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39 道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较易(0.85) |
1 . 下列各项中不含有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A.多平方,少圆B.须臾成五采
C.下有红光,动摇承之D.至于泰安
2 . 作者评价六国的灭亡,意在阐述什么样的政治主张?
2023-03-01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大单元作业设计—必修下册 第八单元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
名校
3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晋                         若亡郑而有益
B.夫晋,何厌有                          行李往来,共其乏困
C.又欲肆西封                           还也
D.子亦有不利                           若不阙秦,将取之
22-23高一上·全国·单元测试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与元微之书

白居易


四月十日夜,乐天白:

微之微之!不见足下面已三年矣,不得足下书欲二年矣,人生几何,置于胡越之身,进不得相合,退不能相忘,各欲白首。微之微之,如何如何!天实为之,谓之奈何!

仆初到浔阳时,有熊孺登来,得足下前年病甚时一札,且云:危惙之际,不暇及他,唯收数帙文章,封题其上曰:“他日送达白二十二郎,便请以代书。”悲哉!微之于我也,其若是乎!又睹所寄闻仆左降诗云:“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至今每吟,犹恻恻耳。

且置是事,略叙近怀。仆自到九江,已涉三载。形骸且健,幸皆无恙。长兄去夏自徐州至,又有弟妹六七人提挈同来。顷所牵念者,得同寒暖饥饱,此一泰也。江州风候稍凉,江酒极美。其余食物,多类北地。仆门内之口虽不少,量入俭用,亦可自给。身衣口食,且免求人,此二泰也。仆去年秋始游庐山,到东西二林间香炉峰下,胜绝第一,爱不能舍。因置草堂,修竹千余竿。青萝为墙援,白石为桥道,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不能殚记。每一独往,动弥旬日。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不唯忘归,可以终老。此三泰也。计足下久不得仆书,必加忧望,今故录三泰以先奉报,其余事况,条写如后云云。

微之微之!作此书夜,正在草堂中山窗下,信手把笔,不觉欲曙。举头但见山僧一两人,或坐或睡。又闻山猿谷鸟平生故人去我万里瞥然尘念此际暂生余习所牵便成三韵云:“忆昔封书与君夜,金銮殿后欲明天。今夜封书在何处?庐山庵里晓灯前。笼鸟槛猿俱未死,人间相见是何年!”微之微之!此夕我心,君知之乎?乐天顿首

(选自《白氏长庆集》,有删节)


