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983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叔向见韩宣子,宣子忧贫,叔向贺之。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无以从二三子,吾是以忧,子贺我,何故?对曰:昔栾武子无一卒之田,其宫不备其宗器,宣其德行,顺其宪则,使越于诸侯。诸侯亲之,戎、狄怀之,以正晋国。行刑不疚,以免于难。及桓子骄泰奢侈,贪欲无艺,略则行志,假货居贿,宜及于难,而赖武之德,以没其身。及怀子改桓之行,而修武之德,可以免于难,而桓之罪,以亡于楚。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其德矣,是以贺。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宣子拜稽首焉,曰:起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

(节选自《国语•晋语》)

材料二:

(王)充性恬淡,不贪富贵。为上所知,拔擢越次,不慕高官。不为上所知,贬黜抑屈,不恚下位。比为县吏,无所择避。或曰:心难而行易,好友同志,仕不择地,浊操伤行,世何效放?答曰:可效放者,莫过孔子。孔子之仕,无所避矣。为乘田委吏,无於邑之心;为司空相国,无说豫之色。舜耕历山,若终不免;及受尧禅,若卒自得。忧德之不丰,不患爵之不尊;名之不白,不恶位之不迁。世能知善,虽贱犹显;不能别白,虽尊犹辱。处卑与尊齐操,位贱与贵比德,斯可矣。

(节选自《论衡•自纪篇》)

材料三: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

【注】①韩宣子,姬姓,韩氏,名起,谥号宜,春秋时期晋国卿大夫。②心难而行易:心怀高远而行为随便。③於邑:愤懑之意。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起也A将亡B赖子存之C非起也D敢专承之E其自桓叔F以下G嘉吾子H之赐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离,通“罹”,遭受,与《屈原列传》中“‘离骚’者,犹离忧也”的“离”意思相同。
B.子,古代为男子的美称,称别人为“吾子”,有相亲或敬爱之意,可直译为“您”。
C.耻,以⋯⋯为耻,与《石钟山记》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的“鸣”用法不同。
D.归,归附之意,与《项脊轩志》中“后五年,吾妻来归”的“归”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栾武子没有很多田产,也没有完整的祭祀礼器,但是他能够行德遵法,声名远播,故而荫及儿子桓子。
B.由于叔向对自己的态度真诚,直言不讳,韩宣子深解其义,对叔向的祝贺由不解到欣然接受,并且由衷感激。
C.王充性格淡泊、不贪图富贵。他主张学习孔子,因为孔子出仕,做小官不避权贵,做高官无骄傲自满之色。
D.“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说明孔子强调实现“仁”更需要自我修养和实践,不能指望别人帮助。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
(2)处卑与尊齐操,位贱与贵比德,斯可矣。
5.三则材料分别从什么角度来阐述如何“修身”?请简要概括。
2024-05-16更新 | 15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石家庄市普通高中学校毕业年级教学质量检测(三)语文试卷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韩事秦三十余年,出则为扞蔽,入则为席荐。秦特出锐师取地而韩随之,怨悬于天下,功归于强秦。且夫韩入贡职,与郡县无异也。今臣窃闻贵臣之计,举兵将伐韩。夫赵氏聚士卒,养徒,欲赘天下之兵,明秦不弱,则诸侯必灭宗庙,欲西面行其意,非一日之计也。今释赵之患,而攘内臣之韩,则天下明赵氏之计矣。夫韩,小国也,而以应天下四击,主辱臣苦,上下相与同忧久矣。修守备,戒强敌,有蓄积,筑城池以守固。今伐韩,未可一年而灭,拔一城而退,则权轻于天下,天下摧我兵矣。韩叛,则魏应之,赵据齐以为原,如此,则以韩、魏资赵假齐以固其从,而以与争强,赵之福而秦之祸也。夫进而击赵不能取,退而攻韩弗能拔,则陷锐之卒勤于野战,负任之旅罢于内供,则合群苦弱以敌二万乘,非所以亡韩之心也。均如贵臣之计,则秦必为天下兵质矣。陛下虽以金石相弊,则兼天下之日未也。

