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82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贞观五年,太宗谓侍臣曰:“忠臣烈士,何代无之。公等知隋朝谁为忠贞?”王珪曰:“臣闻有虎贲郎中独孤盛在江都宿卫,宇文化及起逆,盛惟一身,抗拒而死。”太宗曰:“屈突通为隋将共国家战于潼关闻京城陷乃引兵东走。义兵追及于桃林,遣其家人往招慰,遽杀其奴。又遣其子往,乃云;‘我蒙隋家驱使,已事两帝,今者吾死节之秋,汝旧于我家为父子,今则于我家为仇雠。’因射之,其子避走,所领士卒多溃散。通惟一身,向东南恸哭尽哀。曰:‘臣荷国恩,任当将帅,智力俱尽,致此败亡,非臣不竭诚于国。’言尽,追兵擒之。太上皇授其官,每托疾固辞。此之忠节,足可嘉尚。”因敕所司,采访大业中直谏被诛者子孙闻奏。

(节选自《贞观政要》)

材料二

屈突通,其先盖昌黎徒何人,后家长安。仕隋为虎贲郎将。高祖起,代王遣通守河东,战久不下,高祖留兵围之,遂河,破其将桑显和于饮马泉。通势蹇,或说之降,曰:“吾蒙国厚恩,事二主,安可逃难?独有死报尔!”众皆舍兵。通知不免,遂被禽,送长安。帝劳曰:“何相见晚邪?”泣曰:“通不能尽人臣之节,故至此,为本朝羞。”帝曰:“忠臣也!”释之,授兵部尚书,为奏王行军元帅长史。从平薛仁杲,时贼珍用山积,诸将争得之,通独无所取。帝闻,曰:“清以奉国,名定不虚。”特赉金银六百两、彩千段。判陕东道行台左仆射,从讨王世充。时通二子在洛,帝曰:“今以东略公,如二子何?”通曰:“畴昔陛下释俘累,加恩礼,以蒙更生,是时口与心誓,以死许国。今日之行,正当先驱,二儿死自其分,终不以私害义。”帝太息曰:“烈士徇节,吾今见之。”及窦建德来援贼,秦王分麾下半以属通,俾与齐王围洛。世充平,论功第一,拜陕东道大行台右仆射,镇东都。数岁,召为刑部尚书。自以不习文,固辞,改工部。卒,年七十二,赠尚书左仆射,谥曰忠。

(节选自《新唐书·屈突通传》)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屈突通为隋A将B共国家C战D于潼关E闻京城F陷G乃引兵H东走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朕,唐太宗的自称。秦以前,不论尊卑,皆自称朕,如《离骚》中“朕皇考曰伯庸”。
B.采访,此指搜求寻访;现代为新闻用语,指记者为获取新闻材料而进行调查等活动。
C.济,指过河、渡,与李白《行路难》中“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济”意思相同。
D.属,指托付、委托,与苏轼《赤壁赋》中“举匏樽以相属”的“属”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认为每个朝代都有忠臣烈士,并询问隋朝谁是忠贞之人。王珪说,独孤盛在江都做卫士时遇到宇文化及谋反,孤身一人抵抗至死。
B.唐太宗派屈家家奴去招降屈突通,结果被他杀掉;后来又派其子去劝降,屈突通却对儿子说如今他们不是父子而是仇敌,并用箭射儿子。
C.平定薛仁杲时,众将争相夺取贼人的珍宝,只有屈突通一无所取。皇帝听说后,称赞屈突通清廉奉国,名不虚传,并且赏赐他很多财物。
D.征讨王世充,屈突通功劳最大,因此封官晋爵,被召入朝廷担任刑部尚书,但他自认为不熟习法令条文,坚决推辞,后改任工部尚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荷国恩,任当将帅,智力俱尽,致此败亡,非臣不竭诚于国。
(2)及窦建德来援贼,秦王分麾下半以属通,俾与齐王围洛。
5.屈突通的谥号为“忠”。请结合材料二,概括其“忠”的具体表现。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燕饥,赵将伐之。楚使将军之燕,过魏,见赵恢。赵恢曰:“使除患无至,易于救患。伍子胥、宫之奇不用,烛之武、张孟谈受大赏。是故谋者皆从事于除患之道,而无使除患无至者。今与以百金送公也,不如以言。公听吾言而说赵王曰:‘昔者吴伐齐,为其饥也,伐齐未必胜也,而弱越乘弊以霸。今王伐燕也,亦为其饥也,伐之未必胜,而强秦将以兵承王之西,是使弱赵居强吴之处,而使强秦处弱越之所以霸也。愿王之熟计之也。’”使者乃以说赵王,赵王大悦,乃止。

