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39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姚崇,字元之,陕州硖石人。崇少倜傥,尚气节,长乃好学。契丹扰河北,兵丛进,崇奏决若流,武后贤之,即拜侍郎。中宗时,近戚奏度僧尼,温户强丁因避赋役。至是,崇建言:“佛不在外,悟之于心。行事利益,使苍生安稳,是谓佛理。乌用奸人以汩真教?”帝善之,诏天下汰僧之伪滥者,发而农者余万二千人。先天二年,玄宗讲武新丰。故事,天子行幸,牧守在三百里者,得诣行在。时帝亦密召崇,乃咨天下事,衮衮不知倦。帝曰:“卿宜遂相朕。”崇知帝大度,锐于治,乃先设事以坚帝意,即阳不谢,帝怪之。崇因跪奏:“臣愿以十事闻,陛下度不可行,臣敢辞。”帝曰:“朕能行之。”崇乃顿首谢。开元四年,山东大蝗,民祭且拜,坐视食苗不敢捕。崇奏捕螳,乃出御史为捕蝗使,分道杀蝗。汴州刺史倪若水上言:“除天灾者当以德,昔刘聪除蝗不而害怠甚。”拒御史不应命。崇移书诮之曰:“聪伪主,德不胜袄,今袄不胜德。古者良守,蝗避其境,谓修德可免。彼将无德致然乎?今坐视食苗,忍而不救,因以无年,刺史其谓何?”若水惧,乃纵捕,得蝗十四万石。黄门监卢怀慎曰:“凡天灾,安可以人力制也!且杀虫多,必戾和气。愿公思之。”崇曰:“今蝗幸可驱,若纵之,谷且尽,如百姓何?杀虫救人,祸归于崇,不以诿公也!”蝗害讫息。于是帝方躬万机朝夕询逮它宰相畏帝威决皆谦惮唯独崇佐裁决故得专任崇第赊僻,因近舍客庐。会怀慎卒,崇病痁移告,凡大政事,帝必令源乾曜就咨焉。乾曜所奏善,帝则曰:“是必崇画之。”有不合,则曰:“胡不问崇?”帝欲崇自近,诏徙寓四方馆,日遣问食饮起居,高医、尚食踵道。崇以馆局华大,不敢居。帝使语崇曰:“恨不处禁中,此何避?”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四十九》)

