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8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周处,字子隐,义兴阳羡人也。处少孤,未弱冠,臂力绝人。州府交,仕吴为东观左丞。入洛,稍迁新平太守,转广汉太守。郡多滞讼,有经三十年而不决者,处详其枉直,一朝决遣。寻除楚内史,未之官,征拜散骑常侍。处曰:“古人辞大不辞小。”乃先之楚。而郡既经丧乱,新旧杂居,风俗未一,处敦以教义,又检尸骸无主及白骨在野收葬之,然始就征,远近称叹。迁御史中丞,凡所纠劾,不避宠戚。梁王彤违法,处深文案之。及氐人齐万年反,朝臣恶处强直,皆曰:“处,吴之名将子也,忠烈果毅。”乃使隶夏侯骏西征,梁王彤为征西大将军、都督关中诸军事。中书令陈准知彤将逞宿憾,乃言于朝曰:“骏及梁王皆是贵戚,非将率之才,进不求名,退不畏咎。周处吴人,忠勇果劲,有怨无援,将必丧身。宜诏孟观以精兵万人为处前锋,必能殄寇。“朝廷不从。时贼屯梁山,有众七万,而骏逼处以五千兵击之。处曰:“军无后继,必至覆败,虽在亡身,为国取耻。”彤复命处进讨,乃与振威将军卢播、雍州刺史解系攻万年于六陌。将战处军人未食彤促令速进而绝其后继。处自旦及暮,斩首万计。弦绝矢尽,播、系不救。左右劝退,处按剑曰:“此是吾效节授命之日,何退之为!且古者良将受命,凿凶门以出,盖有进无退也。今诸军负信,势必不振。我为大臣,以身徇国,不亦可乎!”遂力战而没。追赠平西将军,赐钱百万,葬地一顷。诏曰:“处母年老,加以远人,朕每愍念,给其医药酒米,赐以终年。”

(节选自《晋书·周处传》)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将战A处B军C人未食D彤促E令速进F而绝G其后继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绝人”中的“绝”指超过,与《劝学》中“而绝江河”的“绝”意思不同。
B.“辟”亦称“辟除”,指中央高级官僚或地方官吏可自行聘任僚属,然后再向朝廷推荐。
C.“宿憾”的“憾”指遗憾,与《与妻书》中“死无余憾”的“憾”意思相同。
D.凶门,古代将军出征时,会凿一扇向北的门,由此出发,如办丧事一样,以示必死的决心。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处效仿古人辞大官不辞小官,先到楚地用礼仪教化当地的百姓,又收殁埋葬了无人认领和荒郊野外的尸骨,然后才到中央赴职。
B.周处担任御史中丞后,凡是纠察弹劾他人,不回避宠臣和贵戚。梁王司马彤违法,周处也严格按照法律条文来审查。
C.周处的部队从白天奋战到黑夜,死伤了数万人,已走投尤路。但卢播和解系两支部队却没有来支援,周处最终以身殉国。
D.周处死后被追赠为平西将军,朝廷还追赐了葬地和钱财。皇帝怜悯周母年事已高,下诏赐给周母医药酒米,让其安度晚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郡多滞讼,有经三十年而不决者,处详其枉直,一朝决遣。
(2)宜诏孟观以精兵万人为处前锋,必能殄寇。
5.虽然“弦绝矢尽”,但周处坚决不撤退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2024-03-20更新 | 193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大附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月考(七)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大将军卫青者,宇仲卿。平阳人也。青同母姊卫子夫自平阳公主家得幸天子。元朔五年春,汉令车骑将军青将三万骑,出高阙,击匈奴。匈奴右贤王卫青等兵,以为汉兵不能至此,饮醉。汉兵夜至,围右贤王,右贤王惊,夜逃,独与其爱妾一人壮骑数百驰,溃围北去。汉轻骑校尉郭成等逐数百里,不及,得右贤裨王三十余人,众男女万五千余人,畜数千百万,于是引兵而还。至塞,天子使使者持大将军印,即军中拜车骑将军青为大将军,诸将皆以兵大将军,大将军立号而

(节选自《史记·卫青霍去病列传》)

材料二:

霍去病,大将军青姊少儿子也。以皇后姊子,年十八为侍中。善骑射,再从大将军。大将军予壮士,为票姚校尉。与轻勇骑八百,弃大军数百里赴利,斩捕首虏过当。上曰:票姚校尉去病再冠军,封冠军侯。

