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27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家贫亲老,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不以家累自随,送一力给其子,书曰:“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公田悉令吏种秫,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之间邀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

(节选自《陶渊明传》,有删改)


【注】①秫:可作酿酒原料。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
B.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
C.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
D.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径,原指西汉蒋诩隐居后在院里开辟的三条小路,后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
B.薪水,在文中指俸给,意谓供给柴水等生活上的必需费用,相当于生活费用。
C.解绶,意为解下印绶,辞去官职,和前文中“解归”所表示的意思是一样的。
D.情款,有情意诚挚融洽、真实情况等意思,在本文中为第一种意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渊明被任用为州祭酒后,由于不能忍受官吏事务,不久就弃官归家,亲自耕种来维持生活,后来衰弱生病。
B.檀道济前去看望贫困饥饿中的陶渊明,劝他在当今盛世不应该自己折磨自己,并馈赠了他一些精美饭食,随后挥手离开。
C.陶渊明起初要把官府的公田全部都种上可以酿酒用的秫稻,在妻子儿女的坚持下他才同意种上一小部分的粳稻。
D.王弘想结识陶渊明,便让庞通之带着酒具在栗里邀请陶渊明喝酒,而对于后到的王弘,陶渊明也没表现出抵触情绪。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
(2)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
5.陶渊明喜酒,遇酒便表现出“真率”性情,这种“真率”性情在文中有哪些具体表现?请简要概括。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是日,汉王即拜平为都尉,使为参乘,典护军。汉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曰:“善!”乃出黄金四万斤与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平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王果意不信钟离昧等。

夏,四月,楚围汉王于荥阳,急;汉王请和,割荥阳以西者为汉。亚父劝羽急攻荥阳,汉王患之。项羽使使至汉,陈平使为大牢具。举进见楚使即佯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欲急攻下荥阳城,项王不信,不肯听。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五月,将军纪信言于汉王曰:“事急矣!臣请诳楚,王可以间出。”于是陈平夜出女子东门二千余人,楚因四面击之。纪信乃乘王车,黄屋,左纛,曰:“食尽,汉王降。”楚皆呼万岁,城东观。以故汉王得与数十骑出西门遁去。羽见纪信,问:“汉王安在?”曰:“已出去矣。”羽烧杀信。

项羽自知少助,食尽,韩信又进兵击楚,羽患之。汉遣侯公说羽请太公。羽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九月,楚归太公、吕后,引兵解而东归,汉王欲西归,张良、陈平说曰:“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楚兵疲食尽,此天亡之时也。今释弗击,此所谓养虎自遗患也。”汉王从之。

五年冬,十月,汉王追项羽至固陵,与齐王信、魏相国越期会击楚;信、越不至,楚击汉军,大破之。汉王复坚壁自守,谓张良曰:“诸侯不从,奈何?”对曰:“楚兵且破,二人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与共天下,可立致也。”汉王从之。于是韩信、彭越皆引兵来。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高祖灭楚》,有删改)

【注】①纛(dào):古代帝王车舆上的饰物。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举进/见楚使/即佯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
B.举进见/楚使/即佯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
C.举进/见楚使/即佯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
D.举进见/楚使/即佯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
2.下列对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参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与《鸿门宴》中“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中“参乘”意义相同。
B.大牢,即太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文中“大牢具”是指牛、羊、豕三牲皆备的饭食,属待客的最高礼节。
C.赐骸骨,亦称“乞遗骸”“乞骸骨”,指古代官吏自请退职,意思是请允许我自己回老家安度晚年,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
D.“之城东观”中的“之”与《庖丁解牛》中“技经肯綮之未尝”中的“之”意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王把四万斤黄金交给陈平,由他全权处理,不再过问金钱的支出问题,可见汉王对陈平的信任,陈平也不负所托,顺利离间了项羽和钟离昧等人的关系。
B.楚攻打荥阳时,汉军处于劣势,不得已选择割地求和,亚父看出这是进攻的最好时机,但项王仁义,不愿意趁人之危,没有听从,这让亚父非常愤怒。
C.在楚汉约定平分天下之后,项羽选择东归;汉王在属下的劝谏之下决定趁着楚军疲惫不堪之际,乘势一举夺取天下。
D.当刘邦追击项羽到固陵的时候,韩信和彭越并没有按照约定共击楚军,导致刘邦大败,只能坚守不出,后来张良给刘邦出主意解决了问题。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王诚能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
(2)楚兵且破,二人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与共天下,可立致也。
5.荥阳之战中刘邦是如何逃脱项羽的包围的?
2023-08-02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高碑店市崇德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字。有兄仲同居。以訾为骑郎,事孝文帝,十岁不得调,无所知名。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欲自免归中郎将袁盎知其贤惜其去乃请徙释之补谒者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文帝曰:“卑之,毋甚高论,令今可施行也。”于是释之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而汉所以兴者,久之,文帝称善,乃拜释之为谒者仆射。其后拜释之为廷尉。顷之,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释之治问。曰:“县人来,闻跸,匿桥下。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见乘舆车骑,即走耳。”廷尉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良久,上曰:“廷尉当是也。”其后有人盗高庙坐前玉环,捕得,文帝怒,下廷尉治。释之案律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奏当弃市。上大怒曰:“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差。今盗宗庙器而族之,有如万分之一,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久之,文帝与太后言之,乃许廷尉当。是时,中尉条侯周亚夫与梁相山都侯王恬开见释之持议平,乃结为亲友。张廷尉由此天下称之。

