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燕昭王问于郭隗曰:“寡人地狭人寡,齐人取蓟八城,匈奴驱驰楼烦之下,以孤之不肖,得承宗庙,恐危社稷,存之有道乎?”郭隗曰:“有,然恐王之不能用也。”昭王避席:“愿,请闻之。”郭隗曰:“帝者之臣,其名臣也,其实师也;王者之臣,其名臣也,其实友也;霸者之臣,其名臣也,其实宾也;危国之臣,其名臣也,其实虏也。今王将东面,目指气使以求臣,则厮役之材至矣;南面听朝,不失揖让之礼以求臣,则人臣之材至矣;西面等礼相亢下之以色不乘势以求臣则朋友之材至矣北面拘指逡巡而退以求巨则师傅之材至矣如此则上可以王,下可以霸,唯王择焉。”燕王曰:“寡人愿学而无师。”郭隗曰:“王诚欲兴道,隗请为天下之士开路。”于是燕王常置郭隗上坐,南面。居三年,苏子闻之,从周归燕;邹衍闻之,从齐归燕;乐毅闻之,从赵归燕;屈景闻之,从楚归燕。四子毕至,果以弱燕并强齐。夫燕、齐非均权敌战之国也,所以然者,四子之力也。《诗》曰:“济济多士,文王以宁。”此之谓也。

宋大水,鲁人之曰:“天降淫雨,溪谷满盈,延及君地,以忧执政,使臣敬吊。”宋人应之曰:“寡人不佞,斋戒不谨,邑封不修,使人不时,天加以殃,又君忧,拜命之辱。”孔子闻之曰:“宋国其庶几乎!”问曰:“何谓也?”曰:“夫过而改之,是犹不过也。故曰其庶几乎!”宋人闻之,夙兴夜寐,早朝晏退,吊死问疾,戮力宇内。三年,岁丰政平。向使宋人不闻君子之语,则年谷未丰,而国家未宁。《诗》曰:“弗时仔肩,示我显德行。”此之谓也。

(选自《说苑·君道》,有删改)


【注】①楼烦,国名,以游牧为生,东与燕国、赵国为邻。②戮力,尽力。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西面等礼/相亢下之以色/不乘势以求臣/则朋友之材至矣/北面拘指/逡巡而退以求/臣则师傅之材至矣/
B.西面等礼/相亢下之以色/不乘势以求臣/则朋友之材至矣/北面拘指/逡巡而退以求/臣/则师傅之材至矣/
C.西面等礼相亢/下之以色/不乘势以求臣/则朋友之材至矣/北面拘指/逡巡而退以求臣/则师傅之材至矣/
D.西面等礼相亢/下之以色/不乘势以求/臣则朋友之材至矣/北面拘指逡巡/而退以求臣/则师傅之材至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宗庙,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神庙,这里指继承祖先的事业。
B.东面,位在西而面向东。古代宾主相见以西为尊,主东而宾西。
C.“鲁人吊之曰”与“形影相吊”(《陈情表》)两句中的“吊”字含义相同。
D.遗,给予,使,与“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过秦论》)中的“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燕国遭受过齐国的侵略和掠夺,又面临匈奴的威胁,燕昭王担心会危及国家,自己不能继承祖先的事业,于是向郭隗询问保存国家的办法。
B.郭隗分析了不同的君王会有不同的臣子,帝王的臣子是帝王的老师,亡国之君的臣子像俘虏一样,而国君态度是否谦恭会招来不同类型的臣子。
C.燕昭王表示愿意学习,然而没有老师。于是燕昭王便请郭隗上坐,一直尊其为老师。过了三年,邹衍等贤士投奔燕国,使燕国与齐国一样强大。
D.宋国发生水灾,宋君认为这是因为他做得不好而招致上天的惩罚。宋君在听到孔子的一番话后,勇于改错。过了三年,年成丰收,政治清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燕、齐非均权敌战之国也,所以然者,四子之力也。
②宋人闻之,夙兴夜寐,早朝晏退,吊死问疾,勃力宇内。
5.燕昭王请郭隗上坐,尊其为老师,燕昭王这样做取得了什么效果?请简要概括。
2023-02-26更新 | 554次组卷 | 4卷引用:第四单元(B卷·能力提升练)-【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分层训练AB卷(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恕,字宗贯,三原人,正统十三年进士。由庶吉士授大理左评事尝条刑罚不中者六事皆议行之迁扬州知府发粟振饥不待报作资政书院以课士天顺四年以治行最,超迁江西右布政使。成化元年,南阳、荆、襄流民啸聚为乱,擢恕右副都御史抚治之。会丁母忧,诏奔丧两月即起视事。恕辞,不许。与尚书白圭共平大盗刘通,复讨破其党石龙。严束所部毋滥杀,流民复业。移抚河南。论功,进左副都御史。父忧,服除,以原官总督河道。浚高邮、邵伯诸湖。因灾变,请讲求灾策。帝为赐山东租一年,畿辅亦多减免。旋改南京户部左侍郎。十二年,大学士商辂等以云南远在万里,而镇守中官钱能贪态甚,议遣大臣有威望者为巡抚镇压之,乃改恕左副都御史以行。恕居云南九月,威行徼外,黔国以下成惕息奉令。当是时,安南纳江西叛人王姓者为谋主,潜遣谍入临安,又于蒙自市铜铸兵器,将伺间袭云南。恕请增设副使二员,以饬边备,谋遂沮。还南京数月,迁兵部尚书。考选官属,严拒请托,同事者咸不悦。而钱能归,屡谮恕于帝。帝亦衔恕数直言,遂命巡抚南畿。孝宗即位,始用廷臣荐,召入为吏部尚书。恕扬历中外四十余年,刚正清严,始终一致。所引荐耿裕、彭韶、章懋等,皆一时名臣。弘治二十年间,众正盈朝,职业修理,号为极盛者,恕力也。武宗嗣位,遣行人赍敕存问,恕陈国家大政数事,帝优诏报之。正德三年四月卒,年九十三。讣闻,辍朝,赠特进左柱国太师,谥端毅。

