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64 道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

县中池竹言怀

(唐)钱超

官小志已足,时清免负薪。卑栖且得地,荣耀不关身。

自爱赏心处,丛篁流水滨。荷香度高枕,山色满南邻。

道在即为乐,机忘宁厌贫。却愁丹凤诏,来访漆园人。

【注】①漆园:庄子不应楚威王之聘,仅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善于选取典型的意象,诗中的“丛篁”“荷香”就有《离骚》中屈原的香草美人传统。
B.诗歌的九、十两句,体现了诗人忘记世俗的机心,追求心中的志向。其中“宁”是“岂,难道”的意思。
C.本诗语言清新自然、明白晓畅,很好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
D.诗人末尾借用漆园吏的典故,委婉表达了对不能接到朝廷征召的担忧。
2.本诗塑造了一个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县官形象。诗歌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人物的这一特点?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延安整风运动是1942年到1945年4月七大召开前,党在领导敌后抗战的同时在全党范围内开展的一场深入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它为全党树立了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为夺取抗战胜利和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重要的思想政治基础。延安整风运动中形成了以求知、求实、求真、求新等为主要内涵的整风精神,这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要借鉴延安整风经验,“以整风精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以整风精神严格党内生活”。

延安整风精神是一种“挤”“钻”的求知精神。延安整风运动是全党干部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系统而全面的学习和把握。学习和应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的马克思主义,不仅需要具有丰富的、具体的社会知识与科学知识做基础,而且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面对干部工作繁忙学习时间少,有的干部文化水平低、理论素养差等问题,1939年5月毛泽东在《在延安在职干部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没有工夫,这已成为不要学习理论、躲懒的根据了。共产党员不学习理论是不对的,有问题就要想法子解决,这才是共产党员的真精神。在忙的中间,想一个法子,叫作“挤”,用“挤”来对付忙。看不懂也有一个办法,叫作“钻”。延安整风运动首要的就是以“挤”“钻”的求知精神为导向,从“学习是共产党员的责任”的政治高度出发,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

延安整风精神是一种“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求实精神。如何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呢?延安整风中的陈云经过认真思索,得出了“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结论。所谓“不唯上”,不是说上面的话不要听,而是说不要“唯上命是从”,这同六届六中全会强调的“个人服从组织,下级服从上级,少数服从多数,全党服从中央”的组织原则并不矛盾;“不唯书”,也不是说不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不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而是说要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具体情况,创造性地灵活运用;“只唯实”,就是一切要从实际出发。在延安整风运动中,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坚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求实精神,以“眼睛向下”“做小学生”的态度,把调查研究作为学习的重要一环,作为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最终真正做到了用马克思主义这根“矢”来射中国革命实际这个“的”,用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延安整风精神是一种“是就是,非就非”的求真精神。延安整风运动是思想教育运动,是用来解决党内的是非问题,即在精读文件、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每个人都要深思熟虑,反省自己的工作及思想,反思自己的全部历史,“把文件中的道理当作尺码,来量一量自己……来称一称自己”,从而进行恰如其分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找出改正错误的实际办法。1943年2月6日,中央党校为庆祝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胜利举办舞会,在会场中悬挂两条标语,其中一条就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1945年4月,党的七大在延安召开,会场两侧悬挂着6个插着鲜红党旗的旗座,每个旗座上也写着“坚持真理,修正错误”8个大字。对于共产党人来说,在党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凡是正确的理论、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以及党员干部正确的思想认识和工作作风,必然“与人民利益相一致”,凡是错误的理论、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以及党员干部中存在的错误的思想认识和工作作风,必然“与人民利益相违背”。

