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64 道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较易(0.85) |
1 . 下列句子中虚词“而”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冰,水为之,寒于水B.臂非加长也,见者远
C.耻学于师D.吾尝终日思矣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当今社会,传统家书日渐式微,家书文化面临衰败消亡的严峻考验。一些社会学家认为,互联网日益广泛的使用,降低了家人亲友交往的质量和品位,应警觉和预防网络对优秀传统文化因素的稀释和削减。

②诚然,互联网实用又快捷,打破了家人亲友间的空间阻隔,缩短了时间长度,但毕竟不是所有的亲情友情都可通过键盘敲打出来;昔日尺牍信札中真挚的感情、熟悉的字迹、质朴的语言,都被程式化的简单符号所代替。而这些网络符号转瞬即逝、难以恢复,即便其中有时也能迸发出智慧火花和闪光言语,但难以完整保留、长久珍存。世界上许多优秀文化消失的教训告诫人们,我们应警惕和防范包括家书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遗产断层。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纸质书信早已淡出很多人的视野,而对很多“90”“00来说,家书无疑是一个陌生的概念。

③家书作为一种文本,西方人称之为最温柔的艺术。铺一张白纸、修一方尺牍,是我国古代文人表露心绪的常用形式;展一方徽宣、写一帧信札,是我国传统士子寄寓乡愁的有效渠道。鱼传尺素、鸿雁传书、目断鳞鸿,这样的文化传统代代相传,融入百姓生活,升华为中国乡土文化的重要维度——家书文化,沉积为融亲情、乡情、友情于一体的独特民族文化现象。在我国传统社会,家书是传递情愫和信息的基本途径。无论人在何处,修一封家书、报一句平安,就可化解千里之外亲人的担忧挂牵,令其安心。特别是在战乱频仍的年代,家书的价值尤显珍贵。

④以真善美为思想内核的家书,不仅让收信人重新观照自己,也鼓舞其他鉴赏者以美的理想和美的规律去创造新的生活,这就是家书表现出的审美功用。

⑤家书价值的多元性首先表现在家书的认知功能,鉴赏者能够通过某些家书作品认识社会、了解历史。家书来自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一封家书总是会带有时代的印记,家书写作过程中,常常涉及身边的真实事件。由于家书是家人间的温情话语,它的认知价值,又表现为一种启迪,而非枯燥的说教。更重要的是,它温馨智慧的家常话语,可以启发鉴赏者在家庭情感辐射的小天地内,去探索人类世界大生活的奥秘,思考生命的意义甚至体悟宇宙人生。

⑥除了具有启迪特色的认知价值,家书还有审美教育价值。家书作品所涵盖的对象本身、因其著我要求而倾注了创作主体的思想情感,表现出作者的审美取向。创作主体的主观情感包围着家书传递的信息。当鉴赏者在获取信息的基础上受到感化和熏陶时,家书的教育价值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因而家书的教育可以说成教化便是荀子化性起伪中的化,我国的传统教育的精髓向来是胜于的。在这个过程中,鉴赏主体与创作主体通过家书这一审美中介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如果这种共鸣不是臭味相投的低俗认同的话,壮美或优美的思想情感便成为审美情感的旋律,家书因之实现了使鉴赏主体情感净化或灵魂升华的功能。

⑦家书鉴赏之中的赏玩,则是侧重于家书的娱乐价值。中国传统家书是文化和艺术的综合载体,那些写在各式信笺上的蝇头小楷和遵从着长幼礼仪的书信格式,都能给人以视觉上的审美感受。即使是信封的设计与信纸的折叠,也是丰富多彩的,如伊犁人民出版社的《书信折纸基础》一书中,介绍了91种信封和信纸的折法,让人享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熏染下的一场视觉盛宴。不论是对家书书法、工艺的赏玩还是对家书故事的聆听,都可以触摸不同历史时空的鲜活容颜。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孔子肯定了价值的多元性,家书亦是如此。家书对于人们的意义不是单一的信息授受,也不是单纯的伦理说教,它以审美价值影响人的整个精神世界。家书作为书信文学、作为艺术文化,对人的审美功用是立体的、综合的,它的终极审美目标在于通过对家庭范围内人性美的讴歌,造就审美主体完整的个性。