【注】①汩:gǔ,扰乱。②袄:通“妖”。③痁:shān,疟疾。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帝方躬万机/朝夕询逮它/宰相畏帝威决/皆谦惮唯独/崇佐裁决/故得专任
B.于是/帝方躬万机/朝夕询逮/它宰相畏帝威决/皆谦惮唯独/崇佐裁决/故得专任
C.于是/帝方躬万机/朝夕询逮它/宰相畏帝威决/皆谦惮/唯独崇佐裁决/故得专任
D.于是/帝方躬万机/朝夕询逮/它宰相畏帝威决/皆谦惮/唯独崇佐裁决/故得专任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檄:文体名,古代官府用来征召、晓谕、声讨的文书,文中“兵檄”指军事文书。
B.行在:也称行在所,有三重含义。一是指天子所在的地方,二是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三是走在。此处指天子所在的地方,也即行宫。
C.顿首:指磕头。古代的一种交际礼仪,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
D.克:有成功之意。从前刘聪除灭蝗虫没有成功反而(蝗虫)为害更大。文中的“克”与“能克终者盖寡”(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的“克”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姚崇思维敏捷,行事果断。契丹进兵侵犯时,朝廷军务十分繁忙,姚崇处事迅疾,奏请裁决快如流水,深受武后赏识。
B.姚崇善揣圣意,处事机巧。玄宗要委以重任时,姚崇根据对玄宗的了解,假装不接受,借机向皇帝陈述了自己的政见。
C.姚崇为民治蝗,勇于担责。山东发生蝗灾,姚崇不仅提出了具体的消灭蝗虫的方法,还从国家、百姓利益出发,通过史实指明不灭蝗的危害,并愿一己承担后果。
D.姚崇生活俭朴,深得皇恩。姚崇私第住得偏远,就近住在客舍中。皇帝生活上特别关心照顾姚崇,下诏书安排姚崇搬到四方馆居住,每天亲自去问饮食起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善之,诏天下汰僧之伪滥者,发而农者余万二千人。
(2)今蝗幸可驱,若纵之,谷且尽,如百姓何?
5.姚崇是唐代四大名相之一,很有政治才干,深得历任皇帝的赏识,这与他自身的道德修养是分不开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姚崇为人处事的品格。
2023-07-03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大理市下关一中教育集团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段考(二)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欲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赋》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侯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衡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选自《后汉书》)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验A之B以C事D合E契F若G神H自I书J典K所L记M未N之O有P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莫,意思是“没有谁”,与《种树郭橐驼传》中“莫能如也”的“莫”意思相同。
B.奇,“认为……是个奇才”,意动用法,与《归去来兮辞》中“眄庭柯以怡颜”的“怡”用法相同。
C.下车,意思是“官员到任”,与成语“下车伊始”的“下车”意思相同。
D.乞骸骨,意思是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表示官吏自请退职。致事、移疾等词也表示辞官退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衡历任郎中、太史令、河间相等职,著有文学作品《两都赋》《思玄赋》以及天文学著作《灵宪》、《算罔论》。
B.张衡年轻时曾到京城并在太学学习,才学高出时人,生性从容宁静,不爱和庸俗的人们往来。
C.张衡制造了候风地动仪,地动仪检测地震非常灵验,史官根据地动仪,记载每次地震发生的方位。
D.张衡在地方任职政治清明,刚刚到任就抓捕奸党,树立威信,整顿法制,官民上下都很敬畏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2)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5.这篇传记记述了张衡哪几个方面的成就,请概括。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燕王喜使相国栗腹以百金为赵孝成王寿,酒三日,反报曰:“赵民其壮者皆死于长平,其孤未壮,可伐也。”王乃召昌国君乐间而问曰:“何如?”对曰:“赵,四达之国也,其民皆习于兵,不可与战。”王曰:“吾以倍攻之,可乎?”曰:“不可。”曰:“以三,可乎?”曰:“不可。”王大怒。左右皆以为赵可伐,遽起六十万以攻赵。令栗腹以四十万攻鄗,使庆泰以二十万攻代。赵使廉颇以八万遇栗腹于鄗,使乐乘以五万遇庆泰于代。燕人大败。乐间入赵。燕王以书且谢焉,曰:“寡人不佞,不能奉顺君意,故君捐国而去,则寡人之不肖明矣。敢端其愿,而君不肯听,故使使者陈愚意,君试论之。语曰:‘仁不轻绝,智不轻怨。’君之于先王也,世之所明知也。寡人望有非则君掩盖之,有过则君教诲之,不虞君之明罪之也。且寡人之罪国人莫不知君微出明怨以弃寡人,寡人必有罪矣。虽然,恐君之未尽厚也。国之有封疆,犹家之有垣墙,所以合好掩恶也。室不能相和,出语邻家,未为通计也。寡人虽不省乎,未如殷纣之乱也;君虽不得意乎,未如商容、箕子之累也。然则不内盖寡人,而明怨于外,恐其适足以伤于高而薄于行也,非然也。昔者,柳下惠吏于鲁,三黜而不去。或谓之曰:‘可以去。’柳下惠曰:‘苟与人之异,恶往而不黜乎?犹且黜乎,宁于故国尔。’柳下惠不以三黜自累,故前业不忘;不以去为心,故远近无议。愿君捐怨,追惟先王,复以教寡人。此寡人之愚意也,敬以书谒之。”乐间怨不用其计,卒留赵,不报。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三》)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且寡人A之罪B国人C莫不知D君E微出F明怨G以弃寡人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赵孝成王寿”的“寿”,即敬酒祝人长寿,与“(项)庄则人为寿”的“寿”含义基本相同。
B.寡人,意为寡德之人,文中是燕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
C.封疆,指分封的疆界,作为界域的标记,是当时被分封的各个诸侯国之间的边境。
D.所以,此处表原因,可译为“……的原因”,与“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所以”用法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国在长平之战中受到挫败,燕人便想趁机入侵。昌国君乐间表示反对,他认为纵然兵力强盛,但如此趁火打劫实属不义之举,终难取胜。
B.燕王出兵攻打赵国之前,前往赵国的栗腹进行了错误的判断,栗腹认为赵国缺少壮丁,将对燕国十分有利。燕王最终听从了他的建议。
C.乐间的反对引发了燕王之怒,然而燕王身边的人仍然认为可以攻打赵国,不料赵国人骁勇善战,仅出兵十三万,仍能以少胜多,大败燕国人。
D.燕王对兵败一事主动承担责任,他承认了自己错在当时没有听从乐间的劝告,但也借柳下惠三黜而不去之事,对乐间离燕入赵表达了不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寡人望有非则君掩盖之,有过则君教诲之,不虞君之明罪之也。
(2)苟与人之异,恶往而不黜乎?犹且黜乎,宁于故国尔。
5.燕王写信给乐间的目的是什么?乐间为什么最终留在了赵国?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李景字道兴,天水休官人也。景容貌奇伟膂力过人美须髯骁勇善射开皇九年以行军总管王世积伐陷阵有功进位上开府。寻从史万岁击突厥于大斤山,别路邀贼,大破之。后送义成公主于突厥,至恒安,遇突厥来寇。时代州总管韩洪为虏所败,景率所领数百人援之。力战三日,杀虏甚众。汉王谅作乱并州,景发兵拒之。谅遣刘嵩袭景,战于城东。升楼射之,无不应弦而倒。选壮士击之,斩获略尽。谅复遣岚州刺史乔钟葵率劲勇三万攻之。景战士不过数千,加以城池不固,为贼冲击,崩毁相继。景且战且筑,士卒皆殊死斗,屡挫贼锋。月余,朔州总管杨义臣以兵来援,合击大之。景智略非所长,而忠直为时所许,帝甚信之。车驾西巡,至天水,景献食于帝。帝曰:“公,主人也。”赐坐齐王暕之上。岁余,复位。明年,攻高丽武厉城,破之,赐爵苑丘侯。杨玄感之反也,朝臣子弟多预焉,而景独无关涉。帝曰:“公诚直天然,我之梁栋也。”帝每呼李大将军而不名,其见重如此。十二年,帝令景营辽东战具于北平。会幽州贼杨仲绪率众万馀人来攻北平,景督兵击破之,斩仲绪。于时盗贼蜂起,道路隔绝,景遂召募,以备不虞。后为高开道所围,独守孤城,外无声援,岁余,士卒患脚肿而死者十将六七,景抚循之,一无离叛。辽东军资多在其所,粟帛山积,既逢离乱,景无所私焉。后将还幽州,在道遇贼,见害。契丹、靺鞨素感其恩,闻之莫不流涕,幽、燕人士于今伤惜之。

