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光弼,营州柳城人。父楷洛,封蓟国公,以骁勇闻。光弼幼持节行,善骑射,能读班氏《汉书》。少从戎,严毅有大略,起家左卫郎。玄宗眷求良将,委以河北、河东之事,以问郭子仪,子仪荐光弼堪当阃寄。天宝十五年,光弼兼河北节度使赵郡。自禄山反,常山为战场,死人蔽野,光弼酹其尸而哭之,为贼幽闭者出之,誓平寇难,以慰其心。光弼以景城、河间兵五千入太原。时节度使王承业政弛谬,侍御史崔众主兵太原,每侮狎承业,光弼素不平。至是,诏众以兵付光弼。众素狂易,见光弼长揖,不即付兵,光弼怒,收系之。会使者至,拜众御史中丞。光弼曰:众有罪,系之矣,今只斩侍御史。若使者宣诏,亦斩中丞。使者内诏不敢出,乃斩众以,威震三军。至德二年,贼将史思明、蔡希德将兵十万攻光弼,时锐兵悉赴朔方,而麾下皆乌合之众,不满万人。众议欲修城以待之,光弼曰:城周四十里,贼垂至,今兴功役,是未见敌而自疲矣。民屋为摞石车,车二百人挽之,石所及辄数十人死,贼伤十二。思明为飞楼,障以木幔,筑土山临城,光弼遣穴地颓之。思明畏败,乃去,留希德攻太原。光弼出敢死士搏贼,斩首七万级,希德委资粮遁走。初,贼至,光弼设公幄城隅以止息,经府门不顾。困解,阅三昔乃归私寝。收清夷、横野等军。与九节度围安庆绪于相州大战邺西败之光弼与诸将议思明勒兵魏州欲以怠我不如起军逼之彼惩嘉山之败不敢轻出则庆绪可禽观军容使鱼朝恩固谓不可。既而思明援,光弼拒贼,战尤力,杀略大当。会诸将惊溃,各引归,所在剽掠,独光弼整众还太原。帝诸将罪,以光弼兼幽州大都督长史。广德二年七月,薨于徐州,时年五十七。辍朝三日,赠太保,谥曰武穆

(节选自《旧唐书·李光弼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郡                       拔:攻克B.乃斩众以        徇:示众
C.乃民屋为摞石车       彻:拆毁D.帝诸将罪        贷:严惩
2.对下列每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障木幔                                   爱其材,欲子妻之
B.阳约降                                   思明畏败,
C.又潜沟营地,将沈               则或咎欲出者
D.是未见敌自疲矣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与九节度围安庆绪于相州/大战邺西/败之/光弼与诸将议/思明勒兵魏州/欲以怠我/不如起军逼之/彼惩嘉山之败/不敢轻出/则庆绪可禽/
B.与九节度围安庆绪于相州大战/邺西败之/光弼与诸将议/思明勒兵魏州/欲以怠我/不如起军逼之/彼惩嘉山之败/不敢轻出/则庆绪可禽/
C.与九节度围安庆绪于相州大战/邺西败之/光弼与诸将议/思明勒兵魏州/欲以怠我/不如起军逼之/彼惩嘉山之/败不敢轻出/则庆绪可禽/
D.与九节度围安庆绪于相州/大战邺西/败之/光弼与诸将议/思明勒兵魏州/欲以怠我/不如起军逼之/彼惩嘉山之/败不敢轻出/则庆绪可禽/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书》,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东汉时期的班固编撰。
B.节度使,官名。唐初承北周及隋朝旧制,于重要地区设总管,后改称“都督”。
C.三军,泛称军队,春秋时,大国多设上军、中军、下军,上军之将为三军统帅。
D.武穆,谥号。封谥“武穆”的人,一般生前有着卓越成就,岳飞也被封此谥号。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光弼用兵有谋略的一组是(     
①若使者宣诏,亦斩中丞     ②光弼遣穴地颓之     ③又潜沟营地,将沈其军
④光弼设公幄城隅以止息     ⑤不如起军逼之        ⑥独光弼整众还太原
A.①③⑤B.②③⑤C.①④⑥D.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光弼颇有才略,得到官员举荐。李光弼年轻时从军,刚毅有才略;玄宗搜求良将来交付河北、河东的军事,询问郭子仪,郭子仪举荐了李光弼。
B.李光弼敢作敢为,斩杀失德官员。崔众经常轻慢节度使王承业,李光弼向来心有不平,在使者宣读了任命崔众为御史中丞的诏书后,仍将崔众斩杀。
C.李光弼力排众议,作战讲究策略。面对史思明、蔡希德军队的攻打,李光弼并没有采纳众人修缮城池的建议,而是造摞石车来发射石头砸击叛军。
D.李光弼战斗尽力,治军十分严明。史思明来救援,李光弼奋力作战,率军杀戮的敌军同已方伤亡人数相当,其他军队溃散后抢劫,他却整治军队回太原。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光弼酹其尸而哭之,为贼幽闭者出之,誓平寇难,以慰其心。
(2)众素狂易,见光弼长揖,不即付兵,光弼怒,收系之。
8.在与史思明、蔡希德的战斗中,李光弼不顾家事,表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概括。
2022-06-26更新 | 128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静海区四校2021-2022学年高三12月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陈禾,字秀实,明州鄞县人。举元符三年进士。时天下久平,武备宽弛,东南尤甚。禾请增戍、缮城壁,以戒不虞。指为生事,格不下。其后盗起,人其先见。

