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庄子的这段话,我现在借来说明美感经验中的一个极有趣味的道理。

②我们通常都有“以己度人”的脾气,以自己的知觉和情感来比拟旁人旁物的。比如我知道自己笑时心里欢喜,哭时心里悲痛,看到旁人笑也就以为他欢喜,看见旁人哭也以为他悲痛。庄子看到鯈鱼“出游从容”便觉得它乐,因为他自己对于“出游从容”的滋味是有经验的。而庄子硬拿“乐”字来形容鱼的心境,其实不过把他自己的“乐”的心境外射到鱼的身上罢了。这种心理活动通常叫做“移情作用”。

③“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这是一个极普遍的经验。自己欢喜时,大地山河都带笑;自己悲伤时,风云花鸟都凝愁。陶渊明何以爱菊呢?因为他在傲霜残枝中见出孤臣的劲节;林和靖何以爱梅呢?因为他在暗香疏影中见出隐者的高标。

④从这几个实例可以看出移情作用是和美感经验有密切关系的。移情作用不一定就是美感经验,而美感经验却常含有移情作用。美感经验不单是由我及物的,同时也是由物及我的;所谓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

⑤以欣赏自然美为例。比如我在观赏一棵古松,古松的形象引起清风亮节的类似联想。我忘记古松和我是两件事,我就于无意之中把这种清风亮节的气概移置到古松上面去。同时我又不知不觉地受古松的这种性格影响,自己也振作起来。所以古松俨然变成一个人,人也俨然变成一棵古松。真正的美感经验都是如此,都要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我们根本就不分辨所生的情感到底是属于我还是属于物的。

⑥移情的现象可以称之为“宇宙的人情化”,因为有移情作用,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可具人情,本来无生气的东西可有生气。从理智观点看,移情作用是一种错觉。但是如果把它勾销,不但艺术无由产生,即宗教也无由出现。艺术和宗教都是把宇宙加以生气化和人情化,把人和物的距离以及人和神的距离都缩小。它们都带有若干神秘主义的色彩。

⑦美感经验是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态的往复回流,我们可以从这个前提中抽出两个结论:一、物的形象是人的情趣的返照。深人所见于物者亦深,浅人所见于物者亦浅。比如一朵含露的花,在这个人看来只是一朵平常的花,在那个人看或以为它含泪凝愁,在另一个人看或以为它能象征人生和宇宙的妙谛。我们可以说,各人的世界都由各人的自我伸张而成。二、人不但移情于物,还要吸收物的姿态于自我,还要不知不觉地模仿物的形象。所以美感经验有陶冶性情的功效,心里印着美的意象,常受美的意象浸润,自然也可以少存些浊念。苏东坡诗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竹不过是美的形象之一种,一切美的事物都有不令人俗的功效。

(节选自朱光潜《谈美书简》,有删改)

1.下列对“移情作用”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移情作用”是人把情感移到外在事物上去,觉得外在事物也有与观察者同样的情感,这种经验其实很普遍。
B.我们把人类的性格和感情赋予外物,使本只有物理性的东西也有了“人情”和“生气”。如山河能带笑,风云能凝愁。
C.从科学的角度来看,移情作用是一种错觉,是一种迷信,而且带有神秘主义的色彩,是艺术宗教产生出现的基础。
D.移情作用和美感经验有密切的关系,但二者不相等,移情作用是单向的,而美感经验需要人与物之间的双向作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以庄子的话引出美感经验这一论题,又通过分析庄子为何认为鱼是乐的,得出移情作用的概念。
B.文章大量运用举例论证,来对比出移情作用与美感经验的不同,所举例子有的来自生活,有的来自审美活动。
C.作者以典雅优美的语言,丰富生动的论据,将抽象的道理论述得深入浅出,文章第三、四自然段集中体现了这点。
D.美感经验可以陶冶性情,常受美的意象浸润的人,可能会比普通人有更好的审美修养。苏东坡的诗证明的就是这个道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观察者高兴时见到山觉得它在欢笑,悲伤时见到云觉得它在叹息,说明他此时已经获得了真正的美感经验。
B.古松俨然是人,人俨然变成古松,不分辨所生的情感到底是属于我还是属于古松的,这就是欣赏状态中的物我同一之境。
C.艺术和宗教带有神秘主义色彩,它们的产生与移情作用相关,它们把宇宙生气化和人情化,缩短了人和物乃至人和神的距离。
D.一切美的事物都有不令人俗的功效,竹是美的形象,东坡爱竹以期不俗,类似的还有渊明之爱菊,和靖之爱梅。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敞开着的窗户

英萨基

“纳托尔先生,我婶母马上就下楼来,”一位神色泰然的十五岁少女说道,“在她没下来之前,暂且由我来招待您,请多包涵。”

弗兰普顿·纳托尔尽量地应酬几句,想既恭维眼前招待他的这位侄女,又不至于冷落那位还没露面的婶母。可是心里却更为怀疑,这种出自礼节而对一连串的陌生人的拜访,对于他所应治疗的神经质毛病,究竟会有多大好处?