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燕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邵,遂捐燕而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

或献书燕王:“王而不能自恃不恶卑名以事强事强可以令国安长久万世之计。(甲)以事强而不可以为万世,则不如合弱,将奈何合弱而不能如一,此臣之所为山东苦也。(乙)胡与越人,言语不相知,志意不相通,同舟而凌波,至其相救助如一也。(丙)今山东之相与也,如同舟而济,秦之兵至,不能相救助如一,智又不如胡越之人矣。愿大王之熟虑之也。”燕果以兵南合三晋也。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材料二:

赵地乱,武臣、张耳、陈余定赵地,立武臣为赵王,张耳为相,陈余为将军。赵王间出,为燕军所得,燕囚之,欲与三分其地,乃归王。张耳、陈余患之。有厮养卒其舍中人曰:“吾为公说燕,与赵王载归。”乃洗沐往见,张耳、陈余遣行。见燕王。卒曰:“君知张耳、陈余何人也?”燕王曰:“贤人也。”曰:“君知其意何欲?”曰:“欲得其王尔。”赵卒笑曰:“君未知两人所欲也。此两人名为求赵王,实欲燕杀之,此两人分赵自立。夫以一赵尚易燕,况两贤王左提右挈,执直义而以责不直之弱燕,灭无日矣。”燕王以为然,乃遣赵王,养卒为御而归,遂得反国,复立为王。

(选自《新序》,有删改)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王而不能 A 自恃 B 不恶 C 卑 D 名以事强 E 事强可以 F 令国安长久 G 万世 H 之计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与《六国论》“燕赵之君”中的“之”用法不同。
B.相与,本义是互相交往,与《兰亭集序》“夫人之相与”中的“相与”含义相同。
C.胡越,古代分别居于我国北方和南方的两个民族,因以“胡越”比喻疏远,隔绝。
D.谢,文中指告别,与《孔雀东南飞并序》“阿母谢媒人”中的“谢”含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恢认为重要的是防患未然,对于这个观点,伍子胥等人不认可,而烛之武等人认可,所以前者没被重用,后者被重用。
B.赵恢以吴国攻打齐国的史实为鉴,通过一名楚将来劝说赵王不能攻打燕国,如果赵国攻打燕国,就会重蹈吴国的覆辙。
C.有人给燕王上书,认为燕国如果投靠强国却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那就不如选择与其他弱国联合起来,燕王接受了他的意见。
D.赵王被燕国囚禁,燕国要求赵国割地才放赵王,赵国有个士兵前往燕国,该士兵设身处地,晓以利害成功说服燕王,赵王最终回到赵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
(2)况两贤王左提右挈,执直义而以责不直之弱燕,灭无日矣。
5.下面这段文字应放在文中甲、乙、丙处的哪一个位置?请说明理由。

比目之鱼,不相得则不能行,故古之人称之,以其合两而如一也。今山东合弱而不能如一,是山东之知不如鱼也。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本一:

杨仪字威公,襄阳人也。建安中,为荆州刺史傅群主簿,背群而诣襄阳太守关羽。羽命为功曹,遣奉使西诣先主。先主与论军国计策,政治得失,大悦之,因辟为左将军兵曹禄。及先主为汉中王,拔仪为尚书,先主称尊号,东征吴,仪与尚书令刘巴不睦,左迁遥署弘农太守。建兴三年,丞相亮以为参军,署府事,将南行。五年,随亮汉中。八年,迁长史,加绥军将军。亮数出军,仪常规画分部,筹度粮谷,不稽思虑,斯须便了。军戎节度,取办于仪。亮深惜仪之才干,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十二年,随亮出屯谷口,亮卒于敌场。仪既领军还,又诛讨延,自以为功勋至大,宜当代亮秉政,呼都尉赵正以《周易》筵之,卦得“家人”,默然不悦。而亮平生密指,以仪性弱狭,意在蒋琬,琬遂为尚书令、益州刺史。仪至,拜为中军师,无所统领,从容而已。

