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52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改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陈情表》,曰:臣以险衅,风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

后刘终,服阙,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 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奔、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选自《晋书·李密传》)


【注】①醮(jiào):改嫁。②烝(zhēng)烝:热切的样子,形容思念之深。③游夏:孔子的学生子游、子夏。④安乐公:刘备之子刘禅。

文本二: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李密《陈情表》)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B.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C.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D.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孩六月,慈父见背”与“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中的“见”字含义相同。
B.孝廉,汉代所设荐举人才的一种科目,推举孝顺父母、学习优异的人,晋时仍保留。
C.“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中的“人定”,指的是亥时,相当于现在21时至23时。
D.归田,归还公田,有时也是张衡《归田赋》的省称,在本文中是辞官还乡的意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密曾在蜀汉任职,多次出使吴国,蜀汉被平定后,晋武帝召他做官,他因为祖母年高无人奉养,没有接受官职。
B.李密认为安乐公与齐桓公遭遇相似,两人都因为任用人才得当而使国家兴盛,后来又都因为用人不当而遭遇不幸。
C.李密守丧期满,应征到洛阳任太子洗马,后外调任温令,他常常希望改任内官,后虽官职得到调整但仍心怀怨恨。
D.李密有才情,上《陈情表》感动了皇帝,又通过比较舜、禹、皋陶等的谈话特点,否定了诸葛亮琐碎的言谈方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2)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5.请结合文本一、文本二,简要分析武帝被李密的言辞打动而停召他的原因。
2023-09-20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宾县二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齐威王论宝

齐威王、魏惠王会田于郊。惠王曰:“齐亦有宝乎?”威王曰:“无有。”惠王曰:“寡人国虽小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岂以齐大国而无宝乎?”威王曰:“寡人之所以为宝者与王异。吾臣有檀子者,使守南城,则楚人不敢为寇,泗上十二诸侯皆来朝。吾臣有盼子者,使守高唐,则赵人不敢渔于河。吾臣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则燕人祭北门,赵人祭西门,徙而从者七千馀家。吾臣有种首者,使备盗贼,则道不拾遗。此四臣者,将照千里,岂特十二乘哉!”惠王有惭色。

(选自《资治通鉴·周纪》)

[注]①会田:会,相约;田,打猎。②檀子:人名。后文盼子、黔夫、种首皆为人名,③为寇:做贼,这里指入侵。④河:指黄河。

1.下列对《齐威王论宝》一文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国虽小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岂以齐大国而无宝乎
B.寡人国虽小/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岂以齐大国/而无宝乎
C.寡人国虽小/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岂以齐大国而无宝乎
D.寡人国虽小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岂以齐大/国而无宝乎
2.对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知阿谁       饴,通假字,同“贻”,赠送。
B.吾孰与徐公美       孰与,复合疑问词,与……相比怎么样。
C.王之甚矣       蔽,动词活用为名词,所受的蒙蔽。
D.则赵人不敢渔于河       东,方位名词,东边。
3.下列选项均为特殊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B.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C.何陋之有?(《陋室铭》)
D.其此之谓乎?(《礼记·学记·虽有嘉肴》)
4.对选文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十五从军征》,“八十”与“十五”对照,突出主人公从军时间之久,经历之残酷;而心中“家”与眼前“冢”对照,突出落差之大,情感之苦。
B.《十五从军征》,“兔、雉、旅谷、旅葵”都是野生,“狗窦、梁上、中庭、井上”皆为家景,两相对照,突显人去屋空、家园荒芜的景象。
C.《邹忌讽齐王纳谏》塑造了两个人物:邹忌是形貌风流、怡然自得、善于辩论、勤于政务的贤士;齐威王是知错能改、从谏如流、革弊鼎新的明君。
D.《齐威王论宝》一文,魏惠王以珠宝为宝,齐威王则以人才为宝。齐威王心中的人才有檀子、盼子、黔夫等武将,还有种首这样道不拾遗的文臣。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2)此四臣者,将照千里,岂特十二乘哉!
2023-09-20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温岭市温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镭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等拡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知杭州。杭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以为湖水蓄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
B.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
C.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
D.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冠,古代男子18岁或女子15岁举行加冠礼,以示成人,但体犹未壮,故又称“弱冠”。
B.文中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很多,如“除大理评事”指“授予大理评事”。
C.“杭本近海”的“本”指原来、原本,与《出师表》中“臣本布衣”的“本”相同。
D.“生祠”是古代信仰民俗,指为活着的人建立祠庙,而加以奉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家教良好,学识广博。母亲程氏亲自传授他知识,等到弱冠,博通经史,每天可以写文章数千字。
B.苏轼恪尽职守,不因循守旧。任职大理评事时,百姓贫困差役繁重,衙吏相继破产。苏轼访察其利弊所在,修订衙规,从此害处减少了一半。
C.苏轼虽受小人陷害,却随缘自适。苏轼遭受陷害,被捕入狱,但出狱被贬黄州后,却能与农夫老翁融洽相处,并自号"东坡居士"。
D.苏轼政绩卓著。在杭州任职期间,苏轼疏通茅山、盐桥二河来通航运,建造了坝堰闸门,专门用来积蓄湖水。
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以及教材内句子。
(1)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2)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023-09-20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常熟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学生暑期自主学习调查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燕饥,赵将伐之。楚使将军之燕,过魏,见赵恢。赵恢曰:“使除患无至,易于救患。伍子胥、宫之奇不用,烛之武、张孟谈受大赏。是故谋者皆从事于除患之道,而无使除患无至者。今与以百金送公也,不如以言。公听吾言而说赵王曰:‘昔者吴伐齐,为其饥也,伐齐未必胜也,而弱越乘弊以霸。今王之伐燕也,亦为其饥也,伐之未必胜,而强秦将以兵承王之西,是使弱赵居强吴之处,而使强秦处弱越之所以霸也。愿王熟计之也。’”使者乃以说赵王,赵王大悦,乃止。