去病侯三岁,为票骑将军。其夏,去病与公孙敖俱出北地,异。张骞、李广俱出右北平,异道。广将四千骑先至,骞将万骑后。匈奴左贤王将数万骑围广,广与战二日,死者过半,所杀亦过当。骞至,匈奴引兵去。骞坐行留,当斩,赎为庶人。而去病出北地,遂深入,至祁连山,捕首虏甚多。诸宿将所将士马兵不如去病。去病所将常选,然亦敢深入,常与壮骑先其大军。军亦有天幸,未尝困绝也。然诸宿将常留落不耦。由此去病日以亲贵,比大将军。其后,去病出代、右北平二千余里,所斩捕功多于青。乃令二人皆大司马。自是,青日衰而去病日贵。

去病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往。上尝欲教之吴、孙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上为治第,令视之,对曰:匈奴不灭,无以家为也。由此上益重爱之。

去病薨。上悼之发属国玄甲军陈自长安至茂陵为冢类祁连山。谥之并广地景桓侯

(节选自《汉书·卫青霍去病列传》)


【注】①留落不耦:留,滞留,延迟;耦,合,适应;谓际遇不好,难取功名。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上A悼之B发属国C玄甲D军陈E自长安F至茂陵G为冢H类祁连山。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正对”,与《兼爱》中“当察乱何自起”的“当”意思不同。
B.属,“归属”,与《赤壁赋》中“举酒属客”的“属”字意思不同。
C.归,“返回”,与《<论语>十二章》中“天下归仁焉”的“归”意思相同。
D.道,“道路”,与《<论语>十二章》中“任重而道远”的“道”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朔五年,车骑将军卫青率三万骑兵攻击匈奴,匈奴右贤王以为汉兵不能突然到来,轻敌被俘。卫青凭此一战,被天子升任为大将军。
B.霍去病十八岁被卫青任命为票姚校尉,带领八百轻骑勇士,远离卫青大军几百里去夺取战功,捕杀敌人极多,被封为冠军侯。
C.匈奴左贤王带领数万骑兵围攻李广,李广与敌人激战两天,直到张骞赶到,才带兵退离。张骞因为行动迟缓,罪判斩首,但赎罪为民。
D.汉武帝虽命卫青和霍去病同为大司马,但此时霍去病所捕杀敌人的功劳已多于卫青。于是,卫青的地位日益衰落,而霍去病则日益显贵。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匈奴左贤王将数万骑围广,广与战二日,死者过半,所杀亦过当。
(2)上为治第,令视之,对曰:“匈奴不灭,无以家为也。”
5.材料二中,霍去病深受汉武帝“重爱之”的原因有哪些?
2024-02-02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凡与敌战,可密候邻国君臣交接有隙,遣谍者以间之。彼若猜贰,我以精兵乘之,必得所欲。法曰:亲而离之。

战国,周赧王三十一年,燕上将乐毅伐齐,破之,泯王出奔于莒。燕军合兵攻之。楚将淖齿将兵救齐。因为齐相,欲与燕将分齐地,乃执王数其罪而诛之。复坚守莒城、即墨以拒燕兵,数月不下。乐毅并围之,即墨大夫战死,城中推田单为将军。顷之,昭王薨,惠王立,为太子时与毅有隙。田单闻之,乃纵反间曰:乐毅与燕新王有隙欲连兵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唯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燕王以为然,乃使骑劫代毅。毅遂奔赵,燕将士由是不和。单乃列火牛阵,大破燕军;复齐七十余城,迎襄王自莒入临淄。

(节选自《百战奇略·离战》)

材料二:

燕昭王卒,惠王立,与乐毅有隙。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宣言曰: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乐毅畏诛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乐毅缓攻即墨,齐人所惧,唯恐他将来,即墨残疾。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毅,毅赵,燕军共忿。田单与士卒分功,尽散饮食飨士。收民金,得千镒,令即墨富豪遗燕将,曰:即墨即降,愿无掳掠吾族家妻妾。燕将大喜,许之,燕军由此益懈。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采龙文,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尾,凿城数十穴,夜纵牛,烧其端,牛尾热,怒而奔,五千人因衔枚击之,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燕军大骇,败走,遂杀骑劫。

