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3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5年中国北京和张家口联合成功申办2022年冬季奥运会,为中国冰雪行业带来重大机遇,极大推动冰雪行业在中国的发展。1960年加州冬奥会让美国的滑雪人数开始激增,使其成为滑雪大国,1972年的北海道冬奥会也曾在日本全国兴起滑雪狂潮。在让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国家目标下,北京冬奥会的正式举办将为中国冰雪运动带来前所未有的市场潜力。

(摘编自《2019-2020中国冰雪行业白皮书》)

材料二

图1:历届冬奥会拉动就业规模


(摘编自中国旅游研究院各年度《中国冰雪旅游发展报告》)

材料三

北京市延庆区张山营镇后黑龙庙村,冬奥申办成功前,是一个低收入村。冬奥申办成功后,村里决定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和生态环境,发展高端民宿产业,于是建成19座现代民宿院,单日可接待300人。2019年后,黑龙庙村58户低收入户全部脱低,2020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2.1万元。

一个小村落的变化折射奥运会的影响力。有分析指出,2008年奥运会使北京能够跨越中间发展阶段,实现质的飞跃。对全国而言,举办北京奥运会加速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从申办到即将举办北京冬奥会,我国冰雪运动以此为契机,乘势而上,北冰南展西扩东进,冬夏两季各有特色,冰上雪上全面开花,冰雪产业迸发活力等。更重要的是,通过举办奥运会,增进国人对奥林匹克的理解,以及对体育教育和文化价值的认识。举办冬奥会后,北京将成为首座双奥之城,也标志着中国将会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参与到奥林匹克事务中来。

(摘编自中国体育报《评论:北京冬奥会的影响力不可估量》2021年4月27日)

材料四

冬奥会筹办过程中,融入中国元素的例子屡见不鲜。从会徽冬梦”“飞跃,到吉祥物冰墩墩”“雪容融,再到设计灵感为如意的国家跳台滑雪中心,泱泱大国的文化自信借助一个个冬奥符号传播开来。在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邱雪看来,利用冬奥会这一传播平台,更有助于世界接受当代中国的发展模式及文化表达。

在《奥林匹克议程2020》的改革背景下,国际奥委会一直在寻找未来举办奥运会的样本模式。北京冬奥会的办赛理念与实践,正是助推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化表达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对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促进作用不言而喻,随着参与国际体育合作的程度加深,我们在世界体坛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邱雪说。

相较以往,全人类共同参与的冬奥盛会具有更深远影响。北京冬奥会把长期的、可持续的方案纳入不同项目的做法,体现了人类团结一致对抗危机的精神。巴赫表示,北京冬奥会将成为世界冰雪运动发展的里程碑。

(摘编自郑轶《冬奥会,读懂中国的一个窗口》,《人民日报》2021年2月1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冬奥会的举办,将激发三亿人参与其中并兴起滑雪狂潮,可见我国冰雪行业发展机遇难得,发展前景良好。
B.2022年冬奥会将为北京和张家口带来60万的就业机会,与其他冬奥会相比,2022年冬奥会的就业机会最多。
C.我国冰雪旅游行业稳步发展,2020/2021冰雪季旅游行业发展势头猛,如图表显示,冰雪旅游人次达到2.3亿人次,收入规模达到3900亿元。
D.黑龙庙村在冬奥会的成功申办后,依托良好的区域优势和生态环境,摘掉了“低收入村”的帽子。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冬奥会将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力,使北京跨越中间发展阶段,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B.北京冬奥会是展现国家形象的契机,冬奥会的筹办,使我们的发展模式、文化自信、精神风貌都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C.作为首座“双奥之城”的北京,其可持续发展的办赛理念,体现了人类团结一致对抗危机的精神。
D.若2022年冬奥会成功承办,将成为世界冰雪运动发展的里程碑,这也无疑会对中华民族复兴和“中国梦”的实现产生重要影响。
3.一次世界性盛会,对于举办国将会产生方方面面的影响。2022年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将会带来哪些积极影响?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6~9题。

底片上的泰山

闫语

当一座山,从我的视野向云里消失,而云影又在我的视野之外,在山的视野之外,一个熟悉的名字就出现了——泰山。这是一张你在日观峰上拍摄的照片,你把它邮寄给我,你说,这是你觉得最满意的一张照片,照片上是我一直想要去的泰山。

对于我来说,泰山是一座神奇的山,一座屹立在照片上的山,一座存活在文字里的山,一座反复出现在你书信里的山,一座无比熟悉却又无比陌生的山,一座我想要抚摸的山。

你说,山,就是人的经历,人的证明。泰山静静地屹立在这里,为了让人类的经历也复杂一点,让人看清自己,一步一步地向上攀登,去体会一个含辛茹苦的过程。然后,在某一个清晨或是黄昏,当泰山真的出现在眼前时,它已经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岱宗,而是你可以促膝谈心的朋友了。

你说,泰山是仁爱的。你说,泰山是禅意的。你说,一个人与山水的缘分,就是一种会意。山水的清新,行走的锻炼,唤醒我们去思考生命呈现的那一瞬间,一座山,一片水,加上一个,才有了此时此刻这样的一个自己。

