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65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两座桥

冉正万

雷雨声中,掌坛师周开侍跪在杨先锋大桥上面,他特地穿上福寿团花短褂,青布大裤裆长裤,远远看去像一头沉默的花豹。

大河在峡谷里奔腾湍急,峡谷底黑森森的,听不到丁点水流声。桥洞里的撑木勾连叠架,最上面以木枋反瓦而成拱塔。掌坛师说,他必须一直跪在那里,直到洪水把撑木冲走才能离开,这是自古修桥的规矩。

当地人早就想修桥,以李光斗为首的乡绅,一直为此奔走呼号。公元一八八七年五月,杨先锋大桥如期完工。时间正待破壳,现在只等着洪水冲走桥下撑木,大桥即可交付使用。

疾风暴雨一次又一次改变河水气味,桥上的凉亭,仅靠一道石槽卡住,随时有可能被风捞起来丢下河。掌坛师在等待上天的考验和裁决。他焚香祷告:

菩萨,人在桥在、人在桥在。

峡谷里,洪水已达到最高水位。悬崖两岸几百捆柴被掀下河,这些柴捆可以顺流而下堕塞桥洞,提高上游水位,增大压力,冲垮桥洞修桥时架设的拱架,使先锋桥归位。堤坝和水位一起上升,不经意间离桥拱只有丈余。掌坛师仍像沉默的花豹,一丝不苟地磕头;老天爷,人在桥在,人在桥在。

突然一道闪电劈进了峡谷,一声惊雷炸响,拱桥颤抖了一下。撑木依然没有卸掉,洪水离封洞还有三尺高。周开侍依旧如一只花豹,匍匐着、倔强而自尊地祷告:菩萨、人在桥在,人在桥在。

周开侍是老石匠颜玉广的大徒弟。修桥的文书交到颜玉广手上后,他让大徒弟周开侍掌坛杨先锋大桥,三徒弟黄大敬掌坛马渡河拱桥,两座桥同时开工。开工时,黄大敬告诉大师兄,师父教的并不是最好的方法,一是支得太密,成本太高,二是钩连斗捍太多,容易卡死。周开侍不信,平时师父怎么说他怎么做,他通过师父的眼睛来看待周围世界。

周开侍在桥上磕头祷告时,李光斗却安静地在龙场自家堂屋里喝茶。众人眼里,李光斗很是光鲜,祖父、父亲与他,一门三岁贡,连知县见到他,也客气地称他明经先生。李光斗葩着茶水在桌上画了三画,像一座石拱桥,桥,同‘矫’。如果路走错了,遇到一座桥,是最好的改正地点。桥,还同‘乔’高大的意思。纠正我们的陋习和偏见,这比出行更重要……这回要改变什么?他暗自期待。

傍晚到来,洪水没有继续上涨。撑木岿然不动。周开侍下不了桥,周开侍恐慌了。他害怕厄运,如果老天爷不喜欢你,会在就要成功时给你致命一击。李光斗来劝周开侍下桥,周开侍说撑木没有冲掉,掌坛师不能下桥,任何人也不能上桥,这是行规。

令李光斗没有想到的是,黄大敬亲自请他去马渡河看看。马渡河桥的撑木三个月前就取掉了。黄大敬说他采用的新支法,取开卡子和楔子,轻轻松松就可取下撑木。但师父不准他提前踩桥。因为杨先锋大桥比马渡河大桥重要得多,周开侍是师兄,先后顺序不能颠倒。黄大敬知道在师父心里,有时候面子比手艺重要。自己的路自己走,为了方便大家过河,他只能在石桥下搭了个木桥。此刻,李光斗确信必须做出改变。

几天后,河水已恢复到平时水位。杨先锋大桥上游两公里的开阔处,河水奔流三百米后,转了一个弯才进入杨先锋峡谷。这个弯挡住了杨先锋大桥,也挡住了近在咫尺的秘密。

黄大敬就在这里,晚上干活,白天休息。他带人搜集了上百张挞斗,像船一样拴在岸边,三个或四个一组,最多的七个一组。斗与斗之间用棕绳连接,互相之间保持三尺左右距离。这是他听《三国演义》庞统连环计学来的。黄大敬说挞斗利用水的旋转,将一头甩出去,就像一把甩出去的大锤,和绵软的柴捆撞上去效果完全不同。

月亮挣脱黑夜的桎梏,跃出山头。朗朗月光和泛着清凉的水光,让气氛格外神秘。河水轻拂芦苇,像轻声吟唱的少年,韵脚稔熟得像一伸手就能摸到自己的耳朵。

装石头的民工没打火把,以免被人看见。黄大敬则带着李光斗去大桥。大桥下游,悬崖上长着几棵柏树,从这里看过去,正好是桥洞中部。月亮已升至当空,但峡谷宁愿抱残守缺。把大部分月光挡在外面,也不愿与两岸青山共享明月。撑木隐隐约约似是而非、大拱桥对上游正进行的阴谋全然不知。