(节选自《智囊·兵智部》)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乐毅与燕新王□有隙□欲连兵□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面,古代君主临朝坐南朝北,因此把登上帝位称为“南面为王”。
B.归,指归附,与《项脊轩志》中“吾妻来归”的“归”的意义不同。
C.束,文中指捆缚,这与成语“束之高阁”中的“束”字的意义相同。
D.枚,形如筷子,可系于颈上;衔枚,古时行军口中衔枚,以防出声。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乐毅率军伐齐时对即墨城采取了围城之策,但这并非是因为他畏惧惠王的诛杀而故意拖延时间,更不是为了等待在齐地称王的时机。
B.惠王为太子时与乐毅存在嫌隙,这给了田单可乘之机,田单散布的谣言最终让燕惠王信以为真,乐毅投奔赵国的行为让燕军颇为不满。
C.火牛之阵以狂奔的千头火牛作为先锋,以五千勇士为核心,辅之以百姓的声威,打得燕军措手不及,惊逃四散,田单之智谋可见一斑。
D.田单担任将军后多措并举,在他的一番谋划之下,不仅即墨城的危机得以解除,齐国七十多座城邑也被收复,齐襄王亦回到了都城。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与敌战,可密候邻国君臣交接有隙,遣谍者以间之。
(2)令即墨富豪遗燕将,曰:“即墨即降,愿无掳掠吾族家妻妾。”
5.田单使用了哪些方法大败燕军?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2023-09-09更新 | 213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检测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汉光武帝建武六年,马援闻隗嚣欲贰于汉,数以书责譬之,嚣得书增怒。及嚣发兵反,帝自将征隗嚣,诸将多以王师之重,不宜远入险阻。帝召马援问之。援因说隗嚣将帅有土崩之势兵进有必破之状又于帝前聚米为山谷指画形势开示众军所从道径往来分析昭然可晓帝曰:虏在吾目中矣!明旦,遂进军。二十年秋,九月,马援自交趾还,平陵孟冀迎劳之。援曰: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冀曰:谅!为烈士当如是矣!十二月,匈奴寇天水等地。马援自请击匈奴,帝许之,诏百官祖道。援谓黄门郎梁松、窦固曰:凡人富贵,当使可复贱也;如卿等欲不可复贱,居高坚自持。勉思鄙言!二十四年,秋,七月,武陵蛮寇临沅。马援请行,帝愍其老,未许,援曰:臣尚能被甲上马。帝令试之。援据鞍顾眄,以示可用,帝笑曰:矍铄哉是翁!遂遣征五溪。援兄子严、敦并喜讥议,援前在交趾,还书诫之曰:杜季良豪侠好义,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季良者,越骑司马杜保也。会保仇人上书,讼保为行浮薄,乱群惑众,马援还书以诫兄子,而梁松、窦固与之交结,将扇其轻伪,败乱诸夏。书奏,帝召责松、固,以讼书及援诫书示之,松、固叩头流血,而得不罪。松由是恨援。援卒,松构陷援。帝大怒,追收援新息侯印绶。援妻孥惶惧,不敢以丧还旧茔,稿葬城西,宾客故人,莫敢吊会。马严与援妻子草索相连,诣阙请罪。帝乃出松书以示之,方知所坐,上书诉冤,前后六上,辞甚哀切。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援因说隗嚣/将帅有土崩之势/兵进有必破之状/又于帝前聚米为山谷/指画形势/开示众军所从/道径往来分析/昭然可晓/
B.援因说隗嚣将帅有土崩之势/兵进有必破之状/又于帝前聚米为山谷/指画形势/开示众军所从道径/往来分析/昭然可晓/
C.援因说隗嚣/将帅有土崩之势/兵进有必破之状/又于帝前聚米为山谷/指画形势/开示众军所从道径/往来分析/昭然可晓/
D.援因说隗嚣将帅有土崩之势/兵进有必破之状/又于帝前聚米为山谷/指画形势/开示众军所从/道径往来分析/昭然可晓/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被甲指穿上铠甲,“被”与《送东阳马生序》中的“同舍生皆被绮绣”的“被”含义相同。
B.毕至指全部到来,“毕”与《史记·鸿门宴》中“若入前为寿,寿毕”的“毕”含义相同。
C.爱之指敬爱他,“爱”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的“爱”含义不同。
D.方知指方才知道,“知”与《荀子·劝学》中的“则知明而行无过也”的“知”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隗嚣叛变,皇帝想要亲征遭到众将领的反对,他们认为皇帝不宜远行深入到险恶、阻塞的地方,后来马援的分析让皇帝了解了敌方形势。
B.马援很关注北部边疆的形势,他认为男子汉应该战死疆场,情愿马革裹尸,所以无论是匈奴入侵还是武陵蛮人攻打临沅,他都主动请缨。
C.马援明晰处世之理,出征攻打匈奴时不忘提醒梁松、窦固身居高位要谨慎小心;进军五溪之时也挂心自己的侄子,写信告诫他勿效法杜保。
D.马援告诫侄子的信件被杜保仇人利用,梁松等受到牵累而遭受皇帝的责问。马援死后,梁松乘机陷害致其蒙冤,一代忠臣最后草葬城西。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马援闻隗嚣欲贰于汉,数以书责譬之,嚣得书增怒。
(2)援据鞍顾眄,以示可用,帝笑曰:“矍铄哉是翁!”
2023-09-05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11月月考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贞观五年,太宗谓侍臣曰:“忠臣烈士,何代无之。公等知隋朝谁为忠贞?”王珪曰:“臣闻有虎贲郎中独孤盛在江都宿卫,宇文化及起逆,盛惟一身,抗拒而死。”太宗曰:“屈突通为隋将共国家战于潼关闻京城陷乃引兵东走。义兵追及于桃林,遣其家人往招慰,遽杀其奴。又遣其子往,乃云;‘我蒙隋家驱使,已事两帝,今者吾死节之秋,汝旧于我家为父子,今则于我家为仇雠。’因射之,其子避走,所领士卒多溃散。通惟一身,向东南恸哭尽哀。曰:‘臣荷国恩,任当将帅,智力俱尽,致此败亡,非臣不竭诚于国。’言尽,追兵擒之。太上皇授其官,每托疾固辞。此之忠节,足可嘉尚。”因敕所司,采访大业中直谏被诛者子孙闻奏。