今贱臣之愚计:使人使荆,重用事之臣,明赵之所以欺秦者;与魏质以安其心从韩而伐赵赵虽与齐为一不足患也。二国事毕,则韩可以移书定也。是我一举,二国有亡形,则荆、魏又必自服矣。故曰:“兵者,凶器也。”不可不审用也。以秦与赵敌,衡加以齐,今又背韩,而未有以坚荆、魏之心。夫一战而不胜,则祸构矣。计者,所以定事也,不可不察也。赵、秦强弱,在今年耳。且赵与诸侯阴谋久矣。夫一动而弱于诸侯,危事也;为计而使诸侯有意我之心,至殆也。见二疏,非所以强于诸侯也。臣窃愿陛下之幸熟图之。夫攻伐而使从者焉,不可悔也。

(节选自《韩非子·存韩》)

材料二:

(韩)王安五年,秦攻韩,韩急,使韩非使秦,秦留非,因杀之。

九年,秦虏王安,尽入其地,为颍州郡。韩遂亡。

(节选自《史记·韩世家》)

【注】①原,为“援”字之误。②均:信,果真,的确。③质:箭靶。④荆:楚国的别称。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与魏质A以B安C其心D从韩E而伐赵F赵虽与齐G为一H不足患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字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即“纵”,合纵,指战国时东方六国联合起来与秦国抗衡的联盟政策。
B.万乘,指万辆兵车,文中指“万乘之国”的简称,战国时用来指大的诸侯国。
C.币,指礼物,与《荆轲刺秦王》中“持千金之资币物”中的“币”意义相同。
D.间,空隙,这里意为利用空隙,与《鸿门宴》中“间至军中”的“间”意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王安五年,秦国急攻韩国,生死存亡之际,韩非出使秦国,向秦王上书,劝说秦王先攻打赵国而暂时保存韩国,《存韩》一文为此时所作。
B.韩非认为秦国攻打他国时韩国追随出兵而与诸侯结怨,利益都归于秦国,且韩国向秦国缴纳赋税,和秦国的郡县没有区别,因此秦国不应攻打韩国。
C.韩非指出,韩国虽是小国,但处于四战之地,为应付来自各方的攻击,韩国常年整军备战,秦国如果攻打韩国,难以速战速决,这会对秦国不利。
D.韩非认为战争是凶险之事,因此必须慎重,如果不能处理好秦国与韩、楚、魏三国的关系,那么在战争中一旦失利,对秦国来说就构成祸患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释赵之患,而攘内臣之韩,则天下明赵氏之计矣。
(2)是我一举,二国有亡形,则荆、魏又必自服矣。
2024-05-16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乐山市高三第三次调查研究考试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成公十六年九月,晋人执季文子于苕丘。公还,待于郓,使子叔声伯请季孙于晋。欲曰:“苟去仲孙蔑而止季孙行父,吾子国,亲于公室。”对曰:“若去蔑与行父,是大弃鲁国而罪寡君也。若犹不弃,而惠微周公之福,使寡君得事晋君。则夫二人者,鲁国社稷之臣也。若朝亡之,鲁必夕亡。以鲁之密迩仇雠,亡而为雠,治之何及?”欲曰:“吾为子请邑。”对曰:“婴齐,鲁之常隶也,敢介大国以求厚焉!承寡君之命以请若得所请吾子之赐多矣又何求?”范文子谓栾武子曰:“季孙于鲁,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可不谓忠乎?信谗而弃忠良,若诸侯何?子叔婴齐奉君命无私,谋国家不贰,图其身不忘其君。若虚其请,是弃善人也。子其图之!”乃许鲁平,赦季孙。

(节选自《左传·成公》)

材料二:

子叔声伯如晋季文子,欲欲予之邑,弗受也。归,鲍国谓之曰:“子何辞苦成叔之邑,欲信让耶?抑知其不可乎?”对曰:“吾闻之,不厚其栋,不能任重。重莫如国,栋莫如德。夫苦成叔家欲任两国而无大德,其不存也,亡无日矣。譬之如疾,余恐易焉。苦成氏有三亡,少德而多宠,位下而欲上政,无大功而欲大禄,皆怨府也。其君骄而多私,胜敌而归,必立新家。立新家,不因民不能去旧;因民,非多怨民无所始。为怨三府,可谓多矣。其身之不能定,焉能予人之邑!”鲍国曰:“我信不若子,若鲍氏有,吾不图矣。今子图远以让邑,必常立矣。”

(节选自《国语·鲁语》)

【注】①季文子:季孙行父,与后文的仲孙蔑,均为鲁国重臣。②子叔声伯:鲁国大夫,又称仲婴齐。③欲:又称苦成叔,春秋中期晋国卿大夫。后文出现的范文子与栾武子,均为晋国重臣。④家:卿大夫的采地食邑,这里指卿大夫。新家,即封新大夫。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承寡君之命A以请B若得C所D请E吾子F之赐G多矣H又何求?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文中指给予,与《六国论》“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中的“与”意思相同。
B.相,文中指辅助,与《答司马谏议书》中“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中的“相”意思不同。
C.谢,文中指谢罪,与《鸿门宴》“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谢”意思相同。
D.衅,文中指征兆、事端,与《齐桓晋文之事》“将以衅钟”的“衅”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叔声伯认为仲孙蔑和季孙行父都是关乎鲁国兴亡的重臣,失去二人鲁国势必灭亡,一旦鲁国灭亡,对于晋国而言就增加了外部仇敌的力量。
B.范文子认为应该释放季孙行父,是因为季孙行父是鲁国重臣,对于这样地位尊贵的人,应该放他走,以维护晋国“重义”的名声。
C.子叔声伯认为郤很快就会败亡,其原因有:缺少德行却多受晋君宠爱,地位不高却想干预国政,没有大功却要丰厚的俸禄。
D.鲍国反思自身,为声伯的见识所折服,他表示自己不能像声伯一样见微知著,深谋远虑,也相信声伯可以保持住尊贵的地位。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叔婴齐奉君命无私,谋国家不贰,图其身不忘其君。
(2)鲍国谓之曰:“子何辞苦成叔之邑,欲信让耶?抑知其不可乎?”
5.季文子最后能够重新回到鲁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
2024-05-16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海南省高三学业水平诊断(五)语文试题与答案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贞观十九年,太宗将亲征高丽,开府仪同三司尉迟敬德奏言:车驾若自往辽左,皇太子又监国定州,东西二京,府库所在,虽有镇守,终是空虚,辽东路遥,恐有玄感之变。且边隅小国,不足亲劳万乘若克胜,不足为武,倘不胜,翻为所笑。伏请委之良将,自可应时摧灭。太宗虽不从其谏,而识者是之。

礼部尚书江夏王道宗从太宗征高丽,诏道宗与李勣为前锋,及济辽水克盖牟城,逢贼兵大至,军中佥欲深沟保险,待太宗至,徐进。道宗议曰:不可,贼赴急远来,兵实疲顿,恃众轻我,一战可摧。昔耿弇不以贼遗君父,我既职在前军,当须清道以待舆驾李勣大然其议。乃率骁勇数百骑,直冲贼阵,左右出入,勣因合击,大破之。太宗至,深加赏劳。道宗在阵损足,帝亲为针灸,赐以御膳。

(节选自魏征《贞观政要·征伐》)

材料二:

凡征高丽,拔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十城,徙辽、盖、岩三州户口入中国者七万人。新城、建安、驻跸三大战,斩首四万馀级,战士死者几三千人,战马死者什七八。上不能成功,深悔之,叹曰:魏征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命驰驿祀征以少牢,复立所制碑,召其妻子诣行在,劳赐之。

臣祖禹曰:太宗北擒颉利,西灭高昌兵威无所不加四夷震慑而玩武不已。亲击高丽,以天下之众困于小夷,无功而还,意折气沮。亲见炀帝以勤远国,而袭其所为。臣以为太宗之征高丽,无异于炀帝,但不至于乱亡耳。惟不能慎终如始,日新其徳,而欲功过五帝,地广三王,是以失之。然见危而思直臣,知过而能自悔,此所以为贤也。