在他准备迁往乡间僻静地去住的时候,他姐姐对他说:“我知道你一到那里准会找个地方躲起来,和任何活人都不来往,幽闭会使你的神经质毛病加重。我给你写几封信吧,把你介绍给我在那里的所有熟人。”“附近的人,您认识得多吗?”那位侄女问道。

“几乎谁也不认识,”弗兰普顿回答说,“四年前我姐姐曾在这里呆过。她写了几封信,叫我拜访一些人家。”

“这么说,您一点也不知道我婶母家的情况了?”少女追问。

“只知道她的芳名和地址。”客人承认说。

“她那场大悲剧刚好是三年前发生的,”那个孩子接着说,“那该是在您姐姐走后了。”

“她的悲剧?”弗兰普顿问道。

“您可能会奇怪,我们为什么在十月间还把那扇窗户敞开得那么大,尤其在午后。”那位侄女又说,指着一扇落地大长窗。窗外是一片草坪。

“那扇窗户和她的悲剧有关系吗?”弗兰普顿说。

“恰好是三年前,她丈夫和她两个兄弟出去打猎,就是从那扇窗户出去的。他们从此再也没有回来。在穿过沼泽地时,三个人被一块看上去很结实的沼泽地吞没了。您可知道,那年夏天的雨水特别勤,往年可以安全行走的地方会突然陷下去,事前却一点也察觉不出。连尸体都没找到。”说到这里,孩子讲话时的那种镇定自若的声调消失了,她的话语变得断断续续,激动起来,“可怜的婶母总是认为有一天他们会回来,他们仨,还有那条一起丧生的棕色长毛小狗。他们会和往常一样,从那扇窗户走进屋来。这就是为什么那扇窗户每天傍晚都开着,一直开到天色十分黑的时候。可怜的婶母,她常常给我讲他们是怎样离开家的,她丈夫手臂上还搭着件白色雨衣。

“她的兄弟朗尼嘴里还唱着:‘伯蒂,你为何奔跑?’他总唱这支歌来逗她,因为她说这支歌叫她心烦。您知道么,在万籁俱寂的夜晚,听这些总会有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觉得他们几个真会穿过那扇窗户走进来——”

她打了个寒噤,中断了自己的话。这时她婶母匆忙走进屋来,连声道歉,说自己下来迟了。

弗兰普顿不禁松了口气。

“窗户开着,您不介意吧?”萨帕顿夫人轻快地说,“我丈夫和兄弟们马上就要打猎回来。他们一向从窗户进来。今天他们到沼泽地去打鸟……”

她兴致勃勃地继续谈论着狩猎。可是对弗兰普顿来说,这一切确实太可怕了。他意识到,她的目光不时从他身上转到敞开着的窗户和窗外的草坪上。

“医生们都一致同意要我完全休息。叫我避免精神上的激动,还要避免任何带有剧烈体育运动性质的活动。”弗兰普顿说道。像许多人一样,他也自以为陌生人或偶然相识者对他的疾病的每一细节、发病原因、医疗过程等会大感兴趣。

“噢,是吗?”萨帕顿夫人用要打呵欠又强压了回去的声调说。突然,她笑逐颜开,精神为之一振——

“他们可回来了!”她喊道,“你看看,浑身上下全是泥,都糊到眼睛上了!”

弗兰普顿略微哆嗦了一下,把含着同情的理解的目光投向那位侄女。可是那孩子此时却也凝视着窗外,眼光里饱含着茫然的恐怖。弗兰普顿顿时感到一股无名的恐惧。他在座位上急忙转过身来,向同一方向望去。

在苍茫暮色中,三个人正穿过草坪向窗口走来,臂下全挟着猎枪,其中一个人肩上还搭着一件白色雨衣。一条疲惫不堪的棕色长毛小狗跟在他们后面,他们无声无息地走近这座房子。其中一个青年人沙哑的嗓音在暮色中单调地唱道:“我说,伯蒂,你为何奔跑?”

弗兰普顿慌乱地抓起手杖和帽子,仓皇夺门而出,差点撞到路上一个骑自行车的。

“亲爱的,我们回来了,”拿着白色雨衣的人说道,从窗口走了进来。“身上泥不少,但差不多全干了。刚刚冲出去的那个人是谁呀?”

“一个非常古怪的人,”萨帕顿夫人说,“他光知道讲他自己的病。现在连一句告别的话也没说就跑掉了,像是大白天见到了鬼。”

“我想,他大概是因为看见了那条小狗,”侄女镇定地说,“他告诉我他很怕狗。在印度恒河边时,有一回他被一对野狗赶到公墓地,只好跳进一口新挖的墓穴里过了一夜。那两只怪物在他头上狺狺吠叫,呲着牙,吐着唾沫。谁碰上这么一回都会被吓掉了魂。”

毫不费劲地信口编造个故事,是少女的拿手好戏。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女描述的“悲剧事件”中的白色雨衣、棕色长毛小狗等细节,实则是作者有意铺设的伏笔,与后文三人打猎回来的情节形成呼应。
B.从文中对少女的语言和神情的描写,可看出少女不仅是高明的编故事能手,而且具有表演的天赋,她伪装和表演让故事变得更可信。
C.小说倒数第二段关于“弗兰普顿曾在恒河边遇到野狗”的内容,与故事主体并不相关,如果删去不影响情节的完整性及小说主题的表达。
D.小说讲述了一个生动曲折的“鬼故事”,构思巧妙,语言细腻,情节曲折,丝丝入扣。结尾出人意表,颇有喜剧风味。
2.小说中“敞开着的窗户”这一细节设置对于故事情节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
3.有评论者说小说表现的不只是个“鬼故事”,更是对英国当时上层社会人际关系的讽刺。请结合文本分析此观点。
2021-04-16更新 | 12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全国I卷高三下学期第二次优生联赛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2020年1月,欧盟正式实施史上最严苛的碳排放法规,过渡期仅一年,无法达标的企业将面临巨额罚款。到2025年、2030年排放量目标将比2021年分别降低15%和37.5%。欧洲车企只能通过新能源汽车或者低排放汽车来满足新的标准。