(节选自《贞观政要》)

材料二

屈突通,其先盖昌黎徒何人,后家长安。仕隋为虎贲郎将。高祖起,代王遣通守河东,战久不下,高祖留兵围之,遂河,破其将桑显和于饮马泉。通势蹇,或说之降,曰:“吾蒙国厚恩,事二主,安可逃难?独有死报尔!”众皆舍兵。通知不免,遂被禽,送长安。帝劳曰:“何相见晚邪?”泣曰:“通不能尽人臣之节,故至此,为本朝羞。”帝曰:“忠臣也!”释之,授兵部尚书,为奏王行军元帅长史。从平薛仁杲,时贼珍用山积,诸将争得之,通独无所取。帝闻,曰:“清以奉国,名定不虚。”特赉金银六百两、彩千段。判陕东道行台左仆射,从讨王世充。时通二子在洛,帝曰:“今以东略公,如二子何?”通曰:“畴昔陛下释俘累,加恩礼,以蒙更生,是时口与心誓,以死许国。今日之行,正当先驱,二儿死自其分,终不以私害义。”帝太息曰:“烈士徇节,吾今见之。”及窦建德来援贼,秦王分麾下半以属通,俾与齐王围洛。世充平,论功第一,拜陕东道大行台右仆射,镇东都。数岁,召为刑部尚书。自以不习文,固辞,改工部。卒,年七十二,赠尚书左仆射,谥曰忠。

(节选自《新唐书·屈突通传》)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屈突通为隋A将B共国家C战D于潼关E闻京城F陷G乃引兵H东走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朕,唐太宗的自称。秦以前,不论尊卑,皆自称朕,如《离骚》中“朕皇考曰伯庸”。
B.采访,此指搜求寻访;现代为新闻用语,指记者为获取新闻材料而进行调查等活动。
C.济,指过河、渡,与李白《行路难》中“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济”意思相同。
D.属,指托付、委托,与苏轼《赤壁赋》中“举匏樽以相属”的“属”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认为每个朝代都有忠臣烈士,并询问隋朝谁是忠贞之人。王珪说,独孤盛在江都做卫士时遇到宇文化及谋反,孤身一人抵抗至死。
B.唐太宗派屈家家奴去招降屈突通,结果被他杀掉;后来又派其子去劝降,屈突通却对儿子说如今他们不是父子而是仇敌,并用箭射儿子。
C.平定薛仁杲时,众将争相夺取贼人的珍宝,只有屈突通一无所取。皇帝听说后,称赞屈突通清廉奉国,名不虚传,并且赏赐他很多财物。
D.征讨王世充,屈突通功劳最大,因此封官晋爵,被召入朝廷担任刑部尚书,但他自认为不熟习法令条文,坚决推辞,后改任工部尚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荷国恩,任当将帅,智力俱尽,致此败亡,非臣不竭诚于国。
(2)及窦建德来援贼,秦王分麾下半以属通,俾与齐王围洛。
5.屈突通的谥号为“忠”。请结合材料二,概括其“忠”的具体表现。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朱衡,字士南,万安人。嘉靖十一年进士。历知尤溪、婺源,有治声。迁刑部主事,历郎中。出为福建提学副使,累官山东布政使。三十九年,进右副都御史巡抚其地。奏言:比辽左告饥,暂弛登、莱商禁,转粟济之。猾商遂窃载他货,往来贩易,并开青州以西路。海岛亡命,阴相构结,禁之便。从之。召为工部右侍郎。

