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6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贞观十四年,特进魏征上曰:“臣闻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父不能知其子,则无以睦一家;君不能知其臣,则无以齐万国。故尧舜文武见称前载,咸以知人则哲,多士盈朝,元凯翼巍巍之功,周召光焕乎之美。然则四岳、九官、五臣、十乱,岂唯生之于曩代,而独无于当今者哉?在乎求与不求,好与不好耳! 况从仕者怀君之荣,食君之禄,率之以义,将何往而不至哉?臣以为与之为孝,则可使同乎曾参、子骞矣;与之为忠,则可使同乎龙逢、比干矣:与之为信,则可使同乎尾生、展禽矣:与之为廉,则可使同乎伯夷、叔齐矣。国家思欲进忠良退不肖十有余载矣徒闻其语,不见其人,何哉?盖言之是也,行之非也。言之是则出公道,行之非则涉乎邪径。是非相乱,好恶相攻。所爱虽有罪,不及于刑:所恶虽无辜,不免于罚。此所谓‘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者也。或以小恶弃大善,或以小过忘大功。此所谓君之赏不可以无功求,君之罚不可以有罪免者也。若赏不遗疏远,罚不阿亲贵,以公平为规矩,以仁义为准绳,考事以正其名,循名以求其实,则邪正莫隐,善恶自分。”

(节选自《贞观政要 ·择官第七》)

材料二: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蜀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同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节选自曹操《求贤令》)

【注】①〔元凯〕也作“元恺”,“八元八恺”的简称。相传高辛氏有才子八人,称为八元;高阳氏有才子八人,称为八恺。后泛指贤臣、才士。②〔孟公绰〕鲁国人,性寡欲,廉洁有德。③〔老〕指家臣。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国家思[A]欲[B]进[C]忠良[D]退[E]不肖[F]十有余[G]载矣[H]徒闻其语。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疏”是古代臣子向皇帝陈述自己对某事的意见的一种文体,也称“奏议”“奏疏”“表”。
B.文武,指周文王和周武王,与成语“文武之道”中的“文武”词义相同。
C.乎,相当于“于”,从,与《齐桓晋文之事》“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中的“乎”词义不相同。
D.“唯才是举”与《鸿门宴》“沛公安在”的句式结构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魏征看来,君臣关系犹如父子关系,国君要一统天下就要充分了解自己的臣子。
B.魏征列举元、凯、周、召的例子,告诉唐太宗用贤能的人才能更好地治理国家。
C.魏征引用《论语》“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告诉唐太宗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
D.曹操认为不能抱有不期而遇的心态招纳人才,要积极主动地寻找人才。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况从仕者怀君之荣,食君之禄,率之以义,将何往而不至哉?
(2)若赏不遗疏远,罚不阿亲贵,以公平为规矩,以仁义为准绳。
5.请结合材料,简要谈谈魏征和曹操任用人才理念的差异。
2023-10-13更新 | 119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九中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刘备令关羽镇守荆州。吴将吕蒙拜汉昌太守与关羽分土接境,知羽枭雄有并心,且居上流,其势难久。蒙乃密陈计策曰:“今征虏守南郡潘璋将游兵万人循江上下应敌所在蒙为国家前据襄阳。如此,何忧于操?何赖于羽?”将图之,会羽讨樊,留兵将备南郡。蒙上曰:“羽讨樊而多留备兵,必恐蒙图其后故也。蒙常有病,乞分士众还建业,以治病为名,羽闻之,必撤备兵,尽赴襄阳。大军浮江,昼夜驱上,袭其空虚,则南郡可下,而羽可擒也。”遂称病笃,权乃露檄召蒙还,阴与图计。羽果信之,稍撤兵赴樊。权遂遣蒙在前,伏其精兵于艏炉中,使白衣摇橹作商贾服,昼夜兼行,至羽所置江边屯候,尽缚之,是故羽不闻知。蒙入据城,尽得羽将士家属,皆抚慰,约令军不得干历人家、有所求取。羽还,在道路,数使人与蒙相闻,蒙辄厚遇其使。羽使人还,咸知家门无恙,见待过于平时,故羽吏士无斗心,皆羽而降,即父子俱获。

(节选自《反经·三国权》)

材料二:

(陆)逊书与羽,极其推崇。羽意大安,稍撤兵以赴樊。权闻之,遂行。先遣蒙在前,蒙至浔阳,尽伏其精兵腊护中,使白衣摇橹,作商贾人服,登夜兼行。羽所置江边屯候,尽收缚之,故羽不闻知,直抵南郡。傅士仁、糜芳皆降。蒙入据城,尽得羽及将士家属,皆抚慰。有取民一笠覆官铠者,其人系蒙乡里,垂涕斩之。于是军中震粟,道不拾遗。蒙旦幕使亲近存恤耆老,问所不足,病者给医药,饥寒者赐衣粮,府藏财宝,皆封闭以待权至。羽还,在道路数使人与蒙相问。蒙辄厚遇其使,周游城中,家家致问,或手书示信,使还,私相参讯,知家门无恙,见待过于平时,故吏士无斗心,羽遂成擒。

