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60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齐武帝永明十一年,魏主(孝文帝拓跋宏)以平城地寒,六月雨雪,风沙常起,将迁都洛阳;恐群臣不从,乃议大举伐齐,欲以胁众。斋于明堂左阁,使太常卿王谌筮之,遇《革》,帝曰:‘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吉孰大焉!群臣莫敢言。尚书任城王澄曰:今出师以征未服,而得汤、武革命之象,未为全吉也。帝厉声曰:繇云:‘大人虎变’,何言不吉!澄曰:陛下龙兴已久,何得今乃虎变!帝作色曰:社稷我之社稷,任城欲沮众邪!澄曰:社稷虽为陛下之有,臣为社稷之臣,安可知危而不言。帝久之乃解,曰:各言其志,夫亦何伤。既还宫,召澄入见,逆谓之曰:明堂之忿,恐人人竞言,沮我大计,故以声色怖文武耳,想识朕意。因屏人,谓澄曰:今日之举诚为不易但国家兴自朔土徙居平城此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朕欲因此迁宅中原,卿以为何如?澄曰:陛下欲卜宅中土以经略四海,此周、汉之所以兴隆也。帝曰:北人习常恋故,必将惊扰,奈何?澄曰: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陛下断自圣心,彼亦何所能为。帝曰:任城,吾之子房也。魏主自发平城至洛阳,霖雨不止。帝戎服,执鞭乘马而出。群臣稽颡于马前。尚书李冲等曰:今者之举,天下所不愿,唯陛下欲之。帝大怒曰:吾方经营天下。期于混壹 ,而卿等儒生,屡疑大计,斧钺有常,卿勿复言!帝乃谕群臣曰: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南安王桢进曰:今陛下苟辍南伐之谋,迁都洛邑,此苍生之幸也。时旧人虽不愿内徙,而惮于南伐,无敢言者,遂定迁都之计。

(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龙兴:称帝。②沮:破坏。③逆:迎接。④子房:这里指张良。⑤混壹:统一天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日之举诚/为不易/但国家兴自朔土/徙居平城/此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
B.今日之举诚/为不易/但国家兴/自朔土徙居平城/此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
C.今日之举/诚为不易/但国家兴自朔土/徙居平城/此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
D.今日之举/诚为不易/但国家兴/自朔土徙居平城/此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之所,凡朝会、祭祀、选士、养老、教学等大典,均在此举行。
B.社稷,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土地和谷物是农业社会的根基,后来用“社稷”代指国家。
C.儒生,指遵从儒家学说的读书人,后来泛指读书人。文中选用该词含有对李冲等人的鄙视。
D.斧钺,指用于作战的兵器,象征军权和统治权,泛指刑罚、杀戮,文中采用此词原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主孝文帝想迁都洛阳,担心群臣不服从,于是想以大举伐齐为名,趁机胁迫众人迁徙;让太常卿占卦,魏文帝认为卦象很吉利。
B.魏主孝文帝因任城王对卦象的理解而感到愤怒,认为他有意阻止讨伐南齐,后来意识到任城王只是表达作为臣子的真实想法,方才释怀。
C.魏主孝文帝退朝回宫,召见任城王,解释“明堂之忿”的原因,说这不过是为震慑百官罢了,后来他说出真实意图,得到任城王的支持。
D.魏主孝文帝到达洛阳后,仍有大臣反对迁都,他向群臣讲道理,并给出南伐和迁都两种选择,众人权衡利弊,不敢再说反对意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欲卜宅中土以经略四海,此周、汉之所以兴隆也。
(2)帝戎服,执鞭乘马而出。群臣稽颡于马前。
5.魏主孝文帝拓跋宏迁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2023-07-01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昭王既息民缮兵,复欲伐赵。武安君曰:不可。

武安君曰:长平之事,秦军大克,赵军大破。今王发军虽倍其前,臣料赵国守备,亦以十倍矣。赵自长平已来,君臣忧恨,早朝晏退,卑辞重币,连好齐楚,备秦为务。其国内实,其交外成。当今之时,赵未可也。

王曰:寡人既以兴师矣。乃使五大夫王陵将而伐赵。陵战失利,亡五校【注】。 工欲使武安君,武安君称疾不行。王乃使应侯责之曰: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君前率数万之众入楚,拔郡、郢,焚其庙,东至竟陵,楚人震恐,东徙而不敢西向。韩魏相率兴兵甚众君所将之不能半之而与战之于伊阙大破二国之军韩魏以故至今称东藩此君之功,天下莫不闻。今赵卒之死于长平者已十七八,其国虚弱,是以寡人大军,愿使君将,必欲灭之矣。

