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3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促织》与《变形记》在故事整体设定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两篇作品都叙述了变形故事:一个是人变成了蟋蟀,一个则是人变成了甲虫。借助于这种变形手法,在貌似荒诞的叙述背后,作品表达出对社会重压下人的命运的思考,即对人与物之间的异化关系或者人的异化的思考,从而具有了深刻的批判性。

《促织》写的是一个在外力残酷压迫之下的小人物“离魂”的人间惨剧。人原是万物之灵,蟋蟀本是捕捉来给人当小玩意的,但在《促织》中,一切都被倒转过来──人成了一只可怜虫,而“蟋蟀”倒像在玩弄着人的命运,成了成名一家生死、吉凶、福祸的主宰。作者表面上写小小的蟋蟀,实际上则是把封建统治阶级的层层官员和处在社会底层、身受好几层压迫的老百姓,自上而下地串联起来,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专制制度对人性的摧残。

如果说蒲松龄只是无意识地涉及异化的问题,那么卡夫卡则是有意识地以表现主义的艺术手法,深刻表现了现代资本主义普遍的人的异化现象。人在一夜间变成了甲虫,从生理现象看,是反常的、虚妄的、荒诞的;而从社会现象上讲,又是正常的、可能的、现实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一旦失去谋生的能力、谋生的手段、谋生的资本、谋生的机会,就无异于变成一只甲虫。格里高尔发觉自己变成甲虫后,那一串焦急的心理活动正反映了他一年到头过的都是那种惴惴不安、灰黯屈辱的日子。这也就是资本主义社会中“非人的生活”。

《促织》思考问题的向度首先指向社会,而《变形记》则主要是对个人命运的关注。不同的思考向度,体现出中西方两种文化的不同影响。我们知道,中国社会是建构在一个个家庭的基础上的,家庭是社会的最小单位。在这样的社会格局中,个人的所有生存目的、生存价值指向的都是家庭和社会。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群体的利益(更多的时候就是家庭)高于一切,所以衣锦还乡、光宗耀祖就成了很多中国人的追求。而西方社会结构的最小单位是个人,或者说是依附于团体的个人。因此,强调个人的权利,对个人的关注,就成了西方社会鲜明的特点。因着文化的不同,中西方在思考问题时就会表现出相应的差异性。中国人总是将人置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下来观照,并进而思考人的命运;而西方人则习惯于以自我的眼光去审视社会,从而思考人的命运。《促织》与《变形记》所体现出的不同的思考向度正是这样一种具体的表现。

正是基于不同的思考向度,虽同样是运用变形的手法,但《促织》与《变形记》中人物变形的动因截然不同。在《促织》中,成名的儿子变为促织,是为了挽救整个家庭行将遭遇的灭顶之灾。换句话说,也就是个体是为着群体而牺牲的,这在某种层面上反映了中国人潜意识深处隐藏着的所谓忠孝,体现了专制社会里一个又一个的群体(即家庭)的悲哀。而《变形记》中格里高尔的变形,则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个体在难以承受的社会压榨下走向自我崩溃。虽然这一变形不可能不影响到家庭,但更多地体现出的却是社会重压下一个又一个个体的悲哀。

(摘编自韩玺吾《<促织>与<变形记>:荒诞的背后》)

材料二:

社交媒体作为互联网的新生力量,凭借信息海量、传播及时、交互性和娱乐性强等特点俘获了大量受众。人们在享受其带来的诸多便利时,也面临着被异化的威胁。社交媒体对人的异化,就是指人们沉溺于社交媒体建构的拟态环境中,无限依赖媒体提供的内容,从主动的生产消费角色被异化为受媒体控制和奴役的傀儡,一旦离开媒体,就会陷入极端的恐慌之中。如何规避被媒体异化的危险,是当下受众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

