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26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无权选择的纠缠

[澳大利亚]马特·泰伊

选择你人生里最好的一年,然后我们就能送你去那一年过退休生活。

你大概会觉得,兜售一项要让你永远消失的服务会很困难。但假如你挑对申请人,假如你施加恰如其分的游说,呃……我的意思是,拿这个家伙为例——他叫杰弗里·查默斯,60 岁,没有家人,没有子女,婚姻维持了差不多一辈子,如今是名鳏夫,妻子死于癌症。他的申请表里就这些内容。他孑然一身,大概在梦想着人生里更好的日子——那时人年轻,有爱情,生活如冒险。他这笔生意可能很容易做。

你没有听说过多重世界理论?

他当然听说过——毕竟,他此刻就坐在我的办公室里。但是,尽可能简单地把来龙去脉解释清楚并没坏处。并非人人都是量子物理学家或者多重宇宙退休方案的销售代表。

想象一下,在那么多无限数量的世界中,存在一些极为不同的世界,但许多世界和我们的世界几乎一样。事实上完全一样,除了某些微小的细节,譬如苹果的味道不一样。

查默斯仅仅摇摇头。好吧,一个水果的比喻无法提供和公司培训一样的背景信息,但这位顾客看起来理解东西比较慢。不过,我并不惊讶——到他这把岁数的一些老人甚至连设置简单的全息屏幕都不会。

没关系!重要的是,这项理论如今成为了实践。我自己对于波函数和量子纠缠也了解不多,但这样的话,你获得不错的退休生活,我们的星系能喘一口气,摆脱……老化的人群。所以我们才得到这么多补助金,而你的养老金提供方也将我们列为选择之一。许多人都渴望这个服务能给自己的人生助推一把。

波函数? 量子纠缠?

量子力学的术语。你开车的话并不需要知道氢气引擎如何工作,对吧? 只用知道这项技术能运作,这么说吧,它会让你从A点到达B点。

有时候我的这番话会惹来笑声,有时候不会。但查默斯的反应一直很冷淡,于是我估摸着这招值得一试。

他没有发出笑声,甚至没有露出微笑。

任何一年都可以?他问道,怎么办到的?

我努力不让自己咧嘴笑出来。这笔生意真容易。

对于无限的世界来说,很容易找出一个子集,里面的世界与我们的这个世界几乎完全相同,但却有一处十分特别的差异。

什么差异?

那些世界里,你不存在。呃,更准确地讲,我们挑选的那些世界里面,那些‘你’刚好在你想要插入的时间点过世。探测到那个特定的子集很容易办到。我们一旦找到合适目标,我们就把你送进那个世界,你作为那个去世的‘你’的分身,接替他继续生活,过了一年后再把你替换出来。就是这样。

在那一年之后,另一个我怎么样? 死在那个世界里吗? 还是失踪不见?

我耸耸肩,努力装得随意一点。这部分会让一些顾客出现些许犹豫。那个,你反正都会死的。但我们能让你那个死亡的自我进入停滞状态,在那年之后将它重新送回原本的世界。因为有补助金和各种一揽子计划,我们有许多方案可供选择。

能维持多久?

我摊开双手,将替换时间保持在一年的周期内,我们能不断搜寻容易控制的其他世界,而能量费用包含在成本之内,所以我们能为每个人提供服务到他们的百岁之际。对你来说,还有40年。然后我们会将你留在你待过的最后一个世界里,所以你不管怎样还能在那边过完余生。我也应该指出多重宇宙的一个奇特之处——当我们将你插入之后,你的外表和感觉都会与插入的时间点相称。所以,假如我们将你送进另一个你是25岁的世界里,你的长相会像25岁那时候。可没人想用70岁的身体来打深夜篮球赛。

我不爱好运动。

那么和一位迷人的美女一起在晚上跳舞。我没有提及他的妻子,你喜欢什么都成。但你要明白我的意思。这又要说到量子纠缠。

量子纠缠。你刚才就说过。

我抑制住一声叹息。这开始变得有点习惯成自然。

我所知道的是,你无权选择纠缠,纠缠就那么发生。在量子层面上,你和周遭的一切都是通过纠缠产生关联。假如你希望去往20年前的那一年,我们将你插入一个宇宙,那个宇宙里有一个比你眼下年轻20岁的‘你’。所以,当你在那边遇到纠缠时……呃,大多数人对于那方面都相当激动。

纠缠是关联。他缓缓说道,我想要用脑袋撞桌子了。通常介绍到现在,顾客们要么十分兴奋,要么准备放弃。

你说,任何一年都成?他再次问道。我的气馁心情顿时烟消云散,再度努力不要让自己咧嘴笑出来。我给了他多个一揽子方案供他选择,然后让他回去好好考虑一下。

我已经决定好了。

我笑着说:你已经选好去哪年了?

