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60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伊馛,代人也。少而勇健,走及奔马,善射,多力,曳牛却行。后擢为侍郎,转三郎,赐爵汾阳子,加振威将军。

世祖之将讨凉州也议者咸谏唯司徒崔浩劝世祖决行群臣出后馛言于世祖曰若凉州无水草何得为国议者不可用也宜从浩言世祖善之。既克凉州,世祖大会于姑臧,谓群臣曰:崔公智计有余,吾亦不复奇之。吾正奇馛弓马之士,而所见能与崔同,此深自可奇顾谓浩曰:馛智力如此,终至公相。浩曰: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卫青、霍去病亦不读书,而能大建勋名,致位公辅世祖笑曰:诚如公言。

馛性忠谨,世祖之,亲待日殊,赏赐优厚。真君初,世祖欲拜馛为尚书,封郡公。馛辞曰:尚书务殷,公爵至重,非臣年少愚近所宜荷任,请收过恩。世祖问其欲,馛曰:中、秘二省多诸文士,若恩矜不已,请参其次。世祖贤之,遂拜为中护将军、秘书监。以功赐爵魏安,加冠军将军。后出为东雍州刺史,恩化大行,百姓思之。转殿中尚书,常典宿卫。从幸瓜步,频有战功,进号镇军将军。兴安二年,迁征北大将军、都曹尚书,加侍中,进爵河南公。世祖亲任之。兴光元年,拜司空。及为三公,清约自守,为政举大纲而已,不为苛碎。太安二年,太子太保。三年,与司徒陆丽等并平尚书事。五年薨。

子兰,袭。散骑常侍、库部尚书。卒。兰子盆生,骁勇有胆气。初为统军,累有战功,遂为名将。以勋赐爵平城子。与荆州刺史、淮南王世遵,鲁阳太守崔模俱讨襄阳,不克而还,坐免官。后因功进号征西将军,行岐州刺史。复为西道都督,战殁。赠车骑将军、雍州刺史。

(节选自《魏书•列传第三十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世祖之将讨凉州也/议者咸谏/唯司徒崔浩劝/世祖决行/群臣出后/馛言于世祖曰/若凉州无水草/何得为国/议者不可用也/宜从浩言
B.世祖之将讨凉州也/议者咸谏/唯司徒崔浩劝世祖决行/群臣出后/馛言于世祖曰/若凉州无水草何得/为国议者不可用也/宜从浩言
C.世祖之将讨凉州也/议者咸谏/唯司徒崔浩劝世祖决行/群臣出后/馛言于世祖曰/若凉州无水草/何得为国/议者不可用也/宜从浩言
D.世祖之将讨凉州也/议者咸谏/唯司徒崔浩劝/世祖决行/群臣出后/馛言于世祖曰/若凉州无水草何得/为国议者不可用也/宜从浩言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辅,古代三公、四辅,均为天子之佐。文中意思是天子的重要辅臣。
B.爱,文中意为喜爱,与“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中“爱”意思相同。
C.侯,古代五等爵之一,如文中“魏安侯”以及《苏武传》中的“浞野侯”。
D.领,表官职兼任,常用于兼任较低职务。“摄”“署”意思与之不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伊馛年少时勇猛刚健,力大无比,可以将牛拖拽使其倒行,后在战场上多次建功。
B.世祖曾想授予伊馛尚书一职,他以年少愚钝推辞,并表示自己愿意去做一名文士。
C.伊馛任东雍州刺史期间,推行恩德教化,受百姓喜爱,后因功被赐予魏安侯爵位。
D.伊馛的孙子盆生也英勇善战,多有战功,为一代名将,因功封子爵,后战死沙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正奇馛弓马之士,而所见能与崔同,此深自可奇。
(2)及为三公,清约自守,为政举大纲而已,不为苛碎。
5.伊馛受世祖喜爱、信任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内容进行概括。
2023-06-17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薛登,常州义兴人。父士通,为隋鹰扬郎将。江都乱,与州民闻人遂安据城拒贼。武德初,持地自归,授东武州刺史。辅公祏反,士通与贼将西门君仪战,破之。及平,封临汾侯。终泉州刺史。