社会学家韦伯认为,人的理性包括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这两者之间的博弈与平衡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原动力。工具理性的表现形式就是技术革命;而价值理性则是对人的尊严、情感和命运的关怀,强调一个人对于价值问题的理性思考。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的工具理性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急剧膨胀,人们在享用技术盛宴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技术崇拜。而价值理性却被碎片化、娱乐化的快餐文化持续消解着,人的独立精神越发黯淡无光。在媒体使用过程中,人们将工具崇拜代替了理性思考,不愿付诸任何具体的行动,这种异化正是由社交媒体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之间的失衡导致的。

挣脱社交媒体建构的“异化牢笼”,亟需完善相关法律政策,以确保社交媒体的良性发展。同时,还要加强人文教育,培养国民的媒介素养与道德认同,将外在的约束转化为内在的理想信念与价值追求,减少社交媒体使人异化的可能。

(摘编自吴向华《新媒体环境下社交媒体对人的异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促织》与《变形记》都关注社会底层小人物的命运,表现出对社会的批判。
B.同是在讲述故事时使用变形手法,蒲松龄是无意识的,而卡夫卡是有意识的。
C.因为各自文化不同,《促织》与《变形记》中人物对自我的认知也明显不同。
D.新媒体既可以为人们带来娱乐与便利,又有可能变成束缚人和奴役人的力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样关注“人的异化”,材料一属于文学评论,透过文学作品分析人性,材料二直接分析社会现实中的问题。
B.两则材料都重视梳理主要关系,材料一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材料二揭示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间的博弈。
C.封建社会里人们容易受制于忠孝观念而牺牲自我,互联网时代人们往往由于对技术的盲目崇拜而丧失自我。
D.为了人类历史的可持续发展,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必须始终保持平衡,避免其中某一方的力量超过另一方。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人们沉溺于网络互动而日渐丧失现实沟通的能力和乐趣。
B.人工智能机器人ChatGPT强大到让许多人担心自己失业。
C.掉进消费主义陷阱的人拼命想通过网络购物来证明自己。
D.有些人将网络当成了法外之地而暴露人性中黑暗的一面。
4.常见的论证结构包括总分式、层进式、并列式、对照式等。材料二的论证结构属于哪一种?请简要分析。
5.《变形记》所揭示的人的异化与新媒体环境下人的异化,在表现和成因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
22-23高一下·全国·单元测试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老屋

李朝俊

一棵桐树,一句承诺,人树合一,成了父亲一辈子归宿的老屋

老屋是故乡桐柏的人们对棺材的隐喻,表示人终老后的去处,永远居住的屋子。

乡下人比城里人实诚,不避讳生老病死,年过五十就会想老屋的事。有人老屋做好二十来年,脸上红花雨点,没病没灾,健健康康,端碗能吃肉,丢饭可喝酒,手提肩挑,往返庭院,心在庄稼,想干啥干啥,该干啥就能干啥。也有人老屋做了一个又一个,都被近亲族人、急用者走了。人即便没病没灾,吃啥啥香,旧的老屋别人占去,新的老屋也得快快做好,要不就是块心病悬在那。人们常说:晚上脱了鞋上床,明个儿还能不能穿上,谁都不敢打包票儿。看着装满自己喜好的老屋,拥有者心里踏实满足,邻居们称赞这家子孙孝顺懂礼。

父亲早早就没了双亲,我也就没见过爷爷奶奶,家里自然不放老屋这物件。孩童时,心理上对油黑发亮、阴森森放在房山墙下或房廊拐角上的老屋,我有种天然的惧怕。走亲戚或到村里老辈人家去,总是绕着老屋远远跑开,或躲在大人侧后背立而行,眼不见但心里还是很烦,想早点离开这有黑木头的地方。

那年到西乡盘古山表舅家拜年,父亲和表舅,还有一群不认识的亲戚们,热闹非凡地在一个菜园地边放树。只见众人脱去棉上衣,有的挥镐挖泥土,有的奋力拉大锯,有的爬到树上,将粗粗的牛耕绳,拴在更粗的树杈上……我们这些看热闹的小不点,也被一个我们喊小舅的组织起来,在又粗又长的牛耕绳尾上,肩膀斜跨绑在大绳子上的布带,在数十丈开外的沙地里,伴着表舅好听的号子声,和大人们一势使劲,像抵头红了眼的牛犊,弓腰曲腿死死地拉着绳子不放,人和树展开拔河比赛,几番较劲,几番镐起锯响,人们把一棵大桐树拔输了,我们在嬉笑声中倒了一片。一个我叫舅姥的慈祥老人,将头巾取下擦眼泪,她满心高兴地笑着说:我的老屋这回又有指望了!

