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39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家贫亲老,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不以家累自随,送一力给其子,书曰:“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公田悉令吏种秫,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之间邀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

(节选自《陶渊明传》,有删改)

【注】①秫:可作酿酒原料。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贤A者B处C世D天E下F无G道H则I隐J有K道L则M至N今O子P生Q文R明S之T世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径,原指西汉蒋诩隐居后在院里开辟的三条小路,后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
B.薪水,在文中指俸给,意谓供给柴水等生活上的必需费用,相当于生活费用。
C.解绶,意为解下印绶,辞去官职,和前文中“解归”所表示的意思是一样的。
D.情款,有情意诚挚融洽、真实情况等意思,在本文中为第一种意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渊明被任用为州祭酒后,由于不能忍受官吏事务,不久就弃官归家,亲自耕种来维持生活,后来衰弱生病。
B.檀道济前去看望贫困饥饿中的陶渊明,劝他在当今盛世不应该自己折磨自己,并馈赠了他一些精美饭食,随后挥手离开。
C.陶渊明起初要把官府的公田全部都种上可以酿酒用的秫稻,在妻子儿女的坚持下他才同意种上一小部分的粳稻。
D.王弘想结识陶渊明,便让庞通之带着酒具在栗里邀请陶渊明喝酒,而对于后到王弘,陶渊明也没表现出抵触情绪。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
(2)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
5.陶渊明喜酒,遇酒便表现出“真率”性情,这种“真率”性情在文中有哪些具体表现?请简要概括。
2023-12-07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宣威市三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唐高宗仪凤元年)大理奏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左监门中郎将范怀义误斫昭陵柏,罪当除名;上特命杀之。大理丞太原狄仁杰奏:“二人罪不当死。”上曰:“善才等斫陵柏,我不杀则为不孝。”仁杰固执不已,上作色,令出,仁杰曰:“犯颜直谏,自古以为难。臣以为遇桀、纣则难,遇尧、舜则易。今法不至死而陛下特杀之,是法不信于人也,人何所措其手足?且张释之有言:‘设有盗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处之?’今以一株柏杀二将军,后代谓陛下为何如矣?臣不敢奉诏者,恐陷陛下于不道,且羞见释之于地下故也。”上怒稍解。初,仁杰为并州法曹,同僚郑崇质当使绝域。崇质母老且病,仁杰曰:“彼母如此,岂可使之有万里之忧!”诣长史蔺仁基,请代之行。调露元年,左司郎中王本立恃恩用事,朝廷畏之。仁杰奏其奸,请付法司,上特原之,仁杰曰:“国家虽乏英才,岂少本立辈!陛下何惜罪人,以亏王法?必欲曲赦本立,请弃臣于无人之境,为忠贞将来之诫!”本立竟得罪,由是朝廷肃然。以文昌左丞狄仁杰为豫州刺史。时治越王贞党与,当坐者六七百家,籍没者五千口,司刑趣使行刑。仁杰密奏:“彼皆诖误,臣欲显奏,似为逆人申理;知而不言,恐乖陛下仁恤之旨。”太后特原之,皆流丰州。太后信重内史梁文惠公狄仁杰群臣莫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仁杰好面引廷争太后每屈意从之尝从太后游幸遇风吹仁杰巾坠而马惊不能止太后命太子追执其鞚而系之仁杰屡以老疾乞骸骨,太后不许。入见,常止其拜,曰:“每见公拜,朕亦身痛。”仍免其宿直,戒其同僚曰:“自非军国大事,勿以烦公。”辛丑,,太后泣曰:“朝堂空矣!”自是朝廷有大事,众或不能决,太后辄叹曰:“天夺吾国老何太早邪!”太后尝问仁杰:“朕欲得一佳士用之,谁可者?”仁杰曰:“未审陛下欲何所用之?”太后曰:“欲用为将相。”仁杰对曰:“文学蕴藉,则苏味道、李娇固其选矣。必欲取卓荦奇才,则有荆州长史张柬之,其人虽老,宰相才也。”太后擢柬之为洛州司马。久之,卒用为相。仁杰又尝荐夏官侍郎姚元崇、监察御史桓彦范、太州刺史敬晖等数十人,率为名臣。或谓仁杰曰:“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仁杰曰:“荐贤为国,非为私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有三处,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太后信重内史梁文惠公狄仁杰A群臣莫及常B谓之国老C而不名仁杰好面引廷争太后D每屈意从之E尝从太后游幸遇风吹仁杰巾F坠而马惊不能止G太后命太子追执其鞚而系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理丞,是大理寺的重要官员,大理寺是我国古代掌管审核刑狱的官署,大理寺与刑部、都察院合称三法司。
B.乞骸骨,封建社会大臣年纪大了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回老家安度晚年。
C.宿直,就是值班。古代官署在休沐之日和夜间为了应对突发事变、守护机关和处理紧急公文,多有一套轮流值班工作制度。
D.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殡和其所育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唐代三品以上的官死也叫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狄仁杰秉性耿直,敢于据理力争,甚至有时当面顶撞高宗和武则天,武则天也常常能接受他的意见,甚至迁就他。
B.狄仁杰的同僚郑崇质要出使远方,但他的母亲年老病弱,狄仁杰就向长史蔺仁基提出请求,要求自己代替他去。
C.狄仁杰断案公正严谨,权善才、范怀义误伐昭陵柏树,高宗要杀了他们,狄仁杰上奏说他们罪不该死,于是皇帝就免了他们二人的死罪。
D.狄仁杰做官的时候,十分重视提拔人才,可谓不拘一格,他所举荐的张柬之、姚元崇、桓彦范、敬晖等人,都成了唐代的名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必欲曲赦本立,请弃臣于无人之境,为忠贞将来之诫!
(2)时治越王贞党与,当坐者六七百家,籍没者五千口,司刑趣使行刑。
5.范仲淹评价狄仁杰:“岩岩乎克当其任者,唯梁公之伟欤!”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说明。
2023-12-02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宣威市三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张仪曰:“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