【注】①唐宪宗元和十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元微之,即元稹,当时被贬为通州司马。②牵挛乖隔:牵制隔离。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平生故人/去我万里/瞥然尘念/此际暂生/余习所牵/便成三韵云
B.平生故人去我/万里瞥然/尘念此际/暂生余习所牵/便成三韵云
C.平生故人/去我万里/瞥然/尘念此际/暂生余习/所牵便成三韵云
D.平生故人去我/万里瞥然尘念/此际暂生/余习所牵便成/三韵云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足下,是旧时交际用语,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辞。战国时多用以称君主。
B.胡越,胡与越,北方称胡,南方称越。亦泛指南方和北方的各族。
C.谪,封建时代把高级官吏降职并调到边远地方做官。有很少的时候用于表示升职。
D.顿首,指磕头。古代的一种交际礼仪。跪拜礼之一,为正拜,以头扣地即举而不停留。书简奏表用语,表示致敬,常用于结尾。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居易与元稹虽然身处南北异地,但是彼此牵念,情谊深厚,心志相通。三年之别,近两年未接书信,让白居易不禁悲叹人生短暂,对命运、未来深感凄楚无奈。
B.白居易被贬时,元稹用诗叙述了他在凄寒雨夜残灯之下,听闻消息病体惊起而坐,伤痛之情溢于言表,而白居易每次吟诵此诗,也因担忧元稹病况悲伤不已。
C.白居易家里人丁不少,其俸禄不多,节俭用度,亦能衣食自给。而所居江州环境宜人、衣食美妙、所住草堂风景秀丽的细致描绘也显现了作者随遇而安的旷达情怀。
D.白居易在拂晓之际,为元稹回赠诗篇,诗中以往昔之富贵反衬今日之沦落,以“笼鸟槛猿”比喻自己和好友均遭受贬谪的困顿处境,寄寓了作者抑郁不平之气。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危惙之际,不暇及他,唯收数帙文章,封题其上曰:“他日送达白二十二郎,便请以代书。”
②计足下久不得仆书,必加忧望,今故录三泰以先奉报,其余事况,条写如后云云。
5.作者在信的第三段向友人报告了在江州的三件值得宽慰的事,有何作用?
2023-02-02更新 | 258次组卷 | 6卷引用:第四单元(A卷·知识通关练)-【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分层训练AB卷(统编版必修上册)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燕王喜使栗腹以百金为赵孝成王寿。酒三日,反报曰:“赵民其壮者皆死于长平,其未壮,可伐也。”王乃召昌国君乐间而问曰:何如?对曰:赵,四达之国也,其民皆习于兵,不可与战。王曰:吾以倍攻之,可乎?曰:不可。曰:以三可乎?曰:不可。王大怒。左右皆以为赵可伐。遽起兵六十万以攻赵,令栗腹以四十万攻鄗,使庆秦以二十万攻代。赵使廉颇以八万遇栗腹于鄗,使乐乘以五万遇庆秦于代,燕人大败,乐间入赵。燕王以书且谢焉,曰:寡人不佞,不能奉顺君意,故君捐国而去,则寡人之不肖明矣。敢端其愿,而君不肯听,故使使者陈意,君试论之。语曰:‘仁不轻绝,智不轻怨。’君之于先王也,世之所明知也。寡人望有非则君掩盖之,不虞君之明罪之也;望有过则君教诲之,不虞君之明弃之也。且寡人之罪,国人莫不知,天下莫不闻,君微出明怨以弃寡人,寡人必有罪矣。虽然恐君之未尽厚也。谚曰:‘厚者不毁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名。’故掩人之邪者,厚人之行也;救人之过者,仁者之道也。世有掩寡人之邪、救寡人之过,非君心所望之?昔者柳下惠吏于鲁,三黜而不去。或谓之曰:‘可以去。’柳下惠曰:‘苟与人之异,恶往而不黜乎?犹且黜乎,宁于故国尔。’柳下惠不以三黜自累,故前业不忘;不以去为心,故远近无议。今寡人之罪国人未知而议寡人者遍天下今以寡人无罪君岂怨之乎愿君捐怨追惟先王复以教寡人 意君曰,余且愿心以成而过,不顾先王以明而恶,使寡人进不得修功,退不得改过,君之所揣也,唯君图之!此寡人之愚意也,敬以书谒之。乐间怨不用其计,留赵不报。

(节选自《战国策·燕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寡人之罪国人/未知而议寡人者/遍天下/今以寡人无罪/君岂怨之乎/愿君捐怨/追惟先王/复以教寡人/
B.今寡人之罪国人/未知而议寡人者/遍天下/今以寡人无罪君/岂怨之乎/愿君捐怨/追惟先王/复以教寡人/
C.今寡人之罪/国人未知/而议寡人者遍天下/今以寡人无罪/君岂怨之乎/愿君捐怨/追惟先王/复以教寡人/
D.今寡人之罪/国人未知/而议寡人者遍天下/今以寡人无罪君/岂怨之乎/愿君捐怨/追惟先王/复以教寡人/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孤,文中指死去父亲的孩子,与“吾少孤”(《祭十二郎文》)中的“孤”意思相同。
B.愚,表示自称的谦辞,和“愿陛下矜悯愚诚”(《陈情表》)中的“愚”意思不同。
C.要,文中是求取的意思,和“张良出,要项伯”(《鸿门宴》)中的“要”意思不同。
D.卒,文中是最终的意思,和“而卒莫消长也”(《赤壁赋》)中的“卒”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栗腹受燕王喜之命带着百金为赵孝成王敬酒献礼,祝其长寿。宴饮三天后,他返回燕国,向燕王汇报说,燕国可以趁此机会进攻赵国。
B.面对是否可以进攻赵国的问题,乐间和其他诸位大臣的意见不同。虽然乐间态度坚决,连说三次不可以攻打赵国,但最终燕王未予采纳。
C.燕国发兵六十万攻打赵国,赵国名将廉颇、乐乘分别领军迎战,结果燕军大败;乐间因为对燕王喜不听劝告心怀不满,所以弃燕投赵。
D.燕王喜写信给乐间,诚心向他承认错误,一方面承认自己无才,一方面想用先王的名义让乐间回到燕国继续辅佐他,但是乐间没有听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对曰:“赵,四达之国也,其民皆习于兵,不可与战。”
(2)使寡人进不得修功,退不得改过,君之所揣也,唯君图之!
5.燕王喜在给乐间的书信中,为什么要提到柳下惠?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文言小题-选择类 | 较易(0.85) |
名校
6 . 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A.固一世之雄也
B.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何为其然也
D.月出于东山之上