(节选自《智囊·诡道卷》)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征A虏B守C南郡D潘璋将E游兵F万人G循江H上下I应敌J所在K蒙为L国家M前据N襄阳。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疏,名词活用为动词,译为上奏章,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的“疏”意思相同。
B.委,舍弃,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委而去之”中的“委”意思相同。
C.遗,送,与《师说》“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中的“遗”意思不同。
D.咸,都,与《兰亭集序》“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中的“咸”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蒙有忧患意识,他深知关羽作战勇武,历来觊觎东吴,其军队驻扎在长江上游,日久必定对东吴不利,于是谋划对其动手。
B.吕蒙治军严明,他严令部众不得冒犯百姓,索取钱物,还下令将城中府库的财宝贴上封条,并不启用,只等孙权来后再作处理。
C.吕蒙将关羽设置在江边的哨兵尽数捕获,并严密封锁消息,关羽对此毫无所知,还在带兵回奔南郡时多次派人向吕蒙询问消息。
D.两则材料都谈到了“大意失荆州”这一历史事件,关羽因轻信陆逊对他的推崇,而把南郡守军陆续调往樊城是他“大意”的表现之一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遂称病笃,权乃露檄召蒙还,阴与图计。
(2)有取民一笠以覆官铠者,其人系蒙乡里,垂涕斩之。
5.吕蒙在占领南郡、擒获关羽的过程中使用了哪些计策?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

3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玄奘会见戒日王

戒日王曰:“自何国来,将何所欲?”对曰:“从大唐国来,请求佛法。”王曰:“大唐国在何方?经途所亘,去斯远近?”对曰:“此东北数万余里,印度所谓摩诃至那国是也。”

王曰:“尝闻摩诃至那国有秦王天子,少而灵鉴,长而神武。氓庶荷其亭育,威歌《秦王破阵乐》。闻其雅颂,于兹久矣。盛德之誉,诚有之乎?”

对曰:“然。昔未袭位,谓之秦王,今已承统,称曰天子。前代运终,群生无主,兵戈乱起,残害生灵。秦王天纵含弘,心发慈愍,威风鼓扇,群凶殄灭,八方静谧,万国朝贡。爱育四生,敬崇三宝,薄赋效,省刑罚,而国用有余,氓俗无盗,风猷大化,难以备举。”戒日王曰:“盛矣哉!彼土群生,福感圣主!”

(节选自《大唐西域记》)

材料二:

初,天竺大乱,中天竺摩揭陀王尸罗逸多练兵聚众,所向无敌。象不解鞍,人不释甲,居六载而四天竺皆北面以臣之。会沙门玄奘至其国,尸罗逸多召见曰:“而国有圣人出,试为我言之。”玄奘粗言太宗神武状。王曰:“我当东面朝之。”贞观十五年,尸罗逸多遣使朝贡。帝命云骑尉梁怀墩持节尉抚,尸罗逸多惊问诸国人:“自古亦有摩诃震旦使者至吾国乎?”皆曰:“无有。”乃膜拜而受诏书,复遣使朝贡。诏卫尉丞李义表报之,尸罗逸多东面拜受敕书,复献火珠、郁金、菩提树。二十二年,遣右卫率长史王玄策使天竺,四天竺国王咸遣使朝贡。会尸罗逸多死,国中大乱,其臣阿罗那顺纂立,发兵攻玄策时从骑才数十不敌皆没。遂剽诸国贡物。玄策挺身奔吐蕃西鄙,檄召邻国兵。吐蕃以兵千人来,泥婆罗以七千骑来。玄策率二国兵进至中天竺国城,连战三日,大破之,斩首三千余级,赴水溺死者万人,阿罗那顺弃域而遁,进擒之,俘阿罗那顺以归。拜玄策朝散大夫。

(节选自《旧唐书》《新唐书》)

