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28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心放空,超轻松

赖淑惠

如果遇到突发状况,先深呼吸几下吧!因为唯有心静,智慧才会生出来,事情才能得到圆满的解决。

古印度有一个国王,每天都要绕行佛塔100遍来静心修行。

有一天,他正在绕行,下属忽然来报,说邻国突然派兵前来攻打,已兵临城下,战况危急,请大王赶紧去督军应战。

国王不为所动,镇定地说:“即使军队攻到我面前,我也不会停止绕行。”说罢依然绕行如故。

过了一会儿,敌军已攻到一箭之遥了,看见国王心如止水而且静静地绕行佛塔,带兵的将领大吃一惊,心想必然有诈,唯恐伏兵突然杀出来,就赶紧下令撤兵了。

这与《三国演义》里诸葛亮的“空城计”颇有异曲同工之妙。诸葛亮守西城,司马懿大军突然攻至,蜀国的军队都派出去打仗了,城内只剩下老弱残兵如何应战?诸葛亮不愧是诸葛亮,他心静如水,立刻吩咐打开城门,叫那些老弱残兵扮成寻常百姓在城下悠闲地打扫着,他自己则带了琴童到城楼上焚香抚琴,琴韵悠扬,一副气定神闲的样子。

司马懿知道诸葛亮诡计多端,也生怕中了埋伏,就急急撤兵走了。

一般人碰到突发状况,第一反应便是惊愕不已,然后心急如焚。不过越急越成不了事,古哲说“急则败矣”,所以遇到突发状况,先深呼吸几下吧!因为唯有心静,智慧才会生出来,事情才能得到圆满的解决。

人的心跟身,就像将军跟士兵,发号施令的是心,执行命令的是身,心定身就定,心不定身就难定。

禅宗也有个趣味公案,说有个比丘尼,在一个酷热的夏天外出弘法,半路上遇到一个自称修道的人,正在用火烤自己的身躯,烤得大汗淋漓、口干舌燥、毛发焦黄。

比丘尼不由得脱口而出:“该烤的不烤,不该烤的猛烤有什么用呢?”

修道人听了勃然大怒:“臭尼姑,什么是该烤的,什么是不该烤的呢?”

比丘尼平静地说:“该烤的是你那颗嗔怒的心,你能烤心才算是真烤,就像牛拉车,如果车不动,应该打牛而不是打车。身就像车子,心就像牛,你应该烤心才对,干吗糊里糊涂地糟蹋身体呢?”

心就是身的司令官,司令官如果经常毛毛躁躁,是很难打胜仗的,如果能镇定、沉着地运筹帷幄之中,就能决胜千里之外。

心若经常满载着自私、贪婪、嗔怒等负面情绪,就会凡事看不顺眼,事事焦躁难安,生活当然也就难以轻松快乐起来。

唯有懂得将心放空,人生才会超级轻松!

1.“古印度国王绕行”和“空城计”两个故事,既然有异曲同工之妙,是否可以将“空城计”的具体内容删掉呢?请说明理由。
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3.解释文章题目中“心放空”的内涵。
2018-02-01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红桥区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来护儿,字崇善,未识而孤,养于世母吴氏。吴氏提携鞠养,甚有慈训。幼而卓荦,初读《诗》,舍书叹曰:“大丈夫在世,会为国灭贼以取功名!”群辈惊其言而壮其志。及长,雄略秀出,志气英远。会周师定 淮 南 所 住 白 土 村 地 居 疆 埸 数 见 军 旅 护 儿 常 慨 然 有 立功 名 之 志 及 开 皇 初 宇文 忻等镇 广 陵 平 陈 之 役 护 儿 有 功 焉进位上开府,赏物一千段。仁寿初,迁瀛州刺史,以善政闻,频见劳勉。炀帝嗣位,被追入朝,百姓攀恋,累日不能出境,诣阙上书致请者,前后数百人。

