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29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见麒麟

哥舒意

丁丑年秋,日军进驻南庄,砸开了苏园生锈的门锁。当天,藤原长官请私塾先生苏夫子苏园一叙。

“夫子现在还有学生?”

“时局纷乱,学生失散,只在家里教小女,编地方志。”

“时局纷乱,我也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教师。现定居南庄,正好请夫子教犬子承太中华文化。夫子不妨带令媛一起来,两个孩子可作伴读书。”夫子没有说话。

“日本武运源于贵国儒学,今后我们不分彼此,共同将它发扬光大。”

“我只知道教书。”

在苏园,守真见到了承太。“守真是我女儿,”夫子说,“在这里,我们只是师生,你们只是同学。”言毕,夫子就开始讲授孔子。

课间休息,夫子望着窗外。窗外半山桃树,不见花叶,夫子偏看得出神。

“夫子在看什么。”

“看万里桃花吧,万里桃花是苏园盛景,只有上了年纪的人看到过。”守真说。

“现在漫山枯树,没有桃花。”

“那夫子就是在看过去的万里桃花。”

习字课。夫子写下一字,问承太。

“‘仁’,我父亲的名字。父亲说他取名为仁,就像皇帝待臣民要仁慈,不要凶恶。”

“这是其中之一。子曰仁者爱人,仁是爱惜他人。”夫子教承太“仁”字的不同写法,汉隶唐楷, 一一落入承太眼里。

上午课毕,午餐。承太吃了几口,瞥见守真饭碗已经扒空大半,问:“师姐没吃早饭吗?”

“家里的粮给村里孤儿了,他们大人被打死了,他们没饭吃。”

承太没说话,看了看外面,说:“桃树开花就好了,可惜都枯了。”

守真说:“我们去找找,也许能找到一两朵桃花。”

饭后,他们在桃园真找到了一朵纯白的瘦花。秋日白桃难得一见,两人赏过桃花,差不多到了上课时间,守真起身要走,承太却奔向大屋,提了一柄大刀回来。

“母上佛堂供花,正需一支白花。”承太双手握刀,举过头顶。

“这个桃园再也没有桃花了。”守真凝视断茎绿痕,见地上有足印,隐隐然像是什么动物曾在此驻足。

晚上回家,守真对夫子说:“我好像又看见了。”守真在纸上写了夫子以前教她的两个字,四十二笔。到了半夜,守真偷偷出门再次来到苏园那棵桃树下。月色朦胧,恍惚间见一行蹄印,从她脚下伸展开去。远处树影下,一头古兽。古兽仿佛感觉到了她的存在,转身望着她, 目光清澈。

守真回到家,夫子已经醒来,在方桌上写字。

“我又见到麒麟了。”

“麒麟,古人视为仁慈化身,太平之世它才现身。”夫子说,“孔子见过麒麟。”

“可现在是乱世。”

“所以麒麟不该出现。”夫子说,“不要告诉任何人你见过麒麟。”

一个周六,午课结束,师生三人听见屋外喧哗。原来,士兵正在挖一株桃树,守真正是在那棵桃树下看见麒麟的。很快,一辆军卡驶来,运来一棵大樱花树,种在了那株桃树的位置。

那天入夜之后,守真出门。门外,承太背着书包在等她。他们一起来到南庄的祠堂,祠堂供桌下钻出很多身影。承太打开书包,所有孩子都看见了饭团,他们想起夫子教过的课,就说,仁者爱人。

离开祠堂后,守真决定把看见麒麟的事告诉承太。于是,他们一起来到苏园,找到那棵樱花树,蹲守在离它不远的桃树下。月亮渐渐隐没,风起云涌,电闪雷鸣。也不知过了多久,暗夜中守真感到有东西在触碰她。麒麟!麒麟身上遍布伤口。

清晨,守园士兵发现,昨天移植的樱花树已被雷劈断,树下焦土上,有蹄印四枚。

夫子在家正吟诵论语。卫兵敲门,说藤原请夫子前往苏园一叙。

“今天我们说一下这两个字。”藤原拈起宣纸,上面是夫子写的两个字。四十二笔。

“麒麟。我想听夫子说文解字。”

“麒麟是古人想象出来的动物,实为驼鹿,所以两字都以鹿为字首。”

“我读到的史料和夫子所说不同。这也是从夫子家借来的,《南庄简史》,上面说,汉武帝时村民在这里见到麒麟,汉武帝就让人建了守麟阁。现在守麟阁已毁,但原址上又盖了这座苏园,有了万里桃花。所以,麒麟再度出现也不足为奇。”

“前人虽有记录,却未必是信史。”

“那孔子春秋时见麒麟,看见的是什么?”

“一头驼鹿。”

“西汉武帝猎得白麟,又是什么?”

“一头白色的驼鹿。”

“所以夫子是不相信中国有麒麟这种瑞兽的。”

“子不语怪力乱神。敢问藤原先生,如果见到麒麟,又会怎么做?”

“我们会请回京都,我觉得麒麟代表了中国文化里最宝贵的那一部分。”

“遗憾的是,藤原先生永远不可能见到麒麟。”

藤原没作声,过了一会说明天要来听课。第二天夫子上课,讲“朝闻道,夕死可矣”。藤原旁听了一会,起身击掌,两名宪兵应声而至。

“最后问夫子一次,到底见过麒麟没有?”

“从没见过。”

一名宪兵架住夫子,另一名抓住守真。夫子嘴唇动了动,守真低声说:“爸,覆巢之下。”

夫子没再说话。这时,承太忽然向父亲跪下,藤原迟疑了一会,然后挥了挥手,宪兵松开了守真。

供桌下的孩子饿急了。守真很晚才来,孩子们问夫子呢。守真没有回答。

忽有孩子说:“着火了!”苏园那里红光艳艳。守真望着山林,隐隐约约,真真切切,如有古兽浴火奔走。守真取出《南庄简史》,翻到最后一页,上面有夫子的字:丁丑年秋。之后空白。守真取笔,在空白处写下:“丁丑年秋,夫子化麟,隐入桃林,是夜桃林花开万里,绵延不绝。”

“今天还上课吗?”孩子们问。

“上的。今天教两个新字,四十二笔,你们看仔细。”

(选自《小说月报》2023年第1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于“课间休息,夫子望着窗外”的情景,承太与守真间有一番问答,这为小说情节的展开提供了必要的背景介绍。
B.藤原将樱花树移植到苏园,象征着日本对中国文化侵略的深入;而樱花树被雷劈,则隐喻侵略者的野心不可能实现。
C.藤原所找的麒麟,是具象的;而夫子所见的麒麟,却是抽象的,他们所言的麒麟是两个概念,这也体现了他们二人对中国文化的态度。
D.小说写夫子应允藤原担任承太家庭教师的无奈,写他为守护麒麟秘密的英勇,揭示了一名普通中国百姓的精神成长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一般写抗战题材的作品不同,这篇小说从文化的角度落笔,写日本侵略者对中国的企图,写中国百姓守卫中华文化的努力,取材独特,视角新颖。
B.藤原所找的麒麟,是具象的;而夫子所见的麒麟却是抽象的,他们所言的是两个概念,这也表现了他们二人对中国文化的态度。
C.刀劈桃花,暗示承太的日本基因;给孤儿饭团,表现了承太的仁爱之心,两者对比鲜明,反映了承太矛盾而复杂的内心世界,从而丰富了人物形象。
D.小说叙述的故事虽是发生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但仍不乏刀光剑影,砸开苏园生锈的门锁,因为阴谋无法得逞而将夫子杀害,让人感受到日军的残暴。
3.有人评价夫子教承太写“仁”字的情节设计有“一石三鸟”的作用,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看法。
4.麒麟是传说中的瑞兽,在现实中并不存在。请简要分析作者虚构“见麒麟”的意图。
2024-08-27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湘桂黔名校大联考2022—2023学年高二年级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由于中国和西方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之不同,中西民族在哲学观念、文化传统、性格气质和审美心理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别,反映到民族的艺术性格上也有许多不同。这种不同在各种艺术中都有表现,建筑艺术也不例外。和其他艺术门类一样,中国建筑艺术也散发着中华大地特有的泥土芳香,显示了与西方不同的风貌性格。

