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哀公命席,问于孔子,曰:“敢问儒行。”孔子对曰:“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强学以待问,怀忠信待举,力行以待取。自立有如此者。儒有居处齐难,其坐起恭敬;言必先信,行必中正;道涂不争险易之利,冬夏不争阴阳之和其死以有待也,养其身以有为也。其备豫有如此者。儒有之以货财,淹之以乐好,见利不亏其义;劫之以众,沮之以兵,见死不更其守。其特立有如此者。儒有忠信以为甲胄,礼义以为干橹;戴仁而行,抱义而处;虽有暴政,不更其所。”

(取材于《礼记》)


【注】①齐难(zhāi nǎn):庄重恭敬的意思。②和:舒适。③沮:恐吓。④干橹:盾牌。

(二)

楚昭王聘孔子,孔子往拜礼焉,路出于陈、蔡。陈、蔡大夫相与谋曰:“孔子圣贤,其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病。若用于楚,则陈、蔡危矣。”遂使徒兵距孔子。孔子不得行,绝粮七日,外无所通,藜羹不充,从者皆病。孔子愈慷慨讲诵,弦歌不衰。

子贡以所货,窃犯围而出,告籴于野人,得米一石焉。颜回炊之于坏屋之下,有埃墨堕饭中,颜回取而食之。子贡自井望见之,不悦,以为窃食也。

入问孔子曰:“仁人廉士,穷改乎?”孔子曰:“改节即何称于仁廉哉?”子贡曰:“若回也,其不改节乎?”子曰:“然。”子贡以饭告孔子。子曰:“吾信回之为仁久矣,虽汝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汝止,吾将问之。”

召颜回曰:“畴昔予梦见先人,岂或启佑我哉?子炊而进饭,吾将进焉。”对曰:“向有埃墨堕饭中,欲置之,则不洁;欲弃之,则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孔子曰:“然乎,吾亦食之。”

颜回出,孔子顾谓二三子曰:“吾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乃服之。

(取材于《孔子家语》)

【注】①埃墨:灰尘、尘土。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死以有待也          爱:吝惜B.儒有之以货财          委:推托
C.子贡以所             赍:携带D.穷改                    节:操守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怀忠信待举                      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
B.自立有如此者                  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子贡以饭告孔子               复众人之
D.吾信回也                         吴王使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夙夜强学以待问          早晚努力学习来等待别人询问
B.淹之以乐好                 用声色嗜好使他沉溺
C.告籴于野人                 告诉村民哪里可以买到米
D.岂或启佑我哉             难道是祖先(在)启发保佑我们吗
4.材料(一)中谈到儒者“言必先信”,下列语句与之不符的一项是(     
A.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B.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C.老者安之,朋友信之。《论语•公冶长》
D.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论语•阳货》
5.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虽有暴政,不更其所。
6.根据题目要求,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二)中有“孔子不得行,绝粮七日,外无所通,藜羹不充,从者皆病。孔子愈慷慨讲诵,弦歌不衰”。请你结合材料(一)中的语句,从儒者人格的角度简要评析孔子的上述行为。

2022-10-06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五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事之。张良出,要项伯。

(取材于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获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是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取材于苏轼《留侯论》)


注释:①汉四年,刘邦被楚军困在荥阳。此时韩信平定了齐地,向刘邦要求代理齐王。刘邦怒,张良提示他:“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变生。”韩信被立为齐王后,发兵攻打楚军。后韩信降封为淮阴侯,故称为“淮阴”。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夜驰沛公军德不厚                    而思国
B.具告                                     欲出力助上
C.匹夫                                     百姓之不
D.在能忍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赢而不助五国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不同的一项是(     
A.亡去不                    良庖更刀
B.吾得事之                 明星荧荧
C.油然而不             成以其小,
D.而项籍之所不能       郑而有益于君
3.下列对两则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伯连夜向张良通风报信,让他随自己逃走,主要是为了报答救命之恩。
B.苏轼认为刚强好斗不可取,大勇之人抱负大志向远,危急之时沉着冷静。
C.苏轼认为刘邦取胜的原因是他能够忍耐,保全实力,等待项羽自取灭亡。
D.苏轼认为张良如妇人女子的样貌与其坚忍柔韧的精神气质恰好是吻合的。
4.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①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②非子房其谁全之?
5.请结合上下文,说明苏轼对“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这件事情的看法。
6.王安石有诗云:“汉业存亡俯仰中,留侯当此每从容。”意思是说在汉业存亡的关键时刻,张良总能从容面对。请结合上述两则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1-07-18更新 | 12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统一检测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桑怿,开封雍丘人。举进士,再不中,去游汝、颍间。岁凶,汝旁诸县多盗,怿白令:“愿为长耆【1】,往来里中察奸民。”又尝郏城,遇尉方出捕盗,遂与俱行。至贼所藏,尉怯,阳为不知过,怿曰:“贼在此,何之乎?”下马独格杀数人,因尽缚之。又闻襄城有盗十许人,独提一剑以往,杀数人,缚其余。汝旁县为之无盗,授郏城尉。