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燕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郤,遂捐燕而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

或献书燕王:“王而不能自恃不恶卑名以事强事强可以令国安长久万世之计。以事强而不可以为万世,则不如合弱,将奈何合弱而不能如一,此臣之所为山东苦也。胡与越人,言语不相知,志意不相通,同舟而凌波,至其相救助如一也。今山东之相与也,如同舟而济,秦之兵至,不能相救助如一,智又不如胡越之人矣。愿大王之熟虑之也。”燕果以兵南合三晋也。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材料二:

赵地乱,武臣、张耳、陈余定赵地,立武臣为赵王,张耳为相,陈余为将军。赵王间出,为燕军所得,燕囚之,欲与三分其地,乃归王。张耳、陈余患之。有厮养卒其舍中人曰:“吾为公说燕,与赵王载归。”乃洗沐往见,张耳、陈余遣行。见燕王。卒曰:“君知张耳、陈余何人也?”燕王曰:“贤人也。”曰:“君知其意何欲?”曰:“欲得其王尔。”赵卒笑曰:“君未知两人所欲也。此两人名为救赵王,实欲燕杀之,此两人分赵自立。夫以一赵尚易燕,况两贤王左提右挈,执直义而以责不直之弱燕,灭无日矣。”燕王以为然,乃遣赵王,养卒为御而归,遂得反国,复立为王。

(选自《新序》,有删改)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王而不能A自恃B不恶C卑D名以事强E事强可以F令国安长久G万世H之计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与《六国论》“燕赵之君”中的“之”用法不同。
B.相与,本义是互相交往,与《兰亭集序》“夫人之相与”中的“相与”含义相同。
C.胡越,古代分别居于我国北方和南方的两个民族,因以“胡越”比喻疏远,隔绝。
D.谢,文中指告别,与《孔雀东南飞并序》“阿母谢媒人”中的“谢”含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恢认为重要的是防患未然,对于这个观点,伍子胥等人不认可,而烛之武等人认可,所以前者没被重用,后者被重用。
B.赵恢以吴国攻打齐国的史实为鉴,通过一名楚将来劝说赵王不能攻打燕国,如果赵国攻打燕国,就会重重蹈吴国的覆辙。
C.有人给燕王上书,认为燕国如果投靠强国却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那就不如选择与其他弱国联合起来,燕王接受了他的意见。
D.赵王被燕国囚禁,燕国要求赵国割地才放赵王,赵国有个士兵前往燕国,该士兵设身处地,晓以利害成功说服燕王,赵王最终回到赵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
(2)况两贤王左提右挈,执直义而以责不直之弱燕,灭无日矣。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是岁,霍去病年十八,幸,为天子侍中。善骑射,为剽姚校尉,与轻勇骑八百直弃大军数百里赴利,斩捕首虏过当。于是天子曰:剽姚校尉去病斩首虏甚众,再冠军,以千六百户封去病为冠军侯。