【注】①戒日王:即中天竺摩揭陀王尸罗逸多,是印度戒日王朝的建立者。②摩诃至那:是印度人对汉地的称呼。摩诃,意为“大”,是尊称;至那,即支那,或作真丹、震旦,为汉地之称。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发A兵B攻C玄D策E时F从G骑H才I数J十K不L敌M皆N没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此东北”和“一夫当关”(《蜀道难》)中的"当”字含义不同。
B.雅颂,本为《诗经》分类的名称,这里指戒日王对秦王李世民的歌颂。
C.兵戈,兵指兵器、武器,包括戈、矛、弓、矢等,兵戈文中代指战争。
D.“且万人”的“且”与“且知方也”(《侍坐》)的“且”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戒日王对秦王天子的灵鉴神武早有耳闻,听了玄奘的讲述后,戒日王盛赞大唐天子为圣主。后来,他遣使朝贡,尊重来自大唐的使臣。
B.玄奘到与大唐相距数万里的天竺求法,作为大唐使者,得到戒日王召见,在与戒日王的对话中,宣扬了大唐天子太宗皇帝的神武慈愍。
C.天竺与大唐多次互派使臣,友好往来,尸罗逸多进献的郁金流传至后世,李白的《客中作》有云“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D.王玄策奉命出使天竺,遭逢天竺国大乱和阿罗那顺的攻击,但他随机应变,最终不辱使命,俘获阿罗那顺回到大唐,被授予朝散大夫。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国用有余,氓俗无盗,风猷大化,难以备举,
(2)遂剽诸国贡物。玄策挺身奔吐蕃西鄙,檄召邻国兵。
5.司马光在《稽古录》中称赞“太宗文武之才,高出前古”,用这两句话来评价戒日王也未尝不可,请结合材料简要概述这两位帝王的文治与武功。
2023-05-24更新 | 149次组卷 | 2卷引用:2023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九中高三四模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内史侍郎虞世基以帝(隋炀帝)恶闻贼盗,诸将及郡县有告败求救者,世基皆抑损表状,不以实闻,但云:“鼠窃狗盗,郡县捕逐,行当尽,愿陛下勿以介怀。”帝良以为然,或杖其使者,以为妄言,由是盗贼遍海内,陷没郡县,帝皆弗之知也。杨义臣破降河北贼数十万,列状上闻,帝叹曰:“我初不闻,贼顿如此,义臣降贼何多也!”世基对曰:“小窃虽多,未足为虑。义臣克之,拥兵不少,久在阃外,此最非宜。”帝曰:“卿言是也。”遽追义臣,放散其兵,贼由是复盛。

治书侍御史韦云起劾奏:“世基及御史大夫裴蕴职典枢要,维持内外,四方告变,不为奏闻,贼数实多,裁减言少,陛下既闻贼少,发兵不多,众寡悬殊,往皆不克,故使官军失利,贼党日滋。请付有司结正其罪。”大理卿郑善果奏:“云起诋訾名臣,所言不实,非毁朝政,妄作威权。”由是左迁云起为大理司直。

帝至江都,江淮郡官谒见者专问礼饷丰薄丰则超迁丞守薄则率从停解。江都郡丞王世充献铜镜屏风,迁通守;历阳郡丞赵元楷献异味,迁江都郡丞。由是郡县竞务刻剥,以充贡献。民外为盗贼所掠,内为郡县所赋,生计无遗;加之饥馑无食,民始采树皮叶,或捣囊为末,或煮土而食之,诸物皆尽,乃自相食;而官食犹充牣,吏皆畏法,莫敢振救。王世充密为帝简阅江淮民间美女献之,由是益有宠。

(节选自《资治通鉴·隋记七》)

【注释】①阃(kǔn)外:指京城或朝廷以外。牣(rèn):满。

文本二;

邹与鲁関。(邹)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其长矣。”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注释】①閧(hòng):即哄,古时形容战斗的声音,这里指战争。②上慢:在上位的人怠慢。