放倒一棵大树,菜园显得天阔地宽,树林透出一片青亮。几棵四、五把粗的桐树,在雪原土地上,格外挺拔向上。爱说爱笑的表舅,对着几个老汉儿开腔:那棵长得上下一般粗的树,是留给我自己做老屋的。别的几棵你们谁相中了就言语声儿。

蹲在树桩上吸烟的父亲,将烟锅在老树黑皮上敲了敲烟灰,顺手将烟袋别在腰间战带上。起身走到树林,张手测量了一遍桐树,抬头看了各树的长势,返回树桩弄好一锅新烟丝,一边吧嗒吧嗒享受,一边望着表舅开口道:你那靠东边的一棵给我留住,过几年够老屋材料了,遇上机会找人放倒拉走。在一片笑声中,表舅说:肯定给你留住!活到八十是你的,活到九十也是你的。随后将其儿子叫到跟前,收起笑脸严肃开口说话:我活着啥话不用说!若我不在了,那棵树也是你姑父的。这事你得往耳朵里记住。随后表舅又拍拍我的头,这个小外甥也帮忙一起记住这事!说得我满脸通红,众人又一片笑声。

第二天我们离开时,表舅送到村外竹林山上。父亲说千里相送终有一别,你就站这儿别往外送了,我们爷俩也快点往东乡赶。走了几步,父亲回过头来,好像忽然想起件事,轻轻地对表舅说:我把20块钱压在柜橱的酒瓶下了,多少算是这桐树板钱的意思。你回到家顺手收好,别让小孩子们给弄扔了。表舅说:大哥你这是何必呢!咱们这样的亲戚,还说啥钱不钱的?!我说过的话,吐口唾沫就是钉。那树说是你的就是你的,谁也不能够要去了。

父亲说,咱俩兄弟啥话都好说,孩子们很快长大了。咱们当老个儿的,要让孩子明白亲兄弟明算账的道理,别让小孩子们把路走歪了。

从此我记住这棵桐树,记住了父亲和表舅的情谊,记住了父亲年过五十岁,记住我这当儿子的责任,记住了父母笑声背后的不易。打这儿之后,我懂了些事,似乎知道用功读书,对桐树有种说也说不出,道还道不明的复杂感情。闻到清香的桐花,想到树下走走看看;望见碧绿的桐叶,想到皱纹爬满面容的父亲;偶尔无意中抚摸桐树硬皮,这沟壑纵横,这坚硬如铁,这世事沧桑……让我不敢深想,泪水就涌满眼窝。桐树在我的心中,比任何树都有用,这树与水泥瓦房,与高楼大厦,与庄园别墅,有了绝妙的相通之处。

从少年走到青年,从山乡高中走进城市校园,随着见识的增长,在书声琅琅的阶梯教室,在高大宽敞安静的图书馆,在大道通天的海防机场,我有时明白,有时茫然,有时觉得大可不必!某一天在品读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这两句诗时,忽然顿悟了老屋的神圣地位。住够了土墙茅屋,在大雨天里,顶上漏雨,墙角过水,与满地乱爬的土蛇蟾蜍、蚊虫老鼠共处生活了一辈子的人们,包括我至亲至爱的父亲,想得到的老屋,实际上是对一世追求未能实现的人生目标,用另一种不懈努力的心灵渴望去达到。拥有一栋遮风避雨的坚实住处,躺在深厚的大地里过上想要的好日子。