武安君曰:是时楚王恃其国大,不恤其政,而群臣妒以功,谄谀用事,良臣斥疏,百姓心离,城池不修。既无良臣,又无守备,故起所以得引兵深入,多倍城邑。当此之时,秦中士卒,以军中为家,将帅为父母,不约而亲,不谋而信,死不旋踵。楚人自战其地,咸顾其家,莫有斗志。是以能有功也。伊阙之战,韩孤顾魏,不欲先用其众。魏恃韩之锐,欲推以为锋。二军争便之力不同,是以臣得设疑兵,以待韩阵,专军并锐,触魏之不意。魏军既败,韩军自溃,乘胜逐,以是之故能立功。今秦破赵军于长平,不遂以时乘其振惧而灭之,畏而释之,使得耕稼以益蓄积,养孤长幼以益其众,络治兵甲以益其强,增城浚池以益其固。主折节以下其臣,臣推体以下死士。臣人一心,上下同力,犹勾践困于会稽之时也。以合伐之,赵必固守。围其国都,必不可克。攻其列城,必未可拔。兵出无功,诸侯生心,外救必至。臣见其害,未睹其利。又病,未能行。

(节选自《战国策·中山策》)

【注】五校:校,古代部队每八百人为一校,即主尉。五校为四千士兵。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韩魏相率/兴兵甚众/君所将之不能半之/而与战之于伊阙/大破二国之军/韩魏以故至今称东藩/
B.韩魏相率兴兵/甚众/君所将之不能半之/而与战之/于伊阙大破二国之军/韩魏以故至今称东藩/
C.韩魏相率/兴兵甚众/君所将之/不能半之/而与战之/于伊阙大破二国之军/韩魏以故至今称东藩/
D.韩魏相率兴/兵甚众/君所将之不能半之/而与战之于伊阙/大破二国之军/韩魏以故至今称东藩/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伐,文中意为“讨伐”,与《屈原列传》“每一令出,平伐其功”的“伐”意思不同。
B.发,文中意为“派遣”,与《苏武传》“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的“发”意思不同。
C.相,指“互相”,与《孔雀东南飞》“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的“相”意思相同。
D.北,文中意为“败逃的军队”,与贾谊的《过秦论》“追亡逐北”的“北”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昭王认为赵国长平之战失败后,国势虚弱,可以发兵攻打将其灭亡。
B.武安君与楚国的鄢郢之战,与韩魏的伊阙之战,都是以少胜多的战役。
C.武安君认为攻打楚国能取胜,原因在于楚国的混乱和秦军的团结一致。
D.长平之战后,秦国因为畏惧放过了赵国,这给了赵国蓄积力量的机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臣忧惧,早朝晏退,卑辞重币,连好齐楚,备秦为务。
(2)主折节以下其臣,臣推体以下死士。
5.为什么武安君认为攻打赵国“见其害,未睹其利”?请简要概括。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桓公问治民于管子。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勿惧以罪,勿止以力。桓公曰:何以行之?管仲对曰:质信极仁,严以有礼,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桓公曰:请闻其说。管仲对曰:信也者,民信之;仁也者,民怀之;严也者,民畏之;礼也者,民美之。桓公曰:善哉!又问曰:寡人欲修政以干时于天下,其可乎?管子对曰:可。公曰:安始而可?管子对曰:始于爱民。公曰:爱民之道奈何?管子对曰: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则民相亲矣省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乡建贤士使教于国则民有礼矣此爱民之道也。

桓公在位,管仲见。立有间,有二鸿飞而过之。桓公叹曰:仲父,今彼鸿鹄,四方无远,所欲至而至焉。非唯有羽翼之故,是以能通其于天下乎?管仲不对。桓公曰:子何故不对?管子对曰:君有霸王之心,而夷吾非霸王之臣也,是以不敢对。桓公曰:仲父胡为然?寡人之有仲父也,犹飞鸿之有羽翼也,若大水有舟楫也,仲父不一言教寡人,寡人之有耳将安闻道而得哉?管子对曰: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桓公变躬迁席,拱手而问曰:敢问何谓其本?管子对曰:齐国百姓,公之本也。公轻其税敛则人不忧饥,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桓公曰:闻命矣,不敢擅也,将荐之先君。明日,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使税者百一钟,孤幼不,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行此数年,而民归之如流水。

(选自《管子》,有删节)