西方的建筑重在坦率地呈现人心中的激情,把内心的狂热、幻想和茫然,都化成为实在的视觉形象:超人的巨大尺度、强烈的空间对比、神秘的光影变幻、出人意表的体形、飞扬跋扈的动势、骚动不安的气氛。这些在埃及神庙、拜占庭尤其是哥特或巴洛克教堂以至现代教堂中,都可以找到大量例证。中国的建筑则与此相反,并不注重表现人心中的狂热,而是重在再现精神的宁静与平和。

从艺术角度而言,中国建筑的美就隐蓄在的内部,需要周览全局才能一一呈现。它鄙视一目了然,不屑于急于求成,因而也更加含蓄温文,更为内在。即就建筑单体美而言,中国建筑也颇不同于西方之注重外形的奇诡新巧、变化多端,而更多地存在于体、面、线、点的组合显示的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关系所赋予的和谐、宁静及韵味。

中国建筑更具有一种绘画之美。群中的每一座建筑单体就像是画中的一些长短粗细浓淡不同的线,如果离开全画,这些线就失掉了意义。太和殿只有在紫禁城的庄严氛围中才有价值,祈年殿也只是在松柏浓郁的天坛环境中才有生命。群外围绕的城墙或院墙则是画框。城楼、角楼或院门,则是画框上的重点装饰。画框里面的单体建筑内向而收敛。西方建筑则更具有一种雕塑之美,本身就是完然具足的,雕塑感很强,外向而放射,几乎每座不同,争奇斗胜,突现自己。中国的建筑重在创造一种群体的内在意境之美,比较含蓄,更多潜化之道;西方则重在创造单体建筑的外在形体之美,比较张扬,更多震撼之力。

就建筑和群外的自然而言,中国建筑不强调突出自己,所以尽管在围墙内部各建筑势态干戈相向,群外却趋于平静,故深山之古寺应曰,而不会筑成欧洲的城堡。中国建筑主动地把自己和自然融合在一起,实际上是另一方式的对自身的肯定:寺既藏于深山,寺也就成了深山的一部分,托体同山阿,更加辽阔,更加不朽。

西方建筑则不然,它借助于墙和屋顶,造成一个自足自立的存在,它是放射的,以不凡的形象高傲地鄙视自然。在欧洲城堡里常常会耸起一些高高低低的塔楼,一个个争先恐后地向外张望,生怕人们忽视了它们。欧洲建筑不重视与自然的渗透调和而更看重与自然的对比,人的力量显示得更、加突出。

(摘编自萧默《从中西比较见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性格》)

材料二:

在中国和西方旧石器时代,先民们为了谋求基本的生存空间而促进了住宅的营造,最初出现的住宅都是用树枝和泥土搭建而成的树枝棚和洞穴。《墨子·辞过》说:子墨子曰: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房屋的起源及其发展中也说:有些人便开始用树叶铺盖屋顶,有些人在山麓挖掘洞穴,还有一些人用泥和枝条仿照燕窝建造自己的躲避处所。”“巢居穴居的进一步发展,即是中原大地上出现的干阑式建筑和木骨泥墙的地面建筑,以及欧洲大陆上逐渐发展起来的蜂巢形石屋、树枝棚屋、帐篷、长方形房屋等。据考古发掘和复原研究,这些住所在空间上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例如,规模都很小,形状都是圆形和方形,构成方式主要以单间复合式多间集中式为主。

然而,中西传统居住建筑也存在不同。中国住宅多数以院落式布局为主,通过廊或廊庑连接室内空间形成整体,空间组织讲究主从关系;而西方住宅多数以独立式布局为主,通过大厅等连接室内空间形成整体,空间组织注重序列关系。

中国住宅发展到周代,院落式布局已经基本形成,此后一直沿用到明清时期。院落式布局由一座座单体建筑、廊或廊庑、围墙围绕着中心院落,在平面方向上向四个方位扩展和延伸的组群形式,造就了一种使建筑物依存于大地的感觉。其中,单体建筑作为室内空间的载体,一方面以一定的组织方式,成为建筑组群的一个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也就是说,每座单体建筑都具有完备的空间结构和空间形态。

西方住宅在初期布局上,也曾使用以庭院为中心周围布置房屋的形式,如古希腊的庭院式住宅、古罗马的中庭式住宅。但古罗马也创造了公寓式住宅,并呈现出由中庭式向公寓式住宅发展的趋势。自古罗马以后,西方住宅很快倾向于独立式布局,即把原来离散的单体建筑合并起来,组合成独立式住宅,不断追求巨大的建筑体量和内部空间.从中世纪的城堡,到文艺复兴的府邸和别墅,再到古典主义的府邸大多如此。室内各种房间,少则十几个、多则几十个房间,通过大厅式”“楼梯厅式”“长廊式”“连列厅式等把水平与垂直方向上的各个房间连接起来,形成完整的室内空间系统。

(摘编自詹和平《中西传统居住建筑室内空间设计比较》)

1.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建筑艺术显示了与西方不同的风貌性格,是因为中国和西方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不同。
B.西方的建筑注重用视觉形象反映人心中的激情,中国的建筑与此相反,不注重表现人内心的情绪。
C.中国建筑重视与自然的融合,更显内敛与辽阔的特征,西方建筑更看重与自然的对比,更显独立性与力量性。
D.中西传统居住建筑存在不同,中国住宅空间组织注重室内与室外形成整体,主次分明。西方住宅空间组织以独立式空间布局为主,注重序列关系。
2.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材料一中,多处论述西方建筑的特征,是为了衬托与凸显中国古代建筑注重再现精神的宁静与平和的艺术特征。
B.在材料一中,论述中国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性格,分别从艺术美角度、绘画美角度、自然美角度,强调和谐组合、内在意蕴。
C.在材料二中,列举了“巢居”、“穴居”、干阑式建筑、骨泥墙的地面建筑、蜂巢形石屋、树枝棚屋、帐篷、长方形房屋等建筑形式,是为了说明住宅谋求生存空间的营造功能。
D.在材料二中,论述中西传统居住建筑室内空间设计的特点时,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的论证方法。
3.下列选项中,最不符合材料一所提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性格”的一项是 (     
A.陶渊明《归园田居 (其一)》:“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B.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C.杜牧《阿房宫赋》:“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D.曹雪芹《林黛玉进贾府》:“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
4.萧默认为,“关于中西建筑的比较,很难说孰优孰劣,就好比山南宜于桃李,山北宜于松柏,各有其宜而已。”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5.以下是《红楼梦》第十七回关于薛宝钗住的“衡芜苑”的描写,请根据材料一分析其所体现的中国建筑特征。

因而步入门时,忽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来,四面群绕各式石块,竟把里面所有房屋悉皆遮住,而且一株花木也无。只见许多异草: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或穿石隙,甚至垂檐绕柱,营砌盘阶,或如翠带飘飘,或如金绳盘屈,或实若丹砂,或花如金桂,味芬气馥,非花香之可比。

2024-08-27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湘桂黔名校大联考2022—2023学年高二年级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城防图

陈刚

随着战争形势的推进,为了顺利解放宜昌城和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现在上级迫切需要获得城防工事布防图。上级通知“萝卜”迅速启用潜伏多年的“锥子”。

“萝卜”把“同德元”大药房白底黑字的招幌换成了白底红字,同时发布了高价收购五倍子陈货的信息。第二天中午,一辆黄包车在“同德元”大药房门口停下。下来一个硕壮的中年男人,戴礼帽,架墨镜,着长衫。进门问店小二,可有五倍子陈货匀一些给他,价格好说。店小二按老板的吩咐回,现在货紧,只买不卖,不是价格的问题。客人说,要的不多,只需三两三钱。店小二眉梢扬了两下,不再吱声,目光朝库房的位置拐了一下弯,又拐了一下。客人读懂了店小二眼睛里的意思。

库房设在楼梯拐角,推开木门时能听得见木轴粗糙的摩擦声。客人提着长衫的下摆跨进去,取下礼帽,对着背光坐着的那人说话,口气如会老友,好久不见!

那人只是专心致志地沏茶、淋壶,头也没抬,却莫名其妙地问,今日初几?

