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9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靖郭君善齐貌辨。齐貌辨之为人也多疵,门人弗说。士尉以证靖郭君,靖郭君不听,士尉辞而去。孟尝君又窃以谏,靖郭君大怒曰:而类,破吾家,苟可慊齐貌辨者,吾无辞为之。于是舍之上舍,令长子御,旦暮进食。数年,威王薨,宣王立。靖郭君之交,大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齐貌辨俱留。无几何,齐貌辨辞而行,请见宣王。靖郭君曰:王之不说婴甚,公往,必得死焉!齐貌辨曰:固不求生也,请必行。靖郭君不能止。齐貌辨行至齐,宣王闻之,藏怒以待之。齐貌辨见宣王,王曰:子,靖郭君之所听爱夫?齐貌辨曰:爱则有之,听则无有。王之方为太子之时,辨谓靖郭君曰:‘太子相不仁,过颐豕视,若是者倍反。不若废太子,更立卫姬婴儿郊师。’靖郭君泣而曰:‘不可,吾不忍也。’若听辨而为之,必无今日之患也。此为一。至于薛,昭阳请以数倍之地易薛,辨又曰:‘必听之。’靖郭君曰:‘受薛于先王,虽恶于后王,吾独谓先王何乎?且先王之庙在薛,吾岂可以先王之庙与楚乎?’又不肯听辨。此为二。宣王太息,动于颜色,曰:靖郭君之于寡人一至此乎?寡人少殊不知此客肯为寡人来靖郭君乎齐貌辨对曰敬诺靖郭君衣威王之衣冠其冠带其剑宣王自迎靖郭君于郊,望之而泣。靖郭君至,因请相之。靖郭君辞,不得已而受。七日谢病,强辞,宣王三日而听。当是时,靖郭君可谓能自知人矣。能自知人,故人非之,不为沮。此齐貌辨之所以外生、乐患、趣难者也!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一》)


[注]①靖郭君:田婴,孟尝君田文之父,战国时期齐国宗室、大臣。②昭阳:战国时期楚国令尹,楚昭王后裔。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少/殊不知此/客肯为寡人来靖郭君乎/齐貌辨对曰/敬诺/靖郭君衣威王之衣/冠其冠/带其剑/
B.寡人少/殊不知此客/肯为寡人来靖郭君乎/齐貌辨对曰/敬诺/靖郭君衣威王之衣/冠其/冠带其剑/
C.寡人少/殊不知此客/肯为寡人来靖郭君乎/齐貌辨对曰/敬诺/靖郭君衣威王之衣/冠其冠/带其剑/
D.寡人少/殊不知此/客肯为寡人来靖郭君乎/齐貌辨对曰/敬诺/靖郭君衣威王之衣/冠其/冠带其剑/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门人,又称门生,泛指学生与弟子,也指寄食于贵族门下的食客,文中指的是后者。
B.而类,你们这些人,“而”与《项脊轩志》“而母立于兹”的“而”字含义不完全相同。
C.请见,请求觐见,一般指臣子拜见国君,“见”与词语“见谅”的“见”字含义相同。
D.太息,表叹息,与《荆轲刺秦王》里“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里“太息”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貌辨为人有很多缺点,士尉和孟尝君都劝说靖郭君疏远齐貌辨,靖郭君都没有听从,由此可以看出齐貌辨很受他的重视。
B.齐貌辨没有去往薛地,他不顾危险,坚持留在国都在齐宣王前为靖郭君说好话,用言辞表明靖郭君的仁慈之心和忠君之情。
C.齐宣王亲自到郊外迎接靖郭君,并请他担任相国一职,靖郭君推辞不过,不得已接受,但最后还是以病为缘由辞去了相位。
D.靖郭君有识人之明,能做到了解人才,信任人才。也正因为他对齐貌辨有着知遇之恩,使自己和宣王紧张的关系得到缓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齐貌辨见宣王,王曰:“子,靖郭君之所听爱夫?”
(2)且先王之庙在薛,吾岂可以先王之庙与楚乎?
2022-11-02更新 | 215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一模模拟测试语文试卷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武王谓甘茂曰:“寡人欲车通三川以窥周室,而寡人死不朽乎?”甘茂对曰:“请之魏,约伐韩。”王令向寿辅行。甘茂至魏,谓向寿曰:“子归告王曰:‘魏听臣矣,然愿王勿攻也。’事成,尽以为子功。”向寿归以告王,王迎甘茂于息壤。甘茂至,王问其故。对曰:“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为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而攻之,难矣。今臣羁旅之臣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者,挟韩而议,王必听之。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于是与王盟于息壤。

