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4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风疾浪高,黄涛怒卷。此番到东营市,在黄河入海口东津渡,我看到了咆哮的黄河。

本来我们正行驶在一条前无车辆,后亦无车辆的公路上。公路崭新,光滑得如同一块蜿蜒的玻璃板,伸向无垠的天边。车窗外,右手边是低下去丈高的绿野,茁壮着大片大片即将丰收的玉米,一眼望不到边;左手边低下处则是浓密得遮住了阳光的行道树,季节正好,每片叶子都绿得像一幅油画,神采飞扬地展示着北国初秋那敞亮无邪的坦荡。

我随口夸了一句“这公路真漂亮啊”,马上即有人纠正说“这不是公路,咱们这是行驶在黄河大堤上”。愕然,还没回过神来,突然间,没一点儿思想准备,咆哮的黄河就出现在眼前!

但见浓重的、土黄色的排浪,就像成群结队的士兵一样,一排紧接着一排,一个紧挨着一个,排排涌涌,密密匝匝,脚尖踢着脚后跟,急急忙忙地向前滚动着,一个劲儿地往前抢,向前冲,仿佛去抢占生命攸关的阵地。

1.请比较文中加点字“呢”与《记念刘和珍君》中“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中“呢”的用法。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文段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密密匝匝,一排接一排,排排涌涌,一个挨一个”,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的表达效果更好?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刺客列传(节选)》中荆轲竭力劝说燕太子丹允许他取樊於期的人头献给秦王,有这样一段话:“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①________?翻译为“才”的比较多,相关“教参”也采用这一种翻译。翻译为“才”在语意上是说得通的,看起来还显得语气比较强烈。但是,仔细推理,就会发现不甚合理——“才”表示必要条件,②________,有之不必然,没有樊於期的人头就肯定杀不了秦王,但有了樊於期的人头也未必杀得了秦王;③________,有了前面的条件就一定有后面的结果,有了人头就一定杀得了秦王(当然这也意味着要杀秦王可能未必要取樊於期人头)。荆轲面对“为人不忍”的太子,一定要勾画出杀秦王高度可能的愿景才行啊!从这一点看,翻译成“就”要比“才”合理。像这样的逻辑推理,在文本解读中可能随时随处发生,偶尔抓住几例和学生探讨,学生不仅能训练逻辑思维,对他们培养好的阅读习惯乃至方法也有裨益。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4个字。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找出语病并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愿意。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旗谱(节选)

梁 斌

严志和的心像铅块一样,又凉又硬,在胸膛里坠着,几乎要掉出来。一时觉得头脑沉重,伸长胳膊搂着小肚,低下头去,合紧嘴巴,眼睛看不见什么,耳朵也听不见什么,一股劲向前走。朱老忠在后头喊了他两声,也没听见。走到小木桥上,桥头站着一堆人,大睁着眼睛,向第二师范那边望着。严志和倒背了手,不言不语地站了一刻。岗兵见聚的人太多了,端着枪走过来,说:“走开!走开!有什么看头?还没见过死人的?”严志和斜了他一眼,心里骂着:“好像疵狗,吃孩子吃红了眼了!”

他走着走着,看见眼前有一带高墙,像城墙一样高,有一个古式瓦楼大门。才低下头往里走,不提防门前站着两个岗兵,见他要进门,瞪起眼睛问:“干什么的?”严志和眨着眼睛说:“想看看我的儿子,他被捕了。”岗兵不细问他,说:“也不看什么时刻,明儿再来!”岗兵一唬,吓得严志和倒退了两步,溜湫着步儿(注:小碎步)走过去。昂起头看了看天,又看看狱墙,叹口气说:“咳!墙比天还高啊……”心里一时挠痒,酸楚得难过起来。停住步站了一会,抖了抖肩膀,使足了动,猛地跑过去。横着膀子,照准狱墙一扛,他想:“把墙扛倒,兴许能见到江涛。”抬头一看,狱墙纹丝不动,倒把他碰了个倒仰跤,摔在地上,气得长眉毛一乍一乍地扇动。严志和眼眶上噙着泪水,愣着眼离开狱墙。沿着城墙根走到大南门,不知不觉出了城,在南大桥上站了一刻,又沿着河边向西走。那里没有灯,黑黑的。他在一棵柳树底下站住脚,解开纽扣,敞开怀让河风吹着他滚热的胸膛。

