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9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尉始为泾州刺史时,汾阳王以副元帅居蒲。王子晞为尚书,领行营节度使,寓军邠州,纵士卒无赖。邠人偷嗜暴恶者,卒以货窜名军伍中,则肆志,吏不得问。日群行丐取于市,不嗛,辄奋击折人手足,椎釜鬲瓮盎盈道上,袒臂徐去,至撞杀孕妇人。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不敢言。

太尉自州以状白府,愿计事。至则曰:天子以生人付公,公见人被暴害,因恬然。且大乱,若何?孝德曰:愿奉教。太尉曰:某为泾州,甚适,少事;今不忍人无寇暴死,以乱天子边事。公诚以都虞候命某者,能为公已乱,使公之人不得害。孝德曰:幸甚!如太尉请。

既署一月,晞军士十七人入市取酒,又以刃刺酒翁,坏酿器,酒流沟中。太尉列卒取十七人,皆断头注槊上,植市门外。晞一营大噪,尽甲。孝德震恐,召太尉曰:将奈何?太尉曰:无伤也!请辞于军。孝德使数十人从太尉,太尉尽辞去。解佩刀,选老躄者一人持马,至晞门下。甲者出,因谕曰:尚书固负若属耶?副元帅固负若属耶?奈何欲以乱败郭氏?为白尚书,出听我言。

晞出见太尉。太尉曰:副元帅勋塞天地,当务始终。今尚书恣卒为暴,暴且乱,乱天子边,欲谁归罪?罪且及副元帅。今邠人恶子弟以货窜名军籍中,杀害人,如是不止,几日不大乱?大乱由尚书出,人皆曰尚书倚副元帅,不戢士。然则郭氏功名,其与存者几何?言未毕,晞再拜曰:公幸教晞以道,恩甚大,愿奉军以从。顾叱左右曰:皆解甲散还火伍中,敢哗者死!太尉曰:吾未晡食,请假设草具。既食,曰:吾疾作,愿留宿门下。命持马者去,旦日来。遂卧军中晞不解衣戒候卒击柝卫太尉旦俱至孝德所谢不能请改过邠州由是无祸。