延安整风精神是一种“推陈出新”的求新精神。延安整风运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求变、求新,求个人思想从非马克思主义的转变为马克思主义的,求工作作风从主观主义转变为实事求是,求组织工作从山头主义、宗派主义转变为五湖四海,最终实现党风的优良和事业的全新局面。求新,不是喊口号,不是装门面,而是要党员领导干部勇于担当,顺应潮流,开拓创新。1942年10月毛泽东为延安平剧院题字“推陈出新”。五年后的1947年10月转战陕北的毛泽东在看完晋剧《反徐州》后,题词“与时并进”,这种一以贯之的求新思想,不仅仅是对戏曲文艺的要求,更是整个革命事业前进方向的指针。所以,在大生产运动中,改变了几千年来一家一户就是一个生产单位的个体经济,建立了相互帮助、共同劳动的初级形式的合作社;在陕甘宁边区出现了全国解放区第一个带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合作社——苗店子合作农场。在教育事业上,不仅主张要以“打碎旧的一套”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废除封建的旧的教育制度,而且主张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教育的思想“翻译成真正中国的言语”,“彻底地改进我们的全部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在职教育”,“发展真正与人民与实际相联系的教育,替中国的新教育真正开辟一条康庄大道”。这种求新就是要深入群众生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主体性和创造性,运用“集中起来,坚持下去”的领导方法,最终实现既符合人民大众的利益,又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的创造。

(摘编自谭虎娃《延安整风精神浅谈》,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延安整风运动树立了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并形成一套特有的理论精神,至今仍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B.“这已成为不要学习理论、躲懒的根据了”中的“这”指“没有工夫”;“这才是共产党员的真精神”中的“这”指“有问题就要想法子解决”。
C.“不唯上”是说上级不符合实际的话可以不听;“不唯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具体表现,要求在实际工作中能创造性地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D.判断党的理论、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是否正确,判断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和工作作风是否正确,要看其是否有利于促进党风的建设。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延安整风运动强调主动学习,要求党员干部从党员的责任感出发,系统而全面地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
B.从文章第三段可以看出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它是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前提,是实事求是精神的具体表现。
C.文中两次提到延安时期我党悬挂“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标语,意在证明延安整风精神是一种求真精神。
D.“推陈出新”一开始仅仅是对戏曲文艺方面的要求,后来才把这种求新精神推广到整个革命事业的范畴。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三段核心观点的一项是(       
A.在整风运动之后,延安广大文艺工作者纷纷奔向抗战前线,深入农村、部队、工厂,接触群众,体验生活,运用板话、歌剧等传统艺术形式创作一批反映新时代的优秀作品。
B.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毛泽东同志对实事求是这一概念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做了新的科学解释,赋予其崭新的时代内容。
C.在谈到科学研究时,钟南山院士说道:“权威的意见不一定总是对的,书本上写的也不一定是对的,自己实践或亲眼看见的结果才是最可信的。”
D.1941年8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及《关于实施调查研究的决定》,调查研究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制度被确立起来。
4.文章是如何论述“延安整风精神是一种求新精神”这一观点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下列材料是如何体现原文中阐述的延安整风精神的?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

1978年冬,为了改变大集体式低效率生产方式,安徽小岗村18位村民冒着坐牢的危险,将生产队土地划分到户,包干经营。1979年小岗村不但不再靠国家救济,反而向国家缴纳6万多斤公粮,人均收入也由22元上升到400元。时任安徽省委书记的万里亲临小岗村考察,被他们“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所感动。他不仅支持小岗村的“包产到户”政策,更将这一先进做法推广到全省,使“包产到户”成为新的农村改革模式,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先驱。不久,我党在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广袤田野,农民群众抢抓农时,辛勤劳作耕耘;生产车间,大国工匠钻研技艺,不断破解工艺难题;科研院所,研发人员埋头攻关,科技创新硕果累累;街头巷尾,快递小哥穿梭骑行,社区服务精细温馨……千行百业的繁荣,千家万户的美好,都镌刻着劳动的印记。劳动是幸福的源泉,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美丽。

无论是物质财富还是精神财富,都必须靠劳动来创造。“神舟”问天,“嫦娥”落月,“祝融”探火……中国航天之所以成就斐然,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广大航天人勤于钻研,精于创新。我们从“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到构建起世界上最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这背后凝结着一代又一代产业工人的持续付出。华夏大地上,从春耕的忙碌到秋收的喜悦,粮食稳产增收靠的是无数耕耘者的辛勤劳动。劳动创造价值,一个国家无论发展到什么阶段都要崇尚勤劳致富。