查默斯仅仅点点头:我要去上一年。

我感觉自己的笑容停住了,转眼就消失不见。我的意思是说,我早已读过他的申请书。

哎,我说,去年的大多数时间你都花在照料末期癌症的妻子上。主要是居家疗护。这肯定不是最好的一年……

他这时笑了——是疲惫又伤感的笑容,使得我的话说到一半就打住。

那些我在去年初就过世的世界里,她要孑然一身地度过人生的最后一年。

我过了半晌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

你不会当真要花费余下的40年做这件事吧!

我开口的时候,我寻思自己为何要费心劝他打消主意。毕竟,多一笔生意也好。只是,他明明可以选择任何一年。

查默斯继续保持那种伤感的笑容,我想你说对了。你不了解纠缠的意思。但是我懂。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没有子女,唯一的亲人刚死于癌症,这样的处境使查默斯“去上一年”这一看似有悖常情的决定显得合情合理。
B.在说出自己计划前,查默斯较为沉默,在说出计划后,他显得疲惫而伤感,这表现出老人处事谨慎,情深意重。
C.“我”和查默斯都能理解物理学意义上的“纠缠”,稍有不同的是,查默斯还认为纠缠是一种情感上的“关联”。
D.星系提供补助金和各种计划以摆脱老化人群,而查默斯决定用余生照顾妻子,这引发了读者对老龄化社会的思考。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择你人生里最好的一年”,小说以这样的广告开篇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也为后文“我”兜售服务作了铺垫。
B.用浅显的话语解说,丰富的表情再加上“耸肩”等动作,这些都体现了“我”销售经验丰富,理解老人的需求。
C.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峰回路转:面对“我”预设的笑点,查默斯态度冷淡;在“我”准备放弃时,他却购买了服务。
D.“我”与查默斯的对话构成了小说的主要内容,既自然地呈现了科幻元素,又表现了两人对科技文明的认知差异。
3.小说使用了哪些技巧使结构紧凑?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根据下面评价科幻小说的维度和标准,对这篇小说作出评价分析。
评价量表
评价维度评价标准评价分析
科学元素以现有的科学理论、假说为依据。
人文思考探讨科技与人类的关系,对科学技术有反思,对人类发展有思考。
逻辑自洽科学理论前后相通,没有自我矛盾;
人物形象、人物心理、故事情节等符合生活逻辑。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魏武侯与诸大夫浮于西河,称曰:“河山之险,岂不亦信固哉!”王钟侍王,曰:“此晋国之所以强也。若善修之,则霸王之业具矣。”吴起对曰:“吾君之言,危国之道也;而子又附之,是重危也。”武侯忿然曰:“子之言有说乎?”吴起对曰:“河山之险,信不足保也;是伯王之业,不从此也。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恃此险也,为政不善,而禹放逐之。夫夏桀之国,左天门之阴,而右天溪之阳,庐、睾在其北,伊、洛出其南。有此险也,然为政不善,而汤伐之。殷纣之国,左孟门而右漳、滏,前河而后被山。有此险也,然为政不善,而武王伐之。且君亲臣而胜降城,城非不高也,民非不众也,然而可得并者,政恶故也。从是观之,地形险阻,奚足以霸王矣!”武侯曰:“善。吾乃今日闻圣人之言也!西河之政,专委之子矣。”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

对上面文字,宋代鲍彪作过原注,元代吴师道作过补正,原注和补正内容如下:

[原注]起传有,小异。[补正]起传与《说苑》文同,末云:“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君若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史迁曰:“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然行之于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扬雄曰:“美哉言乎!使起之用兵每若斯,则太公何以加诸?”二子论当矣。然其言不可以人也。

(节选自《钦定四库全书·战国策校注卷七》)

材料二:

靖郭君将城薛客多以谏靖郭君谓谒者曰无为客通。齐人有请者曰:“臣请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请烹。”靖郭君因见之。客趋而进曰:“海大鱼。”因反走。君曰:“客有于此。”客曰:“鄙臣不敢以死为戏。”君曰:“亡,更言之。”对曰:“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得意焉。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奚以薛为?君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之无益也。”君曰:“善。”乃辍城薛。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

1.原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靖郭君将城A薛B客多C以谏D靖郭君E谓F谒者曰G无为H客通。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带,这里指环绕,与成语“一衣带水”中的“带”的词义不同。
B.从,这里指使……跟随,与《六国论》“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中的“从”用法相同。
C.废,这里指废弃,与《过秦论》“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中的“废”词义相同。
D.阴,此指庇护,与《苏武传》“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中的“阴”词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臣王钟在魏武侯旁边陪坐,当听到魏武侯自赞河山险峻坚固时,就附和魏武侯的看法,认为好好地修整这样的河山,那么就可以成就霸业了。
B.吴起用三苗、夏、殷纣破亡的史实及“胜降城”的事实说服了魏武侯,魏武侯认识到吴起之言乃圣人之言,决定把西河的政事托付给吴起。
C.齐国门客以“海大鱼”设喻,他将靖郭君比作大鱼,将齐国比作海水,认为鱼失去了水,那么连蝼蚁都能随意地摆弄它,他用这个形象的比喻说服了靖郭君。
D.魏武侯和靖郭君都认为险要的地理形势对他们而言特别重要,吴起和齐国门客却不赞同他们的观点,认为拥有险要的地理形势不如实行德政。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美哉言乎!使起之用兵每若斯,则太公何以加诸?

(2)君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之无益也。

5.材料一中吴起的观点是什么?吴师道是如何评价吴起的?
2024-03-30更新 | 10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陪裴使君登岳阳楼

杜甫

湖阔兼云涌,楼孤属晚晴。

礼加徐孺子,诗接谢宣城

雪岸丛梅发,春泥百草生。

敢违渔父问,从此更南征。

【注】①唐大历四年(769)春作。杜甫时年五十八岁,次年去世。裴使君时任岳州刺史。②徐孺子:徐稚,字孺子。东汉名士,家贫,常亲自耕种,德行为人所景仰。③谢宣城:谢朓,曾任宣城太守。④渔父问:屈原《渔父》中有“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阔”与“孤”相对,写出了洞庭湖的广阔和岳阳楼的孤绝。
B.颔联以典故人物为中心,表达了诗人对裴使君深深的感谢。
C.颈联表面上是写景,实际上是诗人以“雪岸丛梅”和“百草”自比,表现出他有强烈的自信。
D.尾联中,诗人借典故抒怀,写自己要像屈原那样保持高洁的品格,将开始新的人生征程。
2.颔联是怎样赞美裴使君的?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简要概括并分析。
2024-03-24更新 | 20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高考第二次诊断性检测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故魏国忠献韩公作堂于私第之池上,名之曰醉白。取乐天《池上》之诗,以为醉白堂之歌。意若有羡于乐天而不及者。天下之士,闻而疑之,以为公既已无愧于伊、周矣,而犹有羡于乐天,何哉?

轼闻而笑曰:公岂有羡于乐天而已乎?方且愿为寻常无闻之人而不可得者。天之生是人也,将使任天下之重,则寒者求衣,饥者求食,凡不获者求得。有以与之,将不胜其求。是以终身处乎忧患之域,而行乎利害之涂,岂其所欲哉!夫忠献公既已相三帝安天下矣,浩然将归老于家,而天下共挽而留之,莫释也。当是时,其有羡于乐天,无足怪者。然以乐天之平生而求之于公,较其所得之厚薄浅深,孰有孰无,则后世之论,有不可欺者矣。文致太平,武定乱略,谋安宗庙,而不自以为功。急贤才,轻爵禄,而士不知其恩。杀伐果敢,而六军安之。四夷八蛮想闻其风采,而天下以其身为安危。此公之所有,而乐天之所无也。乞身于强健之时,退居十有五年,日与其朋友赋诗饮酒,尽山水园池之乐。府有余帛,廪有余粟,而家有声伎之奉。此乐天之所有,而公之所无也。忠言嘉谟,效于当时,而文采表于后世。死生穷达,不易其操,而道德高于古人。此公与乐天之所同也。公既不以其所有自多,亦不以其所无自少,将推其同者而自托焉。

