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9 道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较易(0.85) |
1 . 下列加点词不属于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A.项伯杀人,臣之。
B.使使以大王。
C.秦武阳色变震恐,群臣之。
D.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
2023-03-21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兴宁市下堡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较易(0.85) |
2 . 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译】使臣来往(经过),供应他们所需缺乏的(东西)。
B.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译】过了一段时间,(荆轲)还未出发,太子便延迟了行动。
C.君安与项伯有故?【译】您怎么和项伯有交情?
D.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译】防备别的强人的进入以及突然的变故(发生)。
2023-03-21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兴宁市下堡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阳休之,字子烈,俊爽有风概,好学,爱文藻,时人为之语曰:“能赋能诗阳休之。”孝昌中,杜洛周陷蓟城,休之与宗室南奔章武,转至青州。葛荣寇乱,河北流人,多凑青州。休之知将有变,请其族叔伯彦等潜归京师避之。多不能从,休之垂涕别去。俄而邢杲作乱,伯彦等咸为土人所杀,诸阳死者数十人,唯休之兄弟免。齐受禅,除散骑常侍,监修起居注。顷之,坐诏书脱误,左迁骁骑将军。文宣郊天,百僚咸从,休之衣两裆甲,手持白棒。时魏收为中书令,嘲之曰:“义真服未?”休之曰:“我昔为常伯,首戴蝉冕;今处骁游,身被衫甲。允文允武,何必减卿?”谈笑晏然,议者服其夷旷。文宣,征休之至晋阳,经纪丧礼,与魏收俱至。尚书令杨遵彦与休之等款狎,相遇中书省,言及丧事,收掩泪失声,休之颦眉而已。他日遵彦谓曰:“昨闻讳, 魏少傅悲不自胜,卿何容都不流涕?”休之曰:“天保之世,魏侯时遇甚深,鄙夫以众人见待,佞哀诈泣,实非本怀。”皇建初,兼度支尚书。昭帝留心政道,访以政术,休之答以明赏罚,慎官方,禁淫侈,恤人患,为政教之先。帝深纳之。休之多识故事,谙悉氏族,凡所选用,莫不才地俱允简率不乐烦职典选稍久非其所好每谓人曰此官实自清华但烦剧妨吾赏适真是樊笼矣休之早得才名,为人物所倾服,外如疏放,内实谨厚。少年颇以峻急为累,晚节以通美见称。魏收在日,深为收所轻,魏殂后,以先达见推。位望虽高,虚怀接物,为缙绅所爱重。隋开皇二年,终于洛阳。

(《北史阳休之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简率不乐烦职/典选/稍久非其所好/每谓人曰/此官实自/清华但烦剧/妨吾赏适/真是樊笼矣
B.简率不乐烦职/典选稍久/非其所好/每谓人曰/此官实自清华/但烦剧/妨吾赏适/真是樊笼矣
C.简率不乐烦职/典选稍久/非其所好/每谓人曰/此官实自/清华但烦剧/妨吾赏适/真是樊笼矣
D.简率不乐烦职/典选/稍久非其所好/每谓人曰/此官实自清华/但烦剧/妨吾赏适/真是樊笼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禅,本指中国上古时期的禅让制,后来中国的王朝更替,也有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的。
B.郊天,在郊外祭拜天地,历代王朝把郊天作为吉礼首位,只有天子才可以举行郊天活动。
C.崩,古代把重要人物之死看得很重,由此,从周代开始帝王与诸侯之死称作“崩”。
D.缙绅,也作“搢绅”,意思是把上朝时所执的笏插在带间,后指有官职或做过官的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阳休之富有才华,明辨时势。他喜爱文藻,文学才华被人传颂;看到流离百姓聚集青州,他预料会发生变乱,劝族叔返京避难。
B.阳休之坦荡旷达,不在意同僚嘲笑。文宣帝郊祭天帝,阳休之穿两裆甲衣,手拿一白棍子,被魏收嘲笑,但他不以为意。
C.阳休之表里如一,真诚表达内心感受。文宣帝死后,魏收悲痛不已,阳休之只是皱眉忧愁,他以此表达了对魏收的不屑。
D.阳休之熟悉政术,善于举荐人才。皇上非常赞同阳休之对政治策略的建议;阳休之了解先朝掌故和氏族情况,能选用合适的人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俄而,邢杲作乱,伯彦等咸为土人所杀,诸阳死者数十人,唯休之兄弟免。
(2)休之多识故事,谙悉氏族,凡所选用,莫不才地俱允。
2023-03-16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兴宁市下堡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东轩记