果攻宜阳,五月而不能拔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在,争之王,王将听之,召甘茂而告之。甘茂对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悉起兵,复使甘茂攻之。宜阳未得,秦死伤者众,甘茂欲息兵。左成谓甘茂曰:“公内攻于樗里疾、公孙衍,而外与韩倗为怨,今公用兵无功,公必矣。”攻宜阳,三鼓之而卒不上。向寿对曰:“公不论兵,必大困。”甘茂曰:“我羁旅而得相秦者,今攻宜阳而不拔,公孙衍、樗里疾挫我于内,而公中【注】以韩穷我于外,是无茂之日已!请明日鼓之,而不可下,因以宜阳之郭为墓。”于是出私金以益公赏。明日鼓之,宜阳拔。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


【注】公中:即韩倗,任韩国相国。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B.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C.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D.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羁旅”,意为长期寄居他乡,在文中指甘茂离开家乡来到秦国做官。
B.“曾参杀人”“三告投杼”现已成为成语,指流言可畏,与“三人成虎”的意思相仿。
C.“公必穷矣”的“穷”与《屈原列传》中“人穷则反本”的“穷”含义不同。
D.“三鼓”,文中指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起鼓舞士气的作用,是春秋战国时的军礼。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武王野心勃勃,想出兵向东进攻三川,觊觎周王室,与《过秦论》中所说惠文、武、昭襄“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相互印证。
B.甘茂认为宜阳虽然名义上是县,实际上相当一个郡,实力雄厚,何况秦王要跋涉千里去进攻,要攻占宜阳实属不易。
C.宜阳久攻不下,樗里疾、公孙衍二人意见一致,反对甘茂攻打宜阳。导致武王对战争胜利信心不足,准备停止进攻。
D.进攻宜阳时,秦国士兵士气低落,属下左成劝告甘茂要振作建功,向寿则建议甘茂研究军事和兵法,避免陷入困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于是与王盟于息壤。
(2)请明日鼓之,而不可下,因以宜阳之郭为墓。
5.文章中哪些地方体现了甘茂虑事深远,请简要说明。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伯父墓表

苏辙

涣,始字公群,晚字文父。少颖悟,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天圣元年,始就乡试。明年登科,为凤翔宝鸡主簿。未几,移凤州司法。王蒙正为凤州,以章献太后姻家,怙势骄横。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蒙正尝荐公于朝,复以书抵要官,论公可用。公喻郡邸吏,屏其奏而藏其私书。未几,蒙正败,士以此多公。以太夫人忧去官。起为开封士曹。雍丘民有狱死者,县畏罪,以疾告。府遣吏治之,阅数人不能究。及公往,遂直其冤。夏人犯边,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尹以诿公,马尽得而民不扰。通判阆州。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吏民畏而安之。阆人鲜于侁,少而好学笃行,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侁以获仕进。其始为吏,公复以循吏许之,侁仕至谏议大夫,号为名臣。选知祥符,乡书手张宗久为奸利,畏公,托疾满百日去,而引其子为代。公曰:书手法用三等人,汝等第二,不可。宗素事权贵,诉于府。府为符县,公杖之。已而中贵人至府,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复一中贵人至曰:必于法外与之。公谓尹李绚曰:一匹夫能乱法如此,府亦不可为矣,公何不以县不可故争之?绚愧公言,明日入言之。上称善,命内侍省推之。盖宗以赂请于温成之族,不复穷治,杖矫命者,逐之,一府皆震。包孝肃公拯见公,叹曰: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擢提点利州路刑狱。公至逾年,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一道震恐,遂以无事。公没二十七年,不危状公遗事,以授辙曰:先君既没,惟小子仅存,不时记录,久益散灭,则不孝大矣。辙幼侍伯父,闻其言曰: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故当是时,不闻有过行。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辙惧子弟之日怠也,故记其所闻以警焉。