登通贯文史,善议论,根证该,与徐坚、刘子玄齐名。调阆中主簿。天授中,累迁左补阙。时选举滥甚,乃上疏曰:

比观举荐,类不以才,驰声假誉,互相推引,非所谓报国求贤者也。古之取士,考素行之原,询乡邑之誉,崇礼让,明节义,以敦朴为先,雕文为后。故人崇劝让,士去轻浮,以计贡贤愚为州之荣辱。方今举士,尤其本。明诏方下,固已驱驰府寺之延,出入王公之第,陈篇希恩,奏记警报。故俗号举人皆称觅举。觅者,自求也,非拨知之义。是以耿介之士羞于自拔,循常小人弃疏取附。愿陛下降明制,颁峻科,断无当之游言,收实用之良策,文试效官,武阅守御。

时四夷质子多在京师,如论钦陵、阿史德元珍、孙万荣,皆因入侍见中国法度,及还,并为边害。登谏曰:

臣闻戎、夏不杂,古所戒也。故斥居塞外,有时朝谒,已事则归,三王之法也。汉、魏以来,革袭衣冠,筑室京师,不令归国。较其利害,三王是而汉、魏非,拒边长而质子短。昔晋郭钦、江统以夷狄处中夏必为变,武帝不纳,卒有永嘉之乱。伏见突厥、吐蕃、契丹往因入侍,并被奖遇,官戎秩,步黉门,服改毡扇,语习楚夏,窥围史成败,熟山川险易。国家虽有冠带之名,而狼子孤恩,患必在后。

今皇风所章,含识革面,方由余效忠,日磾尽节。然臣虑备豫不谨,则夷狄称兵不在方外,非贻谋之道。臣谓愿充侍子可一切禁绝,先在国者不使归蕃,则夷人保强,边邑无争。武后不纳。

久之,出为常州刺史。宣州贼钟大眼乱,百姓溃震,登严勒守备,固境赖安。再迁尚书左丞。景云中,为御史大夫。僧慧范怙太平公主势夺民邸肆官不能直登将治之或劝以自安答曰宪府直枉朝奏暮黜可矣。遂劾奏,反为主所构,出岐州刺史。迁太子宾客。开元初,为东都留守,再为太子宾客。登本名谦光,以与皇太子名同,诏赐今名。坐子累归田里,家苦贫,诏给致仕禄。卒,年七十三,赠晋州刺史。