制作老屋的桐树,生长于大地,回归于大地,而人的生命传给后人。

一棵桐树,一座老屋,一方民俗,一个追求,一种精神!生生不息的后来人,可知道这桐树的情怀,这不屈不挠民族的渴望,这历史脉动的永远老屋,是人类发展的一块块活化石!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乡下人过了五十就必须考虑老屋的事,老屋实际上就是用故乡桐树做的棺材。提前做好老屋,体现了乡下人不避讳生老病死的人生态度。
B.老屋被人借走就得赶紧做新的老屋,只有看着装满自己喜好的老屋,拥有者心里才踏实满足,邻居们才会称赞这家子孙孝顺。
C.因为爷爷奶奶早已不在世,家里不放老屋,所以孩童时代的“我”对油黑发亮、阴森森的老屋产生了天然的惧怕心理。
D.父亲把钱压在柜橱的酒瓶下,不仅是想给表舅桐树板的钱,更是想为给孩子们做表率,希望孩子们尽早懂得为人处事的道理。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父亲的老屋”为行文的线索,虽用了较多的笔墨写父亲与老屋之间的故事,但行文中穿插了“我”的一些经历和感受,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B.“走亲戚或到村里老辈人家去,总是绕着老屋远远跑开,或躲在大人侧后背立而行”这一心理描写,细腻真实地再现了“我”的恐惧,极富有情境感。
C.文章详细描写了亲戚们在表舅家放树的场面,大家分工不同,齐心协力,渲染了热闹的气氛,以舅姥落泪烘托了大家的努力给人带来的感动。
D.文章语言灵活,如将“弓腰曲腿死死地拉着绳子不放”的人们比喻为“抵头红了眼的牛犊”,形象生动,写人和树“拔河”,趣味盎然。
3.“桐树在我的心中,比任何树都有用,这树与水泥瓦房,与高楼大厦,与庄园别墅,有了绝妙的相通之处。”请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有人认为本文的最后三段可以删去,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2023-04-14更新 | 150次组卷 | 2卷引用:第八单元(B卷·能力提升练)(与2023新高考题型接轨)-【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分层训练AB卷(统编版必修下册)
22-23高一下·全国·单元测试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与传统的纸质阅读相比,不受时间、地点、空间限制,随时随地拿起就能读的数字阅读,可以覆盖更多的用户群,让阅读变得更便捷、更高效。在科技赋能的背景下,数字阅读正在为全民阅读带来新的增量与新的体验,实现各类新型文化业态的深度对接融合聚变。在某平台上,《论语》成为2021年最受欢迎的读物,全年站内阅读人次接近3000万,超过80%是30岁以下的年轻读者。读者们在评论区讨论经典,答疑解惑,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今的国民思想在数字空间里碰撞出新的火花。《迷宫·如意琳琅图籍》、新华字典APP、史学双璧多媒体出版工程、番茄小说AI朗读……数字阅读体验馆里的各类新型阅读产品,为观众提供了专业化、场景化的沉浸式阅读体验。有了数字技术的加持,传统的文化业态壁垒正在逐步被打破,全方位传播、全场景阅读、全产业链构建的数字阅读新趋势正在形成。

(摘编自《让数字阅读更好赋能书香社会》)

材料二:

科技赋能,不只是阅读方式迭代更新,数字阅读的场景也更加多元化。下载有声阅读APP,不仅可以听小说,还可以听新闻等,重要的是解放了双眼,还能达到阅读的效果。安徽省蚌埠市的王女士说,她平时工作忙,所以选择有声阅读,在做饭、做家务的时间听书学知识、了解新闻。

在音频和短视频平台成为阅读推广重要阵地的今天,唯有以变应变,才能跟上时代节奏、满足读者需求。江苏省扬州市全民阅读活动办公室工作人员杨静路说。

互联网时代,数字内容的创新表达和呈现方式令人眼前一亮。书中的人物动起来,演绎精彩故事情节;书中的植物、动物、建筑惟妙惟肖,阅读变成了身临其境的体验⋯⋯在近日举行的首届全民阅读大会上,数字阅读体验馆设置了数字阅读成果、IP精品等展区,集合了VR阅读、5G高清视频、5G高清听书、AI智能导读等创新阅读服务,为用户提供丰富有趣的沉浸式阅读新体验。