1.下列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的答题标号涂黑。
江A淮B郡C官D谒E见F者G专H问I礼J饷K丰L薄M丰N则O超P迁Q丞R守S薄T则U率V从W停X解Y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行当殄尽”的“殄”与成语“暴殄天物”中的“殄”词义相同,都是“灭绝,竭尽”的意思。
B.文本一中“左迁云起为大理司直”与《琵琶行(并序)》“左迁九江郡司马”中的“左迁”都是贬谪或降低官职之意。
C.文本二中“而民莫之死也”“壮者散而之四方者”与《项脊轩志》中“儿之成,则可待乎”三句中的“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各不相同。
D.文本二中“死其长矣”的“死”与《过秦论》中“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的“死”含义和用法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内史侍郎虞世基为迎合隋炀帝,擅自处理了有关盗贼的表章,使皇帝不了解实情。
B.杨义臣战绩颇丰,受到隋炀帝的赞许,在虞世基的推举下入京城为官,并且遣散了他的士卒。
C.治书侍御史韦云起弹劾虞世基和裴蕴欺瞒皇帝,应当治罪。此举不但没有得到封赏,反而遭到朝臣的诋毁。
D.邹穆公与隋炀帝治国都有“上慢而残下”的弊端,这种弊端可以通过“施仁政”加以改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众寡悬殊,往皆不克,故使官军失利,贼党日滋。
(2)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
5.历史对隋炀帝的评价褒贬不一,请结合文本一概括其被人诟病之处。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癸亥晦,日有蚀之。诏曰:阴阳错谬,日月薄蚀。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其赦天下。公卿百寮,各上封事,无有所讳,举贤良方正各一人太中大夫郑兴上疏曰:臣闻‘国无政,不用善,则取谪于日月之灾,故政不可不慎也。其道务三而已:一曰择人,二曰因民,三曰从时’,此应变之要也。昔齐桓公避乱于莒,鲍叔从焉。既反国,鲍叔举管仲,桓公从之。遂立九合之功。愿陛下成己从众之德,济群臣举善之美。不从。兴字少赣,河南开封人。尝从刘歆学讲议,歆其才,学者皆师之。兴既之凉州,坐事免。会赤眉作乱,东道不通,兴乃归隗嚣。嚣贰于汉,兴每匡谏,言辞恳至,嚣虽内不能悦,而外相崇礼。兴求归葬父母,嚣不听,而徙舍益禄。兴见嚣曰:昔尝同僚故归骸骨非敢为用也求为先人遗类耳幸蒙覆载得自保全。今乞骸骨,而徙舍益禄。兴闻事亲之道,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奉以周旋,不敢失坠。今为父母乞身,得益禄而止,是以父母为请也,无礼甚矣。将军焉用之!嚣曰:幸甚。乃为办装,使与妻子俱。上闻兴归,为太中大夫。光禄勋杜林上书荐兴曰:执义坚固,敦于诗书,好古博物,见疑不惑,宜侍帷幄,以益万分。

于是敬异焉,每朝有大议,辄访问兴。上尝以郊祀事问曰:欲以谶决之,何如?兴曰:臣不为谶。上怒曰:卿不言谶,非之邪?兴曰:臣于书有所未学,而无敢非。上乃解曰:言不当若是邪。兴数言事,文辞温雅。

(节选自《后汉纪·光武皇帝纪卷第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昔尝同僚/故归骸骨/非敢为用/也求为先人遗类耳/幸蒙覆载得/自保全
B.昔尝同僚/故归骸骨/非敢为用/也求为先人遗类耳/幸蒙覆载/得自保全
C.昔尝同僚/故归骸骨/非敢为用也/求为先人遗类耳/幸蒙覆载/得自保全
D.昔尝同僚/故归骸骨/非敢为用也/求为先人遗类耳/幸蒙覆载得/自保全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己从众的“屈”意思是降低身份,与《孟子》中“威武不能屈”的“屈”相同。
B.美其才的“美”指称道,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吾妻之美我者”的“美”不同。
C.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文中指请求放自己回中原葬父母。
D.征,汉代时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皇帝直接任用有才能或具美德的平民入朝为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光武帝尊敬并看重郑兴,每遇朝中大事总是邀请他商议;面对日蚀现象,他归咎于自己,特赦天下,还要求百官进言,但没有接受郑兴的进谏。
B.郑兴借前人的话劝谏光武帝,希望他谨慎处理政务,重用好人,还举出历史人物作为例证。郑兴对嚣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劝服了隗嚣归顺朝廷。
C.隗嚣为了壮大自己的势力,想办法拉拢郑兴,他让郑兴搬入更好的房子,又增加郑兴的俸禄,但在郑兴诚恳要求之下,他还是放郑兴一家离开。
D.郑兴学问渊博,品行高洁,不但求学的人都以他为师,光禄勋杜林也向皇帝推荐他,认为他适合辅佐国君;他上书陈事,言辞总是温文尔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卿百寮,各上封事,无有所讳,举贤良方正各一人。
(2)兴每匡谏,言辞恳至,嚣虽内不能悦,而外相崇礼。
5.对于郊外祭祀,光武帝和郑兴的态度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赵简子举兵而攻齐,令军中有敢谏者罪至死。被甲之士名曰公卢,望见简子大笑。简子曰:“子何笑?”对曰:“臣乃有夙笑。”简子曰:“有以解之则可,无以解之则死。”对曰:“当之时,臣邻家夫与妻俱之田,见桑中女,因往追之,不能得。还反,其妻怒而去之。臣笑其旷也。”简子曰:“今吾伐国失国,是吾旷也。”于是罢师而归。

齐简公有臣曰御鞅,谏简公曰:“田常与宰予,此二人者甚相憎也,臣恐其相攻而危之,愿君去一人。”简公曰:“非细人之所敢议也。”居无几何,田常果攻宰予于庭,贼简公于朝。故忠臣之言,不可不察也。

晏子复于景公曰:“朝居严乎?”公曰:“朝居严,则曷害于治国家哉?”晏子对曰:“朝居严则下无言,下无言则上无闻矣。下无言则谓之喑,上无闻则谓之聋。聋喑,则非害治国家如何也!且合菽粟之微,以满仓廪;合疏缕之,以成帏幕。太山之高,非一石也,累然后高也。夫治天下者非用一士之言也固有受而不用恶有拒而不入者哉!”

