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3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处理怨苦

【日】结城昌治

桑山的日常生活简直忙得不可开交。作为职工人数超过了五百的制粉公司的经营科长,仅仅这一点就够他忙的了。加上他是工会的执行委员,又兼任着和公司方面合办的处理怨苦委员会的委员。他是一个滚圆胖墩的男人,已经四十二岁,正好到了所谓男人的厄运之年的年龄。但他不是一个迷信的人。他性格开朗,即使今天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情,明天就会忘得一干二净。尽管他举止有点轻率,但这反而给职员们一种亲切的感觉。不管谁有困难来和他商量,他总能给人留下平易近人的好印象。他听取各种各样的烦恼,提出解决的方法,而且不惜出力帮助弱者。对喜欢管闲事的他来说,这其实也是一种乐趣。

那一天中午午休铃响过不久,销售科的长坂光枝来到了桑山的面前。

“我有一件事想私下和您谈谈……”

光枝似乎顾忌着周围人们的目光,她忸忸怩怩地轻声说道。

“请谈吧。”桑山轻松地从座位上站起来,把光枝带到人少的平台上。

“是不是孩子生病了?”为了使光枝便于开口,桑山以柔和的语气探问道。

光枝的丈夫死于交通事故。如今她一个人带着孩子。她皮肤白皙,是位外表纤柔美丽的少妇,年方三十,所以她受到了许多男人的青睐。在那些喜欢说长道短的同事中,关于她为什么不再嫁的话题也成了舆论的众矢之的。

光枝摇了摇头。

“缺钱吗?”

“不……”光枝显出一副难以启口的样子。

“不要介意,请讲吧。有什么为难的事我一定帮忙,我不是经常这样讲的吗?”桑山柔声柔气地说。

“其实是……”

“有关工作上的事吗?”

“不……有人散布可恶的谣言,真使我为难。”

听到这句话,桑山不由得欠了欠他那肥胖的身体。尽管是他人的事,但受到好奇心的驱使,他倒非常热衷于听这种事情。

“有人造谣说我不再嫁,是为了物色有钱的男人。说我这种女人,只要谁有钱就会和谁睡觉!”

“这就怪啦,谁会造这种谣言呢?”

“我不能讲他的名字。”

“可是,讲这种话的家伙也太不负责任了。是不是我们科的山形君?他确实是个多嘴、爱管闲事的男人。”

“不是他。”

“那么,是不是在销售科当科长的松浦。我以前就听谁说过,松浦迷上了你,但最近听说他被你很客气地回绝了。是吧。”

“造谣的人既不是山形君也不是松浦君。我知道造谣的人是谁,但现在还没有充分的证据。”

“这倒用不着担心。可以找到见证人的。所以你不必拘泥于找证据……”

“请等一等。”

光枝制止住了桑山。他已经渐渐地激动起来了。仿佛这件事正是发生在他身上一样。

“我来和您商量,是想问问您,一旦我确认了造谣者,我应该惩罚他呢,还是就此罢休?我这么一个弱女子,难道就只配忍气吞声,捂住被子哭吗?”

“当然用不着这样。即使是女子,也不该忍气吞声嘛。这样太便宜了那个家伙。再说,一旦您想再婚,传出这种谣言,对您可不利啊。”

“是啊。”

“狠狠地惩罚他一顿。必要的时候,我来帮您的忙。那个家伙是男人还是女人?”

“是男人。”

“那家伙可真窝囊,简直不配做一个男子汉!”

“别人造过我许多谣,我不是不知道。可是,如此可恶的诽谤还是第一次听到。我简直忍无可忍了。我丈夫死去已经四年了。为了把丈夫留给我的孩子培养成人,我拼命地工作着。尽管我嘴上没有表示,但我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难!以后如果真的有自己喜欢的人,而且只要他也爱我的孩子,我想再婚也不是没有可能的。可是传出这种谣言来,真使我委屈得不行。”

“我深表同情。听了您的一番话,我也不能袖手旁观了。干脆,狠狠地惩罚他一顿。”

“可是,怎样才算惩罚他呢?”

“首先把这件事写成书面报告,向处理怨苦委员会上诉。我是其中的一名委员,我会帮你彻底调查清楚的。”

“不,我也想过从这方面请求您帮忙的。但这样做只是走表面形式,我不愿意,而且,提出上诉的话,反而会使谣言遍传开来的。”

“这倒也是的。那么,狠狠地揍他一顿怎么样?让他自己明白错在哪里,以后不敢再说这种不负责任的话了。”

“揍一顿可以吗?”

“用不着担心。使出全身的力气,把他揍得眼冒金星,趴倒在地上爬不起来为止。狠狠地揍他一顿,您才可以解恨。他也会明白自己到底错在哪里,所以,他即使被揍了也不会反抗的。对他来说,这反而是一剂良药。”

“那么,我就这么干啦!”

光枝突然表情紧张,咬紧了嘴唇,她鼓足了全身的力气,狠狠地扇了桑山一记耳光。

桑山既没有反抗也没有逃走。他只是愕然地死盯着光枝。大概,他突然想起了,昨晚在酒宴上,他曾开玩笑讲了那些话。

(有删节)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光枝找桑山处理造谣一事,主要是因为桑山平易近人,能给人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不惜出力帮助苦主。
B.光枝刚开始没有跟桑山说明具体事情,显出一副难以启口的样子,实则已经做好了惩罚造谣者的决定。
C.光枝拒绝桑山将谣言事件写成书面报告并向处理怨苦委员会上诉的这一态度,暗示了桑山就是造谣者。
D.光枝鼓足了全身力气扇了桑山的那记耳光,既是对桑山的造谣行为的惩罚,也是对其他造谣者的警告。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标题既点明故事的中心事件,又为全文设置了悬念——谁处理怨苦?处理谁的怨苦?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欠了欠他那肥胖的身体”这一细节表现了桑山对光枝的话具有浓厚的兴趣,照应了前文对桑山爱管闲事的介绍。
C.小说插叙对光枝及其家庭情况的介绍,为下文光枝告诉桑山有人散布自己谣言及表达自己的愤怒心情作了铺垫。
D.小说结尾处描写光枝扇桑山耳光时,运用了神态、动作、心理等描写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光枝此时复杂的心情。
3.欧亨利式结尾是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有人评价这篇小说“构思惊奇”主要得益于欧亨利式的结尾。你是否同意?请结合小说内容说明理由。
4.请以“讽刺的艺术”为中心词,将本文与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进行比较,写一篇文学短评,以备班级交流。请围绕中心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百年苦难走向百年辉煌

