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3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客观的历史,是以往人类社会活动演变发展的进程;经过历史学家思考、记载下来的,便是书写的历史,即历史著作。人类社会生活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演进,人类对于自身历史的认识能力也由简单到复杂,由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逐步发展。其体现,便是观察历史由单一视角而发展到多重视角,所得的结果,是由比较朴素、简略的历史记载,逐步发展为复杂、丰富的记载。

人类远古的祖先实行“结绳记事”,就是最早的历史记录。到了殷商时代甲骨文上记载的事件,就已有明确的年、月、日要素。由此发展,就是编年史。以《左传》为代表的编年史以“时间维度”观察历史,以年、月、日为线索,叙述春秋列国的政治事件、会盟攻伐,以及各诸侯国的政权更迭、盛衰变化等。

司马迁作为伟大的历史学家,他继承了先秦史学的成就,并且加以大大发展。《史记》著史体系气魄宏伟,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互相配合而成,承载了丰富生动的内容,因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从史家的历史观察力来分析,则是由以往单一的视角,发展为多维视角,构成了宏阔的视野,主要包括三项:时间维度、人物活动维度、典章制度和社会情状维度。由此表明从先秦史学的初具规模,到汉武帝时期《史记》这部成熟巨著的出现,是由于史家历史观察力产生巨大飞跃而实现的。《史记》的五体结构是外在的形式,而其实质内涵,则是史家深邃的哲理思考:首先,历史的演变,是以时间先后为线索展开的,以年、月、日的先后,将一件件相关的史事组织起来。其次,凸显了历史的创造主体是“人”,是在各个不同的社会领域发挥了作用,而又各有鲜明性格特点的人物,在历史的舞台上演了复杂曲折的活剧。再次,制度的沿革和社会生活,也是客观历史演进的重要内涵,与事件、人物活动相结合,构成社会进程的全貌。

司马迁历史观察力的高明,确实令人叹服。多维视角从哲理思考上紧紧把握住人类历史演进的三大要素,五体结构的著史体系则是其外在形式,由此来展现历史丰富生动的内容。由于《史记》在著史格局上的巨大成功,从史学发展的实践上看,历代正史的编纂者绝无例外地以之为楷模,从《汉书》到《清史稿》,历经2000年均奉为圭臬。

再从历史编纂思想、编纂方法的得失言之,自东汉初的大史学家班彪父子,到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都做过精当的评论,予以高度赞扬。班氏父子主要赞誉司马迁善叙事理,才华过人,史德高尚。班彪云:“善述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野,文质相称。”班固谓:“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至唐代刘知几以后,评论者更加重视的,是司马迁创造的著史格局气魄雄伟,容量广阔,足以展现社会历史的丰富内容。清代赵翼说:“司马迁参酌古今,发凡起例,创为全史。……自此例一定,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之极则也。”

正因为司马迁在哲理思维上能发现构成历史演进的时间、人物、社会生活(制度沿革是社会生活中的要件)三大要素,所以才能达到如赵翼所言“发凡起例,创为全史”,并且以著史之“极则”来表达《史记》在构建史学体系上的最高典范意义。上述精到的评论,都深刻地揭示出司马迁在观察历史和表现历史上所具有的伟大创造力。

(摘编自陈其泰《司马迁的多维历史视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观的历史不可能与历史著作完全一致,但两者都会随着时间的向前推移逐渐复杂。
B.《左传》和甲骨文都是编年体史书,以年、月、日为线索,叙述春秋各诸侯国的历史。
C.《史记》采用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互相配合的史书体例来记载历史。
D.司马迁通过多维视角来观察历史,紧紧把握人类历史演进的三大要素,创作了《史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论述了历史和史书发展的一般规律,引出观察历史的多重视角的话题。
B.文章简要梳理了先秦时期的史学成就,以凸显司马迁在史学上作出的开创性贡献。
C.文章重点从《史记》的著史体系和影响力两个方面来论证司马迁的多维历史视野。
D.文章列举诸多文人学者对司马迁的评价,充分证明了司马迁对历史的伟大创造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时间维度、人物活动维度、典章制度和社会情状维度是司马迁观察历史的三大维度。
B.“人”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演进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史记》记事以“人”为中心。
C.《史记》取得了巨大成功,成为史书的范本,后代史书的编撰者都奉《史记》为圭臬。
D.司马迁获得后代学者的高度赞誉,从班彪父子到赵翼都称赞他才华过人,品格高尚。
2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感旧   韩偓

省趋弘阁侍貂珰,指座深恩刻寸肠。

秦苑已荒空逝水,楚天无限更斜阳。

时昏却笑朱弦直,事过方闻锁骨香

入室故寮流落尽,路人惆怅见灵光。


【注】①朱弦直,即朱丝直。意指性情耿直。②锁骨香。相传上古时期。司香神女创出了十三种不同的香。据说那十三种香。能深入骨髓,锁住魂魄,故又统称为锁骨香。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首联回忆自己当时在朝中的生活状况,皇上的恩惠永远铭记在心。
B.第二句虚写,指出秦苑、楚天随着流水、夕阳一去不复返,令人叹惋。
C.第五句诗人用自嘲的口吻表达出因自己性情耿直而不受时人接受之态。
D.诗末句写路人看到诗人过去的同事如今流落各地,进而产生惆怅之情。
2.诗人是如何围绕“感旧”进行抒情的?请简要分析。
2021-12-31更新 | 287次组卷 | 4卷引用:分层系列-第五单元综合检测B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仲尼之将丧

冯至

今天早晨,仲尼起得分外的早,这是因为他近日神魂不安,时有噩梦萦绕的缘故。扶着杖,立在门前,仿佛有什么期待似的,向着远方发呆。鸟儿们的晨歌将罢,草地上的露珠,一颗颗地映着旭日的光;遍地的野花,昂然向着这皤白老叟微笑,含着几分嘲讽的意味,但是他对于这些自然的景象,此时毫不注意;他只是想着,或者有一个弟子能够来吧,或者有什么人带来些外边的消息吧!等到了绝望的时候,便这般说:咳,他们也有他们自己的事,哪能影子一般地随我一生呢!——衰弱的目光,无力地望着——北方的云雾已散,蔚蓝的泰山余脉,远远起伏地,展开在他的面前了。

他远远地望见一个衣冠楚楚的人,渐渐辨别了知道是子贡以后,慈母见了远方归来的游子一般,两目射出来消逝了的旧日的光芒,迎上去,紧紧地握着子贡的手。——赐呀,你来得怎么这么晚呢?