(节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欲/自免归/中郎将袁盎知其贤/惜其去/乃请徙释之补谒者/
B.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欲自免归/中郎将袁盎知其贤/惜其去/乃请徙释之补谒者/
C.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欲/自免归中郎将/袁盎知其贤/惜其去/乃请徙释之补谒者/
D.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欲自免归中郎将/袁盎知其贤/惜其去/乃请徙释之补谒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廷尉,掌管刑罚,是西汉时期地方上的执法官,在执行法律方面起重要作用。
B.季,常和伯、仲、叔放在一起来表示顺序,在兄弟排行里代表第四或最小的。
C.宗庙,是帝王或诸侯祭祀祖宗的处所,汉代曾设置专门的官员来掌管宗庙礼仪。
D.族,是古代的一种刑罚,指一人犯罪而牵连到亲属也被杀戮,属于较重的刑罚。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释之初入仕途,遭遇坎坷而萌生退意。由于身家殷实,张释之得选为骑郎,十年未得升迁,后来要求谒见皇帝,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B.张释之刚直不阿,秉公判案。皇帝乘车经过中渭桥,有人从桥下跑出来,皇帝御辇所驾的马受到了惊吓。张释之顶住皇帝的压力,依照法律公正判决。
C.张释之据理力争,公平执法。有人偷了高祖庙神座前供设的玉环,皇帝想给偷盗者超出法律规定的严惩,张释之认为,依照法律,死刑已是最高限度。
D.张释之公正执法,得到众人的称赞。中尉条侯与梁国相山都侯看到了张释之执法公正,就和他结为亲密朋友。张释之也由此得到天下人的称赞。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释之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而汉所以兴者,久之,文帝称善。
(2)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冬十二月,或告右丞魏征私其亲戚,上使御史大夫温彦博按之,无状。彦博言于上曰:征不存形迹,远避嫌疑,心虽无私,亦有可责。上令彦博让征。他日,征入见。言于上曰:臣闻君臣同体宜相与尽诚若上下但存形迹则国之兴丧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诏。上瞿然曰:吾已悔之。再拜曰:臣幸得奉事陛下,愿使臣为良臣,勿为忠臣。上曰:忠良有以异乎?对曰:稷、契、皋陶,君臣协心、俱享尊荣,所谓良臣。龙逢、比干,面折廷争,身诛国亡。所谓忠臣。

上神采英毅,群臣进见者皆失举措。上知之,每见人奏事,必假以辞色,冀闻规谏。尝谓公卿曰: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如虞世基等谄事炀帝以保富贵,炀帝既,世基等亦诛。公辈宜用此为戒,事有得失,无惜尽言。

或上言秦府旧兵宜尽除武职,追入宿卫。上谓之曰:朕以天下为家,惟贤是与,岂旧兵之外皆无可信者乎?汝之此意,非所以广朕德于天下也。上谓公卿曰:昔禹凿山治水而民无谤读言者,与人同利故也。秦始皇营宫室而民怨叛者,病人以利己故也。夫靡丽珍奇,固人之所欲、若纵之不已,则危亡立至。朕欲营一殿,材用已具,鉴秦而止。王公已下,宜体朕此意。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素仆,衣无锦绣,公私富给。