帝谓曰:“昔国步未康,卿为名将,今天下无事,又为良二千石,可谓兼美矣。”大业六年,车驾幸江都,谓护儿曰:“衣锦昼游,古人所重,卿今是也。”乃赐物二千段,并牛酒,令谒先人墓,宴乡里父老。仍令三品已上并集其宅,酣饮尽日,朝野荣之。十二年,驾幸江都,护儿谏曰:“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伏愿驻驾洛阳,与时休息。陛下今幸江都,是臣衣锦之地,臣荷恩深重,不敢专为身谋。”帝闻之,厉色而起,数日不得见。后怒解,方被引入,谓曰:“公意乃尔,朕复何望!”护儿因不敢言。

及宇文化及构逆,深忌之。是日旦将朝,见执。护儿曰:“陛下今何在?”左右曰:“今被执矣。”护儿叹曰:“吾备位大臣,荷国重任,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乃遇害。护儿重然诺,敦交契,廉于财利,不事产业。至于行军用兵,特多谋算,每览兵法,曰:“此亦岂异人意也!”善抚士卒,部分严明,故咸得其死力。

(节选自《北史·来护儿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幼而卓荦:出众
B.频见勉 劳:慰劳
C.朕复何望:指望
D.及宇文化及构逆:忤逆
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群辈惊其言壮其志崛起阡陌之中
B.被引入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
C.时休息 失其所
D.公意尔 臣敢上璧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以后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B.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平生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C.嗣位是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可又指赴京都。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B.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C.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D.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来护儿少有大志,成年后秀拔于群。他自幼而孤,得到吴氏教诲,立下为国杀敌、求取功名的志向;长大以后,更是雄略超群,志气英发。
B.来护儿推行善政,深受百姓拥戴。在瀛州刺史任上,他声名远闻,屡受嘉奖;炀帝时,百姓舍不得他回朝廷任职,上书请愿者达数百人。
C.来护儿直言劝谏,后被奸人杀害。他谏请炀帝停驾洛阳,不再远游江都,引发炀帝大怒,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
D.来护儿廉于财利,用兵极有谋略。他信守承诺,注重友情,轻视钱财,不置产业;善待士卒,处事严明,谋略多合兵法,部属争相尽力。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昔国步未康,卿为名将,今天下无事,又为良二千石,可谓兼美矣。
(2)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
(3)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
2019-09-29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8年天津市红桥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阿胶女的手

马淑敏

参观教堂,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卷,天堂、地狱间唤醒心中的憧憬和敬畏。惊叹画师对圣母玛利亚一双手细致入微的描绘,那双圆润、丰满、纤细的手或托着耶稣或双手祈祷释放出强大的爱和饱满的祥和。

无独有偶,在中国飞天壁画的传奇中,画师着重的同样是一双手。这些娇嫩、肥美的凝脂舞蹈着便将人类的语言凝固在岁月间。

然而仔细观赏飞天的手指,仿佛源于同一个女人,长度适中、细腻绵软,想必画师在绘画时不自觉地将世间尤物所有的美都倾注在这一根根玉指间,企图用它的温柔唤起人对美的幻想。若不是壁画太高,墙壁太远,空气太冷我很想过去抚摸一下她的根根仙指,细细体味她千年不变的亘古温度。

在中国,观世音更像一位佑护民众平凡、伟大、传奇女人,她不改的青春、美丽、端庄、慈祥在一代代人心中被崇敬。

她端坐在博物馆、寻常人家或庙宇堂上;也不管实在堂皇大殿还是犄角旮旯,她的微笑从未少过一分。即使身体被打成碎片,随着垃圾一道掩埋在深深的地下,她也笑着住在敬仰她的人心里。观世音玉指轻弹,弹出的不仅仅是善良、幸福、也弹出人间最珍贵的息息繁衍。

山东,我姥姥的年代,人人心中都住着这样一位万能的观世音。姥姥家的房子外面是砖,里面是四处掉土的墙壁,这不妨碍她卧室的箱子上住着一位观音,她光洁明亮的手又白又细,和姥姥的一样漂亮,可是,她很悠闲,每天只管握着姥姥让我们给她寻来的新鲜柳枝。

姥姥的手却日日忙碌。深夜醒来姥姥还在油灯下做舅舅阿姨们的棉衣;当然,我更盼望姥姥细长的手指挑出面团做一锅好吃的泥鳅饼子。姥姥临睡前总和观音娘娘聊天,有时说天气影响收成了,请她帮忙风调雨顺,有时说家里没钱了请她让鸡多下几只蛋,就算出个门姥姥都要去问问她,我不知道她是如何回答姥姥的,但一定给过答案,因为姥姥煮出的第一碗饺子永远由她来品尝。