【注】①管子:名仲,字夷吾,春秋时齐国国相。②干时:谋求定时会盟诸侯。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则民相亲矣/省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乡建贤/士使教/于国则民有礼矣/
B.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则民相亲矣/省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乡建贤士/使教于国/则民有礼矣/
C.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则民相亲矣/省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乡建贤/士使教于国/则民有礼矣/
D.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则民相亲矣/省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乡建贤士/使教于国/则民有礼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意愿,志向;与《鸿门宴》中“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的“意”含义不同。
B.济,横渡,渡过;与《烛之武退秦师》中“朝济而夕设版焉”的“济”含义相同。
C.度,制度,法度;与《鸿门宴》中“度我至军中,公乃入”的“度”含义基本相同。
D.刑,施以刑罚;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刑于寡妻,至于兄弟”的“刑”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认为,为政的重要原则是“信”“仁”“严”“礼”,也就是国君对百姓要讲信用,施仁政,严肃法纪,提倡礼仪。
B.管仲认为,桓公想修明政事以达到会盟诸侯的目的,就必须从爱护百姓做起,采取具体措施,使百姓相亲、富裕、有礼。
C.桓公敬重管仲,尊称管仲为“仲父”,当他流露出称霸天下的想法时,管仲就以沉默来表示自己对这一想法的反对态度。
D.桓公胸有大志,为实现称霸天下的愿望,他接受了管仲的民本思想并果断地采取行动,数年的坚持使他赢得百姓的信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牧民者,必知其疾。勿惧以罪,勿止以力。
(2)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
2023-06-28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海安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希怿字伯和,燕王八世孙。登淳熙十四年进士第。赵汝愚帅福建,希怿为属吏,尝言:治人如修身,治政如理家,爱民如处昆弟。取古今官著惠爱者缉为一编,曰:是吾师矣。汝愚之,荐于宪辛弃疾。弃疾尚气,僚吏不敢与可否,希怿独尽言无所避。属邑候官苦税重,每不登额,希怿稽核公帑羡钱以足之。弃疾亦荐其能。汝愚当国,调江东运司干办。

同寅有坐侂胄党者,诸司莫敢荐,希怿贤其人,请以荐己者荐之。改太平州通判。先是盗而逃者,捕得处死。希怿言强盗特贷命而辄逃者斩今黥罪致死非法之平也自是皆减死论

迁江西茶盐提举。岁饥,恶少聚劫,希怿将自临按,幕属力止之,不听,曰:希怿不出,饥民终不得食,且召乱矣。遂行,发粟赈给,禽首谋者治之其党遂散。升本路帅兼漕事。黑风峒罗世传寇郴阳,奸民潜通贼,阴济以粮。希怿捕治之,贼乏食,乃去。未几,李元砺寇郴,陈廷佐寇南安,复诱罗世传与合,劫掠至龙泉。有何光世者,能知贼动息,希怿授光世计,诱世传诛元砺以自赎。功未竟,移知平江府,其后世传果缚元砺以献,廷佐势孤,亦降。

移知太平州,希怿为倅日,习知其民利病,遂损折帛价,减榷酤额,以苏民力。已而乞祠,迁端明殿学士,换昭信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致仕。嘉定五年卒,年五十八,赠少保,封成国公。

(节选自《宋史·赵希怿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希怿言/强盗特贷命而辄逃者斩/今黥罪致死/非法之平也/自是皆减死论/
B.希怿言/强盗特贷命而辄逃者斩/今黥罪致死/非法之平也自是/皆减死论/
C.希怿言强盗特贷命/而辄逃者斩/今黥罪致死/非法之平也/自是皆减死论/
D.希怿言强盗特贷命/而辄逃者斩/今黥罪致死/非法之平也自是/皆减死论/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嘉是赞美,赞许的意思,与《师说》中“余嘉其能行古道”的“嘉”字含义相同。
B.黥,是在罪人面额上刺字再染上墨的刑罚,《水浒传》中的宋江就曾受过此刑。
C.俾是让、使的意思,与《促织》中“又嘱学使俾入邑庠”的“俾”字含义不同。
D.致仕,指交还官职,即退休。一般致仕的原因有年龄较大,身有疾患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汝愚非常赏识赵希怿,把他推荐给上司辛弃疾,辛弃疾对赵希怿的办事能力也给予了充分肯定。
B.赵希怿的同事因受韩侂胄的牵连,各个部门都不敢推荐,赵希怿请求举荐自己的人举荐他。
C.赵希怿任江西茶盐提举时,一些恶少聚众抢劫,赵欲亲自审理,幕僚极力劝阻,但他毅然照自己的想法做。
D.赵希怿任职平江府时,授计何光世引诱罗世传诛杀李元砺以赎罪;最终贼人陈廷佐势单力孤,也来投降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弃疾尚气,僚吏不敢与可否,希怿独尽言无所避。
(2)奸民潜通贼,阴济以粮。希怿捕治之,贼乏食,乃去。
5.赵希怿曾说:“治人如修身,治政如理家,爱民如处昆弟。”他是这么做的吗?请举例回答。
2023-06-27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常熟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冬十二月,或告右丞魏征私其亲戚,上使御史大夫温彦博按之,无状。彦博言于上曰:“征不存形迹,远避嫌疑,心虽无私,亦有可责。”上令彦博让征。他日,征入见,言于上曰:“臣闻君臣同体,宜相与尽诚。若上下但存形迹,则国之兴丧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诏。”上瞿然曰:“吾已悔之。”征再拜曰:“臣幸得奉事陛下,愿使臣为良臣,勿为忠臣。”上曰:“忠良有以异乎?”对曰:“稷、契、皋陶,君臣协心,俱享尊荣,所谓良臣。龙逢、比干,面折廷争,身诛国亡,所谓忠臣。”