上谓侍臣曰:吾闻西域贾胡得美珠,剖身以藏之,有诸?侍臣曰:有之。上曰:人皆知笑彼之爱珠,而不爱其身也。吏受贼抵法,与帝王徇奢欲而亡国者,何以异于彼胡之可笑邪?魏征曰:昔鲁哀公谓孔子曰:人有好忘者,徙宅而忘其妻。’孔子曰:又有甚者,桀纣乃忘其身。亦犹是也。上曰:然。朕与公辈宜戮力相辅。庶免为人所笑也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
臣闻君臣A同体B宜相与尽C诚D若上下E但存F形迹G则国之兴丧H尚未可知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与已有血缘或姻亲关系的人。
B.再拜,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拜两次表示恭敬之意。书信中用于对平辈或朋友的敬语。
C.弑,杀、杀死,封建时代臣杀君、子杀父母均可称为“弑”。
D.“若纵之不已”与“沛公已出”(《鸿门宴》)两句中的“已”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有人告发魏征太宗派温彦博调查却查无实据,温彦博认为魏征不避嫌疑,应予责备;魏征认为君臣要竭诚相待,上下一心。
B.魏征希望唐太宗能够使他成为治世的良臣,而不是像龙逢、比干因与君主当面争论而被杀的忠臣。
C.有人向太宗建言,应该任命秦王府原来的士兵全部做武官,把他们编入皇宫宿卫。太宗则认为只要是贤良之士都应亲近,任用。
D.在谈论有人剖开身体来收藏美珠时,太宗认为官吏受贿、帝王穷奢极欲与此相同,魏征则拿孔子的话及夏桀和商纣的行为加以印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秦始皇营宫室而民怨叛者,病人以利己故也。
②朕与公辈宜戮力相辅。庶免为人所笑也。
5.当进谏的群臣因太宗神采英毅而举措失当时,唐太宗的做法是什么?对此,他的理由是什么?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沛公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藉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节选自《鸿门宴》)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常以身蔽沛公
A.项伯杀人,臣B.赤也为之,孰能为之大?
C.良庖更刀,族庖月更刀D.秦以利晋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吾一日长乎尔               小易大
B.人之力而敝之               击沛公于坐
C.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愿伯具言臣不敢倍德也
D.子路率尔对曰               提刀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B.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C.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D.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旦,日出、天明,可以引申为早晨,有时意为“明亮”。此处旦日指第二天。
B.河,黄河。后来泛指一般的河流。文中“河南”“河北”即黄河之南、黄河之北。
C.卮,用来盛酒的器皿,相当于现在的酒杯。同类器皿还有觥、斛、釜、钵等。
D.侯,爵位名。古代爵位一般分五等:公、侯、伯、子、男。如晋国国君称晋侯。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向项王谢罪时,把自己说成项王的战友,把项王与自己产生隔阖的原因推到小人身上,拉近了与项王的距离,套出了自己一方的奸细姓名。
B.鸿门宴上,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而且用玉玦向其示意,让他早下决心除掉刘邦,但项王未曾留意,对其暗示没有回应,范增只得另寻他策。
C.范增出去召来项庄,让他进帐借舞剑之由刺杀刘邦,但在项庄舞剑时,项伯也起来舞剑,时时遮挡以护住刘邦,范增的计划因而失败。
D.张良告诉樊哙宴会上的实情后,樊哙就闯进营帐准备与刘邦同生共死,结果不仅没有出事,反而把项王数落了一顿,项王竟无言以对。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2)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7.樊哙对项羽说的话与刘邦对项伯说的话基本相同,联系全文内容,谈谈这说明了什么。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越王贞于汝南举兵,不克,士庶坐死者六百余人,没官人五千余口。司刑使相次而至,逼促行刑。时狄仁杰哀其诖误,止司刑使,停新决,飞奏表曰:“臣欲闻奏,似为逆人论理;知而不言,恐乖陛下恤之意。奏成复毁,意不能定。此辈非其本心,愿矜其诖误。”奏,特敕配流丰州。

时张光辅尚在豫州,将士恃功,多所求取,仁杰不之应。光辅怒曰:“州将轻元帅邪?”仁杰曰:“乱河南者,一越王贞耳,今一贞死,万贞生!”光辅诘其语,仁杰曰:“明公总兵三十万,所诛者止于越王贞。城中闻官军至,逾城出降者四面成蹊,明公将士暴掠,杀已降以为功,流血丹野,非万贞而何!恨不得尚方斩马剑,加于明公之颈,虽死如归耳!”