此外,由于疫情的影响,今年5月,欧盟还提出了绿色经济复苏计划,加大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支持力度。德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还提高了新能源汽车的补贴额度与补贴范围。强有力的政策刺激使欧洲新能源汽车市场出现了高增长。

在美国,对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推动力来自需求侧的税收扶持和供给侧的多项政策。比如美国联邦层面的CAFE(企业平均燃油经济性)替换为SAFE(安全经济燃油效率),提高了新车购买需求;温室气体排放标准和环保积分交易机制促进了车企对研发的投入。

在日本,既有2030年实现混动、电动和混插汽车销售市场占比70%的政策目标,又有分类补贴、对新能源汽车购车增值税等的减免措施。

行业分析人士认为,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迈过培育期进入成长期,但目前全球新能源汽车的市场份额仍低,传统燃油车尽管面临转型压力,但在市场份额上仍占据明显优势。在未来5到10年,各国对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政策扶持仍将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各国政府如能创新监管模式,对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采取审慎包容的原则,不断健全有利于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共享出行等创新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和管理制度,不断改善新能源汽车的应用环境,将有利于新能源汽车的健康发展。

(摘编自周武英《新能源汽车产业全景扫描》,《经济参考报》2020年10月30日)

材料二:

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引导新能源汽车产业有序发展,推动建立全国统一市场,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市场竞争力。新《规划》表明,我国坚定新能源汽车作为战略新兴产业方向不动摇。

今年1-9月,欧洲10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累计同比增长大超预期,与中欧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景气形成共振,不少观察人士认为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正站在新一轮爆发的节点上。

产业政策的进一步明确和全球市场信心的提振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对中国这样一个后起的汽车大国来说,在传统汽车技术积累上很难赶超老牌的汽车强国,而在新能源电动车上“换道竞赛”,有可能与传统汽车强国一决高下,走出属于自己的发展路径。

目前来看,中国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上是有一定优势的。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五年位居世界首位,累计推广量超过450万辆,占全球的50%以上。产业链上下游有效贯通,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领域创新活跃、成果纷呈。而且其发展空间仍然很大,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中国每1000人拥车量为173辆,仅相当于美国的1/5.相比传统汽车而言,占比较低的新能源汽车未来增长空间更大,业界认为增长空间可能以10倍计。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投资已超过2万亿元人民币,带动了投资、就业和税收增长,有望成为国民经济下一个支柱性产业。

虽然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前景光明,但之前也走过一些弯路,其中一些问题仍然值得警惕。一方面,此前爆出的部分不良企业利用政策设计漏洞骗取补贴事件触目惊心。2016年,财政部曝光苏州吉姆西客车制造有限公司等5家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意图骗取国家财政补贴超10亿元。这就要求在政策设计时要未雨绸缪,执行环节要监管到位及时堵上漏洞。另一方面,由于新能源汽车行业进入门槛看似相对降低,发展前景广阔,不少行业和企业都踊跃跨界进入“造车”领域。仅2017年就有超过百家企业踏入新能源造车领域。虽然一哄而上是产业转型时常有的戏码,作为一个万亿规模的产业,要想实现良好的发展必须吸引广泛的社会资本参与,但是如何在调动资本市场活力的同时避免盲目投资造成过度资源浪费仍然值得探讨。因此,笔者认为,理想的产业群形成是企业各自量体裁衣,在产业链中选准适合自己位置的技术产品,彼此有效分工和协作,切忌一窝蜂挤到某些端口。

(摘编自钟师《新能源汽车产业如何稳步发展》,《环球时报》2020年10月12日)

材料三:

近年来,工信部和有关部门联合出台了60多项支持政策和举措,在各方努力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基础材料、基础零件、电机、电控、电池以及整车等都取得突破。

汽车行业数据综合服务平台大搜车智云联合百度指数发布《2020年新能源乘用车白皮书》显示,2020年国内新能源乘用车市场呈现先抑后扬的发展态势。特别是下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回暖趋势明显,全年销量突破100万台。

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向好,但产业仍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市场竞争激烈,用户体验感有待提升。

