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95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注】六蔽矣乎?”对曰:“未也。”

“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阳货》)

【注】言:德。
孔子为什么把学习与道德修养联系在一起?请从“六言六蔽”中任选两个,用自己的话加以解释。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2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夫儒生,礼义也;耕战,饮食也。贵耕战而儒生,是弃礼义求饮食也。使礼义废,纲纪败,上下乱阴阳谬,水旱失时,五谷不登,万民饥死,农不得耕,士不得战也。故以旧为无益而去之,必有水灾;旧礼为无补而去之,必有乱患。儒者之在世,礼义之旧防也,有之无益,无之有损。夫礼义,无成效于人,然成效者须[1]礼义而成。犹足蹈路而行,所路之路须不蹈者;身须手足而动,动者待不动者。故事或无益,益者须之;或无效,而效者待之。儒生,耕战所须待也,弃而不存,如何?

韩子非儒,谓之无益有损,盖谓俗儒无行操,举措不重礼,以儒名而俗行,以实学而伪说,贪官尊荣,故不足贵。夫志洁行显,不徇爵禄,去卿相之位若脱躧者,居位治职,功虽不立,此礼义为业也。国之所以存,礼义也。民无礼义,倾国危主。今儒者之操,重礼爱义,率无礼义士,激无义之人。人民善,爱其主上,此亦有益也。闻伯夷风者,贪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风者,薄夫,鄙夫宽。此上化也,非人所见。

段干木【2】阖门不出,魏文【3】敬之,表式其闾,秦军闻之,卒不攻魏。使魏无干木,秦兵入境,境土危亡。秦,强国也,兵无不胜,兵加于魏,魏国必破,三军兵顿,流血千里。今魏文式阖门之士,却强秦之兵,全魏国之境,济三军之众,功莫大焉,赏莫先焉。

齐有高节之士,曰狂谲、华士,二人昆弟也,义不降志,不仕非其主。太公封于齐,此二子解沮【4】齐众,开不上用之路,同时诛之。韩子善之,以为二子无益而有损也。

夫狂谲、华士,段干木之类也,太公诛之,无所却到;魏文侯式之,却强秦而全魏,功孰大者?狂谲、华士之操,干木之节也,使韩子善干木阖门之节、高魏文之式是也,则善太公之诛非也。使韩子非干木之行,下魏文之式,则干木以此行而有益,魏文用式之道为有功;是韩子不赏功、尊有益也。

(取材于王充《论衡·非韩》)

注释:【1】须:等待,这里是依靠的意思。【2】段干木:战国时魏国隐士。【3】魏文:魏文候,战国初魏国君主。【4】解沮:瓦解、涣散。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贵耕战而儒生                    贱:轻视
B.使礼义废,纲纪败                 使:假如
C.故以旧为无益而去之          防:防备
D.薄夫,鄙夫宽                    敦:敦厚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上下乱阴阳谬                  故事或无益,益者须之
B.旧礼为无补而去之            此二子解沮齐众
C.此礼义为业                  国之所以存
D.人民                            开不上用之路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儒名而俗行                           名义上是儒生,行动却跟一般人一样
B.不徇爵禄                                 不为了爵位和俸禄而牺牲自己的生命
C.此上化也,非人所见                  这是最高的教化,不是常人能看到的
D.非干木之行、下魏文之式            指责干木的操行、贬低魏文扶轼致敬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非认为儒生没有用处只有害处,本文认为儒生很有用处,不应抛弃。
B.本文赞赏魏文侯向段干木扶轼致敬的做法,认为功劳很大,无法超越。
C.韩非认为留着狂谲、华士没有好处只有坏处,因而赞赏太公杀了他们。
D.本文认为狂谲、华士与段干木是同一类人,对保全国家没有什么用处。
5.本文第一段体现了相反相成的思想,即相互对立的事物之间也有相互依赖、相互促成的一面。请结合本段相关语句,用自己的话谈谈作者是如何阐明这一思想的。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3 .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机器学习是一种人工智能技术,它通过设计算法,让计算机可以从有限的观测数据中分析并获取规律,然后利用“学习”到的规律对未知数据进行预测,从而帮助人们完成应用任务。运用机器学习解决应用问题,一般包含如下几步:首先是对观测数据作预处理,然后是从观测数据中提取有效特征并对特征进行转换,最后是构建函数并利用它进行预测。

传统的机器学习主要关注预测函数的构建,至于特征,则一般是通过人为地设计一些准则,然后根据这些准则从观测数据中获得。对机器而言,这可看作是一种“浅层学习”。由于浅层学习有时不能很好地获得有助于提升预测准确率的特征,“深度学习”应运而生。