童年中什么都不做的观世音和什么都做的姥姥是我心中最大的疑惑,这个疑惑没有答案。姥姥离开我们后,观世音被母亲收藏,她用层层红布裹好放进柜子前,我第一次摸了摸她的手指,冰凉,远不如姥姥的暖心。

在姥姥认定的观世音的世界里,手的表情是富饶、是惩罚、也是慈善。千手观音的手就是最早的也是最丰富的手语,风电雷动的惊诧,温柔似水的浪漫。

从那时开始,认识一个人,我不由自主地去看他的手。手是一种性格,一种表情,能泄露出一个人生活最显著的痕迹。

中国女人的手一直都忙碌着,千年不变。从狩猎、剥皮、烧烤到纺织 、计算机,无论在高庭深院儿还是写字楼都无一例外。

生活中修饰过的手指便成了类似项链的装饰品,这样的饰物自然是不能洗碗、揉面的,我欣赏这样的手,如一幅画儿美得惊心,但这样的美只能远远的观赏;我尊崇另一种美,那种美始终与手的功能相关,与生活的朴实紧密,即使时代变幻、科技飞跃,她们却从未更改, 2000年来一如既往,那就是我的故乡东阿也是阿胶之乡的擦胶女的手。

阿胶女是一个特殊的职业,擦胶女是简单中的简单,简单到单调,简单到千年重复一个动作,不变。

我断定,世间熬出的第一锅阿胶一定无人去擦,因为阿胶从饱腹到滋补足足论证了千年。在东阿家家垂柳、户户熬胶的生产工艺被世人窥到并被模仿后千年已过。擦胶女从阿胶被人带出东阿地域开始便开始了日复一日的擦胶劳作。细软的布,纤巧的手指,在女人虔诚的祷告中一块块阿胶被慰心的体温暖得晶莹剔透。擦抹是消毒功能与美观结合还是为了娇娘杨玉环的盛赞不得已的行为已不得而知,能够知道的是,从阿胶被贮存开始,就有了阿胶女擦胶的活计。

吃阿胶的太多,知道阿胶如何熬制的太少,阿胶女更是一个被省略掉的细节。东阿的阿胶女吹着黄河凌冽的寒风,一手擦着胶,一手织着布,桑木材释放的热量让阿胶女的心平静安宁,繁衍生息一代一代,直到今天。

握住阿胶女的手,各个细腻洁白,和姥姥的观音娘娘不同的是,她们的手有来自悠远历史的温度。

阿胶女没有化妆品,职业不允许她们有丝毫妆容,我想她们中一些爱美的一定心有委屈,但做了阿胶女阿胶补偿给她们的却是最天然、自然、纯净的补养;阿胶内服滋补,阿胶女却在抚摸一块块阿胶中通过皮肤渗透得以细润的滋养,不经意的渲染让她们的手各个肤若凝脂。

失去了雕琢的机会,得到的是通过劳动自然吸收的阿胶精华。一双手一个人生,东阿阿胶女的手托起的不仅仅是女性世界的健康美丽,还有自己厚重、丰美的人生和尊严。

阿胶女的手同圣母玛利亚的相比更具博爱,与观世音的相比更富责任。敬畏生命中最质朴、简单、原始的生存方式,信仰一双手创造出的社会价值和人生,也许远比祷告和烧香更朴素坚定也更强大。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与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A.“陵驾于天上的使者”一句,体现了作者对圣母和飞天的不满,“接地气的被崇敬者”一句,则体现了作者对观音的崇敬。
B.姥姥勤劳而又慈祥,她对“我们”以及“舅舅、大小姨们”的爱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妇女的美好品质,这与本文主旨一致。
C.“手是一种性格一 种表情,能泄露出个人生活最显著的痕迹”这句话是说,作者认为可以从一个人的手看出他的经历。
D.文章后半部分对阿胶女的劳动场景进行了较为翔实的描写,我们能够字宁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对阿胶女辛勤劳动的赞美。
E.本文请言平实质朴却耐人寻味,尤其是对圣母玛利亚、飞天、观音的手的描写,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的情感态度,引人深思。
2.题为“阿胶女的手”,作者却用大量篇幅写了其他的手,请分析其中的原因。
3.赏析文中画线的文字。
4.结合文本阅读,谈谈最后两个自然段带给你哪些思考?字数在120字左右。
5.《阿胶女的手》这篇文章引发我们对广受社会关注的“阿胶功效”问题的思考,请联系“材料链接”的内容.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自选角度,限100 -120字。
材料链接:

①二十年多前,就有媒体报道市场上的阿胶产品很多是用马皮、牛皮熬制的。这在当时引起过很大的反响。

②普销行业专家介绍,从行业角度看,阿胶这个品类历史悠久,消费者很早之前就对其有很高的接受度,且这个品类的替代产品少。

③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历来对阿胶功效的质疑,这其中涉及中西医的不同功效讨论范畴,很难界定,对东阿阿胶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

2019-09-29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8年天津市红桥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美学与生态智慧

大自然是孕育人类的母体,人类只不过是大自然的一部分。生态文明是一种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明新形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广泛汲取古今中外的生态思想与生态智慧。中国美学蕴含着博大精深的生态智慧,是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资源。

中国美学孕育在具有悠久传统的中华文明母体之中,生动地体现着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观。中华文明的第一个高峰是西周时期的礼乐文明,对于礼乐的哲学论述,深刻地表达了中国古人对于理想文明形态的清醒认识,在中国古代贤哲看来,理想的文明必须“与天地同和,与天地同节”,也就是顺应天地之道。

中国美学精神就孕育在这种文明理想之中,这首先体现在古人对于理想人格的描述之中。审美活动是人的活动,故人格境界的高低决定了审美活动的境界高低。古人所描述的理想人格特征是“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也就是达到“天地境界”的人。具有这种境界的人, 从对于天地万物的审美欣赏之中获得最大限度的审美愉悦——这是中国美学精神的核心要点。

在中国美学精神的感召下,中国古人对于自然万物采取了非常节制的态度。天地万物各有其生存目的和内在价值,它们并非满足人类欲望的工具,人类对于它们的态度应该是审美欣赏,也就是苏轼所说的适性娱情:“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苏轼这篇名作并非讨论审美理论,但是非常精彩地表达了中国美学精神及其生态智慧,我们今天可以将之概括为“共适”二字:人与人之间固然可以共同欣赏天地之大美,但人也应该让万物各随其时,各得其所,各适其性。这就是说,“共适”所描述的不仅是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应该是人类与万物之间的合理关系,可以简称为“与物共适”。

中国美学精神的深层哲学结构可以概括为“人生天地间”。中国古代贤哲并不空谈抽象意义上的“世界”,他们心目中的“世界”就是有形状、有色彩的“天地”:天圆地方,天玄地黄;所谓的“人生在世”其实就是“人生天地间”:头顶蓝天,脚踏大地。天地间有众多物种共同存在,人类只是其中的一种。

根据这种哲学观念,中国艺术美学一直明确地将自然放在优先位置,围绕“造化”这个核心理念,形成了一整套富有生态意蕴的理论思路。

简言之,中国艺术美学遵循的哲学原则是老子所说的“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这里所说的“不敢为”并不是毫无作为,而是指不敢去违背事物自然本性的胆大妄为。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精神层面的建设主要体现为塑造生态价值观和生态审美观。我们应该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重构美学,其学术思路是反思和批判现代非生态的或反生态的美学,充分借鉴和吸收古今中外的生态智慧,结合当代生态审美实践而构建生态美学。

节选自《光明日报》01月16日)