初,仪为先主尚书,琬为尚书郎,后虽俱为丞相参军长史,仪每从行当其劳剧自为年宦先琬才能逾之于是怨愤形于声色叹咤之音发于五内。时人畏其言语不节,莫敢从也,惟后军师费祎往慰省之。仪对袆恨望,前后云云,又语祎曰:“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复及。”祎密表其言。十三年,废仪为民,徒汉嘉郡。仪至徙所,复上书诽谤,辞指激切,遂下郡收仪。仪自杀,其妻子还蜀。

文本二:

评曰:刘封处嫌疑之地,而思防不足以自卫。彭羡、廖立以才拔进,李严以干局达,魏延以勇略任,杨仪以当官显,刘琰旧仕,并成贵重。览其举措,迹其规矩,招祸取咎,无不自己也。

(选自《三国志》)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仪每从/行当其劳剧自为/年宦先琬/才能逾之/于是怨愤形于声色/叹咤之音发于五内
B.仪每从行/当其劳剧/自为年宦先琬/才能逾之/于是怨愤形于声色/叹咤之音发于五内
C.仪每从/行当其劳剧/自为年宦先琬/才能逾之于是/怨愤形于声色叹咤之音发于五内
D.仪每从行/当其劳剧自为/年宦先琬/才能逾之于是/怨愤形于声色/叹咤之音发于五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刺史,官职名,汉初指出刺各地检核问事的官员,汉武帝时每部置刺史一人,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
B.称尊号,尊崇帝、后或其先王及宗庙等的称号,或指即帝位。文中指前者。
C.建兴,三国时期蜀后主刘禅的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武帝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D.“招祸取咎”的“咎”与“既往不咎”的“咎”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中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仪颇有才干。当年刘备在世时,和他谈论军国大事,议论政治得失,就很赏识他并加以提拔。
B.杨仪很自负。诸葛亮死后,他领军回来,又征讨诛杀魏延,自以为功劳很大,想代替诸葛亮执政。
C.诸葛亮认为杨仪胸襟狭窄,难当大任,有意让蒋琬担当重任。后来杨仪未得重用,非常不满。
D.乙文段分析了几个人的优缺点。例如彭羡、李严、魏延等人有才干,而刘封思虑不足,杨仪当官爱显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仪至徙所,复上书诽谤,辞指激切,遂下郡收仪。
②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屈原列传》)
5.杨仪最后为什么招致大祸?请结合两则材料加以概括。
2023-07-30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人君之道如何?对曰:人君之道:清净无为,务在博爱,趋在任贤;广开耳目,以察万方;不固溺于流俗,不拘系于左右;廓然远见,踔然独立;屡省考绩,以臣下。此人君之操也。平公曰:善!

(节选自《说苑·君道》)

材料二:

武灵王平昼闲居,肥义侍坐。王曰: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矣。肥义曰: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王其遂行之。王遂胡服。使王孙緤告公子成曰:子不反亲,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谊也。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緤谒之叔请服焉。公子成再拜曰:中国者,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今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畔学者,臣愿大王图之。使者报王。即之公叔成家,自请之曰: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掠吾地,系累吾民。先王忿之,其怨未能报也。今骑射之服,可以报中山之怨。公子成再拜,乃赐胡服。赵文进谏曰:衣服有常,礼之制也。先圣之所以教。故臣愿王之图之。王曰:三代不同服而王,五伯不同教而政。故势与俗化,而礼与变俱,圣人之道也。赵造谏曰:隐忠不竭,奸之属也;以私诬国,贼之类也。臣虽愚,愿尽其忠,无遁其死。王曰:忠不危,明不距人,子其言乎!赵造曰: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俗而动。且循法无过,修礼无邪,臣愿王之图之。王曰:圣人之兴也,不相袭而王;夏、殷之衰也,不易礼而灭。故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子其勿反也。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二》)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故寡人A愿募B公叔之义C以成D胡服E之功F使緤谒之G叔H请服焉。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右,文中指近臣、侍从,与成语“左右逢源”的“左右”意思不相同。
B.临,指治理、统治,与《过秦论》中“临不测之渊”的“临”字意思不相同。
C.再拜,指拜两拜,表示恭敬,与《鸿门宴》中“再拜献大王足下”的“再拜”意思相同。
D.辟,同“避”,指躲避、逃避,与《答司马谏议书》中“辟邪说”的“辟”字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武灵王认为教导百姓改穿胡服、改习骑马射箭一定会招来世人的批评,肥义指出聪明的人在事情还未发生前就能洞烛先机,明确支持改穿胡服。
B.公子成以中原是圣贤推行仁义教化的地方为由,拒穿胡服;赵武灵王亲自登门,指出服装礼义应力求便利,推行胡服有助雪耻,公子成于是奉行。
C.赵文规劝赵武灵王不要违背先圣教化而变更传统服饰,应当遵循礼法规定;赵王主张应与时俱进,风俗礼法随时势变化而改变才是圣人治国之道。
D.赵造反对变革,认为只有遵循固有的礼制,治国教民才不会出现差错;赵武灵王觉得虽然承袭古制较为稳妥、无功无过,但不可一味泥古守旧。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畔学者,臣愿大王图之。
(2)隐忠不竭,奸之属也;以私诬国,贼之类也。
5.赵武灵王在推行“胡服骑射”的过程中,哪些方面体现了“人君之道”?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贞观四年,李靖击突厥颉利,败之,其部落多来归降者。诏议安边之策。

中书令温彦博议:“请于河南处之。汉建武时,置降匈奴于五原塞下,全其部落,得为捍蔽,又不离其土俗,因而抚之。一则实空虚之地,二则示无猜之心,是含育之道也。”

秘书监魏征曰:“匈奴世寇中国,万姓冤仇,陛下以其为降,不能诛灭,即宜遣发河北,居其旧土。匈奴人面兽心,非我类,强必寇盗,弱则卑伏,不顾恩义,其天性也。陛下以内地居之,且今降者几至十万,数年之后,滋息过倍,我肘腋,甫迩王畿,心腹之疾,将为后患,尤不可处以河南也。”

温彦博曰:“天子之于万物也,天覆地载,有归我者则必养之。今突厥破除,余落归附,陛下不加怜愍,弃而不纳,非天地之道,阻四夷之意,臣愚甚谓不可,宜处之河南。”

魏征曰:“晋代曹魏时,胡部落分居近郡,江统劝逐出塞外,武帝不用其言,数年之后遂倾瀍洛。前代覆车殷鉴不远陛下必用彦博言所谓养兽自遗患也。

彦博又曰:“臣闻圣人之道,无所不通。突厥余魂,以命归我,收居内地,教以礼法,选其酋首,遣居宿卫,畏威怀德,何患之有?”又曰:“隋文帝劳兵马,费仓库,树立可汗,令复其国,后孤恩失信,围炀帝于雁门。今陛下仁厚,其所欲,河南、河北,任情居住,各有酋长,不相统属,力散势分,安能为害?”

给事中杜楚客进曰:“北狄人面兽心,难以德怀,易以威服。今令其部落散处河南,逼近中华,久必为患。至如雁门之役,虽是突厥背恩,自由隋主无道。中国以之丧乱,岂得云兴复亡国以致此祸?夷不乱华,前哲明训,存亡继,列圣通规。臣恐事不师古,难以长久。”太宗嘉其言,方务怀柔,未之从也,卒用彦博策。自幽州至灵州,置顺、祐、化、长四州都督府以处之,其人居长安者近且万家。

