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3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韩傀相韩,严遂重于君,二人相害也。严遂政议直指,举韩傀之过。韩傀以之叱之于朝,严遂拔剑趋之,以救解。于是严遂惧诛,亡去,游,求人可以报韩傀者。

至齐,齐人或言:“轵深井里聂政,勇敢士也,避仇隐于屠者之间。”严遂阴交于聂政,以意厚之。聂政问曰:“子欲安用我乎?”严遂曰:“吾得为役之日浅,事今薄,奚敢有请?”于是严遂乃具酒觞聂政母前。仲子奉黄金百镒,前为聂政母寿。聂政惊,愈怪其厚,固谢严仲子。仲子固进,而聂政谢曰:“臣有老母,家贫,客游以为狗屠,可旦夕得甘脆以养亲。亲供养备,义不敢当仲子之赐。”

严仲子辟人,因为聂政语曰:“臣有仇而行游诸侯众矣然至齐闻足下义甚高故直进百金者特以为大人粗粝之费以交足下之欢岂敢以有求邪?”聂政曰:“臣所以降志辱身,居井者,徒幸而养老母。老母在,政身未敢以许人也。”严仲子固让,聂政竟不肯受。然仲子卒备宾主之礼而去。

久之,聂政母死,既葬,除服。遂西至濮阳,见严仲子曰:“前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亲不幸,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严仲子具告,聂政遂谢车骑人徒,辞,独行仗剑至韩。

韩适有东孟之会,韩王及相皆在焉,持兵戟而卫者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韩傀。韩傀走而抱烈侯,聂政刺之,兼中烈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抉眼,自屠出肠,遂以死。韩取聂政尸暴于市,县购之千金。久之莫知谁子。

政姊闻之,曰:“弟至贤,不可爱妾之躯,灭吾弟之名,非弟意也。”乃之韩。抱尸而哭之曰:“此吾弟轵深井里聂政也。”亦自杀于尸下。

(节选自《战国策·韩策二》)

【注】①仲子:严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有仇/而行游诸侯众矣/然至齐闻/足下义甚高/故直进百金者/特以为大人粗粝之/费以交足下之欢/岂敢以有求邪
B.臣有仇/而行游诸侯众矣/然至齐闻/足下义甚高故/直进百金者/特以为大人粗粝之费/以交足下之欢/岂敢以有求邪
C.臣有仇/而行游诸侯众矣/然至齐/闻足下义甚高故/直进百金者/特以为大人粗粝之/费以交足下之欢/岂敢以有求邪
D.臣有仇/而行游诸侯众矣/然至齐/闻足下义甚高/故直进百金者/特以为大人粗粝之费/以交足下之欢/岂敢以有求邪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镒,极言货币之多。镒,古代重量单位,二十两或二十四两为一镒。
B.市井,古代城邑中集中买卖货物的场所;也指市街,城邑,街坊民居或商贾。
C.“固让”的“固”指坚持,与《六国论》中“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的“固”含义相同。
D.左右,文中指韩王身边侍候的人;现在多用作方位词,指左和右两个方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国相国韩傀与国君器重的大臣严遂相互忌恨,严遂直言不讳地指出韩傀的过失,被韩傀怒斥,严遂拔剑要刺韩傀,因被人阻止才化解当时的纠纷。
B.严遂来到齐国,听说聂政是一位侠士,就暗中与聂政交往,以深情厚谊对待他,还为聂政的母亲置办酒席,又拿出百镒黄金献给聂政的母亲。
C.母亲去世后,聂政到濮阳找到严遂,问清他的仇人,就独自前往韩国。恰巧韩国举行盛会,韩王和韩傀都在那里,聂政将这两个仇人都杀死了。
D.替严报完仇,为了不暴露身份,聂政自毁面目后才剖腹自杀,让人无法辨认。可他的姐姐听说后却赶往韩国为弟弟扬名并在聂政身边自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于是严遂惧诛,亡去,游,求人可以报韩傀者。
②弟至贤,不可爱妾之躯,灭吾弟之名,非弟意也。
5.严遂“奉黄金百镒”请求聂政为他报仇,聂政拒绝了,为什么后来聂政又主动请求为严遂报仇呢?请简要分析。
2023-03-13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衡水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六次调考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韩、齐为与国。张仪以秦、魏伐韩。齐王曰:“韩,吾与国也。秦伐之,吾将救之。”田臣思曰:“王之谋过矣不如听之子哙与子之国百姓不戴诸侯弗与秦伐韩楚赵必救之是天以燕赐我也。”王曰:“善。”乃许韩使者而遣之。韩自以得交于齐,遂与秦战。楚、赵果遽起兵而救韩,齐因起兵攻燕,三十日而举燕国。张仪事秦惠王。惠王死,武王立。左右恶张仪,曰:“仪事先王不忠。”言未已,齐让又至。张仪闻之,谓武王曰:“仪有愚计,愿效之王。”王曰:“奈何?”曰:“为社稷计者,东方有大变,然后王可以多割地。今齐王甚憎张仪,仪之所在,必举兵而伐之。故仪愿乞不肖身而之梁,齐必举兵而伐之。齐、梁之兵连于城下,不能相去,王以其间伐韩,入三川,出兵函谷而无伐,以临周,祭器必出,挟天子,案图籍,此王业也!”王曰:“善。”乃具革车三十乘,纳之梁。齐果举兵伐之。梁王大恐。张仪曰:“王勿患,请令罢齐兵。”乃使其舍人冯喜之楚,藉使之齐。齐、楚之事已毕,因谓齐王:“王甚憎张仪,虽然,厚矣王之托仪于秦王也。”齐王曰:“寡人甚憎仪,仪之所在,必举兵伐之,何以托仪也?”对曰:“是乃王之托仪也。仪之出秦,因与秦王约曰:‘为王计者,东方有大变,然后王可以多割地。齐王甚憎仪,仪之所在,必举兵伐之,故仪愿乞不肖身而之梁,齐必举兵伐梁。梁、齐之兵连于城下不能去,王以其间伐韩,入三川,出兵函谷而无伐,以临周,祭器必出,挟天子,案图籍,是王业也。’秦王以为然,与革车三十乘而纳仪于梁。而果伐之,是王内自罢而伐与国,广邻敌以自临,而信仪于秦王也。此臣之所谓托仪也。”王曰:“善。”乃止。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二》)