①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会一挥而就,②要靠广大劳动者坚持不懈的劳动。③亿万劳动群众勤奋工作,勇于创造,④不断谱写新时代的劳动者之歌,⑤必能在新征程上取得新业绩。⑥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⑦不仅要深入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讲好劳模故事,⑧引导人们见贤思齐,⑨还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⑩培养更多勤于劳动、热爱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

1.作为一篇评论,文章以画线部分开篇有什么作用?
2.评论讲究行文的逻辑性,请分析文章第二段是如何体现行文逻辑的。
3.文章第三段有三处表述不当(包括标点、成语、语句),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不得改变原意。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上谓裴寂曰:“(近来)多上书言事者,朕皆粘之屋壁,得出入省览,每思治道,或深夜方寝。公辈亦当恪勤职业,(“符”,相符合)朕此意。”

上厉精求治,数引魏征入卧内,访以得失;征知无不言,上皆欣然嘉纳。上遣使(征收)兵, 封德彝(人的姓名)奏:“中男虽未十八,其躯干壮大者,亦可并点。”上从之。出,魏征固执以为不可,不肯署,至于数四。上怒,召而之曰:“中男壮大者,乃奸民诈妄以避征役,取之何害,而卿固执至此!”对曰:“夫兵在(治理,管理)之得其,不在众多。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且陛下每云:‘吾以诚信御天下,欲使臣民皆无欺诈。’今即位未几,失信者数矣!” 上愕然曰:“朕何为失信?”对曰:“陛下初即位,下诏云:‘逋负官物,悉令蠲免。’有司以为负秦府国司者,非官物,征督如故。陛下以秦王升为天子,国司之物,非官物而何!又曰:‘关中免二年租调,关外给复一年。’既而继有云:‘已役已输者,以来年为始。’散还之后,方复更征,百姓固已不能无怪。今既征得物,复点为兵,何谓来年为始乎!又,陛下所与共治天下者在于守宰(地方官),简阅(公务),咸以委之;至于点兵,独疑其诈,岂所谓以诚信为治乎!”上悦曰:“向者朕以卿固执,疑卿不达政事,今卿论国家大体,诚尽其精要。夫号令不信则民不知所从天下何由而治乎朕过深矣!”乃不点中男,赐征金甕一。

(节选《资治通鉴·唐纪》)

材料二: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节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将正确答案的三个字母写在括号里。
夫A号B令C不D信E则F民G不H知I所J从K天L下M何N由O而P治Q乎R朕S过T深U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敕,在古代一般与皇权相联系,文中三处“敕”意思相同,皆指皇帝下的命令。
B.让,文中指责备,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其言不让”的“让”意义相同。
C.征役,常用来表示赋税、徭役、行役,文中的“征役”特指朝廷征发百姓服兵役。
D.文中“居常简阅”的“居”与《促织》中“居为奇货”的“居”意义不同。
E.文中“夫兵在御之得其道”的“道”与《答司马谏议书》中“故今具道所以”的“道”意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励精图治,不仅将奏章贴在寝宫的墙壁上,常常思考为政之道,而且希望臣下也都能恪尽职守。
B.魏征认为,要无敌天下,就要“御之得其道”,不在于士兵人数的多少,不必征用“中男”入伍。
C.唐太宗并未立即执行免除租赋和徭役的命令,魏征认为,百姓对此虽无责怪之意,但也是君王失信的表现。
D.为政不能失信于民,既然许诺了百姓就当兑现,既然任用官员就应信任,太宗对魏征的这一说法表示赞同。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
(2)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5.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写到“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请结合文本概括唐太宗哪些做法体现了这一点。
文言小题-选择类 | 较易(0.85) |
5 . 下列各选项中的两句,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契阔谈讌                              蟹六跪而二螯
B.𫐓以为轮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C.或师焉,或不焉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过墓作

