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39 道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
名校
1 .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是(     
A.①秦者秦也             ②六王毕,四海
B.①朝歌夜             ②后人哀之而不
C.①燕赵之收藏             ②可怜焦土
D.①来于秦             ②骊山构而西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
名校
2 . 对下列加点“为”字的词性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使子婴相 ②击破沛公军 ③皆龙虎 ④谁大王为此计者 ⑤君王人不忍 ⑥窃大王不取也 ⑦若属皆且所虏 ⑧军中无以乐 ⑨何辞
A.①③⑤⑥⑧⑨/②④⑦B.①③⑤⑥⑧/②④⑦/⑨
C.①③④⑤⑥⑧/②⑦/⑨D.①③⑤⑥/②④⑦⑧/⑨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
名校
3 .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及含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吾一日长乎尔       ②加之师旅       ③宗庙之事,会同       其礼乐,以俟君子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等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四年知杭州。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以为湖水蓄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B.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C.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D.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冠,又称“加冠”“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成年时举行加冠的礼仪。后代冠礼虽废,但仍保留“加冠”“已冠”“弱冠”等说法。
B.台,也叫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是专门弹劾百官的中央机关。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
C.生祠,是古代信仰民俗,指为活着的人建立祠庙,而加以奉祀。这里是说杭州百姓为苏轼立生祠,表达对苏轼的感激之情。
D.建中靖国,宋徽宗的年号,用来纪年。《赤壁赋》中“壬戌之秋”中的“壬戌”用的则是干支纪年法,古代专用来纪年。
3.下列对原文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母亲程氏亲自把书上的知识传授给苏轼。等到弱冠,他博通经史,喜欢贾谊、陆贽的书。
B.苏轼数次在杭州任职,疏通茅山、盐桥二河来通漕运,建造了坝堰闸门,用来作为专门积蓄湖水的枢纽。
C.苏轼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时,百姓贫困,差役繁重,衙吏相继破产。苏轼访察其利弊所在,修订衙规,从此危害减少了一半。
D.苏轼虽受小人陷害,却随缘自适。遭受陷害,被捕入狱,但出狱被贬黄州后,却能与农夫老翁融洽相处,并自号“东坡居士”。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2)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
5.苏轼在《赤壁赋》中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的描述,句中的“美人”象征圣主贤臣,美好理想。对苏轼来说,“美人”意味着“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本文有多处记述了苏轼实现自己“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的实际做法,请简要概括。
2023-08-21更新 | 25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检测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货殖列传序

司马迁

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必用此为务,挽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

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夫山西饶材、竹、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梓、姜、桂、金、锡、玳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棋置。此其大较也。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

《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下则富家。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潟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谚曰:千金之子,不死于市。此非空言也。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选自《史记》,有删改)


【注】①刍豢:指牲畜,泛指肉类食品。②虞:掌管山林川泽出产的官,此指开发山林川泽的人。③三宝:食、事、财。绝:不流通。④潟卤:盐碱地。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
B.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
C.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
D.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主要经典之一,包含着丰富的朴素辩证法因素。
B.神农,即炎帝,传说中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他与黄帝轩辕氏被并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
C.桓公,指齐桓公,姜太公之后,在管仲的辅佐下使齐国逐渐强盛,并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D.千乘,春秋战国诸侯国中的大国。古代四马拉一兵车为一乘,国家大小以兵车多少衡量。
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否定了老子“小国寡民”的论调,意在表明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是理所应当的。
B.作者以齐国兴盛的史实为论据,肯定了富国裕民之道,从而证实货殖之事的重要作用。
C.文章结尾强调,只要人们生活富有,自然会懂得仁义和礼节,并阐明这是教化无法实现的。
D.作者清楚地认识到发展生产和积累财富对巩固统治的作用,反映了他卓越的经济思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
(2)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
5.姜太公在封地发展经济面临怎样的困难?他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2023-08-20更新 | 15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册 第六单元检测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盗连起湖湘,弃疾悉讨平之。遂奏疏曰:夫民为国本,而贪吏迫使为盗。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申饬州县,以惠养元元为意,有违法贪冒者,使诸司各扬其职,无徒按举小吏以应故事,自为文过之地。诏奖谕之。

诏委以规画,乃度马殷营垒故基,起盖寨栅,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傔人在外,战马铁甲皆备。先以缗钱五万于广西买马五百匹,诏广西安抚司岁带买三十匹。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经度费巨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如期落成,开陈本末,绘图缴进,上遂释然。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差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时江右大饥,诏任责荒政。始至,榜通衢曰:闭籴者配,强籴者斩。次令尽出公家官钱、银器,召官吏、儒生、商贾、市民各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粜。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进一秩。

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

(节选自《宋史·辛弃疾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B.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C.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D.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建康,今南京市的古称。与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建康”不同。
B.奏疏,臣子向皇帝的奏折,其中可报告工作、歌功颂德、议礼论学、陈政要、言兵事。
C.缗钱,可以指用绳穿连成串的钱;在汉代也可以作为计算税课的单位;后泛指税金。
D.长短句,文中指词。词是一种韵文文体,萌芽于南朝,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辛弃疾在担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期间,给皇帝上疏,希望皇帝告诫州县以仁爱百姓为本,惩处违法贪赃者。
B.辛弃疾奉命筹建飞虎军时,藏起御前金字牌,最终建成飞虎营栅,再陈奏事情的本末,画图进献,解除了皇上疑虑。
C.辛弃疾任江西安抚使时,成功赈灾;信州谢源明不顾幕僚的反对向辛弃疾求助,辛弃疾将十分之三的米船拨给了信州。
D.辛弃疾曾经和朱熹一起在武夷山游玩,并写了《九曲棹歌》;他的词悲壮激烈,有《稼轩集》流传于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
(2)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
5.朱熹去世时,他的学说正被朝廷宣布为“伪学”,门生故旧因避忌而不敢去送葬,辛弃疾却前往哭祭,对此你怎么看?祭文内容体现了辛弃疾对朱熹怎样的评价?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
名校
7 . 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相与枕藉舟中
②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
③自其不变者而观
④是造物者无尽藏也
A.两个“乎”字相同,两个“之”字也相同
B.两个“乎”字相同,两个“之”字不同
C.两个“乎”字不同,两个“之”字相同
D.两个“乎”字不同,两个“之”字也不同
8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六国破灭,兵不利                       才能不及中人,有仲尼、墨翟之贤
B.不赂者赂者丧                              洎牧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C.此言得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际,可谓智力孤危
D.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当与秦相较,未易量
文言小题-选择类 | 较易(0.85) |
9 . 下列各句中的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嬴而不助五国也(亲附)   使六国各其人(爱惜)
B.削月割(名词作状语,一天一天)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可惜)
C.赂秦耶(率先)   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名词作状语,像蜂房)
D.以事秦之心天下之奇才(名词作动词,礼待)   复道行空,不何虹(雨后天晴)
10 . 下列各项,特殊句式不一致的一项是(     
A.①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②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B.①并国二十                                 ②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C.①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②民以殷盛,国以富强
D.①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②戍卒叫,函谷举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