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39 道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
名校
1 . 下列对加点字含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先王之政     ②杀人如不能     ③冀君实或恕也     ④今君实所以教者
A.①②不同,③④不同。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文言小题-选择类 | 较易(0.85) |
名校
2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蟹六跪二螯                      不舍,金石可镂
B.挟飞仙遨游                      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C.惟江上清风                      泰山
D.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     不拘于时,学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
3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A.倚叠(倚靠)如山             二川溶溶(河水盛大的样子)
B.明星荧荧(美丽的样子)        缦立(久立)远视
C.廊腰(萦绕)回               戍卒(叫嚷)
D.多于在(谷仓)之粟粒        弃掷逦迤(连续不断)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乐毅报燕王书

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下七十余城,尽郡县以属燕。三城未下,而燕昭王死。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劫代之将。乐毅奔赵。齐田单卒败燕军。燕王悔,惧赵用乐毅乘燕之敝以伐燕,乃遗书使人让乐毅,且谢之。

乐毅使人献书报燕王曰: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今王使使者数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而又不白于臣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不谋于父兄,而使臣为亚卿。臣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不辞。

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臣对曰:‘夫齐,霸国也。王若欲伐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举天下而图之,莫径于结赵矣。赵若许,约楚、魏尽力,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先王曰:‘善!’臣乃口受令,具符节,使臣于赵,顾反命,起兵随而攻齐。轻卒锐兵,长驱至国。齐王逃遁走莒,仅以身免。

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夫免身全功,以明先主之迹者,臣之上计也。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有删改)

【注】①燕昭王用乐毅为上将军,联合五国军队攻破齐国。后来,燕国中了齐国的反间计,乐毅被迫出逃至赵,齐国大破燕军。燕惠王写信给乐毅,乐毅用这封信来回答。②畜幸:宠信重用。③霸国:齐桓公曾称霸诸侯,故称齐国为霸国。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B.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C.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D.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顺左右之心”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左右”含义相同。
B.“而又不白于臣所以事先王之心”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中的“所以”含义相同。
C.“南使臣于赵”与“而后乃今将图南”(《逍遥游》中的“南”含义不同。
D.“离毁辱之非”与“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水调歌头》)中的“离”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乐毅被迫出逃后,燕国大败,燕惠王很后悔,且害怕赵国任用乐毅,趁机攻击燕国。乐毅希望通过回信表明自己的想法,借此打消燕惠王的顾虑。
B.燕昭王很欣赏乐毅,把他从宾客之中提拔出来,与族中长辈商议后,任命他为亚卿,位居群臣之上。乐毅因为燕昭王的宠信,接受了任命。
C.燕昭王为报国仇,问计于乐毅。乐毅认为齐国是“霸国”,提出要借助天下诸侯的力量来对付齐国的建议,得到了燕昭王的认可与支持。
D.乐毅给燕惠王的这篇回信,措辞委婉得体,体现了他长于谋划,精于用兵,善于保名的才能与智慧,是历代传诵的名篇。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
(2)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
22-23高一下·全国·单元测试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某启:昨日蒙教,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B.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C.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D.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2.下列对课文中有关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某启”是我的陈述。“某”是作者在草稿上用来代替自己的名字,暗含对司马光的不屑。
B.“窃”有私下、私自之意,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辞。
C.“盘庚之迁”是商朝君主盘庚即位后,认为国都设在商地,不适宜实行教化,决定迁都,改国号为殷。
D.“区区”是表达自己的情意诚挚到了极点。此句为古时书信常用的客套话。
3.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以此信回应司马光的诘责,此文是观点鲜明、维护新法的驳论文。
B.本文因为是书信体的驳论文,词语委婉,免得开篇就火药味十足,使对方不能往下看,从而不能宣传自己的主张。
C.王安石从“名实”入手,是因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司马光也不例外。因此从“名实”入手,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D.文章在结尾既承认自己知罪,又说对对方的观点不敢领教,实际上是用委婉的语言道出坚定的信念。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2)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5.作者引用“盘庚之迁”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2023-04-14更新 | 350次组卷 | 2卷引用:第八单元(B卷·能力提升练)(与2023新高考题型接轨)-【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分层训练AB卷(统编版必修下册)
文言小题-选择类 | 较易(0.85) |
6 .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则曰:平日、平时                 今也民之产:规定          于家邦:治理
B.乎大国之间:夹处                  构怨于诸侯:结怨            中国而抚四夷也:统治
C.乃《经首》之会:合乎            彼节者有:间隙            刀而藏之:揩拭
D.批大郤,大窾:疏通               俯不足以妻子:养活       足以察秋毫之末:视力
文言小题-选择类 | 较易(0.85) |
名校
7 . 下列加点的词语同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①约为婚姻             ②臣战河南                    ③沛公居山东                  ④项伯许诺
所以谴将守关者   ⑥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⑦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     ⑧君王为人不忍
A.①④⑧B.②③⑥C.②⑤⑦D.④⑥⑧
22-23高一下·全国·单元测试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谏逐