(节选自《明史·王恕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由庶吉士授大理左评事/尝条刑罚不中者/六事皆议/行之/迁扬州知府/发粟振饥不待报/作资政书院以课士/
B.由庶吉士授大理左评事/尝条刑罚不中者/六事皆议/行之迁扬州/知府发粟振饥/不待报作/资政书院以课士/
C.由庶吉士授大理左评事/尝条刑罚不中者六事/皆议行之/迁扬州知府/发粟振饥不待报/作资政书院以课士/
D.由庶吉士授大理左评事/尝条刑罚不中者六事/皆议行之迁扬州/知府发粟振饥/不待报作/资政书院以课士/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流民,指因受自然灾害、战争等祸乱,背井离乡,流亡外地,生活没有着落的人。
B.畿辅,古代称王都所在的千里地面。后指国都所在的地方,泛指京城附近的地区。
C.惕息,意为心跳气喘,多以“不敢惕息”形容恐惧。文中用来表现对王恕的敬畏。
D.行人,指出行之人。义同“行人弓箭各在腰”“路上行人欲断魂”中的“行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恕在扬州担任知府时,开仓放粮,贩济饥荒,同时设立资政书院,征收读书人的赋税。政绩考核成绩最佳,被破格提拔担任江西右布政使。
B.王恕总督河道时,疏浚了高邮、邵伯等地湖泊。在灾变发生时,请求研究寻求消弭灾祸的策略。皇帝因为他的建议赐免了山东百姓一年租税。
C.大学士商辂等人认为云南远在万里,商议派遣有威望的大臣前去镇守。王恕受遣,在云南任职九个月中,各部落都谨慎奉命,威名远播境外。
D.弘治一朝,政治清明,百业兴旺,号称盛世,这其中多有王恕的功劳。武宗继位,遣使慰问,年迈的王恕还心念国家大政,受到了皇帝嘉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潜遣谍入临安,又于蒙自市铜铸兵器,将伺间袭云南。
(2)而钱能归,屡谮恕于帝。帝亦衔恕数直言,遂命巡抚南畿。
5.《明史》赞誉王恕“砥砺风节”,请概述其身居要职却有风骨节操的事迹。
2022-12-01更新 | 208次组卷 | 2卷引用:第四单元(A卷·知识通关练)-【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分层训练AB卷(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楚庄王欲伐阳夏,师久而不罢,群臣欲谏而莫敢。庄王猎于云梦,椒举进谏曰:“王所以多得兽者,马也。而王国亡,王之马岂可得哉?”庄王曰:“善。不谷知诎强国之可以长诸侯也,知得地之可以为富也,而忘吾民之不用也。”明日饮诸大夫酒,以椒举为上客,罢阳夏之师。楚庄王筑层台延石千重延壤百里士有反三月之粮者大臣谏者七十二人皆死矣有诸御己者违楚百里而耕谓其耦曰:“吾将入见于王。”其耦曰:“以身乎?吾闻之,说人主者,皆闲暇之人也,然且至而死矣,今子特草茅之人耳。”诸御己曰:“若与子同耕则比力也,至于说人主不与子比智矣。”其耕而入见庄王。庄王谓之曰:“诸御己来,汝将谏邪?”诸御己曰:“君有义之用,有法之行。且己闻之,土负水者平,木负绳者正,君受谏者圣。君筑层台,延石千重,延壤百里,民之衅咎,血成于通涂,然且未敢谏也,己何敢谏乎?顾臣愚,闻昔者虞不用宫之奇而晋并之,陈不用子家羁而楚并之,曹不用僖负羁而宋并之,莱不用子猛而齐并之,吴不用子胥而越并之,秦人不用蹇叔之言而秦国危,桀杀关龙逢而汤得之,纣杀王子比干而武王得之,宣王杀杜伯而周室卑。此三天子,六诸侯,皆不能尊贤用辩士之言,故身死而国亡。”遂而出。楚王遽而追之曰:“己子反矣,吾将用子之谏。先日说寡人者,其说也不足以动寡人之心,又危加诸寡人,故皆至而死;今子之说,足以动寡人之心,又不危加诸寡人,故吾将用子之谏。”明日令曰:“有能入谏者,吾将与为兄弟。”遂解层台而罢民,楚人歌之曰:“薪乎菜乎,无诸御己讫无子乎!菜乎薪乎,无诸御己讫无人乎!”

