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万里,字廷秀,吉州吉水人。中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第,为赣州司户,调永州零陵丞。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浚入相,荐之朝。除临安府教授,未赴,丁父忧。改知隆兴府奉新县,戢追胥①不入乡,民逋赋者揭其名市中,民欢趋之,赋不扰而足,县以大治。会陈俊卿、虞允文为初,交荐之,召为国子博士。后迁太常博士,寻升丞兼吏部侍右郎官,转将作少监、出知漳州,改常州,寻提举广东常平茶盐。

盗沈师犯南粤,帅师往平之。孝宗称之曰仁者之勇,就除提点刑狱。请于潮、惠二州筑外砦,潮以镇贼之巢,惠以扼贼之路。俄以忧去。免丧,召为尚左郎官。

东宫讲官阙,帝亲擢万里为侍读,宫僚以得端人相贺。他日读书,皆随事规警,太子深敬之。王淮为相,一日问曰:宰相先务者何事?曰:人才。又问:孰为才?即疏朱熹等六十人以献,淮次第擢用之。历枢密院检详,守右司郎中,迁左司郎中。后出为江东转运副使,权总领淮西、江东军马钱粮。朝议欲行铁钱于江南诸郡,万里疏其不便,不奉诏,忤宰相意,改知赣州,不赴,乞祠,除秘阁修撰,提举万寿宫,自是不复出矣。

杨万里为人刚而偏。孝宗始爱其才,以问周必大,必大无善语,由此不见用。韩侂胄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属万里为之记,许以掖垣②。万里曰:官可弃,记不作可。侂胄恚,改命他人。卧家十五年,皆其柄国之日也。侂胄专僭日益甚,万里忧愤,怏怏成疾。家人知其忧国也,凡邸吏之报时政者皆不以告。忽族子自外至,遽言侂胄用兵事。万里恸哭失声,亟呼纸书曰: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又书十四言别妻子,落笔而逝。万里精于诗,尝著《易传》行于世。光宗尝为书诚斋二字,学者称诚斋先生,赐文节。

(节选自《宋史》,有删改)


注:①追胥:追租的公差。②掖垣;泛指高官。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
B.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
C.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
D.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授,古代学官名称,宋代在各路的州、县学均置教授,掌管学校课试等事。
B.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
C.丁父忧,指遭逢父亲丧事。丁忧,古代官员的父母死去,官员必须停职守制的制度,丁忧期间,丁忧的人不准为官。因特殊原因国家强招丁忧的人为官,叫做“夺情”。
D.谥,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有褒美意义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万里治理有道。他任隆兴府奉新县知县时,阻止催讨赋税的官吏下乡扰民。陪太子读书时,他根据书中的事实联系实际对太子规劝和告诫,深受太子敬重。
B.杨万里带兵有方。盗贼沈师进犯南粤,杨万里亲自率兵讨平;修筑寨堡在潮州震慑盗贼,在惠州用来扼住盗贼的道路。
C.杨万里勇于举贤。当杨万里和王淮谈及人才问题时,他写了朱熹等六十人的名字进献了上去,而这些人也因此得到了王淮依次的任用和提拔。
D.杨万里刚直正直。朝廷想在江南各郡实行铁钱,杨万里上疏称说铁钱不方便,不奉诏命,触犯了宰相的意思,改任赣州知州。
2023-09-05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一)

宪宗谓宰臣曰:“昨得韩愈到潮州,因思其所谏佛骨事,大是爱我,我岂不知?然愈为人臣,不当言人主事佛乃年促也。我以是恶其容易。”上欲复用愈,故先语及,观宰臣之奏对,曰:“其太狂疏,且可量移一郡。”乃授袁州刺史。初,愈至潮州,既视事,询吏民疾苦,皆曰:“郡西湫水有鳄鱼,食民畜产将尽,以是民贫。”愈令判官秦济炮一豚一羊,投之湫水,咒之曰:“今与鳄鱼,三日乃至七日,如顽而不徙,与鳄鱼从事矣!”数日,湫水尽涸,徙于旧湫西六十里,自是潮州无鳄患。袁州之俗,男女隶于人者,逾约则没入钱之家。愈至,设法赎其所没男女,归其父母,仍削其俗法,不许隶人。

(节选自《旧唐书韩愈传》)

(二)

唐吏部侍郎韩文公愈,自刑部侍郎贬潮阳守。先是,郡西有大湫,湫有鳄鱼,约百余尺。每一怒,则湫水腾荡,林岭如震。民之马牛有滨其水者,辄吸而噬之,不瞬而尽。为所害者,莫可胜计,民患之有年矣。及愈刺郡,既至之三日,问民不便事,俱曰:“郡西湫中之鳄鱼也。”愈即命庭椽以牢醴陈于湫之旁,且祝曰:“汝,水族也,无为生人患。”既而沃以酒。明日,里民视其湫,水巳竭。公命使穷其迹,至湫西六十里,易地为湫,巨鳄亦随而徙焉。自是郡民获免其患。