时童贯权益张,与黄经臣等表里为奸,搢绅侧目。禾曰:“此国家安危之也。吾位言责,此而不言,一迁给舍,则非其职矣。”首抗疏劾贯。复劾经臣:“怙宠弄权,夸炫朝列。每云诏令皆出其手,言上将用某人,举某事,已而诏下,悉如其言。夫发号施令,国之重事,黜幽陟明,天子大权,奈何使宦寺得与?”

论奏未终,上衣起。禾引上衣,请毕其说。衣裾落,上曰:“碎朕衣矣。”禾言:“陛下不惜碎衣,臣岂惜碎首以报陛下?此曹今日受富贵之利,陛下他日受危亡之祸。”言愈切,上变色曰:“卿能如此,朕复何忧?”内侍请上易衣,上却之曰:“留以旌直臣。”

(节选自《宋史》,有删改)


(注释)①增戍:增加防守兵力。②格:搁置。③表里为奸:内外呼应做坏事。④搢绅:同“缙绅”,士大夫的代称。⑤迁给舍:指陈禾将改任给事中的职位。⑥抗疏:上书直言。⑦宦寺:宦官。⑧曹:辈,等。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指为生事                            或以为死,以为亡(《陈涉世家》)
B.人其先见                            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
C.此国家安危之                  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愚公移山》
D.上衣起                                入则无法家士(《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2.下列选项中加点的“之”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此国家安危本也
A.渔人甚异 (《桃花源记》)
B.此则岳阳楼大观也 (《岳阳楼记》)
C.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
D.公将鼓 (《曹刿论战》)
3.下列关于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禾曾经请求增加东南一带的守军、修补城墙,用来防备不测,未被采纳,后来盗贼闹事,人们才佩服他有先见之明。
B.当时童贯的权势扩张,士大夫因畏惧而不敢正视;陈禾认为自己有进言的责任,就上书直言弹劾童贯。
C.陈禾弹劾黄经臣的理由是:黄依仗恩宠玩弄权势,皇上任用某人、举行某事、发号某些施令的诏令都出自他的手中。
D.皇上的衣袖被撕落,虽然恼怒,但是终于被陈禾忠于职守、敢于进谏、刚正不阿的情怀打动,没有迁怒于陈禾。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禾引上衣,请毕其说。
(2)陛下不惜碎衣,臣岂惜碎首以报陛下?
2022-03-03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北京师大静海附属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充者,会稽上虞人也,字仲任。其先尝从军有功,封会稽阳亭。一岁仓卒国绝,因家,以农桑为业。世祖勇任气,卒咸不揆于人。岁,横道伤杀,怨仇众多。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祖父汎举家担载,就安会稽,留钱唐县,以贾贩为事。生子二人,长曰蒙,少曰诵,诵即充父。祖世任气,至蒙、诵滋甚,故蒙、诵在钱唐;勇势凌人。末复与豪家丁伯等结怨,举家徙处上虞。