金一南【注】

A上课前,大家呼喊的口号中最后一句是敢于胜利,不但追求胜利,还要敢于胜利,这是中华民族每一份子心中,都需要腾起的一团火焰和光明。

我常想,我们从哪里来?我们中华民族从哪里来?有一个最好的回答——毛泽东主席起草的,周恩来总理书写的,刻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三句话:

第一句话: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第二句话: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第三句话: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我们从1840年那苦难深重的旧中国走过来,东洋东洋打不过,西洋西洋打不过,当时的中国四万万中国人,一盘散沙而已

就在国家面临危亡、民族深陷苦难,却无人挺身而出、无人横刀立马之时,1921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我经常讲,中国共产党的这个不是什么好运,那是国家最黑暗、民族最无望的时候。那时的中国共产党人,一没有资源、二没有名望、三没有影响、四没有地位,就只有一腔热血,他们就凭一腔热血浴血奋斗,民族救亡。

B中国革命不是从胜利走向胜利,而是从惨败走向胜利: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两万两千五百人,两个月后就剩一千;1927年,秋收起义,五千人,二十天后只剩不到一千。在中国革命最困难的时候,很多人怀疑,红旗到底可以打多久?毛泽东的回答就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美国人托夫勒把人类的力量归结为三种:一是暴力,谁拳头大谁称王;二是金钱,金钱买通一切;三是知识,知识就是力量。

但是,托夫勒忘记了第四种力量——信仰,中国共产党人以信仰表现出来的极大的、改天换地的、摧枯拉朽的力量!

C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方志敏在《可爱的中国》里写到:亲爱的朋友们,不要悲观,不要畏馁,要奋斗,要持久地,艰苦地奋斗!把个人所有的智慧才能,都提供于民族的拯救吧!无论如何,我们决不能让伟大的可爱的中国,灭亡于帝国主义的肮脏的手里!

这就是我们先辈的信仰。这支队伍之所以能够五次反围剿,两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跨过鸭绿江,这支中国共产党锻造的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队伍,凭着的就是信仰的力量!

最初是一小部分人,几支火炬;凭着信仰,燃烧成熊熊大火,最终点燃整个中华民族内心的火炬,实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今天,在座官兵就是这支队伍的接续,你们就要像先辈那样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就像毛主席讲的那样——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所以,你们说的敢于胜利令我印象特别深刻。

有这么一句话:多数人因看见而相信,少数人因相信而看见。真正的领袖、真正的领导者,就是这样的少数人。中国共产党因相信而看见!他们坚信,所以他们最终看见了!

1949年建国的时候,我们一穷二白,一颗钉子叫洋钉,一袋水泥叫洋灰,一盒火柴叫洋火,全是从外国来的。而今天,完全不一样了,我们短短几十年就完成了其他国家两三百年的现代化进程。

D今天,我们是世界最大的制造国。原先,世界制造业里我们只占2%、3%;2009年,我们上升到18%;2016年,我们就已经占世界制造业比重26.7%,世界第一!按照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统计,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39个大类,191个中类、552个小类的国家,形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虽然我们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但你看我们的追赶速度。

你说,这是怎么做到的?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自强不息、吃苦耐劳、拼搏奋斗出来的!

前不久,我到江南造船集团访问,我们第三艘航母的总建造师是1980年出生的。我非常感慨:八零后开始担当国家建设的大梁,更厉害的是,我们还有九零后,以后,我们还有零零后、一零后,还有一代又一代建设者成长起来,这就是我们中国的未来和希望!

回想一下,我们百年救亡、百年复兴:从1840年到1949年的一百来年,无数的、先进的中国人为救中国三个字浴血奋斗;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的命题开始——复兴!

1949年到2049年,这一百年,我们要完成伟大的民族复兴,这是我们的目标,也是一次新的长征。复兴不是一句口号,而要凭实力,我们每一个人正在参与。

过去,长征就是信仰;今天,拼搏同样是信仰。追求胜利!敢于胜利!除了胜利,我们无路可走!

(摘编自《一堂好课》演讲稿)


【注】 金一南:国防大学教授。《当代贵州》杂志的顾问。
1.演讲要根据现场情况及时调整内容,文中A、B、C、D四个段落最可能是演讲者现场添加的一段是(  )
A.AB.B
C.CD.D
2.若给选文另拟一个标题,下列选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人民英雄永垂不朽B.伟大的第四种力量
C.苦难深重的旧中国D.努力实现民族复兴
3.演讲中,称呼与情感表达密切相关。如文中加点的“他们”指代中国共产党人,演讲者深情追述那时的中国共产党人所面临的艰难处境,向革命先辈表达由衷的崇敬和赞美。请简析文中另外两处加点的称呼所指代的对象以及相关句子表达的情感。
4.好的演讲结语能有效调动听众的情绪。请从内容呼应和句子语气两方面简要分析选文末段的表达效果。
2023-12-22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 统编版(2019)高一必修下册第五单元达标检测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延安整风运动是1942年到1945年4月七大召开前,党在领导敌后抗战的同时在全党范围内开展的一场深入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它为全党树立了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为夺取抗战胜利和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重要的思想政治基础。延安整风运动中形成了以求知、求实、求真、求新等为主要内涵的整风精神,这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要借鉴延安整风经验,“以整风精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以整风精神严格党内生活”。

延安整风精神是一种“挤”“钻”的求知精神。延安整风运动是全党干部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系统而全面的学习和把握。学习和应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的马克思主义,不仅需要具有丰富的、具体的社会知识与科学知识做基础,而且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面对干部工作繁忙学习时间少,有的干部文化水平低、理论素养差等问题,1939年5月毛泽东在《在延安在职干部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没有工夫,这已成为不要学习理论、躲懒的根据了。共产党员不学习理论是不对的,有问题就要想法子解决,这才是共产党员的真精神。在忙的中间,想一个法子,叫作“挤”,用“挤”来对付忙。看不懂也有一个办法,叫作“钻”。延安整风运动首要的就是以“挤”“钻”的求知精神为导向,从“学习是共产党员的责任”的政治高度出发,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

延安整风精神是一种“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求实精神。如何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呢?延安整风中的陈云经过认真思索,得出了“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结论。所谓“不唯上”,不是说上面的话不要听,而是说不要“唯上命是从”,这同六届六中全会强调的“个人服从组织,下级服从上级,少数服从多数,全党服从中央”的组织原则并不矛盾;“不唯书”,也不是说不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不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而是说要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具体情况,创造性地灵活运用;“只唯实”,就是一切要从实际出发。在延安整风运动中,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坚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求实精神,以“眼睛向下”“做小学生”的态度,把调查研究作为学习的重要一环,作为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最终真正做到了用马克思主义这根“矢”来射中国革命实际这个“的”,用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延安整风精神是一种“是就是,非就非”的求真精神。延安整风运动是思想教育运动,是用来解决党内的是非问题,即在精读文件、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每个人都要深思熟虑,反省自己的工作及思想,反思自己的全部历史,“把文件中的道理当作尺码,来量一量自己……来称一称自己”,从而进行恰如其分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找出改正错误的实际办法。1943年2月6日,中央党校为庆祝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胜利举办舞会,在会场中悬挂两条标语,其中一条就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1945年4月,党的七大在延安召开,会场两侧悬挂着6个插着鲜红党旗的旗座,每个旗座上也写着“坚持真理,修正错误”8个大字。对于共产党人来说,在党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凡是正确的理论、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以及党员干部正确的思想认识和工作作风,必然“与人民利益相一致”,凡是错误的理论、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以及党员干部中存在的错误的思想认识和工作作风,必然“与人民利益相违背”。