深度学习需要构建具有一定“深度”的模型,让机器自动从观测数据中学习到有效的特征,帮助提升预测的准确率。“深度”与数据处理过程的组件数量密切相关,深度模型的原始输入与输出结果之间有多个组件,每个组件都会对数据进行加工,并影响后续组件。当得到最终的输出结果时,我们并不清楚每个组件的贡献是多少,判断每个组件对输出结果的影响称为“贡献度分配”问题。以下围棋为例,每当下完一盘棋,我们会思考哪几步棋导致了最后的胜利或失败,判断每一步棋贡献的多少就是贡献度分配问题。该问题在深度学习中至关重要,解决起来也非常困难。

目前,深度学习大多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来实现。人工神经网络内部包含多个层次,正好能满足深度学习的“深度”需求。近年来,深度学习技术快速发展,其所使用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从早期的五至十层增加到目前的数百层,这极大提高了特征提取与转换的能力,也使预测的准确率随之上升。

深度学习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模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诸多领域并取得了重大突破。我们要想在方兴未艾的科技革命中占有先机,牢固掌握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是必要条件。

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机器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从数据中寻找到某种规律。
B.机器学习从数据中学到的规律可以用函数来表示。
C.机器学习完成特征提取与转换后就可以进行预测。
D.浅层学习无需人工干预,完全依赖机器自主完成。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深度学习”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以更好地处理数据特征,更准确地预测。B.数据处理过程中的组件数量会影响其深度。
C.数据处理过程中影响最大的组件不难确定。D.是人工智能技术的代表,已有广泛的应用。

材料二

人脑神经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组织,包含几百亿个神经元。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没有物理连接,它们通过突触进行互联来传递信息。神经元可被看作是只有兴奋和抑制两种状态的细胞,突触将一个神经元的兴奋状态传至另一个神经元。突触有强有弱,其强度可以通过学习或训练来不断改变,具有一定的可塑性。一个神经元的状态是兴奋还是抑制,取决于它从其他神经元接收到的信号量以及突触的强度。当一个神经元接收到的信号量总和超过了某个阈值,细胞体就会兴奋,产生电脉冲,电脉冲通过突触传递到其他神经元。可以认为,在人脑神经系统中,每个神经元本身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神经元如何组成网络。

受人脑的启发,科学家构建了一种在结构、工作原理和功能上都模拟人脑神经系统的计算模型,称之为“人工神经网络”,简称“神经网络”。在机器学习领域,神经网络指由很多人工神经元相互连接构成的系统,这些人工神经元一般被称为节点,每个节点本质上是一个函数。神经网络不同节点间的连接被赋予了不同的权重,每个权重表示一个节点对另一个节点影响的大小。每个节点的“兴奋”或“抑制”,由来自其他节点的数据信息与节点间的连接权重综合计算得到。

深度学习利用神经网络构建模型,可以对数据进行更好的特征提取与特征转换,从而得到预测准确率更高的函数。除了神经网络模型,深度学习也可以采用“深度信念网络”等其他类型的模型。但由于神经网络能借助相关算法较好地解决贡献度分配问题,它成为了深度学习主要采用的模型。

(以上两则材料取材于邱锡鹏的相关著作)

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人脑神经系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神经元是兴奋还是抑制的状态不全由其自身决定。
B.一个神经元接收到其他神经元的电脉冲以后就会兴奋。
C.人脑神经系统中神经元本身不如神经元如何组网重要。
D.人脑神经系统启发了深度学习中一种主要模型的构建。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神经网络在自然语言处理等诸多领域是无可替代的。
B.深度学习进行预测的能力与其模型的层次数量密切相关。
C.沟通不同神经元的突触的强度不是恒定的,可以被改变。
D.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被深度学习采用有不止一方面的原因。
5.根据以上两则材料,说明深度学习“应运而生”的原因,以及人工神经网络在深度学习中的作用。
作文-微写作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4 . 微写作。

文学名著中常有一些让人心生遗憾又给人启迪的人物。请从《红楼梦》《呐喊》《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中选择一个人物,谈谈他(或她)为何令你感到遗憾,又带给你怎样的启发。要求:写明作品和人物,言之有理。不超过150字。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东西方文化不同,艺术的表现也不同。一般来,东方艺术重主观,①     。表现在绘画上,西洋画重写实,重形似,而中国画重神韵,重意境。