节选自《新唐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僧慧范怙太平公主/势夺民邸肆/官不能直/登将治之/或劝以自安/答曰/宪府直枉/朝奏暮黜可矣
B.僧慧范怙太平公主势/夺民邸肆/官不能直/登将治之/或劝以自安/答曰/宪府直枉/朝奏暮黜可矣
C.僧慧范怙太平公主/势夺民邸肆/官不能直/登将治之/或劝以自安/答曰宪府直枉/朝奏/暮黜可矣
D.僧慧范怙太平公主势/夺民邸肆/官不能直/登将治之/或劝以自安/答曰宪府直枉/朝奏/暮黜可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审”解释为“仔细”,与《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中“审”意思相同。
B.文中“乖”指“违背”,与《红楼梦》中“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中“乖”意思相同。
C.峻科,原指封建社会一种科举考试名目,文中指希望皇帝采取分科取士的方法来选拔、任用官吏。
D.中国,文中指中原地区,与《赤壁之战》“若能以昊、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中“中国”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薛登的父亲薛士通曾经担任隋朝鹰扬郎将,后在唐朝因功相继担任东武州刺史、泉州刺史等官职。
B.薛登认为朝廷如今选拔任用官员的方式已经违背了初衷,不能做到唯才是举,希望皇帝及时纠正。
C.薛登认为四方夷狄狼子孤恩,必为后患,建议朝廷今后将四夷质子全部留在京师,但武后未采纳。
D.针对宜州发生叛乱、百姓溃逃情况,薛登整肃守备,保得常州全境安宁,他也因此得到朝廷重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人崇劝让,士去轻浮,以计贡贤愚为州之荣辱。
(2)坐子累归田里,家苦贫,诏给致仕禄。
5.针对当时在京师的四夷质子返回藩地后却成为边疆祸患这一情况,薛登上书进谏,请简要概括薛登提出劝谏的依据。
2023-06-15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镇江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靖郭君善齐貌辨。齐貌辨之为人也多疵,门人弗说。士尉以证靖郭君,靖郭君不听,士尉辞而去。孟尝君又窃以谏,靖郭君大怒曰:“刬而类,破吾家。苟可慊齐貌辨者,吾无为之。”于是舍之上舍,令长子御,旦暮进食。数年,威王,宣王立。靖郭君之交,大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齐貌辨俱留。无几何,齐貌辨辞而行,请见宣王。靖郭君曰王之不说婴甚公往必得死焉齐貌辨曰固不求生也请必行靖郭君不能止。齐貌辨行至齐,宣王闻之,藏怒以待之。齐貌辨见宣王,王曰:“子,靖郭君之所听爱夫!”齐貌辨曰:“爱则有之,听则无有。王之方为太子之时,辨谓靖郭君曰:‘太子相不仁,不若废太子,更立卫姬婴儿郊师。’靖郭君泣而曰:‘不可,吾不忍也。’若听辨而为之,必无今日之患也。此为一。至于薛,昭阳请以数倍之地易薛,辨又曰:‘必听之。’靖郭君曰:‘受薛于先王,虽恶于后王,吾独谓先王何乎!且先王之在薛,吾岂可以先王之庙与楚乎!’又不肯听辨。此为二。”宣王大息,动于颜色,曰:“靖郭君之于寡人一至此乎!寡人少,殊不知此。客肯为寡人来靖郭君乎?”齐貌辨对曰:“敬诺。”靖郭君衣威王之衣冠,带其剑,宣王自迎靖郭君于郊,望之而泣。靖郭君至,因请相之。靖郭君辞,不得已而受。七日,谢病强辞。靖郭君辞不得,三日而听。当是时,靖郭君可谓能自知人矣!能自知人,故人非之不为沮。此齐貌辨之所以外生、乐患、趣难者也。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一》)

【注】①靖郭君:田婴,齐威王少子,齐宣王异母弟,孟尝君田文之父。“靖郭”是封邑,指古薛城;“君”是封号。②昭阳:楚国令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靖郭君曰/王之不说/婴甚公往/必得死焉/齐貌辨曰/固不求生也/请必行/靖郭君不能止
B.靖郭君曰/王之不说/婴甚公往/必得死焉/齐貌辨曰/固不求生也/请必行靖郭君/不能止
C.靖郭君曰/王之不说婴甚/公往/必得死焉/齐貌辨曰/固不求生也/请必行/靖郭君不能止
D.靖郭君曰/王之不说婴甚/公往/必得死焉/齐貌辨曰/固不求生也/请必行靖郭君/不能止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无辞为之”与“王子皇孙,辞楼下殿”(《阿房宫赋》)两句中的“辞”字含义不同。
B.“威王薨”中的“薨”字与“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师表》)的“崩”字含义相同。
C.“且先王之庙在薛”与“庄宗受而藏之于庙”(《五代史伶官传序》)两句中的“庙”字含义相同。
D.“动于颜色”与“颜色憔悴”(《屈原列传》)两句中的“颜色”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貌辨虽有缺点,很多人都不喜欢他,但关键时刻能挺身而出,救人于危难。
B.面对齐宣王的讥讽,齐貌辨从容不迫,通过靖郭君的两件往事打动了齐宣王。
C.靖郭君不惜门客不满离开,甚至不听儿子孟尝君的劝告,对齐貌辨优待有加。
D.靖郭君审时度势,从薛地回都城后,韬光养晦,始终不肯担任齐宣王的国相。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子相不仁,不若废太子,更立卫姬婴儿郊师。
(2)能自知人,故人非之不为沮。
5.靖郭君“衣威王之衣冠,带其剑”有何用意?
2023-06-11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高中校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困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节选自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1.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B.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C.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D.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兄弟间排行习惯以伯、仲、叔、季排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
B.《左传》是解释《春秋》这部史书的,与《公羊传》《穀梁传》并称为“春秋三传”,是优秀的历史散文著作。
C.“秦晋之好”是一个汉语成语,意为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亦作“秦晋之匹”、“秦晋之偶”、“秦晋之盟”、“秦晋之约”,后泛指两家联姻。
D.冠者:成年人。古时人一般在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寥寥数语,既点出了战事爆发的原因、敌对双方的力量对比,也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伏笔。
B.烛之武反客为主。他对秦穆公说,灭亡郑国是让秦赔上自己的邻国来增加晋国的势力并削弱自己。
C.秦穆公利益至上,相时而动。秦穆公本来是助晋围郑,认清利弊之后马上叛晋而亲郑,但后来有人出卖郑国时,又不惜劳师袭远攻打郑国。
D.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烛之武,作者通过他的语言,不管是牢骚,还是说辞都表现了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君尝为晋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烛之武退秦师》)
(2)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鸿门宴》)
5.请结合乙文中的观点分析秦穆公退兵的原因。
2023-06-11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锦屏高级中学等四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选文(一)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选文(二)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矣。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逐东。