四十四年,进南京刑部尚书。其秋,河决沛县飞云桥,东注昭阳湖,运道淤塞百余里。改衡工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总理河漕。衡驰至决口,旧渠已成陆。而故都御史盛应期所开新河,自南阳以南东至夏村,又东南至留城,故址尚在。其地高,河决至昭阳湖止,不能复东,可以通运,乃定议开新河,筑堤吕孟湖以防溃决。河道都御史潘季驯以为浚旧渠便,议与衡不合。衡持益坚,引鲇鱼、薛沙诸水入新渠,筑马家桥堤以遏飞云桥决口,身自督工。劾罢曹濮副使柴涞,重绳吏卒不用命者,浮议遂起。明年,给事中郑钦劾衡虐民功,诏遣给事中何起鸣往勘,工垂竣矣。及秋,河决马家桥,议者纷然谓功不可成。起鸣初主衡议,亦变其说,与给事中王元春、御史黄襄交章请罢衡。会新河已成,乃止。河长一百九十四里。漕艘由境山入,通行至南阳。未几,季驯以忧去,诏衡兼理其事。

穆宗崩,大学士高拱以山陵工请召衡。邳州工亦竣,衡遂还朝。衡先后在部,禁止工作,裁抑浮费,所节省甚众。穆宗时,内府监局加征工料,滥用不訾,衡随时执奏。未几,诏南京织造太监李佑趋办袍缎千八百余匹,衡因言官孙枝、姚继可、严用和、骆问礼先后谏,再疏请,从之。帝切贵太监崔敏,传令南京加造缎十余万匹。衡议停新造,但贵岁额,得减新造三之二。命造鳌山灯,计费三万余两,又命建光泰殿、瑞祥阁于长信门,衡皆奏止之。及神宗即位首命停织造而内臣不即奉诏且请增织染所颜料。衡奏争,皆得请。皇太后传谕发帑金修涿州碧霞元君庙。衡复争,报闻。

衡性强直,遇事不挠,不为张居正所喜。万历二年,给事中林景旸劾衡刚愎。衡再疏乞休。诏加太子太保,驰驿归。其年夏,大雨坏昭陵祾恩殿,追论督工罪,夺宫保。卒年七十三。

(选自《明史》列传卷一百一十一)

1.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及A神B宗C即D位E首F命G停H织I造J而K内L臣M不N即O奉P诏Q且R请S增T织U染V所W颜X料
2.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幸”解释为“皇帝到某地”,与《阿房宫赋》中“而望幸焉”中“幸”意思相同。
B.文中“会”解释为“恰逢”,与《史记·陈涉世家》中“会天大雨”中“会”意思相同。
C.“山陵”原指山岳和冈陵,旧指皇帝陵墓。文中具体指穆宗驾崩后朝廷为其修建的陵墓。
D.“宫保”是明清各级官员的虚衔,是太子太保、少保的通称。文中朱衡曾担任太子太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衡为政颇有声望。针对奸商私载他货贩卖、与海岛亡命之徒相互勾结的情况,他建议朝廷禁止登莱商贸。
B.朱衡坚持开新河的决议,为此亲自监督施工,虽然在此过程中遭到多次弹劾与非议,但新河最终顺利完工。
C.朱衡在工部时,削减了许多不必要的开支,如诏命建造鳌山灯、光泰殿等,朱衡均上奏使皇帝停止了建造。
D.朱衡性格耿直,不被张居正所喜,所以到万历二年,林景旸就弹劾他刚愎自用,朱衡便两次上疏请求辞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比辽左告饥,暂弛登、莱商禁,转粟济之。
(2)劾罢曹濮副使柴涞,重绳吏卒不用命者,浮议遂起。
5.针对黄河在沛县飞云桥决堤这一情况,朱衡决议开新河的依据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周室之季,天下分裂为战国,游谈之士出于其间,各挟术以干时君。视其喜怒悲惧而捭阖之, 微名射利, 固无足道者。