元狩二年春,以冠军侯去病为骠骑将军,将万骑出陇西,有功。其夏,骠骑将军出北地,逾居延至祁连山,捕首虏甚多。天子曰:骠骑将军逾居延遂过小月氏攻祁连山得酋涂王以众降者二千五百人益封去病五千户。骠骑常与壮骑先其大军,军亦有天幸,未尝困绝也。然而诸宿将常坐留落不遇。由此骠骑日以亲贵。

其秋,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数为骠骑之兵所破,亡数万人。单于怒,欲召诛浑邪王。浑邪王等谋欲降汉,使人先要边。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天子闻之,于是恐其以诈降而袭边,乃令骠骑将军将兵往迎之。骠骑既渡,与浑邪王众相望。浑邪王裨将见汉军而多欲不降者,颇遁去。骠骑乃驰入与浑邪王相见,斩其欲亡者八千人,遂独遣浑邪王乘传先诣行在所,尽将其众渡河,降者数万,号称十万。既至长安,天子所以赏赐者数十巨万。

骠骑将军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任。天子尝欲教之孙吴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天子为治第,令骠骑视之,对曰: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由此上益重爱之。元狩六年而卒。天子悼之,发属国玄甲军,陈自长安至茂陵,为冢象祁连山。

(节选自《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注释】①过当:斩杀俘虏的敌人多于带领的军队。②要边:到边境线上寻找汉军。③传(zhuàn):驿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骠骑将军逾居延/遂过小月氏/攻祁连山/得酋涂王/以众降者二千五百人/益封去病五千户
B.骠骑将军/逾居延/遂过小月氏/攻祁连山/得酋涂王以众降者二千五百人/益封去病五千户
C.骠骑将军逾居延/遂过小月氏/攻祁连山/得酋涂王/以众降者/二千五百人益封去病五千户
D.骠骑将军/逾居延/遂过小月氏攻祁连山/得酋涂王/以众降者/二千五百人益封去病五千户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狩,是汉武帝年号。文中“元狩二年”与《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元丰六年”一样,都是用皇帝年号来纪年。
B.骠骑将军,霍去病征匈奴功大,始置骠骑将军,后成为官职名。《出师表》中的“尚书”“长史”也是古代官职名。
C.“骠骑既渡河”中的“河”指黄河。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山河表里潼关路”中的“河”也指黄河。
D.属国,文中指降汉后聚居于西北的沿边五郡,与王维《使至塞上》“属国过居延”中的“属国”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霍去病善于骑马射箭,英勇善战,用兵灵活,军功显赫,功劳两次勇冠全军,被汉武帝封为冠军侯。
B.浑邪王等谋欲降汉,于是皇帝命令霍去病前去迎接,不料浑邪王反悔,霍去病斩杀了要逃亡的八千人。
C.汉武帝曾想教霍去病兵法,他却说:“打仗只看战略如何就够了,不必亦步亦趋地学习古人的兵法。”
D.霍去病于元狩六年病逝,他去世后,皇帝很悲痛,为他修建的坟墓,外形就像他生前作战过的祁连山。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骠骑常与壮骑先其大军,军亦有天幸,未尝困绝也。
2)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数为骠骑之兵所破,亡数万人。
5.太史公为什么评价霍去病“有气敢任”?请简要说明。