⑨家书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应成为尘封的话题和遥远的回忆。家书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功能是网络所无法替代的。应慎终追远、固本强基,在全社会积极倡导手写家书,让笔墨文字所蕴含的温情暖意抚慰疲惫而躁动的都市心灵,让家书文化成为人们寄托情感的精神家园。特别是要引导和鼓励青年学生坚持书写家书与运用信息技术并重,使家书文化在信息时代延续下去并融入百姓生活。

(摘编自《让家书文化融入百姓生活<家书的审美价值>》)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互联网实用又快捷,且因日益广泛的使用,使得家书文化的质量和品位不断降低,并有着断层的严峻考验。
B.家书是一种文本形式、一种传递情愫和信息的重要方式,更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这些功能是网络所无法替代的。
C.家书具有多元性价值功能,其认知功能不但可以使人了解社会和历史,更能使人在温馨智慧的家常话语中得到启迪,重新观照人生。
D.与传统书信相比,网络交流符号简单且程式化,文化底蕴不足,所以我们应倡导年轻人少用网络与人交流,多用手写书信来传达温情暖意。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今社会,传统家书日渐式微,而对大多数青年学生来说又倍感陌生,文中流露着对于传承包括家书文化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担忧。
B.西方人称家书为“最温柔的艺术”,也可能是因为认为家书文本鲜活,在情感交流方面自然亲切,真挚真实,感染力强。
C.“化性起伪”强调了“化”对人的重要作用,和鉴赏者通过家书这一媒介,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化和熏陶有异曲同工之妙。
D.孔子肯定了“家书”和“诗”一样具有价值的多元性,但家书对人的审美功用是全方位的,有着诗歌所不具备的历史和伦理上的价值。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家书“多元性价值”的一项是            
A.张籍《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朴素而又真实地表达了游子的心态,让人感同身受。
B.《傅雷家书》贯穿着傅聪出国学习、演奏成名到结婚生子的成长经历,也映照着傅雷的翻译工作、朋友交往以及傅雷一家的命运起伏。
C.《诫子书》是诸葛亮给儿子诸葛瞻写的家书,其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已然成为千古名句,给人启迪,令人警醒。
D.毛泽东二十八封家书传家风,其写给毛岸英的家书,行草书风,堪称书法艺术精品,透过它我们还可以领略世纪伟人的书法成就。
4.请梳理本文的行文脉络。
5.下面一段材料是曾国藩写给弟弟曾国荃的家书,很好地体现了家书的认知价值,请根据材料对此进行简要分析。

十八之败,杏南表弟阵亡,营官亡者亦多,计亲族邻里中或及于难。弟日内心绪之忧恼,万难自解。然事已如此,补救一分,即算一分。安知此两番之大败,非天之磨炼英雄,使弟大有长进乎?谚云吃一堑,长一智,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受辱之时。务须咬牙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切不可茶然自馁也。

【注】①十八:十八日。②茶然:精神颓丧的样子。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
3 .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的词类活用现象和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对此欲倒东南
A.訇然
B.闻舟夜弹琵琶者
C.啼妆泪红阑干
D.云青青兮欲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赤壁怀古

南宋   戴复古【注】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注】戴复古,南宋词人。其时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苟且求存,抗金少有胜利。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以简洁的叙述入题,“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句由眼前之景联想到周瑜,着意刻画周瑜的英雄气概。
B.“卷长波、一鼓困曹瞒”句传神地表现出曹军崩溃之快,周瑜取胜之速,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异曲同工。
C.“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句抒发词人忧国伤时的感慨:世事无常、朝代更替,往事随潮而逝。
D.下片结句词人沉浸在眼前美景中,心旷神怡,忍不住向道旁杨柳发问,问杨柳在为谁生春、为谁摇动金色的柳条。
2.戴词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写到“赤壁之战”,用意上有何异同?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节选自《谏太宗十思疏》)