予读《蔺相如传》,未尝不其为人,而惜其如此也。夫秦累世之资,肆虎狼之暴,搏噬天下,有并吞诸侯之心,非可与礼义接而论曲直也。相如区区掉三寸舌,入眦眶不测之秦,卒能以完璧归,亦足壮哉!然当其捧璧睨柱,示以必死,盖亦摩虎牙矣。夫死非难,死不失义、不伤勇,君子所难也。且秦赵之不敌,盖雄雌之国也。身之存亡,非特一璧之重;而社稷安危之机,亦不在夫璧之存亡也。然则赵之有璧,存可也,亡可也。初,相如捧璧入秦,赵之君臣计议,非有亲秦之心,特迫其威强耳。夫以小事大,古之人有以皮币犬马珠玉而不得免者,至弃国而逃,况一璧乎?虽与之可也。相如计不出此,乃以孤单之使逞螳怒之威抗臂秦庭当车辙之势其危如一发引千钧,岂不殆哉?当是时,使秦知赵璧终不可得,则欲侥幸不死难矣。若是则尚安得为不失义、不伤勇乎?不三数年,赵卒有覆军陷城之厄者,徒以璧为之祟也。然则全璧归赵何益哉?

至于渑池之会,则其危又甚矣。方赵王之西也,廉颇约以一月不返则立太子,以绝秦望,则是行也非有万全之计矣,虽无往可也。传曰:智者虑,义者行,仁者守,然后可以会。三者一阙焉,则危事矣。挟万乘之君蹈危事,非得计也。相如为赵卿相,其智勇不足重赵,使秦不敢惴焉,乃欲以颈血溅之,岂孔子所谓暴虎凭河、死而无悔者欤?

(节选自杨时《蔺相如论》)

1.文中画波浪线的地方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打“√”。
乃A以B孤C单D之E使F逞G螳H怒I之J威K抗L臂M秦N庭O当P车Q辙R之S势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捭阖,文中指分化或联合,与成语“纵横捭阖”中的“捭阖”意思相同。
B.壮,文中指赞赏,与《苏武传》中“单于壮其节”的“壮”意思相同。
C.籍,文中指凭借,与《鸿门宴》中“籍吏民,封府库”的“籍”意思相同。
D.犬马,文中指玩好之物,与《陈情表》中“犬马怖惧之情”的“犬马”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时认为秦国凭借历代祖先累积的资本,有侵吞天下之心,这与《过秦论》中贾谊的看法不一致。
B.杨时认为蔺相如面对强横的秦国,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能够全身而退,完璧归赵,这是值得肯定的。
C.杨时认为秦赵两国实力不对等,具有强弱之分,而随相如展示出必死之心,做到了不失义,不伤勇。
D.本文是论说文,杨时在读了《蔺相如传》后有感而发,基于秦赵交锋的史实,辩证地评价蔺相如的功过。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游谈之士出于其间,各挟术以干时君。
(2)赵之君臣计议,非有亲秦之心,特迫其威强耳。
5.杨时认为蔺相如正是孔子所谓“暴虎凭河,死而无悔者”,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于诸侯,失天下之授,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割鲁侵地。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材料二:

晋卿大夫里克使迎公子夷吾于梁。夷吾欲往,吕省、卻芮曰:“计非之秦,辅强国之威以入,恐危。”乃使卻芮厚赂秦,约曰:“即得入,请以晋河西之地与秦。”及遗里克书曰:“诚得立,请遂封子于汾阳之邑。”秦缪公乃发兵送夷吾于晋,立为晋君,是为惠公。惠公夷吾元年,使邳郑谢秦曰:“始夷吾以河西地许君,今幸得入立。大臣曰:‘地者先君之地,君亡在外,何以得擅许秦者?’寡人争之弗能得,故谢秦。”亦不与里克汾阳邑,而夺之权,赐里克死。邳郑使谢秦未还,故不及难,邳郑子豹奔秦。四年,晋饥,乞籴于秦。缪公问百里奚,百里奚曰:“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国之道也,与之。”邳郑子豹曰:“伐之。”缪公曰:“其君是恶,其民何罪!”卒与粟。五年,秦饥,请籴于晋。晋君谋之,虢射曰:“往年天以晋赐秦,秦弗知取而贷我。今天以秦赐晋,晋其可以逆天乎?伐之。”惠公用虢射谋,不与秦粟,而发兵且伐秦。秦大怒,九月壬戌,秦缪公、晋惠公合战韩原。惠公马騺不行,秦兵至,公窘,缪公壮士冒败晋军,获晋公以