(《左传·秦晋崤之战》)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B.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C.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D.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爵位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但被封爵者都有封地且可世袭。
B.烛之武表示郑国今后作为东路上的居停主人招待来往的秦国使者。因郑国在秦国东面,所以称为“东道主”。这则成语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
C.寡人,意为寡德之人,秦始皇之前的君主自称。而在其后皇帝一般都以“朕”自称。古代帝王的自谦词还有孤、寡、不谷等。
D.子: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还有君、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夜缒而出”说明秦晋完全包围了郑国,郑国连城门也打不开了,进一步说明兵临城下的严峻形势。
B.郑伯准备使烛之武见秦君时,却遭到拒绝,但他能够屈尊自责,动之以情;后以国家大义,晓之以理。
C.“且行千里,其谁不知?”这里“谁”虽为泛指,实际上指的是郑国。蹇叔指出:秦军偷袭郑国,会遭到郑国伏击。
D.“烛之武退秦师”的结果是,秦国一方面失掉了灭郑而分一杯羹的好机会,另一方面使“秦晋之好”名存实亡,为其后的“崤之战”埋下了隐患。
4.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2)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5.烛之武和蹇叔都对秦穆公进行了劝诫,为何结果却截然不同?请简要概括其中原因。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楚襄王为太子之时,于齐。怀王薨,太子辞于齐王而归。齐王隘之:“予我东地五百里,乃归子。子不予我,不得归。”太子曰:“臣有傅,请追而问傅。”傅慎子曰:“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太子入致命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太子归,即位为王。”齐使车五十乘,来取东地于楚。楚王告慎子曰:“齐使来求东地,为之奈何?”

慎子曰:“王明日朝群臣,皆令其献计。”上柱国子良入见。子良曰:“王不可不与也。王身出玉声,许强万乘之齐而不与,则不信。后不可以约结诸侯。请与而复攻之。与之,信;攻之,武。臣故曰与之。”子良出,昭常入见。昭常曰:“不可与也。万乘者,以地大为万乘。今去东地五百里,是去东国之半也,有万乘之号而无千乘之用也,不可。臣故曰勿与。常请守之。”昭常出,景鲤入见。景鲤曰:“不可与也。虽然,楚不能独守。臣请西索救于秦。”景鲤出,慎子入。王以三大夫计告慎子,曰:“寡人谁用于三子之计?”慎子对曰:“王皆用之!”慎子曰:“臣请效其说,而王且见其诚然也。王发上柱国子良车五十乘,而北献地五百里于齐。发子良之明日,遗昭常为大司马,令往守东地。遣昭常之明日,遣景鲤车五十乘,西索救于秦。”王曰:“善。”子良至齐,齐使人以甲受东地。昭常应齐使曰:“我典主东地,且与死生。”齐王谓子良曰:“大夫来献地,今常守之,何如?”子良曰:“臣身受弊邑之王,是常矫也。王攻之。”齐王大兴兵,攻东地,伐昭常。未涉疆,秦以五十万临齐右壤,曰:“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夺之东地五百里,不义。”齐王恐焉,乃请子良南道楚,西使秦,解齐患。士卒不用,东地复全。