李光斗一手抓住柏树,一手撑住石壁。黄大敬坐在石壁的一块石头上,一只脚悬空,像钟摆一样晃荡。缄默中,河水的哗啦声越来越清晰。

月光似乎抖了一下。顿时大桥那边,挞斗撞击撑木,撑木撞击撑木,撑木撞击桥拱,悬崖与河水互相拍打,破碎声、折断声、呼啸声、叹息声、碰撞声,圆钝中夹着尖厉,沉闷中夹着清脆,刹那间,几百种声音叠起、合股、纠缠。悬崖在发抖,大桥也在发抖。李光斗感到有雨雾喷来。不知何时,他双手紧紧抱住柏树,而黄大敬像蜘蛛一样贴在石壁上,包括那只晃荡的脚,一动不动。

大桥突然摇晃,周开侍怀疑是地震,忙往桥下走。走到一半想起桥在人在,人在桥在,毅然回头,直到看见飘在水上的撑木,才知道有人来帮忙。明亮的月光里,周开侍脸上生出带有厌恶的激动和屈辱。

河谷里已安静下来,只有自然的声响。除了不绝于耳的波浪声显得疲惫和衰老,其他全都在如水的月光下获得新生。

(选自《十月》第四期,20237月号总第385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开侍特意的穿着,以及一直跪拜、祷告的行为,表明他是一个对老规矩非常敬畏的人。
B.颜玉广把更重要的杨先锋大桥的建造任务交给周开侍,这与周开侍是大徒弟的身份有关。
C.周开侍跪拜祷告时,李光斗却在喝茶论“桥”,表明李光斗已预感到了周开侍不可能成功。
D.黄大敬特意选择连接挞斗的地点和时间,是不想让周开侍知道自己在帮忙解决问题。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开篇对天气、大河以及峡谷时描写,表现了环境的险恶,营造了等待洪水冲走撑木时的紧张氛围。
B.作者善于制造悬念,“暗自期待”“近在咫尺的秘密”等调动读者的情绪,引发读者对后续情节的期待。
C.文末描写黄大敬“像蜘蛛一样贴在石壁上”,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
D.文本中“月”的变化暗合情节的发展,“挣脱”“共享”“新生”等词引发读者对固守与创新的思考。
3.开篇周开侍的祷词是“人在桥在,人在桥在”,文末想起的是“桥在人在,人在桥在”,分别反映了周开侍怎样的心理?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守正”,就是坚守真理、坚守正道;“创新”,就是勇于探索、开辟新境。请围绕关键词“守正·创新”,为“黄大敬”这一人物写短评思路。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Ⅰ~5题。

人工智能写作的最终效果取决于人

李斌

①文学写作首先是一种文字的排列组合游戏,从理论上说,任何文学作品都以语音、词语为基本单位,人工智能写作也可视为信息的排列组合。拥有庞大语料库是人工智能的天然优势,对程序化的数字内容进行排列组合是其属性特长。人工智能的文学写作过程类似于把小孩领进文字积木的海洋,他随手抓起的文字积木按照某种逻辑就能排列组合成若干篇文章,小学作文训练就是让孩子尝试文字排列组合的游戏。

②尽管人工智能不像人类大脑那么精密复杂,但它只需要简单专一的特长思维就能在特定方面超越人类。这种思维能力并不必然对人类构成威胁,也不一定使其变成比人类更高级的智慧体。因为任何进化都充满变数和巧合,并不完全遵循从量变到质变的线性发展过程,就算基因突变也难以彻底突破种质边界:在生命存在范式方面,碳基生命仍然不能突破碳水化合物的边界进化成其他非碳水化合物形态;在功能方面,哪怕乌鸦已被科学家证明具备一定逻辑能力,经过训练能说会唱,它也无法成为语言工作者和音乐家。

③基于现代科技的人工智能,得益于数智规则和矩阵逻辑,成为拥有超强模仿条件和能力的存在,但也受限于此。尽管有人说《机忆之地》是百分百人工智能创作,但其实它是用了约3小时、66次对话提示人工智能生成43061个字符。最后从中复制出5915个字符形成的作品。学者黄鸣奋认为,人工智能在文字排列组合上已远超人类作家的生产速度,但其文学写作时的人为选择还在发挥决定性作用,不论是程序设计还是文本筛选都如此。

④人类写作遵循并经由物—我—文转化律对文字赋能,讲究神来之笔,追求打破常规,强调个人与众不同的美感,此中起决定作用的就是人类神秘的碳基大脑天生的特殊性。譬如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异曲同工,众多《无题》风味不同,两篇同名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各有千秋。经典作品的价值在于与时俱进,并对既有的文字意义、符号意象、修辞手段乃至语法规则的个性化革新,为人们提供不可取代的情感和思想。目前人工智能无法向内建构起自我世界,没有个体体验,不能经历物—我—文的转化环节,其文学写作是在既有数据库中通过矩阵逻辑和算法规则来选择最优解,想象和赋值的可能性匮乏,只有字字落实、句句完整、大而化之、似是而非的数智修辞,可给予人知识却缺乏情感,有纯粹形式却非艺术创造,一如形似却没有情感和魂灵的雕塑,充满匠气。从写作技巧上看,人工智能写作也未让饱含言外之意的破折号、省略号和感叹号等发挥应有的作用,更缺乏让人眼前一亮的传神之笔,而这可能恰是决定一篇文学作品质量的重要因素。