(节选自《隋书·李景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景容貌奇/伟膂力/过人/美须髯/骁勇善射/开皇九年/以行军总管从王世积伐陈陷陈有功/进位上开府/
B.景容貌奇/伟膂力/过人美须髯/骁勇善射/开皇九年/以行军总管从王世积伐陈/陷陈/有功进位/上开府/
C.景容貌奇伟/膂力过人/美须髯/骁勇善射/开皇九年/以行军总管从王世积伐陈/陷陈有功/进位上开府/
D.景容貌奇伟/膂力过人/美须髯/骁勇善射/开皇九年/以行军总管从王世积伐陈陷陈有功进位/上开府/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行军总管从王世积伐陈”与“惑而不从师”(《师说》)两句中的“从”含义不同。
B.应弦而倒,随着弓弦的声音而倒下,形容射箭技艺高超。文中用来说明李景射术精湛。
C.“合击大破之”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赤壁赋》)两句中的“破”含义相同。
D.赐爵,赐予爵位。周天子赐爵,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景两次出击突厥,先是跟从史万岁出兵大斤山,大败突厥。后来又率领几百士兵增援代州总管韩洪,与敌军力战三天,杀死众多敌兵。
B.汉王杨谅在并州叛乱,李景发兵迎战。杨谅派遣刘嵩袭击李景,两军在城东交战。李景登上城楼,搭弓射箭,箭不虚发,敌人应弦而倒。
C.李景不擅长智谋权术,但是他的忠心正直被当时的人所赞许。杨玄感叛乱的时候,朝中大臣的子弟大多参与其中,可是李景却与此无关。
D.李景面对粮食布帛堆积如山的辽东军资,虽然正在遭逢战乱,但是他也一点都不据为私有。契丹、靺鞨各部因此感念他的恩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景且战且筑,士卒皆殊死斗,屡挫贼锋。
(2)于时盗贼蜂起,道路隔绝,景遂召募,以备不虞。
5.李景深受皇帝敬重,具体体现在哪里?请简要概述。
2023-07-01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文山州砚山县三中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月考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一)田莘之为陈轸说秦惠王曰:“今秦自以为王,能害王者之国者,楚也。楚知横门君之善用兵与陈轸之智,故骄张仪以五国。来,必恶是二人。愿王勿听也。”

(二)张仪又恶陈轸于秦王,曰:“轸驰楚、秦之间,今楚不加善秦而善轸,然则是轸自为而不为国也。且轸欲去秦而之楚,王何不听乎?”王谓陈轸曰:“吾闻欲去秦而之楚,信乎?”陈轸曰:“然。”王曰:“仪之言果信也。”曰:“非独仪知之也,行道之人皆知之。曰:‘孝已爱其亲,天下欲以为子;子胥忠乎其君,天下欲以为臣。’吾不忠于君,楚亦何以轸为忠乎?忠且弃,吾不之楚,何适乎?”秦王曰:“善。”乃必之也。