(节选自《战国策·楚策》,有改动)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太子入致命/齐土曰/敬献地五百里/
B.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太子入/致命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
C.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太子入致命/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
D.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太子入/致命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
2.下列各项课内加点的字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争宠而心其能(嫉妒)(《屈原列传》)        蒙其赏赐(有幸)(《苏武传》)
③日西山(迫近)(《陈情表》)                       ④抑其成败之迹(探究)(《伶官传序》)
⑤追亡逐(向北)(《过秦论》)                      母立于兹(你的)(《项脊轩志》)
以煎我怀(预料)(《孔雀东南飞》)            ⑧士也罔(尽头)(《氓》)
A.①③④⑥⑦B.①②④⑤⑦C.①③⑤⑥⑧D.②③④⑥⑧
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质,古代派往敌国或他国做人质,质子制度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外交策略之一。
B.薨,是古人对死的一种讳称,《礼记·曲礼》中记载:“天子死曰薨,诸侯死曰崩。”
C.上柱国,保卫国都之官,自春秋起为军事武装的高级统帅,后引申为一种荣誉称号。
D.万乘,即一万辆兵车。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乘。“千乘”“万乘”是军事实力的象征。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襄王欲返回楚国,齐王阻挠并且趁机索取楚国东部五百里土地。楚襄王向慎子问计,慎子建议楚亵王割地回国,这也是无奈之下做出的暂时让步。
B.齐国派兵车五十乘,来楚国索取五百里东地。子良认为楚襄王作为国君,割让承诺的土地是诚信,再攻打齐国体现楚国的不示弱。
C.昭常不同意楚襄王割地与秦,他认为土地广大辽阔的国家才可以称得上万乘之国;景鲤认为楚国力量过于单薄,需要借助秦国军事力量威胁齐国。
D.子良向齐国表明楚国信守承诺的态度,而昭常假托王命守卫东地,加上秦军压境并指责齐国行为不当,齐王心生畏惧,最终无功而返,楚国保全东地。
5.把下列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昭常应齐使曰:“我典主东地,且与死生。”
(2)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陈情表》)
(3)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苏武传》)
6.慎子建议楚襄王采用三子建议,子良、昭常和景鲤三人职责分别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023-06-06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海门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熊概,字元节,丰城人。幼孤,随母适胡氏,冒其姓。永乐九年进士。授御史。十六年擢广西按察使。峒溪蛮大出掠,布政使议请靖江王兵遏之。概不可,曰:“吾等居方面,寇至无捍御,顾烦王耶?且寇必不至,戒严而已。”已而果然。久之,调广东。

洪熙元年正月,命以原官与布政使周干、参政叶春巡视南畿、浙江。初,夏原吉治水江南还,代以左通政赵居任,兼督农务。居任不恤民,岁以丰稔闻。成祖亦知其诬罔。既卒,左通政岳福继之,庸懦不事事。仁宗监国时,尝命概以御史署刑部,知其贤,故有是命。是年八月,干还,言有司多不得人,土豪肆恶,而福不任职。宣宗召福还,擢概大理寺卿,与春同往巡抚,南畿浙江设巡抚自此始。

浙西豪持郡邑短长为不法。海盐民平康暴横甚,御史捕之,遁去。会赦还,益聚党八百余人。概捕诛之,已,悉捕豪恶数十辈,械至京,论如法,于是奸宄帖息。诸卫所粮运不继,军乏食。概以便宜发诸府赎罪米四万二千余石赡军,乃闻于朝。帝悦,谕户部勿以专擅罪概。