工信部表示,在前期基础上,工信部将根据市场、特别是用户体验,进一步提高标准,组织整车和动力电池企业、行业机构、高校院所开展技术攻关。

与此同时,工信部将促进整车电动化和智能网联技术等进一步融合,健全充电、停车等各项服务,提高公共交通电动化水平,持续开放合作,有效提升配套产业链水平。

(摘编自《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爬坡过坎”,工信部出台具体举措》,新华社)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提高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额度等举措,德国、法国、西班牙等国家用政策刺激欧洲新能源汽车市场,效果显著。
B.行内专家认为,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虽然已进入成长期,但因传统燃油车仍在市场份额上占明显优势,所以仍面临转型压力。
C.2020年1-9月,欧洲10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累计同比增长超过预期,国务院因此及时通过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
D.汽车行业大数据平台显示,在2020下半年,国内新能源乘用车市场销量强势回暖,取得了突破100万台的好成绩。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五年位居世界首位,累计推广量占全球的50%以上,可见中国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上有望赶超老牌的汽车强国。
B.我国人口众多,每千人拥车量仅有美国的1/5,且新能源汽车占比较低,这意味着我国新能源汽车未来增长空间将以10倍计。
C.苏州吉姆西客车制造有限公司等不良企业,利用政策漏洞骗取国家财政巨额补贴,此种行为势必影响新能源汽车产业光明的发展前景。
D.工信部等部门出台的政策和举措,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取得了多方面突破,工信部也将在前期基础上继续为此产业提供后续支持。
3.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现在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除了国家各部门政策及举措的支持,你认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和企业自身还需在哪些方面努力?
2021-04-16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全国I卷高三下学期第二次优生联赛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许云峰英勇就义

幽深的隧道,充塞着霉臭难闻的气味。徐鹏飞摸出手巾,捂住鼻孔,弯着腰,到了第一道铁门边。杨进兴开了铁门,领着他继续向前走。又进了一道铁门,沿着潮湿的石阶,向地底深入。下完了石阶,才到了被条石封死了的地窖门口。地窖的门是一块平放的铁皮盖板。揭开盖板,钻下去,又下几级石阶,才进入地窖。周围是冰冷潮湿的岩石,把整座地窖箍得紧紧的,四壁、地下、头顶,全用石头砌成。岩块和条石,都用石灰粘凝起来,显出一条条石灰粘合的接缝。电灯,暂时照亮了这与世隔绝的,成年累月没有一丝光线的黑暗地狱。敞开的门边,透出一股股霉味的冷风。不时有滴答的水珠,从头顶的岩缝,滴落到凸凹不平的岩石地上。

地窖深处,堆着一堆霉烂的稻草,一个半倚半坐的衰弱的人,正侧身靠着墙角一动也不动。

徐鹏飞上前两步,用十分平和的声音招呼道:“许先生!”侧坐的人,没有回答。

徐鹏飞停了一下,又上前一步,殷切地喊道:“许云峰许先生!”

侧坐的人,这时才回转瘦弱无力的身体,用炯炯的目光,打量着面前的几个特务。许云峰已经被关了将近一年。他的身体被折磨得衰弱不堪了。脸色苍白,可是,他的两只眼睛,仍然炯炯有神,带着永不熄灭的威力,直视着任何危险与威胁,毫无畏缩。

“我特地来告诉许先生一件好消息。也许,”徐鹏飞笑了笑:“这一年来,许先生的消息不很灵通了吧?现在,我可以把真实情况全部奉告:共军分两路,由川东川北入川,国军全线溃退,重庆已经危在旦夕……”徐鹏飞摸出烟盒,满不在乎地吸上一支。他喷了口烟雾,才问道:“我想,许先生听到这个消息,一定很高兴吧?”

“当然高兴。”许云峰毫不掩饰内心的感情,瘦削的脸上浮现出肯定的笑容。

“事实完全如许先生过去预料的那样发展。国民党已经逃不脱毁灭的命运。但是,历史的进程不会是平静无波的,我也可以把另一方面的情况奉告。”徐鹏飞用十分平和的声音,又缓缓说道:“我相信当局也有一些准备,例如说:炸药、雷管、定时炸弹。一旦共军进入市郊,那个时候,重庆这座有名的山城,也许就不存在了……焉知胜利者不会遭到和城市同归于尽的命运?”

许云峰忽然朗声笑了。笑声使徐鹏飞心头一惊。

“山城将在黎明前消失,许先生听了这个消息,恐怕很难高兴吧?”

“我丝毫不担心。”许云峰应声说着,根本没注意到对方的狞视。他仿佛满怀着兴奋和愉快之情,朗声说道:“我确信,在黎明前消失的不是山城,而是见不得阳光的鬼魅!罪恶的血手将最后被人民缚住!雨过天晴,山城必将完整地归还人民。”

“还有一点小消息,我也不想隐瞒。”徐鹏飞再次端详着许云峰满怀信心的脸。“共产党的胜利就在眼前,可是看不见自己的胜利,这是多么令人遗憾的事!我不知道此时此地,许先生到了末日,又是何心情?”

许云峰笑了笑。“这点,我完全可以奉告。我从一个普通的工人,受尽旧社会的折磨、迫害,终于选择了革命的道路,变成使反动派害怕的人。回忆走过的道路,我感到自豪。我已看见了无产阶级在中国的胜利,我感到满足。风卷残云般的革命浪潮,证明我个人的理想和全国人民的要求完全相同,我感到无穷的力量。人生自古谁无死?可是一个人的生命和无产阶级永葆青春的革命事业联系在一起,那是无上的光荣!这就是我此时此地的心情。”

许云峰慢慢站了起来,缓步走到徐鹏飞面前,直视对方,再次微微露笑。“你此刻的心情,又是如何呢?”听到这意外的问话,徐鹏飞一时茫然不知所措。

“也许你可以逃跑,可是你们无法逃脱历史的惩罚。”许云峰的声音,揭开了对方空虚绝望的灵魂:“你不敢承认,可是不得不承认:你们的阶级,你们的统治,你们的力量,已经被历史的车轮摧毁,永劫不复了!美帝国主义的飞机大炮,改变不了你们的命运;潜伏,破坏,上山当土匪,难道能挽救你们的毁灭?你自己心里也不相信这些!你们看看人民的力量,看看人民的胜利,你敢说不害怕?不发抖?不感到空虚与绝望?你们的前途,只有一片漆黑!”