(节选自《说苑·正谏》)

材料二:

赵简子攻卫,附郭。自将兵,及战,且远立,又居于屏蔽之下。鼓之而士不起,简子投桴而叹曰:“呜呼!士之速弊一若此乎!”行人烛过免胄横戈而进曰:“亦有君不能耳,士何弊之有?”简子艴然作色曰:“寡人之无使,而身自将是众也,子谓寡人之无能,有说则可,无说则死!”对曰:“昔吾先君文公即位二年,底之以勇,故三年而士尽果敢。城濮之战,五败荆人,围卫取曹,拔石社,定天子之位,成尊名于天下,用此士也。亦有君不能耳,士何弊之有?”简子乃去屏蔽,而立于矢石之所及,一鼓而士毕乘郭。简子曰:“与吾得革车千乘也,不如闻行人烛过之一言。”行人烛过可谓能谏其君矣。战斗之上,桴鼓方用,赏不加厚,罚不加重,一言而士皆乐为其上死。

(节选自《吕氏春秋·贵直》)

【注】①御鞅:御,官也,职掌车驾:鞅,名也。②行人:官名,负责外交事务。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A治B天C下D者E非F用G一H士I之J言K也L固M有N受O而P不Q用R恶S有T拒U而V不W入X者Y哉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桑之时”与“桑之未落”(《诗经·氓》)两句中的“桑”字含义不同。
B.纬,织物的横线。也可指东西向的道路或土地,凡地形东西为纬,南北为经。
C.“累卑然后高也”与“位卑则足羞”(《师说》)两句中的“卑”含义相同。
D.文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重耳,在晋楚城濮之战中留下“退避三舍”的典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简子准备攻打齐国,传令军中有敢于劝谏的人处死罪,但仍然听从了公卢的劝阻,下令撤军:齐简公却没有听取建议,最后被田常杀害。
B.御鞅有先见之明,曾向齐简公说明,田常和宰予互相憎恨,会互相攻击而危害国家,建议齐简公除去一人,却被齐简公当成小人不予理会。
C.晏子对齐景公说,处理朝政严酷会导致臣下不敢进言,君主听不到忠言,妨害国家治理,并且深入浅出地说明治理国家广开言路的重要性。
D.武士公卢和行人烛过都敢于劝谏,但是方式不同:公卢用丈夫“追女失妻”的荒唐行为,委婉劝阻赵简子:而烛过却直言赵简子“不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行人烛过免胄横戈而进曰:“亦有君不能耳,士何弊之有?”
(2)简子乃去屏蔽,而立于矢石之所及,一鼓而士毕乘郭。
5.赵简子能够击败卫国,具体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要楚欲得黔中地,欲以武关外易之。楚王曰:不愿易地,愿得张仪而献黔中地。秦王欲遣之,口弗忍言。张仪乃请行。惠王曰:彼楚王怒子之负以商於之地,是且甘心於子。张仪曰:秦疆楚弱,臣善靳尚,尚得事楚夫人郑袖,袖所言皆从。且臣奉王之节使楚,楚何敢加诛。假令诛臣而为秦得黔中之地,臣之上愿。遂使楚。楚怀王至则囚张仪,将杀之。靳尚谓郑袖曰:子亦知子之贱於王乎?郑袖曰:何也?靳尚曰:秦王甚爱张仪而不欲出之,今将以上庸之地六县赂楚,美人聘楚,以宫中善歌讴者为。楚王重地尊秦,秦女必贵而夫人斥矣。不若为言而出之。於是郑袖日夜言怀王曰:人臣各为其主用。今地未入秦,秦使张仪来,至重王。王未有礼而杀张仪,秦必大怒攻楚。妾请子母俱迁江南,毋为秦所鱼肉也。怀王后悔,赦张仪,厚礼之如故。

张仪既出,未去,闻苏秦死,乃说楚王曰:秦西有巴蜀,大船积粟,起於汶山,浮江已下,至楚三千馀里。舫船载卒一舫载五十人与三月之食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馀里里数虽多然不费牛马之力不至十日而距扞关,扞关惊,则从境以东尽城守矣,黔中、巫郡非王之有。秦举甲出武关,南面而伐,则北地绝。秦兵之攻楚也,危难在三月之内,而楚待诸侯之救,在半岁之外,此其势不相及也。夫弱国之救,忘疆秦之祸,此臣所以为大王患也。

於是楚王已得张仪而重出黔中地与秦,欲许之。屈原曰:前大王见欺於张仪,张仪至,臣以为大王烹之;今赦不诛,又欲听其邪说,率先事秦。夫匹夫犹不忘仇雠,况君乎?未得秦欢,而先触天下之公愤,臣窃以为非计也。怀王曰:许仪而得黔中,美利也。后而倍之,不可。故卒许张仪,与秦亲。