概用法严,奸民惮之,腾谤书于朝。宣德二年,行在都御史劾概与春所至作威福,纵兵扰民。帝弗问阴使御史廉之无所得由是益任概明年七月赐玺书奖励概亦自信,诸当兴革者皆列以闻。时屡遣部官至江南造纸、市铜铁。概言水涝民饥,乞罢之。

五年还朝,始复姓。亡何,迁右都御史,治南院事。行在都御史顾佐疾,驿召概代领其职,兼署刑部。九年十月录囚,自朝至日宴,未暇食,忽风眩卒。赐祭,给舟归其丧。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七》)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弗问阴使/御史廉之/无所得由是/益任概/明年七月/赐玺书奖励/
B.帝弗问/阴使御史/廉之无所得/由是益任概/明年七月/赐玺书奖励/
C.帝弗问阴使/御史廉之/无所得由是/益任概/明年七月赐玺书奖励/
D.帝弗问/阴使御史廉之/无所得/由是益任概/明年七月赐玺书奖励/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御史”,是中国古代执掌监察官员的一种泛称。明代改御史台为都察院,仍保留监察御史,另设左、右都御史作为都察院长官。
B.“监国”,通常是指皇帝外出时,由一重要人物(通常为皇太子)留守宫廷代为处理国事。也指君主未能亲政,由他人代理朝政。
C.“刑部”,又称秋官、宪部。明清两代,刑部作为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与都察院、大理寺合称“三法司”。
D.“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明清时期户部掌管官员的任免、考核以及全国疆土、田地 、户籍、赋税、俸饷等财政事宜。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熊概预料事情准确。布政使想请靖江王来阻止峒溪蛮人劫掠时,他认为贼寇肯定不来,最后结果也印证了他的判断。
B.熊概深得君主信任。洪熙元年正月,宣宗命他以原来的身份参与巡视南畿、浙江,后来宣宗提拔他做了大理寺卿。
C.熊概执法不畏强暴。浙西豪强肆意作恶,熊概逮捕了遇赦的平康,把他连同另外抓捕的几十个豪强恶徒,一并送往京都治罪。
D.熊概为官为民请命。朝廷屡派部官到江南造纸、买铜铁,影响了民生,他就上书说洪水积涝,百姓饥馑,请求停止行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概以便宜发诸府赎罪米四万二千余石赡军,乃闻于朝。
(2)亡何,迁右都御史,治南院事。
5.皇上升任熊概为大理寺卿的原因有哪些?根据第二段内容,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2023-06-05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仁宗嘉祐五年五月,召王安石为三司度支判官。安石,临川人,好读书,善属文。曾巩携其所撰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擢进士上第,授淮南判官,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寻通判舒州。文彦博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召试馆职,不就。欧阳修荐为谏官,安石以祖母年高辞。修以其须禄养,复言于朝,用为群牧判官,又辞。恳求外补,知常州,移提点江西刑狱。与周敦颐相遇,语连数日夜,安石退而精思,至忘寝食。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辄辞不起,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授之美官,唯患其不就也。及是,为度支判官,闻者莫不喜悦。安石果于自用,于是上“万言书”,大要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微,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耳。在位之人才既不足用,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且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万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上览而置之。

吕祖谦曰:“安石变法之蕴,亦略见于此书。特其学不用于嘉祐,而尽用于熙宁,世道升降之机,盖有在也。”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