苏辙

余既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未至,大雨,筠水泛溢,蔑南市,登北岸,刺史府门。盐酒税治舍,俯江之漘,水患尤甚。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岁十二月,乃克支其欹斜,补其圮缺,辟听事堂之东为轩,种杉二本,竹百个,以为宴休之所。

然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事委于一。昼则坐市区,鬻盐沽酒税豚鱼,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暮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旦则复出营职,终不能安于所谓东轩者。每旦暮出入其旁,顾之,未尝不哑然自笑也。

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以颜子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及来筠州,勤劳米盐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升斗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

嗟夫!士方其未闻大道,沉酣势利,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矣。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 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睎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福,宜其不可得哉!

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害,而势不得去,独岁月之久,世或哀而怜之,使得归伏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然后追求颜氏之乐,怀思东轩,优游以忘其老,然而非所敢望也。

(选自《古文辞类纂》,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
B.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
C.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
D.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败刺史府门”与“于是从散约败”(《过秦论》)两句中的“败”含义不同。
B.“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与“吾家读书久不效”(《项脊轩志》)两句中的“效”含义不同。
C.“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与“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两句中的“区区”含义相同。
D.“独幸岁月之久”与“幸可广问讯”(《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幸”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最初,作者想把东轩当作宴乐之所,特意种上了杉、竹;后来,每天出入时看到东轩只能哑然自笑,笑中含有苦涩之意。
B.之前作者难以理解颜回为何要受困于贫贱,认为这样的生活连看门人或打更人也不如;到了筠州后,才改变这一看法。
C.士人未听闻大道之前,易沉迷名利、儿女之乐;等到修炼成为有德者,才能真正拥有看轻贫困、傲视权势的颜氏之乐。
D.文章以建造东轩开头,以怀思东轩收尾,中间由自身不得安于东轩引出对颜回安于陋巷的议论,文脉贯通,思路严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
(2)使得归伏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
5.苏辙觉得自己未能实现颜氏之乐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2023-02-23更新 | 1408次组卷 | 8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梅雁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秦谓燕昭王曰:“今有人于此,孝如曾参、孝己,信如尾生高,廉如鲍焦、史䲡,兼此三行以事王,奚如?”王曰:“如是足矣。”对曰:“足下以为足,则臣不事足下矣。臣且处无为之事,归耕乎周之上地,耕而食之,织而衣之。”

王曰:“何故也?”对曰:“孝如曾参、孝己,则不过养其亲其。信如尾生高,则不过不欺人耳。廉如鲍焦、史䲡,则不过不窃人之财耳。今臣为进取者也。臣以为廉不与身俱达,义不与生俱立。仁义者,自之道也,非进取之术也。”

王曰:“自忧不足乎?”对曰:“以自忧为足,则秦不出殽塞,齐不出营丘,楚不出疏章。三王代位,五伯改政,皆以不自忧故也。臣闻之,善为事者,先其国之大小,而揆其兵之强弱,故功可成,而名可立也。不能为事者,不先量其国之大小,不揆其兵之强弱,故功不可成而名不可立也。今王有东向伐齐之心,而愚臣知之。”

王曰:“子何以知之?”对曰:“矜戟砥剑,登丘东向而叹,是以愚臣知之。今夫乌获举千钧之重,行年八十,而求扶持。故齐虽强国也,西劳于宋,南罢于楚,则齐军可败,而河间可取。”

燕王曰:“善。吾请拜子为上卿,奉子车百乘,子以此为寡人东游于齐,何如?”对曰足下以爱之故与则何不与爱子与诸舅叔父负床之孙不得而乃以与无能之臣何也王之论臣何如人哉今臣之所以事足下者,忠信也。恐以忠信之故,见罪于左右。