太后尝问仁杰:“朕欲得一佳士用之,谁可者?”仁杰曰:“未审陛下欲何所用之?”太后曰:“欲用为将相。”仁杰对曰:“荆州长史张柬之,其人虽老,宰相才也。”太后擢柬之为洛州司马。数日,又问仁杰,对曰:“前荐柬之,尚未用也。”太后曰:“已迁矣。”对曰:“臣所荐者可为宰相,非司马也。”卒用为相。或谓仁杰曰:“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仁杰曰:“荐贤为国,非为私也。”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二:

仁杰心乎唐者,忍辱事牝主,君子谅之,谓其机深谋长,欲成匡复之功,有不得不然耳。人臣之义,苟利国家,无所不可。向令仁杰洁身以去亦自为谋则忠于唐祚究何补焉随流合污,从容岁月,使老妪不疑,群宵不忌,然后房州弟子得有反正之日,盖用心苦矣。

(清·蓝鼎元《修史试笔》)

1.材料二划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向令仁杰洁身A以去B亦自为C谋D则忠于唐E祚F究何补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存,指问候、慰问,与曹操《短歌行》中“枉用相存”的“存”词义相同。
B.表,封建时代臣子给君主的奏章,奏章还包括奏、疏、议等不同的形式。
C.纵,指放纵,与苏轼《赤壁赋》中“纵一苇之所如”的“纵”词义不同。
D.尚方,官署名。秦朝开始设置,属少府,是掌管供应制造帝王所用器物的部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狄仁杰认为朝廷在越王事件中处罚不当,因此极力上表,最终使皇帝撤销了处罚。
B.狄仁杰认为张光辅杀降邀功,致使鲜血染红田野,犯了比越王贞更加恶劣的罪行。
C.狄仁杰举荐张柬之为相,坚持己见,最终改变太后想法,可见其坚持为公之心。
D.蓝鼎元认为狄仁杰忍辱负重,做到没人怀疑自己,是为了恢复唐室,用心良苦。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士恃功,多所求取,仁杰不之应。
(2)人臣之义,苟利国家,无所不可。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人也。少博学,师事太傅胡广。好辞章、数术、天文,妙操音律。

邕性笃孝,母常滞病三年,邕自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母卒,庐于冢侧,动静以礼。与叔父、从弟同居,三世不分财,乡党高其义。

桓帝时,中常侍徐璜、左馆等闻邕善鼓琴,遂白天子,敕陈留太守督促发遣。邕不得已,行到偃师,称疾而归。闲居玩古,不交当世。感东方(朔)《答客难》及扬雄、班固之徒设疑以自通,乃斟酌群言,韪其是而矫其非,作《释诲》以戒厉云尔。

建宁三年,辟司徒桥玄府,玄甚敬待之。出补河平长。召拜郎中,校书东观。议郎。邕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谬,俗儒穿凿,贻误后学,熹平四年,奏求正定《六经》文字。灵帝许之,邕乃自书丹于碑,使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于是后儒晚学,咸取正焉。及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辆,填塞街陌。中平六年,灵帝崩,董卓为司空。闻邕名高,辟之,称疾不就。卓大怒,詈曰:我力能族人,蔡邕乃偃蹇者,致祸不旋踵矣。又切敕州郡举邕诣府,邕不得已,到,署祭酒,甚见敬重。举高第,补侍御史,又转持书御史,迁尚书。三日之间,周历三台。

卓重邕才学,厚相遇待,每集燕,辄令邕鼓琴赞事。邕亦每存匡益,然卓多自用,邕恨其言少从,谓从弟谷曰董公性刚而遂非终难济也吾欲东奔兖州若道远难达且遁逃山东以待之何如谷曰:君状异于恒人,每行观者盈集。以此自匿,不亦难乎?邕乃止。