三七二十一,是个好日子。客人就是潜伏于国民党保卫局多年的侦防处长胡文胜,他站在半明半暗的光影里接了话。

真是择日不如撞日。

接头暗语对上。两人会心大笑,对视了好久,双手才紧紧握在一起。

我就是“锥子”。胡文胜摘下墨镜,没有落座,显然准备接受任务后随即离开。

我是“萝卜”,按照组织指示和你接头。

真担心组织把我遗忘了呢,两年多啦!胡文胜的语气有些伤感,但更多的是激动。

胡文胜接到了迅速将宜昌城防地图和火力部署情况归整的任务。负责城防工作的是绥靖总署司令部,胡文胜所在的侦防处无法直接获取情报。刚出药店,他就在心里慢慢盘算起来,笑意在脸上一点点散开。等收住笑容的时候,心里已经计划妥当。

胡文胜换了一套格子纹西服,头发梳得溜光,出门顺着邮政巷一直朝十三号码头的方向走去。那里有一家咖啡馆。他要去见一个人,刚才电话里约好了。

这人叫周维君,是绥靖总署司令部行署专员的副官。

看见胡文胜走来,他毕恭毕敬地起身哈腰,用双手示意在对面落座。

周维君朝侍者招了招手,问,处座想喝点儿什么呢?他故意用轻松的语气掩饰心中的不平静,但脸上的笑容有些紧张。显然他还没有从刚才的电话中缓过神来。

胡文胜要了一杯干红、一盘干果。

周维君借着行署专员副官的身份,一直秘密地贩卖烟土,在北门外正街一带开了几家烟馆。作为情报部门的负责人,胡文胜自然对一切了如指掌。两人像有某种默契似的,从不说破。胡文胜只会指派手下隔段时间就去烟馆里“借”些钞票,慰劳手下的兄弟们,但很有节制,既不漫天要价,也不频繁无度。

胡文胜刚才在电话里告诉周维君,有些事情对兄弟不利,恐怕会很麻烦。最好见面说,就银座吧。没容周维君开口,电话就挂了。周维君张着嘴,半天才放下电话,心情一下子坠到谷底,摔得七零八落。胡文胜故意让威胁悬着,顶着穴位不用劲,就是想让周维君的心里先火烧火燎一把。

周维君压低声音说,给您准备了两根黄鱼。话一出口,心里就开始埋怨自己,到底还是沉不住气,不能先开口讨价的。其实他准备了四根黄鱼,这是他预备的底线。

胡文胜心里舒服了一下,脸上不动声色,很快很干脆地说,你的命不止两根黄鱼的,恐怕二十根也不止。

周维君:心里泛起一阵苦,吃了黄连一样,您可别听外面的传闻,真的也没挣多少。但语气里已经有了强弩之末的颓势。

胡文胜好像没听见,面无表情地说,你觉得一条命应该值多少价?不是说鸦片的事,是听说有人想拿你加入“和平建国军”说事。你在日本便衣特工队服役的名字,叫周继平吧?他停顿下来,用目光询问周维君,最后才幽幽地说,你知道汉奸的下场会有多惨吗?

保密局一直掌握着秘密处死汉奸的权限。这弦外之音,周维君自然心知肚明。

周维君一时惊恐得无话可说,只感觉后背发凉。冷汗直往下淌,燥热朝上涌,脑门上渗出了细密的汗珠。

胡文胜眼见周维君已吓成了惊弓之鸟,为了让沉重的气氛蔓延,便不再言语。自顾自端起红酒杯,慢慢地啜饮,故意显出一派意态闲雅的样子。他知道周维君也需要一点儿时间来占卜事态的走向。

周维君也端起咖啡杯,目光微垂。他的愁绪好像已经败坏在那一口咖啡里了,含了半天才咽下去,又仿佛下了极大的决心,他突然伸出一根指头,我愿意出十根黄鱼,怎么样?声音越到最后越低沉下去,他控制不了恐惧在内心升腾。

胡文胜摇了摇手,把身体朝前靠了靠,说我不要金条,只要你做一件事,事后两清。听说不要金条,周维君有点儿不知所措,好奇战胜了恐惧,反而轻松了。赶紧堆起满脸的谄媚,狐疑地试探道,还有侦防处做不了的事?

胡文胜冷笑一声,说话的语气很重,表情很严肃,事关党国大事,不可猜疑。

周维君无言以对,脸上掠过一丝惊讶的神色,但随即收敛了。

胡文胜掏出烟盒点了一支烟,又将烟盒轻轻朝前一推,压低嗓音,字斟句酌地说,这是玛利亚微型相机,胶卷已经装好。请你在两天内将宜昌城防火力布置图拍照后给我。事情办完后,还在这里见面,一并把你的那些档案拿走。

仿佛料定周维君也不会反驳,胡文胜说完就起身走了,甚至连头都没有回。

周维君干瞪着眼,嘴里咝咝冒着冷气,仿佛是胡文胜把他猛然间推进了冰窟里。他现在唯一能做的,就只有奋力自救。他不动声色地把装着相机的烟盒放入口袋,脸色慢慢平静下来。回去后,他模仿行署专员的笔迹拟了一份机密文件调阅单,顺利地把城防图从机要室里借了出来,半个小时后还了回去。

第二天中午,忧心忡忡的周维君把相机送还给胡文胜。胡文胜眯着眼睛笑了。一阵静默。他把装着周维君人生秘密的档案,轻轻地推到桌面上,用下巴示意他可以拿走。周维君把档案袋紧紧地抱在自己的胸前,仿佛是抱着“周继平”失散了多年的魂魄。

(有删改)

【注】①《城防图》是陈刚创作的短篇小说,荣获2022年人民文学奖短篇小说奖。作者在创作这篇小说时参考了湖北省档案馆馆藏《湖北解放军纪实宜沙战役》等史料。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萝卜”“锥子”称呼同志,接头时要对暗号,这些都具有特定斗争时期的时代色彩。
B.“站在半明半暗的光影里接了话”,巧妙贴合了胡文胜作为潜伏者的身份特征与处境。
C.从开口讨价“两根黄鱼”到超出底线出“十根黄鱼”,可见周维君在会谈中一直处于下风。
D.周维君送还相机时“忧心忡忡”,是由于他对偷拍城防图感到胆怯,仍然心有余悸。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对店小二着墨不多,但他的言行暗示了时代背景,从正面展现了敌我斗争环境的恶劣,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B.小说善于把握省略的艺术,在胡文胜与“萝卜”的对话描写中,仅保留了接头话语和胡文胜感慨的部分,使叙事节奏张弛有度。
C.小说叙述性语言和描述性语言自然穿插,运用自如,既有助于把握叙事节奏,也让小说读来更加生动,更富有感染力。
D.作者以精湛的技法构思了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故事背景与相关内容又基于一定的历史事实,体现了虚构与真实的有机统一。
3.请简要分析“锥子”胡文胜这一人物形象。
4.作为2022年人民文学奖短篇小说奖的获奖作品,《城防图》展现了强大的叙事把控能力,有评论家称之为“内紧外松”——内里紧张惊险,暗潮涌动;读来松弛沉稳,波澜不惊。请以胡文胜与周维君会面部分为例作简要分析。
2024-02-17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浙名校教育联合体高三上学期期末大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通过与艺术互动,了解平凡和伟大的文学作品的区别,机器能不能学会文学创作,像我们为孩子写故事那样具有创造性,是作家和科学家一直在探索的课题。

1953年,罗尔德·达尔在短篇故事集《出人意料的故事》中,讲述了一个伟大的自动语法师的故事。主人公阿道夫·克尼普是一个计算机天才,但他一直渴望成为一名作家。然而,他的努力毫无成效。后来他有了一个灵感:语言遵循语法规则,在原则上基本上是数学的。有了这样的认识,他开始着手创造一个巨大的机器——伟大的自动语法分析器,这个机器能够在15分钟内根据在世作家的作品写出有获奖潜质的小说。有了这台机器,克尼普大获成功,并成立了一家出版公司。

用算法生成文学作品并不新鲜。最早为计算机编写的程序之一就是为了写情书而开发的。在布莱切利公园破解了英格玛密码后,阿兰·图灵前往曼彻斯特大学,将他的想法付诸实践。在他的指导下,英国皇家学会计算实验室很快就生产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商业化的通用电子计算机——费兰蒂·马克1号,这台计算机具有浪漫的一面,只要随机输入单词,它就能生成情书。20世纪60年代,法国一些作家和数学家一起使用算法来生成新的写作文本,这个团体自称乌利波,意思是潜在文学工作室。其创始人之一雷蒙德·奎诺认为,约束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盲目服从每一个冲动的灵感,实际上是一种奴役,而通过对写作施加准数学约束,可以实现一种新的自由。该团体的早期项目集中在诗歌上。任何写过诗的人都知道,对诗歌的约束往往会将其推向新的表达方式。