王曰:“安有为人臣尽其力,竭其能,而得罪者乎?”对曰:“今臣为足下使于齐,恐忠信不谕于左右也,愿足下之无制于群臣也。”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对曰/足下以爱之故/与则何不与爱子与诸舅/叔父/负床之孙/不得/而乃以与无能之臣/何也/王之论臣/何如人哉/
B.对曰/足下以爱之故与/则何不与爱子与诸舅/叔父/负床之孙/不得/而乃以与无能之臣/何也/王之论臣/何如人哉/
C.对曰/足下以爱之故/与则何不与爱子与诸舅/叔父/负床之孙不得/而乃以与无能之臣/何也/王之论臣/何如人哉/
D.对曰/足下以爱之故与/则何不与爱子与诸舅/叔父/负床之孙不得/而乃以与无能之臣/何也/王之论臣/何如人哉/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完之道也”的“完”指保全,与苏洵《六国论》中“不能独完”的“完”不相同。
B.三王,一般是指夏、商、周三代的君主,和后文中的“五伯”一样都是君主的典范。
C.“先量其国之大小”的“量”指权衡,与贾谊《过秦论》中“比权量力”的“量”相同。
D.上卿,指古代官名或爵位名,文中燕昭王拜苏秦为上卿,意味着苏秦受到了重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昭王认为如果侍奉自己的大臣兼具孝、信、廉等品行,他就满足了;而苏秦却表示燕昭王如果满足于此,自己将回归田园,耕织自足。
B.苏秦以素、齐、楚三国为例,说明君王如果只有自忧之心,是无法开拓疆域的;之后他直接指出燕昭王有伐齐之心,诱导燕王继续发问。
C.苏秦指出即使是乌获这样的大力士,到了年老体衰时也需要他人搀扶;与此相似,齐国虽然是强国,如今也需要得到宋、楚两国的支持。
D.当燕昭王请苏秦代表燕国出使齐国时,苏秦并未立即答应;他担心自己的忠信不被理解,反而招来灾祸,希望燕昭王能够不受制于群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矜戟砥剑,登丘东向而叹,是以愚臣知之。
(2)安有为人臣尽其力,竭其能,而得罪者乎?
5.苏秦为什么不满足于兼具孝、信、廉等品行?请简要概括。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三年,太子少师李纲有脚疾,不堪践履。太宗赐步舆,令三卫举入东宫,诏皇太子引上殿,亲之,大见崇重。纲为太子陈君臣父子之道,问寝视膳之方,理顺辞直,听者忘倦。太子尝商略古来君臣名教,竭忠尽节之事,纲懔然曰:“托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古人以为难,纲以为易。”每吐论发言,皆辞色慷慨,有不可夺之志,太子未尝不耸然礼敬。

贞观六年,诏曰:“朕比寻讨经史明王圣帝曷尝无师傅哉前所进令遂不睹三师之位意将未可何以然?黄帝学大颠,颛顼学录图,尧学尹寿,舜学务成昭,禹学西王国,汤学威子伯,文王学子期,武王学虢叔。前代圣王,未遭此师,则功业不着乎天下,名誉不传乎载籍。况朕接百王之末,智不同圣人,其无师傅,安可以临兆民者哉?《诗》不云乎:‘不不忘,率由旧章。’夫不学,则不明古道,而能政致太平者,未之有也。可即着令,置三师之位。”

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上智之人,自无所染,但中智之人无恒,从教而变,况太子师保,古难其选。成王幼小,周、召为保傅。左右皆贤,日闻雅训,足以长仁益德,使为圣君。秦之胡亥用赵高作傅教以刑法,及其嗣位,诛功臣,杀亲族, 酷暴不已,旋踵而亡。故知人之善恶,由近习。朕今为太子、诸王精选师傅,令其式瞻礼度,有所裨益。公等可访正直忠信者,各举三两人。”

贞观十一年,以礼部尚书王珪兼为魏王师。太宗谓尚书左仆射房玄龄曰:“古来帝子,生于深宫,及其成人,无不骄逸,是以倾覆相踵,少能自济。我今严教子弟,欲皆得安全。王珪,我久驱使,甚知刚直,志存忠孝,选为子师。卿宜语泰,每对王珪,如见我面,宜加尊敬,不得懈怠。”珪亦以师道自处,时议善之也。