(节选自《史记·晋世家》)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打“V”。

天 A 灾 B 流 C 行 D 国 E 家 F 代 G 有 H 救 I 灾 J 恤 K 邻 L 国 M 之 N 道 O 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色”指脸色,该词与《琵琶行》中“暮去朝来颜色故”中的“颜色”一词的含义不同。
B.“倍”通“背”,背弃,与《鸿门宴》中“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的“倍”字含义相同。
C.“信”指信誉,该字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烟涛微茫信难求”的“信”字的含义不同。
D.“归”指返回,该字与《诗经·静女》中“自牧归荑,洵美且异”的“归”字的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鲁于柯地会盟之时,曹沫在众目睽睽下劫持了齐桓公,达成目的后未受惩治,一切如常。事后桓公内心恼怒,但在管仲的劝说下最终履约。
B.为顺利回国,夷吾派人将河西之地割让给了秦缪公,以求得秦缪公的帮助,还许诺将汾阳城封给里克,但其归国即位后却毁约并赐死里克。
C.晋国遇到饥荒向秦国求助时,百里吴与邳豹的意见相左,秦缪公顾念百姓,不计前嫌帮助晋国,但晋国在秦遇饥荒时却见利忘义,发兵攻秦。
D.韩原之战的爆发是晋国咎由自取,虢射以天命为缘由劝说惠公攻秦,君臣将秦恩抛之脑后,最后不仅没有战胜秦国,惠公自身也被俘归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地者先君之地,君亡在外,何以得擅许秦者?
(2)邳郑使谢秦未还,故不及难。
5.管仲劝齐桓公履约,晋惠公得秦助却背约负义,试分析并评价管仲、晋惠公这样做的出发点。
2023-05-04更新 | 193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九次考前适应性训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昔者,越王勾践问大夫种曰:“吾欲伐吴,奈何能有功乎?”大夫种对曰:“伐吴有九术。”王曰:“何谓九术?”对曰:“一曰尊天地,事鬼神;二曰重财币,以遗其君;三曰贵籴粟槁,以空其邦;四曰遗之美女,以荧其志;五曰遗之巧匠,使起宫室高台,尽其财,其力;六曰遗其谀臣,使之易伐;七曰强其谏臣,使之自杀;八曰邦家富而备器;九曰坚厉甲兵,以承其弊。故曰九者勿患,戒口勿传,以取天下不难,况于吴乎?”越王曰:“善。”于是作为荣楯婴以白璧,镂以黄金,类龙蛇而行者。乃使大夫种献之于吴,曰:“东海役臣孤勾践,使者臣种,敢修下吏,问于左右。赖有天下之力,窃为小殿,有余财,再拜献之大王。”吴王大。申胥谏曰:“不可。王勿受。大王受之,是后必有灾。”吴王不听,遂受之而起姑胥台。三年聚材,五年乃成。高见二百里。行路之人,道死巷哭。越乃饰美女西施、郑旦,使大夫种献之于吴王,曰:“昔者,越王勾践窃有天之遗西施、郑旦,越邦洿下贫穷,不敢留,使下臣种再拜献之大王。”吴王大喜。申胥谏曰:“不可。王勿受。臣闻五色令人目不明,五音令人耳不聪。大王受之,后必有殃。胥闻越王勾践昼书不倦,诵竟旦,聚死臣数万,是人不死,必得其愿。胥闻越王勾践服诚行仁听谏进贤士是人不死,必得其名。胥闻越王勾践冬披毛裘,夏披絺绤,是人不死,必为利害。胥闻贤士邦之宝也,美女邦之咎也。夏亡于末喜,殷亡于妲己,周亡于褒姒。”吴王不听,遂受其女,以申胥为不忠而杀之。越乃兴师伐吴,大败之于秦余杭山,灭吴,禽夫差,而戮太宰嚭与其妻子

(节选自《越绝书·内经九术》)

材料二:

《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节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