1.下列对“中国美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美学生动地体现着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观。
B.中国美学核心要点是从对天地万物的审美中获得审美愉悦。
C.中国美学的哲学结构可以用“人生天地间”加以概括。
D.中国美学的美学精神影响了中国古人对自然的态度。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A.生态文明是一种文明新形态,它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原则,须广泛借鉴古今中外的生态思想与生态智慧。
B.西周时期的礼乐文明率先把中国文明推向了高峰,中国古人通过对礼乐的论述提出顺应天地之道的观点。
C.中国艺术美学具有自己的理论思路,这一思路具有生态意蕴,它把自然放在优先的位置上。
D.生态文明这一系统工程建设主要体现为塑造生态价值和生态审美观,它要求我们学会反思和批判。
3.下列推断与原文观点相符合的一项是(       
A.中国美学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是重要的思想资源,可指导当代生态文明建设。
B.人格境界高,其审美活动的境界较高。人格境界低,其审美活动的境界就低。达到“天地境界”的人能最大限度地获得审美愉悦。
C.不违背事物的自然本性而为是老子提出的观点,成为中国美学所遵循的哲学原则。
D.建构当代生态美学,不仅要借鉴古今中外的生态智慧,更重要的是还要结合当代的生态审美实践。
2019-09-29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8年天津市红桥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让我们重建自己的安全感

你有安全感吗

今天,安全感已经成为一部分人的基本话题,大家都会谈到,自己内心深处是否建构了安全感。

有一天,我坐在一辆公交车上,感觉椅子靠背似乎有一些松动了。当我全身 放松地靠上去的时候,椅子的靠背就慢慢向后滑下去,给后座的人造成了压迫感,后座的人自然会向后倾斜身体,躲避压迫。我迅速抱歉地将椅背调整好。但当我再次将疲倦了一天的身体靠上去的时候,椅背又开始慢慢地向后滑。这个过程,既让我感到尴尬,又让我疲倦的身体更加困顿。。

我们的人生不就如此吗?当我们在身心疲惫的时候,我们多想有一个坚实的 靠背,让自己在静静的倚靠中得以喘息。当工作中遇到麻烦,不断遭受上司、 客户苛责的时候,当生活中不顺心的事情接二连三地发生的时候,当某个意外事件突然降临的时候,我们被搞得疲惫不堪、心神不宁。这个时候,我们内心多么渴望有个安全、坚实的肩膀可以让我们倚靠,踏踏实实、彻底放松地倚靠着,不求回报,没有条件,只有对我们的爱、接纳、理解和宽容。

你有这样的体验吗?有这样可以依靠的肩膀吗?大多数的现实是:身心疲惫 的我们环顾四周,却找不到一个可以彻底依靠的人。父母、同事、朋友、同学、 爱人、孩子…这些人中,有的我们知道不可以去靠;有的我们尝试着去靠,对方却向后躲避了;有的我们认为本应该可以靠,对方给予的却是责备和抱怨。 我们疲惫的肩膀空悬着,无助、无奈、恐惧、不安、紧张的情绪向我们内心袭来,这一刻我们感受便是缺乏安全感、归属感。

重归心理的安全。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头痛、头晕、全身不适,这一切都是正常的。探索心灵成长的过程,正如清洗一件昂贵的礼服一样,整个过程并不轻松。我无法教给你清洗的每个步骤与技巧,因为心灵的清刷不仅仅依靠技术,而是当你真正 愿意为自己做一些事情的时候,就自然而然地涌动出那种独特的体验与了悟, 这会使你真正在成长的道路上自由飞奔。当然,想做到这一点,我们首先要相 信自己,相信自己生命中绝对拥有这样的潜能,能够完成身心的自愈。其中也包括你将你的安全感建构在自己的生命中,而不是他人。即使你此刻还没有任 何体验也不要紧,请给自己充足的时间等待自己,让自己的生命从未知走向已知。

想要做到这些,你需要牢牢地记住--你是你生命的专家,并且为自己承诺:学会重视自己的身心,并关注它们。

之所以我们失去了安全感,是因为我们从小失去了被重视和被关注。

重视:在父母的眼中,能够真正看到自己的孩子,是原本的你,不是他们 期待中的你,不是比较中的你,不是物化的你。

关注:父母尊重孩子的选择、价值取向和意见;尊重孩子正当的言行(可以不喜欢,但需要尊重);欣赏并认同孩子。

如果你在父母那里并没有获得这些,那么,我奉劝你:不要再到处寻找, 或者期待父母有一天改变,或者期待自己的伴侣给予自己补偿,或者期待自己拼命工作后能在老板或社会中获得。因为,真正能够给予自己的只能是自己。