文本二: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文本三:

请问为国?曰: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君者,仪也;民者,景也;仪正而景正。君者盘也,民者水也,盘圆而水圆。君者盂也,盂方而水方。楚庄王好细腰,故朝有饿人。故曰: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

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民不亲不爱,而求其为己用、为已死,不可得也。民不为己用、不为己死,而求兵之劲、城之固,不可得也。兵不劲、城不固,而求敌之不至,不可得也。敌至而求无危削、不灭亡,不可得也。危削、灭亡之情举积此矣,而求安乐,是狂生者也。狂生者,不胥时而落。故人主欲强固安乐,则莫若反之民;欲附下一民,则莫若反之政;欲修政美俗,则莫若求其人。彼其人者生乎今之世而志乎古之道晓然独明于先王之所以得之所以失之。知国之安危,臧否若别白黑。是其人者也,大用之,则天下为一,诸侯为臣,小用之则威行邻敌,纵不能用,使无去其疆域,则国终身无故。故君人者,爱民而安,好士而荣;两者无焉而亡。

(节选自《荀子·君道》)

【注】①仪:指日晷仪,用日影度量时间的仪器。
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驱,语出《周易·比卦》“王用三驱”,指田猎时网设三面,留一面不设,不过分捕杀。
B.豫游,指出游,游乐。帝王秋天出巡为“豫”,春天出游为“游”。
C.度,丈量的意思,与《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的“度”含义不同。
D.社稷,“太社”与“太稷”的合称,社是谷神,稷是土神,后用来借指国家。
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
彼其人者[A]生乎今之世[B]而志乎古之道[C]晓然[D]独明于先王之[E]所以得之[F]所以[G]失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提出君王积累德义的十种具体做法,并表示唐太宗如能做到“十思”,便可“尽豫游之乐”、“鸣琴垂拱”,坐享其成。
B.文本二阐述了君王应以推己及人之心推恩,以及推恩的好处和不推恩的害处,鼓励宣王效法古人,推恩于百姓。
C.文本三用气势充沛的排比句论述了“君”与“民”的关系,强调人民在国家政权中至关重要的作用。
D.三则材料,都能针对言说对象的身份、地位和心理提出建议,因此容易被对象所接受,这体现了先贤的智慧,在今天依然有现实意义。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君者,仪也;民者,景也;仪正而景正。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
5.三则文本都谈到了“为君之道”,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概括。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秋兴八首·其三

杜甫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注]①本诗是诗人流寓夔州时所作,②信宿:再宿。③匡衡:西汉经学家、大臣,元帝时多次上疏陈述自己对朝廷政策的意见。④刘向:西汉经学家,宣帝时曾因反对宦官而下狱。
1.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触景生情,感发诗兴。诗人日日独坐江楼,秋气清明,江色宁静,而这种宁静给诗人带来的却是烦扰不安。
B.颔联由眼前所见,进而铺叙。渔舟依旧泛泛,燕子故意飞飞,“泛泛”“飞飞”巧用叠词,透出诗人的闲适之情。
C.颈联借用典故,抒发苦闷。以匡衡上书进谏、刘向整理经典自比,借典抒情,表达诗人追慕前贤却不能如愿的苦闷。
D.全诗借秋而兴,意境深闳。本诗主要抒发诗人的悒郁不平,表现诗人忧国伤时的思想感情,整体基调悲壮苍凉。
2.杜诗和毛词《沁园春·长沙》都借“同学少年”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两者是否相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琴歌