蒲松龄

野有霜枯草,谷有长流川。草枯春复生,川流逝不还。

朱光如石火,桃杏忽已残。登垅见殡宫,丛柏翳新阡。

欲唤墓中人,班荆诉烦冤。百扣无一应,泪下如流泉。

汝坟即我坟,胡乃着先鞭!只此眼前别,沉痛摧心肝。

注释:①蒲松龄悼念亡逝的妻子之作。②指在地上铺开荆条坐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妻子亡逝已久,诗人到其墓前祭奠,创作本诗。诗歌因情感人,以真动人,令人叹惋。
B.诗歌开头部分借昔日平常之景触发诗人此时的情思,为全诗奠定悲伤凄凉的感情基调。
C.第六句“桃杏忽已残”一语双关,既指桃花杏花的凋零残败,也指妻子的亡逝。
D.七八两句承上启下,既照应标题,又自然地引出下文诗人对妻子的悼念。
2.有人评价本诗“字字是泪,句句含情”,请结合后八句分析本诗是如何做到感人肺腑的。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那是中国核潜艇发展历程上的“史诗级时刻”:1988年4月的一天,中国核潜艇在南海进行了极限深度的深潜试验。

这个试验有多危险呢?在水下数百米,艇上一块扑克牌大小的钢板,就要承受一吨多的重压。100多米长的艇体,任何一块钢板不合格,一条焊缝有问题,一个阀门封闭不严,都可能导致艇毁人亡。1963年4月,美国王牌核潜艇“长尾鲨号”进行深潜试验,在下潜近190米时沉没,艇上129人全部遇难。

在深潜试验誓师大会上,很多人拿出了遗书,还悲壮地唱起了《血染的风采》:“也许我告别,将不再回来……”这时,62岁的黄旭华宣布要与大家一起下潜:“我是总设计师,我要对核潜艇负责,对艇上170名同志负责……”现场瞬间沸腾了,大家心中的阴霾一扫而空。由此,黄旭华成为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下水深潜试验第一人。

那天,南海浪高1米多。潜艇慢慢下潜,先是10米一停,再是5米一停,接近极限深度时1米一停。钢板承受着巨大的水压,发出“咔嗒、咔嗒”的响声。气氛极度紧张,黄旭华依然全神贯注地测量和记录各种数据。试验成功了!人们握手、拥抱、哭泣。黄旭华激动难抑,写下四句话:“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他说:“我痴迷核潜艇工作一生,乐在其中。一个‘痴’字,一个‘乐'字,就是我一生的写照。”

对大国而言,核潜艇是至关重要的国防利器之一。核潜艇配上洲际导弹和核弹头,不仅有核打击力量,而且有核报复力量。有了它,敌人就不敢向你发动核战争,除非敌人愿意和你同归于尽。所以,《潜艇发展史》的作者霍顿认为,导弹核潜艇是“世界和平的保卫者”。

正因如此,1958年,中国政府在启动“两弹一星”项目的同时,也启动了核潜艇研制项目。中国曾寄希望于苏联的技术援助,却被傲慢地拒绝了:核潜艇技术要求高、花钱多,你们没那个水平也没有那个能力。国家领导人毛泽东放出狠话:“我们的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就是这句话,坚定了黄旭华的人生走向。中央组建了一个29人的核潜艇研究团队,黄旭华作为技术骨干入选。

苏联专家撤走了,全国没人懂核潜艇是什么,黄旭华也只接触过苏联的常规潜艇。他们只能从国外的报刊上搜罗有关核潜艇的信息,仔细甄别信息的真伪,拼凑出一个核潜艇的轮廓。

没有计算机,他们就分成两三组,分别拿着算盘计算核潜艇的各项数据。若有一组的结果不一样,就从头再算,直到各组数据完全一致。

还有一个“土工具”,就是磅秤。黄旭华在船台上放了一个磅秤,每件设备进艇时,都得过秤,记录在册。施工完成后,拿出来的管道、电缆的边角余料,也要过磅登记。黄旭华称之为“斤斤计较”。就靠着磅秤,数千吨的核潜艇下水后的试潜、定重测试值和设计值完全吻合。

1970年,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作为祖国挑选出来的1/29,黄旭华从34岁走到了知天命之年,把最好的年华铭刻在大海利器上。