(节选自《说苑·正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楚庄王筑层台/延石千重/延壤百里/士有反三月之粮者/大臣谏者七十二人/皆死矣/有诸御己者违楚/百里而耕/
B.楚庄王筑层台/延石千重/延壤百里/士有反三月之粮者/大臣谏者七十二人/皆死矣/有诸御己者/违楚百里而耕/
C.楚庄王筑层台/延石千重/延壤百里/士有反/三月之粮者/大臣谏者七十二人/皆死矣/有诸御己者违楚/百里而耕/
D.楚庄王筑层台/延石千重/延壤百里/士有反/三月之粮者/大臣谏者七十二人/皆死矣/有诸御己者/违楚百里而耕/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谷”的本义是不结果实的意思,后引申为古代君王自称的谦辞。
B.“委其耕”与“委而去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两句中的“委”意思相同。
C.“窃”的本义是偷,文中指私下、私自,是表示个人意见或行为的谦辞。
D.“遂趋而出”与“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两句中的“趋”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庄王建筑高层楼台,参建楼台的百姓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搬运石头和泥土,很长时间内都不能回家,这给老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B.在劝谏楚庄王停止建筑高层楼台的七十二个大臣都被处死的情况下,诸御己不顾同伴的劝阻,毅然放下农活,胸有成竹地去游说。
C.楚庄王被诸御己的言论打动,不仅听取了他的谏言,停建高台,免除百姓的劳役,还下达了要和入宫劝谏的人结为兄弟的命令。
D.楚国人把诸御己比喻成柴草,并写成歌谣,来表达对诸御己的歌颂和感激,说如果没有他,他们就没有后代,村庄也没有人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之衅咎,血成于通涂,然且未敢谏也,己何敢谏乎?
(2)今子之说,足以动寡人之心,又不危加诸寡人,故吾将用子之谏。
5.诸御己的进谏为什么能够被楚庄王接受?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周)襄王十三年,郑人伐滑。王使游孙伯请滑,郑人执之。王怒,将以狄伐郑。富辰谏曰:“不可。郑在天子,兄弟也。郑武、庄有大勋力于平、桓,我周之东迁,晋、郑是依,子颓之乱,又郑之由定。今以小忿弃之,是以小怨置大德也,无乃不可乎?”王不听。十七年,王降狄师以伐郑。

王德狄人,将以其女为后,富辰谏曰:“不可。夫婚姻,祸福之阶也。由之利内则福,利外则取祸。今王外利矣,其无乃阶祸乎?昔鄢之亡也由仲任,密须由伯姞,郐由叔妘,聃由郑姬,息由陈妫,邓由楚曼,罗由季姬,卢由荆妫,是皆外利离亲者也。”

王曰:“利何如而内,何如而外?”对曰:“尊贵、明贤、庸勋、长老、爱亲、礼新,亲旧。然则民莫不审固其心力以役上令,官不易方,而财不匮竭,求无不至,动无不济。百姓兆民,夫人奉利而归诸上,是利之内也。若七德离判,民乃携贰,各以利退,上求不暨,是其外利也。夫狄无列于王室,郑伯南也,王而卑之,是不尊贵也。狄,犲狼之德也,郑未失周典,王而蔑之,是不明贤也。平、桓、庄、惠皆受郑劳,王而弃之,是不庸勋也。郑伯捷之齿长矣,王而弱之,是不长老也。狄,隗姓也,郑出自宣王,王而虐之,是不爱亲也。夫礼,新不间旧,王以狄女间姜、任,非礼且弃旧也。王一举而弃七德,臣故曰利外矣。《》有之曰:‘必有忍也,若能有济也。’王不忍小忿而弃郑,又登叔隗以阶狄。狄,封豕犲狼也,不可猒也。”王不听。

十八年,王黜狄后。狄人来诛杀谭伯。富辰曰昔吾骤谏王王弗从以及此难若我不出主其以我为怼乎乃以其属死之

(节选自《国语·周语中》)