(三)陈轸去楚之秦。张仪谓秦王曰:“陈轸为王臣,常以国情输楚。仪不能与从事,愿王逐之。即复之楚,愿王杀之。”王曰轸安敢之楚也王召陈轸告之曰吾能听子言子欲何之请为子约车对曰臣愿之楚王曰:“仪以子为之楚,吾又自知子之楚。子非楚,且安之也?”轸曰:“臣出,必故之楚,以顺王与仪之策,而明臣之楚与不也。今楚王明主也,而昭阳贤相也。轸为人臣,而常以国情输楚王,王必不留臣,昭阳将不与臣从事矣。以此明臣之楚与不。”轸出,张仪入,问王曰:“陈轸果安之?”王曰:“夫轸,天下之辩士也,孰视寡人曰:‘轸必之楚。’寡人遂无奈何也。寡人因问曰;‘子必之楚也,则仪之言果信矣。’轸曰:‘非独仪之言也,行道之人皆知之。昔者子胥忠其君,天下皆欲以为臣;孝己爱其亲,天下皆欲以为子。臣不忠于王,楚何以轸为?忠尚见弃,轸不之楚,而何之乎?’”王以为然、遂善待之。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一》)

【注】①孝已:传说为殷高宗之子,著名孝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曰/轸安敢/之楚也/王召陈轸告之曰/吾能听子言/子欲何之/请为子约车/对曰/臣愿之楚/
B.王曰/轸安敢/之楚也/王召陈轸告之曰/吾能听子/言子欲何之/请为子约车/对曰/臣愿之楚/
C.王曰/轸安敢之楚也/王召陈轸告之曰/吾能听子/言子欲何之/请为子约车/对曰/臣愿之楚/
D.王曰/轸安敢之楚也/王召陈轸告之曰/吾能听子言/子欲何之/请为子约车/对曰/臣愿之楚/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闻子”的“子”在古代通常是对男子的尊称,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敬辞“先生”。
B.“忠且见弃”的“见”表被动,与《孔雀东南飞》中的“府吏见丁宁”的“见”相同。
C.国情,文中侧重指国家的政治、军事情况,与现在“基本国情”中的“国情”有别。
D.辩士,字面含义是能言善辩的人。战国时期,张仪、苏秦、陈轸都是有名的辩士。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莘提醒秦惠王,楚国为了除掉横门君和陈轸,故意轻慢张仪,目的就是让张仪在秦惠王面前说这两个人的坏话,希望秦惠王不要轻信张仪的话。
B.张仪在秦惠王面前恶语诽谤陈轸,说陈轸打算背叛秦国而到楚国,让秦惠王将陈轸驱逐出秦国,如果陈轸再想到楚国去,希望秦惠王将他杀掉。
C.陈轸在秦惠王面前自证忠诚,其逻辑是:如果我背叛秦国,那么作为贤明君主的楚王不会收留我,贤相昭阳不会与我共事,我为什么要去楚国?
D.张仪趁陈轸出来时入见秦惠王,打听陈轸是不是打算去楚国,秦惠王告诉他,陈轸以孝己和伍子胥自比,进一步证明自己在家孝顺、在朝忠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楚不加善秦而善轸,然则是轸自为而不为国也。
(2)寡人因问曰:“子必之楚也,则仪之言果信矣。”
5.秦惠王为什么没有相信张仪对陈轸的中伤之辞?请简要概括。
2023-06-22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临沧市民族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穆公大悦,遂与烛武歃血为誓,反使杞子、逢孙、杨孙三将,留卒二千人助郑戍守,不告于晋,秘班师而去。

晋营于函陵,攻围如故。郑伯谓烛武曰:秦兵之退,子之力也。晋兵未退,如之奈何?烛武对曰:闻公子兰有宠于晋侯,若使人迎公子兰归国,以请成于晋,晋必从矣。石申父曰:武劳矣,臣愿代一行。乃携重宝出城,直叩晋营求见。文公曰:若欲我退兵,必迎立公子兰为世子,且献谋臣叔詹出来,方表汝诚心也。