6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白)居易敏悟绝人,工文章。未冠,谒顾况。况,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贞元中,擢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为集贤校理,月中,召入翰林为学士。迁左拾遗。四年,天子以旱甚,下诏有所蠲贷,振除灾沴。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且多出宫人。宪宗颇采纳。李师道上私钱六百万,为魏征孙赎故第,居易言:“征任宰相,太宗用殿材成其正寝,后嗣不能守,陛下犹宜以贤者子孙赎而赐之。师道人臣,不宜掠美。”帝从之。田布拜魏博节度使,命持节宣谕,布遗五百缣,诏使受之,辞曰:“布父雠国耻未雪,人当以物助之,乃取其财,谊不忍。方谕问旁午,若悉有所赠,则贼未殄,布赀竭矣。”诏听辞饷。是时,河朔复乱,合诸道兵出讨,迁延无功。贼取弓高,绝粮道,深州围益急。居易上言,使李光颜将,可径薄贼,开弓高粮路,合下博,解深州之围。居易虽进忠,不见听,乃丐外迁。为杭州刺史,始筑堤捍钱塘湖,钟泄其水,溉田千顷。复浚李泌六井,民赖其汲。文宗立,以秘书监召,封晋阳县男。太和初,二李党事兴。杨虞卿与居易姻家,而善李宗闵,居易恶缘党人斥,乃移病还东都。起为同州刺史,不拜,改太子少傅,进冯翊县侯。会昌初,以刑部尚书致仕。六年,卒,年七十五,赠尚书右仆射,宣宗以诗吊之。遗命薄葬,毋请谥。居易被遇宪宗时,事无不言,多见听可,然为当路所忌,遂摈斥,所蕴不能施,乃放意文酒。既复用,又皆幼君,偃蹇益不合,居官辄病去,遂无立功名意。与弟行简、从祖弟敏中友爱。东都所居履道里,疏沼种树,构石楼香山,凿八节滩,自号醉吟先生,为之传。居易于文章精切,然最工诗,当时士人争传。其始生七月能展书,九岁暗识声律。其笃于才章,盖天禀然。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卷四十四》)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拔萃,唐代一种选官制度。选官期限未满,试判三条,合格授官的叫“拔萃”。
B.县男,唐朝设立的一种爵位的名称,从五品。后文的中“县侯”也是爵位名称。
C.从祖弟,从,堂房亲属。同一曾祖但不同祖父的同辈人之间,互称为从祖兄弟。
D.声律,既指诗赋的声韵格律,也是五声六律音乐的总称。本文中所指是后者。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居易才华横溢。他的诗歌被当时士人争相传诵;著名诗人顾况自恃才华,很少推崇他人,但见到居易的文章后,也对他赞许有加。
B.白居易直言不讳。李师道献私款为魏征的孙子赎回故宅,白居易认为李师道是人臣,直言陛下“不宜掠美”,应成就李师道的美名。
C.白居易关心民生。杭州刺史任内,他修堤蓄水泄洪以利灌溉,舒缓旱灾之害,疏浚当地的六口水井,帮助解决杭州百姓的饮水问题。
D.白居易淡泊名利。他受命持节前去向田布宣布谕旨时,田布赠送他五百匹细绢,他予以拒绝。临死前,他遗命薄葬,也不必请谥号。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且多出宫人。
(2)布父雠国耻未雪,人当以物助之,乃取其财,谊不忍。
4.白居易做官入则直言进谏,出则造福一方,最终却“无立功名意”。结合文本简析他无意功名的原因。
2023-09-20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颐华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

兵之情,围则御,不得已则斗。

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节选自《孙子兵法·虚实篇》《孙子兵法·九地篇》《孙子兵法·计篇》)

材料二:

张仁愿,华州下邽人。本名仁亶,以睿宗音近避之。有文武材。武后时,累迁殿中侍御史。万岁通天中,监察御史孙承景监清边军,战还,自图先锋当矢石状。武后叹曰:“御史乃能如是乎!”擢为右肃政台中丞,诏仁愿即叙其麾下功。仁愿先问承景破敌曲折,承景实不行,所问皆穷。仁愿劾奏承景罔上,虚列虏级。朔方军总管沙吒忠义为突厥所败,诏仁愿御史大夫代之。既至,贼已去,引兵踵击,夜掩其营之。始,朔方军与突厥以河为界。北涯有拂云祠,突厥每犯边,必先谒祠祷解,然后料兵渡而南。仁愿请乘虚取漠南地,于河北筑三受降城,绝虏南寇路。唐休璟以为:“两汉以下皆北守河,今筑城虏腹中,终为所有。”仁愿固请,中宗从之。表留岁满兵以助功,咸阳兵二百人逃归,仁愿禽之,尽斩城下,军中股栗,役者尽力,六旬而三城就。又于牛头朝那山北置烽候千八百所。自是突厥不敢逾山牧马,朔方益无寇,岁损费亿计,减镇兵数万。初建三城也,不置壅门、曲敌、战格。或曰:“边城无守备,可乎?”仁愿曰:“兵贵攻取,贱退守。寇至,当并力出拒,有回望城者斩。何事守备,退忸其心哉!”景龙二年,封韩国公。还朝,卒。仁愿为将将吏信伏按边抚帅赏罚必直功罪。后人思之,为立祠受降城,出师辄享焉。