及卓被诛,邕在司徒王允坐,殊不意言之而叹,有动于色。允勃然叱之曰:董卓国之大贼,几倾汉室。君为王臣,所宜同忿,而怀其私遇,以忘大节!今天诛有罪,而反相伤痛,岂不共为逆哉?即收付廷尉治罪。邕陈辞谢,乞足,继成汉史。士大夫多矜救之,不能得。邕遂死狱中。允悔,欲止而不及。时年六十一。搢绅诸儒莫不流涕。北海郑玄闻而叹曰:汉世之事,谁与正之!兖州、陈留间皆画像而颂焉。

(选自《后汉书•蔡邕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谓从弟谷曰/董公性刚而遂/非终难济也/吾欲东奔兖州/若道远难达/且遁/逃山东以待之/何如/
B.谓从弟谷曰/董公性刚而遂非/终难济也/吾欲东奔兖州/若道远难达/且遁逃山东以待之/何如/
C.谓从弟谷曰/董公性刚而遂非/终难济也/吾欲东奔/兖州若道远难达/且遁逃山东以待之/何如/
D.谓从弟谷曰/董公性刚而遂/非终难济也/吾欲东奔/兖州若道远难达/且遁/逃山东以待之/何如/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宁”和下文的“熹平”,指年号。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元代以前,一个皇帝可能有多个年号。明清时期,一个皇帝基本就用一个年号,所以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永乐皇帝、乾隆皇帝、康熙皇帝等。
B.迁,古代的官职调动,包括升级、降级、转调三种,一般指升级,文中的“迁”即升级。
C.黥、刖,古代五刑中的两种。前者是在面部刺字,是较轻的一种;后者是断足或斩脚趾的酷刑。
D.搢绅,把笏板插在带间,引申指士大夫。是以装束代指身份,类似的如“纨绔”“白衣”“青衫”“五陵年少”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蔡邕谨遵孝悌之道。母亲去世后,他就在坟墓旁搭建草舍住下;和叔父、堂弟同住,不斤斤计较,三代之间不分财产,深得当地百姓称赞。
B.蔡邕堪称儒生的楷模。因经书年代久远,多有讹误,蔡邕在灵帝的支持下修订《六经》;熹平石经建成,一时间观习者如堵。
C.蔡邕善鼓琴,且明于去就。桓帝时,他因善鼓琴被征召入朝,却称病躲避,半途而归;后遇董卓礼遇,为报知己之恩多在宴会上为其鼓琴助兴。
D.蔡邕城府不深。董卓被杀后,他在王允家做客,不知不觉中提及董卓不禁叹息变色,结果惹怒王允而被治罪,最终死在狱中。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邕性笃孝,母常滞病三年,邕自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
(2)卓大怒,詈曰:“我力能族人,蔡邕乃偃蹇者,致祸不旋踵矣。”
2023-07-27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伍子奢得罪于楚王,听谗邪之辞,系而囚之,待二子而死。尚孝而入,子胥勇而难欺。王知子胥不入也,杀子奢而并杀子尚。子胥闻之,即从横岭上大山。北望齐晋,谓其舍人曰:“,此邦堂堂,被山带河,其民重移。”于是乃南奔吴。行至吴,徒跣被发,乞于吴市。三日,市正疑之,而道于阖庐。阖庐曰:“吾闻荆平王【注】杀其臣伍子奢而非其罪,其子子胥,勇且智,彼必经诸侯之邦可以报其父仇者。”使召子胥。入,吴王下阶迎而唁,曰:“吾知子非恒人也,何素穷如此?”子胥跪而垂泣曰:“胥父无罪而平王杀之,并其子尚。子胥遁逃出走,唯大王可以归骸骨者,惟大王哀之。”吴王曰:“诺。”上殿与语,三日三夜,语无复者。王乃号令邦中:“无贵贱长少,有不听子胥之教者,犹不听寡人也,罪至死!”子胥居吴三年,大得吴众。阖庐将为之报仇,子胥曰:“不可。臣闻诸侯不为匹夫兴师。”于是止。其后荆将伐蔡,子胥言之阖庐,即使子胥救蔡而伐荆。十五战,十五胜。荆平王已死,子胥将卒六千,操鞭捶笞平王之墓而数之。楚昭王惧,使使者报子胥于吴,曰:“昔者吾先人杀子之父寡人尚少今子大夫报寡人也特甚然不敢怨子今子大夫何不来归子故坟墓丘冢为我邦虽小与子同有之。”子胥曰:“以此为名,名即章;以此为利,利即重矣。前为父报仇,后求其利,贤者不为也。父已死,子食其禄,非父之义也。”

