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杜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①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杜)恕、(杜)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②,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给,扬雄、枚皋③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

(节选自《新唐书·杜甫传》)

李白字太白。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还,客巴西。天宝初,白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沉香子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时白已醉。稍解,授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遂摘其诗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官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节选自《新唐书·李白传》)


【注】①李邕:诗人、书法家。②杜审言:杜甫的祖父。③杨雄、枚皋:西汉文学家。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贫不自       振:奋起,振作
B.若令先臣故事       执:持,握
C.妃沮止       辄:于是,就
D.还,客巴西       遁:逃走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自七岁属辞,四十年       九十
B.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       予尝求古仁人
C.遂摘其诗激杨贵妃       物喜,不以己悲
D.召入,时白已醉       抟扶摇上者九万里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B.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C.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D.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少时生活贫困,但很有才能。他没有考取进士,滞留长安。天宝十三年,唐玄宗朝拜献祭于太清宫,杜甫进献三篇赋。
B.杜甫一心想“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而“数上赋颂”,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一面,也体现出他内心郁郁不得志的愁苦。
C.李白诗名远扬,被贺知章称为“谪仙人”。后李白得到玄宗厚爱,多次宴请,可他狂骜不驯,常和酒友在闹市上喝得烂醉。
D.李白文采出众,志向高远;他蔑视权贵,不屑与高力士等伍,借醉酒让高力士脱靴。主动拒绝皇帝封官赏赐,云游天下。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
(2)力士素贵,耻之,遂摘其诗以激杨贵妃。
(3)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
2021-11-01更新 | 143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武清区杨村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希乾传

赵希乾,南丰东门人,幼丧父,以织布为业。年十七,母抱病月余,日夜祈祷身代,不少愈。往问吉凶于日者,日者推测素验,言母命无生理。又往卜市,占者复言不吉。希乾踟蹰不去,曰:救母病?占者其烦数,曰:汝母病必不治,若欲求愈,无乃割心救之耶希乾归,侍母左右,见病益危。时日光斜射床席,形影孑立,寂寂旁无一人。希乾忽起去,笥中得剃发小刀,立于窗外,剖胸,深寸许,以手入取其心,不可得。忽风声震飒,门户胥动,以为有人至。四顾周章,急取得肠,抽出,割数寸。盖人惊则心上忡,肠盘旋满胸腹云。希乾置肠于釜上,昏就室而卧。顷刻,母姑来视病,见釜上物,以为希乾股肉也,烹进之母。再视希乾,则血淋漓心腹间,不能出声,始知希乾为割心矣。

赵氏故宋裔,为南丰巨族。宗党以为奇孝,供赡其母子,而更教之读书。学使者侯峒曾闻其事,取充博士弟子员。崇祯壬午,以恩诏天下学,选一人贡于成均。学使者吴石渠,既考试毕,进诸生而告之曰:百行以孝为先。赵希乾割心救母,不死,不可以寻常论。建武多才,校士衡文,希乾不应入选。今欲诸生让贡希乾,以示奖诸生咸顿首悦服。于是以希乾选补壬午恩贡。又三四年而有甲申、乙酉之变,希乾避乱山中,将母不遑,遂卖卜,逃走于四方,以养其母。又十余年,母寿八十余而卒。

甘表曰:朝廷不旌毁伤愚孝,尚矣。然希乾一念之诚,若有以通天地、格神鬼也,岂不可嘉哉?汤公惕庵最恶言希乾事,予以为应出特典,一加旌赏。盖事不可法而可传使知孝行所感虽剖胸断肠而不死岂非天之所以旌之耶天旌之谁能不旌之?然旌而不传,不若不旌而传也。安得龙门之书以施于后世哉?呜呼,古今忠孝之士,非愚不能成。而世之身没而名不传者,又何多也?悲夫!

(选自《虞初新志》上海古籍出版社,有删节)