(节选自范祖禹《唐鉴》)

[注]①军中佥:军中之人。②耿弇,字伯昭,扶风茂陵人,东汉开国元勋、军事家,云台二十八将之一。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西灭A高昌B兵C威D无所不加E四夷F震慑G而玩武H不已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车驾,有马车之意,此处代指“天子”,和文中的“万乘”“舆驾”,含义相同。
B.“战马死者什七八”在句式结构上与“送匈奴使留在汉者”(《苏武传》)相同。
C.“上以不能成功”中“以”意为“认为”,与“习以成性”中的“以”含义不同。
D.“勤远亡国”中的“亡”字与“耻学于师”(《师说》)中的“耻”字用法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贞观十九年太宗打算亲征高丽,尉迟敬德希望太宗不要御驾亲征,可派良将出征,尽管太宗未采纳尉迟的意见,但有人认同尉迟的说法。
B.王道宗追随太宗征讨高丽,担任前锋,途遇强敌,王道宗认为敌军远道而来,士兵疲惫,倚仗大军人数轻视唐军,一仗就可以打败敌军。
C.此次唐军征讨高丽虽有胜绩,但是在新城、建安、驻跸三大战役中,唐军亦有不少伤亡,战死的士兵近三千人,战马死了百分之七八十。
D.唐太宗亲征高丽没有取胜,对此次军事行动感到后悔,不禁想到敢言直谏的魏征,由此可见,尉迟敬德在唐太宗心目中的地位不如魏征。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克胜,不足为武,倘不胜,翻为所笑。
(2)以天下之众困于小夷,无功而还,意折气沮。
5.材料二中,范祖禹是如何评价唐太宗征伐高丽的行为的?
2024-05-16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辽宁省部分重点中学协作体联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仁福,不知其世家。当唐僖宗时,有拓跋思敬者,为夏州偏将,后以与破黄巢功,赐姓李氏,拜夏州节度使。思敬卒,乾宁二年,以其弟思谏为节度使。

自唐末天下大乱,史官实录多阙诸镇因时崛起自非有大善恶暴着于世者不能记其始终。是时,兴元、凤翔、邠宁、鄜坊、河中、同华诸镇之兵,四面并起而交争,独灵、夏未尝为唐患,而亦无大功。朱玫之乱,思敬与鄜州李思孝皆兵屯渭桥。其后,黄巢陷京师,王重荣、李克用等会诸镇兵讨贼,思敬与破巢复京师,然皆未尝有所可称,故思敬之功过不显而无传。

梁开平二年,思谏卒,军中立其子彝昌为留后,梁即拜彝昌节度使。明年,其将高宗益作乱,杀彝昌。是时,仁福为蕃部指挥使,戍兵于外,军中乃迎仁福立之,不知其于思谏为亲疏也。是岁四月,拜仁福检校司空、定难军节度使。终梁之世,奉正朔而已。是时,岐王李茂贞、晋王李克用,数会兵攻仁福,梁辄出兵救之。仁福累官至检校太师兼中书令,封朔方王。长兴四年三月卒,其子彝超自立为留后。

自仁福时,边将多言仁福通于契丹,恐为边患。明宗因其卒,乃以彝超为延州刺史、彰武军节度使,而徙彰武安从进代之。恐彝超不受代,遣邠州药彦稠以兵五万送从进镇。彝超果不受代,从进与彦稠以兵围之,百馀日不克。夏州城壁素坚,故老传言赫连勃勃蒸土筑之,从进等穴地道,凿不能入。彝超外招党项,抄掠从进等粮道,自陕以西,民运斗粟束刍,其费数千,人不堪命,道路愁苦。明宗遂释不攻,以彝超为定难军节度使。清泰二年卒。