【注】①种:文种,越国著名谋臣。②荣楯:装饰文彩的栏杆。③申胥:伍子胥,名贠(yún),字子胥,吴国著名谋臣,因封于中,故称申胥。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打“√”。
胥A闻B越C王D勾E践F服G诚H行I仁J听K谏L进M贤N士O是P人Q不R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疲,文中为使动用法,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必固其根本”的“固”字用法相同。
B.说,文中为通假字,通“悦”,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说”字意思相同。
C.晦,由昏暗引申为夜晚,与《登泰山记》中“戊申晦”的“晦”指农历月末意思不同。
D.利害,为偏义复词,与《六国论》“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的“存亡”用法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越王勾践要复仇灭吴,问计于文种,文种给出九术,勾践一一实行,最终如愿。
B.文种两次代表越王出使吴国,送物送人,言辞极其谦恭,不辱君命,成效显著。
C.越王勾践为完成复仇,勤于政事、俭朴生活、施行仁义、采纳谏言、崇贤尚能。
D.伍子胥、文种均为得力的谋臣,吴王、越王对待谋臣的态度决定了各自的结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婴以白璧,镂以黄金,类龙蛇而行者。
(2)灭吴,禽夫差,而戮太宰嚭与其妻子。
5.联系材料二,简述吴王夫差灭亡及越王勾践取胜的原因。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柔字文惠,陈留圉人也。太祖以柔为县长,县中素闻其名,奸吏数人,皆自引去。柔教曰:昔邴吉临政,吏尝有非,犹尚容之。况此诸吏,于吾未有失乎!其召复之。咸还,皆自励,咸为佳吏。魏国初建,为尚书郎,转拜丞相理曹掾。鼓吹宋金在合肥亡逃。旧法,军征士亡,考竟其妻子。太祖患犹不息,更重其刑。金有母妻及二弟皆给官,主者奏尽杀之。柔启曰:士卒亡军,诚在可疾,然窃闻其中时有悔者。愚谓乃宜贷其妻子,一可使贼中不信,二可使诱其还心。正如前科,固已其意望,柔恐自今在军之士,一人亡逃,诛将及己,亦且相随而走,不可复得杀也。此重刑非所以止亡,乃所以益走耳。太祖曰:善。即止不杀金母、弟,蒙活者甚众。文帝践阼,以柔为治书侍御史。民间数有诽谤妖言,帝疾之,有妖言辄杀,而赏告者。柔上疏曰:今妖言者必戮,告之者辄赏。既使过误无反善之路,又将开凶狡之群相诬罔之渐,诚非所以息奸省讼、缉熙治道也。臣愚以为宜除妖谤赏告之法,以隆天父养物之仁。帝不即从,而相诬告者滋甚。帝乃下诏:敢以诽谤相告者,以所告者罪罪之。于是遂绝。黄初四年,迁为廷尉明帝即位封柔延寿亭侯时猎法甚峻宜阳典农刘龟窃于禁内射兔其功曹张京诣校事言之帝匿京名收龟付狱柔表请告者名,帝大怒曰:刘龟当死,乃敢猎吾禁地。送龟廷尉,廷尉便当考掠,何复请告者主名,吾岂妄收龟邪?柔曰:廷尉,天下之平也,安得以至尊喜怒而毁法乎?重复为奏,辞指深切。帝意寤,乃下京名。即还讯,各当其罪。景元四年,年九十薨,谥曰元侯。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明帝即位/封柔延寿亭侯时/猎法甚峻/宜阳典农刘龟窃于禁内射兔/其功曹张京诣校事/言之帝匿京名/收龟付狱/
B.明帝即位/封柔延寿亭侯/时猎法甚峻/宜阳典农刘龟窃于禁内射兔/其功曹张京诣校事/言之帝匿京名/收龟付狱/
C.明帝即位/封柔延寿亭侯时/猎法甚峻/宜阳典农刘龟窃于禁内射兔/其功曹张京诣校事言之/帝匿京名/收龟付狱/
D.明帝即位/封柔延寿亭侯/时猎法甚峻/宜阳典农刘龟窃于禁内射兔/其功曹张京诣校事言之/帝匿京名/收龟付狱/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绝的意思是“断绝”,与《促织》中“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的“绝”字的含义不同。
B.见的意思是“看见”,与《孔雀东南飞》中“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的“见”字含义相同。
C.践阼的意思是“即位,登基”。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阼阶上为主位。
D.廷尉为中央最高司法审判机构长官,为九卿之一,主管诏狱和修订律令的有关事宜。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时期,高柔担任县长时不仅没有追究几个自行离开的奸吏的过失,反而将其召回,给了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奸吏”自我勉励终成佳吏。
B.按照旧律,军队出征时士兵逃跑会连累妻儿受罚,但宋金逃跑之后,太祖用重刑止逃,还祸及宋金母、弟,军中士兵担心受牵连,也跟着逃跑。
C.为断绝民间的诋毁或迷惑人的言论,文帝发布赏罚的法令,但高柔主张废除该法令以彰显上天的仁德,文帝起初并未听从,以致诬告之人愈多。
D.高柔担任廷尉之时秉公执法,在刘龟入禁地狩猎一事上,他不惧明帝盛怒,追问告发刘龟之人的姓名,奏章言辞深刻恳切,终于让明帝醒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重刑非所以止亡,乃所以益走耳。
(2)民间数有诽谤妖言,帝疾之。
5.《逸周书·谥法》:“主义行德曰元。”指处事公正,为人仁德,请结合高柔的相关事件,分析其谥号为“元”的依据。
2023-04-03更新 | 112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八次考前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