7 . 壬戌之秋,七月既,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节选自《赤壁赋》)

是岁十月之,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

(节选自《后赤壁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B.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C.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D.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望,在古代,一个月中的某些日子有着待定的名称,如农历每月的第一天叫晦,最后一天叫朔。十五日叫望,十六日叫既望。
B.木叶,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之一,最早出现在屈原《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木叶”中的“木”就是树的意思,“木叶”即为树叶,在古代诗歌中多特指落叶,有暗示之意。可让人联想到秋天的落叶,给人以落寞之感,营造出一种萧索的氛围。
C.赤壁,关于与赤壁有关的赤壁之战的地点,学界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在今湖北省赤壁市(原蒲圻)。而苏轼游览的是黄州的赤鼻矶,并非赤壁大战的地点。
D.冯夷,也即河伯。河伯是古代神话中的黄河水神,原名冯夷,也作“冰夷”。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赤壁赋》中“客亦知夫水与月乎”在结构上承上启下,紧扣上文的“水”与“月”,以答客的方式,展开了富有哲理的议论。
B.《赤壁赋》中苏轼认为,无论宇宙还是人生,变与不变都是相对的,皆有短暂与永恒的两面,人对天地万物不必“羡其无穷”。
C.《后赤壁赋》中“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动态美,与《赤壁赋》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静态美,展现了赤壁景物的多姿多态。
D.《后赤壁赋》道士化鹤的故事与“羽化而登仙”的道教思想有关,作者借此寄寓对超凡脱俗、自由自在境界的向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2)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韩愈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续师

黄宗羲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岂特弟子之过哉?亦为师者有以致之耳。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今世以无忌惮相高。乳儿粉子,轻儇浅躁,不特耻为弟子,相率而耻不为师。吁其可怪也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蟊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

故何北山之于来学,未尝受其北面。北山可以为师,避师名而不为,其慎重如此!羲老而失学,欲求为弟子者也,诸君子徒以其久待刘夫子而过情推奖,羲其敢冒今世之无耻哉?反昌黎之意,作《续师说》以谢之。


【注】①黄宗羲: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②乳儿粉子:指年轻识浅的人。③何北山:何基(1188—1268),字子恭,人称北山先生,以读书讲学为平生志向,教授门生,不遗余力。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吁/其可怪也/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蟊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
B.吁其可怪也/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蟊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
C.吁/其可怪也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蟊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
D.吁其可怪也/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蟊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古代一种文体,既可说明记叙事物,也可说理辨析,但都是针对社会上某些问题表达观点。
B.士大夫是对中国古代官僚人文知识分子的统称。这是一个精英社会群体,中国的官员的世袭制是其形成的制度保证。
C.北面,古代君主坐北朝南,臣子拜见君主则面向北方朝拜,故以“北面”代替臣子的地位,以示臣服。文中以此指弟子行敬师之礼。
D.昌黎,郡名,唐代韩氏为昌黎郡望,韩愈自称“郡望昌黎”。作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提倡“文以载道”,以道为先。
3.下列对文段内容的一些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这一句,用一个叹词表明作者对当时不从师学习的风气的感叹;“师道……难矣!”意在揭示当时士大夫阶层对师道的错误态度。
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两个程度副词“益”,旨在说明由于从师学习的态度不同,因而产生的结果也不相同。
C.“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这一句,用比较方法说明“众人”只爱孩子,不爱自己。
D.“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一句,引用士大夫的话,写出了其观点的荒谬。
4.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5.黄宗羲和韩愈都分析了“师道之不传”的原因,二人观点有何不同?
小阅读-课内 | 适中(0.65) |
9 . 《烛之武退秦师》和《鸿门宴》都有高超的叙事艺术,请从叙事技巧的角度分析两者的异同。
小阅读-课内 | 适中(0.65) |
10 . 司马迁对鸿门宴的记述有没有“不合常理”的地方?
2023-01-09更新 | 159次组卷 | 1卷引用:大单元作业设计—必修下册 第一单元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