(摘编自《贞观政要》)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前代A覆车B殷鉴C不远D陛下E必用F彦博G言H所谓I养兽J自遗K患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族,文中意为部族、民族,与《庖丁解牛》中“族庖月更刀”的“族”意思相同。
B.居,文中意为处在,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居域中之大”中的“居”意思相同。
C.从,文中意为听从,与《鸿门宴》中“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中的“从”意思不同。
D.绝,文中意为使……灭绝,与《劝学》中“而绝江河”中的“绝”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征认为匈奴与中原世代为敌,即使不能诛灭,也应当把他们发配到河北地区,不能让他们在中原内地居住。
B.隋文帝帮助突厥突利恢复其国,但后来突厥背信弃义,把隋炀帝围困在雁门,温彦博以此来说明让突厥居其旧土的危害。
C.温彦博认为凡是归顺臣服的突厥人都要收居河南,用礼仪法令教化他们,让他们畏惧大唐的威严,感激大唐的恩德。
D.杜楚客和魏征是同一战线,都认为现在让突厥的部落散居在河南,靠近中原政府,长此以往,必会成为祸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强必寇盗,弱则卑伏,不顾恩义,其天性也。
(2)太宗嘉其言,方务怀柔,未之从也,卒用彦博策。
5.温彦博认为把突厥归降者安置在河南有哪些好处?请简要概括。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楚武王侵随,使薳章求成焉,军于瑕以待之。随人使少师

斗伯比言于楚子曰:吾不得志于汉东也,我则使然。我张吾三军而被吾甲兵,以武临之,彼则惧而协以谋我,故难间也。汉东之国,随为大。随张,必弃小国。小国离,楚之利也。少师侈,请羸师以张之。熊率且比曰:季梁在,何益?斗伯比曰:以为后图。少师其君。

王毁军而纳少师。

少师归,请追楚师。随侯将许之。季梁止之,曰:天方授楚。楚之羸,其诱我也,君何急焉?臣闻小之能敌大也,小道大淫。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上思利民,忠也;视史正辞,信也。今民馁而君逞欲,祝史矫举以祭,臣不知其可也公曰:吾牲牷肥腯,粢盛丰备,何则不信?对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故奉牲以告曰‘博硕肥腯’,谓民力之普存也,谓其畜之硕大蕃滋也,谓其不疾瘯蠡也,谓其备腯咸有也。奉盛以告曰‘洁粢丰盛’,谓其三时不害而民和年丰也。奉酒醴以告曰‘嘉栗旨酒’,谓其上下皆有嘉德而无违心也。所谓馨香,无谗慝也。故其三时,修其五教,亲其九族,以致其禋祀。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动则有成今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君虽独丰其何福之有君姑修政而亲兄弟之国,庶免于难。