⑤人类担忧人工智能文学写作,完全可以理解。有观点认为,当人工智能本身成为信息组织者时,人在其功能方面有担忧,在其身份方面会恐慌。也有专家表示,人工智能在运算过程中自主提供了人类既无法言说也无法意会的新型知识,这种在运算过程中生成的不确定性造成了认识的不透明性,导致人类无法看透人工智能的运作逻辑,进而担心人工智能会具有自主意识。是否有一天,人工智能会提供一种突破人类认知边界,从未见识过的文学?人工智能依然沿用人类的语言符号系统,这样就算人工智能真的在遥远的将来具有了某种自我意识,一定程度上能理解人类文字的意义,能写作,但不意味着它一定能创作出好的文学作品。人工智能的算法规则和数智修辞使其擅长纯粹的形式,拟人化的语义和对文字的排列组合规则,决定它还将作为人类思维的高级模仿者,依然在人类的写作范式之内提供知识或浅显的快感,充其量是人类文学写作的一种平行样式和补充,不会改变人类文学写作的本质,也无法产生颠覆、取代的效果。

⑥人工智能缺乏通用性、灵活性、可解释性和可信赖性。学者赵汀阳指出,人工智能无法回答作为人类思想能力极限的两种怪问题:悖论和无穷性。人工智能的高效率是基于人类给定的矩阵逻辑和算法规则,而程序的确定性也给予其明确的边界。在此封闭世界里,人工智能还无法解决不合逻辑和规则的问题。真正的创造不依赖于随意性和偶然性,而是基于有意识的行为目的,需要在破坏旧规则的同时建立新规则。这是人工智能的短板。

⑦事实上,人工智能文学写作的最终效果取决于人。人工智能根据人类指令,做出对应动作,形成一个与人类对应的平行存在,反映、补充人类文学创作而非取代。尤为关键的是,出于人类的利益与尊严所需,人工智能的权利和责任、边界和平衡都受制于人,以确保人工智能在任何阶段都可持续和可控。人工智能前进的方向盘和最终决定权还紧握在人类手中。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3129日)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拥有庞大的语料库,擅长按照某种逻辑对文字进行排列组合,这是人工智能写作的优势。
B.人工智能不一定能变成比人类更高级的智慧体,因为人工智能与人类存在着难以彻底突破的种质边界。
C.人工智能文学写作有纯粹的形式,但不能充分发挥标点符号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也缺乏神来之笔。
D.人工智能在运算过程中生成的不确定性造成了认识的不透明性,会生成突破人类认知边界的新文学。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没有人类大脑那么精密复杂,但它凭着某种算法或逻辑可以在写作的速度方面超越人类。
B.《机忆之地》的创作离不开人对人工智能的对话提示和筛选复制,并不能算百分百的人工智能创作。
C.囿于其写作机制,人工智能写作产生的文学作品可能出现内容同质化、思想情感贫乏的问题。
D.出于利益与尊严的需要,人类将会进一步控制人工智能的发展,使其文学创作水平不超过人类。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第6段人工智能存在短板的观点的一项是(     
A.韩国棋手李世石下出了人工智能围棋程序阿尔法狗没有计算到的棋,阿尔法狗无法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出现了混乱。
B.Chat GPT是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它能根据提问生成流利且合乎语法的语句,但内容可能答非所问。
C.英国媒体爆料称,一份事故报告显示,美国特斯拉得州超级工厂的一名工程师在2021年遭到智能机器人“袭击”。
D.名为“AI孙燕姿”的人工智能歌手用孙燕姿的音色和咬字翻唱,达到惊人的相似,这引发了对AI翻唱是否侵权的热议。
4.本文的论证语言严密、生动,请以第2段为例作简要分析。
5.《诗云》是刘慈欣2003年发表的科幻小说。小说中,技术之神化身李白游历人间,利用量子计算机在短时间内创作了包含所有体例的巨量诗歌,发现没有一首能超越李白。请结合文本对以上情节的合理性进行分析。
2024-03-21更新 | 304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梅州市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注】①邯郸:地名,今河北省邯郸市。②冬至: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十二月下旬,这天白天最短,夜晚最长。古代冬至有全家团聚的习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交代了诗人所处的环境、地点、时节,语言质朴真挚,感情浅显外露。
B.“抱膝”生动勾画作者呆坐的神态,与“影”相伴,赋予“影”人的感情。
C.本诗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却构思精巧别致,读起来十分感人,耐人寻味。
D.本诗描写了冬至夜晚诗人在邯郸驿舍的所思所感,表现出真切的思乡之情。
2.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说“代为之思,其情更远”,本诗三、四两句和《涉江采芙蓉》都采用了这种“对写法”,请结合两诗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2024-03-01更新 | 75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驾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材料二:

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此事遍于经史,吾亦不能郑重,聊举近世切要,以启寤汝耳。士大夫子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及至冠婚,体性稍定;因此天机,倍须训诱。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有学艺者,触地而安。

