒,匿其阀【3】。会交趾獠【4】叛,往者数辈不能定。因命怿往,尽手杀之。还,乃授阁门祗候。怿曰:“是行也,非独吾功,位有居吾上者,吾其佐也,今彼留而我还,我赏厚而彼轻,得不疑我盖其功而自伐乎?受之徒惭吾心。”将让其赏归己上者,以奏稿示予。予谓曰:“让之,必不听,徒以好名与诈取讥也。”怿叹曰:“亦思之然士顾其心何如尔,当自信其心以行,讥何累也?若欲避名,则善皆不可为也已。”余惭其言。卒让之,不听。怿虽举进士,而不甚知书,然其所为,皆合道理,多此类。

⑤始居雍丘,遭大水有粟二,将以舟载之,见民走避溺者,遂弃其粟,以舟载之。见民荒岁,聚其里人饲之,粟尽止。庐陵欧阳修曰:勇力人所有,而能知用其勇者,少矣。若怿可谓义勇之士,其学问不深而能者,盖天性也。

(取材于欧阳修《桑怿传》


注释:【1】耆长:乡村中捕盗的人。【2】宣头:朝廷的文书。【3】阀:功劳。【4】獠:古代少数民族名。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兵于山口   邀:邀请
B.尽得之          钩:探究
C.媪察其实   审:详细
D.有粟二          廪:粮仓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又尝郏城       如盗
B.阳为不知   变为盗服
C.溃难得矣     岳阳楼之大观也
D.吾其佐也     粟尽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几不自免
差一点连自己都不能逃脱
B.迹盗所尝行处
寻找盗贼曾经走过的地方
C.为君致阁职
为你谋取内阁的官职
D.见民走避溺者
看到老百姓躲避那些溺水者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桑怿主动请求做耆长,与县尉一起捕捉盗贼,因功授郏城尉。
B.虽然被巡检欺骗,桑怿还是把王伯交给他,让他去请功。
C.桑怿虽然贫穷,但是坚守原则,拒绝通过贿赂得到官职。
D.作者认为桑怿能够了解、体会并使用勇武,急人之所困。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让之,必不听,徒以好名与诈取讥也。
6.请简要分析第④段桑怿让出赏赐的原因。
2021-04-14更新 | 24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北京市东城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