(节选自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注】①太尉:指段太尉(719—783),名秀实,字成公。唐汧阳(今陕西省千阳县)人。官至泾州刺史兼泾原郑颍节度使。这里以段秀实死后追赠的官名称呼他,以示尊敬。②汾阳王:即郭子仪。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有功,于唐肃宗宝应元年(762年)进封汾阳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遂卧军中/晞不解衣戒/候卒击柝/卫太尉/旦俱至孝德所/谢不能请/改过邠州/由是无祸/
B.遂卧军中/晞不解衣/戒候卒击柝卫太尉/旦/俱至孝德所/谢不能/请改过/邠州由是无祸/
C.遂卧/军中晞不解衣/戒候卒击柝/卫太尉/旦俱至孝德/所谢不能请/改过邠州/由是无祸/
D.遂卧/军中晞不解/衣戒候卒/击柝卫太尉/旦/俱至孝德所/谢不能/请改过/邠州由是无祸/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赖”,与辛弃疾《清平乐▪村居》“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的“无赖”含义不同。
B.“戚不敢言”的“戚”指心中忧伤,与《声声慢》中的“凄凄惨惨戚戚”的“戚”含义相同。
C.生人,今义是“不熟悉的人”,文中指生民,百姓。理,治。唐代为避李世民、李治讳而改。
D.晡食:晡,申时,下午三至五时。晡食,与《种树郭橐驼传》中的“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的“飧”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汾阳王的儿子郭晞担任尚书之职,兼任行营节度使,以客军名义驻于邠州,纵容士兵违纪枉法。
B.郭晞士卒肆志,段秀实自荐担任都虞候前去平乱。不久,在士卒十七人再度横行时,段秀实果断地派士兵捕捉了他们,并一一斩首。
C.段秀实知道要治服郭晞,不可能凭借武力,只能晓之以理,因此,辞卫士,解佩刀,选年老腿跛的人持马,这是从行动上消除对方的戒备。
D.段秀实用大义和利害晓喻郭晞,使郭晞心悦诚服,再拜谢罪,顾叱士卒。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副元帅固负若属耶?奈何欲以乱败郭氏?为白尚书,出听我言。
(2)今尚书恣卒为暴,暴且乱,乱天子边,欲谁归罪?罪且及副元帅。
5.文段写段秀实勇服郭晞,请结合材料概括其“勇”的表现。
2023-05-30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兴宁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5月最后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今夫焓蝉者,务在乎明其火、振其树而已。火不明,虽振其树,何益?明火不独在乎火,在于暗。当今之时世暗甚矣人主有能明其德者天下之士其归之也若蝉之走明火也凡国不徒安名不徒显必得贤士。赵简子昼居,喟然太息曰:“异哉!吾欲伐卫十年矣,而卫不伐。”侍者曰:“以赵之大而伐卫之细,君若不欲则可也;君若欲之,请令伐之。”简子曰:“不如而言也。卫有士十人于吾所,吾乃且伐之,十人者其言不义也,而我伐之,是我为不义也。”故简子之时,卫以十人者按赵之兵,殁简子之身。卫可谓知用人矣,游十士而国家得安。简子可谓好从谏矣,听十士而无侵小弱之名。魏文过段干木之闾而之,其仆曰:“君为轼?”曰:“此非段干木之闾欤?段干木盖贤者也,吾安敢不轼?且吾闻段干木未尝肯以己易寡人也,吾安敢骄之?段干木光乎德,寡人光乎地;段干木富乎义,寡人富乎财。”其仆曰:“然则君何不相之?”于是君请相之,段干木不肯受。则君乃致禄百万,而时往馆之。于是国人皆喜,相与诵之曰:“吾君好正,段干木之敬;吾君好忠,段干木之隆。”居无几何,秦兴兵欲攻魏,司马唐谏秦君曰:“段干木,贤者也,而魏礼之,天下莫不闻,无乃不可加兵乎?”秦君以为然,乃按兵,辍不攻之。魏文侯可谓善用兵矣。尝闻君子之用兵,莫见其形,其功已成,其此之谓也。野人之用兵也,鼓声则似雷,号呼则动地,尘气充天,流矢如雨,扶伤舆死,无罪之民,其死者量于泽矣,而国之存亡、主之死生犹不可知也。其离仁义亦远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开春论·期贤》)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今之时/世暗甚矣/人主有能/明其德者天下之士/其归之也/若蝉之走明火也/凡国不徒安名/不徒显/必得贤士
B.当今之时/世暗甚矣/人主有能明其德者/天下之士/其归之也/若蝉之走明火也/凡国不徒安/名不徒显/必得贤士
C.当今之时/世暗甚矣/人主有能/明其德者天下之士/其归之也/若蝉之走明火也/凡国不徒安/名不徒显/必得贤士
D.当今之时/世暗甚矣/人主有能明其德者/天下之士/其归之也/若蝉之走明火也/凡国不徒安名/不徒显/必得贤士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听十士而无侵小夺弱之名”与“舅夺母志”(《陈情表》)中的“夺”含义相同。
B.侯,本指用布或兽皮制成的箭靶。后引申为爵位名。依周制,侯为五等爵位的第二等。
C.轼,古代车厢前面供乘车人凭扶的横木。文中用作动词,可译为“手扶车轼”。
D.“君胡为轼”与“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胡”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简子想攻打卫国,过了十年都没有采取军事行动,侍从认为赵国强大,卫国弱小,攻打卫国不需要犹豫,赵简子没听从侍从的建议。
B.赵简子留下卫国派来的十位士人,每当他要伐卫时,他们就会以伐卫不合道义劝阻,令赵简子打消念头。可以说,是这十位士人挡住了赵国重兵。
C.段干木是魏国贤士,魏文侯对他礼遇有加。秦国想攻打魏国,段干木派人赴秦,以魏文侯善于用兵劝阻秦君,秦君听信来人之言,取消发兵。
D.文章开头以明火照蝉为喻,指出国君昭明德行对招引贤才的重要性;文章结尾将君子和鄙陋无知之人用兵对比,意在强调拥有贤才的重要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火不明,虽振其树,何益?明火不独在乎火,在于暗。
(2)且吾闻段干木未尝肯以己易寡人也,吾安敢骄之?
5.魏文侯敬重段干木有哪些体现?请简要概括。
2023-05-21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齐宣王问曰:“汤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文本二:

越王曰:“寡人躬行节俭,下士求贤,不使名过实,此寡人所能行也。多贮谷,富百姓,此乃天时水旱,宁在一人耶?何以备之?”范子曰:“百里之神,千里之君。汤执其中和,伊尹,收天下雄隽之士,练卒兵,率诸侯兵伐桀,为天下除残去贼,万民皆歌而归之。是所谓执其中和者。”越王曰:“善哉,中和所致也!寡人虽不及贤主、圣王,欲执其中和而行之。今诸侯之地或多或少强弱不相当兵革暴起,何以应之?”范子曰:“知保人之身者,可以王天下;不知保人之身,失天下者也。”越王曰:“何谓保人之身?”范子曰:“天生万物而教之而生。人得谷即不死,谷能生人,能杀人。故谓人身。”

越王问范子曰:“何执而昌?何行而亡?”范子曰:“执其中则昌,行奢侈则亡。”越王曰:“寡人欲闻其说。”范子曰:“臣闻古之贤主圣君,执中和而原其终始,即位安而万物定矣;不执其中和,不原其终始,即尊位倾,万物散。文武之业,桀纣之迹,可知矣。古者天子及至诸侯,自灭至亡,渐渍乎滋味之费,没溺于声色之类,牵孪于珍怪贵重之器,故其邦空虚。困其士民,以为须臾之乐,百姓皆有悲心,瓦解而倍者,桀纣是也。身死邦亡,为天下笑。此谓行奢侈而亡也。”

(节选自《越绝书·越绝外传枕中第十六》)

【注】①越王:此指勾践。②范子:指范蠡。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打“√”。
今A诸B侯C之D地E或F多G或H少I强J弱K不L相M当N兵O革P暴Q起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放”指驱逐、流放,与《屈原列传》中“是以见放”的“放”字意思不相同。
B.“举”指举用、选拔,与《阿房宫赋》中“函谷举”的“举”字意思不相同。
C.“文武”指周文王和周武王,与成语“文武之道”中的“文武”意思相同。
D.“畔”指背叛、叛乱,与《苏武传》中“畔主背亲”中的“畔”字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勾践认为贮谷富民是应该的,只是有时天时不利,旱涝成灾,他一人也无能为力,因此他向范蠡请教防备灾害、积贮粮食的方法。
B.范蠡认为只有懂得保护别人的人,才能成就王业。民以食为天,君主要保护民众,就要让民众得到粮食,君主自身不能奢侈浪费。
C.范蠡熟悉史事,深知古代君主和诸侯灭亡的重要原因,是他们贪图口腹享受,沉湎歌舞声色,迷恋奇珍异宝,以至于国库空虚。
D.桀、纣等统治者大肆挥霍,陷士民于困境以取乐,结果百姓伤悲,人心瓦解,揭竿而起推翻了政权。最终他们身死国灭,成为全天下人的笑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寡人躬行节俭,下士求贤,不使名过实,此寡人所能行也。
(2)不执其中和,不原其终始,即尊位倾,万物散。
5.孟子、范蠡对待“汤放桀,武王伐纣”的看法与齐宣王有何不同?请根据原文简要说明。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济,字汝楫,腾骧卫人。正德六年进士。由庶吉士授吏科给事中。山西巡抚李钺劾左、右布政使倪天民、陈达。吏部请之,帝不许。济疏争,不。帝幸宣府、榆林,济皆疏请回銮。诏封许泰、江彬伯爵,又与诸给事中力争,皆不报。世宗即位,出核甘肃边饷。嘉靖改元,进刑科都给事中。主事陈嘉言坐事下狱,济疏救,不许。廖鹏父子及钱宁党王钦等,皆以从逆论斩,鹏等夤缘中人冀脱死。济上言;“自来死囚临斩,鼓下犹受诉词。奏上得报,已及日肝,再请而后行刑,则已薄暮。殊非与众弃之之意。乞自三请后,鼓下不得受词。鹏、钦等罪甚当,幸陛下勿疑。”诏自今以申酉行刑,鹏等竟缓决钦后以中旨免死济力争不听。故事,厂卫有所,必取原奏情事送刑科签发驾帖。千户白寿赍帖至,济索原奏,寿不与,济亦不肯签发。两人列词上。帝先入寿言,竟诎济议。中官崔文仆李阳凤坐罪,已下刑部。帝受文诉,移之镇抚。济率六科争之,不听。都督刘晖以奸党论戍,有诏复官。甘肃总兵官李隆嗾乱军杀巡抚许铭,逮入都,营免赴鞠。济皆力陈不可,帝从其言。晖夺职,隆受讯伏辜。后父陈万言奴何玺殴人死,帝命释之。济执奏曰:“万言纵奴杀人,得免为幸,乃并释玺等,是法不行于戚畹奴也。”济在谏垣久,言论侃侃,多与权幸相枝柱,直声甚震,帝不能堪。“大礼”议起,廷臣争者多得罪。既而遮诸朝臣于金水桥,伏哭左顺门,受杖阙廷。越十二日再杖,谪戍辽东。十六年册立皇太子,赦诸谪戍者,济不与,卒于戍所。

