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26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

(2)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韩非子》)

校团委举办“我们应当怎样成长”的主题征文活动,请你结合以上两则材料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目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24-04-24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珠海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我们之所以经常被人、事、物、景感动,是因为这些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的共同追求,能发现人世间的美好,人生都会变得有意义。

②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③生活中有很多美妙的事物,它(他、她)们有各自不同的声音——可能是源于大自然的呼唤,可能是来自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也可能发自内心深处的呼喊……假如你细细聆听,你会发觉这些声音有多美!

结合自己日常生活、学习中的所见所闻所历所思,以材料③为内容,以材料①材料②为要求,写一篇记叙文,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01-16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珠海市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材料一:

虽然生态是渊源有自的观念,生态问题也是古已有之的矛盾,但直至20世纪下半叶,生态保护才逐渐成为世人的共识,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其中的原因未必是人们到此时变得格外自觉、勇于担当,而是由于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物种灭绝等现象已经变得触目惊心,以至于有识者产生了大难当头、不警惕不行的感觉。在这样的背景下,科幻电影当仁不让地将生态保护作为自己的主题,努力唤醒观众的生态意识,引导人们对生态伦理加以思考。

社会意义上的生态侧重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谓社会生态,至少包含以下可能的解释:一是着眼于自然界与人类的关系,重点在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外部条件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其外延和自然生态有交叉之处;二是着眼于人作为群居动物的社会性,指人类社会内部个人和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重点在于人的社会行为:三是着眼于人类社会的理想状态,指以人为本,满足人的各种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

在科幻电影中,宏观意义上的社会生态通常是就整个星球而言。例如,日本《光子帆船星光号》描写奥丁星球附近有一颗老人星爆发,破坏了生态环境,这就是北欧神话中所说的火国影响。中观意义上的社会生态通常是就某个国家、某种文化或某种人类共同体而言。例如,美国《燕尾服》描写班宁公司老板想独霸供水业,制造携带细菌的水蛾,企图污染公共水源,并杀害前来调查的政府特工。微观意义上的社会生态通常是就某个区域而言,对应于小生境。例如,美国侏罗纪公园系列电影将故事发生的地点,选择在相对独立的岛屿,那里后来成为自然保护区。它同样属于人造小生境,是人类让恐龙栖息繁衍的地方。上述小生境都是由人设计、制造与调控的,因此是社会生态的研究对象。

上述三个层次上的社会生态是相通的,较高层次的社会生态总是通过较低层次的社会生态表现出来。与社会生态相关的范畴有文化生态”“信息生态”“媒体生态等。这类范畴的共同点在于将生态置于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价值体系之下加以考察。对于科幻电影而言,值得关注的是有关生态的描写所流露出的价值观。

(摘编自黄鸣奋《科幻电影创意与生态伦理》)

材料二:

科幻小说家走在生态向度思考的前沿。科幻小说报,多数时候通过表达哲理的深邃与前瞻,征服读者,引领时代思潮。科幻小说中生态向度思考最有生命力,然而,在这些文本中,给人类摧枯拉朽的警醒是必要的。但是人类毕竟是人类,有着自己的有限性和独特性。在废墟上重建是本能的欲望,也是人类文明走向理智和可持续的必然。因而,生态向度的建设性也就显得弥足珍贵。这里使用建设性一词,主要来源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思潮基本立场和主张的启发。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反对人类中心主义的世界观,倡导新的科学观。认为人类生活在一个有机的过程性整体世界,万事万物都处于各种关系之中,提倡运用自觉的生态意识,建设绿色文明。在目前的科幻文本中,科幻书写以冷峻深刻的生态想象,引起无数读者的多重思考。在建设性的生态向度中,科幻小说家延长了时空,深度思考宇宙与文明、科技与生态、审美与教育之间的内在关系。在糅合历史和时代的交织选择中,形成了辩证的、有着鲜明人文情怀的科技生态伦理观。从目前来看,生态向度的建设性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第一维度是通过对科学、发展与生态的悖论思考,解读生态危机困境的表象和原因。第二维度是在人性、文明与未来的重构中寻求生态危机解决方案。第三维度是生态世界的可行条件是审美、生命与整体的认同。