你说。我听。

杜甫是真的看见了泰山的,他一个人看,由远及近去看,从山脚下爬到半山腰去看。看到了泰山山脉的绵延辽阔,他说,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看到了泰山的雄峻磅礴,他说,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时,他仔细远望,见群峰云生,仿佛有归鸟入谷,他说,荡胸生曾云,决䀝入归鸟。他想象自己将来登到山顶所能见到的景象时,他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看到了泰山的神奇秀丽,也看到了自己的远大抱负和崇高理想。就在那一刻,他看懂了泰山,也看懂了自己。所以,泰山依旧是泰山,而他已然开始走向伟大。

李白也是看见了泰山的,他看到的是一个神话传说的泰山,是一个可以在诗中幻化出亦真亦幻仙境的泰山。他登上了泰山,看到了泰山更广阔、更深邃、更完美的神妙之处,也让我们看到了他的人生理想和人格向往。也许是泰山感受到了李白多年来的踌躇满志,于是在四月登泰山之后的那个秋天,他突然奉诏入京,有了可以一展抱负的机会。所以,泰山不只是泰山,它可以是神话,也可以是现实。

而泰山模糊得如同我第一位友人的灵魂,这是美国诗人庞德《比萨诗章》里的诗句。读到它,我想到了很久以前的一位朋友,他是个在火车道边长大的孩子。他说,他不记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坐火车旅行的,只是觉得自己是被远方抛弃的人,所以一直想追上去看看,可是一到了目的地,却又发现,故乡已经成为了另一个远方。他说,有一年夏天,他乘坐的火车路过泰安,看见了泰山的头和肩膀,不免骤然一惊,后来连上半身和下半身也看见了,整个车厢里的人似乎都在一瞬间变得肃穆起来,他觉得那是对大自然的敬畏,神一般的敬畏。可火车只是叹了一口气就驶过了泰山,泰安站也重新成为了一个遥远的地点,而泰山依然是杜甫的泰山,依然是李白的泰山,以至于后来有十几次机会路过泰山脚下,他都因为泰山太深臭,太空灵,而不敢去打扰它天启般的沉思。

想到这些的时候,忽然发觉我已经记不起他的样貌了,但是却可以清晰记得他向我描述过的泰山,比如杜甫的《望岳》,比如李白的《游泰山》。是的,泰山就是这样的一种存在它可以是人们出发的借口,也可以是人们归来的理由。它可以被深埋在记忆中,任凭时间的敲打,也可以漫游在时间之外,随便人们写写画画,哪怕黎明的光线早已被夜晚涂改过。

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一直固执地认为,孔子说的仁者乐山,指的就是泰山。我把这个想法和别人说起时,大多数人都是一笑了之,偶尔有几个朋友照顾至我的情绪,会默默地看着我点头,却不多说一个字。后来,有幸读到诗人车前子很多年前的一篇散文,里面也有和我一样的想法,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说,泰山在他见过的山中,肃穆庄严,天性一副仁相,用人的脸相来形容它,不是尖嘴猴腮,不是瓜子脸,不是鹅蛋脸,像是国字脸。他说,澳大利亚最有影响的现代派画家伊安·费尔韦瑟,在一九三三年,从上海去往北平的途中路过泰山时,灵感突发地下了车,在泰山得到了天赐神示,于二十八年后终于完成了他的杰作《寺庙》。这幅画尤为难得的是,画家表现了在西方当代绘画中极为罕见的深奥与空灵的宁静,唤起的是精神生活内在的清静与和谐。

我忽然想,如果时间可以倒流,再倒流,那么,在费尔韦瑟登上泰山的那一天,在山脚下他会不会已经遇上了孔子?然后两个人因了泰山的缘故,摒弃了国籍和理念上的分歧,你一句我一句地说着泰山,就来到了半山腰?这时候,那个想象着登上山顶就可以一览泰山盛景的杜甫,正在专注地吟诵着《望岳》,声音吸引了刚刚到来的两个人,一声赞叹之后,三个人相视一笑,随即结伴继续向上攀登?当他们经过了一段最险要的山路,终于来到了山顶,眼前豁然开朗的一瞬间,李白的身影已然等在那里了?

是的,所有关于泰山的故事里一直不缺少这样的人,也许是他,也许是我,更有可能是你。时间只有通过故事被铭记,泰山,也不例外。这座屹立在时光交错中的泰山,它的众说纷纭的故事中,让人无法分清哪个是现实的场景,哪个又是梦幻般的假设。如艾略特所言:现在的时间和过去的时间,也许都存在于未来的时间。