许云峰不屑再讲下去。死亡,对于一个革命者,是多么无用的威胁。他神色自若地蹒跚地移动脚步,拖着锈蚀的铁镣,径自跨向石阶。他站在石阶上,回过头来,面对跟随在后的特务匪徒,朗声命令道:“走!前面带路。”

(节选自中国青年出版社《红岩》;有删减;标题为编者所加)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岩》作者罗广斌、杨益言。作品描写国民党疯狂镇压共产党领导的地下革命,着重表现齐晓轩、许云峰、江雪琴等共产党人在狱中进行的英勇斗争。
B.本文主要通过典型对话和细腻神态来描写表现人物,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徐鹏飞的问话里,充满阴暗与卑鄙;许云峰的答话则充满自信和豪气。
C.文中两次用“十分平和”一词来描写徐鹏飞对许云峰讲话的语调,意在表现徐鹏飞面对自己的“胜利”与“失败”,有意掩饰自己内心的兴奋与不安。
D.“你此刻的心情,又是如何呢?”面对许云峰的反问,徐鹏飞一时茫然不知所措,“听到这问话”感到很意外,这正是他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具体表现。
2.文章开头段的环境描写对于下文的人物塑造有何作用?
3.试分析徐鹏飞告诉许云峰“好消息”的用心。
2021-01-19更新 | 15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年1月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的这首《元日》提到的“屠苏”,乃酒的名字。据说配方出自华佗,由多味中药入酒中浸制而成,具有益气温阳、风散寒、避除疫疬之邪的功效。饮屠苏酒成为了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习俗,为的是防瘟疫,求长寿。

②中国传统节日中还有不少风俗与疫有关。欧阳修有一阙《渔家傲》写道:“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鹂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这是一首关于端午节习俗的词,这一天人们沐浴更衣,除身上的污垢和秽气,举杯饮下菖蒲酒、雄黄酒等以邪避害。这些风俗不仅蕴含着百姓的美好期盼,实际上也是利于人们防疫的有效举措。

③古人对疫病的认识有限,往往认为“疫,役也,言有鬼行疫也”,会举行一些仪式以祛除疫病。唐人王建曾写道:“金吾除夜进傩名,画袴朱衣四队行。院院烧灯如白昼,沉香火底坐吹笙。”记录了傩活动。在人类学的视野中,这些生动的表演,将人与疫病的关系具象化,通过一整套富含象征意义的仪式,将代表疫病的疫鬼驱除,使人间重得安宁。

④古人对于疫病的救治方法,韩愈写了一首《谴疟鬼》有所介绍:“医师加百毒,熏灌无停机。灸师施艾炷,酷若猎火围。诅师毒口牙,舌作霹雳飞。符师弄刀笔,丹墨交横挥。”在今人看来,“诅师”“符师”大概在疫上是无用的,我们还是当相信“医师”“灸师”的力量。

⑤疟疾是古代常见的一种疫病,很多诗人受过疟疾之苦。杜甫曾在诗中感怀“三年犹疟疾,一鬼不销亡。隔日搜脂髓,增寒抱雪霜。”但杜甫并非一味悲观,在《寄薛三郎中》这首诗的结尾,杜甫又回归沉郁顿挫、悲天悯人的本色,“余病不能起,健者勿逡巡。上有明哲君,下有行化臣。”请莫顾虑徘徊,要珍惜健康和时光,多行报国为民之事才好。

⑥说到防疫诗,最为经典的当属 1958年毛主席所作的两首《送瘟神》。在诗的序言里,他阐明了作诗的背景:“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浓厚的爱民情怀,激发了毛主席的诗情,写下两首传诵至今的七律。其一写道:“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与其一情绪深沉不同,其二语调是很激越的:“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瘟疫消灭后,立刻呈现出一派兴盛的气象,各个战线上的党员干部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不懈奋斗,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到处是热火朝天、挥汗如雨的劳动场景,而此时的“瘟君”,神州大地哪里还有其容身之处呢。

⑦“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我们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新型冠状病毒这“瘟神”,也一定会被我们彻底“送”走!