(节选自《宣室志》【注】

(三)

初,太常寺丞陈尧佐为开封府推官,坐言事切直贬潮州通判潮去京七千里民俗陋鄙尧佐至州修孔子庙作韩愈祠堂率其民之秀者使就学鳄鱼复出害人,尧佐捕得,更为文,鸣鼓于而戮之,湖人以比韩愈。三岁,召还,命直史馆。

(节选自《续资治通鉴宋纪》)


【注】《宣室志》是唐代张读所编撰的志怪小说集,共十卷。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坐言事切直/贬潮州通判/潮去京七千里民/俗陋鄙/尧佐至州/修孔子庙/作韩愈祠堂/率其民之秀者使就学/
B.坐言事切直贬/潮州通判/潮去京七千里民/俗陋鄙/尧佐至州/修孔子庙/作韩愈祠堂/率其民之秀者使就学/
C.坐言事切直贬/潮州通判/潮去京七千里/民俗陋鄙/尧佐至州/修孔子庙/作韩愈祠堂/率其民之秀者使就学/
D.坐言事切直/贬潮州通判/潮去京七千里/民俗陋鄙/尧佐至州/修孔子庙/作韩愈祠堂/率其民之秀者使就学/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得潮州表”的“表”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陈情、谢恩等。与《出师表》中的“表”都属于奏章。
B.“今与鳄鱼约”的“约”是“约定”的意思,与《送东阳马生序》中“不敢稍逾约”中的“约”用法相同。
C.“没入出钱之家”的“出”是“借出”的意思,与《师说》中“其出人也远矣”的“出”意思不同。
D.市,指集市。古代常在集市这样的热闹处处决犯人,以此震慑众人。文段(三),是宣告鳄鱼之害已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宪宗想重新重用韩愈,但他没直接说出来,而是先提及韩愈谏诤迎佛骨的事,试探宰臣的看法。
B.韩愈一到潮州任职,就询问百姓的疾苦,当得知“鳄鱼之害”后,就亲自摆祭品帮百姓解除了灾患。
C.选文(一)(二)都涉及“韩愈驱赶鳄鱼”的事,但正史直书其事,而传奇则更具有文学色彩。
D.宋朝陈尧佐到潮阳任职后,修建了韩愈祠堂,而且像韩愈一样心系百姓,为他们除去鳄鱼的灾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郡西湫水有鳄鱼,食民畜产将尽,以是民贫。
②为所害者,莫可胜计,民患之有年矣。
5.请结合材料(一),概括韩愈的“爱民”举措。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元嘉二十六年,宋文帝欲经略中原。彭城太守王玄谟献策取宠。帝谓侍臣曰:“观玄谟所陈,令人有封狼居胥意。”二十九年春,上闻魏世祖,更谋北伐。太子中庶子何偃以为:“淮、泗数州疮痍未复,不宜轻动。”上不从。夏五月丙申,遣抚军将军徐州刺史萧思话督冀州刺史张永等向碻磝。青州刺史刘兴祖上言:“河南阻饥,野无所掠,非旬月可拔。愚谓宜长驱中山,据其关要。冀州以北民人尚丰兼麦已向熟因资为易若中州震动黄河以南自当消溃上意止存河南亦不从上又使员外散骑侍郎琅邪随军向碻磝,衔中旨授诸将方略,临时宣示。秋七月,张永等至璃磁,引兵围之。诸军攻碻磝,治三攻道,张永当东道,济南太守申坦当西道,扬武司马崔训当南道。攻之累旬,不拔。八月辛亥夜,魏人自地道潜出,烧崔训营及攻具。癸丑夜,又烧东围及攻具。寻复毁崔训攻道。张永夜撤围退军,不告诸将,士卒惊扰。魏人之,死伤涂地。萧思话自往,增兵力攻,旬余不拔。是时,青、徐不稔,军食乏。丁卯,思话命诸军皆退屯历城,斩崔训,系张永、申坦于狱。己丑,诏萧思话徐州,更领冀州刺史,镇历城。 上以诸将屡出无功,不可专责张永等,赐思话诏曰:“虏既乘利,方向盛冬,若脱敢送死,兄弟父子自共当之耳。言及憎愤!可以示张永、申坦。”又与江夏王义恭书曰:“早知诸将辈如此,恨不以白刃驱之。今者悔何所及!”义恭寻奏免思话官,从之。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宋文图恢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冀州以北/民人尚丰/兼麦已向熟/因资为易若中州/震动黄河/以南自当消溃/上意止存/河南亦不从/
B.冀州以北/民人尚丰/兼麦已向熟/因资为易/若中州震动/黄河以南自当消溃/上意止存河南/亦不从/
C.冀州以北/民人尚丰/兼麦已向熟/因资为易若中州/震动黄河/以南自当消溃/上意止存河南/亦不从/
D.冀州以北/民人尚丰/兼麦已向熟/因资为易/若中州震动/黄河以南自当消溃/上意止存/河南亦不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嘉”与“壬戌之秋” (《赤壁赋》)中的“壬戌”,都是指皇帝的年号。
B.“上闻魏世祖殂”与“中道崩殂” (《出师表》)中的“殂”含义相同。
C.“魏人乘之”与“自京师乘风雪” (《登泰山记》)中的“乘”含义不同。
D.“诏解萧思话徐州”与“终不解矣” (《师说》)中的“解”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文帝一直谋求北伐,想要建立显赫功绩。元嘉二十九年,他认为时机已到,命令萧思话统领军队进攻驻守璃磁的北魏军。
B.何偃反对北伐,刘兴祖虽不反对,却不认同文帝的进攻路线;但二人都认为宋朝民力还未恢复,会影响到军队的粮食补给。
C.确磁之战,宋军分三路进攻,反被魏军大败;后来萧思话亲自出马,增加兵力猛力攻城十多天,最终因军中缺粮而退守历城。