延安整风精神是一种“推陈出新”的求新精神。延安整风运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求变、求新,求个人思想从非马克思主义的转变为马克思主义的,求工作作风从主观主义转变为实事求是,求组织工作从山头主义、宗派主义转变为五湖四海,最终实现党风的优良和事业的全新局面。求新,不是喊口号,不是装门面,而是要党员领导干部勇于担当,顺应潮流,开拓创新。1942年10月毛泽东为延安平剧院题字“推陈出新”。五年后的1947年10月转战陕北的毛泽东在看完晋剧《反徐州》后,题词“与时并进”,这种一以贯之的求新思想,不仅仅是对戏曲文艺的要求,更是整个革命事业前进方向的指针。所以,在大生产运动中,改变了几千年来一家一户就是一个生产单位的个体经济,建立了相互帮助、共同劳动的初级形式的合作社;在陕甘宁边区出现了全国解放区第一个带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合作社——苗店子合作农场。在教育事业上,不仅主张要以“打碎旧的一套”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废除封建的旧的教育制度,而且主张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教育的思想“翻译成真正中国的言语”,“彻底地改进我们的全部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在职教育”,“发展真正与人民与实际相联系的教育,替中国的新教育真正开辟一条康庄大道”。这种求新就是要深入群众生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主体性和创造性,运用“集中起来,坚持下去”的领导方法,最终实现既符合人民大众的利益,又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的创造。

(摘编自谭虎娃《延安整风精神浅谈》,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延安整风运动树立了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并形成一套特有的理论精神,至今仍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B.“这已成为不要学习理论、躲懒的根据了”中的“这”指“没有工夫”;“这才是共产党员的真精神”中的“这”指“有问题就要想法子解决”。
C.“不唯上”是说上级不符合实际的话可以不听;“不唯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具体表现,要求在实际工作中能创造性地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D.判断党的理论、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是否正确,判断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和工作作风是否正确,要看其是否有利于促进党风的建设。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延安整风运动强调主动学习,要求党员干部从党员的责任感出发,系统而全面地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
B.从文章第三段可以看出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它是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前提,是实事求是精神的具体表现。
C.文中两次提到延安时期我党悬挂“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标语,意在证明延安整风精神是一种求真精神。
D.“推陈出新”一开始仅仅是对戏曲文艺方面的要求,后来才把这种求新精神推广到整个革命事业的范畴。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三段核心观点的一项是(       
A.在整风运动之后,延安广大文艺工作者纷纷奔向抗战前线,深入农村、部队、工厂,接触群众,体验生活,运用板话、歌剧等传统艺术形式创作一批反映新时代的优秀作品。
B.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毛泽东同志对实事求是这一概念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做了新的科学解释,赋予其崭新的时代内容。
C.在谈到科学研究时,钟南山院士说道:“权威的意见不一定总是对的,书本上写的也不一定是对的,自己实践或亲眼看见的结果才是最可信的。”
D.1941年8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及《关于实施调查研究的决定》,调查研究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制度被确立起来。
4.文章是如何论述“延安整风精神是一种求新精神”这一观点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下列材料是如何体现原文中阐述的延安整风精神的?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

1978年冬,为了改变大集体式低效率生产方式,安徽小岗村18位村民冒着坐牢的危险,将生产队土地划分到户,包干经营。1979年小岗村不但不再靠国家救济,反而向国家缴纳6万多斤公粮,人均收入也由22元上升到400元。时任安徽省委书记的万里亲临小岗村考察,被他们“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所感动。他不仅支持小岗村的“包产到户”政策,更将这一先进做法推广到全省,使“包产到户”成为新的农村改革模式,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先驱。不久,我党在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广袤田野,农民群众抢抓农时,辛勤劳作耕耘;生产车间,大国工匠钻研技艺,不断破解工艺难题;科研院所,研发人员埋头攻关,科技创新硕果累累;街头巷尾,快递小哥穿梭骑行,社区服务精细温馨……千行百业的繁荣,千家万户的美好,都镌刻着劳动的印记。劳动是幸福的源泉,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美丽。

无论是物质财富还是精神财富,都必须靠劳动来创造。“神舟”问天,“嫦娥”落月,“祝融”探火……中国航天之所以成就斐然,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广大航天人勤于钻研,精于创新。我们从“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到构建起世界上最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这背后凝结着一代又一代产业工人的持续付出。华夏大地上,从春耕的忙碌到秋收的喜悦,粮食稳产增收靠的是无数耕耘者的辛勤劳动。劳动创造价值,一个国家无论发展到什么阶段都要崇尚勤劳致富。

①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会一挥而就,②要靠广大劳动者坚持不懈的劳动。③亿万劳动群众勤奋工作,勇于创造,④不断谱写新时代的劳动者之歌,⑤必能在新征程上取得新业绩。⑥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⑦不仅要深入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讲好劳模故事,⑧引导人们见贤思齐,⑨还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⑩培养更多勤于劳动、热爱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

1.作为一篇评论,文章以画线部分开篇有什么作用?
2.评论讲究行文的逻辑性,请分析文章第二段是如何体现行文逻辑的。
3.文章第三段有三处表述不当(包括标点、成语、语句),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不得改变原意。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那是中国核潜艇发展历程上的“史诗级时刻”:1988年4月的一天,中国核潜艇在南海进行了极限深度的深潜试验。

这个试验有多危险呢?在水下数百米,艇上一块扑克牌大小的钢板,就要承受一吨多的重压。100多米长的艇体,任何一块钢板不合格,一条焊缝有问题,一个阀门封闭不严,都可能导致艇毁人亡。1963年4月,美国王牌核潜艇“长尾鲨号”进行深潜试验,在下潜近190米时沉没,艇上129人全部遇难。

在深潜试验誓师大会上,很多人拿出了遗书,还悲壮地唱起了《血染的风采》:“也许我告别,将不再回来……”这时,62岁的黄旭华宣布要与大家一起下潜:“我是总设计师,我要对核潜艇负责,对艇上170名同志负责……”现场瞬间沸腾了,大家心中的阴霾一扫而空。由此,黄旭华成为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下水深潜试验第一人。