在科幻世界里,小说家们常常用科技对于人性的戕害作为批评的伦理着力点。科技在突飞猛进地改变世界,也改变了文明社会几千年构筑的道德伦理秩序。为寻求救赎方案,中国的科幻小说家在科幻小说中坚守了共同的人性标准。那就是,人是有道德的,有情感的,并部分改变了丛林法则的兽性本能。比如,钱莉芳在小说《天意》和《天命》中高度赞扬了人类摆脱外星人龙羲控制,从而避免人类归于洪荒的命运。人类长久以来特别是西方文明的发展无限制秉承了人类生存优先的原则。而在中国,有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早慧与清醒,有着悠远的道家庄子万物齐一的思想,有着佛教众生平等的慈悲之心。重建中要重塑人对生命自由的看法,自由的前提是对生命的敬畏。而对生命的敬畏,源于对自然与人性之美的坚守。不管宇宙是否有新的开始,世界都需要对所有生命的爱、敬畏、珍惜,可以掌握其他生命的人一定要有责任和良知。这是地球文明中人类进化可以对抗时间的所有希望,也是科幻小说在生态向度方面探索出的共同认同。

(摘编自韩玉洁《论中国当代科幻小说生态向度的建设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保护一直是世人的共识,对于科幻电影而言,值得关注的是有关生态的描写所流露出的价值观。
B.人的社会行为是作为群居动物的人类社会之间关系的重点,从而使科幻电影生态侧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C.环境问题突出引起有识者重视,在此背景下,科幻电影当仁不让地将生态保护作为自己的主题。
D.科技的飞速发展以戕害人性为代价。于是,科幻小说家就以科技对于人性的戕害作为批评的伦理着力点。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重建关键要秉承对自然与人性之美的坚守,对其他人的生命一定要有责任和良知,这是科幻小说在生态方面的共识。
B.科幻电影中呈现不同层次的社会生态,包含宏观、中观、微观的,较高层次的社会生态是通过较低层次的社会生态表现的。
C.将生态置于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价值体系之下加以考察,是“文化生态”“信息生态”“媒体生态”等的共同点。
D.人类具有有限性和独特性的特点,在废墟上重建可以说是人类本能的欲望,是人类文明走向理智和可持续的必然。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属于“生态危机”科幻作品的一项是(     
A.《机器人瓦力》讲述了公元2700年人类将地球变成了垃圾场,又在机器人的协助下恢复了地球生态的故事。
B.《后天》讲述温室效应带来全球暖化,地球一夜之间进入冰期,人类面临极端天气所带来的巨大灾难的故事。
C.《流浪地球》讲述了2075年太阳即将毁灭,人类面对绝境试图带着地球一起逃离太阳系寻找新家园的故事。
D.《E.T.外星人》讲述了一个十岁男孩与迷失的外星造访者E。T。建立友谊,并帮助他找到了回家之路的故事。
4.科幻电影具有怎样的特征?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积累的知识加以概括。
5.综合以上两则材料,谈谈你对科幻作品传达生态伦理的看法。
2024-01-16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珠海市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4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青春无非是两个动作:一个是“引体向上”,一个是“低姿匍匐”。青春本来的属性是向上的,就像沐浴着阳光生长的幼苗,有一种力量拔着自己向上生长,可以热烈,可以张扬,可以逆风飞翔,可以破障奔跑,这是引体向上的青春。

但有时青春也可以不必那么张扬,不必总在追求高光时刻。青春可以蓄势待发,可以韬光养晦,可以贴近大地、丈量大地,可以匍匐前进,这是低姿匍匐的青春。

那么,什么样的青春是值得过的?对于“青春”这一话题,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联系材料,结合自己对于社会人生的认知和理解,写一篇作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要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字数不少于800字。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契诃夫

这时候已经是晚上十点钟,一轮明月照着花园。娜佳看见大厅里饭桌上正在摆小吃,祖母穿着华丽的绸衫在忙这忙那。隔着窗子望过去,母亲在傍晚的灯光下,显得很年轻。

花园里安静,凉快,宁静的黑影躺在地上。人可以听见远处有些青蛙呱呱的叫声。现在有五月的气息了,可爱的五月啊!你深深地呼吸着,热切地想着:眼下,不是在这儿,而是在别的什么地方,在天空底下,在树木上方,远在城外,在田野上,在树林里,春天的生活正在展开,神秘、美丽、丰富、神圣。

娜佳,已经二十三岁了。她从十六岁起就热切地盼望着出嫁,现在总算做了安德烈·安德烈伊奇的未婚妻,这个青年现在正站在窗子里面。她喜欢他,婚期已经定在七月七日,可是她并不高兴,夜里也睡不好,兴致提不起来⋯⋯不知什么缘故,她觉得整个生活似乎会永远像现在这样过不下去,没有变化,没有尽头!