建武三年,充生。为小儿,与侪伦遨戏,不好狎侮。侪伦好掩雀、捕蝉、戏钱、林熙,充独不肯,诵奇之。六岁教书,恭愿仁顺,礼敬具备,矜庄寂寥,有臣人之志。父未尝笞,母未尝非,闾里未尝。八岁出于书馆,书馆小僮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谪,或书丑得鞭。充书日进,又无过失。手书既成,辞师受《论语》《尚书》,日千字。经明德就,谢师而专门,援笔而众奇。所读文书,亦日博多。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其论说始若诡于众,极听其终,众乃是之。以笔著文,亦如此焉;操行事上,亦如此焉。不好徼名于世,不为利害见将。常言人长,希言人短。能释人之大过,亦悲夫人之细非。好自周,不肯自彰,勉行操为基,耻以材能为名。众会乎坐,不问不言,赐见君将,不及不对。见污伤,不肯自明;位不进,亦不怀恨。贫无一亩庇身,志佚于王公;贱无斗石之秩,意若食万钟。得官不欣,失位不恨。处逸乐欲不放,居贫苦而志不倦。淫读古文,甘闻异言。世书俗说,多所不安,幽处独居,考论实虚。

充为人清重,游必择友,不好交。所友位虽微卑,年虽幼稚,行苟离俗,必与之友。好杰友雅徒,不泛结俗材。俗材因微过,蜚条陷之,然终不自明,亦不非怨其人。

(王充《论衡·自纪篇》,有删节)

1.对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岁,横道杀伤。                                 凶:凶险
B.闾里未尝                                        让:责备
C.辞师受《论语》《尚书》,日千字       讽:背诵
D.游必择友,不好                           苟:草率,随便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一岁仓卒国绝,因家                           盘盘焉,囷囷
B.或书丑得鞭                                        为己任
C.处逸乐欲不放                                 有是四端自谓不能者
D.俗材因微过                                        “恕”乎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王充极少说别人的短处,而愿意说别人的长处。他为人清高自重,被人诬陷,也不加辩白。
B.王充幼年时恭顺仁厚,未曾受父母责备鞭打。他追求好名声,喜欢结交杰出高雅的朋友。
C.王充做官时不计较俸禄的多少和官位的高低,国君和将领召见时他考虑不周到就不对答。
D.文章从生活、读书、做官等多方面来写王充的为人处事,多采用对偶句式,既使人物形象鲜明,又言简意赅,富有节奏感。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
(2)淫读古文,甘闻异言。
2021-12-21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静海区四校2021-2022学年高二12月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上交,涿州范阳人。本名远,字上交,避汉祖讳,遂以字称。上交身长七尺,黑色,美风仪,善谈论,负才任气,为乡里所推。后唐同光中,尝诣中山干王都。有和少微者亦在都门下,忌之,颇毁訾上交,都遂不为礼。上交不得志,因南游洛阳,与中官骠骑大将军马绍宏善。绍宏领北面转运制置大使,表为判官,迁殿中丞。秦王从荣开府兼判军卫,以上交为虞部员外郎,充六军诸卫推官。李浣、张沆、鱼崇远皆白衣在秦府,悉与上交友善。累迁司封郎中,充判官。从荣素豪迈,不遵礼法,好昵群小。上交从容言曰王位尊崇当修令德以慰民望王忍为此独不见恭世子戾太子之事乎从荣怒出之历泾、秦二镇州节度判官。从荣及祸,僚属皆坐斥,上交由是知名。晋初,会废翰林学士,以上交为中书舍人,迁刑部侍郎。尝上言:“伏睹长兴中诏书:‘州县官在任详谳刑狱、昭雪人命者,不限岁月赴选,许令超资注官,仍赐章服。诸道州府给付公验,躬赴行部投状,随给优牒,庶绝欺罔,以存激劝。’载详元诏,止言州县,未该内外职司。乞自今但能雪活冤狱,不限中外官,并加旌赏。诸道州县委长吏抄案以闻。俟本人考满,即诣刑部投状,毋得隔越年岁,庶使内外同律。”诏从之。俄迁户部侍郎,拜御史中丞,弹举无所阿避。广顺初,拜礼部侍郎。会将试贡士,上交申明条制,颇为精密,始复糊名考校。擢扈载甲科,及取梁周翰、董淳之流,时称得士。转户部侍郎。明年再知举。时枢密使王峻用事,常荐童子,上交拒之。峻怒,奏上交选士失实,贬商州司马。宋初,起为尚书右丞。建隆二年正月,卒,年六十七。上交所莅官以干闻,当时称有公辅器。