【注】①梁王,即魏襄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之谋过矣/不如听之/子哙与子之国/百姓不戴/诸侯弗与/秦伐韩楚/赵必救之/是天下以燕赐我也
B.王之谋过矣/不如听之子哙/与子之国/百姓不戴/诸侯弗与/秦伐韩/楚赵必救之/是天下以燕赐我也
C.王之谋过矣/不如听之/子哙与子之国/百姓不戴/诸侯弗与/秦伐韩/楚赵必救之/是天下以燕赐我也
D.王之谋过矣/不如听之子哙/与子之国/百姓不戴/诸侯弗与/秦伐韩楚/赵必救之/是天下以燕赐我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稷,土地神和谷神的总称。“社”为土地神,“稷”为谷神。也常被用来代指国家。
B.函谷,中国古代关卡。《蜀道难》“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一句中的“关”就是指函谷关。
C.三十乘,即三十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万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D.以为,即认为。还可指“把……作为”,如“秋以为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中的“以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魏两国的军队进攻韩国,作为韩国的盟友,齐王答应了韩国使臣的请求并决定出兵帮助韩国。
B.韩国与秦国交战,楚、赵两国立即发兵援救韩国,齐国趁机出兵攻打燕国,三十天就攻占了燕国。
C.秦武王的近臣诽谤张仪,指责他曾对惠王不忠。齐王也派使者前来谴责武王,说不该重用张仪。
D.齐王发兵攻魏,张仪献退兵之计。他把舍人冯喜派往楚国,冯喜借用楚国使者的名义前往齐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仪愿乞不肖身而之梁,齐必举兵而伐之。
(2)王甚憎张仪,虽然,厚矣王之托仪于秦王也。
5.在张仪看来,秦武王如何才能成就“王业”?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本一:

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夫子遗风,乡射邹峄;厄困蕃、薛、彭城,过梁、楚以归。于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略邛、莋、昆明,还报命。