中国画通常_②      。这看起来是以题材为标准类,其实是用艺术表现了一些独特的观念和思想,即中国画概括了自然和人生三个方面:人物画表现的是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山水画表现的是③      ,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花鸟画则表现大自然的各种生命与人的和谐相处。中国画的分类,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观念和审美观。

中国画讲究虚实相生的意境美。老舍曾请齐白石以“蛙声十里出山泉”为题作画,十里蛙声,如何入画?潺潺山泉,如何表达?白石老人思考良久,终于画成了一幅经典之作:六尾蝌蚪在山峦映衬下的山涧内的乱石之中不断涌出的潺潺清泉里摇曳着尾巴顺流而下。看过此画的人无不拍案叫绝。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21-07-19更新 | 10363次组卷 | 31卷引用:2021年新高考全国Ⅱ卷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吃喝当然是人生一大乐事,如果生活在太空,我们还能愉快地享用大餐吗?

最早的太空餐是让人       的“牙膏”:宇航员从管子里面挤出半流体的食物,不需要咀嚼便直接咽下去,没有咀嚼的快感,没有多样的选择,首代宇航员的饮食条件相当艰苦。然而,吃货的生产力        ,很快,(     )。如今,宇航员们已能在太空中自如地使用各种餐具,与地面用餐相当接近。与此同时,太空食品的种类也丰富起来。正因为目前国际空间站中有上百种餐品,使得宇航员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用餐计划——然而这一用餐计划是每八天循环一次的。而且宇航员们还在不停地开发新的太空料理:小饼干、寿司、花生酱冰棍,甚至是“昨的咖啡”——采访中一位航天飞机的指挥官曾自豪地展示过一批再生水,而原料是什么,自然         

然而,制订太空菜谱仍然受到很大的限制。大部分蔬果在宇宙中最多只能保持两天鲜度,空间站中新鲜食品        ,绝大多数食品只能脱水或加工成罐头运上太空。目前科学家们正想方设法解决这一难题。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望而却步   不胜枚举   不言而喻   寥寥无几
B.踌躇不前   不可低估   心照不宣   寥寥无几
C.望而却步   不可低估   不言而喻   极其稀缺
D.踌躇不前   不胜枚举   心照不宣   极其稀缺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人们就发明了种种能在无重力环境中使用的餐具,并且还有咖啡杯和煎锅
B.人们就发明了种种能在无重力环境中使用的餐具,甚至还有咖啡杯和煎锅
C.人们就将种种能在无重力环境中使用的餐具发明出来,而且包括咖啡杯和煎锅
D.人们就将种种能在无重力环境中使用的餐具发明出来,还包括咖啡杯和煎锅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目前国际空间站中有上百种餐品,宇航员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用餐计划——虽然这一用餐计划是每八天循环一次的。
B.正因为目前国际空间站中有上百种餐品,使得宇航员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用餐计划——虽然这一用餐计划是每八天循环一次的。
C.正因为目前国际空间站中有上百种餐品,所以宇航员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用餐计划——然而这一用餐计划是每八天循环一次的。
D.目前国际空间站中有上百种餐品,这使得宇航员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用餐计划——然而这一用餐计划是每八天循环一次的。
2021-07-19更新 | 9681次组卷 | 43卷引用:2021年新高考全国Ⅱ卷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7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示儿子

陆游

禄食无功我自知,汝曹何以报明时?