(节选自《十七史百将传·卷九》)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仁A愿B为C将D将E吏F信G伏H按I边J抚K帅L赏M罚N必O直P功Q罪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讳,旧时指不敢直称帝王或尊长名字,张仁愿因本名与唐睿宗之名音近而改名。
B.破,指攻克。与《屈原列传》中“然亡国破家相随属”的“破”字意思相同。
C.摄,指暂代,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摄乎大国之间”的“摄”字意思不相同。
D.烽候,即烽火台、文中指为了侦察敌人、以点燃烟火的方式示警的军事防御设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仁愿具备文武才略,武则天时期就受到重用、在担任殿中侍御史时,他详细询问孙承景破敌的情况,结果发现孙承景欺君罔上,虚报战功。
B.当张仁愿提出在黄河以北修筑三座受降城时,唐休璟表示反对,认为这些城池最后都会被突厥人攻占,在张仁愿坚决请求下,唐中宗才同意。
C.张仁愿上表请求留下满足年龄条件的士兵来帮助筑城,但两百名咸阳籍的士兵逃跑,被他抓住后予以严惩,在这之后服役的人全都尽心尽力。
D.张仁愿战功显赫,治军严明,被封为韩国公,在他去世之后,后世之人十分怀念他,在受降城为他建立祠堂,每次朝廷军队出征都前往祭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北涯有拂云祠,突厥每犯边,必先谒祠祷解,然后料兵渡而南。
(2)自是突厥不敢逾山牧马,朔方益无寇,岁损费亿计,减镇兵数万。
2023-09-19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达州市渠县达州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韩傀相韩,严遂重于君,二人相害也。严遂政议直指,举韩傀之过。韩傀以之叱之于朝,严遂拔剑趋之,以救解。于是严遂惧诛,亡去,求人可以报韩傀者。至齐,齐人或言:轵深井里聂政,勇敢士也,避仇隐于屠者之间。严遂阴交于聂政,以意厚之。聂政问曰:子欲安用我乎?严遂曰:吾得为役之日浅,事今薄,奚敢有请?于是严遂乃具酒,觞聂政母前。仲子黄金百镒,前为聂政母寿。聂政惊,愈怪其厚,固谢严仲子。仲子固进而聂政谢曰臣有老母家贫客游以为狗屠可旦夕得甘脆以养亲亲供养备义不敢当仲子之赐严仲子曰:臣有仇,而行游诸侯众矣。然至齐,闻足下义甚高,故直进百金者,特以为夫人粗粝之费,以交足下之欢,岂敢以有求邪?聂政曰:臣所以降志辱身,居市井者,徒幸而养老母。老母在,政身未敢以许人也。竟不肯受。然仲子卒备宾主之礼而去。久之,聂政母死,既葬,除服。聂政曰:嗟乎!政乃市井之人,鼓刀以屠,而严仲子乃诸侯之卿相也,不远千里,枉车骑而交臣,臣之所以待之至浅鲜矣。未有大功可以称者,而严仲子举百金为亲寿,我虽不受,然是深知政也。夫贤者以感忿睚眦之意而亲信穷僻之人,而政独安可默然而止乎?老母今以天年终,政将为知己者用。遂西至濮阳,见严仲子曰:前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亲不幸,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严仲子具告曰:臣之仇韩相傀。傀又韩君之季父也,宗族盛,兵卫设,臣使人刺之,终莫能就。辞,独行仗剑至韩。韩适有东孟之会,韩王及相皆在焉,持兵戟而卫者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韩傀。韩傀走而抱哀侯,聂政刺之,兼中哀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杀者数十人。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注:①严遂,字仲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仲子固进/而聂政谢曰/臣有老母/家贫/客游以为狗屠可/旦夕得甘脆以养亲/亲供养备义/不敢当仲子之赐
B.仲子固进/而聂政谢曰臣有老母/家贫/客游以为狗屠可/旦夕得甘脆以养亲/亲供养备/义不敢当仲子之赐
C.仲子固进/而聂政谢曰/臣有老母/家贫/客游以为狗屠/可旦夕得甘脆以养亲/亲供养备/义不敢当仲子之赐
D.仲子固进/而聂政谢曰/臣有老母/家贫/客游以为狗屠/可旦夕得甘脆以养亲/亲供养备义/不敢当仲子之赐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金百镒”的“镒”指秦始皇时期的通用货币,也是古代的重量单位,合二十两。
B.足下,敬辞,古代交际用语,用于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文中指后一种说法。
C.除服,古代丧礼仪式之一,守丧期满,除去丧服。和它同义的还有“服阕”。
D.季父,父亲的幼弟。古代用伯、仲、叔、季表示兄弟排行次序,“季”排行最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傀和严遂都受韩哀侯器重,两人相互妒忌。严遂曾直言不讳指责韩傀,韩傀在朝廷上怒斥严遂,而严遂则拔剑相向,终因惧诛而逃往诸侯。
B.严遂暗中结交侠客聂政。严遂通过敬重聂母来获得聂政的好感,聂政对严遂的厚待感到奇怪,最终未接受馈赠,且聂政也不理解严遂的意图。
C.聂政在守孝期满后主动向严遂询问情况。严遂告诉他仇人的身份地位,并表示曾派人行刺,未能成功。聂政辞别严遂,前往韩国替严遂报仇。
D.聂政只身来到韩国,正赶上刺杀韩傀的好时机:韩国有东孟之会,韩哀侯和韩傀都在现场。聂政勇猛地冲上台阶刺杀韩傀,同时刺中韩哀侯。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严遂惧诛,亡去,求人可以报韩傀者。
(2)不远千里,枉车骑而交臣,臣之所以待之至浅鲜矣。
(3)少间,帘内掷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
(4)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5.聂政为严遂报仇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信侯欲攻赵以广河间,使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于秦。文信侯因请张唐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辞曰:燕者必径于赵,赵人得唐者,受百里之地。文信侯去而不快。少庶子甘罗曰:君侯何不快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已入质矣。今吾自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行之。文信侯叱去曰:我自行之而不肯,汝安能行之也?甘罗曰:夫项橐生七岁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奚以遽言叱也?甘罗见张唐曰:之功孰与武安君?唐曰:武安君战胜攻取不知其数;攻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武安君也。甘罗曰:卿明知功之不如武安君欤?曰:知之。”“应侯之用秦也孰与文信侯专?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曰:卿明知为不如文信侯专欤?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卿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处矣唐曰:请因孺子而行!令库具车,厩具马,府具币。行有日矣。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见赵王,赵王郊迎。谓赵王曰:闻燕太子丹之入秦与?曰:闻之。”“闻张唐之相燕与?曰:闻之。”“燕太子丹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秦、燕不相欺,则代赵,危矣。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割五城以广河间,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六县,与秦什一。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五》