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人见邻里亲戚有佳快者使子弟慕而学之不知使学古人何其蔽也哉?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夫读书之人,自羲、农以来,宇宙之下,凡识几人,凡见几事,生民之成败好恶,固不足论,天地所不能藏,鬼神所不能隐也。人生小幼,精神专,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节选自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人见邻里A亲戚B有佳快者C使子弟慕D而学之E不知F使学古人G何其H蔽也哉?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指游泳,与《赤壁赋》“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中的“渔樵”用法相同。
B.爪牙,指尖爪和利牙,和《汉书·李广传》“将军者,国之爪牙也”的“爪牙”词义不同。
C.资,文中指谋生,和《勾践灭吴》“夏则资皮,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的“资”词义相同。
D.利,锋利或敏锐,文中“专利”指专一而敏锐,与现在所说的“专利财产”并不一样。
3.下列对材料中划线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广见于先秦典籍,强调地位的崇高;后被赋予了道德的含义,指品德高尚的人,也指对别人的尊称。
B.金石,文中指金属石头,后指中国古代以前朝的铜器和碑石为研究对象,涉及文字、历史、书法、文学等内容。
C.冠婚,嘉礼之一,古代男女二十岁行冠礼后即可成婚,并享受成人待遇,所以把婚礼、冠礼合称为婚冠礼。
D.六经,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是《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片刻的学习比整天思考学到的内容更多,登上高处比只能踮起脚看到的地方更远,荀子通过多个比喻,生动说明君子要善于借助外物。
B.荀子通过骐骥与驽马对比,颜之推通过士大夫子弟从小就接受教育的事例,两者都说明了求学之人只有注重坚持,才能学有所成,随处可以安身。
C.颜之推认为,动荡时局多读书才能谋得一技之长,依赖他人、积蓄钱财都比不上努力读书,且从少年时开始读书效果比成年之后读更好。
D.这两则材料,围绕“学习”的话题,从学习的方法和重要性等不同角度进行了阐述,条分缕析,两则材料都用到了对比论证。
5.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3)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
2024-03-01更新 | 37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没有纽扣的红衬衫(节选)

铁凝

我妹妹是个女孩儿。尽管她爱和人辩论,爱穿夹克衫,爱放鞭炮,爱大声地笑,看起来这全是男孩子的秉性,可是,有谁规定过女孩子不许对这些发生兴趣呢?

她还喜欢什么?喜欢快节奏的音乐,喜欢足球赛,喜欢黄梅戏,喜欢冷饮,能一口气吃七支雪糕。喜欢游泳,喜欢读短篇小说,喜欢集邮,喜欢练习针灸,喜欢织毛袜子,喜欢体育课上的跳“山羊”,喜欢山口百惠。她打开录音机,随着山口百惠朴实、动情的歌声,抄下中文的谐音:

“希啦呀瓦哩卢达塞,撒里希多奎哇,希啦呀瓦哩卢达塞,喏恩嗒噢……”

这首《温柔的歌唱》叫她给学得惟妙惟肖。

也许因为她具有异常惊人的模仿力,她学外文像是得天独厚。她没有当什么大“家”的奢望,只想做个好翻译;她对其他功课也挺认真,各科成绩都算突出。

“明天进入复习,一星期后就要期末考试了。”安然眼睛看着别处,有些心不在焉的样子。

“当学生总要考试。你可不像个害怕考试的人。好了,你看都到家了,我希望你唱着歌上楼。”

“唱哪个?”安然脸上出现了片刻的阴转晴。

“就是那个‘希啦呀瓦哩卢达塞’。”

我听着《温柔的歌唱》,心直往下沉。我完全明白安然害怕的不是考试,而是考试后的三好学生评选。我故意安慰她勇敢地迎接考试,其实我怎么能忘记,安然从初一到高一,从来就没当选过三好学生。

她害怕评选,刚才在街上那一阵阵欢乐,是忧郁的欢乐吗?

……

韦婉是安然的班主任,小学毕业后我们再没有见过面。

“没想到在这儿碰见。你在等人吧?”夜晚,走在林荫道上,我和她站了个对面。

“啊。”她显得热情地答应了一声,“你也等人?”

“不,我一个人出来走走。”我说。接着就是有问有答地把小学时的同学都扼要地谈论了一遍,然后把话题转到安然身上。

“安然在班里表现怎么样?”我问。

“怎么说呢,其实我是准备专门去家里和你谈谈的。”韦婉语气郑重,“她很聪明,也很用功。就是……”

“用形容成人的话来说,就是群众关系不怎么好。”

“怎么说呢?”这似乎是她新添的口头语,“安静,你作为安然的姐姐,作为我的老同学,应该协助安然把路子走正。”

“也许我用词严重了一些,但消防知识里有句话叫‘防患于未燃’。”

“到底怎么啦?”我有些沉不住气了。

“怎么说呢?安然除了唱歌讽刺同学,最近还有……怎么说呢,比如……”韦婉说到这里烦了一下,“比如过去她挺朴素,现在也打扮起来了。上星期地好像穿了一件大红衬衫,对了,没有扣子,背后带一条拉链。”

“那是……新买的。”我差点说出那是我给她买的。

“对,问题就在这儿。”韦婉正要说下去,但她要等的人来了,一刹那,韦婉像忘记了我的存在,丢下我就走了。

难道她真认为那件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刺眼吗?它真能和“问题”这样的字眼连在一起吗?

随着年龄的增长,安然对美有了新的认识,有了新的渴望。生活在向她微笑,青春正朝她奔涌过来,我的安然,难道她的代名词只能是“永远的夹克衫”么?