(选自《苏辙集》,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
B.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
C.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
D.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讳,指加在已故的君主、尊长的名字前,表示对他人的尊敬。
B.乡试,唐宋时称“解试”。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
C.姻家,是古时对联姻的家族或其成员的称呼,也称“亲家”。
D.循吏,指奉公守法的官吏,意思和民间所说的“清官”近似。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涣担任凤州司法时,知州王蒙正很赏识他,曾经把他推荐给朝廷,又给身居要职者写信,说他可以担当重任。
B.雍丘有个百姓死在监狱里,县官说那个人是病死的。州府派人审理此案也未查出真相。苏涣一去就为他伸了冤。
C.祥符县张宗长期作奸营私,想让儿子在自己离任后接任。苏涣认为他儿子没有资格担任相关职务,坚决不同意。
D.苏涣去世二十七年后,他儿子苏不危记下父亲的遗事,并遵照父命交给苏辙修改;苏辙略作补充写成这篇墓表。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未几,蒙正败,士以此多公。以太夫人忧去官。
(2)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
5.文中包拯称赞苏涣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姚坦,字明白,曹州济阴人。开宝中,以《尚书》擢第,调补将陵尉。太平兴国八年,太宗召坦等谓曰:诸子生长深宫,未知世务,必资良士赞导,使日闻忠孝之道。汝等皆朕所慎简,各宜勉之。乃以坦为益王府翊善。

坦性木强固滞。王尝于邸中为假山,费数百万,既成,召宾僚乐饮,置酒共观之。坦独俯首,王强使视之,曰:但见血山耳,安得假山!王惊问故坦曰在田舍时见州县催科捕人父子兄弟送县鞭笞流血被体此假山皆民租税所为非血山而何是时,太宗亦为假山,闻而毁之。

王少逸豫,坦即丑诋,王颇鄙其为人,自是坦每暴扬其事。上尝诫之曰:元杰知书好学,亦足为贤王矣。少不中节,亦须婉辞规讽,况无大故而诋讦之,岂裨赞之道邪?顷之,左右乃教王诈称疾不朝。太宗日使视疾,逾月不瘳,甚忧之,召王乳母问状,乳母曰:王本无疾,徒以姚坦检束,居常不得自便,王不乐,故成疾。上怒曰:吾选端士,辅王为善。王不能用其谏,而又诈疾,欲使朕去正人以自便,何可得也。且王年少,必尔辈为之谋耳。因命捽至后苑,杖之数十。召坦慰谕曰:卿居王宫,能以正为群小所疾,大为不易。卿但如是,勿虑谗间,朕必不听

,改卫尉少卿,吏部南曹。他日因事得对,上以其旧人,召升殿与语。坦言及故府,意短诸王而称己之敢言。坦退,上谓侍臣曰:坦在宫邸,不能以正理诲谕,事有微失,即从而扬之,此卖直取名耳。