正如乌利波运动所表明的那样,诗歌创作特别适合算法的方式。诗歌形式的约束性提供了一个模板,算法可以尝试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来填充。例如,选中俳句或十四行诗的模式后,算法的任务就是选择与模式相匹配的词,同时想出某种形式的总体一致性。如果用押韵的模式来写诗,押韵的词语数据库就非常有用。这就是20世纪80年代由未来学家雷·库兹韦尔创建的控制论诗人背后的代码伦理。库兹韦尔以雪莱、T.S.艾略特等有成就的诗人的作品来训练控制论诗人,并成功创作了一些诗歌作品——在库兹韦尔进行的图灵测试中,控制论诗人创作的诗大多数时候都能骗过人类裁判,冒充人类写的诗。

算法不仅在创作诗歌方面表现良好,在创作小说方面也有所尝试。乌利波团队成员约翰·莱斯库尔首先产生了将算法应用于现有文学作品的想法,这一想法后来被参加全国小说创作月活动的编码员所实现。软件开发人员和艺术家卡兹米认为,与其费尽心思每天写出那么多字,不如在这个月里编写出可以生成小说的代码——于2013 年发布在社交平台上的这一想法,开启了一年一度的文学黑客马拉松。许多参加全国小说创作月的编码者都通过打乱现有文本来创作新的文本,如通过工具过滤《傲慢与偏见》,通过科幻算法解释《白鲸》,通过代码对《一万个梦》进行解释和重新排序。但引起人们注意的是一部名为《探索者》的作品。这部小说记录了一个算法通过阅读网络上的不同文章,来了解人类如何运作的过程。 该算法有一个元代码:工作、扫描、想象、重复。在工作模式下,它搜索有关人类活动的概念;在扫描模式下,它从工作期间遇到的种子概念中搜索纯文本记忆;然后,它使用在扫描模式中没有识别的概念来想象种子概念周围的非视觉。《探索者》记录了该算法在探索网络数据库时从无知到理解的发现之旅。它查阅的第一个页面是如何让一个女孩约你出去。从这次扫描中发现了伤害这个词。在想象模式下,它产生了一个关于伤害的超现实翻版。这就是算法生成文学作品的最终目标:让我们了解一种新兴的意识(如果它真的出现的话),以及它与我们人类的意识有什么不同。因此,目前至少可以保守地估计,人工智能离创作伟大的文学作品还有一定距离,但在创作诗歌、畅销商业书籍方面已经相当成熟了。

(摘编自余静远《人工智能的创作:实践与问题》)

材料二:

人工智能会实现劳动解放吗? 学界对这一问题大多持较为乐观的态度,认为智能化生产方式的变革抑或是智能机器人的大规模应用,必然会让劳动者从劳动中解放出来,获得自由,然后可以去从事自己想从事的事情。这些理论探讨触及人工智能的社会意义,超越了人工智能单纯的技术维度,为学界后续研究提供了新的学术生长点。但是,这些讨论大多从具体劳动维度,以免除直接劳动形式的技术层面进行人工智能与劳动解放的探讨。这一理论框架在认同人工智能带来劳动解放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落入了人工智能带来失业的恐慌之中。 这一症结使得我们有必要立足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视域中,重新审视人工智能与劳动解放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对劳动解放的把握存在着两个向度:其一是价值性层面,将劳动解放看作是使劳动回归人自我发展本身的过程;其二是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出发,认为劳动解放就是自由时间的获得与扩大,是人们在自由时间中进行全面的发展,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必经的历史阶段。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的确在这两个方面都为劳动解放的实现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条件,而且在事实上也印证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关于未来生产方式的预测

(摘编自刘伟兵《人工智能会实现劳动解放吗》)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伟大的自动语法分析器”指罗尔德·达尔在其作品中虚构的一种除在语言上遵循语法规则外基本上遵循数学原则的能够创作优秀小说的机器。
B.世界上第一台商业化的通用电子计算机费兰蒂·马克1号是在阿兰·图灵的指导下生产出来的,它能够在随机输入单词后生成情书。
C.对于“人工智能会实现劳动解放吗”这一问题,学界对此多持乐观的态度,同时认为人工智能必然带来失业。
D.根据马克思主义从价值性层面对劳动解放的阐释,如果不能让劳动回归人自我发展本身,那么就算不得真正意义上的劳动解放。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罗尔德·达尔早在 1953 年已在其作品中描写了一个可以创作小说的机器,说明人工智能的文学创作同样引起了作家们的关注。
B.库兹韦尔训练的控制论诗人创作出的一些诗歌作品在大多数时候都能冒充人类写的诗,说明将算法应用于诗歌创作已经具备可行性。
C.控制论诗人需学习雪莱等人的作品,小说编码者也总要从《傲慢与偏见》等文本中取材,可见人工智能在创作文学作品上始终赶超不了人类。
D.人工智能已经能在诗歌、畅销商业书籍方面进行相当成熟的创作,可以预见今后诗人和畅销商业书作家将面临更激烈的挑战。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第四、五段层层递进,分别论述了算法在创作诗歌和创作小说两个方面的表现。
B.材料一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方法,使论述内容丰富翔实,观点更具说服力。
C.材料二开篇以问题切入,有利于自然地展开论述,在论述中破立结合,逻辑条理清晰。
D.材料一和材料二虽然都谈到了“人工智能”这一话题,但论述侧重点却有着很大不同。
4.好文章讲究主次详略得当。在论述类文本中,主要的、详写的内容,往往由所要论述的问题或观点决定。材料一是如何体现这一点的? 请简要分析。
5.ChatGPT是于2022年12月上线的一款由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它能完成撰写某些类型的文本乃至文学作品的任务。请运用材料二的观点,对ChatGPT的应用进行评价。
2024-02-17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浙名校教育联合体高三上学期期末大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忆北平的旧岁

张向天

到底北平这古城是座老城池,不但前门各处的城砖是老灰色,城内的旗民拘守着旧日王谢的生活,保守着老念头,就连在年节的岁时上,也是依然谨守旧制,大家通行旧岁。古城中不是曾闹过新运动吗?掀起过风飙全国的新思潮吗?并也熔炼出许多各式各样的新人物吗?但,城依然是古城,旧习尚依然畅行着。

由东北的沈阳流亡到古城去,约有五年多的工夫。也许是因了关内关外在满清当朝时就打成了一片,而一直到今天还是如此的罢!所以虽然由遥远的沈阳跑到北平去,但所见所受,和在沈阳时候比较起来,也没有什么绝大的差别。在沈阳的住民讲起“北京”来,真有些超过事实了。比如他们说北京城墙,有多么高大,城门有多么阔宽,城门的门环都是金子做的。仔细讲起来,北京与沈阳又有什么特别呢?不过北平比沈阳,在气象上,北平更为恢廓伟大罢了!

如今暂以北平的旧岁而言,就可以看得出来了。

先由旧历腊月的腊八讲起:北京人吃“腊八粥”,确比沈阳人的腊八食用阔绰。沈阳人的腊八粥,制法简单,只供人吃;而北京人的腊八粥,却制法繁杂,米也不是只一种米,而是杂合了各色各式的细米、豆等物,再加上芰留、莲子、枣、栗子。当粥做成后,粥上再覆以鲜色的桃仁、杏仁、瓜子、青丝、红丝、佛手、白糖、花生仁等,装点得五色缤纷,非常悦目。神祖祭完,才得以给人吃。人吃毕,还须用粥涂墙抹壁,凡庭院门户、树木等物,均得用粥装点,更须喂猫,饲古犬、鸡鸭等禽类。这种排场,按北京人看,名之为“谱”,是非讲求不可的。这如果和沈阳比起来,所差的,只有豪华阔绰之别。

到旧历元旦这天,北京人多在五更后祭神,烧香、放鞭炮,以后是全家吃饺子。吃饺子以后,另有一顿合家同吃的团圆饭。至于拜年的规矩,是大人对大人拜年也有礼物相送的。比如有朋友登堂拜年,主人还须拿出礼物来赠送,按北京人叫作送“百事大吉盒”,中有柿饼、核桃、桂圆、枣、栗子、花生等物。这些物品都含有取义的,例如柿子有“事事如意”的取义,核桃是“和和气气”,桂圆是“富贵升高”,枣、栗子是“早生贵子”。至于幼年哥儿拜年,则须送压岁钱了。