(节选自《明史·刘济传》)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鹏A等B竟C缓D决E钦F后G以H中I旨J免K死L济M力N争O不P听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黜,指罢免,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则思正身以黜恶”的“黜”字意思不相同。
B.省,指检查自己的思想行为,与《劝学》中“日参省乎己”的“省”字意思相同。
C.逮,指捉拿,逮捕。与《陈情表》中“逮奉圣朝”的“逮”字意思不同。
D.滋,意为更加,与《屈原列传》中“不获世之滋垢”的“滋”字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按照旧例,厂卫逮捕了人犯,一定要携带原奏送交刑科,才能签发驾帖。千户白寿不按规矩行事,刘济秉公办事,对其不予签发。
B.皇后的父亲陈万言纵容奴仆何玺打人致死,皇帝下令庇护。刘济认为陈万言可以有幸免罪,但释放何玺等人,这是法律不能允许的。
C.刘济在谏官官署任职时间较长,为官以来正直敢言,上疏进谏多与权贵宠臣相抵触。正直的声誉虽然很高,但皇帝对其不能忍受。
D.“大礼”争议兴起后,皇帝命人在金水桥阻拦诸位朝臣,刘济于是到左顺门伏地痛哭,触怒皇帝,两次遭到杖责,最终发配辽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廖鹏父子及钱宁党王钦等,皆以从逆论斩,鹏等夤缘中人冀脱死。
(2)甘肃总兵官李隆嗾乱军杀巡抚许铭,逮入都,营免赴鞠。
5.李济久在谏垣,时有进谏,但少有采纳。文中哪些决策,皇帝采纳了李济的谏言?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虞姬者,名娟之,齐威王之姬也。威王即位,九年不治,委政大臣,诸侯并侵之其佞臣周破胡专权擅势嫉贤妒能即墨大夫贤而日毁之阿大夫不肖反日誉之虞姬谓王曰:破胡,谗谀之臣也,不可不退。齐有北郭先生者,贤明有道,可置左右。”破胡闻之,乃恶虞姬曰:其幼弱在于同巷之时,尝与北郭先生通。王疑之,乃闭虞姬于九层之台,而使有司即穷验问。破胡赂执事者,使竟其罪。执事者诬其辞而上之,王视其辞,不合于意,乃召虞姬而自问焉。虞姬对曰:妾娟之幸得蒙先人之遗体,生于天壤之间,去蓬庐之下,侍明王之燕,泥附王着,荐床蔽席,供执埽除,掌奉汤沐,至今十余年矣。倦倦之心,冀幸补一言,而为邪臣所挤,湮于百重之下,不意大王乃复见而与之语。妾闻玉石坠泥不为污,柳下覆寒女不为乱。积之于素雅,故不见疑也。经瓜田不蹑履,过李园不正冠,妾不避,此罪一也。既陷难中,有司受赂,卒见覆冒,不能自明。妾闻寡妇哭城,城为之崩;亡士叹市,市为之罢。诚信发内,感动城市。妾之冤明于白日,虽独号于九层之内,而众人莫为豪厘,此妾之罪二也。既有污名,而加此二罪,义国不可以生。所以生者,为莫白妾之污名也。且自古有之,伯奇放野,申生患,孝顺至明,反以为残。妾既当死,不复重陈,然愿戒大王,群臣为邪,破胡最甚。王不执政,国殆危矣。”于是王大寤,出虞姬,显之于朝市,封即墨大夫以万户,烹阿大夫与周破胡。遂起兵收故侵地,齐国震惧,人知烹阿大夫,不敢饰非,尽其职,齐国大治。君子谓虞姬好善。诗云:既见君子,我心则降。此之谓也。