我去南方出差,给她买回了一件红衬衫,一件没有纽扣、带一条纤巧的银色拉链的红衬衫。“我真漂亮!”她穿上衬衫,毫不掩饰地举着胳膊向爸爸、妈妈和我宣布。

我一向敬佩她的坦率,也许正是这些毫无顾忌的坦率,使我仍然觉得她像个小男孩儿。可谁能想到,安然的班主任韦婉竟一本正经地提醒我要“防患于未燃”呢。

燃烧的“燃”!也许,韦婉真的从这件火红的衬衫里看到了火,想到了消防队。但当我再次想到这件衬衫时,为什么也像真的看到了火这个怪物?看来火又要把安然今年的“三好生”希望给烧掉了吧,我的心突然一沉。

安然有一天举回一张成绩单,我的心才算稍平静。成绩单是这样的:数学97,语文99,物理95,化学87,政治99,历史97,体育86,总分760。

现在,她穿着红衬衫歪在沙发上,正一面啃桃子,一面翻着一本外国画册。

“哎,我希望你这阵儿老实点。”我说。

“我又怎么啦?”安然用两个指头捏着桃核问。

我斟酌片刻,终于更明确地提示了她一下:“你最好先别穿这件衣服。”

我的眼睛看着别处,故意显出若无其事的样子。

“哈!”她发出了一个怪声,怪声里所包含的意思远非几句短话能说清。

“别冲我这样,我是真话。”我说。

“这衣服怎么啦?不是你买的吗?不是你夸了半天漂亮吗?真的,我还舍不得穿呢。可就冲你一说,我非连着穿三天不可,考完了,庆贺一下。”

“学校有反映。”

“说是奇装异服吗?不就是红泡泡纱吗?不就是前边没扣子、后边一条拉链吗?噢,非得穿花的确良、狗舌头领才算不奇异?哈!”她又来了那么一声,她把如今多见的那种又长又尖的领子叫狗舌头。

“你们哪天评选?”

“哪天评选我就哪天穿!”

“别穿,太红!”我声音很低,但很果断。

“不要太多情,不要假正经……”她竟然哼哼着唱起来。

我感到她正斜着眼角在看我。我没抬头。

临睡时,我把她脱下来的红衬衫洗干净挂好,然后走到她床边说:“明天别忘了穿。”

“唔。”安然翻了个身,把脸埋在枕头里。

……

“三好学生评选”,安然落选了。

(文本有删改)

【注】《没有纽扣的红衬衫》是铁凝的第一部中篇小说,发表于《十月》1983年第2期。根据《没有纽扣的红衬衫》改编的电影《红衣少女》曾获“金鸡奖”“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没有纽扣的红衬衫”款式别样、颜色鲜艳,在“花的确良、狗舌头领”普遍的那个时代显得刺眼和不朴素。
B.班主任韦婉对于安然那件“没有纽扣的红衬衫”的看法,折射了80年代初社会环境里的一些价值观念、行为标准。
C.姐姐为了能让妹妹顺利评上“三好学生”,提醒妹妹“这阵儿老实点”和最好不要再穿那件红衬衫,体现了姐姐妥协求全的性格。
D.本文和《哦,香雪》都是以少女为主角的小说,它们出自当代著名女作家铁凝之手,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展现了时代青春,充满人性之美。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叙述,故事情节由姐姐安静进行讲述,让读者更加真实地感受到姐妹情深的感情。
B.本文采用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描写手法塑造安然的形象,展现其人格魅力,体现了鲜明的人物特点。
C.本文善于运用个性化的语言描写。作者在刻画安然这一主要人物形象时,就抓住了她的一些个性化的语言表现其性格特征。
D.姐姐安静在听了班主任韦婉“协助安然把路子走正”“防患于未燃”的建议后“心突然一沉”,为下文安然落选“三好学生”作了铺垫。
3.小说中的安然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小说作品中的物象如“百合花”“铅笔盒”往往寓意深刻,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没有纽扣的红衬衫”有何象征意义。
2024-03-01更新 | 116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作为一种物质和元素,土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在古代中国人看来,世界是由五种最重要的元素构成的:金木水火土,正是这五种元素相生相克,构成了变动不居的世界。

而在这五种元素中,“土”无疑是最重要的。女娲抟土造人及大禹治水的神话通过口头传说、后世的史书记载及文学作品的表现等,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文化共识和集体记忆。也正因此,中国古人对土是极其崇拜的。早在先秦流行的中国传统“五行”观念中,土就是居中的,最为尊贵也最为重要。

中国人不仅把土地看作是一切生命的母体,也把土地看作是死亡和灵魂的归宿。在中国传统社会,“入土为安”也是一种重要的死亡和丧葬观念。作为生命的归宿,土地可以给中国人带来最终的慰藉。可见,对中国人而言,从生到死,土地对于人生的意义都是至关重要的。选择一方“风水宝地”,不仅能够护佑自己,也可以护佑整个家族。中国人信仰的“风水观念”也与土地密切相关。风水信仰是传统中国人的一种独特观念,其内容涉及人与环境的关系,其主旨则是“地脉说”,即通过勘察土地的位置,地势的高低、朝向,地面和四周的景物等来推测其给生者或死者带来的运气。不论是生前的住宅选址,还是在死后的墓地选择,对于生死之地,中国人都是极其重视的。