景德初,求补郡,俾知邓州。转运使表其治状,诏嘉奖之。大中祥符初,复知光州。二年,卒,年七十五。

(选自《宋史·列传第三十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惊问故/坦曰/在田舍时/见州县催科捕人/父子兄弟送县/鞭笞流血被体/此假山皆民租税所为/非血山而何/
B.王惊问故/坦曰/在田舍时/见州县催科/捕人父子兄弟送县/鞭笞流血被体/此假山皆民租税所为/非血山而何/
C.王惊问故/坦曰/在田舍时/见州县催科/捕人父子兄弟/送县鞭笞/流血被体/此假山皆民租税所为/非血山而何/
D.王惊问故/坦曰/在田舍时/见州县催科捕人/父子兄弟/送县鞭笞/流血被体/此假山皆民租税所为/非血山而何/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擢第,是指科举考试及第。科举考试及第在古代还可以说登科、登进士第。
B.“汝等皆朕所慎简”中的“简”之选拔,与《出师表》中“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的“简”相同。
C.薨,是死的一种说法。一般针对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大臣。
D.判,官制用语。即以他官兼代某职,称判某职或判某职事,以低官兼掌高职曰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太宗认为皇子们生长在皇宫中,不谙世事,需要有德行的贤士加以教导,于是选择姚坦等人担任教导皇子的职务。
B.益王耗费巨资建成假山,召集宾客置酒观赏,只有姚坦觉得这是劳民伤财的行为。太宗听闻后责令益王毁掉了假山。
C.益王的随从唆使益王诈病不上朝,想以此赶走姚坦,却被太宗察知。太宗非但没有责怪姚坦,反而惩治了始作俑者。
D.姚坦在益王去世后仍然说益王的坏话,并标榜自己敢于直言,这引起了皇上的不满与嘲讽。皇上认为他是在沽名钓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少逸豫,坦即丑诋,王颇鄙其为人,自是坦每暴扬其事。
(2)卿但如是,勿虑谗间,朕必不听。
5.文中说姚坦的性格“木强固滞”,你认为是什么意思?这一性格特点体现在哪些事情上?
2022-10-05更新 | 13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虎山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信侯欲攻赵,以广河间,使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质于秦。文信侯因请张唐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辞曰:燕者,必径于赵,赵人得唐者,受百里之地。文信侯去而不快。少庶子甘罗曰:君侯何不快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已入质矣。今吾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行之。文信君叱去曰:我自行之而不肯,汝安能行之也?甘罗曰:夫项橐生七岁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奚以遽言叱也?

甘罗见张唐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唐曰:武安君战胜攻取,不知其数:攻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武安君也。甘罗曰:卿明知功之不如武安君与?曰:知之。”“应侯之用秦也,孰与文信侯专与?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曰: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软?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卿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处矣!唐曰:请因孺子而行!令库具车,厩具马,府具币,行有日矣。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

见赵王,赵王郊迎。谓赵王曰:闻燕太子丹之入秦与?曰:闻之。”“闻张唐之相燕与?曰:闻之。”“燕太子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秦燕不相欺则伐赵危矣。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燕赵王立割五城以广河间,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六县,与秦什一。

(选自《战国策·秦策五》,有删改)


【注】①文信侯:吕不韦,时为秦相。②张唐:秦臣。③甘罗:甘茂孙,时为吕不韦家臣。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
B.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
C.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
D.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庶子,战国时指年轻的家臣,这一职位与甘罗的年龄非常相称。
B.孺子,多指儿童。文中甘罗只有十二岁,年龄尚小,所以张唐以此称之。
C.具币,文中指准备盘缠,其中“具”与现在“开具证明”的“具”意思相同。
D.郊迎,指古代出城迎接宾客的一种隆重仪式,以此表明对来访者的尊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信侯为了伐赵,派刚成君去燕国做大臣,最终使燕太子丹入秦做了人质,以此稳定了秦燕的关系,为将来联合燕国一起伐赵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B.张唐婉拒了文信侯令他去做燕相的请求,这让文信侯颇感不快,甘罗冒死表示愿意劝说张唐,文信侯同意了他的建议。
C.甘罗虽然年幼,但他面对张唐从容自信,拿武安君和张唐作比较,抛出一连串的问题,以武安君被文应侯绞死的结局为警示,最后成功说服张唐。
D.甘罗在张唐答应入燕为相之后,又前往赵国进行游说。甘罗告诉赵王,秦燕相亲对赵国不利,并向赵王提出了割地给秦国的建议,赵王当即答应。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其试臣,奚以遽言叱也?
(2)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
5.甘罗如何成功游说张唐的?请简要概括。
2022-09-10更新 | 12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田家炳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8月月考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登泰山记(节选)

