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89 道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拟行路难十八首(其十四)

鲍照

君不见少壮从军去,白首流离不得还。

故乡窅窅日夜隔,音尘断绝阻河关。

朔风萧条白云飞,胡笳哀急边气寒。

听此愁人兮奈何,登山远望得留颜。

将死胡马迹,能见妻子难。

男儿生世轗轲欲何道,绵忧摧抑起长叹。

【注】①窅窅:遥远的样子。②轗轲:不得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路难”为乐府诗歌旧题,《拟行路难十八首(其十四)》为作者仿写古乐府之作,具有古乐府语言朴实的特点。
B.本诗“君不见”一语与李白《将进酒》中的“君不见”表达效果相近,以倾诉、提醒的口吻,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C.“故乡”两句,诗歌主人公遥想日夜相隔的故乡、近看尘沙扑面阻绝行人的的边关,作者借此表达征人的思乡之切。
D.“朔风”两句,作者采用极具边关特色的意象描绘边关环境,同时借用“萧条”“哀急”等词对环境气氛进行渲染。
2.结合全诗,探究诗歌结尾“长叹”一词的丰富意蕴。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上学路

沈从文

从我家中到那个新的学塾里去时,路上我可看到针铺门前永远必有一个老人戴了极大的眼镜,低下头来在那里磨针

又可看到一个伞铺,大门敞开,作伞时十几个学徒一起工作,尽人欣赏。又有皮靴店,大胖子皮匠,天热时总腆出一个大而黑的肚皮(上面有一撮毛!)用夹板上鞋。

又有剃头铺,任何时节总有人手托一个小小木盘,呆呆的在那里尽剃头师傅刮脸。又可看到一家染坊,有强壮多力的苗人,踹在凹形石碾上面,站得高高的,手扶着墙上横木,偏左偏右的摇荡。

又有三家苗人打豆腐的作坊,小腰白齿头包花帕的苗妇人,时时刻刻口上都轻声唱歌,一面引逗缚在身背后包单里的小苗人,一面用放光的红铜勺舀取豆浆

我还得经过一些屠户肉案桌,可看到那些新鲜猪肉砍碎时尚在跳动不止。我还得经过一家扎冥器出租花轿的铺子,有白面无常鬼,蓝面阎罗王,鱼龙,轿子,金童玉女。

每天且可以从他那里看出有多少人接亲,有多少冥器,那些定做的作品又成就了多少,换了些什么式样。

并且还常常停顿下来,看他们贴金敷粉,涂色,一站许久

我就欢喜看那些东西,一面看一面明白了许多事情

每天上学时,我照例手肘上挂了那个竹书篮,里面放十多本破书。在家中虽不敢不穿鞋,可是一出了大门,即刻就把鞋脱下拿到手上,赤脚向学校走去。不管如何,时间照例是有多余的,因此我总得绕一节路玩玩。

若从西城走去,在那边就可看到牢狱,大清早若干犯人带了脚镣从牢中出来,派过衙门去挖土。

到了溪边,有时候溪中涨了小小的水,就把裤管高卷,书篮顶在头上,一只手扶着,一只手照料裤子,在沿了城根流去的溪水中走去,直到水深齐膝处为止。

学校在北门,我出的是西门,又进南门,再绕从城里大街一直走去。在南门河滩方面我还可以看一阵杀牛,机会好时恰好正看到那老实可怜畜牲放倒的情形。

因为每天可以看一点点,杀牛的手续同牛内脏的位置,不久也就被我完全弄清楚了。

再过去一点就是边街,有织簟子的铺子,每天任何时节皆有几个老人坐在门前小凳子上,用厚背的钢刀破篾,有两个小孩子蹲在地上织簟子。

又有铁匠铺,制铁炉同风箱皆占据屋中,大门永远敞开着,时间即或再早一些,也可以看到一个小孩子两只手拉着风箱横柄,把整个身子的分量前倾后倒,风箱于是就连续发出一种吼声,火炉上便放出一股臭烟同红光。

待到把赤红的热铁拉出搁放到铁砧上时,这个小东西,赶忙舞动细柄铁锤,把铁锤从身背后扬起,在身面前落下,火花四溅的一下一下打着。有时打的是一把刀,有时打的是一件农具。

有时看到的又是这个小学徒跨在一条大板凳上,用一把凿子在未淬水的刀上起去铁皮,有时又是把一条薄薄的钢片嵌进熟铁里去。日子一多,关于任何一件铁器的制造秩序,我也不会弄错了。

边街又有小饭铺,门前有个大竹筒,插满了用竹子削成的筷子。有干鱼同酸菜,用钵头装满放在门前柜台上。

引诱主顾上门,意思好像是说,“吃我,随便吃我,好吃!”每次我总仔细看看,真所谓“过屠门而大嚼”,也过了瘾

但最使人开心事,还是落过大雨以后,街上许多地方已被水所浸没,许多地方阴沟中涌出水来,在这些地方照例常常有人不能过身,我却赤着两脚故意向深水中走去。

若河中涨了大水,照例上游会漂流得有木头、家具、南瓜同其他东西,就赶快到横跨大河的桥上去看热闹。桥上必已经有人用长绳系定了自己的腰身,在桥头上呆着,注目水中,有所等待。

看到有一段大木或一件值得下水的东西浮来时,就踊身一跃,骑到那树上,或傍近物边,把绳子缚定,自己便快快的向下游岸边泅去。

另外几个在岸边的人把水中人援助上岸后,就把绳子拉着,或缠绕到大石上大树上去,于是第二次又有第二人来在桥头上等候。我欢喜看人在洄水里扳罾,巴掌大的活鲫鱼在网中蹦跳。

一涨了水,照例也就可以看这种有趣味的事情。照家中规矩,一落雨就得穿上钉鞋,我可真不愿意穿那种笨重钉鞋。虽然在半夜时有人从街巷里过身,钉鞋声音实在好听,大白天对于钉鞋,我依然毫无兴味。