【注】文中“平、桓、庄、惠”“宣王”都是周朝前代君主。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富辰曰/昔吾骤谏王/王弗从/以及此难/若我不出/王其以我/为怼乎/乃以其属死之/
B.富辰曰/昔吾骤谏王/王弗从/以及此难/若我不出/王其以我为怼乎/乃以其属死之/
C.富辰曰/昔吾骤谏王/王弗从以及/此难若我不出/王其以我/为怼乎/乃以其属死之/
D.富辰曰/昔吾骤谏王/王弗从以及/此难若我不出/王其以我为怼乎/乃以其属死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迁,指公元前770年,因受战争和灾荒的影响,周王室由镐京一带东迁洛邑。
B.长老,文中指恭敬长者。现多指对老年人、住持僧人的尊称,二者的意思不同。
C.携贰,指离心,有二心。“贰”与《烛之武退秦师》中“且贰于楚也”的“贰”同义。
D.《书》,指《尚书》,又称《四书》,是最早的历史文献汇编,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国要讨伐滑国,游孙伯被襄王派去替滑国说情被郑人扣留。襄王欲讨伐郑国,富辰从亲情、功劳等角度劝阻,不被听从。
B.襄王感激狄人,打算娶狄人女子为王后,富辰认为婚姻是招引祸福的途径,招引的是福是祸要看有利于自己还是有利于外人。
C.富辰认为拥有“七德”,百姓都会齐心竭力听从上面指挥,官府可保持常道而财用充足,上级要求都能满足,事情都可办成。
D.富辰认为郑对四代周王有过帮助并且是宣王的部下,故襄王应启用功臣、友爱亲族,而不应违背“新不可取代旧”的礼制。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以小忿弃之,是以小怨置大德也,无乃不可乎!
(2)百姓兆民,夫人奉利而归诸上,是利之内也。
5.富辰两次把狄人喻为“豺狼”,有什么目的?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唐史官称姚崇善应变以成天下之务,宋璟善守文以持天下之正。斯言固二人之所长也,然应变者要不失正而后可。唐玄宗豪俊之君也,而崇复以豪俊事之。方其君臣遇合,天下事迎刃而解,若无足为者。虽然,以水济水,后将有不可食者。开元四年,天下大蝗,民祭且拜之,坐视食苗而不敢捕。崇奏遣御史为捕蝗使,分道杀蝗。群臣多不以为然,帝亦疑之,而崇行之愈力、蝗亦为息。捕蝗虽古之遗法然遇灾而惧修德以答天变古之正道也崇置之不言而专以捕为事已可疑矣。既而,崇所亲吏赵诲以赇死,崇惧还政。时帝将幸东都,而太庙屋坏。宰相宋璟、苏颋皆言三年丧未终,不可巡幸,坏压之变,天戒也。请罢东巡,修德以答至谴。帝以问崇,崇曰:“此苻坚故殿也。木蠹而折,理无足怪,但坏与行会,非缘行而坏也。今关中无年,馈饷劳弊,出幸东都,所以为人,非为己也。百司已戒,供拟已具,请车驾即东,而迁神主太极殿,更作新庙,此大孝也。”帝用其言,崇由此复相。开元末,帝在东都,欲还长安,裴耀卿等皆言农人场圃未毕,须冬可还。李林甫独曰:“二都本东西宫耳,车驾往来,何用待时?假令妨农,独赦所过租赋可也。”帝大悦,即驾而西。崇建东幸之计,林甫献西还之议,其意同耳,孰谓崇独贤乎?从崇之议,使人君上不畏天戒,中不敬宗庙,下不恤人言。三者皆忠臣之所讳,而崇居之不疑,何哉?其后崇、璋既没,玄宗愈老,愈轻蔑群臣。方任张九龄,而废太子瑛;用牛仙客,则听李林甫;方嬖杨国忠,而纵安禄山,则用辅缪琳。专以适己为悦,类崇有以启之也,故吾谓开元之治,虽出于崇,而天宝之乱,亦崇之所自致。此人臣之至戒也。

(选自苏辙《历代论·姚崇论》)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捕蝗虽古之遗法/然遇灾而惧修德/以答天变/古之正道也/崇置之/不言而专以捕为事已/可疑矣
B.捕蝗虽古之遗法/然遇灾而惧修德/以答天变/古之正道也/崇置之不言/而专以捕为事/已可疑矣
C.捕蝗虽古之遗法/然遇灾而惧/修德以答天变/古之正道也/崇置之/不言而专/以捕为事已可疑矣
D.捕蝗虽古之遗法/然遇灾而惧/修德以答天变/古之正道也/崇置之不言/而专以捕为事/已可疑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守文,本谓遵循文王法度;后来泛指遵循先王法度,或拘守成文。
B.东都,历代在原京师以东的都城,隋唐时指洛阳,时京都在长安。
C.百司,王公以下百官的总称,与《师说》中的“百工”词义相近。
D.神主,古时为已死君主诸侯作的牌位,后世也用以民间祭祀死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家对姚崇的评价很高,认为姚崇处理政事要务时善于随机应变,苏辙却对此有不同的看法,认为随机应变的前提应是秉持正道。
B.姚崇因属下贿赂之罪而辞去宰相职务,为了能够早日官复原职,他揣摩圣意,不顾天戒与宗庙,极力促成了玄宗的东都洛阳之行。
C.姚崇能够在他人的反对声中找到令皇帝信服的理由,他认为,关中正值饥荒之年,运送粮饷劳累疲弊,出幸东都是为民而非为己。
D.文章将姚崇的东幸之计与李林甫的西还之议进行比较,一是质疑姚崇所谓的贤相之名,二是为下文议论姚崇的是非功过做铺垫。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群臣多不以为然,帝亦疑之,而崇行之愈力,蝗亦为息。
(2)木蠹而折,理无足怪,但坏与行会,非缘行而坏也。
5.在苏辙眼中,姚崇为官期间“善应变”的处事方式造成了哪些不良影响?
2022-07-21更新 | 253次组卷 | 2卷引用:第一单元(A卷·知识通关练)-【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分层训练AB卷(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突厥数为边患。或说上曰:“突厥屡寇关中,以子女玉帛皆在长安也。若焚长安而不都,则胡寇自息矣。”上以为然。秦王世民谏曰:“陛下奈何以胡寇扰边,遽迁都以避之,为百世之笑乎?愿假数年之期,请系颉利之颈,致之阙下。若其不效,迁都未晚。”上曰:“善。”八月甲子,太宗即位于东宫显德殿。颉利、突利二可汗合兵十余万寇泾州,京师戒严。癸未,颉利进至渭水便桥。诣渭水上与颉利隔水而语责以负约突厥大惊皆下马罗拜诸军继至旌甲蔽野颉利见军容甚盛有惧色是日,颉利来请和,诏许之。乙酉,上幸城西,斩白马,与颉利盟于便桥之上。突厥引兵退。会大雪,杂畜多死,民皆冻馁。颉利用度不给,重敛诸部,诸部多叛。言事者多请击之,上问长孙无忌:“颉利君臣昏虐,今击之则新与之盟,不击恐失机会,如何而可?”无忌曰:“虏不犯塞,而弃信劳民,非王者之师也。”上乃止。贞观三年十二月戊辰,突利可汗入朝。四年春正月,李靖帅骁骑夜袭定襄,破之。颉利可汗不意靖猝至,其众徙于碛口。颉利欲度碛,李世勣军于碛口,颉利至,不得度,其大酋长帅众降。颉利可汗至长安。夏四月戊戌,上御顺天楼,引见颉利,数之曰:“汝数与我盟而背之。蹂我稼穑,掠我子女。我宥汝罪,存汝社稷,而迁延不来朝。然自便桥以来,不复大入为寇,以是得不死耳。”颉利哭谢而退,诏馆于太仆,厚廪食之。突厥既亡,诏群臣议区处之宜。温彦博曰:“今突厥穷来归我,奈何弃之而不受乎?孔子曰“有教无类”,若赦其死亡,授以生业,教之礼义,数年之后,悉为吾民。选其酋长,使入宿卫,畏威怀德,何后患之有?”上卒用彦博策。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太宗平突厥》)