[清]姚鼐

泰山之,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阳,指山的南面,水的北面。阴,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
B.京师,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称首都;“京”“师”,旧时均可指国都。
C.丁未,干支之一,丁未日的前一天是丙午日,后一天是戊申日。
D.知府,也称太守,中国古代地方职官名,州府最高行政长官。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时间为线索,记述了登泰山的经过。文章第1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
B.本文写景状物主要采取抓住景物特征从旁烘托的写法。如写泰山的高峻,借人在山顶俯视所见“半山居雾”的形象来进行烘托。
C.第2段写登山的具体经过,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描写了途中的艰险和初登顶峰所见的壮丽雪景。
D.姚鼐写文章强调“考据”,文中的“古长城也”“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均有考古意味。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4.作者登泰山的过程经历了哪些困难?请简要概括、说明。
2022-09-10更新 | 38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田家炳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8月月考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宗室大臣议曰:“诸侯人来仕者,皆为其主游间耳,请一切逐之。”于是大,逐客。客卿楚人李斯亦在逐中,行,且上书曰:“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诸侯亲服,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散六国之,使之事秦。昭王得范雎,强公室,杜私门。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夫色、乐、珠、玉不产于秦而王服御者众,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臣闻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王乃召李斯,复其官,除逐客之令。李斯至骊邑而还。王卒用李斯之谋,阴遣辩士赉金玉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然后使良将随其后,数年之中,卒兼天下。

是时盗贼益多,而关中卒发东击盗者无已。右丞相冯去疾、左丞相李斯、将军冯劫进谏曰:“关东群盗并起,秦发兵追击,所杀亡甚众,然犹不止。盗多,皆以戍、漕、转、作事苦,税赋大也。请且止阿房宫作者,减省四边戍、转。”二世曰:“凡所谓贵有天下者,得肆意极欲,主重明法,下不敢为非,以制御海内矣。夫虞、夏之主,贵为天子,亲处穷苦之实以徇百姓,尚何于法!且先帝起诸侯,兼天下,天下已定,外攘四夷以安边境,作宫室以章得意,而君观先帝功业有绪今朕即位二年之间群盗并起君不能禁又欲罢先帝之所为是上无以报先帝次不为朕尽忠力何以在位”下去疾、斯、劫吏,案责他罪。去疾、劫自杀,独李斯就狱。二世以属赵高治之,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赵高使其客十余辈诈为御史、谒者、侍中,更往覆讯斯,斯更以其实对,辄使人复之。辞服,奏当上。二世喜曰:“微赵君,几为丞相所卖!”遂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二世乃以赵高为丞相,事无大小皆决焉。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朕即位二年/之间群盗并起/君不能禁/又欲罢先帝之所为是/上无以报先帝/次不为朕尽忠/力何以在位/
B.今朕即位/二年之间/群盗并起/君不能禁/又欲罢先帝之所为/是上无以报先帝/次不为朕尽忠力/何以在位/
C.今朕即位二年/之间群盗并起/君不能禁/又欲罢先帝之所为/是上无以报先帝/次不为朕尽忠/力何以在位/
D.今朕即位/二年之间/群盗并起/君不能禁又欲罢先帝之所为是上无以报先帝/次不为朕尽忠力/何以在位
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大,逐客(搜索,寻找)
越陌度阡,枉用相(问候,探望)
若无罪而死地(走向)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何以异(表现)
B.孝公用商鞅之法,诸侯亲服(亲附,归服)
师不必于弟子(才德优秀)
之以饥馑(接续)
当道者(门槛)
C.散六国之(通“纵”,特指合纵,战国时六国联合反对秦国的联盟)
知不可乎得(屡次,多次)
若不秦,将焉取之(侵损,削减)
大礼不辞小(责备)
D.斯更以其实对,辄使人复之(捶打,拷打)
刀而藏之(揩拭)
如听仙乐耳明(暂时)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也(外物,包括各种客观条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斯被驱逐将要离开秦国时,写《谏逐客书》上书秦王,列举事实,陈述利害,晓之以理,秦王看后幡然悔悟。
B.秦王召回李斯并恢复他的官职后,采纳他的计策,先借助收买、刺杀等手段,再用武力征伐,最终统一了天下。
C.秦二世认为天下已经平定,可以兴建宫室彰显成功,不应效仿虞夏君主处于穷苦的实境、依从平民百姓的做法。
D.赵高对李斯严刑逼供,使他服罪。秦二世十分高兴,认为赵高虽然地位低微,却功劳巨大,因此任命他为丞相。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所谓贵有天下者,得肆意极欲,主重明法,下不敢为非,以制御海内矣。
(2)外攘四夷以安边境,作宫室以章得意,而君观先帝功业有绪。
5.秦朝在二世时灭亡,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公孙弘,菑川薛人也。少时为狱吏,有罪,免。家贫,牧豕海上。年四十余,乃学《春秋》杂说。武帝初即位,弘年六十,以贤良征为博士。使匈奴,还报,不合意,上怒,以为不能,弘乃移病免归。