而最令人惊心的是,流逝的不是时间,也不是泰山,而是我们。一座山,它是一种记忆,甚至它也不仅仅是一种记忆,它可以是一种旅行的情感,是心灵的脚步,是潮湿的灵魂,是许多盏灯熄灭了又有许多盏灯亮起来,是远远没有结束的阅读和体验。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前五段借助“你”引出“底片上的泰山”,也交代了杜甫、李白、费尔韦瑟等人登临泰山有不同感受的原因
B.作者固执地认为“仁者乐山”的“山”指的就是泰山,是因为泰山庄严仁厚,肃穆方正,能带给人灵感与启示。
C.作者设想费尔韦瑟与孔子、杜甫、李白在不同位置相遇,在虚构的故事里,表达了对泰山精神内涵的深刻理解。
D.结尾所表达的关于“物”与“我”关系的理解和苏轼《赤壁赋》中的“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感受是一致的。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对杜甫、李白登临泰山的叙写,既丰富了内容,赋予泰山文化意蕴,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泰山的思考和感受。
B.文章写作角度巧妙,不写亲身登临,也少有对泰山巍峨、雄峻的直接讴歌,而是着重写了自己和泰山的心灵之约。
C.文章底蕴厚重,放得开收得拢,作者把历史和现实、自我感受和民族心理有机揉合,彰显了保护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D.文章综合运用了记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使事情的叙述、情感的表达、哲理的阐释真切自然,耐人寻味。
3.文中的“泰山”在布局谋篇、主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作者曾说,在她的散文创作中,“诗歌的手法与技巧是必不可少的创作元素”,这篇文章是如何体现这一创作理念的?请结合全文分析。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唐代孙过庭书谱里说:“羲之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则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诚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人愉快时,面呈笑容;哀痛时,放出悲声,这种内心情感也能在中国书法里表现出来,像在诗歌音乐里那样。别的民族写字还没有能达到这种境地的。中国的书法何以会有这种特点?

元代赵子昂写“子”字时,先习画鸟飞之形,使“子”字有这鸟飞形象的暗示。他写“为”字时,习画鼠形数种,穷极它的变化,他从“为”字得到“鼠”形的暗示,因而积极地观察鼠的生动形象,吸取着深一层的对生命形象的构思,使“为”字更有生气、更有意味、内容更丰富。这字已不仅是一个表达概念的符号,而是一个表现生命的单位,书家用字的结构来表达物象的结构和生气勃勃的动作。

这个生气勃勃的自然界的形象,它的本来的形体和生命,是由什么构成的呢?常识告诉我们:一个有生命的躯体是由骨、肉、筋、血构成的。“骨”是生物体最基本的间架,由于骨,一个生物体才能站立起来和行动。附在骨上的筋是一切动作的主持者,筋是我们运动感的源泉。敷在骨筋外面的肉,包裹着它们而使一个生命体有了形象。流贯在筋肉中的血液营养着、滋润着全部形体。有了骨、筋、肉、血,一个生命体诞生了。中国古代的书家要想使“字”也表现生命,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就须用他所具有的方法和工具在字里表现出一个生命体的骨、筋、肉、血的感觉来。但在这里不是完全像绘画,直接模示客观形体,而是通过较抽象的点、线、笔画,使我们从情感和想象里体会到客体形象里的骨、筋、肉、血,就像音乐和建筑也能通过诉之于我们情感及身体直感的形象来启示人类的生活内容和意义。近人丁文隽说:“于人,骨所以支形体,筋所以司动转。骨贵劲健而筋贵灵活,故书,点画劲健者谓之有骨,软弱者谓之无骨。点画灵活者谓之有筋,呆板者谓之无筋。点画劲健飞动则见刚柔之情,生动静之态,自然神完气足。”

(摘编自宗白华《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

材料二:

何谓“形象”?我想一般是指生活中各种现实存在的或幻想变形的具体物象:山水花鸟、人物故事、体貌动作以及妖魔鬼怪等等。何谓“抽象”?则大概是指非此类具体物象的形体状貌,如线条、色彩、音响等等。足见,“抽象”也者,并非无形体无物质结构之谓。园林里的怪石耸立,寺庙中的香烟缭绕,沙丘风迹,屋漏雨痕……均为有形之物,而与形体全无的思辨抽象不同。思维抽象也有其物质载体的形状符号,书法与它们的不同在于:作为思维抽象的物质形体的符号、记号(从大街上的红绿灯到纸上的数学公式、化学方程……),指示的是一些确定的观念、意义、判断、推理……而书法及其他作为艺术作品的“抽象”却蕴含其全部意义、内容于其自身。就在那线条、旋律、形体、痕迹中,包含着非语言非概念非思辨非符号所能传达、说明、替代、穷尽的某种情感的、观念的、意识和无意识的意味。这“意味”经常是那样的朦胧而丰富,宽广而不确定……它们是真正美学意义上的“有意味的形式”。这“形式”不是由于指示某个确定的观念内容而有其意味,也不是由于模拟外在具体物象而有此意味。它的“意味”即在此形式自身的结构、力量、气概、势能和运动的痕迹或遗迹中。书法就正是这样一种非常典型的“有意味的形式”的艺术。

书法一方面表达的是书写者的“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韩愈),它从而可以是创作者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内心秩序的全部展露;另一方面,它又是“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同上),它可以是“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蔡邕《九势》)、“上下与天地同流”(孟子)的宇宙普遍性形式和规律的感受同构。书法艺术所表现所传达的,正是这种人与自然、情绪与感受、内在心理秩序结构与外在宇宙(包括社会)秩序结构直接相碰撞、相斗争、相调节、相协奏的伟大生命之歌。这远远超出了任何模拟或借助具体物象、具体场景人物所可能表现再现的内容、题材和范围。书法艺术是审美领域内人的自然化与自然的人化的直接统一的一种典型代表。它直接地作用于人的整个心灵,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身(从指腕神经到气质性格)、心(从情感到思想)的各个方面……前面所引韩愈的话主要讲的是人的自然化方面,即人的情感和书法艺术应该是对整个大自然的节律秩序的感受呼应和同构。自然的人化则表现为在审美捕捉和艺术物态化这个同构中无意识地积淀着社会性时代性的宽广内容。汉碑晋帖,唐法宋意,明清个性……同样的“忧悲愉佚”,同样的“日月列星”,却又仍然有所不同。它们仍然是积淀着不同社会时代特色的韵味风流。那么,在今天,新的韵味风流、新的书法创造又该是些什么呢?这不正是向书法热和美学热共同提出的问题么?