最奇特的是白云观庙会。白云观在西便门外,由元旦日开庙一直到十九日。从前在正月十八日那天晚上,善男信女们一定要在观里过宿一宵以会神仙,男则大福大寿,女则多贵多男。但到民国以来,这种风俗似乎是不行了,不过在十八日这天的古城人士骑驴逛白云观,到老人堂看老人,却是一件极风行的事。

另外有火神庙、护国寺、铁塔寺、三官庙等庙会,也是非常热闹的。再有安定门的黄寺、德胜门外的黑寺、雍和宫等喇嘛庙的打鬼、跳舞、布扎等等,更是引动阖城居民,拥挤往观。

以上所说的北平旧岁的节俗在宗教信仰上的种种,却是古城旧岁中不与人同的独有节目了。

北平古城至今虽然沦陷了有五个多月,但一想到古城的旧年景象,和逛庙的人众拥挤的情形,不禁使我更亲切地忆起北平。

记得去年旧历时,还特别地走遍古城的各个庙会,那一点熙熙攘攘地度岁的盛况,确是永不能忘的。

古城市街上,在旧历年底时候更显得繁荣了,往来者为衣食奔走,各个大街都是非常拥挤。尤其在东安市场里,那些卖灯笼、气球的贩子,一家挨一家地排陈着;卖冰糖葫芦的贩子,尽着吃奶力气大声招卖。

在拥挤的市容中,还可以看到穿高跟鞋的摩登女学生们,半裸着膝腿,颤颤巍巍地高骑在慢步得得的小毛驴上,摇摆过市。这是北京女学生们的习尚,多好骑驴逛大钟寺、白云观,又好赛驴。不过那些穿高跟鞋的时髦脚趾,放在铁驴镫中,终觉不是太合适。

在和平门外,师范大学的附近,排满了席棚,里面满陈展着中国水笔的山水画。画棚子延长占了半个街,如果每个画棚都能走遍尽览,真不是一件容易事呢!识货的人,可以用几角钱买得明清以来的画品、名人笔迹等。

更热闹的是厂旬,又叫海王村公园,附近多是旧书摊、古玩、金石玉器等。在这里,用极低的价钱,可以买来很好的宋刻、元版等等好版本书籍。在这里,不止高人雅士学者可以大逛,找便宜货,就连庸夫俗子、小孩子们,也可以杂在中间拥挤得推不开,挤不动。这里有食物摊子、玩物贩子;孩子们可以花上几大枚,买一个玻璃长颈喇叭,吹吹打打地跑跳。

沦亡五月多的古城,至今可能是无恙罢?如今恰是度旧岁的时节,古城度岁的情形知道是怎样的呢?恐怕在这一切旧时的景象中,已经到处杂上了草绿色的异族,威风凛厉地在搜索着!

古城呵!纵有铁骑纵横肆虐,但,耐心地度过今个旧岁罢!过了冬天就是春天,春天来的时候,难道还有威凛逼人的冰寒吗?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通过比较北京和沈阳在城墙、城门、腊八粥、过旧历元旦以及拜年等方面的不同,表明二者并没有什么大的差别,只是在气象上有所不同罢了。
B.文章开头提到北平闹过新运动,掀起过风飙全国的新思潮,熔炼出许多新人物,以此来反衬北平旧习尚至今依然畅行,并运用反问的句式加以强调。
C.文中写北京女学生穿着高跟鞋,半裸着膝腿,高骑在小毛驴上摇摆过市的情形,虽然这体现了当时女学生追求解放的思潮,但作者对此行为不太认同。
D.文章结尾句化用雪莱《西风颂》中“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一句,表达了作者对北平的祝愿,在困境之中要勇敢面对并对未来充满希望。
2.北平的旧岁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作者是如何将个人遭际和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摘编自《2022年超高清视频行业研究报告》)

材料二:

通过视频网站“追剧”“刷综艺”,已成为许多人娱乐消遣的重要方式,为了收看热门电视剧或综艺节目,很多人开通会员。根据《2021年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发布的数据,爱奇艺、腾讯视频、优酷、芒果TV、哔哩哔哩5家平台占到88.3%的市场份额。腾讯2021年年报显示,腾讯视频的付费会员数为1.24亿。

与此同时,长视频平台长期面临投入大、成本高的行业痛点。在版权价格和演员片酬等因素影响下,爱奇艺、优酷、腾讯视频等长视频平台前期投入巨大,在高运营成本及营收压力影响下,提高会员费成为眼下直接有效的办法。爱奇艺相关负责人日前表示,中国长视频行业已经进入新阶段,尤其注重追求减亏、盈利,而不是之前的追求市场份额与高速增长。

会员费上涨后,长视频平台如何才能留住用户?业内人士指出,平台应秉持“内容为王”理念,深入调研并精准定位市场需求,加大作品原创力度,提高内容质量;珍惜原创资源,加强技术保障,防止盗版、盗播、盗链等侵权行为;加大技术研发力度,通过虚拟现实、弹幕等各类沉浸互动技术满足用户多维度观影需求。

(摘编自《视频平台,提价更要提质》)

材料三:

在会员制下,网络视频内容有了新的回报模式,可以更加准确地完成与用户之间的反馈和循环,促进创作者创作出更多样、优质的产品。同时,通过会员模式,用户有了对内容更直接、更有效的投票权和选择权,每次付费与否都是在行使着对内容和服务的肯定权或否定权。

正是这种双向的改变,十年来,视频网站虽然面临种种预期之中和预料之外的困难和调整,但依然推出了优质视频作品和节目,扩大了VIP用户的规模,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视听内容产业的创作质量和制作水准,推动了中国视听内容的快速发展,使中国故事和中国内容更加自信地进入了全球流媒体平台的竞争和互鉴。

会员制不仅在内容上促进了发展,还促进了用户体验的不断升级和平台技术的不断改善。为了增加内容供给,优化用户体验,让优秀作品能够重获新生,视频平台通过超级分辨率视频增强、AI机器学习等技术,使上千部经典影视作品得到高清修复,为用户带来了全新的视听感受。

会员制虽然不过是流媒体平台跨出的一小步,却可能是中国视听内容产业迈进的一大步。观众越来越习惯“没有免费的午餐”,并且更加珍视自己手中的“投票权”,而平台也真正意识到“内容为王”的硬道理,行业则有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和能源。生产者、平台、内容、用户之间形成了有效互动,推动了内容品质的提升,满足了用户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带动了内容、题材、类型、形态、技术、体验的创新,也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产生了积极效果。当然,用户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与网络视听内容、服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永远会继续存在;人们对优质内容产品和观看体验的需求永远会超前于供给。所以,视频平台未来还需要长期在用户的选择、反馈、督促中,不断地调整、完善和开拓。

(摘编自尹鸿《视频平台会员制推动内容创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图表显示,2020年、2021年6月中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已超过90000万人,与2019年相比,2020年同比增长22.1%,增幅最大。
B.长视频平台想要留住用户,应秉持“内容为王”的理念,精准定位市场需求,提高内容质量,满足用户多维度观影的需求。
C.爱奇艺等5家平台占有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付费会员人数较多,需要转变思维,注重追求减亏、盈利。
D.视频平台要不断调整、完善和开拓,就能解决用户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与网络视听内容、服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
3.视频平台会员制给中国视听内容产业带来怎样的变化?请简要说明。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儒家文化能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影响力的主流文化,并非生而高贵,它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和验证过程,才形成了今天的儒学风貌。儒家智慧贡献给我们一系列概念,比如“仁义”,既提倡仁爱,又强调要在正义的范畴内施行;比如“孝悌”,既提倡在家里孝顺父母,又提倡在社会兄友弟恭:比如“礼乐”,既提倡礼以节人、规范秩序,又强调乐以和情、安和内心;比如“中庸”,既提倡用中道、不极端,又强调保持自我、和而不同。

儒家在当今最有实践意义的思想之一,就是“忠恕”,它不仅是历史贡献给今天的,也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忠,是中人之心,尽心待人、忠于本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是如人之心,推己及人、换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是要极尽所能,“恕”是要量体裁度,所以“忠”与“恕”,与“仁”与“义”一样,是一对相互辅助又相互制衡的概念。