有一个人从正房走出来,在门廊上站住。这人是萨沙。他是从莫斯科来到她们家里做客的。很久以前,祖母的一个远亲,常到她们家来请求周济。她有个儿子名叫萨沙。不知什么缘故,大家都说他是出色的画家。

“我正坐在这儿,瞧着妈妈,”娜佳说,“从这儿看过去,她显得那么年轻!”

“是的,她很好⋯⋯”萨沙同意道,“可是⋯⋯怎么跟您说好呢?这儿的人什么事都不做。您母亲一天到晚走来走去,奶奶也什么事都不做,您也一样。您的末婚夫也是什么事都不做。”

等他们走进大厅,大家已经坐下来吃晚饭了。祖母长得很胖,相貌难看,说话很响,凭她说话的声音和口气可以看出她是一家之长。她的财产包括集市上好几排的商店和这所有圆柱和花园的旧式房子,可是她每天早晨祷告,求上帝保佑她别受穷。娜佳的母亲,尼娜·伊万诺芙娜,生着金黄色头发,腰身束得很紧,戴着夹鼻眼镜,每个手指头上都戴着钻石戒指。安德烈·安德烈伊奇,娜佳的未婚夫,是一个丰满而漂亮的青年。他们三个人正在谈催眠术。

晚饭以后,安德烈·安德烈伊奇拉小提琴,尼娜·伊万诺芙娜弹钢琴为他伴奏。十年以前,他从大学毕业,可是从来没在任何地方做过事,也没有固定的工作。

后来,钟敲十二下,大家开始告辞。

娜佳醒来的时候,大概是两点钟。娜佳在床上坐起来,想心事。

“滴克搭克,滴克搭克⋯⋯”守夜人懒洋洋地敲着,“滴克搭克⋯⋯

“我的上帝啊,为什么我这样苦恼!”也许每个新娘在婚前都有这样的感觉吧。谁知道呢!要不然这是萨沙的影响?

时间过得很慢。下午两点钟,他们坐下来吃午饭。萨沙说:“您要出去念书才好!只有受过教育的、神圣的人才是有趣味的人,也因有他们才是社会所需要的。你们这种游手好闲的生活是多么不干净,多么不道德。您的母亲,您的祖母,什么事也不做,那就是说别人在为你们工作,你们在吞吃别人的生命,难道这样干净吗,不肮脏吗?”

娜佳想说:“不错,这话是实在的。”她还想说她自己也明白,可是眼泪涌上她的眼眶,她就回到自己房间里去了。

将近傍晚,安德烈·安德烈伊奇来了,照例拉了很久的小提琴。

如同前一天夜里一样,天刚刚亮,娜佳就醒了。她睡不着,心神不宁。她坐起来,把头抵在膝盖上,想到她的未婚夫,想到她的婚礼⋯⋯她想起母亲并不爱她那已经去世的丈夫,现在她一无所有,完全靠她婆婆,也就是奶奶过活。她其实是个普通的、平凡的、不幸的女人。

“不过,还是不想的好,还是不想的好⋯⋯”她小声说,“我不应该想这些。”

“滴克搭克⋯⋯”守夜人在远远的什么地方打更,“滴克搭克⋯⋯滴克搭克⋯⋯”

时间过得很快。“昨天萨沙责备我什么事也不做,”安德烈·安德烈伊奇说,“他的话对极了!我什么事也不做,而且也做不了。这是什么缘故?就联想到将来有一天,我也许会在额头上戴一枚帽章,去办公,我都会觉着那么厌恶,这是为什么?啊,俄罗斯母亲!啊,俄罗斯母亲,你至今还驮着多少游手好闲的、毫无益处的人啊!”他对他什么事不做这一点,得出一个概括的结论,认为这是时代的特征。

娜佳心里觉着气愤,身子也不舒服。

早晨喝完茶以后,娜佳走进萨沙的房间。“我忍不下去⋯⋯”她说,“以前我怎么能一直在这儿生活下来的,我真不懂!我在这儿连一天也过不下去了。明天我就离开这儿。”