方其寓形于一醉也,齐得丧,忘祸福,混贵贱,等贤愚,同乎万物,而与造物者游,非独自比于乐天而已。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通其美不厌。以孔子之圣而自比于老彭,自同于丘明,自以为不如颜渊。后之君子,实则不至,而皆有侈心焉。臧武仲自以为圣,白圭自以为禹,司马长卿自以为相如,扬雄自以为孟轲,崔浩自以为子房,然世终莫之许也。由此观之,忠献公之于人也远矣。

昔公尝告其子忠彦,将求文于轼以为记而未果。既葬,忠彦以告,轼以为义不得辞也,乃泣而书之。

(选自苏轼《醉白堂记》)

材料二: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节选自苏轼《放鹤亭记》)

注释:①魏国忠献韩公:韩琦,北宋名相,谥忠献。②伊、周:指商朝贤相伊尹与西周摄政周公旦。③陂(bēi):池塘,水边。④傃():向,沿着。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其处己也A厚B其取名也C廉D是以实E浮于名F而世通G其美不厌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独,仅仅,与《石钟山记》中的“独与迈乘小舟”中的“独”意思相同。
B.苟,如果,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的“终苟免而怀仁”中的“苟”意思相同。
C.贤,贤德,与《兰亭集序》中的“群贤毕至”中的“贤”意思不相同。
D.适,恰好,与《与妻书》中的“适冬之望日前后”中“适”意思不相同。
3.下列对材料一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读书人感到疑惑,他们不明就里,认为韩公与尹伊、周公相比,也可以毫无愧色,但他却还羡慕白乐天。
B.苏轼认为上天降任于韩公这样的人,让他们因此终身生活在忧患和利害相交中,这并不是他们想要的。
C.韩公已辅佐三任帝王安定天下,晚年辞官而不得,世人又不感恩于他,此时,韩公羡慕白乐天不足为怪。
D.材料将韩公与白乐天、古代君子与后世君子作对比,意在表明韩公不仅才华、功勋出众,而且道德高尚。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既不以其所有自多,亦不以其所无自少。
(2)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
5.古人喜借堂、亭等建筑寄寓心意,请写出文中“醉白堂”“放鹤亭”各自寄寓的含义。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后稷,食为政首;禹制土田,万国作。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

《管子》曰:一农不耕,民有饥者;一女不织,民有寒者。”“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传曰:人生在勤,勤则不匮。古语曰:力能胜贫,谨能胜祸。盖言勤力可以不贫,谨身可以避祸。故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国以富强;秦孝公用商君急耕战之赏,倾夺邻国而雄诸侯

(节选自贾思勰《齐民要术序》)

材料二:

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趋利如水走下四方无择也。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众贵之者,以上用之故也。其为物轻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海内而无饥寒之患。此令臣轻背其主,而民易去其多,盗贼有所,亡逃者得轻资也。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数石之重,中人弗胜,不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饥寒至。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所谓损有余、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日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今令民有车骑马一匹者,复卒三人。车骑者,天下武备也,故为复卒。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无粟,弗能守也。以是观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令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复一人耳,此其与骑马之功相去远矣。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无穷;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也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

(节选自晁错《论贵粟疏》)

【注】①复卒:免服兵役或免纳赋税。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照。
民者A在上B所以C牧之D趋利E如水F走下G四方H无择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乂,通“刈”,割(草或谷类),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中的“刈”词义相同。
B.夫子,旧时敬称,与《齐桓晋文之事》“愿夫子辅吾志”中“夫子”词义相同。
C.周,周游、环游,与《项脊轩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中“周”词义不同。
D.劝,指鼓励、劝勉,与《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中“劝”词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神农发明耒耜,助力农业;尧让四位官员传授百姓历法,按时农作;舜任命后稷掌管农业。表明作者看重帝王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B.一位农民不耕种土地,百姓就会有挨饿的;一个女人不织布,百姓就会有受冻的。贾思勰引用管仲的话语,强调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C.粟米和布帛从地里生出,按时节成长,收获也需要人力,并非短时间内就可以成事的,强调粮食和布帛的作用,缺少它们就会挨饿受冻。
D.抬高粮价的办法,在于让百姓拿粮食来谋求赏罚,通过交纳粮食,富人就可以得到爵位,农民就可以得到钱财,粮食就会得以流通。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孝公用商君急耕战之赏,倾夺邻国而雄诸侯。
(2)以是观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
5.两则材料都谈到了君王对农业的态度,有何不同?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所谓文明互鉴,即在尊重文明多样性、道路多样化和发展水平不平衡等差异的基础上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也就是,在与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中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把异于本民族的文明作为镜鉴和参照,从中察照、见识、领悟、理解、借鉴异族文明可资借鉴的概念,以派生、补充本民族文明的缺失、缺憾,进而丰富、拓展本民族文明核心概念的内涵。