这样的理念,关乎体谅、诚恳、理解、尊重的品质,随着历史河流的向前推进,常常是越来越沉入了河底,其踪奋杳。两千多年前,就有一群知识分子,他们虽不同而和、虽不比而周,他们想人之所想、急人之所难,他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他们尽管性情不同、出身不同、成就不同,但是在“忠恕”的感召下,都践行着儒者的光荣与梦想,体察万物,悲悯苍生。

“忠恕”确实可以作为中国文化在今天提供给世界的智慧准则。早在1971年,联合国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周恩来总理为联合国大厅带去了两幅语录,其一是“以和为贵”,另一条就是关乎“忠恕”的解读:“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贡请教孔子,是否有可以让人终身依照的一个准则?孔子便回复给他这一句照亮万世的格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句是将中华文化的堂堂正气昭显于联合国面前的行事信条。

可见,“忠恕”正是对“和谐”的达成,而“忠恕”也不仅是古代很多知识分子个人修为的守则,更是当代政治风云涌动中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准则。比如,旷日持久的巴以战争,是宗教信仰的冲突;国内的贸易顺差与国外的反倾销举措,是经济体制的冲突;文化输出与文化侵略的论争,是中西文化的冲突;不同年龄段人群的代沟,是价值观念的冲突;旧有事物对创新态势的打压,是思维模式的冲突……所有这些文明的冲突,究其避免和解决之道,都可在“忠恕”的心态中寻找答案。如此,就不会再用固执去拒绝异类、用偏激去反对异见、用自大去打击新生、用霸权去迫害弱势。

所以,纵观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结合今天社会主义的理论成果,我们更应具备一份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而中国智慧,不仅属于过去,也属于未来;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摘编自曹雅欣《儒学古今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学经过历史的检验,由一家学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影响力的主流文化。
B.“忠恕”的“忠”是忠诚尽己,去付出和助益;“恕”是宽容待人,去换位和体谅。
C.孔子的“忠恕”思想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堂堂正气,与联合国的行事信条是一致的。
D.“忠”与“恕”是一对相互辅助又相互制衡的概念,二者结合能促成“和谐”的达成。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简述“仁义”“孝悌”“礼乐”“中庸”等概念内涵,在于强调儒家思想具有辩证性。
B.文中以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为例,证明了儒家“忠恕”思想的作用。
C.文中通过举例和对比论证,指出当代各种冲突实质都是文明的冲突,需要达成和谐。
D.文章重点阐述了儒家“忠恕”思想的现代价值,在论证时兼顾了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智慧贡献中“仁义”“孝悌”“礼乐”“中庸”“忠恕”等都体现重视个人道德修养。
B.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尽管性情、出身、成就不同,但都遵循“忠恕”,践行儒者的追求。
C.“忠恕”是中国智慧,可以提供给世界作为指导准则,有助于解决当代各种文明冲突。
D.社会主义的理论成果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更能使我们具备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遗嘱

侯发山

当林平接到三叔的电话,匆匆忙忙回到老家的时候,父亲已经没有了气息。其实,在他接到电话时,就知道父亲已经咽气了。当时,他还心说父亲这下可以不受罪了。

林平踏进家门的时候,院子里来了不少人,有认识的,有不认识的。林平知道,他们是来帮忙的。看到眼前情景,林平有点歉疚。在乡下,无论哪一家办白事,还是喜事,不用主家叫,乡亲们都会主动前来帮忙。这,似乎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平时老家乡亲们办事,父亲不忘给他打电话,可他总说忙,从没有回来过。难道自己真的是忙?现在想想,其实很多时候自己是能够回来的。

看到林平,三叔紧走两步迎上前来,又看了看他身后,说,就你一个人回来了?听三叔的口气,有责备的意思在里边。

林平忙解释说,三叔,乐乐上午考试,下午玉梅跟乐乐一起回来。

反正人已经没气了,不争这一时半会儿。三叔的表情很漠然。

林平不知道该怎么接三叔的话,他扭头看到父亲身上盖着一个褪了色的旧床单。

三叔并不是林平的亲三叔,是父亲的老邻居。这么多年来,自己从未真正关心过父亲的穿衣打扮。在他的印象中,就给父亲买过一顶帽子,一件棉衣,还有一双拖鞋。林平慢慢走上前去,抖着手缓缓揭开了盖在父亲身上的床单。父亲一改往日胡子拉碴的形象,颧骨高耸,眼睛紧闭,嘴巴大张着,似乎还有话要交代。

林平从未认真端详过父亲。细究起来,不是没有时间,是自己从未真正关心过父亲。此刻,他仔细打量着父亲:花白相间的头发,刀划过似的皱纹……林平觉得熟悉而又陌生。

爹,您为什么不写点只言片语留给我呢?有这想法后,林平马上觉得有点苛刻父亲了。乡下人,哪个写过遗嘱?斗大的字识不了几个,常年不捏笔,字又写得歪歪扭扭,像蚯蚓爬。特别是父亲,老实巴交的,更不会写遗书。

记得刚参加工作那年,有一天,大中午的,自己跟几个朋友正要去酒店喝酒,父亲风尘仆仆来了。他从随身背的布袋里掏出两个鸡蛋。身边的同事还偷偷捂着嘴笑。林平很生气,爹,您这是干什么?父亲用袖子擦了一把头上的汗,说,今天是你的生日,给你煮的鸡蛋……

三婶捅了捅林平,悄声说道,小平,哭啊。

办丧事,要的就是哭声。林平没有兄弟姊妹,他不哭没人会哭的。母亲死得早,是父亲把他拉扯大的。后来,为了供林平上学,父亲走村串巷捡破烂。林平学习很刻苦,从小学、初中、高中,一直读到了大学。大学毕业后留在了城里……农忙时,林平有时回不来,都是父亲一个人忙活。父亲是个种庄稼的好手,春种秋收、犁地扬场样样精通。上个月还打电话,说豆角、茄子都长成了,鸡蛋也攒够了一罐,让他回去拿……怎么事先没有一点征兆,说走就走了呢?

父亲在村里口碑很好,谁家有个大小事,不用人家请,他就跑去了。主家有多少客,该买多少菜,父亲一琢磨就有了。既让客人满意,也让主家撑足了面子……父亲每次赶集回来,都要捎一些水果糖,一进村见人就分,不管大人还是小孩,每人两颗。

以后小平就再也吃不到大哥种的菜了。三婶自言自语说了一句,而后重重地叹了口气。

三婶说的大哥就是林平的父亲。想起父亲的点点滴滴,林平眼里的泪越聚越多,终于唏噓有声地哭起来。

在林平哭的时候,三叔安排帮忙的人,谁谁去挖坟墓,谁谁去垒灶台,……办一场丧事需要很多细节,不亚于美国总统选举,一点安排不到就要出纰漏。

等到林平哭足哭够,停住不哭了,三叔才从灵前拉起林平,说,入土为安,还是议议咋办后事吧。林平怔了一下,三叔,我没经过这事,您做主办吧。

三叔忽然想起什么似的,然后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纸条。你爹都铺排好了,你再看看有啥补充的没有。

林平接过一看,字迹写得歪歪扭扭,但还能看清,看得出一笔一画还是很认真写的:

小平,我的饭量越来越少,我不敢上医院,上医院又得花钱。再说,花钱也治不好,我的病我知道。知道你忙,也没给你打电话。我感觉在世的日子不多了,还是把丧事考虑一下吧,省得到时你着急……若是每年清明节回不来,就在十字街头,对着老家的方向,烧烧纸,磕磕头就中。

是父亲写的!父亲没有多少文化,写这张纸条不知道花费了多长时间。看来,父亲在走前就把一切事宜安排好了。三叔又甩给林平一个鼓囊囊的方便面袋子,上面的图案都看不清了,看来是有些年头了。

林平接过来,打开一看都是皱巴巴的钱,各种面值的都有。

三叔说,我们已经查过了,两万八千七百六十五元四角。

林平抖了抖手里的方便面袋子,说,三叔,这是谁的?