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数字出版已经成为出版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阅读也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重要阅读方式。数字出版形态包括电子书、有声书、视频传播、多媒体课件、虚拟现实3D内容等多元化呈现方式,也包括个性化内容推荐、用户参与内容创造等新型知识生产与传播方式。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的深度融合发展,正成为中国出版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近几年,中国的数字阅读产业规模持续增长,用户规模逐步扩大,用户黏性持续攀升,整体行业市场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王炎龙表示:数字阅读将开启一个全新的阅读时代。对个人而言,书籍是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来源。书籍内容能与多样态的技术形式进行融合叠加,从而带给人们多感官、多时空、多体验的阅读氛围。新的阅读模式也将影响未来社会的文化形态、社交模式等。

(摘编自《科技赋能,阅读越来越有趣》)

材料三:

第27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这届年轻人读书有多狠被推上了热搜。

除了更爱读书的主观原因,这里面也有客观条件使然,比如疫情使得人们居家独处时间变长。此外,数字阅读、听书等新型阅读方式的兴起,也让读书变得更加便捷、自由。但这同时向人们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到底该怎样定义阅读?用手机刷网文或者看漫画,算不算阅读?通过音视频节目速读一本名著,算不算把书给了呢?

对过去的读书人来说,书籍是随身携带的精神圣殿。而在今天,阅读被许多人寄予了在信息洪流中摆脱焦虑、于风云变幻中栖息身心的厚望,但不能忽视的是,当技术发展给阅读带来便利之余,也存在着与阅读原本承载的价值背道而驰的隐患。

当人们使用阅读软件,平台往往会利用大数据为用户进行画像,不断根据其兴趣爱好精准推荐,有可能读了几十部小说,看的还是同一类故事;当越来越多的工具试图帮助人们提高阅读效率时,殊不知这些精神速食也让原作的营养白白流失。用半个小时说完《红楼梦》故事梗概,如何传达出那些藏在桃花流水间的百转千回,那些锁在朱门深院中的雅趣、荒唐与空寂?看专家学者谈论历史或者经济,但少了独立思考的过程,又怎能将头脑打磨得更加敏锐?在通勤路上听完一本《人类简史》,要是当作背景音乐而不入心,那么所谓的利用碎片时间阅读,恐怕只能沦为自欺欺人的笑话。

需要指明的是,阅读纸质书籍并不一定就优越于数字阅读,无论选择哪种阅读方式,其目的都是为了开卷有益。在全民阅读热潮面前,有必要保持充分的冷静和自省,警惕新型阅读形式大于实质。若忘记了阅读的初心,被新技术的福音所束缚甚至奴役,最终只能是沉湎于无效阅读所带来的虚幻满足感之中却一无所获。