他蹲在地上,从腰带上摘下荷包,打火抽烟。把胳膊拄着膝盖,抬起头望着黑暗的天空,摇晃摇晃脑袋,说:“天哪!不许人们抗日,我们的祖国要亡了!”泪滴顺着鼻梁流下来,仄耳细听着,河水冲击桥梁,哗哗地响着。

他又觉得,这一辈子活得实在不容易,如今祖国要亡了,要当亡国奴了!他心里气闷,伸起脖子吐了口长气,拍拍胸膛,叹口气说:“唉!抗日的人有罪?实无天理!”对着黑暗的天空笑了两声,把小褂子脱了下来,拎在手里看了看,放在地上。他想:“也许,我们的祖国不会灭亡!江涛和运涛还会回来。”

停了一刻,听得河里水流声,水面上映着巡远的灯光,闪着一缕缕亮闪闪的影子。一合眼睛,看见槐花开了,大公鸡在井桩上长鸣。江涛笑嘻嘻从堤岸上走下来,说:“爹!我来跟你拔麦子。”严志和说:“好,你回来正麦热,助我减一点辛苦吧!”江涛脱下紫花小褂,说:“好,看我拔得多快!”小伙子弯下腰拔麦,拔得飞快。涛他娘走出来,站在门台上说:“看你,把孩子使坏了呢!”老两口子对着眼睛看着,同时笑了。

他这时睁开眼一看,是个梦境,从背后走过一个人来,把他拦腰接住,说:“志和!你在这里?”他摇了一下脑袋,在黑影里仔细一看,是朱老忠。朱老忠拍了拍严志和的胸脯,责备说:“咳!兄弟,叫我好找啊!”

严志和猛地愣住,心上糊涂起来,半天说不出话,朱老忠一伸手,合住虎口攥住严志和的手腕,说:“兄弟!你心里想的什么哩?”老头子挥起泪来,又说:“你就不想想,两个孩子在监狱里,有谁去照管,你就忍心吗?”说着,连跺着脚蹲在地上,两只胳膊抱起头大哭起来。

严志和看朱老忠难过的样子,猛地照准胸口擂了两拳,说:“我混蛋!我傻了!这是做的什么梦?”

朱老忠又站起身,说:“刚才你在前面走,我在后头跟着,追到店门口,进去一看,屋里黑黑的。我又返身走出来,只差几步,就赶不上你了。找来找去,说什么也找不到你。我在大桥头上停了一会,才无可奈何地顺着河边走过来……咳!原来你在这里!”他拉起严志和的手向回走。河边柳树上有“伏凉儿”在叫,朱老忠摇摇头说:“唉!急死我了,急了我一身汗哪!”一面说着,上了土坡走在马路上,路灯依然亮着。

两个人回到店里,朱老忠亲自拿灯去添了油来,点上,说:“来!快坐下歇歇吧!”他抬起胳膊,擦了擦额上的汗,咕嘟起嘴,翘起小胡子。严志和发着呆,也不说什么,两只眼睛发出惨淡的目光,直瞪瞪地看着那盏小油灯。灯光黑红,焰苗上升起黑色的烟缕,一点也不光亮。两个人坐着,谁也不说一句话。小屋子里闷得不行,周围静静的,没有声音。朱老忠走出房门,在院里歇了一刻。自从闹起二师事件,客人稀少了,几间破房子里都静着,店掌柜在厨房里点起灯做晚饭。

严志和叹着气,哑了嗓子说:“咳!我心里真是难受!”他拿起烟袋,把烟锅插进荷包里,摸索着装上烟,打着火镰取火。

朱老忠走进去,翘了翘小胡髭,说:“你难受,别人呢?”见严志和打不着火,朱老忠走过去替他点上。

严志和说:“我总是想,我们是不会当亡国奴的!”

朱老忠说:“当然不会,回去我们就要宣传发动群众起来打日本人!”

严志和搓着手说:“好!你这么一说,我们又有路走了!”

朱老忠说:“当然有路走!”

严志和又摇摇头说:“反动派决心当卖国贼了,我们还是要打日本!”

朱老忠说:“当然是,打不败日本人决不罢休!”

严志和一听,伸起长胳膊在空中一划一划地,大笑一声,说:“好!我们就是这么办!”

严志和气愤地鼓动着胸脯,索索打抖,埋藏了几十年的仇恨,在肚子里翻腾起来。他穹下腰,两只手拉着膝盖,摇摇胸膛,说:“咳!我们赶快拿起枪吧!”