上神采英毅,群臣进见者皆失举措。上知之,每见人奏事,必假以辞色,闻规谏。尝谓公卿曰:“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如虞世基等谄事炀帝以保富贵,炀帝既弑,世基等亦诛。公辈宜用此为戒,事有得失,无惜尽言。”

或上言秦府旧兵宜尽除武职,追入宿卫。上谓之曰:“朕以天下为家,惟贤是与,岂旧兵之外皆无可信者乎?汝之此意,非所以广朕于天下也。”上谓公卿曰:“昔禹凿山治水而民无谤者,与人同利也。秦始皇营宫室而民怨叛者,病人以利己故也。夫靡丽珍奇,固人之所欲,若纵之不已,则危亡立至。朕欲营一殿,材用已具,鉴秦而止。王公已下,宜体朕此意。”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素仆,衣无锦绣,公私富给。

上谓侍臣曰:“吾闻西域贾胡得美珠,剖身以藏之,有诸?”侍臣曰:“有之。”上曰:“人皆知笑彼之爱珠,而不爱其身也。吏受赇抵法,与帝王徇奢欲而亡国者,何以异于彼胡之可笑邪?”魏征曰:“昔鲁哀公谓孔子曰:“人有好忘者,徙宅而忘其妻。'孔子曰:“又有甚者,桀纣乃忘其身。”亦犹是也。”上曰:“然。朕与公辈宜戮力相辅,庶免为人所笑也。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
B.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
C.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
D.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再拜”,古代一种较重的礼节,拜两拜,表示恭敬,与“再拜献大王足下”(《鸿门宴》)中的“再拜”含义相同。
B.“冀闻规谏”与“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两句中的“冀”字含义相同。
C.“非所以广朕德于天下也”与“必积其德义”(《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德”字含义相同。
D.“与人同利故也”与“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六国论》)两句中的“故”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有人告发魏征,太宗派温彦博调查却查无实据,温彦博认为魏征不避嫌疑,应予责备;魏征认为君臣要竭诚相待,上下一心。
B.太宗长相英伟刚毅,大臣们朝见时都手足失措,因此太宗在有人奏事时,总和颜悦色,希望听到规谏的话,还拿隋朝的事来劝朝臣畅所欲言。
C.有人向太宗进言主张秦王府原来的士兵都应授予军职,让他们担任皇帝的警卫,太宗则认为只要是贤良之士都应亲近、任用。
D.在谈论有人剖开身体来收藏美珠时,太宗认为官吏受贿、帝王穷奢极欲与此相同,魏征则拿孔子的话及夏桀和商纣的行为加以印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始皇营宫室而民怨叛者,病人以利己故也。
(2)朕与公辈宜戮力相辅,庶免为人所笑也。
5.魏征认为忠臣与良臣有什么区别?请简要说明。
2023-06-26更新 | 147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三校(盐城一中、亭湖高中、大丰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十一月,癸卯,随何至九江,九江太宰主之,三日不得见。随何说太宰曰:“王之不见何,必以楚为强,汉为弱也。此臣之所以为使。使何得见,言之而是,大王所欲闻也;言之而非,使何等二十人伏斧质九江市,足以明王倍汉而与楚也。”太宰乃言之王。王见之。随何曰:“汉王使臣敬进书大王御者,窃怪大王与楚何亲也?”九江王曰:“寡人北乡而臣事之。”随何曰:“大王与项王俱列为诸侯,北乡而臣事之者,必以楚为强,可以托国也。项王伐齐,身负版筑,为士卒先。大王宜悉九江之众,身自将之,为楚前锋,今乃发四千人以助楚。夫北面而臣事人者,固若是乎?汉王入彭城,项王未出齐也。大王宜悉九江之兵渡淮,日夜会战彭城下;大王乃抚万人之众,无一人渡淮者,垂拱而观其孰胜。夫托国于人者,固若是乎?大王提空名以乡楚而欲厚自托,臣窃为大王不取也!然而大王不背楚者,以汉为弱也。夫楚兵虽强,天下负之以不义之名,以其背盟约而杀义帝也。汉王收诸侯,还守成皋、荥阳,下蜀、汉之粟,深沟壁垒,分卒守徽乘塞。楚人深入敌国八九百里,老弱转粮千里之外。汉坚守而不动,楚进则不得攻,退则不能解,故曰楚兵不足恃也。使楚胜汉则诸侯自危惧而相救夫楚之强适足以致天下之兵耳故楚不如汉其势易见也。今大王不与万全之汉而自托于危亡之楚,臣窃为大王惑之!臣非以九江之兵足以亡楚也;大王发兵而倍楚,项王必留;留数月,汉之取天下可以万全。臣请与大王提剑而归汉,汉王必裂地而封大王;又况九江必大王有也。”九江王曰:“请奉命。”阴许畔楚与汉,未敢泄也。楚使者在九江,舍传舍,方急责布发兵。随何直入,坐楚使者上,曰:“九江王已归汉,楚何以得发兵?”布愕然。楚使者起。何因说布曰:“事已构,可遂杀楚使者,无使归,而疾走汉并力。”布曰:“如使者教。”于是杀楚使者,因起兵而攻楚。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使楚胜/汉则诸侯自危惧而相救/夫楚之强适/足以致天下之兵耳/故楚不如汉/其势易见也
B.使楚胜汉/则诸侯自危惧而相救夫/楚之强/适足以致天下之兵耳/故楚不如汉其势/易见也
C.使楚胜/汉则诸侯自危惧而相救/夫楚之强/适足以致天下之兵耳/故楚不如汉其势/易见也
D.使楚胜汉/则诸侯自危惧而相救/夫楚之强/适足以致天下之兵耳/故楚不如汉/其势易见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癸卯:癸卯为干支之一,前一位为壬寅,后一位是甲辰。古人把天干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以纪年、月、日、时,文中即为纪日。
B.版筑:两种筑土墙的工具,文中指修筑防御工事,此处语意与《烛之武退秦师》中“朝济而夕设版焉”的“版”意思相同。
C.垂拱:垂衣拱手。一般有以下几个含意:①不亲自理事;②形容置身事外;③表恭敬。文中指的是第二个意思。
D.传舍:原为战国时贵族供门下食客食宿的地方。舍分传舍、幸舍、代舍,泛指古时供行人休息住宿的处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何指出九江王与楚王项羽同列诸侯,地位相等,可九江王却面北向楚王称臣,猜测九江王认为楚国强大,可以作为九江国的靠山。
B.在项王攻打齐国和汉王攻入彭城时,九江王都没有出动一兵一卒支援楚军,随何认为九江王并非心甘情愿地臣服于楚,而是表面依附楚国。
C.随何通过对楚汉作战策略的对比——汉军固守,楚军远攻,导致楚军陷入进不能攻,退无法脱身的境地,得出楚国的形势不如汉国,楚国是不足依赖的结论。
D.楚国使者未能及时把握住事态的变化,正加紧督促九江王发兵援楚。随何故意向楚国使者宣布九江王已经归附汉王,迫使九江王杀掉楚国使者,起兵攻楚。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北面而臣事人者,固若是乎?
(2)阴许畔楚与汉,未敢泄也。
5.随何用了哪些理由说服九江王?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
2023-06-21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地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襄公二十九年,子展卒,子皮即位。于是郑饥而未及麦,民病。子皮以子展之命,饩国人粟,户一,是以得郑国之民。宋司城子罕闻之,曰:“邻于善,民之望也。”宋亦饥,请于平公,出公粟以贷。使大夫皆贷,宋无饥人。叔向闻之,曰:“二者其皆得国乎!民之归也。