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发愤且卒。而子迁反,见父于河、洛之间。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予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予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予死,尔必为太史;为太史,毋忘吾所欲论著矣。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也。夫天下称周公,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宣周、召之风,达大王、王季思虑,爰及公刘,以尊后稷也。幽、厉之后,王道缺,礼乐衰,孔子修旧起废,论《》《》,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义士,予为太史而不论载,废天下之文,予甚惧焉,尔其念哉!”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不敢阙。”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䌷史记石室金匮之书。

于是论次其文。十年而遭李陵之祸,幽于累绁①。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夫!身亏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著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

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

赞曰: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节选自《汉书·司马迁传》)

【注】①累绁:本意是捆绑人的绳索,引申为牢狱。

文本二: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累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空文以自见。

(节选自司马迁《报任安》)

文本三: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晧晧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子迁                  适:恰好。
B.念父母,妻子            顾:顾念。
C.思空文以自见            垂:流传,留传。
D.何不餔其糟而其醨     啜:吃。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也
B.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也/
C.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也/
D.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也/
3.下列对文中加框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郎中,本是官名,始于战国,秦汉沿置,帝王侍从官的统称,地位比较高。作为医生的尊称始自宋代。
B.《诗》《书》,即《诗经》《尚书》,相传是孔子整理而成,与《论语》《孟子》《春秋》并称为儒家经典“五经”。
C.赞曰,相当于《史记》中的“太史公曰”,是《汉书》中用来表示作者对所记载的人和事的评价、议论的标志。
D.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文本二《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回给任安的信。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年轻时代周游天下,注重实地考查与学习,比如他曾在邹地学习乡射的礼节,为他以后著述史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B.司马迁承袭父命,正道直行,谨遵父亲教诲,完成父亲未竟的事业,在父亲没有去世之前就做了太史令。
C.文本二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骈散结合的句式、丰富的例子,展现了自己内心的呐喊、愤怒的抗争,虽愁思欲绝,却激昂劲健。
D.文本三通过屈原与渔父的对话,交代了屈原被放逐的原因,也指出屈原正道直行的人生抉择,凸显其高洁的品质和高贵的理想。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虞、夏,典天官事。
(2)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
6.司马迁“隐忍苟活”、屈原“宁赴常流”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本二、三分析。
2022-12-27更新 | 22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衡水市衡水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综合素质检测(四)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会卒,嫂郑鞠之。愈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比长,尽能通《六经》、百家学。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擢进士第。

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上疏极论宫市,德宗怒,贬阳山令。有爱在民,民生子多以其姓字之。既才高数黜,官又下迁,乃作《进学解》以自谕。执政览之,奇其才。宪宗遣使者往凤翔迎佛骨入禁中,三日,乃送佛祠。王公士人奔走膜拜,腾沓系路。愈闻恶之,乃上表曰:“佛者,夷狄之一法耳。自后汉时始入中国,上古未尝有也。若不即加禁遏,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表入,帝大怒,持示宰相,将抵以死。裴度曰:“愈言讦牾,罪之诚宜。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以来谏争。”帝曰:“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剌邪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乃贬潮州刺史。

愈至潮,问民疾苦,皆曰:“恶溪有鳄鱼,食民畜产且尽,民以是穷。”数日,愈自往视之,令其属秦济以一羊一豚投溪水而祝之。祝之夕,暴风震电起溪中,数日水尽涸,自是潮无鳄鱼患。袁人以男女为隶,过期不赎,则没入之。愈至,悉计庸得赎所没,归之父母七百余人。

镇州乱,杀田弘正而立王廷凑,诏愈宣抚。既行,众皆危之。元稹言:“韩愈可惜。”穆宗亦悔,诏愈度事从宜、无必入。愈至,廷凑严兵迓之。愈大声曰;“天子以公为有将帅材,故赐以节,岂意同贼反邪?”众曰:“弘正刻,故此军不安。”愈曰:“然尔曹亦害田公,又残其家矣,复何道?”廷凑虑众变,疾麾使去。

愈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愈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

(摘选自《新唐书·韩愈传》《旧唐书·韩愈传》,有删改)