那天,南海浪高1米多。潜艇慢慢下潜,先是10米一停,再是5米一停,接近极限深度时1米一停。钢板承受着巨大的水压,发出“咔嗒、咔嗒”的响声。气氛极度紧张,黄旭华依然全神贯注地测量和记录各种数据。试验成功了!人们握手、拥抱、哭泣。黄旭华激动难抑,写下四句话:“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他说:“我痴迷核潜艇工作一生,乐在其中。一个‘痴’字,一个‘乐'字,就是我一生的写照。”

对大国而言,核潜艇是至关重要的国防利器之一。核潜艇配上洲际导弹和核弹头,不仅有核打击力量,而且有核报复力量。有了它,敌人就不敢向你发动核战争,除非敌人愿意和你同归于尽。所以,《潜艇发展史》的作者霍顿认为,导弹核潜艇是“世界和平的保卫者”。

正因如此,1958年,中国政府在启动“两弹一星”项目的同时,也启动了核潜艇研制项目。中国曾寄希望于苏联的技术援助,却被傲慢地拒绝了:核潜艇技术要求高、花钱多,你们没那个水平也没有那个能力。国家领导人毛泽东放出狠话:“我们的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就是这句话,坚定了黄旭华的人生走向。中央组建了一个29人的核潜艇研究团队,黄旭华作为技术骨干入选。

苏联专家撤走了,全国没人懂核潜艇是什么,黄旭华也只接触过苏联的常规潜艇。他们只能从国外的报刊上搜罗有关核潜艇的信息,仔细甄别信息的真伪,拼凑出一个核潜艇的轮廓。

没有计算机,他们就分成两三组,分别拿着算盘计算核潜艇的各项数据。若有一组的结果不一样,就从头再算,直到各组数据完全一致。

还有一个“土工具”,就是磅秤。黄旭华在船台上放了一个磅秤,每件设备进艇时,都得过秤,记录在册。施工完成后,拿出来的管道、电缆的边角余料,也要过磅登记。黄旭华称之为“斤斤计较”。就靠着磅秤,数千吨的核潜艇下水后的试潜、定重测试值和设计值完全吻合。

1970年,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作为祖国挑选出来的1/29,黄旭华从34岁走到了知天命之年,把最好的年华铭刻在大海利器上。

准确地说,是把最好的年华隐姓埋名地刻在核潜艇上。

“别的科技人员,是有一点成果就抢时间发表;你去搞秘密课题,是越有成就越得把自己埋得更深,你能承受吗?”老同学曾这样问过他。

“不能泄露自己的单位、自己的任务,一辈子都在这个领域,一辈子都当无名英雄,评了劳模不能发照片,犯了错误只能留在这里扫厕所。你能做到吗?”刚参加研制核潜艇工作时,领导曾这样对他说。

黄旭华的回答是:“有什么不能的?比起我们经历过的,隐姓埋名算什么?”黄旭华出身于广东海丰行医之家。那时候的医生收入高、有地位,对黄旭华来说,学医从医是轻松而理所当然的选择。上初中时,日寇入侵,附近的学校关闭。14岁的他在大年初四辞别亲人,走了整整4天崎岖的山路,找到聿怀中学。但日本飞机的轰炸越来越密集,这所躲在甘蔗林旁边、用竹竿和草席搭起来的学校也坚持不下去了。他不得不继续寻找学校,慢慢地越走越远,梅县、韶关、坪石、桂林……1941年,黄旭华辗转来到桂林中学。

1944年,豫湘桂会战打响,中国守军节节败退,战火烧到桂林。黄旭华问老师:“为什么日本人那么疯狂,在中国土地上无恶不作?为什么我们中国人不能好好生活,而要到处流浪、家破人亡?为什么中国这么大,我却连一个安静读书的地方都找不到?”老师沉重地告诉他:“因为我们中国太弱了,弱国就要受人欺凌。”黄旭华下了决心:我不做医生了,我要学科学,科学才能救国。我要学航空、学造船,不让侵略者为所欲为。

抗战胜利后,黄旭华收到了交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成为造船系的一名学生。这是中国的第一个造船系,在这里,他遇到了辛一心、王公衡等一大批从英美学成归国的船舶学家,为后来的造船救国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人们常常以为,像黄旭华这样的一代英杰,是国家和时代选择了他;而走近他才会懂得,是他选择了这样的人生。1945年“弃医从船”的选择,与1958年隐姓埋名的选择,1988年亲自深潜的选择,是一条连续的因果链。

他一生都选择与时代同行。

“对您来说,祖国是什么?”

“列宁说过的,要他一次把血流光,他就一次把血流光;要他把血一滴一滴慢慢流,他愿意一滴一滴慢慢流。一次流光,很伟大的举动,多少英雄豪杰都是这样。更难的是,要你一滴一滴慢慢流,你能承受得了吗?国家需要我一天一天慢慢流,那么我就一天一天慢慢流。”

“一天一天,流了93年,这血还是热的?”

“因为祖国需要,就应该这样热。”

(摘编自许陈静、郑心仪、姜琨《深潜》)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美国核潜艇“长尾鲨号”深潜试验失败,造成艇毁人亡的悲剧为例,说明了核潜艇深潜试验的高风险性。
B.导弹核潜艇是“世界和平的保卫者”,对于保卫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它比“两弹一星”更重要。
C.虽然没有计算机,他们用算盘分组计算,用磅秤“斤斤计较”,保证了核潜艇下水前后各项数据的完全一致。
D.黄旭华亲身参与核潜艇深潜试验,既是为了提振信心和鼓舞士气,也是为了掌握现场第一手数据。
2.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提到的1958年、1970年和1988年是我国核潜艇研究发展史上的关键节点,同样也是黄旭华人生的重要时刻。
B.文章引用了毛泽东“我们的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狠话,充分彰显了国家领导人发展国防利器的坚定决心。
C.文章多处引用黄旭华的自述和与他人的对话,具体展现了他人生道路上的几次关键选择,揭示了他的心路历程。
D.黄旭华为了实现科学救国的目标“弃医从船”,在中国核潜艇的研究建造中付出了93年的热血。
3.下列诗句不能体现黄旭华精神品质的一项是(     
A.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B.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C.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D.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4.请简要概括文章的写作思路。
5.请结合黄旭华的精神品质和人生经历,谈谈对于当代青年自我成长的启示。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商三官