(摘编自李泽厚《略论书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汉字书法与其他民族书法相比更具有表现书者情感的特点。
B.中国书法艺术是通过汉字的点线.笔画来表现“字”的生命的。
C.相比数学通过抽象符号来表达对世界的认知,中国书法的“抽象”则有着无穷的意味。
D.“人的自然化”就是书家在创作中无意识地积淀社会性、时代性内容的过程。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字书写能够发展为一门艺术,只是因为汉字是方块结构的象形文字。
B.俗话说“字如其人”,中国书法艺术最能集中体现这一说法。
C.只要感受到了书法作品展现出来的笔画形态特点,就算完成了对书法作品的鉴赏。
D.我们无法从古代某个著名书法家的作品里看出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书法是“有意味的形式”这一艺术观点的一项是(     
A.点画劲健者谓之有骨,软弱者谓之无骨。
B.把“鸟”字尽力写得像“鸟”之形态。
C.有人用注射器隔空在纸上“射墨”写出的字。
D.初学者临摹时写成与字帖一模一样的字。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述思路。
5.请结合材料,谈谈我们该如何鉴赏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
4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新柳

杜牧

无力摇风晓色新,细腰争妒看来频。

绿阴未覆长堤水,金穗先迎上苑春。

几处伤心怀远路,一枝和雨送行尘。

东门门外多离别,愁杀朝朝暮暮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四句诗紧扣标题,摹绘特定时间背景下的景物,为之后抒发情感做铺垫。
B.第六句将“雨”和“柳”这两个意象交汇在一起,烘托出一种清新的气氛。
C.尾联写离别的无奈,“多”表明离别境况无法逃避,“杀”突出了离愁之深。
D.本诗由物感怀,借助“柳”这一意象及折柳送别的传统,表达了离别的愁苦。
2.首联多角度描写新柳,颇具特色,请简要赏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留下我的爱

【南斯拉夫】吉恩保罗·弗罗

战争【注】开始前一年,他们去瑞士路盖诺度假,他为她买了这件礼服。在此以前,她只会在他们结婚纪念日穿这件礼服。然今非昔比,现今一个人在战前贮存的任何物品都无关紧要了。战争中什么都无关紧要了,萨拉热窝什么都无关紧要了,你有衣服蔽体,你有生命,或许还有爱人,别的一切只是有价的可购之物。

四周的人们不断在广场附近溜达,寻找市场上可能有的食品或粮食。摆在那儿的鞋、袜、手套及外套是老朋友的、亲戚的、顾客的表兄妹的,如今他们死了。萨沙能听到摊桌附近用压低的嗓门进行交易的价格:两磅面粉600德国马克,一袋木柴500德国马克,一磅咖啡400德国马克,一块巧克力200德国马克,一双靴子1000德国马克。萨拉热窝已数月没到货车了,军队正施行人道主义护送队,从泽尼卡出发,驱车100英里,避开大路,通过森林来该城,但尚无一辆货车成功到达。

萨沙知道,如没有妻子,他被困在这座城市里早就会发疯了。他双手插入口袋在市场附近兜圈子。他曾经有一家店,相当成功,出售巴西的绿宝石、南非的钻石。他回顾着广场上的临时市场,一只柠檬换一件珠宝,一串葡萄换一条项链。

他看看妻子兰拉,以前她是个女裁缝,现今她为有料子的顾客干活,有时还不收钱。她站在外套摊子旁,她的眼睛由于看到一样东西而显得明亮兴奋。萨沙见她低头盯着放在桌上的一只熟柿子。

柿子的主人靠在桌上瞧着兰拉。他是塞族人,穿着干净的白衬衣,系着领带,戴着蓝色贝雷帽,帽子一侧有个弹洞,一撮褐色的头发由洞里露出。

“你可以买去,”塞族老人对兰拉说,“柿子挺好的,昨夜一辆货车从维也纳内维特瓦山谷来了,我的小舅子为我带来的。”

兰拉看看萨沙,为的是让他同意。

“我给你10德国马克。”兰拉说。

此人嘲笑。“我能出让吗?”他说。

“兰拉,请——”萨沙说。

“不,我要。”她说,“我要为你买这个柿子。”

萨沙在暗淡的光线中看着她的蓝眼睛,他内心感到一种矛盾,半是爱情半是苦恼的矛盾。

妻子的爱是多么深沉!他已数月没吃水果了,自从大战在波斯尼亚全线展开后就没吃过。

“我能为你搞到手。”兰拉低语。

萨沙挨着妻子沉默地站着,不知是否要阻止她。在街的那一边他看到一辆满载着尸体的货车。他的双眼涌满了泪水。

兰拉看看塞族老人,“我给你30德国马克。”她说,“那是我所有的钱了。”

“那不够。”他说。

“可那是我所有的钱了。”兰拉检视桌面上摊开的外套。

“对不起,”塞族老人看了眼兰拉说,“把这件礼服给我。”