张仪南见楚王,曰:“邑之王所说甚者,无大大王;唯仪之所甚愿为臣者,亦无大大王。弊邑之王所甚憎者,无大齐王;唯仪甚憎者,亦无大齐王。今弊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是以弊邑之王不得事令,而仪不得为臣也。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於之地,方六百里。若此,齐必,齐弱则必为王役矣。则是北齐,西德于秦,而私商於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

楚王大说,宣言之于朝廷,曰:“不穀得商於之田,方六百里。”群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陈轸曰:“臣见商於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故不敢妄贺。”楚王曰:“何也?”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出地后绝齐秦计必弗为也先绝齐后责地且必受欺于张仪。受欺于张仪,王必惋之。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楚王使人绝齐,使者未来,又重绝之。张仪反,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张仪至,称病不朝。楚王曰:“张子以寡人不绝齐乎?”乃使勇士往詈齐王。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使者曰:“臣闻六百里,不闻六里。”仪曰:“仪固以小人,安得六百里?”

使者反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兴师伐秦。陈轸曰:“伐秦非计也,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是我于秦而取偿于齐也。楚国不尚全乎?王今已绝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齐、秦之交也,国必大伤。”

楚王不听,遂举兵伐秦。秦与齐合,韩氏从之。楚兵大败于杜陵。

(摘编自《战国策·秦策二》)

【注】①不穀:古代诸侯自称,谦辞。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且先出地A后绝齐B秦C计必弗为也D先绝齐E后F责地G且必受欺H于张仪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弊”同“敝”,谦辞,用于跟自己有关的事物。“敝帚自珍”之“敝”不是这意思。
B.弱,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向衰弱,与文中“则是北弱齐”中的“弱”字用法不同。
C.小人,地位卑微的人;与“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的“小人”词义相同。
D.亡,失去,损失。“亡于秦”具体指楚国没有得到秦国许诺给他们的商於六百里土地。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仪毛遂自荐出使楚国,他的目的是离散齐楚两国联盟,为秦攻打齐国扫清障碍。
B.陈轸认为楚国与齐国绝交仅得到六百里土地,却孤立了自己,必将引来秦、齐的夹击。
C.张仪承诺给楚国六百里土地,赢得怀王和大部分大臣的信任,诱使楚国与齐国绝交。
D.楚怀王不听陈轸劝告,兴兵攻打秦国,却因失去友邦反遭秦、齐、韩三国的联合打击。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於之地,方六百里。
(2)张仪反,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
5.楚王要兴师伐秦时,陈轸劝谏楚王应该采取哪些策略?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杜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右拾遗。与房琯为布衣交,琯时败陈涛斜,又以客董廷兰,罢宰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亲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言者路。”帝乃解。