(节选自《贞观政要 · 尊敬师傅》)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朕比寻讨经史明王/圣帝曷尝无师傅哉/前所进令遂不睹三师之位/意将未可/何以然
B.朕比寻讨经史明王/圣帝曷尝无师傅哉/前所进令/遂不睹三师之位意将未可/何以然
C.朕比寻讨经史/明王圣帝曷尝无师傅哉/前所进令/遂不睹三师之位/意将未可何以然
D.朕比寻讨经史/明王圣帝曷尝无师傅哉/前所进令遂不睹三师之位/意将未可/何以然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拜”是古代表示敬意的一种礼节。《周礼》记载了九拜之礼,包括稽首、顿首、肃拜等。
B.“不愆不忘,率由旧章”与“匪我愆期”(《诗经·氓》)两句中的“愆”字含义相同。
C.三师,北魏以来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师”,品级列正一品,但仅为虚衔,无实职。
D.“诚”在文中意为“确实,的确”。“诚”还有“如果”之意,例如“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谏太宗十思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子少师李纲患有脚痛的疾病,不能穿鞋走路。太子命令侍卫抬他进入东宫,这是太子尊重自己老师的表现。
B.唐太宗认为他在百王之后统领天下,才智与圣人有所差别,要是没有师傅,是不能够君临天下的。
C.因为秦二世胡亥的师傅赵高教他刑法,所以胡亥继位后,就诛戮功臣,屠杀亲族,结果很快就灭亡了。
D.因为王珪个性刚直、心存忠孝,所以选择他来担任魏王的老师。王珪也用为师之道来要求自己,得到了当时的好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不学,则不明古道,而能政致太平者,未之有也。
(2)左右皆贤,日闻雅训,足以长仁益德,使为圣君。
5.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的开创者唐太宗不仅有着卓越的政绩,还十分重视子女教育,请你简要概括文中他在教育后代尊敬师傅方面做了哪些事。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仪为秦连横,说赵 (武) 王曰:“弊邑秦王使臣敢献书于大王御史。大王收率天下以摈秦,秦兵不敢出函谷关十五年矣。大王之威,行于天下山东弊邑恐惧慑伏缮甲厉兵饰车骑习驰射力田积粟守四封之内不敢动摇唯大王有意督过之也今秦以大王之力,西举巴蜀,并汉中,东收两周而西迁九鼎,守白马之津。秦虽辟远,然而心忿悁含怒之日久矣。今寡君有敝甲钝兵,军于渑池,愿渡河逾漳,据番吾,迎战邯郸之下。愿以甲子之日合战,以正殷纣之事。敬使臣先以闻于左右。”

“凡大王之所信以为从者,恃苏秦之计。荧惑诸侯,以是为非,以非为是。欲反覆齐国而不能,自令车裂于齐之市。夫天下之不可一亦明矣。今楚与秦为昆弟之国,而韩、魏称为东蕃之臣,齐献鱼盐之地,此断赵之右臂也。夫断右臂而求与人斗,失其党而孤居,求欲无危,岂可得哉?今秦发三将军,一军塞午道,告齐使兴师渡清河,军于邯郸之东;一军军于成皋,驱韩、魏而军于河外;一军军于渑池。约曰:‘四国为一以攻赵,破赵而四分其地。’是故不敢匿意隐情,先以闻于左右。臣窃为大王计,莫如与秦遇于渑池,面相见而身相结也。臣请案兵无攻,愿大王之定计。 ”