李颀

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

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清淮奉使千余里,敢告云山从此始。

【注】①广陵客:指善于弹琴的人(琴师)。②《渌水》《楚妃》:都是琴曲名。③清淮:地名,地近淮水。④云山:隐者或出家人的居处,这里代指归隐。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句写友人饯别宴,“欢”字写出了宾主推杯换盏、其乐融融的热闹气氛,因酒兴而鸣琴。
B.三、四句描绘了一幅凄神寒骨的深秋月色图,即便秋气凛然,但有酒有知己也足以抵挡了。
C.第五句扣合首句,写铜炉熏染檀香,华烛闪烁生辉,在庄严华丽的气氛中,广陵客登场献艺。
D.末尾两句写诗人奉命出使,别宴上缕缕琴音使他想到千里之外的清淮,不禁暗自潸然泪下。
2.本诗七、八句与白居易《琵琶行》第二段均有对音乐的描写,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表现手法的异同。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极村的这片樟子松树林

尚书华

走进黑龙江漠河,就走进了中国最北端这片寒冷的土地。

走进位于漠河市北极村的北极村消防救援站,就走进了一群敢与严寒较量的勇士中间。

站长、指导员和9名消防员,共11人,组成了一个坚强的战斗集体,常年坚守在北极村,守护着这里百姓的平安生活。

还没进营区,我就被眼前一片壮硕挺拔的樟子松所吸引。到近处细瞅,不少树上都挂着一个小木牌,上面写着不同的文字和人名。有一块木牌格外醒目,它挂在林边一棵较粗的樟子松上,上面写着:冰天雪地,三年坚守,无怨无悔——王淇。常年的风凿雨蚀、霜浸雪罩,木牌已退了颜色,变得斑驳,但那朴拙有力的字迹,依然清晰可辨,仿佛在隐隐讲述着一段昨天的故事……

说到北极村消防救援站,有一个人不得不提,那就是老班长王淇。多年前,北极村只是一个执勤点,只有老班长王淇一个人驻扎在这里。从驻地到边境界碑,往返路程12公里。每天,他都坚持去界碑那里一趟,或擦拭一下界碑,或把界碑上落的雪除掉,或什么也不做,只是默默凝视一会儿。只有这样,他心里才觉得踏实。后来,执勤点由一个人变成3个人,又由3个人变成7个人,再由7个人变成11个人,执勤点升级成消防救援站。老班长当年的做法也变成了一种传统被传承下来。

消防员吴俊明告诉我,冬天的时候,天还没亮,气温零下40多摄氏度,大家就从热乎乎的被窝爬起来,穿好棉衣,戴好棉帽、面罩、手套,开始沿黑龙江堤坝往界碑方向跑。刚开始跑时,身上还有些热乎气,没过多久,寒气就渗到了衣服里,嘴边、睫毛、眉毛、帽檐上全是白霜,手脚冰凉,江风吹得人头疼。这时站长总会鼓励大家,做有意义的事都需要坚持,只有坚持才能达到目的。“最初的时候,我们每个人跑这么远的距离都很吃力,但必须咬牙坚持。有人落得远了,大家就慢跑等他一会儿。到界碑的时候,人一定是齐的。”他们擦拭界碑,给界碑除雪,那种带有仪式感的举动让他们很激动,感到神圣而庄严。“无论春夏秋冬,每一次这样的体能训练都很苦很累。可每当想到这样做的意义,我们就有了坚持下去的勇气。”吴俊明说。