[注]①上:指唐高祖李渊。②上:此处指唐太宗李世民。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诣渭水上/与颉利隔水/而语责以负约/突厥大惊/皆下马罗拜/诸军继至/旌甲蔽野/颉利见军容/甚盛有惧色/
B.上诣渭水上/与颉利隔水而语/责以负约/突厥大惊/皆下马/罗拜诸军继至/旌甲蔽野/颉利见军容/甚盛有惧色/
C.上诣渭水上/与颉利隔水而语/责以负约/突厥大惊/皆下马罗拜/诸军继至/旌甲蔽野/颉利见军容甚盛/有惧色/
D.上诣渭水上/与颉利隔水/而语责以负约/突厥大惊/皆下马/罗拜诸军继至/旌甲蔽野/颉利见军容甚盛/有惧色/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中,东至函谷关,南至武关,西至散关,北至萧关,位四关之中,故称“关中”。
B.甲子,古代以天干和地支组合来纪年或纪日,文中“甲子”是用干支来纪日。
C.可汗,古代的西域和北方各国,其君主或最高政治首领皆称为可汗或大汗。
D.稼穑,原指农民使用的劳动工具,后泛指农业劳动,在文中引申为“庄稼”。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突厥多次侵犯边疆一事,有人建议唐高祖迁都,而时为秦王的李世民认为不应该急忙迁都来躲避突厥的侵扰,否则会贻笑后人。
B.突厥遭遇大雪和饥荒,颉利加重征收各部赋税,导致大多部落背叛了他,长孙无忌从守信义和爱民出发,反对唐太宗进攻突厥的决定。
C.李靖率领精锐之师夜袭颉利可汗,颉利在仓促之间逃亡,李世勣在碛口驻军,拦截了颉利的逃跑路线,颉利的大酋长率领士卒投降。
D.唐太宗当面斥责颉利背弃盟约、抢掠大唐百姓等罪状,又因渭水便桥订立盟约以来,颉利尚算无大规模入侵掳掠,太宗免去了颉利死罪。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假数年之期,请系颉利之颈,致之阙下。
(2)我宥汝罪,存汝社稷,而迁延不来朝。
5.孔子的话“有教无类”是什么意思?温彦博引用的目的是什么?
2022-04-29更新 | 429次组卷 | 4卷引用:第三单元(A卷·知识通关练)-【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分层训练AB卷(统编版必修下册)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黄门监魏知古,本起小吏,因姚崇引荐,以至同为相,崇意轻之。无何,知古拜吏部尚书,知东都选事,崇遣吏部尚书宋于门下过官;知古衔之。崇二子分司东都恃其父有德于知古颇招权请托知古归悉以闻他日上从容问崇卿子才性何如今何官也崇揣知上意,对曰:臣有三子,两在东都为人多欲而不谨;是必以事干魏知古,臣未及问之耳。上始以崇必为其子隐,及闻崇奏,喜问:卿安从知之?对曰:知古微时,臣卵而翼之。臣子愚,以为知古必德臣,容其为非,故敢干之耳。上于是以崇为无私,而薄知古负崇,欲斥之。崇固请曰:臣子无状,挠陛下法,陛下赦其罪,已幸矣;苟因臣逐知古,天下必以陛下为私于臣,累圣政矣。上久乃许之。辛亥,知古罢为工部尚书。姚崇尝有子丧,谒告十余日,政事委积,怀慎不能决,惶恐,入谢于上。上曰:朕以天下事委姚崇,以卿坐镇雅俗耳。崇既出,须臾,裁决俱尽,颇有得色,顾谓紫微舍人齐浣曰:余为相,可比何人?浣未对。崇曰:何如管晏浣曰:管晏之法虽不能施于后,犹能没身。公所为法,随复更之,似不及也。崇曰:然则竟如何?浣曰:公可谓救时之相耳。崇喜,投笔曰:救时之相,岂易得乎!姚崇无居第,寓居罔极寺,以病痁谒告。上遣使问饮食起居状,日数十辈。源乾曜奏事或称旨,上辄曰:此必姚崇之谋也。或不称旨,辄曰:何不与姚崇议之!乾曜常谢实然。每有大事,上常令乾曜就寺问崇。癸卯,乾曜请迁崇于四方馆,仍听家人入侍疾,上许之。崇以四方馆有簿书,非病者所宜处,固辞。上曰:设四方馆为官吏也,使卿居之,为社稷也。恨不可使卿居禁中耳,此何足辞?