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亲惟不欺。

道在六经宁有尽,躬耕百亩可无饥。

最亲切处今相付,热读周公七月诗。

【注】七月诗:指《诗经·风·七月》,是一首描写农民劳作和生活的农事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的首联以问句领起全篇,自然引出下文诗人对儿子的谆谆教诲。
B.诗人指出,不论是侍奉父母还是服务国家,“不欺”都是至关重要的。
C.诗人认为,生逢“明时”不必读书求仕,“躬耕”才是一种理想状态。
D.诗人在最后强调,自己传授给儿子的人生道理是最为真切、确实的。
2.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熟读周公七月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
真题
8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两句,采用对仗句式,连用两个比喻,表达诗人对官场的厌倦以及对田园的向往。
(2)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感慨:当李存勖强盛的时候,“____________”;而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讥笑。
(3)古代的诗人受到《楚辞·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启发,创造出“落木”一词,以指代落叶。该词在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如“______________”。
2021-07-19更新 | 7555次组卷 | 9卷引用:2021年新高考全国Ⅱ卷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薄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秋八月,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逖既入谯城,石勒遣石虎围谯,桓宣救之,虎解去。晋王传檄天下,称:“石虎敢帅犬羊,渡河纵毒,今遣九军,锐卒三万,水陆四道,径造贼场,受祖逖节度。”大兴三年,逖镇雍丘,数遣兵邀击后赵兵,后赵镇戍归逖者甚多,境渐蹙。秋七月,诏加逖镇西将军。逖在军,与将士同甘苦,约己务施,劝课农桑,抚纳新附,虽疏贱者皆结以恩礼。逖练兵积谷,为取河北之计。后赵王勒患之,乃下幽州为逖修祖、父墓,置守冢二家,因与逖书,求通使及互市。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禁诸将不使侵暴后赵之民。边境之间,稍得休息。四年秋七月,以尚书仆射戴渊为西将军,镇合肥,逖以已翦荆棘收河南地,而渊一旦来统之,意甚怏怏,又闻王敦与刘刁构隙,将有内难。知大功不遂,感激发病。九月,卒于雍丘。豫州士女若丧父母,谯、梁间皆为立祠。祖逖既卒,后赵屡寇河南,拔襄城、城父,围谯。豫州刺史祖约不能御,退屯寿春。后赵遂取陈留,梁、郑之间复骚然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祖逖北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B.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C.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D.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京口,古城名,在今江苏省镇江市,是古代长江下游军事重镇,为兵家所重。
B.遗民,指改朝换代后仍然忠于前朝的人,也泛指沦陷区的人民,文中指后者。
C.部曲,原指古代豪门大族和将领招募的私人军,文中是指部队的编制单位。
D.传檄,指檄文,是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晓谕声讨的文书,传檄即传布檄文。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祖逖力请北伐,时任左丞相的司马睿虽无北伐之志,但仍然尽力支持,这坚定了祖逖的斗志,祖逖指江发誓:若不能收复中原就不再渡江返回江南。
B.祖逖北伐,先在谯城遭石虎围攻,幸得桓宣救;后镇雍丘,屡次派兵邀击后赵军队,使后赵疆土日益缩小;又为攻取河北练兵积谷,与后赵相持。
C.大兴三年秋,朝廷任命祖逖为镇西将军。祖逖与将士同甘共苦,严于律己,广施恩惠,勉励督促农桑,安抚接纳新来归附的人,不论贵贱都加以礼遇。
D.祖逖死后,后赵频频侵犯河南地区,攻陷襄城、城父,包围谯城,豫州刺史祖约抵挡不住,退驻寿春,后赵攻取陈留,梁、郑之间又重新陷入了骚乱。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
(2)知大功不遂,感激发病。
5.文中说到“边境之间,稍得休息”,具体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放猖

废名

故乡到处有五猖庙,其规模比土地庙还要小得多,土地庙好比是一乘轿子,与之相比五猖庙则等于一个火柴匣子而已。猖神一共有五个,大约都是士兵阶级,在春秋佳日,常把他们放出去“猖”一下,所以驱疫也。“猖”的意思就是各处乱跑一阵,故做母亲的见了自己的孩子应归家时未归家,归家了乃责备他道:“你在哪里“猖”了回来呢?”猖神例以壮丁扮之,都是自愿的。有时又由小孩子扮之,这便等于额外兵,是父母替他许愿,当了猖兵便可以没有灾难,身体健康。我当时非常羡慕这种小猖兵,心想我家大人何以不让我也来做一个呢?猖兵赤膊,着黄布背心,这算是制服,公备的。另外,谁做猖谁自己得去借一件女裤穿着,而且必须是红的。装束好了以后,再来“打脸”。打脸即是画花脸,这是我最感兴趣的,看着他们打脸,羡慕已极,其中有小猖兵,更觉得天下只有他们有地位了,可以自豪了,像我这天生的,本来如此的脸面,算什么呢?打脸之后,再来“练猖”,即由道士率领着在神前画符念咒,然后便是猖神了,他们再没有人间的自由,即是不准他们说话,一说话便要肚子痛的。这也是我最感兴趣的,人间的自由本来莫过于说话,而现在不准他们说话,没比这个更显得他们已经是神了,他们不说话,他们已经同我们隔得很远,他们显得是神,我们是人是小孩子,我们可以淘气,可以嬉笑着逗他们,逗得他们说话,而一看他们是花脸,这其间便无可奈何似的,我们只有退避三舍了,我们简直已经不认得他们。何况他们这时手上已经拿着叉,拿着察郎当郎当的响,真是天兵天将的模样了。说到叉,是我小时最喜欢的武器,叉上串有几个铁轮,拿着把柄一上一下郎当着,那个声音把小孩子的什么话都说出了,便是小孩子的欢喜,我最不会做手工,我记得我曾做过叉,以吃饭的筷子做把柄,其不讲究可知,然而是我的创作了。我的叉的铁轮是在城一个高坡上(我家住在城里)拾得的洋铁屑片剪成的。在练猖一幕之后,才是名副其实放猖,即由一个凡人拿了一面大锣敲着,在前面率领着,拼命地跑着,五猖在后面跟着拼命地跑着,沿家逐户地跑着,每家都得升堂入室,被爆竹欢迎着,跑进去,又跑来,不大的工夫在乡一村在城一门家家跑遍了。我则跟在后面喝彩。放猖的时间总在午后,到了夜间则是“游猖”,这时不是跑,是抬出神来,由五猖护着,沿村或沿街巡视一遍,灯烛辉煌,打锣打鼓还要吹喇叭,我的心里却寂寞之至,正如过年到了元夜的寂寞,因为游猖接着就是“收猖”了,今年的已经完了。