等到她在车厢里坐定,火车开动,过去就缩成了一小团,同时以前她不大留意的广阔未来,却铺展开来。欢乐忽然使她透不出气来:她想起她在走向自由,去念书,这就跟许多年前大家所说的“出外做自由的哥萨克”一样。一时间,她又笑,又哭。

五月间,考试完结以后,娜佳动身回家去,身体很好,兴致很高。她从车站坐着马车回家,觉着房子又小又扁,街上没有人。所有的房子都好像盖满了灰尘。祖母已经十分苍老,仍旧肥胖、相貌难看。尼娜·伊万诺芙娜也老多了,丑多了,可是仍旧像以前那样束紧腰身,钻石戒指仍在她手指头上发亮。

娜佳走上楼去,看见先前那张床,先前那些挂着素白窗帘的窗子,窗外也仍旧是那个花园。傍晚,她上床睡觉,盖好被子,不知什么缘故,她觉着躺在这暖和的、很软的床上有点可笑。

“滴克搭克⋯⋯”守夜人打更,“滴克搭克,滴克搭克⋯⋯”

五月过去,六月来了。娜佳在家里已经住惯,她在花园里和街道上溜达,瞧那些房屋和灰色的围墙,她觉得这城里样样东西都早已老了,过时了,只不过在等着结束,或者在等着一种年轻的、新鲜的东西开始罢了。眼前,虽然奶奶的家里搞成这样:四个女仆挤在一个房间里,住在地下室里,住在肮脏的地方⋯⋯

这时在她面前现出一种宽广辽阔的新生活,那种生活虽然还朦朦胧胧,充满神秘,却在吸引她,召唤她。

她走上楼去,回到自己的房间里收拾行李,第二天早餐向家人告辞,生气蓬勃、满心快活地离开了这个城,她觉得,她从此再也不会回来了。

1903年(有删改)

文本二:

当她正在逃离的时候,也就是此刻,克拉克仍在她的生活中占据着一个位置,可是等逃离结束,她自顾自地向前走了自己的路时,她又用什么来指他的位置呢?

她把他看作是二人未来生活的设计师,她自己则甘于当俘虏,她的顺从既是理所当然的,也是心悦诚服的,又能有什么别的东西,别的人能成为如此清晰鲜明的一个挑战呢?

这是一种什么感觉呢,你有没有在生活中遇见过:

自己十分渴求一件事,或许是一次考试的成功,或许是一次事业上的突破,但是这种幸福和满足感只会存在一刹那,之后就怅然若失,不知道自己该去干什么了。

那种巨大的空虚感会吞噬你,感觉自己缺了一角,你甚至想回归到那种旧有的生活节奏中去,最好每天都是这么一成不变的,这种感觉会持续到你找到下一件让自己拼尽全力的事为止。

卡拉就是这样,只不过,她将克拉克视作了自己的精神支柱,她的所有一切都围绕着克拉克转,而当有一天失去了他,她的生活就不知道该如何继续了。

(节选自爱丽丝·门罗《逃离》)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萨沙这一人物虽笔不多却至关重要,他的感慨震撼了娜佳的心灵,他是娜佳的亲戚,也是娜佳的精神导师。
B.娜佳十六岁起盼望出嫁,七年后正式订婚,婚期临近时却对未婚夫安德烈非常失望,于是她选择离家出走,借读书之名来逃避这桩婚事。
C.吃晚饭时,祖母、母亲和娜佳的未婚夫安德烈讨论催眠术;晚饭后,安德烈拉小提琴,母亲弹钢琴伴奏。生活看似丰富,实际上单调、空虚、无聊。
D.娜佳乘火车离家,直到五月考试结束才回到家乡,她在外地的生活文章虽未描绘,但应该是她所向往的崭新生活。
2.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塑造了祖母、母亲、安德烈等一系列人物形象,为我们描绘了20世纪初期俄国社会的人物风貌,展现了真实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
B.小说结尾“灰色的围墙”“这城里样样东西都早已老了”与开篇“一轮明月照着花园”形成鲜明对比,以人物对环境的不同感受,反映人物思想的转变。
C.小说几次写到守夜人懒洋洋的打更声,既暗示了家乡生活的一成不变、枯燥乏味,同时也反衬出主人公在不同的场合下不变的心情。
D.小说不以情节取胜,而是通过日常生活中平淡无奇的场景变换,推进娜佳思想情感裂变的演进过程,留下足够的空白,让读者想象。
3.请简要概括娜佳的心理变化过程。
4.安德烈和娜佳都对现有生活感到不满,二者之间有何不同?娜佳向往的“宽广辽阔的新生活”的内涵是什么?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采 薇