文明互鉴往往都是积极主动的,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是主动接受型。所谓主动接受,是基于自身的困惑而又从所接受的事物概念蕴涵中获得了启示。譬如法国哲学家、戏剧家萨特在《一种情境剧》一书中,探讨了19556月他在巴黎莎拉·伯恩哈特剧院观看中国艺术代表团首演的《三岔口》《雁荡山》等京剧剧目时所受到的启示,发现了西方写实主义话剧艺术所缺乏的暗示美学原则。萨特对中国戏曲艺术暗示美学特征的阐释,又反过来给予中国戏曲艺术家和研究者重要的互鉴启迪意义。

二是主动输出型。所谓主动输出,是基于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而积极地对外推介核心价值概念。譬如张彭春曾主动向苏联艺术家推介中国戏剧之完全姿势化的审美特性,就是中西跨文化戏曲研究中文明互鉴的重要范例。当年苏联有关梅兰芳和中国戏曲艺术的评论,主要观点都受到张彭春《中国舞台艺术纵横谈》这篇文章及相关报告的影响。其中,姿势这一概念就出自这篇文章。如维·伊文说:中国戏剧里动作的艺术——姿势、舞蹈、杂技、杂耍——起着重要作用。又说:双手在动作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每个姿势都有具体的、永远确切的含义。手指动作的一整套变化可供艺术家描述任何客体或心理状态。这些手势已远非最初的造型姿势,它们一系列的组合呈现出的是优美的表演。这是汉字的姿势。

很显然,苏联学者在异域视野评价中国戏曲表演时积极回应与阐发了姿势这个概念,这使张彭春意识到可以更加主动地向苏联及欧洲戏剧界推介它。

三是主动呼应型。所谓主动呼应,是基于超时空的知音共鸣,以所呼应的异国概念拓展丰富本民族文化概念的内涵。譬如阿甲继20世纪60年代初黄佐临关注布莱希特之后,深入回应布莱希特间离效果理论并阐释创建了中国戏曲间离理论。1935年,布莱希特仅在莫斯科看了一次梅兰芳的表演后,就极其敏锐地写了一系列评述中国戏曲艺术美学特征的文章,其中,1936年发表的《中国表演中的间离效果》一文最为重要。布莱希特观察发现,中国演员在表演时绝不是迷失于幻觉中。他在任何时刻都可以被中断……在中断之后,他会从被中断的地方继续他的表演。阿甲19808月在仔细阅读研究了布莱希特的《中国表演中的间离效果》一文后,极具创见地说:布氏的戏剧观,在‘间离效果’这一点,和中国戏曲的表现方法原则上一致。阿甲对布莱希特间离效果美学理论的回应和阐发无疑也印证了这一点。毫无疑问,这是中外戏剧史上又一个在文明互鉴中,深化对中国戏曲表演美学的思考、并构想出中国戏曲间离美学理论框架的成功范例。

(节选自邹元江《文明互鉴与概念置换——以戏曲表演美学为中心的考察》)

材料二

贝托尔特·布莱希特的艺术实践广涉戏剧、诗歌和小说等多个领域,尤其是他创立的史诗剧(叙述体)戏剧理论,对世界剧坛的改革和戏剧理论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纵观以往的很多研究,大多是侧重于布莱希特对中国戏剧的影响与借鉴意义,忽略了中国艺术对其艺术理论与创作的影响。但是不难发现,不论是在其戏剧理论还是艺术实践中,我们都能直接或间接地看出中国艺术对他的影响。文艺理论家格里姆就认为布莱希特陌生化理论是受到了中国戏曲的影响,他在《陌生化——关于一个概念的本质与起源的几点见解》一文中就指出:促使他创立自己的理论的最终推动力,是他后来才得到的:这就是他同中国京剧演员梅兰芳的会晤。梅兰芳的有意识的、保持间隔的、却又具有高度艺术性的表演风格,极其出色地体现了陌生化的表演方式。