(选自《宋史》列传第二十一,有删节)


【注】①恭世子、戾太子:前者指春秋时晋献公世子申生,因其自经而死,陷其父于不义,故谥号不得称为孝,只能称为“恭”。后者指汉武帝的太子刘据,因被江充诬陷而起兵反抗,在汉武帝带兵镇压时自杀,其子汉宣帝即位后封其谥号为“戾”。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颇訾上交                                 毁:诋毁
B.僚属皆                                 坐:受牵连
C.明年再                                 知:了解
D.尝中山干王都                           诣:到,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避汉祖讳,遂字称                    父任
B.负才任气,乡里所推                 莫不求忠以自
C.南游洛阳                                 羝乳得归
D.及取梁周翰、董淳                 郯子徒,其贤不及孔子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交从容言曰/王位尊崇/当修令德以慰民/望王忍为此独/不见恭世子戾太子之事乎/从荣怒出之/
B.上交从容言曰/王位尊崇当修/令德以慰民望/王忍为此/独不见恭世子/戾太子之事乎/从荣怒出之/
C.上交从容言曰/王位尊崇当修/令德以慰民/望王忍为此/独不见恭世子/戾太子之事乎/从荣怒出之/
D.上交从容言曰/王位尊崇/当修令德以慰民望/王忍为此/独不见恭世子戾太子之事乎/从荣怒出之/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上交善于言谈论事,遭到他人嫉妒。他在后唐同光中期,曾遭到和少微的嫉妒和诋毁,后来到了洛阳,才被骠骑大将军马绍宏上表奏为判官。
B.赵上交敢于直言相谏,直陈上司缺点。他在秦王从荣府署担任司封郎中时,劝谏从荣应树立美德以避祸,因而被从荣驱逐,但后来他却因此出名。
C.赵上交尽心所掌职责,提出修改意见。他在担任中书舍人时,曾上书对长兴年间的诏书提出修改建议,这建议得到皇帝的采纳,他也因此升任户部侍郎。
D.赵上交坚持秉公原则,从不阿避权贵。他在负责选拔贡士时,为了坚持秉公原则,他开始恢复了糊名考试的制度,被当时人们称赞为善于选拔人才。
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有和少微者亦在都门下,忌之,颇毁訾上交,都遂不为礼。
6.赵上交为人刚正,请在文本中找出两个这样的事例。
2021-12-14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静海区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12月学生学业能力调研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愿勿复再言!”

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天!”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节选自班固《苏武传》)

屈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其能。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节选自司马迁《屈原列传》)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赐钱二百万                                      举贤自佐
B.惶恐饮药                                          不仁,如乐何
C.陵与卫律之罪上通                            为之未有
D.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践华为城,河为池
2.下列句子全都表现苏武“忠心事汉,不辱使命”的一组是(     
①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
②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③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
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
⑤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⑥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A.①③⑥B.②④⑥C.②③⑤D.③④⑤
3.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李陵以老朋友、老同事的身份,在饮酒叙谈之中劝降苏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B.面对李陵的软硬兼施、威逼利诱,苏武全然不为所动,在恭敬中现冷峻,表现出立场坚定、大义凛然的品格。
C.李陵劝降最后反被苏武的正义所感,羞愧难当,更衬托了苏武高大的忠义形象。
D.选文通过李陵与苏武的对比,及李陵劝降前后表现的对比,使人物形象鲜明丰满。
4.把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
5.请概括苏武、屈原两人的品格特征的异同。
2021-12-14更新 | 140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静海区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12月学生学业能力调研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安石少好读书,其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也。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此书。