文本二: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节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愿监苟且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万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
B.愿监苟且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万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
C.愿监苟且/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万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
D.愿监苟且/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万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嘉祐,是北宋时期宋仁宗使用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年号纪年是汉武帝首创的。
B.通判,中国古代的官名之一,多指州府的长官,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对州府的长官有监察的责任。
C.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代帝王为祈求天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到郊外祭祀社稷,后来“社稷”被用来借指国家。
D.君实,是司马光的字。古人的名和字是有区别的,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古人一诞生就起名,十八岁行冠礼后取字。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才华横溢,喜好读书,擅长为文。曾巩带王安石去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十分赏识王安石,四处为他扩大名声。
B.在任鄞县县令时,王安石修筑堤堰,开挖池塘,兴办水利交通事业;他还把谷子借贷给百姓,让百姓生产出粮食后加些利息偿还即可。
C.文彦博、欧阳修等人先后向朝廷推荐王安石,王安石一一予以拒绝,因此士大夫们认为他无意于为世所用。
D.王安石清楚地知道,他的改革主张在当时会遭到顽固派的非议,但仍然把希望寄托在君王身上,可惜未得到宋仁宗的支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
(2)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5.请简要概括王安石向仁宗皇帝上书言事的要点。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杜)中立,无为,以门荫历太子通事舍人。开成初,文宗欲以公主降士族,谓宰相曰:民间修昏姻,不计官品而上阀阅。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耶?诏宗正卿取世家子以闻。中立及校书郎卫洙得召见禁中,拜著作郎。月中,迁光禄少卿、驸马都尉,尚真源长公主。中立数求自试愦愦不乐因言朝廷法令备具吾若不任事何赖贵戚桡天下法耶帝闻异之转太仆少卿历左右金吾大将军京师恶少优戏道中,具驺唱珂卫,自谓卢言京兆,驱放自如。中立部从吏捕系,立棰死。迁司农卿。绳吏急,反为中伤,左徙庆王傅。久之,复拜司农卿,入谢,帝曰:卿用法深,信乎?答曰:毂下百司养名不肯事,如司农尤丛剧。陛下无遽信流言,假臣数月,事可济。帝许之。初,度支度六宫飨钱移司农,司农季一出付吏,大吏尽举所给于人,权其子钱以给之,既不以时,黄门来督责谩骂。中立取钱纳帑舍,率五日一出,吏不得为奸,后遂以为法。加检校右散骑常侍。京兆尹缺,宣宗将用之,宰相以年少,欲历试其能,更出为义武节度使。旧徭车三千乘,岁挽盐海濒,民苦之。中立置飞雪将数百人,具舟以载,自是民不劳,军食足矣。大中十二年,大水泛徐、兖、青、郓,而沧地积卑,中立自按行,引御水入之毛河,东注海,州无水灾。卒,年四十八,赠工部尚书。中立居官精明,吏下寒栗畏伏。中虽坐累免,及复用,亦不为宽假。

(节选自《新唐书·杜中立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中立数求自试/愦愦不乐/因言朝廷/法令备具/吾若不任/事何赖贵戚桡天下法耶/帝闻异之/转太仆少卿/历左右金吾大将军/
B.中立数求自试/愦愦不乐/因言/朝廷法令备具/吾若不任事/何赖贵戚桡天下法耶/帝闻异之/转太仆少卿/历左右金吾大将军/
C.中立数求/自试愦愦不乐/因言/朝廷法令备具/吾若不任/事何赖贵戚桡天下法耶/帝闻异之/转太仆少卿/历左右金吾大将军/
D.中立数求/自试愦愦不乐/因言朝廷/法令备具/吾若不任事/何赖贵戚桡天下法耶/帝闻异之/转太仆少卿/历左右金吾大将军/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是在本名之外另取的与本名意思有一定关联的名字,字与名的意思不得相反。
B.门荫,指子孙因先辈有功而获得入仕的权利,是除科举考试之外入仕的一条途径。
C.司农,即司农寺,古代官署名,掌粮食积储、仓廪管理等事务,长官为司农寺卿。
D.六宫,起初专指皇后的寝宫,有一处正寝和五处燕寝。后来指皇后和妃嫔的住处,也可用于代称皇后和妃嫔。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中立执法严明,重惩不羁恶少。他执法严格,皇帝也有所耳闻;有京城恶少在路上耍杂戏,言行不羁,他派随从官吏前去抓捕,并处死恶少。
B.杜中立实施新规,防止官员舞弊。有官员舞弊,挪用款项,六宫的饭食钱不能及时下发,他将相关款项收归钱库,及时发放,解决了这一问题。
C.杜中立以船代车,减轻百姓之苦。他任义武节度使时设置“飞雪将”,以船运输物资,改变了徭役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的状况,减轻了百姓负担。
D.杜中立妥善治水,保障治所安全。大中十二年,大水泛滥,多地发生水灾,他亲自巡视,运用导引之法治水,使徐、兖、青、郓四州皆免遭水灾。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项脊轩志》)
(2)中虽坐累免,及复用,亦不为宽假。
5.杜中立受文宗召见、升任驸马都尉、娶到真源长公主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
2023-06-01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三十六年,晋公子重耳过,文公弗礼。文公弟叔詹曰:“重耳贤,且又同姓,穷而过君,不可无礼。”文公曰:“诸侯亡公子过者多矣,安能尽礼之!”詹曰:“君如弗礼,遂杀之;弗杀,使即国,为郑忧矣。”文公弗听。