(有删改)

[注]①运涛:严志和的大儿子,北伐军失败后被捕入狱。②二师事件:保定第二师范的爱国青年开展抗日救亡运动,遭到反动当局的残酷镇压。严志和的小儿子江涛被捕入狱。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部分叙写严志和心情格外沉重,以至于对朋友朱老忠故意不理不睬。
B.“端着枪走过来”“瞪起眼睛问”等描写表现了岗兵凶神恶煞的形象。
C.严志和的两个儿子都因为参加革命而被捕人狱,这让年迈的他伤心欲绝。
D.小说结尾暗示着革命陷入低潮后,一场如火如荼的武装斗争正在酝酿着。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运用第三人称叙述故事,客观地展现了儿子江涛被捕后,父亲严志和的心路历程。
B.小说插叙部分,严志和梦见江涛回来,以“槐花开了”“大公鸡在井桩上长鸣”衬托哀情。
C.小说通过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挖掘人物内心世界,又通过对话描写塑造人物形象。
D.小说语言朴实,通俗,生动又浑厚;写景叙事,干净利落;刻画人物,富于个性化。
3.小说节选部分表现了朱老忠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4.《红旗谱》的主题表现了农民由自发斗争到自觉斗争的发展过程,本文节选部分也可窥见一二。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车子穿行在横断山脉隐秘的深谷中,澜沧江至此拐了一个S形弯,西藏芒康县下辖的盐井乡就藏在这个弯的东西两岸。①就像投入了大量明矾,澜沧江一片湛蓝,露出它一年之中最美的容颜。此时正是四月,我们自内地驱车来时,许多桃花已凋零,然而在苦寒的青藏高原,山谷中的桃花盛开如云霞。这是些野桃树,②一树树花枝横斜,挽起手来成片成片的,我在林芝也看见过这种壮丽景象。

还有,眼前的桃花盐。

桃花盐的名字缘于它淡淡的桃红色,这与澜沧江西岸的土质有关,更因采盐高峰期正是每年桃花盛开的时节。春风吹过,瓣瓣桃花荡着风的秋千,纷纷扬扬的,像下了桃花雨,猛烈而密集。空气里弥漫着桃花的芬芳。

我站在盐田中,被盐包围着,我从未见过这么多的盐。此刻,左侧是席卷着漩涡的江水,咆哮的水声像驰骋过一万匹白马,江对岸的风长驱而来,空气中氤氲着咸味,伸出舌尖就能够咂摸得出,我身体的某些地方似乎隐隐作痛。这是一种“”的感觉。

这里男女之间分工明确,女人负责制盐,男人负责卖盐。女人从十五六岁开始,她们的人生以“盐”为关键词,被一系列动作贯串着,一直到四五十岁。她们一趟趟地奔波在背盐卤水的路上,一年四季都赤着脚在盐田里劳作,双脚被盐卤水“”得生了水泡。为了尽可能保持手工晒盐这一原始生产方式,她们还用木刮刀刮盐。瓣瓣桃花追随着春风飘然飞临,③盐与桃花像发酵了一样,水乳交融到一起。她们弯腰熟练地刮起头道薄薄的盐,接着是二道盐、三道盐,双眼被盐强烈的反光刺得生疼。至于躬腰走在盐田下面,盐水滴到脖子上顺流而入脊背,经过烈日暴晒,火辣辣地疼。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可以改写成:“纷纷扬扬的桃花在风中飘荡”,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2.文中画横线的三处景象,与①②相比,有人认为③并不美,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3.文中加点的两个“杀”字的作用不相同,请结合材料内容进行分析。
(1)这是一种“”的感觉。
(2)双脚被盐卤水“”得生了水泡。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称“山中宰相”的陶弘景在《答谢中书书》中一段优美的山水描写后论道:“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那么,他为何会如此推崇谢灵运呢?答案或即“能与其奇者”五字。这五字其实包含了两点值得关注的信息:一是“奇”字,即山水本真之奇异;二是“能与”两字,“与”有称许之意,“能与”即有能力用语言文字给予称许。因此,“能与其奇者”不但要能够发现山水之奇,还要有足够的文字表达能力称颂出山水之奇。

谢灵运《山居赋》曾对西晋之前的山水审美作过批评,认为仲长统和应球所希求的良田美宅,历代帝子王孙豪贵们占有的山川苑囿,均被表现为域中极富丽之地,这些山水其实只是畋游欢宴之场。东晋开始的山水书写在纵放宴游之外,增添了以山水澄怀味道或玄想证悟的功能。山水无论被作为畋游欢宴之场,还是仙境或玄想证悟之境,作者本意尚未落在山水本真之美上。