(节选自《新五代史·卷四十·杂传第二十八》,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史官实录A多阙B诸镇C因时D倔起E自非有大善恶F暴着于世者G不能H记其始终。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把的意思,这里引申为率领,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的“以”字意义不相同。
B.亲疏,亲近和疏远,是一组反义词,与《出师表》中的“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中的“存亡”一词用法相同。
C.通于契丹,和契丹勾结,“青,取之于蓝”中“取之于蓝”表示从蓼蓝中取得,两者结构相同。
D.之,到、去之意,文中“遣邠州药彦稠以兵五万送从进之镇”的意思是派邠州药彦稠率兵五万送安从进到镇(赴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末天下太乱,黄巢攻陷京城,王重荣、李克用等人会同各镇的军队讨伐贼军,拓跋思敬参与了打败黄巢、收复京城的过程。
B.拓跋思谏去世后,军中立他的儿子拓跋彝昌为留后,随即梁拜拓跋彝昌为节度使。第二年,拓跋彝昌被作乱的将领高宗益杀死。
C.唐明宗趁着李仁福去世,任命他的儿子李彝超为延州刺史、彰武军节度使,并调彰武军安从进代替了李彝超留后的官职,以此来消除李仁福造成的边患。
D.李彝超从关外招引党项人,在安从进等人运粮的道路上抢劫,从陕州以西;老百姓运送一斗粮一束草料,花费数千钱,民众怨声载道。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皆未尝有所可称,故思敬之功过不显而无传。
(2)夏州城壁素坚,故老传言赫连勃勃蒸土筑之,从进等穴地道,凿不能入。
2024-05-16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凉山州高三第三次诊断检测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澹台子羽,君子之容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行不称其貌。宰予之辞雅而文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面智不充其辩。故孔子曰: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故以仲尼之智而有失实之声。今之新辨滥乎宰予,而世主之听眩乎仲尼,为悦其言,因任其身,则焉得无失乎?是以魏任孟卯之辩,而有华下之患;赵任马服之辩,而有长平之祸。此二者任辩之失也。夫视锻锡而察青黄,区冶不能以必剑;水击鹄雁,陆断驹马,则臧获不疑钝利。发齿吻形容,伯乐不能以必马;授车就驾,而观其末涂,则臧获不疑驽良。观容服,听辞言,仲尼不能以必士;试之官职,课其功伐,则庸人不疑于愚智。故明主之吏,宰相必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迁官袭级,则官职大而愈治。夫爵禄大而官职治,王之道也。

今不知治者必曰:得民之心。欲得民之心而可以为治,则是伊尹、管仲无所用也,将听民而已矣。民智之不可用,犹婴儿之心也。夫婴儿不剔首则腹痛,不㨽痤则寝益。剔首、㨽痤,必一人抱之,慈母治之,然犹啼呼不止婴儿不知犯其所小苦致其所大利也今上急耕田垦草以厚民产也而以上为酷;修刑重罚以为禁邪也,而以上为严;征赋钱粟以实仓库,且以救饥馑、备军旅也,而以上为贪;境内必知介而无私解,并力疾斗,所以禽虏也,而以上为暴。此四者,所以治安也,而民不知悦也。

(节选自《韩非子·显学》)

材料二:

(武帝)诏曰: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马或奔踶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驾之马,跅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材异等可为将相及使国者。

(节选自《汉书·武帝纪》)