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关辅饥,辄弃官去,客秦州,负薪采橡栗自给。流落剑南,结庐成都西郭。召补京兆功曹参军,不至。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入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武中衔之。武卒,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

大历中,出瞿唐,下江陵,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

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尝从白及高适过汴州,酒酣登吹台,慷慨怀古,人莫测也。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节选自《新唐书·杜甫传》)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帝奇之A使B待制C集贤院D命E宰相F试文章G擢H河西尉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羸服,指低级官员的衣服,与《琵琶行》中“江州司马青衫湿”的“青衫”类似。
B.右拾遗,是唐朝及后来朝代设置的小官,主要负责向皇帝奏论政事,称述得失。
C.布衣交,原意是指显贵的人和平民交往;后来也用来指贫贱百姓之间的交往。
D.“绝言者路”中的“绝”意为断绝,与成语“悲痛欲绝”中的“绝”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积极入世,虽然考进士未中,但因向玄宗献上三篇赋,受玄宗赏识,后被授予官职。肃宗即位后,杜甫历尽千辛万苦投奔肃宗。
B.房琯因兵败陈涛斜和招董廷兰为门客被罢免官职,杜甫上疏为房琯辩解,惹怒肃宗,差点获罪。后因饥荒,杜甫弃官离去,客居秦州。
C.杜甫流落剑南,于是依附世交节度使严武,严武对他颇为亲善。但杜甫性格有时褊狭浮躁,曾经酒醉登上严武床,严武怀恨在心。
D.杜甫和李白、高适交往颇深,曾经一起路过汴州,杜甫酒酣之际登台怀古,抒发慷慨之志,人们都很理解杜甫心中的悲愤之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亲问。
(2)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
5.杜甫死因未有定论,请结合本文和《登高》等诗,说说杜甫五十九岁便去世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张良字子房,其先韩人也。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釐王、悼惠王。平卒,卒二十岁,秦灭韩。良少,未宦事韩。韩破,良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五世相韩故。

良尝学礼淮阳,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急甚。良乃更名姓,亡匿下

良尝间从容步游下邳上有一老父至良所直堕其履。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欧之,为其老,乃强忍,下取履,因跪进。父以足受之,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此。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后五日圣会。五日,鸡鸣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去,后五日复圣来。五日,良夜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是则为王者师。遂去不见。

(节选自《汉书·张陈王周传》)

材料二:

夫子房受书于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事夷灭者,不可胜数。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危矣!千全之子,不死于盗贼。何哉?其身可,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节选自苏轼《留侯论》)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良尝间A从容B步C游下邳上D有一老父E至良所F直堕G其履H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平明,指天刚亮时,与文中的“夜半”“鸡鸣”一样,代表十二时辰中的不同时间。
B.期,指约定、约会,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帝乡不可期”的“期”意思相同。
C.微见,文中指微微显露,其中的“微”与成语“见微知著”中的“微”意思不同。
D.爱,有珍惜、爱惜之义,文中“其身可爱”一句,可以理解为“他们的生命宝贵”。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桥上老人给张良兵书这件事,其实具有圣贤相互提醒告诫的意义,但世人并不明白其用意,把老人当作鬼神,这一想法是有些荒谬的。
B.苏轼认为,张良和老人并无交情,却被要求做低贱之事,张良很自然,不以为怪,这就是秦始皇不能使他害怕,项羽不能激怒他的原因了。
C.张良祖籍韩国,他的祖父和父亲在韩国一共为五代君王做过宰相,后来秦灭了韩国,张良以全部家财寻求刺客刺杀秦王,为韩国报仇。
D.老人与张良说好五日后平明时在下桥上相见,但张良却连续两次迟到,令老人非常生气,第三次他提前到达,才得到了老人的谅解。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良愕然,欲欧之,为其老,乃强忍,下取履,因跪进。
(2)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
5.材料二中,苏轼认为上老人羞辱张良的原因有哪些?
2023-11-01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大附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卷(四)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智兴,字匡谏,怀州温县人也。祖瑰,右金吾卫将军。父缙,太子詹事。智兴少骁锐,为徐州衙卒,事刺史李洧。及李纳谋叛,欲害洧。洧遂以徐州归国。纳怒,以兵攻徐甚急。智兴健行,不四五日赍京师求援。德宗发朔方军五千人随智兴赴之,淄青围解。自是,智兴常以徐军抗纳,累历滕、丰、沛、狄四镇将。自是二十余年为徐将。