1.请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卒,嫂郑             鞠:抚养
B.幼刻苦学儒,不奖励       俟:等待
C.愿少宽             假:宽容
D.廷凑虑众变,麾使去。       疾:劲疾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学咸夭促/言何乖刺邪/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
B.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刺邪/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
C.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刺邪/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
D.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刺邪/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
3.下列对文中画横线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前任宰相郑余庆颇为他宣扬美名,由此韩愈在当时名声大振。
B.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韩愈说话真率,没有顾忌,品行坚定、为人正直,不擅长应付世俗人情。
C.然尔曹亦害田公,又残其家矣,复何道:但是你们也杀害了田公,又破坏了他的家,又有什么道理可言呢?
D.愈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韩愈还颇能劝导鼓励后辈,招入家中的十六七人。
4.下列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幼年丧父,勤奋好学。他从开始读书,每天都能记诵几千几百字,等到长大,能够完全贯通《六经》、诸子百家的学问。
B.韩愈正直敢谏,多次被贬。韩愈很反感唐德宗供奉佛骨,于是上表反对,因言辞激烈触怒皇帝,差点被皇帝处死,在他人的求情下,被贬为潮州刺史。
C.韩愈关心民生,关爱百姓。韩愈被贬潮州后,关心百姓的生活疾苦,解除了潮州的鳄鱼之患;为袁人七百多奴仆赎身,将他们归还给他们的父母。
D.韩愈不顾生死,宣抚叛乱。皇上下诏让韩愈前往招抚,韩愈出发后,大家都认为有危险,皇帝也感到后悔,下诏让韩愈便宜行事。
2022-12-22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衡水市衡水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综合素质检测(二)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权邦彦,字朝美,河间人。登崇宁四年太学上舍第,调沧州教授,入为太学博士,改宣教郎,国子司业。金人再入高宗开大元帅府起两河兵卫汴京邦彦提所部兵二千五百人与宗泽自澶渊趋韦城据刀马河诸道兵莫有进者。会敌兵大至,移屯南华。二帝北迁,邦彦与泽五表劝进。

建炎元年五月,召还,命荆南府,改东平府。时东州半已入金,至是围益急,邦彦誓以死守,数月城破,犹力战不已。民义而从之,突围以出,遂奔行在。有司议失守罪,将重坐之,帝以其父母妻子皆没于敌,才贬二剧盗张琪残徽州,邦彦遣裨将平之。改江、淮等路制置发运使,以治办称。绍兴元年,召为兵部尚书兼侍读。

初,邦彦献十议以图中兴,大略谓:“宜以天下为度,进图洪业,恢复土宇,勿苟安于东南。驾驭诸将,当威之以法,而限之以爵。命读讲之臣,取累朝训典及三代、汉、唐中兴故事,日陈于前,以圣学。又监观伤善妨贤之谗,偷安苟容之佞,市恩立威之奸,怀谖上之欺,听其言,察其事,则忠邪判。”吕颐浩素善邦彦,荐用之。给事中程瑀劾邦彦五罪,三疏不报。邦彦在枢密,又言:“宜乘机者三,譬奕之争先,安可随应随解,不制人而制人哉?”兼权参知政事。三年,卒。无子,以侄嗣衍为后。有遗稿十卷,号《瀛海残编》,藏于家。