俄直集贤院,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熙宁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之。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分下。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见,执意不回。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宋史·王安石传》有删改)

(乙)

论曰:朱熹尝论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中之盛。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此天下之公言也。昔神宗欲命相,问韩琦曰:安石何如?对曰:安石为翰林学士有余,处辅弼之地则不可。神宗不听,遂相安石。呜呼!此虽宋氏之不幸,亦安石之不幸也。

(明张溥《宋史论》节选)

(丙)

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悠悠千年,生伟人,此国史之光,而国民所当买丝以绣,铸金以祀也。距公之后,垂千年矣,此千年中,国民之视公何如,吾每读宋史,未尝不废书而恸也。以不世出之杰,蒙天下之诟,易世而未之湔者,在泰西则有克林威尔,而在吾国则荆公

(清梁启超《王荆公》节选)


【注】①二帝三王:唐尧、虞舜及夏禹、商汤、周文(武)王。②三代:夏商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文动笔如飞       属:写、作
B.后安石当国       当国:主持朝政
C.大抵皆此书       祖:祖先
D.生伟人       间:偶尔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社稷       舆薪不见
B.自信       君亦无
C.安石为翰林学士有余       于其身,耻师焉
D.蒙天下之诟       有牵牛过堂下者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B.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C.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D.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思维敏捷,志向远大。他年少时喜欢读书,写文章下笔如飞,文章写成后精妙无比,让人叹服。他议论高奇,做事果敢无畏,有改变社会风气的远大志向。
B.王安石立志变革。他对变革充满激情,在万言书中,力主通过效法先王之政来疗救顽疾,熙宁执政多源于此。
C.王安石能说会道,颇有见解。他认为经术学问是用来处理政务世事的,世上俗人都以为经学不能辅佐治世的原因,是后世所谓“大儒”,大都是才能平庸之人。
D.甲文主要通过叙述人物言行来突出王安石的特点。乙文有论述文的特点,也有对史实的叙述。如韩琦曾委婉地指出王安石不可担任宰相,神宗没有听取他的建议。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2)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中之盛。
6.朱熹和梁启超分别是如何评价王安石的?请简要说明。
2021-12-13更新 | 211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静海区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三12月学生学业能力调研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阴兴,字君陵,光武皇后同母弟也。建武二年,为黄门侍郎,典将武骑,从征伐,平定郡国。兴每从出入,常操持小盖,障翳风雨,履涂泥,率先期门。光武所幸之处,辄先入清宫,甚见亲信。与同郡张宗、上谷鲜于裒不相好,知其有用,犹所长而达之;友人张汜、杜禽与兴厚善,以为华而少实,但私之以财,终不为言。是以世称其忠平。

九年,迁侍中,赐爵关内侯。帝后召兴,欲封之,置印绶于前,兴固让曰:臣未有先登陷阵之功,而一家数人并蒙爵士,诚为盈溢。臣蒙陛下、贵人恩泽至厚,富贵已极,不可复加,至诚不愿。帝嘉兴之让,不夺其志。贵人问其故,兴曰:贵人不读书记邪?‘亢龙有悔’,夫外戚家苦不知谦退,嫁女欲配侯王,取妇眄睨公主,愚心实不安也。富贵有极,人当知足,夸奢益为观听所讥。贵人感其言,深自降挹,卒不为宗亲求位。十九年,拜卫尉,亦辅导皇太子。二十年夏,帝风眩疾甚,后以兴领侍中,受顾命于云台广室。会疾廖,召见兴,欲以代吴汉为大司马。兴叩头流涕,让曰:臣不敢惜身,诚亏损圣德,不可苟冒。至诚发中,感动左右,帝遂听之。