石申父入城回复郑伯曰孤未有子闻子兰昔有梦征,立为世子,社稷必享之,但叔詹乃吾股肱之臣,岂可去孤左右。叔詹对曰:臣闻‘主忧则臣辱,主辱则臣死。’今晋人索臣,臣不往,兵必不。是臣避死不忠,而遗君以忧辱也。臣请往!郑伯曰:子往必死,孤不忍也!叔詹对曰:君不忍于一詹,而忍于百姓之危困,社稷之陨坠乎?舍一臣以救百姓而安社稷,君何爱焉?郑伯涕泪而遣之。

晋侯见叔詹,喝曰:汝执郑国之柄,使其君失礼于宾客,一罪也;受盟而复怀贰心,二罪也。命左右速具鼎镬,将烹之。叔詹面不改色,拱手谓文公曰:臣见得尽言而死。文公曰:汝有何言?詹对曰:君侯辱临敝邑,臣常言于君曰:‘晋公子贤明,其左右皆卿才,若返国,必伯诸侯。’及温之盟,臣又劝吾君:‘必终事晋,无得罪,罪且不赦。’天降郑祸,言不见纳。今君侯委罪于执政,寡君明其非辜,坚不肯遣,臣引‘主辱臣死’之义,自请就诛,以救一城之难。夫料事能中,智也;尽心谋国,忠也;临难不避,勇也;杀身救国,仁也。仁智忠勇俱全,有臣如此,在晋国之法,固宜烹矣!乃据鼎耳而号曰:自今已往,事君者以詹为戒!文公悚然,命赦勿杀,曰:寡人聊以试子,子真烈士也!不一日,郑伯立公子兰为世子,晋师方退。

(选自冯梦龙《东周列国志》,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打√。
石A申B父C入D城E回F复G郑H伯I曰J孤K未L有M子N闻O子P兰Q昔R有S梦T征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子,指古代诸侯王嗣子之称号,在明清两代为亲王嗣子的称号。
B.“解”是“解除”的意思,与“庖丁解牛”的“解”字含义相同。
C.寡人,与“是寡人之过也”中“寡人”同义,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D.烈士,文中指刚强不屈、有抱负、志向高远的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穆公不仅和烛武歃血盟誓,停止攻打郑国,还派遣自己的将领和士兵守卫郑国,共同对付晋国,衬托出烛武能言善辩的形象特点。
B.为了让晋军撤退,烛武又为郑伯出谋划策,让他接得到晋侯宠爱的公子兰到郑国做世子,从而得到晋侯的谅解,以达到最终撤军的目的。
C.晋侯认为叔詹不仅凭借职权让郑伯失礼于宾客,并且接受了盟约后却又怀有二心,要对他处以死刑,没想到叔詹却不惧刑罚,誓死力争。
D.叔詹和烛武一样,都很讲究谋略。他列举自己在不同时期对郑伯的言行,在晋侯面前树立自己仁智忠勇的形象,最终被晋侯赦免并释放。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郑伯谓烛武曰:“秦兵之退,子之力也。晋兵未退,如之奈何?”
(2)汝执郑国之柄,使其君失礼于宾客,一罪也;受盟而复怀贰心,二罪也。
5.叔詹说服郑伯让自己前往晋军的理由有哪些?请简要说明。
2023-06-21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6月月考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某启:示及青苗事。治道之兴,邪人不利,一兴异论,群聋和之,意不在于法也。孟子所言利者为利吾国利吾身耳至狗彘食人食则检之野有饿莩则发之是所谓政事政事所以理财理财乃所谓义也一部《周礼》,理财居其半,周公岂为利哉!奸人者因名实之近而欲乱之,以眩上下,其如民心之愿何?始以为不请,而请者不可遏,终以为不纳,而纳者不可却,盖因民之所利而利之,不得不然也。然二分不及一分,一分不及不利而贷之,贷之不若与之。然不与之而必至于二分者,何也?为其来日之不可继也。不可继则是惠而不知为政,非惠而不费之道也,故必贷。然而有官吏之俸,辇运之费,水旱之逋,鼠雀之耗,而必欲广之以待其饥不足而直与之也,则无二分之息可乎?则二分者亦常平之中正也,岂可易哉?公立更与深于道者论之,则某之所论,无一字不合于法,而世之譊譊者,不足言也。因书示及,以为如何?