萨沙被此话惊得转过了身。

“要不,30德国马克。”他要价。

10马克。”她说。

20马克。”他回说。

“你在干什么?”萨沙抓住妻子的手臂。

兰拉微笑着,就像她战前会有的笑。他看着她的双眼,怎能不由她?当妻子脱下她的外套递给他时,他注视着她脸上的幸福神情。“你不会打算把你的礼服给他吧?”他对她说。

“为什么不?”她说,“这只是件礼服而已,萨沙。”说着她解开了漂亮的红礼服纽扣,然后脱下礼服,就在他面前,就在塞族老人面前,就在广场上每个人面前。那件他在瑞士路盖诺为她买的漂亮红礼服,一件衣边抽褶并镶着郁金香花边的礼服。

兰拉从礼服中脱出身子,站着颤抖。“我希望你把礼服送给你妻子。”她一边把礼服递给塞族老人,一边对他说。

塞族老人接过礼服细看。

萨沙迅速用外套套在兰拉身上,他使劲帮她扣上纽扣。“谢谢你。”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愧疚。她给他一个令人感伤的微笑,伸手抚摸丈夫的面颊。

之后萨沙注视妻子过来拿起桌上的那只柿子。兰拉把柿子擎在手中,像是一颗星星闪耀着亮光。

“它美吗?”她说,“瞧瞧,萨沙!它是那样红,燃烧的红,燃烧着我前所未见的红!”

他看看妻子,试图想象那些同他们相仿的生命,他们在干什么?他们互相可能怀有怎样的爱?他们可能怀有他内心那么强烈感觉到的这种苦痛吗?就在那一瞬间,离他美丽心爱的妻子兰拉不到两英尺,出现了一道蓝色的闪光。

萨沙倒在地上一时目不见物。四周响起尖厉的呼叫声,一颗炮弹掀起的尘土及碎片盖满了广场。炮弹从萨拉热窝城外的山里打来。萨沙躺在地上,没人在乎他的救命叫声。

血从他的后脑渗出,他感到那儿有一阵深深的刺痛。

“兰拉!”他高叫,“兰拉!兰拉!”

他在地上爬了几英尺,到他妻子身边,她躺在地上,就套着他的黑上衣。他推推她的身体,她一动不动。

“兰拉!兰拉!”萨沙妄图摇动她,抚摸她的金发,俯首面对她。他能瞧见她的蓝眼睛张开着,直愣愣地仰视着苍天。

“兰拉?”他哭着呼叫。

萨沙把妻子搂在怀里,伏在她身上啜泣。一阵夹着灰尘的阴风刮在广场上,萨沙抬头看见塞族老人依然站在桌后,就在他方才的地点。他见塞族老人的双眼茫然朝下凝视着沾血的碎片。看见塞族老人把兰拉的红礼服拢在怀里,两目睁大看着屠杀景象,搜寻着那只柿子。

(有删改)


【注】战争,指20世纪90年代西方国家干涉南斯拉夫内政所引发的战争。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列举具体翔实的数字说明当时市场上一些日用商品的交易价格,还指出有摊位在出售旧衣服,这一切表明战争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灾难。
B.“一只柠檬换一件珠宝,一串葡萄换一条项链”这表明战争中城里水果珍稀,这为下文兰拉脱下身穿的礼服去换取柿子的情节埋伏笔。
C.小说写兰拉说柿子像燃烧的红,萨沙听后产生了心理活动,他想到跟他们相仿的生命,产生了一系列疑问,而一道蓝光打断了他的思绪。
D.小说结尾从萨沙的视角描写塞族老人“双眼茫然朝下凝视”“两目睁大”“搜寻”等神情动作细节,意在揭示战争造成人心的冷漠、麻木。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一段中“都无关紧要了”这一短语反复出现三次,突出战争开始后人们生存境遇的恶化与思想认识的剧变,渲染动荡不安的气氛,起到欲扬先抑的作用。
B.小说简要插叙了萨沙过去的小店主身份和萨沙妻子所从事的职业,“相当成功”透露出萨沙对往昔生活的留恋,“有时还不收钱”可见萨沙妻子心地善良。
C.“他能瞧见她的蓝眼睛张开着直愣愣地仰视着苍天”这一处对兰拉眼神细节的刻画,一方面烘托出萨沙无以名状的悲痛一方面蕴涵着对战争荼毒生灵之罪恶的控诉。
D.兰拉用萨沙为她购置的漂亮红礼服,去换取他久未品尝的红柿子,却意外遭射杀;美好爱情与残忍战争的冲突,推动情节发展,也使标题“留下我的爱”意味深长。
3.小说以萨沙的视角讲述故事,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4.柿子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专访刘建波:芯片上“绣花”,铸就中国航天品质

刘梦甜

近日,在中央文明办发布的2021年7月“中国好人榜”中,万峰公司无线电装接工刘建波以“敬业奉献”这一关键词光荣上榜。从1991年进入航天企业到现在,她已经在无线电装接生产线上奋战了30个年头。如今49岁的刘建波,曾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享有“湖北省首席技师”“孝感市产业工匠”等诸多桂冠,被誉为“导弹芯片绣花女”。诸多荣誉加身背后,是她在岗位上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和奉献。

一个电路板小至如同半个巴掌般大小,要在上面很细的芯片引脚上再接几条线出来,精准、牢固地把各种电子元器件焊至各自的“岗位”上十分不易。然而,就在比A4纸还小、厚度为2mm的双面接插式总线板上,刘建波能够手工焊接电子元器件,焊点间距仅有0.2mm,远远低于手工锡焊0.3mm的极限值,而这正是她的绝活之一。