材料二:

我写出的又不是他们预定的形式,真无办法。你们多知道要作品有“思想”,有“血”,有“泪”;且要求一个作品具体表现这些东西到故事发展上,人物言语上。你们要的事多容易办!可是我不能给你们这个。

(摘自沈从文《习作选集代序》)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上学路上所见到的都是跟自己日常生活直接相关的吃、用、喝方面的场景。
B.皮靴店里大胖子皮匠总腆出“上面有一撮毛”的大而黑的肚皮,这让人忍俊不禁。
C.虽然作者觉得因涨水而漂来上游的东西很热闹,但隐约让人感受到大水的无情。
D.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读者可以发现,沈从文在有意识地实践自己的创作主张。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照应了文章的标题,也点明所看到的一切都是“我”上学路上的景物。
B.句子②从外貌、动作等方面生动地写出了两代苗人的生活,画面温馨甜美。
C.句子③中“常常停顿下来”“看”“一站许久”一连串动作,体现儿童的好奇心。
D.句子④作者运用了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干鱼同酸菜”的诱人可口。
3.作者通过观看“杀牛”“打铁”“雨后捞东西”的场景明白了哪些“事情”?请梳理概括。
4.材料二说“我写出的又不是他们预定的形式”,材料一是如何体现这一创作特点的?请简要分析。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帝问右丞相周勃曰:“天下一岁决狱几何?”勃谢不知。又问:“一岁钱谷出入几何?”勃又谢不知,惶愧,汗出浃背。上问左丞相陈平,平曰:“有主者。陛下问决狱,责廷尉;问钱谷,责治粟内史。”上曰:“君所主者何事?”平曰:“宰相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帝称善。绛侯(勃封绛侯)自知其能不如平,乃谢病请归相印。上许之,平专为丞相。       

笠翁曰:陈平不对决狱、钱谷之问,其事与周勃同情,总由平日未尝经理,然问及,不能即举其数。但平有饰非之智,勃无口给之能,故觉彼善于此,掩过一时之耳目,非勃才果出平下,当以相任独归之也。

夫庶吏天下之事,宰相总庶吏之成。文帝问曰:“一岁决狱几何?钱谷出入几何?不问节目而问大纲,正所谓总其成也。知而举之,不过两言而尽,有何难对与不屑对之有哉?若问某郡决狱几何、钱谷出入几何,欲其条分而缕析之,则如此冗屑之事,诚非宰相所宜知。今以总目叩大臣,犹之觅锁钥于家督,访绳墨于工师,未有不随取随应,随问随答者。岂得曰“大匠亲绳墨之事,纪纲不任锁钥之繁,君其问诸若辈”乎?惜萧何已死,备顾问者无人,设此时犹居相位而躬承是问,吾知其必能应对如流,不毫发。何以知之?因其西入咸阳时,早已收藏图籍,留心经世之务,不似诸君争取财物,置天下大计于不问,至此时一诘而茫然也。文帝不察,卒为所欺,不可谓非至明之一累也。

噫!后世论此者皆谓陈平能识大体可谓相臣之法是千古读书人尽堕术中而不之觉。受其欺者,岂独一汉文帝而已哉!

(节选自李渔《笠翁别集》)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后世论A此者B皆谓陈平能识C大体D可谓相臣E之法F是千古读书人G尽堕术中H而不之觉。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卒,通“猝”,其含义与《屈原列传》“怀王卒行”,《过秦论>“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中的“卒”不同。
B.董,意为监督管理,《谏太宗十思疏)“虽董之以严刑”句及现代汉语“董事”一词中的“董”字均作此解。
C.耻,意为感到耻辱,其词类活用方式与《师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成语“不耻下问”中“耻”均不同。
D.爽,意为过错,其含义与《促织》“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氓》“女也不爽”中的“爽”均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为作者引述的史料,根据史书的记史范畴推断,以上史料引自《史记》《汉书》《资治通鉴》三书均有可能。
B.因不能答复汉文帝的询问而陷入尴尬的周勃,得到陈平的同情,但周勃最终还是辞去丞相一职,陈平得以专任丞相。
C.对汉文帝的询问,周勃、陈平、萧何的答复不同,不同的答复显示了三人不同的个性。作者对三人做出了不同评价。
D.汉文帝被陈平的话术欺骗,赞赏陈平的回答。虽然受骗者不止汉文帝一人,但李渔由此认为汉文帝并非真正的明君。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一岁决狱几何?”勃谢不知。
(2)今以总目叩大臣,犹之觅锁钥于家督。
5.本文认为陈平“不对决狱、钱谷之问”实际是在掩饰其不了解情况的疏失。作者这样推断的主要理由是什么?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传统文论是千百年来在中华文化圈中形成的一个自足的话语体系,凸显着鲜明的中国特色,不仅蕴含中国人的认知方式、哲学观念、价值取向与审美风尚,而且有着自身独特的术语表达、较为完备的知识体系,以及完善的演进、生长轨迹。

传统文论注重文艺教化功能,闪耀着道德理想主义的情怀。传统文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高度重视文艺的伦理教化功能,强调作家的伦理修养与德艺双馨,推崇作家培育崇高的道德情操和深厚的精神境界。元代戏剧家高明呼吁“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刘熙载提出“诗品出于人品”,强调作品的精神品格源于作者的道德品性,而作者应具备高尚的道德品性。王国维指出,“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苟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学者,殆未之有也”,认为作者高尚伟大的人格是创造高尚伟大文学的先决条件,屈原、陶渊明、杜甫与苏东坡正是这方面榜样。明朝李贽提出“童心说”,认为“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把作家的赤子情怀视为创作的基础性要求。