元光五年,复征贤良文学,菑川国复推上弘。策奏,天子擢弘对为第一。召见,容貌甚丽,拜为博士,待诏金马门。时方通西南夷,巴、蜀苦之,诏使弘视焉。还奏事,盛毁西南夷无所用,上不听。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使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于是上察其行慎厚,习文法吏事,说之,一岁中至左内史。常与主爵都尉汲黯请间,黯先发之,弘推其后,上常说,所言皆听,以此日益亲贵。尝与公卿约议,至上前,皆背其约以顺上指。汲黯庭诘弘曰:“齐人多诈而无情,始为与臣等建此议,今皆背之,不忠。”上问弘,弘谢曰:“夫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上然弘言。左右幸臣每毁弘,上益厚遇之。弘为人谈笑多闻,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俭节。养后母孝谨,后母卒,服丧三年。时上方兴功业娄举贤良弘自见为举首起徒步数年至宰相封侯于是起客馆开东阁以延贤人与参谋议 弘身食一肉,脱粟饭,故人宾客仰衣食,奉禄皆以给之,家无所余。然其性意忌,外宽内深。诸常与弘有隙,无近远,虽阳与善,后竟报其过。后淮南、衡山谋反,治党与方急,弘病甚,自以为无功而封侯,居宰相位,恐病死无以塞责,乃上书告归。因赐告牛、酒、杂帛。居数月,有瘳,视事。凡为丞相御史六岁,年八十,终丞相位。

(节选自《汉书·公孙弘卜式兒宽传第二十八》)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上方兴功业娄/举贤良/弘自见为举首起徒步/数年至宰相封侯/于是/起客馆开东阁/以延贤人/与参谋议/
B.时/上方兴功业/娄举贤良/弘自见为举首/起徒步数年/至宰相封侯/于是起客馆/开东阁以延贤人/与参谋议/
C.时/上方兴功业娄/举贤良/弘自见为举首/起徒步数年/至宰相封侯/于是起客馆开东阁/以延贤人/与参谋议/
D.时/上方兴功业/娄举贤良/弘自见为举首/起徒步/数年至宰相封侯/于是起客馆/开东阁以延贤人/与参谋议/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汉初设五经博士,教授弟子,从此博士成为专门传授儒家经学的学官。
B.贤良文学是汉代选官取士的重要科目之一,文中公孙弘因精通经学而被征召。
C.策奏指就政事、经义等设问,由应试者对答,自汉起作为取士考试的一种形式。
D.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文中指公孙弘在病好后重新上朝理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孙弘仕途坎坷、大器晚成。年少时做过狱吏,有罪被免官,后来在海边放过猪。在四十多岁时才开始学习《春秋》,六十岁时被征召为博士。
B.公孙弘精通《春秋》,靠经学做官。汉武帝刚刚继位时,他靠贤良文学做官,可因为出使匈奴不合圣意,免官回乡,后来又靠贤良文学拜为博士。
C.公孙弘为官谨慎,受到皇帝厚待。他从不在朝堂上与人当面反驳争论,汲黯公开责备他不忠诚,还多次诋毁他,他依然与汲黯相处很好。
D.公孙弘节俭自处,招揽贤才。他的俸禄全都拿出来供给亲朋故旧和门客衣食,家无余财,营建客馆,招请贤士,为国聚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齐人多诈而无情,始为与臣等建此议,今皆背之,不忠。
(2)诸常与弘有隙,无近远,虽阳与善,后竟报其过。
5.公孙弘为何身居高位却家无余财?他是怎么解说的?请简要说明。
2022-08-30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琴江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检测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王夫差既许越成,乃大戒师徒,将以伐齐。申胥进谏曰:“昔天以越赐吴,而王弗受。夫天命有反,今越王勾践恐惧而改其谋,舍其愆令,轻其征赋,施民所善,去民所恶,身自约也,裕其众庶,其民殷众,以多甲兵。越之在吴,犹人之有腹心之疾也。夫越王之不忘败吴,于其心也侙然,服士以伺吾闲。今王非越是图,而以为忧。夫齐、鲁譬诸疾,疥癣也,岂能涉江淮而与我争此地哉?今王罢民于姑苏,天夺吾食,都鄙荐饥。越人必来袭我,王虽悔之,其犹有及乎?”王弗听。十二年,遂伐齐。齐人与战于艾陵,齐师败绩,吴人有功。吴王还自伐齐,乃讯申胥曰:“昔吾先王明圣达于上帝譬如农夫作耦以刈杀四方之蓬蒿以立名于荆此则大夫之力也今大夫老而又不自安恬逸出则罪吾众挠乱百度,以妖孽吴国。今天降衷于吴,齐师受服。岂敢自多,先王之钟鼓,实式灵之。告于大夫。”申胥释剑而对曰:“昔吾先王世有辅弼之臣,以能遂疑计恶,以不陷于大难。今王播弃黎老,而孩童焉比谋,曰:‘余令而不违。’夫不违,亡之阶也。夫天之所弃,必骤近其小喜,而远其大忧。王若不得志于齐,而以觉寤王心,而吴国犹世。吾先君得之也,必有以取之;其亡之也,亦有以弃之。用能援持盈以没,而骤救倾以时。今王无以取之,而天禄亟至,是吴命之短也。员不忍称疾辟易,以见王之亲为越之擒也。员请先死。”遂自杀。将死,曰:“以悬吾目于东门,以见越之入,吴国之亡也。”王愠曰:“孤不使大夫得有见也。”乃使取申胥之尸,盛以鸱鴺,而投之于江。