元和中,王师诛吴元济,李师道与蔡贼谋挠沮王师,频出军侵徐,徐帅李愿以所部步骑悉委智兴以抗之。郓将王朝晏以兵攻沛,智兴击败之。贼又令姚海率劲兵二万围丰,攻城甚急。智兴复击败之。于贼壁获美妾,智兴惧军士争之,乃曰:军中有女子,安得不败?此虽无罪,违军法也。即斩之以徇。累官至侍御史、本军都押衙。十三年,王师诛李师道,智兴率徐军八千会诸道之师进击。与陈许之军大破贼于金乡,拔鱼台,俘斩万计。以功迁御史中丞。贼平,授沂州刺史。长庆初河朔复乱征兵进讨穆宗素知智兴善将迁检校左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充武宁军节度副使河北行营都知兵马使。太和初,李同捷据沧德叛,智兴上章,请躬督士卒讨贼。从之。乃出全军三万,自备五月粮饷,朝廷嘉之,加检校司徒、同平章事,兼沧德行营招抚使。初,同捷狂桀犯命,济之以王廷凑;王师经年无功。及智兴拔棣州,贼大惧,诸军稍务进取。以智兴首功,加守太傅,封雁门郡王。贼平入朝,上赐宴麟德殿,赏赐珍玩名马,进位侍中,改许州刺史、忠武军节度、陈许蔡等州观察使。

太和七年,改授河中尹、河中节度、晋磁隰观察等使。开成元年七月卒,年七十九。赠太尉,不视朝三日。葬于洛阳榆林之北原,四镇将校会葬者千人。

(节选自《旧唐书·王智兴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长庆初/河朔复/乱征兵进讨/穆宗素知智兴善将/迁检校左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充武宁军节度副使/河北行营都知兵马使/
B.长庆初/河朔复乱/征兵进讨/穆宗素知智兴善将/迁检校左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充武宁军节度副使/河北行营都知兵马使/
C.长庆初/河朔复乱/征兵进讨/穆宗素知智兴善/将迁检校左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充武宁军节度副使/河北行营都知兵马使/
D.长庆初/河朔复乱/征兵进讨/穆宗素知智兴善将/迁检校左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充武宁军节度副使河北/行营都知兵马使/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刺史,官名。隋时州长官称为刺史。此后刺史一般可看成从前的郡太守。
B.表,古代的一种文体,指给皇帝的书信、奏章,其他类似的还有疏、章、奏等。
C.王师,也称作京师,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名称,一般指的是国都、首都。
D.太尉,官职名,是中国古代中央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员、全国最高军事长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丕正确的一项是(     
A.李纳叛乱,李洧带领徐州归顺朝廷,李纳愤怒地派兵攻打徐州,骁勇猛锐的王智兴快走赶到京城,不到四五天就解了淄青之围。
B.在敌军频繁出兵侵犯徐州的情况下,李愿将自己的步兵和骑兵全部交给王智兴统领,王智兴临危受命,多次击败贼人,立下了战功。
C.李同捷占据沧德叛乱时,王智兴上表请求讨伐叛贼,得到朝廷许可后,他发动三万将士,自己准备了五个月的粮饷,受到朝廷嘉奖。
D.王智兴深受皇上器重,在他死后,皇帝停止三天朝会;王智兴也深受同僚们爱戴,他下葬榆林北原,四镇将校前来送葬的达到千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陈许之军大破贼于金乡,拔鱼台,俘斩万计。
(2)李同捷据沧德叛,智兴上章,请躬督士卒讨贼。
5.在打败了姚海后,王智兴是如何处置俘获的美女的?他这样处置的原因是什么?
2023-10-27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云南师大附属官渡中学、迪庆藏族自治州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联考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战国策·齐策一》,有删减)