赵王曰:“先王之时,奉阳君相,专权擅势,蔽晦先王,独断官事。寡人宫居,属于师傅,不能与国谋。先王弃群臣,寡人年少,奉祠祭之日浅,私心固窃疑焉。以为一从不事秦,非国之长利也。乃且愿变心易虑,剖地谢前过以事秦。方将约车趋行,而适闻使者之明诏。”于是乃以车三百乘入朝渑池,割河间以事秦。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弊邑恐惧/慑伏缮甲/厉兵饰车/骑习驰射/力田积粟/守四封之内/不敢动摇/唯大王有意督过之也
B.弊邑恐惧慑伏/缮甲厉兵/饰车骑/习驰射/力田积粟/守四封之内/不敢动摇/唯大王有意督过之也
C.弊邑恐惧慑伏/缮甲厉兵/饰车骑习/驰射力田/积粟守四封之内/不敢动摇/唯大王有意督过之也
D.弊邑恐惧/慑伏缮甲/厉兵饰车骑/习驰射/力田积粟/守四封之内/不敢动摇/唯大王有意督过之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东,文中指崤山以东的楚、赵、韩、魏、燕、齐六国。和现在专指山东省的“山东”含义不同。
B.督过,文中意思指责备,责罚。与《鸿门宴》“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中的含义相同。
C.九鼎,在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成语“一言九鼎”的含义由此引申而来。
D.反覆,意指翻复、推翻,与“于反覆不宜卤莽”(《答司马谏议书》)两句中的“反覆”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仪以谦卑的态度恭维赵国势力强大,实则绵里藏针,指责赵国以前的合纵之策严重损伤了秦国的利益,秦因此怀恨已久。
B.张仪游说赵武王时,引用周武王甲子日伐殷之事,意在威胁赵国,扬言秦惠王不惜一战,要像周武王伐纣一样灭亡赵国。
C.张仪对赵武王说苏秦的连横术是在惑乱诸侯、颠倒是非黑白的,是为了达到动摇并拉拢赵武王连横事秦的目的。
D.赵武王的父亲在位时,为人专权跋扈,独断朝政。赵武王在深宫中读书,不能参与国政,执政后对合纵术本就心存怀疑。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寡君有敝甲钝兵,军于渑池,愿渡河逾漳,据番吾,迎战邯郸之下。
(2)臣窃为大王计,莫如与秦遇于渑池,面相见而身相结也。
5.请简要概括文中赵武王改变外交政策的原因。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有声。举进士,试南宫第一,擢甲科,调西京推官。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

庆历三年,知谏院。时仁宗更用大臣,杜衍、富弼、韩琦、范仲淹皆在位,增谏官员,用天下名士,修首在选中。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既多所张弛,小人翕翕不便。修虑善人必不胜,数为帝分别言之。

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五品服。顾侍臣曰:“如欧阳修者,何处得来?”同修起居注,遂知制诰。故事,必试而后命,帝知修,诏特除之。加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承包拯威严之后,简易循理,不求赫赫名,京师亦治。旬月,改群牧使。《唐书》成,拜礼部侍郎兼翰林侍读学士。修在翰林八年,知无不言。

五年,拜枢密副使。修在兵府,与曾公亮考天下兵数及三路屯戍多少、地理远近,更为图籍。凡边防久缺屯戍者,必加搜补。六年,参知政事。其在政府,与韩琦同心辅政。凡兵民、官吏、财利之要,中书所当知者,集为总目,遇事不复求之有司。