(节选自《宋史·列传一五五》,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子司业        被授予
B.命荆南府        掌管
C.才贬二        俸禄
D.兼权参知政事        不久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金人再入/高宗开大元帅府/起两河兵卫汴京/邦彦提所部兵二千五百人/与宗泽自澶渊趋韦城/据刀马河诸道兵/莫有进者
B.金人再入/高宗开大元帅府/起两河兵卫汴京/邦彦提所部兵二千五百人/与宗泽自澶渊趋韦城/据刀马河/诸道兵莫有进者
C.金人再入/高宗开大元帅/府起两河兵卫汴京/邦彦提所部兵二千五百人/与宗泽自澶渊趋韦城/据刀马河诸道兵/莫有进者
D.金人再入/高宗开大元帅/府起两河兵卫汴京/邦彦提所部兵二千五百人/与宗泽自澶渊趋韦城/据刀马河/诸道兵莫有进者
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字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数月城破”与“居庙堂之高”(《岳阳楼记》)两句的“居”含义不同。
B.“以裨圣学”与“必能裨补缺漏”(《出师表》)两句的“裨”含义不同。
C.“怀谖罔上之欺”与“学而不思则罔”(《论语》)两句的“罔”含义不同。
D.“不制人而制于人哉”与“而青于蓝”(《劝学》)两句的“于”含义不同。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权邦彦博学多才。崇宁四年太学上舍及第,担任沧州教授,入朝为太学博士;有遗稿十卷,号称《瀛海残编》,藏在家中。
B.权邦彦敢于进谏。金人围攻汴京,权邦彦和宗泽上奏劝宋高宗登基;献上十条建议来谋取中兴,建议皇帝不要苟且偷安。
C.权邦彦作战勇敢。权邦彦发誓以死守城,城被攻破后,他仍拼力战斗不肯停止,最终率百姓打败了敌军,得到皇帝奖赏。
D.权邦彦调动频繁。权邦彦曾担任教授、博士、宣教郎、司业等官职;宋高宗登基以后,在东平府、兵部、枢密院等任职。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剧盗张琪残徽州,邦彦遣裨将平之。改江、淮等路制置发运使,以治办称。
(2)吕颐浩素善邦彦,荐用之。给事中程瑀劾邦彦五罪,三疏不报。
2022-12-22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衡水市衡水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综合素质检测(二)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信侯欲攻赵以广河间,使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质于秦。文信侯因请张唐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辞曰:“燕者必径于赵,赵人得唐者,受百里之地。”文信侯去而不快。少庶子甘罗曰:“君侯何不快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已入质矣。今吾自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行之。”文信君叱去曰:“我自行之而不肯,汝安能行之也?”甘罗曰:“夫项橐生七岁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奚以遽言叱也!”

甘罗见张唐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唐曰:“武安君战胜攻取,不知其数;攻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武安君也。”甘罗曰:“卿明知功之不如武安君欤?”曰:“知之。”“应侯之用秦也,孰与文信侯专?”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曰:“卿明知为不如文信侯专欤?”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卿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处矣。”唐曰:“请因孺子而行!”令库具车,厩具马,府具币,行有日矣。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

见赵王,赵王郊迎。谓赵王曰:“闻燕太子丹之入秦与?”曰:“闻之。”“闻张唐之相燕与?”曰:“闻之。”“燕太子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秦、燕不相欺,则伐赵,危矣。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割五城以广河间,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六县,与秦什一。

(节选自《战国策 秦策五》)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
B.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
C.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
D.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庶子,战国时各国封君、相国的近侍之臣,这一职位与甘罗的年龄非常相称。
B.孺子,多指儿童。文中甘罗只有十二岁,年龄尚小,所以张唐以此称之。
C.具币,文中指准备盘缠,其中“具”与现在“开具证明”的“具”同义。
D.郊迎,指古代出城迎接宾客的一种隆重仪式,以此表明对来访者的尊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信侯为了伐赵,派刚成君去燕国做大臣,最终使燕太子丹入秦做了人质,以此稳定了秦燕的关系,为将来联合燕国一起伐赵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B.张唐婉拒了文信侯令他去做燕相的请求,这让文信侯颇感不快,此时甘罗冒死表示愿意劝说张唐,文信侯虽有怀疑,但最终还是同意了他的建议。
C.甘罗虽然年幼,但他面对张唐从容自信,拿武安君和张唐作比较,抛出一连串的问题,以武安君最终被应侯绞杀的结局为警示,成功说服张唐。
D.甘罗在张唐答应入燕为相后,又前往赵国进行游说。甘罗告诉赵王,秦燕相亲对赵国不利,并向赵王提出了割地给秦国的建议,赵王当即答应。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燕者必径于赵,赵人得唐者,受百里之地。
(2)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
5.甘罗只是一个十二岁的少年,却能成功游说张唐和赵王,他有怎样的过人之处?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壬辰,帝尝御迩英阁听讲,光讲曾参代萧何。帝曰:“汉常守萧何之法不变,可乎?”光对曰:“宁独汉也,使三代之君守禹、汤、文、武之法,虽至今存可也。汉武取高帝约束纷更之,盗贼半天下。元帝改孝宣之政,汉业遂衰。由此言之,祖宗之法不可变也。”惠卿言:“先王之法,有一年一变者,正月始和,布法象魏是也;有五年一变者,巡守考制度是也;有三十年一变者,刑罚世轻世重是也。光言非是,其意以风朝廷耳。”帝问光,光对曰:“布法象魏,布旧法也。诸侯变礼易乐者,王巡狩则诛之,不自变也。刑,新国用轻典,乱国用重典,是为世轻世重也,非变也。且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公卿、侍从皆在此,愿陛下问之。三司使掌天下财,不才而黜之可也,不可使执政侵其事。今为制置三司条例司,何也?宰相以道德佐人主,安用例?苟用例,则胥吏矣。今为看详中书条例司,何也?”惠卿辞塞,乃以他语抵光。