俗话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对消防救援指战员们来说,尤其如此。平时99%的训练只为了1%的实战。5000米长跑、耐寒能力锻炼、百米负重折返、绳索攀爬等9项训练课目,每天他们都在择项进行训练。近几年,随着救援业务的不断扩展,训练项目也不断增多。胜任的体能、顽强的斗志、敢打硬仗的精神,让这支队伍总能在关键时刻发挥特殊作用。冰上、雪中,洪水、大火,人、畜、财物……无论何时何地,不管团体还是个人,只要遭难遇险,他们一定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2021年夏天,北极村遭遇一场多年不遇的特大洪水,位于滨江大道西侧的古驿村景点因涨水被淹没。这里有一个熊园,里面养了9只棕熊,洪水若继续上涨,棕熊就有可能跑出围栏危害老百姓的人身安全。接到指令后,指战员们迅速赶到现场。此时,整个景区已形成了一个约2000平方米的小湖。最深处达7米多,湖内的水正在不断渗流进熊园,情况十分危急。现场指挥员当即做出部署,利用消防车水泵抽水,临时铺设水管干线,将抽出的水直接排进道路东侧的黑龙江。就这样,在政府联动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全体指战员经过三天三夜的奋战,终于及时排除了隐患。

北极村不大,可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流动人口不断增多。人多了,各种预想不到的安全隐患也在增加,无形中给消防救援工作带来了更多压力。2021年3月的一天晚上,消防救援站接到漠河市消防救援大队转警:七星山后山腰有一名游客因体力不支,迷失方向被困,无法下山,请求救援。接警后,站里立刻调动一车7人,带上担架、强光手电,快速向山里进发。天黑路滑,雪深没膝,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摸索前行,大家终于在一棵树下找到了这位被困者。当时他冻得浑身直打哆嗦。大家立即把他抬上担架,又给他身上盖了一件保暖的衣服,然后深一脚浅一脚地下山。途中,消防员张芳景不慎崴了脚,脚肿得跟馒头一样,他却一声没吱,硬是咬着牙把这位被困者抬到山下。紧接着,这位被困者被用车送到镇上医院。

2023年除夕之夜,北极村温度降到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低点——零下53摄氏度。这时站里接到报警,有一位上海游客的车陷到了村加油站附近的浅沟里。指战员迅速出警,到现场后,冒着酷寒立即展开救援。没用多长时间,车被拖出来了。人无恙,车无损,有惊无险。

在营区走走、听听、看看,我一直被指战员们那种恪尽职守的工作态度和顽强无畏的战斗精神感动着。就要离开救援站了,指导员于楷送我到门口,向我讲述起这些小木牌的来历。挂在最前面那棵树上的,是老班长王淇的。他一个人在这里孤独坚守了1000多个日夜,对北极村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感情。当组织决定调动他离开这里时,他自己动手制作了这块木牌,挂在营区门口的这棵樟子松上,作为自己对这份事业忠诚履职的见证。后来,凡是到这里工作的指战员们都纷纷效仿,把自己的誓言写在木牌上,再挂到樟子松上。渐渐地,这片樟子松树林挂的木牌越来越多,大家郑重地将其命名为“忠诚林”。林中,还铺设了一条石板小路,寓意着传承的脚步绵延不息。

站在这片“忠诚林”前,放眼望去,连绵苍郁的大兴安岭成为一道深远的背景。我蓦然意识到:这些年轻的指战员,为什么要选择一棵樟子松和自己的名字连在一起?那是因为,在这寒冷的神州北极,樟子松极为坚强。任天寒地冻冰天雪地,任狂风暴雪肆意吹打,它们依旧苍翠挺拔,傲然站成一道壮美的风景。

(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10月,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老班长王淇是北极村消防救援站的创建者,他一个人默默地在冰天雪地里坚守了1000多个日夜,这种工作态度和精神感人至深,值得传承。
B.擦拭界碑、给界碑除雪最初只是王淇独自驻守时用来排遣寂寞、消磨时间的,可日久天长,却成为一种庄严而神圣的仪式,一种体能训练。
C.北极村遭遇特大洪水时,全体指战员奋战了三天三夜才排除隐患,这说明“坚持”是救援成功最关键的要素,“只有坚持才能达到目的”。
D.消防救援指战员们日复一日刻苦训练,练就了过硬的本领和体能。这些也是他们能够于艰险危难中显身手、完成消防救援任务的必备条件。
2.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品通过实地采访获取素材,以具体事件刻画人物,又适当进行艺术虚构,展现了北极村消防救援站指战员们的群体形象和精神品质。
B.“我”是这篇通讯的采访者和报道者,作品中融入了“我”采访过程中的亲身感受,字里行间也蕴含着“我”对勇士们的赞美之情。
C.作品对王淇的小木牌描写细腻,“退了颜色,变得斑驳”写出木牌久经风霜,“朴拙有力的字迹”则与人物忠诚履职的形象相映生辉。
D.文章语言通俗平易又生动形象,有感染力。“人无恙,车无损,有惊无险”,三个小短句看似客观记叙,实则饱含救援成功的欣喜。
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是怎样表现神州北极的天气寒冷的?请简要分析
4.作者创作这篇通讯时,拟了两个标题,一个是“北极村的这片樟子松树林”,另一个是“我们这里的年轻人”,你认为哪一个标题好?为什么?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老校长的雨靴