子贡见他先生的神色、言语,都与往日不同,木鸡般愕然地立着了!使他忘记了种种的繁文,善于辞令的子贡,一个字,都不知怎样说才好。——先生……

——赐呀,你看这座泰山呀——方才的兴奋,立刻又归于消歇;手扶着子贡的肩,师生两个缓缓地走了几步。你说它有时要崩堕吗?

——先生……

——寂寞呀……赐,你日日锱铢为利,你好久不到这里来了……

子贡本来是因为货殖的事,由这里过,顺便看看先生,并且想问一问他近来对于政治的意见。哪知出乎意外,先生说出这样悲痛的话,是他从来没有听过的。——先生,可是病……

——我哪里有什么病,只是昨夜做了一个梦——咳,这样的梦,也不只一次了。你说,前面的泰山,有崩颓的那一天吗?

——先生,梦是无凭的;泰山是不会崩堕的,如同哲人没有亡一样……

——赐呀……仲尼皱纹消瘦的颊上,缀了两颗绿豆大的泪珠了。

子贡慢慢地,扶着先生又坐在石阶上,这时候太阳转到南方,被几片浮云遮护着。子贡站立在身旁。——等到浮云散开了以后,一只雄鸡高踞在树之巅,叫了起来了。

——赐呀,这是什么在叫?仲尼俯着头,一切都在白昼的梦里迷迷濛濛地。

——先生,是一只雄鸡。

啊,一只羽毛灿丽的雄鸡呀!他抬起头,对着那只鸡望了许久。假如仲由还在,恐怕又要把它射了下来,把它的羽毛插在他的冠上;把它的血肉来供我的馐馔。可怜他金星随着太阳一般,傍着我车尘劳劳于卫楚陈蔡的路上,一日不曾离开过我;同着我一块儿受着隐士们的嘲笑,路人们的冷遇,——我又何益于他呢?他终于很惨怛地死了!

我是自己打算定了的,终身作一个东西南北的流浪人;郑人为我编成歌谣,说我茫茫如丧家之狗,这四字,真是恰当啊!流浪的人,是没有家室的,我也是从没有一日以家室为怀。我的家室,早已任着它的自然而消灭了,家室啊,是我行为的障碍,是我思想之潮的堤防,我早已把它抛弃在比云还缥缈的虚无之乡了!死的,死了;散的,散了!

我抱着我的理想,流离颠沛,一十四年——卫呀,楚呀,陈呀,……没有一个地方,能够用我一天,种种魔鬼的力,恐吓着我,讽刺着我、压迫着我,四海之大,没有一个地方,容我的身躯;终于不能不怀着惆怅,回到我这儿时的故乡——故乡真是荒凉呵,乡音入在耳里,泪便落在襟前了!没有一个人不说我是陌生人,没有一个人对我不怀着一些异殊的意味。

我悔不该回到故乡,故乡于我,失尽了它的意味了。赐呀,我还有几天的生命呢,天也无边,地也无涯,悠悠荡荡,我种种的理想,已化作一片残骸,由残骸化成了灰烬了!后世呀,不可知的后世呀……

——后世,一定有认识先生的人……子贡寻不出另外可以安慰先生的话了,这淡如白水的慰语,丝毫没引起仲尼的注意——

——我为什么回到这个故乡来呢?我早就应该……我为什么不死在匡人的手里!为什么不死在陈蔡人的手里?那时候的死,是怎样的光荣!怎样的可以自傲!那个时候,有颜回在我的身边,仲由在我的身边,百十个弟子在我的面前!在弦诵声中死去,韵调是怎样的幽扬!怎样的美丽呀!现在,善良的颜回也死了,勇健的仲由也死了,百十个第子,都个人走上个人的路了!……死也要有死的时候!……天呀,天呀,……

仲尼一气说尽了多少天积蓄着的郁抑,两目像着了疯狂,两手按胸,不住地咳喘,再也说不下去了。子贡终于不大了解先生的这种心情上的骤然的改变,想用旁的话把先生的话路岔开,却寻不着适当的话。

——先生,该是午餐的时候了吧?

——啊,——似乎仲尼没有听清。——午餐?

——先生的精神太疲劳了!

——咳,疲劳啊——

——先生到房子里休息休息——

——休息?

——我到菜圃里去剪一些菜,为先生煮汤吧!

——你去吧,我到房子里……

子贡一步三回顾地,怀里怀着鬼胎,不知将来究竟要发生什么变故,走到房后的菜园里去了。仲尼依然坐在门前,他怕走进房内,同怕阴森的坟墓一样。远远近近,静悄得使人听着了万籁的极细微的呼吸……

正是傍午的时分。泰山的余脉,又蒙上一层薄薄的云霭了!

一九二五年七月作

(原刊于一九二六年十月《沉钟》第二期,有删改)

[注]子贡,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仲由,姓仲,名由,字子路。颜回,姓颜,名回,字子渊。三人都是孔子弟子。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日神魂不安”“时有噩梦萦绕”,既交代了仲尼起床分外早的原因,也暗示了他身体的衰弱状况。
B.仲尼看到雄鸡便想到了仲由的一生,想到仲由像金星随太阳般的追随自己,这表现出他对仲由的思念和歉意。
C.仲尼慨叹“没有一个人不说我是陌生人”,面对已失尽了意味的故乡,他早就发出了“故乡真是荒凉”的悲鸣。
D.“他怕走进房内,同怕阴森的坟墓一样”,表明作为圣人的仲尼也像凡人一样对死亡充满了恐惧。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中渴望“弟子能够来”“有什么人带来些外边的消息”等心理描写,突出了仲尼对弟子的思念和向往热闹的心情。
B.“衰弱的目光”“两颗绿豆大的泪珠”“对着那只鸡望了许久”等细节描写,包含着作者的想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C.小说中的对话描写没有运用引号,而大量使用破折号,不仅使行文简洁生动,而且蕴含良多,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D.作者结合《史记・孔子世家》《论语》等相关记述进行二度创作,使小说达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有机融合。
3.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4.文中仲尼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子贡这一人物对仲尼形象的塑造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我给县长当桌子