东晋至刘宋,随着奇山异水自然之美逐渐被揭示,之前发展起来的山水作为欢宴之地、仙境、玄思证悟之场的功能,在谢灵运作品中虽还有具体而微体现,但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的山水书写开始将重心放在寻求奇山异水的过程,这种“异”非再是玄想的仙都或神丽之境,而是山水自然本身的神奇灵异之处。他的山水世界与纷繁喧嚣的欲界相反,主体部分是空、水或水月相映的本真澄净的世界,山水之游包括欣赏动植物的形状、样貌和音声,包括各种前人未曾关注到的“细趣密玩”,作者努力将身心融入那个鲜明朗畅的纯净世界。

在昭揭自然中质有而趣灵的新奇风景时,谢灵运不但自欣于遇合山水林峦之美,还自得于对这些曾经只能孤芳自赏的林泉景致的发现。这种对山水本真之美的发现,且以山水知己自居自得的现象,实集中体现了晋宋山水文学发展的一种趋势。

与之前文学中的山水描写相比,谢灵运的山水世界明显更具体灵动,不仅包括“水石、林竹之美,岩岫、限曲之好”,还包括稀见前人写及的令山水更加幻异多姿的日月风露云霓等现象。尽管有时叙写繁复到令人感觉冗长“塞滞”的程度,谢灵运仍一再对自己未能具记山水中的“细趣密玩”表示遗憾。与陶渊明在闲闲几笔的写意式表达后便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收束相比,谢灵运叙写山水时总是努力用文字描绘出各种感觉器官所能感知到的美好物象。虽然他的作品在后世褒贬不一,但谢灵运对山水本真之美的揭葉与尽力叙写,一直启发着其后的山水文学创作。

因此,陶弘景之高赞谢灵运对山水“能与其奇者”意味深长,推许他既具发现山水本真之美的慧眼,堪称山水知己,又能够用恰切的文字充分抒写山水本真之美。正是这两点,奠定了谢灵运在山水文学史上的突出地位。

(摘编自吴冠文《谢灵运对山水本真之美的发现与叙写》)

材料二:

谢灵运的《石壁精舍还湖中作》中云“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浓缩了一天的盘桓,使天气变化、山水清辉的细节描写,都纳入了一个大时空意境之中,也使抒发的“物自轻”“理无违”之悟,自然有了依托。而《登永嘉绿嶂山》,诗人写绿嶂山幽静、秀美的风光,其中说“眷西谓初月,顾东疑落日”,意谓置身深山密林,辨不清方向,误以为初升之月在西,落日在东;西月与东日意象的出现,无疑给深细清丽的景色描写注入了大手笔的勾勒。再如诗人作于赴永嘉郡途中的《初往新安至桐庐口诗》,在写景之前,诗云:“不有千里棹,孰申百代意。”意谓没有千里之游,焉能体会古人远游山水之意。此二句赋予沿途情景以高远雄深之气。

再如谢灵运的《游赤石进帆海》,前半部分描写了赤石胜景和诗人扬帆东海的游赏,接着说:“仲连轻齐组,子牟眷魏阙。矜名道不足,适己物可忽。请附任公言,终然谢天伐。”东海泛游的诗人想起了鲁仲连有功不受赏,逃隐于海上,又联想起那位“身在江海之上,心居魏阙之下”的中山公子牟,对他们进行了褒贬,又以太公任的“直木先伐,甘井先竭"“功成者堕,名成者亏”之理,否定了孔子对功名的追求。这里所要指出的是,诗后半部分虽然是抒情说理,仿佛与前半部分写景割裂开来,但是,这些超越时空和现实的古人形象始终活跃在诗人心中,也自然影响着他对眼前山水景色的描写,增加其主观情感色彩,从而不仅使诗歌情与景互相感发,也使眼前景色进入阔大深邃的大境界里。