(节选自《越绝书·荆平王内传第二》,有删改)

【注】荆平王,即楚平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昔者吾先人杀子之父/寡人尚少/今子大夫报寡人也特甚/然不敢怨子/今子大夫何不来归子故坟墓丘冢为/我邦虽小/与子同有之/
B.昔者吾先人杀子之父/寡人尚少/今子大夫报寡人也/特甚/然不敢怨子/今子大夫何不来归/子故坟墓丘冢为/我邦虽小/与子同有之/
C.昔者吾先人杀子之父/寡人尚少/今子大夫报寡人也特甚/然不敢怨子/今子大夫何不来归/子故坟墓丘冢/为我邦虽小/与子同有之/
D.昔者吾先人杀子之父/寡人尚少/今子大夫报寡人也/特甚/然不敢怨子/今子大夫何不来归子故坟墓丘冢/为我邦虽小/与子同有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去”有距离、离开等意思,文中指“离开”,与《鸿门宴》“亡去不义”中的“去”字含义相同。
B.“被发”中的“被”指披散、散开,与《促织》“如被冰雪”中的“被”字含义不同。
C.“垂泣”指流下眼泪,其中的“垂”字与“永垂不朽”中“垂”字的含义不同。
D.“使使者报子胥”中第一个“使”字与《阿房宫赋》“使秦复爱六国之人”的“使”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伍子奢因得罪楚平王而被囚禁,楚平王计划以此引诱他的两个儿子前来并将父子三人处死。伍尚为人孝顺,中计被杀;伍子胥智勇过人,得以逃脱。
B.伍子胥审时度势,认为齐国、晋国山川壮阔,地理位置险要,百姓多次迁徙,无法帮助自己报仇,于是向南逃向吴国,最终得到吴王召见,并受到重用。
C.伍子胥在吴国三年,得到了吴国百姓的拥护。伍子胥抓住了吴王阖庐派他出兵援助蔡国的机会,与楚国进行了十五次战争,均取得了胜利。
D.楚昭王派遣使者用丰厚的条件向子胥求和,子胥认为这样做虽可获得很大的名与利,但无论是从道义还是从故去父亲的角度看,这样做都是不对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吴王下阶迎而唁,曰:“吾知子非恒人也,何素穷如此?”
(2)荆平王已死,子胥将卒六千,操鞭捶笞平王之墓而数之。
5.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伍子胥“隐忍就功名”,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伍子胥“隐忍”的具体表现。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段一

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蔽沛公,庄不得击。

(节选自《鸿门宴》)

文段二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未至彭城,疽发背死。

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尔。”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以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时也。”

(节选自苏轼《范增论》)

【注】卿子冠军,指宋义。公元前207年,秦围攻赵,楚怀王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军,范增为末将军。救赵途中,宋义畏缩不前,项羽矫诏杀之。