李立泰

老革命李政稳八十多了,身板硬朗。

当年李子跟栾县长闹革命时才十五六岁,警卫员、勤务员、通信员一肩挑。那次县大队被围,他办了一个鬼子还打趴下一个,后来,他们突围出来隐蔽在夹皮墙里。栾县长给中心县委写东西,没桌凳。李子说:县长,我蹲下举着马灯,你在我脊梁上写吧。

栾县长笑说:李子,你给我当办公桌了。等咱打跑鬼子,成立新中国,到县政府叫你坐我办公桌上过过瘾。

在一次战斗中他的腿被子弹打穿,感染了,肿得跟小孩儿肚子一样,高烧昏迷,眼看活不了了。八路军冀南七分区二十四团正好转到马颊河来,栾县长把他送到二十四团医治,卫生员不敢下手,说:这么严重,看不了,得转分区卫生所。上哪儿找卫生所?找到他也没气了。栾县长说:你治吧,我相信你,活人当死人治。

二十四团卫生队,有镊子、针管、针头、手术刀还是铁匠打的刀子,消毒用白酒,清洗伤口用盐水,麻醉药、盘尼西林早没了。

他小腿坏死,必须截肢。

卫生员说:栾县长,你得抓紧找盘尼西林。

栾县长说:你说咋治就咋治。

截腿咱没手术锯。

拉树的锯行不?我不管用啥,截了就行。

锯条在锅里煮,毛巾包小棍儿让李子咬住。胳膊、腿绑床上,四个战士摁紧。栾县长说:兄弟坚持住,咬紧牙关,一会儿就完!李子疼得把棍子咬断了,浑身淌汗往床下滴,栾县长的褂子也溻透了。想想我们手上扎个刺还疼得很。它甚至连钝刀子都不如,它是拉树的锯条!

李子,真正的钢铁战士!

没麻药,锯条像锯木头般把他的小腿锯下来!李子疼死又醒过来,他硬挺过来了。

后来,李子回村里做革命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栾县长任专员。李子成了老李,他骑驴进城看栾专员,门卫不让牵驴进专署。我找栾县长,找栾居山县长!老李说。

老战友见面,老李不敢拥抱老县长。倒是栾专员拥住了他,两人都掉泪了。

栾专员说:兄弟,过得咋样?

老李擦擦泪,说:凑合着过呗。

栾专员说:我许的咱胜利了,叫你坐我办公桌上,今儿兑现。

老李在褂子上擦擦手,摸摸老县长的桌子,说:那不叫人家笑话吗?

栾专员说:那坐坐我椅子吧,也算兑现。

老李坐在栾专员椅子上,两手扶住扶手,屁股颠了三颠,说:不孬,坐江山啦!

栾专员给他要了新拐,让民政局到省民政厅给他定做假肢。

办定期补助时他麻烦过栾专员。虽然规定红军、西路军、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志愿军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脱产游击队都享受国家优抚的定期补助,但老李需确认在县大队打鬼子那段属脱产游击队。

人说李政稳:你背脑瓜子闹革命,也没弄个一官半职的?他说:都当官,谁干活儿?要跟牺牲的战友比,我还坐过江山哩。

他当大队支部书记。公社书记夸:老李啊,你当社员别说五好、八好,十好也合格。大队书记却当得不易。老李没文化,打游击时跟栾县长学了几个字。他退下来后还闲不住,好操心。

有次因提留的事,他背根假肢上县里了。门卫挡住他,他抡起假腿:老子革的命你在这儿享福,我打鬼子那会儿你还没影儿呢!民政局来人把他接进去。

老李说:您光说县长在哪儿办公就中。可是没人告诉他。

我革一辈子命,图啥?难道连县长在哪儿办公都不叫知道吗?

他褂子一扒,说:当年栾县长在我脊梁上办公,我当桌子。他脊梁上那块块伤疤,亮闪闪的,像枚枚勋章!

不找县长啦,回家。

正碰上县长下乡回来,听见他嘟囔县长、县长的,县长问:老大爷啥事?

我不跟你说,你们这些同志都不告诉我县长在哪儿办公。

哦,我就是县长。

那我不白来,见县长了,回去好跟庄乡爷儿们说,要不他们笑话我白革命一辈子。

啥事啊,大爷?给我说。

没事啦,民政局跟我解释了,县长你忙去吧。

县长一指:看见了吗?二楼中间那个门就是我办公室。

县长对秘书说:叫小车班送送。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年代,李政稳都是一心为革命、一心为人民,他是一位真正的共产党员。
B.李政稳受伤被截肢保住性命,既因为他自己性格坚强,也因为栾县长当机立断,这也充分表现了抗日战争的残酷性。
C.李政稳说自己“坐过江山”,是说自己享受到了革命成功带来的果实,与那些牺牲了的战友相比,自己幸运得多,没有必要计较“也没弄个一官半职”。
D.县长吩咐秘书叫小车班送李政稳回去,是怕李政稳继续找麻烦,这也从侧面突出了李政稳为提留问题进行的“斗争”取得了胜利。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大量运用语言描写,既充分展示了人物性格,又快速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扩大了小说的容量。
B.“我给县长当桌子”是一个在特定年代特定环境中才会出现的细节,它增强了小说的传奇色彩,也引出了后文相关的情节。
C.栾专员让李政稳坐他的桌子,与门卫挡住李政稳形成对比,暗示了在某些地方还存在一定的官僚主义作风。
D.小说善于运用场景转换来推动情节和塑造人物:从隐蔽夹皮墙、“给县长当桌子”到二十四团用锯截肢,从坐栾专员办公室的椅子到上县里为农民反映提留问题,细节生动,形象鲜明。
3.结合文章内容,试分析栾县长的形象特点。
4.富有传奇色彩是很多革命文学的一大特征,请从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两个方面赏析文章的传奇色彩。
2021-12-22更新 | 281次组卷 | 6卷引用:第四单元(A卷·知识通关练)-【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分层训练AB卷(统编版必修下册)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段时间,关于什么是共同富裕的讨论比较多。

“富裕”二字很容易理解,少有争议。而人们对“共同”二字的理解就五花八门了,有人认为是同时间、同步调、同标准,有人认为是每个人的收入水平、财富水平都差不多,也有人认为是平均化分配社会财富。显然,这是把“共同”二字简单化为一个字“同”了,是不准确的。共同富裕,是指人们在意愿上、程序上、法治上、结果上都做到相互兼顾、整体考虑,一起推进经济包容发展和社会公平分配。