李斯

臣闻吏议逐,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鸣鸣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B.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C.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D.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2.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指外来的人,与“主”相对。也指外出或寄居、旅居他乡的人。文中指在秦国做官的其他诸侯国的人。
B.本文中“六国”指与秦国并称的包括郑国、卫国等六个诸侯国,而苏洵中的“六国”指齐国、燕国、赵国、韩国、魏国、楚国等六个诸侯国。
C.“丹青”中丹、青本是两种可作颜料的矿物,因为我国古代绘画常用朱红色和青色两种颜色,丹青成为绘画艺术的代称,后也可指代史册、史籍。
D.黔首,战国时期和秦代对百姓的称谓。当时平民用黑巾裹头,称为“黔首”,后来成了平民的代称。汉贾谊:“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第一部分列举四位明君、诸多贤士为秦国做出巨大贡献来说明客卿有功于秦,借贤人扬己,排比句的使用增强了说服力。
B.作者认为,如果秦君所看重的只在珠玉声色方面,所轻视的却是人民士众,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
C.李斯对秦王辞退一切宾客、把兵器和粮食给予寇盗,使得天下的士子不敢向西进入秦国、最终与诸侯国建立怨仇的做法很不理解。
D.文章最后指出,驱逐客卿就会帮助敌国,减少本国人口而增加仇国的实力,会使秦国虚弱,又和各国结怨,会使国家陷于危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②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5.阅读《谏逐客书》,说说本文的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论证的?
2023-03-23更新 | 401次组卷 | 1卷引用:第七单元(A卷·知识通关练)(与2023新高考题型接轨)-【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分层训练AB卷(统编版必修下册)
22-23高一下·全国·单元测试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宗悫字元干,南阳人也。叔父炳,高尚不仕。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炳曰:汝不富贵,即破我家矣。兄泌娶妻,始入门,夜被劫。悫年十四,挺身拒贼,贼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江夏王刘义恭为征北将军,悫随镇广陵。元嘉二十二年,伐林邑,悫自奋请行义恭举悫有胆勇乃除振武将军随檀和之围区粟城。林邑遣将救区粟,和之为贼所败,悫乃分军为数道,偃旗潜进,讨破之,拔区粟,入象浦。林邑王倾国来拒,以具装被象,前后无际,士卒不能当。悫曰:吾闻师子威服百兽。乃制其形,与象相御,象果惊奔,众因溃散,遂克林邑。收其异宝杂物,不可胜计。悫一无所取,衣栉萧然。文帝甚嘉之。后为随郡太守,雍州蛮屡为寇,建威将军沈庆之率悫及柳元景等诸将,分道攻之,群蛮大溃。南新郡蛮帅田彦生率部曲反叛,焚烧郡城,屯据白杨山,元景攻之未能下,悫率其所领先登,众军随之,群蛮由是畏服。孝武即位,以为左卫将军。孝建中,迁豫州刺史。先是,乡人庾业,家甚富豪,方丈之膳,以待宾客,而悫至,设以菜菹粟饭,谓客曰:宗军人,惯啖粗食。悫致饱而去。至是业为悫长史,悫待之甚厚,不以前事为嫌。大明三年,竟陵王刘诞据广陵反,悫表求赴讨,乘驿诣都,面受节度。上停舆慰勉,悫耸跃数十,左右顾盻,上壮之。及行,隶车骑大将军沈庆之。初,诞诳其众云:宗悫助我。及悫至,跃马绕城呼曰:我宗悫也。事平,入为左卫将军。五年,为光禄大夫,加金紫。卒,谥曰肃侯。泰始二年,诏以悫配食孝武庙。