准确地说,是把最好的年华隐姓埋名地刻在核潜艇上。

“别的科技人员,是有一点成果就抢时间发表;你去搞秘密课题,是越有成就越得把自己埋得更深,你能承受吗?”老同学曾这样问过他。

“不能泄露自己的单位、自己的任务,一辈子都在这个领域,一辈子都当无名英雄,评了劳模不能发照片,犯了错误只能留在这里扫厕所。你能做到吗?”刚参加研制核潜艇工作时,领导曾这样对他说。

黄旭华的回答是:“有什么不能的?比起我们经历过的,隐姓埋名算什么?”黄旭华出身于广东海丰行医之家。那时候的医生收入高、有地位,对黄旭华来说,学医从医是轻松而理所当然的选择。上初中时,日寇入侵,附近的学校关闭。14岁的他在大年初四辞别亲人,走了整整4天崎岖的山路,找到聿怀中学。但日本飞机的轰炸越来越密集,这所躲在甘蔗林旁边、用竹竿和草席搭起来的学校也坚持不下去了。他不得不继续寻找学校,慢慢地越走越远,梅县、韶关、坪石、桂林……1941年,黄旭华辗转来到桂林中学。

1944年,豫湘桂会战打响,中国守军节节败退,战火烧到桂林。黄旭华问老师:“为什么日本人那么疯狂,在中国土地上无恶不作?为什么我们中国人不能好好生活,而要到处流浪、家破人亡?为什么中国这么大,我却连一个安静读书的地方都找不到?”老师沉重地告诉他:“因为我们中国太弱了,弱国就要受人欺凌。”黄旭华下了决心:我不做医生了,我要学科学,科学才能救国。我要学航空、学造船,不让侵略者为所欲为。

抗战胜利后,黄旭华收到了交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成为造船系的一名学生。这是中国的第一个造船系,在这里,他遇到了辛一心、王公衡等一大批从英美学成归国的船舶学家,为后来的造船救国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人们常常以为,像黄旭华这样的一代英杰,是国家和时代选择了他;而走近他才会懂得,是他选择了这样的人生。1945年“弃医从船”的选择,与1958年隐姓埋名的选择,1988年亲自深潜的选择,是一条连续的因果链。

他一生都选择与时代同行。

“对您来说,祖国是什么?”

“列宁说过的,要他一次把血流光,他就一次把血流光;要他把血一滴一滴慢慢流,他愿意一滴一滴慢慢流。一次流光,很伟大的举动,多少英雄豪杰都是这样。更难的是,要你一滴一滴慢慢流,你能承受得了吗?国家需要我一天一天慢慢流,那么我就一天一天慢慢流。”

“一天一天,流了93年,这血还是热的?”

“因为祖国需要,就应该这样热。”

(摘编自许陈静、郑心仪、姜琨《深潜》)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美国核潜艇“长尾鲨号”深潜试验失败,造成艇毁人亡的悲剧为例,说明了核潜艇深潜试验的高风险性。
B.导弹核潜艇是“世界和平的保卫者”,对于保卫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它比“两弹一星”更重要。
C.虽然没有计算机,他们用算盘分组计算,用磅秤“斤斤计较”,保证了核潜艇下水前后各项数据的完全一致。
D.黄旭华亲身参与核潜艇深潜试验,既是为了提振信心和鼓舞士气,也是为了掌握现场第一手数据。
2.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提到的1958年、1970年和1988年是我国核潜艇研究发展史上的关键节点,同样也是黄旭华人生的重要时刻。
B.文章引用了毛泽东“我们的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狠话,充分彰显了国家领导人发展国防利器的坚定决心。
C.文章多处引用黄旭华的自述和与他人的对话,具体展现了他人生道路上的几次关键选择,揭示了他的心路历程。
D.黄旭华为了实现科学救国的目标“弃医从船”,在中国核潜艇的研究建造中付出了93年的热血。
3.下列诗句不能体现黄旭华精神品质的一项是(     
A.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B.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C.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D.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4.请简要概括文章的写作思路。
5.请结合黄旭华的精神品质和人生经历,谈谈对于当代青年自我成长的启示。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段一: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白居易《琵琶行·序》)

文段二:

白居易,字乐天,幼聪慧绝人,襟怀宏放。年十五六时,袖文一编,投著作郎顾况。况能文,后进文章无可意者。览居易文,不觉迎门礼遇。贞元十四年,始以进士就试,礼部侍郎高郢擢升甲科,吏部判入等,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四月,宪宗策试制举人,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策入第四等,授周至县尉、集贤校理。居易文辞富艳,尤精于诗笔。自雠校至结绶畿甸,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而往往流闻禁中。章武皇帝纳谏思理,渴闻谠言,二年十一月,召入翰林为学士。三年五月,拜左拾遗。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非次拔擢,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拜命之日,献疏言事。居易与河南元稹相善,同年登制举,交情隆厚。稹自监察御史谪为江陵府士曹掾,翰林学士李绛、崔群上前面论稹无罪,居易累疏切谏。疏入不报。六年四月,丁母陈夫人之丧,退居下邽。九年冬,入朝,授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七月盗杀宰相武元衡居易首上疏论其冤急请捕贼以雪国耻。宰相以宫官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会有素恶居易者,掎摭居易。执政方恶其言事,奏贬为江表刺史。诏出,中书舍人王涯上疏论之,言居易所犯状迹,不宜治郡,追诏授江州司马。

(节选自《旧唐书·白居易传》)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十年七月A盗杀宰相B武元衡C居易D首上疏E论其冤F急请捕贼G以雪H国耻。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和,唐宪宗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首创年号。
B.谪,指贬官降职,文段一中“左迁”与文段二中“贬为江表刺史”中的“贬”也有此意。
C.侍郎,本为宫廷的近侍,东汉以后,为尚书的属官,初任称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
D.吏部,属六部之一,掌管文职官吏的任免、科举、考绩、升降、调动、封勋等事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段一交代了《琵琶行》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概述了琵琶女的身世,点明了创作缘由。
B.白居易自幼聪明过人,弱冠之年创作的文章就得到了当时著名文士顾况的赞许。
C.白居易与元稹交好,元稹被贬时他多次上疏极力劝谏,奏疏呈上却没有得到回复。
D.白居易刚正敢谏,上疏请求抓捕刺杀宰相的刺客,却因越权进谏、小人的嫉恨等原因,先后被贬为江州刺史、江州司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2)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非次拔擢,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
5.白居易为什么能得到章武皇帝的重用,请结合文段二简要概括。

9 . 阅读下面的诗歌和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节选自曹操《短歌行》)

材料二:

十四年春三月,军至谯,作轻舟,治水军。秋七月,自涡入淮,出肥水,军合肥。辛未,令曰:“自顷已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之哉?不得已也。其令死者家无基业不能自存者,县官勿绝廪,长吏存恤抚循,以称吾意。”置扬州郡县长吏,开芍陂屯田。十二月,军还谯。

十五年春,下令曰:“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冬,作铜雀台。

庚子,王崩于洛阳,年六十六。遗令曰;“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谥曰武王。二月丁卯,葬高陵。

评曰: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眎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中、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吏士死A亡B不归C家室D怨旷E百姓F流离G而仁者H岂乐之哉?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鹿鸣,指古代宴请群臣嘉宾的乐歌。此处用来表达招纳贤才的热情。
B.掇,拾取、摘取,与《芣苢》“采采芣苢,薄言掇之”中的“掇”意思相同。
C.贤,指有德行、有才能的人,与《陈涉世家》“多闻其贤”中的“贤”意思不同。
D.除服,古人在父母、亲戚、朋友等去世后的一定时期内要穿丧服,除服即脱去丧服。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操将贤士比作绕树三周却找不到栖身之所的乌鹊,并将自己比作高山和深海,暗喻自己可以接纳天下贤才。
B.曹操规定,凡是死去的士兵家中难以维持生活的,朝廷对他们不能停止供应粮食,官员也去要慰问救济他们。
C.曹操在遗言中说自己死后的葬礼不必遵循古代的旧制,在外戍守的将领不准离开驻地,不要放金银珠宝作陪葬。
D.陈寿认为,在豪雄并起、天下大乱之时,曹操东征西讨,完成建国大业,虽有奸猾的一面,但仍是超绝一世的豪杰。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2)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
5.曹操在求贤用才上有何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商三官