(节选自《列女传辩通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佞臣周破胡专权擅势/嫉贤妒能/即墨大夫贤/而日毁之阿大夫/不肖反日誉之
B.其佞臣周破胡专权/擅势嫉贤/妒能即墨大夫贤/而日毁之阿大夫/不肖反日誉之
C.其佞臣周破胡专权/擅势嫉贤/妒能即墨大夫贤/而日毁之/阿大夫不肖/反日誉之
D.其佞臣周破胡专权擅势/嫉贤妒能/即墨大夫贤/而日毁之/阿大夫不肖/反日誉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市”,“城”指城墙,“市”指集市,与现代意义的“城市”含义不同。
B.“所以生者”与“所以游目骋怀”(《兰亭集序》)两句中的“所以”含义相同。
C.“申生被患”与“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两句中的“被”含义不同。
D.“务尽其职”与“内立法度,务耕织”(《过秦论》)两句中的“务”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姬揭发奸佞,举贤荐能,因得罪周破胡而遭诬陷,被齐威王幽禁于九层之台。
B.虞姬出身贫寒,温良贤淑,十多年来殷勤地侍奉齐威王的起居,对待夫君情真意切。
C.虞姬知书达理,能言善辩。为己申冤,先动之以情,后巧引典故,最终打动齐王为己脱罪。
D.虞姬深明大义,胸怀大局。在陈述冤屈时主动把齐国乱政归罪于自己,最终让齐王醒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威王即位,九年不治,委政大臣,诸侯并侵之。
(2)既陷难中,有司受赂,卒见覆冒,不能自明。
5.虞姬在陈述时用了“瓜田李下”的典故,其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2023-05-06更新 | 24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广东省梅州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凡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谁人不亲?君臣不信,则百姓诽谤,社稷不宁。处官不信,则少不畏长,贵贱相轻。赏罚不信,则民易犯法,不可使令。交友不信,则离散郁怨,不能相亲。百工不信,则器械苦伪,丹漆染色不贞。夫可与为始,可与为终,可与尊通,可与卑穷者,其唯信乎!信而又信,重袭于身,乃通于天。以此治人,则膏雨甘露降矣,寒暑四时当矣。