源于中国史学的发达,传统文论注重文史哲贯通,积极汲取中国历史的叙事经验。清代章学诚主张文史相通,提出“六经皆史”,并且认为“古文必推叙事,叙事实出史学”,揭示出中国文化的“史学”品性、中国史学的发达与历史叙事的深厚渊源。杨义在《中国古典小说史论》里写道:“考虑到中国作为史学大国,从《春秋》,尤其是《左传》开始的史学作为‘小说之祖’的身份,是不应该忽略的。小说家多从史籍中讨教叙事的章法,已经成为我国古代的重要传统。”诚哉是言。

传统文论包含着由中国术语、范畴与原理构建的话语系统,折射着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思维与审美情趣。无邪、比兴、风骨、隐秀、意境、意象、兴味、性灵、教化等,都是传统文论的基本术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兴观群怨、立象尽意与情景交融等,构成传统文论的基本原理。齐梁时期的钟嵘《诗品》等以诗性语言表达文学鉴赏,唐代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标举雄浑、典雅、洗炼、自然、含蓄、豪放、飘逸、旷达等风格,是对中国人思维观念和审美方式灵动而精确的把脉。严羽认为:“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诗者,吟咏情性也。”话里昭示着中华民族的审美自觉,令人想到黑格尔说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王国维提出“词以境界为最上”,凸显中华民族独到的审美观察和艺术眼光。

(摘编自吴道毅、吴行健《传统文论照亮当代文艺实践》)

材料二

在明晰传统文论民族特色的基础上,我们应该在如何贯通古今、让传统文论焕发当代活力上下功夫,让传统文论以新的面貌真正走进当代、融入当代,成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的创新创造因素。

贯通古今要站在当代的立场上打破古今的界限,从当代的理论眼光和视野去阐释和开发传统文论的当代意义。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传统文论并非只是固态的文化遗产,而是可以通过当代阐释使其意义通向现代文明,在现代文明中获得新的意义,焕发出当代活力。比如传统文论中的诗教传统,其文化价值取向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指导作用。诗教传统强调文学艺术的政治、道德和育人成人的作用,以及“寓教于乐”的教育方法与途径,在今天的文化强国建设中不仅要继续沿袭而且要发扬光大。又比如“知人论世”和“知音”的批评理论,从作家与接受者两个方面切入,其理论价值是可以直接进入当代文论的。“知人论世”讲的是以作家为中心,了解作家的身世、家世、经历、个性、学识、情趣等,也了解他与社会、时代的联系,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他所创造的文本,这比西方新批评以文本为中心、割断文本与作家与社会的关系要来得更为全面。“知音”则是从接受者角度,在审美的层面接通创作者与接受者之间的联系,说的就是接受者在欣赏和批评时必须具有“音乐的耳朵”问题,涉及接受者的艺术修养和理解。“知音”在传统文论中早已不限于听琴者和操琴者之间的关系,成为艺术欣赏与批评的美学术语,而“高山流水”也成为“知音”的代名词。

贯通古今要在接通今人与传统文论的精神价值和思维方式的基础上,从术语、概念的转化和在当代文论中的运用上下功夫。传统文论所面对的文学类型与当代有差别,传统文论理论表述的方式和语言与当代也有差别,如果硬搬传统文论的概念、术语来评论当代文艺,显然有刻舟求剑之愚。但是,传统文论的某些概念和术语在今天依然有效,并得到广泛运用,那就应该让它焕发当代活力,使之在当代文论中继续发挥作用。比如“以形写神”“传神”“意境”“以虚写实”“有无相生”“情趣”“自然”等。而另一些术语和理论命题,通过阐发它的现代价值和意义,能为当代文论的构建提供理论参照,比如言、象、意之间的关系,从当代符号学的角度对其进行现代阐发,可以找到许多丰富的理论启示。这一类理论命题的阐发还有很多,需要研究者多去探索。

(摘编自蒋述卓《传统文论富有鲜活而深刻的现代价值》)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一个自足的话语体系,传统文论经历了长期的演进、生长过程,已具有自身独特的术语表达和较为完备的知识体系。
B.高明“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的呼吁和刘熙载“诗品出于人品”的观点,体现了传统文论注重文艺教化功能的特点。
C.传统文论中风骨、意境、意象等基本术语和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等基本原理,反映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思维与审美情趣。
D.“知人论世”从作家角度,强调深入理解文本须了解作家身世等;“知音”从听众角度,强调听众需具有“音乐的耳朵”。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第二段引用王国维之语,揭示了作家人格与作品品格之间的内在联系,证明了传统文论强调作家的伦理修养与德艺双馨。
B.严羽认为“诗者,吟咏情性也”,而王国维提出“词以境界为最上”,两个迥然不同的观点显示出诗与词在审美上有根本区别。
C.传统文论中的诗教传统所蕴含的思想观念及教育方法与途径,对于我们今天建设文化强国仍有积极作用,需要继承并发扬光大。
D.对待传统文论中的概念、术语,不能生搬硬套,但部分术语和理论命题可通过阐发它的现代价值和意义,以利于构建当代文论。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A.《庄子·人间世》云:“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
B.《三国演义》经常被当作三国信史,故章学诚称其“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以至观者往往为之惑乱”。
C.清代金圣叹指出:“《水浒》所叙,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
D.刘熙载称赞《左传》的叙事经验:“左氏叙事,纷者整之,孤者辅之,板者活之,直者婉之,俗者雅之,枯者腴之;剪裁运化之方,斯为大备。”
4.材料一和材料二均论述传统文论,两者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文以载道”是传统文论的一个基本原理。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一原理的认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初,绍之南也,田丰说绍曰:曹公善用兵,变化无方,众虽少,未可轻也,不如以久持之。将军据山河之固,拥四州之众,外结英雄,内修农战,然后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救右则击其左,救左则击其右,使敌疲于奔命,民不得安业;我未劳而彼已困,不及二年,可坐克也。今释庙胜之策,而决成败于一战,若不如志,悔无及也。绍不从。丰恳谏,绍怒甚,以为沮众,械系之。绍军既败,或谓丰曰:君必见重。丰曰:若军有利,吾必全,今军败,吾其死矣绍还,谓左右曰:吾不用田丰言,果为所笑。遂杀之。绍外宽雅,有局度,忧喜不形于色,而内多忌害,皆此类也。