故诸葛城有商士禹者,士人也,以醉谑忤邑豪,豪嗾家奴乱捶之,舁归而死。禹二子,长曰臣,次曰礼。一女曰三官。三官年十六,出阁有期,以父故不果。两兄出讼,终岁不得结。婿家遣人参母,请从权毕姻事,母将许之。女进曰:焉有父尸未寒而行吉礼?彼独无父母乎?婿家闻之,惭而止。无何,两兄讼不得直,负归,举家悲愤。兄弟谋留父尸,张再讼之本。三官曰:人被杀而不理,时事可知矣。天将为汝兄弟专生一阔罗包老耶?骨骸暴露,于心何忍矣。二兄服其言,乃葬父。葬已,三官遁,不知所往。母惭怍惟恐婿家知不敢告族党但嘱二子冥冥侦察之。几半年杳不可寻。

会豪诞展,招为戏,优人孙淳携二弟子往执役。其一王成,姿容平等,而音词清彻,群赞赏焉。其一李玉,貌韶秀如好女。呼令歌,辞以不稔,强之,所度曲半杂儿女俚谣,合座为之鼓掌。孙大惭,白主人;此子从学未久,只解行觞耳,幸勿罪责。即命行酒。玉往来给奉,善觑主人意向,豪悦之。尽遣诸仆去,独留玉。玉伺诸仆去,阖扉下楗焉。诸仆就别室饮。

移时,闻厅事中格格有声,一仆往觇之,见室内冥黑,寂不闻声。行将旋踵,忽有响声甚厉,如悬重物而断其索。亟问之,并无应者。呼众排阖入,则主人身首两断;玉自经死,蝇绝堕地上,梁间颈际,残绠俨然。众大骇,传各内闼,群集莫解。众移玉尸于庭,觉其袜履虚若无足。解之则素舄如钩,盖女子也。益骇。呼孙淳诘之,淳骇极,不知所对,但云:玉月前投作弟子,愿从寿主人,实不知从来。

以其服凶,疑是商家刺客,且以告郡。郡官问臣及礼,并言:不知。但妹亡去,已半载矣。俾往验视,果三官。官奇之,判二兄领葬,敕豪家勿仇。

异史氏曰:家有女豫让而不知,则兄之为丈夫者可知矣。然三官之为人,即萧萧易水,亦将羞而不流,况碌碌与世浮沉者耶!愿天下闺中人,买丝绣之,其功德当不减于奉壮缪也。

(节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卷三》)

注释   ①〔楗〕门闩。②〔素舄〕服丧者所穿白鞋。③〔豫让〕战国晋人,事智伯。智伯被赵襄子联合韩、魏所灭,豫让自毁形貌为智伯报仇。未果,遂伏剑自杀。④〔壮缪〕即关羽,死后被迫封为壮缪候。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母惭(A)怍(B)惟恐(C)婿家知(D)不敢告(E)族党(F)但嘱二子(G)冥冥侦(H)察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指冤屈,与《孟子》“戚武不能屈”中的“屈”意思相同。
B.夜,指在夜里,与《烛之武退秦师》“夜缒而出”中的“夜”用法相同。
C.优,表演杂戏,歌舞的演员。与“伶”合称,指俳优乐工;后指戏曲演员。
D.辞以不稔,与司马迁《鸿门宴》中的“具告以事”句式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商三官因父亲遭遇横祸而延搁婚期,在兄长们向官府申冤,一年未能平反的情况下,她要求埋葬父亲,依礼尽孝。
B.商三官认识到世道不公,明白克循正轨替亡父讨回公道无异于缘木求鱼,只能在安葬父亲后,悄然离家,另谋复仇之路。
C.商三官变装为男子,随优人赴寿宴,虽不擅歌唱,却博得邑豪喜爱,在其放松警惕后,斩决仇首,然后悬梁自尽。
D.蒲松龄在文末对商三官发出真挚礼赞,将她推许为“女豫让”,她与豫让一样凭借勇气和谋略,报仇成功。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婿家遣人参母,请从权毕姻事,母将许之。
(2)官奇之,判二兄领葬,敕豪家勿仇。
5.众人怀疑李玉是商家刺客的依据是什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