材料二:

贞观五年,李百药为太子右庶子,时太子承乾颇留意典坟,然闲宴之后,嬉戏过度,百药作《赞道赋》以讽焉。贞观中,太子承乾数亏礼度,侈纵日甚,太子左庶子于志宁撰《谏苑》二十卷讽之。是时太子右庶子孔颖达每犯颜进谏。承乾乳母遂安夫人谓颖达曰:“太子长成,何宜屡得面折?”对曰蒙国厚恩死无所恨谏诤愈切。

贞观十三年,太子右庶子张玄素以承乾颇以游畋废学,上书谏曰:“今苑内娱猎,虽名异游畋,若行之无恒,终亏雅度。”承乾不纳。十四年,太宗知玄素在东宫频有进谏,擢授银青光禄大夫,行太子左庶子。时承乾尝于宫中击鼓,声闻于外,玄素叩阁请见,极言切谏。乃出宫内鼓对玄素毁之。遣户奴伺玄素早朝阴以马挝击之,殆至于死。是时,承乾好营造亭观,穷极奢侈,费用日广,玄素上书谏曰:“从善如流,尚恐不逮;饰非拒谏,必是招损,古人云,‘苦药利病,苦口利行’,伏愿居安思危,日慎一日。”书入,承乾大怒,遣刺客将加屠害,俄属宫废。

(选自《贞观政要·卷四·规谏太子》,有删减)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对曰A蒙国B厚C恩D死E无所恨F谏诤G愈H切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私王,指偏爱大王,其中的“私”与《出师表》“不宜偏私”中的“私”意思相同。
B.寡人即为寡才之人,意为“在才能方面不足的人”,文中是齐威王对自己的谦称。
C.典坟,“三坟五典”的略语,泛指各种古代文籍,后来也引申为可资凭借的经典。
D.面折,指当面批评,其中的“折”与《小石潭记》“斗折蛇行”中的“折”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下正确的一项是(       
A.邹忌见威王后,先叙述了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然后指出齐王处于最有权势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
B.齐王接受邹忌的劝告,给予进谏的人不同等级的奖赏,进谏的情形历经了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和无可进者三个阶段。
C.李百药和孔颖达都担任过太子右庶子,二人也都曾向太子进谏,太子的乳母遂安夫人对二人的进谏表达了自己的疑惑。
D.因太子游畋废学、宫中击鼓等事,张玄素多次上书向太子进谏,太子不仅不听,反而想派刺客杀害他,幸好太子被废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遣户奴伺玄素早朝阴以马挝击之,殆至于死。
5.邹忌和张玄素进谏的结果不同,请从进谏方式角度对所出现的结果的原因作出分析。
2023-10-26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项王自度不得脱,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于是项王乃欲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赞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全,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刻而死。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材料二:

太史公曰:羽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扬子《法言》:或问:楚败核下,方死,曰‘天也!’谅乎?”曰:汉屈群策,群策屈群力;楚憞群策而自屈其力。屈人者克,自屈者负,天曷故焉!