随侯惧而修政,楚不敢伐。

(摘编自《左传·季梁谏追楚师》)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动则有成/今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君虽独丰/其何福之有/
B.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动则有成今/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君/虽独丰其/何福之有/
C.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动则有成今/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君虽独丰/其何福之有/
D.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动则有成/今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君/虽独丰/其何福之有/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师,春秋时期楚国设置的辅佐君主的官职。北周后,历代多沿置,与少傅、少保合称“三孤”。
B.“随人使少师董成”与“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两句中的“成”字含义不同。
C.“少师得其君”与“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两句中的“得”字含义相同。
D.“故务其三时”与“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过秦论》)两句中的“务”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王想攻打随国,但由于随国一直与汉东小国的关系比较好,又有季梁的出谋划策,所以楚王又不敢轻举妄动。
B.楚王采纳了斗伯比的“欲擒故纵,骄兵必败”的策略来对付随国,被季梁识破,由此可以看出季梁的聪明才干。
C.斗伯比认为扩张军队、增加装备、用武力威胁邻国的做法不可取,这样会使邻国因为害怕       而联合起来对付楚国。
D.季梁的观点无疑是值得肯定的,所以能使“随侯惧而修政”,由此也可以看出随侯是一位善于听取谏言的君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楚之羸,其诱我也,君何急焉?臣闻小之能敌大也,小道大淫。
(2)今民馁而君逞欲,祝史矫举以祭,臣不知其可也。
5.随侯与季梁对取信于鬼神的看法有何不同?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曹操将击乌桓,诸将皆曰:“袁尚亡虏耳,夷狄贪而无亲,岂能为尚用!今深入征之,刘备必说刘表以袭许。”郭嘉曰:“胡恃其远,必不设备,因其无备,卒然击之,可破灭也。”操从之。初,袁绍数遣使召田畴于无终,畴皆拒之。畴忿乌桓多杀其本郡冠盖,意欲讨之而力未能。及曹操定冀州,遣使辟畴,畴戒其门下趣治严。遂随使者到军,拜为蓚令,随军次无终。时方夏水雨,而滨海洿下,泞滞不通,虏亦遮守蹊要,军不得进。操患之。畴曰:“旧北平郡治在平冈,道出卢龙,达于柳城。自建武以来,陷坏断绝,垂二百载,而尚有径可从。今虏将以大军当由无终不得进而退懈弛无备若嘿回军从卢龙口越白檀之险出空虚之地路近而便掩其不备蹋顿可不战而禽也。”操曰:“善!”乃引军还。虏候骑见之,诚以为大军去也。操令畴将其众为乡导,上徐无山,经白檀,东指柳城。未至二百里,虏乃知之。尚、熙与蹋顿及辽西单于楼班、右北平单于能臣抵之等将数万骑军。操车重在后,被甲者少,左右皆惧。操登高,望虏阵不整,乃纵兵击之,虏众大崩,斩蹋顿及名王已下,胡、汉降者二十余万口。辽东单于速仆丸与尚、熙奔辽东太守公孙康。或劝操遂击之,操曰:“吾方使康斩送尚、熙首,不烦兵矣。”九月,操引兵自柳城还。公孙康斩尚、熙,并速仆丸首送之。诸将或问操:“公还而康斩尚、熙,何也?”操曰:“彼素畏尚、熙,吾急之则并力,缓之则自相图,其势然也。”既还,科问前谏者,人人皆惧。操皆厚赏之,曰:“孤前行,乘危以侥幸。虽得之,天所佐也,顾不可以为常。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框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虏将以大军当由/无终不得进而退/懈弛无备/若嘿回军/从卢龙口越白檀之险/出空虚之地/路近而便/掩其不备/蹋顿可不战而禽也
B.今虏将以大军当由无终/不得进而退/懈弛无备/若嘿回军/从卢龙口越白檀之险/出空虚之地/路近而便/掩其不备/蹋顿可不战而禽也
C.今虏将以大军当由无终/不得进而退/懈弛无备/若嘿回军/从卢龙口越白檀之险/出空虚之地/路近而便掩/其不备蹋顿/可不战而禽也
D.今虏将以大军当由/无终不得进而退/懈弛无备/若嘿回军/从卢龙口越白檀之险/出空虚之地/路近而便掩/其不备蹋顿/可不战而禽也
2.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夷狄,为华夏族以外各族的泛称。古称东方部族为夷,北方部族为狄。
B.冠盖,指古代官吏的帽子和车盖,借指官吏,或官宦之家。
C.“微径”中的“微”与《石钟山记》“微风鼓浪”中的“微”意思相同。
D.“逆军”中的“逆”与《孔雀东南飞》“逆以煎我怀”中的“逆”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操要讨伐乌桓,诸将反对。等到攻打乌桓凯旋,曹操不但没有责备他们,反而厚赏了他们,因为他认为他们所提的意见也是有道理的。
B.田畴多次拒绝袁绍的征召,却积极接受曹操的征召,并且在曹操进攻乌桓遭遇困难时提出了避实就虚的解决方案,为最终的胜利立下大功。
C.曹军从卢龙口进军,收到一石二鸟之效:一是引军后退,让敌人误以为曹军撤兵,因而松懈下来;二是出其不意,攻打敌人不设防的区域。
D.曹操善于听从下属的意见,但有自己的判断,有人劝他攻打公孙康,他没有听从,而是仅派出使者劝说,最终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胡恃其远,必不设备,因其无备,卒然击之,可破灭也。
(2)孤前行,乘危以侥幸。虽得之,天所佐也,顾不可以为常。
5.曹操为什么不去攻打公孙康?这反映了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魉,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天明德,有所底止。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节选自《左传·宣公三年》)