共同富裕这个命题,并不是首次提出,而是人类社会长期的追求。在不同历史时期,共同富裕的内涵也不同。站在当前历史坐标轴上,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共同富裕,是指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基础性制度更加协调,推进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摘编自董少鹏《“共同富裕”要努力让14亿人“共同满意”》)

材料二:

富民是治国安邦之基石。在儒家思想里,富民之所以为“政之急”,是因为它有着治国安邦的重要政治意义。

富民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儒家认为现实的经济利益决定人们的思想意识,即孟子所谓的“恒产决定恒心”“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这里的“恒心”,既指人的道德意识,也包含人们的社会认同和依礼循则的秩序观念。儒家认为此“恒心”与社会的治、乱密切相关,缺乏“恒心”,社会就会陷入无序和混乱,“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社会一旦出现“无不为已”的局面,当然也就不能实现有效的治理,“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相反,孟子认为若“制民恒产”,使每户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家家栽种桑树,又养鸡、豚、狗、豕之畜,人人安居乐业,自会政通人和:“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正是循此“恒产——恒心”的道路,所以孟子认为富民有着急切的现实合理性和必要性,“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富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所谓“反其本”,实即“制民之产”,亦即采取切实施政措施来富民,实现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此为安民致治的要津。

民富才能国安。儒家认为民心的向背是统治是否合法、合理的最终依据。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而要获得人民的支持,统治者则必须“与民同乐”而不能“独乐”,“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孟子所谓的“同乐”,其要义在于“与百姓同之”,“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而究其实即强调统治者应关注并解决好民生问题,正如《孟子·尽心上》所言:“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儒家认为,唯有富民,才能赢得民心,也才能“王天下”。儒家认为,真正“王天下”的统治者,无不是“富民”的;如果不是这样,统治者只满足一己私欲,不顾人民冷暖饥寒,则其执政合法性不仅不足,其国也将难安。正是有鉴于富民对于治国安邦如此极端的重要性,故儒家一直宣扬“富民为本”。

(摘编自《光明日报》《政治哲学视域下的儒家富民论》)

材料三:

实现共同富裕不会“一蹴而就”,要对其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有充分估计。就发展历程来看,任何事物发展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实现共同富裕需要经历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先富带后富、帮后富”,从“迈出坚实步伐”到“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从“基本实现”到“全面实现”的过程。就现实困难来看,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就业和收入分配也产生一定负面影响。因此,实现共同富裕必然是一项长期任务,也是一项现实任务,等不得,也急不得。

实现共同富裕不能“等靠要”,而要靠共同奋斗。有人认为,共同富裕有国家的强力保障,可以不劳而获,“吃大锅饭”了。这种认识显然不正确。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即使将来发展水平更高、财力更雄厚了,也不能提过高的目标,搞过头的保障,坚决防止落入‘福利主义’,养懒汉的陷阱。”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也必然要依靠全体人民共同奋斗,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来实现。其中,培育高素质劳动者是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关键。这就需要为人民提高受教育程度、增强发展能力创造更加普惠公平的条件,提升全社会人力资本和专业技能,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增强致富本领,尤其要重点鼓励培育辛勤劳动、合法经营、敢于创业的致富带头人。

(摘编自田训龙《推进共同富裕不宜急、不必忧、不可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共同富裕的内涵,与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
B.孟子所说的“无恒产,因无恒心”中蕴含着经济基础决定思想意识之意。
C.有“恒心”的前提是有“恒产”,为政者如果能“制民恒产”,那引导百姓向善就容易。
D.儒家认为统治合法、合理的最终依据是民心;统治者只要做到“与民同乐”,就可获得民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先指出人们对“共同富裕”中“共同”错误的看法,再明确“共同富裕”的正确内涵。
B.材料二主要采用了引用的论证方法,引用孟子的话语,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C.材料三着重分析了实现共同富裕不会“一蹴而就”是因为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一问题。
D.材料三对如何“培育高素质劳动者”给出了具体做法,其重中之重是鼓励培育致富带头人。
3.下列四句是网上文章标题,哪一项与材料三的观点相左(     
A.共同富裕,每个劳动者都不能缺席
B.共同富裕发展的成果人人有份
C.人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密码”
D.用好致富带头人,念好“共同富裕经”
4.如何理解材料二中的“本”?
5.这三则材料组织在一起,存在怎样的内在逻辑关系?请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①近一段时间,内卷化成了一个网络热词,被频繁地用于各类社交媒体针对诸多社会热点事件的讨论之中:从对各行各业内日益普遍化的“996”工作模式的声讨,到对高考负担过重与教育资源分配不平等趋势的担忧,甚至到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周期性危机的批判与解读,内卷化一词成了公众对复杂现象进行描述与深入剖析的概念切口。

②然而,同基于内卷化概念的相关讨论方兴未艾的图景相悖的是,人们对内卷化的具体内涵究竟是何往往不甚明朗。内卷化,这一源自文化人类学域,最初被用作描述社会文化变迁规律与分析经济发展阶段问题的专业词汇,其原意已然在当下的互联网语境中,经由不断的解构与重构延伸出了更多新含义。

③内卷化,亦称过密化,最初由文化人类学家亚历山大戈登威泽提出,用于描述社会文化模式的变迁规律,即当一种文化模式进入到最终的固定状态时,便逐渐局限于自身内部不断进行复杂化的转变,从而再也无法转化为新的文化形态。而在中国语境下,内卷化概念最初闻名自历史学家杜赞奇对于古代中国经济生活的研究成果中:杜赞奇借用内卷化一词描述清代人口爆炸,廉价劳动力过剩,从而无法带动技术革新,使得古代中国的经济形态长期停滞于小农经济阶段的发展状态。其后,历史学家黄宗智在其著作《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将内卷化总结概括为对于“没有发展的增长”的经济状态的描述,由此形成了中国社会科学界对于内卷化定义的共识性理解。由此,中国社会科学领域开始逐渐将内卷化概念延伸至更广泛的研究领域当中,以求借其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所存在的诸种问题。