(选自《半月选读》2020 年第 6 期;作者蔡相龙;有节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元日》诗“春风送暖入屠苏”句提到的“屠苏”,在宋时是作为一种祛疫的药酒问世的,药方出自名医华佗。
B.无论是“驱傩”活动,还是“诅师”“符师”的“熏灌”“艾炷”等法,都真实地反映出当时人们对疫病的认识水平。
C.疟疾,作为一种疫病,很多人深受其害。杜甫诗“隔日搜脂髓,增寒抱雪霜”两句就形象写出患此疾的一个特征。
D.“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二句属于互文修辞;“薜荔”泛指野草;写出血吸虫病给广大百姓带来的痛苦。
2.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①—②自然节,由《元日》诗提到传统风俗,引出“中国传统节日中还有不少风俗是与祛疫有关”这个中心话题。
B.第③—⑤节属并列关系,分别论述了古人对疫病的认知,借《谴疟鬼》诗说明对疟疾这种常见疫病的基本救治情况。
C.“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句虽是从气候角度写人间祥和,其实由古及今,具有画龙点睛之效,表达人们美好的愿景。
D.全文重在使用引证法,多处的诗歌引用,使文章更具文学内涵,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调动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3.本文多处使用了“驱”与“祛”两词,请结合本文材料及相关知识,谈谈两词在使用上有何不同。
2021-01-19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年1月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共中央 国务院 中央军委对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开通的贺电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各参研参建单位和全体同志: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启动建设以来,各参研参建单位和全体同志始终秉承航天报国、科技强国使命情怀,团结协作、顽强拼搏、勠力创新、攻坚克难,成功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提前完成系统建设,建成了我国独立自主、开放兼容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你们表示热烈祝贺和亲切慰问!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建成开通,是我国攀登科技高峰、迈向航天强国的重要里程碑,是我国为全球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作出的重大贡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取得的重大标志性战略成果,凝结着一代代航天人接续奋斗的心血,饱含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本色,对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这是我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新征程上夺取的又一伟大胜利,必将激励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不负韶华的时代担当、实干兴邦的决心意志,奋力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祖国和人民将永远铭记你们的历史功勋!

仰望星空、北斗璀璨,脚踏实地、行稳致远。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进入全球服务的新阶段,深化北斗系统应用面临广阔前景和全新挑战,建设更加完善的北斗综合定位导航授时体系等后续任务依然艰巨繁重。希望你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大力弘扬“自主创新、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求卓越”的新时代北斗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懈探索、砥砺前行,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共中央

国务院

中央军委

2020年7月31日

材料二

北斗起步之时,国际上优质频率资源已经所剩无几,经过艰苦谈判,终于推动国际电联从航空导航频段中,辟出两小段资源作为卫星导航合法使用频段。国际电联规定,各国均可平等申请新资源使用权,但必须在7年有效期内发射导航卫星,并成功接收传回信号,逾期则自动失效。

为保住 2007年4月17日这一最后“窗口”,工程上下进行全系统总动员和大会战,抢在2月底完成卫星研制。然而临射前,卫星上的应答机突现异常。为确保万无一失,工程试验队果断将已矗立塔架的星箭组合体拆开,取出卫星应答机,72小时不眠不休,成功排除故障。

4月14日4时11分,这颗肩负重要使命的卫星发射成功;17日20时许,北京清晰地接收到来自这颗卫星的信号。

那一刻,距离频率失效最后期限已不到4个小时。中国北斗在最后时刻“压哨破门”,拿到了进军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俱乐部的“入场券”。

(节选自新华社北京7月31日电;《中国北斗全球梦圆—写在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建成之际》;作者李国利、邓孟)

材料三

原北斗一号副总设计师、北斗二号总设计师的杨慧曾介绍说:“虽然北斗一号系统是一个比较初级的卫星导航系统,但通过这个系统我们探索了卫星导航系统的原理,满足国防和民用的基本需求,为未来北斗系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一些基础。比如,2003年发射的第三颗卫星不仅仅是一颗在轨备份星,而且还是一颗北斗二号系统部分技术的试验星,因为这颗卫星搭载了一些北斗二号系统的载荷,开始探索无源导航技术。”

“一开始,欧空局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和我们都觉得有必要合作,后来我们发现,合作是有条件的,我们无法参与到核心载荷部分,只是一个搭载载荷的用户。出了钱却干这些活,这是不公平的。”杨慧回忆说。

(摘自澎湃新闻网《26 载风雨兼程,北斗背后的非凡和不易》2020-06-23 10:43)

材料四

北斗作为后来者,想赢得更多用户的青睐,除了应有扎实的“基本功”外,还得有自己突出的特点。

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相比,北斗系统确有自己的“独门绝技”:除提供全球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外,还能进行短报文通信,开创了通信导航一体化的独特服务模式,是名副其实的“多面手”。

从功能看,其他卫星导航系统仅能无源定位,因而用户只能知道“我在哪”。而北斗用户则不同,不但自己知道“我在哪”,还能告诉别人“我在哪”“在干什么”。“这一招很管用,比如突发地震、海上遇险时,在其他通信手段失效的情况下,北斗短报文通信可以成为传递求救信息、拯救生命的最后保险索。”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杨长风说。

如今,北斗三号全球系统一如既往走“跨界发展”之路,成为国际上第一个将多功能融为一体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这种多功能集成化设计,有利于取得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据悉,北斗三号全球系统在全面兼容北斗二号系统短报文通信服务的基础上,区域短报文发送能力从120汉字提高到1000汉字,支持用户数量从50万提高到1200万,而且能实现40汉字的全球短报文通信。此外,北斗三号全球系统还可以提供星基增强、国际搜救、精密单点定位、地基增强等多样化服务,能更好地满足用户的多元化需求。

“中国的北斗、世界的北斗、一流的北斗。”中国始终以开放合作的态度,与世界各国共享北斗系统建设发展成果,共促全球卫星导航事业蓬勃发展。

(节选自中国新闻网 2020-07-31 20:28)