故诸葛城有商士禹者,士人也,以醉谑忤邑豪,豪嗾家奴乱捶之,舁归而死。禹二子,长曰臣,次曰礼。一女曰三官。三官年十六,出阁有期,以父故不果。两兄出讼,终岁不得结。婿家遣人参母,请从权毕姻事,母将许之。女进曰:焉有父尸未寒而行吉礼?彼独无父母乎?婿家闻之,惭而止。无何,两兄讼不得直,负归,举家悲愤。兄弟谋留父尸,张再讼之本。三官曰:人被杀而不理,时事可知矣。天将为汝兄弟专生一阔罗包老耶?骨骸暴露,于心何忍矣。二兄服其言,乃葬父。葬已,三官遁,不知所往。母惭怍惟恐婿家知不敢告族党但嘱二子冥冥侦察之。几半年杳不可寻。

会豪诞展,招为戏,优人孙淳携二弟子往执役。其一王成,姿容平等,而音词清彻,群赞赏焉。其一李玉,貌韶秀如好女。呼令歌,辞以不稔,强之,所度曲半杂儿女俚谣,合座为之鼓掌。孙大惭,白主人;此子从学未久,只解行觞耳,幸勿罪责。即命行酒。玉往来给奉,善觑主人意向,豪悦之。尽遣诸仆去,独留玉。玉伺诸仆去,阖扉下楗焉。诸仆就别室饮。

移时,闻厅事中格格有声,一仆往觇之,见室内冥黑,寂不闻声。行将旋踵,忽有响声甚厉,如悬重物而断其索。亟问之,并无应者。呼众排阖入,则主人身首两断;玉自经死,蝇绝堕地上,梁间颈际,残绠俨然。众大骇,传各内闼,群集莫解。众移玉尸于庭,觉其袜履虚若无足。解之则素舄如钩,盖女子也。益骇。呼孙淳诘之,淳骇极,不知所对,但云:玉月前投作弟子,愿从寿主人,实不知从来。

以其服凶,疑是商家刺客,且以告郡。郡官问臣及礼,并言:不知。但妹亡去,已半载矣。俾往验视,果三官。官奇之,判二兄领葬,敕豪家勿仇。

异史氏曰:家有女豫让而不知,则兄之为丈夫者可知矣。然三官之为人,即萧萧易水,亦将羞而不流,况碌碌与世浮沉者耶!愿天下闺中人,买丝绣之,其功德当不减于奉壮缪也。

(节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卷三》)

注释   ①〔楗〕门闩。②〔素舄〕服丧者所穿白鞋。③〔豫让〕战国晋人,事智伯。智伯被赵襄子联合韩、魏所灭,豫让自毁形貌为智伯报仇。未果,遂伏剑自杀。④〔壮缪〕即关羽,死后被迫封为壮缪候。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母惭(A)怍(B)惟恐(C)婿家知(D)不敢告(E)族党(F)但嘱二子(G)冥冥侦(H)察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指冤屈,与《孟子》“戚武不能屈”中的“屈”意思相同。
B.夜,指在夜里,与《烛之武退秦师》“夜缒而出”中的“夜”用法相同。
C.优,表演杂戏,歌舞的演员。与“伶”合称,指俳优乐工;后指戏曲演员。
D.辞以不稔,与司马迁《鸿门宴》中的“具告以事”句式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商三官因父亲遭遇横祸而延搁婚期,在兄长们向官府申冤,一年未能平反的情况下,她要求埋葬父亲,依礼尽孝。
B.商三官认识到世道不公,明白克循正轨替亡父讨回公道无异于缘木求鱼,只能在安葬父亲后,悄然离家,另谋复仇之路。
C.商三官变装为男子,随优人赴寿宴,虽不擅歌唱,却博得邑豪喜爱,在其放松警惕后,斩决仇首,然后悬梁自尽。
D.蒲松龄在文末对商三官发出真挚礼赞,将她推许为“女豫让”,她与豫让一样凭借勇气和谋略,报仇成功。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婿家遣人参母,请从权毕姻事,母将许之。
(2)官奇之,判二兄领葬,敕豪家勿仇。
5.众人怀疑李玉是商家刺客的依据是什么?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极村的这片樟子松树林

尚书华

走进黑龙江漠河,就走进了中国最北端这片寒冷的土地。

走进位于漠河市北极村的北极村消防救援站,就走进了一群敢与严寒较量的勇士中间。

站长、指导员和9名消防员,共11人,组成了一个坚强的战斗集体,常年坚守在北极村,守护着这里百姓的平安生活。

还没进营区,我就被眼前一片壮硕挺拔的樟子松所吸引。到近处细瞅,不少树上都挂着一个小木牌,上面写着不同的文字和人名。有一块木牌格外醒目,它挂在林边一棵较粗的樟子松上,上面写着:冰天雪地,三年坚守,无怨无悔——王淇。常年的风凿雨蚀、霜浸雪罩,木牌已退了颜色,变得斑驳,但那朴拙有力的字迹,依然清晰可辨,仿佛在隐隐讲述着一段昨天的故事……

说到北极村消防救援站,有一个人不得不提,那就是老班长王淇。多年前,北极村只是一个执勤点,只有老班长王淇一个人驻扎在这里。从驻地到边境界碑,往返路程12公里。每天,他都坚持去界碑那里一趟,或擦拭一下界碑,或把界碑上落的雪除掉,或什么也不做,只是默默凝视一会儿。只有这样,他心里才觉得踏实。后来,执勤点由一个人变成3个人,又由3个人变成7个人,再由7个人变成11个人,执勤点升级成消防救援站。老班长当年的做法也变成了一种传统被传承下来。

消防员吴俊明告诉我,冬天的时候,天还没亮,气温零下40多摄氏度,大家就从热乎乎的被窝爬起来,穿好棉衣,戴好棉帽、面罩、手套,开始沿黑龙江堤坝往界碑方向跑。刚开始跑时,身上还有些热乎气,没过多久,寒气就渗到了衣服里,嘴边、睫毛、眉毛、帽檐上全是白霜,手脚冰凉,江风吹得人头疼。这时站长总会鼓励大家,做有意义的事都需要坚持,只有坚持才能达到目的。“最初的时候,我们每个人跑这么远的距离都很吃力,但必须咬牙坚持。有人落得远了,大家就慢跑等他一会儿。到界碑的时候,人一定是齐的。”他们擦拭界碑,给界碑除雪,那种带有仪式感的举动让他们很激动,感到神圣而庄严。“无论春夏秋冬,每一次这样的体能训练都很苦很累。可每当想到这样做的意义,我们就有了坚持下去的勇气。”吴俊明说。