(节选自王安石《答曾公立书》,有删改)

文本二:

陵夷至于战国,诈力而贱仁谊,先富有而后礼让。是时,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以为地方百里,提封九万顷,除山泽、邑居参分去一,为田六百万亩,治田勤谨则亩益三升,不勤则损亦如之。地方百里之增减,辄为粟百八十万石矣。又曰: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故甚贵与甚贱,其伤一也。善为国者,使民毋伤而农益劝。故虽遇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取有余以补不足也。行之魏国,国以富强。

(节选自《汉书·食货志》,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所言利者为利吾国/利吾身耳/至狗彘食人食则检之野/有饿莩则发之/是所谓政事/政事所以理财/理财乃所谓义也/
B.孟子/所言利者为利吾国/利吾身耳/至狗彘食人/食则检之/野有饿莩/则发之是所谓政事/政事所以理财/理财乃所谓义也/
C.孟子所言利者/为利吾国/利吾身耳/至狗彘食人食则检之/野有饿莩则发之/是所谓政事/政事所以理财/理财乃所谓义也/
D.孟子所言利者/为利吾国/利吾身耳/至狗彘食人/食则检之/野有饿莩/则发之是所谓政事/政事所以理财/理财乃所谓义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某启,为书信体回信的常用格式。某,是对他人的敬称。
B.二分息,在文中指青苗法中规定所借总额的百分之二十。
C.贵,以……为贵,与《师说》“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中的“贵”字,含义不同。
D.侯,特指君主,又可指诸侯,后又泛指达官贵人。这里指魏国的国君。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认为青苗法能受到百姓的欢迎,是因为其本身顺应了百姓意愿,满足了他们的愿望。
B.因为官吏的俸禄、运输费用、水旱灾年及老鼠鸟雀的损耗需要大量的钱,所以必须实行青苗法。
C.李悝辅佐魏文侯时重视农业发展,强调精耕细作,在土地上靠精细的劳作和高投入来增加亩产量。
D.魏国遭遇饥饿、水旱灾害,但米价不贵,百姓能够安居乐业,不受离散之苦,国家也得以富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因民之所利而利之,不得不然也。
(2)善为国者,使民毋伤而农益劝。
5.两则材料都体现出了古代君臣对哪些方面的重视?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高祖居晋阳,闻冒顿单于居代谷,欲击之。使人觇匈奴,冒顿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羸畜。使者十辈来,皆言匈奴可击。上复使刘敬往使匈奴,未还,汉悉兵三十二万北逐之。刘敬还报曰:“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今臣徒见羸瘠老弱。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是时汉兵已业行,上怒,械系敬广武。正月,帝先至平城,兵未尽到,冒顿纵精兵四十万骑,围帝于白登七日。帝用陈平秘计,使使间厚遗阏氏。阏氏谓冒顿曰:“两主不相困。今得汉地,而单于终非能居之也。且汉主亦有神灵,单于察之。”冒顿与王黄,而黄兵不来,疑其与汉有谋,乃解围之一角。会天大雾,汉使人往来,匈奴不觉。陈平请令强弩傅两矢外乡,从解角直出。帝出围。上至广武赦刘敬。匈奴数苦北边,上患之。刘敬曰:“天下初定,士卒罢于兵,未可以武服也。冒顿杀父代立,以力为威,未可以仁义说也。独可以计久远。”上曰:“奈何?”对曰:“陛下诚能以公主妻之,厚奉遗之,彼必慕以为阏氏。陛下以岁时汉所余,彼所,数问遗,因使辩士风谕以礼节。可无战以渐臣也。”帝曰:“善。”冒顿死,子稽粥立,帝遣宗室女翁主为单于阏氏。景帝时,御史大夫晁错上言曰:“今胡人数转牧行猎于塞下,以备塞之卒,卒少则入。如此连年,则中国贫苦而民不安矣。陛下幸忧边境,遣将吏发卒以治塞,甚大惠也。然今远方之卒守塞,一岁而更,不知胡人之能。不如选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备之,以便为之高城深堑。要害之处,调立城邑,毋下千家。塞下之民,禄利不厚,不可使久居危难之地。胡人入驱而能止其所驱者,以其半予之,县官为赎其民。如是则邑里相救助,赴胡不避死。非以德上也,欲全亲戚而利其财也。如此,则利施后世,名称圣明。”上从其言。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匈奴和亲》)

材料二:

晁错者,颍川人也,为人峭直刻深。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

(节选自《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打“√”。
错A常B数C请D间E言F事G辄H听I宠J幸K倾L九M卿N法0令P多Q所R更S定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期,指约定,与《陈太丘与友期行》中“期日中”的“期”字意思相同。
B.鲜,指缺少,与《陈情表》中“终鲜兄弟”的“鲜”字意思相同。
C.候,指问候,与《苏武传》中“朝夕遣人候问武”的“候”字意思相同。
D.难,指非难,与《答司马谏议书》中“难壬人”的“难”字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朝建立以来,匈奴屡次侵犯,成为北方边患。景帝时,晁错提出一系列边疆防御策略,被皇帝采纳。
B.冒顿单于藏匿强壮的士兵及肥壮的牛马,故意显示己方虚弱不堪,引诱汉军攻打。刘敬识破了这一诡计。
C.高祖不听刘敬劝告,被围困在白登。他派使者贿赂阏氏,使得冒顿单于打开包围的一角,他趁雾逃跑。
D.刘敬提出和亲、赠送财物、派辩士以礼规劝匈奴的长远策略,这样就可以不必通过战争而使匈奴臣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今臣徒见羸瘠老弱。
(2)陛下诚能以公主妻之,厚奉遗之,彼必慕以为阏氏。
5.为巩固边防,防备匈奴入侵,晁错提出了哪些建议?请简要概括。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孟武伯问: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

(节选自《论语·公冶长第五》)

材料二:

十一年春,齐为鄎故,国书、高无丕帅师伐我,及清。季孙谓其宰冉求曰:齐师在清,必鲁故也,若之何?求曰:一子守,二子从公御诸竟。季孙曰:不能。求曰:居封疆之间。季孙告二子,二子不可。求曰:若不可,则君无出。一子帅师,城而战。不者,非鲁人也。鲁之群室,众于齐之兵车。一室敌车,优矣,子何患焉?二子之不欲战也宜,政在季氏。当子之身,齐人伐鲁而不能战,子之耻也,大不列于诸侯矣。季孙使从于朝,俟于党氏之沟。武叔呼而问战焉,对曰:君子有远虑,小人何知?懿子问之,对曰:小人虑材而言,量力而共者也。武叔曰:是谓我不成丈夫也。退而搜乘,孟孺子泄帅右师,颜羽御,邴泄为右。冉求帅左师,管周父御,樊迟为右。季孙曰:也弱。有子曰:就用命焉。季氏之甲七千,冉有以武城人三百为己徒卒。老幼守宫,次于雩门之外。

师及齐师战于郊,齐师自稷曲,师不逾沟。樊迟曰:非不能也,不信子也,请三刻而逾之。如之,众从之。师入齐军,右师奔,齐人从之,陈瓘、陈庄泗。孟之侧后入以为殿,抽矢策其马,曰:马不进也林不狃之伍曰:走乎?不狃曰:谁不如?曰:然则止乎?不狃曰:恶贤?徐步而死。师获甲首八十齐人不能师宵谍曰齐人遁。冉有请从之三,季孙弗许。孟孺子语人曰:我不如颜羽,而贤于邴泄。子羽锐敏,我不欲战而能默。泄曰:‘驱之。’公为与其嬖僮汪锜乘,皆死,皆殡。孔子曰:能执干戈以卫社稷,可无殇也。冉有用矛于齐师,故能入其军。孔子曰:义也。

(节选自《左传·哀公十一年》)

【注】①鄎(xī):周代诸侯国名,故址在今河南省息县境内。②一子:指鲁国卿大夫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中的一家。“二子”即其中两家。③搜乘:检阅军队。④须:樊迟,名须,字子迟。孔子七十二贤弟子之一。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师A获B甲C首D八E十F齐G人H不I能J师K宵L谍M曰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背,文中为背部对着之意,与李密《陈情表》中“慈父见背”的“背”意思不同。
B.属,文中为服从命令之意,与《赤壁赋》中“举酒属客”的“属”意思相同。
C.强,文中为坚持之意,与《答司马谏议书》中“虽欲强聒”的“强”意思不同。
D.涉,文中为渡过之意,与《诗经·氓》中“送子涉淇”的“涉”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齐国的进攻,执掌鲁国政权的季孙咨询身为家宰的冉求,冉求开始给出的两种策略都被季孙直接否定了。
B.冉求认为季孙既有不可推卸的捍卫鲁国的职责,也有战胜齐国军队的实力,他旗帜鲜明地认为季孙应该出战。
C.冉求有意等候在武叔、懿子上朝的必经之路上,面对武叔、懿子的询问,故意贬低他们,并成功让他们退朝后检阅军队参与战争。
D.鲁军不肯冲过沟去与齐军接战,樊迟指出问题所在是不信任冉求,并建议多次申明号令,冉求接受了建议并成功让鲁军出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季孙使从于朝,俟于党氏之沟。
(2)孟之侧后入以为殿,抽矢策其马,曰:“马不进也。”
5.材料一中,面对孟武伯的提问,孔子用“可使为之宰也”评价弟子冉求,请结合材料二,分析冉求能够“为宰”的原因。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鲁仲连者,齐人也。好奇伟俶傥之画策,而不肯仕宦任职,好持高节。游于赵,会秦围赵,闻魏将欲令赵尊秦为帝,乃见平原君曰:“事将奈何?”平原君曰:“前亡四十万之众于外,今又内围邯郸而不能去。魏丢使客将军新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胜也何敢言事鲁仲连曰吾始以君为天下之贤公于也吾乃今然后知君非也梁客新垣衍安在?吾请为君责而之”平原君曰:“胜请为绍介而见之于先生”平原君遂见新垣衍曰:“东国有鲁仲连先生者,今其人在此,胜请为绍介,交之于将军。”新垣衍曰:“吾闻鲁仲连先生,齐国之高士也。衍,人臣也,使事有职,吾不愿见鲁仲连先生”平原君曰:“胜既已泄之矣。”新垣衍许诺。