材料五

火箭按时点火,卫星成功入轨,我们非常高兴,经过二十六年的努力,我们“北斗人”从北斗一号、北斗二号、北斗三号,成功地完成了北斗系统的全球建设任务。北斗作为我们国家重要的空间基础设施,它的作用简单地说起来就是导航、定位和授时。

航天事业既严谨又浪漫。探月的工程叫“嫦娥”,为人类导航定位的命名“北斗”,探测火星的又援引屈原的诗句称之为“天问”……每一个名字都是隔着漫漫的岁月而来,有着只手摘星辰的豪情。北斗闪耀,泽沐八方。正是有北斗这样的国之重器为我们保驾护航,我们的生活才会如此安心,也正因为科学带给我们无限可能,未来的生活才会更加多姿多彩。

(节选自北斗三号导航卫星首席总设计师谢军在 2020年9月《开学第一课》现场演讲稿)

1.下列对贺电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贺电是一种常用的语言表达形式;多为表彰、庆贺对方在某个方面所作贡献,它还兼有慰问和赞扬的功能。
B.本贺电对各参研参建单位和全体同志建成我国独立自主、开放兼容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表示热烈祝贺和亲切慰问。
C.本贺电强调导航系统建成开通是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新征程上的又一伟大胜利。
D.本贺电结尾处语重心长,总结了北斗导航系统建成开通的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明确指出后续任务依然艰巨而繁重。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国际优质频率资源已经所剩无几的背景下,经过艰苦谈判,终于使国际电联从航空导航频段中,为中国辟出两小段资源作为卫星导航合法使用频段。
B.材料二重点介绍了参研参建团队如何争取到优质频率资源。作者特别选择最后“窗口”期2007年4月17日作详细介绍,意在突出“入场券”来之不易。
C.北斗三号是将多功能融为一体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满足用户的多元化需求,可以提供星基增强、国际搜救、精密单点定位、地基增强等多样化服务。
D.北斗短报文通信功能,在其他通信手段失效的情况下,可以成为传递求救信息、拯救生命的最后保险索,解决“我在哪”“在干什么”的问题。
3.贺电中所赞颂的“行稳致远”在材料(二)—(五)中是如何体现的?
2021-01-17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年1月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随着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成为中国票房榜亚军,“哪吒故里”之争再次引发热议。据报道,已有至少 5 个地区公开宣称,自己是货真价实的“哪吒故里”。哪吒出世的陈塘关、闹海的九湾河、显圣的翠屏山祖庙等神话场景,都在现实中被“考证”出了确切的地址。

作为我国传统学术中的重要方法,考据之学的特点在于实事求是、无证不信,而考证名人故里正是考据学的内容之一。这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与传承,也是对区域文化资源的整理与挖掘。但也要看到,当前一些地方的名人故里之争已经超越了学术范畴,有的是神话人物、虚构角色,争论纯属无中生有;有的罔顾价值导向,连“污点名人”的籍贯也要争上一争。

历史文化名人故里、故居、文物,记录着一段不可磨灭的历史。在全民旅游时代,如何合理开发利用地域人文历史资源备受关注。但盲目争夺名人故里,实际上打的还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算盘。借电影放映再度走热的故里之争,划块地、建个庙、办个节、立个像的“故里模式”,往往流于蹭热度变现、低水平修建、同质化开发。加上配套设施跟不上、IP 挖掘浮于表面,很难给游客带来美好的体验。早在 2010 年,原文化部与国家文物局就下文叫停恶俗名人故里炒作,不宣传有争议未认定的名人故里、不命名虚构人物故里。但在利益的驱动下,类似的歪点子、快法子仍不时出现。

哪吒故里是假,但文化传承是真。哪吒作为民间广为流传的神话人物,存在相对集中的崇拜地和传播地,群众喜爱与民间信仰,使得一些地方确实成为哪吒的“文化之乡”,由之而生的传说、建筑、戏曲等文化元素,有着非凡的地域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应当避免生搬硬套、东拼西凑,深入挖掘、加工再造本乡本土的资源,才能形成真正有内涵、有特色的文化景观。

城市乡村,拥有文化资源固然可贵,更要有文化的自觉。为炒一时话题、捞一笔横财而罔顾历史事实,终是立不住脚的。不忘本来,方能开创未来。如果淡忘了此方水土的历史文化,却因为无中生有的文旅项目模糊了地域文化的特质,可谓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从学术研究到非遗传承,从配套设施建设到特色项目创新,静下心来做好文化建设的实事,才是真正谋发展、惠民生的良策。

(摘编自王玉琳《有文化资源,更要有文化自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哪吒之魔童降世》成为中国票房榜亚军之后,人们运用传统的考据之学的方法确认了陈塘关、九湾河、翠屏山祖庙等地址。
B.“污点名人”的籍贯等不能成为区域文化资源的整理与挖掘的内容,因为“污点名人”本身的价值导向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C.哪吒故里的真假,不能等同于一些地方由于群众喜爱与民间信仰而产生的传说、建筑、戏曲等“哪吒文化元素”。
D.要想形成真正有内涵、有特色的地域文化景观,就要尊重此方水土的历史文化,深入挖掘、加工再造本乡本土的资源。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的论题是“哪吒故里”之争带来的地域人文历史资源的开发利用。
B.文章从具体事例出发引出论题,结尾提出自己的观点与主张,逻辑严密。
C.文章在论证时,综合运用了事例论证、类比论证等多种手法,说理充分。
D.作者指出了名人故里之争的盲目性,但也注意与真正的文化传承相区别。
2020-05-13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基础性测试2月测试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刘道玉:没时间驻足回望(节选)