庞余亮

一个人的身份与穿着绝对有关系,比如我们校长曾经到村里的裁缝店做过一套西装。瘦瘦的校长穿起来就不伦不类,反倒是他穿上蓝卡其的中山装好看些。不过他到乡里开会到城里办事还是穿上了他的宝贝西装,又穿上了他的老皮鞋——怕有很多年了,有一只已经歪斜了。看得出他穿上西装的感觉并不好,可是他说有什么办法呢,上次进城,人家都以为他是个老古董,还是穿西装好些,穿西装人家的目光就少了,走路就轻松些,城里人就喜欢穿西装。

穿西装也就穿西装吧,可是一到下雨天,穿上西装的他偏偏又蹬上了一双中帮雨靴,这就更加不伦不类了,怎么看怎么别扭。每当他穿上这件衣服,学生们就在背后叫他德国鬼子。但乡下土路一下雨就泥泞不堪,一走路就是一脚的烂泥,想甩都甩不掉。如果还想的话——用校长的话说就是想要派头的话,皮鞋一会儿就变成了小泥船,所以雨靴还是更适合于土路。看来校长穿雨靴还是穿得理直气壮的,既然穿着理直气壮,别人怎么看也就无所谓了。他心安理得地穿着后摆有点吊的西装和粘着烂泥的雨靴到乡里或进城办事。回来时他乐呵呵的,他似乎没少什么,实际上雨靴上已少了许多烂泥,而原先黑色的泥渍变成了白色的泥斑,像踩了一脚的雪。

本来我早已不用雨靴了,过去在上师范前下雨赤脚;上师范时下雨也无所谓,到处都是水泥路。可是到我们学校就行不通了,烂泥似乎见皮鞋见得不多,反而亲昵得太过分了,开始我还,下雨穿皮鞋,后来再也不行了,我心疼。乡里经费紧,工资不仅发得迟还总打折,我不能死要面子活受罪,所以我托穿雨靴的校长到乡供销社买回了一双雨靴。

新雨靴锃亮锃亮的,亮得能照见人的脸,雨珠滴在上面一会儿就滚走了。我走路时觉得有人在看我的脚。不过雨靴老得很快,不出几个雨天,雨靴就老得和校长脚上的雨靴差不多。似乎只有老了的雨靴才更和泥土亲近些,老了的雨靴更协调些。每年开学前校长和我们都要乘船到城里新华书店一趟。我们在城里往船上搬书,搬完书后一起去一家馄饨店吃馄饨——校长说这是城里最好吃的馄饨。吃馄饨时还可以在碗里多撂一些辣椒,那个香啊,那个辣啊,吃得鼻子上都冒汗。吃完了我们一身轻松,校长还脱掉了西装,露出两种不同颜色织的毛衣,然后我们再一起乘船回去。有一次开学前去城里,正好早晨下雨,我们都穿了雨靴,然后又一起穿着雨靴上了船。上了船校长还指挥我们在船帮上把雨靴上的泥洗掉,用校长的话说,要让城里人认为我们穿的是马靴,而不是雨靴。亏他想得出来!到了城里,太阳升上来了,城里的水泥路不像乡下的泥路,乡下泥路要晒两个晴天才能晒干,而城里的水泥路只要一个钟头就干了。穿着雨靴的我们几个好像是德国鬼子进城,雨靴底在水泥路上总是要沉闷地发牢骚,天不热,我身上全是虚汗,到了新华书店,上楼梯时营业员都哧哧地发笑。如果这还不算尴尬的话,我在回船的路上居然遇到了我城里的同学。同学笑眯眯的,目光却朝下,他看到了我的雨靴,我们的雨靴。后来好不容易同学走了,我觉得满街上的人都在看我。我躲到校长他们中间走,他们走路声居然那么响,都有点步调一致了,我都感到全城人的目光在喊口令了:一二一,一二一,一二一……可校长和其他同事并没意识到这些,他们旁若无人地走着,他们要带我一起去吃馄饨。