[注]①臧获:古称奴婢。②奔踶():奔驰,踢人。③泛(fěng)驾:把车子弄翻,指不受驾驭。④跅(tuò)弛:放纵不羁。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然犹啼呼A不止B婴儿不知犯C其所小苦D致其所大E利也F今上急耕田垦草G以厚民产也H而以上为酷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功伐,指功劳、功勋,与成语“自矜功伐”中的“功伐”含义不同。
B.起,指起用,与《过秦论》中“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的“起”含义不同。
C.非常,指非同寻常,与《鸿门宴》中的“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中的“非常”含义不同。
D.绝,指偏僻的、辽远的,与《蜀道难》中“可以横绝峨眉巅”的“绝”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澹台子羽有君子仪容,宰予言辞高雅有文采,孔子与其相处后发现他们的行为和智慧比不上仪容和言辞,可见圣人也会有失误。
B.魏国听信孟卯的花言巧语,带来了华阳之战的惨祸;赵国听信赵括的纸上谈兵,造成了长平之战的大祸。这都是任用能说会道的人而铸成了大错。
C.在韩非子看来,“发齿吻形容”,即通过马的毛发、牙齿和形体外貌来判定马的优劣,就是伯乐也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D.韩非子认为如果得民心就可以治理好国家,那么伊尹、管仲就没有用处了,只要听任民众就可以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迁官袭级,则官职大而愈治。
(2)征赋钱粟以实仓库,且以救饥馑、备军旅也,而以上为贪。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选拔人才,韩非子和汉武帝的观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2024-05-16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广西三新学术联盟百校联考(三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淳化五年九月壬申,以襄王元侃为开封尹,进封寿王。帝在位久,储贰未立。冯拯等上疏言之帝怒斥之岭南中外无敢复言者。至是,寇准自青州召为左谏议大夫,入见。帝曰:朕诸子孰可以付神器者?准曰:陛下为天下择君,谋及妇人中官,不可也。谋及近臣,不可也。唯陛下择所以副天下望者帝俛首久之,屏左右曰:襄王可乎?准曰:知子莫若父。圣意既以为可,愿即决定。遂以元侃为开封尹,封寿王。元侃,帝第三子。吕中曰:准之言真万世法也。

至道元年八月壬辰,诏立寿王元侃为皇太子,更名恒,大赦。太子既立,庙见还宫,京师民拥道喜跃曰:少年天子也。帝闻之不怿,召寇准谓曰:人心遽属太子,欲我何地。准再拜贺曰;社稷之福也。帝悟,入语后嫔,宫中皆前庆。帝喜,复出,延准饮,极醉而罢。以李至、李沆并兼太子宾客,诏太子以师傅礼事之。

三年二月辛丑,帝不豫。宣政使王继恩忌太子英明,阴与参知政事李昌龄、知制诰胡旦等谋立楚王元佐。三月癸巳,帝崩,年五十九。时,皇后令王继恩召吕端。端知有变,即绐继恩入书阁,锁闭之。亟入宫,后问曰:宫车已晏驾,立嗣以长,顺也。今将如何?端曰:先帝立太子正为今日,岂容更有异议?后默然,乃奉太子至福宁殿即位,垂帘引见群臣。端平立殿下,不拜,请卷帘,升殿审视,然后降阶率群臣拜焉。

初,帝欲以端为相,或曰:端为人胡涂。帝曰:端小事胡涂,大事不胡涂。决意用之。时同列奏对多异议,惟端罕所建明。一日,内札戒谕:自今中书必经吕端酌,乃得闻奏。五月甲戌,讨谋立楚王之罪,贬李昌龄为忠武行军司马,降王继恩为右监门卫将军,均州安置。胡旦除名,长流浔州。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至道建储》)

【注】①储贰,储副,即太子。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冯拯等上疏A言之B帝C怒D斥之E岭南F中外G无敢复言者。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神器,神物,借指帝位、政权,与《谏太宗十思疏》“人君当神器之重”中“神器”词义相同。
B.置,安放,摆,与《鸿门宴》“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中“置”词义不同。
C.社稷,分指谷神与土神,代国家,与《陈涉世家》“复立楚国之社稷”中“社稷”词义相同。
D.参,参考,参照,与《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参”词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侃是宋太宗的第三子,在寇准的劝说下,宋太宗让他担任开封府尹,进封为寿王,后将他立为太子。
B.寇准被召回担任左谏议大夫,劝谏宋太宗不可偏听偏信,对立太子的事尽早作出决策,得到吕中称赞。
C.宋太宗听说太子被京城人称赞很不高兴,后在寇准劝说得以醒悟,并延请寇准喝酒,喝得很醉才停止。
D.元侃的英明令王继恩等人感到害怕,他们趁太宗驾崩时谋划拥立楚王元佐。元侃即位后将他们贬官流放。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谋及近臣,不可也。唯陛下择所以副天下望者。
(2)后默然,乃奉太子至福宁殿即位,垂帘引见群臣。
5.太宗说吕端“小事胡涂,大事不胡涂”。在太子即位这件事上,吕端做了哪些事,体现他“大事不胡涂”,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24-05-16更新 | 12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学科基地学校高三第五次模拟预测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王)玄谟每陈北侵之策,上谓殷景仁曰:“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及大举北征,以玄谟为宁朔将军,前锋入河,受辅国将军萧斌节度。玄谟向确礅,戍主奔走,遂围滑台,积旬不克。虏主拓跋焘率大众号百万,鞞鼓之声,震动天地。玄谟军众亦盛,器械亦精,而玄谟专依所见,多行杀戮。初围城,城内多茅屋,众求以火箭烧之,玄谟恐损亡军实,不从。城中即撤坏之,空地以为窟室。及魏救将至,众请发车为营,又不从,将士多离怨。又营货利,一匹布责人八百梨,以此倍失人心。及拓跋焘军至,乃奔退,麾下散亡略尽。萧斌将斩之,沈庆之固谏曰:“佛狸威震天下,控弦百万,岂玄谟所能当。且杀战将以自弱,非良计也。”斌乃止。