航天无小事,导弹的核心芯片,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刘建波再三强调,“手不能抖,一定要非常小心才行,容不得丝毫的失误”,正是怀着这样精益求精的质量观,从刘建波手中出来的不仅是产品,也是精品。

多年的技术累积和沉淀,刘建波的绝活不止一项,针对某继电器板线束制作繁琐、分线布线杂乱、容易出现质量事故及隐患的问题,刘建波通过多次实践总结出“钉子定位法”,大大降低加工时间,确保了产品加工质量,获得航天科工“四个两”质量提升项目奖;某型号产品在SMT生产线加工时,因异形印制板与丝印机设备不匹配,无法对焊膏进行印刷,也不能正常输出印制板,只能靠关机后人工拿取,她通过反复实践,制作出一个外部为矩形、内部为异形的模托,通过将异形印制板嵌入该模托内,使模托带着印制板在滑轨内滑动的方法,成功解决难题。边学、边干、边摸索,刘建波以蚂蚁啃骨头的精神突破了多项电子产品装配技术瓶颈,成为了万峰公司名副其实的无线电装接技能带头人。

“遇到重要节点,连续多少天加班到十一二点都是常有的事”。因其生产产品的特殊性与严苛性,刘建波的工作任务经常面临技术难度大、严格的时间控制等多重要求。在每一次与任务节点的赛跑中,刘建波一直加班加点奋斗在生产一线,每每都抢在节点前出色完成任务。

2019年的春节,结束了手头的工作刘建波带着家人来到北海过年。此时突然某项目中有一项紧急任务急需一名技术过硬的老师傅带头攻关。刘建波毫不迟疑地接下了任务。不到一个小时,一家人便踏着晨光踏上了一千多公里的归家之路。到家后休息了几个小时的刘建波一大早就赶到公司,准备工作结束后便一头扎在了工作台上,头顶的灯直到深夜才熄灭,最终顺利地解决了攻关任务。类似这样的情况在刘建波数十载的工作中时有发生。

被问到如何在这样琐碎繁杂高强度的岗位上一直保持饱满的工作热情时,刘建波表示,“2019年国庆阅兵我参与制作的装备产品第五次接受了党和人民检阅,每次看到我的成果展现在大家面前,我都会有作为航天人满满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正是这份航天人的追求让我不断坚持了下来。”

一位技术技能人才带出一群技术技能人才,在万峰公司,以刘建波为支点的技术技能人才呈伞状辐射。2013年,刘建波作为带头人成立了“刘建波技能大师工作室”,2018年该工作室获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作为工作室负责人,刘建波积极发挥“传、帮、带”的作用,通过集中授课、现场指导和示范操作等形式,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传授给同事,使她的“手工焊接”、精密件贴焊等技术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每次备课都难为死我了,既不能讲重复内容,又得要将绝活深入浅出地讲出来。”刘建波表示,每次授课前都得提前一个多月备课,不过,她觉得,正因为每年3次的授课,如今不仅对每次攻克的难关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了。

截至目前,这里汇集了万峰公司无线电装、钳装、调试等方面的人才41名,包括2名全国技术能手、1名湖北省技术能手、6名航天技术能手、1名湖北省青年岗位能手,团队累计完成30项工艺攻关、104项技术创新,获10多个公司级、航天三江级、航天科工级成果奖,拥有21项国家专利。该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蔡昭斌这样称赞道:“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都是能够独当一面的综合型高技能人才,个个业务能力强、专业水平高,特别是专业互补性强。”

“中国航天事业还是得靠年轻人。”刘建波对下一代航天人寄语道,“航天事业是很神圣的,我们都要为能从事这份工作而骄傲。希望年轻的航天工作者们具有认认真真做事情的品质,忘我工作,不计个人得失,投身伟大的航天事业!”