所以,从现在开始,你要学习重视自己,关注自己。这与我们以往所说“现在的孩子太自我,也太自私”的意义完全不同。前者,是要开始让我们学习自己做自己的父母,将我们曾经失去的体验,通过自我觉醒,慢慢寻找回来;而后者却是,由于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被压抑或缺少精神引导,而产生的叛逆心理与精神匮乏的表现。

那么,何为关注自己?例如:当你的身体在向你发出不舒服的信息时,你需 要重视并关注它;当你的情绪不好的时候,你不再是无意识地压抑,而是要懂得释放;当有人向你提出不合理要求的时候,你不再做心里不爽而嘴上却答应的快速反应,而是开始尝试真实表达自己的思想,并客气地拒绝。

从大脑接受到心理上体验再到行为上的熟知,这个个过程实在不易,但只要 我们愿意为自己承诺,美好的结果就会出现。

1.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生活中不顺心的事情接二连三发生的时候,我们都渴望拥有爱、接纳、理解和宽容。
B.当不安等情绪向内心袭来的时候,这一刻,我们的感受便是缺乏安全感、归属感了。
C.父母如果重视孩子,才会真正看到自己的孩子,不是他们期待中的、比较中的样子。
D.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被压抑或缺少精神引导,产生叛逆心理,必形成自私等偏执个性。
2.请结合文本,谈谈作为高中生的你是如何重视身心健康发展的。不少于80字。
2018-02-01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红桥区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6 . “时空共寓”的审美效果

王云涛

文学创作的终极目的是使读者能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审美感受,古典诗词也不例外。中国人的审美习惯更倾向于以流动的时序与景观同步,融时空与物色变化于一体。许多时候,古代诗人在写时间的变化的时候往往是通过具体的景物来表现的,如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通过视觉来记录季节的变迁。究其根源,可能与中国式的混沌思维与西方思维强调矛盾双方的斗争和对立不同,它更注重强调矛盾双方的中和与统一。这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传统中就表现文体的个性特征常常在文学的共性特征中和平共处,甚至相互依存,相互渗透,浑然不分,“和而不同”;在古典文学创作上的集中表现就是形成了时空一体的观念,借景(空间)而怀古(时间)的手法由此几乎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模式。以唐代文学为例,陈子昂登幽州古台,面对浩渺的无限天地(空间),感悟的却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时间情怀。张若虚面对春江月夜的美景(空间),情不自禁地由江天月色引发出对“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时间)的人生思索。刘希夷面对落花,触景生情:“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崔颢观黄鹤楼而叹:“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栽空悠悠。”李白把酒望月,叹道:“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这些感怀同样是将空间和时间共同体悟。

时空共寓中的时空交融,一般情况下交融的目的或突出时间或突出空间,给人总体的时空之美。人在特定的时空中必定会有特定的人生体验,但在表达的过程中往往会有所侧重。崔颢的“白云千载空悠悠”,“白云”“空悠悠”为空间概念,全句的重心在“千载”表的是时间。在这里,空间为时间服务,看似交融实有主次。崔颢的孤独体验透过表面的空间展现的是时间上昔今对比的失落,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等无不如此。也有时空交融中用时间突出空间的。如王维《终南别业》中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为典型一例。“行”“坐”都是时间化的描写,“穷处”“云起”为空间描写,是诗的中心。郭璞的“云生梁栋间,风出窗户里”、沈全期的“山月临窗见近,天河人户低”等,显然,这种突出是为了诗歌内容上的需要,时空的合理转换本身就是展现时空内在丰富的美感质素,同时也为诗人将孤独体验的触须伸向无限时空提供了可能,更重要的是通过形而下的描绘表现形而上的时空美。因为汉语句子不存在动词的单个中心,所以汉语的句式结构,通常是以时序(包括实际动作。发生次序和逻辑上所应有的因果次序)展开的流水句,将叠床架屋的空间关系构架化作连贯铺陈的时间事理脉络。于是,时空共寓的思想模式使得汉语文学的表达方式丰富起来。中国人通过一定时间里内外的空间交流,可以将宇宙融于一室之内。“窗含吴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山月临窗见近,天河人户低”,“云生梁栋间,风出窗户里”,说的都是这种时空共寓思维下的画面。