材料二: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以告颜率。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于齐。”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画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宝也。愿大王图之。”齐王大悦,发师五万人,使陈臣思将以救周,秦兵罢。齐将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解之。”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梁。”颜率曰:“不可。大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晖台之下、沙海之上,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楚。对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于叶庭之中,其日久矣。若入楚,鼎必不出。”王曰:“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颜率曰:“弊邑固窃为大王患之。夫鼎者,非醯壶酱瓿耳,可怀挟提挈以至齐者;非效鸟集乌飞、兔兴马逝,漓然止于齐者。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各者称此。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齐王曰:“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齐王乃止。

(节选自《战国策·东周策》)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周A之B君C臣D内E自F画G计H与I秦J不K若L归M之N大O国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天祚明德”中的“祚”与“门衰祚薄”(李密《陈情表》)中的“祚”在含义和用法上均不相同。
B.九鼎,相传为大禹所铸,上有日月山川神灵之像,为传国宝器。古代列鼎制度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
C.危国,意思是面临危险的国家,在此指东周王朝。其中“危”与李白《蜀道难》中“危乎高哉”的“危”的含义不同。
D.材料上“非效醯壶酱瓿耳”中的“效”是“仿效、相似”的意思,其与俗语“效犬马之劳”中的“效”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楚王无理质询,王孙满由鼎的轻重引申到德的轻重,表现了王孙满的睿智忠诚。
B.颜率劝说齐王:出兵救周可得美名和九鼎。于是齐主命陈臣思率军救周,秦国退兵。
C.齐王打算借道梁国或楚国运输九鼎,颜率认为不可行,因为梁楚两国早有问鼎之心。
D.齐王认为颜率就运输九鼎的困难多次谏言,对齐的帮助无与伦比,故不再索要九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2)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师在敖、鄗之间。郑皇戌使如晋师,曰:“郑之从楚,社稷之故也,未有贰心。楚师骤胜而骄其师老矣而不设备子击之郑师为承楚师必败。”彘子曰:“败楚服郑,于此在矣,必许之。”栾武子曰:“楚自克庸以来,其君无日不讨国人而训之于民生之不易、祸至之无日、戒惧之不可以怠。在军,无日不讨军实而申做之于胜之不可保、纣之百克而卒无后,训以若敖、蚡冒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箴之曰:‘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不可谓骄。先大夫子犯有言曰:‘师直为壮,曲为。’我则不德,而徽怨于楚,我曲楚直,不可谓老。其君之戎,分为二广,广有一卒,卒偏之两。右广初驾,数及日中;左则受之,以至于昏。内官序当其夜,以待不虞,不可谓无备。子良,郑之良也。师叔,楚之崇也。师叔入盟,子良在楚,楚、郑亲矣。来劝我战,我克则来,不克逐往,以我卜也!郑不可从。”赵括、赵同曰:“率师以来,敌是求。克敌、得属,又何俟?必从彘子。”彘子曰:“原、屏,咎之徒也。”赵庄子曰:“栾伯善哉!实其言,必长晋国。

(节选自《左传·宣公十二年》)