[注]①文信侯:吕不韦,时为秦相。②蔡泽:燕人,封为刚成君,曾任秦相。③张唐:秦国大臣,曾率兵攻魏、赵。④甘罗:秦国左丞相甘茂之孙,但任少庶子之职,相当于吕不韦家臣。⑤武安君:即白起,秦国名将。⑥应侯:即范雎,曾任秦相。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卿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处矣/
B.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卿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处矣/
C.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卿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处矣/
D.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輝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处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质:指抵押,以财物诚人作保证:文中指秦燕结盟,燕太子被送到秦国当人质。
B.卿:古代非王称亲近的大臣为卿或爱卿,也可作为夫妻或好友之间亲昵的称呼。
C.孺子:多指儿童,文中甘罗年纪尚小,故以孺子称之,同时兼有藐视轻蔑之意。
D.郊迎:古代出郊迎宾,以示隆重、尊敬之意,文中表明赵王对秦使甘罗的尊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信侯派刚成君事奉燕国,三年后就让燕太子到秦国做了人质;他又想派张唐相燕,谁想却遭到拒绝,因而心中大为不快。
B.甘罗主动请缨去劝说张唐到燕国为相,文信侯表示怀疑,但甘罗认为项橐七岁就做了孔子的老师,自己已有能力完成任务。
C.甘罗在张唐答应入燕后,又往赵国游说,他告诉赵王秦燕交好对赵国不利,向赵王提出割地给秦国的建议,赵王当即答应。
D.甘罗智勇过人,通过威逼利诱,成功说服张唐相燕和赵王割地攻燕,其中后者让秦国不费一兵一卒,就获得了五座城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信侯因请张唐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
(2)君其试臣,奚以遽言叱也?

10 .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节选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解释不同的一项是(     
A.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孰与城北徐公美
B.以吾两人在也   安陵以五十里地存者,以有先生也
C.吾念之   臣于草庐之中
D.贱之人   肉食者
2.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蔺相如官拜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扬言要当面让他受辱,这表明廉颇心胸狭窄、看重名利。
B.蔺相如的门客见相如畏惧、躲避廉颇,一同前往告辞,表明他们对蔺相如行为的不理解。
C.蔺相如认为自己和廉颇都是赵国重臣,用两虎相争的比喻来说明二人发生争执,必然对赵国不利。
D.廉颇听闻蔺相如的话后,经由门客引领前去负荆请罪,最后二人成为生死与共的好友。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