郑伯有嗜酒,为窟室,而夜饮酒击钟焉,朝至未已。朝者曰:“公焉在?”其人曰:“吾公在壑谷。”皆自朝布路而罢。庚子,子皙以驷氏之伐而焚之。伯有奔许。子皮曰:“推亡固存,国之利也。罕、驷、丰同生。伯有汰侈,故不免。”驷带伐之。皆召子产。子产曰:“兄弟而及此,吾从天所与。”伯有死于羊肆,子产枕之股而哭之,敛而殡。子驷氏欲攻子产,子皮怒之曰:“礼,国之干也,杀有礼,祸莫大焉。”乃止。

三十年,子皮授子产政,辞曰:“国小而逼,族大宠多,不可为也。”子皮曰:“子善相之!国无小,小能事大,国乃宽。”三十一年,子皮欲使尹何为邑。子产曰少未知可否子皮曰愿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 子产曰:“不可。人之爱人,求利之也。今吾子爱人则以政,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伤实多。侨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也;若果行此,必有所害。”子皮曰:“善哉!微子之言,吾不知也。今而后知不足。自今,听子而行。”子产曰:“抑心所谓危,亦以告也。”子皮以为忠,故委政焉。子产是以能为郑国。昭公十三年,子产闻子皮卒,哭,且曰:“吾已,无为为善矣,唯夫子知我。”

(节选自《左传》)