到了第二天,遇见昨日的猖兵时,我每每把他从头至脚打量一番,仿佛一朵花已经谢了,他的奇迹都到哪里去了呢?尤其是看着他说话,他说话的语言太是贫穷了,还不如不说话。

(有删改)

文本二:

莫须有先生教国语

废名

莫须有先生教国语,第一要学生知道写什么,第二要怎么写,说起来是两件事,其实是一件,只要你知道写什么,你自然知道怎么写。要小孩子知道写什么,其实很简单,只要你自己是小孩子,你能懂得小孩子的欢喜你便能引得他们写什么了。

莫须有先生在金家寨小学教国语,有一回出一个“荷花”的作文题,因为他小时喜欢乡下塘里的荷花、荷叶、藕。凡属小孩子都应该喜欢,而且曾经有李笠翁关于这个题目写了一篇很好的散文,莫须有先生自己的文章还近于诗,诗则有时强人之所不能,若李笠翁的《芙蕖》能说到荷叶的用处,是训练小孩子作文的好例子。荷叶还可以拿到杂货店里去包东西。莫须有先生出了荷花这个题目,心里便有一种预期,不知有学生能从荷塘说到杂货店否?结果没有,莫须有先生颇寂寞,有一学生之所作,篇幅甚短,极饶意趣,他说清早起来看见荷塘里荷叶上有一小青蛙,青蛙蹲在荷叶上动也不动一动,“像羲皇时代的老百姓”,莫须有先生很佩服他的写实。

民间有“放猖”“送油”的风俗,莫须有先生小时顶喜欢看“放猖”,看“送油”,现在在乡下住着,这些事情真是“乐与数晨夕”了,颇想记录下来,却是少暇,因之拿来出题给学生作文,看他们能写生否,他们能将“放猖”“送油”写在纸上,国语教育可算成功了。作这两个题目的学生很多,但都不能写得清楚明白,令异乡人读之如身临其境、一目了然。可见文字非易事,单是知道写什么也还是不行的。小孩子都喜欢“放猖”,喜欢“送油”,然而他们写不出,他们的文字等于做手势而已。

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已经重来大学执教了,莫须有先生又开始有闲作文章,乃居然写了一篇《放猖》,此事令他很愉快,好像是一种补过的快乐。

(节选自《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火柴匣子是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文章将猖神庙比作火柴匣子,既强调猖神庙的小,也点出猖神世俗性的一面。
B.猖兵画花脸后显得有地位,而“我”天生的面反而不算什么,这个对比表达了“我”对猖兵的羡慕之意。
C.“仿佛一朵花已经谢了”,这个比喻写猖兵的“奇迹”不再,也写“我”因放猖结束而感到失落。
D.文章写了放猖从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结构紧凑,不枝不蔓,这表明“我”对放猖这一活动的记忆十分深刻。
2.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莫须有先生让学生写荷花时,期待他们从荷花说到杂货店,是因为他希望学生作文时能写到生活实际。
B.莫须有先生所说的“写生”,是指文章应该把事物写得清楚明白,让对该事物陌生的人读了也能一目了然。
C.小孩子喜欢“放猖”“送油”,却写不出,这说明作文除了要知道写什么,还要知道怎么写。
D.莫须有先生在乡下时要写“放猖”以记民俗,但未写成,后来弥补了这一过失,所以说是“补过的快乐”。
3.文本一中画线部分用了多个“跑”字,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4.文本二指出,教小孩子作文要“能懂得小孩子的欢喜”,谈谈文本一是如何实践“能懂得小孩子的欢喜”这一主张的。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