(摘编自蔡阿聪《谢灵运山水诗中的时空意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谢灵运认为西晋以前文学表现的良田美宅、山川园囿和那些仙境、玄想证悟之境,未能体现山水本真之美。
B.“细趣密玩”体现了谢灵运将山水书写的重心放在寻求奇山异水的过程,以此充分感受山水的具体灵动之美。
C.虽然叙写山水美景有时显得繁复,但谢灵运却颇为执着,仍对未能尽写山水中的美好物象而感到遗憾。
D.谢灵运在《石壁精舍还湖中作》中将山水景色的细节描写融入大时空意境之中,使得抒发的感悟有了依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山水审美的问题,东晋以前没有注重山水本真之美,而谢灵运的山水作品使这一状况有所改变。
B.虽然谢灵运山水作品在表达上与陶渊明有一定的差距,但这并不能影响他对后世山水文学创作的贡献。
C.谢灵运之所以在山水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他既能发现山水本真之美又能将其恰当地表现出来有关。
D.两则材料虽然论述角度不同,但都是围绕谢灵运在山水文学创作上的特点和成就展开,有理有据,切中肯繁。
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谢灵运山水诗“细趣密玩”特点的一项是(       
A.俯视乔木杪,仰聆大壑淙。(《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
B.安排徒空言,幽独赖鸣琴。(《晚出西射堂》)
C.岩下云方合,花上露犹泫。(《从斤竹涧越岭溪行》)
D.近涧涓密石,远山映疏木。(《过白岸亭》)
4.谢灵运作为中国山水诗的鼻祖,对后世山水诗的创作发展有着怎样的影响,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
5.白居易论谢灵运诗“大必笼天海,细不遗草树”,这充分体现了谢灵运的山水诗在创作上的风格特点。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理解。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发生于1898年的戊戌变法运动是一场除旧布新的改良运动。其中,人才的选拔、培养是最为核心的问题之一。对于传统中国来说,通经博学之士就是治理天下的人才,它所要达至的社会就是讲信修睦的大同世界。当历史的车轮走进道光二十年,当英人的炮火轰开中国国门的时候,“以德服人”“化成天下”的思想便成为阿Q式的滑稽,儒学已无法对抗洋枪洋炮,以儒学为核心的人才观已不能适应近代西方科技文明。

时代亟需形成新的人才观,培养出迥异于传统的近代人才,从而创建近代中国科技文明。而在人才培养、选拔制度方面,八股文也就迎来了它的末日,它已被了。康有为、梁启超以摧枯拉朽之势炮轰八股取士之弊,拉开了告别旧制的序幕。他们面对其当下的科举制度,面对已经走入绝境的八股文,发出了的声讨。当他们把士子不读秦汉以后之书归罪于八股文试士形式的时候,八股文便成为愚民的,当然是非废不可了。

近代中国的“废八股”之历史的必然性,与其说是在于八股文体汩没性灵,更是儒学及其人才观已不能适应近代西方科技文明的问难。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四字成语。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生物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历史上如始祖鸟、北京猿人等关键化石的发现都填补了生命演化历史的空白。如今,新的观测分析手段,给古生物学这样的传统学科注入了新的活力,从原有的以及新发现的化石中挖掘出的大量前所未知的全新信息,让我们逐渐看清远古时代。

传统上,古生物学家通过肉眼、放大镜、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来观察和研究生物化石外表的宏观和微观结构。但是,生物化石的很大一部分信息量包含在其内部,需要古生物学家通过其他技术手段来揭示。

早在20世纪中叶,就有古生物学家尝试用X光透视化石,但简单地使用X光照射,只能取得照射方向上的一点模糊的内部结构信息,要重建各个方向上的全部三维结构信息,就必须使用断层扫描技术,这有点像无损的磨片或切片。断层扫描(CT)最初在医学和制造业中发展起来,20世纪90年代开始,古生物学家尝试将此技术应用到化石研究中。由于化石比生物体致密得多,且不同化石的物质成分千差万别,直接套用医用CT机器往往很难达到理想的扫描效果,研发古生物研究专用CT就成为迫切需求。在这方面,我国走在了国际前列——2008年,古脊椎所与高能物理研究所和自动化所合作研制了全球首套专门应用于古生物化石研究的高精度CT,包括225kV显微工业CT和450kV通用型工业CT,并于2011年投入使用。这使得古生物学家能够方便、快速、高质量地对不同大小的脊椎动物(含人类)化石及现生生物的内部精细形态和显微结构进行无损检测和重建。应用这套设备,古生物学家迅速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如古脊椎所朱敏团队对早期有领鱼类内部结构的重建,补充了从鱼到人演化史上的关键环节;刘武团队对中国重要人类化石基于CT的研究,定量重建了远古人类的颅内模、内耳骨迷路等精细内部结构。