(节选自《史记·张仪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舫船载卒/一舫载五十人与三月之食/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馀里/里数虽多/然不费牛马之力/
B.舫船载卒/一舫载五十人/与三月之食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馀里/里数虽多/然不费牛马之力/
C.舫船载/卒一舫载五十人/与三月之食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馀里/里数虽多/然不费。牛马之力/
D.舫船载/卒一舫载五十人与三月之食/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馀里/里数虽多/然不费牛马之力/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媵指先秦时期贵族女子出嫁时陪嫁的人,与《阿房宫赋》中“妃嫔媵嫱,王子皇孙”的“媵”含义相同。
B.鱼肉指像鱼肉一样任人宰割,与《鸿门宴》中“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的“鱼肉”意义用法相同。
C.苏秦是战国时纵横家,提出“合纵”抗秦策略,与《过秦论》中“有苏秦之属为之谋”的苏秦是同一人。
D.仇雠意思是仇人,仇、雠两个词语同义,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及仇雠已灭”的“仇雠”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为了得到黔中土地,尽管不忍开口,但想把献出张仪作为交换条件之念,符合“暴秦之欲无厌”的认识。
B.郑袖认为楚王对秦国没有尽礼,不仅没有献地,还要杀张仪,必然会导致秦国报复,成功混淆了楚王的视听。
C.张仪死里逃生,也不忘记自己策士身份和游说目的,用秦国优越地理位置、强大军事实力等游说、威逼楚王。
D.楚王目光短浅,不辨忠奸,释放张仪,不顾屈原劝阻,献出黔中之地,冒犯天下结好秦国,犯了不知人之错。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疆楚弱,臣善靳尚,尚得事楚夫人郑袖,袖所言皆从。
(2)不至十日而距扞关,扞关惊,则从境以东尽城守矣。
5.孟子曰:“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资治通鉴《周纪三》)请结合选文与《屈原列传》相关内容,简要分析张仪不符合孟子口中“大丈夫”的原因。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元顺帝至正十四年秋七月,太祖将兵进攻滁阳,花云为先锋,单骑前行,遇贼数千人,云提剑跃马横冲其阵而过敌大惊曰此黑将军勇甚不可与争锋既战遂克滁阳因驻师焉

冬十月,元丞相脱脱克高邮,分兵围六合。六合遣使求救于滁。郭子兴故与其帅有隙,怒不发兵。太祖曰:“六合破,滁不独存,唇齿也。可以小憾而弃大事乎!”子兴悟,问诸将谁可往者。时元兵号百万,诸将畏之,莫敢往,且以祷神勿吉为辞。太祖曰:“事之可否,当断于心,何祷也。”于是帅师东。既而元兵复大攻滁,太祖设伏涧侧,令耿再成佯走,诱之渡涧,伏发,城中鼓噪而出,元兵败走,滁得完。

十五年,怀远人常遇春乞归附。太祖曰:“尔饥故来归耳,且有故主在,吾安得夺之!”遇春顿首泣曰:“刘聚盗耳,无能为也。傥得效力于智者,虽死犹生。”太祖曰:“能相从渡江乎?取太平后,臣我未晚也。”