装松之注:

《先贤行状》曰:丰字元皓,钜鹿人,或云勃海人。丰天姿瑰杰,权略多奇,少丧亲,居丧尽哀,日月虽过,笑不至翔。博览多识,名重州党。初辟太尉府,举茂才,迁侍御史。阁宦擅朝,英贤被害,丰乃弃官归家。袁绍起义,卑辟厚币以招致丰,丰以王室多难,志存匡救,乃应绍命,以为别驾。劝绍迎天子,绍不纳。绍后用丰谋,以平公孙瓒。

孙盛曰:观田丰、沮授之谋,虽良、平何以过之?故君贵审才,臣尚量主;君用忠良,则伯王之业隆,臣奉暗,则覆亡之祸至:存亡荣辱,常必由兹。丰知绍将败,败则己必死,甘冒虎口以尽忠规,烈士之于所事,虑不存己。夫诸侯之臣,义有去就,况丰与绍非纯臣乎?诗云逝将去汝,彼乐土,言去乱邦,就有道可也。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六》)

材料二: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谏议大夫王珪对曰:臣闻木从纪则正,从谏则圣。是故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陛下开圣虑纳刍荛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太宗称善,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

(节选自《贞观政要》)

[注]①狂瞽:愚妄无知,常用作谦辞。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陛下开圣A虑B纳刍C荛D愚臣E处不讳之F朝G实愿H罄其狂瞽
2.下列对材料中相关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庙胜,指战前朝廷决定的克敌制胜之策。“庙”与“居庙堂之高”的“庙”意思相同。
B.适,在文中意为到……去,与《孔雀东南飞》中“始适还家门”的“适”意思相同。
C.相遇,相互对待。“遇”与《庖丁解牛》中“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的“遇”意思不同。
D.后,可以指君主、诸侯,也可以指君主的正妻,文中加点的两个“后”都是指君主。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丰足智多谋,在军事方面有独到的见解,他分析了曹军的情况,提出了持久对峙,以逸待劳的策略。
B.袁绍刚愎自用,心胸狭窄。他对田丰提出的建议多不予采纳,战败后不反思已过,反而处死了田丰。
C.孙盛认为,田丰是忠直之臣。袁绍不采用他的建议,他甘冒杀身之祸极力规劝,不考虑个人的安危。
D.王珪认为,君主听从谏言,不断纠正自己的过失,才能成为圣主,所以一定要有七个直言敢谏的大臣。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军有利,吾必全,今军败,吾其死矣。
(2)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
5.理想的君臣之道有什么特点?请根据材料概括。
2024-03-31更新 | 10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海南省文昌中学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蓝田溪与渔者宿

钱起

独游屡忘归,况此隐沦处。

濯发清泠泉,月明不能去。

更怜垂纶叟,静若沙上鹭。

一论白云心,千里沧州趣。

芦中野火尽,浦口秋山曙。

叹息分枝禽,何时更相遇?

【注】①沧州:即沧洲,滨水之处。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以外出游览为乐,屡次忘归,“况”字可看出诗人游览蓝田溪的兴致。
B.从“月明”到“秋山曙”,诗人与渔者倾夜长谈,其乐融融,可见两人相知相惜。
C.诗歌最后两句将与渔者的分离比作鸟儿分枝而栖,诗人虽有分别的惆怅,但更显豁达。
D.“白云心”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云无心以出岫”表达的情感一致。
2.本诗通过写渔者的哪些方面来体现隐逸情怀?请简要分析。
2024-03-25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高三学业水平诊断三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僖公二十七年,冬,楚子及诸侯围宋,宋公孙固如晋告急。先轸曰:报施救患,取威定霸,于是乎在矣。狐偃曰:楚始得曹而新于卫,若伐曹、卫,楚必救之,则齐、宋免矣。于是乎蒐于被庐,作三军,谋元帅。使栾枝将下军,先轸之。

僖公二十八年,宋人使门尹般如晋师告急。晋文公曰:宋人告急,舍之则绝。告楚不许,我欲战矣,齐、秦未可,若之何?先轸曰:使宋舍我而赂齐、秦,藉之告楚。我执曹君而分曹、卫之田以赐宋人。楚爱曹、卫,必不许也。齐、秦喜赂怒顽,能无战乎?公说,执曹伯,分曹、卫之田以畀宋人。

僖公三十三年,先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遽姜戎。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崤,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帅以归。

文嬴请三帅,曰: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晋襄公许之。先轸朝,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释左,以公命赠孟明。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狄伐晋,及箕。八月戊子,晋襄公败狄于箕。郤缺获白狄子。先轸曰:匹夫逞志于君而无讨,敢不自讨乎?免胄入狄师,死焉。

(节选自《左传》)