二十三年,卒,时年三十九。兴素与从兄嵩不相,然敬其威重。兴疾病,帝亲临,问以政事及群臣能不。兴顿首曰:臣愚,不足以知之。然伏见议郎席广、谒者阴嵩,并经行明深,逾于公卿。兴没后,帝思其言,遂擢广为光禄勋,嵩为中郎将。嵩监羽林十余年,以谨敕见幸。明帝即位,拜长乐卫尉,迁执金吾。

明帝永平元年诏曰:故侍中卫尉关内侯兴,典领禁兵,从平天下,当以军功显受封爵,又诸舅比例,应蒙恩泽,兴皆固让,安乎里巷。辅导朕躬,有周昌之直;在家仁孝,有曾、闵之行。不幸早卒,朕甚伤之。贤者子孙,宜加优异。封兴子庆为鲖阳侯,庆弟博为隐强侯。庆卒,子琴嗣。琴卒,子万全嗣。万全卒,子桂嗣。

(节选自《后汉书•阴兴传》,有删改)


(注)贵人:即光武皇后,明帝生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履涂泥,率先期门     躬:弯腰
B.犹所长而达之        称:称赞
C.兴叩头流涕,让曰     固:坚决
D.兴素与从兄嵩不相     能:和睦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为华少实               知止后有定
B.卒不宗亲求位            击破沛公军
C.欲代吴汉为大司马     壹是皆修身为本
D.兴皆固让,安里巷     其闻道也固先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阴兴美德的一组是(     
①兴每从出入,常操持小盖,障翳风雨
②是以世称其忠平
③富贵已极,不可复加,至诚不愿
④人当知足,夸奢益为观听所讥
⑤臣不敢惜身,诚亏损圣德,不可苟冒
⑥应蒙恩泽,兴皆固让,安乎里巷
A.①③⑤B.①④⑥
C.②③⑥D.②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阴兴跟随光武帝平定天下,随从护驾恪尽职守,举荐人才不以个人好恶,得到了光武帝的认可和世人的称赞。
B.阴兴认为自己蒙受皇上、贵人的恩宠已经非常多了,身为皇亲国戚应该知足、谦让,因此谢绝了皇帝的封赏。
C.光武帝答应了阴兴的请求,在阴兴去世后,提拔席广为光禄勋,阴嵩为中郎将。阴嵩监管羽林军十多年。
D.明帝认为阴兴军功显著,为人正直,仁义孝顺,于是封他的两个儿子为侯。阴兴后代相继为侯数世。
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光武帝所幸之处,辄先入清宫,甚见亲信。
(2)帝嘉兴之让,不夺其志。
(3)夫子固拙于用大矣。(课内)
(4)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课内)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司马芝字子华,河内温人也。少为书生,避乱荆州,于鲁阳山遇贼,同行者皆弃老弱走,芝独坐守老母。贼至,以刃临芝,芝叩头曰:母老,唯在诸君!贼曰:此孝子也,杀之不义。遂得免害,以鹿车推载母。居南方十余年,躬耕守节。

太祖平荆州,以芝为菅长。时天下草创,多不奉法。郡主簿刘节,旧族豪侠,宾客千余家,出为盗贼,入乱吏治。顷之,芝差节客王同等为兵,掾吏据白:节家前后未尝给徭,若至时藏匿,必为留负。芝不听,与节书曰:君为大宗,而宾客每不与役,既众庶怨望,或流声上闻。今调同等为兵,幸时发遣。兵已集郡,而节藏同等,因令督邮以军兴诡责县,县掾吏穷困,乞代同行。芝乃驰檄济南,具陈节罪。太守郝光素敬信芝,即以节代同行,青州号芝以郡主簿为兵。迁广平令。征虏将军刘勋,贵宠骄豪,又芝故郡将,宾客子弟在界数犯法。勋与芝书,不著姓名,而多所属托,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后勋以不轨诛,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见称。

黄初中,入为河南尹,抑强扶弱,私请不行。会内官欲以事托芝,不敢发言,因芝妻伯父董昭。昭犹惮芝,不为通。芝为教与群下曰:盖君能设教不能使吏必不犯也吏能犯教而不能使君必不闻也。夫设教而犯,君之劣也;犯教而闻,吏之祸也。君劣于上,吏祸于下,此政事所以不理也。可不各勉之哉!于是下吏莫不自励。