壬审,以司马光为枢密副使,固辞不拜。初,光素与王安石厚,及行新法,贻书开陈再三,又与吕惠卿辩论于经筵,安石不乐。及安石称疾不出,帝乃以光为枢密副使,光辞曰:“陛下所以用臣,盖察其狂直,庶有补于国家。若徒以禄位荣之而不取其言是以天官私非其人也臣徒以禄位自荣而不能救生民之患是盗窃名器以私其身也陛下诚能罢制置条例司,追还提举官,不行青苗、助役法,虽不用臣,臣受赐多矣。青苗之散,使者恐其逋负,必令贫富相保,贫者无可偿则散而之四方,富者不能去,必责使代偿。十年之外,贫者既尽,富者亦贫。常平又废,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民之赢者必委死沟壑,壮者必聚而为盗贼。”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


【注】①象魏,古代宫廷外的一对高建筑,亦叫“阙”或“观”,为悬示法令的地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若徒以禄位荣之/而不取其言/是以天官私非其人也/臣徒以禄位自荣/而不能救生民之患/是盗窃名器以私其身也/
B.若徒以禄位荣之而不取/其言是以天官/私非其人也/臣徒以禄位自荣/而不能救生民之患/是盗窃名器以私其身也/
C.若徒以禄位荣之/而不取其言/是以天官私非其人也/臣徒以禄位自荣/而不能救/生民之患是盗窃名器以私其身也/
D.若徒以禄位荣之而不取/其言是以天官/私非其人也/臣徒以禄位自荣而不能救/生民之患/是盗窃名器以私其身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司,或为官称,或为官署名,朝代不同所指不同,唐代后期到宋代,三司统管财政,由重臣任职。
B.道德,多指人的品学修养,其标准因阶级、时代而异;亦特指老子所说的道与德。文中指前者。
C.胥吏,指官府中的小吏,和蒲松龄《促织》中的“里正”“里胥”是同一个职位,都是基层的差役。
D.常平,即常平仓,古代为调节粮价、储粮备荒设置的粮仓。谷贱时购入储存,谷贵时减价出售。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皇帝到迩英阁听讲时,吕惠卿提出先王治国之法经常有变革,主张进行变法。司马光则认为国家不要轻易地变法。
B.司马光认为,应让三司使执掌天下财政,没有才能的官员弃置不用;王安石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是设法生财,与民争利。
C.司马光与王安石原本关系很好,但因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并多次写信劝其放弃变法,恢复旧制,引起了王安石的不满。
D.司马光拒绝接受皇帝让他担任枢密副使一职,可见他看重百姓的忧患甚于自己的官职俸禄,体现了他胸怀天下的担当。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
(2)陛下所以用臣,盖察其狂直,庶有补于国家。
5.司马光认为王安石推行的青苗法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
2022-12-06更新 | 20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衡水市衡水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一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欧阳修,字永叔,幼敏悟过人,及冠,嶷然有声。举进士,试南宫第一,擢甲科。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唱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

初,范仲淹之贬饶州也,修与尹洙、余靖皆以直仲淹见逐,目之曰“党人”。自是,朋党之论起,修乃为《朋党论》以进。其略曰:“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故为君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立品服

奉使河东。自西方用兵,议者欲废麟州以省馈饷。修曰:“麟州,天险,不可废;废之,则河内郡县,民皆不安居矣。不若分其兵,驻并河内诸堡,缓急得以应援,而平时可省转输,于策为便。”由是州得存。又言:“忻、代、岢岚多禁地废田,愿令民得耕之,不然,将为敌有。”朝廷下其议久乃行岁得粟数百万斛凡河东赋敛过重民所不堪者奏罢十数事