【注】①蒐:检阅,阅兵。②告楚:请楚国撤兵。③文嬴:晋文公夫人,晋襄公的嫡母,秦穆公的女儿。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不以累臣A衅鼓B使归C就戮D于秦E寡君F之以为G戮H死且不朽。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与“日过午已昏”(《项脊轩志》)中的“昏”含义不同。
B.“使栾枝将下军,先轸佐之”与“陈胜佐之”(《陈涉世家》)中的“佐”含义相同。
C.“遂发命,遽兴姜戎”与“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赤壁赋》)中的“兴”含义相同。
D.“堕军实而长寇仇”与“长太息以掩涕兮”(《离骚》)中的“长”含义不同。
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国和其他诸侯国围困宋国,宋公孙固到晋国告急,狐偃认为晋国攻打曹国、卫国,楚国会救他们,这就解除了宋国被围困的处境。
B.先轸认为秦因为贪心让百姓劳苦的现状是上天赏赐给晋的机会,不能轻易放走敌人,否则会产生祸患,所以要向秦国发动攻击。
C.文赢通过三军元帅向晋襄公请求释放被晋擒获的秦将,晋襄公答应了她,后来遭到先轸的怒斥,晋襄公命令阳处父去追赶释放的秦将。
D.狄人攻打晋国时,先轸认为自己之前在君王面前逞志而没有受到处罚,就自己处罚自己,脱下头盔冲入狄人的军队,最终死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2)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
5.宋国向晋国求救时,先轸对解救宋国有什么看法和具体的方法?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2024-03-25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高三学业水平诊断三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青延中草

刘成章

一转眼老了少年。

少年那时候真是一个小动物啊,他走着走着都要跳起来,跳起来摸一摸崖上的蒿草。他心头喜悦眼睛明亮喊声如歌。

何况相跟了一伙同学。

何况又是开了春的时节。

师生们集合在一起。我们的身后是老师们住的一排石窑洞。我们的面前是讲话的校长。老师们就站在我们的周围。

我们的学校延安中学是党在神州亲手创办的第一所中学。

我们其时的校址曾经住过贺龙将军和他领导的联防司令部。

解放战争中,我们当时的大部分老校友都在野战医院当过护士。

我们的队列一行一行,阳光照耀下,就像从山头延伸下来的犁沟。延伸下来的是春日的犁沟,是犁沟的图像美。山上的犁沟土肥墒饱,我们也有那泥土的气质。山头的犁沟正在播着种子,而我们这犁沟是超越季节的,无论我们的容颜还是心灵状态,哪一行不是生机蓬勃?

其实我们的队列也像刚刚学过的《涉江》,《涉江》是我国先秦伟大诗人屈原的作品,是诗,诗不同于散文,诗是分行排列的。我们一行行的整齐队列多像《涉江》。重要的是,虽然相隔两千余年,我们这一群少年的心,是和《涉江》相通的。读《涉江》的时候,真正是一种享受。我隐约感到,我们的身上也有《涉江》的节奏和韵律。

我总是一到课外活动时间,就赶到图书馆去了。②首先扑进阅览室,如一只觅寻猎物的小狼。小狼应该不识字,而少年已是中学生。《人民文学》《文艺学习》,每拿起一本,我就像饿坏了的乞丐一样。好像总也吃不饱,吃不够。我亲爱的老师们,我那时是你们非常熟悉的小小常客。相信你们现在还能记得我,记得那个几乎把延中图书馆的文学藏书借遍了的学生。嗨,这个学生啊,这学生就像贪吃的马驹子,吃着河畔的还眼望坡上!

哦,青青延中草!

哦,贪吃马驹子!

那时候全延安只有这一所中学,所以各县的学生都来延中上学。同学们无一例外的都是住校生。每天脱衣睡觉的期间,总有说不完的话,开不完的玩笑,有时还拿出作业凑上油灯请同学帮帮。而熄灯钟一敲,老师就前来查号子了。老师是在催大家要按时睡觉。昏黄的灯光昏昏黄黄,老师是什么表情,是根本看不清的,因为油灯太暗了。

其实一到晚上,即使是上晚自习的时候,小油灯难抵夜色的浓重,到处便是一片模模糊糊,昏昏黄黄。一灯如豆,是我们古先人对麻油灯的十分贴切的形容。当然不应该是豌豆黑豆,豌豆太圆,黑豆太黑;大概是红小豆吧,红小豆在那里显现着一点红红的微明,一阵风吹来,忽闪忽闪,要死不活;风一大,就干脆黑灯瞎火了。其实我们当时对此是无所谓的,并不觉得是受着委屈。因为我们古中国的夜,夜夜都是如此。一代代的读书人,一代代的青灯黄卷。所以我们延中点着这样的灯,毫不奇怪,最亮也只能像大雾中地上的碎小野花,在寂寂寞寞地摇曳。③一年又一年地摇曳。

忽然有那么一个晚上,那可是我们延安中学划时代的一个晚上呀,呼啦一下,每个教室都亮起了电灯。我记得,当电灯呼啦一下照亮了每个教室的时候,欢呼声便狂卷到每个角落。稚嫩的男女嗓音,嫩雷一样,清脆响亮,地动山摇。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美好远景?那时的通俗说法是:电灯电话,楼上楼下。啊,社会主义的万丈光辉照耀着我们啦!多么亮啊!多么富丽多么璀璨令人目眩!啊,打开每一册课本!啊,翻看每一页作业!啊,那刚才还是昏昏黄黄的古波斯,那刚才还是昏昏黄黄的汉刘邦,那刚才还是昏昏黄黄的坎坎伐檀兮,那刚才还是昏昏黄黄的惯性定律,那刚才还是昏昏黄黄的草履虫,一刹那,都抖落了昏黄,抖落了夜色,汇成了一片闪电照射下的万般品类。

从此我们延中的夜,是电灯照亮了的夜。哦,一盏一盏明亮的电灯,一颗一颗25瓦的小太阳,一扇一扇辉煌的窗子。延中啊,我们的不夜的延安中学,④每晚都像小小的天安门广场。你迈着双腿走过去,一脚一个灿烂。

那时候的我们,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对时事的关心程度非同一般。我们班有几个同学,上午一下第二节课就抢着到门房取报纸了,取出来就在附近边读边评点,周围总会围着十几个同学,人人都会插上几句。脚下,有时是白雪之冷,有时是烈日之烫;而心中,总是国家大事和世界大事。

因为我一直是扭秧歌演戏的积极分子,还有点儿组织能力,所以被选为学生会的文娱部长。学校的黄土筑成的舞台上,过上一两个月,总会演出一些由我组织的小戏之类的节目。那时候电影是一种奢侈品,有一次我请电影队来放《董存瑞》,同学们把场子挤得严严实实。放到少一半,忽然下起雨来。我问同学们:怎么办?大家异口同声:放!继续放!雨,下个不住,雨,越下越大。放映机的光束里,雨珠像小瀑布一样泻落下来。黑暗中,雨水往头上浇。雨水在脸上流。雨水朦胧了眼睛。银幕上。碉楼。董存瑞奋力举起炸药包。不死的英雄啊,鼓舞着我们栉风沐雨。啊,少年人的心,少年人干渴的心,多么需要好电影像这潇潇之雨一样浇灌!