D.面对北伐失败,宋文帝认为主要原因是整个将领团队都怯懦无能,不能为国用命。他甚至后悔没有抽刀在他们背后亲自督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河南阻饥,野无所掠,非旬月可拔。
②上以诸将屡出无功,不可专责张永等。
5.史家认为宋文帝多次北伐失败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上每命将出师,常授以成律,是以将帅莫敢自决”;二是“领军之将,临危自退,不念大局”。请结合本文,简要陈述能体现上述观点的史实。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己卯,突厥进寇高陵。癸未,颉利可汗进至渭水便桥之北,遣其腹心执失思力入见,以观虚实。上让之曰:吾与汝可汗面结和亲,赠遗金帛,前后无算。汝可汗自负盟约,引兵深入,于我无愧!汝虽戎狄,亦有人心,何得全忘大恩!我今先斩汝矣!思力惧而请命。萧瑀、封德彝请礼遣之,上曰:我今遣还,虏谓我畏之,愈肆凭陵。乃囚思力于门下省。上自出玄武门,与高士廉等六骑径诣渭水上,与颉利隔水而语,责以负约。突厥大惊,皆下马罗拜。俄而诸军继至,旌甲蔽野,颉利见执失思力不返,而上挺身轻出,军容甚盛,有惧色。上麾诸军使却而布陈,独留与颉利语。萧瑀叩马固谏,上曰:突厥所以敢倾国而来,直抵郊甸者,以我国内有难,朕新即位,谓我不能抗御故也。我若示之以弱,闭门拒守,虏必放兵大掠,不可复制。故朕轻骑独出,以示轻之;又震曜军容,使知必战;出虏不意,使之失图。虏入我地既深,必有惧心,故与战则克,与和则固矣。是日颉利来请和诏许之上即日还宫乙酉又幸城西斩白马与颉利盟于便桥之上突厥引兵退萧瑀请于上曰:突厥未和之时,诸将争请战,陛下不许,臣等亦以为疑,既而虏自退,其策安在?上曰:当其请和之时,可汗独在水西,达官皆来谒我,我若醉而缚之,因袭击其众,势如拉朽。所以不战者,吾即位日浅,国家未安,百姓未富。一与虏战,所损甚多;虏结怨既深,惧而修备,则吾未可以得志矣。故卷甲韬戈,啖以金帛,彼既得所欲,理当自退,志意骄惰,不复设备,然后养威伺衅,一举可灭也。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此之谓矣。卿知之乎再拜曰:非所及也。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七》)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日/颉利来请/和诏许之/上即日还宫/乙酉/又幸城西/斩白马/与颉利盟/于便桥之上突厥引兵退
B.是日/颉利来请/和诏许之/上即日还宫/乙酉/又幸城西/斩白马/与颉利盟于便桥之上/突厥引兵退
C.是日/颉利来请和/诏许之/上即日还宫/乙酉/又幸城西/斩白马/与颉利盟/于便桥之上突厥引兵退
D.是日/颉利来请和/诏许之/上即日还宫/乙酉/又幸城西/斩白马/与颉利盟于便桥之上/突厥引兵退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己卯、癸未在文中指日期。中国自古便有十二天干与十地支,形成天干地支纪年、纪日、纪时法。
B.戎狄,古代对西方和北方非华夏部落的统称,后习惯称四方少数民族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
C.门下省,唐代三省之一,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
D.再拜,通常指拜两拜,是古代一种表示恭敬的礼节;旧时也常作为敬辞,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突厥进犯唐朝,兵临渭水,颉利可汗派遣亲信执失思力入京晋见唐太宗,以便观察虚实,遭到太宗的斥责。
B.唐太宗亲临渭水,与颉利可汗隔河对话,士气旺盛的唐朝军队相继到来,突厥君臣极为恐惧,都下马跪拜。
C.唐太宗认为己方国内条件有限,不想与突厥开战,而是以金银布帛诱惑他们,自己养精蓄锐,伺机破敌。
D.萧瑀劝阻唐太宗单独上前与颉利可汗交谈,突厥退兵后又向唐太宗请教,最后叹服,说明萧瑀既忠诚又谦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汝可汗自负盟约,引兵深入,于我无愧!
(2)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此之谓矣。卿知之乎?
5.唐太宗为什么敢让士兵退后,独自留下与颉利可汗交谈?请结合材料作答。