回去的路上,校长首先把那双在水泥马路上叫了一天的雨靴脱下来,然后就躺到了我们刚从新华书店买回来的书捆上,我们也相继把雨靴脱下来。河上的风吹过来,吹得我们双脚那么舒坦,校长一会儿就在新书捆上睡着了。摇船的节奏好像在催眠,他还发出了呼噜声,而他的旧雨靴,一前一后地站着,像哨兵一样守卫着他的梦乡。

文本二

百合花(节选)

茹志鹃

包扎所的工作人员很少,乡干部动员了几个妇女帮我们,那位新媳妇也来了。后来她问我:那位同志弟到哪里去了?我说到前沿去了。她不好意思地笑了:刚才借被子,他可受我的气了!说完,动手把借来的几十条被子、棉絮,整整齐齐地分铺在门板上。我看见她把自己那条白百合花的新被,铺在了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

……

原来今天是中秋节了。

啊!中秋节,在我的故乡,现在一定又是家家门前放一张竹茶几,上面供一副香烛,几碟瓜果月饼。孩子们急切地盼那炷香快些焚尽,好早些分摊给月亮娘娘享用过的东西,他们在茶几旁边跳着唱着:月亮堂堂,敲锣买糖,……或是唱着:月亮嬷嬷,照你照我,……我想到这里,又想起我那个小同乡,那个拖毛竹的小伙,也许,几年以前,他还唱过这些歌吧!

……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上。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校长特意做了西服且“不伦不类”地穿在身上,是为了开会、办事方便,并不是真的为了“身份”。
B.“我”一开始因为现实环境的需要不得不穿雨靴,后来在穿雨靴的过程中对雨靴有了新的认识。
C.小说围绕“雨靴”展开情节,描写雨靴意在象征乡村生活,体现出乡村生活与城市生活的差距。
D.“怎么看怎么别扭”“亏他想得出来”等叙述,似贬实褒,鲜明地表现出了校长的性格特点。
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文本都善于运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如文本一中“我都感到全城人的目光在喊口令了:‘一二一……’”刻画了“我”对穿雨靴的坦然心理。
B.两则文本都以“我”为叙述者、亲历者,这既真实又有助于展现人物和主旨,如文本一中“我”的感受,强化了老校长对“我”的影响,深化了主旨。
C.两则文本的语言质朴自然,但又各具特色,文本一以幽默风趣的语言呈现出独特的意趣;文本二以清新淡雅的笔触来叙事,淡化了战争的血腥意味。
D.两则文本都善于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通过小事件、小细节来反映重大主题,事件微小、人物平凡,却让人感受不平凡的力量,给读者以心灵的震撼。
3.小说中的老校长具有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小说中的物象是作者精心设计的重要道具,与人物形象的塑造、情感主旨的表达都密不可分。请分别分析两则文本文末加点意象的作用。
文言小题-选择类 | 较易(0.85) |
名校
10 . 下列选项中,没有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A.古之学者必有师B.蚓无爪牙之利
C.则知明而行无过矣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