下吧,下吧,潇潇之雨!

雨洗青草草更青!

延中青草多养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部分,写少年那时候是一只小动物,之后连用两个“何况”,更加凸显了少年的活力和内心的激情。
B.文中把“我们”的队列比喻为《涉江》,因为《涉江》具有“节奏和韵律”,也有“生机蓬勃”的泥土气质,与年少的“我们”是相通的。
C.从古波斯、汉刘邦等可以看出当时“我们”学习内容的丰富、充实,也引出下文“万般品类”的说法。
D.放电影时,同学们在雨中坚持观看,其中的“潇潇之雨”既指小瀑布一般的雨水,也象征着精神上所受到的洗礼。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一转眼”写时间流逝之快,也体现了对少年时光深深的怀念之情。
B.句子②的“扑”用词生动,与下文小狼、马驹子的比喻都写出了“我”对知识的如饥似渴。
C.句子③以摇曳的延中的小油灯承接历史上的“一灯如豆”,意在突出读书人求学的刻苦。
D.句子④说不夜的延中像小小的天安门广场,体现出“我们”内心的自豪感和家国情怀。
3.本文对延中由油灯到电灯的过程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4.作者在结尾说“雨洗青草草更青!延中青草多养分!”延中有哪些“养分”?请结合全文分析。
2024-03-25更新 | 11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高三学业水平诊断三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王文静:进入互联网时代后,网络文学兴起,适于浏览速读的浅表化文字与普泛、浅显的思想观点似乎也难以为叙事艺术的探索提供机遇,那种需要体味揣摩和思考的文学体验,因为没有需求被理所当然地忽略和搁置了。

王力平:其实,我不大赞同你这个看法。网络文学创作,同样需要探索和创新叙事的艺术。只不过这叙事不是那叙事,网络文学的大火中,大约飞不出先锋文学涅槃的凤凰。

王文静:那么,在当下网络文学、网络剧等艺术形式都把叙事作为打开创作局面的途径,意图寻求自身在叙事上的创新可能的时候,文学叙事——我指的是传统文学或者纯文学——面对众声喧哗,反而显示出令人不甘心的沉默。那么,这种令人不甘心的沉默,是文学的选择,还是社会历史的选择?

王力平:首先,你所说的传统文学或者纯文学并没有在叙事探索和创新上沉默。新近出版的许多优秀作品,比如胡学文的《有生》、鲁敏的《金色河流》都是在文学叙事上有所为的。只不过,他们可能更喜欢静水深流的风格。

其次,传统意义上文学与网络文学、网络剧创作一样,都有探索和创新叙事形式、方法和技巧的任务,但他们艺术追求的重心是不同的。简单地说,前者是个性化写作,后者是类型化写作。前者是要实现作家独特的审美感悟的形象表达,后者是要满足大众文化消费和娱乐的需求。前者着眼于如何为独特的思想情感内涵创造属于他自己的、唯一的艺术形式,后者着眼于如何把故事讲得更好看、更吸引读者和观众。

从理论上说,我们主张个性化写作应该努力赢得更多的读者,做到雅俗共赏,也主张类型化写作应当努力超越雷同”“模式俗套,提升审美品质。但就创作实际而言,承认二者差异化的艺术追求和社会功能,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换句话说,这种差异化的文学功能和艺术追求,是文学的选择,也是社会历史的选择。

王文静:在中国现代小说发展过程中,正是白话文的推广和使用,促进了古典叙事向现代叙事迈出关键一步。互联网在媒介变革中为语言带来的新变,对于叙事是否能够产生影响?

王力平:如果把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的差异概括为叙事的差异,那么,这种差异远远不是语言的差异,不是文言与白话的差异。而互联网媒介变革带给语言的影响,其实并不是根本性的,新变之后的网络文学,语言仍然是白话。互联网媒介变革带给文学的真正的影响,是网络文学的兴起及其通俗化、大众化、娱乐化审美属性。如果说是否会产生影响,眼前显见的是,曾经淡化和取消故事情节的那些主张和努力都已成明日黄花,传统文学或者说纯文学正经历着故事回归的压力。

王文静:互联网的技术属性赋予了网友分享、评论、打赏的权利。这些权利意味着叙事的延伸:对于一个正在进行时且可以无限延长的小说文本,无论是点赞还是吐槽,书粉的意见甚至能够影响小说的情节走向。当写作者的叙事权被技术分割给读者时,网络文学是否还有在叙事上向更高一级迭代的可能?

王力平:书粉的点赞、吐槽、评论、打赏是一种现场反馈,和过去说书人从书场氛围中得到的听众反馈是相似的。它实际的作用是,听众不喜欢的,不妨一言带过;听众喜欢的,武松故事可以演绎成武松传。从本质上说,作者把叙事权让渡给读者,如果只是因为技术的原因,而不是出于作者的自主选择,这对作品的整体性是有害的,也就难以想象能带来叙事艺术向更高一级迭代。

王文静:早在1936年,本雅明在《讲故事的人》中就预言了讲故事这门艺术已是日薄西山,他把叙事能力的衰退归结为现代社会中人的经验的贬值。那么,在互联网日新月异的发展中,人们关于经验的贬值和信息茧房的形成体会得更加明显。一方面,想听故事的人不用去看小说,新闻每天推送的真人真事就足够传奇;另一方面,网络文学机制使其难以与传统文学的叙事节奏和风格同步,那么互联网语境下,叙事何为?