(节选自《国语》卷十九)


【注】①申胥:伍子胥,春秋吴国大夫。②黎老:老人。文中指贤能的老臣。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昔吾先王明/圣达于上帝/譬如农夫作耦/以刈杀四方之蓬蒿/以立名于荆/此则大夫之力也/今大夫老/而又不自安/恬逸出则罪吾众/
B.昔吾先王明圣/达于上帝/譬如农夫作耦/以刈杀四方之蓬蒿/以立名/于荆此则大夫之力也/今大夫老/而又不自安/恬逸出则罪吾众/
C.昔吾先王明/圣达于上帝/譬如农夫作耦/以刈杀四方之蓬蒿/以立名/于荆此则大夫之力也/今大夫老/而又不自安恬逸/出则罪吾众/
D.昔吾先王明圣/达于上帝/譬如农夫作耦/以刈杀四方之蓬蒿/以立名于荆/此则大夫之力也/今大夫老/而又不自安恬逸/出则罪吾众/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成,和解、媾和。文中的“夫差既许越成”是说夫差已经答应了越国的求和。
B.齐、鲁,先秦的两个诸侯国,其疆域主要在今山东省,故今山东有“齐鲁大地”之称。
C.孤,古代王侯的自称。与之相类似的词语还有寡人,不谷、朕、哀家等。
D.敢,冒昧。它在文中的用法与“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敢”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吴王夫差进攻齐国的计划,伍子胥坚决反对,夫差没有听他的劝谏,在打败齐国回来之后还得意洋洋地把胜利的消息告诉伍子胥,向他炫耀。
B.越王勾践被吴国打败后,改变了原来的谋略,具体措施有轻徭薄赋、实施百姓喜欢的措施、亲自倡行节俭等,使得能够作战的军队的人数增加。
C.伍子胥把夫差与先王进行了对比,认为先王任用贤能,所以能够履险如夷,最终成功,而夫差疏离贤人,居然与儿童谋划国家大事,必将失败。
D.伍子胥预感越国将要灭掉吴国,不忍心亲眼看到吴王被生擒,于是就自杀了,但他的自杀并没有唤醒昏庸的夫差,其尸体还被装入皮袋投进了江中。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人必来袭我,王虽悔之,其犹有及乎?
(2)王若不得志于齐,而以觉寤王心,而吴国犹世。
5.伍子胥是怎样生动解说齐鲁与越国对于吴国的危害的?请简要分析。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唐宪宗元和七年秋,魏博节度使田季安薨。子怀谏,为节度副大使。兵马使田兴,有勇力,军中赖之。辛亥,上与宰相议魏博事,李吉甫请兴兵讨之,李绛曰:“臣观两河藩镇之跋扈者,皆分兵以隶诸将,不使专在一人,恐其权任太重,乘间而谋己也。诸将势均力敌,莫能相制,若常得严明主帅以临之,则粗能自固矣。今怀谏乳臭子,不能自听断,军府大权,必有所归,诸将厚薄不均,怨怒必起,不相服从。然则日分兵之策,适足为今日祸之阶也。至时,惟在朝廷不爱爵禄以赏其人,使两河藩镇闻之,恐其麾下争为恭顺矣,此所谓不战而屈人兵者也。”上曰:“善。”既而田怀谏幼弱,军政皆决于家僮蒋士则,数以爱憎移诸将,众皆愤怒。朝命久未至,军中不安。田兴晨入府,士卒数千人大噪,请为留后。兴乃谓众曰:“勿犯副大使,守朝廷法令,申版籍,请官吏,然后可。”皆曰:“诺。”兴乃杀蒋士则等,迁怀谏。魏博监军以状闻,吉甫请遣中使宣慰以观其变,绛曰:“不可。今田兴奉其土地兵众,坐待诏命;乘此际推心抚纳,结以大恩。”上从之,以兴为魏博节度使。