鲁迅

伯夷叔齐转身向北,讨着饭,晓行夜宿,终于到了首阳山。

这时候,太阳已经西沉,准备就睡之前,叔齐取出两个大饭团,和伯夷吃了一饱。这是沿路讨来的残饭,因为两人曾经议定,不食周粟,只好进了首阳山之后开始实行,所以当晚把它吃完,从明天起,就要坚守主义,绝不通融了。

首阳山下面就是首阳村,不但常有砍柴的老人或女人,并且有进来玩耍的孩子,可吃的野果子之类一颗也找不出,大约早被他们摘去了。

叔齐好像落在深潭里,什么希望也没有了。天无绝人之路,叔齐陡然想起自己还是孤竹君的世子时,保姆给他讲故事:黄帝打蚩尤,大禹捉无支祁,还有乡下人荒年吃薇菜。他忽然觉得有了气力,立刻站起身跨进草丛,一路寻过去。果然,这东西倒不算少,走不到一里路,就摘了半衣兜。他还是在溪水里洗了一洗,这才拿回来;他把石片支起来,聚些枯枝,在下面生了火,烤薇菜。叶子变成暗绿,熟了。

叔齐撮起一株来,放在自己的嘴里,闭着眼睛,只是嚼。

怎么样?伯夷焦急的问。

鲜的!

两人就笑嘻嘻的来尝烤薇菜;伯夷多吃了两撮,因为他是大哥。

他们从此天天采薇菜。

首阳山上是有人迹的,闲聊间,伯夷竟说出了他们俩原是辽西孤竹君的儿子。因父亲要传位给他们,逃了出来,一同来找西伯文王,进了养老堂。又不料现在的周王竟以臣弑君起来,所以只好不食周粟,逃上首阳山,吃野菜活命……

事情传开后,也常有特地上山来看他们的人。

有一天,他们俩正在吃烤薇菜。忽然走来了一个二十来岁的女人,先前是没有见过的,看她模样,好像是阔人家里的婢女。

这是什么玩意儿呀?她问。

薇。伯夷说。

怎么吃着这样的玩意儿的呀?

因为我们是不食周粟……

女人冷笑了一下,于是大义凛然的斩钉截铁的说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你们在吃的薇,难道不是我们圣上的吗!

伯夷和叔齐听得清清楚楚,到了末一句,就好像一个大霹雳,震得他们发昏。薇,自然是不吃,也吃不下去了,而且连看看也害羞,连要去搬开它,也抬不起手来,觉得仿佛有好几百斤重。

樵夫偶然发见了伯夷和叔齐都缩做一团,死在山背后的石洞里,是大约这之后的二十天。

消息传到村子,哄动了一大批来看的人,一直闹到夜。夏夜纳凉的时候,还有人谈起他们的事情来。有人说是老死的,有人说是病死的,后来又有人说其实恐怕是故意饿死的,说阿金姐曾经上山去奚落他们了几句,傻瓜总是脾气大,大约就生气了,绝了食撒赖,可是撒赖只落得一个自己死。

阿金姐却并不以为伯夷叔齐的死掉,是和她有关系的。自然,她上山去开了几句玩笑是事实,但倒为他们招来了很大的运气。

老天爷的心肠是顶好的,她说。他看见他们撒赖,快要饿死了,就吩咐母鹿,用它的奶去喂他们。您瞧,这不是顶好的福气吗?可是那贱骨头不识抬举,喝着鹿奶,想着鹿肉。鹿是通灵的东西,知道了人的心思,一溜烟逃走了。老天爷也讨厌他们的贪嘴,叫母鹿从此不要去。您瞧,他们还不只好饿死吗?那里是为了我的话,倒是为了自己的贪心,贪嘴呵!……

听到这故事的人们,临末都深深的叹一口气,不知怎的,连自己的肩膀也觉得轻松不少了。即使有时还会想起伯夷叔齐来,但恍恍忽忽,好像看见他们蹲在石壁下,正在张开白胡子的大口,拼命的吃鹿肉。

1935年12月

(节选鲁迅《故事新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5月版,有删改)

文本二:

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不过想利用他的力量,来改良社会。

自然,做起小说来,总不免自己有些主见的。例如,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所以我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觉得够将意思传给别人了,就宁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我深信对于我的目的,这方法是适宜的,所以我不去描写风月,对话也决不说到一大篇。