【注】①子皮:罕氏,郑国执政的卿大夫;他与文中的子皙(驷)、伯有(丰)是兄弟关系;②子产:复姓公孙,名侨,郑国大夫。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产曰/少未知/可否/子皮曰/愿/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
B.子产曰/少/未知可否/子皮曰/愿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
C.子产曰/少未知/可否/子皮曰/愿/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
D.子产曰/少/未知可否/子皮曰/愿/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襄公,指鲁襄公,《左传》以《春秋》为本,按照鲁国十二公的顺序记述历史。
B.“户一钟”的“钟”,与《鱼我所欲也》中“万钟于我何加焉”的“钟”含义不同。
C.庚子,文中指庚子日,我国古代以天干与地支配合记录时间,包括年月日时。
D.驷氏之甲的“甲”指军队,与《诗经·无衣》中“修我甲兵”的“甲”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皮在郑国遭遇饥荒的时候,开仓赈济百姓,措施得当,赢得民心;宋国的司城子罕效仿他的做法,帮助百姓顺利渡过饥荒。
B.伯有失德,子皙带兵攻伐伯有,伯有败逃;子皮认为伯有骄奢过分,所以灾祸无法避免,子产认为自己要顺应天道,最后伯有死去。
C.伯有败亡后,子产悲伤痛哭,收殓了伯有的尸体;子皙想讨伐子产,子皮虽然对子产很生气,但认为这样会招致祸患,便制止了子皙。
D.子皮执政时间虽然不长,但是展现出了非凡的政治才干,他在百姓民生、尊崇礼义等方面都做出了正确的决断,并得到了认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叔向闻之,曰:“二者其皆得国乎!民之归也。”
(2)子善相之!国无小,小能事大,国乃宽。
5.为什么子皮认为子产“忠”?请简要说明。
2023-06-21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万象春,字仁甫,无锡人。万历五年进士。选庶吉士,授工科给事中。皇女生,诏户部、光禄寺各进银十万两。象春力谏,不听。屡迁礼科都给事中。郑贵妃有盛宠,而帝耽于酒。象春因慈宁宫灾疏谏,报闻。时宗室繁衍,岁禄不继,象春议变通。会河南巡抚褚鉄亦奏其事,帝即命象春遍诣河南、山西、陕西诸王府,计画以闻。象春抵河南,方集议,而周府诸宗人疑缺疏出宗正睦木挈(人名)意,群殴睦木挈几死。象春以状闻,帝为夺诸人岁禄。象春复以次诣秦、晋诸藩,奏上便宜十五事,多著为令。真人张国祥乞三年一勤,象春言左道无民社寄,不当在述职之列。时诏许后父永年伯王伟乘肩舆,象春言:“勋成不乘舆,祖制也。固安伯陈景行、武清伯李伟,太后父,衰白封,始赐肩舆。定国公徐文璧班首重臣,嗣爵久,故亦蒙殊典。今伟非三人比,乞寝前命。”皆不许。孟秋将享庙,帝斋宿宫中,象春言当在便殿,不当于内寝。帝怒,停俸三月。已,因灾异,言:“外吏贪残不当遣缇骑逮问宫禁邃密不当宿重兵廷臣建言贬黜当叙迁内臣有犯当付处廷按治。”帝报闻。象春在谏垣久,前后七十余疏,多关军国计。请复建文年号,加景帝庙,尤为时所称。

出为山东参政。妖贼郭大通为乱,计擒之。历山西左布政使。二十五年,以右副都御史巡抚山东。倭躏朝鲜,滨海郡邑悉戒严。象春拊军民,供馈运,应机立办。中使陈增以矿税至,象春疏论其害。福山知县韦国贤忤增被侵辱,象春力保持之,增遂劾国贤沮挠,象春党庇。诏逮国贤,夺象春俸,遂引疾归。起南京工部右侍郎,未上卒。右都御史。