④在当下的互联网语境中,内卷化的具体内涵从最初对于社会文化变迁规律与分析经济发展阶段问题的描述,已逐渐产生了演变:对于个体而言,内卷化——无论体现在考生之间的升学竞争当中,还是体现在各行各业内正在日趋普遍化的“996”工作模式当中——更多指代其学习、工作与生活需要投入更多精力与成本,却并不能相应地获得更多回报的“无效努力”的状态;而对于宏观社会而言,诸多个体的内卷化又能够引发整个行业乃至社会为了实现同一个目标,却需要付出同以往相比更多的人力和物力的整体效率下降的状态。

⑤内卷化相关话题的主要参与者,通常是接受过良好教育,受雇于学术机构、金融领域与互联网行业等部门的青年白领群体。一方面,面对社会福利制度尚不健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等旧问题,以及“996”工作模式的普遍化、社会阶层固化与不平等进一步加剧等新问题,这些群体基于自身晋升困难、劳动权益难以获得保障、暴露于潜在的经济与健康风险却又无力改变,从而不得不继续从事日益常态化的过度劳动的处境,往往可以在内卷化概念对于“没有发展的增长”状态的描述当中取得情感上的共鸣。另一方面,由于高等教育文凭在近年来愈发陷入通货膨胀化的趋势,社会竞争的压力并未伴随着全民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而得到抑制,反而被不断地加剧,在这一背景下,“高学历”标签在就业市场当中所扮演的角色逐渐从锦上添花之物沦为最基本的“敲门砖”,而受过良好教育的青年白领群体,其“身价”同样亦相应地快速贬值。

⑥在此基础上,内卷化所映射出的,由诸多个体的内卷化所引发整个行业乃至社会为了实现同一个目标,却需要付出同以往相比更多的人力和物力的整体效率下降的状态,成为一种足以令人信服的合理解释,并同白领群体们所面临的无奈而迷茫的处境高度契合。

⑦内卷化一词的流行,反映出当下大众对于既有社会问题的反思欲望正在逐渐激活,但即便如此,相关讨论仍存在诸多局限之处。一方面,滥用内卷化一词对各类相互之间并不存在直接关联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做法仍略显牵强,即便是在专业的社会科学领域内,面对流变而复杂的现代社会及其林林总总的症结,没有任何单一的概念拥有对其一言以蔽之的能力;另一方面,内卷化一词武断而过度的使用往往会导致我们对于复杂问题的理解变得过于简单化。

(摘自冯皓辰《内卷化:一个学术名词如何得考生、社畜和时代的共鸣》)

材料二:

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人口老龄化加剧,社会阶层开始固化,内卷成了一件越来越普遍的事情,就像卷心菜,始终在原地卷自己,既不会再长高了,也不会再变大了,从此停滞不前。

在整个社会还没有出现新的变化之前,面对这个“内卷化”的时代,我们该如何跳脱出简单自我重复,没有任何变化和改观的圈层,实现人生的跃迁呢?

首先要做的,不是自怨自艾,而是反思自己当下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如此,你才能开启自我成长自我进化,避免被卷入无效的低水平重复中。成长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去实践,去行动。换句话说,你需要一步一步地去行动,去试错,然后通过这个过程中的思考,来对行动的方向和节奏进行调整。就像你要学游泳,不是先去找一本游泳的书,而是先下水去试着感知水的属性,然后在练习的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的动作哪里做对了,哪里做错了,进而去调整游泳的动作,这样才能够真正地学会游泳。所以,认知升级的最重要的工具就是行动中的反思。之所以行动中的反思可以对抗“内卷”,是因为在内卷化的时代,我们会倾向于在舒适区里画地为牢,虽然看起来很努力,但却并没有什么用。而行动中反思,不仅要求我们通过行动来获取认知,并且要在行动中去反思自己获得的认知,去伪存真,改良我们的行动,然后真正地让我们的认知升级。只有你获得了人与人之间认知上的差异,你才有可能避免卷入一场毫无意义的人为竞争,进而在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很多人的内卷,来自从众,完全没有认识到自己真正的价值所在,更分不清自己人生里的轻重缓急。就像别人加班了,你也一头扎进去加班,别人家小孩练琴了,你也要给自己家小孩报班,结果就进入了内卷化的陷阱。爱因斯坦曾说,这个层次的问题,很难靠这个层次的思考来解决。这其实就是一个升维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改变自身看问题的视角。提升自己的思维层次,拓展出新的人生视角,发掘出一个全新的人生格局。你才有机会跳脱出内卷化的生活,从自身真正的价值观出发,打破低效的自我重复,避免无效的竞争,完成人生的破局。

“内卷”的一个特点是僵化,我们呆在原有的圈层里,看似在不断努力不断精进,其实都是一些无效的自我重复。在生活的各种“内卷化”之下,我们很多人会失去工作和生活的热情,感觉人生无趣无聊。这时候,超越“内卷”的关键,就是创新,通过找到新的人生赛道,拓展自身能力圈,从而走出当下的囚徒困境,获得再次发展。

(摘自《“内卷化”的时代,我们该如何实现人生跃迁? 》)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是(     )
A.文化人类学家戈登威泽指出,一种文化模式发展到瓶颈期时,自身内部难以产生新的文化形态。
B.近年来,随着内卷化的热议,这一词语成了大众对一切复杂现象进行描述与剖析的入口。
C.清代时期中国的经济形态长期停滞于小农经济阶段的发展状态,所以廉价劳动力过剩,从而无法带动技术革新。
D.历史学家黄宗智“没有发展的增长”的经济状态的描述,促进了中国社会科学界对于内卷化定义的共识性理解。
2.根据材料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是(     )
A.“内卷化”本来是个专业化的概念,但是在现在互联网的讨论中其含义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B.面对这个“内卷化”越来越明显的时代,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提高认知能力,让自己的认知升级。
C.内卷的特点是僵化,所以很多人的内卷来自随波逐流,看似在不断努力精进,实际都是一些无效的自我重复。
D.作为内卷化相关话题的主要参与者,往往能在内卷化概念对于“没有发展的增长”状态的描述当中得到情感上的共鸣。
3.根据材料二的观点,下列各项中,符合内卷化效应的是(     )
A.王阳是名牌大学毕业生,大学毕业后三年换了六份工作,每次刚熟悉工作就离职,下次重新开始。
B.图书管理员李老师工作十几年,经常有研究成果发表,但一直没有升职。
C.老张近二十年在城里打工,长期在某家公司做保安,一直没有什么改变。
D.刘阿姨抱怨丈夫张先生性格固执,一起过了几十年,经常督促他,也没有什么改变。
4.材料一第⑤段作者所述理由的两个方面能否互换?请说明理由。
5.根据以上材料,谈谈现代年轻人应该如何应对当下的“内卷”现象。
2021-11-10更新 | 303次组卷 | 4卷引用:第八单元(A卷·知识通关练)-【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分层训练AB卷(统编版必修上册)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草蛇灰线”是中国古代小说评点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技法术语。20世纪80年代以来,虽然否定小说技法研究的状况依然存在,但“草蛇灰线”等技法术语进入了真正的研究之中,研究者已经注意到在小说评点中这一技法术语的价值。但是已有研究就材料而言,相对单一,谈不上全面深入,鉴此,本文拟作详细分析。