我做完之后,总要看两遍,自己觉得拗口的,就增删几个字,一定要它读得顺口;没有相宜的白话,宁可引古语,希望总有人会懂,只有自己懂得或连自己也不懂的生造出来的字句,是不大用的。

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脚色。有人说,我的那一篇是骂谁,某一篇又是骂谁,那是完全胡说的。

(摘编自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对人物心理、动作和神态的描写,展示了他们无粟可食的绝望和找到薇菜维生的喜悦,以此来揶揄“圣人”也逃不过“凡人”的生活窘境。
B.小说在叙事上颇具匠心,伯夷叔齐的身世,借由伯夷之口讲出,采用了倒叙的方式,既使故事情节显得灵活合理,又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和可读性。
C.阿金姐的一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揭露了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真相,戏剧性的揭示了他们“圣人精神”的无价值,也带给他们巨大的精神打击。
D.在史料的基础上,鲁迅先生加以浪漫的想象和大胆的创新,以现代人的视角,将“故事”的主旨消解于新编的叙事之中,给小说赋予了新的内涵。
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首阳村的百姓与《祝福》中鲁镇的百姓一样是悲剧的“看客”,也是悲剧的“制造者”,他们对伯夷叔齐的围观和指手画脚,直接造成了二人死亡的悲剧。
B.司马迁在《史记·伯夷列传》中赞赏了伯夷叔齐坚守节义、清风高节的崇高品格,鲁迅先生欲借二人的故事引发时人的思考,推崇其忠义之精神。
C.故事的最后以首阳村民看见伯夷叔齐“大口”“拼命”吃鹿肉为结尾,使故事充满喜剧性和神秘色彩,可以缓解读者心中因悲剧而产生的“怜悯”之情。
D.《故事新编》是鲁迅小说集,主要以神话传说、历史人物为题材,渗入作者对当下现实生活和思想文化的思考与批判,悲凉与诙谐相伴,庄严与荒诞共存。
3.请结合文本二,简要概括作者的“做小说”的“主见”。
4.作者提到其小说所写之事迹“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完全发表我的意思”,请结合文本一简要说明。
2023-08-16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珠海市广东实验中学金湾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6月月考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镇恭懿王元偓,字希道。端拱元年出阁,授检校太保、左卫上将军,封徐国公。至道二年,拜洪州都督、镇南军节度使。真宗即位,加同平章事,封彭城郡王。俄加检校太傅,改镇静难、彰化,进封宁王。郊祀、东,悉为亚献,礼成,授检校太尉兼侍中、护国镇国等军节度。 三年,文武官诣阙请祠后土,元偓以领节帅亦奏章以请,诏许之。将行,命为河、华管内桥道顿递使。明年,车驾入境,元偓奏方物、酒饩、金帛、茗药为贡,仪物甚盛。至河中,与判府陈尧叟分导乘舆度蒲津桥。上登鄈丘亭,目元偓曰:“桥道顿置严谨,尔之力也。”元偓顿首谢。及还,加中书令,领成德、安国等军节度,改封相王。五年,加守太傅。真宗自即位以来,屡以学术勖宗子。元偓首冠藩戚,益自修励,上每制篇什,必令属和。一日,谓宰相曰:“朕每戒宗子作诗习射,如闻颇精习,将临观焉。”因幸元偓邸第,宴从官,宫僚毕会,赋七言诗。元偓奉觞上寿,赐袭衣、金带、器币、缗钱,又与宗室射于西南亭日晡从官退上独以中官从幸元偁元俨宫复宴元偓宫如家人礼夜二鼓而罢。六年,进位太尉。八年七月,以荣王宫火,徙元偓宫于景龙门外,车驾临幸。是冬,加兼尚书令。天禧元年二月,换成德、镇宁二镇,进封徐王。二年春,宫邸遗烬,燔舍数区,元偓惊悸,暴中风眩。帝临哭,废朝五日,赠太师、尚书令、邓王,赠谥恭懿。元偓姿表伟异,厚重寡言,晓音律。后改封密王,又改王苏。治平中,追封韩王。

(节选自《宋史·镇王赵元偓传》)