古代生物死亡后,不同的有机物组分保留的时间长短不一,提供的生物的信息不同,而承载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脱氧核糖核酸(DNA),成为重建古生物演化历史的重要工具。这一研究方法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21世纪初期,受益于人类全基因组的发表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古DNA领域开始蓬勃发展。斯万特中博是这一领域的奠基人,着手解决DNA污染问题,搭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古DNA研究的超净室,并设计出超净室的工作规则。他带领团队重构出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组,发现了丹尼索瓦人——首个仅通过古分子证据而确认的已灭绝古人类。202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也因此颁给了帕博。古DNA提取物中常常包含大量污染DNA,使得测序的大部分DNA分子都是无用的信息,真正有用的常常不到测序数据的1%。对此,古脊椎所付巧妹研究员和迈耶研发应用了DNA捕获技术——通过设计DNA或RNA探针,像钓鱼一样把目标古DNA从海量的污染DNA中钓取出来。

自2010年起,古脊椎所建立了国际一流水平的分子古生物学实验室,以古DNA技术为核心,在主攻古人群基因组研究的同时,并行开展动物古基因组、共生微生物及病原微生物演化、古蛋白质研究等衍生7研究方向。2016年首次翔实地绘制出冰河时代欧亚人群的遗传谱图:2017年对田园洞人个体进行DNA测序,实现中国地区乃至整个东亚最古老人类的第一个全基因组测序:2018年从来次冰期前后迄今最古老的大熊猫化石成功提取到完整线粒体,揭示大熊猫新的线粒体谱系。2018年建立自动化实验平台后,实验速度快、精确度高、产量高,产出了系列重磅成果,例如,揭示东亚早期现代人的遗传多样性及长时间尺度下动态演化围谱;阐明华夏族群万年来的遗传连续性及不同文化人群的迁徙融合历史;阐述东亚特有适应性基因的选择机制:明确以台湾岛阿美人和泰雅人为代表的南岛语族与福建内陆古人群同源。这些研究更新、补充或修正国际学术界相关学术假说,为阐明华夏族群的形成过程及追溯南岛语族源流等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实验室也在珍稀保护动物(如金丝猴、南方灰狼)演化研究上取得重大新发现,并推广至更多巴灭绝动物及濒危动物研究领域。

随着研究的深入,古生物学从定性描述进入定量的计算,引进统计学模型。研究中越来越关注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形态特征的宏演化。在古生物学中系统发育分析规模越来越大,涉及上百个物种、数千个性状。这些研究都涉及大数据,需要高性能计算机的协助。

为了建立古生代(约5.4亿年——2.4亿年前)海洋生物多样性,南京大学樊隽轩团队遴选了3112个地层剖面、11268个海洋化石物种的26万条化石数据,团队结合了模拟退火算法和遗传算法,自主开发了基于并行计算的约束最优化方法。利用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经过反复计算和验证,获得了全新的寒武纪一三叠纪海洋无脊椎动物的复合多样性曲线。

近些年来贝叶斯方法在古生物学中广泛运用,但是这种方法对于计算性能要求高,即使使用目前的高性能计算机,一次运算也可能需要数周甚至上月的时间。不少古生物研究机构专门购置了高性能计算机,运行专门开发的分析软件。比如,近些年古脊椎所发表的重要成果大多离不开高性能计算机的支撑。