据现有文献,“草蛇灰线”较早出现在唐代,唐人杨筠松撰堪舆书《撼龙经》已有提及。明人所撰《灵城精义》亦有记载:“气脉所以分别?凡脉之行必须敛而有脊,乃见草蛇灰线,形虽不甚露而未尝无形也。”可见,“草蛇灰线”的使用较早出于古代风水典籍,指山势(龙脉)似断非断、似连非连的态势。在诗文等文学领域,“草蛇灰线”较早出现于明末刘宗周《圣学宗要》,用以指“圣学”相传中的时断时续的态势,扩大了这一术语的运用领域。此外,诗论、散文批评、戏剧批评中也借鉴了这一术语。

在小说批评中引入“草蛇灰线”一语可追溯至明代“戏笔主人”所撰的《<忠烈传>序》,他认为:“意则草蛇灰线,文则中矩中规,语则白日青天,声则晨钟暮鼓。”而金圣叹是最先在小说评点中较为广泛使用“草蛇灰线”这一技法术语的,翻检《贯华堂第五才子书水浒传》,“草蛇灰线”一词总共出现四次,形成了复杂而丰富的内涵。据此,我们从三方面对“草蛇灰线”在小说批评中的使用进行探讨。

首先是作为“结构线索”的“草蛇灰线”。《红楼梦》第八回在写及宝钗与宝玉互赏佩玉之后,脂砚斋的夹批为:“余亦想见其物矣。前回中总用草蛇灰线写法,至此方细细写出,正是大关节处。”以“金玉”作为贯串上下文的线索;又如第二十六回正文叙及“林姑娘生的弱,时常他吃药,你就和他要来吃,也是一样。”其后有评语:“闲言中叙出黛玉之弱。草蛇灰线。”作为“结构线索”之“草蛇灰线”,其主要特征表现为:前文对同一物象有意无意地反复叙写,至后文关键处加以点破,从而显露出一条非常清晰的贯串线索,给人以出其不意的“蓦然阑珊”之美。

而作为“伏笔”和“照应”的“草蛇灰线”法,在小说评点中更为普遍。毛氏父子在评点《三国志演义》中较早体现了此意蕴。在第二十一回叙及刘备得知公孙赞已死但不知赵子龙下落时,其后夹批写道:“不独玄德欲知其下落,即读者亦急欲知其下落,乃此处偏不叙明,直至后古城聚义时方才出现。叙事真有草蛇灰线之奇。”

隐喻式“草蛇灰线”在批评家笔下并不多见,但它给小说批评带来的影响却是重大的。细究而言,“草蛇灰线”的隐喻象征意蕴实为古代所谓追求“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的演绎形态之一,它延续了在创作和批评中对“尚简用晦”之处加以不断指涉和发挥的传统。

从上述各种用法来看,结构线索以及伏笔照应两种意蕴成为这一术语的主导内涵,隐喻象征仅为“草蛇灰线”意蕴的支流(正因如此,“草蛇灰线”在典型的长篇章回体小说批评中体现更为普遍,而在诸如结构较为松散的《儒林外史》中表现并不是很明显),而且前者着眼于艺术手法的体现,后者偏重于意蕴内涵的解读。此三者共存于“草蛇灰线”这一术语之下,更多的在于外在形态上的共通性(所谓“有意无意”和不露痕迹)而非实质内涵的等同性。

(摘编自杨志平《论“草蛇灰线”与中国古代小说评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草蛇灰线”较早出现在古代风水典籍中,后成为中国古代小说评点中较为常见的技法术语。
B.“草蛇灰线”被引入小说批评中可追溯至明代《〈忠烈传〉序》,书中认为它是指表意深刻、令人警觉。
C.“草蛇灰线”在金圣叹的评点中形成了复杂而丰富的内涵,这对本文的研究有一定的作用。
D.隐喻式“草蛇灰线”虽给小说批评带来重大影响,但其实质与“草蛇灰线”的主导内涵不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提出问题,其后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分析了“草蛇灰线”在古代小说评点中的使用。
B.文章多次使用类比论证和道理论证分析小说批评中“草蛇灰线”的使用,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C.文中第4段引脂砚斋点评《红楼梦》的内容,旨在阐明“草蛇灰线”能引发阅读兴趣的观点。
D.文章第6段认为“草蛇灰线”与“春秋笔法”有关,肯定其具有指涉和发挥“尚简用晦”处的作用。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评点中不属于“草蛇灰线”在“结构线索”方面的表现的一项是(     
A.骤看之,有如无物,及至细寻,其中便有一条草蛇灰线,拽之通体俱动。
B.起首点明“嗜琴”,后“学琴”,终以“琴声”,通篇以“琴”作草蛇灰线之法。
C.脂砚斋评《红楼梦》中“元迎探惜”四春谐音为“原应叹息”,有草蛇灰线之妙。
D.一僧一道在恰当的时间出现或隐形,宛如关节,草蛇灰线,贯穿全文。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国潮是指以本土产品和本土品牌为载体,以中国传统文化或价值为主要设计理念,并融入国际时尚元素所引领的消费潮流。国潮的流行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从“商战立国”到“品牌立国”。从清末至新中国成立这段时期,国货运动的发起主要是为了抵御外侵,运动的主要宗旨是围绕抵制洋货入侵和商战立国进行的。如果说,在新中国成立前,救亡图存是国货运动的重要议题,那么新中国成立后,国货的提倡无疑具有振兴经济、促进国家独立、富强的重要内涵。至20世纪80年代,国货基本遍及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汹涌澎湃的经济浪潮,一些国民开始盲目追崇国际品牌,无数的本土品牌逐渐丧失其价值。针对这种危机,早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召开开启了国潮、国风与怀旧的序幕,被视为国货再次复兴的起点。自2008年以来,铭刻一代人历史记忆的老牌国货在延续自身品牌底蕴的同时,开始转变自身,融入当代人的审美元素,实现“华丽转身”,如百雀羚和大宝的回归。与此同时,新一批国货品牌开始诞生,如享有“国货之光”美誉的国产数码产品和华为、小米手机等。此二者被学者称之为“新国货”。这些国潮品牌的兴起,以其高性价比、时尚的风格,特别是其蕴含的民族主义情怀,日益引起消费者的关注与认同。国人对本土品牌的青睐已经超过了对国际品牌的“热爱”,因此2018年被视为“国潮之年”,“为情怀买单”成为当年的热门词汇。由此可见,国潮消费充分体现了我国以品牌立国的决心和信心。