三十七年春,晋公子重耳反国,立,是为文公。秋,郑入滑,滑听命,已而反卫,于是郑伐滑。周襄王使伯服请滑。郑文公怨惠王之亡在栎,文公父厉公入之,而惠王不厉公爵禄,又怨襄王之与卫滑,故不听襄王请而囚伯服。王怒,与翟人伐郑,弗克。冬,翟攻伐襄王,襄王出奔郑,郑文公居王于氾。三十八年,晋文公入襄王成周。

四十一年,助楚击晋,自晋文公之过无礼,故背晋助楚。四十三年,晋文公与秦穆公共围郑,讨其助楚攻晋者,及文公过时之无礼也。初,郑文公有三夫人,宠子五人,皆以罪死。公怒,溉逐群公子。子兰奔晋,从晋文公围郑。时兰事晋文公甚谨爱幸之乃私于晋以求入郑为太子。晋于是欲得叔詹为僇。郑文公恐,不敢谓叔詹言。詹闻,言于郑君曰:“臣谓君,君不听臣,晋卒为患。然晋所以围郑,以詹,詹死而赦郑国,詹之愿也。”乃自杀。郑人以詹尸与晋。晋文公曰:“必欲一见郑君,辱之而去。”郑人患之,乃使人私于秦曰:“破郑益晋,非秦之利也。”秦兵罢。晋文公欲入子兰为太子,以告郑。郑大夫石癸曰:“吾闻姞姓乃后稷之元妃,其后当有兴者。子兰母,其后也。且夫人子尽已死,余庶子无如兰贤。今围急,晋以为请,利孰大焉!”遂许晋,与盟,而卒立子兰为太子,晋兵乃罢去。

(节选自《史记·郑世家》)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方框内依次填入与正确答案相对应的字母。
时A兰B事C晋D文E公F甚G谨H爱I幸J之K乃L私M于N晋O以P求Q入R郑S为T太U子。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反,通“返”。和《齐桓晋文之事》“则盍反其本矣”中的“反”意思相近。
B.与,指亲附。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吾与点也”中的“与”意思不同。
C.赐,指恩惠。与《烛之武退秦师》“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中的“赐”用法一致。
D.蚤,同“早”,与《鸿门宴》“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蚤”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公子重耳过,文公弗礼”,就是《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无礼于晋”,是秦晋联军围攻郑国的主要原因之一。
B.郑国攻打滑国时,周襄王派伯服为滑国说情,郑文公不仅没有听从襄王的讲情,反而还扣押了伯服,惹恼了襄王。
C.晋国希望抓住叔詹羞辱并杀死他,因此联合秦国一起攻打郑国,国难当头,叔詹主动赴死,以解决郑国此次危机。
D.郑国的公子子兰能够回国,并被郑文公立为太子,是因为外有晋文公武力胁迫,内有大夫利用母族优势进言帮助。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四十一年,助楚击晋,自晋文公之过无礼,故背晋助楚。
(2)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5.选文中晋国撤兵的原因,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有何异同?
2023-05-20更新 | 16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新丰中学、龙岗中学等五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