王力平:新闻能不能取代小说,显然是另外一个问题。至于互联网语境下,叙事何为?这要看怎样理解叙事。如果叙事是指网络文学创作,我觉得,网络文学、网络剧都应该研究叙事艺术。具体地说,就是研究通俗化、大众化、娱乐化的叙事艺术,让大众喜闻乐见是这种研究的基本目标和方向。在这里,倒是可以重提普洛普所谓人物在故事中的31种功能、格雷马斯所谓人物的6种功能和3组关联性等,这些对网络文学的类型化写作来说,也许是值得参考和学习的。

如果把叙事理解为,在互联网时代,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叙事如何才能创新发展,那就不能就叙事叙事了,而是要从深入新的时代生活说起,从深刻理解当代社会审美意识、不断建构作家自己的审美心理说起,从作家对现实生活独特的审美感悟说起。以作家独特的审美感悟为基础、为依据,才能开始语言形象的创造,才有文学叙事形式、方法和技巧的运用和创新。

坦白地说,这条路崎岖而寂寞。印象中,成就最大的是曹雪芹。鲁迅说:自《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不过,为这个都打破了,曹雪芹经历了满径蓬蒿老不华,举家食粥酒常赊。衡门僻巷愁今雨,废馆颓楼梦旧家。还经历了批阅十载,增删五次。这哪里是单纯的形式、方法和技巧所能说尽的。

(摘编自王文静、王力平《叙事的冲动与焦虑——关于文学叙事问题的对话》)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王文静认为进入互联网时代后,网络文学的文字与思想观点的特点无法再为叙事艺术的探索提供机遇,对此王力平不大赞同。
B.王力平以胡学文的《有生》、鲁敏的《金色河流》等优秀作品,证明了传统文学或者“纯文学”并没有停止进行叙事的探索和创新。
C.王力平认为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的“叙事”差异包括语言的差异,而互联网媒介变革后的网络文学语言淡化了文学的故事情节。
D.语言形象的创造是文学叙事形式、方法、技巧运用与创新的基础和依据,能体现作家独特的审美感悟。
2.根据王力平的言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个性化写作的传统文学与类型化写作的网络文学艺术追求重心不同,但这不妨碍二者互相借鉴,最终融合。
B.由于作者会对书粉吐槽的部分一笔带过,对点赞、打赏的内容进行演绎,所以网络文学书粉的现场反馈会决定创作的方向。
C.如果一部作品以让大众喜闻乐见为目标来研究通俗化、大众化、娱乐化的叙事艺术,它便是一部网络文学作品。
D.要对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叙事进行创新与发展,提升审美品质,作家势必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3.下列对这篇访谈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提问“网络文学是否还有在叙事上向更高一级迭代的可能”之前,王文静先介绍互联网技术属性赋予网友的权利及对叙事的影响,使问题更清晰具体,易于理解。
B.王力平说“新闻能不能取代小说,显然是另外一个问题”,说明在访谈过程中被访者应始终主动有意识地控制话题,避免离核心话题太远。
C.王力平在回答“互联网语境下,叙事何为?”的问题时,采取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方法进行讨论,显示出严谨的态度。
D.王文静在与王力平交流的过程中,不只是提问,也表达了自己对某些问题的思考和观点,使访谈的内容更深入,气氛更融洽。
4.下面是小林同学对王文静的问题进行的梳理、总结,选项是根据材料内容对表格进行的补充,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问题序号问题内容问题针对的对象问题提问的角度
1这种“令人不甘心的沉默”,是文学的选择,还是社会历史的选择?针对传统文学提问
2互联网在媒介变革中为语言带来的新变,对于叙事是否能够产生影响?结果会怎样
3网络文学是否能在叙事上向更高一级迭代?针对网络文学提问结果会怎样
4互联网语境下,叙事何为?
A.①处应填写“针对文学叙事提问”。
B.②处应填写“针对传统与网络文学提问”。
C.③处应填写“特点是什么”。
D.④处应填写“具体怎么做”。
5.王力平认为网络文学创作在叙事方面应做出怎样的努力?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黎明的河边(节选)

峻青

旷野里一片黑暗,天地溶合在一起,什么也看不见。然而,雷却在西北方向隆隆地滚动着,好像被那密密层层的浓云紧紧地围住挣扎不出来似的,声音沉闷而又迟钝。越是担心落雨,雨果然就来了。在这样暴风雨的夜里,走路与其说是用眼找,还不如说用本能感觉到的。如果对地区没有像对自己家门口那样的熟悉,就根本别想继续前进。果然走了一会儿,我和老杨都迷失方向了。我说是向南走,他说是向北走。而小陈却什么都不说,老是沉默地然而却异常坚定地在前面走着,偶尔回过头来招呼一声。

“喂!当心前面是小沟!”

“喂!右转弯,左面是据点。”

我心里想:幸亏有这样一个好向导,要不,那才糟了哩!每当闪电亮起的一刹那,我看见他那矮小的身形在大雨中吃力地走着时,心里就不禁泛滥起一种怜惜和感动的情绪。唉!他还完全是个小孩子哩!