2022-12-16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张家口市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武王谓甘茂曰:寡人欲车通三川,以窥周室,而寡人死不朽乎?甘茂对曰:请之魏,约伐韩。王令向寿辅行。甘茂至魏,谓向寿:归,告王曰:‘魏听臣矣,然愿王勿攻也。’事成,尽以为子功。向寿归以告王,王迎甘茂于息壤。甘茂至,王问其故。对曰: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为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而攻之,难矣。臣闻张仪西并巴、蜀之地,北取西河之外,南取上庸,天下不以为多张仪而贤先王。魏文侯令乐羊将,攻中山,三年而拔之,乐羊反而语功,文侯示之谤书一箧,乐羊再拜稽首曰:‘此非臣之功,主君之力也。’今臣羁旅之臣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者,挟韩而议,王必听之,是王欺魏,而臣受公仲侈之怨也。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之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于是与之盟于息壤。果攻宜阳五月而不能拔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在争之王王将听之召甘茂而告之 甘茂对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悉起兵,复使甘茂攻之,遂拔宜阳。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果攻宜阳五月/而不能拔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在/争之王/王将听之/召甘茂而告之/
B.果攻宜阳/五月而不能拔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在/争之王/王将听之/召甘茂而告之/
C.果攻宜阳五月/而不能拔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在争之王/王将听之召甘茂/而告之/
D.果攻宜阳/五月而不能拔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在争之王/王将听之召甘茂/而告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室即周王朝,是继商朝之后的一个世袭王朝,分为“西周”“东周”,本文指东周。
B.子是古代对对方的敬称,有时也用以称呼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如“老子”。
C.其实,古今同形异义,与《六国论》“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意思相同。
D.稽首,跪拜礼,是九拜礼节中的一种,跪并拱手至地,头至地,通常为平辈之间日常礼节。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想要向东出兵进攻韩国的三川,进而取代周王室,他希望甘茂能够助他实现这一夙愿,并且表达出了实现想法的强烈愿望。
B.在甘茂看来,要进兵三川,须先攻下宜阳,宜阳处在上党和南阳两地间,积聚了两地人力和财物,跋涉千里攻打宜阳十分困难。
C.甘茂的一番说辞获得了武王的认可,武王表态说不会轻易地听信别人的议论,愿意和甘茂订盟,最终武王和甘茂在息壤订立盟约。
D.甘茂虑事深远,出兵前已充分考虑到有可能面临的困境、危险,且未雨绸缪,这使得他不但保全了自己,并且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北取西河之外,南取上庸,天下不以为多张仪而贤先王。
(2)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
5.文章通过张仪、乐羊两个事例,想要说明什么?用曾子事例又想要说明什么?请简要概括。
2022-12-13更新 | 12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张家口市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祖开宝四年,唐主李煜遣其弟从善来朝,帝赐第,留京师。唐主手疏求遣从善归国优诏不许时唐主事中国虽外示畏服内实修备及南汉亡惧甚因上表乞去国号改唐国主为江南国主先是,唐主以银五万遗赵普,普以白帝,帝曰:此不可不受,但以书答对。普辞,帝曰:大国之体,不可自为削弱,当使之勿测。五年二月,江南江都留守林仁肇密陈:淮南戍兵少,宋前已灭蜀,今又取岭南,道远师疲。愿假臣兵数万,复江北旧境。江南主不听。又曰:吴越,仇雠也,他日必为北朝掎角。臣请诈以宣、歙叛,陛下声言讨臣,臣且乞兵吴越,至则蹑而攻之,其国可取。江南主亦不用。帝忌仁肇威名,赂其侍者,窃取仁肇画像悬别室,引江南使者观之,曰:仁肇将来降,先持此为信。使者归,白江南主。江南主不知其间,鸩杀仁肇。七年九月,帝欲伐江南而无名,遣知制诰李穆谕江南主入朝。江南主称疾辞。穆曰:朝与否,国主自处之。然朝廷甲兵精锐,恐不易当。宜熟思之,无贻后悔。江南主不从,而遣使求封册。帝不许,命梁迥复使,之入朝,江南主不答。帝乃命曹彬等将兵十万以伐之。至是,彬等入辞,帝诫彬曰:江南之事,一以委卿,切勿暴掠生民,务广威信,使自归顺。且以剑授彬,曰:副将而下,不用命者斩之。八年二月,曹彬等连破江南兵。十月,江南主危迫,遣学士徐铉求缓师。铉至,言于帝曰:李煜以小事大,如子事父,未有过失,奈何见伐?帝曰:尔谓父子为两家可乎?铉不能对。九年正月,曹彬俘江南主李煜还汴。帝御明德门,以煜尝奉正朔,命勿宣露布,止令煜君臣白衣纱帽至楼下待罪。诏并释之,封违命侯。