后为大司农。芝奏曰:王者之治,崇本抑末,务农重谷。方今二虏未灭,师旅不息,国家之要,惟在谷帛。专以农桑为务,于国计为便。明帝从之。芝性亮直,不矜廉隅。与宾客论,有不可意,便面折其短,退无异言。卒于官,家无余财,自魏迄今为河南尹者莫及芝。

(选自《三国志·魏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令督邮以军兴诡责          诡责:要求
B.县掾吏穷困                          穷困:贫穷
C.师旅不息                              师旅:战争
D.不矜廉隅                              廉隅:棱角,比喻品行方正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贼至,刃临芝                    其无礼于晋,且于楚也
B.犯教而闻,吏祸也               无禁,用之不竭
C.自魏迄今为河南尹莫及芝     假舟楫,非能水也
D.出盗贼,入乱吏治               旦日飨士卒,击破沛公军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盖君能/设教不能使吏/必不犯也/吏能犯教而不能使君/必不闻也
B.盖君能设教/不能使吏必不犯也/吏能犯教/而不能使君必不闻也
C.盖君能/设教不能使吏必不犯也/吏能犯教而不能使君/必不闻也
D.盖君能设教/不能使吏/必不犯也/吏能犯教/而不能使君必不闻也
4.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司马芝“为政有方”的一组是(     
①母老,唯在诸君                            ②勋与芝书,不著姓名,而多所属托
③芝乃驰檄济南,具陈节罪               ④居南方十余年,躬耕守节
⑤入为河南尹,抑强扶弱,私请不行 ⑥专以农桑为务,于国计为便
A.①②④B.②③⑤C.①④⑥D.③⑤⑥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芝很孝顺。当他避乱荆州时,在鲁阳山遇到了贼寇,同行的其他人都撇下亲人逃跑了,只有他守护着老母亲,他的言行使贼寇放弃了对他的伤害。
B.司马芝不畏豪强。他担任菅长时,派遣郡主簿刘节的宾客王同等人服兵役,掾吏认为此事必不成,虽然刘节百般阻挠,但最终王同等人还是服了兵役。
C.司马芝性格耿直,不徇私情。宫中的太监想托他办事,不敢开口讲,就想通过他妻子的伯父董昭传话,然而董昭也很害怕他,所以就没有帮太监的忙。
D.司马芝善于教导下属。他认为君王制定了法令却有人违犯,是君主的不足,官吏触犯法令让君主知道了,就是官吏的灾祸。他的这一观点对下属很有启发。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为大宗,而宾客每不与役,既众庶怨望,或流声上闻。
(2)与宾客论,有不可意,便面折其短,退无异言。
7.阅读文章第二段和第三段,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司马芝为政的特点。
9 . 甲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还也。”亦去之。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苑君璋,马邑豪也,以矫雄自奋。刘武周引兵寇,君璋曰:“唐以一州兵掇取三辅,所向风靡,此殆天命,非人谋,不可争也。太原而南多岩阻,今束甲深入,无踵军,有失不可偿,不如连突厥唐合从,南面称孤,上策也。”武周不听,使君璋次朔州,引众内侵,未几败,泣曰:“寝君言,竟至此!”即与共突厥。武周死突厥以君璋为大行台统武周部曲使郁射设监兵与旧将高满政夜袭代州不克高祖遣使招之,赐铁券,约不死。君璋拒命,进略代州,刺史王孝德拒之。满政劝君璋曰:“夷狄无礼,可北面臣之?请尽杀其众以归唐。”君璋不从。而马邑困兵,人厌乱,满政因众不忍,夜胁君璋,君璋奔突厥。满政以城归,诏拜朔州总管,封荣国公。君璋引突厥攻陷马邑,杀满政,族其党,乃去,退保恒安。其部皆中国人,多叛去,君璋穷,降,自请障虏赎罪。