(摘编自《莫让新型阅读变无效阅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阅读比传统的纸质阅读更便捷、高效,不受时间、地点、空间限制,随时随地拿起就能读,其覆盖的用户群更多。
B.在科技发展的助力下,数字阅读的方式在不断地迭代更新,人们不仅可以看电子书、听小说,还可以体验VR阅读等。
C.在首届全民阅读大会上,数字阅读体验馆通过多种创新阅读服务为用户提供了丰富有趣的沉浸式阅读新体验。
D.数字出版已成为当下出版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的融合发展,早已成为我国出版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广大读者通过在评论区讨论2021年最受欢迎的读物《论语》,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今的国民思想碰撞出新的火花。
B.传统的文化业态壁垒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正逐步被打破,形成了全方位传播、全场景阅读、全产业链构建的数字阅读新趋势。
C.科技使数字阅读的场景更加多元化,音频和短视频平台已成为阅读推广的重要阵地,唯有以变应变,才能跟上时代、满足读者需求。
D.书籍是人们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来源,从一定程度上来说,阅读可以帮助人们摆脱焦虑、栖息身心,而疫情使居家的人们更爱读书。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分析了数字阅读带来新的增量、新的体验与实现各类新型文化业态的深度对接融合聚变之间的关系。
B.材料二最后一段通过引用,指出了中国数字阅读产业规模增长和用户规模扩大对未来社会文化形态的影响。
C.材料三第二段通过提出问题,引起人们对“用手机刷网文和通过音视频节目‘速读’名著是否算阅读”等问题的关注。
D.材料一使用数据进行分析,客观具体;材料二以对个人阅读体验的介绍引出话题;材料三指出纸质阅读和数字阅读的区别。
4.请结合材料二阐述数字阅读已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
5.数字阅读存在哪些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请结合材料三概括。
2023-04-14更新 | 99次组卷 | 2卷引用:第八单元(B卷·能力提升练)(与2023新高考题型接轨)-【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分层训练AB卷(统编版必修下册)
4 . 《谏逐客书》与《与妻书》同为书信,请阅读文本比较二者在表情达意上的差异。
2023-03-01更新 | 135次组卷 | 1卷引用:大单元作业设计—必修下册 第五单元
5 . 实用性文本发表见解,叙述事实,抒发情感,或重在沟通与交流,或意在鼓舞与动员,或旨在劝说与安慰,都有一定的实用目的。任选一篇课文,借助相关背景资料,理解作者为文的目的,思考作者为此运用了哪些特定的表达方式和策略,举例作出说明。
2023-03-01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大单元作业设计—必修下册 第五单元
6 . 阅读《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回答下面的问题。
“我们的一切发明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应如何理解这句话?
2023-03-01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大单元作业设计—必修下册 第五单元

7 . 阅读《在〈人民报 〉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分析下面问题:

“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句中两个“奴隶”含义是否相同?“愚昧无知”的内涵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说?

8 . 阅读下列材料,思考:青年人应该怀有怎样的抱负和使命?

材料一:

“当代中国青年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生逢盛世,肩负重任。广大青年要爱国爱民,从党史学习中激发信仰、获得启发、汲取力量,不断坚定“四个自信”,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树立为祖国为人民永久奋斗、赤诚奉献的坚定理想;要锤炼品德,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加强道德修养,明辨是非曲直,增强自我定力,矢志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要勇于创新,深刻理解把握时代潮流和国家需要,敢为人先、敢于突破,以聪明才智贡献国家,以开拓进取服务社会。要实学实干,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孜孜不倦、如饥似渴,在攀登知识高峰中追求卓越,在肩负时代重任时行胜于言,在真刀真枪的实干中成就一番事业。”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寄语青年)

材料二:

“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这种职业不需要有不体面的行动(哪怕只是表面上不体面的行动),甚至最优秀的人物也会怀着崇高的自豪感去从事它。最合乎这些要求的职业,并不一定是最高的职业,但总是最可取的职业。”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材料三:

“她的一生,定格在芳华绽放的30岁。她北师大硕士毕业,放弃在大城市的工作机会回到家乡革命老区百色;她选择到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把双脚扎进泥土,为群众脱贫攻坚殚精竭虑,她忍痛告别重病卧床的父亲,深夜冒雨奔向受灾群众,面对危险坚定前行,不幸遭遇突如其来的山洪,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扶贫路上……她就是广西百色市乐业县新化镇百堤村第一书记——黄文秀。

(新华社《芳华无悔——追记用生命坚守初心和使命的青年共产党员黄文秀》)

2023-03-01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大单元作业设计—必修下册 第五单元

9 . 阅读《与妻书》,分析以下内容:

林觉民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妻子,希望与妻子“相守以死”,甚至希望妻子先自己而死,但为什么最终却决意离妻别子、慷慨赴死?

10 . 围绕“抱负与使命”主题,阅读本单元4篇课文,分析作者对时代和社会的看法,以及作者的写作目的。完成下面的表格。
作品写作原因与对象社会事件、现象或问题立场、观点或行为写作目的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谏逐客书》
《与妻书》
2023-03-01更新 | 185次组卷 | 1卷引用:大单元作业设计—必修下册 第五单元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