(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平江南》,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唐主手疏求遣/从善归国优诏/不许/时唐主事中国/虽外示畏服/内实修备/及南汉亡/惧甚/因上表乞去/国号改/唐国主为江南国主/
B.唐主手疏求遣从善归国/优诏不许/时唐主事中国/虽外示畏服/内实修备/及南汉亡/惧甚/因上表乞去国号/改唐国主为江南国主/
C.唐主手疏求遣/从善归国优诏/不许/时唐主事/中国虽外示畏服/内实修备/及南汉亡/惧甚/因上表乞去国号/改唐国主为江南国主/
D.唐主手疏求遣从善归国/优诏不许/时唐主事/中国虽外示畏服/内实修备/及南汉亡/惧甚/因上表乞去/国号改/唐国主为江南国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南主称疾固辞”与“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六国论》)中的“固”意义相同。
B.“讽”有“用婉言指责或规劝”以及“造谣、中伤”之意,文中指前者,和“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讽”意义相同。
C.正朔,古代改朝换代时新立帝王颁行新历法,象征着一个王朝的合法性与唯一性,即“正统”,文中指“宋朝”。
D.露布,意思是“不缄封的文书”,是一种写有文字并用以通报四方的帛制旗子,多用来传递军事捷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主李煜去国号之后,江都留守林仁肇秘密建议希望趁宋朝攻取岭南、劳师远袭之机,率兵收复江北旧土,但未被采纳。
B.林仁肇认为吴越是江南的隐患,恰逢宣州、歙州反叛,建议江南主借平叛之机,偷偷的攻取吴越之地,也未被采纳。
C.曹彬讨伐江南之前,宋太祖告诫他,不可劫掠百姓,多造杀戮,而应通过树立威信使百姓自愿归顺。
D.九年正月,曹彬俘虏李煜回朝,太祖让李煜君臣穿戴白衣纱帽,在明德门下等待判决,最终封其为违命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朝廷甲兵精锐,恐不易当。宜熟思之,无贻后悔。
(2)李煜以小事大,如子事父,未有过失,奈何见伐?
5.宋太祖在出兵平江南之前做了哪些准备,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神宗熙宁二年七月,张巩等奏:“上约【注】屡经泛涨,并下约各已无虞,东流势渐顺快,宜塞北流,除恩、冀、深、瀛等州水患。”司马光言:“巩等欲塞北流,臣恐劳费未易。或幸而可塞,则东流浅狭,堤防未全,必致决溢,是移恩、冀、深、瀛之患于沧、德等州也。不若俟二三年间,东流益深阔,北流渐浅,塞之便。”帝曰今不俟东流顺快而塞北流他日河势改移奈何且若河水常分二流何时当有成功光曰:“若上约流失,其事不可知。上约存则东流必增,北流必减。借使分为二流,于巩等不见成功,于国家亦无所害,何则?西北之水并于山东则为害大,分则害小矣。巩等亟欲塞北流,皆为身谋,不顾国力与民害也。”帝卒从巩议。