中国人对土地的崇拜和依恋在汉语和汉字中也有鲜明的体现。“乡土”“风土人情”“土生土长”等词语都体现了对土地的依恋,“社稷”与“社会”同样体现了对土地的崇拜观念。中国古代常常用“社稷”来代表国家。所谓“社”,即土地神,右边是“土”字,左边“示”表示祭祀。“社”即是对土地之神的祭祀。中国人十分注重“祭社”,自先秦时期,人们便“唯为社事,单出里。唯为社田,国人毕作。唯社,丘乘共浆盛,所以报本反始也。”“稷”则是谷神。在中国文化中,土地及其所生的谷物成为“国家”的代表,这当中体现的即是农业民族的土地崇拜观念。

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有“春祈秋报”的祭祀仪式,即春耕前举行祭祀,祈祷土地神保佑丰收,秋收后则同样要举行仪式报答土地神的思德,向社神献上谷物、果品或牺牲动物。这种祭祀社神的活动也促成民间一系列节庆活动的形成。在中国传统社会,几乎每个村落都有土地庙,构成一种中国乡村的神圣空间,里面伺奉着“土地公公”或“土地奶奶”。在乡民的眼里,土地神是一方乡土的保护神,村里有人去世必至土地庙前“报庙”,春耕、宗祠祭祀或建房破土前也都要先祭土地公公。据说民间每年农历的二月初二是土地神的诞辰,这一天除了要祭拜,还要演戏酬神。

“一方水土一方人”,正是通过这样一种对土地的崇拜观念和祭祀仪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方土地上的人们就形成了一个共同体:他们共享同一种观念,共同参与同一种仪式,会聚而成了一个紧密的“集合体”,这种共同体就是“社会”。可以说,中国“社会”的形成离不开对土地的崇拜和祭祀。在中国文化中,土地即国家,土地即社会。中国政治史中“封建社会”中的“封建”一词,也是“分土建国”之意。可以说,中国文化饱含了对土地的历史记忆,从神话传说到民间信仰再到我们的语言词汇,处处可见“恋土情结”的印记。

(摘编自人民论坛网《中国人为什么有着浓厚的“恋土情结”?》)

材料二:

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在我们这片远东大陆上,可能在很古的时候住过些还不知道种地的原始人,那些人的生活怎样,对于我们至多只有一些好奇的兴趣罢了。以现在的情形来说,这片大陆上最大多数的人是拖泥带水下田讨生活的了。我们不妨缩小一些范围来看,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最近我遇着一位到内蒙旅行回来的美国朋友,他很奇怪地问我:你们中原去的人,到了这最适宜于放牧的草原,依旧锄地播种,一家家划着小小的一方地,种植起来;真像是向土里一钻,看不到其他利用这片地的方法了。我记得我的老师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我,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流行的中国传统“五行”观念中,土是居中的,最为尊贵也最为重要,因此中国古人对土极其崇拜。
B.中国古代常常用“社稷”来代表国家,在中国文化中这实际上体现了农业民族对土地的崇拜观念。
C.中国民间一系列节庆活动的形成与古代农业生产“春祈秋报”的祭祀社神活动存在一定关联。
D.材料二认为我们的民族和泥土分不开,这与材料一在论述中国人与土地的关系问题上的态度基本一致。
2.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古代中国人看来,金木水火土这五种最重要的元素具有相生相克的关系,它们共同构成了变动不居的世界。
B.在中国传统社会,“入土为安”成为一种重要的死亡和丧葬观念,从这可以看出中国人把土地看作是死亡和灵魂的归宿。
C.作者认为,以“地脉说”为主旨的风水信仰,是传统中国人的一种独特观念,能够判断土地的位置,地势的高低、朝向等给生者或死者带来的运气。
D.中国“社会”的形成离不开对土地的崇拜和祭祀,生活在一方土地上的人们共享同一种观念,共同参与同一种仪式。
3.下列选项内容,最适合用来诠释材料二“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的一项是(       
A.《西游记》中唐王李世民送唐僧西天取经,拾了一撮土到唐僧酒杯说:“宁惜本国一捻土,莫恋他国万两金!”
B.《中国农业全书》中说:“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实现‘耕者有其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根本问题。
C.近代史上闯关东、下南洋等大规模的迁徙运动,客观上促进了不同地域文化的交融碰撞。
D.大明王朝物产丰饶、国力强盛,同时也在由欧洲开启的大航海时代到来之时逐渐迷失。
4.材料一是如何展开论述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4-03-01更新 | 41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夜归临皋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①临皋,即临皋亭,位于黄州南江边。元丰三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与家眷共居于此。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首句点明夜饮的地点,“醒复醉”写出纵饮之程度,“仿佛”可想象词人的醉态。
B.词人夜半归家,到门口听到如雷的鼻息声,“敲门都不应”含蓄地表达了对家僮的不满。
C.词人静夜沉思,心与景会,“夜阑风静縠纹平”既是自然之景,也是词人心境的外化。
D.下片首句直抒胸臆,抒发词人的喟叹,饱含切身感受,带有哲理意味,扩大了词的表现力。
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内心复杂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2024-02-27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人之地,信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械阳宫,扶辇下,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通候,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愿勿复再言!