从制造到创造。当今商品的生产工序主要由西方发达国家提供。发达国家掌握了关键核心技术,并严密维护这些技术的垄断性和唯一性,以防止在全球性生产和消费链中丧失中心位置。不仅如此,西方发达国家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文化,如美式的商业运作、市场管理、零售模式和消费主义文化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被复制,广大发展中国家在模仿这些生产模式的同时,也受到消费主义符码及其背后的价值观的影响。消费受众不仅容易背离原有的文化价值观,而且易产生错误的价值观,导致对西方文化的神化和对自我文化的矮化,引发对民族文化的不自信,进而丧失民族认同。

国潮的出现与盛行宣告了中国欲告别“制造大国”的单一国际形象,转向创造本土品牌,走“创造大国”之路。这无疑既打破了西方发达国家垄断核心技术的“狼子野心”,又以“中国创造”的国际形象在全球化生产和消费链中占据“一席之地”;既破除国民对西方消费文化的神化和对西方消费方式的沉湎,又能通过创造本土品牌,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既能有助于国民回归理性与批判精神,又能扬弃全球盛行的,注重高消费和高消耗的效率性消费文化,走一条“通过时间的消耗,在时间的延展中促进内在精神充实和自我发展的发展性消费”之路。

(节选自郑红娥《民族认同下的国潮消费解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潮以中国传统文化或价值为内核,融入当代审美元素,并注重与国际接轨。
B.国潮品牌蕴含着民族主义情怀是国人对其热爱程度超过国际品牌的重要原因。
C.国潮的兴盛表明中国将由“制造大国”的国际形象转为“创造大国”的形象。
D.国潮通过创造本土品牌,发展了经济,并弘扬了民族文化,增强了民族认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按照先总后分的顺序,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国潮流行的主要表现。
B.文章将新中国前后国货运动的性质进行了对比,以突出国潮的时代意义。
C.文章以某些典型品牌为例,论证了老牌国货的发展和新国货的兴起。
D.文章语言严谨而不乏生动,得益于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在改革开放的经济浪潮冲击下,我国许多本土品牌逐渐丧失其价值,以致国民开始盲目追崇国际品牌。
B.只要掌握了关键核心技术,并牢牢掌握这些技术的垄断权,就可以在全球性生产和消费链中占据中心位置。
C.西方文化通过消费方式渗透到发展中国家,会使消费者背离本土文化,甚至神化西方文化而矮化自我文化。
D.国潮的流行有助于破除国民对西式消费的盲目追崇,引导国民从注重高消费、高消耗的效率性消费转向注重精神的发展性消费。
2021-11-08更新 | 326次组卷 | 4卷引用:第六单元培优测试卷 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课后培优练(统编版必修上册)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彰,字文昭,郑人。洪武二十年举于乡,补国子生。使山东平籴,以廉干称,擢吏科源士。逾年,革源士,改给事中,累迁山西左参政。永乐五年召为礼部侍郎。父丧、服除,改户部。陕西大疫,奉使祀西岳。新安民鬻子女偿赋。彰奏为蠲除,赎还所鬻。改右副都御史。陕西佥事马英激肃州番为变,杀御史及都指挥。彰劾英,置极典。又劾御史陈孟旭受赇枉法,文献盗银课,及金吾指挥李严逐母不养,皆坐死。他所论劾甚众。十一年从帝北巡。彰有母年八十余矣,命归省,赐其母冠服金币。谕之曰君子居官不忘亲居家不忘君凡所过民安否衷贤不肖悉以闻彰还奏事称旨久之,进右都御史。十九年,帝遣廷臣二十六人巡抚天下,彰与给事中王励往河南。终明世,大臣得抚乡土者,彰与叶春而已。河南水灾,民多流亡,长吏不加恤。彰奏黜贪刻者百余人,罢不急之征十余事。招复流民,发廪振贷,多所全活。还朝,命督饷北征。仁宗即位,河溢开封,命彰与都指挥李信往振恤。宣德元年五月,命彰自良乡抵南京巡抚军民。寻以所言率常事,降敕切责,令详具利病以闻。复谕侍臣曰:两京相距数千里,驿使往来为扰,或遇水旱,小民失所,朝使还及御史巡历皆不以告,故遣彰往视。今所奏多细故。大臣如此,朕复何望。卿等当悉朕意,君臣同体,勿有所疑。寻召还,命与都督山云巡山海至居庸诸关隘。逾二月还,奏将士擅离者,帝命逮治。遂命兵部三月一遣御史、给事中点阅。明年四月卒于官。彰严介自持,请托皆绝,然用法过刻。其母屡以为言,不能改。时刘观为左都御史。人谓彰公而不恕,观私而不刻云。