(节选自《宋书·宗悫传》)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悫自奋请行A义恭举悫B有胆勇C乃除振武D将军E随檀和之围区粟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帝,皇帝的谥号,文中指宋文帝刘义隆,谥“文”表示皇帝生前取得的成就是文治。
B.豫州,古代九州之一,指以今河南省为中心的大片地区。因位于九州之中,故也称中州。
C.金紫,指金印紫绶,唐宋后指金鱼袋及紫衣,是唐宋官员的官服和佩饰,亦可指代贵官。
D.配食,也称“袝祭”“配享”,文中指让后死者与先死者合葬,使其亡灵在祠庙里共享祭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宗悫智勇兼备,作战勇猛。他能依据战时情况采用相应计策,巧破象阵;在攻打南新郡蛮帅田彦生时,他率部先登上白杨山,令敌人畏服。
B.宗悫廉洁自律,深受赞赏。讨伐林邑国获得胜利后,缴获了难以计数的奇珍异宝,他却分毫没有据为己有,宋文帝知道后对他十分赞许。
C.宗悫心胸宽阔,不念旧怨。同乡富豪庾业招待宗悫时,故意让他吃粗糙的饭食,后来庾业做了宗悫的属下,宗悫却不计前嫌,善待于他。
D.宗悫屡立战功,多受嘉奖。宗悫参与攻克林邑之战,击溃雍州群蛮,跃马绕城高呼就平定了刘诞之乱,而后得到升迁,去世之后获得恩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制其形,与象相御,象果惊奔,众因溃散,遂克林邑。
(2)竟陵王刘诞据广陵反,悫表求赴讨,乘驿诣都,面受节度。
5.宗悫年少时表现出了哪些超凡之处?请简要概括。
2023-03-23更新 | 100次组卷 | 3卷引用:第七单元(B卷·能力提升练)(与2023新高考题型接轨)-【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分层训练AB卷(统编版必修下册)
22-23高一下·全国·单元测试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节选自李斯《谏逐客书》)

赵高畏其权重,案治李斯,谤其欲裂地而王,二世以为然。李斯拘执束缚,居囹圄中,仰天而叹曰:嗟乎!悲夫!不道之君,何可为计哉!昔者桀杀关龙逄,纣杀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伍子胥。此三臣者岂不忠哉然而不免于死身死而所忠者非也。今吾智不及三子,而二世之无道过于桀、纣、夫差,吾以忠死,宜矣!且二世之治岂不乱哉!

于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治罪,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叹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节选自司马迁《李斯列传》)

君子之仕也,进不隐贤;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颦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廷之上,知其不义而劝为之者,谓天下将谅我之无可奈何于吾君,而不吾罪也;知其将丧国家而为之者,谓当吾身容可以免也。且夫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而终不以易目前之富贵,而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固有终身安享荣乐,祸遗后人,而彼宴然无与者矣。嗟乎!秦未亡而斯先被五刑夷三族也,其天之诛恶人,亦有时而信也邪!

(节选自姚鼐《李斯论》)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此A三B臣C者D岂E不F忠G哉H然I而J不K免L于M死N身O死P而Q所R忠S者T非U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帝三王,五帝,《史记》中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三王,指夏、商、周三代开国君主,即夏禹、商汤和周文王。
B.黔首,战国时期和秦代对百姓的称谓。平民百姓以黑巾覆头,故名。含义与白丁、布衣、庶民等相同。
C.夷三族,秦汉时代的一种刑名,有说,父母、兄弟、妻子为三族;另有说,以父亲、母亲、妻子为三族。
D.国家,拥有共同的语言、文化、种族、血统等的社会群体。春秋末年国家的基本特征和职能已经具备。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斯认为“用客治国”,并着重论述了“逐客”的严重危害:逐客资敌,损民益仇。最终的结果是,国危。
B.李斯位高权重,让赵高畏惧,赵高诬陷并致使他被捕入狱。李斯与三位忠臣比照后,觉得自己死得合乎情理。
C.姚鼐借李斯事秦泛论人臣事君的问题,强调人臣不应当为自身富贵而对国君的“悖谬无义”之政阿附助长。
D.姚鼐严厉批评了“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安享荣乐,祸遗后人”的小人,并对李斯的遭遇充满了同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
(2)君子之仕也,进不隐贤;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
5.乙文中,李斯两次“叹息”,他“叹息”的原因是什么?请分别解释。
2023-03-23更新 | 532次组卷 | 1卷引用:第五单元(B卷·知识通关练)(与2023新高考题型接轨)-【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分层训练AB卷(统编版必修下册)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