三叔叹了口气,说,在你爹的枕头下发现的,应该是他的,这张条子是跟钱放在一起的。

“啪嗒”一声,林平手里的塑料袋掉到了地上,如同砸在了他的心上。他裂开嘴呜嗬呜嗬地哭开了,越哭声音越大。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林平家乡,无论谁家有了喜事、白事,乡亲们都会前来帮忙,这似乎成为当地人约定俗成的规矩,从中则可见民风之淳朴。
B.当林平解释自己一个人回来奔丧的原因后,文章说“三叔的表情很漠然”,其中蕴含了三叔对林平这一行为的不满。
C.母亲去世后,全家的负担都落在父亲身上,林平也比较懂事,学习刻苦努力,一步步考上大学,最终留在了城里。
D.父亲的病越来越重,因怕花钱不愿去医院,却给不知孝道的儿子留下两万多存款,让父亲这一形象充满悲剧性。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又写得歪歪扭扭,像蚯蚓爬”将不识几个字的乡下人写的字比喻为“蚯蚓爬”,生动贴切,又具有一定的生活气息。
B.该篇小说主要写到“父亲”“林平”“三叔”等人物,人物关系比较明晰,故事情节也相对简单,但却含意深刻,引人深思。
C.从前文林平希望看到父亲的“只言片语”,到最后看到父亲的“遗嘱”,情节连贯,可见“遗嘱”是小说的线索,贯穿了全文。
D.“办一场丧事需要很多细节,不亚于美国总统选举”,以近似戏谑的口吻表现农村人对置办丧事的重视,语言在质朴中略带诙谐。
3.文章在顺叙中插入父亲生前的有关内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4.小说是如何刻画父亲这一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2022-07-18更新 | 154次组卷 | 1卷引用:皖豫名校联盟体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国家治理现代化”是继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之后的第五个现代化,其基本内容是国家制度体系和执政方式的现代化,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政治现代化的重要理念。

在自媒体时代,伴随着新媒体的应用和普及,媒体与政治越来越相互依赖,二者的关系被学者们定义为“共生”,这促使政治传播越来越嵌入到政治运作之中。在自媒体时代,普通民众的“技术赋权”,使政治传播的行动者不再仅仅限定于政治家和媒体机构,民众也成为重要的政治传播行动者。因而,原有限定于单一主体的政治传播,突破时空限制,成为名副其实的政治系统的“神经”和“毛细血管”,深入到政治社会系统的各个角落。

因而,在自媒体时代,治理与政治传播的关系更加密切。政治传播成为治理活动得以运行的基石,规范运行的政治传播有助于从整体上驱动治理体系的优化。政治传播本身的现代化无疑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前者的现代化是后者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

(摘编自于淑婧、荆学民《自媒体时代的中国政治传播及其治理》)

材料二:

近日,有媒体刊发的一篇题为《透视自媒体乱象,避开“人人皆为记者”的陷阱》的文章,读来发人深省。文章提到,社交网络的兴起,将我们带入了“人人皆为记者”的自媒体时代。但一些由自媒体引发的,诸如制造爆款、制造矛盾、炒作名人、传播谣言及剽窃内容等乱象,却不得不重视。

是的,人人都有麦克风,让普通民众拥有了一定的发言权和诉求通道,这当然是好事,是科技与社会的并行进步。但是真的可以“人人都是记者”吗?恐怕未必。因为但凡一种职业,总需要一道门槛来做那个最初的无形把关者。

当蜜蜂太多,呈现出蜂拥之势时,蝴蝶的翅膀便被遮去,甚至难以扇动。自媒体夺取了舆论阵地,但又缺乏媒体本该具有的基本能力和责任意识。当大量虚假低劣的信息充斥舆论场时,严肃媒体所能发挥的空间,就会急剧萎缩,最终劣币驱逐良币。

除了信息质量的急剧下滑,另一个不良苗头,就是主流价值观的撕裂。比如,对文学作品的虚拟人物做戏谑、浮夸的演绎化解读,或许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对历史人物,乃至当下的现实中人做“为我所用”的刻画,就显得不伦不类、甚至触犯他人权益了。

因此,一个应该明确的方向是:我们既不能呼吁一刀切地杀死自媒体,也不能任凭自媒体的“弊端”像肿瘤一样越长越大,甚至尾大不掉。当然,我们也不是号召把自媒体统统管起来,而是要建立最起码的行业标准和操作规范。

筑牢防线,让“自媒体”做到“自律体”。网络无边界,然而道德有底线,法律有红线。每个网民都有言论的自由,有直播的自由,但自由是相对的。不影响他人,不影响社会,自我约束、共同维护,如此才有真正的自由,也才能有健康的网络环境。自媒体是个言论场,入口多、成分复杂。要构建网络安全防线,“自媒体”要管住自己的“嘴”,约束自己的“手”,不能胡编乱造无中生有,更不能恶意攻击危害社会,而是要自觉维护网络环境,积极传播正能量。

釜底抽薪,严防“自媒体”成“自由体”。一些自媒体只为利益、不择手段,炮制谣言、制造恐慌,企图蛊惑人心、诋毁党和国家形象。整治违规的自媒体,要从斩断利益链条入手,铲除滋生的土壤和温床。一方面要重拳严打,按照“全网一把尺”的标准,对各类网站平台进行逐一排查,强化网络监管和执法力度,坚决果断处置违法违规的网络乱象,以治标促进治本,以治本巩固治标,杜绝负能量,大力弘扬主旋律。另一方面强化监督,建立整治和监督长效机制,利用科学手段,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实行全天候监控,发动群众、引导群众投入到网络监督行动中来,让扰乱网络传播秩序行为无处遁形。

自由永远是相对的,自媒体领域不该是任人涂鸦的原始丛林。

(摘编自《警惕“自媒体群蜂下的媒体蝶影”现象》)

材料三:

话语主体及话语代表功能的裂变,引发了国家传播背后话语权力的“播撒”和位移。在传统媒体主导的时代,大众传播主要承担的是传递、解释和宣传政府的政策信息和国家意志的功能,以便在执政者与民众之间、不同国家之间搭建一座教化或沟通的“桥梁”,国家话语是经过精心设计、论证进而固化的修辞政治,具有封闭性、统合性的叙事逻辑。国家传播始终作为政治意识形态和权力博弈的话语场域,属于社会治理和公共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在社交媒体时代,媒介技术的创新拓展,改变了传播话语的生产机制,使得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之间界限日益模糊;全球现代性的沟通、认知模式,不断重塑着大众对国家认同、世界意义的理解。一国(尤其是大国)事务也可能是国际性事务,一个地域性的社会问题也可能成为影响一个国家形象的重要变量,一个分散的网络虚拟群体的舆情也可能被看作一个国家的集体性意愿,因之,国家话语能力不止体现在政府和管理部门的解释能力,还体现在众多网民的言说能力。国家话语传播,已经由垂直性话语传递转向网络状的话语表达,并形成既连缀转合又具有张力的官方、民间舆论场,在维护网民表达权、参与权情况下,如何使多元舆论场和不同传媒取长补短,深度融合,打造鲜活的“中国舆论场”,是提升国家话语能力的应有之义。

(摘编自丁云亮《社交媒体时代国家话语能力的建构逻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自媒体时代,媒体与政治关系越来越紧密,国家治理与政治传播的关系也更加密切。
B.当自媒体占据的舆论空间超过严肃媒体时,舆论场就会产生逆淘汰——自媒体淘汰严肃媒体。
C.我们允许拥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演绎解读虚拟人物,但不允许他们拿历史、现实人物做文章。
D.社交媒体时代,话语主体及话语代表功能裂变其最终结果必然是国家话语能力逐步减弱。
2.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政治现代化成为一项越来越迫切的战略任务。
B.自媒体时代只有具备了底线意识和红线意识,才有可能还公众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
C.整治自媒体乱象必须采用统一标准,严查各类网络平台,并对其进行有力监督。
D.社交媒体时代,公私领域的界限日益模糊,使得传统媒体的主导地位受到冲击。
3.下列属于材料二中提出的“自媒体群蜂下的媒体蝶影”现象的一项是(       
A.喀喇昆仑事件发生后,微博账号@辣笔小球发布诋毁贬损戍边英雄官兵的言论,引起网友的愤怒。
B.“货拉拉事件”发生后,某些自媒体平台刻意发布大量对货拉拉不利的信息,妄图利用舆情干扰司法。
C.2020年初,各类网络平台都有自媒体肆意散播武汉疫情失控的不实信息,引起了群众的恐慌。
D.H&H发表低质新疆棉声明后,微博、微信、抖音、QQ等自媒体平台网友瞬间扒出47个污蔑抵制新疆棉的品牌。
4.材料二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5.在当今自媒体蓬勃发展的态势下,如何才能有效提升国家话语能力?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
2022-07-18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湘鄂冀三省益阳平高学校、长沙市平高中学等七校联考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殷墟甲骨文内容丰富,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为研究中国源远流长的灿烂文明史和早期国家与人文社会传承形态,提供了独特而真实可信的第一手史料。120年来,经海内外学者的共同探索,其中的历史文化奥秘逐渐揭开,甲骨学也成为一门举世瞩目的国际性显学。