【注】①元偓,宋太宗第六子,宋真宗之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又与宗室射于西南亭/日晡/从官退上/独以中官从/幸元偁元俨宫/复宴元偓宫/如家人礼/夜二鼓而罢/
B.又与宗室射于西南亭/日晡从/官退/上独以中官从/幸元偁/元俨宫/复宴元偓宫/如家人礼/夜二鼓而罢/
C.又与宗室射于西南亭/日晡/从官退/上独以中官从/幸元偁/元俨宫/复宴元偓宫/如家人礼/夜二鼓而罢/
D.又与宗室射于西南亭/日晡从/官退上/独以中官从/幸元偁元俨宫/复宴元偓宫/如家人礼/夜二鼓而罢/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度使,唐时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宋朝限制其权力,多是宰相卸任后的荣誉职务。
B.封,文中即帝王行封禅事,以告天下太平,与“封狼居胥”的“封”内涵一致。
C.车驾,帝王所乘的车,因此用为帝王代称。和“临幸”连用,表示皇帝亲临之意。
D.薨,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或封王的贵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元偓擅长礼仪。真宗举行郊祀及东封典礼之时,他都担负着第二次献祭酒的重任,礼成后被授予检校太傅兼侍中、护国镇国等军节度。
B.赵元偓办事周到。皇帝车驾入境,他奏请把本地物产作为贡品,用于祭礼的器物很多,桥路安置整顿方面也很严谨,得到皇帝的称赞。
C.赵元偓学术出众。他的学术在藩戚中位居第一,皇上每次作诗,一定让他写诗唱和。真宗还专门去他府第了解其作诗习箭的情况。
D.赵元偓英年早逝。宫中遗留的灰烬余火,焚烧了数间房屋,赵元偓受到惊吓,突然得了风眩病去世。皇帝亲临哭祭,停止朝会五天。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武官诣阙请祠后土,元偓以领节帅亦奏章以请,诏许之。
(2)因幸元偓邸第,宴从官,宫僚毕会,赋七言诗。
5.“恭懿”意为肃敬美好之意。元偓能获此谥号的原因是什么?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美,人之所向,心之所往。美,俯拾皆是,遍地开花。“水光潋滟晴方好”是自然之美,“五十弦翻塞外声”是沙场之美,“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是哲理之美。正所谓“美色不同面,皆佳于目;悲音不共声,皆快于耳。”人生来就有真善美的需要,都有发现美的能动性,而美又是无处不在的,用心去感受,用心去触摸,皆可寻得美。

爱美是人类天性,教育的功用就是要顺应人的天性,凡是天性中所固有的,必须趁适当时机去培养,否则像花草不及时下种及时培植一样,就会凋残萎谢,达尔文在自传里懊悔他一生专在科学上做功夫,没有把他年轻时对于诗和音乐的兴趣保持住,到老来他想用诗和音乐来调剂生活的枯燥,就抓不回年轻时那兴趣,觉得从前所爱好的诗和音乐都索然无味,他自己说这是一部分天性的麻木,这是一个很好的前车之鉴。美育必须从年轻时就下手,年纪愈大,外务日纷繁,习惯的牢笼愈坚固,感觉愈迟钝,心理愈复杂,欣赏艺术力也就越薄弱。无论学哪一科专门学问,干哪一行职业,每个人都应该会听音乐,不断地读文学作品,偶尔有欣赏图画、雕刻的机会。

在西方社会中这些美育活动是每个受教育者的日常生活中的重要节目。我们中国人除专习文学艺术者以外,一般人对于艺术都漠不关心,这是最可怜惜的事,它多少表示民族生命力的降低与精神的颓靡。

从历史看,一个民族在最兴旺的时候,艺术成就必伟大,美育必发达。史诗悲剧时代的古希腊、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莎士比亚时代的英国、歌德和贝多芬时代的德国都可以为证。我们中国人古代对于诗乐舞的嗜好也极普遍。《诗经》《礼记》《左传》诸书所记载的歌乐舞的盛况常使人觉得仿佛是置身近代欧洲社会。孔子处周衰之际,特置慨于诗亡乐坏,也是见到美育与民族兴衰的关系密切。

因此,当每一个公民都拥有发掘美好的眼睛与心灵,拥有完善的人格、更富情趣的人生和更高的精神境界,不仅是个人之福,也是国家之幸。美,对于生命个体,拥有美好的心灵、健全的人格,是追求更高精神境界的基石;对于国家、民族,美育承载着提升国民素养、汇聚民族共识、实现伟大复兴的使命。