欧阳诗蕾

①“我想你们是最后来采访的,以后我可能不会再接受采访了,因为我已是一个高龄和高残的人了。”8 月,在武汉大学的一栋教授楼里,86 岁的刘道玉在采访结束后对我说。

②立秋这天,武汉仍在溽暑中,珞珈山上的植物被傍晚的暴雨洗得翠碧。采访开始前,刘道玉拿出一张十多年前《南方人物周刊》为他拍摄的照片。照片中,刘道玉托颌凝眉,只身坐在空荡荡没有一个人的教室里。

③“改革者,孤独者,踽踽独行在荆棘丛生峭壁的攀登者。”他自答。

④1981 年,48 岁的刘道玉是怀着一颗忐忑之心接受武汉大学校长的任命的——在他之前的 18任武大校长不是学术贤达,就是政界名流,而在任教职工中不少是他的前辈师长。面对这座藏龙卧虎、学派林立的老大学,刘道玉有些担忧,“要我当校长,一个小小的讲师,与武汉大学的名声和地位相符吗?”

⑤新中国成立前一度是全国重点名校的武汉大学,当时已下滑到全国重点大学末流的水平。上任伊始,刘道玉就立下“卧薪尝胆,十年雪耻”的誓言。他利用暑假,登门请教过去的学校领导人、学术泰斗和各个年龄段的教师。武大落后的原因被总结为三点:极“左”路线的干扰和破坏;学术研究上“述而不作”的保守思想;用人上的宗派主义。同时,学校没有强有力的科学研究的支持系统,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⑥武大在 1951 年的院系调整后,只剩下文、史、哲、经、外、图和数、理、化、生等 10 个系。上世纪 50 年代初,中国高等教育沿用“苏联模式”,国内的多科综合大学被分解成了文理小综合大学和单科学院。计划经济时代的教育是为生产服务的,倾向于根据生产部门的需要来制定专业。“专业化教育代替通才教育的结果是学生知识面窄、缺乏研究创造能力。”刘道玉说,80 年代教育界讨论的一大热点是,大学应该培养“专才”还是“通才”?不过,尽管许多教育学家、科学家呼吁实施通才教育,但由于专才教育根深蒂固,教育部最终未能下决心改革这种教学制度。但另一方面,刘道玉上任的 1981 年,教育部建立了研究生学位制度,科研自此正式成为大学课程的一部分。将研究活动引进大学,被学者们视为当时中国高教脱离苏联体制的一个信号。

⑦“我履任校长伊始,痛感武大学科陈旧,科学研究落后,缺少学科的带头人,完全不能适应新的技术革命的需要。”刘道玉回忆。接任校长后,刘道玉在调研和思考的基础上,设计了文、法、理、信、技、管的办学模式,陆续对武大的专业进行合并、新建和重建,先后恢复了法律系,新建了新闻学系、法语系、日语系、德语系、金融学系、会计学系、出版发行系、统计学系、空间物理学系等,一个新型的多学科的综合大学逐渐形成。

⑧创建新系无异于拓荒。第一届新闻系学生要实习时,找不到北京的中央级媒体。学生们眼界开阔、思维活跃,却因为是首届,在社会上无人知晓。刘道玉问了学生的情况,说“你跟我一路上北京吧”,就带着学生一起坐火车上北京,一家一家媒体登门拜访,《人民日报》、新华社、广播电视电影有关部门……介绍自己的学生们,希望对方能让学生实习。北京的这些媒体接纳实习后,学生们再去其他地方申请实习,就更容易了。

⑨“刘道玉校长总是把办学的事当作最紧要的事,一切为了学生,那时我们都觉得校长太可怜了,他实在太忙了。”曾任武汉大学新闻学院院长的吴高福回忆,开新闻摄影课需要设备,而当时财政紧缺的武大非常难支款,最后是校长亲自和学校的设备处处长申报才得以解决。

(节选自《南方人物周刊》2019 年 9 月,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文体特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是将刘道玉置于新中国院系调整以及新时期中国高校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中刻画的,这有助于凸显人物与时代的关系,彰显人物自身的价值。
B.人物通讯讲究用事实塑造人物,记者不宜跳出采访对事件加以评说。第⑤段中,记者直接概括出武汉大学落后的三点原因,这就犯了通讯的忌讳。
C.第⑧段中,作者之所以详细写刘道玉带领第一届新闻系毕业的学生到北京实习的事件,是因为在人物通讯中展现事件的细节,有助于刻画真实丰满的人物形象。
D.文章语言简洁、准确,没有用过多的形容词,体现了通讯中人物表述的客观性。人物的语言,例如刘道玉的语言,符合其身份和职业特征,合乎特定的环境和对象。
2.最后一段话中,作者引用吴高福的话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刘道玉称自己是“改革者,孤独者,踽踽独行在荆棘丛生峭壁的攀登者”,请结合选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
2020-05-13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基础性测试2月测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