(节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

材料二:


子卿足下

与子别后,益复无聊,上念老母,临年戮;妻子无辜,并为鲸睨;身负国恩,为世所悲。子归受荣,我留受辱,命也如何?身出礼义之乡,而入无知之俗;违弃君亲之恩,长为蛮夷之域,伤已!令先君之嗣,更成戎狄之族,又自悲矣。功大罪小,不蒙明察,孤负陵心区区之意。每一念至,忽然忘生。陵不难刺心以自明刎颈以见志顾国家于我已矣杀身无益,适足增羞,故每攘臂忍辱,辙撇复苟活。左右之人,见陵如此,以为不入耳之欢,来相劝勉。异方之乐,只令人悲,增仞怛耳。

昔高皇帝以三十万众,困于平城。当此之时,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犹七日不食,仅乃得免。况当陵者,岂易为力哉?而执事者云云,怨陵以不死。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视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沫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区区之心,窃慕此耳。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节选自李陵《答苏武书》)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陵不难刺心[A]以自明[B]刎颈以见[C]志[D]顾国家[E]于我[F]已矣[G]杀身无益
2.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义所见乎            安:哪里
B.扶辇下                  除:台阶
C.临年                  被:遭受
D.怨陵以不死            苟:姑且
3.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空自苦亡人之地”与“大臣亡罪夷灭者”中的“亡”,都通“无”。
B.“何以过陵”与《鸿门宴》“闻大王有意督过之”的“过”都是“责备”的意思。
C.爵,指爵位,君主国家所封的等级。“爵通侯”指被封侯爵。
D.“足下”是同辈朋友间的敬称,古时也用于下称上,如“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陵列叙苏武家庭的悲惨遭遇,直陈汉朝的薄情和寡恩,目的是劝降苏武。
B.李陵认为苏武始终不能归汉,守节没有意义,即便能够归汉,也必不能善终。
C.李陵以汉高祖兵三十万仍在平城被围的例子,说明自己兵败被俘有客观的原因。
D.李陵列举范蠡、曹沫的旧事,意在表明自己投降不是贪生怕死,而是谋求他日报国。
5.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
(2)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3)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
2024-02-27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中创造意境的手法是多种多样的,而其中很重要的两种手法就是将诗画创作中的模糊化创造意境的艺术手法和绘画中的空白,创造性地运用到小说的创作中来。这两种手法表面上看是两种,但有时却是互相交融,难以截然分开的。而这两种手法又都与《红楼梦》中存在的矛盾现象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也可以说是利用矛盾来创造意境。

模糊化艺术手法是诗画创作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手法,特别是在绘画中。曹雪芹则将绘画中的手法运用于《红楼梦》的创作之中。在《红楼梦》所用的画家笔法中,烟云模糊法是比较常用的一种,脂砚斋说的后文如此处者不少,这正是作者用画家烟云模糊处。烟云模糊法是画家用来创造意境的手法之一,也是曹雪芹用来创造意境的手法之一,而矛盾又是制造模糊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利用矛盾制造烟云模糊的艺术效果,进而创造内涵丰富和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意境,是曹雪芹独特的创造和不懈的探索与艺术追求。

《红楼梦》中对时间、地点、人物年龄等方面的描写,往往更注重写意而不注重写实。特别是对于时序、地点的描写,利用矛盾造成模糊、朦胧之感,打破了具体的时空界限,扩大了时空观念,使书中所描写的贾府并不仅仅局限于某朝某代、某时某地,而是有着更加普遍的典型意义,从而大大地丰富、扩充了作品的内涵,增强、扩大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比如,宝钗等进京在时间上的矛盾,就使贾府的地点被划上了问号。贾府在何处是不确定的,东南西北到处都存在着贾府,因而在贾府发生的事也就有了普遍性,贾府的内涵也就超出了其本身的含义而具有了典型性。如此,这就使作品的蕴涵更加丰赡和充实,表现力也更强。又比如,从第九回宝玉上学、闹学堂至第十回、第十一回,由冬春一越而到秋季的矛盾以及从第八十五回至第八十七回由春一越而到秋的矛盾,都可以说是时空的跳跃与变换。这种时空往往是不确定的、超越了客观时空实际可能性的心理时空。