齐桓公伐鲁。鲁人不敢轻战,去鲁国五十里而封之。鲁请关内侯以听,桓公许之。曹翙谓鲁庄公曰:“君宁死而又死乎,其宁生而又生乎?”庄公曰:“何谓也?”曹翙曰:“听臣之言,国必广大,身必安乐,是生而又生也;不听臣之言,国必灭亡,身必危辱,是死而又死也。”庄公曰:“请从。”于是明日将盟,庄公与曹翙皆怀剑至于上。庄公左搏桓公,右抽剑以自承,曰:“鲁国去境数百里,今去境五十里,亦无生矣。钧其死也,戮于君前。”管仲、鲍叔进,曹翙按剑当两之间曰:“且二君将改图,毋或进者!”庄公曰:“封于汶则可,不则请死。”管仲曰:“以地卫君,非以君卫地。君其许之!”乃遂封于汶南,与之盟。归而欲勿予,管仲曰:“不可。人特劫君而不盟,君不知,不可谓智;临难而不能勿听,不可谓勇;许之而不予,不可谓信。不智不勇不信,有此三者,不可以立功名。予之,虽亡地,亦得信。以四百里之地见信于天下,君犹得也。”庄公,仇也;曹翙,贼也。信于仇贼又况于非仇贼者乎夫九合之而合壹匡之而听从此生矣管仲可谓能因物矣。以辱为荣,以穷为通,虽失乎前,可谓后得之矣。物固不可全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离俗览第七》)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信于仇贼/又况于非仇贼者乎/夫九合之/而合壹匡之/而听从此生矣/管仲可谓能因物矣
B.信于仇贼/又况于非仇贼者乎/夫九合之而合/壹匡之而听从/此生矣/管仲可谓能因物矣
C.信于仇贼/又况于非仇贼者乎/夫九合之/而合/壹匡之而听/从此生矣/管仲可谓能因物矣
D.信于仇贼/又况于非仇贼者乎/夫九合之而合/壹匡之而听/从此生矣/管仲可谓能因物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工”,文中指各种工匠,与韩愈《师说》中“巫医乐师百工”中的“百工”同义。
B.“比”,文中是靠近的意思,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比邻”中“比”同义。
C.“坛”,指土筑的高台,古时用以祭祀、誓师、盟誓等。齐鲁两国就在坛上结盟。
D.“陛”,本义台阶,又特指帝王宫殿的台阶,后以“陛下”称天子,文中用的是本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君为臣,为人处事均不可与诚信须臾背离。君主若讲诚信,不仅可以君臣和谐,而且还可与天意相通,能风调雨顺,四季寒暑得当。
B.鲁庄公听从曹翙的建议,怀揣着剑参与了盟会。盟会上庄公欲与齐桓公同归于尽,他采用“死而又死”的策略,获得了“生而又生”的结果。
C.曹翙按剑而立,阻挡管仲、鲍叔上前解围。管仲见机行事,解围无果后劝齐桓公答应鲁庄公请求,和鲁国订立盟约,在汶水之南封土为界。
D.管仲认为,桓公在齐鲁盟会上,不知鲁庄公不想和齐国订立盟约,这是不聪明的;面对危难,桓公遭人胁迫后不得不听从他人,又是不勇敢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处官不信,则少不畏长,贵贱相轻。
(2)以辱为荣,以穷为通,虽失乎前,可谓后得之矣。
5.管仲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请简要概括。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
7 .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组是(     
A.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用总角指代青年时代。
B.“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暮春”是春季的末一个月。孟、仲、季表示每季月份的顺序,孟表示每季的第一个月,仲表示每季的第二个月,季表示每季的第三个月。
C.《陈情表》中“孝廉”“秀才”,是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秀才是优秀人才的意思。
D.古人用“朔”“晦”“望”“既望”等名称来标识日期,如《登泰山记》中的“戊申晦”,表明作者观看日出是在月初第一天。
2023-04-01更新 | 12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兴宁市下堡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较易(0.85) |
8 . 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外连(通“横”)而斗诸侯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儿女亲家)
B.暮去朝来颜色(色彩)故                       唯倜傥非常(不同寻常)之人称焉
C.夙遭闵凶(不幸)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阻塞)者
D.可怜(可爱)体无比                              是以区区(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不能废远
2023-04-01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兴宁市下堡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终军,字子云,济南人也。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太守甚奇之,与交结,军揖太守而去。至长安上书言事,武帝异文,拜军为谒者给事中。初,军从济南步入关,关吏予繻。军曰:“以此何为?”吏曰:“为复传,还当合符。”军曰:“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弃繻去。元鼎中,徐偃使行风俗,偃矫制,使胶东、鲁国鼓铸盐铁。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偃以为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万民,专之可也。有诏下军问状,军诘偃曰:“古者诸侯国异俗分百里不通时有聘会之事安危之势呼吸成变故有不受辞造命专己之宜;今天下为一,万里同风。偃巡封城之中,称以出疆,何也?盐铁,郡有余藏,国家不足以为利害,而以安社稷存万民为辞,何也?又诘偃:“直矫作威福,以从民望,干名采誉,此明圣所必加诛也。”偃穷诎。当发使匈奴,军自请曰:“军无横草之功,得列宿卫,食禄五年。边境时有风尘之警,臣宜被坚执锐,当矢石,启前行。驽下不习金革之事,今闻将遣匈奴使者,臣愿持符节,尽精厉气,奉佐明使,画吉凶于单于之前。臣年少材下,孤于外官,不足以亢一方之任,窃不胜愤懑。”上奇军对,擢为谏议大夫。南越与汉和亲。乃遣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军自请曰:“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军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请举国内属。越相吕嘉不期内属,发兵攻杀其王及汉使者,皆死。军死时年二十余,故世谓之“终童”。