(节选自光明网,2021年8月31日)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第一段介绍了刘建波先后获得的荣誉称号,但先写上榜“中国好人榜”而不是之前获得过的其他荣誉,这是由新闻应先写新近发生的事情的特点决定的。
B.“刘建波焊点间距仅有0.2mm,远远低于手工锡焊0.3mm的极限值”中两次提到的具体数字,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性,同时也直接表明刘建波手工焊接技艺的高超。
C.文章详细介绍某型号产品在SMT生产线加工遇到困难时,刘建波通过反复实践制作模托这一情节,主要是为了表明航天工作任务的难度之高。
D.材料多次引用刘建波说的话,凸显了其敬业的工作态度、开阔的思想境界和高尚的精神追求,同时引用刘建波的话也使新闻更加真实可信。
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用“奋战了30个年头”“49岁”等具体数字刻画出一个深耕工作一线的航天人形象,体现出刘建波“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思想境界。
B.刘建波工作的特殊性,使得她经常加班,但是她并没有因此懈怠工作,而是一直在岗位上保持饱满的工作热情。
C.刘建波因自己参与制作的装备多次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而感到自豪,以及她给工作室同事授课前备课时遇到的困难等内容,都表现了她的高贵品质。
D.新闻列举了“刘建波技能大师工作室”获得的荣誉以及团队里汇集的各方面的人才,极力赞扬了刘建波“传、帮、带”的思想。
3.文章介绍电路板特点的目的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7 .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有无数思想如繁星点缀夜空,而马克思主义无疑最为闪亮,“这一理论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创立并发展了170多年的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人类历史进程。社会主义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实践的发展阶段,经历了从高潮到低谷再到孕育新潮的发展历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与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国家的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了理论形态的发展跃迁。它与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了列宁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理论飞跃。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发展的理论,在不断捕捉时代问题、回应时代挑战的过程中永葆生机活力。恩格斯曾说,我们的理论“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与时代同行,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正是在与时代特征、民族国家具体实际的结合中,马克思主义实现了以坚持为前提的发展、以继承为基础的创新,彰显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赞成把马克思主义划分为原生形态、次生形态、再生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即划分成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当代马克思主义。这种划分方式不仅不利于阐明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发展历程,反而容易引起混乱。按照这种标准划分,马克思主义不再是一个整体,似乎原生形态、次生形态的马克思主义都有各自不同的基本原理;似乎它们不再属于当代,不再具有当代价值,而变成书斋中的一种学问和理论;似乎只有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形态才有价值、有意义。这种观点的实质是一种变相的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然是科学真理。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虽然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但是这些基本原理既属于马克思恩格斯那个时代,也属于列宁那个时代,亦属于当代。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占领真理和道义制高点的科学学说,始终面向当代、回应当代问题。不与时代同频共振、不具有当代价值的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切真正的马克思主义都是“当代马克思主义”。

(取材于任洁《当代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

材料二

马克思主义虽然产生于西欧,但它是世界历史的产物,是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经验和人类文明成果的总结和概括,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的最一般发展规律。反映客观规律的真理不分中西,放之四海而皆准。中国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欢迎马克思主义。正如率先在中国举起马克思主义大旗的李大钊宣称的:“马克思的学说真是拯救中国的导星。”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始终把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之本,强调马列“老祖宗”不能丢,丢了就会亡党亡国。这也是我们今天观察和讨论中国一切重要问题包括文化发展问题的基本原则,否则就会迷失方向。

在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明确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不是宗教教条,不是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而是最为先进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是教条主义的敌人,其生命力在于与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并为人民群众所掌握。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中国的现实实际和历史实际,总结经验,修正错误,逐步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百年来,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最基本的历史事实是:党领导人民取得的光辉成就,中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伟大胜利,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伟大胜利。

(取材于许全兴《百年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经验》)

材料三

马克思主义具有民族具体性,必须扎根所在民族、国家的土壤。马克思主义继承和发展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揭示世界发展的基本规律,具有世界普遍性,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但是马克思主义并不是抽象的公式,“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马克思主义一旦进入其他民族地域,必须同其他民族的具体实际结合。正如恩格斯指出的,每个国家运用马克思主义,都必须穿起本民族的服装。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必须与中国实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从内容到形式都真正转变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才能够更好地被中国人民接受、更好地发挥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本身是动态发展的,需要不断吸取人类文明最新成果,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需要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

靠中国传统思想救不了中国,这是历史早已证明了的。但这绝不是说,儒家学说只有历史价值而无现实意义,是历史博物馆里的陈列品;更不是说,可以抛弃中国传统文化,抛弃孔夫子,全盘反传统。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就不仅要与中国的现实际相结合,而且要与中国的历史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理念上存在融通与契合。荀子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张载的“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朱熹的“一中有二”以及对“大同”理想的阐释,分别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观、辩证观及共产主义学说有着明显的契合之处。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在于认识、分析人与社会的关系,改造和发展社会。而以儒学为主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在思考人自身成长、发展的问题,致力于认识和改善人生。在此意义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一定互补性,可以互鉴互学。

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已产生丰硕成果,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取得了突出成就。“实事求是”源自《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整风运动中所撰写的《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对“实事求是”做出全新的辨析与诠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实事求是”概念的提出是毛泽东基于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借言赋意”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作出的经典概括,是非常鲜活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矛盾论》《实践论》等著作都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和为贵”“天下大同”的“和合”思想,创造性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凝聚传统与现代中国智慧的中国方案,在新的高度上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取材于陈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逻辑》)

1.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克思主义在自身发展与传播过程中,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B.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C.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以及当代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种不同形态。
D.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科学真理,其价值不会因时代变化、社会发展而丧失。
2.下列对材料二、材料三内容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的历程中始终把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之本。
B.中国的伟大飞跃证明马克思主义是最先进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
C.只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才能指导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D.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与马克思主义结合的过程中,失去了原有的历史价值。
3.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终面向当代、回应当代问题,与时代同频共振。
B.不断地汲取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实现自身的发展。
C.一旦进入其他民族或地域,便具有了民族的具体性。
D.基本原理反映世界的客观规律,放之四海而皆准。
4.下列说法,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原理的一项是(     
A.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B.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C.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D.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
5.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参考你的阅读积累,举例(材料中的除外)说明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实现中国化的。
参考:《论语》《孟子》《荀子》《老子》《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长征胜利万岁》《大战中的插曲》等。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祥兴二年二月,厓山破,张弘范等置酒大会,谓文天祥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馀罪,况敢逃其死而贰其心乎?”弘范义之,遣使护送天祥赴燕。道经吉州,痛恨不食,八日犹生,乃复食。十月,至燕。馆人供张甚盛,天祥不寝处,坐达旦,遂移兵马司,设卒守之。既而丞相孛罗等召见于枢密院,天祥入长揖。欲使跪,天祥曰:“南之揖,北之跪,予南人行南礼,可赘跪乎?”孛罗叱左右曳之地,或抑项,或扼其背,天祥不屈。孛罗欲杀之,而元主及大臣不可。弘范病中亦表奏天祥忠于所事,欲释勿杀,乃囚之。天祥临刑,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向再拜,死,年四十七。其衣带中有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其妻欧阳氏收其尸,面如生。天祥为人丰颐,两目炯然,博学善论事,作文未尝起草,尤长于诗,居狱四年,忠义之气,一著于诗歌,累数十百篇。