六月,太祖帅诸将攻太平。太平路总管靳义赴水死,太祖曰:“义士也。”具棺葬之。耆儒李习、陶安等率父老出迎。安见太祖,谓李习曰:“龙姿凤质,非常人也,我辈今有主矣。”太祖召安语时事,安因献言曰:“方今四方鼎沸,豪杰并争,攻城屠邑,互相雄长,然其志在子女玉帛,非有拨乱安民,救天下之心。明公率众渡江,神武不杀,以此顺天应人而行伐,天下不足平也。”太祖曰:“吾欲取金陵,如何?”安对曰:“金陵帝王之都,龙蟠虎踞,限以长江之险。若据其形胜,出兵以临四方,则何向不克!此天所以资明公也。”太祖大悦,礼安甚厚,由是凡机密辄与议焉。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太祖起兵》,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云提剑跃马/横冲其阵而过敌/大惊/曰/此黑将军勇甚/不可与争锋/既战/遂克滁阳/因驻师焉
B.云提剑跃马/横冲其阵而过/敌大惊/曰/此黑将军勇甚/不可与争锋/既战/遂克滁阳/因驻师焉
C.云提剑跃马/横冲其阵而过敌/大惊/曰/此黑将军勇/甚不可与争锋/既战/遂克滁阳/因驻师焉
D.云提剑跃马/横冲其阵而过/敌大惊/曰/此黑将军勇/甚不可与争锋/既战/遂克滁阳/因驻师焉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一般指王朝的开国皇帝,但也有开国皇帝的庙号为高祖,比如唐高祖李渊。
B.顿首,指叩头下拜,古时的一种交际礼仪,也常用于书信、表奏的首尾,表示恭敬。
C.朔,最初古人把每月初始的月相命名为“朔”,后来人们把阴历每月的初一称为“朔”。
D.“行吊伐”中的“吊”指慰问,与《陈情表》中“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吊”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兴手下的将领们以向神灵祈祷得到了不能出兵的信号为由,不愿意去营救六合,实际上是怕元兵人多势众。
B.元兵采用调虎离山之计,趁太祖前去营救六合,转而进攻滁阳,幸而太祖设下了诱敌深入的计策,保全了滁阳。
C.太祖面对常遇春的归附,并没有立刻接纳他,在明白了他归附的理由后,建议他等收复太平后再归附。
D.在攻占太平的过程中,太祖并没有因为敌将誓不投降而愤怒,反而称赞了对方,并给予对方充分的尊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六合破,滁不独存,唇齿也。可以小憾而弃大事乎!
(2)若据其形胜,出兵以临四方,则何向不克!
5.太祖礼遇陶安,并且所有机密之事总是与其商议的原因是什么?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楚庄王欲伐阳夏,师久而不罢,群臣欲谏而莫敢。庄王猎于云梦,椒举进谏曰:“王所以多得兽者,马也。而王国亡,王之马岂可得哉?”庄王曰:“善。不谷知诎强国之可以长诸侯也,知得地之可以为富也,而忘吾民之不用也。”明日饮诸大夫酒,以椒举为上客,罢阳夏之师。楚庄王筑层台延石千重延壤百里士有反三月之粮者大臣谏者七十二人皆死矣有诸御己者违楚百里而耕谓其耦曰:“吾将入见于王。”其耦曰:“以身乎?吾闻之,说人主者,皆闲暇之人也,然且至而死矣,今子特草茅之人耳。”诸御己曰:“若与子同耕则比力也,至于说人主不与子比智矣。”其耕而入见庄王。庄王谓之曰:“诸御己来,汝将谏邪?”诸御己曰:“君有义之用,有法之行。且己闻之,土负水者平,木负绳者正,君受谏者圣。君筑层台,延石千重,延壤百里,民之衅咎,血成于通涂,然且未敢谏也,己何敢谏乎?顾臣愚,闻昔者虞不用宫之奇而晋并之,陈不用子家羁而楚并之,曹不用僖负羁而宋并之,莱不用子猛而齐并之,吴不用子胥而越并之,秦人不用蹇叔之言而秦国危,桀杀关龙逢而汤得之,纣杀王子比干而武王得之,宣王杀杜伯而周室卑。此三天子,六诸侯,皆不能尊贤用辩士之言,故身死而国亡。”遂而出。楚王遽而追之曰:“己子反矣,吾将用子之谏。先日说寡人者,其说也不足以动寡人之心,又危加诸寡人,故皆至而死;今子之说,足以动寡人之心,又不危加诸寡人,故吾将用子之谏。”明日令曰:“有能入谏者,吾将与为兄弟。”遂解层台而罢民,楚人歌之曰:“薪乎菜乎,无诸御己讫无子乎!菜乎薪乎,无诸御己讫无人乎!”