六年夏四月,置疏浚黄河。先是,有选人李公义者,献铁龙爪扬泥车法以浚河。宦官黄怀信以为可用,而患其太轻。王安石请令怀信、公义同议增损,乃别制浚川。或谓水深则杷不能及底,虽数往来,无益;水浅则齿碍沙泥,曳之不动,卒乃反齿向上而曳之。人皆知不可用,惟安石善其法,使怀信先试之,以浚二股。又谋凿直河数里,以观其效。且言于帝曰:“开直河则水势分,其不可开者,以近河每开数尺即见水,不容施工尔。今第见水即以杷浚之,水当随杷改趋直河。苟置数千杷,则诸河浅淀,皆非所患,岁可省开浚之费几百千万。”帝曰:“果尔,甚善。闻河北小军垒当起夫五千,计合境之,仅及此数,一夫至用钱八缗。故欧阳修尝谓:‘开河如放火,不开如失火。’与其劳人,不如勿开。”安石曰:“劳人以除害,所谓毒天下之民而从之者。”至是遂置司,将自卫州浚至海口,以虞部郎范子渊为都大提举,公义为之属。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浚六塔二股河》)


【注】约:相当于黄河两岸的河堤。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曰/今不俟东流顺快而塞北流/他日河势改移/奈何/且若河水常分/二流何时当有成功/
B.帝曰/今不侯东流顺快而塞北流他日/河势改移/奈何/且右河水常分二流/何时当有成功/
C.帝曰/今不俟东流顺快而塞北流/他日河势改移/奈何/且若河水常分二流/何时当有成功/
D.帝曰/今不俟东流顺快而塞北流他日/河势改移/奈何/且若河水常分/二流何时当有成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在中国古代,“河”特指黄河,后又引申指一般的河流,还可指银河。
B.司,指掌管、主管,引申为主管的工作,也可指官署。文中指官署。
C.杷,农具名、用以耙疏、收聚柴草谷物。文中指形似于此的疏通河道工具。
D.丁,成年男子称“丁”,未满十六岁的男子称“口”。“丁”“口”,都仅指男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巩等人建议在东流通顺畅快的时候,堵塞北流,以解除恩、冀、深、瀛等州的水患,司马光对此表示反对。
B.司马光认为张巩等人急着堵塞北流的做法,是出于个人的考虑,而不是出于公心,这会给国家和百姓带来损害。
C.李公义建议用铁龙爪扬泥车疏通黄河河道,黄怀信认为可行,但是担心它太轻,最终并未采用这种工具。
D.为了更好地疏浚黄河河道,王安石直接任命范子渊为都大提举,李公义担任他的属官,共同治理黄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西北之水并于山东则为害大,分则害小矣。
(2)今第见水即以杷浚之,水当随杷改趋直河。
5.宋神宗为什么会赞同王安石疏通河道的方式?请简要概括。
2022-07-19更新 | 11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张家口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神宗元丰八年三月,帝崩。皇太子煦即位,时年十岁。太皇太后高氏临朝,同听政。司马光闻先帝丧入临时光罢官居洛十五年矣至是入临卫士见光皆以手加额民遮道呼曰公无归洛留相天子活百姓哲宗元祐元年闰二月庚寅,以司马光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初,保甲法行于河北、河东、陕西三路。司马光言于太后曰:“古者八百家才出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今籍乡村之民,二丁取一以为保甲,是农民半为兵也。又令三路置都教场,无问四时,每五日一教。而保、正长以泥、除草为名,聚之教场,得赂则纵,否则留之。是三路耕耘收获稼穑之事几尽废也。”遂诏罢保甲法。三月,司马光请悉罢免役钱,复差役法。中书舍人苏轼请行熙宁免役法,因列其五利。光不以为然。范纯仁谓光曰:“治道去其太甚者可也。差役一事尤当熟讲而缓行,不然,滋为民病。愿公虚心以延众论,不必谋自己出,谋自己出则谄谀得乘间迎合矣。役议或难回,则可先行之一路,以观其究竟。”光不从,持之益坚。纯仁曰:“是使人不得言耳。若欲媚公以为容悦,何如少年合安石以富贵哉。”时光已得疾,而青苗、免役、将官之法犹在,西夏未降,光叹曰:“四害未除,吾死不瞑目矣。”既而诏免朝参,乘肩舆三日一入省。光不敢当,曰:“不见君,不可视事。”诏令子康扶入对。秋七月戊戌,以吕公著为尚书左丞。光曰:“光以身付医,以家事付子,惟国事未有所托,今以属公。”九月丙辰,司马光卒。时,两宫虚己以听光为政,光亦自见言行计从,欲以身殉社稷,躬亲庶务,不舍昼夜。宾客见其体赢,举诸葛亮食少事烦以为戒,光曰:“死生命也。”为之益力。病革,谆谆如梦中语,皆朝廷天下事也。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元祐更化》)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光闻先帝丧入临时/光罢官居洛十五年矣/至是入临/卫士见光/皆以手加额民/遮道呼曰/公无归洛/留相天子活百姓/
B.司马光闻先帝丧/入临/时光罢官居洛十五年矣/至是入临/卫士见光/皆以手加额/民遮道呼曰/公无归洛/留相天子活百姓/
C.司马光闻先帝丧入临时/光罢官居洛十五年矣/至是入临/卫士见光/皆以手加额民/遮道呼/曰公无归洛/留/相天子/活百姓/
D.司马光闻先帝丧/入临/时光罢官居洛十五年矣/至是入临/卫士见光/皆以手加额/民遮道呼曰/公无归洛/留相天子/活百姓/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仆射,官名。宋时左仆射行宰相之职,和尚书左丞等级相同而权力稍大。
B.堋,士兵练习射击时瞄准用的土墙,后来亦指用来射击的箭垛子、箭靶子。
C.熙宁,北宋时期宋神宗使用的一个年号,以王安石在此期间变法而闻名。
D.朔,农历每月初一,地面看不到月面任何明亮的部分,此月相叫朔,又称新月。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神宗驾崩,因新皇年幼,神宗母亲高太后成为实际上掌握国家权利的人,于是她起用了百姓呼声很高的已经被罢官的司马光。
B.在对待免役法的态度上,司马光和苏轼政见不同,对后者提出的理由他很不认可,范纯仁劝他,他非但不听反而废法之心更加坚定。
C.司马光得了病,皇帝下诏准他不上朝,还特批他朝参时可以乘坐轿子,司马光诚惶诚恐地拒绝了皇帝的美意,并坚持上朝奏事。
D.司马光的工作得到了执政者的信任和支持,于是他更加勤勉,不分昼夜,想要献身国家社稷,就连梦话说的都是有关国家的大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欲媚公以为容悦,何如少年合安石以富贵哉。
(2)宾客见其体羸,举诸葛亮食少事烦以为戒。