(节选自《宋书·列传第三十六·王玄谟传》)

材料二:

王玄谟北伐之必败也,弗待沈庆之以老成宿将见而知之也;今从千余岁以下,由其言论风旨而观之,知其未有不败者也。文帝曰:“观玄谟所陈,令人有封狼居胥意。”坐谈而动远略之雄心,不败何待焉?兵之所取胜者,谋也、勇也。以勇则锋镝雨集车驰骑骤之下一与一相当而后勇怯见焉。以言说勇者,气之浮也,侈于口而馁于心,见敌而必奔矣。若谋,则疑可以豫筹者也,而豫筹者,进退之大纲而已。两相敌而两相谋,扼吭抵虚,声左击右,阳进阴退之术,皎然于心目者,皆不可恃前定以为用。唯夫呼吸之顷,或敛、或纵、或虚、或实,念有其萌芽,而机操于转。非凝神聚气以内营,则目荧而心不及动,辨起而智不能决。故善谋者,未有能言其谋者也。玄谟之勇,大声疾呼之勇也。其谋,画衾腹之谋也。是以可于未事之先,对人主而拄笏掀髯,琅琅惊四筵之众。今亦不知其所陈者何如,一出诸口,一濡之笔,而数十万人之要领已涂郊原之苹矣,况又与江、徐文墨之士相协而鸣也哉!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以勇A则锋镝雨集B车驰骑骤C之下D一与一相当E而后勇怯F见焉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封狼居胥,出自于司马迁《史记》,原指汉将霍去病打败匈奴后登上狼居胥山筑坛祭天以告成功,后比喻建立显赫功勋。
B.佛狸,文中喻指“北方少数民族入侵者”,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佛狸祠下”的“佛狸”意义不同。
C.“眄”,本义为斜视,此处取其引申义,泛指望、看,与陶潜《归去来兮辞》中“眄庭柯以怡颜”的“眄”意义相同。
D.“扪”,文中意为“抚摸”,与李白《蜀道难》中的“扪参历井仰胁息”和成语“扪心自问”的“扪”字意义都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玄谟率领的军队人数众多,武器精锐,王玄谟能够听取别人的意见,但经常杀人立威。
B.王玄谟将钱财看得很重,他不愿意火烧茅屋减少战利品,甚至用一匹布换百姓八百棵梨子。
C.王夫之不认同文帝的话,认为在王玄谟的言论意旨中,就已然能看出他一定会失败的道理。
D.王夫之认为,善于谋划的人只能制定大概的战略再随机应变,因此不能预先说出具体策略。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戍主奔走,遂围滑台,积旬不克。
(2)若谋,则疑可以豫筹者也,而豫筹者,进退之大纲而已。
2024-05-16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某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三诊”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雠。故往见郭隗先生曰:“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雠者奈何?”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王者与役处。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则什己者至。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若恣睢奋击,响籍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燕兵独追,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唯独莒、即墨。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材料二:

贞观之初,求贤如渴,善人所举,信而之,取其所长,恒恐不及。近岁已来,由心好恶弘,或从善举而用之,要或一人毁而弃之,或积年任而用之,或一朝疑而远之。夫行有素履,事有成迹,所毁一人,未必可信于所举;积年之行,不应顿失于一朝。

(节选自魏征《十渐不克终疏》)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然A得贤士B与共国C以雪先王之耻D孤之愿也E敢问F以国报雠者G奈何?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厚币,指丰厚的礼物,与《屈原列传》“厚币委质事楚”中的“厚币”意思相同。
B.反,同“返”,指返回,与《师说》“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中的“反”意思不同。
C.北,文中指的是败逃的军队,与《过秦论》“追亡逐北”中的“北”意思不同。
D.任,指任用、使用,与《谏太宗十思疏》“简能而任之”中的“任”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国趁燕国内乱袭击了燕国,燕昭王在收拾残局后即位,招贤纳士,期望报仇雪恨,于是前去请教郭隗先生。
B.郭隗先生向燕昭王讲述了古代推行道义、招收贤士的方法,介绍了五种不同的做法会分别招致五种不同的人。
C.涓人花费五百金买回了千里马的尸首,让天下人认为燕昭王一定会买马,于是不满一年,就有人来献千里马。
D.魏征肯定了唐太宗在初期对待人才的态度,又指出近年来唐太宗的过失,体现了其对“渐不克终”的坚定劝谏。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2)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5.君主应该如何对待贤才?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2024-05-14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2024·河北秦皇岛·二模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节选自《孙子兵法·军形篇》)

材料二:

丁未,上引诸卫将卒习射于显德殿庭,谕之曰:戎狡侵盗,自古有之,患在边境少安,则人主逸游忘战,是以寇来莫之能御。今朕不使汝曹穿池筑苑,专习弓矢,居闲无事,则为汝师,突厥入寇,则为汝将,庶几中国之民可以少安乎!于是日引数百人教射于殿庭,上亲临试。中多者赏以弓、刀、帛,其将帅亦加上考。群臣多谏曰:于律,以兵刃至御在所者绞。今使卑碎之人张弓挟矢于轩陛之侧,陛下亲在其,万一有狂夫窃发,出于不意,非所以重社稷也。韩州刺史封同人诈乘驿马入朝谏。上皆不听,曰:王者视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朕一一推心置其腹中,奈何宿卫之士亦加猜忌乎!由是人思自励,数年之间,悉为精锐,

上尝言:吾自少经略四方,颇知用兵之要,每观敌陈,则知其强弱,常以吾弱当其强,强当其弱。彼乘吾弱,逐奔不过数十百步,吾乘其弱,必出其陈后反击之,无不溃败,所以取胜,多在此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①上:指唐太宗李世民。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见胜A不过B众C人之所知D非善之E善者也F战胜而天下曰G善H非善之I者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举起,与《屈原列传》中“举贤以自佐”的“举”意思不同。
B.间,中间,与《庖丁解牛》中“彼节者有间”的“间”意思不同。
C.切,迫切,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饥冻虽切,违己交病”的“切”意思相同。
D.所以,……的原因,与《石钟山记》中“此世所以不传也”的“所以”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子认为,善于作战的人,能做到自己不可战胜,但不能使敌人一定被自己战胜,因此,胜利可以预测,但不可强求,
B.打胜仗的军队总是在具备了必胜的条件之后才交战,而打败仗的军队总是先交战,然后在战争中企图侥幸取胜。
C.唐太宗亲自在显德殿庭院教习士卒箭术,群臣因为这一做法与不可在天子处所持刀刃的律法不合而极力劝阻太宗。
D.太宗认为,大唐疆域之内的人都是他的子民,他对每个人都能以诚相待,没有必要对保卫他的将士加以猜忌。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潮译成现代汉语。
(1)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
(2)患在边境少安,则人主逸游忘战,是以寇来莫之能御。
5.对于取胜之道,孙子和唐太宗的观点有何不同?
2024-05-14更新 | 12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秦皇岛市部分高中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