鲁连见新垣衍,曰:“彼秦者,弃礼义而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彼即肆然而为帝,过而为政于天下,则连有蹈东海而死耳,吾不忍为之民也。齐湣王之鲁,夷维子为执策而从,谓鲁人曰:‘子将何以待吾君?’鲁人曰:‘吾将以十太牢待子之君。’夷维子曰:‘子安取礼而来待吾君?彼吾君者,天子也。天子巡狩,诸侯辟舍,纳管籥,摄衽抱几,视膳于堂下,天子已食,乃退而听朝也’鲁人投其籥,不果纳。不得入于鲁,将之薛,途于邹。当是时,邹君死,湣王欲入吊,夷维子谓邹之孤曰:“天子吊,主人必将倍殡棺,设北面于南方,然后天子南面吊也。’邹之群臣曰:‘必若此,吾将伏剑而死。’固不敢入于邹。邹、鲁之臣,生则不得事养,死则不得赙襚,然且欲行天子之礼于邹、鲁,邹、鲁之臣不果纳。今秦万乘之国也,梁亦万乘之国也。俱据万乘之国,各有称王之名,睹其一战而胜,欲从而帝之,是使三晋之大臣不如邹、鲁之仆妾也”

新垣衍起,再拜谢曰:“始以先生为庸人,吾乃今日知先生为天下之士也。吾请出,不敢复言帝秦。”秦将闻之,为却军五十里。平原君欲封鲁连,以千金为鲁连寿。鲁连笑曰:“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也。即有取者,是商贾之事也。”遂辞平原君而去,终身不复见。

(节选自《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

【注】①傲傥(tì tǎng):同“倜傥”,潇洒豪迈,卓异不群;②管籥(yuè):钥匙;③摄衽:整饬衣襟,表示庄敬;④赙襚(fù suì):送给丧家钱财衣物。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魏王使客将军新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胜也何敢言事/鲁仲连曰/吾始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吾乃今然后知君非也/
B.魏王使客将军新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胜也/何敢言事/鲁仲连曰/吾始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吾乃今然后知君非也/
C.魏王使客将军新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胜也/何敢言事/鲁仲连曰/吾始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吾乃今然后知君非也/
D.魏王使客将军新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胜也何敢言事/鲁仲连曰/吾始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吾乃今然后知君非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归之的“归”的活用用法与《梦游天姥吟留别》“栗深林兮惊层巅”的“栗”“惊”用法相同。
B.上首功的“上”是“崇尚”的意思,与《陈涉世家》“上使外将兵”的“上”字的词性和意义都不相同。
C.“太牢”指我国古代祭祀帝王时用牛、羊和猪当祭品,“少牢”则指用羊和猪当祭品。
D.假途的“假”是借的意思,与《劝学》“假舟楫者”的“假”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仲连才能卓越,擅长谋划奇妙宏伟的谋略,但他却不愿意出仕为官,为人高洁。
B.鲁仲连游历到赵国时,恰逢秦军围赵,他虽是齐国人,但却挺身而出,向新垣衍展示了不畏强暴、反抗虐行的决心,终解邯郸被围之危。
C.鲁仲连洞悉到强秦并吞天下的野心,深谙各国力量变化的影响,他举邹、鲁两国拒绝以天子之礼接待齐滑王的事来警示新垣衍,若尊秦为帝,魏国将失去尊严,任人宰割。
D.鲁仲连先一针见血地指出秦乃虎狼之邦的本质,继而指明了救赵的策略,最终说服新垣衍放弃尊秦为帝的想法。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齐潜王之鲁,夷维子为执策而从。
(2)新垣衍起,再拜谢曰:“始以先生为庸人,吾乃今日知先生为天下之士也。”
5.请简要概括文中鲁仲连的优秀品质。
2023-05-08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实验高级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4月月考语文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