【注释】①原、屏:原,赵同;屏,赵括。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楚师骤胜/而骄其师/老矣/而不设备/子击之郑师/为承楚师必败
B.楚师骤胜/而骄其师/老矣/而不设备/子击之/郑师为承/楚师必败
C.楚师骤胜而骄/其师老矣/而不设备/子击之郑师/为承楚师必败
D.楚师骤胜而骄/其师老矣/而不设备/子击之/郑师为承/楚师必败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稷,“社”为土地神,“稷”为谷神,“社稷”是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常用来代指国家或朝廷。
B.“师直为壮,曲为老”中的“老”与《齐桓晋文之事》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中第一个“老”的含义不同。
C.“以至于昏”中的“以至”古今含义相同,常用于表示范围、数量、程度、时间等延伸和发展。
D.“唯敌是求”中的“唯”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唯君图之”含义相同,都是“希望”的意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栾武子知己知彼,审时度势,着眼全局,阻止晋国攻楚,他的主张得到了知季的赞同。
B.楚国自从攻克庸国以来,励精图治,时常告诫百姓要居安思危,保持警戒、畏惧之心。
C.栾武子善于引用史实展开论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有力驳斥了彘子的观点。
D.《左传》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如有勇无谋的赵括、智勇双全的烛之武等。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栾伯善哉!实其言,必长晋国。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5.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栾武子反对攻打楚国的原因。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薛放,河中宝鼎人。其兄戎少有学术,不求闻达,年余四十,不其操。戎检身处约,不务虚名,俸入之余,散于宗族。兄弟五人,季弟放最知名。放登进士第,性端厚寡言,于是非不甚系意。累佐藩府,莅事干敏。官至兵部郎中。遇宪宗以储皇好书,求端士辅导经义,选充皇太子侍读。及穆宗嗣位未听政间放多在左右密参机命穆宗常谓放曰先生宜为相必匡不逮放叩头曰:“臣实庸浅,固不足猥尘大位。辅弼之任,自有贤能。”其言无矫饰,皆此类也。穆宗深嘉其诚,因召对思政殿,赐以金紫之服。转工部侍郎、集贤学士。穆宗常谓侍臣曰:“朕欲习学经史,何先?”放对曰:“经者,先圣之至言,仲尼之所发明,皆天人之极致,诚万代不刊之典也。史记前代成败得失之迹,亦足鉴其兴亡。然得失相参,是非无准的,固不可为经典比也。”帝曰:“《六经》所尚不一,志学之士,白首不能尽通,如何得其要?”对曰:“《论语》者《六经》之菁华,《孝经》者人伦之本。穷理执要,真可谓圣人至言。是以汉朝《论语》首列学官,光武令虎贲之士皆习《孝经》,玄宗亲为《孝经》注解,皆使当时大理,四海安宁。盖人知孝慈,气感和乐之所也。”上曰:“圣人以孝为至德要道,其信然乎!”转兵部侍郎、礼部尚书,判院事。放闺门之内,尤推孝睦,孤孀百口,家贫不给赡,常苦体薄。放因召对,恳求外任。其时偶以节度使无,乃授以廉问。及镇江西,惟用清洁为理,一方之人,至今思之。宝历元年,卒于江西观察使,废朝一日。

(节选《旧唐书·列传一百五》,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穆宗嗣位/未听政间/放多在左右/密参机命/穆宗常谓放曰/先生宜为相/以匡不逮/
B.及穆宗嗣位/未听/政间放多在左右/密参机命/穆宗常谓放曰/先生宜为相/以匡不逮/
C.及穆宗嗣位/未听政间/放多在左右/密参机命/穆宗常谓放曰/先生宜/为相以匡不逮/
D.及穆宗嗣位/未听/政间放多在左右/密参机命/穆宗常谓放曰/先生宜/为相以匡不逮/
2.下列对文中加点字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易其操”与“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易”字含义不同。
B.“气感和乐所致也”与“以致天下之士”(《过秦论》)两句中的“致”字含义不同。
C.“家贫每不给赡”与“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两句中的“每”字含义相同。
D.“其时偶以节度使无阙”与“阙秦以利晋”(《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阙”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薛放的兄长薛戎有学问,却不追求名望显达与虚名。薛放性情也端庄少言,不把别人的是非之言放在心上。
B.薛放认为经书是先圣至理之言,如孔子所阐明的,都是天人的最高造诣,这些经典不是后世万代可以刊印得了的。
C.皇帝认为学《六经》,即使皓首穷经也未必能精通。薛放给皇帝提议,可以选其中的精髓《论语》和《孝经》来学习。
D.薛放家里穷困,常常苦于微薄的俸禄不够供养,便请求出京赴任。他到江西镇守,只用清正廉洁来治理,当地百姓怀念至今。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穆宗深嘉其诚,因召对思政殿,赐以金紫之服。
(2)然得失相参,是非无准的,固不可为经典比也。
2023-03-17更新 | 337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七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