具体说来,中国艺术对布莱希特戏剧艺术的直接影响体现在他的戏剧作品之中对某些具象戏剧手段的借鉴。例如《高加索灰阑记》中有一个序幕,布莱希特把这个序幕叫做楔子。这显然是从中国元代杂剧的楔子的戏剧结构中借用来的。《四川好人》的序幕中,布莱希特让卖水的老王用独白式的自我介绍一出场就交代自己的身份,以及神仙下凡来寻找好人的缘由。在西方戏剧中,人物的身份总是依靠剧情的发展和人物之间的对话进行表现,较难看到这种中国戏曲式的自报家门。除此之外,他的戏剧题材和内容也不断加入中国元素。《高加索灰阑记》是对元杂剧《灰阑记》的改编。《四川好人》将故事发生的地点选择在了中国,而剧中老王翻开阅读的想象之书正是中国古代先贤所著的《庄子》。

(节选自蒋雯《中国艺术程式化审美对布莱希特艺术的影响》)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明“互鉴”就是以本民族的文明为主体,以异族文明为辅助的共同提高的发展模式。
B.中国艺术对布莱希特的戏剧理论和艺术实践都有重要影响,其理论也反哺了中国艺术。
C.布莱希特将梅兰芳陌生化表演方式上升到理论高度,并用于指导自己的戏剧创作实践。
D.一般地,西方戏剧总是靠剧情的发展和对话交代人物身份,但《高加索灰阑记》例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主动接受型的文明“互鉴”是因为所接受的事物概念蕴涵能有效解决自身的困惑,并且反向启迪所接受的事物。
B.对本民族文化自信而积极向外推介核心价值构成了主动输出型文明“互鉴”,若对方没有积极回应则无法完成。
C.维·伊文对中国戏剧里“姿势”的阐述源于张彭春向苏联艺术家的推介,尤其是戏剧动作中的手势更具有中国化。
D.《四川好人》的序幕采用了中国戏剧传统的“自报家门”的方式交代人物身份,讲述中华经典《庄子》中的故事。
3.下列选项,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关于“主动呼应型”观点的一项是(     
A.北朝佛像上犍陀罗风格衣褶,维米尔画中的中国瓷盘,洛可可绘画的中国风景。
B.我国已设立550余所孔子学院,致力于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了解。
C.2015年,国家大剧院原创舞剧《马可·波罗》应邀赴意大利中部、南部巡演。
D.17世纪,欧洲宫廷艺术对我国明清瓷器、漆器、屏风等工艺美术风格的模仿。
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A.统计图表彰显了文化自信。B.文化输出与西方霸权抗衡。
C.中华文化被外国主动吸纳。D.传统文化影响力与日俱增。
5.哪些措施有利于世界文明的“互鉴”?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甲】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

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茸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渝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节选自苏轼《超然台记》)

【注释】①秫(shú):黏高粱,可以做烧酒。有的地区就指高粱。②渝(yuè):煮。

【乙】

天下有至乐无有哉?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所下者,贫贱恶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若不得者,则大忧以惧。其为形也亦愚哉!夫富者,苦身疾作,多积财而不得尽用,其为形也亦外矣!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其为形也亦疏矣!人之生也,与忧俱生。寿者悟悟,久忧不死,何之苦也!其为形也亦远矣!今俗之所为与其所乐,吾又未知乐之果乐邪,果不乐邪?

(节选自《庄子·至乐》)

1.【甲】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闻[A]而赋之[B]且名[C]其台曰“超然”[D]以见余之[E]无所往[F]而不乐者[G]盖游[H]于物之外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适,意思是“往,到”,与《孔雀东南飞》中“始适还家门”的“适”词义相同。
B.登,指庄稼成熟、丰收,与成语“五谷丰登”中的“登”字意思相同。
C.子由,苏辙的字。古人的名一般供长辈称呼和自称,字一般供平辈和晚辈相称。
D.夭,指少壮而死,古代常用于描述人夭亡,也可用于描述草木繁盛的样子。
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开头用了三个对偶句,组成排比句组,语调抑扬起伏,气势充沛,使钱塘、胶西两地形成鲜明对比,说明了苏轼舍安就劳、去美就简的遭遇。
B.【甲】文作者修缮超然台时利旧成新,不劳民伤财。登台四望,触目感怀,见景生情,浮想联翩,抒发的感情比较复杂。
C.【乙】文写现实生活中人们大多以“富贵寿善”为重,以“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为乐,庄子对这种世俗所从之乐持否定态度。
D.【乙】文中庄子认为,人们生活于世间,忧愁也就跟着一道产生。长寿的人,衰老得糊里糊涂,长久处于忧愁之中而不死去,是非常痛苦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
(2)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其为形也亦疏矣!
5.【甲】文中,苏轼有哪些具体的做法能够体现出【乙】文中庄子的观点?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鹧鸪天