俗话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对消防救援指战员们来说,尤其如此。平时99%的训练只为了1%的实战。5000米长跑、耐寒能力锻炼、百米负重折返、绳索攀爬等9项训练课目,每天他们都在择项进行训练。近几年,随着救援业务的不断扩展,训练项目也不断增多。胜任的体能、顽强的斗志、敢打硬仗的精神,让这支队伍总能在关键时刻发挥特殊作用。冰上、雪中,洪水、大火,人、畜、财物……无论何时何地,不管团体还是个人,只要遭难遇险,他们一定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2021年夏天,北极村遭遇一场多年不遇的特大洪水,位于滨江大道西侧的古驿村景点因涨水被淹没。这里有一个熊园,里面养了9只棕熊,洪水若继续上涨,棕熊就有可能跑出围栏危害老百姓的人身安全。接到指令后,指战员们迅速赶到现场。此时,整个景区已形成了一个约2000平方米的小湖。最深处达7米多,湖内的水正在不断渗流进熊园,情况十分危急。现场指挥员当即做出部署,利用消防车水泵抽水,临时铺设水管干线,将抽出的水直接排进道路东侧的黑龙江。就这样,在政府联动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全体指战员经过三天三夜的奋战,终于及时排除了隐患。

北极村不大,可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流动人口不断增多。人多了,各种预想不到的安全隐患也在增加,无形中给消防救援工作带来了更多压力。2021年3月的一天晚上,消防救援站接到漠河市消防救援大队转警:七星山后山腰有一名游客因体力不支,迷失方向被困,无法下山,请求救援。接警后,站里立刻调动一车7人,带上担架、强光手电,快速向山里进发。天黑路滑,雪深没膝,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摸索前行,大家终于在一棵树下找到了这位被困者。当时他冻得浑身直打哆嗦。大家立即把他抬上担架,又给他身上盖了一件保暖的衣服,然后深一脚浅一脚地下山。途中,消防员张芳景不慎崴了脚,脚肿得跟馒头一样,他却一声没吱,硬是咬着牙把这位被困者抬到山下。紧接着,这位被困者被用车送到镇上医院。

2023年除夕之夜,北极村温度降到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低点——零下53摄氏度。这时站里接到报警,有一位上海游客的车陷到了村加油站附近的浅沟里。指战员迅速出警,到现场后,冒着酷寒立即展开救援。没用多长时间,车被拖出来了。人无恙,车无损,有惊无险。

在营区走走、听听、看看,我一直被指战员们那种恪尽职守的工作态度和顽强无畏的战斗精神感动着。就要离开救援站了,指导员于楷送我到门口,向我讲述起这些小木牌的来历。挂在最前面那棵树上的,是老班长王淇的。他一个人在这里孤独坚守了1000多个日夜,对北极村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感情。当组织决定调动他离开这里时,他自己动手制作了这块木牌,挂在营区门口的这棵樟子松上,作为自己对这份事业忠诚履职的见证。后来,凡是到这里工作的指战员们都纷纷效仿,把自己的誓言写在木牌上,再挂到樟子松上。渐渐地,这片樟子松树林挂的木牌越来越多,大家郑重地将其命名为“忠诚林”。林中,还铺设了一条石板小路,寓意着传承的脚步绵延不息。

站在这片“忠诚林”前,放眼望去,连绵苍郁的大兴安岭成为一道深远的背景。我蓦然意识到:这些年轻的指战员,为什么要选择一棵樟子松和自己的名字连在一起?那是因为,在这寒冷的神州北极,樟子松极为坚强。任天寒地冻冰天雪地,任狂风暴雪肆意吹打,它们依旧苍翠挺拔,傲然站成一道壮美的风景。

(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10月,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老班长王淇是北极村消防救援站的创建者,他一个人默默地在冰天雪地里坚守了1000多个日夜,这种工作态度和精神感人至深,值得传承。
B.擦拭界碑、给界碑除雪最初只是王淇独自驻守时用来排遣寂寞、消磨时间的,可日久天长,却成为一种庄严而神圣的仪式,一种体能训练。
C.北极村遭遇特大洪水时,全体指战员奋战了三天三夜才排除隐患,这说明“坚持”是救援成功最关键的要素,“只有坚持才能达到目的”。
D.消防救援指战员们日复一日刻苦训练,练就了过硬的本领和体能。这些也是他们能够于艰险危难中显身手、完成消防救援任务的必备条件。
2.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品通过实地采访获取素材,以具体事件刻画人物,又适当进行艺术虚构,展现了北极村消防救援站指战员们的群体形象和精神品质。
B.“我”是这篇通讯的采访者和报道者,作品中融入了“我”采访过程中的亲身感受,字里行间也蕴含着“我”对勇士们的赞美之情。
C.作品对王淇的小木牌描写细腻,“退了颜色,变得斑驳”写出木牌久经风霜,“朴拙有力的字迹”则与人物忠诚履职的形象相映生辉。
D.文章语言通俗平易又生动形象,有感染力。“人无恙,车无损,有惊无险”,三个小短句看似客观记叙,实则饱含救援成功的欣喜。
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是怎样表现神州北极的天气寒冷的?请简要分析
4.作者创作这篇通讯时,拟了两个标题,一个是“北极村的这片樟子松树林”,另一个是“我们这里的年轻人”,你认为哪一个标题好?为什么?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簌簌衣巾落枣花

吴继红

在河堤上漫步,风里传来甜腻腻的清香,这香气,不禁让我想起了老家的枣花。

老家院里那棵枣树是20多年前父亲亲手栽下的。父亲是木匠,农闲时在四里八村做木活儿,由于孩子多,微薄的工钱勉强够一家人糊口。可他很知足,每天乐呵呵的,谁家有活儿都随叫随到,碰见家庭条件不如我们的,总是少要工钱。那时奶奶还在世,家里有六七个孩子,日子过得很艰难,哥哥姐姐很早就辍学帮着维持家里的生计。

枣树旁边是水井。闲下来的时候,母亲蹲在枣树下洗衣服,奶奶在枣树下乘凉,父亲则坐在树下抽几袋烟。傍晚的风从枣树叶子间吹过来,特别是枣花开的时节,闻着清甜的枣花香,吃着母亲烙的饼、腌的菜,感觉岁月安静而美好。

枣花开得迟。当很多花儿都争相开放时,枣树枝头还是光秃秃一片。小满前后,枣花才开始默默地绽放。枣花很小,淡淡的黄绿色,小米粒儿一样,不细看,还真发现不了。枣花虽小,但香气很浓郁。每到枣花盛开时节,无数的蜜蜂冲着花香而来,一天到晚在枝头“嗡嗡”地忙碌。白天,阳光照耀着绿色摇曳的枣树,嫩黄色的枣花在绿色的枣叶间闪着串串黄色的微光;有月的夜晚,枣花的香味借着夜风飘在我的心头,也飘进我的梦乡。