修以风节自持,既数污蔑,年六十,即连乞谢事,帝辄优诏弗许。及守青州,又以请止散青苗钱,为安石所诋,故求归愈切。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五年,卒,赠太子太师,谥曰文忠。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
B.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
C.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
D.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仁宗:庙号,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所称的名号,一般用于祭祀,因此,所有皇帝均有庙号,例如汉武帝、唐太宗等。
B.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如文中就是指北宋都城汴京;现代则称为首都。
C.《唐书》:中国古代二十四史之一;二十四史被称为正史,均为纪传体史书。
D.致仕:交还官职,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指官员辞职归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幼年丧父,家中贫穷,但聪敏过人,读书过目不忘;等到成年时,更是超群出众,卓有声誉。
B.仁宗时期对在朝大臣进行人事更动,增加谏官,任用天下有名之士,欧阳修首次入选,与杜衍、范仲淹等一起入朝任事。
C.欧阳修论事切直了当,因此有些人把他看作仇敌一样,但是皇帝却褒奖他敢于说话,当面赏赐他,并提拔他做同修起居注。
D.欧阳修在枢密院任职时,做了很多有价值的事情。与曾公亮一起考查全国的军队数量,重新绘制军事地图,统计士兵名册,补齐边境长久缺少的军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事,必试而后命,帝知修,诏特除之。
(2)修以风节自持,既数污蔑,年六十,即连乞谢事,帝辄优诏弗许。
5.欧阳修在任开封府知府时,是如何治理开封的?结果如何?
2022-12-14更新 | 11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楚襄王为太子之时,于齐。怀王薨,太子辞于齐王而归,齐王隘之:“予我东地五百里,乃归子。”太子曰:“臣有傅,请追而问傅。”傅慎子曰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太子入,致命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齐王归楚太子。太子归,即位为王。齐使车五十乘,来取东地于楚。上柱国子良入见。王曰:“寡人之得来反王坟墓、复群臣、归社稷也,以东地五百里许齐。齐今使来求地,为之奈何?”子良曰:“王不可不与也。王身出玉声,许强万乘之齐而不与,则不信。后不可以约结诸侯。请与而复攻之。”子良出,昭常入见。昭常曰:“不可与也。万乘者,以地大为万乘。今东地五百里,是去战国之半也,有万乘之号,而无千乘之用也,不可。常请守之。”昭常出,景鲤入见。景鲤曰:“不可与也。虽然,楚不能独守。臣请西索救于秦。”景鲤出,慎子入。王以三大夫计告慎子曰:“寡人谁用于三子之计?”慎子对曰:“王皆用之!”王曰:“善。”乃遣子良北献地于齐。遣子良之明日,立昭常为大司马,使守东地。又遣景鲤西索救于秦。子良至齐,齐使人以甲受东地。昭常应齐使曰:“我典主东地,且与死生。悉五尺至六十,三十余万,弊钝兵,愿承下尘。”齐王谓子良曰:“大夫来献地,今常守之,何如?”子良曰:“臣身受命弊邑之王,是常矫也。王攻之。”齐王大兴兵,攻东地,伐昭常。未涉疆,秦以五十万临齐右壤。曰:“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夺之东地五百里,不义。其缩则可,不然,则愿待战。”齐王恐焉,乃请子良南道楚,西使秦,解齐患。士卒不用,东地复全。

(节选自《战国策·楚策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傅慎子曰/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
B.傅慎子曰/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
C.傅慎子曰/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
D.傅慎子曰/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质”,即做人质。古时被派往别国做人质的,多为王室或诸侯的子弟。
B.“去”,文中有放弃之意,与《归去来兮辞•并序》“彭泽去家百里”的“去”不同。
C.“致命”,文中是回复、复命的意思。今多指“捐躯”或“使丧命”等意思。
D.“甲”,文中加点处指铠甲,与下文的“其缩甲则可”的“甲”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怀王去世后,太子需从齐回国继位。面对齐王索地的威胁,太子听从慎子的建议,答应了齐王的要求。
B.楚国群臣所献三策,让楚襄王陷入两难境地。在慎子的建议下,楚襄王三策并用,最终化解了危机。
C.面对齐国军队,昭常毫不畏惧,誓与东地共存亡,虽年近六十不惜以五尺之身与齐国奉陪到底。
D.齐国兴师进攻楚国东地,讨伐昭常,后迫于秦国的军事威慑,只得向秦、楚寻求和解,东地得以保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子辞于齐王而归,齐王隘之:“予我东地五百里,乃归子。”
(2)臣身受命弊邑之王,是常矫也。王攻之。
5.针对齐国索取东地的难题,楚国大臣子良、昭常、景鲤提出了三种对策,请结合文本简要阐述三人的对策及弊端。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襄公如楚,汉,闻康王卒,欲还。叔仲曰:“子之来也,非欲安身也,为国家之利也,故不惮勤远而听于楚。非义楚也,畏其名与众也。夫义人者,固庆其喜而吊其忧,况畏而服焉?闻畏而往,闻丧而还,苟芈姓实嗣,其谁代之任丧?王太子又长矣,执政未改,予为先君来,死而去之,其谁曰不如先君?将为丧举,闻丧而还,其谁曰非侮也?事其君而任其政,其谁由己贰?求说其侮,而亟于前之人,其仇不滋大乎?说侮不懦,执政不贰,帅大仇以惮小国,其谁云待之?若从君而走患,则不如违君以避难。且夫君子计成而后行,二三子计乎?有御楚之术而有守国之备,则可也;若未有,不如往也。”乃遂行。反,及方城,闻季武子袭卞,公欲还,出楚师以伐鲁。荣成伯曰:“不可。君之于臣其威大矣不能令于国而恃诸侯诸侯其谁暱之若得楚师以伐鲁鲁既不违夙之取卞也必用命焉守必固矣若楚之克鲁,诸姬不获焉,而况君乎?彼无亦置其同类以服东夷,而大攘诸夏,将天下是王,而何德君,其予君也?若不克鲁,君以蛮、夷伐之,而又求入焉,必不获矣。不如予之。夙之事君也,不敢不悛。醉而怒,醒而喜,庸何伤?君其入也!”乃归。