陆游

懒向青门学种瓜,只将渔钓送年华。双双新燕飞春岸,片片轻鸥落晚沙。

歌缥缈,橹呕哑,酒如清露鲊如花。逢人问道归何处,笑指船儿此是家。

【注】①1166年春,作者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被免职归家。这首词就是在这一年,作者归家不久闲居镜湖之北时所作。②汉初邵平不愿为官,在长安青门外种瓜。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首句用典,并着一“懒”字,词人借以表达不想学古人种瓜都城门外的心境。
B.下片一二句,歌声与橹声并作,“缥缈”“呕哑”相映,极写山水之间的宁静素朴。
C.下片第三句,以清露比喻杯中酒,以花比喻水中鱼,状物传情,想象丰富而自然。
D.此词随手描写眼前景象和生活,毫不费力,在清妍自然中,蕴藏词人的内心情绪。
2.这首词有举重若轻之妙。末句“笑指船儿此是家”内涵丰富,请结合开篇第二句加以分析。
2024-03-22更新 | 12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初夏幽居偶题四首 其三

陆游

昔如转战堕重围,今幸骞翔脱骇机。

晓树好风莺独语,夜窗细雨燕相依。

安居不恨蜗庐迮,得食宁论鹤料微?

更喜暮年强健在,又看刀尺制缣衣

【注】①选自《剑南诗稿》,南宋诗人陆游晚年退居故乡山阴时作四首《初夏幽居偶题》,此为其三。②骞翔:飞翔。③迮:通“窄”。④鹤料:泛指官府给的俸禄。⑤缣衣:双层丝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起句,诗人追忆了往昔抗击金兵的军旅生涯,曾经多方转战却都陷入重重的包围。
B.“骇机”原指猝发的祸难,诗中实指危机四伏的官场,“骇”字传达出诗人当时的心理。
C.颔联运用多个意象渲染初夏特有景色,既勾勒了幽居之所,又景中寓情,点题可谓巧妙。
D.颈联中诗人用“蜗庐”的比喻极言居室窄小,“宁论”表示反问, 意思是“难道要说”。
2.清代诗评家沈德潜说:“务观(陆游的字) 此诗乍读是‘喜’ ,深读皆‘悲’……”你能从诗中解读出哪些“悲”?   
2024-03-22更新 | 355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涪陵第五中学校高三下学期第一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整本书阅读-大阅读 | 较难(0.4)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在我们这片远东大陆上,可能在很古的时候住过些还不知道种地的原始人,那些人的生活怎样,对于我们至多只有一些好奇的兴趣罢了。以现在的情形来说,这片大陆上最大多数的人是拖泥带水下田村生活的了。我们不妨缩小一些范围来看,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最近我遇着一位到内蒙旅行回来的美国朋友,他很奇怪的问我:你们中原去的人,到了这最适宜于放牧的草原上,依旧锄地播种,一家家划着小小的一方地,种植起来;真像是向土里一钻,看不到其他利用这片地的方法了。我记得我的老师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我,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是他们的命根。在数量上占着最高地位的神,无疑的是土地土地这位最近于人性的神,老夫老妻白首偕老的一对,管着乡间一切的闲事。他们象征着可贵的泥土。我初次出国时,我的奶妈偷偷地把一包用红纸裹着的东西,塞在我箱子底下。后来,她又避了人和我说,假如水土不服,老是想家时,可以把红纸包裹的东西煮一点汤吃。这是一包灶上的泥土。——我在《一曲难忘》的电影里看到了东欧农业国家的波兰也有着类似的风俗,使我更领略了在我们这种文化里所占和所应当占的地位了。