相关链接

①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②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③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④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选自《论语·为政》)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占者其烦数       恶:厌恶B.见痛益危          笃:病情加重
C.以示奖             劝:劝告,劝说D.昏就室而卧       仆:倒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烹进之母                    后能安
B.又往卜                    毫末
C.何救母病                    剖之为瓢
D.予以为应出特典          近道矣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盖事不可法/而可传使知/孝行所感虽剖胸断肠而不死/岂非天之所以旌之耶/天旌之谁能不旌之
B.盖事不可法而可传/使知孝行所感/虽剖胸断肠而不死/岂非天/之所以旌之耶/天旌之/谁能不旌之
C.盖事不可法/而可传使知孝行/所感虽剖胸断肠而不死/岂非天之所以旌之耶/天旌之谁/能不旌之
D.盖事不可法而可传/使知孝行所感/虽剖胸断肠而不死/岂非天之所以旌之耶/天旌之/谁能不旌之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希乾幼年丧父,以织布为生,十七岁时,母亲患病一个多月,他日夜祈祷,希望用自身代替母亲生病。
B.赵氏宗族的人因为赵希乾孝敬母亲,纷纷供养她们母子,并教他读书。吴石渠因为感动于他的孝道,把本应落选的赵希乾选补为恩贡。
C.为了躲避甲申、乙酉战乱,赵希乾带着母亲四处奔走,甚至为了赡养母亲,曾经以占卜为业,又过了十多年,他母亲活到八十多岁才去世。
D.长期以来,朝廷一直不倡导伤害自身这种愚昧的孝顺行为,汤惕庵先生也讨厌谈论赵希乾的事情,作者也不认可赵希乾的这种精神。
5.下列对相关链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敬父母就要不违背他们的意愿,孝敬父母最难做到的是始终心甘情愿,和颜悦色。
B.孔子要求人们对自己的父母尽孝道,认为孝不是空泛的,父母在世时,与父母相处要依礼而行;父母过世以后,丧祭也应合义合礼。
C.父母常常为子女担忧。作为子女,更要担忧父母的疾病,尽量减少父母为自己担忧,这也是行孝道了。
D.孔子认为,子女尽孝,就是有事情要替父母去做,有好酒食要让父母先吃,只要他们衣食无忧,就算行孝道了。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往问吉凶于日者,日者推测素验,言母命无生理。
(2)汝母病必不治,若欲求愈,无乃割心救之耶?
7.孔子认为,孝,为人之本。结合上面相关材料,联系现实生活,请你谈谈对孝的认识。
2021-11-01更新 | 116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武清区杨村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李台州名宗质,字某,北人,不知何郡邑。母展,妾也,生宗质而罹靖康之乱,母子相失。宗质以父荫,既长,仕所至必求母,不得。姻家司马季思蜀,宗质曰:吾求母,东南无之,必也蜀乎?从之西,舟所经过州,县若村市,必登岸,其地大声号呼,曰展婆,展婆。至暮,哭而归,不食,司马家人之,必宽譬之,乃饮泣强食。季思秩满东下,所经复然,竟不得。至荆州,复然。旦夕号呼,嗌痛气惫,小憩于茗肆,垂涕。坐顷之,一乞媪至前,揖曰:官人与我一文两文。宗质起揖之坐,礼以客主。

(节选自《杨万里集笺校》,有删改)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姻家司马季思蜀      官:在……做官
B.其地大声号呼       遍:走遍
C.司马家人之        哀:怜悯
D.旦夕号呼         日:白天
2.下列各句中“若”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例:舟所经过州,县若村市,必登岸
A.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B.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C.火之始然
D.桑之未落,其叶沃
2021-10-28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武清区梅厂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文正公文集》叙

(宋)苏轼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嘉佑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其后三年,过许,始识公之仲子今丞相尧夫。又六年,始见其叔彝叟京师。又十一年,遂与其季德孺同僚于徐。皆一见如旧,且以公遗稿见属为叙。又十三年,乃克为之。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吠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者。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幸其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诚,争师尊之。

(链接)

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之。及其卒也,羌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初,仲淹病,帝常遣使赐药存问,既卒,嗟悼久之。又遗使就问其家,既葬,帝亲书其碑曰“褒贤之碑”。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


(注)韩、范、富、欧阳: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皆北宋名臣。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彼三杰者,皆得从之   游:交往B.汉中之言,无一   酬:报答
C.虽弄翰戏语   弄翰:执笔写作D.皆画像立生祠   事:祭祀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自托门下士之末                      故燕王欲结
B.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   南取百越
C.蜀之资,以争天下                      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D.故天下信                                所与,不知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
B.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
C.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
D.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
4.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范仲淹美好德行的一组是(     
①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②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
③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④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⑤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⑥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
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②⑥D.③④⑤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苏轼小时候从《庆历圣德诗》中知道了范仲淹等十一个人,乡先生评价韩、范、富、欧阳四公为人杰,苏轼当时虽然未能全部明了,但是已经在心中记住了他们。
B.苏轼举伊尹、太公、淮阴侯、诸葛孔明等人为例,是为了说明范仲淹像他们一样,早就有辅佐君主致天下太平的抱负,并且一以贯之,终身不易。
C.范仲淹母亲在世时家中贫穷,范仲淹虽然后来做了官,但依然保持节俭,除非宾客来访,否则不吃肉。
D.所选两段材料,传文通过叙述介绍范仲淹其人其事,序文通过抒情议论表达苏轼对范仲淹的仰慕。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
(2)及其卒也,羌酋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7.根据文意,分析作者“见属为叙”而“不敢辞”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