初天祥开督府置僚属一时知名者四十馀人而遥请号令称幕府文武士者不可悉数然皆一念向正至死靡悔庐陵邓光荐曰:“天祥奉诏勤王,独行其志,屡踬而愈奋。故其军日败,势日蹙,而归附日众,从之者亡家沈族而不悔。虽人心向中国,思赵氏,亦由天祥之神气意度足以感悟之也。”

史臣曰:自古志士欲信大义于天下者,不以成败利钝动其心,君子命之曰仁,以其合天理之正,即人心之安耳。宋于德佑亡矣,文天祥奉两孱王,崎岖岭海,以图兴复,兵败身执,终不可屈,而从容伏锧,就死如归,是其所欲有甚于生者,可不谓之仁哉!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卷一百九文谢之死》)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天祥开督府/置僚属/一时知名者四十馀人/而遥请号令称幕府文武士者/不可悉数/然皆一念向正/至死靡悔/
B.初/天祥开督府/置僚属/一时知名者四十馀人/而遥请号令称幕府文武士者不可悉数/然皆一念/向正至死靡悔/
C.初/天祥开督府置僚属/一时知名者四十馀人/而遥请号令称幕府文武士者/不可悉数/然皆一念/向正至死靡悔/
D.初/天祥开督府/置僚属/一时知名者四十馀人/而遥请号令称幕府文武士者不可悉数/然皆一念向正/至死靡悔/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宰相,中国封建时代对君主负责、总揽政务的人,与丞相并非一个概念。
B.南人,指南方部分汉人。元朝统治者把全国人分成四等,南人属最下等。
C.中国,上古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文中指南宋。
D.伏锧,古代施刑时罪犯裸身俯伏于砧上,故称“伏锧”。也泛指被处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弘范认为文天祥在南宋王朝灭亡的时候,已经尽到忠孝之心了,如果效忠元人,也能得到高官厚禄,文天祥坚决地拒绝了。
B.文天祥被元人囚禁期间,元人敬重文天祥的忠义精神和为政才华,始终对他很恭敬,想尽一切办法劝他投降归附。
C.文天祥学问广博,对事物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他文思敏捷,在被元人囚禁的日子里,他把对国家的忠义之情,都倾注在诗作中。
D.庐陵邓光荐认为,受到了文天祥精神的感悟,在南宋王朝危急的时候,仍有许多人义无反顾地追随文天祥进行抗元斗争。
4.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弘范病中亦表奏天祥忠于所事,欲释勿杀,乃囚之。
(2)天祥奉诏勤王,独行其志,屡踬而愈奋。
5.文中两处提到“仁”,结合你的理解,文天祥是怎样践行“仁”的?
2022-01-12更新 | 375次组卷 | 3卷引用:分层系列-第二单元综合检测B卷
9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暮春题瀼西新赁草屋五首[注](其五)

杜甫

欲陈济世策,已老尚书郎。

未息豺虎斗,空惭鸳鹭行。

时危人事急,风逆羽毛伤。

落日悲江汉,中宵泪满床。


【注】杜甫曾被严武表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做严武的参谋,后不久又辞职,到夔州瀼西(今四川奉节瀼水西岸地)一带赁草屋暂住。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标题分析,作者这时候的生活条件比较艰苦,辞职后租赁草屋安身。
B.颔联诗人运用比喻,“豺虎斗”喻战乱不断,“鸳鹭行”喻位居朝官的行列。
C.第六句“风逆羽毛伤”呼应第二句,实写自己如今在风中逆水行舟,很狼狈。
D.最后两句写诗人面对江汉落日而感慨万千,半夜里老泪纵横,风格沉郁。
2.本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凉诗寄正字十二兄(节选)

李贺

大野生素空,天地旷肃杀。露光泣残蕙,虫响连夜发。

房寒寸辉薄,迎风绛纱折。披书古芸馥,恨唱华容歇。

百日不相知,花光变凉节。弟兄谁念虑,笺翰既通达。

青袍度白马,草简奏东阙。梦中相聚笑,觉见半床月。


【注】①正字,秘书省官名。②古芸,古人用芸香施放于藏书之中,以防书被虫蛀。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二句营造阔大、旷远的空间感。素,写秋空之清朗:肃杀,写草木枯落之萧条。
B.第三四句视听结合,以“露光”“残蕙”暗示天气转凉。秋虫接连发出凄切的鸣叫。
C.“青袍”二句,写出十二兄着青袍、骑白马的英姿和他挥笔草拟上奏的文书的情景。
D.“梦中”二句是想象之景,一热闹一清冷。对比之中引发离愁别绪,言有尽而意无穷。
2.“披书古芸馥,恨唱华容歇。”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