(节选自《说苑·正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楚庄王筑层台/延石千重/延壤百里/士有反三月之粮者/大臣谏者七十二人/皆死矣/有诸御己者违楚/百里而耕/
B.楚庄王筑层台/延石千重/延壤百里/士有反三月之粮者/大臣谏者七十二人/皆死矣/有诸御己者/违楚百里而耕/
C.楚庄王筑层台/延石千重/延壤百里/士有反/三月之粮者/大臣谏者七十二人/皆死矣/有诸御己者违楚/百里而耕/
D.楚庄王筑层台/延石千重/延壤百里/士有反/三月之粮者/大臣谏者七十二人/皆死矣/有诸御己者/违楚百里而耕/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谷”的本义是不结果实的意思,后引申为古代君王自称的谦辞。
B.“委其耕”与“委而去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两句中的“委”意思相同。
C.“窃”的本义是偷,文中指私下、私自,是表示个人意见或行为的谦辞。
D.“遂趋而出”与“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两句中的“趋”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庄王建筑高层楼台,参建楼台的百姓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搬运石头和泥土,很长时间内都不能回家,这给老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B.在劝谏楚庄王停止建筑高层楼台的七十二个大臣都被处死的情况下,诸御己不顾同伴的劝阻,毅然放下农活,胸有成竹地去游说。
C.楚庄王被诸御己的言论打动,不仅听取了他的谏言,停建高台,免除百姓的劳役,还下达了要和入宫劝谏的人结为兄弟的命令。
D.楚国人把诸御己比喻成柴草,并写成歌谣,来表达对诸御己的歌颂和感激,说如果没有他,他们就没有后代,村庄也没有人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之衅咎,血成于通涂,然且未敢谏也,己何敢谏乎?
(2)今子之说,足以动寡人之心,又不危加诸寡人,故吾将用子之谏。
5.诸御己的进谏为什么能够被楚庄王接受?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贞观二年,隋通事舍人郑仁基女年十六七,容色绝姝,当时莫及。文德皇后访求得之,请备嫔御。太宗乃聘为充华。诏书已出,策使未发。魏徵闻其已许嫁陆氏,方进而言曰:“陛下为人父母,抚爱百姓,当忧其所忧,乐其所乐。自古有道之主,以百姓之心为心,故君处台榭,则欲民有栋宇之安;食膏粱,则欲民无饥寒之患;顾嫔御,则欲民有室家之欢。此人主之常道也。今郑氏之女,久已许人,陛下取之不疑,无所顾问,播之四海,岂为民父母之道乎?臣传闻虽或未的,然恐亏损圣德,情不敢隐君举必书,所愿特留神虑。”太宗闻之大惊,手诏答之,深自克责,遂停策使,乃令女还旧夫。左仆射房玄龄中书令温彦博、礼部尚书王跬御史大夫韦挺等云:“女适陆氏,无显然之状,大礼既行,不可中止。”又陆氏表云:“某父康在日,与郑家往还,时相赠遗资财,初无婚姻交涉亲戚。”并云:“外人不知,妄有此说。”大臣又劝进。太宗于是颇以为疑,问徵曰:“群臣或顺旨,陆氏何为过尔分疏?”徵曰:“以臣度之,其意可识,将以陛下同于太上皇。”太宗曰:“何也?”徵曰:“太上皇初平京城得辛处俭妇稍蒙宠遇处俭时为太子舍人太上皇闻之不悦遂令出东宫为万年县每怀战惧常恐不全首领。陆爽以为陛下今虽容之,恐后阴加谴谪,所以反覆自陈,意在于此,不足为怪。”太宗笑曰:“外人意见,或当如此。然朕之所言,未能使人必信。”乃出敕曰:“今闻郑氏之女,先已受人礼聘,前出文书之日,事不详审,此乃朕之不是,亦为有司之过。授充华者宜停。”时莫不称叹!

(节选自《贞观政要·卷二直谏(附)》)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上皇初平京城/得辛处俭妇/稍蒙宠遇处俭/时为太子舍人/太上皇闻之不悦/遂令出东宫为万年县/每怀战惧/常恐不全首领/
B.太上皇初平京城/得辛处俭妇/稍蒙宠遇/处俭时为太子舍人/太上皇闻之不悦/遂令出东宫为万年县/每怀战惧/常恐不全首领/
C.太上皇初平京城/得辛处俭妇/稍蒙宠遇/处俭时为太子舍人/太上皇闻之不悦/遂令出东宫为万年县/每怀战惧常恐/不全首领/
D.太上皇初平京城/得辛处俭妇/稍蒙宠遇处俭/时为太子舍人/太上皇闻之不悦/遂令出东宫为万年县/每怀战惧常恐/不全首领/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贞观”为唐朝君主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历史上有著名的“贞观之治”,年号纪年法是我国古代常用的纪年法之一。
B.“遽进而言”的“遽”是“急忙匆忙”的意思,与《促织》中“遽扑之”的“遽”意思相同。
C.“人主”指一国之主,也作“人君”,如《谏太宗十思疏》“人君当神器之重”《屈原列传》“人君无愚、智、贤、不肖”。
D.“陆氏抗表”的“抗”是“抗拒、拒绝”的意思,和《答司马谏议书》中“欲出力助上以抗之”的“抗”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仁基的女儿是个容貌美丽的佳人,文德皇后请求唐太宗将之留在后宫作为嫔妃,唐太宗于是将她聘为充华,发布了诏书。
B.魏徵在进言时先表明帝王作为百姓的父母应当忧百姓所忧、乐百姓所乐,然后指出唐太宗让郑氏之女入宫是有欠考虑的。
C.大臣们劝说唐太宗继续册封郑女,有可能是因为他们要顺从帝王旨意;陆氏极力撇清关系的行为,却让唐太宗觉得疑惑。
D.唐太宗认为陆氏担心暗中获罪遭贬是一种不正常的心理,这正反映出唐太宗自己的话仍旧不足以真正取信于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郑氏之女,久已许人,陛下取之不疑,无所顾问,播之四海,岂为民父母之道乎?
(2)女适陆氏,无显然之状,大礼既行,不可中止。
5.文章结尾说“时莫不称叹”,时人“称叹”的具体内容有哪些?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