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覆观之,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自尔,遇事不敢忽也。学者求见,所与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故所至民便之。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曰:“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

修以风节自持,既数被污蔑,年六十,即连乞谢事,帝辄优诏弗许。及守青州,又以请止散青苗钱为安石所诋,故求归愈切。熙宁五年,卒,赠太子太师,谥曰文忠。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1.下列文言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又以请止散青苗钱,为安石所诋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见笑于大方之家D.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朝廷下其议/久乃行/岁得粟数百万斛/凡河东赋敛过重民所不堪者/奏罢十数事
B.朝廷下其议久/乃行/岁得粟数百万斛/凡河东赋敛过重/民所不堪者奏罢十数事
C.朝廷下其议久/乃行/岁得粟数百万斛/凡河东赋敛过重民所不堪者/奏罢十数事
D.朝廷下其议/久乃行/岁得粟数百万斛/凡河东赋敛过重/民所不堪者奏罢十数事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参加在京城举行的殿试,中试者被称为进士。
B.河东,古指黄河以东地区。黄河自北而南流经山西省境,故山西境内黄河以东为河东。
C.品服,有品级的官吏所穿的官服,品官等级不同,其品服的颜色、形制、质地也不同,以示尊卑。
D.谢事,辞职,免除俗事。同义词还有“告老”“解褐”“乞身”“致仕”等。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颖悟超群,文章冠天下。欧阳修幼年聪敏过人,刚成年时就享有极高声誉;参加科举荣登甲科,与梅尧臣作诗酬答,文章天下闻名。
B.欧阳修谴责权贵,而遭不幸。欧阳修著文指陈时弊,高若讷认为应当贬黜他,欧阳修就此事写信谴责高若讷,因此欧阳修被贬官为夷陵令。
C.欧阳修不避党议,光明磊落。曾被看作尹洙、余靖等同党,他不但不避嫌反而写出《朋党论》进献皇帝,来说明君子与小人的朋党之别。
D.欧阳修一心为民,百姓安居。西部用兵,主谋划的人打算放弃麟州,欧阳修认为麟州是个险要之地,不可放弃,会直接影响百姓安居。他还奏请朝廷,减免河东地区赋税有十几件。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覆观之,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 
②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6.请概括并简析欧阳修为官从政之道。
2022-11-23更新 | 12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衡水市武强县河北武强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白,字太白。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苏頲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更客任城。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容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沈香子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赜面,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 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音,耻之。摘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安祿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璘辟为府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璘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白晚好黄老,度牛渚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元和末,宣歙观察使范传正祭其冢,禁樵采。访后裔,惟二孙女嫁为民妻,进止仍有风范,因泣曰:“先祖志在青山,顷葬东麓,非本意。”传正为改葬,立二碑焉。文宗时,诏以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