时空共寓在刻画人物心理和抒写人物情感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深入程度,为我们体认中国古代文人的心灵世界提供了莫大的帮助。时空共寓契合了古代诗人移情体验的思维过程,尤其是在科举不第或者遭遇贬谪的过程中,更容易移情于宇宙时空,从中寻找超脱,感受抽象化、普遍化的时空之美,在更深更理性的层面上认识社会及人生。《易经》中的“无往不复,天地际也”可能是最早对宇宙的感知。《淮南子·诊言》中说“洞同天地,浑沌为朴“、老子说“有物混成”。这种思想不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却有利于形象思维的展开和审美视野的拓展。杜甫的《咏怀古迹五种》中的“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王昌龄的《出塞二首》中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岑参的《春梦》中的“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李商隐的《安定城楼》中的“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人扁舟”等,都表现了虚灵的时空合一体,时间中有空间,空间中渗时间,绸缪往复,盘桓周旋。值得注意的是,诗人融时空为一炉的目的不仅仅是表达社会政治、个人沉浮,诗人更有感叹宇宙博大的哲理性理解和人生有限与无限的探索。具有代表性的是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两句探索时间,后两句则用写空间来抒发忧伤的孤独情怀,感叹历史长河的无尽。其实,作者更有对形而上时空之美的思考,是孤独者面对永恒宇宙的深沉理性认识,是人生对宇宙、个人对历史、有限对无限的呐喊。作者对作品中的时空特征的描绘越形象生动,越能激起呼唤人的审美感觉和审美体验,并且作品对时空宇宙理解得越深刻,越能打动读者。不同的时空感悟给不同的文化带来了各自的特点。因为任何一种文化都处于一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阶段之中,并与时空密切相关。

(节选自《中国古典诗词的“时空共寓”》,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作为一种古典文学样式,是人们通过诗歌的创作为当时或后来的读者带来了独特的阅读审美效果。
B.中国与西方的思维模式不同,更强调矛盾双方的中和与统一,因而形成了独特的时空一体的创作观念。
C.时空思维在古典诗词创作中表现出独特的民族性,具有特殊意义,产生了”时空共寓“的艺术审美效果。
D.我们民族文化形成于特定的地理空间环境和历史时间阶段,独特的时空特点造就了民族文化的独特性。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借空间而怀古是古典文学的一种模式,《登幽州台歌》《书愤》就是这种模式下的作品。
B.运用时空交融写诗表达情感时,崔颢擅长以空间突出时间,王维则擅长以时间突出空间。
C.杜甫移情“紫台”“朔漠”“青冢”“黄昏”的宇宙时空,理性表达对社会人生的认识。
D.时空共寓能深入地刻画人物心理、抒发人物情感,为我们了解古人心灵世界提供了帮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岑参的“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从时空一体的角度看,把时间“片时”和空间“枕上””江南“融合在了一起。
B.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体现了用时空突出时间的交融特点,“明月”“关”的空间描写突出了“秦”“汉”的时间。
C.郭璞“云生梁栋间,风出窗户里”之“生”“出”都是时间化的描写,“梁栋”“窗户”为空间描写,是诗的中心。
D.李商隐的“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人扁舟”在时空共寓中,表达了年老时归隐江湖、扭转乾坤后逍遥扁舟的心里。
2017-04-11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7届天津市红桥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词,按要求作答。

浣溪沙·红桥(其二)

王世贞【清】

白鸟朱荷引画桡,垂杨影里见红桥,欲寻往事已魂消。

遥指平山山外路,断鸿无数水迢迢,新愁分付广陵潮。


(1)上阕描写了哪些景象?
(2)结合诗句,说明下阕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3)请自选角度,赏析全词。
2017-11-20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红桥区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易(0.85) |
8 . 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项是                                                           
A.《再别康桥》《雨巷》《大堰河一我的保姆》《乡愁》,分别是徐志摩、戴望舒、艾青、余光中的诗作。
B.巴尔扎克和卡夫卡都是著名小说家,前者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巨匠,后者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奠基人。
C.鲁迅曾对章回体长篇小说《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给以很高评价,这部小说的作者是清代的蒲松龄。
D.人称“小杜”的唐代作家杜牧,工诗善文,《过华清官》和《阿房宫赋)都是他的名作。
2019-09-29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8年天津市红桥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