(选自《汉书》)

【注】①繻:用作通行的帛。②传:凭证。③制:帝王的命令。④横草:使草倒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古者诸侯国异俗分/百里不通/时有聘会之事/安危之势/呼吸成变/故有不受辞造命专己之宜
B.古者诸侯国异俗/分百里/不通时有/聘会之事/安危之势/呼吸成变/故有不受辞造命专己之宜
C.古者诸侯国异俗/分百里不通/时有聘会之事/安危之势/呼吸成变/故有不受辞造命专己之宜
D.古者诸侯国异俗分/百里不通时有/聘会之事/安危之势/呼吸成变/故有不受辞造命专己之宜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武帝异                      孰能讥之乎
B.①弃繻                         母立于兹
C.①还当合符                      ②夫夷近,则游者众
D.①盐铁,郡有余藏            焉置土石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士”,指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B.元鼎,年号,是皇帝用来纪年的名号,也可以用作表示年份,如永和、元嘉、贞观等。
C.符节,中国古代朝廷传达命令、征调兵将以及用于各项事务的一种凭证。
D.王勃说“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是说自己虽然和终军一样年已十八岁,却无处去请缨杀敌。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终军十八岁就被选为博士弟子。他去长安上书过关时,拒绝接受通行证,认为自己此去一定能够得到皇帝的重用,不会再返回。
B.徐偃受命出使外国,不遵守法纪,事后还巧言狡辩,终军受命审理此案,严厉地驳斥了徐偃,使他理屈词穷。
C.当要派使者前往匈奴时,终军表示:自己早有冲锋陷阵之心,现在愿意出使匈奴,全力以赴,当好使者的助手,保证完成任务。
D.终军请缨赴南越,并且成功地完成了说服南越王的任务,但因为南越发生了内乱,使他功败垂成,年仅二十多岁就为国捐躯。
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边境时有风尘之警,臣宜被坚执锐,当矢石,启前行。
(2)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2023-03-28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兴宁市下堡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     
A.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B.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C.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D.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2.下列对文中相关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季父,即叔父,古代兄弟间长幼排行伯、仲、叔、季。
B.诸侯,中国商周和汉初时期,由帝王分封并受帝王统辖的列国国君。
C.留侯,“侯”,中国古代爵位名,周朝设公、侯、男、伯、子五等爵位。
D.婚姻,文中指儿女亲家,有婚姻关系的亲属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A.司马迁认为项羽最终国家灭亡,身死东城,而自己却不知道反省悔悟,是非常过分的。
B.刘邦拉拢项伯,可见其有智谋,而急问张、项之间的交情,则体现了刘邦的多疑。
C.面对刘邦的道歉,项羽脱口而出“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可见其缺乏政治心机。
D.项伯夜访张良,一方面体现了他的重情义,另一方面也在客观上泄露了军情。
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②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5.简要说说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