(选自《资治通鉴》第二百一十一卷)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崇二子分司东都/恃其父有德于知古/颇招权请托知古/归悉以闻/他日/上从容问崇/卿子才性何如/今何官也/
B.崇二子分司东都/恃其父有德于知古/颇招权请托/知古归/悉以闻/他日/上从容问崇/卿子才性何如/今何官也/
C.崇二子分司东都/恃其父有德于知古/颇招权请托知古/归悉以闻/他日/上从容问/崇卿子才性何如/今何官也/
D.崇二子分司东都/恃其父有德于知古/颇招权请托/知古归/悉以闻/他日/上从容问/崇卿子才性何如/今何官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门下,即门下省,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
B.东都,即洛阳。唐朝东都为洛阳,西都为长安。“望西都,意踌躇”中的西都,也是指长安。
C.管晏,即管仲和晏婴,皆为战国时齐国名相。管仲名夷吾,字仲,谥敬;晏婴字仲,谥“平”。
D.四方馆,古代官署名。隋时置,以接待四方少数民族及外国使臣,属鸿胪寺。唐时属中书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门监魏知古本是小吏出身,凭借着姚崇的引荐,后来才与姚崇同朝为相,姚崇心里有些轻视他;但是魏知古对姚崇的引荐之恩感念在心。
B.唐玄宗认为姚崇公正无私,他看不起魏知古的忘恩负义,想要罢黜其职务。姚崇坚决请求皇上不要这样做,皇上停了很久才答应他的请求。
C.齐浣认为管仲、晏婴所奉行的法度虽然未能传之于后世,但起码也做到终身实施;他认为姚崇所制定的法度则随时更改,似乎比不上管晏。
D.姚崇自己没有住宅,寓居在罔极寺,因身患疾病而向唐玄宗请假。唐玄宗屡次派使者去询问他的日常饮食起居状况,每天达到几十次之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人多欲而不谨;是必以事干魏知古,臣未及问之耳。
(2)使卿居之,为社稷也。恨不可使卿居禁中耳,此何足辞?
5.姚崇揣摩到唐玄宗的什么心思?后来唐玄宗为什么高兴?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炀帝大业八年三月癸巳,上始御师,进至辽水。众军总会,临水为大陈。高丽兵阻水拒守,隋兵不得济。帝命工部尚书宇文恺造浮桥三道于辽水西岸,既成,引桥趣东岸,桥短不及岸丈余。高丽兵大至,隋兵骁勇者争赴水接战,高丽兵乘高击之,隋兵不得登岸,死者甚众。更命少府监何稠接桥,二日而成。诸军相次继进,大战于东岸,高丽兵大败,死者万计。诸军乘胜进围辽东城,即汉之襄平城也。车驾度辽,引曷萨那可汗观战处以慑惮之。因下诏赦天下。命刑部尚书卫文升、尚书右丞刘士龙抚辽左之民,给复十年,建置郡县,以相统摄。

诸将之东下也,帝亲戒之曰:“今者吊民伐罪,非为功名。诸将或不识朕旨,欲轻兵掩袭,孤军独斗,立一身之名以邀勋赏,非大军行法。公等进军,当分为三道,有所攻击,必三道相知,毋得轻军独进,以致失亡。又凡军事进止,皆须奏闻待报,毋得专擅。”辽东数出战不利,乃婴城固守,帝命诸军攻之。又敕诸将:“高丽若降,即宜抚纳,不得纵兵。”辽东城将陷,城中人辄言请降,诸将奉旨,不敢赴机,先令驰奏。比报至,城中守御亦备,随出拒战。如此再三,帝终不悟。既而城久不下。

六月己未,帝幸辽东城南,观其城池形势,因召诸将诘责之曰:“公等自以官高又恃家世欲以暗懦待我邪在都之日公等皆不愿我来恐见病败耳我今来此正欲观公等所为斩公辈耳 公今畏死,莫肯尽力,谓我不能杀公邪?”诸将咸战惧失色。帝因留止城西数里,御六合城。高丽诸城各坚守不下。