5.司马光提议废止保甲法的理由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2022-07-17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张家口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初,上欲以李林甫为相,问于中书令张九龄,九龄对曰:“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上不从。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侍中裴耀卿与九龄善林甫并疾之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 而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上幸武惠妃,惠妃泣诉于上曰:“太子阴结党与,将害妾母子,亦指斥至尊。”上大怒,以语宰相,欲皆废之。九龄曰:“陛下践祚垂三十年,太子诸王不离深宫,日受圣训,天下之人皆庆陛下享国久长,子孙蕃昌。今三子皆已成人,不闻大过,陛下奈何一旦以无根之语,喜怒之际,尽废之乎!且太子天下本,不可轻摇。昔晋献公听骊姬之谗杀申生,三世大乱。汉武帝信江充之诬罪戾太子,京城流血。晋惠帝用贾后之谮废愍怀太子,中原涂炭。隋文帝纳独孤后之言黜太子勇,立炀帝,遂失天下。由此观之,不可不慎。陛下必欲为此,臣不敢奉诏。”上不悦。林甫初无所言,退而私谓宦官之贵幸者曰:“此主上家事,何必问外人!”上犹豫未决。惠妃密使官奴牛贵儿谓九龄曰:“有废必有兴,公为之援,宰相可长处。”九龄叱之,以其语白上;上为之动色,故讫九龄罢相,太子得无动。林甫日夜短九龄于上,上浸疏之。林甫引萧炅为户部侍郎,炅素不学,尝对中书侍郎严挺之读“伏腊”为“伏猎”。挺之言于九龄曰:“省中岂容有‘伏猎侍郎’!”由是出炅为岐州刺史,故林甫怨挺之。九龄与挺之善,欲引以为相,尝谓之曰:“李尚书方承恩,足下宜一造门,与之款昵。”挺之素负气,薄林甫为人,竟不之诣,林甫恨之益深。壬寅,以耀为左丞相,九龄为右丞相,并罢政事。以林甫兼中书,严挺之贬洺州刺史。上即位以来,所用之相,姚崇尚通,宋珪尚法,张嘉贞尚吏,张说尚文,李元纮、杜暹尚俭,韩休、张九龄尚直,各其所长也。九龄既得罪,自是朝廷之士,皆容身保位,无复直言。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三十》)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侍中裴耀卿与九龄善林甫/并疾之/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
B.侍中裴耀卿与九龄善/林甫并疾之/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
C.侍中裴耀卿与九龄善林甫/并疾之/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
D.侍中裴耀卿与九龄善/林甫并疾之/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庙社,庙指宗庙、太庙,社是土地神,庙社即宗庙社稷,用以代指国家。
B.涂炭,涂是泥塘之意,炭是火坑之意,形容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中。
C.户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祭祀科举的机关,长官为户部尚书。
D.足下,对同辈、朋友一种敬称,古时也用于对上,如“谨拜大将军足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九龄之所以不支持李林甫为相,主要是因为宰相权责太过重大,关系国家安危,担心李林甫上位会损坏国家利益。
B.武惠妃受到玄宗的宠爱,趁机进谗言陷害太子,说太子网罗党羽,要谋害她们母子,玄宗因此大怒,想要废除太子。
C.萧炅不学无术,却被李林甫推荐到户部担任侍郎一职;挺之向张九龄揭出了萧炅白学先生的丑态,萧炅被贬出了京城。
D.玄宗即位后,重用过的各个宰相各有所长,但自张九龄获罪之后,朝廷再也找不到直言之人,人人都只知道容身保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
(2)九龄叱之,以其语白上,上为之动色,敌讫九龄罢相,太子得无动。
5.试简析张九龄通过哪些努力,暂时保住了太子。
2022-06-19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垣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冬,十月,癸丑,始皇出游;左丞相斯从,右丞相去疾守。始皇二十馀子,少子胡亥最爱,请从;上许之。至平原津而病。皇恶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病益甚,乃令中军府令行符玺事赵高为书赐扶苏曰:"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在赵高所,未付使者。秋,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丞相斯为上崩在外,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乃秘之不发丧,棺载辒凉车中,故幸宦者骖乘。所至,上食、百官奏事如故,宦者辄从车中可其奏事。独胡亥、赵高及幸宦者五六人知之。初始皇尊宠蒙氏信任之蒙恬任在外将蒙毅常居中参谋议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赵高既雅得幸于胡亥,又怨蒙氏,乃说胡亥,请诈以始皇命诛扶苏而立胡亥为太子。胡亥然其计。赵高曰:“不与丞相谋,恐事不能成。”乃见丞相斯曰:“上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事将何如?”斯曰:“安得亡国之言!此非人臣所当议也!”高曰:“君侯材能、谋虑、功高、无怨、长子信之,此五者皆孰与蒙恬?”斯曰:“不及也。”高曰:“然则长子即位,必用蒙恬为丞相,君侯终不怀通侯之印归乡里明矣!胡亥慈仁笃厚,可以为嗣。愿君审计而定之!”丞相斯以为然,乃相与谋,诈为受始皇诏,立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扶苏,数以不能辟地立功,士卒多耗,反数上书,直言诽谤,日夜怨望不得罢归为太子,将军恬不矫正,知其谋,皆赐死,以兵属裨将王离。扶苏发书,泣,入内舍,欲自杀。蒙恬曰:“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来,即自杀,安知其非诈!复请而后死,未暮也。”使者数趣之。扶苏谓蒙恬曰:“父赐子死,尚安复请!”即自杀。会暑,辒车臭,乃诏从官令车载一石鲍鱼以乱之。从直道至咸阳,发丧。太子胡亥袭位。