②移渑池尉。恶盗王伯名闻朝廷。为巡检者,皆授名以捕之。既怿至,巡检者伪为宣头【2】以示怿,将谋招出之。怿信之,挺身入贼中招之,与伯同卧起十余日,信之,乃出。巡检者反以兵于山口,怿几不自免。怿曰:“巡检授名,惧无功尔。”即以伯与巡检,使自为功,不复自言。

③有恶贼二十三人,不能捕,枢密院使往捕。怿谋曰:“盗畏吾名,必已溃,溃难得矣,宜先示之以怯。”至则闭栅,戒军吏无一人得辄出。既而夜与数卒变为盗服出,迹盗所尝行处,入民家,民皆走,独有一媪留,为作饮食,馈如盗。乃稍就媪,与语及群盗辈,尽得之。遂以实告曰:“我,桑怿也,烦媪为察其实而慎勿泄!”后又三日往,媪察其实矣。明旦,部分军士,用甲若干人于某所取某盗,卒若干人于某处取某盗。

④复命京师,枢密吏谓曰:“与我银,为君致阁职。”怿曰:“用赂得官,非我欲,况贫无银;有,固不可也。”吏怒,匿其阀【3】。会交趾獠【4】叛,往者数辈不能定。因命怿往,尽手杀之。还,乃授阁门祗候。怿曰:“是行也,非独吾功,位有居吾上者,吾其佐也,今彼留而我还,我赏厚而彼轻,得不疑我盖其功而自伐乎?受之徒惭吾心。”将让其赏归己上者,以奏稿示予。予谓曰:“让之,必不听,徒以好名与诈取讥也。”怿叹曰:“亦思之然士顾其心何如尔,当自信其心以行,讥何累也?若欲避名,则善皆不可为也已。”余惭其言。卒让之,不听。怿虽举进士,而不甚知书,然其所为,皆合道理,多此类。

⑤始居雍丘,遭大水有粟二,将以舟载之,见民走避溺者,遂弃其粟,以舟载之。见民荒岁,聚其里人饲之,粟尽止。庐陵欧阳修曰:勇力人所有,而能知用其勇者,少矣。若怿可谓义勇之士,其学问不深而能者,盖天性也。

(取材于欧阳修《桑怿传》


注释:【1】耆长:乡村中捕盗的人。【2】宣头:朝廷的文书。【3】阀:功劳。【4】獠:古代少数民族名。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兵于山口   邀:邀请
B.尽得之          钩:探究
C.媪察其实   审:详细
D.有粟二          廪:粮仓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又尝郏城       如盗
B.阳为不知   变为盗服
C.溃难得矣     岳阳楼之大观也
D.吾其佐也     粟尽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几不自免
差一点连自己都不能逃脱
B.迹盗所尝行处
寻找盗贼曾经走过的地方
C.为君致阁职
为你谋取内阁的官职
D.见民走避溺者
看到老百姓躲避那些溺水者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桑怿主动请求做耆长,与县尉一起捕捉盗贼,因功授郏城尉。
B.虽然被巡检欺骗,桑怿还是把王伯交给他,让他去请功。
C.桑怿虽然贫穷,但是坚守原则,拒绝通过贿赂得到官职。
D.作者认为桑怿能够了解、体会并使用勇武,急人之所困。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让之,必不听,徒以好名与诈取讥也。
6.请简要分析第④段桑怿让出赏赐的原因。
2021-04-14更新 | 24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北京市东城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焉。

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授禹。公也。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1】曰:“南阳无令,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墨者有巨子腹䵍,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腹䵍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䵍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许惠王,而杀之。子,人之所私也。所私以行大义,巨子可谓公矣。

(取材于《吕氏春秋·去私》)


注释:【1】祁黄羊:人名,晋国大臣。后文解狐、午、腹(tūn),均为人名。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公也
A.到达B.极、最C.至于D.导致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所私以行大义
A.忍耐B.容忍C.对……狠心D.抑制
3.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谁可而为之       君知难也
B.午非子子邪       今者有小人
C.而杀之       无问津者
D.伤人       同予何人
4.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与其子而授舜:                  没有传位给自己的儿子而传给了舜。
B.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     您的发问是恰当的,不是问我的仇人是谁。
C.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            在这件事上先生还是听我的吧。
D.此所以禁杀伤人也:             这是用来禁止杀伤人的法令。
5.请把第一段中的画线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6.用恰当的熟语描述下列人物各自的处事为人。要求任选两人,每个人物用两个熟语(包括成语)描述。
①晋平公          ②祁黄羊            ③腹
7.请具体说明“善”字在以下三种语境中指向的对象。①平公曰:“善。”②国人称善焉。③孔子闻之曰:“善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