《红楼梦》中利用矛盾所创造的意境,有时还是一种具有深邃的历史感和丰富的社会文化含量的,动态的、不确定的,朦胧、模糊的意境。比如第二回冷子兴和贾雨村相遇时,冷子兴所说去年岁底到家,今因还要入都的模糊性,就造成了这样一种模糊的意境。从书中的描写来看,冷子兴的家在不在是模糊的,但同时又具有动态性和不确定性——既不在,却又在。然而,正是这种动态的、不确定的、看似矛盾的因素所构成的模糊意境,才象征性地传达出冷子兴作为古董商人的身份特点及其的观念的些微变化。冷子兴作为一个古董商,除了要经常游逛于各地外,还要出入于豪门富室之家,因此家的观念对他来说,似乎更加淡漠,家在哪儿都一样。家,只不过是他的一个相对固定的暂时寄居地而已。因此,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冷子兴的家在不在的模糊性意境,正是那种与农民安土重迁思想观念相对偏离的商人思想观念的隐喻性表达。同时,这种朦胧、模糊之美,又加大了作品反映社会的力度,提高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空白是中国画构图中处理黑白关系的主要手段。要想留好空白,就要讲究虚实、黑白的辩证法,即虚实相生",让读者能通过实的景象产生联想,在虚的境界中构成一个生动的艺术形象。曹雪芹作为一个精通绘画的画家,他是自觉引进绘画技法来进行《红楼梦》的创作的。在《红楼梦》的画家笔法中,空白是被经常运用的一种。《红楼梦》中制造空白的手法,除了语言、情节的省略及不写之写等以外,还利用矛盾制造空白,创造出朦胧、模糊的艺术意境,从而增强了小说的空灵之美。比如,第八回宝玉要撵他的乳母李嬷嬷与第十九回、第二十回李嬷嬷说宝玉撵茜雪所构成的矛盾,就形成了一个艺术空白,而这个空白就是作者利用矛盾来制造的。宝玉酒醉后要撵李奶妈,但被袭人劝住了,并没有撵,而李奶妈却说宝玉撵了茜雪。这看起来相矛盾,但实际是另起了头绪,是将茜雪出去的一段情节通过矛盾制造了空白,使读者可任意驰骋自己的想象去推想这其中的缘由。张爱玲就认为茜雪是负气走的,我们认为有一定道理。作者正是通过这种矛盾",塑造了一位性格倔强的少女形象。所以,茜雪之出去,并非宝玉所撵。对此,倒是脂砚斋颇能理解作者的原意,他说:照应前文,又用‘一’字,屈杀宝玉。然在李媪心中口中毕肖。可见,作者笔法真是高妙,既塑造了茜雪形象,又刻画了李奶妈形象,可谓一石二鸟、一击两鸣。这正是空白的妙处,因为像这样的情节若实写了,不但容易使笔墨轻重不均,冲淡主调色彩,而且还使情节受到了限制,显得死板不活。而这里运用以虚写实、计白当黑的空白艺术手法,则使有限的画面中生出无限烟波,创造了烟云模糊的意境,增强了小说的空灵之美。这种空白既是对小说未写情节的一种填充,又是已有情节的一种延续,使小说在有限的形式中填充了无限的内容,从而取得艺术表现上的一种新突破。这正是绘画中以虚写实,以无形表现有形手法的具体、灵活的运用。

(摘编自曹金钟《矛盾与<红楼梦>中意境的创造手法》)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时,常使用烟云模糊法这种画家笔法,从而创造了内涵丰富和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意境。
B.《红楼梦》对贾府的描写不局限于某朝某代、某时某地,其打破具体的时空界限使贾府发生的事有更普遍的意义。
C.《红楼梦》利用“矛盾”创造出的动态的、不确定的,朦胧、模糊的意境,具有深邃的历史感和丰富的社会文化含量。
D.“宝玉撵李嬷嬷”“李嬷嬷说宝玉撵茜雪”构成的矛盾,制造了空白,既塑造了茜雪的形象,又刻画了李嬷嬷的形象。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冬春一越而到秋季”从客观时空来看是不合理的,但这种跳跃扩大了心理时空,使意境更深远、朦胧,具有模糊之美。
B.曹雪芹对冷子兴的家在不在“都”作模糊性处理,使其更符合古董商人的形象,暗含了作者对商人思想观念的批判。
C.曹雪芹精通绘画,在创作中“自觉地引进绘画技法”,我们可以用相关的绘画理论、技法来解读《红楼梦》的内容。
D.绘画和小说中运用以虚写实、计白当黑的空白艺术手法,可以引发读者展开想象和联想,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利用‘矛盾’制造模糊效果”的一项是(     
A.林黛玉进贾府,先见贾母、王夫人等女眷,而后才去拜见贾赦、贾政两位母舅。
B.林黛玉的父亲历任兰台寺大夫、巡盐御史,前者是唐朝官名,后者为明清官名。
C.宝玉把北静王所赠的香串转送黛玉,黛玉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东西,我不要它。”
D.史湘云规劝宝玉要学习仕途经济的学问,宝玉反感逐客,并称林妹妹不讲这混账话。
4.请简要分析材料的论证思路。
2024-02-27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朱仙镇

李梦阳

水店回冈抱,吞湍滚白沙。

战场犹傍柳,遗庙只栖鸦。

万古关河泪,孤村日暮笳。

向来戎马志,辛苦为中华。

【注】①朱仙镇:位于开封市西南部:据传,岳飞在朱仙镇被宋高宗赵构以12道“金字牌”召回。②水店:指朱仙镇。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朱仙镇的地理环境,“抱”“滚”生动地写出了山环水绕、水流湍急的特点。
B.颔联构思精巧,描写了“战场”“遗庙”两处景物,与首联之景远近结合,富有层次。
C.颈联写岳飞撤军时泪洒疆场的情景,“孤村”“日暮”及笳声衬托了其孤独失意的形象。
D.尾联直抒胸臆,高度赞扬了岳飞矢志报国,戎马一生只为维护中华一统的民族精神。
2.有人认为,本诗颔联与杜甫《蜀相》中的“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