(节选自《明史·卷一百六十》)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谕之曰君子/居官不忘亲/居家不忘君/凡所过民/安否吏/贤不肖/悉以闻/彰还/奏事称旨/
B.谕之曰/君子居官不忘亲/居家不忘君/凡所过/民安否/吏贤不肖/悉以闻/彰还/奏事称旨/
C.谕之曰君子/居官不忘亲/居家不忘君/凡所过民/安否吏/贤不肖/悉以闻彰/还奏/事称旨/
D.谕之曰/君子居官不忘亲/居家不忘君/凡所过/民安否/吏贤不肖/悉以闻彰/还奏/事称旨/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服除,意思是服从朝廷任命,此处指王彰因父亲丁忧回朝接受任命。
B.银课,明代政府因银矿开采和煎炼而得的收入,相当于采矿的赋税。
C.流民,文中指因黄河以南受水灾而流亡到外地、生活没有着落的人。
D.驿使,古代驿站传送朝廷文书的人,文中指往来于两京的朝廷信使。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彰为官清廉,很有才干,在出使山东平价收购粮食时,获得了好评,并因此被提拔为吏科源士。
B.王彰很孝顺,曾在跟随皇上北巡时向皇上请示,回家探望已八十余岁的老母,得到皇上许可和赏赐。
C.王彰很受皇上的信任,整个明朝自始至终,大臣得以巡抚本人家乡的,只有王彰和叶春两个人。
D.王彰对自身要求很严,从不搞请托、拉关系,但执法过于严苛。他的母亲多次劝说他,他也没有改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新安民鬻子女偿赋。彰奏为蠲除,赎还所鬻。
(2)或遇水旱,小民失所,朝使还及御史巡历皆不以告,故遣彰往视。
2021-10-14更新 | 377次组卷 | 3卷引用:第五单元培优测试卷 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课后培优练(统编版必修上册)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任务的首次载人飞行,也是阔别5年后中国航天员再次进入太空。出征前,3位“神十二”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记者:如此繁重的任务,需要超乎寻常的训练准备。

聂海胜:对!为了完成这次任务,我们在地面强化了很多不同的训练,包括一对一训练、低压舱训练、水槽训练等,我们只有具备矢志不渝的信念、坚忍不拔的意志、精湛高超的技能、强大稳定的心理,才能成功完成这次任务。

刘伯明:各方面的训练强度都加大,低压舱训练风险最高,因为是真空环境。我们在低压舱内进行了多次针对特殊情况的训练,来考验我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在这种特殊环境下的反应能力和纠错能力,是不是每次都能做到百分百正确。

汤洪波:大家都关注出舱那一刻,其实航天员在出舱前要准备很多天,出舱当天也要准备好几个小时才能打开舱门执行出舱任务。

记者:3位航天员怎么分工?

聂海胜:有句话叫“分工不分家”。在“神十二”任务中,任何单项操作,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完成。任何需要两个人完成的任务,我们两两组合,3种模式都可以完成。3个人一起密切配合完成一项工作,那更是一个整体。这是载人航天任务的特点。

记者:聂指令长,您从成为航天员到执行3次飞天任务,差不多都相隔8年左右,这3个“8年”有什么不一样?

聂海胜:每一个8年都不一样。随着我国载人航天技术一步一步往前推进,我们的任务越来越多,时间越来越长,对航天员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一名航天员,我的成长与国家航天事业发展同频共振,能为祖国载人航天事业作贡献,我感到非常幸福。

记者:执行过飞天任务的航天员再上太空,心情怎样?

刘伯明:每次任务都要重新归零,每次任务都要重新开始,我们要保持第一次的热情、激情,也要保持第一次精细操作的踏实作风。13年刻苦训练,13年耐心等待,13年热切期盼,再度飞天,可以说心驰神往、心潮澎湃。对于航天员个体而言,保持强健的体魄不难,因为我们有一套科学的训练方法。难的是十几年还保持那份热情、那份激情。

记者:航天员首飞往往要经历多年的等待,能讲讲感受吗?

汤洪波:漫长的等待,其实比高强度训练更具挑战性。但有飞天梦的牵引,我十年如一日保持好状态。我相信,未来的十年,将是为空间站建设贡献自己力量的十年。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1年6月21日第19版)

材料二

1998年1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成立,中国航天史册从此翻开新的一页。在中国首批14名航天员中,包括杨利伟、聂海胜、景海鹏在内的8人,早已梦圆太空,5人则已卸甲离队。而邓清明,是唯一一位没有执行过飞天任务,又仍在现役的首批航天员。

入队23年,训练与学习,成了邓清明生活的全部。然而,邓清明只能在屏幕前看着自己心心念念的太空。他曾在《朗读者》舞台上朗读了郭小川的《望星空》,令无数网友感动。“差距都是微乎其微的,也就是零点几分的那种差距。”在采访中,邓清明摊开双手、微微摇头,话语中透露着些许无奈。

当董卿问他“您今年已经52岁了,航天员大队也在不断地吸纳新生力量,更年轻的航天员,也在成长起来,您怎么样还能够和他们竞争?”时,邓清明答:“对一个老兵来讲,更多的是要坚持,要调整好心态,《道德经》里有一句话叫‘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就是多大的风不可能刮一个早上,多大的雨不可能下一天,风雨过后肯定是彩虹。”

没有飞天,仍是英雄。在家人眼中,在家乡父老口口相传的话语中,在全国人民心中,这都是无可争议的肯定。

未来,也许还会有着无数个“邓清明”,以自己的备份人生,托举着中国的航天事业,奔向星辰大海与浩瀚苍穹。

(摘编自《不是主角,仍是英雄》)

材料三

当观看完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圆满成功后,我感慨万千,是怎么样的大国情怀让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不惧未知,领命出征。从新冠肺炎疫情的有效控制到神舟十二号发射圆满成功,我更加感受到“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这句话的深刻含义。面对浩瀚的宇宙,神舟的航程才刚刚起步。但中国航天人特有的不畏精神必将托举着神舟飞船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中共党员李小茹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神舟十二号升空不仅是中国航天员再次进入太空,更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的首次载人飞行,意义重大。
B.指令长聂海胜从训练内容和训练要求两个角度回答了记者“繁重的任务需要有超乎寻常的训练准备”的问题。
C.三名航天员没有分工,每个人都可以完成任何单项操作,均可两两组合完成两人任务,3人任务又可密切配合。
D.汤洪波是三人中唯一一个第一次执行飞天任务的宇航员,漫长的等待对他来说其实比高强度训练更具挑战性。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低压舱训练在真空环境中进行,风险最高,最能考验宇航员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在这种特殊环境下的反应能力和纠错能力。
B.有了科学的训练方法,对于每一个航天员而言,保持强健的体魄都是件容易的事儿,难的是十几年还保持那份热情、那份激情。
C.虽然邓清明可能会无缘飞天,但他仍是英雄。因为正是无数个“邓清明”,以自己的备份人生,托举起了中国的航天事业。
D.神十二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不仅展现了我国航天实力,也点燃了中国人爱国热情,中国航天人精神将激励更多的中国人前行。
3.结合材料内容,概括中国航天精神内涵。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