(选自《新唐书﹒李白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
B.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
C.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
D.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白,李白的字。一般自称用“名”,称人用“字号”是一种别名,又称别号。
B.长安,唐代都城,十三朝古都,今西安。历史上西安除称长安外,还曾有其他称谓。
C.“亲为调羹”与“因为长句”(《琵琶行(并序)》)两句中“为”字的含义不同。
D.“道寻阳”与“行道之人弗受”(《鱼我所欲也》)两句中“道”字的含义相同。
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的祖先在隋朝末年因犯罪被流放到西域,后来他的祖辈从西域逃回来,客居于巴西 (今四川);李白长大后,隐居在岷山。
B.李白学习击剑,想当个游侠之士,轻视财产而乐于施舍;天宝初年,李白南游到会稽,和吴筠交好,因吴筠被召人京而到了长安。
C.李白在任翰林院供奉后仍和酒徒一起醉酒,皇帝心有感慨,想叫李白撰制乐章,于是召他入宫,而李白已经醉倒,无法满足皇帝心愿。
D.李白晚年爱好黄老之学,经牛渚矶来到姑孰,他想在谢家青山那里终老。后来范传正拜祭他的坟墓,寻访他的后裔,并给他改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
(2)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
5.苏頲说李白“天才英特”,文中哪些内容体现了李白的才能?请简要说明。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陈轸为秦使于齐,过魏,求见犀首。犀首陈轸。陈轸曰:“轸之所以来者,事也。公不见轸,轸且行,不得待异日矣。”犀首乃见之。陈轸曰:“公恶事乎?何为饮食而无事?”犀首曰:“衍不肖,不能得事焉,何敢恶事?”陈轸曰:“请移天下之事于公。”犀首曰:“奈何?”陈轸曰:“魏王使李从以车百乘使于楚,公可以居其中而疑之。公谓魏王曰臣与燕赵故矣数令人召臣也曰无事必来今臣无事请谒而往无久旬五之期王必无辞以止公公得行,因自言于廷曰:‘臣急使燕、赵,急约车为行具。’”犀首曰:“诺。”谒魏王,王许之,即明言使燕,赵。诸侯客闻之,皆使人告其王曰:“李从以车百乘使楚,犀首又以车三十乘使燕,赵。”齐王闻之,恐后天下得魏,以事属犀首,犀首受齐事。魏王止其行使。燕、赵闻之,亦以事属犀首。楚王闻之,曰:“李从约寡人,今燕、齐、赵皆以事因犀首,犀首必欲寡人,寡人欲之。”乃李从,而以事因犀首。魏王曰:“所以不使犀首者,以为不可。令四国以事,寡人亦以事因焉。”犀首遂主天下之事,复相魏。张仪欲穷陈轸,令魏王召而相之,来将梏之。将行,其子陈应止其公之行,曰:“物之湛者,不可不察也。夫魏欲绝楚、齐,必重迎公。郢中不善公者,欲公之去也,必劝王多公之车。公至宋,道称疾而毋行,使人谓齐王曰:‘魏之所以迎我者,欲以绝齐、楚也。’”齐王曰:“子果无之魏而见寡人也,请封子。”因以鲁之车迎之。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一》)


【注】①犀首:战国魏官名。公孙衍曾为此官,故借称公孙衍。②陈轸此时在楚国做事,说话很有分量。以往张仪游说楚王时,曾遭陈轸反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谓魏王曰/臣与燕赵故矣/数令人召/臣也曰无事必来/今臣无事请/谒而往/无久/旬五之期/王必无辞以止公/
B.公谓魏王曰/臣与燕赵故矣/数令人召/臣也曰无事必来/今臣无事/请谒而往/无久/旬五之期/王必无辞以止公/
C.公谓魏王曰/臣与燕赵故矣/数令人召臣也/曰无事必来/今臣无事/请谒而往/无久/旬五之期/王必无辞以止公/
D.公谓魏王曰/臣与燕赵故矣/数令人召臣也/日无事必来/今臣无事请/谒而往/无久/旬五之期/王必无辞以止公/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犀首谢陈轸”中的“谢”是谢绝,与《孔雀东南飞》中“多谢后世人”的“谢”相同。
B.“乃倍李从”中的“倍”是背弃,与《鸿门宴》中“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的“倍”相同。
C.“令四国属以事”的“属”是委托,与《琵琶行》中“名属教坊第一部”的“属”不同。
D.侯,中国古代五等爵位之一,五等爵位分别是公,侯、伯、子、男,侯爵为其中第二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轸路过魏国时求见公孙衍,公孙衍起初并不想见他,陈轸询问公孙衍为何没有政事可做,陈轸为其出谋划策,要把天下的政事移交给公孙衍。
B.陈轸让公孙衍坐在李从出使楚国的车上,从而让魏王生疑,然后再对魏王说要去拜见燕国,赵国的国君,并向魏王要求准备车辆整治行装。
C.当各个诸侯国客居魏国之人把公孙衍出使燕、赵的消息告诉各国国君后,齐、燕、赵、楚把政事委托给公孙衍,魏王让公孙衍做了魏国相国。
D.张仪钦佩陈轸的才华,就让魏王召他来做相国,陈轸想要去,但他的儿子认为这件事情谋划得很深,不可以不详察,希望父亲能认真考虑。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衍不肖,不能得事焉,何敢恶事?
(2)郢中不善公者,欲公之去也,必劝王多公之车。
5.陈轸儿子为了阻止他接受魏王的任命,献上了怎样的计策?请简要概括。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