绛又言魏博五十余年不沾皇化不有重赏过其所望则无以慰士卒之心使四邻劝慕请发内库钱百五十万缗以赐之左右以为所与太多后有此比将何以给之 上以语绛,绛曰:“田兴不贪专地之利,归命圣朝,陛下奈何爱小费而遗大计,不以收一道人心!”上悦,曰:“朕所以恶衣菲食,蓄聚货财,正为欲平定四方,不然,徒贮之府库何为!”十一月,遣知制诰裴度至魏博宣慰,以钱百五十万缗赏军士,六州百姓给复一年。军士受赐,欢声如雷。成德、兖郓使者数辈见之,相顾失色,叹曰:“倔强者果何益乎!”十四年秋,田兴入朝,上待之尤厚。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四》)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绛又言/魏博五十余年不沾皇化/不有重赏过其所望/则无以慰士卒之心/使四邻劝慕/请发内库钱百五十万缗以赐之左右/以为所与太多/后有此比/将何以给之/
B.绛又言/魏博五十余年不沾皇化/不有重赏/过其所望则无以慰/士卒之心使四邻劝慕请发内库钱百五十万缗以赐之/左右以/所与太多/后有此比/将何以给之/
C.绛又言/魏博五十余年不沾皇化/不有重赏过其所望/则无以慰士卒之心/使四邻劝慕/请发内库钱百五十万缗以赐之/左右以所与太多/后有此比/将何以给之/
D.绛又言/魏博五十余年不沾皇化/不有重赏/过其所望则无以慰士卒之心/使四邻劝慕请发内库钱百五十万缗以赐之左右/以为所与太多/后有此比/将何以给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窃观两河藩镇之跋扈者”与“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谏逐客书》)两句中的“窃”字含义相同。
B.“乘间而谋己故也”与“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季氏将伐颛臾》)两句中的“故”字含义相同。
C.“然则向日分兵之策”与“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六国论》)两句中的“向”字含义不同。
D.“数以爱憎移易诸将”与“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易”字含义不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僮蒋士则趁田季安去世、怀谏年幼弱小之际,独揽魏博的军政大权,凭个人好恶调换众将职位,引发众怒,后来被田兴杀掉。
B.李绛向宪宗提出建议,朝廷应采取分散各地藩镇将领兵权的策略,令诸将势均力敌,避免他们因兵权集中而嚣张跋扈,趁机谋乱。
C.宰相李吉甫先是主张对魏博用兵,后又在魏博易主的时候,建议朝廷观其变化,但他的意见都遭到了李绛反对,也未被宪宗采纳。
D.宪宗采纳李绛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建议,避免了战争,任命田兴为节度使,后犒赏军士,免除魏博一年赋税,并在田兴入朝时善待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田兴奉其土地兵众,坐待诏命;乘此际推心抚纳,结以大恩。
(2)朕所以恶衣菲食,蓄聚货财,正为欲平定四方,不然,徒贮之府库何为!
5.两河藩镇中成德、兖郓的使者为什么会“相顾失色”?请简要说明。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