科研人员基于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图像识别等等进行探索,以期实现化石的自动鉴定。古生物学中微体化石的鉴定费时费力,而且很多是重复劳动,但是这一工作在油田钻井、环境研究中却必不可少;我们还希望能够实现牙形刺、笔石、孢粉等由人工鉴定转向自动识别。这个领域刚刚兴起,需要专业的古生物学家建立鉴定准确的图片库以供机器学习,也需要人工智能等多学科交叉,以实现可靠的自动鉴定。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3.3.2《当古生物遇到新科技》)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新的观测分析手段”即除了肉眼、放大镜、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传统技术手段以外的高精度扫描技术。
B.“DNA捕获技术”,通过设计DNA或RNA探针,把被测序的DNA分子从海量的被污染古DNA提取物中“钓取”出来。
C.“分子古生物学实验室”是以古人群基因组、动物古基因组、共生微生物及病原微生物演化、古蛋白质等为研究方向的实验室。
D.“化石的自动鉴定”这一目标,依靠建立鉴定准确的图片库,借助人工智能等多学科交叉的手段,就可以实现。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观察和研究生物化石外表的宏观和微观结构,通过新的观测分析手段揭示其内部结构,这样挖掘出的全新信息能让我们逐渐看清远古时代。
B.我国研制的专门应用于古生物化石研究的高精度CT,让朱敏团队完成了对早期有领鱼类内部结构的重建,走到了国际前列。
C.建立自动化实验平台后,古脊椎所产出的研究成果,既有助于阐明华夏族群的形成过程,也有助于南岛语族源流的追溯研究。
D.樊隽轩团队遴选大量地层剖面和化石数据,自主开发了基于并行计算的约束最优化方法,是为了建立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样性。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生物化石的很大一部分信息包含在其内部,又因为化石比生物体更致密,故只有高精度CT能取得生物化石内部结构信息。
B.刘武团队使用应用于古生物化石研究的高精度CT定量重建远古人类的颅内模、内耳骨迷路等精细内部结构,说明医用CT机器无法达到理想的扫描效果。
C.因为古DNA提取物中常常包含大量污染DNA,使得测序的大部分DNA分子都是无用信息,所以古DNA研究超净室的出现能重建古生物演化历史。
D.化石的自动鉴定领域刚刚兴起,这-技术有多种应用场景,科研人员要基于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图像识别等进行探索。
4.本文采用了怎样的行文结构?请简要说明。
5.本文作为篇科普文章,语言严密且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指出其中两种,并结合文章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就我个人而言,我将矢志不渝地把余生献给西藏建设事业……
B.钟扬教授在生命科学领域教书育人、因地制宜,培养了许多学科专业人才,多次获国家和上海市嘉奖。
C.“任何生命都有结束的一天,但我毫不畏惧,因为我的学生会将科学探索之路延续下去。”钟扬曾说过的话犹在耳边。
D.2017年9月25日,钟扬忙碌的行程在出差赴内蒙古城川民族干部学院作报告之后戛然而止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下面各项中短语的结构类型都相同的一项是(     
A.鹰击长空       刻骨铭心       亦步亦趋        和蔼可亲
B.峥嵘岁月       全神贯注       出类拔萃        巧夺天工
C.激浊扬清       瞻前顾后       理直气壮        雷厉风行
D.书生意气       跌宕起伏       废寝忘食        格物致知
2023-04-22更新 | 27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黄 金

王鲁彦

陈四桥虽然偏僻冷静,四面围着山,但每一家人家却是设着无线电话的,关于村中和附近地方的消息,无论大小,他们立刻就会知道。例如,桂生婶提着一篮衣服到河边去洗涤,看见如史伯伯手中拿着一个白色的信封,她就知道如史伯伯的儿子来信了;眼光转到他的脸上去,看见如史伯伯低着头一声不响地走着,她就知道他的儿子在外面不很如意了;倘若她再叫一声说,如史伯伯,近来萝菔很便宜,今天我和你去合买一担来好不好?如史伯伯摇一摇头,微笑着说,今天不买,我家里还有菜吃,她就知道如史伯伯的儿子最近没有钱寄来,他家里的钱快要用完了。

不到半天,这消息便会由他们自设的无线电话传遍陈四桥。

的确,儿子信中说,眼下不能寄钱来。如史伯伯的钱快要用完了。悔不该把重担交给自己的儿子——但这有什么法子呢?自己这样老,算账常错,走路又踉踉跄跄,谁喜欢他去做账房,去跑街呢?

第二天午后,如史伯母走到阿彩婶家里去,阿彩婶平日和她最谈得来。但今天不知怎的,那时阿彩婶正侧面地立在巷子那一头,忽然转过身去,往里走了。

“阿彩婶,午饭吃过吗?”如史伯母叫着说。

阿彩婶很慢很慢地转过头来,说,“啊,原来是如史伯母,你坐一坐,我到里间去去就来。”说着就进去了。

她闷闷地独自坐了约莫十五分钟,阿彩婶才慢慢地走了出来。

“真该死!他平信也不来,银信也不来,家里的钱快要用完了也不管!”阿彩婶劈头就是这样说。“他们男子都是这样,一出门,便任你是父亲母亲老婆子女,都丢开了。”

“不要着急,阿彩叔不是这样一个人。”如史伯母安慰着她说。但同时,她又觉得奇怪:十天以前,阿彩婶曾亲自对她说过,她还有五百元钱存在裕生木行里,家里还有一百几十元,怎的今天说快要用完了呢?……

过了一天,这消息又因无线电话传遍陈四桥了:如史伯伯愁苦得不得了,要如史伯母跑到阿彩婶那里去借钱,但被阿彩婶拒绝了。

有一天是裕生木行老板陈云廷的第三个儿子结婚的日子,男男女女,非常热闹。

如史伯伯也来吃席了。他在陈四桥的名声本是很好,而且,年纪都比别人大,除了一个七十岁的阿瑚先生,因此,平日很受族人的尊敬。但这一天不知怎的,他觉得别人对他冷淡了。

喜酒开始,大家嚷着“坐,坐”,便都一一地坐在桌边,没有谁提到如史伯伯,待他走到为老年人而设的地位最尊敬、也是他常坐的第一二桌时,那里已坐满了人,次一点的第三第五桌也已坐满,只有第四桌的下位还空着一位。