说起来可真凑巧,我们正在庆幸大风雨的夜里走路不会遭遇敌人的时候,却偏偏就遭遇上了敌人。那是走到昌邑城以北不远的地方。二三十个还乡团人马押着十多个村干部迎面走来。在闪电中我们都看清了双方,惊愕片刻之后枪就响起来了……

遭遇战很快停止了。

我和老杨、小陈却失去联系了。于是我按照事先约定的信号找到他们,继续往前走。这时风停了,雨也住了,但天依然很黑,我们三人走进一片荒草地,小陈愕然地停住了。原来在遭遇战之后他也迷失了方向,我们无可奈何地伏在荒草地里等待天亮。小陈又着急又惭愧,哭了起来。水在草底下潺潺地流着,身旁不时地有沙沙声响过,大概是水蛇在草间爬行。蛤蟆在我们的周围,咕咕呱呱地不住气地叫。老杨抓起了一把泥,恶狠狠地向着蛤蟆叫的地方丢了过去。

鸡叫了!天亮了!我们终于来到了潍河边,但藏好的船已被昨夜的大水冲走了,我和老杨都不会凫水,小陈只好带我们去找他爹想办法。

我们踏着沙地,穿过林间小路,走了一会,一座四面都围着葡萄和葫芦的密密层层的绿叶的小屋,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小屋的门吱呀的一声开了,一个有着苍白胡须的老人,从屋里探出身来,眯缝着眼睛,向我们打量了一会,一看见小陈,吃惊得张大了嘴。

“爹!”小陈轻轻地喊了一声。

老人机警地向四周扫视了一下,把手一挥,命令地说:

“快进屋去!”

一踏进门槛,屋子里的混乱景象使我吃了一惊。小陈一看,脸色霎时变得苍白,异常不安地问道:

“爹,我娘呢?”

老人默然地坐在门槛上,阴沉地低着头,停了好一会,才愤然地说:

“被还乡团捉去啦,还有你兄弟小佳。”

小陈颓然地坐在锅台上,呼吸急促起来了,咬着下唇,一声不响,停了好一会,突然抬起头来,问道:

“爹,你打算怎么办?”

“我嘛,我打算去叫你回来。”老头子冷冷地说。

“叫我回来?”小陈吃惊地说。

“嗯!”老头子深深地点着头。“整整五天了,你娘和小佳一直吊在保公所梁头上。我到处去找你也找不到……”

“找我咋?”小陈打断了老头子的话。

“找你咋?”老头子冷笑一声道,“哼!你说咋?咱这一家三口的命你就不管啦?还有咱庄上死的那二三十口子村干部、军属的仇,你们就不报啦?想当初我答应你去参军的时候,是为的什么来?啊?”老头子越说越激动,苍白的胡须,一抖一抖地颤动着。小陈会意地看了看我,微笑了一下,忽地抓住了老爹的手,兴奋地说:

“爹,我这不是回来了吗?”

老杨也激动地一把拉住了老头子的手说:

“老大爷,放心吧,河东的武工队是完不了的,河东的天下也是完不了的。我们俩就要上那去接替马队长的事。”

“啊?”老人惊讶地看着我们,“是吗,到河东去?”

小陈点点头说:“是的,爹。我就是来送他们到河东去的。河边上柳丛里的船被水冲走了,怎么办?”

老头子忽地站了起来,把我们上下仔细地打量了一下,连连地点着头说:

“好,你们来了就好。赶快地去吧,你们来了就好,老百姓又有依靠了!好!快过河去吧。唔,怎么?船被水冲走了?”

“是呀!”我说,“船冲走了,河里水很大。可是我们一定要今天过河。”

“那是的,一定要今天过河。”老人打断了我的话说。

老大爷,你有什么办法吗?”老杨问道。

老人没有回答,默默地开了门,走出了小屋,仰着头看了看天,回头问道:

“你们俩会不会凫水?”

“会一点点,这样大的水可不行。”我和老杨说。

老人没有再说话,默默地走到里间,拿出了一个玻璃瓶子来,一仰脖,咕嘟嘟喝了几口,然后,向我面前一伸说:

“来,喝一点,河水太凉。”

我们都喝了一点,是很猛烈的白干。

“走吧!”老人命令地说。

我惊异地望着小陈,小陈高兴地眨了眨眼睛,小声地说:

“走吧,他要带你们凫过去,老头子好水性哩!”

小陈的话音里充满着骄傲和自豪。于是,我也兴奋起来了。就在这个时候,我忽然想起了被吊在保公所梁上的老大娘和小佳。啊!他们怎么办呢?

“你停着干什么?”老头子看见我在沉思,吃惊地问道。

“我想,老大娘……”

老头子的胡须剧烈地抖动了一下,忽地转过身去,把手一挥,厉声地说:

“走!快走!”

我们一行四人又朝着潍河的方向走去。

(有删改)


【注】①还乡团: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组织的地主武装。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主要塑造了小陈父子形象,他们朴实无华的言语和不计报酬的付出让读者感受到他们对革命同志无私的爱和对革命事业的赤胆忠心。
B.小说并未直接对激烈、血腥的战争场面进行详细地描绘,但朴实的文字间依然能够让读者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为抗击侵略者而被迫亲人离散。
C.我们出现在小屋门前时,小陈父亲“探出身来”“眯缝着眼睛”“打量了一会”,这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出他在当时战斗环境下极高的警觉性。
D.小说结尾部分既表现了小陈父亲复杂的心理,又让读者看到了他非同一般的思想觉悟:以妻子、儿子的生命为代价去支持、帮助革命工作。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叙事注重事件发展过程的曲折起伏,一张一弛,扣人心弦,大大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
B.小说在语言上,运用了大量方言俚语,如“哩”“咋”“唔”“凫水”,体现了其口语化的特点。
C.小说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来直接刻画小陈的人物形象,如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
D.小说运用第一人称来进行叙述,拉近读者与小说之间的距离,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与感染力。
3.景物描写在小说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渲染气氛、揭示人物心理、推动情节发展等,请从文章中找出两处并分析。
4.习近平主席指出“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关系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请谈谈本文是如何体现这种军民关系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