枣花要落的时候,正是收麦的大忙时节。起风了,枣花从枝头落下,铺满厚厚一层。苏轼曾说“簌簌衣巾落枣花”,苏轼从树下经过的那个正午,一定也起了风,簌簌的枣花落在了苏轼的身上。记忆里,有一年的枣花也落得特别急,在我记忆里落了十几年,刻骨铭心。

我念高一那年收麦前,奶奶一病不起,花光了家里最后一分钱。二伯的儿子从惠州打工回来,告诉父亲他在那边的厂里做会计,可以给我安排个活儿。那年我十六岁,算是“整劳力”了。哥嫂们虽然没说什么,可如果我继续念书,无疑是给这个家雪上加霜。

我整天忐忑不安。终于,父亲把我叫到了枣树下。他坐在枣树下吸了半天烟,我看见他的手在装烟丝时一直在轻轻地颤抖。就在我被呛得开始咳嗽时,父亲终于说话了:“五妮啊,是爹没本事,让你受苦了;家里的事你甭管,书只要你想念,就念下去吧……”

我本来预备了一肚子话,只等父亲劝我退学时拿来跟他据理力争,可没想到父亲却说了这样一句话。我所有的话都卡在了嗓子眼儿,只剩下大颗的泪珠和扑簌簌的枣花一起落到衣上、地上。父亲轻叹一声,摸了摸我的头,拂去我头发上的枣花,站起了身。枣花还在簌簌地落着,落着,落在我的头上、身上,也落在我的心上。

随后的那些日子,父亲和哥哥们每天出去得更早,回来得更晚了,母亲精打细算,日子勉强撑了过来。三年后,我考上了大学。院子里的枣树又长大了许多,那时父亲已经60多岁,为了让有限的土地生出更多的钱供我念完大学,他把南坡那块地开辟出来种西瓜,每天没日没夜地守在地里;一到节假日,赶着家里的那辆骡车跑几十里地去城里卖瓜;枣树上结的枣子再也没舍得尝一颗,全都拿去卖掉……

我大学毕业成了一名公务员,结婚有了孩子,也在城里按揭买了房。想着把父母亲接到城里享两天福,可他们却相继离开了人世,父亲栽下的那棵枣树永远留在了老家的院子里,老家从此只在梦里……

“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今夜,老家院子里,枣花是否又一次落满了地面?

材料二:

回忆性散文是一种叙事抒情类的散文,作者经历过的、有记忆的、对自身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在一定的情境刺激下重现脑海,再将其按照时间与空间的变化,按照事件发展脉络或人物的行动轨迹叙述经历时与回忆时的情感状态,反思过往并传达其深层次的感悟。作者在创作时的情感状态可能是对过往的回想和怀念,回想美好的记忆以暂时忘记当下的烦恼,怀念重要的人以表达思念之情;也可能是反省,反省以往的过错,用文字向回忆对象表达忏悔。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现实与回忆交织,使充满温情和艰辛的生活回忆在儿童和成年视角穿梭。文章显得真实却不乏童真。
B.文章的主要人物——父亲在我的青少年时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支持我上学,为子女日夜操劳。文章从多个角度塑造了默默付出的伟大父亲形象,字里行间蕴藏着作者对父爱的讴歌。
C.枣花这一物象在文章中扮演重要角色。作用之一是通过对枣花开时一家人乘凉洗场面的描写,营造温馨的氛围。
D.文章语言如话家常,没有过多的修饰和雕琢,使文章整体朴实平淡。同时“五妮啊,是爹没本事”“家里的事你甭管”等句口语色彩浓厚,表现父亲对我的期望、疼爱和支持、
2.材料一中,作者对“我”上学还是打工的回忆着墨颇多,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当“我”得知自己可能会为照顾家里而被迫辍学打工时,“我”无奈和怨尤油然而生,忐忑自己继续念书只会拖累家庭。
B.哥嫂们虽然对“我”上学还是打工的问题没有发表意见,但是结合文章来看哥嫂内心充满着对我辍学打工、缓解家庭压力的渴望。
C.“我”预备好一肚子的话准备与父亲辩论上学之利,最终却没有说出口,因为父亲转念让我继续读书。
D.父亲与《大卫·科波菲尔》中的默德斯通不同,父亲没有像默德斯通对待孩子的冷酷与无情,而是对孩子充满理解,尊重孩子的人生道路。
3.假设你代表高三学生向新高一学弟进行语文学科交流。你偶然发现本文与必修上册课文《我与地坛》有相似之处。请根据下表提示,完成填空。
《簌簌衣巾落枣花》(吴继红)《我与地坛(节选)》(史铁生)
内容Q:为什么说父亲是一位懂得理解女儿的父亲?        A:①Q:为什么说母亲是一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
A:她始终很尊重自己的儿子,维护着他的自尊。
反复提及的词语Q:“枣花”被反复提及,它在文中除了第六题C项的作用外,还有什么作用?
A:②
Q;母亲心理矛盾被反复提及,但心理却是不断变化的。这有什么作用?
A:体现出母亲是一位活得最苦但既疼儿子又理解儿子的不张扬爱的坚忍的母亲。
情感状态
4.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脉络清晰、有条理。为了将回忆有条不紊地将组织在一起,作者采用了哪些文学方法?请至少找出三处,并结合文章材料内容简要赏析。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意象——意境——意图(主旨),这是诗歌鉴赏的基本步骤,而联想在其中起着统摄的作用。联想的过程一般是从具象信息到抽象信息,从表层含义到深层含义。例如一提到木叶我们就会想到秋意,想到萧瑟苍凉的气氛。如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句,它给我们的直观感受是落叶纷飞,秋意正浓,从诗句中我们看到波浪涌起的洞庭湖面秋风飒飒,落叶飘荡,一派萧瑟的景象,这正是语言的符号意义使然。而此情此景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读者的思维一下子便从木叶的清秋气息跳跃到离人的愁情别绪,由具象信息到抽象信息,由感觉到感知,我们体会到了(     ),人生不易,这就是联想的作用。

诗歌欣赏,起始点是意象,着眼点是意境,落脚点是意图。灵魂则在于联想,因此诗歌的审美价值取决于这种联想功能。从这个意义上说,诗歌的语言形象是,它的暗示性是,因此诗歌只有形神兼备,才会境界全出,才会产生美的效果。反过来说,我们只有抓住了诗歌的形和神,才能更深入地领略诗歌美的精神要义,从而触摸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歌艺术的神圣殿堂。

1.请问画横线处破折号的作用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请问括号处所缺的成语应为“世事无常”还是“岁月不居”?请谈谈你的理解。
3.请你结合文段关于联想在诗歌鉴赏中作用的论述,分析《红烛》中意象的“形”与“神”。