“我坐到这一桌来,”如史伯伯说着,没有往凳上坐。他想,坐在上位的品生看见他来了,一定会让给他的。但是品生看见他要坐到这桌来,便假装着不注意,和别个谈话了。

“我坐到这一桌来,”他重又说了一次,看有人让位子给他没有。

“我让给你,”坐在旁边,比上位卑一点地方的阿琴看见品生故意装作不注意,过意不去,站起来。

没有终席,如史伯伯便推说已经吃饱,郁郁地起身回家。

三天过去,是他们远祖的死忌,必须做两桌羹饭;供过后,给亲房的人吃。薄子上写着羹饭的鱼必须是支鱼。但如史伯伯寻遍鱼摊也看不见,只好买了一条米鱼代替。米鱼的价钱比支鱼大,味道也比支鱼好,吃的人一定满意的,他想。

大房不在家,代大房来的阿黑是一个驼背的泥水匠,从前曾经有过不名誉的事,被人家在屋柱上绑了半天。他平常对如史伯伯是很恭敬的。酒才一巡,阿黑便先动筷箝鱼吃。尝了一尝,便大声说:

“这是什么鱼?米鱼!簿子上明明写的是支鱼!做不起羹饭,不做还要好些!”

“你说什么话!畜生!”如史伯母气得脸色青白了。“没有良心的东西!绑在屋柱上,是谁把你保释的?今天轮得到你吃饭吗?”

“从前管从前,今天管今天!!我是代表大房!明年轮到我当办,我用鲤鱼来代替!鸭蛋代鸡蛋!大碗代小碗!”阿黑似乎不曾生气,喝一口酒,箝一筷鱼,慢吞吞地吃着。

几天之后,陈四桥的人都知道如史伯伯的确穷了,连做羹饭也没有钱,反而给阿黑骂了一顿……

来了几个收账的人,严重地声明,如果明天再不给他们的钱,他们只得对不住他,坐索了……

时日在如史伯伯夫妻是这样的艰苦,这样的沉重,他们俩都消瘦了,尤其是如史伯伯。他觉得自己仿佛一匹拖重载的驴子,挨着饿,耐着苦,忍着叱咤的鞭子,颠蹶着在雨后泥途中行走。但前途又是这样的渺茫,没有一线光明,没有一点希望。咳,咳……

夜上来了。时钟敲了十二下,如史伯伯进入梦乡。

梦里,阳光已经上升,充满着希望和欢乐的景象,阿黑拿着一个极大的信封,一耸一耸地颠了进来,如史伯伯喜欢得跳了起来。

拆开信,以下这些字眼就飞进他的眼里:

……儿已在……任秘书主任……兹先汇上大洋二千元,新正……再当亲解价值三十万元之黄金来家……

呵!呵!如史伯伯喜欢得说不出话了。

门外走进来许多人,齐声大叫:“老太爷!老太太!恭喜恭喜!”

阿黑、阿灰、阿水都跪在他们的前面,磕着头……

(本文作于1928年5月,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写陈四桥消息传播快,为人物活动设置典型环境,为写如史伯伯一家在儿子来信无钱寄回后的冷遇作铺垫。
B.桂生婶去洗衣时对如史伯伯钱要用完情况的观察和推断,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旧中国乡村一些人的狡猾和势利。
C.如史伯伯名声好,年纪大,却在裕生木行老板陈云廷的第三个儿子的婚宴上受到冷遇,自尊心受到很大的刺激。
D.本文从好友、乡邻、本家等角度反映了旧中国农村的社会关系,描绘了中产者由小康到贫困的屈辱和反抗。
2.关于如史伯母到阿彩婶家里串门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平日最谈得来的阿彩婶对如史伯母很冷淡,是担心如史伯母借她家的钱。
B.阿彩婶抱怨阿彩叔不来信、不送钱,委婉地回绝了如史伯母借钱的想法。
C.串门的情节呼应了前文陈四桥关于史家钱快用完的传闻,丰富了情节内容。
D.文章以对人物语言、动作的精妙的描写,讽刺了阿彩婶的虚伪、自私、冷漠。
3.如史伯伯家的故事是怎样围绕着“钱”逐层展开的?请简要分析。
4.本文结尾虚写梦境,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