《明史·万象春传》

1.下列对文章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外吏贪残不当遣/缇骑逮问/宫禁邃密不当宿重兵/廷臣建言贬黜当叙迁/内臣有犯当付外廷按治
B.外吏贪残不当遣缇骑逮问/宫禁邃密不当宿重兵/廷臣建言贬黜当叙迁/内臣有犯当付外廷按治
C.外吏贪残不当遣/缇骑逮问/宫禁邃密不当宿重兵/廷臣建言/贬黜当叙迁/内臣有犯/当付外廷按治
D.外吏贪残不当遣缇骑逮问/宫禁邃密不当宿重兵/廷臣建言/贬黜当叙迁/内臣有犯/当付外廷按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享庙,祭祀太庙。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是供奉皇帝先祖的地方。
B.谥,指古代历史上的皇帝、皇后以及诸侯大臣等在其去世之后朝廷依据其生前所作所为,给出的褒义性的称号。
C.引疾,托病辞官,古代官员辞官的委婉说法之一,类似的表达还有告老、乞骸骨、移病等。
D.赠,即追赠,赐死者以官爵或荣誉称号。本文为赠官,古代朝廷会对功臣先人或本人追封爵位官职。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象春公正严明。他按皇帝命令遍访河南、山西、陕西各王府。到河南,周府各位宗人群起殴打宗正睦木挈,万象春就将此事上奏皇帝,于是停发各宗人俸禄。
B.万象春敢于谏言。得知诏许皇后父亲永年伯王伟乘坐轿子,他认为不符合祖宗制度,向皇帝直谏,请求皇帝停止这项命令。
C.万象春大义凛然。任职山东参政时,陈增以矿税使身份来到山东,万象春向皇帝上书矿税使的害处,并极力维护被陈增弹劾的福山知县韦国贤。
D.万象春恪尽职守。无论身居什么职位,他都敢于直谏,但皇帝并不都同意他的意见,甚至几次因为生气停发万象春的俸禄。
4.把文中划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象春复以次诣秦、晋诸藩,奏上便宜十五事,多著为令。
(2)象春拊军民,供馈运,应机立办。
5.万象春在御史台任职很长时间,多次向皇帝进谏。请简要指出三例直接关涉皇室宗亲利益的进谏。
2023-06-21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貂勃恶田单,曰:“安平君,小人也。”安平君闻之,故为酒而召貂勃,曰:“单何以得罪于先生,故常见誉于朝?”貂勃曰:“跖之狗吠尧,非贵跖而贱尧也,狗固吠非其主也。”安平君曰:“敬闻命!”明日,任之于王。

王有所幸臣九人之,欲伤安平君,相与语于王曰:“燕之伐齐之时,楚王使将军将万人而佐齐,今社稷已安矣,何不使使者谢于楚王?”王曰:“左右孰可?”九人之属曰:“貂勃可。”貂勃使楚,楚王受而觞之,数日不反。九人之属相与语于王曰:“夫一人身,而牵留万乘者,岂不以据势也哉?且安平君之与王也,君臣无礼,而上下无别。内牧百姓,循抚其心,振穷补不足,布德于民;外怀戎翟,天下之贤士,阴结诸侯之雄俊豪英。其志欲有为也。愿王之察之。”异日,王曰:“召相单来。”田单免冠徒跣肉袒而进,退而请死罪。五日,王曰:“子无罪于寡人,子为子之臣礼,吾为吾之王礼而已矣。”