七月壬寅,高丽四面钞击,大将军宇文述等且战且行,至萨水,军半济,高丽自后击其后军,诸军俱溃,不可禁止,将士奔还,及还至辽东城,唯二千七百人,资储、器械巨万计,失亡荡尽。帝大怒,锁系述等。癸卯,引还。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隋讨高丽》,有增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等自以官高/又恃家世/欲以暗懦待我邪/在都之日/公等皆不愿/我来恐见病败耳/我今来此/正欲观公等所为/斩公辈耳/
B.公等自以官高/又恃家世/欲以暗懦待我邪/在都之日/公等皆不愿我来/恐见病败耳/我今来此/正欲观公等所为/斩公辈耳/
C.公等自以官高/又恃家世/欲以暗懦待我邪/在都之日/公等皆不愿/我来恐见病败耳/我今来此/正欲观公等/所为斩公辈耳/
D.公等自以官高/又恃家世/欲以暗懦待我邪/在都之日/公等皆不愿我来/恐见病败耳/我今来此/正欲观公等/所为斩公辈耳/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癸巳,记录干支历的60个基本单位之一,文中“己未”“壬寅”“癸卯”均属干支纪月。
B.高丽,文中指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7世纪在我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存在的一个民族政权。
C.工部尚书,官职名,隋朝置,为尚书省工部长官,掌管百工、屯田、山泽之政令,属正三品。
D.可汗,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柔然、回鹘、吐谷浑、蒙古等建立的汗国,其最高统治者称可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隋炀帝率领大军进攻高丽,在辽水岸边已经布置好大型军阵,却因为宇文恺建造的浮桥距离对岸短了一丈多宣告首次进攻失败。
B.在少府监何稠将浮桥加长建成后,隋朝各路大军先后渡过辽水,在辽水东岸展开激烈战斗,大败高丽兵马,乘胜包围了襄平城。
C.隋炀帝命令大军在进攻高丽时进止均需汇报、不得专行,假如高丽投降不得出兵攻击,这致使后来贻误战机,辽东城久攻不下。
D.在隋军被高丽军队包抄攻击时,大将军宇文述等人边战边退,刚抵达萨水边,高丽军队就从后面进攻隋军,隋军大败落荒而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亲戒之曰:“今者吊民伐罪,非为功名。”
(2)辽东数出战不利,乃婴城固守,帝命诸军攻之。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祥兴二年二月,厓山破,张弘范等置酒大会,谓文天祥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馀罪,况敢逃其死而贰其心乎?”弘范义之,遣使护送天祥赴燕。道经吉州,痛恨不食,八日犹生,乃复食。十月,至燕。馆人供张甚盛,天祥不寝处,坐达旦,遂移兵马司,设卒守之。既而丞相孛罗等召见于枢密院,天祥入长揖。欲使跪,天祥曰:“南之揖,北之跪,予南人行南礼,可赘跪乎?”孛罗叱左右曳之地,或抑项,或扼其背,天祥不屈。孛罗欲杀之,而元主及大臣不可。弘范病中亦表奏天祥忠于所事,欲释勿杀,乃囚之。天祥临刑,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向再拜,死,年四十七。其衣带中有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其妻欧阳氏收其尸,面如生。天祥为人丰颐,两目炯然,博学善论事,作文未尝起草,尤长于诗,居狱四年,忠义之气,一著于诗歌,累数十百篇。

初天祥开督府置僚属一时知名者四十馀人而遥请号令称幕府文武士者不可悉数然皆一念向正至死靡悔庐陵邓光荐曰:“天祥奉诏勤王,独行其志,屡踬而愈奋。故其军日败,势日蹙,而归附日众,从之者亡家沈族而不悔。虽人心向中国,思赵氏,亦由天祥之神气意度足以感悟之也。”