1.下列选项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            从:跟随
②令将军与臣有          郤:通“隙”,隔阂,嫌怨
亚父南向坐            亚夫:项羽对范增的尊称,仅次于父亲
④常以身蔽沛公            翼:翅膀
⑤稍其权             夺:剥夺
⑥人臣之             分:区别
A.②③⑤B.①⑤⑥
C.②④⑥D.①③④
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
B.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
C.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
D.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
3.下列对文化常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鸿门:地名,在今新丰(今陕西临潼东北)。刘邦在此地参加项羽所举行的宴会,史称鸿门宴。
B.玉玦:环形有缺口的佩玉。“玦”与“决”同音,范增多次用玦暗示项羽要下决心除掉刘邦。
C.左司马:官名,将军下面的属官,参掌军政,刘邦军营中的告密者曹无伤就是担任此职位。
D.古代人们讲究礼仪,座次有堂上和室内的区别。堂上活动以南向为尊;而室内宴会以北向为尊。
4.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     )曰:“臣与将军戮力(     )而攻秦,将军站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     )能先入关破秦……不者,若(你们)属皆且(将要)为所(被)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东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应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况钟,字伯律,靖安人。初以吏事尚书吕震,奇其才,荐授仪制司主事。迁郎中。宣德五年,帝以郡守多不称职,会苏州等九府缺,皆雄剧地,命部、院臣举其属之廉能者补之。钟用尚书蹇义、胡濙等荐,擢知苏州,赐以遣之。苏州赋役繁重,豪猾舞文为奸利,最号难治。钟乘传至府。初视事,群吏环立请判牒,钟佯不,左右顾问,惟吏所欲行止。吏大喜,谓太守暗,易欺。越三日,召诘之曰:前某事宜行,若止我;某事宜止,若强我行。若辈舞文久,罪当死。立棰杀数人,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一府大震,皆奉法。当是时,屡诏减苏、松重赋。钟与巡抚周忱悉心计画,奏免七十余万石。凡忱所行善政,钟皆协力成之。所积济农仓粟岁数十万石,振荒之外,以代民间杂办及逋租。其为政,纤悉周密。尝置二薄识民善恶,以行劝惩。又置通关勘合簿,防出纳奸伪。置纲运簿,防运夫侵盗。置馆夫簿,防非理需求。先是,中使织造采办及购花木禽鸟者踵至。郡佐以下,动遭笞缚。而卫所将卒,时凌虐小民。钟在,敛迹不敢肆,虽上官及他省吏过其地者,咸心惮之。钟虽起刀笔,然重学校,礼文儒,单门寒士多见赡。有邹亮者,献诗于钟。钟欲荐之,或为匿名书毁亮。钟曰:是欲我速成亮名耳。立奏之朝。召授吏、刑二部司务。迁御史。初钟为吏时吴江平思忠亦以吏起家为吏部司务遇钟有恩至是钟数延见执礼甚恭且令二子给侍曰非无仆隶欲籍是报公耳思忠家素贫,未尝缘故谊有所干。人两贤之。钟尝丁母忧,郡民诣阙乞留,诏起复。正统六年,秩满当迁,部民二万余人,走诉巡按御史张文昌,乞再任。诏进正三品俸,仍视府事。明年十二月卒于官。吏民聚哭,为立祠。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九》,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钟为吏时/吴江平思忠亦以吏起家/为吏部司务/遇钟有恩至是/钟数延见/执礼甚恭/且令二子给侍/曰/非无仆隶/欲籍是报公耳/
B.初/钟为吏时/吴江平思忠亦以吏起家/为吏部司务/遇钟有恩至是/钟数延见/执礼甚恭/且令二子给侍/曰/非无仆隶欲籍/是报公耳/
C.初/钟为吏时/吴江平思忠亦以吏起家/为吏部司务/遇钟有恩/至是钟数延见/执礼甚恭/且令二子给侍/曰/非无仆隶/欲籍是报公耳/
D.初/钟为吏时/吴江平思忠亦以吏起家/为吏部司务/遇钟有恩/至是钟数延见/执礼甚恭/且令二子给侍/曰/非无仆隶欲籍/是报公耳/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敕,中国古帝王或肱股之臣诏令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
B.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一般指政事言。《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C.“钟佯不省”的“省”与“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的“省”意思不相同。
D.“多见振赡”的“振”,与“具言臣之不敢倍德”(《鸿门宴》)的“倍”用法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况钟智谋过人,嫉恶如仇。群吏请他写判牒时他装作不懂,三天后以群吏不听自己的话为由下令处死其中几个人,清邪风,树正气。
B.况钟体贴民情,减免苛税。他和巡抚周忱精心计划,为百姓奏免赋税七十余万石;并用所积累粮食赈济灾荒,代交民间杂赋和拖欠租赋。
C.况钟心思缜密,兴利除弊。他设通关勘合簿,防止恶人进出作假为恶;设纲运簿,防止过往运夫私吞财物;设馆夫簿,防止提出无理的需求。
D.况钟政绩卓著,深受爱戴。他任期已满当升迁,府中百姓前往请求张文昌让况钟继续任职;况钟死于任上,吏民相聚哭悼,立祠致祭。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钟在,敛迹不敢肆,虽上官及他省过其地者,咸心惮之。
(2)钟尝丁母忧,郡民诣阙乞留,诏起复。
5.况钟治理苏州,主要采取了哪些方面的措施?请简要作答。
2023-07-25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正定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