(节选自《资治通鉴》)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江东虽小A地B方C千里D众数十万E人F亦足G王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指方向,与《过秦论》“非及乡时之士”的“乡”词义不同。
B.东,向东,“顺流而东也”的“东”也表示向东,两者用法相同。
C.亭长,官职名,职责是掌治安,捕盗贼,理民事,监管停留旅客。
D.矜,指自骄、自傲,与成语“不矜名节”中的“矜”字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被汉军包围,为了突围,他命令骑兵向四方奔驰而下,约定冲到山的东面分三个地点会合。于是项羽就呼喊着奔驰而下,汉军都被杀得散乱后退。
B.楚军在不同地方会和,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之处,于是兵分三路,重新包围楚军,于是项王奔驰在汉军中,杀了数十上百个汉军士卒,仅放走两个骑兵。
C.项羽认为是上天要灭亡他,且无颜以对江东弟子,故不愿渡江,把爱马赠给亭长后,下马与汉军交战,杀死了几百个汉军士卒,自己也身受十余处伤。
D.司马迁既高度赞扬项羽,认为项羽的功业近古以来不曾有过;同时也批评项羽一味逞个人聪明而不效法古人,身死东城时,还不知反省,却归咎于天。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2)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
5.在扬雄(扬子)看来,刘邦、项羽成败的原因是什么?
2023-10-24更新 | 336次组卷 | 2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大附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卷(三)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让县自明本志令

曹 操

1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迕诸常侍。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

(2)去官之后,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3)后征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而遭值董卓之难,兴举义兵。是时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损,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多兵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故汴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不过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4)后领兖州,破降黄巾三十万众。又袁术僭号于九江,下皆称臣,衣被皆为天子之制,两妇预争为皇后。志计已定,人有劝术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后孤讨禽其四将,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沮,发病而死。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幸而破绍,枭其二子。又刘表自以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却,以观世事,据有当州,孤复定之,遂平天下。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

5)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6)所以勤勤恳恳叙心腹者,见周公有《金縢》之书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前朝恩封三子为侯,固辞不受,今更欲受之,非欲复以为荣,欲以为外援为万安计。

7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今上还阳夏、柘、苦三县户二万,但食武平万户,且以分损谤议,少减孤之责也。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及至A袁绍据B河北C兵势强盛D孤自度E势F实不敌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孤:古代王侯自谦之称。曹操当时是丞相,被封武平侯,故此自称。
B.孝廉:汉代选举官吏的科目。“孝”指孝悌之人,“廉”指清廉之士。
C.侯:是古代高于“公”“伯”的爵位。爵位制度是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
D.僭号:一是指冒用帝王的称号,二是指超越本分的封号。在这里是第一个意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操想建功立业,却招致怨恨。曹操起初想做个好太守,他在济南革除弊政,公正地选拔、推荐官吏,却遭到豪强权贵的怨恨。
B.曹操辞官还乡后,欲与世断绝。他辞官还乡后,建了一栋学舍,准备在此读书打猎,曾一度产生断绝与宾客交往的念头。
C.曹操先后打败敌人,位极人臣。他打败了袁术、袁绍和刘表后,又收编了黄巾军,当上了宰相,他认为自己的地位已显贵至极。
D.曹操审慎考虑进退,以减少谤议。他拒绝交出兵权,但主动提出退还三县的封地,希望能够减少别人对他的议论和指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去官之后,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
(2)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
5.请概括曹操在济南任上时托病还乡的原因。
2023-10-21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下关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本一: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第六十四章)

文本二: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赠。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逐去。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印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老子修道德A其学B以自隐无名C为务D居周E久之F见周G之衰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文中指函谷关,是古时长安与洛阳间的咽喉之地,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
B.“书”,文中指老子所著的《老子》,又称《道德经》,传世本共八十一章,是道家思想的重要来源。
C.玄孙,指曾孙的儿子或孙子的孙子。老子的玄孙应是李宫的儿子,李宫的儿子应是李假的祖父。
D.太傅,古代官职名,周代设置,为辅弼天子之任,三公之一;西汉时,太子的老师被称为太傅。
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认为治事者要善于抓苗头。因为他认为事物是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短到长变化而来的,因此必须重视事物的苗头。
B.老子认为圣人要有高远的追求。他强调圣人要追求常人不想要的东西,要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道理,而不要妄动、妄为。
C.关于老子,历史上有不同的传说。一是略早于孔子的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李耳,二是与孔子同时代的老莱子,三是晚于孔子的太史儋。
D.道学与儒学曾相互贬斥。世上信奉老子学说的人贬斥儒学,信奉儒学的贬斥老子的学说。但信奉儒学的司马迁却能为老子写列传,实属难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2)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5.孔子问礼于老子,老子告诫孔子要注意两个方面,请你简要概括。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