(《大美人生:朱光潜随笔》有删改)

材料二:

两年多年前,孔子就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观点,强调诗礼乐对人格培养的作用,也体现了对审美教育的重视,蔡元培先生也曾大声疾呼:“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由此可见,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狭义的美育,专指“艺术教育”;广义的美育,是将美学渗透于各科教学后形成的教育。美育不限于艺术教育,而是关于美的一切教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能力的过程,艺术教育只是美育的手段之一。美育和德育、智育、体育、劳育一样,具有不可替代的育人价值。学校教育中,必须坚持五育并举,不仅在艺术教育中落实美育目标,更要在德、智、体、劳诸育中体现美育的要求,特别是要在学科教学、社会实践和学校文化等方面贯穿或渗透美育的内容与元素。发挥美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功能。而且,生活经验和脑科学研究正在证明:艺术与科技的融合更能点燃创新的火花,激发人类创造的灵感。

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学校美育的重要目标和任务。学校落实美育,可以在多个方面着手,可以在课程教学中,贯穿美育的目标和要求,发挥所有课程在落实美育中的功能与作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并逐渐实现美的内化的能力;另外,教师善于以发现美的眼光思考问题,看待学生,展开教育,影响学生,以美感化学生;空间环境也可以发挥舒适、安全、令人愉悦的环境的熏陶功能,以美净化学生;通过学校文化建设,融合美育要求和元素,促进人的思想情感及价值判断的形成,以美促进人格的完善、心灵的升华,为人的终身发展与人生幸福奠定基础。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教育是为了让每位学生拥有更加幸福的人生,让社会因此而更加美好,使人们共拥“真、善、美”的世界。从这个角度看,美育更具不可替代功能。“求真”指向人与自然的关系,“向善”揭示人与他人的关系,而“尚美”则偏重于人的自我超越,是在“求真”的感化下,“向善”的净化中,实现对自身、对他人、对大自然所构成的这个世界的一种“美”的内化。这是基于理性与感性统一的一种境界超越与灵魂升华。

(选自《美育: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的基本内涵》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用心去感受、触摸,便会发现美无处不在:它可以是沙场之美、哲理之美,也可以是目见之美、耳听之美。
B.美育要从年轻时就开始下手,因为一个人在年轻时,习惯尚未完全形成,心理较单纯,对艺术的感觉较灵敏。
C.学校教育必须坚持五育并举。仅在艺术教育中落实美育不够,还应在各科教学、社会实践等方面体现出来。
D.“尚美”是偏重于人的自我超越,是在“求真”的感化和“向善”的净化中,完成的境界超越和灵魂升华。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以前的歌舞盛况启示我们:美育是否发达,与民族兴衰密切相关,若想实现民族复兴,就必须重视美育。
B.文章用莎士比亚、歌德等人的例子,意在说明一个民族在最兴旺的时候,艺术成就必伟大,美育必发达。
C.生活经验和脑科学研究已证明,艺术与科技的融合能更好地点燃创新的火花,激发出人类创造的灵感。
D.教育的目的是让每位学生拥有更加幸福的人生,拥有真善美的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校美育举足轻重。
3.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某校组织观看央视的《衣尚中国》,该节目将中国传统服饰搬上大荧幕,以更加直观的方式,给观众们带来视觉盛宴。
B.有人说:艺术是高大上的东西,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孩子们最应该掌握的是基本的生存技能,有余力可以去学艺术。
C.近年来,出现了博物馆和教育部门合作,在中小学、幼儿园建设微型博物馆,打破博物馆的场地限制,使文物“火起来”。
D.某校举行“最美宿舍”“最美班级”的评选活动,并围绕“整洁、美观、有文化气息”等方面有针对性提出了具体的标准。
4.材料一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分析。
5.结合两则材料,就“如何做好学校美育工作?”谈一下你的理解。
10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称人以颜子,无不悦者,忘其贫贱而夭;指人以盗跖,无不怒者,忘其富贵而寿。尽管可能存在误解,但不得不说,有一些人物典型已经成为老百姓的集体记忆。被老百姓记住的,往往不是这个人的境遇如何,而是他的人品如何。今天,袁隆平、钟扬、屠呦呦、黄文秀等都是这样的典型。因此有人说:要得富贵福泽,天主张,由不得我;要做贤人君子,我主张,由不得天。

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对新时代青年成长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07-27更新 | 91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珠海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