貂勃从楚来,王赐诸前,酒酣,王曰:“召相田单来。”貂勃避席稽首曰:“王恶得此亡国之言乎?王上者孰与周文王?”王曰:“吾不若也。”貂勃曰:“然,臣固知王不若也。下者孰与齐桓公?”王曰:“吾不若也。”貂勃曰:“然,臣固知王不若也。然则周文王得吕尚以为太公,齐桓公得管夷以为仲父,今王得安平君而独曰‘单’。且自天地之辟民人之治为人臣之功者谁有厚于安平君者哉且王不能守先王之社稷燕人兴师而袭齐墟王走而之城阳之山中 安平君以惴惴之即墨,三里之城,五里之郭,敝卒七千,禽其司马,而反千里之齐,安平君之功也。王不亟杀此九子者以谢安平君,国危矣!”王乃杀九子而逐其家,益封安平君以夜邑万户。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且自天地之辟/民人之治为人臣/之功者谁/有厚于安平君者哉/且王不能守先王之社稷/燕人兴师而袭齐/墟王走而之城阳之山中/
B.且自天地之辟/民人之治/为人臣之功者/谁有厚于安平君者哉/且王不能守先王之社稷/燕人兴师而袭齐/墟王走而之城阳之山中/
C.且自天地之辟/民人之治/为人臣之功者/谁有厚于安平君者哉/且王不能守先王之社稷/燕人兴师而袭齐墟/王走而之城阳之山中/
D.且自天地之辟/民人之治为人臣/之功者谁/有厚于安平君者哉/且王不能守先王之社稷/燕人兴师而袭齐墟/王走而之城阳之山中/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貂勃常恶田单”与“圣人无常师”(韩愈《师说》)这两句中的“常”字,意义相同。
B.“王有所幸臣九人之属”与“举匏樽以相属”(苏轼《赤壁赋》)这两句中的“属”,意义不同。
C.戎翟,即戎狄,是先秦时代华夏对西方和北方的非华夏部落的统称,即北狄和西戎的合称。
D.稽首,古代九拜中最隆重的跪拜礼,跪下拱手至地,头也至地;常为臣子拜见君主时所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单设宴招待貂勃并询问自己哪里得罪了他,貂勃以狗只认主人不分高贵卑贱为喻,巧妙地为自己中伤田单开脱。
B.齐王的九位宠臣推荐貂勃出使楚国,以报楚国的搭救之情,貂勃去后故意多日不返,九位宠臣便趁机向齐王诬陷田单。
C.田单不计前嫌,向齐王推荐貂勃;为了化解齐王对自己的猜忌,田单自请死罪;最终在貂勃的帮助下,被加封万户夜邑。
D.齐王的九位宠臣和貂勃都认为田单有治国安民之才,但前者认为其心怀不轨,希望齐王详察之,后者敦请齐王重用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楚王使将军将万人而佐齐,今社稷已安矣,何不使使者谢于楚王?
(2)内牧百姓,循抚其心,振穷补不足,布德于民。
5.貂勃是如何说服齐王“亟杀此九子者以谢安平君”的?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10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存孝,代州飞狐人也。本姓安,名敬思。太祖掠地代北得之,赐姓名,以为子,常从为骑将。晋取邢、洺、磁三州,存孝功为多。文德二年,存孝败梁将李谠,追击至马牢关。还攻潞州,唐以孙揆为潞州节度使。存孝以三百骑伏长子西崖谷间,伺揆军过,横击断之,擒揆以归。存孝狻臂善射,身被重铠,橐弓坐槊,手舞铁楇,出入阵中,以两骑自从,战酣易骑,上下如飞。初,存孝取潞州功为多,而太祖别以大将康君立为潞州留后,存孝为汾州刺史,存孝负其功,不食者数日。晋军连岁攻赵常山,存孝常为先锋。赵王求救于幽州李匡威,匡威兵至,晋军辄引去。存孝素与存信有隙,存信谮之曰:存孝有二心,常避赵不击。存孝不自安,乃附梁通赵,自归于唐,因请会兵以伐晋。晋击存孝,存孝婴城自守。太祖自将兵傅其城,掘堑以围之,存孝出兵冲击,堑不得成。人说存孝曰公所畏者晋王尔王俟堑成且留兵去诸将非公敌也虽堑何为存孝以为然纵兵成堑堑成,深沟高垒,不可近,存孝遂窘。城中食尽,登城呼曰:儿蒙王恩,位至将相,岂欲舍父子而附仇讎,乃存信构陷之耳。愿生见王一言而死。太祖哀之,遣刘夫人入城慰谕之。刘夫人引与俱来,存孝泥首请罪曰:儿于晋有功而无过,所以至此,由存信为之耳!太祖叱曰:尔为书,罪我百端,亦存信为之邪?缚载后车,至太原,车裂之以徇。然太祖惜其材,怅然恨诸将之不能容也,为之不视事者十余日。康君立素与存信相善,存孝已死,太祖与诸将博,语及存孝,流涕不已,君立以为不然,太祖怒,杀君立。君立与太祖俱起云中,累立战功,昭义节度使,以存孝故杀之。

节选自(《新五代史》卷三十六)

【注】①太祖,指李克用,沙陀首领,因功被唐封为晋王,后来他的儿子李存勖建立后唐政权,追封他为唐太祖。②文德,唐僖宗年号。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人说存孝曰/公所畏者/晋王尔/王俟堑成/且留兵去诸将/非公/敌也/虽堑何为/存孝以为然/纵兵成堑
B.人说存孝曰/公所畏者/晋王尔/王俟堑成/且留兵去/诸将非公敌也/虽堑何为/存孝以为然/纵兵成堑
C.人说存孝曰/公所畏者/晋王/尔王俟堑成/且留兵去诸将/非公敌也/虽堑何为/存孝以为然/纵兵成堑
D.人说存孝曰/公所畏者/晋王/尔王俟堑成/且留兵去/诸将非公/敌也/虽堑何为/存孝以为然/纵兵成堑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留后,唐代节度使、观察使缺位时设置的代理职称,其实是个虚职,并没有实权。
B.檄,古代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用于晓谕征召、声讨,有时特指声讨的文告。
C.鸠,古代传说中的毒鸟,据说用它的羽毛泡的酒可以毒死人,文中指用毒酒杀人。
D.表,古代的文体,给皇帝的书信、奏章,如《陈情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存孝擅长射箭,勇武过人,而且有谋略,多次出征,战功卓著。打败梁王将领李谠,擒获唐潞州节度使孙揆。
B.攻取潞州后,李存孝认为自己功劳大却没得到应有的封赏,愤恨不平,因而背叛晋王,结交梁王和赵王,并归附了大唐。
C.李存孝轻信人言,坐视晋王军队修成环城深沟,使自己陷入困境。不得已用父子之情博取太祖哀怜希望当面辩解请罪。
D.李存孝想把罪责推到李存信身上,却无法开脱给太祖罗织罪名的罪行,最后被绑在车上,押至太原车裂示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太祖惜其材,怅然恨诸将之不能容也,为之不视事者十余日。
(2)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5.文中哪些地方能看出太祖对李存孝的赏识与爱惜?
2023-06-18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八滩中学等三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