(节选自《新唐书·卷十七》)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焉用亡郑以                    陪:增加
B.又欲肆其西                       封:以……为疆界
C.即与共突厥                       趣:同“趋”,赶赴
D.刺史王孝德拒                 却:使……退却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若亡郑而有益                         而马邑困
B.吾还也                                      可北面臣之
C.失其所                                     不如连突厥唐合从
D.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君璋穷,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武周死突厥/以君璋为大行台/统武周部曲/使郁射设监兵/与旧将高满政夜袭/代州不克/
B.武周死/突厥以君璋为大行台/统武周部曲/使郁射设监兵/与旧将高满政夜袭代州/不克/
C.武周死/突厥以君璋为大行台/统武周部/曲使郁射设监兵/与旧将高满政夜袭代州/不克/
D.武周死突厥/以君璋为大行台/统武周部/曲使郁射设监兵/与旧将高满政夜袭/代州不克/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苑君璋勇武矫捷,怀有长远谋略。他是地方豪杰,以雄健自励;在刘武周起兵攻唐时,他加以劝谏,认为天时地利不合,主张亲和突厥与唐,称帝为上。
B.苑君璋受命突厥,拒绝唐使招降。刘武周死后,突厥任命他为大行台,在夜袭代州一役中失利,唐高祖派遣元普招抚他,赐予优待的铁券,他没有接受。
C.苑君璋处境困窘,依然执迷不悟。他退保于恒安时,部下叛离很多,势孤力单之下,被迫降唐,但颉利的招抚又让他改悔,不听苑孝政劝谏,又依附突厥。
D.苑君璋率部归唐,终为一代重臣。他看见颉利政局混乱,审时度势,率部归降唐朝,并打败追兵;入朝后受到封赏,有熟悉政事的天分,得到贤能美称。
5.翻译句子。
(1)把选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②未几败,泣曰:“寝君言,竟至此”。
(2)翻译如下课内文言句子。
①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②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
2021-09-18更新 | 175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静海区四校2020-2021学年高一5月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晋书·王羲之传(有删改)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

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记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起家秘书郎,累迁长史。后乃以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新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尝至门生家,见篚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又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其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羲之书初不胜庾翼、郗愔,及其暮年方妙。尝以章草答庾亮,而翼深叹伏,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黑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叹曰我卒当以乐死。谢安尝谓羲之曰:“中年以来,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羲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顷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其欢乐之趣。”朝廷以其誓苦,亦不复征之。

年五十九卒,赠金紫光禄大夫。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能之于怀                 喻:明白
B.所以游目骋怀                 所以:……的原因
C.及长,辩                    赡:丰富
D.年在桑榆,自然至此       桑榆:晚年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引为流觞曲水        问征夫前路
B.及其所既倦            徙于南溟也
C.论称其笔势            先王以为东蒙主
D.便有终之志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
3.下列与课文相关的文化常识,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禊事: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三国魏以后固定为三月三日),临水洗濯以祓除不祥。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B.暮春:春季的最后一个月。古人把四季中每个季节的三个月份冠以孟、仲、季,以示区分。如“孟夏”就是夏季的第一个月。
C.“岁在癸丑”中的“癸丑”采用的是干支纪年法。古人常用“十大天干”和“十二地支”循环相配来表示年的次序。这种方法不能用来表示月和日的次序。
D.“字”,又称“表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羲之年幼时并没有显出什么特异之处,长大后善于辩论,以性情耿直著称;他尤其擅长隶书,受人称道。
B.左羲之淡泊名利,性喜自然,曾与孙绰等文人雅士聚集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写下著名的《兰亭集序》以抒发自己的感受。
C.王羲之的书法为世人推崇,他在其学生家的几案上写的字被学生的父亲误刮去,那位学生懊悔了好几天;在一老太婆卖的竹扇上写字,人们争相购买。
D.王羲之对自己的书法很自信,认为自己胜过钟繇和张芝。曾经与人书信,认为如果今人也像张芝一样勤苦练习,也可能达到他的水平。
5.将下面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2)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3)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2021-09-18更新 | 327次组卷 | 3卷引用:天津市静海区四校2020-2021学年高二5月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