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我遇见过一位在张北一带研究语言的朋友。我问他说在这一带的语言中有没有受蒙古话的影响。他摇了摇头,不但语言上看不出什么影响,其他方面也很少。他接着说: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的下去,不太有变动。——这结论自然应当加以条件的,但是大体上说,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有删改)

材料二

近十五年来,中国传统村落锐减近92万个,并正以每天1.6个的速度持续递减。1210日发布的《中国传统村落蓝皮书》列出传统村落保护的五大挑战,包括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过度商业开发、空心村现象等。

有人说,中国人往上数三代,多数来自农村,来自泥土。即使人在城市,也经常会遐想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恬淡意境。然而现实中,为了保护古村落,却往往不得不与时间赛跑。有的村子年久失修;有的村民翻新住房,拆掉祖屋抹去壁画;有的全村外出务工,留下老人儿童;有的地方把古村落当摇钱树,随意搭建破坏古貌……正如著名作家冯骥才所感叹的那样: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不能没等我们去认真翻阅,就让这些古村落在城镇化的大潮中消失不见。

对于发源于农耕文化的中华文明,村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从《汉书》所言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的自然萌生,到社会学家林耀华在《金翼》里所言别忘了把种子埋进土里的朴素信仰,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文化属性。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写道: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在这里,乡土并不是一个贬义的概念,而是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特点的集大成。即使是今天,城镇化成为通往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高楼大厦伸向天际之时,也离不开从历史文脉中吸纳地气。因而,保护村落、振兴乡村,就成了追索从哪里来的方式,也成为标记向何处去的注脚。

城乡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构,需要顺势而为、水到渠成。这就意味着保护古村落,不仅要关注建筑风貌上的岁月留痕,更要聚焦村庄中人们的生活质量。贵州黎平铜关侗寨被称为时光边缘的古村落,当地侗族人居住的干栏式民居有着700多年历史。然而,在纳入国家保护试点后,有的村民却因木房子容易起火,不愿再建民族特色的木居。这启示我们,保护要见物,更要见人。村民固然是村落保护的第一责任人,但同时也要让他们成为村落保护的受益者。只有传统村落更加宜居,人们在这里生活质量更好,对村落的保护才有更坚实的基础。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城里人村里人共同的生活愿景,也是城镇化的目标所在。对许多一辈子种田劳作的村民来说,村子就是他们的家;对拥挤在钢筋混凝土森林中的人们而言,乡村又何尝不是精神的归宿?村落不可能也不应该一成不变,只是,这样的变化不应是衰败,而应是成长。唯其如此,才能守护好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

(摘编自盛玉雷《守护好乡愁才能留住根》)

1.下列关于材料一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都维持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
B.从某个角度看,我们的民族和土是分不开的。土既是生存的资本,同时又是一种束缚。
C.从现在的情形来说,远东这片大陆上的人都是拖泥带水下田村生活的了。
D.文中用白头偕老的老夫妻来比喻可贵的泥土,新颖、独特。
2.下列关于材料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想要解决“从哪里来”“向何处去”的问题,就要在保护村落的同时推进城镇化。
B.只要村落不断变化成长,我们就可以更好地守护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
C.生活在城市,会经常遐想乡村的恬淡意境,其重要原因是多数人的根在乡村。
D.保护古村落,不是要关注实体建筑,而是要关注村民生活,使其成为受益者。
3.下列对材料二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三段通过引用《汉书》中的名言,点明了中华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的特点。
B.文章从现实中古村落锐减现象写起,提出聚焦村民生活质量保护古村落的建议。
C.铜关侗寨的事例从反面印证了保护古村落见物更要见人,保护的基础才更坚实。
D.围绕“守护好村落,才能守护好乡愁留住根”的论点,作者分析了原因及做法。
4.下列选项中对材料一行文思路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土气→(借用)美国朋友的话→(论述)“土”对于中原民族的重要性
B.第二段:奶妈和波兰民族的风俗→(突出)“土”在文化中的重大作用
C.第三段:(突出)庄稼→(论述)“土气”产生的根本缘由是不流动性
D.第四段:从语言入手→解读中国乡土社会“基层人口流动”微乎其微的特征
5.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守护好乡愁才能留住根”的原因以及怎样才能“守护乡村留住根”。
2024-03-22更新 | 15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高考第二次诊断性检测语文试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