史臣曰:自古志士欲信大义于天下者,不以成败利钝动其心,君子命之曰仁,以其合天理之正,即人心之安耳。宋于德佑亡矣,文天祥奉两孱王,崎岖岭海,以图兴复,兵败身执,终不可屈,而从容伏锧,就死如归,是其所欲有甚于生者,可不谓之仁哉!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卷一百九文谢之死》)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天祥开督府/置僚属/一时知名者四十馀人/而遥请号令称幕府文武士者/不可悉数/然皆一念向正/至死靡悔/
B.初/天祥开督府/置僚属/一时知名者四十馀人/而遥请号令称幕府文武士者不可悉数/然皆一念/向正至死靡悔/
C.初/天祥开督府置僚属/一时知名者四十馀人/而遥请号令称幕府文武士者/不可悉数/然皆一念/向正至死靡悔/
D.初/天祥开督府/置僚属/一时知名者四十馀人/而遥请号令称幕府文武士者不可悉数/然皆一念向正/至死靡悔/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宰相,中国封建时代对君主负责、总揽政务的人,与丞相并非一个概念。
B.南人,指南方部分汉人。元朝统治者把全国人分成四等,南人属最下等。
C.中国,上古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文中指南宋。
D.伏锧,古代施刑时罪犯裸身俯伏于砧上,故称“伏锧”。也泛指被处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弘范认为文天祥在南宋王朝灭亡的时候,已经尽到忠孝之心了,如果效忠元人,也能得到高官厚禄,文天祥坚决地拒绝了。
B.文天祥被元人囚禁期间,元人敬重文天祥的忠义精神和为政才华,始终对他很恭敬,想尽一切办法劝他投降归附。
C.文天祥学问广博,对事物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他文思敏捷,在被元人囚禁的日子里,他把对国家的忠义之情,都倾注在诗作中。
D.庐陵邓光荐认为,受到了文天祥精神的感悟,在南宋王朝危急的时候,仍有许多人义无反顾地追随文天祥进行抗元斗争。
4.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弘范病中亦表奏天祥忠于所事,欲释勿杀,乃囚之。
(2)天祥奉诏勤王,独行其志,屡踬而愈奋。
5.文中两处提到“仁”,结合你的理解,文天祥是怎样践行“仁”的?
2022-01-12更新 | 374次组卷 | 3卷引用:分层系列-第二单元综合检测B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东汉光武帝建武五年,上诏耿弇进讨张步。冬十月,张步闻耿弇将至,使其大将军费邑军历下,又令兵屯祝阿,别于泰山、钟城列营数十以待之。奔波河,先击祝阿。自旦攻城,未中而拔之。故开国一角,令其众得奔归钟城。钟城人闻祝阿已溃,大恐惧,遂空壁亡去。费邑分遣弟敢守巨里。弇进兵先胁巨里,严令军中趣修攻具,宣敕诸部后三日当悉力攻巨里城,阴缓生口,令得亡归,以弇期告邑。邑至日,果自将精兵三万余人来救之。弇喜,谓诸将曰:吾所以修攻具者,欲诱致之耳。野兵不击,何以城为!即分三千人守巨里,自引精兵上冈阪,乘高合战,大破之。临陈斩邑,既而收首级以示城中,城中凶惧。费敢悉众亡归张步。弇复收其积聚,纵兵击诸未下者,平四十余营,遂定济南。时张步都剧,使其弟蓝将精兵二万守西安,诸郡太守合万余人守临菑,相去四十里。弇进军画中,居二城之间。弇视西安城小而坚,且蓝兵又精,临菑名虽大而实易攻,乃敕诸校后五日会攻西安。蓝闻之,晨夜警守。至期,夜半,弇敕游将皆蓐食,会明,至临菑城,护军荀梁等争之,以为攻临菑,西安必救之,攻西安,临菑不能救,不如攻西安。弇曰:西安闻吾欲攻之,日夜为备,方自忧,何暇救人?遂攻临菑,半日,拔之,入据其城,张蓝闻之,惧,遂将其众亡归剧,弇乃令军中无得虏掠,须张步至乃取之,以激怒步。步气盛直攻弇营与刘歆等合战弇升王宫坏台望之视歆等锋交乃自引精兵以横突步陈于东城下大破之飞矢中弇股,以佩刀截之,左右无知者。至暮,罢,弇明旦复勒兵出。耿弇复追张步。步奔平寿,苏茂将万余人来救之。帝遣使告步、茂,能相斩降者,封为列候。步遂斩茂,诣耿弇军门肉袒降。弇传诣行在所,而勒兵入据其城。弇为将,凡所平郡四十六,攻城三百,未尝挫折焉。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光武平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A.步气盛/直攻弇营/与刘歆等合战/弇升王宫坏台望之/视歆等锋交/乃自引精兵以横突步陈于东城下/大破之/
B.步气盛/直攻弇营/与刘歆等合战/弇升王宫坏台/望之视歆等锋交/乃自引精兵以横突步陈/于东城下大破之/
C.步气盛直/攻弇营/与刘歆等合故/弇升王宫坏台望之/视歆等锋交/乃自引精兵以横突步陈/于东城下大破之/
D.步气盛直/攻弇营/与刘歆等合战/弇升王宫坏台/望之视歆等锋交/乃自引精兵以横突步陈于东城下/大破为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泰山,又名岱宗、岱岳、东岳,为五岳之首,古代帝王多在此封禅、祭告天地。
B.蓐食,早晨未起在床席上进餐,谓早餐时间很早。蓐,陈草复生,引申为草席。
C.肉袒,去衣露体。专指在战争中失败一方以此表达甘愿受罚、真心投降的行为。
D.行在所,也称“行在”,皇帝所在的地方。后专指皇帝巡行所到之处。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耿弇攻破祝阿城用时很短,早晨开始没到中午就攻克了,并且故意打开围城一角让这里的守军逃往钟城,使钟城守军恐惧,最终钟城守军弃城逃窜。
B.耿弇下令三天后全力攻打巨里城,并私下让俘虏逃回去告诉费邑攻城时间,果然费邑三天后亲率三万多精兵救援,结果被占据有利地势的耿弇斩杀。
C.在讨论军队是先进攻西安还是临菑时,耿弇认为,西安守军听说要进攻他们,很是担忧自己的处境,所以他们即便听到要进攻临菑也无暇顾及。
D.逃到平寿的张步迎来率领一万多士卒来救援的苏茂,但认为终将失败的张步却斩杀苏茂投降,耿弇就把张步送到光武帝那里,自己整顿军队进驻平寿。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了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弇复收其积聚,纵兵去诸未下者,平四十余营,遂定济南。
(2)弇乃令军中无得虏掠,须张步至乃取之,以激怒步。
2021-11-08更新 | 293次组卷 | 2卷引用:第三单元培优测试卷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课后培优练(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