(节选自《资治通鉴·秦纪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始皇尊宠蒙氏/信任之/蒙恬任在外将/蒙毅常居中参谋议/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
B.初/始皇尊宠/蒙氏信任之/蒙恬任在外将/蒙毅常居中参谋议/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
C.初/始皇尊宠/蒙氏信任之/蒙恬任在外将/蒙毅常居中参谋议/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
D.初/始皇尊宠蒙氏/信任之/蒙恬任在外将/蒙毅常居中参谋议/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癸丑,为干支之一,在文中是用来纪年的一种方式,它的前一年是辛子,后一年是甲寅。
B.公子,中国古代一种称谓,敬辞,多用于青年男性,先秦时期一般称诸侯的儿子为公子。
C.骖乘,古时乘车,尊者在左,御者在中,又一人在右,称骖乘或车右,由武士充任,负责警卫。
D.禆将,官名,即副将,相对主将而言,亦称禆将军,战国秦汉时都设置。禆,助也,相副助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始皇帝很厌恶谈论“死”,群臣中没有人敢提有关后事的安排,直到他病人膏盲,才写诏书想让扶苏参与丧事处理。
B.秦始皇驾崩于沙丘宫平台,李斯因皇帝在都城外病逝,担心皇子及天下人生异心,秘不发丧,这为赵高弄权埋下了祸根。
C.秦始皇诏书被篡改,指斥扶苏不能开疆拓土,上书诽谤父皇,还日夜抱怨不能返归咸阳,这些罪名导致了扶苏的自杀。
D.蒙恬认为秦始皇让扶苏担任监军委以重任,不能仅仅凭着一个使者的传书就轻易自杀,要严防有诈,应该再奏请证实。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赵高既雅得幸于胡亥,又怨蒙氏,乃说胡亥。
(2)使者数趣之,扶苏谓蒙恬曰:“父赐子死,尚安复请!”
5.试简析赵高从哪些方面入手,劝李斯同意支持胡亥继位。
2022-06-12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张家口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