红烛

闻一多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伤逝——涓生的手记

鲁迅

会馆里的被遗忘在偏僻里的破屋是这样地寂静和空虚。在一年之前,这寂静和空虚是并不这样的,常常含着期待;期待子君的到来。

我什么也看不见。只是耳朵却分外地灵,仿佛听到大门外一切往来的履声,从中便有子君的——但是,往往又逐渐渺茫,终于消失在别的步声的杂沓中了。

蓦然,她的鞋声近来了,一步响于一步。我的心宁帖了,默默地相视片时之后,破屋里便渐渐充满了我的语声,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孛生,谈泰戈尔,谈雪莱……她总是微笑点头,两眼里弥漫着稚气的好奇的光泽。

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这是我们又谈起她在这里的胞叔和在家的父亲时,她默想了一会之后,分明地,坚决地,沉静地说了出来的话。这几句话很震动了我的灵魂,此后许多天还在耳中发响,而且说不出的狂喜,知道中国女性,并不如厌世家所说那样的无法可施,在不远的将来,便要看见辉煌的曙色的。

去年的暮春是最为幸福,也是最为忙碌的时光。寻住所实在不是容易事,起先我们选择得很苛酷,——也非苛酷,因为看去大抵不像是我们的安身之所;后来,便只要能相容了。看了二十多处,这才得到可以暂且敷衍的处所。家具很简单,但已经用去了我筹来的款子的大半;子君还卖掉了她唯一的金戒指和耳环。我拦阻她,她还是定要卖;我知道她不加入一点股份,是住不舒服的。

和她的叔子,早经闹开,至于使他气愤到不再认她做侄女,然而这倒很清静。

子君也逐日活泼起来。她爱动物,不一月,我们的眷属便骤然加得很多,四只小油鸡,还有一只花白的叭儿狗,从庙会买来,记得似乎原有名字,子君却给它另起了一个,叫作阿随。我就叫它阿随,但我不喜欢这名字。

子君胖了起来,脸色也红活了,可惜的是忙。管了家务便连谈天的工夫也没有,何况读书和散步。做菜虽不是子君的特长,然而她于此却倾注着全力,终日汗流满面,短发都粘在脑额上;两只手又只是这样地粗糙起来。况且还要饲阿随,饲油鸡,……都是非她不可的工作。

可惜的是我没有一间静室,屋子里总是散乱着碗碟,加以每日川流不息的吃饭;子君的功业,仿佛就完全建立在这吃饭中。吃了筹钱,筹来吃饭,还要喂阿随,饲油鸡;她似乎将先前所知道的全都忘掉了,也不想到我的构思就常常为了这催促吃饭而打断。即使在坐中给看一点怒色,她总是不改变,仍然毫无感触似的大嚼起来。

使她明白了我的作工不能受规定的吃饭的束缚,就费去五星期。她明白之后,大约很不高兴罢,可是没有说。我的工作果然从此较为迅速地进行。只是吃饭却依然给我苦恼。菜冷,是无妨的,然而竟不够;有时连饭也不够。这是先去喂了阿随了,有时还并那近来连自己也轻易不吃的羊肉。她说,阿随实在瘦得太可怜,房东太太还因此嗤笑我们了,她受不住这样的奚落。

后来,油鸡们也逐渐成为肴馔,我们和阿随都享用了十多日的鲜肥;可是其实都很瘦,因为它们早已每日只能得到几粒高粱了。从此便清静得多。只有子君很颓唐,似乎常觉得凄苦和无聊,至于不大愿意开口。我想,人是多么容易改变呵!

但是阿随也将留不住了。我们已经不能再希望从什么地方会有收入,子君也早没有一点食物可以引它打拱或直立起来。它的食量,在我们其实早是一个极易觉得的很重的负担。于是连它也留不住了,终于是用包袱蒙着头,由我带到西郊去放掉了,还要追上来,便推在一个并不很深的土坑里。

我一回寓,觉得又清静得多多了;但子君的凄惨的神色,却使我很吃惊。那是没有见过的神色,自然是为阿随。但又何至于此呢?我还没有说起推在土坑里的事。

到夜间,在她的凄惨的神色中,加上冰冷的分子了。她大概已经认定我是一个忍心的人。其实,我一个人,是容易生活的,虽然因为骄傲,向来不与世交来往,迁居以后,也疏远了所有旧识的人,然而只要能远走高飞,生路还宽广得很。现在忍受着这生活压迫的苦痛,大半倒是为她,便是放掉阿随,也何尝不如此。但子君的识见却似乎只是浅薄起来,竟至于连这一点也想不到了。

我拣了一个机会,将这些道理暗示她;她领会似的点头。然而看她后来的情形,她是没有懂,或者是并不相信的。

这是冬春之交的事,待到回家,房东太太便到窗外来叫我出去。

今天子君的父亲来到这里,将她接回去了。她很简单地说。

这似乎又不是意料中的事,我便如脑后受了一击,无言地站着。

我已经忘却了怎样辞别她,回到寓所。子君总不会再来的了,像去年那样。

自然,我不能在这里了;但是,哪里去呢?

四围是广大的空虚,还有死的寂静。死于无爱的人们的眼前的黑暗,我仿佛一一看见,还听得一切苦闷和绝望的挣扎的声音。

一九二五年十月二十一日毕

(节选自《彷徨》,有删改)

【注释】①伊孛生:通译易卜生,挪威剧作家。其代表作《玩偶之家》主要围绕女主人公娜拉的觉醒展开,最后以娜拉的出走结束全剧。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涓生对子君一开始充满了期待与欣赏,他们有着相似的精神追求,共同冲破了封建专制家庭的束缚。
B.在寻住所时,涓生与子君由最初的“苛酷”变为“敷衍”,体现了他们对现实处境的认识逐渐清醒。
C.子君毅然和旧家庭决裂后,在旧势力的不断迫害下,涓生对子君的爱情迅速从满怀憧憬走向了幻灭。
D.子君离开后,涓生陷入了对前路的迷茫与恐惧,表现了那个时代的青年理想破灭后无路可走的困境。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开头和结尾都提到了“寂静”与“空虚”,既首尾呼应,同时也暗示了小说“伤逝”的表达主题。
B.小说借涓生之口传达出作者的心声,叙述者与作者合二为一,与《故乡》《祝福》中的“我”有相似之处。
C.小说以“手记”形式讲述了和子君的爱情故事,感情沉郁真挚,表现了新旧时代交替时期年轻人的彷徨。
D.小说肖像描写简练传神,如“两眼里弥漫着稚气的好奇的光泽”就形象地写出子君恋爱时内心的喜悦。
3.油鸡与小狗阿随在文中多次出现,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作为“五四”后受到新思想洗礼的年轻女性,子君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联系文本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