(节选自《国语·鲁语》,有删改)

材料二:

公还,及方城。季武子取卞,使公冶问,玺书追而与之,曰:“闻守卞者将叛,臣帅徒以讨之,既得之矣,敢告。”公冶致使而退,及舍而后闻取卞。公曰:“欲之而言叛,只见疏也。”公谓公冶曰:“吾可以入乎?”对曰:“君实有国,谁敢违君!”公与公冶冕服。辞,强之而后受。公冶致其邑于季氏,而终不入焉。曰:“欺其君,何必使余?”及疾,聚其臣,曰:“我死,必无以冕服敛,非德赏也。且无使季氏葬我。”

(节选自《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有删改)


[注]①襄公,鲁襄公。②叔仲,鲁国大夫叔仲带。③楚王芈姓。④季武子,鲁国大夫,名宿(一作夙)。⑤卞,鲁国公室的一座城。⑤公冶,季武子的私属大夫。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之于臣/其威大矣/不能令/于国而恃诸侯/诸侯其谁暱之/若得楚师以伐鲁/鲁既不违夙之取卞也/必用命焉/守必固矣/
B.君之于臣/其威大矣/不能令于国/而恃诸侯/诸侯其谁/暱之若得楚师以伐鲁/鲁既不违夙之取卞也/必用命焉/守必固矣/
C.君之于臣/其威大矣/不能令于国/而恃诸侯/诸侯其谁暱之/若得楚师以伐鲁/鲁既不违夙之取卞也/必用命焉/守必固矣/
D.君之于臣/其威大矣/不能令/于国而恃诸侯/诸侯其谁/暱之若得楚师以伐鲁/鲁既不违夙之取卞也/必用命焉/守必固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汉,闻康王卒”与“农人告余以春及”(《归去来兮辞》)两句中的“及”字含义不同。
B.“而何德于君”与“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于”字含义相同。
C.玺书,文中指季武子以印章封记送给鲁襄公的文书。“玺书”秦朝以后专指皇帝的诏书。
D.“固辞,强之而后受”与“固一世之雄也”(《赤壁赋》)两句中的“固”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叔仲带认为大家应该借鉴君子“计成而后行”的智慧,凡事要考虑周密,既然两国开战在所难免,鲁国就应该提前谋划好抵御楚国的办法。
B.材料一中,荣成伯认为,尽管鲁国大夫季武子夺取下城的举动不合规矩,但是如果请求楚国出兵来讨伐季武子,无论胜负,对鲁襄公来说,都是不利的。
C.材料二中,鲁国大夫季武子侵占下城,却谎称下城有人叛乱,自己率部下去平叛,已经取得了卞城。鲁襄公识破了季武子的谎言,看出了他的不臣之心。
D.《国语》和《左传》对鲁襄公回国后的记述,显示出不同的侧重点,《国语》重在记言,以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左传》也记言,但叙事较为翔实,刻画人物生动形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义人者,固庆其喜而吊其忧,况畏而服焉?
(2)夙之事君也,不敢不悛。醉而怒,醒而喜,庸何伤?
5.公冶临终前对他的部属所说的话,表现了公冶的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