甲骨文发现至今,甲骨文研究主要在文字考释和殷商史料的解析利用方面,而在甲骨学研究领域,持续不断的甲骨文材料的发现、整理和著录,甲骨残片缀合、甲骨组类区分、甲骨文例语法研究等诸多方面堪成规模,特别是近世整宗性甲骨著录集、大型甲骨文献集成与各种完备工具书的相继问世,无不为甲骨文与甲骨学研究的发展积聚起相当的能量。

(摘编自宋镇豪《甲骨文研究的继往开来》)

材料二:

汉字记录汉语,同时也记录汉语所表现出的思维。中国古代一切思想观念、文化、文明,都通过汉字这一载体才传布久远,保留至今。而甲骨文是目前已知成系统的汉字的最早形态,因此说甲骨文是中华文化的基因、中华文化之源、中华文明的早期结晶,一点都不为过。

甲骨文的形体结构体现六书的造字理据,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字形。其造字方法甚至有超出六书的地方,体现出古人的独出机杼和奇思妙想。甲骨文总字头数已经达到4000多,可以自由记录汉语。甲骨文中常用字的结构已经基本定型,这些字经过几千年演变,虽然笔势笔意屡有变迁,但其基本结构没有变,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如其所记载的中华文化一样,承传有序,源远流长。

甲骨文记载的汉语,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词汇,其所记载的内容也包罗万象。有些文字较多的记事刻辞更是具有一定的情节,甚至富有故事性,完全可以视为最早的文学作品。

甲骨文已经是符号化的文字,古代书画同源,因此甲骨文也具有一定装饰性和美化倾向。很多形体犹如美术作品中的速写,在构字时尽量采用简单的线条,抓住描写对象的典型特征,凝练生动,概括传神。其形体体现出的布局上的穿插避让和形象上饱满匀称的追求,更是凸显出古人朴素的美的感觉和观念。

(摘编自刘钊《甲骨文研究的春天来了》)

材料三:

我们知道,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古埃及早在七千多年前就达到了极高的文明程度,然而今天的埃及与古埃及是完全风马牛不相及的。我们去探究为什么古埃及这么智慧和发达的文明会在地球上消失了,以致于古埃及文明成为断代史,留下来的遗址也无人能够解析其中的文化信息,导致了这一段历史成为了没有生命信息的存在。所以张载的为往圣继绝学犹如洪钟大吕,警示世人。而甲骨文研究的重大作用就是让古文化活起来,如果我们不去好好的保护和研究这些甲骨文字,我们将无法解读更多的历史信息,这些将对人类的社会发展产生积极和深远影响的信息。甲骨文的研究还涉及综合学科,比如气象学、生物学等,所以说对甲骨文的研究也是对中国文明史的研究,是一种承上启下的文化脉络,我们的研究将对人类文明进程起到积极作用。

甲骨文是我们目前可见最早的文字,这种文字是因材质而留存的,那我们可以推测一下,是不是还有在其他载体书写而没有留下或没被发现的?也许随着考古学的发展和我们对甲骨文研究的深入,我们会发现新的更早的中华古文字,所以对甲骨文的研究就是不让甲骨文成为绝学,让她产生更多新的文化力量,惠及社会和世人。

(摘编自李优良《甲骨文研究的时代价值》)

材料四:

一百多年来,甲骨文字的解读思想和方法有待完善,亟待要有新的突破,需要重新构建和完善。汉代以来的文字解读法对甲骨文字来说可能不对,虽有历代学者耗费心血的在努力,但存在的问题是不少的。

史载,汉代人已不认识古文字了。至孝景帝时,鲁恭王坏孔子教授堂以为殿,得百篇《尚书》于墙壁中。武帝使使者取视,莫能读者,遂秘于中,外不得见。至孝成皇帝时,征为古文《尚书》学,东海张霸案百篇之序,空造百两之篇,献之成帝。帝出秘百篇以校之,皆不相应。于是下霸于吏,吏白霸罪当至死。成帝高其才而不诛,亦惜其文而不灭,故《百两》之篇传在世间。传见之久,人遂谓《尚书》本有百两篇矣。(《论衡·正说篇》)这段话,是王充(公元27年-约公元97年)在延续前人记述上做了颇为详尽的论述,其已距秦统一六国文字300年了,距周王朝建礼制、商甲骨文字时代已经1000多年了,这中间的王朝更替、贵族争霸、诸子争鸣、社会动荡给古文字的延续造成致命性的大毁损。

出土的实物表明,甲骨文字形成是由商王朝负责占卜、祭祀、天文历法、史册典籍的来刻写和掌管的,这些特殊的人是甲骨文字的直接推动者,他们进行了大量的文字创造和字形的新构成。于是,我们就要明白,这些特殊的人不是普通的人,这些特殊的人的思维模式和思想意识——具有更高级的思维模式和思想意识,具有巫觋的本质特性,上可彻天,中可知人,下可洞地,也就如同医巫同源是一样的道理,不通便是庸医,过去老中医闭目听声就能知道来人得了什么病需要用什么药,现在科学仪器也不一定能够知道病症的根源所在。

按现代科学来讲,甲骨文字时代的这些特殊的人是属于神秘学范畴或人体生命科学范畴,或被批为封建迷信的,这也等同道家内修、佛家禅定与阴阳二气转化状态下的气功范畴是一样的意义。返观内视,虚室生白,取坎填离,元神出窍、精气为物,游魂为边,周流六虚,上下无常,羽化虹飞,人天合一、心识八藏,捻花一笑等等,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经典的经典都是真实不虚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也是实证科学能够明白和理解的。这个世界是物质与意识并存的世界,不是纯唯物的,人类只不过是自己给自己设定的一个时空观而已。

(摘编自杨牧青《甲骨文字解读思想和方法要有新的突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120年来,通过海内外学者对殷墟甲骨文坚持不懈的共同探索,终于将隐藏在其中的历史文化奥秘完全揭开了。
B.材料二认为,甲骨文的形体结构既体现“六书”的造字理据,造字方法又有超出“六书”的地方;4000多常用字的基本结构传承至今。
C.材料二认为,目前已知成系统的汉字的最早形态是甲骨文,研究甲骨文有助于我们了解殷商时代的思想观念、文化、文明。
D.材料三认为,甲骨文是因材质而得以留存,对它的深入研究,就会促使我们发现新的更早的中华古文字,惠及社会和世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目前甲骨文的研究还主要在文字考释和殷商史料的解析利用方面,但甲骨学研究领域的不断深入,也为甲骨文研究的发展积聚起相当的能量。
B.甲骨文记载的汉语不但有比较丰富的词汇,还记载了包罗万象的丰富内容;甲骨文作为符号化的文字,它还具有一定装饰性和美化倾向,体现出古人对美的追求。
C.古埃及早在七千多年前就达到了极高的文明程度,但与埃及的现代文明已毫不相干;由于文字的失传,古埃及及遗址的文化信息今人已无从解读。
D.保护和研究甲骨文字,可以让古文化活起来,让我们从中解读更多的历史信息,而这些信息将对人类的社会发展产生积极和深远的影响。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对材料四中“特殊的人”这一概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特殊的人”是指商王朝负责占卜、祭祀、天文历法、史册典籍的“人”,他们在当时负责刻写和掌管甲骨文字。
B.“特殊的人”比当时的普通人具有更高级的思维模式和思想意识,具有“巫觋”的本质特性,他们还精通医道。
C.“特殊的人”创造了大量的文字,还进行了字形的新构成,在甲骨文的发展过程中,他们是直接的推动者。
D.“特殊的人”属于神秘学范畴或人体生命科学范畴,不能把他们所写的一些与唯物观相悖的内容等同为迷信。
4.请简要梳理材料四的行文脉络。
5.请结合材料内容,分析甲骨文字研究的意义。
2022-07-18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湘鄂冀三省益阳平高学校、长沙市平高中学等七校联考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